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集锦9篇

时间:2023-03-13 11:04:31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范文1

20世纪90年代形成了以运动治疗为主的综合心脏康复方案。冠心病康复治疗一般分为三个阶段:急性(住院)阶段,恢复(门诊)阶段和社区(家庭)康复阶段。急性(住院)阶段康复治疗方案70年代后住院早期康复治疗常在监护病房进行。其主要内容包括早期活动和早期离床,并控制活动强度在低水平,即大约为1~2代谢当量(METS)[1METS=3.5mlO2/(kg;min)],这些活动包括个人生活、进食、床边大小便、简单的上下肢被动和主动练习及床边椅坐位等。活动时以不引起血流动力学改变,心率不能低于50次/min或高于120次/min,不出现不适症状,心电图没有缺血改变为宜。

2 冠心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2.1 焦虑的心理护理 多见于冠心病初次发病的患者,而且可能通过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导致并发症和不良预后。

由于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呈昼夜变化,患者对自己所患疾病能否治愈常常产生焦虑心理,特别当心律失常频繁发作时,患者顾虑重重,心神不定,焦虑不安,睡眠减少,情绪低落,使原有病情加重。针对这样的患者,要充分了解他们的个性,讲述有关本病的知识,给予耐心的心理疏导,稳定其情绪,使其正确理解护理要求,从焦虑状态中解脱出来,消除疑虑,自觉配合治疗和护理。

2.2 紧张恐惧的心理护理 多见于再发性心肌梗死,心衰反复发作,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这类患者往往因病情反复发作,药物疗效差,对疾病的恢复失去信心,总感到身体不适,表现为抑郁、悲观、愁眉不展,对人冷漠。

恐惧心理在临床上常常表现为紧张状态。冠心病患者常在夜间发作或夜间症状加重,有的患者每到晚上睡觉前即开始精神紧张,有的患者看到抢救别的患者而紧张恐惧,有的患者看到一些抢救仪器及吸氧的装置精神就紧张,促使病情加重。针对这种心态,患者入院后即以热情亲切的态度与之接触,主动介绍监护室的环境,用稳重娴熟的操作取得患者的信任。同时,运用暗示、说服、示范、诱导等方法,让患者学会放松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消除紧张心理因素,使患者对医护人员产生信赖感和安全感,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2.3 忧虑的心理护理 忧虑心理在临床上表现为对未来事件及其结果的担忧。多见于缓解和恢复期的患者,这类患者担忧冠心病复发,担心出院后病情发作得不到医护人员的及时治疗和照顾。有的患者愿意让一直负责他的医生治疗,担心更换医生后,不了解病情而延误治疗。针对这种心理,我们制定措施,加强有关疾病知识的宣传教育,让患者及家属了解掌握冠心病的发生机制、治疗休养中的注意事项及自我保健自我救护等知识。在患者出院前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表明患者病情好转,缓解期只要耐心坚持治疗,定期随诊复查,精神开朗,查明并避免诱发因素,就可减少或不再发作。

2.4 否认的心理护理 有的患者不承认自己有病或病情加重,对可能发生的严重后果缺乏思想准备,相信自己的身体会抵抗所有疾病或者根本不相信以往健壮的身体会得病。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主动地、有分寸地把病情和医生的诊断告诉患者,使患者认识疾病的程度,通过一段时间的心理疏导,使患者承认患病,同时讲解病情,介绍当前冠心病研究的进展,明确指出冠心病不是不治之症,回避只能对自己不利。同时结合本病房一些冠心病治愈的实例现身说法,请病情缓解的患者介绍自己在治疗过程中的切身体会,以增强患者信心,使患者认清疾病,配合治疗。 2.5 角色紊乱的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 我们最常用的方法是介绍同种患者康复的病例,创造机会让患者与康复者见面,让他们之间直接交谈,进行双向信息交流。由于介绍者与听者之间相同的角色,患者心理容易接受,直观形象地看到疾病是可以康复的,增强了战胜疾病的信心。 2.6 满足患者对疾病有关知识的需求心理 给患者讲解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一系列变化过程。心绞痛的诱因、治疗药物的使用方法、作用、副作用。告诉患者每项检查的目的及注意事项,检查后及时将检查结果反馈给患者。

3 冠心病康复护理

3.1 冠心病康复护理的目标:改善心脏功能,减少再梗和猝死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包括:①从冠心病有临床表现时就开始采取措施进行康复;②康复服务的范围包括生理、心理、社会和职业康复,并维持良好适应性;③对潜在的疾病过程,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推迟其发展。具体内容包括控制危险因素,增加患者相关知识,减少心理的焦虑和抑郁,进行医院、家庭和社区三阶段康复治疗,提高其再就业的能力。

3.2 康复护理的具体措施:引起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包括吸烟、血脂代谢异常、高血压、肥胖、糖尿病、肾脏病、静坐的生活方式、过多生活压力等。根据WHO调查报告显示,由吸烟引起的冠心病病死率约为20%,如果停止吸烟1年,冠心病发生率将减少50%,停止吸烟15年以上,引发冠心病的可能性将很小。

健康教育的内容应包括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心绞痛发作处理、服用药物(如扩张冠状动脉药、抗凝药及抗心律失常药等)的注意事项及毒副反应、运动时选择运动种类、强度、频率、时间的方法、质量的技巧等。

4 讨论

患者对康复方案的依从性却影响着康复效果。设法提高患者对危险因素的意识和执行自我护理性康复措施可以提高患者对康复方案的依从性。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范文2

【关键词】 冠心病;整体护理;综合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3)12-0335-01

冠心病是当代威协人类老年健康的疾病之一是造成老年死亡的首要原因。因此,预防和治疗冠心病,降低其发病率已受到世界各界的关注。此病的主要原因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膳食结构不能合理调节,导致过多的摄入动物脂肪及含胆固醇过高的食物,使体内胆固醇含量增高。市场的竞争,就业的竞争,科学技术的竞争,使部分人不适应这一变革的现实,导致精神紧张疲劳失调,使体内分泌功能紊乱血液中的儿茶酚胺肾上腺皮质糖素增高引发高血压造成脂肪代谢紊乱。调解膳食结构树立正确人生观,制怒、忌愁、祛除烦恼、乐观愉快。

1 I期康复护理

1)康复护理目标 保持现有的功能水平和防止“废用”的出现;解除焦虑和忧郁,增强信心;缩短住院天数,使患者能够适应家庭生活,并理解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和注意事项,在心理上适应疾病的发作和处理生活中的相关问题,为出院后的康复打好基础。

2)康复护理措施

(1)心理护理 早期的心理康复护理是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康复的先导,是成功韵保障。突然的心前区疼痛、胸闷等症状使患者产生濒死感及对死亡的恐惧感,而工作人员紧张的工作氛围,监护仪的提示警铃声,陌生的环境,让其感到压抑、紧张和焦虑,此时应将患者安置在安静、舒适的环境,同时安慰患者,减轻患者的焦虑抑郁程度,减少患者的不适感,促进心脏功能的恢复。

(2)合理饮食,排便通畅 心肌梗死患者在急性期进餐时宜采取半卧位,半卧位进餐能减轻心脏负荷并有助于心理及消化功能改善。鼓励患者适量摄人蔬菜、水果等含高纤维素的食物,早期活动可促进肠蠕动,增加食欲,利于排便,必要时遵医嘱适当给予缓泻剂,避免排便时过度用力而加重病情,甚至猝死。

