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既然你并没有犯错集锦9篇

时间:2022-07-30 11:44:04
既然你并没有犯错范文1

关键词:教育艺术;以人为本

陶行知任育才小学校长期间,有一天,陶行知在校园里看到一男生王友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同学,当即制止了他,并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室去。放学了,陶行知来到办公室,王友已经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可一见面,陶行知却掏出一块糖果送给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准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王友惊疑地接过糖果。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果放在他手里说:“这块糖果也是奖励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的时候,你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敬我。”王友更惊疑了,眼睛睁得大大的。陶行知掏出第三块糖果塞到王友的手中,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遵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正直、善良,有和坏人坏事作斗争的勇气。”此时王友流着眼泪后悔地说:“陶校长,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是同学呀。”陶行知满意地笑了,随即掏出第四块糖果:“为你正确认识错误,我再奖励你一块糖果,可惜我只有这一块糖果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应该结束了吧。”读了这一精典教育案例,我们被陶行知高超的教育艺术所熏陶,被陶行知高尚的人格魅力所折服,同时也让我们深受启发。

一、 对犯错误的学生,我们应永怀一颗宽容之心

“王友已经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让王友没想到的是自己不但没挨训,反而得到了陶行知糖果奖励。其实让王友感动并后悔的不是这几颗糖果,而是我们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艺术和人格魅力,是陶行知先生对学生的宽容和博大无私的爱感动了王友,才让他后悔并主动认错。教育是科学,也是艺术.教师需要知识,更需要爱心和智慧.面对犯错的学生,教师既要严格要求,批评教育,也需要用爱心去召唤,用智慧去引导.可以说,在这一经典教育故事中,陶行知把肯定,表扬的手段用到了极致,也收到了绝佳的教育效果.作为教师,对于犯错误的学生,我们不能只一味的批评、指责、挖苦,甚至打骂,而应像陶行知那样把犯错误的学生与其他学生一样平等对待,永怀一颗宽容之心、仁爱之心。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做到言行一致,以身示范,使自己的一言一行受到学生尊敬,用我们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走进学生、 培养学生,学生才能进步、发展。

二、 放下师道尊严,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陶行知一生追求社会的公平,人与人的公平。他主张做人要做“人中人”、不做“人上人”、“人下人”,就是说每一个人是平等的,没有上下高低贵贱之分。因此,他对待他的每一个学生都是平等的,对于王友这个犯错误的学生,不是批评了事,而是把四次“批评”转化成四次“表扬”、奖励,达到了比批评更好的效果。请看在我们实际教育活动中的一个例子:课间操时,一女生来到办公室:“李老师,我想借个杯子喝药。”李老师坐在椅子上,用手指了指角落的办公桌:“喏,下面抽屉里有,自己拿吧!”学生找到杯子,自己倒开水服了药,说:“谢谢李老师!”然后走了。一天,李老师忘记带红笔,于是向学生借,还是那位课间向李老师借杯子的女生反应敏捷,坐在第三排的她几乎是小跑着上前,把笔递到李老师的手中——在递到李老师手中之前,她还细心地将笔芯旋转了一下,把原来的蓝色旋转成红色。为什么学生向老师借杯子,老师想都没有想过亲自把杯子递给她呢?而老师向学生借笔时,为什么学生没有对老师说:“喏,文具盒里有,自己拿吧”?而是小跑着上前把笔递到李老师的手中。这体现了教学活动中师生不平等,其实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在实际教育教学中,“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观念仍存在于大多数老师心中,导致师生的不平等,甚至师生关系紧张,这样就会影响良好班风、学风的形成,也会影响学生的成长。伟大的人民教育陶行知尚能与学生和睦相处,平等相待,我们没有理由不像他那样来对待学生。

三、 对犯错误的学生,我们要用“放大镜”的眼光寻找闪光点,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因为你准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 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敬我”…… 陶行知用他教育家独有的眼光细心观察,在细节中捕捉犯错误的学生的闪光点,这是难能可贵的,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这些闪光点看似微不足道,但在学生心目中,就是他自己的优点,以此可以点燃他们智慧的火花,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才会主动认识并承认错误,如果陶行知一味地批评,可能会适得其反,即使学生勉强认识了错误,口服心不服,也会在学生心里留下阴影,对学生的成长也是不利的。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再好的学生也难免有不足之处,犯错误的学生身上也有自己的闪光点。我在教学时遇到一个学生,纪律松弛,自由散漫,一上课,扔东西、讲话、吃零食、玩玩具,什么怪动作在课堂上都做得出来,上课又不爱听老师的讲,但这个学生脑子灵。正当我感到很无奈的时候,出现了一次转机,一次我为检测学生的计算能力,出了40道口算题,全班四十几个人中全答对的只有五人,而他就是其中一人。我当即肯定了他的进步,在班上表扬了他,并奖励了他两个本子。不久又让他当小组长,经过一段时间的帮助,他上课不开小差了,作业能按时完成了,学习成绩提高了,和许多同学都成了好朋友。我们教师只要用“放大镜”式的眼光,找出犯错误学生的闪光点后,再加以正确引导,通过情感的沟通,犯错误的学生也能听从老师的意见,发挥他们在班上的积极作用。

四、对犯错误的学生也应“以人为本”

