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随班就读工作计划集锦9篇

时间:2022-02-23 20:10:04

随班就读工作计划

随班就读工作计划范文1

[关键词] 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职能

随班就读是基于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全纳教育,是特殊儿童在普通学校的普通班级和普通儿童一起接受教育的教育形式,是实现教育平等的必经途径,也是发展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重要形式。孟万金教授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全纳教育理论:人本特教――以人为本的中国大特殊教育新理念,即“人人都有特殊需要,人人都需要特殊教育;人人都要关心特殊教育,人人都能享有特殊教育”的大特殊教育。

在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中,学校为随班就读教育的发展提供平台,为残疾儿童的学业发展提供保障,是实践层面支持系统中最核心的环节,在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试图探究学校在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中的角色与职能,以及如何发挥普通学校和特殊学校在随班就读保障体系中的作用,从而更好地推动我国随班就读事业的发展。

一、学校在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中的重要性和问题

把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结合起来服务于所有的儿童,让各类残疾儿童进入普通学校接受平等的教育,是保障残疾儿童接受良好义务教育的有效途径,是帮助残疾儿童更好地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重要体现。我国非常重视随班就读工作,颁布了各类文件以保证随班就读工作的顺利开展,其中,学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学校在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中的重要性

我国在1986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19条第2款规定:“普通学校应当接受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适龄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并为其学习、康复提供帮助。”《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贯彻落实《残疾人教育条例》,完善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随班就读和特教班为主体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体系。”并要求“充分发挥特殊教育学校在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社区教育、家长培训、选派巡回教师等工作的作用。”

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的最终落脚点是学生,所有的支持最终都体现在随班就读学生的发展上,学校是学生系统性地接受教育的场所。学校是随班就读工作开展的实施主体,在履行上级政策的同时,也需做好随班就读的工作计划制定,做好科学的教育管理,合理设置课程方案、科学制定课程标准等工作。

2.在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中学校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我国随班就读工作在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后,基本上实现了残疾儿童能进入普通学校并接受平等公正的教育。但是,不难发现,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在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研究者曾对湖南省部分学校随班就读工作的开展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了学校在开展随班就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调查结果表明,学校无论是在校园环境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残疾学生安置、经费保障、教育管理及教学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学校对残疾学生安排也不太合理,将不同类型的残疾儿童、不同年级残疾儿童安置在同一个班级中,导致随班就读教育教学质量较低。同时由于残疾儿童进入普通学校得不到很好的教育和管理,比较容易流失。

在学校环境建设方面,资源教室是随班就读中必不可少的硬件设施。我国较为成熟的资源教室集中于北京和上海,而且主要存在于小学,很多学校并未配置相应的资源教室。同时,资源教室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如资源教室的使用较少、资源教师的专业水平较低等。教师的能力高低是残疾儿童随班就读成功与否的关键。调查表明,不少教师不仅缺乏职前特殊教育培养,也普遍缺乏职后特殊教育培养。资金保障是学校环境建设、师资力量培训、教育管理等的基础,这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导致了学校无法发挥其在随班就读工作中的作用。

二、学校在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中应有的角色与功能

1.政策实施与制定者

在随班就读开展过程中,学校扮演着制度、计划的制定者和政策实施者的角色。学校要认真履行上级政策及任务,同时学校要制定相应的标准和制度,完善各部门管理以及对学生的管理。如明确随班就读学生的发展目标,对每个残疾学生制定相应的个别教育计划。在制定制度与计划时,学校需要坚持以残疾学生为本,根据学校残疾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探索随班就读方式与方法,形成具有学校乃至地区特色的教育模式。

2.鉴定者

不同于普通儿童,残疾儿童由于生理上的缺陷,心理上更需要关爱和帮助,但是,并不是每一个残疾儿童都适合到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学校应根据国际标准对学生进行全面检测,将残疾儿童的治疗等各方面情况进行记录,以便为每一个随班就读学生建立完整的个别化教育档案。同时,每年定期对残疾儿童进行检测并记录情况。鉴定是为了让孩子及时得到治疗并且接受适当的教育。

3.建设者

对于随班就读的残疾儿童来说,学校提供的方便他们学习生活的软硬件设备是至关重要的,可见建设者是学校的重要角色。目前大部分学校资源教室的建设是非常薄弱的。因此,学校需要对这些问题重视起来,及时筹措经费,合理规划使用经费,为残疾儿童配备齐全的教育、学具等设施设备,使资源教室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学校是提高随班就读师资水平的建设者,学校的重视是基础、培养是关键、检验是保障。首先,学校需要意识到师资力量培养的重要性,并且确定随班就读师资的培养目标,通过让随班就读教师参加进修及请特殊教育专家进行现场教学指导等多样化的方式,对教师进行定期的专项培养。而后,在随班就读实践过程中检验培训的效果及作用。

4.合作者

在随班就读工作开展过程中,接纳残障儿童的普通学校需要和特殊教育学校、残障儿童家长以及社区紧密联系及合作。普通学校可以与特殊教育学校合作,利用其资源优势,使其发挥示范辐射作用。还可以定期选派骨干教师对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学生进行生理和心理康复训练,并安排专人负责解答普通学校教师的咨询问题,共同解决存在及新出现的问题。同时,家长是接触孩子最多的人,需要时刻与教师保持联系,及时反映孩子的情况,以便教师更好地了解和帮助孩子。

三、学校如何在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中发挥应有的角色与功能

总体来说,目前学校要在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中发挥应有的角色和功能,主要要做到以下几点。

1.完善硬件设施,健全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

资源教室等硬件的建设是推动随班就读发展的重要举措。同时,资源教室是直接为随班就读残疾学生提供服务的硬件设备,因此,要提高随班就读的教育教学质量,就需要配备适当的、以服务于残疾学生需要为核心的教具、学具、玩具等设施设备。由于每个残疾儿童的情况不同,学校还需要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并有效运用资金,建立适用于学校随班就读发展的资源教室及其他相应的设施。

2.提高师资水平,保障随班就读工作顺利开展

师资水平直接影响到随班就读的教学质量,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随班就读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保障。目前我国随班就读师资水平还有待提高,研究数据显示,对随班就读教师进行多样化的职前、职后培训是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保障随班就读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但是,不少学校并没有这个意识,也未采取过邀请特教专家为教师进行讲座培训等行动。因此,学校里无论是领导还是教师,都要增强加大培养教师专业能力的意识。教师要主动通过培训提高自身素质和本领,积累特殊教育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

学校首先可以“请进来”:根据国家规定比例,在普通学校配备相应的特殊教育教师以发挥辐射作用,还可以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进行讲座,请特殊教育学校一线教师亲临现场指导;二是“送出去”:学校需要明确师资的培养目标,并制定送培计划,派送教师去参加随班就读或特殊教育的培训,与不同地区学校沟通交流,吸取经验,并结合理论和自身实际情况将别人的好做法运用于实践中;第三,进行“地区内部研讨”:学校定期组织教研活动,与特殊教育学校、其他学校定期进行教育教学的探讨研究,总结出适合本地区随班就读发展的方法。

3.加强科学管理,提高随班就读质量

加强科学管理是保证随班就读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首先,学校需要积极履行上级部门的相关政策,同时,学校需要根据残障儿童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学校实际的工作计划及管理制度。其次,学校需要在入学前对随班就读学生的智力、听力、视力等情况进行检测与鉴定,从一开始就了解真实情况,并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再就是建立随班就读档案资料,并与残疾儿童家长进行交流并记录有关资料,同时为每位残疾儿童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及制作档案,残疾儿童所有资料如作业、成绩、辅导记录等资料放入档案中,以便研究。最后,学校需要制定相应的评估方案,客观地评价学生学习情况,合理地考察随班就读教师教学质量,以了解随班就读工作的质量。

4.加大宣传合作力度,达成多方共识

随班就读学校需建立随班就读工作领导小组,通过多种形式向孩子们(普通孩子和特殊孩子)、家长、教师及社会传播随班就读的作用,增强他们接受特殊教育的意识。

普通学校需要加强与特殊教育学校的联系与合作。特殊教育学校应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牵头随班就读教师参加研讨,探索随班就读教育教学方法,并结合地区特色,创造出新颖实用的方法。因此,普通学校与特殊教育学校的紧密合作是确保随班就读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基础。

其次,学校需加强与家庭之间的联系。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是孩子们的监护者与陪伴者,残疾儿童的家长及普通儿童的家长对残疾儿童的态度决定了他们的未来。有些残疾儿童家长并不愿意对外承认自己的孩子不同于其他孩子,不接受与学校合作。有些甚至雇人在家照看孩子而不是送入学校。同时,有些普通孩子的家长认为班级里面有残疾孩子会影响到正常孩子的学习及成长。因此,学校可通过召开家长会,相互交流,消除普通孩子家长的担忧,并增强其对特殊教育的了解。同时,与特殊教育学校等机构联合举办残疾儿童家长培训班,传授特殊教育相关知识,帮助残疾儿童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参考文献

[1]赖伙琪.为每个特殊儿童提供适合的教育――随班就读现状分析及对策思考[J].现代特殊教育,2014,(02).

[2]张冲.以人为本,树立中国大特殊教育新理念――孟万金教授创立“人本特教”的里程碑意义[J].中国特殊教育,2008,(09).

[3]朴永馨.特殊教育辞典(第三版)[Z].北京:华夏出版社,2014.

[4]李天顺.让随班就读在特教事业中承载更重要的责任――在全国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建设和管理工作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J].现代特殊教育,2011,(01).

[5]李妍伶.成都市随班就读学校资源教室方案建设和运作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5.

[6]孙颖.北京市资源教室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J].中国特殊教育,2013,(01).

[7]李泽慧.近二十年我国随班就读教师培养研究回顾与反思.中国特殊教育,2010,(06).

[8]郭锡.我国随班就读师资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毕节学院学报,2013,(31).

[9]孙凯凯.如何发挥特教学校在随班就读保障体系中的作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5,(13).

