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我与地坛教案集锦9篇

时间:2023-03-15 14:53:40

我与地坛教案

我与地坛教案范文1

【关键词】无形;有形;课程整合;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13-0046-02

“基于校本课程开发的课程整合案例研究”是我校(此处指“山东省新泰市天宝镇第一初级中学”,下文同)承担的2016年度全国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课题批准号:KXJY2016A03008)。《岱岳学子讲坛》是我们课题组搜集到的泰安市第六中学开发的校本课程,与其他校本课程不同,这门课程的呈现形式并不是装订成像教科书一样的教材,也不是翻印装潢豪华的讲义材料,而是字数仅仅几百字的实施方案。这种形式的校本课程并不多见,它整合的特点有哪些?课题组决定对其展开分析研究。

一、课程展现

以下是《岱岳学子讲坛》的原文呈现:

“岱岳学子讲坛”课程实施方案

1. 课程宗旨

本课程旨在展示岱岳学子的风采和魅力,使其不断增长知识才干、拓宽视野,增强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创造一个更具人文气息的校园环境,真正形成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良性互动机制,最终把讲坛办成具有我校特色的校园文化阵地和人文教育平台。

2. 课程理念:梦想陪伴青春,知识点亮人生

3. 课程适于对象:全校学生

4. 内容与形式

内容:本讲坛将立足以学生为本,紧密围绕学生最关注的学习、兴趣特长、生活实践、立志成才等各方面内容,分为四大版块,分别是:

(1)人文讲坛:传播新文化、新知识、新观点,包括读书(如经典名著、热销新作等)、文艺作品(如影片等)交流报告会等。

(2)励志讲坛:组织励志性内容(如优秀学生的学习之路讲述和人生畅想),激励学生自强、自立,正确面对人生逆境,积极拼搏,锐意进取,脚踏实地地规划人生之路。

(3)时政讲坛:组织时政性内容,针对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热点问题展开,增强学生对国内外大事的关注度,激发理国热情,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4)兴趣类讲坛:针对自己的爱好特长及某一方面的研究,互相交流研究成果。

形式:以展示讲述为主,面对面聊天为辅,交流互动为有益补充。

二、关于呈现形式的研究

《岱岳学子讲坛》作为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它并没有具体的载体,呈现形式仅仅是一份实施方案,寥寥四五百字的样子,它的载体几乎处于“无形”状态。这种呈现形式是否符合校本课程开发的形式需要?课程专家郭允t在其著作《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现状调研报告》指出,实际上,许多校本课程不需要学生用教科书……他不主张学校组织人员开展校本课程的教材编写,因为这样就会导致校本课程成为静态的教材编著,脱离学校、师生的教育需求和教育发展,而主张整合动态的资源,设置符合学校教育理念的课程与课程群(地位和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实施与评价等)。

山东省教学研究室(现改为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的王景华、杨璐二位教师,为了了解全省校本课程开发的状况,通过调研完成《校本课程开发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认为在校本课程的呈现形式上教师还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学校及教师开发的校本课程只注重教材的编写,忽略了校本课程内在意义的挖掘,从而出现校本课程的“教材化”倾向。

段光来在研究了泰安市农村中学校本课程开发现状之后,发表《农村中学校本课程开发问题与对策》一文,文章抽取10个学校作为案例,对校本课程的表现形式进行汇总,见下表:

通过以上资料,我们认为,泰安市第六中学真正把握住了校本课程及其表现形式的内涵,他们以闻名遐迩的“东岳”(岱岳)为寄托,大举“岱岳”品牌,开发社区资源,不拘一格,以实施方案的形式开发出校本课程,是极具创造力的。

三、关于整合的研究

1. 目标的整合

(1)关键词:人文素养。释解:国家教育发展纲要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作为教育的目标之一,国家颁布的各科课程标准也强调学科教学要渗透人文素养教育。但在落实人文素养教育的过程中,国家课程“统一性”太强,不可能做到“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岱岳学子讲坛》弥补了这一不足,它通过“展示岱岳学子的风采和魅力”,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作为首要目标。

(2)关键词: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释解:课程目标不局限于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而是通过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岱岳学子多,所讲授的内容也是丰富多彩的,有励志的、有关于时政教育的、有宣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还有传播创新科学技术的。课程本身不是要求学生去掌握或精通哪一门,重要的是参与与体会,然后受到感染和熏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 形式的整合

P键词:讲坛。释解:本课程实施的形式是“讲坛”,“讲坛”最初是指集会时作为讲台的平台,后来逐渐引申为泛指演讲讨论的场所。我们认为,泰安市第六中学作为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以校为本的课程资源开发”的重点实验基地,它以“讲坛”这一形式去整合岱岳人才资源,挖掘人才潜能,把学校建成具有特色建设项目的人文教育平台,是具有创意和魄力的。我们研究该校文化时发现,该校在谈及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时提到“岱岳讲坛”,谈及赏识文化和激励文化时提到“岱岳讲坛”,另外学校的基本理念和文化理念里面都或多或少地渗透“人文素养”的培养,仍然离不开“讲坛”这一形式。也就是说,该校对“讲坛”这一形式的整合是经过论证和实践检验了的,不是一时心血来潮随便说说,也不是局限于形式喊喊口号,而是贯穿于办学理念和办学思路,体现了校本课程所特有的功效。

3. 内容的整合

关键词:人文、励志、时政、兴趣。释解:以上每个关键词代表一类整合的内容,内涵极其丰富。例如人文教育类既包括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国古典名著、当前热销的现代新作等读书类,还包括戏曲、电影等文艺作品类,内容丰富,正是“实施方案”这一校本课程开发的独特形式赋予了它强大的内涵,这是一种“无形”的力量。

4. 资源的整合

从课程实施方案上看不出任何的资源开发与整合,但正是这种“无形”的表白,字里行间蕴藏著强大的资源整合信息。如人才(人力)资源的整合,“岱岳学子”泛指的对象太多了,包括教师、学生、社区里面的技术专家和艺术家等。再如学校设施、设备等“有形”资源的整合,这些资源如何有计划地去组合、去开发为讲坛服务,发挥它们的最大效能,也是一门学问。

四、思考

1. 关于“无形”

“无形”是从呈现方式上看,《岱岳学子讲坛》没有一个固定的载体,如自编教材、学习材料、讲义、校刊等,正是由于这种“无形”,它才赋予校本课程更具有生存的价值、更广阔的效能和多彩多姿的表现形式。课题组在该校调研时,遇到学校聘请泰山皮影戏第六代传人范正安做客“岱岳学子讲坛”,范正安大师携剧团一班人马边讲学边汇报演出,把皮影戏这种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演变过程和传承的历史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学校引起轰动。