陶行知时时处处把犯错误的学生与其他学生一样看待,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人,生活的主人。陶行知心中的 “学生”, “学”是自己去学,不是坐而受教;“生”是生活或生存;“学生”就是学生活之道,“学”和“生”是一体的,不可学是学,生是生,要学就是生,生就是学,“学”与人生相始终,从出生到死,天天受教育。既然是学生活之道,天天都要接受生活的教育,那么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就难免有困难、有阻力,既然是自己去学,就难免犯错误。所以对待犯错误的学生,陶行知并不是横加指责,而是用满腔热情,用博襟去关爱他们,不嫌弃、不放弃、不抛弃,把他们和其他学生一样都看成是有用之材来培养,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一位校长别出心裁地让全校教师从一堆木头中找出一块有用的木料,几十位教师反复挑选,最终只有5人找到了有用的木料,其余皆空手而归,说:“一堆废料,没有一块有用的。”校长随即请来一位木匠,让他挑选。木匠说:“这还用得着挑吗?在我眼里,每块木头都是有用的——平整的木头可以做椅面,较长的木头可以做椅腿,其余的可以做木屑。在许多教师心中,很多木头是没有用的,但在木匠心目中,每一块木头都是可用之材。新课标赋予我们教师“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的教育思想。作为教师,我们面对学生时,就应具有木匠式的眼光,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把所有的学生都看成有用之材来打造、来培养,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陶行知全集.

[2]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王廷建,李丽环.

既然你并没有犯错范文2

关键词:转化;潜能生;优等生

一、什么是潜能生

潜能生是后进生的现代用语,所谓潜能生是相对于优等生而言的,他们可能在思想行为、学习成绩、心理品质等某些方面低于优等生,但并不一定智商低、素质差。相反许多潜能生聪颖,有进取心,且思想可塑性很强。

二、解决潜能生的方法

1 欲抑先扬

不断表扬可以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和责任心,而且具有强大的激励作用。潜能生受批评的次数比较多,这是很自然的,因为他们经常犯错误。在对他们批评之前,我都会冷静地总考一两分钟,先想到他们的优点和进步,先赞扬一番,让他们平静下来,然后心平气和地指出他们的缺点和错误。一般情况下,学生都会心悦诚服地接受批评。我班有位姓林的学生,他是全班乃至全校有名的调皮生,虽然有些优点,但缺点也多,经常吸烟、喝酒、打架,与老师顶撞。自从我采用了欲抑先扬的教育方法后,这位同学改变了很多,他认为老师依然关心他、信任他。这件事说明只要教育方法得当、批评学生有度、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即使是调皮生也会慢慢改变的。

2 心理换位

潜能生常常给班级和老师带来麻烦,在批评教育他们之前,我都会设法摸清他们违纪或犯错误时的动机与心态,然后作心理换位,设身处地假设一番:如果我是那名学生,如果我也那么顽皮淘气,如果我也犯了那样的错误,老师会怎样对待我呢?经过一番思考,我在批评教育时就会实事求是,不会感情用事,还能注意语言,态度有分寸,这样就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3 理解同情

人常说理解是心灵沟通的桥梁。教师想要得到学生的理解,首先要理解学生。我班有位姓褚的同学,家庭非常特殊,是单亲,学习没有激情,而且还小错误不断。我常对他说;“你这些缺点错误算什么,我在你这个年龄,也会犯同样的错误,我理解你的心情,同情你的处境……”该生听到此番话,感受到了温暖,觉得到了老师的尊重,很快改变了学习态度。同时他深感内疚,于是虚心认真地接受了我的意见和建议。

4 用恰当的方法去教育犯错误的潜能生

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老师、家长都会犯错,更何况是学生呢?若学生犯了一些小错误,如上课经常讲话、老师布置的任务没完成、就餐插队、没有及时完成打扫任务等等,教师就要单独做工作,以提示为主,也可以用不点名的方式在班上进行教育,但过后一定要让他明白今天批评的就是他,学生是要面子的,他们很看重老师对他们的评价,要多表扬;对严重违纪的学生,要在班上严厉批评,郑重其事,而且要做充分准备,不可信口开河。另外,对他们的处罚要得当,表态前要认真考虑,说话算数,否则,容易失去威信。如处理学生打架时,不要盲目相信一方之言,要让当事人充分叙述事情的经过(一般都大同小异,不要没等学生说完,就打断他的话加以指责和批评),让学生自己找自己的问题,不能指责对方。对方学生听了学生的自我检讨后也都会心服口服,最后相互道歉,握手言和。教师在最后做补充并且处理完后,要在班上及时阐明自己的观点,让学生明白如何与别人相处,同时也起到了扼制学生打架的嚣张气焰的作用。对待犯错误的学生,既不能一棍子打死,又不能草草宣判他就是一个坏学生,要在感情上一如既往,态度上一视同仁。学生犯错误,教师既重视,又不能大惊小怪,要对事不对人。实际上,学生犯错误后,很在乎老师怎么去评价他。

