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输电专业技术总结集锦9篇

时间:2023-03-13 11:05:15

输电专业技术总结

输电专业技术总结范文1

摘要:随着铁路的高速发展,对通信接入网也提高了更高的要求。铁路通信网要想发挥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必须对铁路通信接入网技术进行不断的探讨和建设。 关键词:铁路;通信;接入网 1. 接入网技术 接入网就是交换局到用户终端之间的所有机线设备,主要用来完成用户接入核心网的任务。换句话说,接入网就是指在用户网络接口与业务结点接口之间传送电信业务运载功能的各种实体,由管理接口进行配置和管理。接入网可选择的技术有很多,就目前现状而言,接入网的技术可分为有线接入和无线接入两种。其中有线接入网包括光纤接入网、铜线接入网、混合光纤同轴电缆接入网等。(1)铜线接入网。在传统的电信网中,用户线主要采用双绞线向用户提供电话业务。而现在的电信网中,提高双绞线的传输容量来使用户对各种电信业务的需求得以满足,其主要是通过采用先进的数字信号处理技术来进行。铜线接入网的传输介质是采用普通电话线,线对增容技术和数字用户线技术是铜线接入技术的两个主要技术。所谓线对增容技术就是传送多路复用信号的技术,并且利用普通电话线在交换机与用户之间进行。(2)光纤接入网。光纤接入网是指在接入网中用光纤作为主要传输媒介来实现信息传输的网络形式,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光纤传输系统,而是针对接入网环境所专门设计的光纤传输网络。光纤接入网的传输介质是采用光纤来进行的,利用光网络单元提供用户侧接口。光纤传输时是需要在交换局侧利用光线路终端进行电/光转换,在用户侧要进行光/电转换时要利用ONU来进行,然后将信息送至用户设备,这些都是因为光纤上传送的是光信号。(3)HFC接入网。混合光纤同轴电缆接入网的传输介质是采用光纤和同轴电缆来进行的。从传统的同轴电缆CATV网到HFC网,经历了单向光纤CATV网,双向光纤CATV网最后发展到HFC网。混合光纤同轴电缆接入网是电信网和有线电视网相结合的产物。HFC接入网的基本原理是:在双向光纤CATV网的基础上,根据光纤的宽频带特性,用空余的频带来传输话音业务、数据业务或个人信息,以充分利用光纤的频谱资源。(4)以太网技术。以太网技术可以将多个局域网网段连接起来形成更大的局域网。以太网技术主要采用以太网交换机,在端口之间建立多个不同的点对点专用通道,并采用带宽独占模式,将网络发生拥塞的可能性降到最低,进而使网络的传输效率不断提高。 2. 铁路通信接入网的系统组成 接入网是通信网的底层部分,直接面向用户,目前常采用光纤接入。铁路接入网所涉及的系统技术与传输网基本相同,主要有数字技术(STM/ATM)、光纤传输技术、铜缆传输技术(ADSL/HDSL)等,光纤接入网系统的基本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其中,光网络单元用ONU来表示;光配线网络用ODN来表示;光线路终端用OLT来表示;业务节点用SN来表示;接入网用AN来表示;业务节点接口用SNI来表示;适配功能用AF来表示。 图1 光纤接入网系统的基本系统结构 光纤接入网的组网方式有环型结构、星型结构和总线结构。(1)环型结构。特别是SDH自愈环型网结构,以其出色的质量结合较高的成本适合于带宽需求大,质量要求高的用户和接入网馈线段应用。铁路通信对安全的要求非常高,所以大多采用环型结构。(2)星型结构。星型结构比较适合用于传输成本相对交换成本较低的场合应用,其具有优质服务和成本高的特点。(3)总线结构。总线结构全部传输设置可以为用户共享,所有用户都能接受从局端发出的信号。 铁路接入网的业务主要可分为公用和专用两方面,专用业务主要有:(1)铁路专用通信:调度电话、专用电话、区间电话、站间电话和闭塞电话。(2)专用数据业务:铁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TMIS、铁路客票发售和定系统、铁路运输调度指挥管理信息系统TDCS、调度集中CTC、红外轴温远程监测、电力远程监测与控制、中间站电源设备及环境远程监测与控制等。(3)其它多媒体业务:电视会议系统、电缆电视(CATV)等。 3. 铁路通信接入网技术发展趋势 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深入,铁路通信接入网不仅只要求具有高效地保障铁路安全运营的通信功能,而且要更大限度的发展铁路电信的增值服务。我国目前铁路通信网络设施还比较落后,这是阻碍铁路运输网络发展的一大因素。我国铁路通信系统具有以下优势:信道利用率高、组网灵活等,能够使旅客的通话质量和优先等级得到保障,同时也能为列车上的工作人员提供业务通信等。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主要考虑到铁路已经延伸到很多较为偏僻的地区,有些地区的公用通信系统还有待完善。因此,在利用已有的铁路通信系统资源时,为了能够满足更多旅客的需求还应对现有的接入网技术进行适当的扩容。目前,我国的铁路通信系统主要是通过建立单基站无线接入系统和增加移动交换功能来实现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与公用网相融合是铁路通信系统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 4. 结语 铁路通信接入网技术是保证铁路安全运行和高效率运输的有力工具。随着铁路跨越式的发展,铁路通信网络的建设也取得了飞速的发展。总而言之,铁路通信接入网应该在满足高速铁路通信指挥能力的同时,应向着与公用网相融合的方向发展,逐步达到同公用网的统一,从而发挥铁路通信在国民经济中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陈莉, 莫日根, 王雄春. 嵌入式系统接入网及其网络接口技术研究[J]. 微计算机信息, 2007, (08) [2] 刘柏. 论铁路通信工程建设[J]. 现代商贸工业, 2009, (16)

输电专业技术总结范文2

【关键词】输配电系统;用电工程自动化;运行优势

电力技术的发明最主要的是带动我国的工业经济发展,在综合国力提升中工业经济占据主导地位。而且电力工程的进一步发展和壮大,促使我国相关电力能源的科学技术也取得创新性的突破,都带动了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而且电力技术的自动化运行是最适合当前和未来社会经济建设发展的主要能源,以下我们就以为何分析输配电及实现用电工程自动化的运行的重要性和实施方法进行探讨,为电力工程的进一步自动化发展建设提供坚实的依据。

1 分析输配电及用电工程自动化运行的重要性

1.1 是对当前经济发展模式的总体适应

电力企业的发展能够为社会经济效益带来最有保证的安全生产和运行有序,所以用电工程实现自动化是对当前的经济发展的模式对接,从而保障了社会经济科学技术能够适时地发生改变,给社会更多的文明状态和科学技术发展空间,而且电力资源在现代的自动化运行模式中,也坚持了科学创新和技术实践的方针,能够确保电力能源运行安全全面稳定,完善电力工程的自动化运行方式,是对当前的经济发展模式的总体效益考虑。

而且电力能源的自动化运行,是现代电力事业进一步发展的保证,因为自动化是根据时代的科学文明技术的进步而产生的,总体上就是为社会现代化经济建设提供服务的,而且电力自动化就主要是依靠现代科学技术中的电子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电力设备共同结合的产物,而且能够从本质上保证供电质量,完善科学规范电力事业的发展,给主要使用电力资源的事业经济发展有保障,而且当前的经济发展模式就是要把电力资源的自动化发展转化成全面的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高科技专业产品,从而达到对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和秩序的总体适应。

1.2 能够促使更多的自动化科学技术产品诞生

电力工程实现自动化,直接的就是给我国的当前社会科学技术带来全新的发展要求,提高工作生产率就是要实现产品和工序的自动化生产,而且产品自动化才会给电力事业的自动化发展带来有效性的显示,因为电力工程实现的自动化直接就对科学技术的改良,和新产品的推广带来坚实的动力依据,工业自动化可以节省劳动力,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实际经济收益,而且电力工程的自动化发展和建设,只有被高科技的电子产品所利用,才能够体现其存在价值。