2. 关于“有形”

“有形”是指《岱岳学子讲坛》作为校本课程,是有课程宗旨和课程理念的,它的宗旨就是通过“展示岱岳学子的风采和魅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创造一个更具人文气息的校园环境”,实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良性互动机制”。它的理念是通过系列讲坛活动,让学生有自己的人生追求,有理想、有梦想,即让“梦想陪伴青春”,带着这种理想和梦想去求知,通过求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即“知识点亮人生”。《岱岳学子讲坛》的这种宗旨与理念是学校办学理念和学校发展的具体体现,把《岱岳学子讲坛》开发为校本课程正是体现了校本课程的独特功效与魅力,无论赋予它什么样的内容和形式,其宗旨和理念是不变的,这一点不能动摇,从某种意义来说它是“有形”的。

我与地坛教案范文2

融入公益性社会教育大平台

2004年4月23日,上海市档案馆外滩新馆落成开放,标志着上海市档案馆已成为重要的公共文化设施融入到城市的文化建设之中。以讲坛为载体传播先进文化,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形式。正当酝酿启动档案讲坛时,市委宣传部和市社联推出了社会化共建、开放式共享,拥有600多个选题、上千名讲师资源的文化品牌――东方讲坛。这对档案讲坛活动的设计和运作,无疑具有重要的作用。上海市档案局馆决定以市档案馆为举办点,以外滩新馆报告厅为场所,以市档案学会为承办者加盟东方讲坛。这将有利于将档案讲坛活动融入到全市公益性社会文化品牌项目中,有利于提升市档案馆的社会知名度和市民的认同度,有利于开展档案学术活动和干部继续教育工作。经过4年来的运作,上海市档案馆讲坛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受到了市民的好评。

城市 档案 历史 文化

作为加盟点,既要充分利用东方讲坛的各种资源,又要创设自己的特点,形成自身特色。根据档案馆的特点和优势,上海市档案馆为讲坛内容设计了“城市、档案、历史、文化”主线,力图以档案为元素、历史为背景、文化为视角,讲述城市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解读城市发展,传播先进文化,弘扬城市精神。

围绕中心,确立主题。上海市档案馆讲坛活动重视思想理论宣传和普及工作,围绕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中心工作,举办有关形势和政策教育讲座。邀请市委党校王志平教授主讲“明荣辱成就人生”专题报告,市档案局和上海东湖集团等单位的党组织把这次讲座活动列入学习“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内容,组织全体党员参加。邀请市委党校袁秉达教授做“深刻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的辅导报告,市档案局和黄浦、静安、青浦等区档案局党组织把这次报告会作为党组学习中心组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的一次重要活动。2008年,围绕抗震救灾和北京奥运会等重大事件,举办了“镜头中的生命礼赞”和“走近2008北京奥运”专题讲座。

组织专题,形成系列。上海市档案馆对讲座课程进行模块式的设计,组成有关专题性系列讲座。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举办了以抗战为主题的系列讲座,邀请党史专家结合抗战史料,介绍上海人民和新四军英勇抗战的业绩;邀请市档案馆研究馆员依据馆藏档案资料,揭露侵华日军给上海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史实;邀请上海音像资料馆研究员播放和解读影像资料,再现上海抗战期间重大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由于视角独特、史料翔实,讲座受到听众的热烈反响。为纪念中国电影诞辰100周年,邀请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吴贻弓和著名电影导演谢晋、表演艺术家秦怡分别做《上海在中国电影百年中的若干个第一》、《我的艺术道路》、《表演艺术与生活体验》的主题演讲,引起很大的社会反响,设在市档案馆外滩新馆的主会场和同步直播的分会场都座无虚席,甚至主会场走道两边都坐满了热心听众。讲座结束后,市民纷纷走上讲台,与艺术家交流,请艺术家签名留念。上海电影家协会非常感谢市档案馆为纪念中国电影诞辰百年活动提供了这么好的一个平台。与巴金研究会合作,连续四年举办“走近巴金”系列文化讲座,邀请著名学者余秋雨,作家舒乙、李辉,越剧表演艺术家赵志刚,新华社高级记者郭玲舂、赵兰英等做演讲。2007年起,策划了东方讲坛“城市记忆・上海的故事”系列讲座,用讲座、讲故事的形式全面“追寻”上海这座城市的发展轨迹,已举办系列讲座8场,其中有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阮仪三主讲的《城市,有多少记忆可以重来》和有关专家主讲的《从上海镇到上海市》,《近代上海商业文化》、《近代上海城市交通演进》、《百年回望――外滩的优秀历史建筑》、《上海传统民俗文化》等。

结合专业,形成特点。上海市档案馆讲坛除了依托丰富的档案资源解读历史、阐释发展外,还结合档案工作实际,应对档案工作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邀请档案部门领导和专家做专题演讲,以适应档案工作者需要,推进档案工作发展。为此,邀请了国家档案局政策法规司司长郭嗣平主讲《(档案法)20年――实践与思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副馆长冯伯群主讲《揭秘清官档案,走出传说戏说》,北京市档案局副局长姜之茂主讲《和谐社会建设中的档案工作》,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胡鸿杰主讲《中国档案职业状况分析》等。为配合《上海市档案条例》的修改实施,邀请有关法律和档案专家介绍这部地方性法规修改的背景及内容,探讨政府信息公开和档案开放的关系等问题。为推进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的管理,也组织了有关讲座。这些讲座受到档案人员的欢迎。

深入社区,形成互动。应徐汇区档案局推进区社会事业示范项目――家庭档案建设的需要,档案讲坛首次进入社区,与区档案局等联办以家庭档案建设为主题的东方讲坛,邀请市档案馆研究馆员主讲。不仅徐汇区的居民,连家住其他区的市民也闻讯赶来听讲座。讲座结束后,许多市民围着主讲人和徐汇区档案局的同志咨询家庭档案知识。

实现讲师资源,听众资源的“交互”

上海市档案馆精心筹划和组织每一次讲坛活动,为讲师资源、听众资源的“交互”提供了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档案工作者有幸能经常聆听到社会上的专家学者精彩的报告,获取各种最新的信息,而档案系统的专家学者也有机会走出档案圈子,向市民普及档案知识,传播档案文化。