5 关心和爱护潜能生

潜能生作为学校和班级里的一个特殊群体,教师在看待他们时会带有偏见,潜能生希望老师不要因为学习成绩差就将他们一棍子打死,希望老师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不可否认,在对待潜能生的问题上一部分教师采用了简单粗暴的方式,这种方式虽说换来了潜能生暂时的顺从,但是不能够使他们从心底里服气,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放下架子,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主动和他们平等地交流,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并且适当地给予鼓励和鞭策。从心理特点上看,潜能生处于自尊心和自卑感相矛盾的状态,因此,对外界的刺激比较敏感。对潜能生,不应当轻易指责和批评。俗话说:“一日之计在于晨。”教师能否做到早晨不批评、不知者不怪,能否做到无意做错事不批评,能否讲究一点,在公共场所不批评、回答问题或提错问题不批评、反映问题或咨询问题不批评,特别是当着家长的面不批评,而这些不批评是为了尊重潜能生,不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对他们的缺点和错误,应耐心诱导、帮助,并给予信任,鼓励他们进步,用他们自身的长处去克服和战胜自身的短处。如果能给潜能生以充分尊重和信任,就可以使潜能生消除自卑情绪,和老师、同学融洽无间、和谐一致,就能为潜能生的转化和进步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

既然你并没有犯错范文3

在面对下属错误的问题上,我们可以提出这样三个基本原则:第一,要允许下属犯错误;第二,要宽容下属的错误;第三要清楚什么错误是不允许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面对错误,不知道如何应对错误,不知道如何改正错误。

允许下属犯错

人人都会犯错,包括我们自己。如果你说你不会犯错,那么你就不会是一个好职员。正如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经说过:“从来没有犯过错误,也从来没有过失……这种人绝不可以信任,他或者是一个弄虚作假者,或者只做稳妥可靠的琐事。”

实际上,在我们的周围,确实存在许多这样的人,他们“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有了问题要么隐瞒不说,要么把责任推给别人,在他们身上已经没有了一点点的进取精神和责任意识。但是,这一切也许与你的领导方式有关。

关于这个问题,曾经编写和制作了很多令人难忘影片的约翰·克里斯说过一段非常深刻的话:“在不容许犯错误的组织里,你会看到两类适得其反的行为。首先,因为错误是‘不好的’,所以如果犯错误的是高层的人,那么从这些错误反馈回来的信息必须要被忽视或者被选择性地重新解释,这样高层的那些人才能假装没有错误发生。因此,这些错误不会得到纠正。其次,如果犯错误的是组织下层的人,那么这些错误就会被掩盖。”

约翰·克里斯的话对我们很有启发,也反映了现实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果我们过多地强调“错误”的消极性,特别是作为“一把手”“老板”容不得下属犯错误,那么从高层、中层到基层,大家就会“合起伙”来去掩盖一些问题。尤其是在国企,这种现象还是很普遍的,有的人是为了自己任期内有一个良好的业绩,有的人是为了不受到来自上面的责罚,出了事情,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甚至发生了危害企业财产和员工生命的事故,也存在隐瞒不报或虚假上报的现象。

是否敢于面对自身的错误,这对一个人和一个组织来说是“心理健康”的标志。就像历史上的蔡桓侯,讳疾忌医,最终却丢掉了自己的生命。如果我们不能面对自己的错误,错误就会一直存在下去,甚至会引发更大的错误,这对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是十分可怕的。

宽容下属的错误

既然允许下属犯错,那么,我们就要宽容下属的错误,帮助下属从自己的错误中吸取有益的成分,使“错误”成为一种有益于未来收益的投资,而不是成本。

有一个关于小沃森的故事流传很广,是说IBM有个人犯了一个错误,造成了1000万美元的损失,他对老板小沃森说:“我是不是该卷铺盖了?”小沃森说:“你疯啦?我们刚刚为你交了1000万美元的学费,你想我们会让这么一大笔资产从公司流失掉吗?”

如果小沃森因为这个人造成了1000万美元的损失而辞退他,那么这个1000万美元就成为企业的成本,而且是没有任何收益的成本。但是小沃森没有这样做,他希望这个人能够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为企业赢取更大的收益。

有位美国记者问稻盛和夫,为什么京都半导体会如此成功。稻盛和夫回答她说:“因为我们从来不因为失败而处罚员工。”如果“一个员工在某项计划中遭遇失败,我们还是会立刻给他另一项任务……虽然前一个计划失败了,但是那个员工还是从中学到不少,并可以凭借过去的经验再向前迈进。”

实际上,我们许多的成功,特别是一些重大的发明、研究等,都是在经历了多次失败后才获得最后的成功。但是,我们很少有领导能够做到像小沃森和稻盛和夫那样清醒和镇定,许多领导面对这样的情况早已是暴跳如雷了。如果真是这样,就不会有更多更大的成功,因为所有的人都会畏畏缩缩,不再有任何的创新精神了。