自动化的科学技术的产生,既是对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基本体现,又是为我国进一步发展电力工程自动化,做好前提要求。科学技术才能把电力工程的自动化存在模式扩大其价值存在,而且自动化的电力工程建设从总体上肯定了我国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建设是有效的,更多的电子产品的发明和引进,都可以因为有电力工程的自动化而体现其本质的价值意义,也就从根本上说明了自动化的电力工程建设,能够促使科学技术产品的产生和发展。

1.3 能够给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最基本的保障

当前的国际经济发展模式就是综合国力的排名,但是综合国力就是对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总水平的总和,因此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就要有科学技术的全面护航,但是电力的自动化建设就是对科学技术进步和改良的基本依据,所以要实现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就是要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口号放在首位,但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电力工程的自动化建设就是科学技术的首要存在原因动力,因此电力工程的自动化建设就是对城市的现代化进程加快。

我国要实现现代工业发展高度文明的现代化国家,还有很多的实际工作要做,尤其是在现代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局面下,我国的经济发展建设主要要把工业经济的发展建设放在第一位,而且电力能源的自动化具有高效灵活的特点,即使是应对当前社会各经济建设对工业用电量不同的情况下,也能够保证各工作生产都能够有序进行,而且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正是因为电力工程的自动化建设和发展,才能够给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最本质的保障。

2 当前输配电及用电工程自动化运行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当前的电力输送搭配管理混乱

电力技术尤其是电力自动化工程的使电力的存在更加的充满灵活性和高效性,仅仅只是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就可以进行系统的管理,无疑促使电力的建设工程变得充满复杂的工作程序,造就了电力资源输配时的电路混乱现象,而且电力资源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安全和简约的,给电路的架设工作也提供了方便,促使电路的输配管理行为混乱,而且电力资源的管理也因为没有具体的规范制度来约束电路的搭配管理工作,从而也给电力的输送搭配工作产生混乱的局面。

电力的输送搭配管理混乱就会对工业用电和普通家庭用电的安全技术措施以及消防设施的展开工作带来难度,毕竟电力资源的产生是有利有弊的,能够促使经济的发展,也能够促使人的生命安全处于被动状态下,繁乱的电力输送路线从本质上要求了要把最主要的电力工程的路线架设事业放在首位,才能够保证电力资源实现自动化时没有后顾之忧。

2.2 输送自动电力的输配运行技术开发不到位

很多的现代经济的发展模式是存在一条龙式的服务理念,但是电力资源的自动化发展建设就是缺少主动创新性,不能抓住电力资源的实际开发意义,而且电力资源独一无二的存在方式如果要把电力资源的复合式发展统筹结合,那么电力自动化的存在和发展速度会更加迅速。

电力的输配工作就是要对电力资源的进一步发展和建设做好电路形势发展依据,因此电路的输配工作是电力工程实现自动化的主要方式,要把适合社会经济发展建设的电力资源开发全面,使电力自动化的实现产生更多的实际经济效益,而且电力的输配技术也会因为相对的电力保护工程落实不到位而产生负面的影响,例如:防雷电工程的建设、避雷针的安设工作等,都要求了自动电力工程的输配工作一定要向着全面合理科学而技术开发建设,才能够确保电力自动化工程建设的有效进行。

2.3 电力工程团队专业素养不够

输配电和用电工程的自动化建设,就是需要专业的管电队伍的集中建设,做好最基本的电路输电工作才能把电力工程进一步实现自动化而全面建设,所以专业的电力工程团队才能造就专业的电力工程建设,才会给未来的社会经济发展建设带来可靠的保障,所以要加大对管电线路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力度,才能够给电力工程事业的发展带来最基本的保障。

专业的电力工程团队就是先进电力发明技术最大的推广者,在电路的架排和电路的维修工作中,能直接应对困难,把所有的问题迎刃而解,而且专业的技术人员在电路工程的建设中还会对新问题产生技术性的创新甚至革命性的突破,因为专业所以懂得改造,所以专业的电力团队才能够进一步保障输配电工作和用电工程自动化的运行。

3 结语

浅析输配电及用电工程自动化运行,是为了我国进一步向现代文明发达的程度进军,而且实现全体社会的用电自动化配施就是对社会经济发展建设的进一步保证,而且也会相应的带动城市和国家的科学技术进步,总体上促使国家的文明发展建设有质的飞跃,自动化的电力工程和建设意味着我国将全面实施工业自动化。

参考文献:

[1]李伟,姜波.关于电业局输配电及用电工程自动化运行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31).

输电专业技术总结范文3

[关键词]行动导向 输配电 教学

行为导向教学法是以学生行为的积极改变为教学的最终目标,通过各种自主型的教学样式和共同解决问题的教学样式塑造学生认知、社会、情感等方面的多维人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的活动更多地表现为隐性的;而学生学的活动则跃然眼前,表现为自主性的学习活动。

三峡电力职业学院的输配电线路专业是教育部、财政部关于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重点建设专业,是彰显学校电力特色的重点专业。该专业主要培养从事电力系统高压输配电线路施工、运行、检修、维护、设计以及变电设施安装和测试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电力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尤其是“西电东送”北、中、南线三大通道建设和新建高压、特高压输电线路建设项目的不断投入,以及城网、农网改造工作的大面积铺开,电力行业急需大量的高压输配电线路施工运行与维护专业人才,特别是输配电线路运行、施工和带电作业等方向熟悉输配电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需求缺口仍然很大。因此,要为电网的建设做贡献,必须有一支精良的输配电技术队伍,重点在于如何提高输配电专业人才的教学培训质量,而行动导向教学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输配电线路专业的课程结构分析

输配电专业对应的职业活动领域及相应的职业能力安排如图所示,根据这些职业能力,构建了本专业的课程体系,按照输配电线路建设的总过程,从输配电线路的勘测、设计、施工 准备、施工过程、竣工验收到线路的投入使用、线路的运行与维护各阶段的任务中,分别设置了“输配电线路概预算”、“发电厂电气设备”、“架空输电线路施工”、“输电线路测量”、“输配电线路运行与维护理论技术”、“电力电缆施工技术”、“线路金具”、“高电压技术”等近十门专业课程。同时设置相对应的实习实训课程,如“专业认识实习”、“电工工艺实训”、“登杆实训”、“金具组装实训”、“输电线路带电作业及仿真实训”、“线路综合实训”、“电气测试实训”等。这些课程结合工程实例较强,运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是不能达到效果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设计不同的学习任务,让学生扮演任务中的不同角色,身临其境地完成理论课程及实训课程的学习,此所谓行动导向式教学的应用。

二、行动导向教学在输配电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实施与应用

1.重组教学内容,启发学习灵感

由于电力行业的发展非常迅速,一些新工艺、新设备、新方法无法直观地体现在现行的教材里,加之现在的教材很多都是由从事高校教学的教育工作者编写的,他们没有在企业生产实践的经验,使得教材内容缺乏原创性,同时与生产一线脱节,导致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提不起兴趣。行动导向可以使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课程的学习,教师在教学时,应根据学校实训条件及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适当地挑选教学内容,不局限于教材,给学生更多思考和展示的空间。例如,《架空输电线路施工》课程中的张力放线内容,学生无法亲临施工现场,加之教材上的施工图片有限,学生很难想象实际过程的画面。此时,教师可以把问题抛给学生,给学生提供输电杆塔模型(往年学校技能月学生比赛的成果),让学生自由分组利用生活中的物件,利用身体作道具,实景模拟张力放线的过程,从而从中总结出自己的心得体会。事实证明,学生反馈的效果很好,学习的主动性也有很大提高。