依托会员,形成基本听众群。上海市档案馆讲坛活动主要由上海市档案学会具体运作。目前市档案学会拥有团体会员404个、个人会员1400余名,是档案讲坛基本的听众群体。市档案学会把办好东方讲坛举办点,作为建设学习型、研究型群众学术团体的一个重要抓手;把档案讲坛作为会员了解形势、解惑释疑、学术交流的有效载体,通过区县档案学会和各团体会员单位,分批组织会员参加有关讲坛活动。市档案干部培训中心还把档案讲坛活动作为开展档案干部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组织学员集体听取有关讲座,丰富了继续教育的资源。同时,通过各种有效方式,努力培育社会听众。积极与举办点周边街道联系,把讲座信息送进社区。经常与讲坛举办点保持联系的社会听众有近200人,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社会听众群。其中有年逾八旬的老人,有拄着拐杖的肢残人,有手持导盲杖的盲人,甚至有从苏州等地坐火车赶来听讲的周边城市听众。

我与地坛教案范文3

关键词:有效提问;高效交流;创新思维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做出的即时评价,是一种重要的课堂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的即时评价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发展性的即时评价。发展性的即时评价可以理解为追问、反问、探问和转问这四种行为方式。

一、追问――追本溯源

追问,是对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往往在一问之后又再次提问,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正确解答为止。老师通过追问能对学生进行纵向的深层次的引领,促进学生进行深入而周密的思考,使学生的思考更全面、更深刻。追问无疑是促进课堂有效交流的重要策略。

案例:“圆的周长”教学片段:

师:怎样才能算出自行车绕花坛一周车轮大约转动多少周呢?

生1:先求花坛的周长:3.14×20=62.8米

再求车轮的周长:50 cm=0.5 m 3.14×0.5=1.57米

最后求车轮转动的周数62.8÷1.57=40周

师追问:你是用“花坛的周长÷车轮的周长”来算的,这种算法不错,还有更简单的算法吗?

我的穷追不舍犹如磐石投湖,激起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马上有学生恍然大悟,急着发表“高见”。

生2:还可以用“花坛的直径÷车轮的直径”来算,列式为20÷0.5=40周。

师接着追问:“我非常赞成你的想法,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好吗?”

生3:周数=花坛周长÷车轮周长=πd坛÷(πd轮)=d坛÷d轮

师继续追问: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大家还有别的发现吗?

生4:老师,我还发现:周数=花坛周长÷车轮周长=πd坛÷(πd轮)=d坛÷d轮=2r坛÷(2r轮)=r坛÷r轮

上述教学案例中,我的“打破砂锅问到底”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思维在追问中不断突破定式、打开思路,慢慢拓展,最终触及知识的本质,思维也获得了质的飞跃。

二、反问――无疑而问

反问是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的提问。采用反问的形式就是为了更好地引起他人的思考。在数学教学中,当学生的见解有偏差时,教师常常会问“是吗?”“真的吗?”这一类问题,实际上是否定了学生的答案。这时教师如果用反问的形式来否定学生的答案不容易挫伤孩子,而且能使学生的心理为之一振,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斗志。

案例:“找规律”教学片段

教师教学“找规律”时,学生探索出用文字、数字、字母、图形、符号等方法表示有规律排列的过程后,教师并未就此结束教学,而是一鼓作气接着追问。

师:除了刚才这些方法外,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很快得出第15个是什么呢?

生:还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解决这类问题,要求第多少个是什么,先看它几个一组,再用总个数除以每组的个数,余数是几,就是一组的第几个,没有余数就是一组的最后一个。

师进一步追问:在这些方法中,你们最喜欢哪一种呢?

学生不约而同地说:“计算好,因为简单。”

可是老师不满足于这样的“异口同声”,反问:难道其他方法就没有值得肯定的吗?

此时的反问听起来似乎有点“咄咄逼人”,但却发人深省,学生思考着、交流着、争论着……他们的思维更加客观全面。学生一致认为:如果数字小,也可以选择文字、数字、字母、图形、符号等方法,比较直观,一眼就能看清楚。如果数字大了,肯定就用计算的方法比较好。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老师“咄咄逼人”的反问将“比较”方法演绎得淋漓尽致,学生通过“比较”不仅懂得了不同方法之间获得“最优化”的思想,而且学会了“辩证分析”的思想和“欣赏借鉴”的思想。

三、探问――巧引妙导

探问就是在教师听了学生的回答后,发现其理解仍然是模糊、片面、肤浅,甚至是错误的,变换角度再次发问,化大为小或化难为易,让学生换一条路径来接近问题的答案,直到学生理解得准确、全面、深刻为止。

案例:“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片段

师板书“体积”,提问:你感觉体积是研究什么的?

生:是研究物体大小的。

生:是研究物体重量的。

师:还有好多同学心里明白,但不知怎么表达,我们一起做个实验。

(教师做出准备把小石头放入装满水的杯子里的样子。)

师:水会怎么样?

生:水会溢出来。

师:水为什么会溢出来?

生:石头占了水的一部分空间,水就被挤出来了。

师:对呀,石头占一定的空间。你占空间吗?我占空间吗?还有什么东西占空间?

生:桌子。

生:黑板。

……

师:那谁能用一句话总结一下什么是体积?

生:任何物体都占有一定空间。

(师出示另一块大石头。)

师:如果把这块石头放进去,会怎样?

生:水会溢出的更多。

师:为什么会更多?

生:这块石头占的空间比刚才那块大。

师:我和这个同学谁占的空间大?

生:老师。

师:教室和教学楼谁占的空间大?

生:教学楼。

师:地球和宇宙谁占的空间大?

生:宇宙。

师:那你们又发现了什么?

生:物体所占空间有大有小。

师:对,物体不仅占空间,所占空间还有大有小。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就叫这个物体的体积。

初步建立的体积概念是从平面到空间,知识跨度大,抽象性更强,可以说是学生思维的一次飞跃……教师通过两个小实验循序渐进地对学生巧妙探问,让学生对体积的认识由模糊变得清晰,由肤浅变得深刻。

四、转问――另辟蹊径

转问是在学生回答卡壳或回答不正确时,教师不代替孩子回答,而是用“谁还有补充?”“谁还有不同的意见?”等话语将绣球抛向另一学生,目的是使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采用恰当的转问,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时另辟蹊径,常会收获“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

案例:“连续退位减法”教学片段

师:你能讲一讲是怎样计算210-160的吗?