(3)方案调整与监护 严格掌握急性心肌梗死康复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康复护理计划应遵循个体化原则,根据患者年龄、体质、心梗部位、面积、病后心理反应、有无基础疾病、并发症等制订和调整方案。

(4)制订出院计划 当患者能顺利达到训练目标后,在出院前应制订一个完整的家庭康复计划.以实施在家中的Ⅱ期康复此计划应包括在家中的康复训练处方和训练注意事项,以及必要的急救知识的宣教咨询等。

2 Ⅱ期康复护理

1)康复护理目标 防止心脏功能的退步,保持和进一步改善出院时的心脏功能水平;从日常生活自理逐步过渡到恢复正常的社会生活,包括家务劳动、娱乐活动等,提高生活质量;获得心理的恢复,克服忧郁、压抑和消沉的心态,使患者恢复治疗的信心;针对患者自己的危险因素改变原有的生活习惯,主动地改变患者自己的生活方式并介入所处的环境和社会。

2)康复护理措施

(1)康复活动监测 嘱患者康复活动注意循序渐进,禁止过度用力,活动时不可有气喘和疲劳,所有上肢超过头顶的活动均为高强度活动,应避免或减少。训练时要注意保持一定的活动量,可制订合理的作业和日常活动的程序,但应减少不必要的动作和体力消耗。在I期康复宣教的基础上,再次对患者和家属讲解可能发生的疾病恶化和运动造成的严重反应的主要表现以及处理方式。

(2)指导运动训练 要鼓励患者终生运动,定期检查和修正运动处方,避免过度训练和竞技性运动,冠心病病人以低强度和中等强度运动训练较为安全。

(3)门诊随访 患者每周需要门诊随访一次,有任何不适均应暂停活动,及时就诊。

3 Ⅲ期康复护理

1)康复护理目标 在安全的前提下,巩固Ⅱ期康复成果,以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表现,提高心血管功能和身体活动能力;休息或运动时心电图无变化或与以前心电图比较有改善;日常活动时不引起心绞痛发作;进一步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和控制危险因素的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恢复患者的生活与工作能力。

2)康复护理措施

(1)康复运动方案的选择 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个好、疾病诊断和病期、相应的临床表现、治疗目标、心理状态和需求等,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因人而异,制订个体化的康复运动方案,循序渐进。根据患者兴趣选择训练项目,兴趣可以提高患者参与并坚持康复治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康复活动更具系统性和长期性。

(2)定期检查和修正运动处方 注意周围环境因素对运动康复的影响,如寒冷和炎热气候要相对降低运动量和运动强度。避免过度训练和竞技性运动。只在感觉良好时运动。

随着社会进步和老年医学的快速发展,老年护理工作的内容和要求会越来越多、越来越高,如人文关怀、心理护理、用药护理、饮食护理、情感护理、整体护理、多元化护理等,所以我们只有不断努力学习和充实自己,才能满足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健康需要,提供优质的老年护理,提高老年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适应新时期护理工作的要求,做到医护患配合,更好地促进老年冠心病患者身体康复。

参考文献

[1] 李树贞,赵曦光.康复护理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171-317.

[2] 沈宁.病人健康教育指南.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2012,8:392.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范文3

肺癌,又称支气管肺癌,是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严重威胁人类身心健康与生命。目前,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已居于各种恶性肿瘤首位,且其发病率仍在呈上升趋势发展,是一种严重威胁人民健康和生命的疾病。化疗是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但由于化疗花费较多,化疗药物的特殊不良反应对肺癌患者,尤其是晚期患者,将造成许多不良影响,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建立,人们逐步重视社会心理等因素在恶性肿瘤发生及转归中的作用,不良的情绪往往导致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影响治疗的效果。因此,加强肺癌患者的心理护理是肺癌的综合性治疗的主要因素。为了消除患者的心理障碍,提高生活质量,增加治疗的信心,恢复患者的社会角色和家庭角色,我们运用护理程序对肺癌化疗患者实施健康心理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46例均为2010年1—2月在我科化疗的肺癌患者,男34例,女12例;年龄30~40岁3例,40~50岁11例,50~60岁13例,60岁以上19例;其中小细胞癌10例,鳞癌17例,腺癌15例,其他4例;治疗费用,公费2例,医疗保险24例,合作医疗16例,自费4例。

2 心理分析

2.1 恐惧 是癌症患者普遍存在的最初心理反应,肺癌病人均通过胸腔穿刺、电子纤支镜检、经皮肺穿刺活检等方法确诊后,对患者来说如同死亡判决书,得知自己所患的疾病是不治之症时,在最初的否认后便立即出现恐惧和忧伤情绪,无法接受将离亲人而去,永远离开美好世界的事实;一些患者听说化疗特别难受,害怕化疗后呕吐、脱发、抵抗力下降等不良反应,有的甚至担心化疗会加快死亡。

2.2 焦虑 是肺癌患者突出的症状之一。患者担心因疾病会给家人带来不幸,因一些化疗药物费用相对较高,患者担心病后失去职业和地位而减少经济来源,家里的经济能力无法承受;担心自己出了问题后老人、小孩无人照顾,担心配偶会嫌弃;担心治疗效果不佳以及各种复杂的检查治疗过程、肿瘤侵犯胸膜引起的疼痛;以上都会导致使患者精神紧张、焦虑和烦闷不安。

2.3 孤独 是肺癌患者常见的症状之一,住院接受治疗离开了原来所熟悉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突然进入陌生的住院环境中与亲人或朋友分离,倍感孤单无助。

2.4 抑郁 部分患者出现程度不同的社交障碍,不愿和别人交往,甚至把自己和社会隔离起来,因此灰心丧气、孤独失望,认为癌症是一种缓慢而痛苦的死亡,在心理上往往表现为回避谈及预后,由于化疗需长期住院,破坏了正常生活和工作,远离亲人,心情抑郁。

2.5 猜疑 患者由于受家庭、社会因素及周围环境的影响,同时接受化疗等治疗,往往感觉自我价值丧失而感到孤独无助稍有不适就认为使癌转移或者病情恶化,对家属和医务人员的言行、表情特别敏感,怀疑医务人员和家属对其隐瞒病情,对医护人员的言行表现得极为敏感。

2.6 绝望 肺癌化疗过程长,经济来源比较困难的农村患者,一次化疗、放疗费用,对于他们来说如同天文数字,有些患者正处于干事业、赡养父母和抚养子女的年龄阶段,而癌症和化疗却打乱了他们的日常生活,严重影响其事业发展、家庭生活和人际交往,其社会角色形成巨大反差,因此产生了强烈的悲观失望情绪,对生命的延续已失去信心,丧失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

2.7 稳定乐观 这类患者为少数,患者性格开朗,工作生活条件好,对病情有一定的认识,不希望别人对其有隐瞒,往往能面对现实,积极配合治疗护理,希望医生积极治疗,大胆使用新药,并与之讨论治疗方案,一般经历“否认-悲伤-接受”三个时期的矛盾和斗争。

3 心理干预

3.1 加强护患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在化疗及药物毒副作用的影响下,患者出现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不良反应,加剧了患者的痛苦,使其忧心忡忡,惶恐不安,往往在心理上产生了巨大的压力,从而表现出恐惧、忧虑、愤怒、抵触和绝望悲观的心理状态。因此,护士应尊重患者,经常与病人进行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把患者当朋友,与患者建立和睦友好的朋友关系;采取及时有效的心理疏导,采取全神贯注地倾听、适当的沉默、恰当的同情等技巧,让患者充分表达其心理感受;主动与其进行沟通,抓住时机进行心理疏导,减轻患者悲观、低落的情绪。

