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安徽教育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13 11:04:54

安徽教育论文

安徽教育论文范文1

关键词:双一流;安徽省;体育学;培养目标

1研究背景

为切实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建立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并实行现代化管理,提高我国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国务院于2015年10月24日颁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目标:“到2020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国。”为早日实现目标,一方面中央财政将中央高校开展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纳入中央高校预算拨款制度中统筹考虑,并通过相关专项资金给予引导支持;另一方面鼓励高校要不断拓宽筹资渠道,积极吸引社会捐赠,扩大社会合作,健全社会支持长效机制,多渠道汇聚资源,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并通过加强和改进党对高校的领导、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构建社会参与机制、推进国际交流合作、实现关键环节突破等一系列具体措施扎实推进我国“双一流”学科建设。本文通过对安徽省体育学学科培养目标研究,分析当中存在的优势与不足,结合社会发展需求提出建设性意见,为安徽省体育学硕士培养单位推进“双一流”学科建设提供参考。

2安徽省体育学学科培养目标研究

2.1体育学一级学科培养目标研究安徽师范大学是安徽省唯一一所拥有体育学一级学科学位授予权的学校,该校一级学科培养目标是:“造就德、智、体全面发展,德才兼备的、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学科发展需要的应用型或研究型,能胜任高校体育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高素质高层次专门人才。”该培养目标与《中华人名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对我国研究生培养目标的规划是相符的,即培养具有较高层次的专门人才,或更为具体的表达为:“培养具有一定科学研究能力、较强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体育专门人才。”该校培养目标侧重于与当前社会发展相适应、满足国家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学生培养的方向是能够胜任高校体育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高素质高层次专门人才。但从中看出该培养目标过于笼统,没有体现出对于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具体要求,这也是当前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定位存在的普遍问题。2.2体育学二级学科培养目标研究当前安徽省拥有体育学二级学科学位授予权的培养单位有3所院校,即淮北师范大学有“体育教育训练学”1个二级学科、安徽工程大学有“体育人文社会学”1个二级学科、安徽师范大学共有6个二级学科,安徽师范大学的6个二级学科为“体育教育训练学、运动人体科学、民族传统体育学、体育产业运营、大众体育学、体育人文社会学”。通过表1~表3对比可知,3所培养单位体育学二级学科培养目标所强调的主体方向基本是一脉相承的,一方面强调学生必须掌握学科内的基础知识与运动技能,有较强的综合实践能力,如体育教学能力、体育管理能力以及科学研究能力等;另一方面都共同强调培养学生掌握一门外语,能够于都学科内的专业外文资料。

3所培养单位培养目标都致力于高素

质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淮北师范大学关于体育教育训练学学科的培养目标倾向于对于学生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门知识和专项基本技术技能的培养,培养方向是从事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健身指导、科学研究和管理工作的人才;安徽师范大学体育教育训练学学科培养目标倾向于培养掌握学科内的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相比较而言,淮北师范大学学科培养目标更为具体。安徽工程大学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培养目标注重于学生体育人文社会学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的掌握以及国内学科前沿动态的把握,使掌握现代化学习工具和方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意识。而安徽师范大学体育人文社会学培养目标与体育教育训练学培养目标一致,倾向于掌握学科内的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培养。另外从表3可以看doi:10.3969/j.issn.1674-151x.2017.03.051体育教育理论与方法探索出,安徽师范大学对于“体育教育训练学、体育人文社会学、民族传统体育学、体育产业运营”四个学科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对于“运动人体科学、大众体育学”方向的培养目标独立的,且具有针对性。运动人体科学学科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适应社会经历建设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与研究型,能在各位部门从事专业的运动医务监督、运动创伤诊断与治疗、康复指导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大众体育学学科培养目标倾向于培养学生掌握现代大众体育方面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结合我国大众体育的国情创造性的加以应用。3结论与建议3.1结论3.1.1安徽省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呈现过于笼统的态势,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缺乏针对性。3.1.2培养目标是课程设置、评价体系构建的依据,而安徽省部分培养单位存在不同二级学科、培养目标却相同的情况,且在培养目标相同的情况下,学科课程设置以及研究方向等又并不相同,这与培养目标的制定原则是不相符的。3.1.3安徽省体育学培养单位的学科培养目标存在的普遍问题是并未与当前的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具体表现为当前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就业呈现“供大于求”的状况,很多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就业岗位与自己所学专业并不契合;此外现今在“全民健身”的背景下,相关培养单位的培养目标的定位仍一尘不变、过于“陈旧”。3.2建议3.2.1培养单位在制定培养目标的过程中应加深对于国内外相关培养单位培养目标的研究,“取其精华”结合自身院校现实资源制定出相应的、针对性较强的培养方案,为培养单位课程设置与评价体系的建立提供依据。3.2.2相关单位在制定培养目标时应充分结合当前社会发展需求,坚持“与时俱进”原则,针对存在的问题作出相应的尝试。如:对于民族传统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应改变传统的培养模式,为学生增设交叉学科课程学习、搭建专业的学科交流平台,成立安徽省民族传统体育研究会等一系列措施,切合提高民族传统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综合能力。3.2.3针对于当前体育学硕士研究生 就 业存在的问题,相关单位在制定培养目标时应抓住2条主线:(1)培养目标定位是以适应不同体育职业需求的知识与技能为核心要求;(2)不同专业课程设置与培养体系建立应体现对于不同体育职业的针对性,即对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体现职业适应性与发展性。

参考文献:

[1]张瑞林.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调查与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9(3).

[2]1980年2月12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根据2004年8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的决定》修正.

安徽教育论文范文2

关键词:区域历史 徽学概论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3.007

区域历史文化随着城市史、社会史、经济史等各学科的发展,逐渐成为高校历史学科中开设的课程之一。汤显祖一首“欲识金银器,多从黄白游。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为人传颂至今。自上世纪50年代徽州近几十万件文书陆续问世以来,特别是近三十年来,对徽州文化的研究层层深入,徽商、宗族、新安理学、徽州社会经济等都成为学者关注的热点,进而发展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学者对学科体系建设纷纷著书立作,专著上千本,学术论文更是硕果累累。徽学发展至今,已然成为一个历史学中较为成熟的一个学科分支。

近年来,随着徽学研究的深入,在一些高校中也开设介绍徽学的课程,由于徽学是以明清时期徽州历史文化为研究对象的,在向学生讲授时,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隔阂,学生很难真正对区域历史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及思索。因此,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进一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成为课程改革关键。结合自身经验,兼顾一般性与特殊性,以徽学概论课程为例,笔者对区域历史文化课程的教改路径作一论述,浅陋之处敬请指正。

