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煤矿环保创新工作计划集锦9篇

时间:2023-03-10 14:50:07

煤矿环保创新工作计划

煤矿环保创新工作计划范文1

培育强素质全面强发展

再创二六年各项工作新佳绩

同志们:

激情辞旧岁,欢歌迎新年。紧跟两级公司步伐,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召开2006年安全暨工作会议,其目的就是对2005年各项工作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表彰奖励过去一年为我矿安全生产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分析2006年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明确2006年各项工作的责任和目标,以人为本,更新观念,培育素质,全面发展,再创二六年各项工作新佳绩,为全面建设和谐本质安全型矿井奠定坚实的基础。下面,我讲两方面意见:

一、2005年各项工作总体回顾

2005年是回坡底矿发展史上的一个辉煌年。一年来,我矿紧跟两级公司步伐,紧紧围绕集团公司“八个主题年”工作安排,立足于回坡底井口求实、曹家沟井口求强、洗煤厂求精的目标,克服了地质条件复杂带来的搬家倒面频繁;带压开采带来的水患;赵克路维护带来的材料设备及产成品运输困难;洗煤厂工艺磨合改进带来的技术困难,取得了良好的安全绩效,原煤生产秩序稳健,洗煤效益明显突现,基础管理全面提升,生活后勤面貌大大改观,员工素质明显进步,有效地推动和加快了全面建设和谐本质安全型矿井的步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㈠安全工作质变年成果丰硕

一是坚持把系统配套完善和环节改造作为改善安全生产硬环境的根本途径,继续加大投入,理顺了矿井主排水系统,使其能力达到450m3/h,达到规定的防灾、抗灾能力要求;解决了回坡底井口西区下部双回路供电问题,井下所有采掘开工作面全部实现了双风机双电源,巩固了供电的安全可靠性;完成了两个井口主扇改造工程,回坡底井口比改造前净增600m3/min,曹家沟井口净增风量350m3/min。

二是坚持依靠技术进步和创新,不断提升矿井安全管理的内涵水平。我们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标准,坚持推进矿井采掘核心技术升级,今年共投资3500余万元,成功上马了两套综掘设备,改革提升了一套综采设备。同时运用多种激励手段调动技术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加固破碎顶板管理、快速注浆堵水、地质灾害监控监测、回采工作面坑透勘探等现场作业过程中积极推行新技术,应用新成果,从而降低了意外安全风险,促进了矿井安全管理内涵水平的提升。

三是强化教育培训和现场管理,努力提高员工素质和质量标准化水平。今年我矿在坚持完成全员培训的基础上,突出每月一个工种、一期一个主题、每季一个专业,完成一、二级培训1188人次,强化了岗位操作技能。同时我们在现场质量动态达标、强化监督检查力度、转变干部作风等基础工作上,坚持高培养、严要求,一抓全年,一丝不苟,从而有效促进了现场安全管理工作,为提高质量标准化内涵水平创造了良好条件。

四是突出安全文化建设,营造和谐稳定的安全文化氛围。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维护职工根本利益、改善职工生活条件、建设优秀企业文化放在重要议事日程,先后举办了“走进百姓、贴近一线”系列文艺活动,开展了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实施完成了生活后勤升级年的各项工程,健全完善了群众安全机构,广泛开展了“安康杯”竞赛活动,培育了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安全文化。

㈡主要生产指标创历史新高

一是原煤产量计划150万吨,实际完成152万吨,完成计划的101.3%,同比增加24万吨。其中回坡底井口完成62万吨,同比增加3万吨;曹家沟井口完成90万吨,同比增加22万吨。

二是精煤产量计划48万吨,实际完成49万吨,完成计划的102%。精煤产率计划33.9%,实际完成33.91%,完成计划目标。

三是总进尺计划15000米,实际完成15036米,完成计划的103%,同比增加428米。其中回坡底井口完成7746米,同比增加899米;曹家沟井口完成7290米,同比减少471米。开拓进尺计划500米,实际完成813米,完成计划的162.6%,同比减少695米。准备进尺计划1500米,实际完成2857米,完成计划的190%,同比增加656米。

四是原煤制造成本计划104.88元/吨,实际106.42元/吨,与计划相比增加1.54元/吨。原煤完全成本计划115.48元/吨,实际120.13元/吨,与计划相比升高4.65元/吨。

五是精煤制造成本计划267.5元/吨,实际267.44元/吨,与计划相比降低0.06元/吨。精煤完全成本计划275.05元/吨,份实际271.89元/吨,与计划相比降低3.16元/吨。

六是全员人效计划90.6吨/人.月,实际98吨/人.月,完成计划的108%。回采人效计划448.7吨/人.月,实际472.7吨/人.月,完成计划的105%。掘进人效计划2.23米/人.月,实际完成2.29米/人.月,完成计划的101.8%。洗煤人效计划96.39吨/人,实际102.6吨/人,完成计划的106.4%。

七是全员工效计划7.96吨/工,实际7.6吨/工,完成计划的90.5%,同比提高9.6%。回采工效计划34.10吨/工,实际完成41.37吨/工,同比增加7.97吨/工。掘进工效计划0.188米/工,实际完成0.21米/工/月,同比增加0.007米/工。洗煤工效计划4.59吨/工,实际7.0吨/工,完成计划的152.5%。

八是综合单产计划64800吨/个·月,实际完成73000吨/个·月,完成计划的113%。综合单进计划212.2米/个·月,实际完成212.2米/个·月,完成计划的100%。

㈢原煤生产内涵水平不断提高

一是围绕衔接调整,在生产安排上明确了生产管理的重点,经过一年来生产格局调整,西区下部设计优化,运输工艺改革,直眼掏槽推广,支护全面改革、工资政策倾斜,10#煤及小衔接接替调整基本到位。

二是突出新技术新设备的推广使用,提高对单产单进水平的贡献率。全年在曹家沟工区共投入3425万元,使综采技术实现了综采设备再次升级,上马了两套综掘设备。综采二队连续两个月单产突破16万吨,特别是10月份完成原煤产量166880吨,夺取了集团公司综采队月产桂冠;同时曹家沟4月份综掘上马当月单进350米,10月份达到502米,有效地实现了单产单进水平的突破。

三是突出抓准备,减少生产环节滞后对生产组织的影响。成立了安装准备队,解决搬家期间影响掘进生产组织的问题,加强地质构造勘探,上半年对11—108、11—110两个工作面进行了物探和巷探,并对异常区段6段进行钻探,共钻进尺2000余米,探明隐伏构造两处,为生产秩序的顺利调整提供了可靠保障。

四是认真落实非正常作业期间各项安全技术组织措施。全年两个井口共搬家九次,贯通巷道24处,揭露无炭柱4个(其中通过物探绕过3个,回采通过1个),揭露落差在0.7米以上断层8条,全矿干部紧紧围绕搬家期间的安全管理,矿井三级干部全部跟班到现场,保证了搬家倒面期间的顺利进行和安全生产。

五是总结经验,加强技术工艺研究。一年来掘进生产组织过程中对11#煤层顶板管理、矿压变化、围岩破坏,动压影响是一个再认识和升华过程,从11-108两巷支护管理中总结出经验教训,实现了高强度支护程度一次到位,不做二次维护返修,对节约成本和加强工时利用起到了重要作用。

㈣洗煤生产实现有序调整。

一是集思广益、努力创新,积极改造和完善工艺系统。全年共完成重要环节改造项目十余项,工程补欠近20项。通过进行优化工艺参数、稳定产品质量,进一步理顺了生产环节,提高洗煤效率,并在三月份圆满实现了“达产、达效、达标”目标。

二是以适应、配合、完善、机遇为组织关键,围绕"达产、达效、达标"目标,针对里外条件的不适应、不协调,坚持了严、细、实的岗位过程控制,狠抓了上产量达能力,全力组织满负荷生产,全力组织平稳有序的生产,较好的把握工艺环节的良性循环和设备的运行无事故。十月份生产精煤56286吨,创造了自投产以来的最好水平。

三是全力组织和协调关系,积极与上级公司和地方协调沟通,成立了矿、厂两级协调领导组,轮流值班,定责任,定目标,保入洗原料煤,保外运车辆,保内外充分协调与配合,努力使调煤、外运等外部事务充分满足生产的需要,做到了全天候的组织和努力。

㈤机制体制改革全面完成

一是矿井原煤生产管理体制按照掘进队一队管两头,井下辅助集中管理,推行送餐、下料排矸、办事核算和现场技术服务四集中的原则进行改革。改革后井下生产与辅助队组的数量由17个减少为13个,真正体现了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高效化的原煤生产管理体制。

二是在洗煤生产管理体制上以实现集约高效化组织生产,切实提高现代化洗煤管理水平为目标,全厂共设置四个全能科室(兼管四个辅助生产队组)、四个生产车间,实行直接生产、辅助生产、管理服务三分开;技术管理、机电检修和材料工资三集中,同时继续坚持了两班生产。

㈥经营后勤管理运行效果明显

一是召开了基础管理整顿年专题会议和2005年八个主题年动员会,全面学习贯彻了集团公司基础管理整顿年实施方案,出台了矿井基础管理整顿年方案,明确了工作目标和任务,确立了实施步骤和时间安排,责权系统建设工作已顺利通过了两级公司初步检查验收。

二是根据上级公司下达的经营指标、结合矿井实际情况,在体制上继续采用了块管理、条分析的“三部一区”的管理模式,以系统为主进行指标的分解、分析,从另一方面保证了管理的统一性。同时,继续对矿、科、队三级干部进行百分制考核,强化了责任意识,突出了工作落实,成为经营管理机制有效运转的基础。

三是通过与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座谈,利用元宵晚会举行了集体婚礼。关注技术人员的学习、工作和思想动态,为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为立志扎根矿山、献身煤海的青年们,授予了“扎根回矿好员工”荣誉称号,为涵养人才、储备人才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是高标准投用了回坡底井口生活水净化工程和新办公楼;为职工开辟了健身广场、扩大图书阅览室,提高了广大职工生活质量;回坡底井口增添一辆大客车,曹家沟工区新购进一辆中巴车,进一步解决职工回家乘车难的问题;洗浴方面,投用了洗煤厂职工澡堂和曹家沟女工澡堂;装修了回坡底外宾澡堂,兴建并投用了曹家沟烘干室,从而使两个井口的职工洗浴环境大大改善。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2005年工作中存在的差距和主要问题:

一是在安全观念认识上有所偏差;质量标准化境界相对较低;现场管理比较粗放;主要表现在生产组织安排、通防安全队伍建设以及安全管理的精细程度上。

二是在生产组织管理上,掘进生产组织相对被动;生产准备工作的超前性不强;洗煤生产组织上,煤质管理的点和面在结合上还存在一定差距。

三是矿井基础管理工作比较粗放,集中表现在经营考核,目标责任分解以及业务规范管理等方面。

四是各级管理干部的责任,工作思路和工作效果制约矿井的有效发展;在调动各级干部内在工作动力激情的方法和机制不够灵活,效果不明显。

五是在技术和体制创新发展管理上没有形成特色,超前性、前瞻性和预见性较差,在管理方法和手段上研究不够,创新力度不够。

六是对企业文化建设的认识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尤其在安全文化建设方面,步子较慢,没有与矿井安全生产和企业形象同步发展。

二、2006年工作安排

㈠、工作目标

坚决杜绝重大事故,实现安全工作健康发展,消灭死亡事故。

原煤产量170万吨。

精煤产量61万吨,入洗原煤170万吨。

总进尺17000米,其中,开拓进尺2400米,准备进尺2500米。

㈡、工作思路

2006年初步确定为六个主题年:即本质安全年、基础升级年、效率质量年、结构优化年、文化品位年、机制创新年。

㈢、工作任务

1、安全工作:

一是严格安全基本管理制度落实:月度安全绩效考核;隐患排查制度;安全检查评比制度;安措资金管理制度;三违追究处理制度;事故追究处理制度。

二是继续完善安全检查制度,一是安全月度检查讲评;二是月度干部测评;三是干部两下两抓。

三是围绕建设本质安全型矿井,全力推进“双建双达”工作。成立“双建双达”办公室专门机构加强领导。在工资政策上,从工资总额中划出30%,专门用于“双建双达”,实行分类分工种进行考核,加大考核力度。

四是强化安全日常检查,本着监管双轨的原则:一是成立三支日常安全质量验收督查组,由安全科管理,对各工作面进行日常质量验收,在月度安全绩效考核中,与生产科的旬检月验评比按4比6进行考核;二是队组安全员月度工资的50%归安全科考核、兑现,增强队组的抓安全工作的责任心与积极性。

五是标本兼治,加强现场治理力度,实行强制培训和专业培训相结合,提高员工操作水平;加强对组长的管理,加强现场标准化管理,06年对班组长实行聘任制,竞争上岗。

2、原煤生产技术工作

一是11#煤进一步探讨支护优化,在05年推广顶锚高强度基础上深入分析围岩、矿压变化等条件,特别是在过构造、顶板破碎、动压影响的条件下加强支护,从而消除巷道返修。

二是引进科学技术和监督手段,确保现场操作达标,两个井口在顶板监测方面安设顶板离层仪、液压枕等,可随时掌握围岩变化情况,为提高巷道支护效果提供科学依据。

三是突出一通三防为重点,加大环节系统改造力度,杜绝重大事故发生。06年一季度完成总回风巷返修、西ⅱ回风巷返修;西区中运输无极绳延长工程300米,减少两部25kw绞车,主要是部分巷道起底、挑顶工程。以上工程由生产副矿长李民族负责。

四是曹家沟井口小煤窑治理,防止小煤窑越界开采,造成矿进通风系统紊乱,此项工作由安全副矿长杜小明、工区区长贾优良负责。

五是围绕核心装备升级,继续加大投入。上半年完成10#煤工作面装备配套,全年回坡底井口完成三套综掘,11#煤支架在下一个接替面完成一次大修。

六是曹家沟要按照一综、两掘实现原煤产量确保100万吨,力争110万吨;总进尺两个综掘队实现8000米,力争10000米;单产实现12万吨/月,单进350米月/个。回坡底综采产量要实现两个煤层、两套综采、一个采煤队,全年70万吨,力争突破80万吨。

3、洗煤生产工作

一是加强生产组织管理,确保入洗原煤量170万吨,并全力提高效率,稳定小时入洗量达400吨/小时,并实现1/3焦煤的高质量品牌。

二是全力以赴抓好内调煤和外运工作,实现外运总量再上新台阶。

三是以细化原煤准备、生产过程控制、提高技能操作为基础,力求实现产率最大化。

4、经营后勤工作

一是继续加强目标责任制考核,确保矿井各项重点工作的顺利完成。

二是按照两级公司关于基础管理整顿工作部署和要求,扎扎实实稳步推进我矿各项基础管理工作。

三是继续加大后勤补欠力度,为职工创造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5、政工文化工作

煤矿环保创新工作计划范文2

观念创新:“低碳运行生态矿山”领跑煤炭行业发展方式转变

从领航“金牛”到如今掌舵冀中能源,冀中能源董事长王社平不仅缔造了一连串资本运营的传奇,同时,也在以不断创新的观念,引领和推动着企业的跨越式发展。

如果说,5年前的王社平成功地影响了河北煤炭行业今日的变局,那么今天,冀中能源“低碳运行生态矿山”建设得以领跑中国煤炭行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也当是题中应有之义。

“低碳运行,生态矿山,旨在形成以低耗能、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运行模式,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的创新,产业结构、生产结构的创新,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王社平认为,煤炭企业不应只把煤炭视为主要资源,而要将空气、土地、地下水、周围环境和人力等这些构成环境生态的主要因素都当作重要资源,科学开发,综合利用,让有限的资源创造更大的效益,做到投入相同产出更多,使能源、资源的消耗降到最低,这是煤炭行业的社会使命,更是国企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据介绍,目前冀中能源已拥有上百项成熟技术,用来解决因煤炭开采而引起的地表沉陷、矸石堆积、“三废”排放等各种环境问题,“出煤不见煤、地面不沉降、不见矸石山、保护地下水”的生态矿山已渐显雏形,东庞矿、邢东矿、章村矿、梧桐庄矿、云驾岭矿等各试点矿之间正在进行高端技术的互用集成――东庞矿的风源热泵技术在梧桐庄实施,而邢东矿的矸石回填技术在集团多个矿井开始推广――以期实现集成技术在集团最广范围的应用。

安全、效益、节能、减排是冀中能源低碳运行生态矿山建设的目标。目前,集团有关低碳运行生态矿山建设的详尽规划已经出台,有关标准和机制正在完善之中。冀中能源计划用几年的时间,将正在生产的煤矿打造成为完全低碳运行生态矿山;对新建煤矿,其设计和建设都按照低碳运行生态矿山的模式,直至把多数矿井最终打造成不同规模、不同环境的“煤炭行业低碳运行生态矿山”示范矿山。

2010年4月16日,冀中能源低碳运行生态矿山建设论证会在北京会议中心召开,经国家有关部门及相关院士、专家一致评定,该项成果达到全国同行业先进水平,必将引领全国煤矿建设迈向新高度。

科技创新:登“高”望远,风光无限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前提下,任何一个企业要想转变发展方式、推进企业升级、保持可持续发展,首要条件就是必须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拥有行业领先的技术水平、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王社平说,“我们计划在‘十二五’期间每年至少拿出年度销售收入6%的资金用于技术创新,无论是煤炭机械生产板块,还是生物制药生产板块都要瞄准世界前沿技术。”

“无人开采”是煤炭科技进步的重要方向之一,我国在煤炭开采远程控制技术方面的研发才刚刚起步,冀中能源却已经雄心勃勃地计划在未来5年建成全国第一个自动化采掘工作面。

目前,冀中能源通过大力推行机械化、自动化、集约化、数字化“四化”开采,已经使煤炭开采下井人数减少8到9成。国家“863”重点科技研发项目“掘进机智能型恒功率自动成形截割与定位控制系统”的研发成功,更实现了巷道掘进的自动化作业,达到国际同类技术先进水平,使煤矿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转变。

建下、高压水下开采是世界公认的技术难题,谁率先攻破了这些技术,就意味着谁掌握了行业技术前沿。“十二五”期间,冀中能源股份把目光盯住了水下、水上等“”。据了解,冀中能源股份下属邢台矿区仅建筑物下压煤总量高达1.92亿吨、下组煤储量13.4亿吨,边角煤2897万吨,解放这些资源的难点和突破口就是技术创新。

为支撑企业科技创新,冀中能源组建了由18个专业方向、300多人组成的内部专家库和由12个专业方向、40多人组成的外部专家库,建立了产学研联合开发的机制,仅2009年一年,冀中能源就有36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2项获中国煤炭工业科技进步奖,其中一等奖6项,占全国煤炭行业一等奖总数的四分之一。

“科技创新只有高起点,高标准,才能带来高效益,高回报。”这已经成为冀中能源管理者的共识。冀中能源邯矿集团通过与中国矿大合作,开发出了列入国家“863”计划的“难沉降煤泥水的矿物――硬度法绿色澄清技术及高效循环利用”项目,更实现了由洗水闭路循环到清水选煤的跨越,循环水浓度由每升50克以上降至0.3克,药耗降低50%,水利用率100%,产品质量整体提高1~2档,开工率与负荷率达到100%,这从根本上解决了我国难沉降煤泥水引发的系列生产问题。通过这项新技术的整体推广,冀中能源一年半时间生产洗精煤2500万吨,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37%。

管理创新:探索“大集团”经营方式转变

将诸多矿业企业整合在一起的冀中能源,堪称一个庞然大物,将它管好、用好,激发、释放出煤炭工业大集团应有的产能,是企业的管理者无法绕开的难题。

冀中能源内部管控、对标、风险、成本、信息化管理均居全国煤炭行业先进水平,这正是企业不断坚持管理创新的结果。

冀中能源组建后,实施资产一本账、财务一本账、改造一本账、投资一本账,把管理创新放到了第一位,在短时间内实现了“发展规划、资本运作、财务管理、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等一体化,这种“有机整合”使集团化优势得到了充分体现。同时,他们还先后制定了财务管理制度、投融资管理办法、重大事项法律审核管理规定、担保抵押制度、招投标管理制度等8个方面近80项管理制度,将全面预算作为保障集团战略规划落实的有效手段,把企业一切经营活动和财务收支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在集团层面,以大额资金和投融资管理为重点;在子公司层面,以价值链管理为重点;在矿、厂层面,以成本控制为重点,分别建立了预算管理体系。

