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与荷花有关的诗句集锦9篇

时间:2023-03-08 14:54:51

与荷花有关的诗句

与荷花有关的诗句范文1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体会诗人遣词造句的精妙之处。

3.感受六月西湖荷花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教学重点、难点〕

1.感受诗中描绘的景物并能想象画面,体会诗人遣词造句的精妙之处。

2.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

〔教学过程〕

一、引――盘活经验,理解诗题

1.揭示课题。

生: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的时间是早晨,从“晓”字可以看出。

生:送别的地点是在净慈寺外。

生:送别的人是杨万里的朋友林子方。

2.师:净慈寺是西湖边上的一座寺庙。林子方是杨万里的一位朋友。以往学过的送别诗表现的主题是什么?

生:离愁别绪;临别嘱托;牵挂不舍……

3.师:这首诗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

设计理念:温故知新,为体验这首诗独特的送别情感做好铺垫。

二、读――疏通词句,整体感知

1.俗话说,诗画一家。请同学们听着配乐诗朗诵,闭上眼睛,在脑海里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景象。

2.这么美的诗,想读吗?(自由读诗,读正确、流利。)

3.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读给别人听,看谁读得最好。(找伙伴、找老师共读,男女生对读,小组分配读等。)

4.再读诗。通过查找资料,借助注释,按照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对诗的内容有大致的了解,并画出难理解的词句。重点理解“四时”“无穷碧”“别样”等词句。

5.根据对诗的内容的理解,让学生读出诗句的节奏韵律。

设计理念:“大凡读书,须是熟读,熟读了则自然精读,精读后,理见自得”。读书要求层层递进,由读准音、读顺句到读出节奏,要求逐步提高。

三、述――感受画面,生动描述

1.同学们,西湖美景历来是文人墨客描绘的对象。你,就是大诗人杨万里,刚走出净慈寺,清风拂面而来,映入眼帘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2闭上眼睛去听,去想。老师范读三、四句。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板书:蓝天 碧叶 映日 荷花。

3.同学们,你能描述那样的景象吗?

师:满池的叶,满眼的绿,远远伸向远方,与蓝天相接。

4.引导学生说说荷花在六月阳光照耀下的颜色、姿态等。

5.师:看啊,那绿色的莲叶,极目一望,无边无际;那艳丽的荷花,娇艳妩媚,辉映朝阳。你能通过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吗?

设计理念: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教学中着力为学生的个性解读提供机会,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启发学生用大胆的想象去填补诗歌意象的空白,用语言去再现优美的画面。

四、品――体味语言,感悟诗情

1.请同学们再读读这首诗,细细揣摩,可能给你带来意外的收获与惊喜。

2.学生读诗,教师相机引导。不动笔墨不读书。

3.生交流。

生:“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首句看似突然,但读者已能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领略到了西湖美景。

生: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与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既写出莲叶的无边,又渲染了天地的壮阔。

生:映日又与荷花相衬,使整幅画面更加生动。

4.师:在诗人的笔下,在同学们的脑海里,夏意浓浓的西湖像一位热情的姑娘对我们嫣然微笑。诗题写送别友人,可诗中没有叙写友谊,没有抒发离愁,而是描写了西湖的如画美景。现在同学们再吟诵这首诗,想象送别的画面,然后谈谈读到的是诗人一份怎样的感情。(生自由朗读,品味)

5.生交流。

生:高兴的心情。友人前程似锦,诗人送别自然高兴。

生:明朗的心境。朋友的离去,不等于友谊的失去,所以诗人眼中是美景,诗中是美景。

生:诗人以美景送别,想让美好的回忆成为永久的珍藏。

6.师小结:我们同学从这首送别诗中不仅读出了荷花的别样红,也读出了诗人的别样情。

7.古人以诗明志,以诗寄情。让我们在诵读中体会诗人那一份别样的情感吧。(学生背诵,诵读)

设计理念: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让学生品味语言、欣赏语言,享受经典语言的内涵和魅力,促进语言积累,得到美的熏陶。反复诵读,细细揣摩,大胆猜想,各抒己见。

五、拓――拓展欣赏,丰富积累

1.媒体出示杨万里另一首描写荷花的诗《小池》,让学生结合生字注音自读。

2.让学生结合投影插图和注释,说说自己看到的画面。

3.比较学习。这两首诗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学生根据要求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学习,互相交流。

4.引导归纳。冰清玉洁的荷花深得文人墨客的喜爱。对于美的事物,人们总会不约而同地钟情于她。

设计理念:教师用活教材:既凭借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适度的拓展阅读,使教学内容丰满充实。通过比较,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使所学知识系统化,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培养初步的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六、练――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以荷花为吟咏对象的古诗还有很多,同学们课后可以收集有关诗作读一读,品一品,并挑选你最喜欢的一首诗,抄下来,并附上阅读赏析,准备在班上交流。

与荷花有关的诗句范文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端正地书写课后的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感受诗中的童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古诗的愿望。

教学重点

学会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感受诗中所表现的童趣。

教学准备

教师:生字卡片、描述课文内容的挂图(或课件)。

学生:收集诗人白居易的有关资料和关于儿童生活的古诗,彩笔。

教学过程

一、积累引入,以旧带新。

1、师:初夏时节,池塘里的荷花已露出粉嘟嘟的笑脸,让人想起诗人杨万里的名作《小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说到池塘、荷花,你们还想到哪些诗句呢?