1 树立上“讲授为辅,思考为主”的教学理念

这是教育者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态度、观念,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内容和方法模式的选择与设计,决定着教学过程和目标效果的开展与落实。教学绝非只是教师一厢情愿的“讲授”(即单边的知识灌输过程),尊重学生的个性和需求,自古以来就是睿智的教育者所信奉和恪守的教学思想和法则。有研究者指出,“古代的教育思想都包含着比较朴素的人文主义思想,都比较重视人的个性的全面与和谐的发展。”[1]被奉为“科学教育学奠基人”的近代教育家赫尔巴特,更是强调要“把学生的个性作为出发点”[2]。时至今日,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成为时代之需,面对个性十足、自我意识较强的90后大学生,我们的教学理念更应该更新。并且历史学教育由于初高中阶段应试教育的影响,显得较为僵化且具有意识形态教化倾向,若再秉持一种将学生视为被动灌输客体的教学理念,教学效果自然南辕北辙,遑论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树立一种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在兴味盎然、自主参与的教学情境中完成思想升华的教学理念至关重要。因此,徽学概论的教学理念可以简化为十六个字,即“讲授为辅,思考为主,讲授思考,相辅相成”。这里的“讲授”包括3层涵义:第一,讲授主体,即教师作用的发挥。教师的讲授是课堂的基础,没有教师的“讲”不成课堂,更谈不上教学。第二,“讲”什么,即内容的安排。教师按照大纲要求和学生需求,主次详略合理讲授,方能建构起一个有效率、有价值的课堂,没有重点和层次的“讲”意味着眉毛胡子一把抓,往往会让学生头绪纷乱、迷糊懵懂。第三,怎么“讲”,即方法的运用。教师恰当采用一定教学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抽丝剥茧、条分缕析,才能在提高学生认知的同时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方法和技巧的“讲”,会让课堂死气沉沉、了无生趣,“学”自然变得被动懒散、消极漠然,更谈不上“思”了。因此,课程能否实现教学目的及效果,首先取决于教师能否科学安排教学内容、恰当选择教学方法、积极彰显导向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讲授”起到引导作用,即教师精心编排的“讲”是教学的首要和灵魂环节,是一种方向性的选择、设计、引导和驾驭。另一方面,“讲”是教学的出发点,却非教学的落脚点。“讲”是为了“思”,“讲”的根本目的是要突破由教师到学生进行知识传授的单向静态模式,是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形成师生及生生之间互动争鸣的多元动态局面,最终使学生自主领会课程知识体系和思想精髓,实现由“讲”到“思”的飞跃。可见,教师角色选择性的退出、学生参与式的实践性的“学”和自主领会是教学的关键环节和终极旨趣。简言之,树立这样的教学理念,并力求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付诸实施,使两者交叉融通、相辅相成,对指导徽学概论教学改革,优化该课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积极有益。

2 教学内容上

因应需求,就地取材,增减取舍,张弛有度为贯彻“讲授”到“思考”的教学理念,教师首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与重构。这就是说,教师在不违背课程教学目标前提下,要对教学内容着眼全面而作严谨且适当地筛选与整合,该增加的要增加,该删减的要删减,力求取舍合理、张弛有度。因此,在安排教学内容时,根据学生专业背景和认知水平的不同,将在徽州的宗族、徽商、社会组织、新安理学内容进行全面讲述,在此基本上引导学生对社会发展轨迹及原因条分缕析,而相应的新安画派、新安医学等对专业要求较高的内容则相应弱化,只做简略之介绍。同时,根据徽学这一学科体系仍在构建这一特点,在讲述中将学术动态纳入到徽学的学习中。

3 教学方法上

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早在中国教育近代化进程中,梁启超等人就极其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其在不长的教学实践中推广了多种教学方法。如:以“趣味”组织教学(宣称“趣味就是一切,一切为趣味”);“海潮狮吼”式讲授法(古今中外广征博引的教学方法);札记批答法(学生多读书、作札记,然后由师批答,借以提高学生的读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师生共同研究法(师生共同讨论以培养学生能力)[3]。可以说,教学方法的改革,切实关系到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逻辑分析能力的提高,关系到教学目标的落实和教学效果的优化,也是彻底贯彻教学理念中“思考”为主的重要环节。针对于此,在教学方法上采取如下改革措施。

首先采用反串式教学。每次课前由学生担任老师的角色,介绍自己的家乡。通过对大江南北的区域介绍,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见识,同时易于引导学生纵向比较,思考地理人文条件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性、不同风俗文化对地方文化的影响,以及地方文化之间的相互渗透。同学自己上讲台也能够从自身的视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多会采用情境式教学方法。区域文化作为研究对象时较为具体,因此可以教师阐述结合图片、影像资料运用,使学生对于研究对象有具体认识。如介绍徽州地理特点,运用视频很容易就将其特点呈现在学生面前。讲到徽商发展时,放映各地徽商会馆图片,会馆的大气辉煌使学生对当时徽商执商界之翘楚有所体察。介绍到徽州村落、祠堂结构时,视频、图片更是不可少的工具。

再次,讨论式教学方法也是培养学生兴趣及独立思考能力所必须的。结合教授内容,设计众多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由于选课学生专业背景不一样,在问题设计是要照顾到外专业学生。所以,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了多层次的问题与学生进行讨论。以徽商教学为例,在开始教学前,首先要学生们设想如果自己要从商,会选择什么样的经营项目,学生们的回答多种多样,但多是跟随与自己的专业及兴趣,从而引出徽商在从商之初,随国家盐业政策,明初扩城、一条鞭法后银子需求量增加等情况,相应选择了盐、木材、典当等行业作为自己的主要经营项目,正是由于顺势而为,才取得商业上的成功。引导学生将徽商的发展与自身的发展相联系,对自身发展进行规划前,一定要去了解国家、世界发展的大势,顺势而为才能够借力而上,从而实现对自身的规划。其次,了解了徽商运营的项目以后,开始讲述徽商从商资本来源。课堂讨论,如果现在从商,启动资本从何而来,学生们有说从银行贷款的,有说从亲戚借的,从而将课程内容导入徽商资本来源。徽商资本的来源与现代学生相比有共同的地方,即通过血缘为基础的借贷,也有不同的,如宗族共同集资,通过对比,让学生更加理解明清时期徽商成长的背景。第三,徽商资本的去向。课堂讨论学生如果从商其投资去向,大多是买房、创业、奢侈品消费,与徽商的置地、消费有很类似之处,从而引导中国传统影响至今的消费观,进而理解徽商的消费选择。最后,将徽商的发展轨迹、徽州区域发展轨迹介绍给同学,同时让同学将眼光放长,分析现在徽商的发展以及安徽区域的发展。同时将明清徽商与现代温商做比较。通过这样的学习,明清徽商对于学生来说不再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群体,徽商的作为对于他们又很大的借鉴意义。而且联系自身的课堂讨论容易让他们产生代入,从而对于徽商有更强烈的理解的欲望。

最后,是运用体验式教学方法。作为一门研究明清地方文化的课程,如何让学生突破时间及空间的限制,从而对这门学科产生兴趣及求知欲是教学成功的第一步。针对于此,除了准备了大量的徽州图片以外,组织学生去省博物馆体验徽州建筑、徽州工艺的魅力。真实的触及到徽州文化的实物载体以后,对于为什么在皖南山区形成如此辉煌的文化成就成为学生们乐于探讨的问题,进而对于现在文化发展进行反思。在讲到徽州社会风俗介绍徽州美食时,笔者会专门买黄山小烧饼与学生分享。通过这样的体验式教学,让他们与徽州社会产生接触,打破时间及空间上的隔阂。

总体来说,徽学概论的课程改革中尽可能实践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式、讲演式、研究式、问题式、讨论式、座谈式、演讲式、表演式、反串式等等。“教学方法的全部内涵,就是能够应付自如地把教材与学生创造性地结合起来,就是教学内容与教学对象结合的产物。离开内容讲方法,方法是低效的;离开学生讲方法,方法是盲目的。”[4]一句话,方法本身无好坏,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4 教学模式上

