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卫生机制集锦9篇

时间:2023-03-13 11:03:40

卫生机制

卫生机制范文1

摘要:随着旅游业规模的扩张,在过去的近30年里中国成为了全球旅游业舞台上的主要角色。但近年来爆发的一系列公共卫生事件,如今年的甲型H1N1流感、2003年的SARS,很大程度上干扰了整个旅游业的发展进程。因此,对于公共卫生危机事件,如何预防、积极应对并有效管理成为了我们深入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旅游;公共卫生;危机管理

旅游业的基本性质决定了它的触角极大地延伸到其他各个行业,外界瞬息的变故都会牵动其敏感的神经。随着国际旅游大规模发展,到1996年旅游人数达到6亿人次,其中20%~50%的人携带或面临某种疾病。世界卫生组织指出,“由于人口增长、大规模旅行和人类与自然的更多接触使许多疾病产生或重新出现。”2003年的SARS危机就让我国旅游业经历了一次巨大的考验,我国多年来塑造的安全旅游目的地形象在国际市场上受到打击,而我国也第一次真正意识到了公共卫生危机对旅游业的影响,逐步开始了对相关问题的探讨。如何面对各种难以预料的公共卫生危机,如何对其进行预防、控制、管理,将其造成的危害降到最低,才是我们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旅游业公共卫生危机是指由于各种对人类健康带来巨大危害的突发性传染性疾病的蔓延,而对全球性或区域性的旅游业造成损害和影响的旅游危机。其特征为,(1)危害性。旅游带来的大规模人员流动,使疫情容易在较大范围内爆发。(2)突发性。人们对它难以事先预知,危机发生后留给人们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有限。(3)不可控性。危机大多并非由旅游业自身造成,并对旅游业的各相关行业都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旅游业本身对其难以控制。(4)周期性。危机的爆发会有一个周期性的发展过程,并呈现出一定的时间循环。

公共卫生危机事件一旦发生,对旅游者而言,客观条件的改变会导致其旅游行为模式的改变,并对其精神产生影响,使其对危机爆发地区的旅游吸引力、游览环境和居住环境等失去信心。对旅游企业而言,危机会使大量旅游活动停止,导致旅游企业的设施和供给能力大量闲置,加之旅游产品和旅游设施的特性,会使得旅游企业相对其他行业企业而言,面临更大的经营风险。对旅游目的地而言,旅游者往往不会亲自认识和体验危机事件,而是通过接受外界的以负面报道居多的信息来对危机事件加以了解,对旅游目的地形成形象不佳认知,对旅游目的地今后的发展带来极大的阻碍。

尽管公共卫生危机对旅游业的危害确实存在,但面对朝气蓬勃的旅游业,各地的重点主要还是在于如何获得更多的旅游者和旅游收入上,很少将这一问题提到议事日程,总体来说整个公共卫生体系还很薄弱,旅游业公共卫生危机的风险仍然存在。加强旅游业公共卫生管理,建立一套有效的管理机制是我们现在刻不容缓的问题。对旅游业而言,公共卫生危机管理不仅仅是防止和规避危机,或者危机爆发后的进行被动的补救措施;它还包括了面对突发性公共卫生危机事件时及时做出反应,针对危机爆发的不同阶段,采取相应措施,使整个旅游市场从公共卫生危机中尽快复原和振兴。

1.酝酿潜伏阶段——做好准备,弱化危机。这一阶段,虽然危机尚未爆发,但如不及时采取措施,业已存在的危机源经过酝酿后就会渐渐形成具有破坏力的危机。缓解公共卫生危机可能产生的影响,有针对性地制定危机应急预案,建立旅游者信心,是这一阶段的危机管理重点。

2.爆发阶段——积极应对,及时救援。这一阶段,公共卫生危机事态急速发展和升级,负面影响形成,社会和个体开始承受危机所带来的损失。这个阶段的持续时间虽短,但对整个旅游业的冲击最大,引起的关注和恐慌最强。针对所爆发的公共卫生危机做出准确、迅速的反应,对危机进行实时监测,追踪、评估、预测其危害与发展方向,开展危机应急及救援措施,与媒体和公众进行有效的沟通,将物质和精神损失最小化是这一阶段的当务之急。

卫生机制范文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4208(2010)10-0001-04

2003年,我国广东首先爆发了SAILS疫情,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扩散到5大洲的31个国家。这是全球面临的一次重大的公共卫生危机,其流行速度之快、传播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中国内地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有25个省发现SAPS临床病例及疑似病例,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省是此次SARS疫情的重灾区。2003年12月,韩国发现禽流感病例。随后日本、泰国、越南、中国也相继发现禽流感病例。2008年,中国多地爆发手足口病疫情,2009年4月7日全国通过传染病网络直报,累计报告手足口病例115 618例,其中重症773例,死亡50例。2009年由墨西哥发端的甲型H1N1流感疫情在全球蔓延。

面对如此重大的突如其来的公共卫生危机事件,我国现行的公共卫生危机应急机制暴露出诸多严重的弊端,如何重构我国公共卫生危机应急管理机制成为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危机管理研究的重要内容。

1 公共卫生危机与公共卫生危机应急机制

1.1公共卫生危机的内涵 危机(crisis)一词来源于希腊语中的krinein。《朗曼现代英语词典》对“危机”的解释为:一是严重疾病突然好转或者恶化的转折点:二是事物发生过程中的一个转折点、不确定的时间或者状态、非常危险或者困难的时刻。《现代汉语词典》中,危机有两个含义:一是指危险的祸根:二是指严重的困难关头。按照国际社会的一般看法,危机是指在社会生活中突然发生的、严重危及社会秩序、给社会造成重大损失的事件。上述关于危机的各种解释和定义,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危机的几个明显的特征:(1)威胁性。即危机的出现会威胁到一个社会或组织的基本价值或目标。(2)不确定性。即由于环境的不确定性、人类的有限理性以及信息的不对称性,危机往往产生不确定性。(3)时间的有限性。即决策者对于危机情形的处理。在决策上只有有限的反应时间。决策者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不确定性。(4)危机的双重效应。即危机既会带来损失,但也是机会和转机。综合起来看,危机是指个人、群体或者组织以及社会正常的生存秩序、发展进程等由于某种原因。通常是突发事件的出现,而受到破坏,严重威胁正常的生存与发展的状态。

公共卫生危机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其造成民众的恐慌和社会秩序的失序状态,对一个社会机制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作出关键决策。其特点表现为突发性、危害性、不确定性等。

1.2公共卫生危机应急机制 公共卫生危机应急机制主要是指在危机爆发后的处理期,参与危机处理的行政组织和应对危机的管理过程所构成的体系。主要包括信息监控机制、决策指挥机制、救援执行机制、后勤保障机制、法律保障机制。它是政府危机管理水平的最集中、最直接的反映。它工作效率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对于整个危机事件的处理是否有效、成功,直接影响着公众对政府的公信力。