随班就读工作计划范文2

北京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 顾定倩

新年伊始,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等七部门制定的《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以下简称《提升计划》),这是我国特殊教育领域的又一个重要行动。《提升计划》将“提升特殊教育教学质量”与“提高普及水平”和“加强条件保障”并列作为三大重点任务。很明显,“提高普及水平”和“加强条件保障”解决的是残疾儿童少年“有学上”的问题,提升残疾教育教学质量解决的则是让残疾儿童少年“上好学”的问题,让他们享受到更加优质的教育。

一、提升特殊教育教学质量是发展特殊教育事业的本质要求

十以来,在论述我国今后经济增长的指导思想时明确提出,要更加追求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的增长,追求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增长。这一重要观点同样适用于指导特殊教育的工作。在满足残疾学生普遍享有受教育机会的基础上,我们必须下大力气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让每节课都上得精彩,残疾学生每天都有收获。

提升特殊教育教学质量,让残疾学生享受优质教育,是实现育人成才教育目标的根本保证。每个残疾学生都有梦,他们都希望通过接受特殊教育使自己的潜能得到开发,缺陷得到补偿,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具有适应社会的知识和能力,最终能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成为祖国有用之才。开发潜能、补偿缺陷、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也正是特殊教育的目的所在。因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提升特殊教育教学的质量,扎扎实实地促进残疾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助推他们实现自己的美好梦想。

二、提升特殊教育教学质量重在课程建设

学校是教育人塑造人的主阵地,而课程教学又是实施教育的最主要的途径。建立反映立德树人基本要求,体现特殊教育自身规律的课程体系及其配套教材是一项首要工作。唯有通过它,才能为残疾儿童少年提供全面、系统、科学、可持续的教育。我国普通教育的课程改革已经率先实施,经过十多年的实践,其课程标准和教材已经作了多方面调整,渐成体系,为编制特殊教育的课程标准和系列教材奠定了坚实基础。

《提升计划》提出要“研究制订盲、聋和培智三类特殊教育学校课程标准。”“根据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结合残疾学生特点和需求,制订盲、聋和培智三类特殊教育学校课程标准。加强特殊教育教材建设,新编和改编盲、聋和培智三类特殊教育学校的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教材,覆盖所有学科所有年级。”“增加必要的职业教育内容,强化生活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这就要求我们将课程建设作为提升特殊教育质量的重要抓手,健全特殊教育课程教材体系。

三、提升特殊教育教学质量强调“三个坚持”

《提升计划》还提出:“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加强个别化教育,增强教育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开展“医教结合”实验,提升残疾学生的康复水平和知识接受能力。探索建立特殊教育学校与普通学校定期举行交流活动的制度,促进融合教育。以培养就业能力为导向,强化残疾人中、高等职业学校专业特色,建好实习实训基地,进一步加强对残疾学生的就业指导。”这些措施极富针对性和特殊性,体现了三个坚持。一是坚持课程改革与教育教学同步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但同时要改革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特殊教育课程教材体系的建立一定需要与其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如果拿着新书走老路,仍然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不关注残疾学生的个别差异,势必违背课程改革的大方向。二是坚持按特殊教育自身规律和特点进行教学。即特殊教育教学要同时肩负传授文化知识、进行康复训练、培养职业能力的任务,最终使残疾学生自立自强,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享受到生活的意义。三是坚持促进融合教育。打破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藩篱,积极探索建立与普通学校合作的育人机制,让残疾学生有更多样的学习机会。

四、提高特殊教育质量需要加强监测评估

《提升计划》提出:“逐步建立特殊教育质量监测评价体系”,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政策点。特殊教育质量监测评价体系应当是针对不同类型特殊教育机构、对象设计的,由具有统一性的评价指标、评价工具、评价方法等要素所构成。长期以来我们缺少质量监测评价体系,特殊教育学校办学质量和学生的发展状况往往陷于自己跟自己比,或者只能用孤立的数据来简单说明,这迫切需要我们建立起一套可观察、可监测、可比较的质量评估体系,才能客观真实地反映出我国特殊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情况,保证残疾儿童少年切实接受到有成效的教育,也有利于督导和改进教学。

推进教育公平的深度实践

北京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 肖非

《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以下简称《提升计划》)是教育部等七部门制定的关于特殊教育未来三年发展的一个重要文件,对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提升计划》把“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列为提高普及水平的核心任务,说明残疾儿童的义务教育普及工作已经到了关键阶段。

一、提高义务教育普及水平是保障残疾儿童少年受教育权利的重中之重

截止到2012年底,全国未入学适龄残疾儿童少年约为8万人,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仅为71.9%,远低于普通小学的净入学率(99.5%)和初中的毛入学率(98%)。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有关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要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残疾儿童少年作为国家的公民,毫无疑问和其他公民一样,也应当享有法律规定的受教育权,其中最重要的权利就是残疾儿童少年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提升计划》在总目标中提出“到2016年,全国基本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视力、听力、智力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0%以上,其他残疾人受教育机会明显增加”,这既是对残疾儿童平等受教育权利的重视,也是对教育公平理念的深度实践。

二、坚持多种安置形式是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的现实需求

近年来,我国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和附设特教班为主体,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的特殊教育办学格局不断完善。在随班就读方面,从中央到地方为残疾儿童能够进入普通学校接受教育制定了不少有效措施。在特殊教育学校方面,已基本实现了30万人口以上的县建有一所特殊教育学校的目标,为残疾儿童进入特殊教育学校就读打下基础。但同时,也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主要表现在:特殊教育学校中传统的听力、视力和智力残疾学生相对减少,孤独症、脑瘫和多重残疾等类型的学生不断增多。越来越多的轻度和中度残疾孩子进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平均残疾程度不断加重,少数极重度适龄残疾孩子由于无法到校就读,从未接受过教育。

《提升计划》提出,“针对实名登记的未入学残疾儿童少年残疾状况和教育需求,采用多种形式,逐一安排其接受义务教育”,并要求通过“扩大普通学校随班就读规模”、“提高特殊教育学校招生能力”和“组织开展送教上门”等措施扩大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规模。

如此,将能发挥我国现有特殊教育办学格局的优势,根据残疾儿童少年轻、中、重障碍程度的不同,采取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特殊教育学校就读和送教上门等安置方式,按照“轻度残疾儿童到普通学校随班或特教班就读、中重度残疾儿童到特殊教育学校就读、重度残疾儿童提供送教上门服务”的思路,有效解决目前残疾儿童中残疾类型越来越复杂、残疾程度越来越严重的难题,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率。

三、健全保障体系是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的必要条件

我国特殊教育起步晚、基础薄弱,目前仍然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残疾学生随班就读缺乏完善的支持保障体系,不少特教学校办学条件较差,教育质量不高。要解决近8万名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困难多,任务重,需要国家和社会更多的投入和支持。

首先要统筹规划,合理使用特殊教育资源。《提升计划》要求“改善特殊教育办学条件,加强残疾学生学习和生活无障碍设施建设”,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进一步保障随班就读学生获得必要的、基础的学习条件。为保障大部分轻度残疾儿童少年能够在普通学校顺利完成义务教育,《提升计划》明确规定“加强特殊教育资源教室、无障碍设施等建设,为残疾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和生活便利”。二是要完善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促使其形成招生能力,因此《提升计划》提出“国家支持建设的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要在2014年秋季开学前全部开始招生。支持现有特殊教育学校扩大招生规模、增加招生类别”。三是要从县级层面考虑特殊教育的资源配置问题,要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安排特殊教育学校或普通学校教育资源,为确实不能到校就读的重度残疾儿童少年提供送教上门或远程教育等服务”,保障重度残疾少年儿童“足不出户”也能享受到教育。

其次是加大力度,提高特殊教育财政投入。《提升计划》要求“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学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标准要在三年内达到6000元,有条件的地区可进一步提高。目前标准高于6000元的地区不得下调。随班就读、特教班和送教上门的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公用经费参照上述标准执行”。这项措施不仅将大幅提高特殊教育学校的生均经费标准,有效保障特殊教育学校的正常运转,同时也明确了随班就读和送教上门的义务教育阶段生均经费标准,将大大提高普通学校接收残疾孩子的积极性,并为残疾孩子送教上门提供有效支持。

努力构建残疾人终身教育体系华东师范大学学前与特殊教育学院方俊明

《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以下简称《提升计划》)要求“经过三年努力。初步建立布局合理、学段衔接、普职融通、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体系”,明确提出“积极开展非义务教育阶段的特殊教育”。那么,哪些非义务教育阶段的特殊教育要发展,为什么要发展和根据我国实际怎样发展,是贯彻文件时要认真领会和把握的关键点。

一、发展哪些非义务教育阶段的特殊教育

从现代社会对个体发展的要求来看,人的一生应该接受学前、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及以上等不同阶段的教育。每一教育阶段都有自身的任务和价值,对人的成长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因此,《提升计划》从完善残疾人教育体系,使我国残疾人教育事业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适时提出在三个非义务教育阶段积极发展特殊教育的任务。一是要求各级政府要“要将残疾儿童学前教育纳入当地学前教育发展规划,列入国家学前教育重大项目。支持普通幼儿园创造条件接收残疾儿童。支持特殊教育学校增设学前班或附属幼儿园。”二是拓展残疾学生的高中阶段教育,“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要积极招收残疾学生。鼓励特殊教育学校根据需要举办残疾人高中部(班)。扩大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残疾人特点合理调整专业结构,为残疾学生提供更多选择。”三是发展残疾人的高等教育,“有计划地在高等学校设置特殊教育学院或相关专业,满足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高等学校要为残疾人接受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提供便利。

二、为什么要发展非义务教育阶段的特殊教育

近些年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政策环境的改善,我国特殊教育发生着一系列巨大变化,逐步从以往的慈善型、福利型转变为保障型、权益型。扩大非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办学规模是适应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首先,残疾儿童的学前教育是我国学前教育整体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学前教育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期,残疾儿童的学前教育和康复已经纳入国家和地方发展学前育的行动计划。特殊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证明:对特殊儿童的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和早期教育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但错过了时机往往事倍功半,甚至是效果甚微。因此,发展学前阶段的特殊教育可以改变我国已入学的学龄残疾儿童多半错过学前康复与教育最佳期的现状。同时,学前特殊教育的开展还将促进特殊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

第二,发展非义务教育阶段的高中、大学特殊教育是满足残疾学生日益增长的接受高层次教育需求的必然要求。现在,越来越多的残疾学生希望进入高中和高等院校学习,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基本素质的要求。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已经开始形成从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及继续教育的特殊教育体系。这些都说明发展非义务阶段的特殊教育时机已经成熟。