师生双主,二元互动,强化实践,知行合一教学模式并非等同于教学方法,而是教育者在某种教学理念的指导下,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达到预设的教学效果,结合教学内容的需要,顺应学生的个性和需求,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平台,在教学过程中推行的特定策略和方案。在此教学理念指导下规划和施行的教学模式主要蕴含两方面要义:第一,“讲授”的主体(教师)与“思考”的主体(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双主,两者于和谐互动中实现教学相长;第二,“讲授”是理论教学,而“思考”是通过学生主体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包括课堂实践和课外实践而达到的,构成教学过程的立体面相,两者于相辅相成中达到知行合一。简言之,前者的实质是“双主互动”,后者的实质是“理论与实践并行”。“双主互动”是把教学活动看作是互动教学中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生成和发展的过程,[5]“理论与实践并行”是把教学活动化为理论与实践相互印证、举一反三的灵动过程。单向(教师学生)的、单一(纯理论教学)的教学模式只会助长学生对课程的“超然感”乃至“漠然感”,进而使学生产生厌课心理。若能在教学实践中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并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推行“双主互动”“理论与实践并行”的模式,自然会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历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逻辑分析能力,并在富有“现场感”的鲜活生动的教学情境中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教育。通过教学实践,推行一种“学生主导模式”,即按照教学内容体系把一个教学班分为若干组(可以按照学号来划分,也可以自由组合),每组学生根据各章的主要内容就某个主题(可由教师设定、也可自拟),经师生沟通在该章教学进行中或者完成后,组织一次活动,形式、方法、手段由学生自主决定和安排。如徽州宗族内容讲授过程中,学生对于以血缘为基础的基层组织为什么能够具备如此强烈的向心力不能够理解,有小组就提出进行宗族实践,他们通过参加到网上的宗亲网中,并模拟了祭祖仪式以后,对宗族的向心力有所体验,也引导他们进一步思索仪式对于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因此,从实际反应来看,这种模式的尝试对增强教学效果不无裨益,今后可以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课程教学究应如何改革,本无固定套路和模式,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立足自身的教学风格和人格魅力,注意提升自己的教学技巧和学术修养,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从教理念,实为改革的基点和旨归。

参考文献:

[1]谢利民.现代教学论纲要[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11.

[2]赫尔巴特.赫尔巴特文集3・教育学卷一[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40.

[3]金相成.历史教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4:18.

[4]董菊初.名师成功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20.

安徽教育论文范文3

(一)“贾而好儒”为徽商的成功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众多学者通过对徽州各宗族商人的研究发现,他们在步入商海之前大都受过正规的儒家经典教育,如清歙人江春“少攻制举业,乾隆辛酉乡闱以兼经呈荐,因额溢见遗,遂弃帖括经商扬州”。“少攻制举业”的经历使江春具有了敏锐的判断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这也是从事商业活动所必需具备的基本素质。

(二)我国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科体系的尴尬与不足

1.公共基础课程设置上,人文课程与自然科学课程严重不足。

我国各专业课程体系通常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大模块。工商管理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略显不足,只占到总学分的30%左右。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又占据了相当的比例,课程之间有一定的重复,内容安排流于形式。而一些必要的人文课程与自然科学课程却不见踪影,结果造成学生毕业后人文与科学素养出现严重的问题。

2.专业基础课过多过泛,造成专业个性不足。

如工商管理专业,国家教育部规定基础课程包括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等。各高校遵循教育部标准进行排课,就出现了学生知识面广则广矣,但工商管理专业与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相比,共性有余而个性不足。

3.专业课程设置上重理论、轻实践,与培养应用型人才需求不符。

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强实际工作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管理以及教学等方面工作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应用型高级管理人才。但事实上,很多高校教育目的依然是培养教学和科研人才,形成了以抽象理论为中心的课程模式,课程体系不顾现实社会对毕业生的真正诉求以及市场的反馈信息,过分追求理论的系统、完整和高深,严重偏离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三)重构

安徽工商管理学院面对问题和不足,利用地域优势,在承继徽文化之精髓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教育。

1.公共课程设置上增加文化类课程,优化政治理论课程。如开设《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等;开设选修课《中国茶文化、酒文化》等。

2.专业基础课程设计可开设《徽商》、《徽文化》等。

3.加大与现代新徽商校企合作的力度,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实践技能的场所。

二、建设“移动课堂”,践行徽商精神

(一)徽商重文化,更重实践

徽商的成功不仅在于对文化的重视,更在于他们从来不局限于死读书,读死书,他们更注重在耳熏目染中培养实践技能。徽商成功的经验也为我们今天的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安徽工商管理学院以“草根、安徽特色”为宗旨,“承继徽商精神、传播徽文化、树立新徽商品牌”是安徽管理界尤其是企业管理界的重要责任之一。为突出办学特色,体验古代徽商艰苦创业的过程,将“徒步徽杭,重走徽商路”作为开展“移动课堂”学习的重点。徽杭古道是古代徽州商人离开徽州出外经商的首选的一条山道,目前保存比较完好的一段自绩溪县伏岭镇至浙江省浙基田,一直延伸到杭州,徽商们通过京杭大运河把生意做到全国各地,是现存的徽文化物质文化遗存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移动课堂”建设的重点。

(二)“移动课堂”建设的基本策略

1.徒步徽杭,体验徽商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

徽杭古道即是出安徽至浙江一条最近的路上通道,全长五十余里,明清时期一代又一代徽商就是从这儿走出去,他们饱谙寒暑之苦,频历风波之险。学员们通过徒步徽杭,体验当年徽商创业之艰难和百折不饶的进取精神。

2.参观胡雪岩纪念馆和胡适故居,体验徽商诚信的处事风格和“徽骆驼”精神。

绩溪商人胡雪岩的胡庆余堂挂了两块匾,一块朝着顾客,上书“真不贰价”四个字,另有一块对着柜台,上面是胡雪岩亲手写的“戒欺”两字,旁边还有一段小字:凡有贸易均不得欺字,药业关系性命,尤为不可欺。余存心救世,誓不以劣品代取厚利。唯愿请君心余之心,采办务真,修制务精,不致欺予以欺世人,是则造福冥冥,谓诸君之关善为余谋也可。学员们通过参观胡雪岩纪念馆和胡适故居,体验徽商诚信的处事风格和“徽骆驼”精神。

3.开展拓展训练,体验徽商以众帮众的团队意识。

徽商的成功,不仅在于个人的勇于进取和敏锐的眼光,还在于他们往往利用宗族、乡里组成商帮,以众帮众、同舟共济。学员们在拓展训练中注重的即是团队意识的培养。

三、结语

安徽教育论文范文4

论文摘要:通过对徽文化中有关音乐方面内容的阐述,提出在安徽省艺术教育中,加强对“微风皖韵”的介绍和学习,不但可以丰富艺术教育的内容,而且可以促进徽文化自身的传承与发展,进而提出在艺术教育中,必须重视本民族、本地区艺术形式的学习。同时也对“微风皖韵”如何进学校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国家教育部2002年针对学校艺术教育相继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和(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年 一2010年)》两个文件,强调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然而目前学校艺术教育基本上还处于探索阶段:除了缺乏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艺术教育师资缺乏,教学设施建设滞后,教学理论和实践无法紧密结合以外,笔者认为要想发展和完善学校艺术教育,还必须要重视开发和利用学校所在地域的各类艺术形式,将其作为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教育资源加以利用。

笔者以为,安徽地区的学校在进行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应该重视结合其深厚的徽文化底蕴,把本地丰富多彩的地方艺术形式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资源。本文仅从音乐艺术教育的角度加以分析,以求抛砖引玉,求得大家商榷与指点。

一、源远流长的“徽风皖韵”

(一)“徽风皖韵”是一种文化

安徽历史文化悠久,是中国史前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安徽思想文化活跃,流派纷呈;艺术灿烂,绚丽多姿;文化遗产丰富,底蕴深厚,孕育了与敦煌学、藏学比肩而立,绚丽精深的徽学。因此,“徽风皖韵”中蕴藏了无数珍贵的文化宝藏,需要我们去挖掘、整理和传承。

(二)“徽风皖韵”中的音乐文化

1.安徽音乐—唱一首原汁原味地方民歌。安徽民间音乐植根于人民,表现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质朴天然。

安徽民间音乐有声乐和器乐两大门类,其中民歌是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徽民歌特点多样化:江南色彩区风格抒情优美,欢快活泼;皖西色彩区风格高亢燎亮;淮北色彩区,风格朴实粗犷;江淮色彩区混合色彩风格;皖东色彩区风格风趣幽默等。