2 现行公共卫生危机应急机制的状况

2.1信息监控机制 我国现在的公共卫生危机信息监控机制主要是由三个部分的子机制组成,包括医疗机构的临床医疗信息机制、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疫情信息机制和政府的信息机制口]。医疗机构的临床信息机制是由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制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组成的。《传染病防治法》规定了医疗机制的疫情报告制度。

2.2决策指挥机制 我国政府应对公共卫生危机的指挥决策机制一直以来都是由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各级政府共同组成的条块结合的模式。当发生公共卫生危机的时候,政府从各相关部门的行政人员和医疗机制的专家中抽调一部分人员成立一个临时性工作组作为危机处理的决策指挥机构,由它来协调其它各个相关职能部门的分工合作、制定应急救援方案及指挥整个危机处理过程。卫生行政部门进行具体的业务操作。进行疫情的调查、分析和医疗安排等工作。2003年5月12日通过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中,第一次在立法中确立危机管理中枢指挥机制的首要地位。

2.3救援执行机制 我国目前的公共卫生危机应急救援执行机制是一种纵向机制和横向机制相结合的模式。卫生部和地方各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作为具体执行的政府部门,负责疫情的监测,疫情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协调安排医疗资源。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地方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隶属于卫生部,它负责组织科研力量进行病毒研究,各地的疾控中心负责对危机发生地区的防疫消毒和流行病调查等工作。从横向角度来看,公安、道路交通、市政、城管等各个相关政府部门在危机决策指挥机构的统一安排下各司其职,对危机进行处理。

2.4后勤保障机制 我国的后勤保障机制包括人员和物质保障体系、财政保障体系、法律保障体系。在人员和物质保障体系中,各级政府和相关政府部门是人员动员的主要力量。军队在危机状态下的人员和物资保障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这一体系具有动员迅速、保障有力的特点。在财政保障体系中,医疗卫生体系投入主要靠政府,民间捐赠和国际援助也是我国用于公共为应急反应的一个主要资金来源。

3 现行公共卫生危机应急机制的弊端

3.1信息机制的弊端 一方面我国现有的疾病预防控制分级条块管理模式,难以实现不同部门和地区的信息资源共享,加上疫情的层层逐级上报制度,增加了疫情的传递环节。延长了疫情的上报时间。按照信息论的理论。信息传递环节的增加必定会造成数据的损失,就造成了统计的困难和数字的不准确。另一方面信息传递渠道不畅,瞒报和漏报现象时有发生。SARS疫情开始的初期,对于疫情的瞒报和漏报现象比较突出,加上忽视传媒的正面传播效应,使得各种小道消息通过各种非正式沟通渠道传播。

3.2决策指挥机制的弊端 客观上我国没有疫情决策指挥常设机构。当疫情突发时,缺乏对危机处理的有效预案设计。细节考虑不周,工作中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致使临时组建的决策指挥机制运转不灵:当危机处理结束之后。又不能够将危机处理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有效的保留下来。

3.3救援执行机制的弊端 缺乏应对公共卫生危机的常备预案,致使在公共卫生危机发生之后,医疗机构和各个政府部门手足无措、反应迟缓、权责不清。影响了救援工作的展开。SARS疫情发生之初,由于没有事先的预案,所有的医疗机构都接受SARS病人,由于很多医院的设备和水平,根本无法对病人进行有效的治疗,反而造成了医院内部的交叉感染和医护人员的大面积感染。

3.4公共卫生机制的弊端 首先表现在政府对于公共卫生基础设施的投资不足,使得公共卫生服务设施并没有随着经济的发展而相应的得到发展。其次表现在危机出现后的应急基金上财政支持不力。例如当SARS疫情发生时,政府才紧急从财政总预备费中拿出20亿元用于西部地区、农村和城市低收入人群的SAILS患者救治以及疾控机制建设。而美国政府在我国的SARS疫情发生后。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的危机行动中心(Enler-geney Operations Centerl随即成立,联邦应急基金提供7710万美元的运作资金,这些是在美国还没有发现1例SARS患者的情况下进行的。

3.5应急人员培训的弊端 目前中国的应急能力建设中存在着软硬件失衡的问题,尤其是应急人员培训不足、应对危机能力差,使得我们虽然启动了应急培训计划,但在培训过程中突显出一些问题,培训的效果受到质疑。

3.6法律保障机制的弊端 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完整的危机或者紧急状态管理法。涉及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处理方面的法律主要体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和《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条例》中,这与现实情况的要求相比,还远远不够。由于法律制度不健全,政府在危机发生后的行为更多的是通过行政命令的方式来进行,而不是在法律的层面上进行操作,因而政府行为的合法性受到了质疑。

4 创新公共卫生危机应急机制的对策建议

4.1建立危机信息交流、公开机制 (1)建设全国统一的危机信息机制。这个机制有四个子机制组成:①整合卫生、计生现有网络机制,建立电子网络疾病监测报告机制;②国家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信息机制;③城乡症状监测机制;④临床公共卫生沟通系统。(2)建立统一的公共卫生危机信息交流平台。(3)建立信息披露、交流机制。利用媒体应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①要和媒体合作,利用新闻媒体宣传、阐述危机管理的政策。②要恰当处理好合敌对媒体的关系。③要控制谣言的误导,保持一个权威的主体的声音。

4.2建立危机快速反应机制 危机处理快速反应机制主要通过危机应急处理机构来实施。美国、俄罗斯等危机管理机制比较完备的国家都有专门的常设机构专门管理危机事件,美国有FEMA,俄罗斯有紧急情况部。建议采取国家局的建制,成立国家紧急事务管理局,由国务院垂直管理,局长由国务院总理任命。培养一支作风过硬,技术精良,装备先进的专业技术队伍。

4.3完善救援执行机制 美国2003年通过的“联邦应急计划”中对危机发生后专门救援部门的职责、27个联邦机构的权力和责任都有详细的规定。一旦进入公共卫生应急状态,各部门按照事先的方案按部就班的进入角色,迅速快捷的展开救援行动。目前我国还没有一个比较完善的关于医疗机构和政府各部门的职责划分的预案,所以建立一套预案是必要和有效的政策选择。

卫生机制范文3

【关键词】公共卫生;管理;长效机制

1我国公共卫生管理机制存在问题现状分析

1.1公共卫生管理机构职能问题从经营体制来看卫生防设机构属于事业性质的单位,可是从经营方式来看卫生防设机构却从事的是公共事业,在这个整体中应该是卫生行政部门来扮演主体角色,但是实际的卫生设防机构却少有行政部门可以肩负起如此重担。实质上的卫生监督并不是要单一体现在技术上的管理,更重要的是体现行政执法,所在管理过程中要秉承公正公平的原则,来实现行政执法过程中双方面的利害关系。我国卫生监督体制在不断改革,各地区不断增加卫生监督所建设,使卫生监督力度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但是卫生监督所所监督的范围是同一等级的卫生行政部门,可以按照法律规定来行使卫生监督权力,那么这一过程中并没有确切的提到卫生监督所的自身职能与同等级卫生行政内部其他部门之间的权力关系,所以对其是否存在工作范畴的重叠是不清楚,还有一点就是同属事业单位的卫生监督部门在行使公共职权的过程中是否在法律认可范畴之内。

