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伊朗核协议集锦9篇

时间:2023-03-15 14:53:30

伊朗核协议

伊朗核协议范文1

>> 伊核协议后,以色列外交面临新抉择 “后伊核协议时代”的伊朗与中东 “后伊核协议时代”的中东格局已经露出端倪? 伊核最终协议谈判艰难前行 两伊战争时期以色列外交演变的原因 伊核临时协议:只好让它模糊些 伊核框架协议对华利大于弊 国会谈判艰难 伊核协议或免遭否决 伊核协议能否翻开美伊关系“新篇章” 伊核协议达成,会使中东各国展开核竞赛吗? 核协议后的伊朗政治与社会 以色列的“核宣示” 国际原子能机构报告证实伊朗履行伊核协议承诺,美欧宣布解除制裁 “伊核”“朝核”不相同 伊核为何难妥协 伊核谈判有多难? 伊核谈判前路漫漫 宏观政策面临新抉择 调控方式面临抉择 伊核与朝核:殊途能否同归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政治 > 伊核协议后,以色列外交面临新抉择 伊核协议后,以色列外交面临新抉择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王晋")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2015年7月21日,美国防长卡特(左)访问以色列,与以总理内塔尼亚胡会晤。

伊朗核协议的签订,为伊朗核问题的和平解决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性文件,国际社会对此大多持欢迎态度。但是以色列则忧心忡忡,明确表示不接受伊朗核协议,认为“同伊朗签订核协议,意味着伊朗最终将获得核武器,并且打破地区平衡,威胁地区国家和全世界的安全”。为此,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政要纷纷前往以色列,试图“安抚其受伤的心灵”。

为何都变成了“强硬派”

从以色列国内来看,除了总理内塔尼亚胡和国防部长亚阿隆等强硬派人物高调表态反对伊朗核协议外,长期与利库德集团的外交政策“唱反调”的以色列中间翼和左翼政党领导人也纷纷发声反对伊朗核协议,显现出当前以色列国内独特的政治生态。

首先,作为以色列的老牌右翼,内塔尼亚胡之所以能够在2009年之后的历次大选中屡战屡胜,很大程度上是凭借其强硬的外交立场和灵活的处事态度。尤其是在今年3月的大选中,内塔尼亚胡凭借“伊朗”击败了呼声很高的中左翼政党。此后,出于国内政治选情的考虑,内塔尼亚胡政府在伊朗核问题上继续保持强硬姿态。在伊核协议签订之前的7月12日,美国曾提出对以色列进行“战略补偿”,向其提供一批先进武器,遭到了内塔尼亚胡的拒绝。伊核协议签订后,奥巴马又亲自致电内塔尼亚胡,希望以色列接受美国的援助,但是仍然被内塔尼亚胡拒绝。

其次,在野的中间翼和左翼政党对伊核协议持强硬立场,则主要源自其政治形象建构的需要。从2005年以来,中间翼和左翼政党经历了剧烈的变动:分裂自利库德集团的中间翼政党领导层在前总理沙龙瘫痪后几经变化;而左翼“工党”也因为党首巴拉克2009年的“出走”而出现分裂,影响力遭受重创。在随后数年中,因为缺乏相对强硬、具有军方背景的领导层,中间翼和左翼政党比较关注社会与经济问题,在国家敏感问题和重大外交问题上无法得到选民足够的信任。因此,为了显示自己在安全问题上捍卫以色列国家利益的决心和立场,中间翼与左翼政党此次纷纷高调反对伊核协议。不过,中间翼政党“未来党”领导人拉皮德尽管表达了对于伊朗核协议的担忧,但也认为以色列应当更加积极地和国际社会合作以遏制伊朗的核野心,而不是与美国和西方“硬碰硬地表达不满”。

以色列到底在担心什么

以色列对于伊朗核协议的不信任来自几个方面。首先,以色列怀疑国际核查与监督无法阻止伊朗发展核武器。一方面,在过去十多年中,伊朗曾经多次拒绝国际原子能机构和国际社会的核查要求,而国际社会对于伊朗的制裁和惩罚往往需要协调较长时间,这让以色列感到十分不安;另一方面,伊朗在过去多次秘密发展核能力,许多核设施都是在被外界情报机构披露后,才遮遮掩掩地予以承认。在此背景下,以色列认为单凭一纸核协议不足以保证伊朗不会再发展核武器,需要更加强硬的政策和更加严苛的条款来约束伊朗的核野心。

其次,伊朗核协议实施后,欧盟对伊石油禁运和美国对伊第二轮制裁将暂停;伊朗可以重新连接SWIFT(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系统,将释放超过1000亿美元冻结在海外的资产。以色列认为这些资金有可能被用于支持哈马斯和黎巴嫩真主党。同时,制裁一旦解除,伊朗很可能利用丰富的能源换取更多外汇,伊朗经济将面临更大的发展机遇。一个经济强大但是政治敌对的伊朗,很有可能成为以色列的心腹大患。

第三,由于国际社会的压力以及什叶派-逊尼派政治力量平衡等因素的影响,中东多数阿拉伯国家并没有发展核武器的企图,而伊朗长期受到国际社会的制裁,发展核能力的道路并不顺利,因此以色列长期以来是中东地区惟一的有核国家。以色列认为,尽管现在的伊核协议能够约束伊朗发展核武器,但是伊朗建设核能力的企图仍然存在,“民用核技术”转化为“军用核技术”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一旦伊朗获得核能力,将挑战以色列在中东地区的核垄断地位,削弱以色列的核威慑能力,同时会刺激阿拉伯国家发展自己的核能力,整个中东地区很可能将陷入核竞赛,届时以色列的安全问题也将更加突出。

第四,伊朗核协议的签订预示着美国与伊朗将重新接近,以色列的地区作用将大打折扣。伊朗和美国在阿富汗、伊拉克和打击“伊斯兰国”等事务上存在着诸多利益契合点,随着美伊关系缓和,伊朗可能会在地区事务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不久前,就有媒体报道称美国和伊朗驻阿富汗大使“共进午餐”。尽管当前以色列在上述地区问题上与美国和其他地区国家在情报等领域享有重要合作,但是以色列的影响力毕竟有限,既不可能代表美国直接抗击“伊斯兰国”,也不可能公开介入阿富汗问题,更不可能公开、大规模地支持叙利亚国内政治派别。失去独特作用的以色列很可能被美国抛弃,这是以色列最担心、也是最不愿意看到的结局。

外交之路是宽了还是窄了

长期以来,以色列的外交政策围绕“一个中心、三个矛盾”展开,即以美国为中心,同时深受巴以问题、教派(民族)冲突和意识形态等中东三大矛盾的影响。其中,巴以问题决定了以色列与绝大多数阿拉伯国家和伊斯兰国家关系紧张的现实;什叶派与逊尼派之间的教派矛盾,以及阿拉伯、波斯、库尔德、土耳其等民族间的复杂关系,则为以色列提供了制衡相关国家的机遇;而泛阿拉伯主义与泛伊斯兰主义等意识形态之间的斗争,也在客观上为以色列提供了可以利用的外交资源。冷战结束后,因为存在伊拉克和伊朗这样的“邪恶轴心”国家,美国不得不通过联合以色列在中东构建类似于冷战时期的“包围圈”。2003年伊拉克战争后,伊朗发展核能力的野心客观上促使波斯-阿拉伯和什叶派-逊尼派之间的民族与教派矛盾上升,在给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提供了合作可能性的同时,也淡化了巴以问题的敏感程度,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以色列面临的外部环境。

但伊朗核协议的签订,以及随后可能出现的伊朗回归国际社会,将改变以色列所习惯的地区政治环境。伊朗核协议的签订,某种程度上意味着美国和伊朗在1979年伊斯兰革命后首次取得相互信任,在一系列涉及教派冲突和民族关系的地区问题上,伊朗的作用可能会被挖掘。在此背景下,巴以问题将会重新成为焦点,以色列的安全和外交环境将受到挤压。

当然,伊朗核协议并不能完全消除美国和伊朗之间的不信任,伊朗和阿拉伯国家之间的民族和教派矛盾也不可能完全消解。这在某种程度上也为以色列改善外交环境提供了机会。在美国方面,为了能够最大限度地游说美国国会和影响美国公众的态度,美国以色列公共事务委员会已经成立了专门的“伊朗无核化公民团”,通过各种方式游说国会议员。但美籍犹太人社团的公关努力却起到“反作用”,不少美国非洲裔和拉美裔公民认为应当同伊朗签订核协议,美国不应屈服于犹太人社团和以色列的压力而否决核协议。鉴于目前的实际情况,以色列的如意算盘可能落空,对此以色列一些智库提出了利用下届美国政府废除伊核协议的设想。总之,对于目前的以色列来说,维持伊朗在美国中东政策中的“威胁”形象,是其重要外交目标。

在地区层面,以色列私下同沙特等阿拉伯国家进行了一系列的沟通。当前阿拉伯国家内部情况总的来说是利于以色列的:传统大国埃及政局甫定,需要时间恢复国内秩序和发展经济;利比亚、叙利亚和伊拉克仍然处在内乱之中,无暇他顾;而沙特新国王萨勒曼则更强调团结逊尼派来抗击什叶派在也门、黎巴嫩、伊拉克和叙利亚的扩张,对于伊朗发展核武器忧心忡忡;以“伊斯兰国”为代表的伊斯兰极端势力肆意发展,还有就是中央政府孱弱下成长壮大的库尔德武装……在此背景下,以色列可以利用各种不同矛盾,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

伊朗核协议范文2

关键词:美国外交与军事战略美伊关系美国伊朗政策核与导弹

2002年12月12日,美国“科学与国际安全研究所”公布了美国商业卫星于当年9月16日拍摄的一组照片,质疑伊朗在纳坦兹和阿拉克两处秘密建造了两座核设施。2003年2月21日,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巴拉迪率领专家组赴伊对纳坦兹等地的核设施进行了检查。在专家组对伊核设施进行了几次检查之后,巴拉迪于2003年6月6日向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会提交了题为《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保障监督协议执行情况》的报告。报告指出,伊朗在核材料的进口、使用及核材料和核废料的储存和加工地点的申报方面都没有履行其在核保障协议下的责任。2003年6月19日,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会发表了关于伊朗核问题的“总结性声明”。声明敦促伊朗“迅速纠正在执行与《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相关的保障协定中存在的所有问题,立即和无条件地签署和执行保障协定的附加议定书”。自此,伊朗核问题再次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它和朝鲜核问题一起成为当前国际核不扩散体制面临的两大挑战,也成为美国反恐与反扩散政策中的首要关切问题。

一 伊朗核与导弹发展计划的历程

伊朗的核计划始于巴列维时期。在巴列维国王统治时期,伊朗是美国在海湾地区的坚定盟友。1957年3月,美国和伊朗签署了关于和平利用核能的合作协议,美国承诺帮助伊朗发展核能发电技术。1967年,德黑兰核研究中心(Tehran Nuclear Research Center)成立,美国向伊朗提供了用于研究目的第一个5千瓦核反应堆。1974年,巴列维国王设立了“伊朗原子能组织”,开始了核能发展计划。此后,伊朗先后和美、德、法等国签署了一系列的核能协议。70年代,法国承诺帮助伊朗建造5个核反应堆,总发电量达5000兆瓦。德国承诺帮助伊朗建造2个核反应堆,总发电量达2400兆瓦。美国许诺为伊朗建造了8个核反应堆,总发电量达9600兆瓦。在1979年1月巴列维政权之前,德国帮助伊朗建造的两个核电站分别已经完成近60%和75%的工程,法国帮助伊朗建造的两个核电站也已初具规模。与此同时,伊朗积极培养核技术人才,派出数于名伊朗技术人员去法国、德国、英国及美国接受培训。历史显示,是美国及其西方盟国帮助伊朗启动和开发了核计划。

在此期间,伊朗在1958年加入国际原子能机构,1970年签署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1974年5月同国际原子能机构签订了全面保障监督协议,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对其所有核活动中的原材料及相关核设施的保障监督。伊朗的核活动基本上处于国际原子能机构的严格监督之下。

1979年的伊斯兰革命了巴列维王朝,给伊朗的国内政治带来了根本的变革,也改变了伊朗政府的核政策。伊斯兰革命的精神领袖霍梅尼认为,发展核武器违背了伊斯兰人道主义精神,他本人也不相信核武器的威力。因此,霍梅尼政府上台后冻结了绝大多数的核计划,并相继废除了巴列维与德国、法国、美国签署的核能发展协议。伊朗的核计划由此进入暂时停止的阶段。

1980年9月,两伊战争爆发。伊拉克在两伊战争中使用化学武器给伊朗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的事实让霍梅尼看到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威力,而伊拉克的核武器计划也让伊朗感受到安全的压力。为此,霍梅尼政府于1984年重新启动了位于德黑兰的阿米拉巴德核研究中心的工作,也重新启动了布什尔核电站的建设。1986年,伊朗开采出铀矿。1987年,伊朗开始建立浓缩铀和后处理设备,并开始研究激光同位素分离技术。与此同时,伊朗开始寻求国外的帮助。80年代中期,伊朗开始与中国进行一些和平利用核能的合作。80年代后期,伊朗和苏联签署了一项进口两个反应堆的协议。伊朗还先后和巴基斯坦、阿根廷签署了核合作协议。但从总体上说,霍梅尼政府由于忙于两伊战争,在核开发方面的资金和人力投入还不是很多,伊朗在80年代的核研究进展比较缓慢。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美国对伊朗安全的威胁加大,伊朗加快厂在核研究、核电站建设、铀矿开发及浓缩铀活动等领域的全面核发展计划。苏联解体后,伊朗和俄罗斯的关系有了很大改善。两国在核方面的合作进一步加强。1995年1月8日,俄罗斯与伊朗正式签署了《和平利用核能协议》,俄承诺帮助伊朗完成德国公司未完成的布什尔核电站工程。布什尔核电站的续建引起美国的高度关注。克林顿政府多次试图说服俄罗斯放弃这个协议,但未能奏效。俄罗斯坚持认为,俄罗斯和伊朗之间的核合作没有违反《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关于和平利用核能的规定。此间,伊朗同中国于1990年达成了一项帮助伊朗培训技术人员的协议。1991年1月,中国和伊朗在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保障的基础上签署了一份帮助伊朗在法罕核研究中心建立一个27千瓦的实验性反应堆的协议。随着形势的变化,中国政府于1997年宣布终止与伊朗关于和平利用核能的协议。90年代初,伊朗从西方国家购买了一些离心机的部件,并利用离心分离技术来进行浓缩铀的实验。国际原子能机构2003年2月对伊朗的核查结果显示,伊朗已能够利用气体离心机进行铀浓缩。经过多年的努力,伊朗目前已初步建成较为完整的核燃料循环体系。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巴拉迪在其2003年11月10日提交的“对伊朗核问题的结论性看法”中指出,伊朗核计划包括铀矿开采、水冶、转化、浓缩、燃料制造、重水生产、轻水堆、重水研究堆以及相应的研究与发展设施等完备的燃料循环过程。2006年1月1日,伊朗国家电视台报道说,伊朗已经开发出从铀矿石中提取铀浓缩所需要的铀“黄饼”技术,表明它已初步具备了制造核武器的基础工艺。