2.充分利用实习实训条件,提升专业技能

我校输配电专业对应的校内校外实训基地质量很高,比如说,大型校内登杆实训场地,输配电线路施工工器具实训室、输电线路带电作业及仿真实训室、电力安全急救实训室、电气测试实训室等。在进行理论课的教学中,可以穿插一定课时的实践教学,勿让理论与实训课程脱节。比如,学习《线路金具》课程时,可以将课堂搬至工器具实训室,在进行讲授之前,可以先给学生布置组装金具的实训任务,让学生根据日常所见,专业课所学,从选材到组装到绘图由学生分组完成,在限时限量选材的过程中,可以加深学生对工具的了解,在自由组装环节,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空间,当然也不能脱离之前专业课的学习。最后各组之间进行互评,在互相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扮演了监督者的角色。

3.将职业技能鉴定与课程教学相结合

输配电线路专业对应的技能鉴定工种有:高压线路带电检修工、高压线路架设工、工程测量工、配电线路工、电气测试工、电力电缆工等。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我们要求学生毕业时能取得相应专业的资格证书,但是,技能鉴定的安排一般在大二下学期的某一个星期集中培训取证,学生接受信息的能力和时间都有限,培训也完全是为了取证而培训,等同于应试教育,学生虽然取得了证书,但是真正掌握到手的技能却寥寥无几。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平时的课程教学中,可以将技能培养纳入课程考核,使学生在长期的理论实践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学习到相应的技能。行动导向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三、结束语

输电专业技术总结范文4

关键词:电网信息;网络技术;数据;SDH;MSTP

1 电网信息网络技术特点

电网信息网络技术是电力系统的最重要的一项技术之一,而电力系统是国家的基础产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涉及面广:包括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等五个环节;

(2)专业化程度高:除一般的自动化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之外,还包含众多的电力系统专业业务知识;

(3)各地均具有自身的特点:各国、各地区在电网运行、经营管理上具有其自身的特点,特别在电网信息网络技术系统上,更难做到完全标准化、产品化;

(4)受国家政策保护,国产化是主要方针。

2 信息业务分析

2.1 调度电话及行政电话。属于传统的语音业务,是电力调度及行政工作的重要通信平台,必须具有很高的可靠性和快速接续速度。

2.2 变电站视频监控信息。为了对“四遥” 的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变电站视频监控信息多采用TCP/IP与10/100Base-T网络接口方式。

2.3管理信息系统(MIS)。提供日常业务查询功能,各个部门之间的计算机信息联网均基于电力信息通信专网。

2.4 电网调度自动化实时数据。其作用为调度控制中心采集实时数据,可靠性要求高,并需要较小的时延。

2.5 继电保护信号。对可靠性有极高的要求,可以通过PCM设备的G.703/64kbps接口接入SDH传输平台。

2.6 视频会议业务。基于H.323的运行在分组交换网络的IP视频会议系统,已经逐步被电力企业用户所认可。今后将更多采用TCP/IP的接入方式。

2.7 通信支撑网及通信监控信息等附属业务可以通过TDM或IP两种方式进行承载。

上述各类业务的特性如表1所示。

表1

从表1可以看出,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电力通信网正在由基于TDM的语音通信为主逐步转变为承载越来越多的IP数据业务。与此同时,传统的基于TDM的重要业务仍然会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存在。

3 信息技术体制分析

随着国家电网改造项目的实施,很多县级电力企业建成了具备一定规模的、基于SDH的电力专用通信网络。但是, 目前通信网的网架结构普遍存在薄弱环节。此外,随着网内的IP数据和图像等多种业务所占比重的日益增加,以支持单一TDM业务为主的SDH技术体制也难以高效地支持此类业务。

3.1链状网络,可靠性低目前的电力通信网网络拓扑整体上依赖于输电线走向,大体上呈星形或链状拓扑结构,其可靠性很低。根据电力通信网络目前的状况, 只能采用线路保护倒换,无法实现环形网保护。

3.2不支持IP业务,在电网系统中,传统的SDH体制主要传输语音等TDM业务。SDH是一个以复杂的集中式供应和有限的扩展性为特征的体系结构,难以处理以突发性和不平衡性为特点的IP业务,无法满足IP业务的需要。

4 技术体制的选择与发展思路

基于以上的技术需求,为了在将来的网络中更好地支持比重日益增加的IP业务,县级电力系统运营者在建设自己的通信专网或对现有的SDH网络进行扩容与升级时,均把目光投向以下的技术体制,即DWDM波分复用技术、RPR弹性分组环和MSTP多业务传输平台等。此外,纯IP宽带网络、NGN下一代网络和软交换也受到更多的关注。

对于已经建成SDH网络的地区,从保护投资的角度考虑,应该尽量以现有设备与技术体制升级到适合承载IP业务的通信网络,寻找一种方案,从现在的静态TDM复用模式过渡到动态IP网络模式;对于尚未建设本地电网电力通信网络的地区,应该充分结合业务需求,选择一种适合的技术体制。对几种较多采用的技术体制的分析与比较如表2所示。

表2

由表2可知,MSTP技术较好地解决了既需要传输TDM业务,又需要处理数据业务的矛盾。它是在大多数县级及以下电力分公司已经建设了大量SDH网络,而且语音业务(尤其是电力系统实时调度语音信息)仍然占有重要位置的情况下,对网络进行优化的较好选择。

多业务传输平台MSTP (Multi Service Transport P1atform)技术是为了更好地适应数据业务动态变化的特点,在传统SDH设备上增加了数据处理的功能。它将传统的SDH复用器、数字交叉链接器(DXC)、网络二层交换机和IP边缘路由器等多个独立的设备集成为一个网络设备,即基于SDH技术的多业务传送平台(MSTP),进行统一控制和管理。因此,MSTP既能够兼容目前的TDM业务,又可以满足日益增长的IP数据业务的要求,同时采用了SDH成熟的组网和保护技术。可以说,MSTP体制为电力通信专网建设提供了合适的解决方案。

5 电力信息数字化的展望

随着我省电网的不断发展,总公司相关领导提出加强电网结构,提高装备水平,提高自动化水平,提高信息化水平”的思路进行电网建设,以提高大电网的驾驭水平。深入开展配网自动化技术研究运用,不断提高配网自动化水平;提高各级调度自动化的应用水平,逐步实现县级电网调度自动化。2011年底前,主要城市核心区域实现配网自动化。

到2013年,佛山等重点城市的用户年平均停电时间不超过4.82小时,城市配电网综合线损率低于4.5%。其他地区供电可靠性大幅提高,达到南方电网公司有关技术导则要求。220千伏及以下变电站无人值守率2012年达到100%。

建立业务系统业务标准和技术标准;以业务部门为主体推动业务系统的应用率和实用化,提高信息化系统实用化水平。加强通信主网网络结构,提升主网光通信环网率;综合数据网覆盖全部地区局,主干网千兆到地区局,地区局百兆到分县局;建设光传输B网,与地埋光缆、卫星通信系统构成立体化通信网。建设配电GIS、DMS和配电生产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实现配电生产管理信息化。2011年底前,110千伏及以上站点、新建35千伏变电站和分县局光缆覆盖率达到100%,城市110千伏及以上变电站逐步实现双环网;光通信网络覆盖全部35千伏变电站。”

6 结束语

电力通信专网最新发展趋势是:在保证可靠传输TDM业务的前提下,支持IP和以太网业务的接入。对于已经敷设了大量SDH网络的县级及以下电力分公司,MSTP可以更有效地支持分组数据业务,从而在保护了原有的SDH设备巨大投资的同时,保证了电力专网的可持续发展。第3代MSTP已经针对不同的应用融人多种接人功能,可以根据农电通信业务的实际需求,通过多种功能的综合应用,对网络实现低成本优化,同时保持其高可靠度。

输电专业技术总结范文5

[关键词] 自主创新;技术引进;消化;吸收;模型

[中图分类号] F12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7)08-0005-03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振兴装备制造业问题研究”(批准号:05BJY052)

[作者简介] 张保胜,商丘师范学院经济管理系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产业组织理论。(河南 商丘 476000)