1.2公共卫生管理制度问题公共卫生管理机制的主要构成因素是管理制度以及运行规则,其中管理制度是涵盖建立制度以及实行制度两方面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法制在不断增强,卫生立法也逐渐增多,我国的公共卫生管理制度也呈整体、完善的趋势,其中包括公共卫生监督制度的建立以及许可证制度的规范等等。可是在实际的工作中公共卫生管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投资制度以及从业许可制度的建立并没有依托在法律基础上,所以公共卫生单位在日常运行过程中在政府投入这一方面是的得不到有效法律保障的,我国对疾病的看法一直是预防为主,但是现下的实际投入情况的主体仍然是医疗而不是预防事业或公共卫生。

2公共卫生管理长效机制的构建

2.1建立有效公共卫生管理机构在我国的卫生法规定当中,构成卫生管理机构的主要因素有三个,分别是公共卫生领导协调机构,主要的核心构成是各地区的政府首要人员;公共卫生执法监督机构,主要的核心构成是各地区的卫生行政部门;公共卫生技术服务机构,主要的核心构成是疾病控制中心。公共卫生之所以会受到社会大众以国家的高度重视,是因为它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其中有卫生、财政、药品监督、公安、环保、商检、外贸、教育等,并能够与其发生直接的影响关系,所以在管理的过程中是不能够单纯依靠各地方省市的卫生行政部门来管理的,是需要投入建设力量来进行统一管理的。

所以针对卫生机构的各个职能需要明确的划分,确定各自的职责以及工作方向之后,在法定的界限内要针对公共卫生服务部门、管理单位、监督单位以及从业人员提供财政方面的保证,这样才能实现公共卫生有效管理。

2.2完善法制化公共卫生管理制度

2.2.1建立并完善疾病预防制度公共卫生管理中主要强调的预防为主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就目前的一些疾病来看,是可以预防但不可以救治的,常见的有艾滋病;另外一些疾病是可以预防但是很难救治的,常见的有狂犬病。另一方面是一旦公共卫生事件发生,而后采取处理的话,那么在经济上的投入是非常大,这对公共卫生管理的长期运行极致也是有害无益的。所以公共卫生管理中必须要建立并完善疾病预防制度,以预防为主的工作原则要落实到公共卫生部门,但建立的同时要保证其自身受到法律的保证。

2.2.2建立应急处理制度突发性公共事件为我国社会整体发展带来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所以应对这类型的事件是需要建立有效的应急制度的。

第一,公共卫生单位要建立长期有效的卫生指挥协调系统。

第二,公共卫生单位的有关部门要制定时效性的应急预案。

第三,针对突发性卫生事件要建立完善的应急防护制度。

第四,定期检查应急物资的储备状态以及可应用状态。

第五,完善并强化公共卫生管理信息网络系统的建设。

2.2.3建立突发事件医疗救治制度于公共卫生部门来说如果配备完善的突发性事件救治制度,那么针对各种类型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就可以有效的控制。

第一,分别从院前以及临床两个角度来建立现代化的医疗救治信息管理网络系统。

第二,针对群体性的突发性疾病医疗救治体系也要建立并完善相关的制度。

第三,公共卫生管理部门要建立预备队伍以及应急队伍以防遇到突发性的医疗救治事件。

2.3公共卫生管理的长效机制依托在法治之上我国公共立法的建设已经推进了公共卫生生管理的法治机制建设,以此同时应该注意的是在实施过程中有效提高卫生立法的质量,我国依法治国的观念自实施以来收到的效果是十分显著的,所以公共卫生法制建设方面问题的落实程度还是非常完善的。但是有待提高的是要强化卫生法律意识,行政部门在行使职能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依法行政的要求来落实问题,定期组织卫生执法人员参加法律知识的讲座以及专家培训,在公共卫生管理部门要落实以下几项管理制度:公共卫生管理、执法人员准入制度、执法责任制制度等,同时要在公共卫生管理部门实行卫生执法案件的“承办人”制度。

卫生机制范文4

1.财政对社区卫生服务经费投入不足

政府财政对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投入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设备更新经费不足;②健康教育经费缺乏;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业人员培训经费不足。这些直接影响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健康发展。特别是实行药品零差率以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将过多地依赖于药品收入转为追求治疗收入,制约了社区卫生服务的正常开展。

2.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业务用房未能由政府统一配置

社区卫生服务是政府实行的社会公益事业,政府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卫生部等十一部委在《关于加快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对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提供必要的工作经费,帮助其配备基本设备和房屋等设施”,“在城市新建或扩建居民小区时,须按规划要求在公共服务设施中预留社区卫生服务用房,鼓励优惠提供给非营利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使用”。2006年我区启动社区卫生服务标准化建设工程,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了标准化达标建设,并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业务用房给予一定的补助,但仍存在较大的资金缺口。由于需要支付社区卫生的房屋租金,使得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加大药品、治疗收入,缓解因租房带来的经济压力,消弱了公益性。

3.缺乏持续稳定的财政补偿机制

在社区卫生服务经费明显不足的情况下,社区卫生服务要为自身的生存获取收人,使社区卫生服务难以为继。导致这一不合理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没有建立起一个完善的经济补偿机制,限制了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

4.补偿机制不完善

目前,我国社区卫生服务资金还相对不足,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经费投入不足,使得社区卫生服务补偿机制以复合式补偿为主,一是通过财政补偿、二是通过医疗收入2个渠道。社区医疗经费不足,造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追逐于经济效益,将医疗收入作为经费主要来源,从而造成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难以彰显。造成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认可程度较差,限制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

国外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补偿机制

英国卫生经费使用分布:国家卫生系统(nationnalhealth-gygtem,NHS)的经费75%是用在雇用医师、护士及其他人员的工资上,医生的待遇与其他国家相比并不高;10%用于药品;6%用于房屋建造及添置大型设备;管理费用较低,占5%左右。如果按投资范围来分,40%NHS开支用于医院服务,20%用于全科医业服务,12%为老年人及残疾者社会服务,7%用于精神病及精神卫生工作,6%经费且于儿童保健服务。尽管部分指标是一级和二级卫生服务合计,但仍可以看出,英国对社区保健及基层卫生服务投入的比例相当大,至少有40%的卫生经费用于社区卫生服务。

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的运行补偿机制的建议与思考

通过分析现阶段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补偿存在的问题,笔者作为一名社区医务人员,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以下建议和设想。

1.强化政府职能

政府财政补贴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是福利性的社会公益事业,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公办为主,同时也鼓励集体、个人参与,政府应根据情况给予必要的投入或财政补贴。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功能是为全体居民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而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具有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的特点,因此,政府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筹资中必须承担他应尽的职责,发挥公共财政的作用[6-7]。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提供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部分准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上,学者普遍观点是应该由政府投入,同时认为政府以合适的比例对社区卫生服务进行投入,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不管是那种方式,都需要有充足的财政投入作保障,否则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必然会走上“以药养医”的老路,导致服务费用的增长。因此,笔者认为政府应该减少对大医院的投入,而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投入。