3.2 做好有关化疗相关知识的健康宣教,消除或减轻患者对化疗的恐惧心理 了解患者对化疗知识的掌握程度,告知患者化疗知识,每项操作治疗后向患者解释清楚。护士在日常护理工作中适当而准确地将信息传递给患者,让患者更多地了解自己的治疗方案,更好地配合治疗。在化疗期间加强巡视,具有高度的同情心和责任感。主动与患者交流与沟通,使患者充满信心和安全感,对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及时处理,并对家属做出正确的指导,如患者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时,指导患者进食清淡、易消化饮食,同时辅以止吐药物,减轻不良反应带来的痛苦;患者化疗时白细胞降低,机体抵抗力下降,易发生感染,指导患者尽量少接触他人,做好保护性隔离;一些患者因化疗和手术后造成形象改变,护理人员可以想办法尽量使其保持正常状态,如脱发患者可以佩带假发。

3.3 稳定患者情绪,增强战胜癌症的信心 肺癌患者一旦确诊,相当于判死刑缓期执行,生的欲望会降低,而死的欲望会增强。因此,护理的重点就在于唤起病人的希望和求生的信念。在护理过程中应以角色换位的心态,理解患者家属,明确自身的责任,减轻患者痛苦。要让患者及家属认识病情的严重性,让家属配合使患者有求生的希望,积极配合治疗,护士要以维护患者的尊严为宗旨,引导患者认识生命的价值和生存的社会意义与生活的充实,提高患者死亡的认识,希望患者能从恐惧、忧虑、愤怒、抵触和绝望悲观的不良心理状态中解脱出来,配合临床治疗。

3.4 解除疼痛引起的不良情绪 对疼痛采取三个阶梯方案的同时,配合使用放松疗法,不仅能减轻患者的紧张情绪,增强对疼痛的耐受力,还能转移患者对疼痛的注意力,以减轻患者对疼痛的感觉,缓解或消除由疼痛给患者带来的焦虑心理。

3.5 减轻患者经济负担,争取必要的社会支持资源 与患者的家属进行有效地沟通,了解其家庭经济状况征求家属意见,视患者经济承受能力给予治疗,避免患者因经济困难感到治疗无望、心理压力大,反而加重病情;争取必要的社会支持资源,如特殊医疗保险、癌症治疗基金等。

4 小结

古人云:“善医者,必先医其心,而后医其身”,心理护理是一切治疗手段进行的基础,心理状态的好坏是直接影响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良好的心理状态可以激发机体的免疫监视机能,加强体内抗癌能力,增强抗癌药物的疗效[1]。本文对46例肺癌化疗患者,积极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使患者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来接受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85%的患者能正确对待自己的病情,密切配合治疗和护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范文4

论文摘要:忧患意识是中国知识阶层的一种优良的传统意识。这种意识既是对历史的沉思,更是对现实的感受,它主要表现为知识阶层对国家、民族、人民的命运和前途的关注。具体到史家身上,忧患意识主要表现为对于朝代、国家的兴亡盛衰的关注,以及对于社会治乱安稳、民生生存的终极关怀。两宋重用文士的国策和内忧外患的国势,大大强化了士大夫和史家自任以天下之重的忧患意识,使其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和前所未有的张扬。

“忧患”作为一种思想意识,是指人们面临自然、社会与人生所遭遇的患难而产生的忧虑与思索。它既是一种亢奋、悲悯的心理情绪,更是一种执著追求的价值选择,其发展的极致就是关心国家前途、关注民族命运以及形成强烈的爱国情感。自从有了人类,也就有了人类的忧患意识。忧患意识作为人们直面自然、社会、人生的经验而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历史和现实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可以说,没有忧患,就没有危机感,就没有追求,就没有前进的动力。中华民族之所以具有生生不息的强劲生命力,就在于其忧患意识源远流长。它从古到今连绵不断,逐渐积淀到民族心理的深层,演化为中国文化的一种普遍品格,成为中国人民,特别是其中知识阶层的一种优良的传统意识。这种优患意识既是对历史的沉思,更是对现实的感受,它主要表现为人们对国家、民族、人民的命运和前途的关注。具体到史家身上,这种意识,主要表现为对于朝代、国家的兴亡盛衰的关注,以及对于社会治乱安稳、民生生存的终极关怀。之所以有这种反映,是同史家的本质与功能密切相关的。

一、史家的忧患意识传统

中国古代史家历来就有一种忧患意识。孟子评论孔子作《春秋》说:“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拭其君者有之,子轼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川这就反映了孔子作《春秋》时的一种忧患意识。孔子的忧患主要是对现实政治的忧患,用他的话说就是“天下无道”,于是他提出了“礼治”的治理方案;还有一个忧患,就是对礼崩乐坏、文明危机的优患,对此,孔子的立场很明确:“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可见,孔子作《春秋》就是带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带着为社会、为政治服务的目的而对过往历史进行评论褒贬的。毫无疑问,这是孔子优患意识在中国文化史上的最大价值。

司马迁父子撰述《史记》的最初动机,是出于对史职的忠诚和执著。这就是司马谈对司马迁说的一番话:“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司马谈之所惧,是“废天下之史文”的问题。他怀着强烈的优患意识,抱着抢救天下史文的崇高目的,希望儿子能继承自己的未竟事业,撰写《史记》,以继承前辈史家的传统和伟业,把春秋战国诸侯相兼和汉兴以来的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的光荣业绩载于史册,使其流芳千古。然而,当司马迁进人到具体的撰述之中的时候,他的思想已经不只是集中在“史文”问题上了,已经不只是对“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进行赞扬和称颂了,他对汉武帝统治下的社会前途表现出了深深的忧虑,他对“宗室有士公卿大夫以下,争于奢侈,室庐舆服偕于上,无限度”的社会时尚表现出了隐隐的不安。于是,他的严肃的史学家的使命感使其批判之笔无所不指,即使是汉武帝本人也不能幸免,显示了作者关心国家前途强烈而深沉的忧患意识。尤其可贵的是,作者的这种优患意识是在汉武帝统治的极盛时期萌发的,更折射出作者对国家对民族高度的责任感!不仅如此,司马迁所以能够历尽艰辛、忍辱负重、克服精神与肉体的巨大折磨,最终完成不朽巨著《史记》,也是从前辈史家的身上汲取了精神力量。用他的原话说:“所以隐忍苟活,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他说:“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夔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殡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显然,正是司马迁身上沉重的人生忧患意识、社会忧患意识和文化忧患意识最终促使其完成了自己的“草创”之作,而这也正是中国传统史家的优良品质!