应该看到,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为残疾学生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基础。要实现更高更宽程度的发展,必须通过继续接受非义务阶段的高中和高等特殊教育。所以,高中阶段和高等特殊教育所实施的更高一级文化科学知识教育、生计教育、职业教育,即是对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的成果的巩固,更是对残疾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劳动就业能力的提升,真正实现学校教育与劳动就业之间的转衔,使残疾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用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知识和技能服务于祖国和人民。

因此,发展学前、高中和高等教育这三个非义务教育阶段的特殊教育,进一步体现了我国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教育公平的坚强决心,适应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教育发展的需要,有利于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也更符合当代特殊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

三、如何发展非义务教育阶段的特殊教育

在如何发展非义务教育阶段的特殊教育方面,《提升计划》强调了三个路径。

第一,普通教育机构与特殊教育机构要同时采取行动。《提升计划》在学前教育、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三个阶段首先要求普通幼儿园、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校积极招收残疾学生,同时要求鼓励特殊教育学校增设学前班或附属幼儿园,举办残疾人高中部(班),高校设置特殊教育学院或相关专业。

第二,在高中阶段,强调要“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残疾人特点合理调整专业结构,为残疾学生提供更多选择”;在高等教育阶段,要将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与加强其职业培训,提高其就业创业能力结合起来。也就是说,发展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阶段的特殊教育时一定不能忽视职业教育,在学校设置和专业设置的比例上应该更多向职业教育方向倾斜。这种政策导向是符合我国社会发展对人才类型、结构的需要,也更符合残疾人融入社会的需要。

第三,发展非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非义务教育可以更多地吸引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的参与,公立、民办并举,实现加速发展。这样可以给残疾人及其家庭更多的选择,适应其不同层次的需求。

强化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 王雁

特殊教育事业发展不但需要一大批规范化、标准化的特殊教育学校和具有接收残疾学生随班就读能力的普通学校,而且更需要建设一支数量充足、专业水平较高的特殊教育教师(以下简称“特教教师”)队伍。《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以下简称《提升计划》)要求建立健全特教教师专业标准体系、不断增强特教教师专业能力,多角度、全方位地为我国特教师资队伍建设提供强有力政策支持。这将为加快推进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供新的契机,对于提升特殊教育发展水平具有里程碑式意义。

一、完善特教教师专业结构

随着我国特殊教育事业发展,残疾儿童义务教育普及水平显著提高,已形成“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随班就读为主体、送教上门为补充”的发展格局。特教教师队伍规模不断扩大,据教育部统计,截至2012年底,特殊教育学校教职工已达5.3万人,其中专任教师4.3万人。但从总体上看,仍有不少地方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普通学校随班就读教师、康复专业人员编制标准缺失,从事特殊教育的教职工数量尚显不足、结构仍不完善。

为此,《提升计划》对特教教师的编制和结构提出针对性措施,要求各地“落实特殊教育学校开展正常教学和管理工作所需编制,配足配齐教职工”。“配足”指的是数量,“配齐”指的是类型,其中包括教学所需的各类学科教师,巡回指导教师、送教教师、康复类专业人员、残疾学生生活指导和管理人员等。这是从特殊教育学校教学、康复、管理工作的规律和特点提出的,再次强调特殊教育工作不仅需要像普通学校一样的学科教师,还需要普通学校没有的其他类型教师和专业人员。

二、构建特殊教育专业标准体系

建立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是特教教师专业发展、质量提升的关键。目前,我国缺少国家层面的特教教师专业标准,尚未建立特教教师专业证书制度,这些直接影响了特教教师准入政策的完善,影响了特殊教育课程教学改革。

《提升计划》提出四项举措:一是“制订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专业标准”,二是“研究建立特殊教育教师专业证书制度,逐步实行特殊教育教师持证上岗”,三是“推动地方确定随班就读教师、送教上门指导教师和康复训练人员等的岗位条件”,四是“将特殊教育相关内容纳入教师资格考试”。这些举措将进一步规范、促进特教教师专业发展,提高特殊教育专业水平。

三、加强特教教师专业能力培养培训

针对特教学校教师和普通学校随班就读教师专业能力总体水平偏低的问题,《提升计划》在加强特教师范专业建设和强化职中、职后培训方面做出了相关规定,提出“择优选择师范类院校和其他高校增设特殊教育专业”,“鼓励高校在师范类专业中开设特殊教育课程”,“加大部级教师培训计划殊教育教师培训的比重”,“采取集中培训和远程培训相结合的方式,逐级开展特殊教育教师全员培训和校长、骨干教师培训”,“加强普通学校随班就读、资源指导、送教上门等特殊教育教师培训”。这些要求将特教教师的职前专业培养、职中和职后专业培训系统整合,逐步形成专业发展路径,为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进一步畅通了渠道。

四、提高特教教师待遇

据调查,特教教师目前的工资待遇与其工作强度和付出不成正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队伍的稳定和专业化水平的提升。针对这些问题,《提升计划》要求提高特教教师待遇,主要有三方面举措:一是全体特教教师的工资待遇方面,要求“全面落实国家规定的特殊教育津贴等特殊教育教师工资待遇倾斜政策”;二是随班就读教师的绩效考核方面,要求“对在普通学校承担残疾学生随班就读教学和管理工作的教师,在绩效考核中给予倾斜”;三是对送教上门教师的补贴方面,首次提出“各地要为送教教师和承担‘医教结合’实验的相关医务人员提供工作和交通补贴”政策。另外,《提升计划》对特教教师的职务(职称)评聘还做出专门要求,强调“教师职务(职称)评聘向特殊教育教师倾斜”。上述这些措施体现了国家对特教教师的高度关心,同时也将鼓励更多与特殊教育密切相关的其它领域的专业人士参与到特教工作中。

推进中国全纳教育发展

健全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

北京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研究所

邓猛

《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以下简称《提升计划》)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全纳教育,使每一个残疾孩子都能接受合适的教育”的目标。这个总体目标既表明我国特殊教育发展方向与国际特殊教育发展趋势的一致,同时要求继续推进随班就读工作,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全纳教育模式,使残疾儿童少年能够接受公平的教育,并平等参与社会生活。

一、随班就读是我国发展全纳教育的重要方式

全纳教育(也称为融合教育)是当今国际特殊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全纳教育是基于教育公平的理念,倡导所有儿童都应该在普通学校接受高质量的、适合他们自己特点的、平等的教育和服务。全纳教育远远超出了教育的范畴,是与社会所有的公民相关的事情,与各国社会文明发展水平、人权保护、以及社会公平与正义目标的实现紧密相关。

我国上世纪80年代以来实施的随班就读是在全纳教育思想影响下,由我国特殊教育工作者根据我国国情探索出的对残疾学生实施特殊教育的一种形式.它以较为经济、便捷的方式使残疾儿童少年就近就便接受义务教育。随班就读是西方全纳教育理念与我国特殊教育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我国推进全纳教育的重要方式。在我国政府的支持下,近年来我国的随班就读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学龄残疾儿童获得了更多受教育机会,残疾儿童入学率大大提高,特殊教育体系也益完善,形成了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为主体、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送教上门为补充的特殊教育结构体系。随班就读在转变社会观念、促进特教与普教融合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二、推进随班就读工作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

努力让各类残疾孩子都有机会到普通学校平等接受教育,是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实现教育公平目标、践行全纳教育理念的基本途径,是残疾儿童少年更好地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社会文明进步的重大举措。

在国家层面的立法和文件方面,《残疾人保障法》《义务教育法》《残疾人教育条例》等对随班就读进行了规定,从法律上明确了随班就读是特殊教育发展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各级各类普通学要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扩大随班就读规模,提高随班就读质量。《提升计划》提出“扩大普通学校随班就读规模,尽可能在普通学校安排残疾学生随班就读”。

在实践层面,我国大部分地区以县为单位实施了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建设,巩固了以随班就读为主体、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的基本办学格局。近三年的数据显示,我国有一半多的残疾学生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

三、完善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

总体来说,我国随班就读工作离全纳教育的目标仍有一定的距离。残疾人受教育程度低的现状仍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残疾少年儿童教育仍然是普及初等教育最薄弱的环节。现行的教育体制受传统的精英教育模式影响比较大,残疾学生的特殊需要被忽略或拒绝的情况严重,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随班就坐”与“随班混读”现象。

我国随班就读要坚持规模扩大和质量提升同步发展的思路,而提升随班就读质量关键在于建立完善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提升计划》从我国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出发,围绕完善随班就读支持体系进行了明确的、较为全面的规定,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操作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学校环境建设方面,《提升计划》提出“加强特殊教育资源教室、无障碍设施等建设,为残疾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和生活便利”,旨在通过硬件建设,使普通学校实施特殊教育具有较为专业的平台;

在经费保障方面,《提升计划》要求“随班就读、特教班和送教上门的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公用经费参照特殊学校标准进行”,即三年内实现每年6000元,此举在发展全纳教育,推进随班就读工作方面是一个很大的突破,将在很大程度上调动普通学校招收残疾孩子的积极性;

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提升计划》规定“推动地方确定随班就读教师、送教上门指导教师和康复训练人员等的岗位条件”“鼓励高校在师范类专业中开设特殊教育课程,培养师范生的全纳教育理念和指导残疾学生随班就读的教学能力”“加强普通学校随班就读、资源指导、送教上门等特殊教育教师培训”,这些措施将有力改变以往特殊教育教师和普通教育教师各行其是的独立培养模式,缓解普通学校教师“普而不专”的问题。

在教育管理方面,《提升计划》指出“为确实不能到校就读的重度残疾儿童少年提供送教上门或远程教育等服务,并将其纳入学籍管理”“探索建立特殊教育学校与普通学校定期举行交流活动的制度,促进融合教育”,这将保障全纳教育环境中接受教育的残疾学生的权益,还能很好地实现“普特融合”的教育理念;

在教育教学方面,《提升计划》要求“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加强个别化教育,增强教育的针对性与有效性”,这一举措将鼓励普通学校针对残疾学生进行个别化教学等的改革,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优质的教育,从而促进普通学校教学方式发生整体变革。