2.完善相关的补偿政策

卫生机制范文5

关键词: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应急管理;后勤保障;应对机制

引言

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是卫生行业的主管与监督部门,对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它的存在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在对医疗市场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卫生行政管理部门要充分了解市场需求,针对人民的卫生服务需求对医疗卫生事业进行规划和协调,制定科学的卫生服务事业发展战略目标。在对市场进行规划、协调的过程中,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应急管理后勤保障显得尤为重要,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的应急后勤保障机制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进一步发展完善。

1建立健全应急管理后勤保障制度,增加资金投入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突发事件,需要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积极应对与协调,这就需要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具备完善的后勤保障机制,在突发事件发生以后,卫生行政管理部门要迅速集结物资储备、卫生医疗设备以及各种医疗硬件,在第一时间对突发事件做出反应,正确判断与处理突发事件。加大后勤保障部门的资金投入力度,对于提升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的后勤保障能力、提升后勤保障效率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1.1增加卫生行政管理部门资金投入是卫生行政管

理部门正常运转的重要保障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是应对突发事件的主要部门,如果缺乏资金,那么对于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的正常运转是非常不利的,一旦卫生行政管理部门不能正常运转,那么他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就会减弱很多,突发事件对人民的伤害也就会越大,因此,加大对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的资金投入,是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正常运转的重要保障。在对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增加资金投入以后,各级政府要切实做好财政的支持与监督工作,对经费使用情况进行严格监管,中央和地方财政要按比例进行合理分配,确保经费使用在医疗、卫生和后勤保障等能为人民服务的基础之上,防止有些官员对所拨经费滥用、贪污,给国家的公共卫生服务带来威胁。在经费投入使用以后,要组织人员对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的经费使用情况做全面的评估,根据经费的使用效率做出相应的调整,督促各级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使财政资金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

1.2完善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经费投入机制

充足的资金是保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得到及时处理的重要前提,卫生行政管理部门要拨付充足的资金来保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的日常运营,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卫生行政管理部门能够合理应对。各地政府部门在进行卫生服务经费的拨付和预算中,要充分考虑到留给卫生突发事件足够的资金,以防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医疗机构没有足够的经费支持而不能对突发事件做出快速的反应。针对医疗卫生部门的硬件设施,也要增加资金投入,及时更新与强化应急仪器设备、应急装备和应急车辆等应急抢险装备。针对日常应急演练、卫生知识培训和卫生部门信息化建设等,也要适当增加经费投入,确保卫生行政管理各部门统一协调、互相配合,为应对卫生突发事件做好充分的准备。

1.3卫生行政管理部门要完善卫生应急物资储备

为了更好地应对突发事件,卫生行政管理部门要建立常态化的卫生应急物资储备机制,按照统筹协调、分级管理原则完善应急物资储备机制。根据各级卫生医疗部门的具体情况,建立统一的应急医疗卫生物资调配平台,加强医疗卫生物资的生产、运输与分配工作,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加强对医疗卫生物资的信息化管理,促进物资的合理化分配,实现医疗卫生物资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应急物资的利用效率。

2合理调整各级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的人才储备

2.1合理规划各地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的高素质人才数量

卫生行政管理部门要想提升工作效率,加快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保障体系的建设,必须积极引进高素质人才,增加人才引入的资金支持,建立完善的人才引入机制。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东西差异很大,所以导致很多高素质人才都向东部聚集,而在西部地区,虽然卫生应急物资和设备投入很大,但是缺乏相关专业的人才,造成物资的浪费,影响这些地区突发事件处理的效率。因此,各级卫生行政管理部门要把引进高素质人才作为未来几年卫生规划的战略发展方向,通过提高单位人员待遇,建立健全单位福利保障制度等政策吸引高素质人才。根据实际情况核定各个部门人员编制,制定人才引入计划,科学配备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关于人才引进的措施可以采用公开招考和定向招录的方式,有计划地解决各单位专业人员不足的情况。人才引入之后还要加强对人才的培训与考核,确保专业人才能够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在工作中不断发展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业务能力。

2.2各级卫生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应急人才队伍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几十年的探索与发展,我国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应急人才队伍建设初见成效,但是还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公共卫生服务基础力量薄弱、工作效率低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公共卫生服务的水平,使我国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上严重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加强卫生应急专家和现场应急处理队伍的建设成为我国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的当务之急,这就要求各级卫生行政管理部门要积极引进相关人才,深化各部门之间的配合和联动机制,增强协同配合、共同参与的应急人才队伍建设。各级卫生行政管理部门要根据自身情况建立应急专家信息资源库,通过网络和日常培训等形式进行信息交流与沟通,实现各级卫生服务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与经验交流沟通,加强对于卫生突发事件的解决质量,提高卫生突发事件的解决效率。卫生应急处理现场救援人员是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的基层人员,他们的医疗水平与专业能力直接决定了突发事件现场救援的能力与效率,卫生行政管理部门一方面要为突发事件现场救援人员提供充足的医疗器械和防护装备,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突发事件现场救援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提高他们的应急反应能力和现场施救措施,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整体水平。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的应急医疗救助能力和医疗救助水平对于提升卫生应急管理整体效能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所以,要把对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的医疗救助人员进行日常培训作为一项制度进行建立和完善,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医疗救助人员的专业能力和反应能力。各级卫生行政管理部门要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对相关人员展开培训,适时调整培训计划,加强卫生行政服务部门应急体系的建设。各级卫生行政管理部门要积极开展突发事件的应急演练和现场实训,通过定期开展突发事件应急演练,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实战能力,也可针对演练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加以调整与修改,防止在实际操作过程当中再出现类似的问题。基层卫生行政管理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卫生应急编制目录和计划,保证卫生应急处理方案的合理性与科学性,根据最新卫生应急处理方案,积极开展应急演练和培训,使卫生应急处理方案在演练和实训中不断发展和完善,为人民提供更好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措施。

3建立科学化、规范化的卫生应急预案机制

建立健全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的卫生应急预案机制,可以有效地对突发事件进行防范和处理,减小突发事件带来的伤害。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根据卫生应急预案机制可以有条不紊地开展突发事件应对工作,不至于在面对突发事件时无法可依,焦头烂额,摸不着头脑,这种情况下,突发事件对人民群众带来的破坏是极大的。根据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的卫生应急预案,可以准确判断突发事件的类型、特征和影响范围,对于突发事件该根据哪条应急机制进行处理,这些都在应急预案中可以找到依据,根据需要进行物资和人员的配备,在具体事件的解决上能够大大提高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

3.1根据具体情况实行动态化卫生应急管理预案

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建立卫生应急管理预案,首先要对公共卫生信息进行收集与整理,根据收集到的信息组织相关人员对信息进行综合的分析与判断,最终确定事态的发展趋势和未来走向,判断出可能出现的威胁,根据掌握的信息进行卫生应急管理预案的制定与修改,这样一来,一旦突发事件出现,卫生行政管理部门能够快速响应,根据我们之前已经做好的预案,进行突发事件的处理工作,在对突发事件进行处理的过程中,要根据具体情况适时调整方案,处理完成后,总结经验教训,完善卫生应急预案的相关内容与条款。