2.安徽舞蹈—跳一曲“东方芭蕾”花鼓灯。安徽民间舞蹈风格特色大致可分为五个不同色彩区:淮北及淮河两岸的舞蹈风格粗犷炽热;皖西山区舞蹈风格明快;安庆及长江两岸舞蹈风格秀丽文静;江南地区舞蹈风格古老刚健;皖东南地区舞蹈风格柔美。 代表性的安徽民间舞蹈有花鼓灯、滩舞、巫舞、龙舞、狮舞等。花鼓灯在全省流行区域最广、参与人数最多、影响最大,在汉民族舞蹈中占有重要地位。

3.安徽曲艺—听一段“土掉渣”的安徽大鼓。安徽大鼓是遍及全省的大曲种。淮北地区流行的曲种有太和清音、毫州清音、四句推子、颖河溜等。江淮之间流行着白曲;六安地区有四弦书;马鞍山、芜湖等地则有梨簧调等。

4.安徽戏曲—演一出韵味十足的黄梅戏。黄梅戏是安徽省地方戏曲的代表剧种。黄梅戏以抒情见长,韵味丰富、优美、动听,唱腔如行云流水,委婉清新、细腻动人,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且通俗易懂,易于普及,深受各地人民群众的喜爱。《天仙配》、《女骑马》等优秀作品,无疑是艺术宝库中的精品。

安徽省境内的各学校,应该充分利用当地的各种艺术表演形式,积极开展艺术教育活动。加强对学生传统文化和古典美学的教育、熏陶和培养,让年轻人重新认识民族传统艺术的美,为把安徽建设成为文化强省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徽风皖韵”是安徽省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资源

(一)丰富了学校艺术教育的内容

我国地大物博,各地区各民族都蕴藏着极为丰富的音乐文化资源,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无疑可极大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因此,将各地区的民间音乐、戏曲、曲艺等不同程度地纳人学生学习的范畴,既能丰富艺术教育的内容,又能使学生在欣赏的基础上对地方音乐文化产生兴趣。

(二)打破了原有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的单纯的课堂讲授难免会让学生感觉枯燥,而如果把课堂移到学校之外,让学生亲临其境,活生生地接触、感受到种种艺术形式,无疑会给学生带来更为强烈的视觉、听觉的冲击,以及更为直观、感性的了解。“生活现场即课堂”,这就是亲身感受当地的艺术形式的另外一种教学模式。由此,再加上教师结合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学生学习效果必然呈现多元化,使学生再听课时感到更具体、更直观、更有兴趣、记忆得更加深刻。

与此同时,还可以通过邀请专家、学者进校讲座以及邀请民间老艺人、民间演出团体进校为学生表演等形式,可以使得教学手段更加灵活,教学模式更加多样,艺术教育的效果自然也就显现出来。

三、学校艺术教育是传承“徽风皖韵”的载体

(一)有利于促进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艺术教育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而对于我国优秀传统文了各一一徽文化的传承来说,艺术教育更是具有不可脱卸的责任。不仅如此,艺术教育还能增进学生对相关地域文化的了解。对于本地学生来说,学习家乡的本土音乐,会使他们更了解和热爱家乡。艺术教育不仅要带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更要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走进这些传统艺术形式,深刻发掘作品的文化内涵,从而树立起忧患意识和保护意识,能为我国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二)有利于在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下,弘扬民族文化

“徽风皖韵”作为安徽省的本土艺术资源是我国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认为,在学校艺术教育中强调对本土艺术资源的开发利用,在本质上应该是对当今全球化进程以及多元文化教育背景的一种回应。

教育部《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艺术教育的功能和作用在于“使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艺术文化传统和外国的优秀艺术成果,提高文化艺术素养,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培养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树立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然而据笔者对好几所学校学生调查结果显示,半数以上的学生对本民族、本地区艺术形式了解不多或不了解;89. 2%的学生对本民族的舞蹈或其他艺术形式会一点或一点不会;甚至有近20%的学生认为这些艺术已经过时了或虽然很美,但不够吸引自己。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学生的民族审美主体意识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失”。因此,在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下的今天,学校艺术教育课程强调对本土艺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但能够很好地弥补学生民族审美主体意识的“缺失”,更能强化我们民族艺术文化的主体意识,无疑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

四、传承“徽风皖韵”的实施构想

(一)统一认识,加大投入

各级领导要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艺术教育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出路。如此才会不断提高教育经费的投人,加大艺术教育经费比例,进一步加快艺术教育的发展水平,保证艺术教育的顺利、有效进行。

(二)因地制宜,取长补短

充分利用本土资源,充分挖掘其艺术内涵来丰富艺术教育的内容。学校应积极寻求政府支持,与地方部门配合,并和地方文化局、歌舞团、群众艺术馆等相关单位保持良好合作关系,可以在学校艺术节期间或重要节假日时,邀请当地民间艺术团体到校内进行演出等,以此来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地方艺术形式。这样以来,学生在风格特征、韵味特点上不断地学习熏陶、模仿,会逐步形成这些民间音乐演唱、演奏的良性循环。既能扩大学生的文化视野,又对民族音乐的文化传承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培训师资,广邀名师

当前各学校的艺术教育师资,主要由各学校音乐教师任教。这就必然存在一些需要面对的问题:一,如何针对非音乐专业学生的特点进行音乐教育;二,专业性较强的音乐学科教师,如何在提高自身专业能力的基础上,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不断丰富相关领域的学习,提高教好公共艺术课的能力;三,是否可以培养一些在职的有艺术专长的非艺术学科的教师兼任;四,如何针对艺术教育师资进行师资培训,即为艺术教师的发展创造“走出去”的机会,拓宽其视野,从而不断提高本校艺术师资队伍水平。

此外,可以采取专兼结合,面向社会灵活聘任艺术教育师资的方式,广邀名师,即“请进来”的办法。比如:聘请一些专家、学者做短期讲学、示范课观摩等;聘请民间艺人担任艺术指导教师等,这些都有利于本校艺术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四)学生组团,自编自演

学校学生社团是以高校的专业性、学术性为背景,依据学生共同的生活理念、业余爱好、专业兴趣、学术观点或其他方面的共同追求而自发结成的学生组织。学校学生社团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适应社会、促进学生成才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各学校可以根据本学校开设艺术教育的课程内容,同时在学校内成立各种协会和社团,如学生艺术团、戏曲爱好者协会等等。各艺术社团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特点,开展一些艺术活动,如戏曲爱好者协会可以自排自演一些经典的传统曲目,甚至有条件的社团可以自己创编一些具有戏曲风味的短剧,可以聘请一些社会团体的专业演员进行一定的指导等。学校艺术社团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化,不但能活跃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同时也能为学生提供艺术表演与艺术创造的空间,并且有利于提升学校艺术文化品位,促进学校艺术教育质量的提高。

安徽教育论文范文5

关键词:高等教育;结构性分析;结构改革

高等教育结构的改革,是关系我国经济建设、科学与人才建设的大事;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密结合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步伐,形成新型的高等教育结构与体系,是一个急需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

安徽曾是一个教育“大”省,仅中小学在校生就达1000多万人;但它又是一个教育“穷”省,因为时至1994年,全省仅拥有省属高校27所,且大多规模偏小、结构不尽合理,致使安徽的高考录取率始终徘徊在30%上下,全省人民盼望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呼声日起。“九五”以来,安徽省委、省政府顺应经济发展的需求和人民群众的要求,提出了“要刻不容缓地加快高等教育发展”的口号。

一、我省高等教育结构的分析

(一)层次结构。高等教育的宏观结构中的层次结构指高等教育内部由于教育程度和水平的高低而划分的层次及其相互关系。如高等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我省的研究生在校比例与全国相比较少,专本科同样。

(二)形式结构指不同办学形式的高等教育构成状态。根据经费来源和管理体制的不同,可分为公立和私立两种形式;根据授课时间的不同,可分为全日制高等教育和业余高等教育;根据授课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函授大学、夜大学、广播电视大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