王社平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坚持一个“管”字,实施精细化管理。为此,冀中能源专门建立了资金、销售、供应“三个集中”管理体制,成立经贸分公司,实行集中招标、采购、配送的管控模式。通过这一模式,集团财务掌控能力得到增强,防止了财务风险,也为降低财务成本创造了条件。据统计,冀中能源成立以来仅对大批量物资采购进行集中招标,就节约资金1亿多元。

在明确的销售策略指导下,冀中能源销售人员北上首钢、承钢、宣钢,南下邯钢、安钢、武钢,东到济钢等大型冶金企业进行业务洽谈,在巩固老用户的基础上,进一步开辟了实力强、效益好、规模大的新用户。通过利用大企业的整体优势和区域优势,集团在钢厂用煤上与上述钢厂全部签署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和长期供货合作协议,实现了以优质焦精煤带动烧结、喷吹煤等其他品种煤的销售,解决了企业烧结煤销售压力。

在电力和化工用煤上,冀中能源进一步巩固开发了齐鲁石化、山东聊城电厂、邯郸热电、陈塘热电、静海热电厂等一批用户;在产品分区供应上,集团按不同区域分别进行调配。过去是一个矿山供多家,恶性竞争无休无止,长途运输费尽周折,现在通过集团统一调配,各矿就近集中供应,节约隐性运费亿元以上。

管理的方式变了,企业的面貌也变了。严格的资金管理、统一的财务平台、产业布局的优化、管理水平的提升、质量和品牌的相互促进……一个崭新的中国煤炭工业大集团经营方式,正在冀中能源得到不断的完善和发展。

冀中能源销售收入节节攀升,以其坚持转变发展方式过程中一个又一个的创新之举,成为推动全省产业结构调整、探索煤炭行业大集团崭新生产方式的活力样本。

什么是“低碳运行生态矿山”?

“低碳运行生态矿山”既是冀中能源坚持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自觉生发的概念,同时,也是一个高科技、全方位、长时效的系统工程,它的形成和发展,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观念,重构着矿山工业体系。

冀中能源的低碳运行生态矿山建设,特点是生态保护,途径是科技创新,过程是低碳运行,关键是转变发展方式,目的是科学发展。

关键词之一:矸石不升井,不建矸石山

冀中能源国内首创的矸石、膏体、粉煤灰、超高水材料等井下充填采煤工艺,不但消除了井上排矸石带来的占压耕地和矸石对环境的影响,还可利用这些材料对采空区掘进后的煤巷进行充填支撑,解决了地面沉陷等环境问题,并为我国煤矿“三下”压煤的大规模开采开辟了一条新途径。2009年,邢台矿用充填的方式,从永久煤柱中采出优质煤几十万吨,获利近2亿元,减少二氧化碳等废气排放36000吨。

关键词之二:采煤不见煤,产煤不烧煤

梧桐庄矿采用储煤圆筒仓及封闭储煤场消除地上煤尘,通过煤壁注水、岩石喷水、除尘分机吸尘、大巷洒水车定时洒水等措施实现了井下防尘治理,完善了矿井综合防尘系统,有效治理了废气、废尘的排放,实现了采煤不见煤。东庞矿、梧桐庄、云驾岭等矿利用矿井独具的回风源、水源特点,研制了高效矿井回风热交换器,解决了矿井取暖、井筒防冻等需求,实现了产煤不烧煤。

关键词之三:废气不外排,瓦斯发电

冀中能源把煤矿瓦斯抽采与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当作低碳重点任务,在保证地面瓦斯抽放系统正常运行的基础上,加大对瓦斯地质构造的研究,掌握瓦斯涌出规律,成功开发并研究推广了瓦斯可控抽采技术,还将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利用瓦斯发电,实现了资源的综合利用和低碳最大化。

关键词之四:用水不排水,保护水资源

煤矿环保创新工作计划范文3

我国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能源的推进,而煤炭作为能源配置中的基础能源,掌握着国民经济的命脉。伴随着国家在煤炭领域去产能政策的实施,降本增效,淘汰落后产能,是应对宏观经济下行压力的当务之急。

1 对煤炭市场的经营环境的分析研究

(1)经济环境。目前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阶段,在国内经济运行面临着巨大下滑压力的同时,煤矿企业也遭遇着罕见的寒冬期。煤炭行业在经过连续几年飞速的发展以后,价格上涨的同时吸引大量煤炭企业进入市场,纷纷加大生产投入,提高产出,使得市场积累了大量库存。(2)政策环境。2016年2月,国务院《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指出煤炭行业要在淘汰落后产能的基础上,在3-5年内再退出产能5亿吨,压缩煤炭产能,减少煤企数量。因此,在当前形势下,煤矿企业若想在去产能的竞争中稳住阵脚,就要全面落实“降本增效”,提高自身竞争力。(3)煤矿用工环境。由于煤炭经济环境的不景气,很多煤矿企业已经出现大规模的辞职潮。煤矿用工呈现老龄化趋势,工作效率也大不如前,缺少新鲜血液的注入,影响煤矿的未来发展。(4)生态环境。煤矿所到之处,往往会引起所在区域的地势塌陷,导致当地居民搬迁等。煤矿生产过程中也会产生各种污染废弃物,影响当地生态[1]。

2 煤矿企业降本增效的有效策略

2.1 优化生产组织

(1)优化产量计划。将集团公司下的各个生产矿井进行统一划转合并,按照依法合规并且效益最大化的原则排定当年的生产计划。(2)优化采掘接续。1)根据采掘连续计划,最大化降低巷道掘进量及开采队伍,降低煤矿生产成本,合理安排好退出队伍人员安置工作,降低使用外包工队,加强对自有人员的培训使用。2)生产组织方面,坚持“以销定运、以运定产”的运营方针,严格执行集团的外运计划。

2.2 加强成本控制

(1)强化节约意识。宣传节约文化,树立节约意识。降低成本要落实到每个工人身上,首先要从我做起,认识到煤炭行业目前所面临的困境,通过广泛的宣传和教育,使员工思想从“要我降成本”转变为“我要降成本”。企业自身也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科学管理观,管理者要为工人树立节约的榜样。(2)制定相关制度。安排专业人员现场考察,了解企业相关部门的收支状况,对历史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而确立企业降本增效的预期费用与收益。对不同科室的经营指标进行分解,为其量身定做指标考核办法,对煤炭从开采到销售每个环节进行成本控制。如加大物资管理力度,完善企业材料领用制度;建立固定资产承包管理机制,派专人负责某一固定设备,将责任落实到人。(3)加强资金审批。控制各项支出,如减免不必要的招待费、差旅费等,在保证非生产部门正常运转的情况下精简工作,降低非生产性支出;在生产工作中,要和财务部门相结合做好预算工作,煤矿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材料种类较杂,数量较多,且有效利用率较低[2]。

2.3 推进企业创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生产型企业尤其如此,技术创新是企业永葆青春的根本。开采技术是决定和影响煤矿生产技术水平的核心,煤矿的技术创新应以开采技术为突破口。使用先进设备,淘汰落后设备,可以解放生产力,提高生产效率。在推行技术创新的同时也要大胆进行制度创新,企业制度影响企业技术创新。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使企业加快落实创新主体地位,要做到:企业决策层由股东自主决定,进而决定管理层;创新影响企业家的利益,从而调动企业创新积极性。

3 煤矿企业降本增效策略的实施效果

通过优化组织结构,煤矿的全年各阶段生产计划有序进行,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在对成本进行深度细化分析之后,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费用制度,审批制度,固定资产承包责任制度,降低了企业费用开销,增强了企业员工的责任心,尤其是进行强化节约意识宣传之后,企业员工在认识到煤炭行业的的困境的同时,积极调整心态,努力工作,在各自单位开展了争当节约先锋的活动,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氛围;另外,通过创新工作方法,缩短了工作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最终实现了降本增效。

煤矿环保创新工作计划范文4

关键词:煤炭企业 创新发展 产业转型

中国煤炭工业能源能否成为世界煤炭潮流的引领者,这将关系到我们中华民族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关系到国家能源命脉的安全,无论从国内发展还是从国际前景来看,中国的煤炭企业要推进企业产业长级和转型升级,加快管理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升级,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核心。

1.准确把握煤炭工业发展的方向,充分认识企业创新工作的重大意义

1.1 煤炭工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我国工业化快速发展、城市化、经济市场化进程和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国民经济继续呈现平稳快速发展态势。在煤炭消费结构中,电力行业煤炭消费占国内消费总量的50%以上,随着火电装机容量的增长,煤炭消费比重和消费量将不断增加。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国家将煤炭液化替代石油纳入能源安全战略,煤化工用煤将大幅度增加。到2020年,国内煤炭消费需求总量将超过35亿吨。

1.2 产业升级形势迫切。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是经济社会发展总的方向和要求。为此,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1.3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需要。党中央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提出实现长期持续发展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煤炭工业要顺应这一形势要求,继续推进科教兴煤、人才强煤战略,大力提升行业整体生产力水平。

1.4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任务。煤炭工业必须把构建和谐矿区、实现健康发展,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做好完善法律政策环境、提高矿工收入和生活质量、维护矿区稳定、实现资源环境社会协调发展等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2.坚持新的发展理念,正确处理四个重大关系

2.1正确处理好满足煤炭需求与提高行业生产力水平的关系。煤炭是我国的主体能源,满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基础能源的需求,是煤炭企业肩负的重大责任,必须处理好满足煤炭需求与提高行业生产力水平的关系:一要加强对煤炭资源的规划管理,加大煤炭资源勘探力度,合理有序开发煤炭资源,提供可靠的资源保证。二要坚持淘汰落后生产力,用先进和适用技术和装备,加快现有大中型煤矿的技术改造。三要优先发展煤炭教育,培养亟需人才和有用人才,推进煤炭人才结构的优化,提高队伍素质。四要推进科技创新,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在积极引进、消化和吸收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主开发和技术创新水平。