3.2卫生行政管理部门要建立卫生应急预案的全程化评估机制

突发事件发生前一般没有什么具体征兆,发生得都比较突然,所以处理起来才会比较棘手。但是只要对突发事件进行仔细研究和分析就会发现,突发事件的发生并不是偶然的,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卫生行政管理部门要仔细研究每个突发事件发生前有什么危机信号或风险因素,全面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类型和影响范围等,明确预案级别和预警分级,建立卫生应急预案的全程化评估机制,为今后预防和处理突发事件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3.3卫生行政管理部门要强化卫生应急预案的宣传教育工作

人民的力量是无限的,在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过程中,要注意合理运用人民的力量,让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到突发事件的处理中,对于提高突发事件的处理质量和效率都有很大帮助。要想让公众参与到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中来,必须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卫生应急理论知识和自救措施的宣传与指导。自“非典”以来,我国民众对流行疾病、食药安全和重大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和心理承受能力已经得到普遍提高,但是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此,卫生行政管理部门一方面可以通过网络、电视、报纸和杂志等媒介向广大人民群众普及卫生应急技巧和疾病预防理论的宣传,也可以在公园、学校和大型广场等人员密集的场所进行卫生应急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人民群众对卫生应急知识的认识与处理能力。

4结语

虽然我国对突发事件的卫生应急处理水平还有待提高,但是只要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加强物资体系与人才体系建设,加强对人民群众的教育及引导,一定能让我国的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处理水平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1]姜孟楠,王嘉琪,刘波,等.全国省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能力调查及分析[J].疾病监测,2016(2):166-170.

[2]朱立行,李倩.分析卫生行政管理干部基本素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36):224,226.

[3]余昌胤,肖政,汪成琼,等.贵州省卫生行政管理者对医疗联合体认知现状调查[J].贵州医药,2014(2):166-168.

卫生机制范文6

【关键词】医疗服务 市场机制 职责

当下社会,虽然在民众之间已经展开了对医疗服务市场机制的热议,然而,实际上大众对医疗服务市场机制并没有一个深刻的理解。因此,我们必须要对医疗服务市场进一步澄清,最终才能更好的使卫生部门履行职责。

一、对医疗服务市场机制深入认识

事实上,医疗服务市场本身就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物,这一点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也意味着是无法避而不谈。从目前的情况看来,医疗服务市场机制的构成所需要的条件已经完全具备了,之所以这么说的原因在于,市场机制本身的关键因素包括,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等,而在现行的医疗服务中,对医疗服务有所需求的患者、保健人士和提供医疗服务的专业人员构成了一个供求机制,也有联系双方的价格机制,同时医院之间显然是存在有竞争,因此,我们说条件已经充分。当然,我们注重矛盾的普遍性也不能忽视矛盾的特殊性,医疗服务市场中虽然存在有竞争,但那并不是一个完全纯粹的竞争市场,因而,注定了医疗服务市场中,市场机制虽然可以发挥部分作用,却无法使作用得到完全的发挥,当一个市场机制不能完全发挥作用时,将会阻碍这个市场的发展,此时就需要相关政府部门的调控,所以对于医疗服务市场而言,卫生部门就应该履行期职责,发挥其调控作用。

二、卫生部门的职责定位

医疗服务市场属于不完全的竞争市场,其市场机制也就不可能发挥出最大作用,因而,卫生部门不必干预的论述都是缺乏依据的。笔者认为,卫生部门的职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定位。

1.直接服务民众,扮演出资人角色

当前的医疗服务市场中,私立医院过分追求利益,导致经营的不规范,价格的不合理,市场机制的失灵,从而使医疗服务需求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很好的保障,于此同时,正因为私立医院总是以追求利润为目的,所以公益服务也很少提供,使得社会的底层人民无法得到及时的救助。正因如此,卫生部门应该将其职责定位在一个出资人的角色,主动建立一定数量的公立医院,直接向医疗服务需求者提供服务,打破私立医院为追求利润导致的一系列不利民众的现象,达到平衡整个医疗服务市场的目的,使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共同发挥作用。

2.建立保障制度,扮演保卫者角色

事实上,一个国家民众整体的健康与否,关系到这个国家能否稳定、持续的发展,拥有健康民众是有利用社会整体发展的。然而当前医疗服务市场机制的作用发挥不完全,出现很多棘手的问题,例如,很多贫困地区的人们有病不医,民间也流传着“脱贫三五年,一病回从前”的顺口溜,加之,目前社会结构的不合理,贫困人口还有相当一部分,最终这将不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发展。因此,卫生部门应该建立一个保障制度,把职责定位在一个保卫者的角色,使民众对医疗服务的基本需求得到保障,最终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

3.加强监管,扮演大管家角色

确切的说,医疗服务市场机制也是需要进行监管的,而这个监管的主体显然是政府部门,卫生部门才能更好的进行。卫生部门在整个医疗服务市场中加强监管,职责定位在一个大管家的角色上,目的就是为了建立一个相对公平的环境,调节在医疗服务市场中的供需关系,对价格的变动进行监管,从而在整个医疗服务市场集中建立一种合理的规则。只有卫生部门将自己定位在一个管家角色上,才能尽可能保证供需双方的利益,保障民众的健康权益,最终维持社会的稳步发展。

三、卫生部门职责的履行

1.让公立医疗机构成为现行医疗服务市场的主体

当下医疗服务市场机制中,私立医院之间竞争激烈,已经偏离了医院保障民众健康的本质特性,但同时,由政府直接管理公立医院又证明了存有诸多弊端,因此卫生部门通过改革措施,让公立医疗机构成为医疗服务市场的主体应该势在必行了。目前情况下,卫生部门在职责的履行应该秉承一种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应对的理念,在医疗服务市场中,政府出面进行调控,目的在于平衡整个医疗服务市场机制,保障供需双方的权益,使民众的健康权益得到很好的维护,但并不意味着要像计划经济时由卫生部门或其他政府部门直接管理,而应该是达到一个所谓的医院和卫生部门有所连接又有所分离的状态,即卫生部门建立一定数量的公立医院并保障财力的充足同时又向医院适当放权,在不影响公立医疗机构的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增强医院活力和提高整个医疗服务市场的水平,最终使市场自身力量和相关部门调控力量相结合,引导医疗服务市场机制进入一种良性竞争的状态中。

2.完善健全医疗保障制度,保障民众基本医疗服务

卫生部门的存在,在于维护民众的健康权益,保障民众享受到最基本的医疗服务,因而,医疗保障制度就必须得以完善,这就要求卫生部门必须履行好自己的职责,进行多方面调查,多角度思考,通过健全农村医疗保障、完善职工医疗保险、建立一种多层面的医疗保障体系,从而促进现行的医疗服务市场机制的良好发展,最终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谐,避免一种不满情绪在民众间蔓延开来。

3.完善监督体制,防止部门调控失灵

卫生部门一旦监督不善容易导致整个医疗服务市场的混乱,调控作用就难以发挥,市场资源滥用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所以我们必须要完善监督体制,一方面,要加强卫生部门的执法力度。统一部门内部分散的监督组织,提高办事的效率,从而让卫生部门的监督形成一种合力。另一方面,运用多手段进行监管。改变原有那种只有相关部门直接监督的形式,可结合经济、法律、日常规划等多种方法辅助监管,同时,不能忽视广大民众的力量,提高民众进行监管的积极性,最终多管齐下,完善监督体制,保障卫生部门监管的正常运行。

参考文献:

[1]沈秀芹.医疗服务市场中的政府责任研究[D].山东:山东大学,2005.