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可以分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消化吸收再创新三种形式和途径。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往往孕育着科学技术的重大发展和飞跃, 是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和科技竞争力的源泉。同时, 我们还必须把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与再创新紧密结合起来。目前,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基本态势可以归结为四类:一是能够进行部分原始创新的航天技术、轨道交通等行业。二是能够在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进行创新的通信设备、发电设备、军用飞机、载重汽车等行业。三是处于引进――消化――吸收过程而没有系统掌握核心技术的轿车、大型乙烯成套设备等行业。四是依赖于国外产品,国内基本没有开发的行业,如大型飞机、半导体和集成电路设备、光纤制造设备、大型科学仪器以及大型医疗设备等(区贤明,2006)。从整体上来说,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主要处于技术引进的阶段,不但大量自主创新的阶段还没有到来,而且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也是有限的,重复引进现象屡见不鲜。另外,在自主创新能力的基本态势中,集成创新也是装备制造业所欠缺的。路甬祥在2006年举行的“纪念沈鸿百年诞辰暨2006年机械制造业发展论坛”上也表示:装备制造业要解决系统设计、系统集成技术能力薄弱的问题。我们认为,解决装备制造业创新能力不强的关键在于根据其产业特征(产权、技术等)和外部环境(政策),给出切实可行的技术引进吸收的产业组织模式和产业组织政策,构建“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的平台,然后向“自主创新”进行渐进的转变,最终达到独立创新的阶段。

一、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现状与产业技术特征

1.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现状。2005年,大中型工业企业中进行自主创新的企业总数为6476个,其中装备制造业为3318个,占制造业总数的51.24%。此外,在装备制造业以外的行业中,纺织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以及医药制造业自主创新的企业个数也比较多,占总数的21.5%。其中,在装备制造业内部,进行自主创新的企业平均占企业总数的34.98%,大于整个制造业的平均比例23.93%。这说明装备制造业平均自主创新能力要强于其他行业,其自主创新在整个制造业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从2004年装备制造业行业内部结构来看,可以从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两个方面分析:(1)创新投入。装备制造业中R&D人员总数占制造业中R&D人员总数的60.59%,R&D经费占制造业总量的61.16%。其中,装备制造业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R&D人员及经费投入所占比重较大,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R&D人员和R&D经费分别占装备制造业总值的25.28%和39.21%,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R&D人员和R&D经费分别占装备制造业总值的30.23%和38.19%。另外,装备制造业引进国外技术支出为161.35亿元,占制造业总量的55.93%。技术消化吸收支出为42.77亿元,占制造业总量的65.45%。在装备制造业内部仍然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计算机及其电子设备制造业比重最大。(2)创新产出。装备制造业新产品产值为1.67万亿元,占制造业总量的66.53%。新产品销售收入1.57万亿元,占制造业总量的65.81%。在装备制造业内部,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新产品产值和新产品销售收入比重较大。装备制造业专利申请总量为3.78万件,占制造业总量的70.19%,专利拥有量为1.27万件,占制造业总量的58.04%。在装备制造业内部,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专利申请量和拥有量最多。

根据国家统计局国家经济景气监测中心的《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分析报告》提出的评价指标,共包括潜在技术创新资源指标、技木创新活动评价指标、技术创新产出能力指标和技术创新环境指标四个一级指标。企业潜在技术创新资源指标是从人力资源和经济资源存量方面说明技术创新能力的指标,包括企业R&D人员数、企业产品销售收入等二级指标。企业技术创新活动评价指标主要反映企业日常技术创新活动的投入情况,包括科技活动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研究和试验发展(R&D)活动经费投入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等二级指标。技术创新产出能力指标主要说明技术创新的效果,包括申请专利数量占全国专利申请量比例,拥有发明专利数量占全国拥有发明专利量比重、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等二级指标。技术创新环境指标是从政府和金融机构对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技术创新的外部条件等方面反映技术创新外部环境的指标,主要二级指标有财政资金在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中的比重、金融机构贷款在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中的比重等。

我们根据2004年装备制造业各行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二级指标数据进行了因子分析,发现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在创新资源和创新产出上最强,但在创新活动上表现很弱,也就是科技活动经费和R&D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较小。专用设备制造业在技术创新活动上表现最好,但在创新资源、创新产出和创新环境上却很弱。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在技术创新环境上表现最弱,也就是政府资金和金融机构贷款在科技活动经费中的比重较低。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在技术创新活动和技术创新环境上都表现较好,但在技术创新资源和产出上表现较弱。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也就是装备制造业各行业之间的创新协调能力较差,缺乏整个行业的集成创新能力。

2.装备制造业的产业技术特征

(1)技术的集成性和复杂性。装备工业的产品特点是每一单台套产品都是由成百、上千、甚至上万个零件组成的,每个零件要求的材质、加工工艺、质量标准都不尽相同。因此,对各零部件质量的一致性、各零部件加工技术水平的同步性要求很高,这就决定了产品质量、性能的改善,以及装备工业整体素质的提高,需要多个环节共同改进、多种因素共同发挥作用。也就是说,装备制造业的组装性、集成性非常强,作为装备制造业的最终产品来讲,其生产的过程和技术工艺是可以分解为不同的环节和模块的,在统一的系统下具有相对独立的角色。再如,汽轮机制造业、燃气轮机的生产,除了设计单位和总装制造单位外,还包括电机、锅炉、仪器仪表、阀门、汽轮机等配套燃气轮机的相关部门,产品最终要由总装厂将各个部分组装和集成到一起,形成最终产品。所以,作为装备制造业的最终产品来讲,其技术是非常复杂的,生产制造的各个环节、零部件之间的技术关联性和可分解性都很强。装备制造业的这种组装性和集成性决定了技术的复杂性、系统性和关联性。

(2)装备制造业较强的资产专用性。装备制造业绝大多数行业的资产专用都较强。特别是像专用设备制造业(如冶金、矿山、机电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石化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医疗器械制造业等)、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如,铁路运输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摩托车制造业,船舶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等)、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如,通信设备制造业,雷达制造业,广播电视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制造业等),他们的资产专用性都比较强。同时,由于装备制造业本身对分工协作的内在要求,导致分工协作厂商之间的专用性投资,特别是互惠性投资的比重要远高于其他的产业。装备制造业资产的专用性特点与上面提到的技术复杂性和集成性决定了其保护创新的可能性较大,技术模仿比较困难。

(3)装备制造业技术上的高度连续性。例如,装备制造业中的汽车工业是一个在技术上具有高度连续性和复杂性的工业。自从汽车产品的主导设计(内燃机、金属结构和外壳、四轮、橡胶轮胎,等等)在20世纪初确定以后,结构没有根本改变。因此,在汽车产品上集成了自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最后25年到20世纪初)以来的大量技术,涉及冶金、石油、机械、金属加工、化工、橡胶、塑料、仪器仪表、电器、电子(芯片、软件、视听、全球定位系统,等等)各个领域。汽车工业是世界工业强国的一个重要工业。所以,彼得・德鲁克曾经把汽车工业称为“工业中的工业”。

二、装备制造业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的组织模式与模型构建

1.组织模式。从上述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现状可以发现,装备制造业缺乏系统的集成创新能力,而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复杂性、集成性和主导技术的高度连续性特点却进一步验证了装备制造业集成创新的必要。所以,要实现集成创新,我们要首先对装备制造业市场中的不同企业进行聚类分析,寻找出特征相似的企业,总结出他们的基本技术特点。然后,根据资源特点,在全国范围内对不同地区再进行聚类分析,寻找出各地区的资源特征。最后,把企业聚类和地区聚类进行对接,确定不同地区应该优先发展的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同时,在集群内部确立核心的装备制造业“部门寡头”,从而在全国形成不同部门的“寡头型”分布。这种部门寡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生产性的;另一种是研究型的,二者要求相互促进。这种“寡头”模式凸现了装备制造业技术的“专用性”特点。而且,要保证寡头之间的相互连接,也就是通过“标准化协会”,保证技术标准之间的一致性,通过“装备制造业促进会”,给各部门R&D与生产提供交流的平台。与此同时,装备制造业技术的连续性也决定了共性技术知识的重要性。由于共性技术知识涵盖了一个学科领域中范围较广的基础科学,它需要长期的积累和不同门类的相互交叉和相互补充,所以,它也是装备制造业技术消化吸收组织模式的基础。