西方分析家目前对于伊朗究竟具备何等核能力和何时能够研制出核武器的看法不一。美国科学与国际安全研究所副所长辛德斯坦和另一名武器专家奥尔布赖特在2006年1月发表的一份报告中说:“伊朗有可能在2009年制造出第一个核武器。”大多数西方专家认为,由于缺乏建造核武器所必需的很多复杂的两用设备和相关技术经验,伊朗现有的核武器设计能力仅限于那些低威力、笨重的简单核装置。三家美国情报机构2005年发表的分析报道指出,伊朗要花6到10年的功夫才能研制出核武器。美国卡

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不扩散项目主任约瑟夫・西林辛2006年1月4日接受专题采访时说:“虽然伊朗在过去18年中进行了与核武器相关的研究,但我不相信伊朗现在已经拥有核武器,”“伊朗很可能在致力于获取制造核武器的所有核技术,但还没有跨过规定的门槛。因为伊朗离拥有生产浓缩铀或是高浓缩钚所需的完备技术还差得远。”对于伊朗的核发展战略,西林辛认为,“伊朗可能在效仿日本,谋求在不违反国际条约的前提下获取必要的核技术,一旦需要随时可以制造核武器,而在此前可不受处罚。笔者认为西林辛的分析比较符合实际。

伊朗在发展核计划的同时,也在大力发展导弹技术。从20世纪60年代起,随着美国向伊朗出售“响尾蛇”“陶”式、“霍克”等型号的导弹,伊朗开始了导弹发展计划。此后伊朗又得到英国、法国、俄罗斯等国的技术援助。1985年,伊朗购买了“飞毛腿一B”导弹。伊朗在这些导弹基础上自行改进设计与生产,建立起一套导弹研发、生产的完备体系。伊朗现有250~300枚射程为285~330公里的“流星一导弹(“飞毛腿~B”导弹的改进星),200~450枚射程为500~700公里的“流星一2”导弹(“飞毛腿~C”导弹的改进型)。这些导弹具有打击到波斯湾周边地区的大部分目标。1998年7月,伊朗进行了“流星~3”中程弹道导弹的首次试射。2003年6月底,伊朗成功地进行了“流星~3”型中程弹道导弹的最终测试,并开始交付部队使用。“流星~3”型弹道导弹射程达1300公里,可携带800公斤的弹头,精确度为3000米。这种导弹将以色列、沙特阿拉伯和土耳其在内的大多数中东国家都覆盖在它的射程之内。伊朗研制的“流星~4”型导弹的射程可达到2200公里以上,能覆盖欧洲大部分地区。

与此同时,伊朗也在配备防空导弹系统。2005年12月5日,俄罗斯国防部长伊万诺夫宣布莫斯科已经与伊朗签署了在未来两年向伊朗出售价值7亿美元的29套“托尔~M1”防空导弹系统的出口合同。尽管俄罗斯向伊朗出售的是短程、防御性导弹,并没有违反“导弹及导弹技术控制制度”的规定,但还是引起美国和以色列的强烈抗议。伊朗拥有托尔~M1导弹自然会影响美国或以色列可能对伊朗核设施实施打击的有效性。

二 美国对伊朗政策的演变

美国对伊朗的渗透开始于19世纪中叶的“门罗主义”,其主要目标是在伊朗谋取石油和经济利益。然而,伊朗当时是英国和俄罗斯的半殖民地,美国在伊朗的利益难于扩展。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国为争夺在伊朗的利益,通过向伊朗提供援助,积极扩大在伊朗的影响,为战后美国与伊朗盟友关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伊朗政府于1946年1月向联合国提出控诉,指责苏联违背条约,制造伊朗内部分裂。美国利用此次“伊朗危机”在联合国安理会上采取强硬立场,迫使苏联于1946年从伊朗撤军。与此同时,英国在伊朗的传统地位也逐渐为美国所取代。冷战时期,遏制苏联在海湾地区的扩张是美国的重要战略目标之一,而伊朗则成为美国推行中东战略的一个重要棋子。美国大力培植和支持当政的巴列维王朝,而巴列维王朝则坚持奉行亲美的政策。1955年,伊朗加入《巴格达条约》组织,1959年,美国与伊朗签订了《双边防御合作协定》,伊朗成为美国忠实的盟国。20世纪60年代末,伊朗从美国购买了大量的先进装备,成为海湾地区的军事强国。伊朗和沙特成为美国在海湾地区的两个防卫支柱。

巴列维王朝奉行的投靠美国的政策,引起国内广大群众的强烈不满,引发社会矛盾的加剧,并最终导致了1979年的伊斯兰革命。巴列维王朝在宗教领袖霍梅尼领导下的伊斯兰革命运动中土崩瓦解,由霍梅尼领导建立的伊斯兰神权政体,推行反美的政策。从此,冲突与对抗取代了过去的主仆关系,美伊两国一直处于敌对状态。

1979年11月4日,伊朗学生占领了美国驻德黑兰使馆,并扣留52名美国人质,使两国关系进一步恶化。此间,美国总统卡特宣布驱逐183名伊朗外交官和不符合手续在美国居住的伊朗学生,并宣布停止进口伊朗石油,冻结伊朗在美国的官方资产。1980年4月7日,美国宣布与伊朗断交。美国4月22日武力营救人质失败之后,美伊展开了一年多的外交谈判,最终于1981年达成协议,伊朗释放了美国人质。但人质事件使两国关系降低到冰点。

1980年9月,伊拉克与伊朗两国因领土之争进行了长达8年的两伊战争。美国出于害怕伊朗国内革命会蔓延到中东其他国家,影响中东地区的安定及其石油供应的安全,在两伊战争爆发后采取了偏袒和协助伊拉克的政策。在两伊战争中,里根政府不仅向伊拉克提供了大量有用的情报,美国军队还秘密参与对伊朗的作战。两伊战争结束后,美国继续推行支持伊拉克、遏制伊朗的政策,直至1990年8月伊拉克人侵科威特。为惩罚伊拉克的入侵行为,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于1991年1月发动了海湾战争,伊拉克遭到了惨重的失败。此间,伊朗借机增加石油生产和出口,迅速发展经济并扩充军备。到20世纪90年代初,伊朗成为海湾地区经济和军事实力最强的一个国家。

海湾战争后,美国强化了对伊朗和伊拉克的遏制政策。1995年5月,美国国防部发表《美国的中东安全战略》,提出了对伊拉克和伊朗推行“双重遏制”战略。冷战结束后,伊朗始终名列美国的“问题国家”前列。美国以伊朗谋求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阻碍中东和平进程以及侵犯人权为借口,对它实施经济制裁和政治孤立。克林顿政府称伊朗为“无赖国家”,并于1995年4月宣布对伊朗实施全面的经济制裁,中断美国公司对伊朗的一切投资及与伊朗的所有贸易往来。1996年3月,克林顿颁布行政命令,禁止美国企业和个人及下属机构同伊朗开展贸易或者开发伊朗石油资源。5月,克林顿又宣布终止对伊朗的所有贸易与投资。此间,伊朗曾几次试图缓和与美国的关系。1997年5月,以温和、开明著称的・哈塔米当选伊朗总统,开始推行比较灵活与务实的外交政策,美伊开始进行了一些民间交流,但美伊关系并未得到实质性改善。

布什就任美国总统后延续和强化了克林顿时期的对伊“遏制”政策。2001年3月,布什签署命令,延长对伊朗的贸易和投资禁令。尽管伊朗在九一一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即向美国表示支持国际反恐,并采取了诸如关闭与阿富汗的边界、支援北方联盟、允许国际救援物资从伊朗境内运进阿富汗等措施支持美国打击的军事行动,但美国一直怀疑伊朗参与了九一一恐怖袭击行动,指责伊朗与有染。布什在2002年1月29日发表的国情咨文中仍将伊朗列为“邪恶轴心”国。在此情况下,两国关系不断恶化。

2003年3月20日,美、英发动伊拉克战争。美国在严厉制裁和打击伊拉克的同时没有放过对伊朗的打压。伊拉克战争期间,美国指责伊朗庇护恐怖主义。伊拉克战争之后,美国又指责伊朗扰乱布什政府在伊拉克的政治重建进程和破坏布什政府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的实现。2003年4月30

日,美国国务院发表的《2002年度全球恐怖主义报告》把伊朗列为7个“赞助、支持恐怖主义的流氓国家”之首。报告说,“伊朗仍然是‘最活跃的’支持恐怖主义的国家。伊朗的伊斯兰革命卫队参与策划和支持恐怖主义行动,并继续支持形形的恐怖主义组织。”“一些‘基地’组织成员在伊朗找到了安全的避难所,甚至还可能得到了伊朗政府某些方面的保护。”“伊朗继续向黎巴嫩真主党和巴勒斯坦激进派组织,特别是哈马斯等组织提供资金、庇护、训练和武器。伊朗还对中亚地区、阿富汗和伊拉克同‘基地’组织有联系的极端组织提供支持。”布什当政以来一直坚持对伊朗推行遏制政策,以实现其“政权更迭”的战略目标。尽管伊朗政府几次表示愿与美展开对话,但布什政府一直拒绝与伊朗谈判,而是将伊朗问题交由欧盟处理,自己在幕后操纵。

布什政府在推行对伊朗遏制政策的同时,一度寄希望于伊朗国内改革派的政治变革,希望通过鼓励和支持民主力量的发展来改变伊朗的现政权。2003年6月,伊朗发生了一系列反政府示威,伊朗学生和其他人士在德黑兰等城市以及在欧洲等地举行反政府示威。针对伊朗持续的反政府示威,美国总统布什赞扬说,抗议活动“代表伊朗民众争取实现自由伊朗的开始,具有积极意义”。美国参议院还通过了由堪萨斯州的共和党参议员萨姆・布朗贝克提出的一项“伊朗民主议案”,决定加强美国资助的对伊朗的无线电和电视广播,呼吁举行由国际监督的公民投票,“使伊朗人民能够和平地改变他们的政府制度”。美国通过在美设立伊朗反对派电视、广播频道,进行反伊政府政治宣传,号召伊朗民众团结起来神权政府。与此同时,为了影响伊朗的总统选举,布什政府也做出一些友善姿态。2005年3月11日,美国国务卿赖斯通过国务院网站发表声明,宣布美国不再反对伊朗申请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并将考虑在个案审议基础上允许欧盟向伊朗出售民航飞机的零配件。然而伊朗国内局势并没有按照布什政府所希望的那样发展。改革派在2005年6月大选的第一轮选举中均遭淘汰。

2005年6月25日,持强硬、保守立场的德黑兰市长艾哈迈迪・内贾德在第二轮选举中以绝对优势赢得伊朗总统大选。内贾德在竞选期间一再声称,他主张维护国家法律和宗教习俗的尊严,主张在对美关系和核问题上持不妥协的立场。内贾德代表的保守派的获胜反映了伊朗公众在美国的打压政策下民族主义和反美情绪上涨。内贾德的当选使布什政府支持伊朗改革派的努力受到打击,也使美伊关系更加紧张。美国国务院发言人乔安妮艾哈迈迪・内贾德摩尔称,美国“怀疑伊朗政权是否对表达国民合法意愿及广泛国际社会的关切感兴趣”。布什总统和拉姆斯菲尔德也发表了抨击伊朗大选结果的讲话。

伊朗总统艾哈迈迪・内贾德上台半年来几次发表极端的言论。2005年10月26日,他声称“以色列必须从地图上被抹掉”。2005年12月14日,他称纳粹大屠杀为“神话”,并且要犹太人迁回欧洲。2006年1月5日,他又说希望沙龙在中风后死去。这些言论均引起美国政府的强烈不满,使美国和欧盟国家对制止伊朗发展核计划的态度更加强硬,也使伊朗核问题的解决增加了更多的变数与复杂因素。

三 美国对伊朗的核与导弹政策

伊朗伊斯兰革命之后,美国一改过去帮助伊朗和平利用核能的政策,转而推行对伊实行武器禁运政策。从20世纪80年代之后,美国对伊朗实施了尤其严格的核出口管制政策,以阻止伊朗获得相关的核技术和设备。通过出口管制,美国终止了一切美国对伊朗出口的“双重用途”核项目,不允许美国的核设备或者核技术流入伊朗。

冷战结束后,美国面临的国际安全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成为美国国家安全战略中的首要任务之一。克林顿政府上台后,正式提出了反扩散战略,谋求全面加强国际核不扩散体制。克林顿政府将伊朗列在所谓“无赖国家”之内,并将这些“无赖国家”掌握核武器列为美国面临的最大核威胁。1992年,美国国会通过了《伊朗 ―伊拉克不扩散法案》,对向两伊提供打破地区军事力量平衡和稳定的武器及技术的国家或者个人实施制裁,禁止任何国家与个人向伊朗和伊拉克提供常规武器项目和出口军需设备的许可。1996年8月5日,美国国会又通过了旨在加强对伊朗制裁的《伊朗一利比亚制裁法案》(即《“达马托”法案》),授权总统对一年内投资于伊朗、利比亚石油资源超过4000万美元的外国企业和个人实行制裁。美国根据上述法案,动辄向与伊朗有武器交易的国家实施制裁。