四、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全纳教育发展道路

全纳教育最终追求的是实现个人的尊严与社会的公平公正,它为世界各国制定特殊教育的政策提供了依据与动力,而随班就读是国际上实施全纳教育理念的主要形式。我国随班就读从关注入学率到关注质量提升、从初期的实用与无奈的选择到今天和谐社会背景下的主动追求和积极探索,说明我国正在努力与国际全纳教育理论与发展趋势相适应。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尽管随班就读是国际社会的主流趋势,在残疾儿童少年公平接受教育方面发挥主体作用,但就我国具体国情和特殊教育发展现状而言,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特殊教育学校与普通学校随班就读这两种特殊教育安置形式还将处于齐头并进、相互支撑的发展态势,这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全纳教育发展道路。

全面提高特殊教育经费投入水平 田志磊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以下简称《提升计划》),这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推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要举措,其中提高特殊教育经费投入的一系列政策,将大大提升我国特殊教育的保障水平。

一、健全特殊教育服务保障机制意义重大

随着我国社会的文明进步,特殊教育日益受到重视。总体上看,新世纪以来我国特殊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残疾人保障法》和《残疾人教育条例》进一步强化了政府发展特殊教育的责任,中西部特殊教育工程新建学校正在形成招生能力,特殊教育教师的特殊教育津贴基本得到保障,教学康复设备不断完善,残疾儿童普遍得到了资助,义务教育阶段普及率持续提高,高中和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

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也应当注意到,我国特殊教育发展水平不高、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依然存在。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不高,亟待改善;普通学校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尚未建立,教育质量不高;特殊教育供求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不少多重、重度残疾儿童入学困难;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水平不足,无法满足特殊教育教学活动的需要;特殊教育学校的办学条件有待改善,其资源中心的作用尚未有效发挥。

我国特殊教育事业发展到了一个重要的关口,巩固已经取得的成就并推动进一步的改革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特殊教育服务保障机制的完善。因此,健全特殊教育服务保障机制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特殊教育事业发展改革的关键内容和重要支撑。

二、特殊教育经费投入上的四大政策亮点

《提升计划》强调要“加强条件保障。提高特殊教育学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标准。建立健全覆盖全体残疾学生的资助体系。改善特殊教育办学条件,加强残疾学生学习和生活无障碍设施建设”。针对特殊教育发展中经费投入的问题,《提升计划》重点提出了四个政策亮点。

一是出台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提升计划》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学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标准要在三年内达到6000元,有条件的地区可进一步提高。目前标准高于6000元的地区不得下调。随班就读、特教班和送教上门的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公用经费参照上述标准执行”。这一标准把我国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原有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标准提高了近5倍。同时,这一政策全面覆盖随班就读、特教班就读和送教上门的残疾学生,即覆盖到义务教育阶段全体残疾学生,将为多种形式发展特殊教育提供坚实的经费保障。从经费来源的角度讲,纳入义务教育保障机制,中央、地方按比例分担,将确保中西部地区这一政策的落实。二是提高资助水平。《提升计划》在坚持原有对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学生“两免一补”的政策上,强调了“进一步提高补助水平”的要求,还专门针对残疾孩子家庭普遍困难的实际,特别提出“各地可根据实际对残疾学生提供交通费补助,纳入校车服务方案统筹解决”,这一政策将为残疾孩子接受义务教育提供新的经费支持。三是推进高中阶段免费教育。《提升计划》提出“完善非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学生资助政策”。在我国还未实施高中免费教育的情况下,率先对高中阶段残疾学生实行免费教育,体现了国家对残疾学生的特殊关怀。四是整合多方资助资源。《提升计划》还进一步提出“各级财政支持的残疾人康复项目优先资助残疾儿童。安排一定比例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支持特殊教育学校开展劳动技能教育。中央专项公益金继续支持特殊教育发展”的要求。

三、推进特殊教育发展的两个支撑项目

《提升计划》明确提出“加强特殊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国家将加大投入,继续实施两个对特殊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支撑、引领和带动作用的项目。

第一个项目是继续实施特殊教育学校建设项目。《提升计划》要求“合理布局,科学规划,支持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院校新建或改扩建一批急需的基础设施,扩大残疾人接受中、高等教育的规模”,进一步满足广大残疾青少年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需求,为他们进入社会就业、创业奠定基础。《提升计划》强调“支持高等学校特殊教育师范专业建设,扩建教学设施,提高特教教师培养培训能力”,这将扩大具有专业背景的特教教师数量,进一步提高特教教师的专业水平。为适应越来越多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康复需求,《提升计划》也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地区试点建设孤独症儿童少年特殊教育学校(部)”。

第二个项目是继续实施改善特殊教育办学条件项目。《提升计划》提出“支持承担随班就读残疾学生较多的普通学校设立特殊教育资源教室(中心)”,进一步完善普通学校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为残疾学生在普通学校学习提供有一定质量的教育和康复训练。同时,要求“加大对薄弱特殊教育学校配备教育教学和康复设施的支持力度”,重点是支持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困难地区办学条件较差、尚未达到国家标准的特殊教育学校,配备必要的教育教学、康复训练等仪器设备。此外,《提升计划》还提出在“医教结合”理念的引导下开展实验,探索教育与康复相结合的特殊教育模式。

四、建立多渠道的特殊教育经费来源机制

随班就读工作计划范文3

——洪桥镇中心小学资源教室工作汇报

长兴县洪桥镇中心小学位于太湖之滨,弁山之北。2019学年有共7名残疾学生,其中六年级2名,604班一名,多重残疾,感统失调,由王晨欢老师负责对她进行补偿教学;602班一名,智力残疾,由钱利萍老师负责对她进行补偿教学;四年级1名,404,听力有残缺,带了助听器后能随班就读,能比较正常地参加学习,家长不建议进资源教室;三年级1名,301,多重残疾,虽有8周岁,但生长发育不健全,像1周岁大的孩子,而且不能直立、行走,只能爬行,不会说话,只会摇头摆手,需要送教上门;二年级1人,201,男,残疾证上是肢体残疾二级,但经观察,应该是多重残疾,由金莲英老师负责对他进行补偿教学。一年级2人,103一名,女,听力残疾三级,由倪琴芬老师进行补偿教学。104一名,男,肢体残疾二级,其实是脑积水压迫脑神经引起瘫痪,不会说话,只会发出啊啊的叫声,由朱胜红老师负责对他进行送教上门教学。对于这些孩子,全校建立了随班就读工作的保障支持及一定的康复操作,建立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明确责任,落实措施,完善了每个随班就读学生的个人档案。资源教师积极认真踏实地开展随班就读和送教上门服务工作,并取得了一点点进步。

因此,今天我汇报的主题是——脚踏实地,就会发现别样的风景。

一、校长组长,扎实管理

自2015学年开展随班就读工作以来,学校组织管理非常到位扎实。校长亲自担任随班就读资源教室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每学期多次参与研究工作并给予指导,还亲自和残疾孩子进行交流。每学期的第一次行政会和教师例会上,总要带领大家学习有关特殊教育的文件、精神。为了照顾随班就读的孩子,校长对于教室的安排都会做指示。在县特殊教育指导中心的指导下,学校张贴了明确的随班就读资源教室工作实施网络和工作规章制度,管理架构清晰,行之有效。为了更好地服务有特殊需要的学生,专门成立了特殊需要学生筛查工作小组、安置工作小组、随班就读资源教室实施工作小组,分工明确,定期开展工作。随班就读资源教室工作纳入学校工作计划,每学期有计划、有检查、有考核、有总结。

二、资源团队,结实发展

脚踏实地去工作,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好,做不到。从2016学年开始,学校资源教师团队建设更加合理。学校聘请了专职首席资源教师。这两年,在首席资源教师的带领下,学校资源教师团队分工合作、互相支持,定期研讨资源教室个案的教育教学和训练工作。学校还系统规划资源教师团队成员的特殊教育专业成长,持续培养资源教师,不断提高资源教师、随班就读班级的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特殊教育专业能力。每学期定期对本校全体教师进行系统培训和提供特殊教育信息。全体教师的系统培训每学期一般安排两次。有机会会尽量让老师多出去学习。上一学年,我们安排了四位资源教师一起参加了湖师院组织的“中外文化典故趣读妙解”32学时培训,让他们在随班就读工作中能妙趣横生。学校随班就读教研组,有系统地定期开展教研活动,效果明显。一个学期,我们教研组活动一般安排在五次左右。上课评课的活动安排两次,其他的学习安排三次。这学期,我们已安排了三次活动。9、10月份安排了两次学习活动,一是学习了随班就读工作计划,二是对我们团队的分工稍微做了一下调整,并检查了工作手册的完成情况。11月20日,为了加强我校资源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我校资源教师的综合素质,根据学期计划,结合学校教研节活动,我们组织全校资源教师开展教学研训活动。我们的王伟婷老师为大家执教了四年级上册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我们王庆才副校长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三、资源之家,充实温馨

我们的家,整洁而温馨。2015年底经财政拨款耗资68562.43元,学校投资硬件场地建设3万余元,建设了100多平米的资源教室。后来,为了更加合理地放置器材,学校能按要求专门添置了矮柜等设备。到现在为止,我们的资源教室设备比较先进齐全,特殊教育专业书籍及相关资料比较丰富。又因为健全制度的建立,给各项工作指引着方向。特殊教育资源利用率高,作用很明显。在规章制度的监督下,在学生训练时笑脸的点缀中,充实温馨的味道扑面而来。

资源教室优良的硬件设施在为特殊孩子提供支持之外,也为我们的低年龄段孩子和其他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带来了支持与帮助。