生1:先算个位,0-0=0,在个位上写0;再算十位,1-6不够减,就从百位退1当10,11-6=5,在十位上写5,最后算百位,百位上……(该生百位如何算不会表述,站在讲台上犯难了)

师:你这步不会讲了,是吗?(生1点点头)那你愿意邀请谁来帮你解决呢?

生1:我想请×××帮忙。

生2:百位上2退1还剩1,1-1=0,0可以不写,所以210-

160=50。

师:你现在会算了吗?(生1点头表示会了。)

如何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让不会回答问题的孩子体面地坐下呢?上述案例中的教师为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这位教师并没有采用常用的转问方式“谁来帮帮他?”而是用“那你愿意邀请谁来帮你解决呢?”这一高明的转问巧妙地化解了这位学生的尴尬。在这次寻求帮助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在心理上感觉到被教师与学生尊重,而且还得到了只有老师才具有的特权──可以指名回答问题,他在乐于接受对于别人的帮助下清除了知识障碍。

执著的追问、适时的反问、巧妙的探问、智慧的转问构成了数学课堂上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师智慧的提问中激活,智慧在不断碰撞中生成,思维在释疑中开启,问题在思考中清明,从而充分实现了课堂交流的高效性。

我与地坛教案范文4

关键词:智慧学习;智慧生长;智慧动力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5-0005-05

为了迎接新世纪的挑战,世界各国都在大力进行教育改革,其主旋律是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教学过程从以“教”为中心,转变到以“学”为中心;从知识的传授和学习,转变为学习能力、学习品格的培养和提高,让学生学会学习;从接受性学习,转变为研究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一方面各种以学为先导的教学模式层出不穷,似乎人们已经探寻到了学习的“真谛”;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负担却并没有减轻,某种程度上反而加重了。在这样复杂多变的大背景下,我们开始冷静地思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既遵循学科的特性,又关注儿童的本性,让儿童快乐、主动、充满智慧地去学习呢?

所谓“智慧学习”,就是具有智慧品质的学习。它是指学习者通过他者的引领以及自身的努力,灵活地调整学习策略,自觉地观照思维活动,生成并创造出自我学习智慧的过程,其核心是发展成功智力,培育带得走的成功学力。智慧学习具有创造性、实践性、本我性等特征。儿童智慧学具有智慧学习的一般特征外,还具有儿童自身的特征,如倡导和鼓励儿童使用想象审美的方式、直觉顿悟的方式、模拟迁移的方式学习等。

诚然要形成“智慧学习”的这些基本观念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在教与学的实践过程中采取有效的策略使理念转化为行动。

一、压缩步距,寻找“中间地带”,注入智慧动力

1.案例呈现:“水桶难题”。进入“图形与几何”领域的复习,教材以及配套的《补充习题》中安排的练习似乎并没有带给学生太大的挑战。这些中等偏上水平的练习对于班上的部分“尖子生”来说,显得较为简单,难以激起他们主动探索的兴趣。某次家庭作业中有一道学生从未接触过的题目:的方法,不是可以“一举两得”了吗?先让学生回顾一下这道题的解题步骤,然后稍作调整,整理如下:

①用大水桶提6桶水的体积②小水桶的容积③用小水桶提多少桶水能把水缸装满。这样处理,既沟通了数学内部知识之间的联系,又降低了计算的难度,使大多数学生在他们原有学习水平上得到了发展、提升。

3.智慧感悟:发现“中间地带”。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一直努力在寻找适合多数学生的最佳学习方式。其实要找到真正切合所有学生的最佳学习方式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没有最佳的学习方式,只有最契合的学习方式,即只存在最适合某一课堂、某一场景、某一个体的学习方式,而如何选择与创生它们,需要教师及教学科学研究者不断加以探索。以学生最容易理解的方法、最易于接受的学习方式为“起点”,在距最独特的方法、最科学的学习方式之间搭起一座“桥梁”,帮助学生找到处于他们“最近发展区”内的学习“中间地带”,让大多数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飞跃、攀升,不失为一条实现“智慧学习”的有效路径。

智慧学习,不是对教师引领的纯粹否定,也不是对自我发现的无限肯定,更不是教师引领与自我发现的简单叠加,而是力求使两者走向相互渗透与相互融通,并以多种介于两者之间的中间形态来丰富学习的内涵,进而提升学习的效果。

二、消解套装,刷新“经验系统”,增强智慧动力

1.案例呈现:“直观图的尴尬”。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中安排了一道练习题:有一个花坛,高0.5米,底面是边长1.3米的正方形。四周用砖砌成,厚度是0.3米,中间填满泥土。①花坛所占的空间有多大?②花坛里大约有多少立方米泥土?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教材还插入了一幅直观图。编写者试图借助直观图让学生理解求“花坛里的泥土”相当于求底面边长是1.3-0.3×2=0.7(米),高0.5米的正方体的体积。然而在实际教学时却很少有学生能借助直观图算出底面边长是多少,无奈之下笔者只好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并让学生上前指出从花坛的里面量长指的是哪一部分,它与从外面量的长度有什么关系,它们相差几个0.3米的厚度。有了这样的精心铺垫,大多数学生终于能正确解答了。

之所以会出现以上状况,一方面可能跟学生缺乏一定的生活经验有关,另一方面直观图虽然比较真实、具体,但无关信息也比较多,并没有示意图那么简明,更能突出数学本质。如果能让“四周砌有一定厚度地砖的花坛”这一实物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比较正确的表象,那么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弥补相关生活经验的缺失,还能提高学生的抽象能力,促进学生的数学思考。

2.应对策略:丰富“身体生活”。一次散步途中,笔者偶然发现某小区附近的街心花园中就有五六个类似上题中的花坛(见图1)。

如果能让学生到花坛边动手量一量、画一画、算一算,那么学生对此类问题的印象就会更深刻了。

我与地坛教案范文5

一、全面规划专业发展,提升上海师大办学层次

1994年在上海市档案局的帮助下,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办起了档案管理专科,上海市高校又多了一所培养档案专科的学校。1995年开始招收第一届学生,我开始讲授《中国档案事业史》,与档案结缘。1998年,历史系任命我担任档案教研室主任,负责规划上海师范大学档案专业的发展。

记得在一个寒冷的夜晚,我写下了《可持续发展理论与上海档案高等教育建设》一文,对建立一支高素质、高学历的师资队伍和构建高素质、高层次的档案人才队伍大胆地做了规划和设想。