当我们对错误有一个宽容的态度时,大家反而更容易面对错误,改正错误。我们的组织就会更加有创新精神,我们就更容易比自己的对手取得进步和成功的机会。

哪些错误是不能宽容的

我们说允许下属犯错误,并不是说下属犯什么样的错误,以及不管怎样犯都是可以的,实际上,有些错误是允许的,可以原谅的;有些错误是不能允许的,不可以原谅的。

既然你并没有犯错范文4

在开始今天的头脑风暴前,我们先来看看下面这个小故事。

镇上要举行“奶牛之星”的评选,刚好,一个农场主养的奶牛在评选中脱颖而出,获得“产奶之星”的荣誉称号。在回农场的路上,这个农场主应邀到一个朋友家吃饭,就把奶牛栓在了附近一片空地的大树上。但是,在和朋友叙旧的过程中,他总是担心奶牛跑了。于是,在午饭开始前,他忍不住赶去远远地看了一眼,看到了奶牛身上熟悉的黑白相间的形状。还好,奶牛还在,农场主忐忑不安的情绪这才舒缓了。傍晚,这个农场主告别了朋友准备回家,来到空地上时,他惊讶地发现,一块黑白相间的纸板紧紧地缠在了栓奶牛的树上。而奶牛虽然还在空地上,却躲在了其他大树后头。原来,他之前远远看到的并非奶牛,而是这张形似奶牛的大纸。很明显,农场主错把这张纸当成自己的奶牛了。

那么,问题来了,虽然奶牛一直都在空地上,但农场主在午饭前认为的奶牛在空地上是否是正确的?

有人说,既然当时奶牛的确在空地上,也就是说结论没有问题,所以农场主在午饭前的判断也自然是正确的。还有人认为,事实上农场主看到的并不是奶牛而是一张大纸,这说明他判断的依据是错的,虽然误打误撞蒙对了结果,但既然推出结论的过程都是错的,他当时的判断也自然不能说是正确的。

这就是关于认知理论的著名思想实验“空地上的奶牛”。以上这两种想法都各有各的道理,不知你同意哪种观点?

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显然,这两种不同观点的分歧在于,当我们说自己知道了某个信息时,判断其正确与否的依据是否也应该包含获取这个信息的途径。简单来说,到底是结果更重要,还是论证过程也和结果一样重要?

我们不妨暂且抛开农场主和奶牛的麻烦,看看其他职业的人对过程和结果的问题怎么看。

假设有一天,你的数学老师给你们布置了一道很难的几何证明题,你绞尽脑汁,画了好几条辅助线后终于勉强做出来了。然而,作业发下来后,数学老师还是给了你0分,因为你的证明过程和思路全都错了。虽然你最后看似得出了题设需要的结论,但你并未掌握正确的定理,只不过是天马行空、自说自话地“撞”对了答案。

显然,在数学老师看来,知其然固然重要,但知其所以然才可谓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关键。否则,在依据错误的前提下,即使证明了结论,也实则一头雾水、本末倒置。所以,如果站在数学老师的立场,农民当然是不知道自己的奶牛在空地上的。因为,“知道”不仅包含了信息本身,也必然离不开正确认知的过程。

程序要不要合法?

说到论证过程,我们不妨再来听听警察和法官的意见。

最近,某市发生了一桩连环杀人案――多名妇女接连被残忍杀害了。凭借多年的办案经验,警察迅速将犯罪嫌疑人抓捕归案。在审讯嫌犯的过程中,虽然他极力否认,但凭借敏锐的直觉和观察,警察断定,眼前的嫌犯一定就是凶手。

但是,无论警察们如何审问,嫌犯就是拒不承认犯罪事实。苦于还没找到确凿的证据,警察们采取了刑讯逼供的方式。经过了几天严苛的拷问,嫌犯最终“屈打成招”,承认了犯罪经过以及事实。

对于警察来说,这或许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果,既多了一项业绩,又没让犯罪分子逃脱恢恢法网。然而,即使警察有100%的把握肯定自己的判断,在依据不足的情况下采用逼供的方式结案,也使得这个可能是正确的结果丧失了正义的基础和合理性。

更大的问题还在于,万一警察的判断错了呢?就像农场主看到黑白相间的纸板而以为是奶牛,如果奶牛真的跑了,他岂不是悔之不及?近年来,刑事冤案屡见不鲜,就是缘于警察破案过于注重结果,而不注重侦破过程的正确性。

我们不妨继续假设。在法庭上,嫌犯突然改了口供,还将警察刑讯逼供的事抖了出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是法官,又会何去何从?

显然,即使你在心里也有99%的把握认定嫌犯就是凶手,但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无罪推定原则决定了你必须放弃唾手可得的正确结果。最后,由于证据不足、警察办案程序不合法等原因,犯罪分子应该被无罪释放。

可见,对于警察和法官来说,程序的正义和合法甚至比结果本身更重要。显然,做结果正确的事固然没错,但在很多情况下,在过程中正确地做事才是决定真理或谬误的关键。

求甚解才有进步

其实,对于方式和依据的苛求不仅是某些职业的准则,在很多情况下,追求过程本身也让我们生活得更有意义和品质。往大了说,是这种求甚解的态度使人类的认知水平不断进步,往小了说,对于过程的计较也使我们的日常生活变得更有乐趣。

就拿科学研究来说,获得正确结论的前提一定是建立在严密的实验设计和严格的操作规范之上。而回顾科学发展历程,后人也总是通过不断细化和推敲前人的研究成果,不断解决过程中的疑点和未尽事宜,才使得科学和人类走到了今天。

既然你并没有犯错范文5

当学生犯错误的时候,我们有些班主任:有的大声指责学生的种种不是;有的冷眼相看,恨铁不成钢;有的大动肝火,严厉批评;有的打电话告知家长,让家长使用“家法”,然而效果往往不如意。下面我把平时的做法和大家一起分享:

一、班主任善待学生的错误就是尊重学生。

善待学生的错误是用心去滋润学生的心田,去包容学生的过失,去化解学生的不良情绪。大凡有卓识的教育家,优秀的老师都积极主张教师在教学中不要盛气凌人地训斥,辱骂学生,而要善于激励学生、唤醒学生、鼓舞学生,其中最重要的是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如:我班上有一名个子高一点的男孩,他总是欺负比他小的孩子,经常有同学来告状,我没有马上批评他。我观察了一段时间,找他谈心,了解情况,恍然大悟,这性格是家庭情况造成的。于是非常的同情,慢慢引导他,教育他和同学友好相处,做一个老师和家长喜欢的好孩子。经常和他谈心,帮助他,让他感受到来老师和同学的关爱,慢慢地感化了,现在不欺负小同学了,反而常常帮助同学,大家都为他的转变高兴。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个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还要倾情关爱每一个学生的心灵成长,学要学会运用宽容、理解善待学生的不足和错误,多给他们机会,引导他们走向成功。让学生通过自尊心得到尊重和满足来产生认识并改正不足的动力。从而达到“我给你自信,你给我成功”的目的。人都会犯错误,更何况孩子。犯错误是孩子的权利,我们应该以一颗慈爱的心善待孩子的缺点和错误,多给他们正确的引导。所以,面对学生的错误,教师不要急于批评和处罚,要冷静地思考,是什么原因促使他出现这种过失,为什么犯错误的学生“屡教不改”,“教而无效”?再用善意的批评或者正面的鼓励,诱导学生对自己的行为做出评判,让他自己教育自己,心悦诚服地改正错误。只有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二、教师要用一颗平常的心看待学生的错误。

孩子们是犯了错误,但犯错误不等同于犯罪,教师应是他们的朋友,绝不能把自己摆在学生敌人的位置上。我们应该持一颗宽容之心,学会包容、善待他们,用爱支撑师生共架的心之桥梁。班主任要时时注意更新方式,适应不同年龄,不同时代的各种各样的学生,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充满爱心,真心善待每一个犯错误的学生。相信爱心会像春风细雨润物细无声。

学生犯了错,能容错是一种胸襟。有时候我们对学生犯错误实在是忍无可忍,甚至暴跳如雷。确实,说了多少遍的道理,学生当作耳边风,能不气吗?但是气归气,却不能一气之下说出有损教师形象的话,做出令人遗憾的事。我们要以宽容之心善待学生的错误,我们控制了怒火,才能冷静地处理事件,这是尊重学生的首要条件。教师没有了怒火,让学生感觉多了几分敬畏,多了几分信任,更有利于帮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错误,改正错误。

怎样才算能“容错”呢?我在看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教法时深受启发,他批评教育确实是一门艺术:在学校,有一次陶行知校长看到男生王友用泥块扔同学,当即制止了他,并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室去。放学后,待陶校长赶回校长室时,发现王友已在门口等候,一副准备挨训的样子。出乎意外,陶校长从口袋掏出一块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王友惊讶地接过糖果,陶校长又掏出一块糖说:“这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时我阻止你,你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你。”王友迟疑地接过了第二块糖。陶校长又掏出第三块糖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扔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遵守游戏规则,还欺负女生,你扔他们,说明你正直善良,有跟坏人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听到这里,王友流着后悔的泪水说:“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是我错了,我扔的不是坏人,而是同学啊!”陶行知满意地笑了,随即掏出第四块糖说:“为你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等王友接过糖,陶行知说:“我的糖发完了,我看我们这次谈话也该完了吧。”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的确,教师尊重学生,宽容学生,能唤起学生的进取心,从而自觉地进行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从教育的客体转化为教育的主体,使教育发挥情感性,长效性。陶行知先生曾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对照今天的教育,这段话仍具有指导意义;作为今天的教师,对于学生“要宽容孩子的缺点”,要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朵可以盛开的花,真正做到“以人的发展为本”。

三、学生犯错是一门艺术,需要老师的耐心和爱心。

学生犯了错误,既不能听之任之,也不能一棍子打死,应当理智耐心地注意方法,分析处理。纠错的方法有很多,如当面指正、个别谈话、冷冻法、暗示法、感化法等。也许这些方法不能立即奏效,但不能急于一蹴而就,教育是比十年树木的工程复杂多了,她需要耐心和爱心。一位哲学家说过:要想除掉旷野中的野草,用铲子铲不行,用火烧也不好,撒上石灰更是破坏土质,最好的办法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同样,要想让灵魂净洁,唯一的办法就是在其上撒满阳光,种植美德。

既然你并没有犯错范文6

人无完人,孰能无过。但犯了错误就要改正。作为老师,学生犯了错误,要去纠正他们,引导他们。

今天上课的时候,就有两个学生犯了错误。这两名学生很聪明,一直表现不错,不知道今天怎么回事,课上一直说话。我提醒了好几次,还是说。下课后,我留下他们问怎么回事,两个人还狡辩。我很生气,说“你们两个一直表现不错,也很聪明,我不知道你们今天怎么回事,你们今天的表现让我很失望。”然后两个人都安静了。我让他们每个人回去写一份保证书给我。

晚自习的时候,就有一个学生过来找我,把检讨书给我。他和我说,他今天只是因为刚开学很兴奋,没想到老师对他观察这么细致,他感到很惭愧。他能这样说,我感到很欣慰。所以也没批评他,只是鼓励了鼓励他,就让他回去了。