我省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举办者如下:一所中科院,教育部一所,学校74所,民办17所,省教育厅一所,省国防科技工业办公室一所,合计95所。独立学院总共11所。

(三)能级结构指具有不同办学条件、不同办学要求和培养目标的各类高等学校间的比例关系。我国目前的高等学校大致可分为三个能级:(1)设有研究生院,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并重,教学和科研兼顾的重点院校;(2)以本科教育为主的一般院校;(3)以培养应用性、技艺性为主的专科院校。

省研究生高校分布情况:1、设有研究生院的高校(1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博士点高校(9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家重点学科/博士点/硕士点/专业学位点、安徽大学国家重点学科/博士点/硕士点/专业学位点、合肥工业大学国家重点学科/博士点/硕士点/专业学位点、安徽农业大学博士点/硕士点/专业学位点、安徽医科大学博士点/硕士点/专业学位点、安徽师范大学博士点/硕士点/专业学位点、安徽工业大学博士点/硕士点/专业学位点、安徽理工大学博士点/硕士点/专业学位点、安徽中医学院博士点/硕士点/专业学位点

3、硕士点高校(8所)安徽建筑工业学院硕士点、安徽工程科技学院硕士点/专业学位点、安徽财经大学硕士点、蚌埠医学院硕士点/专业学位点、安庆师范学院硕士点、淮北煤炭师范学院硕士学位点、皖南医学院硕士点/专业学位点、阜阳师范学院硕士点

(四)地域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结构在地区分布上的构成状态,而高校在各地的数量分布状况,不同形式的高校分布,不同等级高校的分布,不同专业点的分布等则构成高等教育的整体分布。安徽省211院校都集中在省会合肥,合肥高校占安徽高校总数的45.2%,另外,芜湖、蚌埠、淮南三市高校分布相对较多,且各市至少有一所普通高校。

(五)科类结构即不同学科领域的高等教育的构成状态。一般以高等教育机构所授学位、文凭与证书的科类划分为准。我国高等教育授予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林学、医学、管理学等12个学科门类的学位。其中综合院校5所,理工院校42所,师范院校13所,财经院校14所,医药院校7所,语文院校2所,艺术院校1所,政法院校2所,农林院校1所,林业院校1所,体育院校1所,未知类型6所,合计95所。

二、对安徽省高教结构改革的新认识

安徽高等教育在改革和发展中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一是高等教育规模仍然不能很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愿望。安徽有6500万人口中参加高考的人数是46万多,其中只有约53%%的学生能够享受全日制本专科教育。二是高等教育结构和人才培养质量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三是省属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较弱,特别是承担各类科研项目相对较少,对国家和区域经济转型和增长方式转变的支撑能力仍然不足。四是各项改革和教育理念转变有待继续深化。比如我们的大学承担了很多本不应该承担的工作,校园里幼儿园、中小学校、医院等一应俱全,大学几乎是一个微型的社会,不能集中精力办学。再如在教育理念方面,还不能适应学生求知的需要,灌输型的教学模式相当普遍,无论是课程,还是专业,学生没有较灵活的选择余地。

三、安徽省高教结构改革的举措

我们要逐步完善现代大学管理制度,更新陈旧的教育理念,必须坚持在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得到妥善解决。

首先,安徽应该把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超前发展作为“安徽崛起”的首要任务。与传统的资源型经济社会相比较,在现代知识化、信息化社会,知识和技术创新作用日益凸显,造成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要素主要不是资源禀赋的优劣,而是知识的创造、扩散和应用的状况,区域创新能力的优劣,已成为形成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核心因素。

其次,安徽要根据“工业强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出具有安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一规划,来谋划我省高等教育布局结构。基于在人力资源的开发使用、科技的创新及应用等方面的考虑,我省高等教育必须有针对性的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大学,也就是围绕以合肥为中心的高新技术产业,以马芜铜城市带为中心的金属冶炼、机械制造业,以两淮地区和安庆的能源、化工业,建立一批对产业发展具有强烈支撑的人才高地、技术高地。

最后我省“十一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立足安徽实际,提出:“以规模和质量为着力点,积极提升高等教育。”从人才培养规律和就业市场来看,省内高校“量”的扩张更多的应该是高职院校、民办高校,普通本科高校特别是以前的行业高校,其招生的生源应避免过分地集中在省内,这样会造成大量毕业生省内就业的巨大压力。在保证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上,重点建设一批对冶金、煤炭、化工、电子等我省优先发展的重要产业,具有强力支撑的优势特色学科,并把这些学科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学科创新队伍建设、学科平台建设作为重要的举措,以期发挥重点建设高校、重点建设学科的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着力解决安徽产业优化升级中的共性问题和关键技术,加快技术创新和成果的推广应用,加快产业技术进步。(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 世界银行《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编写组著;教育部财务司组织翻译.中国高等教育改革[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9.

[2] 毕诚.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高教结构改革[J].深圳大学学报.2004.(5).

[3] 赵卿敏.以科学发展观指导高等教育健康发展[J].当代教育论坛.2005(4).

安徽教育论文范文6

关键词:徽文化;安徽旅游;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6-000-01

徽文化是历史上徽州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独特精神面貌和物质形态综合。徽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支流,与敦煌文化、藏文化并称为中国三大地域文化。目前大众对徽文化的了解主要包括两种途径,一是徽商文化的传播,二是安徽旅游事业与徽文化的结合。其中安徽旅游中渗透的徽文化对人们的影响更加深入,同时这种文化表现方式也正在影响着旅游人才的培养。

一、徽文化与旅游专业学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徽文化在安徽旅游职业院校学生培养中已经有步骤的渗入,在提升旅游人才人文素质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人才培养中还面临一些新的挑战,徽文化与学生素质培养还有很长的路程要走。

1.文化挖掘深度、广度不够。目前高职旅游专业融入徽文化在内容和形式上还不够丰富。主要表现在课程设置中仅是与旅游景点的结合。针对旅游景点的讲解融入了徽文化。这种引入方式虽然对于学生的旅游知识素养有一定帮助。但是随着游客消费需求和旅游事业的深入发展,这种简单的景点境界介绍徽文化已经略显不足,未来旅游市场竞争已经逐渐向文化竞争转移。徽文化博大精深,具有独特的吸引力和精神陶冶功用[1]。而景点讲解中的徽文化碎片化比较严重,不足以发挥徽文化的独特性和全面性。因此在今后的专业人才培养中应当更加系统的对旅游职业人才的徽文化精神内涵体系做深入的培育和建构。

2.特色和品位需要进一步提升。在徽文化的挖掘开发中与教育的结合是一种重要途径。而且这些也都为职业人才培养和规划中提供了重要的文化资源。当前旅游专业人才培养重在塑造一种特色,形成与竞争对手不同的特色才能确保自己的优势地位。当前人才培养中,从知识结构看,常规性理论培养占据了大部分内容,而对于那些能够体现地方特色和文化特色的内容还存在一些欠缺。同时文化品位与学生的结合也存在一定的疏漏,注重俗文化或雅文化,或者雅俗盲目结合的现象。

3.文化氛围没有在教育中完全形成。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没有形成强大的文化氛围。这一点尤其表现在师生对徽文化与旅游课程的认识上。高职院校将徽文化课程作为一种选修课设置。这种设置首先没有将徽州文化与旅游课程有机结合在一起,另外,选修课程的定位也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文化氛围的培育和形成效果[2]。另外文化氛围的欠缺还表现在实践课程当中,校企合作中无论是企业方还是高职院校都是在一些基础岗位和基本技能上对学生进行强化和培养,设计到文化属性较强的旅游岗位则学生很少触及。

二、徽文化与旅游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结合路径

徽文化与高职旅游专业学生素质培养的结合是未来旅游市场体系完善的内在要求,这不仅在提升人才素质方面具有积极意义,而且在支持安徽旅游发展潜力上也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具体而言,二者的结合应当从以下几个层面重点突破。