随后我们在历史系副主任周春生带领下,前往苏州大学、南京大学和安徽大学的档案系学习取经。拜访了三所档案名校,取到了“真经”后,2001年5月,我就开始动手起草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设置档案学本科的论证报告。论证报告集中了大家的智慧,五易其稿,直接送往上海市教委审批。原历史系主任苏智良教授和我还前往上海市教委汇报。由于我们论证充分,在上海师范大学增设档案学本科,符合市场发展的需要。2001年10月上海市教委批准了我们的报告,同意我们从2002年7月开始招收本科。

二、增强科教兴档的意识,转变观念迎接学科的挑战

随着信息技术在档案领域中的应用,我国档案工作内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档案已成为一种信息资源,它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实现现代化中起着与其他任何事物不可替代的作用。针对社会各界和各级档案部门对档案专业人才的需求的新变化,2003年上海师范大学建立了档案学系(我任系主任),加快了档案专业的学科建设。

为上海档案事业服务是我们档案学系教师的心愿,多少年来,只要是上海市档案局需要和要求的,我们都会精心准备,全力以赴。即便是新课题、新课程,我们会拓展自身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做好为上海市档案事业的服务。这些年来,我们服务于上海市档案事业有以下方面的内容:

一是为上海市各区县档案局培训兼职教师。自2003年以来,上海师范大学档案学系承担起上海各区县兼职教师的进修培训工作。由我们牵头,联合市档案局科教处和上海师范大学高师培训中心,对来自上海市各区县和市局的兼职教师进行每期两个月的培训。最后,由上海市高校师资培训中心发给结业证书。像这样的培训已举办六期之多,受训人数超过200。

二是与上海市档案局联合,创办“‘3+1’档案论坛”。2007年初,由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大学、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倡议和上海市档案局(馆)联合创办“‘3+1’档案论坛”,四个单位轮流,每年承办一次,论坛围绕档案学界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和交流。

上海市档案局吴辰局长给予论坛很高的评价,他认为举办“‘3+1’档案论坛”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

第一,大学不仅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也是学科研究和建设的基地。教研相长,容易出成果。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来,本市几所高校的档案专业教师在档案科研上成果累累,主持科研项目30余项,获得上海市档案局及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18项,为本市档案部门和档案工作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第二,进一步整合资源,提升本市档案学术水平。他认为,创办“‘3+1’档案论坛”的根本出发点,是强强联手、资源整合。“3+1”论坛把我们之间的力量、优势和资源整合在一起,发挥出单一作战无法替代的能量。

第三,树立精品意识,打造优质品牌,体现出了上海档案工作的特点和学术研究水平。

三是我们与上海市档案局共建电子政务研究中心。上海师范大学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研究中心于2005年1月成立,中心主任由我担任。中心主要整合人文与传播学院档案学系及上海市档案局的研究力量,还聘请了上海市委办公厅“公务网”网管中心、上海市政府信息技术处、上海市信息化委员会电子政务处等单位的研究人员。

目前,我们在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管理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一批成果。如:《基于网络技术的信息服务系统》、《基于多技术的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基于MobileAgent技术的信息网络管理》、《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构成和编研利用》、《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等。

在创办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研究中心的同时,我们还成功地向上海市自学考试委员会申报举办《电子政务自学考试》专科、本科段的学历教育。2005年开始招生,这样,既为上海地区培养了电子政务管理的人才,又缓解了青年教师初到上海带来的经济压力。

三、我的档案教学与学术研究

我从1978年走上讲台,至今已有30多年的教龄了。虽然我不是一位名师,但我一直努力当一名好老师。我认为:一名好的教师,要具有渊博的学识知识、高尚的师德风范、严谨的治学态度、精湛的教学艺术和良好的课堂教学规范;一位好的老师,要以学生为本,成为受学生欢迎的学者和长者。

在我执教的30多年中,遵循的原则是:首先,上课要钻研教材和教学大纲,确定教学目标。其次,要拟订课时教学目的。第三,要确定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第四,要选用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好的教学方法有多种,你不能让所有的学生都选择一种方法,应根据各班学生的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我在上海师范大学执教30多年中,很荣幸,搞了两个专业,即历史学和档案学。我要感谢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的老师,是他们教会了我治学的方法,使我受益匪浅。我撰写了《历史与档案》、《长江文明的起源与再开发》著作两本,主编了《信息时代档案学理论研究与实践》、《数字时代档案学理论建设与功能研究》论文集两本;另外,还主编和参加编写了《中国古代史教程》、《电子文件与档案管理》等教材多本。还先后在《学术月刊》、《档案学研究》、《档案学通讯》、《图书情报知识》、《档案管理》、《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等书刊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档案学论文20多篇,内容涉及档案高等教育、民营企业档案管理、公共档案馆建设、民生档案建设、政务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简牍档案研究等等,提出了一些颇有见地的观点,受到学术界的好评。

在与档案教育结缘的这些日子里,我有成功的喜悦,也有遇事不成的困惑。令人高兴的是:当我们“专升本”成功的时候(在2004~2006年。我们还办了三届独立本科段的招生,使59位同学获得了档案本科的文凭)、当我们本科专业评估获得教育部通过的时候、当一期又一期兼职教师培训结业的时候、当“‘3+1’档案论坛”取得成功的时候,等等。特别是2003年以来,我几乎把所有的业余时间,投入到档案学系的工作中去,什么辛苦和劳累都抛至九霄云外去了,唯一的感觉就是为档案事业工作是快乐的。

记得在我当系主任之初,曾经想要做三件事:一是专升本,提高上海师范大学的办学层次;二是创办自学考试专业,为档案学系带来经济效益,减轻青年教师生活上的压力;三是引进高职称的学科带头人,建立结构合理的学科梯队,完成档案硕士点的建设。前面两件事我们做成功了,第三件事经过2005年、2007年、2009年三次申报硕士点都没有成功,这也成为我最大的困惑和遗憾。

我与地坛教案范文6

而网络合作教研是指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发和利用网上教研资源,建立开放、交互、动态的网络教研平台,拓展教师合作的空间与时间,实现教研资源的交流与共享。它丰富和创新了合作教研的活动形式,解决了时空局限,能得到更多教师的参与,使大家不再有所顾忌,民主研讨得以实现。它实现了合作教研的多主体、跨时空、低成本、高效率,是对传统合作教研的有益补充。正因为这么多的优点,我校数学教研团队很早就开始接触并尝试网络合作教研这种比较时尚的教研形式,并取得了一些成果。

一、网络合作教研的有效运作流程

我们数学教研团网络合作教研的流程主要可分为三大模块:

模块一:通过特级教师博客、大众草根博客、数学专业论坛、专家视频报告、名师课堂实录等形式推进专业引领。

模块二:通过FTP共享、BBS论坛、即时论坛、群组博客等形式促进同伴互助。

模块三:通过BBS论坛、个人博客等形式加强自我反思。

二、网络合作教研对校本教研“文化战略”实施的价值所在

1.网络合作教研更易实现“专家”与教师间的合作——引领专业化

在如何开展落实校本教研“文化战略”中的专业引领,曾是我们数学教研团队成员苦苦思考的问题。虽然平时也有各种市、区、校级的教研活动,但限于时间、经费和地域的限制,能得到专家的指导机会很少,整个教研团队成员参与的机会更少,即使有这样的机会在短短的一两个小时也不能让大家与专家充分交流。那既然专家不能天天请到我们身边,那去哪里找专业引领呢?