小布什上台后更加强调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是美国面临的首要威胁。布什在其2002年1月29日的《国情咨文》中将伊朗列为“邪恶轴心”国。2002年9月20日,美国公布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明确指出,美国“面临的最严重的威胁在于极端主义与技术的结合”,“打击恐怖主义、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是维护美国国家安全的首要任务”。《报告》还强调,为了保护美国免遭有预谋的袭击,必要时美国将实施“先发制人”的进攻,“在威胁到达美国国界之前识别并摧毁它”。2002年12月11日,布什政府公布《抗击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国家战略》报告。该报告进一步强调,如果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被用于攻击美国、美国海外驻军或美国的盟国与友邦,美国将“诉诸可供我们选择的一切手段”,以压倒性的力量进行反击。

在美国看来,伊朗是“全世界对恐怖主义最积极的支持者”和“十大恐怖主义国家”之首,是美国要坚决打击的“邪恶轴心”国。伊朗获取核武器就是“极端主义与技术的结合”。为此,自2002年12月伊朗核问题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之后,美国通过各种方式向伊朗施压,力图将伊朗的核计划消除在萌芽状态。

布什政府向伊朗施加强大政治压力和武力威胁,促使其放弃核武计划。美国总统布什于2003年6月18日首次表明,美国及其盟国“不允许伊朗发展核武器”。6月20日,美国副国务卿约翰・博尔顿在接受英国广播公司采访时表示,美国要在伊朗具有核打击能力之前阻止其实施核武开发计划,而军事打击仍将是美国阻止伊朗发展核武器的手段之一。2004年5月6日,美国众议院以376赞成、3票反对的绝对多数通过了一项关于伊朗核问题的决议。决议称,假如伊朗不完全公布其核武器计划的细节,美国将采取惩罚性措施。美国国会授权美政府利用“一切适当的手段以威慑、阻止和防范伊朗获取核武器”。2006年1月5日,美国国务卿赖斯对新闻界说,如果伊朗恢复进行核燃料研究工作,美国将把该问题提交到联合国安理会以便对其采取制裁行动。在伊朗启封核燃料设施后,布什总统2006年1月13日在同到访的德国总理默克尔举行的记者会上表示,“伊朗拥有核武器是无法接受的”,“伊朗发展核武将对世界构成严重威胁”,因此将伊朗问题提交给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处理,将是下一步符合逻辑的做法。

布什政府一直敦促国际原子能机构对伊朗采取强硬立场,对伊朗进行严格核查。2003年12月18日,伊朗在国际原子能机构和美国的强大压力

下签署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附加议定书,接受议定书规定的更具入侵性的检查。与此同时,美国一再敦促国际原子能机构将伊朗核问题提交给联合国安理会审理,通过联合国决议和国际制裁的方式迫使伊朗放弃核武器。2004年6月1日,国际原子能机构向理事会成员国提交一份报告,认为伊朗在当年4月前没有向该机构申报进口了用于先进的第二代浓缩铀离心机的零件及其来源。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会6月18日通过决议,敦促伊朗尽快对此予以澄清,以便尽早完成对伊核查。伊朗在未能说服国际原子能机构结束对其核设施核查的情况下,于6月底宣布恢复浓缩铀离心机的组装。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会9月18日通过决议,要求伊朗停止与铀浓缩有关的一切活动。但伊朗明确表示不会终止铀浓缩活动,并于9月21日宣布已开始进行铀转化试验。经过德法英3国与伊朗的谈判,双方达成妥协。11月22日,伊朗宣布中止与铀浓缩有关的一切活动。29日,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会通过决议,决定不将伊朗核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2006年1月10日,伊朗拆除了核燃料研究设施上的封条,正式恢复核燃料研究活动。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巴拉迪称,国际社会对伊朗已“失去耐心”,再次表示要把伊朗核问题提交给联合国安理会。2006年2月2日,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会在维也纳举行紧急会议。经过3天的谈判和磋商,理事会4日以27票支持、3票反对和5票弃权的结果通过欧盟提出的一项决议案,决定将伊朗核问题向联合国安理会报告。决议要求伊朗全面停止与铀浓缩有关的活动,停止建造重水试验反应堆,尽早批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附加议定书等。决议要求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就所有关于伊朗核问题的实施情况向将于2006年3月召开的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会会议汇报,并随后“立刻”将这些情况和3月份会议的决议向安理会报告。2月4日,美国国务卿赖斯发表声明,欢迎国际原子能机构将伊朗核问题向联合国安理会报告的决定,并希望伊朗能听取国际社会发出的信息。

布什政府通过欧盟与伊朗举行谈判对伊朗施加压力。美欧在解决伊朗核问题的方法上有分歧。美国主张采取强硬的大棒政策,布什在与欧盟领导人的多次会谈中要求欧盟支持将伊朗核问题提交给联合国安理会,并对伊朗实施制裁。欧盟则主张通过与伊朗接触、对话,以胡萝r、换取伊朗让步,以“利比亚模式”解决伊朗核问题。

自2003年10月起,代表欧盟的英、法、德三国开始与伊朗举行谈判。谈判一直在讨价还价中进行。2004年11月,伊朗和欧盟在巴黎达成协议。伊朗承诺于11月22日终止一切与铀浓缩有关的活动,以换取欧盟的政治、经济援助及在发展民用核能领域的支持与帮助。国际原子能机构也于2004年11月29日决定,不将伊朗核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此后,布什政府于2005年3月与欧洲国家就伊朗核问题达成新协议。美国承诺在伊朗准备彻底和永久地不进行浓缩铀计划后,向伊朗提供飞机部件,以帮助伊朗改善民用航空业;同时,美国愿意支持伊朗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伊朗最为关心的安全及取消美国的封锁和孤立政策方面,美国没有做出任何承诺。美国一直要求欧盟、伊朗为谈判设定一个时间表,强调美国不能容忍谈判无限期地拖下去,让伊朗利用这一机会加速发展核武计划。

2005年5月底,伊朗与欧盟达成协议,欧盟表示将在两个月内提出一项综合计划,以推进与伊朗在技术和核能领域的合作,并进一步解决伊朗核问题。2005年7月31日,伊朗宣布,由于欧盟没有在限定日期内提交关于伊朗核问题的一揽子协议,伊朗准备2005年8月1日重启铀转化活动。2005年8月5日,欧盟在向伊朗提交的提议中承认伊朗享有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但敦促伊朗放弃与铀浓缩有关的一切活动,改由他国提供核燃料。但伊朗新总统内贾德在2005年8月6日就职当天就公开宣布拒绝欧盟三国于5日向伊提交的有关伊核问题的一揽子提议。2005年8月8日,伊朗重新启动了伊斯法罕的铀转化活动,伊朗与欧盟的谈判再次陷入僵局。2005年9月24日,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会通过决议,指出伊朗多次不履行和违反《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等有关文件,该决议要求伊朗立即中止与铀浓缩有关的一切活动,否则它将面临核问题被提交联合国安理会的后果。2005年11月24日,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会决定暂时不将伊朗核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以使伊朗与欧盟就俄罗斯提出的妥协方案进行磋商。2005年12月21日,欧盟和伊朗的高级官员在维也纳就伊朗核问题进行接触,同意双方2006年1月18日再次会晤,就化解伊朗核问题的分歧寻求共同点。2006年1月3日,伊朗宣布将重新启动中断两年半的核燃料研究活动。1月10日,伊朗揭掉了核燃料设施上的封条,正式启封核燃料研究设施。对此,欧盟表示,联合国安理会参与这一问题的解决是必要的。英法德欧盟三国要求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会就伊朗核问题于2006年2月2日和3日举行一次紧急会议,讨论欧盟向国际原子能机构提交的一份决议草案,要求国际原子能机构将伊朗提交给安理会。与此同时,欧盟拒绝了伊朗提出的重返伊朗核问题谈判的建议。美国和欧盟表示,他们已经不想再与伊朗谈判,局势已经发展到必须由联合国安理会处理伊朗问题的地步了。伊朗总统艾哈迈迪・内贾德2006年1月14日在德黑兰召开新闻会说,伊朗决不会放弃和平利用核能的合法权利,即使核问题被提交给联合国安理会,伊朗也不会停止已经重启的核能研究活动。2006年1月16日和30日,欧盟三国英、法、德与俄罗斯、美国及中国先后在伦敦举行非正式磋商,就是否将伊朗核问题提交给联合国安理会协调立场,并讨论了欧盟拟于在2006年2月2日举行的国际原子能机构特别理事会会议提出的决议草案。在美国的压力下,欧盟与美国的立场在趋向一致,决意将伊朗核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

布什政府加强对俄罗斯施压,要求俄敦促伊放弃其核计划并停止与伊朗的核与导弹合作。在美强大压力下,俄罗斯在2003年改变了一直坚持其向伊朗提供核燃料的行动不受《不扩散核武器条约》限制的立场。俄罗斯原子能源部部长发表声明称,伊朗只有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附加议定书并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更广泛的检查,俄罗斯才会继续向德黑兰输出其所需的核燃料。此举也是促成伊朗最终与国际原子能机构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附加协议的重要因素。俄罗斯与伊朗有着密切的政治与经贸关系,尤其是有着密切的核能合作关系。俄一直在欧盟与伊朗之间做调解工作。2005年lo月,在伊朗与欧盟谈判陷入僵局后,俄罗斯建议允许伊朗从事铀转化活动,可将后续的铀浓缩活动转移到俄罗斯境内完成,以确保其核技术不会用于军事目的。12月24日,俄罗斯正式向伊朗提出在俄境内与伊建立铀浓缩联合企业的建议。然而,2006年1月2日,伊朗政府发言人伊尔哈姆重申,在伊境内进行铀浓缩活动是伊朗在核问题上的原则立场,明确拒绝了俄罗斯向伊朗提出的两国在俄境内建立铀浓缩联合企业的提议。

俄一向反对将伊朗核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俄副总理兼国防部长伊

万诺于2006年1月9日依然强调,伊朗核问题应当通过政治和外交途径,并且在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框架内加以解决,再次重申了俄反对将伊朗核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的原则立场。伊朗揭开位于纳坦兹核设施的封条,恢复核燃料研究活动后,俄罗斯依然努力说服伊朗同意将其铀浓缩活动转移到俄境内进行。2006年1月2日日,伊朗外长穆塔基说,伊朗和俄罗斯已同意让更多国家参加俄提出的将伊朗铀浓缩活动转移到俄境内进行的建议,因此需要更多时间磋商以便达成妥协。但美国和欧盟担心伊朗会利用俄罗斯建议来拖延时间,坚持要将伊朗核问题正式提交安理会。在此情势下,俄罗斯调整了立场:一方面俄同意将伊朗核问题提交安理会,另一方面根据俄罗斯的要求,英法美同意将伊朗核问题搁置到2006年3月。届时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会将再次举行会议,听取伊朗核问题调查报告。俄罗斯仍希望此间通过协商,说服伊朗做出妥协,尽管伊朗在2006年2月4日表示俄提出的将伊朗浓缩铀活动转移到俄境内进行的建议已经没有意义。与此同时,俄罗斯对制裁问题仍持保留态度。俄外长拉夫罗夫2006年1月17日说,现在提出对伊朗进行制裁还“为时尚早”,对伊朗进行制裁不是解决伊朗核问题的“最佳办法”,也不是“唯一方法”,不应让某些权宜的政治考虑干扰这一问题的解决进程。

布什政府还努力拉拢海湾国家向伊朗施压。2005年2月,负责军控和国际安全问题的美国副国务卿约翰・博尔顿访问了科威特、巴林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等海湾国家,与这些国家的领导人就伊朗核武器和弹道导弹计划交换意见,试图争取这些国家向伊朗施加压力。博尔顿在接受采访时说,伊朗是一个支持恐怖主义的国家,如果它获得核武器,无论是直接使用还是将这些核武器转让给恐怖主义组织,都是非常危险的。

美国自90年代开始关注伊朗的导弹发展计划。1997年10月23日,美国众议员本杰明・吉尔曼等18位众议员针对俄罗斯公司帮助伊朗发展中、远程导弹提出了《1997年伊朗导弹扩散制裁法》,法案要求对向伊朗导弹计划提供帮助的外国公司或实体实施制裁。1998年5月22日,美国参议院以90票对4票通过了《伊朗导弹扩散制裁法》。1998年6月23日,克林顿总统以此法有损美国的国家安全目标为由否决了该法案。1998年7月15日,由拉姆斯菲尔德领导的“弹道导弹对美国威胁评估委员会”发表了导弹威胁评估报告,声称伊朗等新兴的导弹国家可在5年内获得攻击美国的能力。在国会的压力下,克林顿总统于2000年3月14日签署了《伊朗导弹扩散制裁法》(Iran Missil eProliferation Sanction Act)。该法要求美国政府对任何向伊朗出售导弹、导弹部件及导弹技术的国家或实体实施制裁。

随着伊朗导弹射程的不断增大,美国担心伊朗最终将会把核武器计划和其弹道导弹开发计划相结合,担心越来越多的盟国将面临来自德黑兰的威胁。伊朗成功发射和正式装备可以打到以色列国土的“流星~3”型导弹的举措进一步加剧了美国和以色列政府对伊朗军事威胁的担忧。布什政府上台后对伊朗的导弹发展项目多次表示“严重担忧”,称伊朗的导弹发展计划“已经对地区和美国的利益造成威胁”。与此同时,布什政府也多次根据《伊朗导弹扩散制裁法》对俄罗斯、中国、朝鲜等国家的公司或实体实施制裁,阻止伊朗的导弹发展。