2、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关于池塘或荷花的诗句。

3、师: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古诗也是讲的夏日池塘里发生的事,它的题目就叫《池上》。(板书诗题:池上)理解题目含义。

4、简介作者白居易。

(1)学生汇报自己知道的关于白居易的生平、诗作、诗风。

(2)教师小结: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从小生活清贫,生逢战乱,对统治者黑暗和人民疾苦有较深的了解,他写了很多诗,揭露统治者的奢侈腐化,即有名的“讽喻诗”。他热爱大自然,写了不少描写山水景物的小诗。他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读。白居易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设计意图:

由诗人杨万里的《小池》巧妙的为本课进行铺垫,以旧带新,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习兴趣。让学生搜集关于诗人的生平和关于荷花的诗句,培养学生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池上》。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

①读准后鼻音:撑、艇、萍;指导“艇”字的写法及结构。

②学习新词:浮萍,白莲,踪迹,理解词义,练习书写。

(2)齐读古诗。

(3)学生简单说说池塘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儿。

(一个小孩偷采白莲。)

3、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1)学生结合前后句和插图,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

(2)小组内逐句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5、集体交流,了解《池上》大意。(指名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设计意图:

课标要求第二学段的学生要“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本环节的设计通过学生借助工具书理解“艇、浮萍、踪、不解”的含义,联系上下文理解古诗的意思,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三、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一)前两行——小娃偷采莲。

1、学生自由轻声诵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

2、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

(1)怎样的荷塘,怎样的白莲?

(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想象到的“莲叶何田田”的美好画面,唤起学生对荷花池和娇嫩莲蓬的向往之情。)

(2)小孩如何偷采白莲的?

① 学生畅谈自己想象到的小娃偷采白莲图。因太想吃那嫩滑、甜美的莲蓬,而不经大人同意就小心翼翼、偷偷撑船去采池中莲蓬。

②让学生为“小娃偷采白莲图”起个题目。

③看图,指导学生读出小娃天真、调皮的感觉。

④朗读前两句,思考:你最欣赏其中哪个字?

(“偷”,结合自己小时侯“偷偷”做的一些小恶作剧和顽皮之事,和诗中的小娃产生共鸣,体会孩子的无邪、可爱、纯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自由。) ⑤配乐再次有韵味地诵读前两行诗句。

(二)后两行——景美童心纯

1、提问:小娃“偷采白莲”不会被发现吗?

2、学生默读后两行诗,谈理解。(小娃哪里知道,小船一路划开的一道浮萍已经暴露了他的“偷采”之事。)

3、抓住“不解”体会小娃纯真、质朴,练习读出情趣。

设计意图: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通过学生亲身想象“偷采白莲”儿童的心里,使作者情,学生情,诗中情水乳的交融,激发共鸣。

四、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学生带着理解,再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池上》赏诗会——各小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演式诵读古诗。

3、熟读成诵。

设计意图:

课标要求第二学段的学生要能“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通过熟读成诵,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

五、布置作业 ,巩固练习。

1、背诵课文。

2、默写《池上》。

3、依据《池上》这首诗歌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配一幅画。

板书设计:

偷采 白莲回 景美引人

与荷花有关的诗句范文3

本文选自其同名散文集《清塘荷韵》。文章表面上是写景状物的散文,以荷的生长过程为线索,描写荷花从无到有,从弱小到繁茂的生长过程,实际上作者融入了自己对生命的深刻感悟并在文章字句间渗透出淡淡的禅意。这正是本文教学的难点,而学生的人生阅历有限,对生命的感悟不深刻。如何让学生能体味到文中的禅意,提升对生命的认识?

一、抓古典意象,明佛学渊源

首先从荷的佛学渊源说起。佛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荷花又名莲花,莲与佛教的关系十分密切,可以说“莲”就是“佛”的象征。可以找到多种印证。如:佛祖释迦牟尼,端坐在大雄宝殿的莲花宝座之上,慈眉善目,莲眼低垂;“西方三圣”之首的阿弥陀佛和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也都是坐在莲花之上。其余的菩萨,或手执莲花,或脚踏莲花,或作莲花手势,或向人间抛洒莲花,几乎有佛的地方都有荷花相伴。正因为荷与佛教的特殊渊源,佛教还将许多美好圣洁的事物以莲花作比喻,以莲花为代表。