司马迁处在西汉由鼎盛开始走向衰落的时期,他对历史的远见卓识和敏锐眼光使他看到了这一变化,故而发出了“物盛而衰,固其变也”的感叹。唐代史家吴兢也有大致相仿的经历。吴兢生活在唐代武则天至唐玄宗时期,他经历了唐代的盛世年华“开元盛世”,同时也敏感地觉察到唐玄宗开元后期滋生起来的政治上的颓势。于是,他写出了著名的《贞观政要》一书。吴兢认为,此书“人伦之纪备矣,军国之政存焉”,其义在于“惩劝”。吴兢对于此书在政治上的作用非常有信心。他说:“庶乎有国有家者克遵前轨,择善而从,则可久之业益彰矣,可大之功尤著矣,岂必祖述尧、舜,文、武而已哉!可见,史学家吴兢是很“现实”的:与其侈谈尧、舜、文、武,不如就从学习本朝“贞观之治”做起。他的这种现实的态度,既是对唐太宗时“政化”的仰慕,又是出于对唐玄宗开元后期李林甫、杨国忠辈当政的忧虑。而且此书以《君道》开篇,以《慎终》结束,也反映出了这位史学家深沉的忧患意识。同样,唐代的另一位史家杜佑也是怀抱着“以富国安人之术为己任”的政治胸怀和经世致用的史学思想写出了贯通古今而又旨在“理道”的《通典》。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杜佑既是精通政治的史学家,又是洞察历史的政治家,他把史学看作是施政的参照,又把政治视为史学所指示的历史前途的理想和实践。可以说,促成杜佑成功的因素很多,但其中最为重要的还是安史之乱后唐王朝衰微国势带给他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二、宋代史家的忧患意识与历史撰述

宋代史家的忧患意识,既有史家忧患意识传统的影响,又有时代情势的激发。

宋代是一个充满忧患的年代。宋朝建立后,面临着种种矛盾,一是外患,二是内忧。宋的统一只是局部统一,无论北宋还是南宋,都不是当时中国的统一王朝。北宋时,有辽、西夏同北宋对峙。南宋时,则有金朝雄据淮河、秦岭以北的中国北方,南宋只能偏安一隅。辽、西夏和金,都不断对宋朝进行侵扰。而两宋统治集团,腐败无力,国力相对屏弱,在对付外患方面软弱无力,最后都被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所灭亡。内忧则是指社会政治经济危机所造成的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异常尖锐,错综交织。反映在思想上,则是由于佛教的冲击所造成的儒家文化的衰落。宋明儒学的兴起正是中国知识分子在遭到中华大帝国的解体和佛学的挑战时的觉醒。

基于以上原因,宋代士大夫阶层的忧患意识就显得格外凝重,他们特别关注国家事务、关注百姓疾苦,关注中国传统文化,这正是宋代知识阶层忧患意识的表现。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出了这种忧患意识的深沉的境界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优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进亦忧,退亦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意识与境界继承了孔孟“乐以天下,优以天下”的思想。但范仲淹倡导先天下而忧患,后天下而快乐,而且上优国下优民,界高远而视野宽泛。并且孟子主张“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而抢仲淹则有所超越,立志做到“不以一心之戚而忘天下之忧”。这种进退穷达皆忧天下的忧患观,体现了为崇高理想而奋斗的进取精神,为知识阶层树立了新的人格风范,在当时和后世都有很大的影响,《岳阳楼记》因此而成为千古不朽的名篇。

王安石是继范仲淹之后的又一位改革家,他在推行变法之前的一份《上皇帝万言书》中,分析了当时社会的种种矛盾,披露了他的重重忧虑。《万言书》提出的社会问题是:“臣窃观陛下有恭俭之德,有聪明睿智之才,夙兴夜寐,无一日之懈,声色犬马,观游玩好之事,无纤介之蔽,而仁民爱物之意,孚于天下,而又公选天下之所愿以为辅相者,属之以事,而不贰于谗邪倾巧之臣,此虽二帝、三王之用心,不过如此而已,宜其家给人足,天下大治。而效不至于此,顾内则不能无以社视为忧,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而风俗日以衰坏,四方有志之士,蕙蕙然常恐天下之久不安。此其故何也?患在不知法度故也。”囚值得注意的是,王安石“四方有志之士,葱葱然常恐天下之久不安”的忧患意识,已经超出了个人的思想与器局,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靖康之变,二帝北狩,面对山河破碎、国破家亡的情境,宋代士大夫忧患意识的重心便从内忧转向外患。“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胭”,岳飞激昂的斗志,代表了南宋士大夫的呼声。于是,“自任以天下之重”的忧患意识,便落实为以抗金复国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由此,我们看到,在国难当头之际,宋代士大夫不计个人的安危和得失,主动挑起了拯救民族危亡的重任,虽屡遭挫折和打击,但抗金救国、恢复失地的雄心壮志始终未泯。可以说,宋代士大夫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忧患意识,是内忧外患的宋代得以存续三百余年的文化基石。

毋庸置疑,宋代史家的忧患意识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生成和发展的。同士大夫比较起来,史学家的忧患意识具有更加突出的历史感,司马光《历年图序》深刻地反映了这种历史感,他写道:夫道有失得,故政有治乱;德有高下,故功有大小;才有美恶,故世有兴衰。上自生民之初,下逮天地之末,有国家者,虽变化万端,不外是矣。三王之前见于《诗》、《书》、《春秋》,臣愚不敢复言。今采战国以来至周之显德,凡小大之国所以治乱兴衰之迹,举其大要,集以为图,每年为一行,六十行为一重,五重为一卷。其天下离析之时,则置一国之年于上,而以朱书诸国之君及其元年系于其下,从而数诸国之年,则皆可知矣。凡一千三百六十有二年,离为五卷,命曰《历年图》。”这是司马光在撰写《资治通鉴》之前所撰写的一段文字,从中可以看出,史学家同士大夫对世事的忧患是相同的。司马光同王安石虽政见不合,而在忧患意识方面却并无二致。宋神宗一方面任用王安石变法,一方面又慨然为司马光所主编的史书作序,并赐名为《资治通鉴》,正可表明其间的相通之处。

此外,宋代史家深沉的忧患意识中还包含着强烈的时代感。史学家范祖禹是司马光撰写《资治通鉴》的助手之,著有《唐鉴》一书。他在此书序文中讲到唐代历史的经验教训和他撰写此书的目的时指出,唐皇朝的兴废治乱之迹,对于北宋皇朝来说,是最切近的事情,所以提出“其治未尝不由君子,其乱未尝不由小人,皆布在方策,显不可掩。然则今所宜监,莫近于唐”[sj的认识。这跟上文吴兢认识历史的方法有相似之处。范祖禹又略述北宋开国后百余年的历史,并不无深意的说:“夫唐事已如彼,祖宗之成效如此。然则今当何监,不在唐乎!今当何法,不在祖宗乎!夫惟取监于唐,取法于祖宗,则永世保民之道也。‑ 其忧患意识正寓于其深意之中。

南宋时期,因朝代更迭、政治形势骤变而激发了史学家更为恢弘博大的优患意识,他们受着“伤时感事,忠愤所激”的政治、文化氛围的影响,矢志著书,以存信史,以寄优思,以警后人。史学家李煮撰《续资治通鉴长编》980卷(今存520卷),徐梦萃撰《三朝北盟会编》250卷,李心传撰《建炎以来系年要录》200卷,都是属于两宋之际的本朝史或“当代史”,都是“忧世”、“泣血”之作。史载李心传曾向宋理宗谏言,分析政治与天灾的关系,他说:“陛下愿治,七年于此,灾祥饥谨,史不绝书,其故何哉?朝令夕改,靡有常规,则政不节矣;行贵居送,略无罢日,则使民疾矣;陪都园庙,工作甚殷,则土木营矣;遣邸女冠,声焰兹炽,则女渴盛矣;珍玩之献,闻却绝,则苞直行矣;鲤切之言,类多厌弃,则谗夫昌矣。此六事者,一或有焉,犹足以致早灾。而且,李心传曾先后两次因谏言而罢官,联系上述引文,可以想见其为人。惟其如此,“有史才,通故实”的李心传,在他的历史著作中自然蕴涵着深刻的优患意识。