四 美国处理伊朗核与导弹问题的几种选择

伊拉克战争之后,朝鲜核问题和伊朗核问题成为美国最为关注而又最为棘手的问题。伊朗核问题比朝核问题更具复杂性。伊朗在核问题上的选择将对中东地区乃至世界的安全与稳定都会造成巨大冲击。当前的伊朗核问题也已成为美国与俄罗斯、中国、欧盟及其他大国之间关系的测试表。与朝鲜核问题一样,伊朗核问题的解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美国的政策。如何解决伊朗核问题,布什政府面临选择。

总体而言,布什政府面临以下四种政策选择,即“接触”“遏制”“武力”和“政权更迭”政策。

第一种选择是对伊朗采取“接触”政策。美国国务院一度主张与伊朗保持某种形式的接触。鲍威尔在其担任国务卿时称美国应保持与伊朗在政治上的接触。现任国务卿赖斯也强调过应以外交手段解决伊朗核问题。美国众院情报委员主席戈斯也曾表示,在伊朗问题上必须小心谨慎,不能贸然诉诸武力。美国外交委员会在2004年7月提交的题为《该向伊朗实施新政策了》的报告中指出,美国政府要对伊朗采取系统的、务实的接触政策,与伊朗就地区稳定问题开展直接对话,并扩大文化和经济领域的交流。报告希望通过接触、对话使伊朗能像利比亚那样自动放弃核计划。然而这种看法在伊朗新任总统的强硬对美政策之下在美国已不再有多少声音。

第二种选择是继续对伊采取“遏制”政策。布什政府很有可能对伊朗继续坚持并强化对伊实施经济制裁和政治孤立的遏制政策。政治上继续断绝与伊朗的外交关系与对话,经济上继续禁止对伊朗的贸易和投资。随着欧盟与伊朗的谈判陷入僵局,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会已决定将伊朗核问题提交安理会,美国要求对伊朗实施制裁的压力会越来越大。美国国务卿赖斯说,伊朗日前恢复核研究行动已跨越极限,国际社会必须加紧将伊朗交由安理会裁决。然而,欧盟、俄罗斯、中国都希望与伊朗保持外交关系并与伊朗发展经贸和能源等方面的合作。阿拉伯国家希望借助伊朗的军事力量抗衡以色列。在此情况下,美国的对伊“遏制”政策很难奏效。

第三种选择是对伊采取“武力”政策。近来,一些欧洲和中东媒体报道说,美国政府可能计划于2006年对伊朗核设施发动军事打击。德国《明镜周刊》报道称,布什政府与土耳其等北约盟国的接触表明布什政府可能正在认真考虑采取军事行动的方案。2006年1月3日,阿拉伯新闻网报道说,以色列执政的利库德集团400名成员联名要求政府对伊朗核设施进行轰炸,以防止灾难发生。美国政要已多次向伊朗发出军事打击的警告。美国副总统迪克・切尼在2005年1月接受美国微软一全国广播公司(MSNBC)采访时曾表示,“鉴于伊朗公开宣布,他们的目标是摧毁以色列,以色列人很可能决定先下手为强。”美国总统布什近日明确表示,“显然,如果我是以色列领导人,我也会担心伊朗拥有核武器。我们已经非常坚定地承诺要保护以色列,如果它的安全受到威胁,我们将支持它。”据美国《洛杉矶时报》披露,以色列已经制定了空袭伊朗核设施的详细计划。对此,伊朗首席核谈代表阿里・拉里贾尼1月1日警告说,如果美国或以色列袭击伊朗核设施或军用设施,伊朗将做出“猛烈回应”。拉里贾尼同时指出,袭击伊朗核设施的说法很可能只是“心理战”。

第四种选择是对伊采取“政权更迭”政策。长期以来,美国政府对伊朗施加强大压力,使其向美国所希望的方向演变,最终实现“政权更迭”。美国政府决定于2006年将拨款1000万美元用于“推动伊朗民主化进程”。然而,与一些独联体国家不同,伊朗是一个富裕的宗教国家,有着悠久的传统文化,不是美国通过金钱和民主自由观的渗透能轻易得逞的。伊朗2005年

6月25日的总统选举的结果打碎了美国尽早实现“政权更迭”的美梦,但布什政府对伊朗“以压促变”的政策仍会继续下去。

五 结 论

伊朗出于维护其在海湾地区强国地位和自身安全的需要,以和平利用核能的名义从事其核活动,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美国认为,伊朗盛产石油,伊朗称发展核电是为了解决能源短缺是不可信的,因此始终拒绝给予伊朗自主进行铀浓缩的权利。伊朗则表示决不放弃自主建设核燃料反应堆的努力,认为这是《不扩散核武器条约》赋予每一个缔约国的权利。目前,《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既禁止无核国家获取核武器又允许无核国家拥有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如何界定和处理伊朗的核发展是摆在国际原子能机构和国际社会面前的一个难题。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巴拉迪最近在接受美国《新闻周刊》的专访时称,“经过3年深入调查后,我仍无法确定伊朗核活动是属于和平性质的。”

作为政教合一的伊斯兰国家和中东的地缘政治大国,伊朗扼守世界石油运输的主要通道霍尔木兹海峡,与石油储量丰富的中亚接壤,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美国在实现了萨达姆政权的目标之后,伊朗现政权成为美国控制海湾地区的最大障碍。在美国看来,伊朗所支持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直接威胁到海湾地区的稳定,直接威胁到美国的政治、经济与安全利益。如果伊朗掌握核武器,将对美国及其盟友以色列等构成安全威胁,将对中东“石油通道”的安全构成威胁,还将对布什政府推行的“民主改造中东”战略构成严重挑战。

伊朗的核武器与导弹开发计划与美国的反恐、反扩散战略背道而驰。如果伊朗获得核武器将对国际核不扩散体制构成严重挑战。美国担心,如果伊朗核计划得不到制止,有可能产生连锁反应,不仅影响到朝鲜核问题的解决,也可能刺激土耳其、埃及、叙利亚等国家的相继效仿,引发该地区的核军备竞赛。

美国一直怀疑伊朗与伊斯兰运动组织有比较密切的联系。如果伊朗获得了核武器,美国担心恐怖主义组织获取核武器的可能性会增加,从而增加了美国及其盟国遭受核武器攻击的可能性。布什政府对伊朗有着根深蒂固的不信任,认定伊朗没有意愿改变它的核政策。美国将不会容忍伊朗发展和拥有对美国及其盟友构成安全威胁的核武器和导弹计划,因此很难在核与导弹问题上与伊朗妥协。

伊朗和欧盟三国的谈判已陷入僵局,国际原子能机构和欧盟对在国际原子能机构框架内解决伊朗核问题开始失去耐心。伊朗核问题提交安理会后伊朗面临的国际压力将越来越大。下一步的局势如何发展令人担忧。2006年2月4日,伊朗总统内贾德在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会决定将伊朗核问题报告给安理会之后,下令全面恢复浓缩铀活动,同时决定不再接受联合国核查人员对伊朗核设施的突击核查。在推行对美强硬政策的内贾德总统领导下的伊朗政府在核问题上能否让步,能做多大妥协,能否满足美国的要求令人质疑。提交安理会是否就能解决问题同样令人质疑。美国要对伊朗实施制裁,必须取得与伊朗有着密切经贸关系的俄罗斯和其他国家的同意。能否制裁,如何制裁,制裁的后果如何都是值得慎重考虑的问题。欧盟与美国的立场在靠拢。伊朗核问题提交安理会的可能加大。伊朗面临的国际压力也将越来越大。伊朗核问题首席谈判代表拉里贾尼2006年1月19日表示,伊朗愿意在核问题上进行妥协。但艾哈迈迪・内贾德总统领导下的伊朗政府在核问题上能做多大妥协,能否满足美国的要求令人质疑。然而,提交安理会是否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样令人质疑。美国和欧洲要把伊朗核问题提交安理会,必须取得俄罗斯和中国的同意。即便提交到安理会,能否制裁,如何制裁,制裁的后果如何都是值得慎重考虑的问题。伊朗作为世界第四大原油出口国,以及石油输出国组织第二大原油出口国,如果联合国对伊朗实施制裁的话,国际油价将进一步提高。美国能源部能源信息管理局局长盖伊・卡鲁索2006年1月17日在接受路透社采访时表示,伊朗中断对世界石油市场的供应将导致国际石油价格的持续攀升,也将最终殃及美国市场。

美国近期对伊朗动武的可能性不大,尽管不能完全排除爆发军事冲突的可能性。美对伊朗动武得不到国际社会包括其欧洲盟国的支持。国际原子能机构历时两年多的核查,并未找到伊朗秘密发展核武的确凿证据。美国在伊拉克没有发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事实已经使得布什政府发动伊拉克战争的借口不再成立。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美国再对伊朗发动全面军事打击很难在国内外得到支持。除了以色列,包括英国、德国、法国在内的主要盟国都不支持美国对伊朗动武。尽管目前谈判陷入僵局,但俄罗斯、中国等国都主张倚重外交手段,强调在国际原子能机构框架内仍有空间解决伊朗核问题。欧盟负责外交与安全政策的高级代表索拉纳新近强调,目前不会考虑使用武力方式解决伊朗核问题,国际社会在伊朗拥有制造核武器的能力之前还有“足够的时间”。再者,美国不能不顾及伊斯兰世界的反应及由此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此外,美国与以色列联手对伊朗实施类似以色列在1981年对伊拉克核设施发动“外科手术式”的空袭将难以成功。伊朗核设施分布分散,美国和以色列至今尚未掌握伊朗核设施的全部、准确情报,而伊朗拥有覆盖以色列全境的中程弹道导弹,具有相当的威慑作用。

伊朗核协议范文3

“我们在谈判中的主要收获是美国总统奥巴马承认伊朗人将不会屈服于欺辱、制裁和威胁……对于伊朗来说,这是一场胜利。具有最先进军事能力的国家已经承认伊朗人将不会对压力屈服。”4月9日,伊朗举行活动庆祝“国家核技术日”,总统哈桑・鲁哈尼头戴白帽,身穿黑袍,举行电视演讲,宣布了这一喜讯。

伊朗VS美国:谁的胜利?

自鲁哈尼2013年6月上任后,伊朗核谈再次回归联合国的谈判桌―伊朗提出解决伊核问题新方案以及时间表,以换取西方取消经济制裁。由于致力于振兴伊朗经济和引领其社会转型,鲁哈尼本人也被一些西方学者誉为“伊朗的邓小平”。

近两年来,尽管外界不可获知围坐在谈判桌上的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中国、德国以及伊朗官员,究竟上演了多番怎样的唇枪舌剑,但迄今为止的每一次谈判,在媒体的报道中都显得异常艰难。

此次核谈最主要的成果,是各方宣布达成了《联合全面行动计划》。但在4月2日该计划宣布达成后,外界发现,谈判中最主要的美伊双方对文件有着不同版本的阐述。相比美国国务院的文件,伊朗版本要简单很多。

“各方的公开声明及外交表现说明伊朗和西方谈判国家(尤其是美国)之间还存在着重要分歧。”据清华-卡内基全球政策中心研究员赵通介绍,伊朗从4月2日至今没有自己的协议版本,而只是和欧盟一起了一份不长的且较为笼统的共同声明,里面提到限制铀浓缩、重新设计Arak重水反应堆、不进行乏燃料后处理等关键措施,表明相关谈判方就这些主要议题达成了总体共识。但在一些重要问题上,比如何时及如何取消各方对伊朗的制裁,使用了较笼统的语言。

此外,伊方版本称达成全面协议后,欧美将立即“解除”所有经济金融制裁;美方版本则称,在国际原子能机构确认伊朗遵守核相关承诺后,将“冻结”制裁,而彻底“解除”制裁将耗时数年。

“美国版本的协议中,对伊朗核能力的限制更为严苛和全面。如果这个成为各方最终接受的版本的话,我认为将是一份有利于国际社会的协议。因为里面对伊朗的核能力做了前所未有的限制,堵住了任何伊朗发展核武器的可能路径。但目前没有迹象表明这个版本得到了伊朗的正式认可。”赵通解释称,因此美国的做法更可能是一种谈判手段――即先声夺人地把自己理想的方案抛给国际社会,造成一种既成事实的国际印象,给伊朗在下阶段谈判中想再就里面的问题讨价还价制造困难。当然,美国政府也希望尽可能拿出一份看起来有利于美方的方案,用于防止国会及其他强硬派找借口杯葛下阶段的谈判。

然而,这份看似保留了美国绝对优势的《联合全面行动计划》,却在国内引起轩然大波。在美国部分核问题专家看来,美国的文件中在很多关键问题上表述不清。美国总统奥巴马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也承认,“这是目前我们保证伊朗不获得核武器的最大的赌注。”《华盛顿邮报》则形象地比喻称“奥巴马正在走钢丝”。

相比而言,支持派则认为美国这一做法是在试图拖延伊朗拥有核武器,这比与伊朗开战,或者不顾一些盟友反对、继续对伊朗进行经济制裁这两个候补选项要好得多。但美国在中东的盟友以色列则表现得很激烈。以总理内塔尼亚胡拿朝鲜核谈的失败案例来证明此次与伊朗达成协议是一个“重大错误”,国防部长摩西・亚龙更撰文称,“目前的伊核框架将使战争变得更为可能。”

就在各方争论不下时,鲁哈尼公开表达了强硬态度:“除非所有制裁在同一天被取消,否则我们将不会签署任何协议。”6月30日将是伊朗核谈制定最终协议的截止日期,如此剑拔弩张的态势也让不少人为伊朗核谈的最终走向感到担心。

对此,20年前曾参与过朝鲜核问题谈判的两位前美国外交官员罗伯特・加卢奇和乔尔・威特公开提醒道,“美国的谈判者正在为最后的协议努力,他们有权参照我们以前(与朝鲜)的经验,但是他们应该忽视那些以朝核会谈为教训而放弃外交途径的做法。外交可以在政治意愿和可持续性推进上取得成功,(伊朗核框架)协议本身只是一个开始。”