通过对荷这个意象的理解,让学生初步了解荷与佛的关系,在品读文章时就能有意识地感悟《清塘荷韵》里富有禅意的生命启示。

二、抓文中语句,悟句中禅意

《清塘荷韵》中“池花对影落”的寓意深刻又很难理解。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对该诗句“池花对影落”的品读,从残荷之姿感受《清塘荷韵》一文中渗透的禅意。池花,是指水中凋零的莲花。落花轻轻接触水面,镜中月、水中花,想象中的画面宁静而优美。而凋零向来给人残败、衰颓的感觉。中国古代诗词有很多描写落花的词句:“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古代文人大多见落花而伤怀,大多因情移所致,从落花想到自己,从而发出“人世苦短”的慨叹。

可为什么季老笔下的荷花的凋零之姿,没有残败、衰颓的影子?这里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同样面对逝去,荷显现出怎样的姿态?它的凋零之姿是平静、从容而洒脱的。荷花凋零也符合自然规律,但“莲”是生命的强者,又是生命的智者,它的平静、从容而洒脱的凋零之姿启迪我们参悟生命――面对生命的凋零,我们该用淡泊的态度面对。如果对生命的消逝尚能看透,还有什么能使我们烦恼呢?

季老能做到不以荷花凋零为悲,与他的人生境界分不开。他的“三辞桂冠”就是很好的明证。季羡林在大陆被许多人尊重,并被一些人奉为中国大陆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对此,季羡林在他的《病榻杂记》中力辞这三顶桂冠:“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正如燃灯法师说:“如果我们破除一切执著尘劳,丢掉身外乱性的贪婪和物欲,找回自己这样就能获得身心的自然安宁、惬意、舒适、安逸:幸福的生活也随之而来。” 一生只知道追逐名利,而不知道停下来追寻生命意义的人心最苦最累。季老常拿陶渊明的四句诗当做座右铭:“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他说,“我早就认识到,永远变动,永不停息,是宇宙的根本规律,要求不变是荒唐的。万物方生方死,是至理名言……”经历十年浩劫的季老,历经世事沧桑,并没有被生活打倒,反参透了陶渊明诗的境界,耄耋之年的季老终参透生命的真谛:人不是为欲望而活,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你不能就此放弃,要有淡然之心追寻生命的意义。

本文开出了一剂富有禅意的良方,可教学生以此应对生活的种种烦扰。

三、从荷花情结,品禅意人生

学生很容易找出荷与季老的联系,周一良先生赐名的“季荷”就体现季老的荷花情结。学生从文本中读透“池花对影落”一句,对“季荷”的理解是有益的。赐名“季荷”寓意丰富,荷实际是季老生命的表征。荷生长的历程是季老人生历程的写照,从荷花开放之姿看到生命的热烈,由“凋零之姿”想到生命的消逝。天地万物都有其生存的空间和惊人顽强的内力,万物顽强而美丽的风姿装点了五彩缤纷的世界。生得热烈,逝得淡然。荷花的生长历程,对照佛家理论,就代表了生死轮回。佛教主张:从生到死,构成生命存在的一个过程,谁也逃不脱;没有什么可以恒久。一切世界念念相续,循环往复,种种取舍,皆是轮回。既然交相更迭是自然界的法则,那么人生就要清静淡泊、超然豁达。佛教有“花开见佛性”之说,这里的花即指莲花,也就是莲的智慧和境界。人有了莲的心境,就出现了佛性。

与荷花有关的诗句范文4

一、赏莲――感受千姿百态的荷影

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把学生带入本课特定的氛围中,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语:同学们,不经意间,夏天已经飘然远走。在这霜寒露冷的季节,我们更怀念池塘里亭亭玉立的荷花,飘飘荡荡的荷叶,丝丝缕缕的清香。请大家跟我一起借助大屏幕重回夏日,欣赏无边无际的清塘荷韵吧!大屏幕上的千亩莲塘可谓是无比壮观,一张张清新秀丽的莲乡荷花图让人叹为观止,同学们看到了熟悉的美丽景象,感受到了那千姿百态的荷影,真是妙不可言。美妙的赏莲环节让学生沉浸在莲乡的花海之中。

二、访莲――探寻逸趣横生的莲奥秘

为了激发同学们对家乡的自豪感,我引导同学们重温了今年夏天在我县举办的莲乡特色活动――“为荷而来”,这次活动吸引了国内外众多游客,取得了圆满的成功。笔者说:“在这个‘为荷而来’的建宁,我们已经欣赏到莲花的种种形态,翻看中国的文化史,扑面而来的是淡淡的清香。在我国传统文化的百花园中,在我们建宁,说到莲花,魅力无穷,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踏上访莲之旅,揭开莲文化的魅力!”出于对莲的喜爱,人们给莲花起了许多富有诗意的名字,你知道的有哪些?(至少说出三个)经过同学们合作探究,大家明白了莲花,别名荷花、芙蕖、水芝、水芙蓉、芙蓉、莲、藕英、君子花、碧波仙子、风露佳人……紧接着,笔者又让同学们来猜一猜有关莲的谜语:

小小一姑娘,坐在水中央,身穿粉红袄,阵阵放清香。(荷花)