具体图形见下图1。

2.模型构建。技术“引进――消化――吸收”模型(图2)的主要阶段是:首先进行新技术装备引进价值的可行性分析,如果可行就可以引进。其次是对技术进行行业特征分析,也就是分析该技术适用于上述技术消化吸收组织模式中的哪个研究型寡头。分析后就要进入技术消化吸收的组织过程,该过程主要在上述图1的模式下进行组织,如果技术消化吸收良好,就可以借助于寡头间的技术流以及信息流在行业内进行技术扩散,从而达到提高整个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目的。

三、政策建议

1.强化政府作用,创建良好的技术创新环境。Edqusit(1997)和Bartholomew(1997)在探讨制度环境对创新和创新效率的影响时都认为,制度对技术创新行为及其模式具有重要影响。从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统计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装备制造业中在创新环境上表现较好的只有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其他行业表现不尽人意,特别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因子得分最低。所以,政府应该在技术创新环境的构建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另外,自主创新是典型的开放创新系统,要求创新的物质基础输入与创新成果的输出必须良性运行,而输入的源头与输出的归宿均是外界环境。同时,自主创新要在空间上强调整体布局,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区域发展服从整体发展。

2.实现市场、技术和政策的有效对接。有效的市场组织形式、高效技术“引进――消化――吸收”行为以及相应的产业技术政策是一个行业振兴的关键。所以,在装备制造业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的过程中,应该实现市场、技术和政策的有效对接,也就是把装备制造业的“市场结构”、“技术创新”和“支持性政策框架”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效系统的整体。

3.制定相关的技术竞争和技术合作政策以及行业协会与标准协会的规范性政策。构建了技术消化吸收的组织模式以后,生产型寡头和研发型寡头之间的有效合作、生产型寡头之间以及研发型寡头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寡头和中小单位之间的竞争合作等行为都需要进行宏观经济政策的指导,使其研发行为遵循市场规律,提高效率。

另外,通过政策制定,要明确装备制造业各类协会的作用,使他们搭建起装备制造业内部各部门信息沟通的桥梁。同时,制定一些和国际接轨的行业标准和认证,促进企业的技术进步。鼓励各个生产性单位和研究性单位积极参加各类协会,积极进行各类标注的认证。

4.装备制造业技术引进的政策约束以及技术吸收效果评价体系的构建。首先要明确装备制造业国内技术水平和国际技术水平的差距,了解国内在该行业技术上无法达到而必须引进的领域,使得装备制造业在技术引进中具有针对性。同时,对国内能够解决的技术装备的盲目引进进行政策约束。

在技术消化吸收后,吸收效果的评价是技术引进――消化――吸收模型中的关键一环。当然,评价体系的构建也是一个复杂的工程,需要结合行业部门技术特点和绩效以及国家宏观政策目标进行。

5.行业内技术扩散的相关政策规定。根据市场中技术扩散(外溢)的经济学分析可知,正是由于技术的外溢效应导致了企业研发积极性的不足。从国家层面上,应该制定合理的行业内技术扩散的激励机制,从研发源头上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

参考文献:

[1]李文博,郑文哲.基于混沌理论的企业集成创新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3).

输电专业技术总结范文6

关键词:运动控制系统 上位控制单元 方案

信息时代的高新技术流向传统产业,引起后者的深刻变革。作为传统产业之一的机械工业,在这场新技术革命冲击下,产品结构和生产系统结构都发生了质的跃变,微电子技术、微计算机技术使信息和智能与机械装置和动力设备相结合,促使机械工业开始了一场大规模的机电一体化技术革命。随着计算机电子电力和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各先进国家机电一体化产品层出不穷。机床、汽车、仪表、家用电器、轻工机械、纺织机械、包装机械、印刷机械、冶金机械、化工机械以及工业机器人、智能机器人等许多门类产品每年都有新的进展。机电一体化技术已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关注,它在改善人民生活、提高工作效率、节约能源、降低材料消耗、增强企业竞争力等方面起着极大的作用。在机电一体化技术迅速发展的同时,运动控制技术作为其关键组成部分,也得到前所未有的大发展。

在一个运动控制系统中“上位控制”和“执行机构”是系统中举足轻重的两个组成部分。“执行机构”部分一般不外乎:步进电机,伺服电机,以及直流电机等。它们作为执行机构,带动刀具或工件动作,我们称之为“四肢”;“上位控制”单元的方案主要有四种:单片机系统,专业运动控制PLC,PC+运动控制卡,专用控制系统。“上位控制”是“指挥”执行机构动作的,我们也称之为“大脑”。以下,我们将分述系统中的“大脑”中的各个部分,并详尽地论述“PC+运动控制卡”方案。

一、用单片机系统来实现运动控制。

此系统由单片机芯片、扩展芯片以及通过搭建电路组成。在“位置控制”方式时,通过单片机的I/O口发数字脉冲信号来控制执行机构行走;“速度控制”方式时,需加D/A转换模块输出模拟量信号达到控制。此方案优点在于成本较低,但由于一般单片机I/O口产生脉冲频率不高,对于分辨率高的执行机构尤其是对于控制伺服电机来说,存在速度达不到,控制精度受限等缺点。对于运动控制复杂的场合,例如升降速的处理,多轴联动,直线、圆弧插补等功能实现起来都需要自己编写算法,这必将带来开发起来难度较大,研发周期较长,调试过程烦琐,系统一旦定型不太容易扩充功能、升级、柔性不强等问题。因此这种方案一般适用于产品批量较大、运动控制系统功能简单、且有丰富的单片机系统开发经验的用户。

二、采用专业运动控制PLC来实现运动控制。

目前,许多品牌的PLC都可选配定位控制模块,有些PLC的CPU单元本身就具有运动控制功能(如松下NAIS的FP0,FPΣ系列),包括脉冲输出功能,模拟量输出等等。使用这种PLC来做运动控制系统的上位控制时,可以同时利用PLC的I/O口功能,可谓一举两得。PLC通常都采用梯形图编程,对开发人员来说简单易学,省时省力。还有一点不可忽视,就是它可以与HMI(人机界面)进行通讯,在线修改运动参数,如轴号,速度,位移等。这样整个控制系统中从输入到控制再到显示,非常便利。一方面将界面友好化,另一方面将控制系统的成本从整体上节省了。但具有脉冲输出功能的PLC大多都是晶体管输出类型的,这种输出类型的输出口驱动电流不大,一般只有0.1~0.2A。在工业生产中,作为PLC驱动的负载来说,很多继电器开关的容量都要比这大,需要添加中间放大电路或转换模块。与此同时,由于PLC的工作方式(循环扫描)决定了它作为上位控制时的实时性能不是很高,要受PLC每步扫描时间的限制。而且控制执行机构进行复杂轨迹的动作就不太容易实现,虽说有的PLC已经有直线插补、圆弧插补功能,但由于其本身的脉冲输出频率也是有限的(一般为10K~100K),对于诸如伺服电机高速高精度多轴联动,高速插补等动作,它实现起来仍然较为困难。这种方案主要适用于运动过程比较简单、运动轨迹固定的设备,如送料设备、自动焊机等。