伊朗核谈的中国利益

就在外部一片喧嚣之际,中国和伊朗的关系却有了务实进展。此次伊朗核框架协议达成一周后,伊朗石油部长比间・尚甘尼进行了上任两年以来的首次访华。

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之一,中国一直参与伊朗核谈。最近两年进行的核谈中,中国比以往更为积极:2013年11月,在伊朗核谈达成阶段性协议最关键的时候,中国国家主席专门致电鲁哈尼,就一些实质性问题交换了意见,并且鼓励鲁哈尼积极考虑与六国达成临时协议;2014年2月,中国方面提出了“五点建议”,为后续的磋商创造了积极的政治环境;4月1日,中国又提出了“四点主张”。

赵通向《凤凰周刊》记者指出,鉴于中国在伊朗乃至整个中东地区的经济和政治影响力不断加大,各方对于中国的意见和立场较为重视。中国也是唯一与相关各方均保持有较良好关系的国家,所以有扮演重要协调角色的空间。“如果中国政府加大对其相关外交斡旋活动的报道和宣传,将更有利于外界对中国的积极作用有更充分的认识。”

自2012年伊朗受到西方经济制裁以来,尽管中国收敛了对其石油进口,但仍是伊朗最大的贸易伙伴和石油进口客户,伊朗则是中国第六大原油进口国。2014年中伊贸易破历史新高510亿美元。此次伊朗核框架协议达成一周之后,比间・尚甘尼的访华就是与中方洽谈合作事宜。据路透社报道,此次中伊就进口石油的价格进行商业会谈,而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正在为西方解除经济制裁做前期准备,寻找可以快速出口的目标国。如果西方国家解除对伊朗的制裁,OPEC可能很快需要应对伊朗原油供应增加的问题。

但商业谈判还悬在空中。“主要问题是我们(伊朗)欠中国的钱。中国已经开始在伊朗作业,但还没有收到回报。”伊朗石油部主管商业和国际事务的副部长阿米尔・侯赛因如此解释。他也表示,伊朗仍希望使用中国公司的技术和设备进行开采。在美方看来,此举旨在降低西方制裁对伊朗的影响,迫使美国签署协议来解除针对伊朗原油出口的限制。

伊朗石油部长访华当天,中国外交部中东特使宫小生也到访伊朗首都德黑兰,会见伊朗副外长阿卜・杜拉希扬,并推广中国的“一带一路”。此前鲁哈尼对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表示“非常赞同”;宫小生则表示,伊朗“或会成为最早初见成效的地区之一”。目前中国已经开始建造由中国新疆到巴基斯坦,再连接伊朗的天然气管道。伊朗方面表示,管道的伊朗段已经建好,全长560英里(约合900千米),始于该国的一个天然气田。

伊朗核协议范文4

伊核问题全面协议本质上确立了伊朗进入核门槛国家的地位,

>> 提高执行力:拨云见日话缘由 执行力在日企是如何实现的 铁路乘车新规定本月1日执行 灾后之“日” 强硬应对“控美案” 美升级驻日机群应对中国精确导弹 对团员执行团纪处分必须贯彻教育的精神和采取严肃与慎重的态度 美、日“后大众阶段”的资源分配及启示 云南5月1日全面执行工资集体协商制 北上广分行6月22日起已开始执行 6月1日将执行化妆品标签说明书管理规定 广州首套房契税按区划分新政仅执行一日 国家电网公司电力安全工作规程8月1日正式执行 移动漫游费新方案最迟4月1日执行 父后七日 日对华强硬派何以在壮大 《IMSBC》规则应对与规范执行 强制医疗执行监督之应对 内控概述及执行难题应对 用强大执行力应对逆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政治 > “执行日”后美应对伊采取强硬态度 “执行日”后美应对伊采取强硬态度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邓门佳")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美】《外交事务》2016年1/2月

伊朗核协议范文5

伊核谈判协议达成后,还将对中东现有的地缘政治格局带来冲击。从整体而言就是,传统大国的分量在下降,而伊朗则晋升为该地区最有分量的国家,中东地缘政治力量失衡的局面恐将长时间存在。

首先是位于中东核心区域的伊拉克和叙利亚。这两个国家从某种程度上看已经完了,原有秩序已经坍塌,以后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重建秩序,而不是与他国竞争。至于如何重建秩序,现在谁都没有一个明确的方案,至少未来三五年内看不到有什么成形的东西。因为“伊斯兰国”问题本身就是一个怪圈,其之所以存在是因为这个地方没有了秩序,而要重新建立秩序,又必须先打掉“伊斯兰国”,但在没有秩序的情况,怎么能彻底消灭“伊斯兰国”呢?现在有关各方都没想好“伊斯兰国”控制的区域以后该怎么办。据说有人策划让沙特和伊朗去谈如何在这个地方进行利益交换。只有地区国家之间达成一致,这个地方才有可能建立新的秩序。

其次是埃及。埃及现已自顾不暇,在未来三五年内主要是个内向型国家。虽然现在埃及国内局势出现了一些好的势头,但塞西政权要维持稳定、带领埃及走出困境很不容易,面临的困难太大了。一方面,恐怖主义势力紧紧盯着埃及,前些天埃及总检察长也被炸身亡了。另一方面,埃及要恢复经济发展困难重重,政府补贴根本取消不了,政府也不具备进行改革的能力,现在轰轰烈烈搞一些大项目,主要还是为了保持老百姓对政府的支持率,同时做给国际社会看。因此,未来几年内,埃及还远远走不上正轨。当然,一旦埃及调整过来,会是一个很有前景的地区国家。

海湾大国沙特虽然很有钱,但各方面的能力很弱,内部体制、对外交往能力等都存在一定问题。以前大部分时候沙特都是躲在幕后的,现在被形势逼得没办法只好跳出来与伊朗叫板。而且沙特新的领导层相对年轻,具有一定的冒险精神,试图改变沙特以往懒人政治、懒人外交的做法,想要有所作为。这一点从干预也门危机中可以看出来。沙特王室本想通过也门事件检验一下自己的号召力,但真正积极回应的并不多,只好自己领着几个小伙伴蛮干。虽然沙特王室的统治不成问题,但沙特这个国家在中东未来形势演变中是一个不确定因素。美国对沙特其实也很头疼,因为其与极端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鉴于沙特在石油、宗教、地理位置等方面的分量,美国拿它没办法。

土耳其是新兴经济体,同时是二十国集团成员,号称GDP要在2023年土耳其共和国建立100周年的时候进入世界前十。而且土耳其国内局势相对稳定,社会比较成熟,也大致解决了转型动荡的难题。今年的议会选举虽然有些意外的波折,但正义与发展党的执政地位没有受到根本影响。但是,这些年土耳其有点找不到北,把外交搞得很砸。向西去,欧洲不要它;向东来,阿拉伯国家也抵制它,现在又面临着悬而未决的叙利亚问题和库尔德问题等。所以土耳其在地区的分量短时间内不能看得太大。

以色列在中东占的分量在下降。这并不是说以色列的实力下降了,而是与其息息相关的和平进程已经被边缘化,比如今年的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谈到中东,主要谈的是三个问题――伊核、叙利亚和伊拉克,没有巴以问题。对于中东现在的主要问题,以色列都是配角,只能吵吵杂音而已。而且美国和以色列的关系也趋于疏离,当然美国仍会保护以色列的安全,但是以色列在美国中东政策中的砝码作用显然已经减轻了。

所以说,伊朗现在的风头没有任何一个地区国家可以盖过。在未来三五年内,它的分量只会加重,不会减轻。从内部看,伊朗不太可能会出现大的政策失误;从外部看,美伊关系趋向和解、伊核问题解决的态势比较乐观,即使伊核协议达不成或者协议执行过程中出现困难,但对伊朗的制裁一旦放松,再重新收紧有难度。道理很简单,就相当于门打开了一条缝隙,风已经吹进来,再关上门已很难。伊朗是一个肥得流油的大蛋糕,欧洲国家一直盯着,而且当初制裁伊朗并不是欧洲国家的利益所在,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被美国强压的。因此对伊朗的制裁一旦放松,大家就会争先涌入伊朗市场,美国想拦也拦不住。实际上,在过去一年,以德国为首的欧洲经济界与伊朗的经济联系已经悄然预热。德国外贸协会统计的资料显示,2014年德伊之间的商品贸易额已经上升到26.8亿欧元,虽然这与2010年47.1亿欧元的峰值有距离,但是与2013年相比,德国对伊朗的出口已经猛增了30%,表现出上升势头。出口货物排在前几位的主要是机械、医药产品、化工产品和电器设备。再比如,伊核谈判在洛桑达成框架协议后,印度很快就派代表团前往伊朗寻求签署贸易、能源和基础设施协议。尽管美国提醒印度等国家不要在伊核全面协议达成之前加强与伊朗的关系,但印度官员称,印度政府不能忽视国家利益。

试想一下,这还是西方对伊朗的制裁还没解除情况下的伊朗,如果所有相关制裁全部解除的话,那伊朗更不得了。伊朗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市场广阔,一旦重回国际社会并能大致理顺国内政治,将很快崛起。

李国富:

鲁哈尼上台之后,外交重点放在与美欧关系上,特别是与美国关系。如果伊核问题得到解决,伊美关系僵局打破之后,伊朗对地区关系、特别是与沙特之间的关系将会成为鲁哈尼政府下一个阶段的外交重点之一。

伊朗伊斯兰革命之后,美国与地区盟国在中东的安全体系和架构是建立在对抗和防范伊朗的支点上的。达成伊核协议虽不能使美伊关系发生根本性变化,但为美伊改善和发展关系带来了各种可能性,这无疑将对现有的地区安全体系和地区格局产生重大影响。美伊若达成协议,则体现了奥巴马政府对中东政策的大调整,是美国加紧实施全球“再平衡”战略的重要步骤,但也要看到伊核协议无疑将提高伊朗在地区的战略地位和影响,引起了美国地区盟国的不安和担忧。为了安抚地区盟国,美国不仅密切了与以色列的军事合作,最近还特地与海合会举行了“戴维营峰会”,旨在加强与海合会国家的军事关系,以“平衡”伊朗崛起的势头。

奥巴马的如意算盘是经过对中东地区如此一番战略调整之后,既可维持美国在中东的领导地位,又可腾出手来应对对美国更重要的亚太地区。因为,美国认为其地区盟友虽对美国政策不满,但由于它们的安全仍需要美国提供保护,因此,双方的关系不会有实质性的变化。在目前美国力不从心的大背景下,维持中东地区“可控”稳定符合美国的全球战略利益。有一点很重要,就是奥巴马的中东政策不是奥巴马的中东政策,而是美国的中东政策。今后无论是共和党还是上台,新的白宫主人还会在不同程度上延续奥巴马现在的政策。

与此相对应的是,欧洲对中东地区的重视程度在提高。其中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极端主义在中东地区泛滥,对欧洲的安全产生了威胁;二是蜂拥而至的西亚北非地区难民势必给欧洲社会带来巨大影响。所以欧洲正在试图填补美国从中东战略收缩留下的真空。近些年欧洲关注中东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是巴以问题。虽然大家似乎忘记了巴以问题,但欧洲人反而更加关注。最近一两年欧洲对以色列的压力在加大,去年以来多个欧洲国家接连承认巴勒斯坦,未来以色列跟欧洲的关系摩擦会更多。

阅读背景:安理会有关制裁伊朗的决议

2006年第1737号决议:要求世界各国应对进出伊朗的与铀浓缩、重水反应堆和弹道导弹相关的物资、技术和设备实行禁运;冻结与伊朗核计划和弹道导弹项目有关的人员和公司的资产,防止向伊朗提供相关的技术和资金支持,在有关人员出入境时进行严密监督并向安理会下属的制裁委员会报告。

2007年第1747号决议:禁止伊朗出口武器,并呼吁国际社会对伊朗进口重武器保持警惕和克制;继续对涉及伊朗核计划和弹道导弹项目的个人及实体实施资产冻结,并扩大了制裁对象的范围;呼吁各国与国际金融机构不再承诺向伊朗政府提供赠款、财政援助和优惠贷款。

伊朗核协议范文6

关键词:中东地区;防核扩散;全球治理;国际机制;机制建设

作者简介:刘宏松,博士,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外交事务研究院副研究员(上海200083)。

文章编号:1673-5161(2014)00-0110-11 中图分类号:D815 文献标码:A

本文是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08JZD0039)及上海高校一流学科建设项目(201 3GXYLXKZZXGG)的阶段性成果。

中东地区的核武器扩散问题是影响中东地区安全乃至全球安全的一大难题。为应对和解决核武器扩散问题,国际社会建立了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为核心的多层级核不扩散机制。由于中东地区安全形势的复杂性,全球层面的多边核不扩散机制未能有效解决中东地区的核武器扩散问题。为实现对本地区核武器扩散问题的自主和有效治理,从而改善地区安全环境,中东国家开展了一系列防止核武器扩散的治理机制建设。本文将在评估中东地区核扩散态势的基础上,梳理该地区建立防扩散治理机制的努力,分析既有机制建设路径未能取得实质性成效的原因,进而对中东地区防扩散治理机制建设的路径选择进行探讨。

一、中东地区的核扩散态势

除以色列外,中东国家均签署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作为中东地区唯一没有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国家,以色列既不承认也不否认其拥有核武器,但外界普遍认为,以色列事实上是个有核武器国家。以色列的核武器开发计划始于20世纪五十年代。在法国的帮助下,以色列在迪莫纳建造了核反应堆。秘密建造的迪莫纳核设施很快被美国情报机构发现,但随着美以之间盟友关系的确立,美国承认了以色列拥有核能力的事实,对以色列拥有核武器采取了默许态度。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以色列的核武器数量已达到相当规模。并且,以色列已拥有陆基、海基和空基“三位一体”的核力量结构。

以色列在是否拥有核武器问题上采取“模糊”政策。为了不刺激阿拉伯国家发展核武器,并为美国在中东核扩散问题上向其偏袒提供合法性基础,以色列不承认拥有核武器。为了不削弱其核威慑政策的可信性,以色列也不否认拥有核武器。同时,以色列还极力维持其在中东地区的核垄断地位。为此,以色列动用了各种强制性手段来阻止其他中东国家获得核武器。为了阻止伊拉克和叙利亚进行核开发活动,以色列先后发动了代号为“歌剧院行动”(也称“巴比伦行动”)和“果园行动”的秘密空袭,摧毁了两国的秘密核设施。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以色列采取了对中东地区潜在核武器国家的预防性打击政策,但仅仅起到了有限的作用,有发展核武器意图的中东国家不会因以色列可能发动的预防性打击而放弃核计划。核模糊政策也没有达到使其他中东国家“视而不见”的效果,以色列拥有核武器的事实,往往是相关中东国家发展核武器的重要动因。