泥里一条龙,头顶一个蓬,身体一节节,满肚小窟窿。(莲藕)

接着,笔者又让同学们来谈一谈有关莲的成语:舌灿莲花(形容人口才好,能言善道,有如莲花般地美妙)、藕断丝连(比喻表面上断了关系,实际上仍有牵连,多指男女之间情意未断)、三寸金莲(原来古代称妇女缠足的用语,现在则用来形容人的脚很小)、步步莲花(原形容女子步态轻盈,后常比喻渐入佳境)、出水芙蓉(水面上初开的荷花,形容文章清新可爱或女子娇柔清丽)、菊老荷枯(老了,荷花枯了,以、荷花由新鲜到枯老,比喻女子容貌衰老)。

再接着,笔者又让同学们来说一说有关莲的歇后语:

荷花灯点蜡―一心里明荷包里装针――锋芒毕露

莲生水中――不扶自直莲蓬结籽――心连心

成熟的莲子――心里苦荷花池里的并蒂莲――不分上下(上下不分)

黄豆芽炒莲藕――尽钻空子 莲花并蒂开――恰好一对

最后,笔者告诉同学们莲与建宁的渊源。建宁是“中国建莲之乡”,莲子种植历史已有上千年。建莲是历代皇家贡品,其中又以西门莲最为有名。据清乾隆《建宁县志》记载:“西门外池――百口种莲,莲子岁产千斤,为吾国第一。”1931年,工农红军第二次反“围剿”胜利后,总部机关进驻建宁县城。有一天,红一方面军总政治委员、总前委书记到建宁西门视察,看到被军队挖工事时毁坏的莲塘,心痛不已,指示部队派战士帮助群众清理莲塘里的泥沙。他也脱下外衣,和大家一起干了起来。他一边干活,一边向莲农了解生产、生活情况。

三、品莲――领略异彩纷呈的莲文化

为了让同学们领略异彩纷呈的莲文化,笔者引导学生欣赏咏莲佳作――《莲的心事》(席慕蓉)。

视频中舒缓的音乐、淡雅的莲影、深情的朗诵把学生带入一个诗情画意的氛围中。欣赏名家朗诵的目的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知到朗诵不单单是读准字音,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怎样把握情感。随后,笔者让4个小组各派一个代表朗诵,比比谁朗诵得好。

接着,笔者设计了一个师生对莲诗的环节。老师说上句,学生说下一句。在这一环节中,主要采用学生抢答的方式进行,针对表现突出的同学,小组评比中加分,目的是调动学生积累古诗词的兴趣,提高文学素养。诗句如下: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只有幽人无个事,荷花深处弄轻桡。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又接着,笔者设计了一个“画配诗,我最行”环节,让同学们在给出的图片中配一句诗,使诗歌与画面相协调。

四、悟莲――由表及里悟莲情

为了让同学们领悟莲无声的语言和情感,笔者告诉同学们,从前面的展示,我们可以看出,莲已深深地植根于我们的生活与精神世界,积淀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自然界的每一种花都有它独特的花语,莲以它淡雅恬静的脸庞,亭亭玉立的腰身,碧绿优雅的罗裙,沁人心脾的清香似乎在向我们诉说着什么。荷花入诗人文,情彩飞扬,雅俗共赏,有人借淡淡荷香抒发清闲散淡的情怀,有人借艳艳荷花展示生命的意趣,有人借荷花的荣枯倾诉生命的兴衰……凡此种种,多姿多彩。荷为人而生,文因荷而贵,人荷相映,演绎了一首首洋溢着生命情愫的华彩诗章。

接着,笔者在大屏幕上展示古诗文,请同学们说出象征意义。

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关一人,伤如之何?寝寐无为,涕泪滂沱。――风・陈风・泽陂(象征美人)

牵花恰并蒂,折藕爱连丝。――王勃《采莲曲》(象征爱情)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周敦颐《爱莲说》(象征君子)

与荷花有关的诗句范文5

文/海 涛

小吃风味

烤羊肉串是新疆维吾尔族的民间传统风味小吃,既能做街头风味快餐,又能上台面,做席上待客的美味佳肴。

其实正宗的烤羊肉串和烤全羊差不多,关键的差别在于烤制规模和具体方法。烤羊肉串色泽焦黄油亮,肉质鲜嫩,味咸辣鲜香,孜然的香味浓郁,不腻不膻。

来历传说

根据我国专业研究人员对古文献的研究发现,烤羊肉串用的烤炉、铁扦和扇子,早在一千八九百年前,在我国内地就已经存在。在《汉代画像全集》中,就有烤羊肉串的两帧石刻图像,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还出土了烤肉用的扇子。这也说明,最起码比这更早的时间里,我国地处西域的少数民族人民已经吃烤羊肉串了。