2.2正确处理好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实践中,煤炭工业一个十分紧迫的任务,要以最小的环境代价实现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一要坚持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五个同步”,即煤炭开发与资源环境保护同步规划、同步核准、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经营。所有新建项目,都必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评估,严格做到环保设施与主体工程建设“三同时”。二要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加强矿区废水、废渣、废气和采煤沉陷区“三废一沉”的综合治理和利用,减少煤炭生产中的煤矸石排放量,推进洁净煤技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三要统筹兼顾城乡建设。矿区的矿井、电力、环境、铁路建设等规划,应与地方的城市发展、土地利用、小城镇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统筹起来,力争少“压煤”,保护资源,减少搬迁,做到地矿协调,共同发展。

2.3正确处理好煤炭产业发展与相关产业发展的关系。煤炭产业与相关产业协调发展,对转变煤炭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具有重要作用。煤炭企业必须把发展定位、发展速度、发展布局等问题,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大背景下,放在国民经济的全局中加以考虑,坚持与国民经济及相关行业的发展相适应,最大程度地满足国内煤炭需求。要积极推进“煤电一体化”、煤炭与其他相关产业的联营,实现上下游产业的集聚,综合开发利用煤炭资源,积极推进煤炭就地转化。在大基地建设中,注重煤基产业链的延伸和扩展,发展产业集群。

2.4正确处理好煤炭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要处理好矿山经济与区域经济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煤矿城市转型中的基础性作用,推进城市经济转型。煤矿在兴盛期间要积累煤矿企业转产发展基金,并把矿区经济发展融入所在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努力发展煤炭接续产业,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充分发挥科技、教育在经济转型中的先导作用,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促进就业,改善生活,维护矿区稳定。

煤矿环保创新工作计划范文5

关键词:采矿工程;人才培养;卓越工程师;教学体系

作者简介:郭惟嘉(1957-),男,山东济南人,山东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刘音(1973-),女,陕西杨凌人,山东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山东 青岛 266590)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6-0045-01

山东科技大学采矿专业已有60余年的办学历史,通过近年来对采矿工程专业人才需求的调研和煤矿企业对毕业生质量的反馈,近年来山东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我校”)采矿工程专业毕业生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有明显弱化的现象,由此反映出目前传统的教学环节已不能满足卓越采矿工程师人才培养的需要。结合教育部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探索如何通过改革采矿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提高学生教学效果,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相结合的卓越工程师,是采矿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教学体系研究重点。

一、采矿工程专业教学体系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采矿工程专业教学体系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人才培养模式单一,适应性不足;培养目标不清楚,学术化倾向严重;课程体系与产业结构调整不适应;工程性缺失和实践环节薄弱;教师队伍缺乏工程经历;产学研合作教育不到位。

二、卓越采矿工程师教学体系的要求与设计

我校卓越采矿工程师的培养计划依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强、具备创新精神、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煤矿行业工程技术人才。针对目前采矿工程专业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卓越采矿工程师培养体系重点放在三个方面:一是要求煤矿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照煤矿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采矿工程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由此看出,采矿卓越工程师培养教学体系的关键不仅在于校内实践,更在于在煤矿企业综合实践的实施效果。

为满足以上要求,我校采矿工程专业将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方案与以前的“3+1”定单式人才培养方案相结合,实施校企对接,实行“3+1”培养模式,让企业纳入整个人才培养过程。学生三年在校重点学习数理基础、人文管理和专业知识,第四年到签约单位进行工程实践、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这一培养模式既为煤矿企业培养了急需的人才,又可有效解决就业问题,突出了对学生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

三、卓越工程师教学体系改革研究

构建突出特色、强实践、重创新的人才培养体系。采矿工程专业依托专业丰富优质的教学科研资源,并将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贯穿整个四年的教学过程中,构建了横向上相互关联、纵向上相互贯通的人才培养体系。该人才培养体系主要包括系统的教学体系和强有力的保障体系,其中教学体系是核心,主要包含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以及创新能力培养体系(见图1)。

理论体系改革中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注意整体优化,突出特色,主要从三个方面做起:

第一,确定能充分体现采矿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主要有以下7门课程组成:“岩石力学”、“煤矿开采学”、“井巷工程”、“矿井设计”、“矿井通风与安全”、“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矿井特殊开采”。通过主干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改革使采矿专业课程体系趋于合理,教学内容和教材选用也将进一步优化。

第二,精炼教学内容,实现七个“结合”:着眼于专业的拓展,实现煤矿开采与非煤固体矿床开采相结合、地下开采与露天开采相结合;满足采矿技术发展的需要,实现采矿与机电相结合、采矿与信息技术结合;体现多学科的相互渗透,实现采矿与岩土工程相结合;满足企业发展需要,实现采矿与计算机应用相结合、采矿与环境工程相结合。

第三,加强精品课程和特色教材建设。我校采矿工程专业在矿山压力与控制、矿井特殊开采等方向具有优势和特色,科研成果突出。将优秀科研成果引入教学全过程,教学成果突出,建设了“开采损害与环境保护”、“矿井通风与安全”国家精品课程2门、“矿山压力与控制”校精品课程1门;出版特色教材5本,其中《矿山压力与控制》获省优秀教材一等奖,《开采损害与环境保护》、《矿井通风与安全》获省优秀教材二等奖,实现了科研与教学有机融合。

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根据“卓越计划”培养目标,进一步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利用部级重点实验室和省级实验示范中心平台,扩大实验室开放力度,提高实验室综合利用率;与煤矿企业加强合作,建立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基地,为学生的实习、设计、科研实践等创造良好的实践环境;引进煤矿企业的资源和设备,模拟现场工程环境,建立实习模拟矿井,既可节约实习经费也可让学生对矿井有全面的了解。

创建完善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人才培养方案强调课程教学、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机融合,使创新能力培养贯穿整个教学环节,通过多环节训练使学生逐步树立工程意识,学会工程思维方法,不断提高综合素质。通过主干课程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开放国家重点实验室、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科技竞赛等,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极大提高。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首先完善校内专任教师到矿山企业、科研部门学习交流及矿山企业、科研部门高技能人才到校兼职授课的制度和机制。山东科技大学已与山东能源集团签订了全面合作培养采矿专业人才的协议,为教师的现场实践提供了可靠的基地;本专业每年将安排1~2名青年教师到煤矿企业工程岗位工作,或通过实际工程项目设计、科学研究等积累工程实践经验。其次,从煤矿企业、科研部门聘请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承担部分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或担任本科生的现场指导老师,承担指导毕业设计等任务。

改革传统的课堂和实践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以适应采矿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需要。由于卓越工程师型的学生依据其培养方案有半年的毕业实习是在煤矿现场进行,学生的毕业实习成绩也将由现场实习指导教师和学校指导教师共同评定。学生的毕业论文由学校和煤矿企业的技术人员共同审核。审核合格可参加答辩;审核不合格须重做,来年进行答辩。毕业答辩委员会则由学校专业教师和签约单位的技术人员共同组成,共同参加学生的毕业答辩。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课程设计的考核也可改变传统单一的笔试考核方式,通过笔试、现场答辩以及设计作业等方式综合考核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煤矿环保创新工作计划范文6

关键词:煤矿企业;资源管理;经济效益

引言

煤炭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战略资源,其非可再生性要求煤炭企业要做到合理开采,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对于煤炭企业而言,加强资源管理有助于延长矿井使用年限,控制生产成本,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现阶段国内煤炭企业普遍对煤炭资源管理产生新认识和新思路,将其视为企业资源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链条。从本质上来看,资源管理对煤矿生产有两个主要影响,首先是回收率对矿井缴纳资源补偿费用的影响,其次是吨煤成本控制。随着煤炭去产能化的不断推进,提高资源管理水平、优化资源配置对于煤矿企业来说已经刻不容缓、迫在眉睫。

1加强煤炭资源管理

1.1充分重视煤矿企业的资源开发与利用

从宏观层面来看,合理规划和开发利用资源在很大程度卜促进煤矿企业发展,提高经济效益,但是这对煤矿企业资源利用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从技术层面来看,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可有效节约企业人力物力支出,控制生产成本,从而推动煤矿企业不断发展,这一效果和过程是认竿见影的。但是,煤矿资源能否得到充分利用,与企业技术水平有很大关系。一些技术水平较低的煤矿企业要不断升级、完善生产技术,引人专业技术人才,实现煤炭资源利用的合理规划,并且充分重视企业技术运作。值得一提的是,煤矿企业管理层具备相当的远见规划与技术水平,制订的战略决策也更具合理性和可行性。从设备层面分析来看,先进设备是煤炭企业资源利用率得以提高的又一重要保障。资源利用率是对企业资源利用是否合理的反映,煤矿企业在资源利用率高于常规的情况下可以有效控制成本支出,节约资源,进而将其分给其他更需要的方向,从而更有利于推进企业经济发展。对于那些资源利用率相对较低的煤矿企业来说,生产需要更多的人力物力与资金的投人。所以要想推动企业不断发展,就要从内部硬件资源人手,对先进技术理论以及高新设备力口以充分利用,譬如定期维护并视情况更新企业硬件资源,组建专业团队负责此项工作;组织人员参加技术培训,学习先进管理经验与技术方法等等。充分利用可用渠道与资源来充实企业技术资源,提高企业技术水平,为资源的合理规划提供有力支撑。

1.2合理配置煤炭资源

要想创造出可观的经济效益,煤矿企业应合理配置各项资源,统筹规划企业整体的生产流程,禁止出现生产违规问题。煤炭行业的发展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在此过程中也难免存在盲目开采、私自扩大开采范围等一些违规行为〔z}。随着民众环保意识逐步增强以及煤炭资源储量持续下降,煤炭企业盲目开采行为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这需要相关部门严格落实规章制度来遏制,同时对其他生产企业也有相应的约束与警示效果。开采不合规行为会产生大量的资源浪费,严重损害企业经济。如果开采不合规成为行业内的普遍现象,就会对国民经济整体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现阶段矿区开采、开发矿产资源两种运作同步进行,煤炭企业进一步加快自身的转型升级,但行业内混乱现象也更容易出现。换而言之,倘若缺乏相对完善、高效的资源管理体系,难以合理配置煤矿资源,就会对煤炭企业生产和发展造成影响和制约,不利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由此来看,煤炭企业首先要制订适合自身实际的资源管理体系,并予以修补和完善,确保矿产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实现企业资源的统筹规划,有效监督资源开采行为和资源的二次开发与利用,坚决杜绝一切以经济效益为先而盲目开采的行为。