1.改善徽文化教育的系统性和深度。当前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中徽文化内容总体呈现支离破碎的特点,或者说是以旅游产品的文化属性为出发点,而不是从徽文化本文出发的。这对旅游与文化的结合的影响越来越不利。为此在今后的人才培养中应当更加系统的对学科体系进行有计划的文化渗透。具体而言应当在课程体系开发中重新定位文化属性。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归纳整理与徽文化有关的内容和节点。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强化他们对整个文化体系结构域旅游知识结构的融合。以往的旅游知识讲解中,以旅游为本位,旅游知识讲到哪里就附带着文化知识作为辅助[3]。这种状况应当适当调整,文化因素的定位应当进一步提升,旅游知识和文化知识应当同等重要,甚至可以以文化属性为出发点。以文化为主要出发点,文化发展到哪里,旅游就讲解到哪里。文化系统在学生知识结构将具备更加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成为影响和提升整个文化旅游的一个重要因素。

2.铸造旅游专业的文化特色。徽文化与旅游专业的结合要形成特色,首先需要学生系统的了解和学习徽文化的渊源。具体而言,在旅游专业学生素质培养中有必要设立一门独立的课程对徽文化知识进行系统的讲解。为此安徽旅游职业院校首先解决的一个问题应当是课程开发,开发一门属于自己的徽文化课程,既能体现地方特色,同时又可以为学生接受。决定这一环节能否取得实效的一个关键点在于教材。编写适合当代学生思维特点的教材,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学习、了解徽文化的积极性是一项非常关键的作用。为此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应当注重教材知识的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的结合。

3.结合校内外教学资源营造文化氛围。徽文化氛围的形成需要高职院校发挥推动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不断在学生意识中强化徽文化这一概念。课程教学资源总体可以分为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这两种资源的开发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已经有所涉及,现在我们要解决的是将其推向更深的层次。例如在校内的培养中充分利用网络、视频、讲座等资源形式对学生的具体状况进行讲解和教授。校外资源当中充分利用校企合作模式,选取文化企业或者文化特色较为明显的旅游企业作为合作方,将学生输送到文化属性较强的岗位上。制造机会确保学生能够深入的接触文化教育。制定完善的教学计划,和评估机制,在经历一段实践的磨合和摸索之后高职院校的文化氛围必定能大有改观。

参考文献:

[1]李修松.依托古村镇建立徽文化生态保护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06).

安徽教育论文范文7

第九章安徽的山水旅游文化主要介绍安徽的名山,安徽的秀水和奇洞,历史文化名城与名胜。安徽地域文化课程教学资源:安徽电大王德寿主编的文字主教材,安徽电大编写的安徽地域文化形成性考核册。IP课件7讲,由安徽电大张秋婵博士主讲,其中导学1讲,课程讲解5讲,期末复习1讲。课件重点突出,讲解丰富多彩,深受学员喜爱。安徽电大在线网上文本资源有教学辅导、作业讲析、期末复习、往届试卷、徽风皖韵,本课程网上资源非常丰富,为学员的自学提供了很大帮助。

二、课程教学过程设计

(一)集中辅导集中面授主要是课程导学、精讲重难点、期末复习。安徽文化具有历史悠久,丰富多彩。在面授辅导时由于课时有限,教师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内容,必须理清思路讲重点。文字主教材是自学的主要材料,教学的主要媒体和课程考核的基本依据,因此必须精讲。通过研读教材,把书本九章内容划分四个部分,通过四次集中面授辅导,为学员讲解重点,突破难点,使学员在学习时有的放矢,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二)网上教学运用计算机网络进行课程教学,是远程教育的一大特色,目的是引导学员上网浏览资源,收看IP课件,通过网络答疑解难。每次上课都列出上网必看的资源,供学员选用。学员提出的问题,三天内予以回答,把面授辅导和网上教学结合起来。(三)自主学习要求学员围绕教材的学习要求,分层次把握每一章节的重点内容,围绕课后思考题把握课程重难点,结合教材联系阜阳当地实际,增加学习的兴趣。(四)小组讨论小组讨论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种问题通过发表意见互相启发,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安徽地域文化学员并不陌生,很多人都游览过黄山、九华山等地,有一定的文化基础,讨论问题学员有话可说。比如欧阳修与阜阳西湖,阜阳博物馆与阜阳悠久的历史文化,学员讨论热烈。我事先拟定讨论题目,有学员有所准备,学员发言有的放矢,收获很大。一是课堂讨论,教师针对大家感兴趣的话题展开讨论,不拘形式,充分体现师生平等,各抒己见,互相启发。二是网上讨论,教师事先在电大在线课程讨论区提供一些具体教学案例,让学员深入分析并加以讨论。重点是培养学员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五)形成性考核安徽地域文化形成性考核内容是平时作业、面授考勤、网上教学活动和小组讨论参与等,占课程总成绩的40%。本课程平时作业分为四次,是形成性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占形成性考核成绩的60%。面授活动占形成性考核成绩的20%,网上教学活动、参加学习小组活动分别占形成性考核成绩的10%。(六)实践活动为了让学员更深入地学习课程,联系实际,了解阜阳,增强学员对家乡的自豪感和对家乡的热爱,实地组织学员参观阜阳博物馆。通过讲解员的精彩演说,学员对阜阳悠久的历史文化惊叹不已,以我们的祖先感到骄傲。阜阳是皖西北历史文化名城,目前已成为皖西北最大的中心城市。根据课程要求,结合地方实际,组织学员参观阜阳博物馆、文峰公园、颍州西湖,让学员了解阜阳辉煌的过去,美好的现在,展望阜阳的未来,充满对阜阳的热爱。为了提高学员兴趣,拓宽学员视野,给学员演示登陆安徽旅游网,学习安徽山水文化、建筑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红色文化、地方名吃、地方戏曲,观看景区视频,品味徽风皖韵,学员兴致很高,受益匪浅。

三、课程教学反思

安徽教育论文范文8

关键词:高职院校 地方体育项目 课程改革

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时代背景下,原有的教育教学体系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教育教学思想的改变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校体育的发展。体育课程的改革和创新是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有在改变原有的体育教育教学模式下,继续深化体育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持续推进体育教学综合改革,才能把我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

1 高职院校体育改革引入地方体育项目是时展的必然选择

在中西方体育文化碰撞、交流和交融的国际背景下,在我国体育已向“健康体育”、“大众体育”和“终身体育”转变的历史趋势下,必然要求高校体育深化教学改革,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需要。体育课程的改革和创新是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我国的历史发展长河中发展形成的地方体育项目,是我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民族性,并具有较高的健身价值和教育价值,利用地方体育项目推进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对丰富高校体育教学内容、改进和提高体育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体育参与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学校体育的育人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2 安徽省地方体育项目丰富,为高校利用地方体育项目创造了有利条件

安徽省地方体育项目丰富、种类较多,很多项目至今还发挥着作用并广为流传。长期以来,不仅在群众的生产劳动实践中与风俗习惯紧相联系,形成了许多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而且很多项目已经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至今仍发挥着健身和娱乐的功能。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和扶植下,形成了一大批具有安徽地方传统的体育运动项目。在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安徽省共参加了最能代表安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8个竞赛项目和2个表演项目,获得的奖牌总数和竞赛总成绩位居华东第一,共获得一等奖2个、二等奖15个、三等奖14个,成绩和获奖项目都位居全国的前列。从安徽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看,安徽作为全国为数不多的56个民族覆盖省份,民族聚居分布区域性明显,占人数相对较多的民族主要有13个,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体育项目。安徽省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十分丰富,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共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和地方体育项目目前已达970个之多,项目之多位居全国前列,因此,地方体育项目十分丰富。