(1)专家引领

现在网上不少特级教师都有自己的博客,例如:我们教研团队成员常去的有新思考网上的“特级教师家园”,在新思考网首页还有很多推荐的专家交流网站。比如,特级教师钱守旺的博客、翟玉兰的博客等。你可以在他们的博客上通过评论或留言的形式与其进行交流,而且一些观点和一些想法更能说得出口。有时还有一些专家还会安排在线交流,如,在翟老师的博客上定期会有空中课堂、武秀华的博客上会定期CERSP小学数学在线教研语音室的活动时间。一般有这样的机会,我们都会组织教师上网学习。

(2)草根引领

网上更多的是“平民专家”,这些平民专家有些是各个地方的名师,也有一些是普通教师。除了常窜窜这些名师的博客来提升自身素质外,我们教研团队成员还时常去“人教社论坛”“小学数学论坛”等知名数学论坛逛逛,通过发帖、回帖、跟帖,可以随时对自己关心的话题发表意见或展开讨论,进行研讨和交流。论坛中,有很多在教学方面有独到见解、理论和实践水平都非常高的专业人员。有教材、刊物的编辑、教研员、特级教师,也有学科领域的权威。教师将自己的教学案例、设计、反思等文稿传上去以后,经常能够得到热心的专业人员的悉心指点。

(3)免费套餐

平时教研团队所有成员很少有这样的机会去现场聆听专家的学术报告或名师的课堂。但我们教研团队成员总能从网络上下载到各种共享的学术报告和名师课堂的视频录像,或可以集中,或可以自己带到家里学习。

因此,网络教研使我们整个数学教研团队成员能够得到各个层次专业人员的专业引领,与这些心目中的专家进行合作不再只是心中的梦想。

2.网络合作教研更易实现教师与教师间的合作——同伴互助化

众所周知,传统教研往往因教师都处在不同的年级、不同的办公室、教学任务重、调课难等因素的困扰,造成同伴互动机会少、时间少、方式少等不便,网络合作教研的优点是:打破了时间、空间和人员的约束,展现多元开放、多向互动、多方支持。体现三多:合作的同伴多、合作的时间多、合作的方式多。

例如:我们教研团队开展观看名师课堂实录此类教研活动。传统的做法,先把教师集中在一个教室时,先观看实录,然后大家评课。这样的形式虽好,但总受到人员、时间和空间(三个校区)的限制,不够开放。开展网络合作教研后,像这样的活动,我们便先把要观摩的名师课堂实录在数学教研博客上,然后通过QQ等形式消息,请老师在指定的时间去观摩。边观摩边在QQ群上讨论了这节课怎么样,刚才这个环节怎么样。观摩后,要求教师把观摩后的感受,大家先在QQ群里即时交流一下,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原生态”评论,它是对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学习效果或现状作出的一种直接反应。即时评价结束后,再把想法写在博客后的评论里形成文字材料,供大家探讨。

再如:教研团队推出研究课,这也是常有的教研活动。一次我们学校教研室接到市教研室的通知,要求学校两位老师各在9月初的数学教师继续教育活动中上一节研究课,并让我们数学教研团队把好质量关。但当时所有的数学老师还在放假休息,要把他们统一时间集中到学校里来一起研课也有些不方便,如果定在9月初再来研究好像又有些仓促。这时我们的网络合作教研模式就派上用场了。以徐老师执教的“镜面对称”为例:首先把课题和电子课本到数学大组的教研博客上,然后通过QQ群等即时形式通知教学团队的成员。然后让团队成员逛论坛、窜博客等形式从网络搜集关于“镜面对称”的教学设计、案例反思、课件等素材,并有选择性地把材料通过FTP、QQ文件传送或电子邮件的形式发送给徐老师供其参考。徐老师在有效选择后,把初步的教学设想在自己的博客上让大家讨论。在博客上,各位教师针对教案提出自己的想法,用评论的形式回复。徐老师见评论后再反思,确定教学过程。这样在网络反复评论交流,形成多次教案。等开学第一周时,大家再听试教课,并及时摄像。摄像一方面为执教者反思,也为未听课的老师通过视频共享观看课堂实录。然后采用网上直接评课和看视频后评课结合。根据实践的有效性,徐老师重新在博客上发表试教反思,团队老师再次发表评课意见,相互讨论。在讨论后再次实践,这样在网上网下反复三次后,在第二周在继续教育中徐老师的课受到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这不仅是徐老师的成功,也是我们整个团队合作的成功。在上完课后,徐老师还把成功的教案、课件上传于学校教研网上共享。让精心设计的教案资源发挥长效功能,让更多的教师得益,以便今后借鉴。这样的网络合作磨课形式是我们教研团队同伴互助的行之有效的方式。

3.网络合作教研更易实现教师的自我反思和改进——成长专业化

(1)积极发表的欲望促使教师更加关注教学现象

教研团队教师发贴在论坛中或建立自己的个人教学博客,帖子不断地被“加精”,引来大家系列讨论,尤其是发在一些大的论坛上,会有很多人跟帖,教师有了“受重视”感,便自觉地产生了发表的欲望。教师积极发表日志,便会更加关注教学现象,对教学现象进行分析,使教师养成了观察思考的习惯。

(2)为评论而思考促使教师不断提升自己

教研团队的教师在逛论坛或窜博客时,会细心地阅读,对感兴趣的帖子或日志所介绍的问题、现象或是进行询问,或是进行质疑,进而以评论的形式或是进行答复,或是表明自己的观点,促进了教师进一步反思,实现了从现象到问题原因的研究。