卫生机制范文7

关键词:政府卫生投入机制研究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医疗卫生需求水平的不断提高,为此,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卫生投入,明确了各级地方政府都要增加卫生投入,并且明确了中央政府卫生投入增长幅度将高于经常性财政支出增长幅度,使政府卫生投入占经常性财政支出和卫生总费用的比重逐步提高,有效减轻居民基本医疗卫生费用负担。这一系列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我国卫生投入总体不足的问题,但是要使我国的投入与卫生发展的需求相适应,还需要根据我国卫生发展的实际,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不断完善政府卫生投入机制,才能实现政府卫生投入与效益的最大化。

一、政府卫生投入机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医疗卫生投入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广大人民群众看病贵问题十分突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医疗设备换代升级加快,大量新型药物的研究和使用使得我国医疗水平大幅提高,加上我国打破了计划经济时代的公费医疗制度,医疗费用个人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大幅上升,人民在享受科技发展成果的同时,所负担的医疗费用大幅上升,看病贵问题十分突出。据统计,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农民和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不到20倍,但所负担的医疗费用却增长了133倍。与此同时,居民个人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由20%左右提高到60%。沉重的医疗负担使得广大人民群众“生不起病”,更“医不起病”,使得我国目前的卫生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不利于经济社会和谐全面发展。

(二)对农村县级以下医疗机构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投入不够,导致广大人民群众看病难问题突出

近年来我国在卫生投入方面作了一些大胆的改革和尝试。在农村,加快了乡镇卫生院和地名卫生院的改革步伐,加大了财政投入力度,人才引进政策对农村卫生系统有所倾斜,加上新农合的全面推开,以及新农合在报销政策上向基层卫生院的倾斜,农村卫生院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在城市,加大了对基层医疗服务机构的投入力度,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培养全科医生,居民看病有了更加便宜和便捷的场所,在解决居民看病难问题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在城市尽管我国现在已建近3万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但是老百姓看病还是往大医院跑。其主要原因还是因为社区卫生机构的建设达不到居民的就医要求,培育的全科医生队伍太年轻,不能担负起保障居民身体健康的重任;在农村,虽然加快建设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将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全面覆盖,但是离使农村居民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的服务标准还很远,农村县医院的建设力度远远不能适应卫生发展的需求。因此看病难问题依然存在。

(三)我国政府在卫生支出中,重治疗轻预防,疾病预防机构不得不靠“创收”维持,疾病防控能力差

从公共卫生效益看,我国预防支出中只注重常见疾病的控制,而缺乏完善的疾病预防体系和应对流行病突发的能力。近年来,我国居民卫生需求的不断增长没有带来国民健康水平的增长,在传染病和地方病的防治方面也有退步迹象,这说明卫生领域的市场化不仅没有促使医疗机构提高效率,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公平原则。由于投入不足,导致一些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偏向开展有偿服务项目,影响了疾病预防的功能。而由于重治疗而轻预防,老百姓都是拖成大病才去就医,加重了疾病负担。因此加大卫生防预投入力度,确保疾病防控落到实处是解轻广大人民医疗负担的关键。

二、完善政府卫生投入机制的对策与建议

(一)加大基本医疗保险“扩面提标”力度,解决广大人民群众看病贵问题

近日公布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确定了我国将在三年内投入8500亿元推进五项医改重点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三年内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将覆盖城乡全体居民,参保率提高到90%以上。2010年,各级财政对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最高支付限额分别提高到当地职工一年平均工资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6倍左右,新农合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倍以上。这组数据意味着我国将进一步扩大基本医保的覆盖面,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这将提高群众的就医支付能力,减轻群众个人医药费用负担,增加群众看病的“底气”。随着政府投入比重的增加,居民个人支出比重将有所下降,按当前城镇收入水平来计算,城镇居民以后的医保报销上额将达到10万元左右;就农村来讲,我国已有8.15亿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1.5%,参合面逐步覆盖全体农民,从参合面上来讲已经基本上达到了要求,今后的投入重点应该是逐步提高新农合的住院报销比例,同时逐步增加门诊统筹,才能尽量减轻农民看病负担。因此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提高基本医疗保险的标准,对解决我国人民群众看病难问题有重要意义。

(二)加大对县级以下医疗机构,特别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建设投入力度,大力培训全科医生,解决广大人民群众看病难问题

加大政府卫生向农村和社区的投入力度,就是要在农村和社区建设更多的卫生机构或者给与更多的保障,从群众的角度出发,为群众解决问题。《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三年内中央重点支持2000所左右县级医院(含中医院)建设。2009年,完成中央规划支持的2.9万所乡镇卫生院建设任务。实现每个行政村都有卫生室。三年内新建、改造3700所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1万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加快建设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将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全面覆盖,使农村居民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城市居民不出社区就可以得到安全、有效、便捷、经济的医疗服务解决人民看病难的问题。

(三)加大卫生服务经费的投入力度,确保卫生防预经费按时足额到位

保障人均经费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措施,是从我国健康国情出发很有针对性的一项制度,也是解决我国公众健康问题,实现医保全覆盖,更需要让百姓不得病、少得病,不得大病,晚得病的主要方式。据介绍,我国2009年开始投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将主要用于逐步在全国统一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并实施规范管理。定期为65岁以上老年人做健康检查、为3岁以下婴幼儿做生长发育检查、为孕产妇做产前检查和产后访视,为高血压、糖尿病等人群提供防治指导服务,这将大大提高我国居民的健康水平,对病症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从而提高整个医疗卫生的防控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中国卫生经济》-2006年2期-胡善联

[2]《经济研究参考》-2005年94期-刘军民

卫生机制范文8

(一)劳动关系三方原则(三方合作、三方关系、三方交往)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通行的做法。国际劳工组织区别于其它国际组织就是三方性(政府、雇主组织、工会组织)组织,国际劳工组织的主要使命之一就是制定和通过公约和建议书,公约和建议书又叫国际劳工立法、国际工会立法和国际劳工标准,内容涉及与工作相关的一切领域。国际劳工组织从1919年成立迄今制定和通过的公约184个,建议书194个,建议书是对公约的说明,其中有关劳动安全卫生的劳工标准占50%左右。我国目前已批准了22个公约。

我国是国际劳工组织175个成员国之一,也是国际劳工组织的创始国之一,有责任、有义务推动国内劳动安全卫生立法。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劳动安全卫生立法的力度,《劳动法》、《工会法》、《职业病防治法》、《安全生产法》相继颁布施行,加快了与国际接轨的进程,其中有些劳动标准达到甚至超过了国际劳工标准。