这个时期的另一位史学家袁枢,把编年体的《资治通鉴》创造性地改撰成纪事本末体的《通鉴纪事本末》,也寄寓了他的“爱君忧国之心,债世疾邪之志”。故当时的诗人杨万里说:“今读子袁子此书,如生乎其时,亲见乎其事,使人喜,使人悲,使人鼓舞。未既,而继之以叹且泣也!”反映出史书所能产生的社会影响,也折射出史学家的忧患意识的感染力。

三、关于宋代史家忧患意识的启示

宋代史家的忧患意识是中国传统史家忧患意识的继承和发扬,它既对后世史家忧患意识的产生有着重要的影响,也是衡量中国知识阶层人格力量的一个重要因素,考察宋代史家的忧患意识也会给我们留下一些重要的启示。

(一)宋代史家的忧患意识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文化思想的精华。

传统儒家文化充满人文主义精神,它重视道德的修养,强调人格的自我完善,提倡积极有为、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关心国家前途,关心民族命运,关心民生生存成为其终极关怀,表现为一种高昂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追溯历史,无论是孔子“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优”的忧国情怀,还是孟子“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优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wl的优民思想;无论是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哀叹,还是白居易“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的呐喊;无论是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境界,还是岳飞“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胭”的斗志;无论是宋陈亮“除天下之患,安天下之民,皆吾之责””的胸怀,还是明末顾宪成“念头不在百姓上,……念头不在世道上,即有他羡,君子不齿’的气节,无不是对儒家文化所提倡的社会责任意识的发扬光大,无不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内在动力,无不成为儒家文化的经典之作。

(二)宋代史家的忧患意识已经突破了历史上绝大多数士大夫以忠于封建朝廷、挥卫一家一姓利益为宗旨的局限,而表现出对国家民族利益及广大民众忧乐的终极关怀 按照宋儒张载的话说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他们的优患意识,归根结底是凸显了春秋时期“忠”的最初内涵。这种“忠”的最初内涵,借用魏良韬先生的话讲,就是“一种自觉的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心和道德行为”,是“春秋时展起来的‘爱民’思想和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德治主义’及其‘以道自任’的实践精神”。宋代史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在事关国家和民族利益的重大关头忠于国家、忠于社樱、维护国家独立的斗争精神,那种进退皆忧、先天下之优而忧的情怀,那种康国济民、关心民生的社会责任感,都是这种忧患意识的鲜明体现,都对后世史家优患意识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比患意识往往产生于国势衰微、民生涂炭的多事之秋观历史,孔、孟所处的时代是诸侯争霸,社会矛盾加剧的春秋战国时代,因而他们怀抱着深沉的忧患意识开始了追求安邦定国、匡济天下的社会理想;杜佑、韩愈所处的时代是藩镇割据,朝廷危机四伏的大唐末年,因而他们怀抱着强烈的忧患意识能够肩负起倡导改革、提倡经史之学的历史重任;王安石、欧阳修所处的时代是内败、民生艰辛的北宋朝廷,因而他们怀抱着凝重的优患意识力主革新,变法图强;岳飞、文天祥所处的时代是外族侵凌、国势削弱的南宋王朝,因而他们怀抱着“忧国如家”的忧患意识迸发出破敌立功的壮志豪情,甚至最终舍身为国、以赴国难。诸如此类,不胜枚举。这些具有鲜明时代特点、以忧国忧民为根本内容、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主义情感即使千年之后仍然令人坪然心动,心向往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范文5

文章编号:1003-1383(2008)05-0632-02中图分类号:R 713.420.47 文献标识码:Bお

产科大出血是造成我国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产科急症子宫切除是治疗产科严重大出血,挽救孕产妇生命的一项措施和手段[1]。我院从1997年1月~2007年1月间围生期急症子宫切除共21例,患者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焦虑、忧郁、痛苦等心理状况,经护理人员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1997年1月~2007年1月我院共收治孕产妇11035例,其中因产科急症行子宫切除术21例,发生率为0.19%。患者年龄最大42岁,最小22岁,平均年龄28岁。子宫全切术5例(占急症子宫切除的23.8%),子宫次全切术16例(占急症子宫切除的76.2%)。21例产科急症子宫切除患者新生儿中,轻度窒息5例,重度窒息7例,死亡2例,新生儿死亡率9.5%。

2.观察方法 在健康教育前(术后第一天)和健康教育后(出院时)采用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中的人际关系敏感、忧郁、焦虑、其他(睡眠及饮食情况)四个因子进行评定,比较二者的评分程度(因子分数>2.2,显示该因子描述的症状存在)。

3.健康教育措施

(1)倾听患者的感受,取得患者的信任,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不能有任何轻视或歧视态度,不要随便透露患者病情,也不要在其他人或患者家属面前讨论患者。在评估患者对自身疾病的了解程度和求知欲望后,制定系统的健康宣教方案,利用挂图,组织患者上课或个别讲解;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介绍有关疾病的发生发展和生殖系统的解剖及生理功能。向患者说明行急症子宫切除是为挽救其生命而采取的不得已的急救措施,对认为切除子宫会加快衰老、失去女性特征患者,明确告知切除子宫不会影响性生活和女性特征[2],与女性形态和维持性生活密切相关的阴道和卵巢功能还是正常的,卵巢分泌的雌激素才是维持女性形态和产生的主要器官,卵巢分泌的雌激素能维持正常的生理需要,不会促进患者衰老,不会丧失女性特征或出现男性化。

(2)向患者及其丈夫详细讲解一些女性生殖系统的解剖

生理知识及性生理知识,使其了解人类最重要的器官是大脑而非子宫,大脑是发出性思想和的中心,女性性敏感区主要在及,手术切除子宫后没有月经来潮仅是丧失生育功能,并不代表没有,女性的阴道后壁长约10~12 cm,术后不会影响夫妻的性生活,女性的出现不仅仅是一种身体刺激反应,只要夫妻感情协调,即使切除子宫,仍然可以有满意的性生活;使患者解除忧虑心理,树立治疗信心。丈夫对子宫切除的态度是关系到日后性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丈夫对妻子的理解和支持,本身就是一种最大的安慰,对减轻患者的思想压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因此,必须纠正丈夫错误的观念,打消患者丈夫对妻子切除子宫的种种顾虑,告知患者的丈夫情感的投资对维系美满的婚姻是非常重要的,应从精神上减轻妻子的心理压力,不要冷落妻子,多陪伴患者,对其关心体贴,让患者没有被嫌弃、厌恶的感觉,减轻焦虑的程度,使患者从家属的关怀中得到温暖,得到自信,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3)做好术后护理,体察和理解患者心情,跟患者详细讲解各种治疗的目的和注意事项,使患者了解自身病情,对于术后疼痛和睡眠欠佳的患者,可用暗示法,或者播放患者喜欢的音乐,让患者转移注意力到新生儿的身上,以达到减轻疼痛的目的,同时新生儿与母亲实行早接触,早哺乳,并及时让患者了解新生儿的情况,从患者母亲这个角色来调整患者的心理状态。