2加强科技与人才资源管理

应加强科技与人才资源管理,以科技进步推动煤矿经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必然性,同样也要遵循相应的基本原则。加强科技资源管理,必须有充分的人才资源做支撑,当今时代以科技为第一生产力,对于企业来说,人才是第一生产资源[3]。企业有充分的人才储备,才能深人研究探索科技并加以灵活运用。然而我国煤矿经济以往多采用粗放型经营管理,高素质人才储备不足,难以通过科技进步来推动煤矿经济发展。因此,煤矿企业必须充分重视煤矿科技更新和人才储备,加大资金投人引人高素质专业化科技人才,在原有科技知识的前提下逐步熟悉煤矿经济产业,最终运用科技来完善煤矿勘探、开采等环节;中后期则充分利用科技人才加强煤矿经济产业技术人才的培训工作,通过前期输血实现后期产业造血,达到自力更生的目的。随着人才储备工作逐步推进,煤矿企业管理层也要着眼于经济产业发展,优化产业设备结构,使之满足科技发展的需要。例如将以往生产成本较高、耗费较大的机械采用资产折旧核算的方式处理,使之完成工作使命,及时推出工作岗位,为新科技设备让路。这样既可以有效控制成本消耗,也为企业科研人员及时接触和了解行业科技设备知识创造了环境,有助于提高企业科研人员整体科技素质。

3加强机械设备资源管理

对于煤矿企业生产而言,机械设备历来都是重中之重。煤矿机器设备皆为大型机械,不仅造价不菲,购人价格较高,后期维护保养工作支出也比较高。要想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煤矿企业同样需做好机械设备资源管理工作〔alc首先应调整以往“重维修、轻养护”的不合理理念,应定期维护保养生产设备,延长设备使用年限,降低故障发生率并有效控制设备维修与更换成本。加强机械维修保养,也是提高设备运作效率的必要前提,是煤矿创造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切人点。其次,企业生产设备先进与否与企业生产成本有着密切关联,而成本管控是影响煤矿经济效益的关键点。提高设备生产效率,实现经营计划、生产计划与生产效率的密切结合,确保投资合理性,减少能源耗费并缓解企业经营负担,才能改善企业生产水平。在矿业生产中,企业管理层必须纠正错误认知,认识到及时更新机械设备的必要性,不应只关注设备造价几何,而是要充分研究新设备所潜藏的巨大生产力。一些煤矿企业认为无需花费高额资金更换机械设备,整体运作效率低下,也就难以提升生产经济效益。实际卜,设备更新换代的本质在于提升生产效率,只有生产效率提高,才能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4结语

在煤矿企业生产过程中,资源管理与经济效益是两个关联密切的要素,强调煤炭企业矿产资源、科技人才资源管理和机械设备资源管理也充分反映了煤矿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谋求经济效益的根本需求,做好企业资源管理,更是当代煤矿企业在国民经济结构持续转型升级背景下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吴开兴,贾晓燕.图形化煤矿设备资源管理系统的设计[J}.煤矿机械,2015(9):16-17;18.

[2]程向军‘基于管理视角探讨煤矿资源的有效应用[J}‘科学与财富,2014(4):237.

[3]李爱平,张瑞新,王忠强,等‘煤矿应急资源优化管理与调度监控研究叮].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9,29(4):151-153.

煤矿环保创新工作计划范文7

郑煤集团把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作为安全管理的核心内容,推行安全隐患闭环管理,实现了安全隐患辨识、监控、治理链条的无缝对接。1)“评价与监控”闭环管理。每月末矿长和总工程师组织,逐头逐面进行瓦斯、水害、顶板3项评价和矿井机电安全可靠性评定(简称“三评价、一评定”),预测、辨识下月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重大隐患,制定针对性防范措施,经集团公司审核,根据隐患等级,逐级落实责任,跟踪监控,直至隐患消除。

2)“信息采集与跟踪”闭环管理。集团公司和各矿调度室每天采集生产环节、生产地点动态信息,根据安全生产信息动态,辨识、预测安全生产隐患,分专业筛选后,送达各业务部门,业务部门责任人全程跟踪监控,直至隐患消除。

3)“隐患排查与治理”闭环管理。安全监察部门将通过通检、专项检查等各种渠道排查出的安全隐患登记建档,列入监控名录,下达重点隐患监控计划,根据隐患等级,将责任分别落实到公司领导、部门、具体人员,挂牌管理,跟踪监控,直至隐患消除。

2抓基层打基础,从根本上给安全生产提供保障

实现煤矿安全的根本好转,不能仅靠“看死盯牢”、“严防死守”这些“拼刺刀”的做法,而应该强基固本,构建长效机制,打造本质型安全防线。2011年下半年以来,煤炭经营形势变化,企业效益严重下滑。但是,郑煤集团坚持“安全投入不能减,质量标准不能降,设备设施不能缺”。煤与瓦斯突出矿井按照原煤产量70元/t、高瓦斯矿井40元/t、瓦斯矿井35元/t的标准,足额提取安全费用,专项用于瓦斯治理、水害防治、支护改革和设备设施升级改造(其中瓦斯治理费用不低于70%)。此外,还筹资2.17亿元,在各生产矿井建设“安全避险”6大系统;投资1.06亿元在4座矿井建设综合自动化系统;投资3000万元对矿区供电调度系统进行智能化升级改造;投资900万元建立员工安全培训计算机考试系统。郑煤集团下属各煤矿在区队中实施员工安全网络小组管理办法,小组成员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月度考核奖罚,增强员工安全自保、互保意识,构建“个人保班组、班组保区队、区队保全矿”安全联保机制,形成自上而下“一级抓一级”,自下而上“一级保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良性互动式安全管理格局。

3依靠先进的技术手段破解安全管理瓶颈

郑煤集团是个老矿区,随着开采的延伸,矿压、瓦斯、矿水、地热、冲击地压等灾害越来越严重,过去没有的问题出现了,过去存在的问题严重了。破解这些难题,必须靠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郑煤集团已经拥有一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一个博士后研发基地,一个部级实验室,2011年又组建了郑煤集团工程技术研究院,并与北京大学等多家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联合开展科研技术攻关,取得显著成效。

1)在全国率先成功研发瓦斯防治导航系统。系统采用“危险源探测—信息采集—辨识分析—可视化表达—安全导航”的技术集成,以数字化手段对煤矿生产作业过程中采掘工程信息、瓦斯地质信息、通风系统及日常管理信息、生产与环境实时监测监控信息,集成、叠加在数字化采掘工程平面图上,以可视化的方式对采掘生产进展情况实行动态分析诊断和监控管理,实现采掘作业面对瓦斯防治的预测、预报、预警和预防导航。

2)所有矿井都装备了安全监控系统,并进行升级改造,配齐各类传感器。直属生产矿井通过无线网络传输系统实现与集团公司联网,资源整合矿井实现分公司内部联网,分公司与集团公司联网,提高了安全监控的可靠性和抵御灾害的能力。

3)在生产矿井推广应用井下人员定位系统,及时、准确地将井下各个区域人员和移动设备情况,动态反映到地面计算机系统。管理人员随时掌握井下人员和移动设备的数量及分布状况、跟踪干部跟班下井情况,以及每个矿工入井、出井时间及活动轨迹,增强了调度管理的科学性,特别是危急时刻,救援人员能够掌握事故地点的人员和设备信息,及时采取救援措施,提高应急救援工作效率。

4)开展支护技术攻关,全面推广软岩锚注支护,探索煤巷锚网预加固技术,提高支护强度。力争实现新掘巷道不扩修、扩修巷道不返修。推广综采工作面两巷无坑木替棚支护技术,减少作业环节和事故危险源;研制试用综采工作面新型端头支架;在巩固和发展综合机械化系统工艺的基础上,推广悬移支架机采工艺,截至目前,郑煤集团所有矿井完全淘汰了单体柱∏型梁炮采等落后生产工艺。

4强化培训,注重实效,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搞好煤矿安全工作的“三要素”是“装备、管理、培训”,可见“培训”在煤矿安全工作中有着重要意义。煤矿安全培训有两大任务:一是对员工安全思想、安全意识的教育;二是对员工安全知识、操作规程、作业技能的训练。员工提高了安全意识,掌握了安全知识,具备了操作技能,煤矿安全就有了基础保障。2012年,郑煤集团整合当时的教育培训资源,成立了教育培训集团,构筑了煤矿安全培训教育更广泛、更务实的新平台。

1)明确目标,制定计划,完善制度。以岗位知识“零漏洞”、岗位技能“零缺陷”、岗位操作“零失误”为目标,各级安全培训管理部门必须与生产计划同时制定,下达年度、季度、月度员工安全培训计划,全方位、分层次、分类别开展培训工作。

2)注重实效,学用结合,严格考核。各级培训机构在培训计划编制、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选定等各个环节中注重实效,不走过场,大量采用本公司、本矿、本区队甚至本班组员工身边的典型案例作教材,针对性强,直观易懂,使参培人员做到学以致用。郑煤集团各矿均实行安全培训结构工资制,安全培训坚持一月一考核,考核结果与工资收入挂钩。

3)形式多样、因人而异、灵活变通。针对专业技术人员和企业高层管理人员,郑煤集团邀请来院士、专家、知名教授做专题讲座和学术报告,了解煤炭行业最新科技成果和发展动态,更新知识结构;对新上岗员工除岗前培训外,必须与老工人签订师徒合同,由老工人进行“传帮带”,月月跟踪考核,按月为师傅发放津贴,但徒弟出现违章或技能达不到要求,追究师傅连带责任;对农民轮换工实行“半工半读”措施,变招工为招生。

煤矿环保创新工作计划范文8

200*年,是**矿区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也是**煤矿生产经营和改革发展取得丰硕成果的一年。一年来,我矿在上级党政的正确领导和关怀支持下,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团结进取,发奋工作。圆满地完成了上级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多项经济技术指标创建矿以来最高水平,安全生产与精神文明建设同步推进,矿井实现了第一步跨越,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职工收入大幅度提高,全矿呈现出人心稳定、干劲倍增的喜人局面。现将一年来的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主要生产任务和经济技术指标全面完成