这是我第一次看学生的检讨书,我没想到他会写的这么深刻,对错误认识的这么清楚。他在其中写道“老师,我今天的表现可能让您失望了,您说到‘失望’时,我就开始在心里做检讨。我知道自己今天的态度不好。我保证以后认真上课,不会再让老师失望了。”我随口的一句话就让学生记得这样清楚,并认真的做了检讨。这让我既高兴,又感到惭愧。高兴地是,他们认识的很深刻,并作出了保证,惭愧的是自己做的还不够好。

学生都是天真而单纯的,难免犯错,但值得高兴地是,这些可爱的孩子知错就改。

既然你并没有犯错范文7

关键词:爱心;自尊心;平等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对学生没有爱,就谈不上教育,所以师德的灵魂是学生。失去你对学生的爱,教师也就失去了人生的乐趣。

一、爱学生就要平等地对待学生

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心理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教师要以一颗公正的心,对所有的学生都要一视同

仁。对好的学生要多鼓励、多表扬,要给予更多关注。我班的于×父母离异,不健全的家庭给他不小的打击。在开学初的一次“介绍我和我的家庭”主题班会上,同学们一个个上台畅所欲言,可当他上台的时候,却低着头一言不发。在老师和同学的一次次鼓励下,仍然不开口,我一看情形不妙,赶快给他找了个台阶下。后来我才了解到他的家庭情况。我鼓励他,虽然自己命运不好,但要长志气,要自尊、自信、自强,要靠自己的努力拼搏写人生,改写命运。现在,他虽然成绩仍不好,但明显的乐观了,能积极主动地参加集体活动了。

二、爱学生,就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作为教师,要和学生保持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不要把自己摆在高高在上的位置,要和学生打成一片,做学生的好朋友。

有些学生,一次又一次地犯错误,确实令人懊恼,但想想,有些可能是他们的无心之过,对学生的错误,我想最好的办法是宽容。我班的黄×是一个特顽皮的学生,错误不断。第一次上微机课上机,有学生说没带脚套不准进,他竟然出言粗俗,我找他谈话时,他矢口否认说过粗话,我便不再问他,但我告诉他,我今天不是来验证是不是你说了此话,即使你不承认,我也能肯定你是说过的,你承认不承认并不重要,犯了错误不可怕,但要改正,要保证以后不会再发生类似的事。最后,在我不追问的情况下,他反而良心发现,主动承认了,并留下了悔恨的泪水。我想,只有承认错误了就离改正错误近了一步。不过,黄×以后又犯了好几次让人哭笑不得的错误。我一次次地给他机会,人总会犯错误的,我们要做的是帮助他,拉他一把,使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因为,我相信只要学生体会到了老师的包容与爱心,终究会改掉。哪怕是一百次错误,我第一次给你机会。有时候宽容和鼓励比惩罚更起作用。令人欣慰的是每次集体活动中黄×都能热情参与,为班集体着想,他还曾经表示:要努力学习,以优异的成绩回报老师的培育。

三、爱学生,就要教会学生怎么做人

有的学生不能体会老师的良苦而埋怨,我教育他们要学会理解,当你取得不错的成绩时,一定要感激老师的指导。当学生问有了矛盾怎么办,我教育学生要学会宽容,有了误会,积极地消除会弥补裂痕,而不要赌气,使裂痕越来越大。

既然你并没有犯错范文8

第一次发现您是那么的严肃的处理一件这么并不是那么严肃的事情。

这让我想起了我们班同学第一次见到您的情形,我们全班大部分的男生都是见到您亲切的尊称您为“猴哥”,我虽然在心中暗暗发笑但是我发誓在当时我并没有说您什么,虽然装模作样的装作什么都不知情但是在您的可谓是“严刑逼供”下他们那群不仗义的人还是把我?我供了出来,当然最后的结果还是我和一群男生被您狠狠的警告了一顿。其实我真的没有说什么,请您一定要相信我,但是我想事情过去了那么久,您一定也不知道事情的大概了。您还恶狠狠地说以后再犯事一定会把这个老帐算出来。

今天的我终于被你“抓”住了。我并不清楚我犯了什么严重的错误,但是我还是被看管纪律的所谓的“纪律委员”抓住了。我可以说一直是班中那群男孩之中的最乖的一个。因为那些人在这两年中全部都被您狠狠地恶罚了一顿,但是只有我才熬到了今年今日才被您抓住,其实我还是有些冤枉的,因为这场游戏的胜利并不是因为您的缘故而是因为那个该死的“纪律委员”。我想您这可能是犯规,但是我还是忍住了,我想我纠正你的错误,我想我可能会预先更早的Over。

经过“纪律委员”和两位证人的监控下,我最终迫不得已承认了。是的,我在今天的最后一节课上离开了座位,不为别的还是因为您,因为就是今天您叫我帮您批改试卷,但是我并不知道您是为什么那么的匆忙,并没有说扣分的大概就匆匆的赶走了。我迫不得已小心翼翼的离开座位走到离我大概3m的的科学课代表的座位上问起了事情的大概,正当我得意之时,也是纪律委员发现之时,我的名字被无情的“雕刻”到了黑板上,我知道黑板上的名字都是“有上无下”的,所以我又急忙的批改完了试卷,虽然有些潦草但是还是用了我90%的认真。相信批错的不会有太多,我按照您一直的习惯写下了这份文稿,我知道您不会轻易地放过我。我想您也知道这并不能怪我,您应该会原谅我,因为作业本来就是那么多还要写出这么多字的一份检讨来,谈何容易!