三、采用专用数控系统作为上位控制。

专用的数控系统一般都是针对专用设备或专用行业而设计开发生产的,像专用车床数控系统,铣床数控系统,切割机数控系统等等。它集成了计算机的核心部件,输入、输出设备以及为专门应用而开发的软件。由于是“专业对口”,人们可以尽情发挥“拿来主义”。不需要进行什么二次开发,对使用者来说只需通过熟悉过程达到能操作的目的就行。在这方面,国外知名品牌的产品在我国制造行业中早已占领了了领地,如西门子,法那克,法格,海宝等等。当然,之所以它们能大规模广泛地被采用和这种专用数控系统,是因为其功能丰富,性能稳定可靠。但为之付出的代价就是高成本。因此,适用于控制要求较高且产品档次较高的数控设备生产厂家和使用者。

四、采用PC+运动控制卡作为上位控制的方案。

随着PC(Personal Computer)的发展和普及,采用PC+运动控制卡作为上位控制将是运动控制系统的一个主要发展趋势。这种方案可充分利用计算机资源,用于运动过程、运动轨迹都比较复杂,且柔性比较强的机器和设备。从用户使用的角度来看,基于PC机的运动控制卡主要是功能上的差别:硬件接口(输入/输出信号的种类、性能)和软件接口(运动控制函数库的功能函数)。按信号类型一般分为:数字卡和模拟卡。数字卡一般用于控制步进电机和伺服电机,模拟卡用于控制模拟式的伺服电机;数字卡可分为步进卡和伺服卡,步进卡的脉冲输出频率一般较低(几百K左右的频率),适用于控制步进电机;伺服卡的脉冲输出频率较高(可达几兆的频率),能够满足对伺服电机的控制。目前随着数字式伺服电机的发展和普及,数字卡逐渐成为运动控制卡的主流。

从运动控制卡的主控芯片来看,一般有三种形式:单片机,专用运动控制芯片,DSP。

以单片机为主控芯片的运动控制卡,成本较低,电路较为复杂。由于这种方案仍是采用在程序中靠延时来控制发脉冲,脉冲波形的质量和频率都受到限制,一般用这种卡控制步进电机;以专用运动控制芯片为主控芯片的运动控制卡成本较高,但其运动控制功能有硬件电路实现,而且集成度高,所以可靠性、实时性都比较好;输出脉冲频率可以达到几兆赫兹,能够满足对步进电机和数字式伺服电机的控制。以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or)为主控芯片的运动控制卡利用了DSP对数字信号的高速处理,能够实时完成极其复杂的运动轨迹,常用于像工业机器人等运动复杂的自动化设备中。

运动控制卡是基于PC机各种总线的步进电机或数字式伺服电机的上位控制单元,总线形式也是多种多样,通常使用的是基于ISA总线,PCI总线的。而且由于计算机主板的更新换代,ISA插槽都越来越少了,PCI总线的运动控制卡应该是目前的主流。卡上专用CPU与PC机CPU构成主从式双CPU控制模式:PC机CPU可以专注于人机界面、实时监控和发送指令等系统管理工作;卡上专用CPU来处理所有运动控制的细节:升降速计算、行程控制、多轴插补等,无需占用PC机资源。同时随卡还提供功能强大的运动控制软件库:C语言运动库、Windows DLL动态链接库等,让用户更快、更有效地解决复杂的运动控制问题。运动控制卡的功能图如下:(以MPC02为例)

控制卡接受主CPU的指令,进行运动轨迹规划,包括脉冲和方向信号的输出、自动升降速处理、原点和限位开关等信号的检测等。每块运动控制卡可控制多轴步进电机或数字式伺服电机,并支持多卡共用,以实现更多运动轴的控制;每个轴都可以输出脉冲和方向信号,并可输入原点、减速、限位等开关信号,以实现回原点、限位保护等功能。开关信号由控制卡自动检测并作出反应。

目前的运动控制卡主要特征有:开放式结构、使用简便、功能丰富、可靠性高等。具体的特征体现在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在硬件方面采用PC机的ISA总线方式,各种设置采用简单的跳线和拨码开关;接线方式采用D型插头;采用PC机的PCI总线方式,卡上无需进行任何跳线设置,所有资源自动配置,接线方式采用SISC型插头,可使用屏蔽线缆,并且所有的输入、输出信号均用光电隔离,提高了控制卡的可靠性和抗干扰能力;在软件方面提供了丰富的运动控制函数库,以满足不同的应用要求。用户只需根据控制系统的要求编制人机界面,并调用控制卡运动函数库中的指令函数,就可以开发出既满足要求又成本低廉的多轴运动控制系统。

控制卡的运动控制功能主要取决于运动函数库。运动函数库为单轴及多轴的步进或伺服控制提供了许多运动函数:单轴运动、多轴独立运动、多轴插补运动等等。另外,为了配合运动控制系统的开发,还提供了一些辅助函数:中断处理、编码器反馈、间隙补偿,运动中变速等。

正是由于运动控制卡的开放式结构,强大而丰富的软件功能,对于使用者来说进行二次开发的设计周期缩短了,开发手段增多了,针对不同的数控设备,其柔性化、模块化、高性能的优势得以被充分利用。在目前工业生产中,它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在使用步进电机和数字式伺服电机的PC机运动控制系统中,都可以使用运动控制卡作为核心控制单元,例如:数控机床、加工中心、机器人等; 送料装置、云台;X-Y-Z控制台; 绘图机、雕刻机、印刷机械;打标机、绕线机;医疗设备;包装机械、纺织机械。

输电专业技术总结范文7

[关键词]全过程技术监督;输变电设备;状态管理;提升水平

[DOI]10.13939/ki.zgsc.2015.42.197

输变电进程中,设备检修被划归为必备部分,设备状态紧密关联着电网的总水准,关系着长时段内的电网运行。最近几年,电网快速进展,供电表现出来的可靠特性也被提升。传统路径下的周期检修没能吻合这一形势,输变电范畴的设备应被重设查验的方式,增添可靠保障。状态管理整合了全程态势下的技术管控,含有预防及管控。经常查验隐患,及时予以排除,密切衔接多重的关联专业,确保管理成效。

1初始时段的管控

输变电类设备表现出来的初始状态,是电网运转依托的根基。在后续检修之中,它也凸显了必要位置。唯有查验各类配件的初始状态,才能确保合格。全过程范畴内的管控及监查,就应侧重去查验投运前这一时段的设备状态。这一时段测查含有:查验初始的设计、制作以及安设、后续调试及再次查验。详细而言,初始时段的查验配件可分成如下流程:

1.1核验配件规格

查验配件型号,确保选购进来的输变配件都合乎预设的规格。选型依循的规程严格,依照设定好的指标、关联的参数等,设定反事故类的措施。尤为注重的是:设备配有的参数应能彼此吻合。选取配件型号,先要考虑本源的安全性、技术是否先进。采纳成熟技术,平日运维都要吻合架设的总体电网[1]。技术查验关联的部门应能参与这一时段的查验,拟定技术参照。拟定的协议要确认完备、确认细致适用;经由技术查验才可获取审批。

1.2出厂时的检定

注重出厂时段的查验,再次确认规格。输变电关联的设备经由批量选购,常常混杂着并不合格的设备。为此,针对主要设备、初次被布设的设备,应能指派专人予以查验。检定必备的规程:拟定的选购协议、国家相关指标、反事故预设的若干措施、技术类的规程。核验流程要侧重辨别记下来的中间记录、试验必备的数值、工艺类的图纸、选购的原材及附带着的供货源头。针对重要流程,还可拍摄照片,折射出真实情形的配件内在构造。留存这种照片,见证出厂时段的数值真实。经由核查以后,出具合格报告[2]。

1.3安装必备的资质查验

注重安装核验,确认投运以后的配件合格。施工显现出来的水准优良、质保体系完备的这类主体,才可被筛选为安装单位。依循描画好的图纸予以安装,附带着说明书;在厂家指引之下着手去安装。与此同时,还要规避人为带来的配件损毁。安装流程要吻合查验的规程,监理类的工程师应能予以亲临指导,见证安装进程。核验各类工序,确认运送进来的原材合格。