由于以色列不是《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签署国,其拥核事实不涉及违反核不扩散机制。而其他中东国家均已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从法律意义上讲,这些国家没有发展核武器的权利。尽管受到核不扩散机制的限制,一些中东国家出于国家安全、政权安全等方面的考虑,试图成为“核俱乐部”成员。伊拉克和利比亚曾经实施过核武器开发计划。经过多年的制裁和美国的多轮军事打击,伊拉克放弃了核计划。由于担心遭到军事打击,利比亚也在伊拉克战争后放弃了核计划,同意销毁所有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生产有关的材料、设备,并中止此类武器的研发计划,自愿接受国际社会的核查。

由此,伊拉克和利比亚的核扩散问题已得到解决。目前,中东地区的核扩散问题集中在伊朗身上。伊朗的核开发活动由来已久。20世纪七十年代,伊朗在德国西门子公司和克拉夫特维克联合公司的帮助下,在布什尔建造了两座核反应堆。伊斯兰革命前,法国弗马通公司又为伊朗在阿瓦兹建造了一座核反应堆。这些工程都因伊斯兰革命的爆发而中断。1991年,伊朗总统拉夫桑贾尼宣布,伊朗决心要完成布什尔的两座核反应堆的建设。为此,伊朗积极寻求与掌握核能技术的国家开展合作。1993年,伊朗与俄罗斯签订了一项关于核能、核反应堆安全、生产与使用同位素方面的基础研究与应用合作协定。1995年1月,伊朗与俄罗斯签订了一项8亿美元的合同,由俄罗斯帮助伊朗在布什尔重建一座核反应堆。对于伊朗与俄罗斯开展核合作的动机,美国从一开始就持怀疑态度,认为伊朗的核能开发计划可能带有军事目的。因此,“在20世纪九十年代的大部分时间里,阻止俄罗斯帮助伊朗发展核计划是美国的一项重要任务”。

2002年8月,伊朗的一个反对派组织——全国抵抗委员会向外界披露,伊朗正在纳坦兹和阿拉克秘密建造地下浓缩铀设施。2002年9月,美国商用卫星拍摄到的一组照片显示,伊朗正在纳坦兹和阿拉克建造重水反应堆。2003年,国际原子能机构在伊朗的伊斯法罕和纳坦兹发现了高浓缩铀的痕迹。这些事件加深了美国对伊朗核计划带有军事目的的怀疑,伊朗核问题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此后不久,伊朗总统哈塔米承认,伊朗已提炼出能为其核电站提供燃料的铀,拥有了铀浓缩技术,但他表示,伊朗是《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签署国,不会寻求发展核武器。然而,伊朗核计划存在两大疑点:一是伊朗没有按照《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规定,完整和及时地申报其核材料的进口、加工和使用情况;二是伊朗拒绝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附加议定书,这意味着伊朗不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全面安全保障。这两大疑点的存在使伊朗的辩解难以消除外界的怀疑。在巨大的压力下,2003年12月18日,伊朗政府签署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附加议定书。此后不久,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核查人员在伊朗核设施中发现了先前没有通报的钚的痕迹。国际原子能机构和西方大国的共同施压,使伊朗同意暂停浓缩铀活动。2005年6月,艾哈迈德·内贾德当选为伊朗总统,伊朗在核问题上的态度发生了转变。2006年1月,伊朗揭去了其核设施上的封条,重新启动铀浓缩活动。不久,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会通过一项决议,表示在经过近三年的核查活动后,国际原子能机构仍不能澄清与伊朗核计划有关的一些重要问题,也不能得出伊朗不存在未申报的核材料或核活动的结论;伊朗多次不履行和违反与《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相关的“保障协定”的义务,隐瞒核活动的历史和性质。伊朗核问题进一步升级。

随后,国际原子能机构将关于伊朗核问题的报告提交到联合国安理会。联合国安理会分别于2006年7月31日、2006年12月27日、2007年3月24日和2010年6月9日,通过了1696号、1737号、1747号和1929号决议,对伊朗实施了四轮制裁。与此同时,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中国和德国与伊朗进行了多次谈判。但由于伊朗与六国在铀浓缩等关键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谈判一直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

2013年2月26~27日和4月5~6日,六国与伊朗在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举行了两轮对话。在第一轮对话会上,伊朗外交部部长萨利希在谈判结束后表示,他对达成协议表示“充满信心”。但参加谈判的西方官员则认为,伊朗并没有采取具体措施来减轻西方对其核诉求的担心。如果伊朗不承诺采取具体措施,达成协议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如西方官员所料,在第二轮对话会上,各方未能达成一致。

在鲁哈尼于2013年8月当选伊朗总统后,伊朗表达出重启核谈判的意愿。10月15日,伊朗核问题谈判在日内瓦重启。经过三轮对话,伊朗与六大国于11月24日达成了为期6个月的初步协议,伊朗承诺将停止进行5%浓度以上的铀浓缩,不再增加离心机,以换取初步减轻制裁。在执行初步协议期间,六国还将与伊朗就最终协议进行谈判。对于各方达成最终协议的可能性,西方国家并不乐观。美国总统奥巴马表示,就伊朗核问题各方达成最终协议的可能性而言,他相信成功的几率只有五成或更低。

受以色列拥核事实和伊朗核事态影响,越来越多的阿拉伯国家正在进行或准备进行民用核技术研究和开发。由于民用核技术可以转用于军事目的,民用核技术为越来越多的阿拉伯国家所掌握,将使核武器扩散的风险增加,加剧中东国家在核问题领域的相互猜疑,从而使本已十分脆弱的中东地区安全环境变得更加不稳定。

二、中东地区的防扩散治理机制建设

核武器扩散是中东国家面临的重大安全问题。这一重大安全问题促使中东国家开展了防止核武器扩散的治理机制建设。中东地区防扩散机制建设进程主要包括军备控制与地区安全对话和中东无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区倡议。

(一)军备控制与地区安全对话

军备控制与地区安全对话是于1992年启动的马德里和平进程的一部分。美国是这次多边军备控制对话的积极推动者。在美国的积极拖动下,大多数中东国家都参与了这次对话。经过三年时间的对话,各国在关键问题上无法达成一致,于1995年12月宣布无限期停止这项多边对话。

在信任和安全建立措施(Confidence and Security-Building Measures)方面,对话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例如,各国就海上搜救问题签署了一份文件,突尼斯原则上同意主办高级海军军官会议;各国达成了一份关于军事演习的事前通知的协议,并同意在军事人员、非机密性军事文件、军事训练和教育等方面进行信息交换;各国决定建立三个以危机预防、管理和解决为目标的地区安全中心。然而,在防止核武器扩散的核心问题上,埃及和以色列之间存在严重分歧。埃及认为,以色列的核裁军是中东地区防扩散治理的首要步骤,以色列必须采取裁减核军备的具体措施。以色列则认为,核武器是其应对安全威胁的需要,核军备控制问题应在建立信任措施和减少地区紧张局势等事项取得进展后讨论。在以色列看来,埃及的立场是不可接受的。同样,埃及也丝毫不愿做出妥协。这不仅出于消除以色列造成的安全威胁的需要,也出于维护其在阿拉伯国家中的领导地位的需要。在对话过程中,阿拉伯国家参与了为以色列所主导的关于信任和安全建立措施的讨论。这对埃及在阿拉伯国家中的领导地位造成了威胁。为维护其领导地位,埃及必须将对话的重心引向核军备控制问题。由于埃及与以色列在上述问题上的严重分歧,军备控制与地区安全对话陷入停顿,各国未能建立起地区防扩散治理机制。

(二)中东无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区倡议

中东无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区倡议可以追溯到伊朗和埃及于1974年提出的中东无核武器区倡议。1974年,伊朗和埃及向联合国大会提交在中东地区建立无核武器区的决议草案。在这次联合国大会上,第3262号决议获得通过。该决议呼吁有关国家在对等的基础上不生产或不以其他任何方式拥有核武器,同时呼吁这些国家加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伊朗和埃及希望通过联合国大会决议向以色列施加压力,迫使其加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以色列虽然对中东地区无核武器区倡议表示支持,但却提出,所有中东国家达成和平协议是建立无核武器区的前提条件。这使建立中东地区无核武器区谈判无法开展。1990年,受伊拉克在两伊战争中使用化学武器的影响,埃及将倡议禁止的对象从核武器扩大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建议在中东地区建立无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区,并强调以色列加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对中东无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区的建立至关重要。2002年和2003年,叙利亚也利用自己在联合国安理会中担任亚洲地区国家代表的机会,多次提出在中东地区建立无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区的倡议。2003年4月16日,叙利亚向联合国安理会提交决议草案,要求消除中东地区所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特别是核武器。以色列则反复提出,中东国家达成和平协议是其考虑加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前提。

除联合国大会和联合国安理会外,《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审议大会也成为阿拉伯国家倡议建立中东无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区的平台。1995年举行的第5次《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审议大会是决定该条约能否永久延续的关键会议。在这次审议大会上,为确保埃及和其他阿拉伯国家对《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永久延续的支持,美国、俄罗斯和英国将建立中东无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区提上了会议议程。一项呼吁建立中东地区无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区的大会决议获得通过。2000年,第6次《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审议大会又决定设立落实中东无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区的专门机构。然而,在落实决议方面,没有取得任何进展。在2005年和2010年举行的第7次和第8次《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审议大会上,阿拉伯国家提出了为落实决议采取具体行动的要求。在阿拉伯国家的强烈要求下,第8次审议大会决定,由联合国安理会和1995年决议的发起国(美国、俄罗斯和英国)在2012年召集有关国家,召开中东地区无大国模杀伤性武器区大会,并指定芬兰为会议主办国。

由于中东地区发生了一场始料未及的政治变局,埃及等处在民主转型或政治动荡过程中的阿拉伯国家无暇顾及地区安全事务,拟于2012年召开的中东无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区大会未能如期召开。未来召开大会的具体时间也无法确定。各主要中东国家的态度是决定这次大会能否召开的关键因素。

对于中东无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区大会一事,以色列在2010年审议大会上表达了保留态度。以色列官员表示,“以色列不会参与这项倡议的实施。”不过,在审议大会结束后的几个月时间里,以色列的态度有所转变。宣布是否参与大会的问题正在讨论中。有以色列分析人士指出,审议大会决议语言的模糊性为以色列“在塑造大会议程和逻辑的过程中采取更加积极的姿态提供了机会……大会不一定是负面事件。”根据这一观点,以色列是否参加中东无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区大会取决于大会议程是否严格限于核裁军。如果大会议程可以扩大到信任建立措施等更加广泛的地区安全议题,以色列就有可能参加。

在为大会作准备的二轨会议上,以色列官员认识到,这次拟召开的大会很可能集中讨论以色列加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问题。这可能会影响其参加大会的意愿。不过,由于在2011年召开的国际原子能机构大会和随后召开的中东无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区论坛上,阿拉伯国家没有对以色列施加压力,以色列对在拟召开的中东无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区大会上成为施压对象的担心可能会有所减少。

对于中东地区无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区大会的议程,埃及与以色列存在较大的分歧。在埃及看来,将大会议程扩大到更加广泛的地区安全议题会使核裁军问题无法得到充分讨论。在二轨会议上,埃及表达了对以色列试图扩大议程的担心以及将大会议程聚焦于核裁军议题的强烈意愿。埃及官员明确指出,具体的军控举措是推动地区和平进程的必要步骤。埃及官员引用了南非放弃核能力的例子来说明建立无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区的实际步骤。这其实是在发出暗示:以色列应该采取关闭核设施,允许国际原子能机构检查等非核武器化措施。

与以色列类似,伊朗也担心其核武器开发活动成为中东无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区大会的焦点。在二轨会议上,伊朗的这一关切已表现出来。因此,伊朗希望埃及在这次拟召开的大会上将注意力放在以色列身上。可能是因为预期埃及会将矛头指向以色列,伊朗已正式要求参加这次大会。在伊朗已明确表达参会意愿的情况下,以色列将更有可能参加这次大会。因为,伊朗的参会使以色列获得更多的将大会议程引向伊朗核问题带来的地区安全威胁的机会。

除中东国家外,美国的态度也具有重要影响。作为这次大会的积极倡议者,美国希望大会能够如期召开,或者至少在2015年第9次《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审议大会到来前召开。原因在于,中东无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区大会的召开有助于提高美国致力于全球防扩散治理的可信性。然而,在推动各国支持中东地区防扩散机制(无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区)建设方面,美国却没有表现出战略上的重视。中东剧变后美国将中东政策的重心转向阿拉伯国家的政治转型。在此背景下,美国几乎不可能积极投入资源,为中东地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区建设注入政治动力。由于以色列与埃及在大会议程上有较大分歧,加上美国缺乏对建设中东地区防扩散机制的战略重视,即使这次大会能够召开,各国也很难达成实质性成果。

三、中东地区防扩散治理机制建设的路径选择

军备控制与地区安全对话无果而终,中东无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区建设也前景黯淡。既有的地区防扩散机制建设实践表明,军备控制与地区安全对话和中东无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区倡议代表的以信任建立措施为重心的机制建设路径和《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主导下的机制建设路径都难以取得实质性成效。军备控制与地区安全对话聚焦于信任建立措施,这一路径无法满足埃及等阿拉伯国家将核裁军议题引入对话进程的要求。《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主导下的中东地区无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区建设路径将信任建立、领土争端解决等地区安全议题置于边缘地位。在这些问题无法回避的情况下,这一路径很难对以色列构成足够的吸引力。