其实最终的不该还是因为这份试卷。因为我们的班级本来就不喜欢考试,考就卡了吧,还要赶上您最忙碌的时候,赶上就罢了吧,还要给我们批改,给我们批改也就算了吧,我们还不清楚,不清楚也就不说了吧,我总不能批错还要去问,去问也就放一边吧,可是偏偏被记上了名字。您说这份试卷是不是这个事情的缘故都是这份试卷。当我看见我的名字我真想把这份试卷销毁以此来消除我内心的怨恨。想想还是算了吧,指不定还要加一份比这更加多的检讨。

既然你并没有犯错范文9

1999年,我辞职后在一定程度上投入自己的“业余爱好”,除了众所周知的重拾少年梦的激情之外,还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以此为契机,与管理层疏离。

没错,我是有意和万科的管理层疏离,很多人不明白这一点。在创立万科的过程中,基本上事无巨细都是亲历亲为,董事长兼总经理。但是一个人,无论你有着怎样神通广大的能力和用之不竭的精力,总有一天你要离开,这是谁都不能违背的自然规律。万科的成功,不是说王石在的时候就红红火火,王石不在的时候就走下坡路了,如果是这种情况的话,那么这个企业是不成熟的。

我不希望是我做不下去了,眼睛看不到了,我才离开;我早点放手,对我对万科都有好处。但是我辞职的时候才48岁,还年富力强,如果在公司待着,肯定是没事找事。所有的工作都由总经理承担了,一个董事长,如果还要插手原来作为总经理时候的事情,那不是越俎代庖、“垂帘听政”么?所以我就常常离开公司,每次离开就是一两个月。当然,现在讲起来轻松,但在最初,我实际上是不大适应的。

不要做“垂帘听政”的事

因为我还是董事长,所以第二天还得照常上班,可一到办公室就感觉不对劲了,觉得冷冷清清,我看了日历又看了记事本,不是节假日也没什么特殊的事情,便问秘书,人都跑哪里去了。秘书说,大家在开总经理办公会。我第一个反应就是,怎么没有叫我?随即意识到,我已经不是总经理了。他们开会的这段时间我便在办公室踱来踱去、抓耳挠腮,竟不知该做什么好。心里特别想冲过去看看,告诉他们,你们开你们的,我就坐在旁边听听,什么也不说。但转念一想,新的总经理第一次召开办公会议,如果前任总经理、现在的董事长,往那儿一坐,人家还怎么开会呢?

于是我只好在心里念叨,不能过去不能过去。那种感觉就好像前一天还意气风发、指点江山,第二天就让你拄着个拐棍去公园里散步,拿些老照片追忆似水年华,顺便思考思考人生——这看起来很惬意,但对于一个还年富力强的人来说,突然闲下来,好比将驰骋的野兽关进了笼子。当天的样子我现在想想还忍俊不禁。第一天就在不适应中过去了;到了第二天,还是很难受;第三天,仍然很难受;第四天的时候,总经理过来汇报那天的会议,说有七个要点。我就非常耐心也饶有兴趣地听着,第一、第二、第三……说到第三点时我说不用说了,我知道接下来第四、五、六、七点都是什么,然后反过来讲给他听。他又惊讶又困惑,问我是否去偷听了。

实际上,他们都是我培养的部下,他们开会讨论什么,我当然心中有数。接着我又告诉他,第五点的思路是错的,第六点也不对,应该怎样怎样。总经理听完我这么说,眼睛里满是钦佩:老总没参加会议,只听我汇报了前三点就知道接下来的都是什么,并且还能指出哪里不对。当然,这情形让我情绪高昂起来了,不错,成就感找回来了,不参加会议都知道讲的是什么、哪里有问题。于是到了第二个星期汇报的时候,照样到了第三点。我就坐不住了,自己说了接下来几点,以及相应存在的问题。等到第三次,总经理再汇报时,我觉得他的眼睛不再放光,状态也不对了。

看样子是感觉“反正我们想什么、讨论什么、做什么决定董事长都能猜到,与其来做汇报,还不如直接听从指示”。我一看那状态,便知道有问题了,而且这个问题还出在我的身上——不小心做了“垂帘听政”的事。他汇报时已经没有最初的那种情绪、那种冲劲了。我当下决定不说话,听着他讲完,实际上讲到第三点时,我的“惯性”又来了,特别想打断他,但还是强忍住咬着舌头不说话,他似乎也掌握了我的“规律”,所以在汇报到第三点的时候等着我说话,我没说,他只好继续讲第四点、第五点,直到他说完,我忍了半天,说。我没意见。

之后我一直在反思,我的问题到底在什么地方。第一,是不是真的准备交权?扪心自问,没人逼我,确实是真心要交;第二,既然是主动自愿地交权,为什么还不放心?因为觉得他们要犯错误。