此外,运维类的主体应能参与,参加日常调试。投产并验货时,验收者应能亲临实地以便查验。若查出了没能吻合规程的这类设备,就要立即改正。

2明晰彼此职责

科学设置机构,明晰细分出来的彼此职责。技术查验及管控应被看成全程监查的根本点。构建起来的机构是否适宜,也关乎后续时段的监督成效。输变电范畴的公司应能注重调配这样的机构,细分职员应有的职责。强化宏观架构下的指引及组织,明晰专业框架内的多重分工。在这种根基上,维持常规路径的工作成效。

要预设领导组,下设配套的办公室。检修及运维特有的办公室涵盖了运检职员,负责专门查验。公司架构之中的分管被设定成组长,专业部门选取了责任主体。如上这些主体,负责查验全面情形的设备状态[3]。技术监督选出来的办公室拟定了总体的指引,它协同技术监督,专门核验设备。遇有设备弊病,应能随时予以提出,然后着手整改。

3状态管控必备的流程

健全现有流程,管控的范畴要涵盖一切流程。提升监管水准,确保查验得出的最优成效。要拟定年度时段内的总规划,设定监查要求;在这种根基上,明晰这一年度的查验侧重点。技术查验必备的办公室,还要预设明晰的规划。设定的规划应被上报,经由领导核验。依照查验得来的结果着手予以拟定下一时段总规划。专业组要依循自身特有的状态、依照技改情形来设定规划。报请技术类的部门以便备案。

后续落实之中,职能类的部门、多样专业都要查验各时段的输变技术。设定细节规划,着手执行并予以落实监督。技术查验类的办公机构,要组织平日内的常规查验、解析查验结果,书写评估报告。归结得出日常流程内的技术状态,按时报送这样的报告。落实执行之后,还要拟定下一时段的查验细节。

4确保全程范畴的常规运行

4.1规划日常巡视

借助先进技术,强调专业路径下的巡视。针对现场安设的仪表、各类仪器配件,增大日常查验的力度。强化查验在线范畴的配件状态,检测并且解析。定期查验多重装置显现出来的运维状态,掌握状态变更。凭借定时巡视,即可发觉潜藏着的设备弊病,消除这类隐患[4]。高温时段内,电网承载的负荷仍是偏大的,应当格外注重。

规范日常流程内的巡视,邀请区段内的专家来细分多重的片区,分别予以检定。借助紫外测温、红外类的测定,并且整合激光特有的成像途径,可以查验得出全网范畴的潜在弊病。对于偏高电压的区段变电站,强调日常巡查,侧重辨别出重载情形的配件状态。发现隐患缺陷,要追踪予以确认。解析深层疑难,全方位管控电网平日的运行态势。

4.2指引反措监管

反措应被着力落实,贯穿监督全程。上级拟定出来的反措规程应被落实。慎重解析文件,确认调配的流程都能合格,周密设定规划。针对拟定出来的指引文件应能精准解析,采纳落实对策。解析的侧重点含有:家族性的某一配件缺陷、设备特有的反措、附带着的补充措施。安排日常学习,创设出来的规程要有着凸显的针对性,把它划归至总体框架内的检修规划。定时查验电网检定的落实,慎重予以把关。唯有如此,才可真正予以落实。

4.3排查发觉潜在的弊病

深入展开排查,查验潜在的输变隐患,随时消除缺陷。隐患排查应被慎重落实,拟定排查依循的总规划。全面排查潜藏着的隐患,下发任务清单。定期排查之中,要针对选出来的节点,核验常规路径下的设备运维。针对排查结果,要拟定明晰的排查报告,把它归入跟踪流程以便着手整改。大修以及平日的技改都应被注重,彻底消解隐患。完善闭环管理,防控突发态势下的输变故障。注重对比解析,排除家族性这样的延展缺陷。针对家族特性的这类缺陷,要拟定专用流程的修护,细化查验内容。

5结论

有着全程特性的技术监督路径预设了全程周期,查验输变电架构的一切设备。设定全程管控,过程管控融汇了超前预防、提早查验隐患、输变电进程之中的细节查验。依循拟定好的规程指标,全面覆盖初始设计、后续安设及制作、运维验收以及某一设备退役[5]。随时辨别出运行态势,实时测查控制。专业巡视以便排除潜藏的威胁,把疑难化解在初始的萌芽阶段。整合日常检查,依循闭环路径下的管控来提升测查获取的成效。设定月份例会,定期归结得出这一时段的诊断结果,归结珍贵经验。

参考文献:

[1]傅冬生,潘进,郑凤英.加强全过程技术监督提升输变电设备状态管理水平[J].宿州学院学报,2013(8):91-92.

[2]杨萍,郭光焰,孙涛,等.输变电设备状态检修全过程管理探讨[J].电力安全技术,2014(3):1-5.

[3]张剑.输变电设备状态检修全过程管理的探讨[J].科技与企业,2014(21):19.

[4]徐淑文,李志刚,韩旭.输变电设备状态检修辅助决策系统研究[J].山东电力技术,2010(6):14-18.

[5]郭有根,陈炜,张晋峰.输变电设备状态管理标准化建设[J].科学之友,2012(17):84-86.

(上接P196)商业时代,2005(12):12-13.

[6]韩玲芝,冯东梅.目前中国中小型房地产企业不适合实施ERP系统[J].2008(11):47-48.

[7]杜栋,田卿.协同管理系统(CMS)的理念和观点[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10):58-60.

[8]赵永良.对建筑管理中协同管理的应用探讨[J].工程管理,2014(9):55-56.

[9]王红梅,史成东.供应链协同管理的绩效评估[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9(1):234-237.

输电专业技术总结范文8

通信技术是以现代的光、电技术为硬件基础,辅以相应软件来达到信息交流的目的。上个世纪末,多媒体的广泛推广、互联网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通信工程专业的发展,展望这个世纪初期,宽带技术、光通信也已经崭露头角。通信工程专业所研究的内容涵盖了当今最流行、发展最迅猛的领域。在美国发展速度最快的公司中,像Cisco(思科)、3Com等都是以通信技术作为其发展的主体的。

一、通信工程专业的发展史

通信工程以现代的声、光、电技术为硬件基础,辅以相应软件来达到信息交流的目的。上个世纪末,多媒体的广泛推广、互联网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通信工程专业的发展,展望这个世纪初期,宽带技术、光通信也已经崭露头角。它跨电子、计算机专业,所修课程兼有两者的特点,一些课程,如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等属于计算机类,另外,信号处理、高频电路、电路原理等属于电子类,还有本专业基础的通信原理等课程,所学范围比较宽。纵观通信的发展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语言和文字通信阶段。在这一阶段,通信方式简单、内容单一。第二阶段是电通信阶段。1837年,莫尔斯发明电报机,并设计莫尔斯电报码。1876年,贝尔发明电话机。这样,利用电磁波不仅可以传输文字,还可以传输语音。由此大大加快了通信的发展进程。1895年,马可尼发明无线电设备。从而开创了无线电通信发展的道路。第三阶段是电子信息通信阶段。通信技术实际上就是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的技术。通信系统是指点对点通信所需的全部设施。而通信网是由许多通信系统组成的多点之间能相互通信的全部设施。而现代的主要通信技术有数字通信技术、程控交换技术、信息传输技术、通信网络技术、数据通信与数据网、ISDN与ATM技术、宽带IP技术、接入网与接入技术。信息传输技术主要包括光纤通信、数字微波通信、卫星通信、移动通信以及图像通信。