(4)对急症子宫切除而新生儿又死亡的2名患者予以密切观察,进行护理和治疗时,语气、动作尽量轻柔,安排其住单间,以免看到别的患者触景生情,让其丈夫或家属24小时陪伴,防止患者的自杀倾向,鼓励其尽量释放心中的悲痛,待患者情绪稳定后与其一同讨论以后的生活,鼓励其向前看,尽早摆脱疾病所带来的痛苦。

结果

健康教育后有焦虑、忧郁、人际关系敏感和睡眠饮食不良的患者均较刚手术后未进行健康教育前的例数大大减少,健康教育前焦虑、忧郁、人际关系敏感、睡眠及饮食不良所占比例分别为95.2%、71.4%、76.2%、85.7%,而健康教育后则分别为42.9%、23.8%、23.8%、9.5%,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健康教育前后(SCL-90)四个因子评分比较见表1。

讨论

急症子宫切除虽然是为挽救孕产妇生命而采取的急救措施,但是孕产妇行子宫切除后丧失了生育能力,失去了作为女性的一个重要标志,家属和患者都没有任何心理准备,特别是又有新生儿死亡的患者,心理上一时难以接受。术后患者焦虑主要原因有:①担心手术切口感染;②担心术后性生活;③担心性别改变;④担心提前衰老等[4]。另外,大部分急症子宫切除患者的新生儿都有不同程度的窒息,因此,患者担心新生儿的健康和预后也是产生焦虑、忧郁情绪的原因之一。从体貌、性生理和性心理上来看,子宫都是女性性别的一个重要标志[5]。患者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会觉得自卑,觉得别人有轻视或看不起,尤其对家属的反应更加敏感。术后由于伤口的疼痛及各种不良情绪的影响,患者的饮食和睡眠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患者术后的疼痛不仅与手术部位、切口方式和镇静剂应用得恰当与否有关,而且与每个个体的疼痛阈值、耐受能力和对疼痛的经验有关[6]。患者如果注意力过度集中、情绪过度紧张,就会加剧疼痛。意志力薄弱、烦躁和疲倦等也会加剧疼痛。护理人员通过一定的健康教育,及早对急症子宫切除患者采取有效心理干预,使患者了解手术的原因、影响和预后及患儿的基本情况,同时通过对家属的健康教育,取得了家属对患者的支持,在促进患者心理生理健康上有明显的效果。本组结果显示患者出院时再次采用症状自评量表进行评价,健康教育后有焦虑、忧郁、人际关系敏感和睡眠饮食不良的患者均较刚手术后未进行健康教育时的例数都大大减少。总而言之,产科急症子宫切除患者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受到极大的创伤,作为护理人员,不仅要有精湛的技术,高度的责任心,也要从人的完整性上来给予患者无私的关怀和爱心,并掌握一定的心理指导技巧,使患者达到心理和生理都健康的目的,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马水清,边旭明,郎景和.产科临床中的子宫切除术[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1,17(1):39.

[2]沈珍素,齐琳萍.海岛妇女子宫全切术前后性生活状况调查及健康指导[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4):310-311.

[3]刘彩霞.全子宫切除术病人及丈夫心理反应的调查[J].现代护理,2006,12(24):2299-2300.

[4]贾秀荣.子宫切除病人心理焦虑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中华临床医药与护理•心理护理,2007,7(7):34.

[5]蒋炜锋,毛秀英.子宫及卵巢手术前患者的心理调查及护理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1995,30(6):360.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范文6

我是一名十一岁的小学生,“国防”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既笼统又模糊的概念,我还不能完全理解它,但我还是从书本上,从电视,报纸上,了解到了一些。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在不断发展,人类在不断的进步,社会也变得更文明。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素质也越来越高。和平与发展成了当今社会的的一大主题。在许多人的印象中,国防只有在战争年代才值得重视,在这个和平的年代里显得多余了。

国防是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增强民族的凝聚力,提高全民素质,是国防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种种观察表面,国防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因此,必须树立“国防就在身边”的现念,自觉为国防建设贡献力量。如果没有强大的国防作后盾,无论多强大的经济也会化为乌有。众所周知,落后就要挨打。当今霸权主义,强权横行。由于一次海湾战争,原本风光富裕的伊拉克,也只能任人宰割,几年前的阿富汗和南斯拉夫不都是活生生的例子吗?加入有强大的国防做后盾,还会任人宰割吗?侵略者们能肆意挑起战火吗?我想,答案是——不能。

今天我们虽然还是小学生,但明天,我们将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我们要从现在做起,好好学习技术,壮大我们的祖国,维护世界的和平,制止战争,让地球变成充满爱的花园

我眼中的“国防”

古训云:“天下虽安,忘战必危”、“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历史一再表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大的威胁不是来自炮火的考验,而是歌舞升平的侵蚀。民族在忧患中繁衍,国家在忧患中发展。居安思危,固我国防,才能珍爱和平、保护改革的成果、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保障人民的生活幸福。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也强调:“国防和军队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必须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建立巩固的现代化国防,是我国新时期建设的需要,是维护国家安全和统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人民安居乐业、过上幸福生活的重要保障。

国防教育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党、政、军、民、学各个层面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教、军事等多个领域。全民国防教育是国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基础性工作,只有在全社会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国防教育,才能提高全民国防意识,始终保持忧患意识、危机意识,促进国防建设,筑起一道永不可摧的长城,巩固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果,让人民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

作为教育主体的学校,站在了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发展利益的高度,深入贯彻《国防教育法》、《国防动员法》,着眼形势发展,围绕增强军队战斗力和社会生产力,切实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国防精神,牢固确立科学发展观在国防教育中的指导地位,确保国防教育工作健康、深入和持续发展,扎实地开展全民国防教育。我们坚持重点与全民普及相结合,不断拓展国防教育领域,巩固扩大国防教育的受众面。坚持发扬传统与创新形式相结合,不断创新方法手段,使国防教育有机融入社会生活,更好地为青少年所喜闻乐见,进一步增强国防教育的感染力、吸引力和影响力,充分发挥国防教育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进一步推进全民国防教育,巩固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提高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数,把我们的国家建设的更加强大、美好。

我眼中的“国防”

今天早晨,老师告诉大家今天上午我们年级要进行国防教育。老师说完,大家立刻欢呼起来,因为他们觉得国防教育可以不上课,可以少写些作业,但是,我并不那么认为,我心想:“以前看校报上,同学们都说军训比较累,那这次不也是样吗?而且,在教室里还能凉快些。”可是我也和同学们样呀,所以我就尽量让自己平静下来。

我们的训练开始了。

开始,教官让我们先练习齐步走和向右看齐,我心想:“这两样体育老师都给我们练过,那岂不是很简单?”可我们练起来,我就觉得教官提的要求太高了,练了好几次,都不行,这时我才明白,原来训练并不是自己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后来,教官让我们练站军姿,还告诉我们脚尖和另只脚的脚尖要分开成六十度,腰要挺直,头要抬高,目视前方,有事要打报告。刚开始的时候,我所有的要求都可以做到,但随着时间的过去,我渐渐地不行了。我回头看,所有的同学都站的很直,赵啸也样,这样来,我也有了信心,我咬了咬牙,忍,就过去了。

初步的训练完成了,在开幕式上,我们观看了教官们的表演,随后就开始了再次的训练。在训练中,我如果站累了,或觉得有些难受,我就会想想刚才赵啸站的多直……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范文7