3 安徽省具有良好的体育生态,为利用地方体育项目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氛围

改革开放以来,安徽省高度重视体育工作。在党和政府的领导和扶植下,不仅竞技体育取得了许多优异成绩,民族体育工作也取得了重大进展。特别是“十一五”期间,安徽省体育工作积极推进国家体育发展战略,在科学发展的指导下安徽省体育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呈现出竞技体育、学校体育、群众体育齐头并进的局面,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竞技体育实力增强,实现了竞技体育的历史跨越,同时群众体育蓬勃开展。各项体育设施建设积极推进,社区体育和农村体育设施更加完善。社区、农村健身俱乐部、农村健身工程和文化工作站全面开花,安徽省健身工程已经惠实每一个家庭,使每个家庭享受健身带来的幸福和实惠。在大力发展全面健身的同时,先后建立多个国民体质监测站和国家高水平人才后备基地,国家单项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等。为了适应安徽省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全省范围内建立了多个少数民族体育示范基地。进入“十二五”时期以来,安徽省制定了《安徽省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2015)》和《安徽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年)》,提出了2015年发展的总体目标,计划规定,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和渠道,积极利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和人们喜爱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开展全民健身工作,发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健身功能,丰富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水平,传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和保护,创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表演形式,进一步完善全民健身指导服务体系,提高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水平,推进全民健身工程的持续开展。

为传承和发展具有健身价值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安徽省通过培养项目传承人和拨付专项扶持基金等政策,加快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研究和创新,不断完善传承途径,为安徽省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发和利用提供很好的舞台,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安徽省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以基本摆脱面临失传的困境,不少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由于政策和资金的扶持,以逐渐步入市场化发展和运作的阶段。这些,无疑为安徽省高校更好地利用地方体育项目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氛围。

4 国家中部崛起发展战略,为更好地利用地方体育项目提供了难得机遇

根据中部崛起战略实施以来的经验及反思,“十一五”期间国家对中部崛起战略进行了调整。中部崛起战略发展侧重点从“一类产业向二、三类产业发展调整,并用5年时间实现公共服务水平初步均等化目标”。随着文体文化目标需求的增加,大众体育和健身手段需求多样化发展将成为公共服务水平的重要指标。安徽省是国家承接产业转移地带的重点区域,同时也是中部地区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发展的重要区域。安徽两淮地区和江淮之间地方体育深受境内各族人民所喜爱。特别是地方体育产业的发展和节庆体育文化的效用,已经引起了中部地区各级政府的关注和重视。因此,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经过调整,安徽等中部地区少数地方体育事业将迎来新发展的时期。这将为安徽省高等院校更好地开发利用地方体育项目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5 安徽省高职院校办学实力的增强,为有效利用地方体育项目奠定了基础

安徽省高等职业院校具备利用地方体育项目的软硬件条件。进入新世纪以来,根据国家教育部的要求和委托,安徽省教育厅先后多次组织了“职业院校人才评估”。按照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指标体系的要求,各高等职业院校在体育软硬件建设方面增加了大量资金投入,从而使体育教学的软硬件条件都得到了较大改善。根据调查,目前安徽省绝大部分高职院校的硬件设施都能够满足地方体育项目教学、训练的需要。尤其是一些条件较好且具有规模优势的高职院校,部级示范院校和省属示范高职院校,这些学校体育设施较为完善,部分高职院校体育场馆等硬件设施条件甚至比本省一些普通本科高校的条件还要好。

安徽省各高等职业院校初步具备了开发利用地方体育项目的师资队伍。从对安徽省11所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师队伍的调查看,被调查的11所高等职业院校共有体育教师86名,包括专兼职体育教师,均为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毕业,拥有高校教师资格证书。从学历结构上看,86名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56人,占体育教师总数的65.12%,具有本科学历的29 人,占体育教师总数的33.72%;学历结构较合理,基本能满足学校体育教学的需要。从职称结构上看,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28人,占体育教师总数的32.56%,具有讲师职称的40人,占体育教师总数的46.51%;具有助理讲师职称的12人,占体育教师总数的13.95%;从数据分析来看,职称结构趋于合理,形成了一定的梯队,能够完成学校的教学和科研任务。从专业结构上看,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教师21人,占体育教师总数24.42%,非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教师65人,占体育教师总数的75.58%。另外,通过对11所高校44名体育教师的问卷调查统计表明,有23名体育教师参加过地方体育项目的训练或培训,占被调查人数的52.27%。

安徽省高等职业院校利用地方体育项目的优势比较明显,这些优势将有利于安徽高等职业院校进一步做好地方体育项目的开发利用工作。如果充分利用这些优势,也必将有力推动安徽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化。

参考文献:

[1]刘可夫,刘晓光.论体育项目的合理开发和配置[J].体育学院学报,1999(02).

[2]吴广宏,孔德银.体育项目及基本理论问题的分析与研究[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1(4).

[3]国家教委.体育工作条例[Z].北京.1990.2.

安徽教育论文范文9

【关键词】教育新闻 深度报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教育事业的地位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进入新世纪以来,新课程改革、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均衡教育发展等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施行,进一步彰显了国家对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教育事业肩负着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使命,并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史册上谱写出辉煌的篇章。人民群众对教育工作的关注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集中,教育新闻因此成为我国社会转型期最为重要的“民生新闻”。随着《安徽青年报・教育周刊》的面世,教育新闻宣传已成为报社新闻宣传的一个重要内容,如何让教育新闻产生较好的传播效果?近几年来,《安徽青年报》的采编人员努力站在时代制高点,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下,积极探索教育新闻规律,不断总结教育新闻工作得失,力求让教育新闻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从而大大提高了教育新闻报道的社会影响力。

一、勇于担当,做党的教育政策的忠实宣传者

随着我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不断深入,党和国家围绕教育工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重要举措。2005年底,国务院决定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全面构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两年内,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建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巩固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此举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为此报社组织记者深入到各县市区教育局、学校及学生家庭采访,掌握了大量鲜活典型素材。很快在《安徽青年报・教育周刊》发表了《阜阳多措并举强化义保经费管理》、《亳州市精细化管理义务教育保障经费》,及时宣传推广全省各地对义务教育保障经费的科学化管理及建立义务教育经费安全运行长效机制的做法,系列报道发表后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影响。

二、视角敏锐,及时关注教育热点

新课程改革是进入新世纪以来课堂教学的难点和热点,也是广大一线教师关注和谈论最多的话题。这次新课改的力度是以往每一次课改都无法比拟的。作为新闻媒体有责任对新课改发挥引领作用,更要以敏锐的视角关注新课改。《安徽青年报・教育周刊》首先通过宣传课改名师对一线教师产生引领作用。组织记者采访省内外一批走在新课改前列,对新课改大胆探索并取得一定成就的名师。先后采访了课改名师史焕章、梁陆红、凌新、王小红等,并在《安徽青年报・教育周刊》显要位置发表了《史焕章:辞官从教追寻理想的语文课堂》、《课改名师梁陆红写真》等稿件,上述系列课改名师的事迹在报纸刊登后,在安徽教育系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些名师都处在教改一线,他们用丰富的经验及时解答了许多一线教师关注的新课改热点,消除了很多一线教师对新课改的模糊认识,增强了推进新课改的信心。

三、牢记使命,敢为教育鼓与呼

新闻记者必须时刻牢记承担的责任和使命,善于运用舆论监督武器为教育工作鼓与呼,从而为教育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原阜阳市少年宫被开发后,新少年宫建设迟迟不能动工,市少年宫不得不租借办学场所,其生存受到严峻挑战。为此报社派出记者到阜阳深入采访,在《安徽青年报》头版发表了《阜阳市少年宫何时开建?》。阜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舆论监督,把少年宫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多方筹集资金终于按时开工。随后相继刊载了《阜阳市少年宫开工奠基》、《阜阳市少年宫正式投入使用》等稿件。