(3)在接受质疑与批评中不断反思自己

教研团队成员的个人博客上发表的日志中,有好多自己认为是得意之作。但是,网上的读者会不留情面,他们对任何观点都会提出自己的质疑、批评。在质疑与批评的讨论中,促进发表日志的教师反思。同时,对别人评论的回复,也会促进自己对问题更深入地思考。不但自己的教研能力与水平提高了,也能给同伴提供可借鉴的案例,加强教师间的合作交流。

总之,网络合作教研是一个时尚的话题,是我校数学教研团队在新形势下探索校本教研“文化战略”实施的一种尝试,它并不否定常规的合作教研活动,而是对常规教研活动的一种有效补充,从另一个角度上探索教研方向,它带来的将不仅是多主体、跨时空、低成本和高效率,更是一种民主、平等、对话、协商、合作的教研新文化。最后引用网络上的一首小诗来赞美它:

网络合作教研真美,它的美在于可以穿越时空的界限,实现同伴互助。在这里你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交流,体会网络合作教研给我们带来的“坐地日行八万里,寻天遥看一千河”的。

网络合作教研真美,它的美在于可以打破身份的界限,实现平等对话。在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是合作者、思考者,都是平等的发言人,敞开心扉,说出自我,不断提高。

我与地坛教案范文7

初步建构日坛课程改革框架

我们先后多次召开干部会和教研组长会,从多角度研究课程构建情况,分析日坛校区的教师资源、学生情况和课程设置,经过认真论证,从中选择出了优势学科进行改革。(见附图)

我们经过分析与筛选,确定了拓展类和整合类的课程为一期推进内容(见下图红字部分)。拓展类课程1门:英语课程由3课时拓展至5课时,包含英语3课时、典范英语1课时、英语剧1课时。整合类课程两门:一为道德课程,包含道德推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地方课程,二为科学课程,包括科学、劳动、信息、综合实践4个学科整合。

设计实施方案,发挥教师专业优势

2012年6月,我们着手组织教师编写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在征求任课教师、教研员意见后,进行了反复修改,明晰了日坛校区的课程改革内容,编写出了课程改革方案。我们在方案的设计中关注课改教师的个人特长,例如,科学学科根据教师自身优势,压缩原有课程6课时,拓展出科学创新课程,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发挥教师特长。

整合课程资源,实现素质整体提升

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我们注意整合课程资源,将信息和科学的部分课时进行整合,这样可以压缩出一部分课时进行必要的学科融合。

在将近一年的课程改革中,我们体会到从未有过的巨大工作压力:整合学科难度较大,对教师提出很高要求,需要与专家一起反复打磨。但是我们深知“整合类”课程的改革关系到学校课改的成败,为了克服困难,我们着力在“课程改革管理”上下功夫,一步一步推进课改工作。

课程改革向管理要效益

我们建立了一个组织——日坛课改研究中心,下设三个小组:德育课程研究小组、科学创新课程研究小组、英语课程研究小组,三个小组各自由主管负责,这样各负其责,将课程管理作用到人。

为了保持沟通顺畅,我们形成“两个级层”,即行政管理层和业务管理层。行政管理层由校长、书记、主管校长和科研干部共同组成,从管理上为课程改革定位,保驾护航。业务管理层主要由集团人员和校区干部组成,对课程管理以集团统领、校区监控、教师操作的方式推进,畅通了沟通渠道,提升了管理水平。

为了保障课改的有序执行,我们建立了相关的制度,如月工作汇报制、教研制度、典型课例研究制度。

为了推进课程改革,我们给予了以下必要的支持:减轻课时任务,为部分教师减轻课时,腾出研究时间,带领教师进行改革;配备一流师资,课改教师中市骨干、区骨干齐备;提供学习机会,加强课程改革研究;配备学科导师,给予学术支持。

课程改革取得的效果

《科技与创新》课程:编写了四年级上学期的科技与创新课程、编写了综合实践校本教材,科学学科被评为朝阳区十大创新学校。

《英语》课程:一、二年级编写了《经典儿童歌曲和童谣》校本教材、三至五年级编写了英语剧本、六年级编写了《英美节日文化》校本教材、摸索出了一套适合中国学生的英语剧课堂教学模式。

我与地坛教案范文8

论坛及特点

我们这里所说的论坛并不是网络上的论坛,而是大家面对面地坐在一起针对某个主题进行自由讨论,最后达成共识,以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践问题的校本培训形式。它是学校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而搭建的开放性、互动性的交流平台,特别强调教师的主体参与、行政领导与名师专家的引领作用。论坛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言论自由,而交流、讨论的依据是“话题”,由“话题”导出一系列的“问题”,然后以此为依据展开交流、讨论,甚至是争论。

操作流程

1.制定计划

学校开学初将教育论坛纳入年度计划与学期计划中,由学校师资培训处制定相关培训制度,规定开展教育论坛的组织及相关负责人以及论坛次数等事项。论坛分多个组别,如由学校负责的骨干教师论坛,以年级组为单位的年级组论坛,以学科为主的学科论坛,以备课组为单位的论坛小组以及以课题为单位的课题论坛小组等。每个论坛小组最好由学校行政人员负责或参与,其目的是便于组织与管理,学校不仅能了解论坛开展情况,也能及时发现问题,了解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的基本情况。

2.必备条件

确定论坛主题:每组织一次论坛活动都要确定一个主题,主题要紧贴实际,紧贴教师的教育生活,并提前告知大家做准备,参与人员可根据内容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并形成自身对相关内容的思考,比如自己在实践中遇到的困惑,以便在交流中提出,使大家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布置论坛地点:确定一个固定的论坛地点,我校将地点设在教师阅览室,有专人负责管理。会场布置采取了圆桌的形式,这样不仅有利于面对面的交流,更主要的是给大家一个轻松愉快的交流环境,这样大家可以畅所欲言。学校还为参加论坛的教师专门准备了水果、茶、咖啡等。

3.现场讨论

主持人把控讨论的方向:每次论坛都要确定一个主持人,主持人由学校行政人员或有较强表达与组织能力的骨干教师承担,主持人在引导讨论话题、激活思维、总结结论方面要有一定的能力,这对讨论具有引导与促进作用。在讨论时,要把重点放在“议”上,大家要互相转换角色,质疑问难,形成多向的信息交流。

创设轻松愉快的交流氛围:创造轻松愉快的交流讨论氛围非常重要,这才能为教师们的畅所欲言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大家一边享用水果、饮品,一边讨论,这样的论坛氛围更有利于提高论坛交流的效果。