四、别样风景,厚实质朴

为了更好地开展随班就读工作,完善个案管理,学校有完整系统的资源教室个案管理工作流程,明确规定每一步骤要做的工作。有资源教室个案、教师及教室的课程安排表,并较好地按照课表执行。对于每个特殊孩子,学校按照研判会的分析,已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严格执行,记录详实。根据训练计划,每周对随班就读孩子在资源教室进行两次个别辅导。604班的孙某某,多重残疾,走路不稳,戴着助听器,感统失调,不能参加大规模的体育活动,而且胆子特别小,不敢大声说话。我就从训练精细动作开始,先拼简单的拼图,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后,再系纽扣拉拉链,教她做一些简单的操,拉着她的手带着她跳。三年多的训练,她现在已经能系好纽扣和拉链,在蹦蹦床上跳几十下了。为了练她的胆子,其实是交际能力,我就在其他的时间去找她,跟她和其他同学一起聊天,带着她活动,教她跟人打招呼,现在胆子比较大了,敢在运动会上替我分发奖品,去年班级元旦文艺庆祝会上,她还和同学一起表演了节目,真令人刮目相看。602班的杨某某,主要是智力残疾加癫痫,开始应家长对于课堂学习和集体活动尽量参加的要求,所以资源教室的个别辅导时间把他安排在大课间,主要进行认知训练。后来发现把他们俩安排在同一时间,互相学习,互相探讨,效果不错,今年还在资源教室里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404班的范某某小朋友,主要是听力残疾,戴了助听器以后可以正常学习,所以家长不建议孩子进资源教室进行个别辅导,我们尊重家长的意愿。201的汝某某小男孩,肢体残疾,右手右脚无力,孩子年级小,有点多动。去年刚入学时,教他数数,认颜色,给他讲故事。一年下来,能数0到9这几个数了,跟着讲部分白雪公主的内容了,但颜色还是不认识。今年的新加入的随班就读孩子王某某,听力残疾,我也是单独安排在周三和周五的中午,进行单独训练,主要训练说话和课业辅导,效果还可以。我们的辅导按要求坚持进行,效果明显,还注重家长的定期培训,并为家长提供特殊教育信息,家校合作积极主动、全面、系统、深入。辅导中,孩子们虽然进步不快,但那一点一滴的进步,就像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对于送教上门的孩子,我校送教老师在充分了解孩子的现状,针对服务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和残疾类别后,立刻制定了切实可行的个别化教育方案。根据教育部颁布的《特殊教育学校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开设生活语文、生活数学、康复训练等课程。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为了特需儿童得到持续、科学、理性的关怀和积极鼓励,洪桥小学特教团队通过网络,以同“屏”共振的方式,对特需儿童学习、生活、情绪等方面进行关心指导,对特需儿童家长宅家陪学提供有效支持策略,在“云端”架起了与孩子、家长沟通的桥梁。

这几年来,洪桥小学特教团队始终坚持不放弃每一个特需孩子,用创新、智慧的工作方式、支持策略助力特需儿童快乐成长。我们特殊教育小组教师从未间断,用爱心来抚慰特殊孩童的心灵,让残疾儿童在智力、肢体活动能力上得到一定的提高。认真的工作精神、踏实的工作态度、细心的工作方式,让家长感动。

五、多方关注,落实成长

随着教师对资源教室的认识深化,不仅仅中层以上干部积极主动地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资源教室工作。其他老师都能积极愉悦地参与特殊教育资源教室工作。学校对于随班就读和需要送教上门的学生,针对孩子的情况,学校选派了责任心强、热爱残疾学生,思想、业务水平较高且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利用资源教室开展工作。学校对特殊孩子零拒绝,形成了全校积极参与随班就读资源教室工作的良好氛围。很多孩子都能积极支持,603班的孩子问得最多的是,姚老师要打扫了吗?我们政府和一些企业爱心人士对于特殊儿童也特别关注。前年年底洪桥镇政府开展了一个微心愿活动,对学困生和个别残疾儿童进行了资助。每年的六一儿童节,爱心企业对学困生和个别残疾儿童进行了资助。今年上半年,民政局对所有特殊学生资助1000元。2020春节前,我们学校给每个残疾孩子资助了300元。

随班就读工作计划范文4

近年来,中山市随班就读工作区域联动得到进一步发展,建立了多级联动机制,成立了“市、镇(区)、校”三级随班就读工作体系,在开展过程中不断完善“市教育局———镇(区)文体教育局———中山特校与普校”的组织保障联动体系,不断完善“中山特校———镇(区) 随班就读中心校———随班就读学校”的具体实施 联动体系,不断完善“特教专家———特 教 专 业 教 师———随 班就 读骨干教师———随班就读教师———普校教师”的师资建设联动体系等多元多级联动机制。中山特校在区域联动实践中发挥着领头羊的作用,工作伊始就从本校优选了 10 多位特殊教育骨干教师作为随班就读指导中心成员,对中山市 24 个镇(区)分片区实施包干,落实责任分工,做到每个中心成员都负责 2 至 3 个镇(区),每个镇(区)都有 2 至 3 个联系人,实现了特校与镇(区)间协作的无缝覆盖。紧接着建立了镇(区)随班就读通讯本和全市随班就读工作群、开通了随班就读工作热线和空中家校特教专栏,加强了省教育厅、市教育局、特校骨干教师、镇(区)特教专干、随班就读学校各级行政与教师师间的联动。又通过实地调研,甄选出各镇(区)随班就读中心校,以点带面地开展各项工作,促进中山地区随班就读教师培训、教学教研、检测评估、专业支持服务等工作实施。为促进中山地区随班就读教师由单一发展模式逐步迈向多元综合发展模式,推动随班就读工作均衡、优质发展,中山特校实施了一揽子区域联动工作计划。先后邀请肖非、邓猛、刘全礼、盛永进、王辉、许家成、李晓庆等专家教授进行全市随班就读培训,开设“中山特教讲堂”定期举行特殊教育知识、技能的培训;组织编写《认识与帮助特殊儿童》系列丛书、随班就读文集,作为随班就读等学习材料;组织随班就读学校调研;组织撰写随班就读教育信息简报,协调各随班就读学校的经验推广;开展各随班就读学校间主题班会、学科教学、教育故事等研讨、评比活动;组织建设中山市特殊教育和随班就读资源库,协调各种随班就读资源服务随班就读工作。

二、普特融合:为残疾儿童提供适宜的教育服务

随班就读是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的一种融合形式,要提高随班就读的质量,就必须发挥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双方的优势,加强普特融合。中山特校和普校的学生交流频繁。中山特校的招生咨询十分重视评估转介工作,努力推荐适宜随班就读的轻度残疾儿童入读普校,中重度残疾儿童在中山特校教育康复效果较好的也经常被转介到普校随班试读。转介不是终点,而是促进普融的开始。中山特校经常根据随班就读学校的工作反馈前往调研,协助教师加强对随班就读学生评估、制定个别化教育支持计划、探索有效教学方法,指导随班就读中心校资源教室的建设和资源教师的培养。对于休学的残疾儿童,中山特校不断探索、实践送教上门服务的新途径。随班就读学生有特别需要的也可以来到中山特校接受专业支持服务。中山特校一方面加强对此类儿童的巡回指导,另外对需要进入中山特校接受言语训练、运动康复、情绪行为调节、社会交往引导等专门服务的随班就读学生,中山特校优选专业骨干教师为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康复训练,并对随班就读学生采用双学籍管理办法,记录学生的个别教育经历。通过校际合作与普特融合,近两年有多所学校的随班就读学生到中山特校接受专门的教育康复训练,其中有 3 名自闭症儿童坚持了几个学期,每周 2 小时接受沟通康复和社交技能干预。除此之外,中山特校每学年还接待超过 200 位特殊需要儿童来校咨询。当遇到适宜到普校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时,学校通过评估检测与耐心细致的沟通,推荐并积极跟进适宜儿童随班就读,为随班就读学生接受适宜服务提供持续支持。为了保障随班就读学生接受到最适宜的教育服务,中山特校结合本校校本课程研发工作,编写了《自闭症儿童教育康复辅助教材》以及生活适应、生活语文、生活数学、语言训练、运动康复、认知沟通、心理健康等学科或领域的校本教材,赠送给有需要的随班就读学校,并与普校教师探讨最适宜的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将中山特校教育的成功经验与随班就读学校教育工作有机融合。

三、综合服务:多管齐下提升随班就读工作质量

随班就读工作计划范文5

李 枫

(吉林省孤儿学校)

一、指导思想

为了进一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十九条规定:“普通学校应当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适龄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并为其学习、康复提供帮助。”确定了普通学校接收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法律精神,结合我校实际,以“探索随班就读教育工作在孤儿学校开展”为重点,以语文学科为切入点做好我校的随班就读试点工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在吉林省孤儿学校开展随班就读工作积累经验。

二、实验目标

1.以语文学科为突破口,形成有利于孤儿群体中的特殊学生随班就读的良好的学校育人机制。

2.使参加随班就读的特殊学生的语文素养较以前有所提高,与同学和老师的沟通更通畅,关系更加融洽。

3.做好这些随班就读学生和孤儿的心理辅导工作,让随班就读学生能在孤儿学校和谐健康地成长。

三、实验措施

(一)立足现有制度建设,规范随班就读工作

在教育局特殊教育的领导下,邀请有经验的学校指导工作,在我校召开语文学科随班就读工作会议,对在孤儿学校开展语文学科随班就读工作进行布置、研究,把此项工作切实落到实处,使本校的随班就读工作有序、有效地开展。

(二)立足常规工作,促使随班就读工作稳定有序

1.由于我校的绝大部分孩子是全省孤儿中的智力健全的孩子,只有个别孩子存在一些智力或肢体方面的浅层次问题。鉴于此,我校主要立足于常规的教学工作,对那些需要特殊教育的学生,要求语文任课教师对这些随班就读学生进行全面分析,然后制订切实可行的个别教学计划。备课中要求语文任课教师精心设计适合随班就读生回答的问题和习题,可以用不同颜色的笔在教案中注明。在课堂上,对于随班就读的学生给予特殊的关注。

2.定期开展随班就读学生个别辅导活动。原则上每周一次,将语文学科的普遍难度降低,根据个人接受程度,能在自身的空间内得到提升。重点可以锻炼这些学生的语言沟通和作文方面的能力,为中考语文学科成绩夯实基础。

3.利用语文学科的思想阵地,每半个月,采用“一对一”的方式为随班就读学生进行一次心理咨询或者谈话,并做好“随班就读语文课谈心记录表”的记录工作,完善人格,增进与教师、其他同学的人际关系,达到和睦相处。

4.鼓励随班就读的学生参加班级或学校举办的各类语文活动。组织号召班内学生带领他们一起参与。对于活动的结果要以表扬为主,对活动过程要注意资料积累,发现他们身上的进步之处,重在参与,给他展示自己语文才能的机会。