四、与时俱进,做教育新观念的引领者

“在现代社会中,大众传媒堪称与培养新观念的有效工具,通过舆论引领,能使阻碍发展的旧观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抛弃,有利于发展的新观念逐渐被民众所接受。”①作为媒体从业人员必须站在时代的潮头,以负责任的态度做教育新观念的引领者。

一个时期以来,媒体过于强调应试教育,尤其在每年的高考、中考揭榜之后,对高考状元、中考状元的宣传可谓铺天盖地。教育界众多有识之士对此颇有微辞。教育部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已着力强调素质教育,淡化对应试教育的宣传。作为媒体不应跟风炒作,不应过分关注高考状元、中考状元。为此《安徽青年报・教育周刊》推出素质教育的典型,宣传那些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对孩子终身成长负责的学校和教师。派出记者深入到素质教育较有成效的学校,并发表了《颍东区实实在在抓好素质教育》、《家校沟通:为学生的快乐成长搭建平台》等系列报道。

五、扬长避短,在深度报道上下功夫

《安徽青年报・教育周刊》每周推出一期,新闻时效性先天不足,为此采编人员扬长避短,在深度报道上下功夫。

均衡教育是近几年来包括社会各界在内共同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阜南县作为部级贫困县是安徽省最后一个通过“普九”验收的县,教育资源的紧缺导致城区优质学校令人头痛的大班额。但自阜南县研究制定了《阜南县规范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办学行为实施方案》,困绕多年的大班额现象在阜南县终于得到有效破解。为此组织记者深入采访写出了长篇通迅《一个部级贫困县均衡教育的弯道超越》,文章在“关注”栏目整版刊登后,受到我国基础教育权威专家王文湛等人的高度评价,随后跟踪报道刊登了《阜南均衡教育弯道超越引发热议》,国内诸多强势媒体相继前往采访。

近几年来,我们还围绕教育系统热点难点组织了大量深度报道,诸如:《省城众多企业缘何舍近求远招技工》、《高中阶段学校亟待资源整合》、《谁动了民办教育的发展空间》等深度报道在省内教育系统产生了良好的反响。

教育新闻报道大有可为。从事教育新闻必须有“大教育”的视角和不断创新的精神。从事教育新闻报道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要通过不断地探索实践、不断地总结思考,从而在教育新闻宣传中逐渐形成自身的特色和风格。■

参考文献

①陈燕如 著:《大众播与社会发展》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

(作者单位:安徽青年报社)

责编:刘冰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教育事业的地位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进入新世纪以来,新课程改革、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均衡教育发展等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施行,进一步彰显了国家对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教育事业肩负着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使命,并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史册上谱写出辉煌的篇章。人民群众对教育工作的关注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集中,教育新闻因此成为我国社会转型期最为重要的“民生新闻”。随着《安徽青年报・教育周刊》的面世,教育新闻宣传已成为报社新闻宣传的一个重要内容,如何让教育新闻产生较好的传播效果?近几年来,《安徽青年报》的采编人员努力站在时代制高点,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下,积极探索教育新闻规律,不断总结教育新闻工作得失,力求让教育新闻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从而大大提高了教育新闻报道的社会影响力。

一、勇于担当,做党的教育政策的忠实宣传者

随着我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不断深入,党和国家围绕教育工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重要举措。2005年底,国务院决定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全面构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两年内,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建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巩固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此举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为此报社组织记者深入到各县市区教育局、学校及学生家庭采访,掌握了大量鲜活典型素材。很快在《安徽青年报・教育周刊》发表了《阜阳多措并举强化义保经费管理》、《亳州市精细化管理义务教育保障经费》,及时宣传推广全省各地对义务教育保障经费的科学化管理及建立义务教育经费安全运行长效机制的做法,系列报道发表后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影响。

二、视角敏锐,及时关注教育热点

新课程改革是进入新世纪以来课堂教学的难点和热点,也是广大一线教师关注和谈论最多的话题。这次新课改的力度是以往每一次课改都无法比拟的。作为新闻媒体有责任对新课改发挥引领作用,更要以敏锐的视角关注新课改。《安徽青年报・教育周刊》首先通过宣传课改名师对一线教师产生引领作用。组织记者采访省内外一批走在新课改前列,对新课改大胆探索并取得一定成就的名师。先后采访了课改名师史焕章、梁陆红、凌新、王小红等,并在《安徽青年报・教育周刊》显要位置发表了《史焕章:辞官从教追寻理想的语文课堂》、《课改名师梁陆红写真》等稿件,上述系列课改名师的事迹在报纸刊登后,在安徽教育系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些名师都处在教改一线,他们用丰富的经验及时解答了许多一线教师关注的新课改热点,消除了很多一线教师对新课改的模糊认识,增强了推进新课改的信心。

三、牢记使命,敢为教育鼓与呼

新闻记者必须时刻牢记承担的责任和使命,善于运用舆论监督武器为教育工作鼓与呼,从而为教育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原阜阳市少年宫被开发后,新少年宫建设迟迟不能动工,市少年宫不得不租借办学场所,其生存受到严峻挑战。为此报社派出记者到阜阳深入采访,在《安徽青年报》头版发表了《阜阳市少年宫何时开建?》。阜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舆论监督,把少年宫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多方筹集资金终于按时开工。随后相继刊载了《阜阳市少年宫开工奠基》、《阜阳市少年宫正式投入使用》等稿件。

四、与时俱进,做教育新观念的引领者

“在现代社会中,大众传媒堪称与培养新观念的有效工具,通过舆论引领,能使阻碍发展的旧观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抛弃,有利于发展的新观念逐渐被民众所接受。”①作为媒体从业人员必须站在时代的潮头,以负责任的态度做教育新观念的引领者。

一个时期以来,媒体过于强调应试教育,尤其在每年的高考、中考揭榜之后,对高考状元、中考状元的宣传可谓铺天盖地。教育界众多有识之士对此颇有微辞。教育部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已着力强调素质教育,淡化对应试教育的宣传。作为媒体不应跟风炒作,不应过分关注高考状元、中考状元。为此《安徽青年报・教育周刊》推出素质教育的典型,宣传那些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对孩子终身成长负责的学校和教师。派出记者深入到素质教育较有成效的学校,并发表了《颍东区实实在在抓好素质教育》、《家校沟通:为学生的快乐成长搭建平台》等系列报道。

五、扬长避短,在深度报道上下功夫

《安徽青年报・教育周刊》每周推出一期,新闻时效性先天不足,为此采编人员扬长避短,在深度报道上下功夫。

均衡教育是近几年来包括社会各界在内共同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阜南县作为部级贫困县是安徽省最后一个通过“普九”验收的县,教育资源的紧缺导致城区优质学校令人头痛的大班额。但自阜南县研究制定了《阜南县规范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办学行为实施方案》,困绕多年的大班额现象在阜南县终于得到有效破解。为此组织记者深入采访写出了长篇通迅《一个部级贫困县均衡教育的弯道超越》,文章在“关注”栏目整版刊登后,受到我国基础教育权威专家王文湛等人的高度评价,随后跟踪报道刊登了《阜南均衡教育弯道超越引发热议》,国内诸多强势媒体相继前往采访。

近几年来,我们还围绕教育系统热点难点组织了大量深度报道,诸如:《省城众多企业缘何舍近求远招技工》、《高中阶段学校亟待资源整合》、《谁动了民办教育的发展空间》等深度报道在省内教育系统产生了良好的反响。

教育新闻报道大有可为。从事教育新闻必须有“大教育”的视角和不断创新的精神。从事教育新闻报道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要通过不断地探索实践、不断地总结思考,从而在教育新闻宣传中逐渐形成自身的特色和风格。■

参考文献

①陈燕如 著:《大众播与社会发展》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