——全年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2597.73万元,占计划的103.08%,比上年同期净增92.23万元,增长率3.68%。

——完成原煤产量56.818万吨,占计划118.37%,比上年多生产8.13万吨,增长率16.7%。其中回采产量完成51.0377万吨,占计划113.42%,掘进煤产量完成5.7803万吨,占计划192.68%。

——完成掘进总进尺3427.7米,占计划的85.22%,比上年少掘893.3米。其中开拓进尺877.7米,占计划103.62%,回采进尺2550米,占计划80.31%。

——巷道维修完成1881米,占计划的188.1%。

——灌浆下土量完成3298m3,占计划的274.83%。

——注氮量完成12.4149万m3,占计划的31.83%。

——全年商品煤销售量完成54.8991万吨,占计划109.8%,同比少销1.3609万吨,降低了2.4%。

——商品煤灰分13.98%,比计划的12.5%上升了1.48个百分点。

——大块煤含矸率2.26%,比计划的3%降低了0.74个百分点。

——商品煤全水份14.9%,比计划的16%降低了1.1个百分点。

——块炭率30.5%,比计划30%提高了0.5个百分点。

——经营成本41.37元/吨,比计划的38元/吨超出3.37元/吨。

——元至11月份实际坑木消耗22.51m3/万吨;实际钢材消耗20.32吨/万吨;实际雷管消耗1762发/万吨;实际炸药消耗775.36千克/万吨;综合电力消耗9.87度/吨。

——矿井维简工程完成总工作量逾1800万元,占计划的100%。

——债权债务:

债权:年初713万元,截止11月底1412万元;

债务:年初848万元,截止11月底1098万元。

——流动资产:

年初499.8万元,其中:货币资金5.5万元,其它应收款7.3万元,存货487万元;

11月末391.67万元,其中:货币资金49.47万元,其它应收款20.2万元,存货322万元。

——全员工效4.76吨/工,比计划的4吨/工提高了0.76吨/工。

——回采工效14.62吨/工,比计划的12吨/工提高了2.62吨/工。

——采区回采率75.23%,比计划75%提高了0.23个百分点。

——设备完好率93.1%,待修率2.15%,事故率0.23%,均控制在计划指标之内。

——矿井质量标准化保持了行业级标准。

——安全上杜绝了重伤以上人身事故和二级以上非人身事故,实际发生轻伤1人(次),控制在了4人(次)的指标范围以内。

——职工年人均收入12372元,比去年净增678元,增长率5.8%。

(全年实际指标完成情况以年终决算报告为准。)

二、主要工作回顾

一年来,全矿广大职工紧密团结在矿党政周围,按照既定工作方针和矿上的安排部署,沉着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抓生产、保安全,抓改造,促发展,严管理,增效益,团结协作,忘我奉献,赢得了一场重大战役的胜利,刷新了四项历史记录,在四个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有八项工作得到了巩固和提高。

打了一个大胜仗

矿井主提升及地面生产系统技术改造项目是我矿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持科技兴企,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项“希望工程”。工程设计立足于矿井实际和发展要求,定位于建设高产高效现代化矿井的目标,将主井箕斗提升改为250大倾角皮带运输,同时对影响生产的各薄弱环节实行配套改造,并与三采区各项工程同步施工。时间紧,任务重,要求严格,困难重重。为了保证施工进度和工程质量,矿上成立了改扩建工程领导小组和各专业工作组,统筹安排,分工负责;组织精锐力量承担施工任务,严格执行施工承包责任制;强化施工组织管理和工程质量管理,集中调度,科学指挥,狠抓安全,落实责任;不断完善施工方案,根据实际情况及时查漏补缺,优化设计。从4月8日破土动工,到10月底联动试产成功,仅用了6个月时间,完成总工作量1128.35万元,占计划工作量的129.84%,不但全面完成了计划任务,而且在原方案基础上增加了漏项、补套和临措工程量259.35万元,彻底消除了长期以来制约矿井发展的诸多不利因素。改造后的主提升系统可靠性和安全性进一步增强,运行费用和维护费用明显下降,矿井的主提升和地面生产系统能力达到了120万吨/年,大大提高了矿井的科技含量,抗灾防灾能力和发展后劲,在第四季度投产后发挥了巨大效益,最高日产量达到了4200吨,比改造前翻了一番。矿井技改工程的胜利完成,凝结着参与施工设计和施工组织的广大党员干部、工程技术人员以及建设施工人员的大量心血和汗水,为矿井下一步实施二期改造,实现更大跨越做好了技术上、工作上、思想上的准备,在我矿发展过程中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刷新了四项历史记录

一是在正常生产时间不足九个月的前提下,提前22天完成了48万吨生产任务,全年生产原煤56.82万吨,比历史最高记录多产煤8.13万吨;二是基础建设投资规模为历年最大,维简工程完成投资1800多万元,年内按计划进度全部完成。安全技措无欠帐,工程质量全部合格;三是强化管理,提高效率,全员工效比历史记录提高了0.54吨/工,创了最好水平;四是坚持分配制度改革,职工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人均年收入达1.24万元,比去年净增0.07万元。

开拓进取,锐意创新,在四个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一是**公司的成立,给我们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既是动力,又是压力,全矿上下认准加快发展的硬道理,紧跟形势,主动工作,加快建立现代企业管理机制的步伐。进一步规范劳动用工行为,实行双向选择、动态管理;试行管理人员公开选拔,竞争上岗,择优聘用;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以岗定薪,绩效挂钩,三项制度改革取得了重大突破。二是扎实推进科技进步和全面质量管理工作,推广应用高强度锚杆配合锚网支护,取代了传统的棚式支护方式;主提升系统实现了皮带化,淘汰了落后的箕斗提升方式;积极进行走向长壁倾斜特厚煤层分层综采放顶煤方法的论证设计和组织实施,取代水平分层综采放顶煤工艺;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应用效果显著,矿井网络化建设进展加快,科技创新有突破。三是夯实管理基础,加强队伍建设,走内强素质之路。推行模拟市场核算,加强内部经营管理,强化职业技能培训,规范专业技术职务的评聘考核,根据经营机制的转变合理调整机构设置和定岗定员,明确了业务职能,制定了岗位规范,内部管理上了一个新台阶。四是努力培育**矿特色的企业文化,加强矿容矿貌整治,投资102万元改善了基层区队的办公学习环境,投资38万元装修了多功能会议厅,建起了党员之家、职工之家、青年之家和民兵之家,坚持民主管理,实行矿务公开,积极整改落实职工提案涉及五个方面共16条,开展了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等活动,组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先后有20多名职工在集团公司各项活动中获得奖项,开展扶贫帮困送温暖活动,为贫困职工组织捐款20400元,矿领导对15户困难户实行结对帮扶。在今年的“十创建”活动中,建成了文明示范点28个,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

严抓细管,求真务实,八项工作得到巩固和提高

一是抓主抓重,超前安排,决策质量有了提高。矿领导班子主动树立前瞻意识,各项工作做到早计划,早安排,有督促,有落实。年初,党政班子同各级管理人员认真分析矿井内外部环境和影响矿井安全生产的各种因素,理清发展思路,达成共识,在总结表彰上年度工作的同时,将今年的各项工作做了安排部署,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召开不同层次的工作会议,层层分解指标,与基层单位签订了承包经营责任书,将工作任务落实到每名职工,使全矿上下对工作任务进一步明确,做到了心中有数,行动一致。在阶段性工作中坚持调查研究,超前预测,在改扩建工程施工当中,前三个月地面工程与生产平行交叉进行,避免了生产经营受到影响,8—10月停产搞井下工程,在入冬前施工全面结束,矿井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抓住销售旺季的有利时机,开足马力,稳产超产,使矿井的损失降到了最低程度,保持了产销两旺的良好态势,全年产销率为96.6%。在改变采煤方法申请立项的同时,一采区西翼和三采区巷道即提前按倾斜分层进行布置,以保证2003年度矿井正常的采掘接续,为矿井稳产奠定了基础。二是各级干部深入现场,严抓细管,生产组织管理得到加强。要求各生产单位必须合理组织生产,正规循环作业,坚持杜绝工人盲目蛮干,干部违章指挥。狠抓矿井质量标准化建设,开展“三个会战”和“两项竞赛”,严格执行“一通三防”管理制度,实现了矿井无瓦斯超限,无通风事故,无顶板事故,无重大机电运输事故,设备“三率”均达到控制指标。落实管理人员下井工作制度和矿总值班制度,加强调度指挥和矿井监测,顺利完成了1203、1104工作面搬面任务,实现了正常接续。三是认真贯彻落实煤矿“三大规程”,深入持久地抓好安全管理。先后开展了“安康杯”安全竞赛、“质量标准化,安全创水平”、“安全生产月”和“秋冬百日安全活动”,以活动为载体,以狠反“三违”为手段,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安全技措,及时查处现场的安全隐患,着重加强盲巷、采空区封闭及煤巷高冒区的管理,对“三违”罚款从重从严,不搞平均主义,今年共查处“三违”人员126人次,罚款11570元,矿内下岗培训8人次,辞退2人,“三违”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安全状况有了明显好转。四是加强经营管理,努力节支降耗,成本得到有效控制。今年以来,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以二级单位为主体的模拟市场运行体系,进一步促进责、权、利相统一,在制定岗位规范的同时,提出了工作任务、工作标准和经济技术指标三定方案,将核算延伸到了区队。制定了《物资采购供应管理办法》、《经营管理岗位责任制》、《物资回收利用奖罚办法》等一系列制度并付诸实施,大力提倡修旧利废、节支降耗,对各单位的材料消耗实行节奖超罚,使材料消耗与各班组及个人相挂钩,有效地控制了成本费用。经统计,若不考虑增资因素的影响,今年的经营成本指标为38元/吨,控制在计划范围以内。五是加强煤场管理,优质服务,严格把关,产品管理得到加强。煤场的营销窗口代表矿井的整体形象。今年以来,抓了煤场的工业卫生整治,坚持每班洒水除尘、清理场地,设立了开水供应站和司机休息室,提高服务质量,为客户提供了便利,加强库存管理,坚持票据三对口,帐物相符,计量准确,防止装运过程中的各种不正当手段,杜绝了产品流失,年底库存平衡,未发生亏库亏吨,产品管理效果好。六是完善制度,统一标准,工资和劳动定额管理进一步规范,推行了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加强总额控制下的计件工资管理,实行二级单位工资总额包干制度,按生产任务当月考核,与产量、质量、块炭率、库存盈亏指标相挂钩,活化了分配机制,同时对部分生产一线的劳动定额作了修订,统一了全矿工作量标准,提高了工作效率,使工资管理不断适应矿井生产经营的需要。七是严格执行财务制度,加强资金管理和使用,财务管理进一步加强。在进一步提高会计电算化水平的同时,加强会计基础管理,努力提高核算质量,保证了会计信息的完整、准确、真实、合法。坚持量入为出,合理安排资金流向,加强资金管理,集中保证了正常生产和技改资金。在企业改组期间,组织了三次大规模的资产评估和审计,保证了企业改组顺利进行。八是群防群治,加强治安保卫和矿井综合治理力度。根据工作需要,配备了精干得力人员,增加了保卫工作力量,加强防灭火器材和警服警具的装备,加大治安处罚力度,突出抓了防盗、防灭火两个重点,加强门卫管理和巡逻检查,保持了矿区内的正常秩序,为安全生产提供了保证。