(二)建立稳定、协调的劳动关系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协调和稳定劳动关系分为企业和社会两个层面。

第一,企业层面的劳动关系。建立稳定、协调企业层面的劳动关系需要建立两种制度:一是劳动合同制度。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基础。《劳动法》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必须签订劳动合同。二是集体合同制度。集体合同制度是指企业工会代表职工与用人单位就工资、劳动安全卫生、休息休假、保险福利等劳动关系事项进行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协议或集体合同。劳动合同所确定的劳动标准不得低于集体合同的规定。

第二,社会层面的劳动关系。社会层面的劳动关系由政府、雇主组织(或企业家组织、经营者组织)和工会组织三方代表认真研究当地劳动关系的状况和发展趋势,把劳动关系方面带有全局性、倾向性的重大问题列入三方协商的重要内容。

劳动合同制度、集体合同制度和三方协商制度构成了稳定、协调和规范劳动关系的机制。《劳动法》对建立集体合同制度、劳动合同制度做出了规定,《工会法》对建立集体合同制度、劳动关系三方协商制度均做出了相关规定。《职业病防治法》、《安全生产法》中明确了用人单位(生产经营单位)与劳动者(从业人员)签订劳动合同中要载明有关保障劳动者劳动安全卫生的事项,企业应履行将危险因素、防范措施以及事故应急措施告知劳动者的义务。

(三)劳动安全卫生是劳动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劳动关系,简言之就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由于有的企业没有建立稳定、协调劳动关系的机制或者机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致使劳动关系复杂,劳动争议案件上升,甚至出现罕见的。其中,不少是涉及劳动条件、职业危害和工伤待遇等劳动安全卫生问题。据广东省统计,在劳动争议案件中,涉及劳动安全卫生条件和工伤保险的已达50%。因此,劳动安全卫生不仅是重大劳动关系问题,也是关系到人民群众安全健康和改革、发展、稳定的大事。

二、三方机制的进展

(一)建立三方机制的依据。1976年,国际劳工组织通过的第144号国际劳工公约《三方协商促进贯彻国际劳工标准公约》和第152号建议书《三方协商促进国际劳工标准公约和促进有关国际劳工活动的国家行动建议书》以及1960年通过的第113号建议书《产业与国家两级主管当局与雇主组织及工人之间进行协商与合作建议书》,其主要内容是:会员国承诺保证国际劳工组织活动有关事宜应在政府、雇主、工人代表之间进行有效协商。我国于1990年批准了144号公约,并在2001年10月27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二十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修正案。《工会法》第三十四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应当会同同级工会和企业方面代表,建立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共同研究解决劳动关系方面的重大问题。这是目前我国推行三方协商制度的惟一的法律依据。

(二)我国三方机制的情况。部级劳动关系三方协商制度已经于2001年8月建立,目前全国省级和市一级的三方机制已经基本建立。三方机制正逐步向县(市、区)和产业一级延伸,全国将建立多层次的社会层面的三方协调机制。

三、我国推行劳动关系三方机制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我国推行劳动关系三方机制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是三方代表方面的问题。三方协商机制,实际上是一种平等对话的机制。政府、企业组织和工会组织三方的职能不能替代,各有侧重和相互独立,相互没有隶属关系,切实代表基层组织和会员的利益。

政府代表。《工会法》中明确规定政府劳动行政部门是政府的代表。一直以来,我国参加国际劳工大会的政府代表也是劳动行政部门。由此可以看出,劳动关系三方代表中政府代表应该由政府劳动行政部门担任。

众所周知,1998年国务院进行机构改革,政府行政职能进行重新归并,过去由劳动行政部门行使行政职权的劳动安全卫生职能,分别由经贸部门或成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承担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能;卫生行政部门承担职业病防治职能;部分特种设备管理(锅炉、压力容器)由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承担;工伤保险以及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的特殊保护仍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承担;煤炭安全监管实行国家垂直管理。由原来一个部门分解到五个部门,执法主体发生转移。劳动保障部门继续再承担劳动安全卫生的行政职能既不符合政府职能部门的职责划分,按法律语言讲是属于行政越权行为,其行为也是无效的行政行为。

企业组织代表。计划经济时期,全国各地建立了企业家协会/企业联合会(与经贸委关系密切),应该说该组织代表的对象是国有企业。随着新建企业的迅猛发展,企业所有制形式呈现多元化,企业组织形式也呈现多元化,民间的商会、个体经营者协会、青年企业家协会、女企业家协会等相继出现,企业家对企业家协会的依赖和信任减弱。由企业家协会/企业联合会代表企业的代表性和权威性值得商榷,至少目前难以真正充当这样的角色。

工会代表。建设职能、教育职能、维护职能、参与职能是工会四大社会职能,工会要进一步突出维护职能,履行维护基本职责。工会代表职工,但绝不是代替职工,更不能将屁股坐在职工的对立面,与职工对簿公堂更是荒唐之事,忘记了工会是职工利益代表者这一角色。

四、建立劳动安全卫生三方协商机制

(一)安全生产管理体制的变化

1.计划经济时期:国家监察、行政管理、群众监督(通过工会)。

2.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转型时期:企业负责、行业管理、国家监察(政府劳动行政部门代表国家监察)、群众监督。随后,又增加了一条“劳动者遵章守纪”。

由以上的安全生产管理体制的变化可以看出,无论怎么变都离不开政府部门、企业组织和工会组织的“三结合”管理体制。可以看出,这是劳动安全卫生三方机制的雏型。

(二)计划经济时期和转型时期中劳动安全卫生的“三方”

1.关于国家监察。《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中的执法主体分别是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法律赋予的是监督管理职责,并没有赋予监察权,相反,监察部门对监管部门进行监察。

2.关于行业管理。国务院的机构改革中,多数行业演变成行业协会或办公室,不再具有行业管理的职能,更多的是从事服务性工作。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已经没有主管部门,而是自主生产、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目前,在深圳已经无行业主管部门或企业主管部门。

3.关于工会监督。1985年,全国总工会制定工会劳动保护监督检查“三个条例”,即《工会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员条例》、《工会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委员会条例》、《工会小组劳动保护检查员条例》,对工会劳动保护监督检查行为进行规范。1992年《工会法》颁布实施,对工会劳动保护监督工作作出了规定。随着改革的发展和深化,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强化工会劳动保护群众监督显得更加重要和迫切。新修改的《工会法》增加了违反《工会法》的处罚力度,改变了过去《工会法》是“软法”的被动状况。与此同时,工会劳动保护监督检查“三个条例”根据《工会法》、《职业病防治法》和《安全生产法》的有关规定,也进行了及时的修改和颁布。

(三)建立适应市场经济条件并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劳动安全卫生三方协商机制

1.设立劳动安全卫生专业委员会。在劳动关系三方协商制度或委员会中设立劳动安全卫生专业委员会或分委员会,协商解决劳动安全卫生重大问题。

2.三方代表。

①政府代表。《工会法》规定了劳动行政部门是政府代表,我国的部级以及地方的劳动关系三方协商会议制度或委员会中政府代表无一例外地都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代表,这也是各国的通行做法。与此同时,劳动安全卫生的执法主体部门推荐出同等数量的代表,共同参加劳动安全卫生三方协商专业委员会或分委员会平等对话。政府要转变角色,在三方机制中政府只是一个协调者和平等的对话者,而非居高临下的行政管理者。不能滥用行政权力,强迫命令,贯彻其长官意志。