在寒冷的冬天,大家围在烤肉的火槽前,既可以靠火槽里的炭火取暖,又有喷香的肉串解馋,真是人生一大乐事。吃完烤串,把空扦子交给老板,然后按照扦子数目付账。

如今在新疆墨玉、库车和乌鲁木齐等地,烤羊肉串有了一种新形式,当地人叫它“米特尔喀瓦普”,意思是“1米长的烤肉串”。

这种烤串确实名副其实,扦子大约有七八十厘米,肉块儿大,立着在馕坑里烘烤,一次能烤出十几串。味道也不错,而且这样吃更过瘾,因为这一串足有那种小串的七八倍之多。

另外,还有一种“肚子烤肉”,非常难得。所谓的“肚子烤肉”,就是把羊肚洗干净,然后把剔下来的羊肉塞进去,再倒点盐水进去,搅拌均匀,最后把口系牢,埋进已经烧热的沙子里烤。

这样烧烤,这羊肚就相当于锅。

这种烤肉更香,因为只有这种肉,才有羊肉特有的、天然的鲜嫩,而且其独特滋味是其他烹饪方法所无法取代的。

酒之诗词――《念奴娇》

“余客武陵,湖北宪治在焉。古城野水,乔木参天。余与二三友,日荡舟其间,薄荷花而饮。意象幽闲,不类人境。秋水且涸,荷叶出地寻丈。因列坐其下。上不见日,清风徐来,绿云自动。间于疏处,窥见游人画船,亦一乐也。来吴兴,数得相羊荷花中。又夜泛西湖,光景奇绝,故以此句写之。”

闹红一舸,记来时、尝与鸳鸯为侣。三十六陂人未到,水风裳无数。翠叶吹凉,玉容消酒,更洒菰蒲雨。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

日暮、青盖亭亭,情人不见,争忍凌波去?只恐舞衣寒易落,愁入西风南浦。高柳垂阴,老鱼吹浪,留我花间住。田田多少,几回沙际归路。

江南美丽风景总不断地出现在文人的笔下,许多骚人墨客对江南风光都赞誉有加。姜夔这阕《念奴娇》亦是,我们由这阕词之前的小序便可得知姜夔对此地的喜爱,“意象幽闲,不类人境”,足见诗人觉得江南荷塘景色十分迷人,仿若仙境般,于是情感融于景色之中,透过文字来盛赞此地。

与荷花有关的诗句范文6

关键词:语言 特色 乡土 自然 口语

中图分类号:I20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8-0000-01

“善良的东西,美好的东西”这句话用来形容孙犁小说的艺术品质我感到最为贴切,每次我读孙犁小说都会带给我一种艺术的喜悦和。每次欣赏孙犁小说仿佛在鉴赏一件民间的艺术品、朗读一首唐人的绝句、回味一杯陈酿的家醅、品尝一壶新沏的龙井、聆听一曲班得瑞的佳作,诗情画意流淌在字里行间给你带来赏心悦目的感觉。这种独特的艺术美不仅表现在描述上的诗情画意,构思上的精巧别致,更表现为语言上的简洁秀美。

一、乡间口语

阅读孙犁小说的仿佛鉴赏一件民间的艺术品,每一字一句都蕴含着冀中平原的风俗民情。孙犁的每一句话没有书生腔更无异音都带着纯正的乡音和习惯,感情见解、气度、用语等方面,均适合着对话人的身份和性格。比如《藏》中婆婆说儿媳浅花的话:“你消停着点她是担心她把纺车轮坏把机子碰坏,把案板切坏走路栽倒……自从她来,屋里干净,院里利落,牛不缺草,鸡不晚蛋,新卯的娘念佛了。”本色、本味,醇正就像家乡的自酿洒,每一句都散发着家乡泥土的芬芳。孙犁的语言是从群众中、从生活中概括提炼出来的。如“光荣不能当饭吃,当衣穿,光荣也不能当男人一块过日子!这得看谁说有人窝窝囊囊吃上顿饱饭,穿上件衣服,有的人还想到比吃饭、穿衣更光荣的事!”“光荣”的大道理从秀梅嘴里说得那么形象,那么朴实,完全一群众化性格。

二、 简练明快

阅读孙犁小说的仿佛朗读一首唐人的绝句,每一部作品的语言都是那么的简洁可称为“字字珠玑”。孙犁小说的篇幅都是很短即使是长篇也是由几个短篇组成。如《吴召儿》由“得胜回头”、“民校”、“向导”、“神仙山”、“姑家”、“截击”、“联想”几个部分组成,给人一种层次分明、短小精悍的感觉。鲁迅的语言对孙犁影响非常深,“鲁迅的语言是简练到家了,因此也是最有力量的,它们全是从拉了的幺弦上射箭,第一句话都会刺透人的心。”有这句话可见孙犁对于鲁迅语言的崇拜有多深。孙犁自己确实也实现了在语言方面目标。请看“整个村子被欢笑声浮起来了。”(《吴召儿》)“太阳慢慢垂下去。”(《刑兰》)“他几乎拉细了自己的身子,才钻到最后一个横洞。”(《藏》)“浮”、“垂”、“拉”三个字简直可以媲美唐人对于绝句语言的字字推敲,每一个字的表现力无不传神。