总之,一年来全矿广大职工继承和发扬**矿的光荣传统,敬业奉献,公而忘私,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和汗水,才取得了以上一些成绩。但是,我们清醒地看到自身仍然存在着以下几方面问题:

1、设备管理薄弱,影响生产的因素较多。

2、基础管理还不够科学规范,有的制度还要进一步做过细的工作,才能得到落实。

3、安全形势不容乐观,虽未发生重大事故,碰手碰脚现象依然很多,职工的自主保安意识不强,安全教育的形式和内容都不够丰富多样。

4、成本管理压力增大,增资因素难以消化。

5、企业改革方面政策宣传和观念转变跟不上去。

6、企业形象建设任重而道远,尚未形成具有本矿特色的企业文化,职工队伍凝聚力不强。

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研究对策,加以改进和提高。

2006年工作打算

2006年,煤炭市场将继续保持旺盛需求,集团公司实施战略性扩张,将进一步加大技术革新投资力度,股份公司加快上市步伐,将全面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引入科学规范的管理方式,为矿井的自我积累、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良好的外部环境。为此,我们将牢固树立竞争发展意识,积极进取,主动工作,促进矿井各项工作的更大进步。2006年行政工作指导思想是:

以党的十六大和省十次党代会精神为指针,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工业强省”战略,认真落实上级各项工作部署,团结带领全体职工,以科技创新为先导,以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制度创新为保证,进一步抢抓机遇,自我加压,开拓进取,真抓实干,狠抓文明生产,强化内部管理,推进转机建制,加快实施矿井二期技改,实现矿井增产、企业增效、职工增收,保持队伍稳定的目标,全面创建高产高效现代化文明矿井,为实现公司发展战略,促进矿井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而奋斗。

全年主要工作目标任务是:

——原煤总产量确保完成70万吨,力争80万吨。

(1)回采产量计划67万吨。

(2)掘进产量计划3万吨。

——掘进总进尺5518.2米。

(1)回采进尺:4288米。

(2)开拓进尺:553.4米。

(3)准备进尺:202米。

(4)其它巷道:474.8米。

——巷道维修1500米。

——灌浆下土量1900m3。

——注氮量390000m3。

——全年不发生重伤以上人身事故,杜绝二级以上生产事故,矿井负伤率控制在20‰即17人(次)以内。

——矿井工程质量优良率达到60%,合格率达到100%,设备三率90.5.1,矿井质量标准化继续保持煤炭行业级标准。

——商品煤灰分控制在13%以内,水分控制在17%以内,含矸率控制在3%以内,块炭率达到25%以上。

——维简(技改)工程计划投资3902.4万元,其中:井巷工程567万元;土建工程390万元;安装工程120万元;设备购置2707.5万元,安全技措87.9万元,其他工程30万元。

——掘进工作面单进达到109米/月.个,采煤工作面单产达到32051吨/月以上,全员工效达到4.67吨/工日,采区回采率达到75%以上。

——成本指标控制在股份公司下达的计划之内。

——全年完成职工培训440人次。

——完成技术创新计划12项。

——职工收入在矿井增产增效的基础上继续保持适度增长。

围绕上述奋斗目标,打算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牢固树立“安全为天,质量为本”的思想,以质量达标准,安全创水平为目标,认真落实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建设质量标准化矿井,努力实现安全生产。

一是要把质量标准化工作作为矿井生产技术管理的重要基础,根据矿井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合理安排,高度重视,从人力、物力和财力上予以保证,推进稳步实施。二是组织职工利用一切机会认真学习质量标准,制订具体的岗位作业标准、工程质量标准,在具体操作过程和工序交接过程中严格执行,对照验收,以质量标准化水平决定工资收入,让质量标准深入人心,变成职工的自觉行动。三是加强现场管理,狠抓“一通三防”、顶板管理、机电运输管理和安全技措的落实,按照“三个会战”的要求,主管领导亲自挂帅,职能部门强化监督检查,各级管理人员切实发扬“一线工作法”,及时研究解决矿井质量管理和安全管理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把这一基础性工作稳步推向深入。四是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从讲政治、保稳定的高度认真抓好各级人员安全责任制的落实,严格执行调度值班和下井制度,认真兑现安全奖罚,切实增强工作人员的责任心。五是大造声势,狠反“三违”,加强“三违”处罚力度,增强职工照章作业的自觉性,提高职工的自主保安意识和能力,丰富安全教育的内容和手段,形成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格局,让安全教育警钟长鸣。

二、科学决策,精心组织,统筹安排,突出重点,确保效益,不断提高矿井正规循环率,把讲求经济效益贯穿于生产组织全过程,努力实现增产增效的目标。

一是一采区东西两翼的掘进回采和三采区的建设以及其它各项准备工作都要服从服务于矿井发展目标和战略,紧紧围绕采煤方法的改革,抓好工作面布置、巷道支护、采放工艺控制、提升运输和设备管理等重点环节的管理,不断提高矿井生产组织水平和管理水平。二是要正确处理采、掘、灌的关系,提高调度指挥能力,及时平衡、协调,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做到正规循环、均衡生产,特别要抓好工作面安装、回撤、初采、初放、采掘接续、机电运输、生产准备等环节的管理,确保出勤不下降,安全不松劲,防止出现前松后紧现象,为完成全年任务争取主动。三是要抓好煤质管理和主煤流管理,大力整治井下现场工业卫生,从工作面采放工艺到入筛选装,各生产环节均要严格执行煤质管理制度,根据煤层赋存变化,制订提高煤质和块炭率的有效措施并明确责任,狠抓落实,以防水治水、改进放顶工艺、井巷施工中的煤矸分装分运和选煤楼手工拣矸为主要手段,以改进筛选工艺,调整产品结构为辅助,实行全方位、全员、全过程的煤质管理,不断提高**矿煤的质量水平,提高市场占有率。四是抓好设备管理和矿井供电系统的改造完善,强化生产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认真落实包机制,坚持谁使用,谁维护,谁管理,基层区队要对设备实行计算机建卡管理,特别是要抓好采掘设备的管理,加强预防性检修,坚决消除井下电器失爆,努力提高设备完好率,提高设备运行质量,做到文明生产。五是大力开展节能降耗,修旧利废活动,严格执行矿上制定的物资管理办法和资源回收奖励办法,鼓励生产单位千方百计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在提高单产的同时,修旧利废,降低消耗。六是加强技术管理,充分发挥广大工程技术人员的作用,鼓励他们积极开展技术创新,推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不断优化资源配置,降低原煤生产成本。

三、锐意进取,敢为人先,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机制创新、制度创新,全面提升矿井整体实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一是大力实施“科技兴矿”战略,坚定不移地走“自我完善,滚动发展”之路,早动手、早安排,抓紧12项科技创新项目的研究和应用工作,特别是走向长壁特厚煤层倾斜分层综采放顶煤技术的研究应用和锚网支护工艺的推广应用,各职能部门要通力协作,密切配合,集中人才优势,抓好组织攻关,做到有立项课题,有工作计划,有组织领导,有资金保证,有成果效益,积极推行以全面质量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化管理方法,为把**矿建成120万吨/年的高产高效矿井提供技术支持。二是进一步建立健全内部各项管理制度,实施制度创新,夯实管理基础,做到事事有人管,件件有标准,时时有考核,处处有监督,使矿井生产经营建立在科学规范的管理基础之上,更加适应现代企业组织行为的要求。三是进一步转换经营机制,深化内部三项制度改革,大力实施机制创新。各部门、各单位要根据工作需要,进一步明确职责,合理分工,基层生产单位实行全额费用包干,模拟市场核算,工资材料一次核定,承包经营。逐步下放分配权,达到权责统一,分配自主。不断完善绩效工资和计件工资分配方案,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积极、稳妥、灵活地推进工资改革,充分调动最大多数职工的生产经营积极性。建立内部劳动力市场,使劳动用工达到双向选择,渠道畅通。进一步推行管理人员竞争上岗和党员干部民主评议制度,试行末尾淘汰制,做好干部的选拔、评聘、考核和监督工作。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考评制度,探索技术工人专业技能的考核和评聘办法,把三项制度改革引向深入。

四、挖潜增效,开源节流,全面提高矿井经营管理水平,努力降低经营成本。

一是在物资采购供应方面,坚持计划管理,比质比价,大宗物资和大型设备实行招标采购,做好库存储备工作,保证供应及时而不压库。二是在材料消耗管理方面,实行限额发放,定额供应,制定设备配件消耗定额,各单位材料消耗通过内部结算中心记入帐户,进一步深化内部核算机制,加强班组核算,细化管理,做到双方心中有数,结算清楚。三是资金管理方面,大力压缩非生产性支出,先保安全投入,再保工资发放,坚持先计划,后支出,努力提高资金利用率。四是在工资管理方面,实行效益工资考核浮动兑现,计件工资日清月结,工资分配继续向脏、苦、累、险和技术岗位倾斜,进一步修订完善岗效工资管理办法,真正把个人收入与矿井效益挂起钩来,逐步实现职工工资与企业效益同步增长。五是在产品管理方面,严格执行装车发运票据三对口,加强煤场管理,整顿煤场秩序,工作人员要统一着装,挂牌上岗,坚决反对手工开票、开人情票、装人情车,杜绝产品流失,维护企业利益。六是大力开展双增双节活动,提倡勤俭办矿,从一点一滴做起,进一步挖潜降耗。七是在经营管理方面,发挥计划的指导、监督、调控作用,定期分析经营成果,查找成本管理和计划管理上的薄弱环节,提出改进意见,当好领导参谋。通过一系列过细的工作,坚决把成本控制在计划目标之内。