②雇主代表。要加快企业家组织建设,尽快培育壮大企业家组织,使其真正成为企业组织的代表,切实代表其会员的利益。特别要针对乱收费或减轻企业负担方面反映会员的呼声和要求。有人建议可由企业主管部门、企协和非公有制经济的雇主组织共同组成“雇主代表”参加三方协商。目前,海南省建立的商会组织作为各类企业的代表参加三方协商,是培育雇主组织的一种有益尝试。

③工会代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责,也是法定职责。生命是权益的载体,从这个意义上说,工会应该把维护职工安全健康合法权益放在维权的首位。

3.运作模式。

①在劳动关系三方协商会议制度或委员会下设立安全生产委员会。专题研究劳动关系中的安全生产重大事项。政府代表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共同担任,代表人数是企业组织代表和工会代表之和。

②在劳动关系三方协商会议制度或委员会下设立职业病防治委员会。专题研究劳动关系中的职业病防治重大事项。代表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共同担任,代表人数是企业家组织代表和工会代表之和。

③在劳动关系三方协商会议制度或委员会下设立特种设备委员会。专题研究劳动关系中的设备管理事项。代表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共同担任,代表人数是企业家组织代表和工会代表之和。

④在劳动关系三方协商会议制度或委员会下设工资委员会、保险委员会……

4.劳动安全卫生三方协商职能。

①政府方面的职能:政府在三方中具有导向的作用。宣传、推动劳动安全卫生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贯彻执行;通报有关政策制定和实施情况,劳动安全卫生审查批准情况,重特大事故和严重职业危害情况;协调三方达成一致意见。

②企业组织方面的职能:突出维护基层组织和会员利益的职能。及时反映经营者的意见和要求,特别是减轻企业负担的要求;及时沟通、传递国家有关劳动安全卫生法律法规和政策,依法办好企业;向所代表的企业如实反馈三方协商的内容;积极落实三方协调所达成的意见。

③工会方面的职能:参与制定涉及职工安全健康切身利益的政策;推动建立平等协商和签订集体合同制度工作;指导、帮助职工签订劳动合同,督促企业认真执行劳动合同,坚持用集体合同来规范劳动合同;负有积极落实三方协调所达成意见的义务。

卫生机制范文9

    今年四月份是全国第二十三个爱国卫生月,按照管理局、社区爱卫会的统一部署,我公司结合“创先争优暨比学赶帮超和精细化管理深化年”等活动,积极推进“健康油田行动”,以三基创建和“全国物业管理示范住宅小区”创建活动为契机,在全公司范围内广泛开展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一是领导重视,部署到位。公司爱卫小组对开展爱国卫生月活动高度重视,专门开会,传达部署了《关于开展第二十三个爱国卫生月活动的通知》,并根据本单位实际,制定了兴河物业公司爱国卫生活动方案。会后各单位、各部门迅速行动起来,分别召开会议,传达贯彻相关会议精神,结合辖区实际,明确了工作任务,落实了责任单位。公司爱卫小组对各物业站活动开展情况进行督查,对整治不力的脏、差典型及卫生死角给予通报批评,要求限期整改到位。二是广泛宣传,营造氛围。

    各站充分利用宣传横幅、黑板报、宣传栏、宣传单、网络等宣传阵地,多渠道普及卫生常识和除害防病知识,提高群众自我保健能力,并动员全区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爱国卫生月活动。为促进爱国卫生月宣传活动深入开展,进一步提高居民群众的卫生文明意识,我们在小区共发放宣传材料600多份,出黑板报6块。三是今年四月份是全国第二十三个爱国卫生月,公司结合爱国卫生月的开展,重点对小区内的“六乱”、公厕卫生、办公区域卫生、毒饵站设置、卫生死角等进行了集中整治,各站根据社区月度会提出的“查问题、找盲点、创品牌、夺红旗”活动开展要求,积极行动起来,查缺补漏,巩固已有亮点、催生新的特色。为促进工作,公司专门给生产办和绩效考核办配置了两部照相机,发现问题,及时通知物业站站长,并在周会上予以通报,对每个问题给予适当的整改时间,生产办逐一验收,并以幻灯片形式在下次周会上将整改前的照片和整改后的照片进行对照,整改不彻底的每项扣物业站长50点,通过此项制度的落实,增强了领导干部的执行力。加强公厕、垃圾点的管理力度,提高居民居住环境质量。

    公厕、垃圾点的管理水平与小区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紧密相联。公厕已经成为了展示小区文明形象的窗口和为群众服务的平台。为给居民创造一个干净、整洁的如厕环境,各公厕由专人清洁,站领导负责,建立公厕管理长效机制,严格实行精细化管理,使公厕管理规范化、标准化。兴河东区、南区更是做到一天四保洁,居民非常满意。兴河东区物业站为强化公厕管理,考核人员每天上午、下午分别对公厕设施全面检查,要求保洁人员以“星级公厕”为标准,强化日常保洁,加强每天早、中、晚的全面清洁力度,增加其他时间巡回保洁的次数,做到“地面净、便池净、门窗净、厕外净;设施无损失、厕内无异味、墙壁无乱画、夏季无蚊蝇”的“四净、四无”标准。加大小区内“五小六乱”等的整治力度。今年兴河物业公司抓“六乱”治理,采取了“巡、跟、查、清、疏”的整治思路,小区治保员加大了小区巡逻力度,查获小广告等杂物,清除辖区内乱搭乱建、乱堆乱放、乱栽乱种现象,对辖区内乱摆摊点、店外经营现象进行了疏导治理。将工作重点放在棚架、广告牌的拆除和小广告的治理上,共拆除违章广告牌6处,清理各类小广告160多条。为逐步改善小区环境,公司把公共设施零星维修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坚持分管领导负责制,对小区内破损的检查井盖、花砖、花池壁等进行了修补。迄今为止,兴河物业公司共维修松动和下沉的检查井86处,更换井盖、沟板及雨水箅子177块,修补路沿石、花池壁59米,修补地面花砖300平方米、道路20平方米,更新垃圾房0个,修复垃圾桶37个,更换路灯、庭院灯115盏,完成房屋漏雨维修294户,完成其它公共设施维修251项。改善了小区居住环境。

    按照社区爱卫办的统一部署,兴河物业公司把开展“基层爱国卫生管理建设年”提升活动作为全年爱卫主旨高度重视,工作上注重落实,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岗位职责,实行“定人员、定职责、定任务、定奖惩”的四定责任制,形成精简、高效、执行力强的爱国卫生管理机制。同时结合本单位实际,建立完善各项爱国卫生规章制度。并将爱国卫生与HSE、5S管理、基层达标建设等活动有机结合,纳入到生产经营总体工作中,统一部署,定期组织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中的问题,推动这项工作顺利、健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