三、感情浓郁

阅读孙犁小说的仿佛回味一杯陈酿的家醅,每一句话都含着对于家乡深深的眷恋和热爱。孙犁的小说之所以让人感到里面蕴含诗情画意主要是其小说每一句话都饱含深情、每一句话都“是盖上了作家感情体验的一种特殊思想”②。

每一次阅读孙犁小说均被字里行间跳跃的深情所打动,这种情感是作者长期在生活的激流中,逐步培养和积累起来的感情,这种感情是对故乡的人民,故乡的生活――其中包括冀中平原和被他称作第二故乡的晋西山地的真挚的热爱和感情,甚至一苇席、一粒沙石,一棵草难以忘怀,他把这种感情融入语言当中,融入他描绘的生动场景之中,他所塑造的人物身上。如《荷花淀》中女人们在寻夫途中,不料遇敌,这时作者写道:““她们奔向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红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作者借景抒情,以景喻人,以景赞人。“一望无边际”“密密层层”,象征了人民战争的大海;“铜墙铁壁”“哨兵”,则说明了人民是任何敌人也攻不破、打不烂的“铜墙铁壁”。这段抒情文字,情浓意深、语言秀美,是作者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

描绘人物的语言是充满浓郁而真挚的感情,同样描绘景致也是如此,用他那充满“爱”的感情写山则情于山;写海则情于海,那优美汪雅的白洋淀:“镜一样平,蓝天一般清”的芦花荡“自由自在奔流”的滹沱河及平原上的日出……无不寄托着作者的深情。

四、淡而有味

阅读孙犁小说的仿佛品尝一壶新沏的龙井,在阅读每一部作品之后总有一种荡气回肠的滋味在心中徘徊。比如《荷花淀》的开头: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苇子?不知道。只晓得,每年芦花飘飞苇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女人们,在场里院里编着席。编成了多少席?六月里,淀水涨满,有无数的船只,运输银白雪亮的席子出口,不久,各地的城市村庄,就全有了花纹又密、又精致的席子用了。大家争着买:“好席子,白洋淀席!”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但是大门还没关,丈夫还没回来。作者通过清新质朴,明白晓畅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淡雅幽静的水乡画面,读后仿佛荷叶荷花的清香幽幽入鼻,仿佛清新的泥土气息扑面而来。再如深夜水生嫂月下编席一段“她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象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本来是寻常的劳动场面通过作者的描绘去变成了充满画意的美图。

五、朴实自然

阅读孙犁小说的仿佛聆听一曲班得瑞的佳作,“虫鸣”“鸟啼”声在每个词语里都能隐约的听见。所有读过孙犁的作品的人,无人被其语言魅力所感动。在他的作品中无论是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还是诗情画意的场面,都与他那朴实自然而又充满诗意的语言分不开的。

在刻画塑造人物形象时,虽着墨不多,却深入细致,善于捕捉人物心理瞬间活动,以极凝练的语言表现出来。

仍以《荷花淀》为例。在“夫妻话别”里,当水生说到“第一个举手报了名”时,水生嫂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寥寥七个字,写神态,只用“低着头”,然而却准确地写出了人物的思想情感。“你总是很积极的。”同是一句话,不同的神态会有不同的含义。如是低着头,笑着说,那是赞扬;歪着头,撇着嘴说,那是讽刺。只有低着头不动生色地说,才符合人物此时的心理。它生动的表现了这时的妻子对丈夫那种爱中有怨、怨中有爱的复杂的感情和矛盾的心理。

总之,孙犁小说语言质朴、简洁、优美,富于诗情画意。大家常喜欢用“诗的语言”来概括孙犁的作品的语言。孙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诗意,并善于运用饱含诗情的笔触来表现它。不论是对话,还是叙述、描写,用的哪怕是最通俗的口语,都能像诗句一样优雅。

参考文献:

[1] 刘宗武《孙犁作品评论集》百花文艺出版社,1982年2月第1版

[2] 潘艳慧《主流意识与个人诉求之间的矛盾叙事》《学术论坛》2004年第6期

与荷花有关的诗句范文7

【关键词】古诗;教学;“五读”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在古诗教学中,我常用的阅读教学方法是“五读法”,即默读——寻读——朗读——诵读——默读,在“五读”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从阅读中挖掘不同的美,进而使他们理解诗歌,并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下面我以教学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为例,谈谈如何在课堂中有效地提高学生阅读古诗的能力。

一、默读全诗感受美

语文学习中如果一接触文本就大声朗读,或者老师要求学生刚接触文本就要做到有感情地朗读,显然是不够妥当的,特别是古诗学习,都用一类“抑扬顿挫” 的腔调去朗读,其实是没有真情实感的。在古诗学习的开始,对全诗要有轮廓性的认识,完成对诗歌的初步认识 ,因此进行从头到尾连贯的默读十分有必要。这是课堂上动静搭配的有效组合,先静——静静读思;再动——书声朗朗,以至议论纷纷,这才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这样带有感情地朗读才可能做到。教学前的默读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中的美,使他们“大抵观书,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在教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的开始,我们可以进行这样一个环节:师:“请同学们默读古诗,你从诗中读懂了什么?”给学生足够的默读时间后,学生们定会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这首诗写的是荷花。”……学生各抒己见,并结合图片初步感受诗歌内容及意境美。默读让学生神情专注,初步品味,感受诗歌美。