   文学的忧患意识,是作家对实现人生理想的深邃思考,是历代进步作家对国家兴亡、人民苦难深切关怀的艺术表现。丹麦文学史家勃兰兑斯于《十九世纪文学主潮》一书中认为:“忧患意识普遍地存在于中国艺术之中,决定了中国诗词的独特基调。”而这种忧患意识,在中国近代文学中表现尤为突出,它始终贯穿于近代文学的方方面面。

    近代文学史上的第一位诗人——龚自珍,早在嘉道年间就以敏锐的眼光,洞察到封建社会“日之将夕,悲风骤至”、“四海变秋气,一室难为春”的衰世到来。他以饱含忧患的诗文抨击时政,起到了“伐鼓撞钟”般振聋发聩的作用,成为具有历史路标式意义的诗人。继龚自珍之后,一部分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相继觉醒,涌现出魏源、林则徐、张维屏、张际亮、林昌彝、梁廷楠、周济、汤鹏、鲁一同、朱琦、姚莹包世臣等一批具有远见卓识的作家和文人学士,他们把审视的目光转向动荡与危机四伏的社会现实,倡言“经世致用”之学,为捍卫国家主权与民族尊严,以犀利的笔触,写下很多满怀悲愤、饱含忧患的诗文。林则徐禁烟未果,虽遣戍伊犁,但仍忧患国事,“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2)充分表达了一位“封疆大臣”在民族危亡之际,以国事为重的赤诚爱国之心。中英鸦片战争在广东燃起,英国侵略者的野蛮残暴,广东人民抗英斗争的英雄事迹,激起年已60的诗人张维屏的义愤和爱国热情,写出《书愤》、《海门》等忧时愤懑之作,生动地展示了人民群众反侵略斗争的壮丽场面,盛赞三将军英勇捐躯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道光二十一年,英国侵略者魔爪继续伸向我国东南沿海,厦门被占,定海、宁波沦陷,镇江失守,台湾危急,侵略军的残暴,人民群众惨遭蹂躏,引起闽籍诗人张际亮、临桂作家朱琦、浙江镇海诗人姚燮等的忧虑和愤慨。他们“目之所见,耳之所闻,身之所阅历,心之所喜怒哀乐,口之所戏笑诃骂,一皆托之于诗”⑶。朱琦抒写的《老兵叹》、《感事》、《关将军挽歌》,姚燮的《闻定海城陷》、《北村妇》、《兵巡街》、《捉夫谣》,魏源的《江南吟》、《寰海十章》,龚自珍的《己亥杂诗》,金和的《围城纪事六咏》,贝青乔的《咄咄吟》,林昌彝的《杞忧》等等诗篇,或揭露清朝统治者的腐败和庸臣的卑怯投降,或暴露英国侵略军淫掠中国人民的罪行,或描写人民群众奋起反侵略的斗争,或悲愤国土沦丧,或歌颂爱国将领的凛然正气。他们从血与火的现实斗争生活中选取题材,多采用组诗或乐府诗体形式,透过白描和典型化手法,把自己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融化于具象描写之中。

    中国文学中的忧患意识源远流长,并非稀见。从屈原到李、杜,从陆游、范仲淹、辛弃疾到吴伟业和清初三大思想家的诗文,无不渗透着安社稷、济苍生、建功立业、匡时济世的忧国忧民、反侵略反压迫的忧患意识,但是,只要我们拿古代文学与近代文学所表达的忧患意识加以比较,就不难发现,近代文学的忧患意识有以下鲜明特点:

    1.反对封建统治的民主意识的觉醒。

    在近代以前,作家们是站在“忠君”的立场,从维护封建统治阶段利益出发而寄寓自己的忧患济世之才的。如岳飞的《满江红》,“悲切”的是“靖康耻,犹未雪”,待从头、收拾旧山河“为的是“朝天阙”。杜甫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诗句,但谁又能否认杜甫基于“忠君”的爱国思想的?屈原诗歌在表现其无限的忧患之时,不又在时刻盼望能得到楚怀王的重用呢?诸如此类的“爱国”、“忧患”都有一前提——忠君。

    中国近代文学作品则发生了新的变化,作者目睹民族灾难深重,忧患意识已冲破“忠君”和儒学伦理观的束缚,而是站在全民族利益的高度,去洞察时局,关心民族,倾诉自身的忧愤和关切之情,近代作家均以自己的创作寄寓着强烈的忧患意识。作家开始抨击清王朝统治者投降卖国的可耻行径,表达了他们无比的愤慨和忧患意识。“血洗舟山浪作堆,羽书又报海南来。英雄效死偏无地,上相筹边别有才。竟尔和戎曾地割,是谁揖盗把门开。从今敢笑陈涛败,房官犹曾战一回。”⑷陈天华在他的小说《狮子吼》里满怀爱国热情,尖锐地揭露了满清王朝的残暴统治和那拉氏的专横侈糜,他向全国人民大声疾呼,只有起来推翻这“洋人的朝廷’,才能驱逐帝国主义,挽救民族危亡。在第八回中作者借民主革命烈士审血诚怒斥最高统治者的话,表达自己对满清统治的愤怒。

    现在国家到了这样,你们这一班狗奴才,只晓得卖国求荣,全不替国民出半点力,所以我打定主意,把你这一班狗奴才杀尽斩尽,为国民流血……。”

    再看震旦女士的《自由结婚》,作者在揭露了“国家政权,都被盗贼霸持”之后,又以锐利的笔锋,一针见血地戳穿了清王朝玩弄的“预备立案”的诡计:

    他不立宪,我们还可以报仇,他立了宪,恩赐了几十条狗彘不食的饮定宪法,再拿些小恩小惠,埋伏了人心,却暗中箝制你,压服你,使你不知不觉地服服贴贴地做他的奴隶。就是你要有什么举动,也被他这条软麻绳绑住,一点儿都不能做,于是他依归盗窃神器,依旧江山安然无恙,盗子贼孙,万世帝王,盗亲盗戚,万世官吏……”

    这种鲜明的反封建、反君主的积极主题和先进思想,是古代作家作品所望尘莫及的,正是这一点形成了近代文学有别于古代文学的特征之一。

    2.反对外国侵略的民族意识的觉醒。

    古代作家表现强烈的民族意识、反对异族侵略的爱国主义作品并不鲜见。但严格意义上讲,爱的更多的是本民族,作家常常是代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某一民族成员(主要是汉族)的利益而呐喊,因为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以汉民族为中心而逐步形成的多民族国家。唐代王昌龄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5)这里的所谓“胡”指是匈奴(蒙族)。“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终不还。”(6)这里的“楼兰,’(西域国名)指的是新疆少数民族。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范文8

一、妙设导语,调动学习动力

如于漪老师所说,导语就像敲击学生心灵的第一把锤子,只要能激起他们的心灵共振,就可以充分调动起学习动力与潜力。导语在迅速集中思维,衔接新旧知识,升华审美观念方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是很多老师将议论文学习划归到了理科知识的范畴,对导语设计环节不甚重视,严重削弱了议论文的课堂魅力。我们要纠正原有的思想观念,在妙设议论文课堂导语方面给予充分的实践与探索。

教学八年级下册《敬业与乐业》这篇课文时,笔者在设计课堂导语时颇是动了一番脑筋,渗透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作为一名普通的公交车售票员,李素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有老人上车,她就是一把拐杖;有盲人乘坐,她就是一双眼睛;有外地人问路,她就是一个向导;遇上老百姓,她就是一个女儿……爱岗敬业,是李素丽不变的人生理念,也彰显了她强大的人性光辉。