论坛由主持人(可安排一人协助主持人工作)的开场白拉开序幕,教师根据所准备的材料适时地参与交流,而论题要针对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对于不同的看法和观点,主持人可以安排当面辩论。由于话题鲜活,辩论深刻生动,论坛很具有吸引力。许多不能当场解决的问题,还可等下次再收集材料继续讨论,也可以聘请专家作出解答。

4.反馈总结

教育论坛本身就是要给大家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在这里让大家相互交流,袒露困惑,分享心得,相互启发,梳理思路。交流中的大家所提出的个案都是平时教学中的琐事,但挖掘出的却是现象背后的本质,所达成的共识整合了集体的智慧,形成了论坛的主要观点。每次论坛要针对主题总结出结论,由专人负责整理,将整理出的讨论话题复印给大家重新进行梳理,无论这一结论是否完善、完美,都是大家讨论的智慧结晶,它可以指导教师直接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给今后的工作以启发。

需要注意的问题

1.论坛参与人员要以平等的方式交流

这是论坛创设轻松愉快氛围的重要条件,尤其是学校行政人员要摆正好自己的位置,不能以学校领导的身份在交流中批评或指令,这样只会造成论坛的紧张气氛,使之失去优势作用。管理者要尊重教师的表现欲望,培养教师的参与热情。

2.处理好参与人员的教学事务

开展教育论坛活动之前要提前通知参与人员,这样不仅让参与人员有所准备,最重要的是可以让参与人员处理好自己的教育教学或家庭事务,以便使论坛正常开展。学校要给参与人员创设参与条件,如安排课务方面优先考虑或帮助调整课务等。

3.切忌偏题、跑题

我与地坛教案范文9

2009年伊始,IBM 首次提出“智慧的地球”宏伟战略。一年来,“智慧的地球”在全世界风行。3月25日,“IBM论坛2010”又将重装上阵,这次,IBM会给业界带来怎样的惊喜呢?

“一年前我在纽约访问美国外交委员会时,介绍了IBM的一个重要看法,即这个世界的运行方式将会发生深刻的变化。从那以后,如何让世界更加智慧成了全世界共同讨论的话题。”这是IBM全球董事长及首席执行总裁彭明盛于1月12日在英国伦敦一场演讲中的开场白。

正是2009年,IBM首次提出了“智慧的地球”的宏伟战略,并在IBM论坛上与业界分享了其深远内涵。一年来,“智慧的地球”以其“物联化、互联化、智能化”的深刻洞察和对科技趋势的精准把握,正在得到世界各国有识之士的广泛认同,大量的成功实践更是印证了“智慧的地球”这一美好愿景。

3月 25日,“IBM论坛 2010”即将在中国北京隆重举行。本次盛会将以“共领智慧时代”为主题,汇聚政府、行业及媒体高端人士,展望智慧时代大潮中的中国产业发展趋势;剖析企业运用智慧科技实现商业的成功之道;分享众多中国及全球企业的智慧实践成功经验。

创新技术

取得务实成果

彭明盛表示,“总结过去一年的经验和教训,不仅是地球确实变得更智慧,领导者们也正抓住机遇推动这有意义的变革。”

事实上,2009年以来,“智慧的地球”这一理念,无论是从精神上,还是物质上都对挣扎在金融危机里的所有企业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2010年,虽然世界经济已经企稳,但仍然存在重大挑战。彭明盛认为,金融危机期间各国制定的经济刺激计划开始发挥作用,但这些计划不会也不应该永久持续下去。事实上,在可预见的未来,我们将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全球性问题,而可使用的资源却在进一步减少。

“应用智慧的技术降低成本,以得事半功倍之效,对我们短期和长期的经济前景将是至关重要的。”彭明盛表示。

好消息是,改变已然呈现。每天,无数智慧的举措在世界各地、各个行业、各个城市和社区涌现。比如,智慧的城市、智慧的铁路、智慧的电力、智慧的交通、智慧的银行等等。它们都旨在借助灵活的IT技术、IT系统更高效地服务全人类。

在这种改变的驱动下,IBM正在积极开展研究,其创新的技术和应用在世界很多国家及城市都取得了务实的成果。

依据研究结果,为应对城市发展趋势,IBM帮助世界各地积极设计智慧城市的解决方案,侧重的领域集中在:缓解交通堵塞及其导致的空气污染;实现病历数字化从而整体改善病人护理的现状;推进教育普及,改善教育质量;加强监管系统,降低犯罪率;提高电力资源智能化管理与分配;改善水质,增加水资源供给,使更多的人可以喝上干净水。

四大论坛

阐释“智慧时代雏形”

彭明盛认为,“构建一个更智慧的地球是切实可行的,因为这一计划是如此的清晰和具体。”但是,如何才能让地球更智慧呢?即将到来的2010年IBM论坛似乎试图给我们答案。

3月25日下午一点,IBM大中华区董事长钱大群将给业界带来一个精彩的报告,讲述IBM“智慧的地球”具体部署,以及当前我们该做的事情。

除此之外,IBM论坛还有三大亮点,首先,最为前瞻的“智慧观点”:揭示中国产业发展趋势与智慧地球战略的结合契机,深入剖析科技对智慧地球及智慧企业的推动力。其次,最具影响力的“智慧展现”:实时分享国内外成功案例,现场演示行业解决方案。最后,则是最为互动的“智慧碰撞”:以多媒体形式丰富呈现各界人士对智慧地球实施的观点,诚邀与会人士在会议现场与各方精英一起见证智慧成果,共领智慧时代。

据IBM相关负责人介绍,除了上午的主会场,IBM论坛2010还包括下午的四个分会场,分论坛将从“智慧的城市”、“智慧运作”、“新锐洞察”和“智慧的基础架构”四个方向,阐述智慧时代的雏形以及实现的技术和方法。

“智慧的地球”理念自从提出后,虽然得到了大多数人的拥赞,但仍受到了很多人的质疑,比如,“从哪里开始”、“我们应该以多快速度前进”、“如何获得市民支持”、“指挥系统该由谁负责”、“如何整合整个生态系统”等等。IBM相关负责人强调,人们这些疑问的存在,正是推动“智慧的地球”前进的引擎,而这一切疑问的答案都将隐藏在“IBM论坛2010”大会中。

彭明盛认为,在许多有争议的问题上,争论仍将继续下去,如能源、安全、气候变化、卫生保健和改善经济等问题上的争论,以及对政府职能、私有行业角色和新兴民间团体的作用的探讨等。但是,整个系统一定会变得更加透明、更有效率、更便捷、更具平等性、更具弹性、更加“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