二、寻读诗句探求美

在语文教学中,寻读是一种速读方法,也是一种常用的质疑寻答阅读方法。古人言:“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会读书的人,总是在辩难释疑的过程中不断深化自己的认识。在阅读课上,当学生对文章有了一般性的理解之后,教师若能抓住值得探讨的疑难问题,激发学生兴趣,促使他们深入的思考并积极阅读,那么他们就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研究和分析问题,这就需要用到一种阅读方法——寻读。不管是篇幅较长的文本,还是短小精悍的古诗,都适合这种阅读方法,因为寻读带有明确的目的性,能抓住重点,并从阅读材料中吸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在教学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课时,我们可以借助教学挂图,让学生观察荷花图,在学生对这幅图发表议论后,设计这样一个环节:“诗人通过这首诗,写出了六月西湖的荷花,你能找出相关的诗句吗?”寻读让学生抓住重点,有的放矢,探求诗句美。

三、感情朗读享受美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特别是感情朗读,在培养学生语感方面更有着独特功能,心理学表明:人的情感的诱发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的,鲜明、生动、形象的情境能唤起人们相应的情感。在这一环节,通过创设情境来引导学生进行诗歌的朗读是有效的感情朗读方式。先出示六月西湖景色的图片及荷塘景色的图片,配乐让学生观看,并进行语言渲染:“西湖固然美丽,但六月西湖的荷花更是西湖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看了图片后,你也来夸一夸荷花吧?”生:“有的含苞欲放,有的盛开着,还有的快要凋谢了。”(师:读出荷花的千姿百态吧!)生“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师:读出小荷对大自然的热爱吧!)……有了进一步的情感体验,在真切地感受艺术形象、获得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再分别安排各种读的形式,个别读,齐读,分小组读,同桌对读,男女生赛读。让孩子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不断入境,常读常新。围绕“读”引导学生融情入景,巧思妙说,往往能使他们达到情感的升华。朗读让学生激发兴趣,培养语感,享受诗歌美。

四、诵读延伸想象美

诵读,是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学生感情朗读古诗后,我通过让学生诵读的方法来进行想象。我先让学生自由诵读,可朗朗出声地诵读,可低唱慢吟地诵读,也可加上动作诵读。想象入境法是一种很好的诵读方法,即将诵读过程作为欣赏佳作的过程,边读边想象画面,把自己融入诗词的意境之中,这便是教师在教学中以情传情,情感具有感染的功能,我们要用自己的情来扣击学生的心弦,使之产生情感共鸣,接着通过语言再创情境,让诵读成为一首连贯的、抒情的美妙音乐。

师:同学们,如果你就是杨万里。

清晨,当你和友人从寺中走出,一池娇艳欲滴的荷花映入眼帘时,你会吟诵……(学生朗诵古诗)当微风吹来,一湖的荷花翩翩起舞时,你会情不自禁的吟诵……(学生朗诵古诗)在阳光的映衬下,忽见湖池中的荷花如此晶莹剔透时,你会吟诵……(学生朗诵古诗)

此时,你自己就是一朵荷花、一片荷叶,荷塘里的一汪池水,荷花上的一只蜻蜓,用你的声音、你的表情、你的动作一起来背诵这首古诗吧!诵读让学生自主感受,入情入境,想象意境美。

五、默读提升追求美

与荷花有关的诗句范文8

在古诗词中,有很多描写了生物学现象,蕴含着一定的生物学知识。笔者广泛阅读前人诗词解析,认真研究一些诗词名句中所蕴含的生物学内容,剖析和领悟诗词中所寄寓的生物学和人文教育价值,并将之自然地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结合教学中的实践,谈一谈认识和体会。

1. 诗词中的生物学现象或生物学知识 我国古诗词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诗人在对自然景观的观察、筛选基础上融入个人的情感而创作出来的,所以,有大量的诗词描写了生物学现象,蕴含着一定的生物学知识。常用的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1)描写生物个体的特征。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形象地描写了鹅的外形特征和习性特征。“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金黄甲”,描写了不同于其他“百花”的个体特征——在秋季开放。“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简洁生动地勾画出腊梅在寒冬开放,气味芬芳的鲜明特性。

(2)反映生物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如“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反映了不同生物之间的竞争关系;“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精确地反映出生物间的捕食关系并隐含着一条食物链; “西湖春色归,春水绿如染”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说明春天来临,藻类植物开始大量繁殖……

(3)描写生物的生活、生殖、行为等。“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说明了动物的运动及生活环境;“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等诗句,则描绘了与植物的生殖发育有关的现象。“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说明了鸟类的迁徙行为。