由于防扩散问题和地区安全问题同时存在,中东地区的防扩散治理机制建设需要采取兼顾两大问题的路径。符合中东地区现实情况的防扩散治理机制需要就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之间的领土争端、信任建立措施、恐怖主义等地区安全问题开展多边对话。如果对话取得成果,中东地区安全环境将得到改善。安全环境的改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中东地区防扩散治理的障碍。此外,中东地区防扩散治理机制在开展多边安全对话的同时,需要对核武器扩散问题采取“分步走”的治理措施。在以色列对加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持抵制态度的情况下,从“增量管理”的角度开展防扩散治理更容易维系相关国家的参与意愿。“增量管理”的核心在于,防止中东各国的和平核计划用于军事目的。要实现有效的“增量管理”,中东国家需要在核问题领域建立信任措施,达成对核裂变材料和民用核设施实施多边监管的共同安排。当然,这只是防扩散治理的第一步。作为下一步的发展目标,建立中东地区无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区仍然是多边对话进程中的重要议题。

与中东地区相似,南亚地区长期受领土争端问题困扰。该地区建立了南亚地区合作协会(South Asian Association for Regional Cooperation),南亚各国以此为平台就地区安全问题展开多边对话。同样,地区安全形势较为复杂的东亚地区也建立了东盟地区论坛(ASEAN Regional Forum),各类热点安全问题在论坛上得到持续讨论。尽管这些地区安全对话机制存在局限性,但其运作模式可以为中东地区所借鉴。通过建立类似的非正式对话机制,中东各国可以就核武器扩散、领土争端、信任建立措施、恐怖主义等地区安全问题进行持续的、制度化的多边对话。

在地区安全论坛中,中东地区各国还可以在官方对话之外组织针对各种具体安全问题的二轨对话。作为一种更加灵活的对话形式,二轨对话可以提供在非官方层面得到认可的问题解决思路,从而促进官方层面的多边对话。与传统安全问题相比,海盗、走私、非法移民等非传统安全问题的争议较小。中东地区各国更容易在地区安全论坛上就这类问题达成共识,进而开展相应的合作治理行动。针对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合作治理可以增进各国的信任,从而推动各国在争议较大的传统安全问题上的多边对话,为最棘手的防止核武器扩散问题的讨论创造条件。通过持续的、制度化的多边安全对话、在防扩散问题上引入“分步走”的治理措施,中东地区将可能在防扩散治理机制建设方面取得进展。在这一机制建设路径下,中东地区有可能经过较长时间的努力,使无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区得以建立。

这一机制建设路径的首要步骤是建立中东地区安全论坛。以多边安全对话为运作形式的地区安全论坛是一种多边安全机制。一般而言,多边安全机制的形成有赖于核心国家发挥领导作用。然而,由于埃及与以色列在优先对话议题上的分歧以及中东剧变后国内政治转型问题的凸显,中东地区大国难以在当前条件下发挥领导作用。因此,就推动建立中东地区安全论坛而言,地区外大国需要发挥积极作用。如果美国、俄罗斯等关注中东地区核武器扩散问题的大国能够与中东地区大国密切合作,在建立地区安全论坛方面作出努力,建设中东地区防扩散治理机制的首要步伐将更有可能顺利迈出。可以预期的是,如果中东地区无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区大会未能召开或陷入僵局,地区外大国的政策性努力将可能转向中东地区安全论坛建设。这将可能成为中东地区推进防扩散治理机制建设的契机。

伊朗核协议范文7

夹缝中何以生存

近代以来,如同许多第三世界国家一样,伊朗长期深受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强权政治之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大约一个世纪,伊朗是英国和俄国在欧亚大陆“大角逐”的重要舞台;两次大战期间,伊朗宣布中立却未能逃避战祸;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伊朗又先后受到苏美两个超级大国的欺凌。

20世纪上半期,伊朗国力孱弱,充满内忧外患。当时毫无自卫能力的伊朗身处俄国(苏联)和英国这两大强权的夹缝之中,随时都可能遭受灭顶之灾。在如此险恶的国际环境中,伊朗不仅生存下来,而且维护了自己的独立(至少是形式上的独立)和领土完整,最终将列强的势力扫地出门。伊朗的外交谋略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时,伊朗外交思想的核心有两条基本原则:一是利用国际矛盾,特别是利用大国矛盾;二是采用“平衡术”。利用大国矛盾的一种情况是利用在伊朗问题上两个争斗的大国,使其相互牵制,典型的例子是使英俄(苏)相互牵制。利用大国矛盾的另一种颇具特色的外交战略是“第三国外交”,有意识地加强与一个“遥远而公正的强国”的关系,来抵消传统敌国英俄(苏)在伊朗的影响。“平衡术”指弱国伊朗与英俄(苏)这两个对伊朗事务有巨大影响的强国必须保持平衡,不能过分偏向任何一方。此外,伊朗外交策略还包括拖延战术、求助于国际组织和多边外交等。

难能可贵的是,伊朗政治精英对上述外交思想和策略基本上形成了共识,尽管他们可能在国内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存在严重分歧。在20世纪初立宪革命中诞生的伊朗议会是东方国家第一个长期存在的国会。它在内政方面往往沦为橡皮图章,但对外关系方面却是伊朗民族主义者捍卫国家独立和民族利益的坚强堡垒。

1946年:同苏联惊心动魄的较量

二战期间的1941年8月,英苏两国出于战时需要联合出兵伊朗。伊朗再次被两大强权分区占领,英占区包括南部和西南部的产油区,苏占区几乎囊括北部五省。英苏两国迫使国王礼萨・汗逊位,让其子・礼萨・巴列维即位。

从英苏联合出兵伊朗的第一天起,伊朗政府就试图将他们赶出去。伊朗外交在1942年英苏伊三国同盟条约和1943年德黑兰会议关于伊朗的宣言的问世过程中都发挥了作用。前者规定盟军战后至迟不超过六个月内撤出伊朗;后者承认伊朗对盟国事业的贡献,“特别是方便从海外运来的补给移交于苏联”,并明确表示《大西洋》的原则适用于伊朗。

这期间,美国势力大举进入伊朗,名目繁多的美国顾问受聘在伊朗各部门担任要职。部分原因是伊朗奉行以美国为重点的“第三国外交”。

伊朗追随美国引起苏联的反感。1943年初,伊朗向美国的一家石油公司抛出石油租让权的诱饵,苏联也想在伊朗北部攫取石油租让权。在苏联的压力下,1947年伊朗议会通过法案,禁止政府同外国进行出让石油租让权的谈判。

1945年9月2日本投降后,苏联立即在其控制的伊朗阿塞拜疆省导演分离主义运动。11月,伊朗政府派军队和宪兵到该省首府大不里士“恢复秩序”,中途遭到苏军的拦截。12月,苏联一手炮制的“阿塞拜疆自治共和国”和“库尔德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阿塞拜疆危机正式爆发。与此同时,苏联在苏美英莫斯科外长会议上拒绝承诺按约如期从伊朗撤军。

1946年1月,伊朗将阿塞拜疆危机提交刚刚诞生的联合国,向安理会控告苏联干涉伊朗内政。伊朗诉苏联一案是对联合国的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机制的首次考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苏联被置于被告席,举世瞩目。伊朗本来就得道多助,伊朗代表在安理会的出色表现,增加了国际社会和世界舆论对伊朗的同情和对苏联的压力。苏联在安理会处境尴尬,只得一方面向伊朗政府施加压力,迫使伊方撤诉,另一方面坚持通过双边谈判解决苏伊争端。二三月间的苏伊莫斯科谈判可谓棋逢对手。苏方态度强硬,伊朗首相卡瓦姆精明老练,同对手周旋游刃有余。3月2日是盟国从伊朗撤军的最后期限,美英军队业已先后全部撤离伊朗,但苏联宣布苏军在“局势明朗之前”将继续在伊朗阿塞拜疆等地驻留。苏联明目张胆地违反1942年三国条约引起伊朗、美国和英国的强烈抗议。不久,苏伊莫斯科谈判也告失败。与此同时,苏联向伊朗北部增兵,东西方关系骤然紧张。

3月18日,伊朗向安理会控告苏联拒绝按约从伊朗撤军、继续干涉伊朗内政,要求将伊朗的控诉列入近期安理会议程。苏联的处境更加狼狈。莫斯科一方面宣称苏伊已就撤军问题达成“谅解”,在安理会采取拖延战术;另一方面立刻派新任大使萨奇科夫到德黑兰对首相卡瓦姆软硬兼施,争取尽快达成协议。3月26日至4月4日,安理会多次讨论伊朗对苏联的新指控。伊朗代表阿拉在安理会讲坛上慷慨陈词。苏伊德黑兰秘密谈判于4月4日结束,达成卡瓦姆―萨奇科夫协定。在这项协定中,苏联方面承诺当年5月上旬从伊朗全部撤军,承认阿塞拜疆问题是伊朗的内政;伊朗方面则同意新议会在1946年3月24日后七个月内将批准成立伊苏联合公司开采伊朗北部的石油。

对于苏联来说,卡瓦姆―萨奇科夫协定的实质是以全部撤军换取伊朗的让步,即变相获得石油租让权并在阿塞拜疆建立亲苏政权。然而,苏军完全撤离伊朗后,伊朗政局在美英的影响下逐渐向右转。1946年10月,伊朗发生,卡瓦姆依然留任首相,但以国王为首的右翼亲美集团控制了国家权力。12月,卡瓦姆不顾苏联的“友好告诫”,派政府军了阿塞拜疆的亲苏政权。1947年10月22日,伊朗议会以压倒多数通过法案,宣布卡瓦姆―萨奇科夫协定无效。

1953年:轰轰烈烈的石油国有化运动

伊朗以盛产石油著称。但鲜为人知的是,这个国家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至1950年期间一直是中东头号石油生产大国。

可惜,伊朗丰富的石油资源长期掌握在外国人之手。最早(1901年)在伊朗成功地进行大规模商业石油开采的是澳大利亚金融家达尔西,1909年,达尔西与英国资本合组“英国波斯石油公司”,即后来的“英伊石油公司”。1914年5月20日,英国政府开始直接控制英伊石油公司。英伊石油公司是伊朗的“国中之国”和“吸血鬼”。据不完全统计,从1914年到1950年,英伊石油公司在伊朗榨取利润达50亿美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伊朗政府与英伊石油公司在石油利益分配问题上的矛盾日趋尖锐,1932年11月,礼萨・汗下令废除给达尔西的石油租让权。英国政府派军舰进波斯湾进行恫吓。结果,双方妥协。1933年4月,伊朗政府与英伊石油公司签署了一项协议,伊朗通过新协议收回部分权益。

1947年伊朗国会通过的宣布卡瓦姆・萨奇科夫协定无效的法律不仅切断了苏联在伊朗北部攫取石油租让权的企图,而且为在伊朗南部拥有巨大石油利益的英国敲响了警钟。该法出台后不久,伊朗即与英方开始石油谈判。1949年,英方在谈判中提出与1933年租让权相差无几的补充协定,竟然得到当时伊朗政府的赞同。此事于7月中旬曝光后,立即在伊朗全国激起抗议浪潮,导致补充协定最终流产。

反对补充协定的斗争揭开了石油国有化运动的序幕。国有化运动的主角是伊朗政坛怪杰摩萨台。他所领导的民族阵线在1950年初结束的议会选举中成为德黑兰选区的最大赢家。民族阵线高举石油国有化的旗帜,力量迅速壮大。1951年3月7日,不赞成石油国有化的首相拉兹马拉遇刺身亡。此事在反对石油国有化阵营造成极大恐慌。4月底,议会和参议院先后批准石油国有化法令;深孚众望的摩萨台出任首相,组成以民族阵线为核心的联合政府。摩萨台政府雷厉风行地将英伊石油公司国有化,在中东产油国引起强烈共鸣,震惊世界。

伊朗石油国有化运动有复杂的国际背景。美国人染指路人皆知,而伊朗人也乐于利用美英在伊朗石油问题上的矛盾施展传统的“第三国外交”。

美国最初同情和支持摩萨台政府,并主动调停英伊石油争端。但摩萨台的激进民族主义立场和在东西方冷战中的中立态度使美国越来越难以容忍,美国在远东问题上有求于英国促使美英在伊朗石油问题上妥协。1953年初第五次石油谈判破裂后,美国对摩萨台政权的态度明显改变。美国中央情报局与伊朗国内反摩萨台力量相勾结,于同年8月19日发动,颠覆了摩萨台政权。轰轰烈烈的伊朗石油国有化运动戛然而止。在美国的撮合下,伊朗扎赫迪政府同西方国际石油资本进行谈判,于1954年8月达成协议。根据这项协议,伊朗在法律上收回英伊石油公司租让地的石油资源,组建一个国际石油财团取代英伊石油公司负责开采和销售这些石油,英国石油公司(原英伊石油公司)和多家美国石油公司各占40%的股份。伊朗和这个国际石油财团平分利润。

伊朗石油国有化运动的成就和历史意义不容低估。伊朗割掉英伊石油公司这颗毒瘤,在法律上收回自己宝贵的石油资源,大幅度地增加了石油收入。

1979年:驱逐美国势力世人震惊

美国长期以来是伊朗政治精英实施“第三国外交”的最佳对象。在1944年~1947年伊朗危机中,美国成功地扮演联合国的维护者和弱国伊朗的保护者的角色,赢得了伊朗人的普遍好感。伊朗议会否决卡瓦姆―萨奇科夫协定后苏联在对伊朗的高压政策,进一步将伊朗推入美国的怀抱。

然而,美国在伊朗石油国有化运动期间和以后的对伊政策,使美国在伊朗的公众形象发生逆转。1953年,美国扶植亲美的巴列维国王重掌政权。此后20余年,双方结成同盟。美国在伊朗的势力如日中天,伊朗成为美国在中东地区最坚定的盟友之一和美国全球战略的重要一环。巴列维国王则倚仗美国的支持在伊朗实行裸的专制统治。美国策动搞垮石油国有化运动和摩萨台政权,在伊朗民族主义者的脑海中留下刻骨铭心的历史记忆。