2、霍金,被誉为是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物理学家,他因广义相对论、宇宙论,被称为“宇宙之王”。探寻霍金先生的成功之路,热爱是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他在初中阶段就对物理学产生了浓郁的兴趣,认为物理知识能够解决人类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为什么现在还在这里等玄妙的问题。

另外,在课堂导语环节,笔者还即兴朗诵了梁启超先生《少年中国说》中的经典片段。

二、指导诵读,濡染学习兴致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诵读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初中生语文素养的必要途径,教师要指导学生运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纵观目前初中语文教学课堂,师生们多急功近利,将诵读学习丢弃在了无人关注的角落。尤其是议论文这样重思维严谨、语言缜密的表达文体来说,诵读似乎是多年从未被开垦过的处女地。教学过程中,笔者注意到了这一误区,在指导诵读,濡染学习兴致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纪念白求恩》这篇课文,主要采取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赞颂了白求恩先生崇高的精神境界。限于久远的年代阻隔,现在的初中生对白求恩这个名字并不熟悉,单纯的理性分析又难免会陷入干瘪应试的窠臼。为此,我指导学生对以下两个句子进行了有感情地诵读,激活了他们的学习兴致。

1、“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生怕人家不知道。”

2、“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朗读指导中,笔者尤其强调了两个“极端”,还有双重否定句中的“不”“无不”这几个词汇要重读。课文最后几句话,笔者指导全体学生以重章叠唱的方式进行诵读,在讲解之前,便让学生以这种方式体悟到了白求恩的精神,以及他所产生的伟大意义。

三、激活思维,创新教学方式

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尤其强调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他们可持续发展。传统语文课堂最为人所诟病的,无疑便是僵化的课堂模式,死板的知识体系,狭窄、固定的习题答案,这一点在议论文教学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为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创新教学方式,在激活学生思维方面趟出了一条新路子。

教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课文时,鉴于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文言文与议论文学习能力,笔者结合《鱼,我所欲也》开展了对比阅读教学活动,向他们出示了下面这道题目:

与《鱼,我所欲也》相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在论证思路方面有哪些不同之处。

解答这道题的过程中,学生们联系到了总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还有事实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还有中心论点的提出方式等知识点,悄然升华了自己的议论文学习能力,有效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思维。

一般而言,议论文学习的尾声,教师都会给出一道“同学们,请说说你学习了这篇文章后,有什么感想呢”这样的题目。教学这篇议论文时,笔者别出心裁,要求学生针对课文内容,以孟子的口吻写出几句格言,要求语言凝练、思想性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范文9

大家都知道,今年1月10日,**市胜芳镇一家家具厂发生火灾,导致5人死亡,时隔七天,**燕郊一家饭店发生液化气泄漏爆炸事件,造成一死多人受伤,事情的教训十分沉痛,反映出来的问题很多,需要我们深刻的反思,举一反三,迅速整改,狠抓落实,特别是春节将至,是各类安全生产事故的多发期、高发期,各级各部门一定要绷紧安全生产重于泰山这根弦,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警醒,一刻不松,一着不让的抓好安全生产工作,坚决杜绝各类安全生产事故,重点要做到六个到位:

第一,思想认识要到位,要站在讲政治、顾大局的高度,站在重民生、促发展的高度,站在除隐患、保和谐的高度,认清当前我市安全生产面临的形势和做好安全生产的极端重要性,要深刻认识到**是首都的护城河,做好安全生产是筑牢护城河的第一道防线,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确保首都安全,是我们必保完成的政治任务,我们没有丝毫的余地,没有任何的退路,只许胜利,不容失败,要深刻认识到安全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幸福,是最大的民生,特别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马上就要来临,到了万家团圆,合家欢聚的美好时刻,安全平安对于人民群众来讲意义更加重大,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度过祥和平安的春节是各级党委政府的责任,也是我们践行群众路线宗旨的重要体现,要深刻认识到科学发展首先要安全发展,**已经到了绿色发展,高端发展,率先发展的关键时刻,任何的安全生产事故都会分散我们的精力,打乱我们方针的节奏,安全发展是底线、是基础,没有安全,安全不能保证,绿色发展、高端发展、率先发展就是一句空话,我们必须站位全局,认识安全生产的重大意义,切实把安全生产摆上重要位置,时时想安全,事事抓安全,处处重安全。

第二、责任落实要到位。安全生产人命关天、责任重大,各级各有关方面一定要勇于承担责任,要形成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加强监管,企业积极落实的安全生产管理责任体系,一要强化政府领导责任,要严格落实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要求,各级政府要切实负起责任,政府的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亲自负责,亲自过问,亲自调度,分管领导要直接负责,要积极探索安全生产工作的新方法、新手段,新机制,新思路,要按照一季度安全生产隐患排查集中整治行动方案迅速的把任务分解到位,责任落实到位,压力传递到位。二是要强化相关部门的责任,主管部门要承担起监管重任,当好安全生产的显微镜、望远镜和探照灯,善于发现问题积极解决问题,各级各部门要加强协作,根据安全生产责任分工和实施方案的要求,各司其职,分工把守,下成一盘棋,拧成一股绳,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三是要强化企业主体责任,要严格落实企业安全生产承诺制度,确保企业生产经营各环节、各岗位都有安保责任,安保措施,安保制度,鼓励引导企业在安全生产方面不断加大投入,重视升级改造,创新监管体制,充分激发和释放企业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三,企业隐患排查要到位,安全生产防灾胜于救灾,我们要坚持排查隐患,控制源头,争取工作的超前性和主动性,一是关口前移,重心向下,坚持早预防、早发现,早解决,在容易产生安全隐患的工业生产、建筑工地、道路交通等环节,切实高度关注,强化监管,以扎实的工作铲除滋生安全隐患的土壤。二是抓住关键,严防死守,紧紧盯住闲置厂房、宾馆、网吧、娱乐场所、商场、输油输气的管道等等,包括学校、车站这样一些节点,集中开展好安全生产隐患排查专项行动,切实做到全覆盖、零容忍、严执法、重实效,确保不留死角死面,消灭盲区,堵塞漏洞。三是精致精细,深挖细查。安全生产没有小事,小事也能引发大问题,我们要以高度的精细意识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切实从小事着眼,从细节入手,深入细致的查找各类安全生产隐患,真正织密安全网,筑牢防洪堤。在这里,要特别重视无证、无照的小作坊、小摊点,我们**民营经济比较发达,各类的小企业比较多,有一大批是无证无照的小作坊,特别是春节来临,有的一些小作坊主加班加点干活、投入市场,而工人又急着回家,在这种情况下,极易造成安全生产事故,希望大家高度关注。

第四,问题整改要到位。排查出安全隐患,必须迅速整改,确保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一是确定整改措施,对排查出的问题要分门别类,细化研究,量身定做整改措施,做到一个问题一套整改方案,一个隐患一个解决办法,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确定整改时限,对问题隐患要做好登记,强化跟踪,限时整改到位。三是确定整改效果,排查安全生产隐患不能停留在口头警告、责令整改这样一个层面,更不能放任自流,查而不改,要对整改的效果及时验收和复查,定期进行回头看,对隐患整改不及时,措施不得力,久拖不改的单位要采取约谈,挂牌警告,关停等措施,督促及时整改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