2. 诗词中的人文教育价值 在传统的自然科学教育认识中,科学教育是严谨的、理性的,人文教育是感性的,两者界限分明。在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两种教育显然不应继续界限分明了,只有把两种教育恰当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同时具备较高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才,更好地承担起社会的责任。在有意识地挖掘自然科学课程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的同时,歌颂自然,赞美生灵,热爱生活的诗词也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载体之一,优美的诗词不仅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取科学知识,更可以使教学和学习的过程充满语言美和情感美,让学生时时得到美和爱的熏陶。

有许多诗句描绘了自然之美,抒发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如“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等。在学习生物科学的过程中忽然听到这样的诗句,学生往往能感受到大自然不同季节的美,学生也会在对美的欣赏、感受中认同生物科学的美。

很多诗词都是诗人借物言志的产物,其中与生命现象相关的诗词,往往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意义、人性伦理等问题的看法,同时又蕴涵着诗人的思想情感,反映了人类永恒的美好情感,如亲情、同情、坚毅等,具有深刻的人文教育价值。如“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借寸草抒发感恩母爱之情;“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忙”表达了对蜜蜂辛勤劳动敬仰和短暂而辛苦的一生的同情。

当然,诗人与生物学家观察世界的方式有明显的差异,诗词所着意的角度,与生物学研究着眼的角度也有着明显的差异。如白居易诗“梁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青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这首诗描写了燕子生儿育女的艰辛,赞美了伟大的父母爱。但从生物科学的角度看,其实是反映了生物繁衍后代的本能。但是,诗人诗句中所反映的人文情怀,却是经过千百年的文明积淀,潜存于人类内心的永恒的情感,这在以往的生物学教育中是被忽视的,而在今天却是需要通过教育去开启、唤醒和提升的。

3. 诗词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3.1 创设情景,巧妙导课。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夏日的夜晚,流萤点点,你知道萤火虫为什么能发光吗?”这可以作为《新陈代谢中的ATP》的导课。“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那么,除了从现象上来辨认性别外,怎样从本质上确定性别呢?”这可以作为《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的导课方式。总之,利用诗词导课,能有效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并使其能领悟到“生活处处皆学问”,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3.2 一语中的,突破重难点。诗词的语言简洁、生动、优美,教学中运用学生耳熟能详的诗句,能够唤起学生对生活经验的回忆,更好地理解生物学,将复杂的重点难点问题顺利攻克。

学习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时,有许多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对学生来说是难点,此时引用诗词可以有效突破难点。如引用“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来形容有丝分裂前期染色体和染色单体形成但形态不够清晰的特点;引用“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形容从细胞的不同方位观察,各分裂时期的图像也不同。

另外,从“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的有性生殖到“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的营养生殖,从“阳光布德泽,万物生光辉”的生态系统能量来源到“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诗词无不简洁生动、高度概括地描述了各种生物学现象。

3.3 编制习题,寓教于乐。由于诗词语言优美、简洁生动,令人人印象深刻便于记忆,故可用于编制习题对所学知识进行检验和强化。试举例如下:

(1)古代诗文中蕴含着一定的科学知识,如“凡是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说明了生物的遗传现象。

与荷花有关的诗句范文9

我生长在松嫩平原的一个小乡村,那里既没有湖泊也没有池塘,只有一条季节河,每年只有七八月份才有水流过,所以看荷花也成了我年少时的一个梦想。第一次看见荷花是在北京的北海,那是一九八七年八月,即将到重庆上学的我顺路游览了北京的几个去处,当在北海初见荷花时,眼里有的只是惊诧,惊诧于荷花那无与伦比的美。在以后的岁月里每逢夏日我都会去赏荷。

在北京赏荷的最好去处是颐和园的北堤。北堤是仿照杭州西湖的苏堤而建的,堤岸两侧遍植桃柳,一条北堤将昆明湖一分为二。盛夏时节,长堤上绿柳垂丝。东侧天光云影碧波荡漾,西侧清塘万顷绿叶红花。慢步在长堤上,柳丝轻拂清香阵阵。放眼荷塘,碧叶接天红花映日,那碧绿的荷叶像一双双巨手擎起一支支娇艳的花朵,花儿或盎然绽放,或羞涩半开,或悄悄地打着朵。白色的花朵清新脱俗,粉色的花朵美丽典雅。美中不足的是这唯美的画面中缺少一叶扁舟和一个采莲的女子。记得年少时读萧衍的《西州曲》时,并不是特别喜欢这首诗,但独独喜欢其中关乎采莲的这四句“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每次与荷花相逢都会想到这几句诗,实在是因为这几句诗写尽了荷塘的动态之美。只是造化弄人,这样一幅画面我却始终不得见。

我漫步在长堤上,犹如置身于画中,内心深处不由得生发出美的感受。忽然,远处传来童稚的声音“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一群幼儿园的孩子由老师带着来游园。我终于不再遗憾没有动态的画面,美丽的荷花映着孩子们天真无邪的笑脸,还有什么比这更美的。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