(三)立足课堂教学,提高随班就读学生的语文成绩

1.在不影响正常教学进度的情况下,想方设法让他们掌握语文知识。多提问,多鼓励:一方面可以促进其知识的吸收,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其自信心,使其语文成绩取得进步。

2.语文教师要尽量给他们分层次留作业,避免“一刀切”,真正让学生在学校正常的语文教学中有所提升,并渐渐建立起自信,使教学活动真正面向每一位学生,使他们的语文成绩天天都有进步。

(四)立足家校互动,为特殊家庭提供特殊教育帮助

定期和亲属电话沟通联系,必要时进行家访,指导亲属教育学生行为习惯,对孩子的语文学科知识进行辅导。不必过于专业,可以停留在锻炼孩子与人沟通能力的训练上,避免1+1=0。

随班就读工作计划范文6

俗话说得好,打铁须得自身硬。要干好班级管理工作,首先要会自我管理,对自已的工作有一个正确的定位。教师的工作是清苦的,与其它行业不同,也无法可比。班主任的工作更是繁忙,但育人的乐趣也是其它行业不具备的,我们要学会欣赏自已,悦纳自己,然后才能干好这一行。

班主任若想更快的成长,应当对未来有一个规划,或者说是职业生涯设计。看了郑老师的“八五计划”,触动很大,时间跨度为40年,从定位、立足、出色,到成功、拓展、收获、新生、完美。一步一步地郑老师在班主任工作上开拓出一片新天地。从2006年被评为山东省十大创新班主任,到部级骨干班主任,他一路辛苦,一路欢歌。对照之下,现实中的我们很多人没有计划没有目标,一晃我的班主任生涯已快十年了,十年来水平没有多大提高。没有目标引领,缺少系统学习,管理水平停滞不前。若再不进行规划,职业生涯就会很快苍白的结束了,若不逼着自己进步,很可能在厌倦中终结班主任生涯。

这本书我随身携带,上自习时读上几页,别人闲聊时看上几页,越来越感觉此书尤值一读,需要细读慢慢品味,书中还有许多经典的教育故事,郑老师把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地贡献出来,读了令人受益匪浅。

从书中可以读到郑老师独到的班级管理艺术,比如“一见钟情,精心谱写开学第一天”,开学前细心研究每个学生的名字,家庭情况等信息,知已知彼,精心设计师生的第一次见面,这样的好老师能不走进学生的心里?想想三年前我与学生的第一次见面,没有这样精心的准备,忙乱之中匆匆相遇,给家长和孩子们留下什么样的印象不得而知。

建设好一个班集体,班主任一定要细心,精心考虑每一个细节,优秀班主任把许多看普通的小事做到极致,使平凡的小事具有了大的教育意义,如为班干部发聘任书,一纸聘任书激励学生永往直前,甚至珍藏多年;把管理班级、组织活动、评价、处理问题的权利适当还给学生,班主任退到幕后,把学生推向舞台,即锻炼了他们的能力又解放了自己。我身边的班主任往往存在管得过多,过死,班主任强势造成了学生的弱势,唯唯诺诺,何谈能力的培养。

郑老师取得了很大成功,成功带给人幸福与快乐,优秀的班主任是乐观而具有智慧的。在班级管理上我们必须分清工作的要点是教育,还是管理。反思自己的班主任工作,经常把管理放在第一位,忽视了或淡化了教育,一心想管住学生,出了问题就训斥和压制,一味地管理令学生产生对立情绪。有时也想自己也算敬业,早晚自习常常一分不落的盯下来,来得比别人早,走得比他们晚,但学生接受了吗?我在时安静一些,我若不再教室是另一个样子。我管得多理得少,学生的思想观念并没有多少改变,缺乏教育智慧,工作含金量低,这样又忙又累,何谈快乐?如果享受到教育的幸福必须多动脑子,遇事多想,琢磨学生,理清工作思路,提高对问题的预见性,逐步提高工作效率,从繁忙的事务中解脱出来。

随班就读工作计划范文7

2020年招生工作以《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20年全省普通中小学校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关于招生入学相关政策,规范招生工作,保证教育公平,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二、招生办法

(一)义务教育阶段

1.小学、初中招生。坚持小学、初中新生免试入学的原则,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含公办、民办)不得以各类考试、竞赛、培训成绩或证书证明等作为招生依据,不得以面试、评测等名义选拔学生。坚持就近入学原则,严格按学区招生,实行分批次招收的办法。凡户籍、房产在学区内的(双证齐全),第一批招收;房产证在学区内的,第二批招收;户口在学区内的,第三批招收;有学区内居住证明和务工证明的,第四批招收。坚持按计划招生,额满为止,杜绝超计划招生而出现大班额班级。小学新生须年满6周岁(2014年8月31日及以前出生)。农村初中坚持实行区域内小学对口免试直升的办法。坚持严格验证原则,必须查验报名学生的户口、房产证、小学毕业生登记表等材料。报名时间,小学为6月22日,初中为8月1日。教育园区育才中学(初中)、育秀小学招生方案、招生计划另行通知。民办义务学校招生由市教育局统一管理,与公办学校同步招生,按计划招生,不得以任何形式提前选择生源。

2.坚持做好控辍保学。各校要严格按照控辍保学工作要求,健全联控联保机制,切实履行义务教育控辍保学法定职责,精准

做好控辍保学工作。凡有学习能力的适龄儿童,学区内义务教育学校都必须无条件接收。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不得以任何其他方式组织学习代替接受义务教育。

3.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已购房的,在分批次招收时第二批招收,对未购房的坚持“居住地学区内学校为主,学区外学校调剂为辅”的原则,如居住地所在学区内学校有学位,则无条件接收;如没有学位,则到其他学区有学位的学校。各学校结合学校实际接收能力,做好接收工作或解释说服工作,确保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坚持严格验证原则,必须查验报名学生的户口(居住证)、租房协议、社区出具的居住证明、家长务工证明等材料。

4.残疾儿童少年入学。保障盲、聋哑、弱智等残疾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各校按照2020年应入学残疾儿童台账名册,吸纳程度较轻的随班就读,安排不适合随班就读的到市特殊教育学校就读。对其他适龄残疾儿童少年,积极开展送教上门工作,并为其建立学籍,确保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

5.落实各类优抚对象义务教育入学政策。根据国家和省有关规定,落实援鄂医务人员子女、烈士子女、现役军人子女、公安英模和因公牺牲伤残警察子女等各类优抚对象子女入学优待政策。优抚对象应到教育局基础教育科提交书面申请和相关证明材料。经审核后由教育局统一下发义务教育学校接收新生入学通知书,由家长持通知书到学校为学生办理报名入学手续。

(二)高中阶段

1.规范有序招生。普通高中(含公办、民办)按市教育局统一下发的招生计划同步招生,严禁违规争抢生源、“掐尖”招生、跨区域招生、超计划招生和提前招生。

2.严格执行“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到初中”的规定。根据省教育厅相关文件要求,将第五中学75%的招生计划(指标生),结合办学规模按比例分配到各初中学校,并择优录取。结合中考分数设指标生最低控制线,对没有考生达到最低控制线的薄弱学校给予1个指标的照顾。享受指标生政策的学生必须是在本校具有正式学籍且连续就读2年以上的应届生。参加中考的往届毕业生可报“五年一贯制高职”、“中职高职3+2”,报考普通高中只录入一般高中,不予录入第五中学,录取时不享受奖励政策。

3.实验高中继续招收特长生和俄语国际班学生。体育、音乐、美术等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可参加教育局和实验高中共同组织的术科(体育、音乐、美术、传媒)加试,成绩优异者,文化课成绩适当降分录取到实验高长班学习。术科加试时间及方案另行下发。俄语国际班招生纳入统一招生管理。特长班及俄语国际班录取的学生不得转到普通班级。

4.规范实验班管理。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拟组织招收各类实验班的普通高中,需提出申请,市教育局对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和课程实施方案进行评估和审定,登记后报省教育厅备案。未经备案不得招生。各类实验班招生计划原则上应控制在本校招生计划的10%以内,实行单独编班,鼓励小班化教学,班额原则上不超过50人。

三、工作要求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招生工作涉及千家万户,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各校一定要从维护社会稳定和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大局出发,加强对招生工作的领导和管理。要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招生工作领导小组,提高认识、认真组织、严明纪律、规范操作,严格按政策规定招生,确保招生工作顺利进行。

2.明确职责,强化落实。市教育局制定招生工作实施方案,组织、指导、协调、监督全市中小学校招生工作。各校按照招生工作的规定和意见,做好本校的招生工作。招生期间,要在学校醒目位置出具公告,告知招生政策、招生计划、报名时间、报名地点,以及报名时所需携带的各种证件。新生审核录取工作结束后,及时发放《入学通知单》。

随班就读工作计划范文8

特殊儿童 学前融合教育 环境

新津县是我国西部地区较早开展融合教育的实验县,新津一小自2001年开始进行部级课题《普通学校特殊儿童支持系统建立与运作》的研究,并顺利通过课题验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受县域融合教育观念与成功经验的支持,应特殊幼儿及其家长的需求,在新津一小特教资源室的支持、指导和帮助下,我园也接纳了特殊幼儿进行随班就读,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新津一小先后接收了听障、脑瘫、唐氏综合症宝宝,帮助这些特殊幼儿顺利适应普通班级学习和生活,探索在幼儿园开展融合教育的有效方法和策略,申报了新津县“十一五”特殊教育科研课题——《学前融合教育支持服务实践研究》。

《学前融合教育支持服务实践研究》定位在对融合教育的支持与服务上,通过行动的研究,在增加对特殊儿童教育服务的实效性与广泛性,形成更完备的教育服务观念下,推动了特殊儿童早期干扰实践,同时,满足特殊孩子对早期教育的需求,让特殊孩子在“爱心阳光家园”中快乐成长。

一、建立阳光家园规章制度,实施对特殊孩子的研究

随着资源室的建立,研究并制定了《特殊教育资源室服务对象》《特殊教育资源室教师职责》《随班就读班级教师职责》等管理措施,加强了对随读班级的教育教学指导,观察记录的检查和督促,并纳入考核中。

根据特殊幼儿实际情况,确定了《学前融合教育支持服务实践研究》课题,在熟悉研究对象、明晰研究思路的过程中,确立了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并经过反复修改,形成了科学、可行的课题方案。