二、通信工程专业的研究内容

通信工程是应用性非常强的一门学科。如今它已被应用到人们通讯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人们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日常的手机、网络、电子邮件、即时通讯等等,都是通信技术为人类提供方便的表现方面。在学习这门学科时也要从生活中领悟其中所蕴含的知识和技术。在这之前首先要把课本上相关的理论知识理解透彻,真正的弄明白各个名词的含义、各种通信原理、通讯方式原理等,再理论联系实际,将专业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更加透彻的理解其原理。现今科技日新月异,发展非常迅速,跨学科的技术应用也在与通信技术相辅相成,一些边缘学科都可以应用到通信中来,所以在学习的时候也要有方向性的涉猎和学习一些相关领域的知识,帮助本学科的学习。而且平时也要多多了解现在这些领域的发展进程,以及相关科技的更新,查找和了解相关科技产品的工作机理和应用范围。通信工程是一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学科,我要时时保持不断学习的渴望和激情,与时俱进、同时代一起发展,共同进步。

三、通信工程专业产业背景研究

我国信息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平稳。近些年,信息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信息结构升级和结构调整加快,产业创新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自主创新工作进一步增强,电信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应用领域进一步拓宽。

如今,信息产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第一支柱产业,成为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带动性产业。作为支柱产业的四个特点:增长、关联、需求、国际化特性在信息产业中表现突出,信息产业增加值的增长率在工业中最大,信息产业盈利状况位居各行业之首,出口快速增长,成为第一出口行业,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最大。信息产业已是现代经济的增长源,是产业升级的重要推动力,为经济结构调整提供市场需求及必要的技术支持、新型的管理模式。

四、通信产业已成长为带动国民经济增长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通信基础设施已拥有光纤、数字微波、卫星、程控交换、移动通信、数据通信、互联网等多种技术手段,长途传输、电话交换和移动通信都实现了数字化。

从通信运营来看通信产业的现状和发展:我国采取一系列积极稳健的措施,加大现代通信网的基础建设,为通信运营提供了保障。从1998年到2002年通信固定资产上,五年国家和企业共投资大约1.05 万亿,是1997年以前投资总值的2.8倍,通信固定资产总值达到1.35万亿。2003年,我国电信业的投资规模在2000亿元左右,仍维持高速发展,表明我国电信市场仍然是比较乐观的。

通信技术是发展最为迅猛的技术,通信行业也是更新很快的行业,是发展极不平衡、极不好预测的行业。随着网络应用加速向IP汇聚,网络将逐渐向着对IP业务最佳的分组化网的方向演进和融合。下一代网络将是电信网与因特网的融合和发展。融合将体现在“话音与数据”、“传输与交换”、“电路与分组”、“有线与无线”、“移动与WLAN”、“管理与控制”、“电信与计算机”、“集中与分布”、“电域与光域”等多个方面。我国实施电信网、计算机网和广播电视网三网融合的战略充分反映了这一点。

五、先进的通信技术是通信产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

(1)交换技术。随着业务从话音向数据的转移,从传统的电路交换技术逐步转向分组交换技术和软交换技术,特别是无连接IP技术为基础的整个电信新框架将是一个发展趋势。

(2)传送技术。WDM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为电信网提供了巨大的容量和低廉的传输成本,有力地支撑了上层业务和应用的发展。

(3)接入技术。接入网已经成为全网带宽的最后瓶颈,接入网的宽带化和IP 化将成为本世纪初接入网发展的主要趋势。

(4)无线技术。在宽带业务需求不断增长的情况下,无线传输作为个人通信的重要手段,其矛盾显得十分突出。

结语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和通信业的普及,对通信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我们要努力将自己塑造成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通信人才。当前,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努力: 首先要立足本校,搞好专业定位,明确学习目标;其次,该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要加强实验学习和校内外实习,以提高自身实践动手能力;第三,勇于探索,着力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成为 社会需要的合格通信人才。

参考文献

[1]承继成.中国信息产业的发展.《数字中国导论》,2009.

[2]黄秀清.通信产业发展概述.《邮电经济专业知识与实务中级》,2009.

[3]闫成印.国内3G牌照正式发放,三大运营商竞争日酣.中国数字电视,2009,第1期

输电专业技术总结范文9

关键词:江苏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特点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6-0007-02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意义体现为:一方面,专业设置是职业教育为经济、社会服务的关键;另一方面,专业设置是职业学校自身生存发展的基础。因此,专业设置是提高高职教育吸引力、提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顶层设计",专业设置研究是高职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的首要问题。本课题组依据江苏省2010年和2005年两个时间节点的高职高专院校(以下统称为高职院校)招生计划数据,对照教育部2004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以下简称《目录》),分析和研究江苏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现状与变化特点,指出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以期为高职院校专业的科学设置、合理布局,更好地适应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依据。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现状

概况2010年,江苏省参加当年招生的高职院校共有78所,省内招生计划规模为18万余人,专业设置总数达357个,覆盖了《目录》中19个一级专业大类中的18个(仅无公安大类)、78个二级专业类中的65个、531个专业中的289个,专业总覆盖率达54%。此外,《目录》外专业有68个,占当年全部357个招生专业的19%。

《目录》中专业设置覆盖情况从一级专业大类看,江苏省高职高专院校除公安大类外,其余18个大类专业覆盖率从高到低依次为:旅游100%、生化与药品87%、财经86%、制造84%、电子信息79%、艺术设计传媒77%、土建70%、文化教育67%、环保气象与安全60%、轻纺食品56%、农林牧渔53%、交通运输51%、公共事业46%、医药卫生44%、材料与能源33%、法律31%、水利16%、资源开发与测绘11%。从二级专业类看,“全”覆盖的共有12个,分别是畜牧兽医、港口运输、生物技术、制药技术、建筑设计、建筑设备、机械设计制造、财务会计、市场营销、工商管理、旅游管理、餐饮管理与服务;“零”覆盖的共有13个,除公安大类中的4个外,其他9个分别为管道运输、资源勘查、地质工程与技术、矿物加工、水文与水资源、水利水电设备、气象、临床医学和法律执行。

分专业高职院校数量及招生规模情况按一级专业大类分,高职院校数依次为财经73所、电子信息73所、文化教育72所,艺术设计传媒66所、制造66所、土建60所、旅游55所、交通运输36所、轻纺食品32所、生化与药品26所、环保气象与安全21所、公共事业19所、法律14所、材料与能源13所、农林牧渔11所、医药卫生7所、水利3所、资源开发与测绘3所。按二级专业类分,超过半数院校设置的专业类共有12个,依次是计算机72所、语言文化69所、工商管理66所、市场营销64所、艺术设计64所、财务会计63所、电子信息63所、自动化63所、机械设计制造58所、旅游管理54所、经济贸易53所、建筑设计50所;有8个专业类仅有1所院校开设,分别是包装印刷、城镇规划与管理、电力技术、矿业工程、农业管理、石油与天然气、水土保持与水环境、司法技术。从专业看,院校数排名前十位的专业依次是物流管理61所、机电一体化技术55所、计算机网络技术55所、计算机应用技术55所、商务英语54所、电气自动化技术52所、市场营销51所、数控技术49所、应用电子技术48所、旅游管理44所。有137个专业只有一所院校设置,其中属《目录》外专业40所。从招生规模看,位列前三的一级专业大类依次为制造、电子信息和财经,其招生规模占当年计划总数的52%,水利大类规模最小。二级专业类前三位的依次是计算机、语言文化、机械设计制造,水土保持与水环境类计划数最少。招生规模较大的前三位专业是机电一体化技术、物流管理和软件技术,招生计划数最少的专业是农业机械应用技术。《目录》外68个专业招生计划比例约为3%。

分院校专业设置情况从江苏省78所高职高专院校看,专业设置数排名前10位的院校依次为扬州职业大学64个、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59个、江苏城市职业技术学院55个、南通职业大学52个、苏州职业大学52个、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49个、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49个、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47个、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44个和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42个;专业设置数最少的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仅有6个专业,全省78所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数平均达30个。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主要特点

江苏省“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确立了沿江、沿沪宁线、沿东陇海线、沿海等4个区域产业带,而这些产业带根据自身特点,在制造、电子信息、能源材料、化工、物流和旅游等方面又各有不同的发展侧重。江苏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