五、以人为本,以德治矿,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和岗位培训,建设高素质的职工队伍。

一是在干部队伍建设方面,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无论是竞争上岗,还是选拔任命,都要经矿党政联席会议集体讨论,听取群众意见,实行任前公示,以群众公认,办事可靠,敬业奉献,思想先进为标准,保证干部队伍的纯洁性和先进性。二是在职工队伍建设方面,下大力气抓好管理层和操作层人员的动态管理,抓好职工队伍的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和纪律约束,利用多种形式进行矿情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文明生产教育和遵纪守法教育,全面提高职工队伍的综合素质。三是要切合实际抓好职工的业务技能培训、安全规程培训和操作规程培训,特别是应知应会的基础知识,要做到耳熟能详,融汇贯通。四是开展多种形式的岗位竞赛和技术比武,对优秀人员实行奖励,教育和引导广大职工爱岗敬业,乐于奉献,钻研技术,锐意革新,养成一丝不苟,讲求质量的良好职业风尚,广泛开展QC小组、“五小”竞赛等活动,促使广大职工尽职尽责干好本职工作,为矿井的发展贡献出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

六、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全体职工人人参与,大力加强矿井精神文明建设,营造积极向上团结稳定的良好矿风。

煤矿环保创新工作计划范文9

回首“十一五”中国煤炭工业亮点纷呈

煤炭工业发展理念发生了较大变化。“十一五”期间,煤炭行业最大的变化就是理念的变化。全行业更加注重科学发展,加强发展战略研究,超前谋划,形成了比较清晰的发展思路;更加注重煤炭市场化改革,推进煤炭成本完整化,基本建立了市场化的价格形成机制;更加注重煤矿安全生产,加大煤矿安全投入,促进了安全生产形势的稳步好转;更加注重绿色开采和生态矿山建设,从设计理念更新入手,建设大型现代化煤矿,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了上下游产业协调发展;更加注重民生与和谐社会建设,提高煤矿职工收入水平,职工生活质量有了较大改善;更加注重扩大开放,充分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我国由传统的煤炭出口国转为净进口国,煤炭企业“走出去”战略取得进展。

行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十一五”以来,煤炭行业完成国家863计划、973计划等科研项目3l项,重点科研课题336个;实施国家科技大型示范工程项目13个。建成一批企业技术中心,其中部级技术中心12个。2006~2010年共计评审出煤炭工业协会科技奖974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30项。煤矿装备国产化水平不断提高,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煤炭直接液化和煤制烯烃技术取得突破,煤矿充填开采、矿区环境治理等绿色开采技术研发取得进展。

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全国煤矿数量由2005年的2.48万处减少到目前的1.5万多处,平均单井规模由9.6万吨提高到20万吨;大型煤炭基地产量达到26亿吨,占全国的87%;年产量超过千万吨的企业由2005年的30家、总产量8.1亿吨、占全国的总产量的35.8%,提高到2009年的43家、总产量17.28亿吨、占全国的58.12%;2009年,年产量超亿吨的企业有2家,超5000万吨的有7家;年产120万吨以上的大型煤矿由2005年的285处、核定能力8.43亿吨、占全国煤矿总核定能力的37.3%,增加到2009年的434处、核定能力12.63亿吨、占全国总能力的50.6%;煤炭企业多元产业发展格局初具规模,煤电一体化发展进程加快,新型煤化工产业逐渐兴起,初步建立了煤炭上下游产业联合发展机制,多数大型煤炭企业非煤产业产值已超过50%以上。

煤炭供应能力大幅提高。全国煤炭产量由2005年的23.97亿吨,增加到2009年的29.73亿吨,增长24%。全国煤炭铁路运量由2005年的10.7亿吨增加到2009年的17.5亿吨,预计2010年达到19亿吨;主要港口煤炭转运量由3.7亿吨增加到4.7亿吨,预计2010年将达到5.5亿吨。煤炭进出口由2005年的净出口4555万吨转为2009年的净进口1.02亿吨,预计2010年净进口1.2亿吨以上。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为77.2%、70.3%。我国煤炭产量和消费量分别占世界总量的45.6%和46.7%。

煤炭行业在保障国家煤炭供应的同时,为和谐社会建设作出了较大贡献。初步统计,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安排就业570多万人,为2000多万人提供了生活保障。大型煤炭企业积极利用国家支持政策,加大棚户区改造投入,一大批煤矿工人喜迁新居;职工年平均收入由2005年的2.15万元提高到2009年的4.16万元,增长了93.5%。如同煤集团计划投资100多亿元,用3~5年时间,彻底解决10万户、30万员工家属的居住条件;目前一、二期工程已经完工,7万户居民喜迁新居,三期工程已经开工。

对外开放水平提高。兖州煤业收购澳大利亚菲利克斯资源公司,开滦集团在加拿大开展煤炭资源并购取得成功,神华集团在印尼投资年产150万吨露天煤矿开工建设,江西煤炭集团在印尼形成了年产120万吨产量规模,以及徐州、中煤地质总局等企事业单位都在积极开展境外资源开发工作。中煤装备、郑煤机、三一重装等煤机企业的技术装备已出口到主要产煤国家,取得了良好的信誉。

煤矿安全生产形势稳步好转。全国煤矿死亡人数由最高的6597人大幅下降到2009年的2631人。全国煤矿百万吨死亡率由2005年的2.77下降到2009年的0.892,首次降至1.0以下。其中,原国有重点煤矿由0.919降至0.374,国有地方煤矿由1.993降至0.809,乡镇煤矿由5.158降至1.689。

展望“十二五”机遇与挑战并存

从发展的机遇看,一是煤炭总量增长的机遇。“十二五”期间仍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制期,这是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对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的科学判断,我国经济仍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煤炭需求仍将保持适度增长。初步预测,到2015年,全国煤炭消费总量将达到38亿吨,在2009年煤炭消费量的基础上,净增8亿吨左右,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目前,我国煤炭资源总量为5万亿吨,其中,已探明资源储量占一次能源资源总量的94%左右。我国富煤缺油少气的资源特点,决定了煤炭作为我国主体能源的地位很难改变。为此,我国政府制定了“煤为主体、多元发展”能源战略。在今后较长时期内,虽然煤炭在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下降、增幅回落,但总量还将保持增长态势。

二是科技进步与创新发展的机遇。随着我国煤炭科技进步加快,自主新创能力提高,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不断涌现,千万吨大型煤矿技术装备制造能力提高,电液控制阀等关键部件逐步实现国产化,一些制约煤炭工业发展的基础理论、关键技术逐渐被攻破,煤炭清洁开采、高效、低碳利用技术研发取得成功,将为煤炭工业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更大的空间。

三是煤炭结构调整带来的新机遇。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推动下,煤炭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快速壮大,企业规模效益逐渐显现;大型煤炭基地内产业集群发展,上下游产业一体化联合经营,产业衔接更加密切,互利共赢发展趋势明显,以煤基多联产为方向的煤电、煤化工产业发展更为成熟;产业集中度逐渐提高,市场秩序更加稳定,为稳步提升煤炭经济运行质量奠定了较好基础。

四是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支持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机遇。近年来,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有力地支持了煤炭工业发展。煤矿提取安全生产

费用政策,为煤矿安全提供了资金保障。初步统计,全国煤矿已累计提取煤矿安全生产费用超过1800多亿元。国家推进煤炭市场化改革,取消政府主导的订货制度,放开煤炭价格,为推进煤炭市场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家出台棚户区改造支持政策,使长期生活在棚户区的矿工生活条件得以改善。产煤省区政府也配套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安徽省出台支持政策,煤矿安全费用上不封顶,将煤炭资源价款省级分成部分返还给煤炭企业,支持企业发展。这些政策措施的效应在“十二五”期间将逐渐显现,也将成为煤炭工业发展机遇。

五是煤炭运输条件改善的机遇。根据中国铁路网建设规划,规划新建铁路4.1万公里。今后一个时期,在原规划的煤炭外运基地基础上,增加了新疆地区煤炭外运基地,并重点强化“三西”地区煤炭下海和铁路直达中南、华东内陆地区通道。规划新建内蒙古中西部、山西中南部煤运铁路和乌鲁木齐一哈密一兰州铁路等。“十二五”期间,全国煤炭铁路运输网将逐渐完善,煤炭供应保障能力和供应效率将大幅提高。

从面临的挑战看,一是煤炭结构性过剩压力增大。近年来,在市场需求的拉动下,煤炭产量持续以年均2.0亿多吨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10年底,全国煤炭总产能接近38亿吨,与“十二五”期末规划产量相当。且煤炭生产越来越向晋陕蒙宁等西部地区集中,煤炭生产供应区与主要消费区的距离增加,煤炭结构性过剩的压力加大。

二是安全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压力增大。我国煤炭资源赋存条件与主要产煤国家相比相对较差,煤层埋藏深、自然灾害多,且随着强度开采,深度逐年增加,条件越来越复杂,煤矿安全生产的压力加大。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消费国,在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国际社会碳减排压力加大的背景下,高强度的生产和消费煤炭,生态环境和国际社会舆论的压力增加。2007年,全球排放CO2总量为208亿吨,其中,中国排放53亿吨,美国排放59亿吨。我国碳减排压力增大。同时,高强度开发煤炭资源,富煤地区环境承载能力面临挑战。

三是煤炭工业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依然艰巨。近年来,虽然煤炭行业经济效益提高,多元产业格局初步形成,但煤炭行业发展多元产业仍然面临技术、资金、人才等诸多因素制约,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依然艰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