课题组成员根据自己所承担的任务,分工合作,深入有序的开展研究工作。定期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理论培训,探讨随读教育工作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对随读教师积极撰写观察记录和教育随笔,教育案例。设计了《家园联系册》和《家园联系本》,用以建立班级教师与特殊幼儿家长相互沟通,对特殊幼儿教育形成良好支持合作。深入进行课程、教材、课堂教学的支持服务研究;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定与残障生家庭、社区支持研究;幼儿园行政管理研究;选择有实施听障生、智障、脑瘫儿童各一人进行学前融合教育以及转衔教育,个案支持服务研究。

二、创设良好环境,为特殊孩子营造温馨的阳光家园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开展师资培训

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开展特殊幼儿融合教育的目的和重大意义。在查阅大量资料的同时,我园还加强了对教师专业知识的培训。

先后邀请了中央教科所杨希杰博士,台湾的洪教授、催博士、北京的陈云英博士、叶立言教授及四川省特殊教育专家曹照琪、蔡明尚,新津县教研室李宏、何小芳等专家来园培训、指导,并派资源室教师或相关教师到新津县特殊教育中心,进行培训学习,通过多种方式不断提高课题组成员的融合教育理论水平和课题研究能力。

2.特殊教育资源室的建立与运作

2010年建立资源室,进行专业技术与资源室支持研究,不断完善资源室设施,设置资源室教师,开展特殊需要的教育支持服务。例如:

(1)教育诊断。即对特殊需求的学生通过正式和非正式的测量、访谈、跟踪观察形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适应能力、学习能力等,为制定个别教育计划和教育安置提供依据。

(2)功能补偿。对特殊幼儿的缺失的功能进行康复训练,如对聋儿进行听能和言语的康复训练;对脑瘫儿童进行感统训练;对残障儿童行为习惯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教育。

(3)咨询和培训。资源室承担组织教师、特殊幼儿家长进行特殊儿童教育的理论知识和教育教学方面的培训,探讨帮助特殊幼儿成长的教育方法,向教师和家长提供教育相关的信息和资料,并提供教育咨询服务。

三、精细管理,让阳光家园的成员共同发展

经过近10年的研究探索,在温馨的爱的阳光家园里具有浓浓研究的文化氛围,也初步达到一些成效。

1.幼儿园的发展

通过长期研究,幼儿园建立了融合教育的管理机制,将融合教育纳入到常规管理,建立了资源室,在资源室的有效运作下开展融合教育,通过实际工作中不断总结和改进,形成了幼儿园融合教育的资源室支持服务流程。幼儿园先后承办了两次县“随班就读”课堂教学研究,并先后迎来多次上级领导、专家、同行的指导、参观,得到大家的高度评价。

2.教师的发展

通过课题研究,学校科研工作氛围逐渐浓厚,老师们的科研素养得到了提高。

(1)幼儿教师与资源教师对个别化教育计划的认识有了提高,执行个别化教育计划信心提升,教师从最初不知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内涵,到能够自己实施个别化教育计划。

(2)幼儿教师对特殊幼儿认识发生转变,从而提高了对特殊幼儿的接纳度。不光是将幼儿单纯接纳到班级而是对课堂教学发生了改变,并且对幼儿的未来有了负责任的规划。

(3)在实施研究的过程中,资源教师与幼儿教师的教学技术提高,在教学上老师会适时鼓励学生,随时根据学生情况采取不同的互动形式,也会结合个别化教育计划的精神采用多元化的平凉方式,让学生都有发挥的空间。

(4)资源教师和普通教师建立了相互认同,在平等、开放的氛围中,明确分工,以普教教师为主,资源教师提供最大支持的合作方式。

(5)幼儿教师的角色参与意识提升,成为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参与执行者、教学执行者、幼儿行为辅导者、幼儿学习的评量者。

(6)邹娟老师的论文《如何提高听觉障碍儿童的语言能力》在《中国新世纪幼教改革论坛》上发表;张红老师的《幼儿个案分析—唐氏综合症》获2008年成都市论文案例评选二等奖。

3.幼儿的发展

接纳的特殊幼儿开始增多,服务对象也开始拓展,从接纳听障儿童,扩展到脑瘫、智障、自闭症幼儿共计20余人。这些幼儿在我园的全面支持服务下,身心都获得了健康发展,其中90%以上的幼儿已经顺利进入当地普通小学。

在融合教育的支持服务中,开展伙伴互助的教育活动,不仅让有残障的孩子获得了快乐学习的空间,同时在互动中也让普通儿童获得互助学习的教育环境,提升了儿童宽容、大度、互助友爱的整体品质。

4.家长、社会的认可

随班就读工作计划范文9

关键词:特殊教育 教育信息化 发展对策

分类号:G760

1.引言

人类社会进入二十一世纪,信息技术已渗透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全民教育、优质教育、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已成为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讓残疾人享有与普通人一样的信息环境,获得更公平的教育和发展机会是特殊教育在信息时代面临的新挑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助力破解各级各类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难点问题,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和建设学习型社会战略目标的实现,这是技术对教育产生革命性影响的重要体现,也是重要的基础。因此,以特殊教育信息化带动特殊教育现代化,破解制约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难题,促进特殊教育的创新与变革,是发展特殊教育事业的重大战略抉择。

2.信息时代给特殊教育发展带来的新机遇

我国的特殊教育由于起步晚、起点低、基础薄,仍然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体系不完善、保障机制不健全等大量亟需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信息时代新技术的发展给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契机。

2.1利用信息技术促进特殊教育进一步普及

目前我国特殊教育学校的数量和分布还不能充分满足残疾学生接受教育的需求,仍有相当一部分残疾儿童少年还没有入学接受合适的教育,残疾儿童少年的义务教育普及率有待提高。据分析,我国未入学的学龄残疾儿童有八成以上分布在中西部地区,未入学的原因主要是家庭贫困、交通不便或特殊教育学校比较少。但从特殊教育学校的分布来看却是东部最多,西部和中部少。因此除了继续加大投入新建特殊教育学校外,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现有特殊教育学校吸纳与服务残疾儿童的能力,尤其是中西部偏远地区的残疾儿童,是特殊教育发展面临的新机遇之一。

此外,当前特殊教育办学体系还不够完善,残疾人受教育权益得不到充分保障。如何发挥信息化的优势有效保障残疾人的受教育权益,尤其是重视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后的残疾学生提供包括职业教育、继续教育、高等教育在内的终身学习机会也是特殊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挑战。

2.2发挥信息化优势创新特殊教育师资培养

在国家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政策的指引下,未来一段时间里特殊教育学校在校人数以及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学生的人数都可能有所增加,很多原来没有就学的中重度残疾儿童少年也有更多机会走入校园,因此特殊教育学校和随班就读学校将面临残疾学生数量和类型增多、程度加重等现状,这对特殊教育师资的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从长期发展着眼改革与完善现有特殊教育师资培养体制机制之外,如何在短时间内充分利用现有人力资源解决师资不足和专业化程度不高问题,是摆在教育管理者眼前的一个紧迫任务。借助网络远程教育与培训促进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和更大程度发挥优秀特殊教育教师作用是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案。

2.3通过信息化方式节约办学成本、提高教育效益

无论是特殊教育学校还是随班就读学校都面临着办学成本高、经费短缺等问题。特殊教育学校由于学生数少、班额小、寄宿生多、教师需求量大、所需教学辅助设备花费大、教育成本相对较高。随班就读学校的经费短缺问题更为严重。2006年一项调查显示,高达16%的被调查随班就读学校从来没有接受过特殊教育拨款,近40%的学校偶尔收到少量的专项经费。随着各地随班就读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这一问题已得到一定缓解,但节约办学成本、增强办学效益始终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管理者的重要任务之一。

要提高教育质量与效益,教育资源是个重要因素。2010年江苏省的一项调查显示在“特殊教育资源信息无障碍满意度”中,苏南为12.19%、苏中为13.33%、苏北为9.75%。在发展较好的东部地区尚且如此,其他地区特殊教育资源的状况则更令人堪忧。2007年,我国特殊教育新课程设置方案正式颁布,出版社与企业在特殊教育教材与数字化资源的开发方面,认为是投入大,产出小,无利可图,不愿介入特殊教育网络资源的开发,特殊学校教师因受认识、能力与技术限制,在特殊教育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上还不能达到特殊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因此,抓住信息化机遇,组织联合优势力量,通过优质特殊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合理使用,增强校际合作,弥补特殊教育信息资源匮乏、师资水平低下等不足,是节约成本、提高效益的途径之一。

2.4发挥信息技术缺陷补偿的作用,支持个体充分自由发展

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目前我国有残疾人8296万人,其中视力、听力、言语残疾人占残疾人总数量的40.55%。视力残疾人和听力言语残疾人,受自身条件和外界环境障碍影响,在获取信息方面存在较大困难,严重影响了他们参与职前、职后教育(培训)的效果,从而直接影响了他们的终身职业规划与发展。我国特殊教育的目标和任务之一就是根据残疾人群体的特殊发展需求,补偿其发展缺陷,促进其潜能开发。以信息化为基础的信息无障碍技术的推进,不仅可以使残疾人通过补偿通道获取信息,讓其享有与普通人一样的信息环境,而且也为其潜能的进一步开发奠定了基础。

3.特殊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重点

基于以上论述,我们认为应该直面问题,抓住信息社会给特殊教育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借力信息化破解特殊教育发展的难题,这样才能发挥信息化对特殊教育的革命性影响,推动特殊教育不断创新发展。

作为国家教育信息化整体发展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特殊教育信息化的规划设计应当与国家教育信息化的整体蓝图保持一致。2012年教育部印发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了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的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基本实现宽带网络的全面覆盖、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的水平显著提升五项发展目标。同时规划提出应根据各级各类教育的特点和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统筹做好教育信息化的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明确发展重点,坚持分类指导,鼓励形成特色。