美国70年代末遇到伊朗伊斯兰革命的挑战。

伊朗伊斯兰革命是20世纪世界上影响深远的“大革命”之一。伊斯兰革命时期,伊朗同美国关系极度紧张,尤其在扣留美国人质问题上。这场危机的直接导火线是卡特政府准许流亡的巴列维国王到美国治病,伊朗要求美国引渡巴列维国王,向伊朗转交他在美国的财产,遭到拒绝。1979年11月4日,数千名忠于霍梅尼的伊朗学生占领了美国驻伊大使馆,将使馆人员扣为人质,以迫使美国答应伊朗的要求。

霍梅尼同美国围绕人质危机进行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外交博弈。

这个突发事件刚露头,霍梅尼就敏锐地窥见其中的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利用价值。就国内政治而言,当时存在反对霍梅尼的不可忽视的力量。就国际政治而言,霍梅尼需要肃清美国在伊朗的势力和影响,在伊斯兰世界和第三世界为自己树立反殖、反帝和反霸的旗手形象。利用人质危机激化伊朗同美国的矛盾,在国内制造狂热的反美政治气氛,有助于霍梅尼实现镇压反对派、建立神权制度、驱逐美国势力和输出伊斯兰革命的目标。

伊朗核协议范文8

7月11日,美国国务院负责东亚事务的副助理国务卿富克斯(Michael Fuchs)在一家智库的研讨会上呼吁南海争端方自愿“冻结加剧南海紧张局势的挑衅行动”。他提出美国的“南海三不建议”:各方不再夺取岛礁与设立前哨站;不改变南海的地形地貌;不采取针对他国的单边行动。这是美国首次就“各方冻结当前行动”提出具体建议,虽然富克斯声称在南海争端中持中立立场,但他对中国进行了尖锐指责,他参加的这场研讨会的主要基调也是“让中国意识到挑衅行为的代价”。

中国南海研究院院长吴士存认为,解决南海争端的方案还轮不到美国提,实际上,最近几年南海问题变得紧张的根源就在于美国采取的偏袒立场。

容克当选新一届欧盟委员会主席

7月15日,欧洲人民党候选人、卢森堡前首相容克在欧洲议会全体会议上赢得422票赞成票,当选新一届欧盟委员会主席。他将于今年11月1日正式接替现任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任期五年。

这是欧盟历史上第一次由欧洲议会投票通过欧盟委员会主席人选。根据欧盟2009年通过的《里斯本条约》,欧盟委员会主席人选不仅需要欧盟理事会提名,而且必须得到欧洲议会751名议员中至少376名议员的赞成。在今年5月欧洲议会选举中,容克所在的欧洲人民党获得欧洲议会221个席位,保持了欧洲议会第一大党的地位。欧盟首脑会议6月底决定提名容克为欧盟委员会主席候选人,提交欧洲议会投票通过,但这一提名受到英国和匈牙利反对。

谈及欧盟委员会下一步工作,容克说,他将带领欧盟重新出发,致力于经济增长,致力于创造就业、促进公平、改进民主。他说,欧盟面临的挑战非常严峻,他将与各成员国首脑积极协商,尽快提出新一届欧盟委员会委员人选,为欧盟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俄罗斯将重启古巴监听站 剑指美国

7月16日俄罗斯媒体报道,俄罗斯总统普京在上周访问古巴期间,俄、古两国已经敲定协议“原则”同意重开2001年期封存的在 “冷战”时期用于监听美国的洛尔德斯基地监听站。

洛尔德斯基地是“古巴导弹危机”后在1964年建立的,位于哈瓦那以南,距美国海岸大约250公里,被视作苏联最大的海外秘密军事基地,工作人员一度多达3000人。这一基地用于监视美国,可监听包括来自潜艇、船舶和卫星通信的无线电信号。2001年美国遭受“9・11”恐怖袭击后,因与美国重归于好且为省钱,普京下令关闭洛尔德斯基地。法新社评述,鉴于因乌克兰危机与西方关系恶化等因素,俄罗斯如今对拉丁美洲表现出新兴趣。

伊核谈判将延期

7月19日,欧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级代表阿什顿与伊朗外长扎里夫在维也纳宣布,由于伊朗核问题谈判在一些核心问题上仍存在显著分歧,需要更多时间化解,各方决定将谈判延长至11月24日。

伊朗核协议范文9

1月31日,一辆载有44名香港游客的埃及旅游客车在从红海旅游胜地胡尔加达开往南方古城卢克索的途中发生翻车事故,导致14人死亡,30人受伤。事件发生后,国家主席、国务院总理、国家副主席曾庆红立即做出重要指示,要求外交部等有关部门与埃方密切配合,全力帮助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做好救助工作,采取一切措施抢救受伤香港同胞,妥善处理善后事宜,并请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转达中央政府对遇难者亲属和受伤人员的诚挚慰问。

根据指示精神,我驻埃及使馆、驻亚历山大总领馆立即启动应急机制。中国驻埃及大使吴思科亲自率使馆工作人员前往胡尔加达,与埃方及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有关部门一起实施抢救行动,向遭遇车祸的香港同胞提供紧急救助。截至2月6日,遭遇车祸的香港游客第三批四名伤者及19名家属乘机抵达香港。至此,在车祸中受轻伤的港人已全部返港,另有九名重伤者仍在欧洲接受治疗。

哈马斯胜选法塔赫

备受关注的巴勒斯坦立法委选举1月25日落下帷幕。统计结果显示,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赢得新一届立法委132个席位中的76席,最终超过执政的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法塔赫)。闻讯后,巴自治政府总理库赖26日宣布内阁辞职,强调“应由哈马斯组成新政府”。巴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授权库赖政府继续工作,直到产生新的内阁。据悉,哈马斯已就组建政府事宜“积极运作”,并邀请法塔赫等派别参加,但包括法塔赫革命委员会委员纳比勒・阿姆鲁、首席谈判代表埃雷卡特在内的法塔赫官员都表示,无论哈马斯最终成立什么样的政府,法塔赫都不会加入。在这场关乎巴勒斯坦内部政坛格局演变,同时波及以色列国内局势,以及影响巴以未来关系走向的决定性选举中,哈马斯获胜,法塔赫落败,使以色列、美国处于极度尴尬之中。以美此前均强调,不允许拒绝《奥斯陆协议》、不承认以色列存在的“恐怖组织”加入巴政府。现在,结果完全出乎意料。以色列国防部长莫法兹28日说:“那些领导恐怖组织并继续从事反以恐怖活动的人将受到‘清算’。”这是以方军事领导人首次公开表明对哈马斯的态度。当天,以色列代总理办公室也说,以色列对哈马斯的政策将严格遵守三项原则:哈马斯必须解除武装,必须废除它旨在摧毁以色列的纲领,接受巴勒斯坦方面与以色列签订的所有协议。30日,中东问题有关四方(联合国、美国、欧盟和俄罗斯)的代表在伦敦联合声明说,对巴勒斯坦新政府的援助将由捐助国根据其是否遵守诸如放弃武力,承认以色列,并接受有关各方以前所达成的各项协议,包括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而定。

埃及“萨勒姆98”号红海沉没

2月3日凌晨,一艘载有1400多人的埃及大型渡轮“萨勒姆98”号在红海海域沉没。有关方面透露,绝大多数遇险轮船上的乘客都是从沙特阿拉伯返回家乡休假的埃及工人。埃及、沙特阿拉伯、美国和印度等国相继派出的救援人员展开救援工作,但进展缓慢。据塞法杰港务局4日公布的数字,截至当日上午,救援人员共搜救出448名幸存者,并打捞出190具遇难者遗体,但仍有近800人失踪。由于这艘渡船事先没有携带足够的救生艇,加上当地水温较低以及船只沉没速度很快等原因,参加搜救工作的人员4日表示,发现幸存者的希望越来越渺茫。埃及总统穆巴拉克命令政府向每名遇难者家属支付5200美元赔偿,向幸存者支付2600美元赔偿。

“萨勒姆98”号渡轮于1970年在意大利建造,长130米,宽24米。1990年在埃及船厂进行过大修,专门增加四层船舱,将其载客能力从500人提高到1400人,目前在巴拿马注册。不过,由于其设计原型并不高,一些专家因此怀疑,渡船公司为了多拉客人而盲目改造船体结构可能影响了船只的安全系数。4日,埃及当局承认“萨勒姆98”号存在安全问题。

美在台协会:杨苏棣出场,包道格走人

据台湾媒体报道,美国总统布什已批准前驻吉尔吉斯斯坦大使杨苏棣出任“美国在台协会台北办事处处长”,接替1月25日离任的包道格。“美国在台协会”是美台沟通的重要渠道,分别在台北和华盛顿设有办事处,形成了“美国在台协会理事主席”和“台北办事处处长”双头共治的局面。据悉,杨苏棣幼年时曾在高雄生活过两年,进入政坛后,又两次在“美国在台协会”任职,包括1998年~2001年担任“台北办事处副处长”,并曾一度担任处长。2001年离任时,杨苏棣获得颁发的大绶景星勋章,创下了台美“断交”后台湾地区领导人为“美国在台协会”官员授勋的先例。有专家指出,包道格在发表“元旦讲话”三周后离职,其代表的意义相当值得玩味。包道格对于走“”路线最能有效地直接表达美方的反对,美国在这个时候把他调走,而且接任的是和关系密切的杨苏棣,值得警惕。

漫画引发伊斯兰世界怒火

丹麦等西方国家媒体刊登关于伊斯兰教先知的漫画,在阿拉伯和伊斯兰世界引发广泛的怒火。2月5日中午,数万名黎巴嫩穆斯林民众在首都贝鲁特举行抗议。示威人群占领了丹麦领馆并放火焚烧。这是继3日印尼抗议群众冲击丹麦驻印尼使馆、4日叙利亚穆斯林民众在大马士革焚烧丹麦和挪威驻叙利亚大使馆之后又一严重暴力抗议活动。

事件的起因是丹麦的《日尔兰邮报》去年9月30日首先刊登了12幅以为主题的漫画,挪威、德国、法国、西班牙和新西兰等其他一些欧洲国家媒体最近再次纷纷予以转载,其中一幅漫画是头上戴着的围巾酷似炸弹,暗示先知是,这在伊斯兰世界引起轩然大波。印尼总统发表讲话予以谴责。巴基斯坦政府召见了法、德、意、西班牙、瑞士、荷兰、匈牙利、挪威和捷克驻伊斯兰堡使节,要求他们的政府保证不再重复类似事件。伊朗总统内贾德宣布解除与丹麦等刊登伤害穆斯林感情的漫画国家所签订的经济合作协定。伊拉克什叶派领导人呼吁政府和所有伊斯兰国家撤回他们在上述欧洲国家的外交使节。

美国公布《四年防务评估报告》

2月3日,美国国防部在其网站上公布了长达92页、规划与评估美军未来20年战略目标、作战模式、和部队建设的《四年防务评估报告》。此次的《四年防务评估报告》,一改往日美国将主要精力放在传统敌对国威胁上的旧式结构,转而采用对和敌对国双管齐下的崭新架构,将美国面临的威胁细分为四种:破坏美国本土的恐怖袭击(毁灭型威胁);常规的恐怖袭击(不规则威胁);敌对国运用常规武器进行的攻击(传统型威胁);阻止美军执行任务的所有尝试(妨害型威胁)。

《四年防务评估报告》中将中国定位为“妨害型威胁”。考虑到中国潜艇和导弹的战斗力不断增强,美国太平洋海军战力方面作两方面调整:第一、以18艘战略核潜艇为首,把美军约六成的潜水艇战力向太平洋转移;第二、建立相应的体制,保障11艘航空母舰中的至少六艘能够随时在太平洋地区展开战斗。据来源于全球安全研究所的信息,美国航空母舰的部署方向原为大西洋和中东共六艘,太平洋三艘。

孔泉:中方对日外相美化侵略历史言论表示强烈愤慨

日本外相麻生太郎2月4日在福冈市发表演讲时说:“正因为台湾(殖民时期)的教育水平迅速上升,识字率也大大提高,台湾今天才成为教育水平极高的‘国家’,得以跟上时代的步伐。”“这些话是从台湾的大人物那里知道的,年长的人都知道。老实说,那时我觉得我们的前辈还是在那里干了些像样的事。”对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孔泉5日予以严厉批驳。他说:1894年甲午战争后,日本强行侵占台湾,使台湾岛内民众饱受奴役,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这是世人皆知的事实。日本对台湾长达半个世纪的殖民统治,是日本军国主义侵华历史的黑暗一页。作为加害国外交当局的最高负责人发表上述言论,是对历史的歪曲,也是对中国人民感情的严重伤害。这种挑战人类正义与良知的做法最终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伊朗:核问题骤然升温

由于伊朗1月10日不顾各方的强烈反对,恢复了核燃料研究活动,代表欧盟与伊朗谈判的英、法、德三国随即要求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理事会于2月2日召开紧急会议,讨论将伊朗核问题向安理会报告事宜。2月4日,紧急会议最终以27票赞成、5票弃权、3票反对的表决结果,通过欧盟的提案,决定将伊朗核问题“报告”(非“提交”)安理会。美国国务院发言人麦科马克表示,这向伊朗发出了一个清楚的、准确无误的信息,即伊朗应当履行其国际义务,并且重视国际社会的意愿。俄外交部发言人卡梅宁当天认为该决议体现了IAEA继续利用外交手段促使伊朗停止核燃料研究活动的愿望。

但伊朗再次显示了强硬立场。就在IAEA决定将伊朗核问题报告安理会的当日,伊朗最高国家安全委员会副秘书瓦伊迪说,俄罗斯关于在俄境内建立俄伊铀浓缩联合企业的建议已不再有意义,伊朗很快将恢复位于中部城镇纳坦兹的铀浓缩设施的运行,并使之达到工业规模的生产。伊朗总统内贾德也在当日晚颁布命令,要求国家原子能组织自5日起中止在核问题上履行《不扩散核武器条约》附加议定书,并且停止在《不扩散核武器条约》规定之外的自愿合作措施,不再允许IAEA核查人员对伊朗核设施进行突击检查。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