以国家教育信息化发展目标为指引,结合特殊教育发展的现实问题与机遇,我们提出特殊教育信息化领域的四项重点发展任务。

3.1以数字化特殊教育学校建设为核心

与普通学校相比,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受过更为专业的特殊教育专业训练,拥有更完备的教学和康复训练设备,在很多方面都能发挥引领作用。因此很多特殊教育学校不仅承担本校残疾学生的教育教学任务,还成为当地随班就读的资源中心,发挥了“骨干”作用,从传统的封闭式教育机构转变为集教学、师资培训、信息服务和社区特殊教育资源管理为一体的特殊教育中心。与随班就读学校相比,特殊教育财政投入大部分用于特殊教育学校发展,这也使得特殊教育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经费更容易得到保障。因此应将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成为区域特殊教育的信息化中心,发挥对随班就读学校的辐射作用,以及面向社会公众宣传普及特殊教育知识、信息等作用。

数字化学校是以数字化信息和网络为基础,通过对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生活服务等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和应用,使数字资源得到优化和利用以促进师生发展的一种虚拟化的教育环境。数字化的普教学校建设一般围绕数字化教学、数字化办公、数字化管理展开。作为区域特殊教育中心的特殊教育学校,与普通学校相比在拓展服务领域、加强外部联系等方面具有更高要求。因此数字化特殊教育学校建设除了要符合数字化学校建设基本要求外,还要体现广覆盖、深联系的特点。

广覆盖意味着数字化特殊教育学校的建设过程中不仅要把本校师生及家长作为服务对象,还要把区域内的其他特殊需要儿童及其家庭、学校作为服务对象。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能支持远程资源传输与服务的特点,为有特殊需要儿童提供远程的学习资源服务,为特殊需要儿童家长提供信息支持与服务,为随班就读教师和资源教师提供培训和指导等。

深联系意味着数字化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必须加强与多方面的联系。作为区域特殊教育的资源中心,可通过区域教育信息化的统一规划,加强与区域内随班就读学校的联系;作为区域特殊教育的教研科研中心,可借助公共网络平台加强与区域外同类特教学校的联系,建立特殊教育教研科研共同体;作为区域特殊儿童的数据中心,应加强与区域教育行政部门的联系,建立每个学生的教育发展跟踪档案,为区域特殊教育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3.2以特殊教育教师培训信息化为突破口

虽然近年来特殊教育教师的队伍在不断壮大,但无论是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还是随班就读教师和资源教师都面临着很多问题与挑战。由于特殊教育各类学校数量少、除大城市外布点分散,共同教研难度大,教师专业化发展受到很大制约,因此依托网络技术,建立以学校类别和以大地区为组合的校际间教师教研共同体不失为一条可行之路。2007年以来,国内八所盲校联合发起组建了“全国盲校网络教研联盟”,分16个学科教研组依托中国视障教育网开办的“中国视障教育网络教研博客”,就是这方面的有益尝试。

2012年教育部、中编办等部委联合的《关于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推进信息技术与特殊教育教师培训深度融合,为特殊教育教师专门建立网络研修社区,开展特殊教育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专项培训,促进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常态化。”这为特殊教育教师培训信息化的推进提供了坚实的政策基础。

3.3大力发展特殊教育的远程服务模式

远程教育对残疾人教育的发展有着独特而卓越的意义。一方面,远程教育形式在很大程度上规避了残疾人在身体和生理等方面的缺陷在学习中的不便和障碍;另一方面,这种形式提供了较为宽泛和灵活的学习管理体制,适合残疾人的实际情况,更便于他们接受教育及满足终身学习的需要。具体来说,特殊教育的远程服务模式可分为远程送教上门、远程巡回指导、远程残疾人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三种类型。

3.3.1远程送教上门

为了保障更多残疾儿童有学可上,近年出现了送教上门这一教育形式。送教上门主要是为那些因生活无法自理不能到学校接受教育或因病症严重休学后无法返校学习,但具有接受教育能力的适龄重度残障儿童少年提供的教育教学服务。传统环境下,因任课老师要重点兼顾特殊学校的日常教学,所以像送教上门的课程只能安排在寒暑假以及周末。而有了信息技术的支持,送教上门的途径进一步扩大,这些儿童除了能享受到老师面对面的辅导以外,还能随时随地获取学习资源,甚至可以与其他在特殊学校上课的同学们达到同样的学习进度。

3.3.2远程巡回指导

在目前蓬勃开展的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巡回指导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特殊教育学校或特殊教育中心开始为残疾儿童随班就读提供巡回指导。但从指导的时间和频次来看还很不理想。有调查显示,有些特殊教育学校实施巡回指导的频次是两周一次,有些是两月一次,甚至有些是半年一次。巡回指导中存在的另一问题是指导效率不高。从国外经验来看,巡回指导应该以面向特殊需要儿童提供直接的补救教学、康复训练等为主。但由于目前随班就读学校在融合教育的理念、知识、技能等方面均存在一定欠缺,因此每次指导过程中,巡回指导老师在对残疾儿童实施直接帮助之外,还要花费很大的时间精力来对普通学校进行咨询服务、对随班就读教师进行业务指导、接受残疾儿童家长咨询等,使得巡回指导直接面向残疾学生的支持功能进一步受到影响和削弱。

通过远程巡回指导,一方面能节省时间和精力,有助于提高指导的频次,另一方面可将咨询服务和业务指导直接转移到网上,而将宝贵的面对面时间节省下来,用于面向特殊需要儿童提供直接的补救教学和康复训练。

3.3.3远程残疾人高等教育、职业教育

目前我国的残疾人口中处于就业年龄段的残疾人约为3000万,在当前激烈的就业竞争中,他们已成为困难最大的弱势群体。残疾人由于自身障碍的不便,使得他们在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和高等教育方面与健全人有着很大的差距,从而弱化了他们的就业竞争能力。为此,应鼓励远程教育集团创办开放大学残疾人教育学院,加强对残疾人的学历、非学历教育,初步构建残疾人终身教育体系。同时教育行政部门还应当积极联合包括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民政部、全国妇女儿童联合会、劳动部等相关部委,共同加强对特殊教育信息化的支持。如“中国残疾人远程培训网”(http://.cn/zcl/zcl/index.jsp)就是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依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研究开发的旨在为多类残疾人提供网络远程教育培训的服务平台。通过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网络优势,结合无障碍化的信息传输手段,最大限度地方便多类残疾人通过终端设备、足不出户地学习和接受培训,帮助残疾人掌握职业技能并实现最终就业的愿望。

3.4继续加强特殊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

数字化资源是信息化的关键。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特殊教育领域开始了运用互联网络的尝试。2000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教科文组织的委托和支持下,时任中央教科所心理与特殊教育研究室主任陈云英博士创办了“中国特殊需要在线”网站。国家《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也提出了建设包括特殊教育在内的优质网络课程、学科工具和应用平台的整体目标。

国际上“教材无障碍”的经验对我国的特殊教育资源建设也是一种有益参考。以美国为例,美国政府为了保障残疾儿童的受教育权,启动实施了“美国教材无障碍标准”(NIMAS,National Instructional Materials Aceessibility Standard)。要求教科书商在提供纸本教科书的同时,也上传NIMAS格式教材至美国无障碍教材管理中心(NIMAC,National Iristructional Materials Access Center)。NIMAS的格式是由标准的xml及图档所组成,所以可以轻松地转制成各式各样的版本,如在电脑上阅读的网页、有声书、加大字体课本、盲用点字机的编码等。有障碍学生及获得授权之机构可以到该网站搜寻、下载需要之教材,通过自行转制或是经教材商转制成符合其学习需求的教材。美国国会已经在2004年《障碍者教育法案》中将NIMAC列为其中一部分。类似这种基础性的工作也应成为特殊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国家层面的一项重点工作。

4.特殊教育不同层级主体的信息化推进责任

教育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组织协调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各级各类学校、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多方面力量。不同主体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扮演着不同角色,承担不同任务。

4.1国家层面顶层设计,政策推动

2012年9月10日,教育部正式成立了特殊教育办公室。与原来的特殊教育处相比,特殊教育办公室增加了拟定特殊教育的宏观政策和发展规划以及统筹规划(教育)部内相关的特殊教育管理工作两项职能。原来的特殊教育处主要把握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的管理工作,而新设的特殊教育办公室具有协调教育部内包括从学前到高等教育各阶段的教育,以及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师范教育等各类型教育的职能,更有利于调配资源,从全局的、系统的角度开展特殊教育工作。这一调整为统筹制定全国的特殊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以及协调构建远程残疾人终身学习体系提供了良好契机。

本着教育信息化“统筹规划,分类推进”的工作方针,应由教育部特殊教育办公室牵头,联合教育部科技司等相关部门,统筹做好国家特殊教育信息化的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并出台相应政策推动实际工作的开展。

除了提供信息化服务外,加强对国家残疾儿童少年及残疾人教育的管理也是国家层面的一项重要任务。国务院2010年转发的《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指出“建设残疾人人口综合数据管理系统”的任务,国家教育部颁发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要求“建设国家教育基础数据库和部级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教育部门应该与其他部门紧密合作,共同建立口径一致、相互衔接的国家残疾儿童少年数据库和残疾人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为残疾人的终身学习与发展服务。

4.2省级层面统筹规划,提供支持保障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已经明确各级政府是教育信息化工作的责任主体,教育信息化要以省级政府为主统筹推进。各省级政府推进特殊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在于从普教特教一体化的原则出发,统筹本地区的教育信息化工作。突出数字化特殊教育学校建设的重点,增强特殊教育学校与普通学校尤其是随班就读学校的联系。可依据不同地区的发展情况,以省或市县为单位建立盲童教育、聋童教育和弱智儿童教育资源中心,以面对面和远程辅导线上线下两种方式承担所辖区域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工作的师资培训、巡回辅导、咨询服务等工作。

在增强普教特教学校之间联系的基础上,还要继续加大对适应特殊儿童特殊需要的信息化设备的投入。现在已经有为残疾人设计的智能软件和专用计算机设备,如眼睛移动可打字的软件、手语翻译软件、盲人用点字触摸屏幕、电子助视器、语音输入设备、视频设备、语言训练、音乐可视设备等。这些设备可以帮助特殊儿童更便捷地应用信息化设备。这些设备与资源的购置、管理与使用需要省级层面提供必要的财政和人力物力支持。

此外,为了给信息化提供充分的资金保障,建议从各省设立的特殊教育专项经费投入中划拨出固定的比例支持特殊教育信息化发展。

4.3校级层面因地制宜,个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