于是我开始说服自己,从到深圳创业至今,我有没有犯过错误呢?一直在犯。那么为什么不能允许他们犯错误?这个心态非常重要,既然我也是犯错误过来的,他们犯错误我就要宽容一些。如果还不等他们思考,我就直接指出问题,他们就不会再去花心思、动脑筋:如果我在最初就对问题给予纠正,他们就不会意识到后果的严重性,也不可能有进步。只有让他们亲自去经历,才能稳稳当当地进步。

所以我让自己牢牢把握一点:他们犯的错误只要不是根本性、颠覆性的,我就装傻,装作不知道。否则,我退与不退就没有什么区别,而新的接班人也不会得到成长。培养接班人向来是不成功的

中国民营企业的接班人问题一直为坊间津津乐道。

也有人向我提出这样的假设,万一万科不行了,你会出马么?我出马无非是两个结果,一个是老将出马果然不错;另外一种就是我出来了仍然不能扭转局面。

先说第二种。如果我出来了仍然不行,吗要做一个证明我不行的举动呢?倘若是第一种情况,又是和我的宗旨相违背的,因为这只能证明我这些年放权、对团队的培养是不成功的,那我撑了10年到58岁,再撑10年68岁,就算能撑到78岁,这样做又有什么意义呢?从人生的长河来讲,一个人的一生工作年龄如果有40年,其实算是很长了,但放在一个企业的成长史中,甚至是人类的成长史中看,那只是白驹过隙的一瞬。所以无论我出来成不成,我都不会出来。

记得有一年评的“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商界领袖”榜单中,排在第一位的是华为的任正非,第二位是万科的郁亮。对万科来说,王石的作用不是公众想象的那么大,甚至到现在也是可有可无的。我和郁亮的分工是,我关心不确定的事情,他来关心确定的事情,但是实际上很多不确定的事情郁亮的团队也在关心,万科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整个团队经历了各种考验,万科的骨干、中层以上的干部都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我对他们非常敬佩。

我记得在2005年,牛根生请我到蒙牛去,我们交换企业观念的时候,他问了我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你怎么接待中央领导人。这个问题把我难住了,因为我没有接待过中央领导人;第二个问题是,你怎么培养接班人。

我说我不培养接班人。他当场愣住了。

我确实不培养接班人。我生于20世纪50年代,经历过新中国历史上很多重要的事件,我知道培养接班人向来是不成功的,把传承对象建立在某一个人身上是有很大风险的。我在1999年辞去公司总经理职务时曾总结,我给万科留下了什么?我选择了一个行业、建立了一套制度、培养了一个团队,树立了一个品牌。万科培养的是团队、建设的是制度,而不单单是一两个接班人。第一把手当然重要,假如实践证明接班的不胜任,但有制度保障,纠错换人还是比较容易的,所以制度建设比培养接班人更靠谱。

我曾接待了一个台湾的青年企业家代表团,他们问了一个同样的问题,你是怎么交班的,怎么培养接班人的?因为在台湾,他们要么就不交,交了也不放心,也许是受王永庆的影响,他93岁临死前还在亲力亲为。所以这种风格的领袖影响未必全是好的:你93岁还在亲力亲为,年轻人怎么有好的发展机会呢?这些台湾企业家对万科很好奇。因为他们来公司我都是安排郁亮向他们作汇报的,他们马上就可以感受到郁亮的自信,郁亮完全可以自己做主,提任何问题他都可以自如回答,而不是说看看我,或者让我替他回答。所以我说我不培养接班人,他们也愣了,说你的接班人这么成功,你怎么没培养接班人?

我是怎么选出郁亮的呢?第一,因为这个企业发展得还不是很成熟,因为它增长太快了,本身还带有很多不规范的东西,要是这个时候来个“空降”,调一个管过大企业并且很规范的人来当总经理,他一定对万科的环境不能迅速熟悉,他的理念和增长很快的企业是不相称的,所以这个人肯定是从本企业中产生,而且这个人一定不是刚来不久的,一定是做过一段时间的;第二,我认为,从业务能力、智商和情商上看,我觉得情商更主要,如进行社会资源的整合,对人的包容,对人的使用。比如说郁亮,他不懂房地产行业,因为万科原来是多元化的,主要是搞投资的,更多需要财务、金融等方面的知识。他不懂房地产,那给他配一个懂的副手不就行了?当然,我们传统说法是“又红又专”,所谓“红”我觉得不仅仅是指品格,品格只是情商里其中一部分,其他还有包容、涵养等。

总体来说,企业的传承是靠文化不是靠血缘,第一代老板的机遇来自于五湖四海,时值第二代,已经是全球化、国际化的平台。中国企业能不能壮大,中国的民营企业能不能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职业经理人的道德水平。中国人充满了企业家的冒险、创新意识,因此,不需要担心缺少企业家,中国要担心的是缺乏具有足够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的职业经理人。

你的部下不全是天使

在一次总裁班的讲座上,有听众问我对“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看法。我当即回答:毫无疑问,用这种方式管理企业是走不下去的。

有人听到后问:你不一直倡导假定善意么?你反对“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话,岂不是自相矛盾?

这几年我确实一直在强调假定善意,尤其是在讲到不行贿时,并且这种假定得到的结果都是正面的。而用在企业管理上,就要加之以辅助物,在道德层面假定善意,但在制度层面假定恶意。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假定善意是指以善意与别人相对,这个是在道德层面的。

而这个制度上假定恶意是指在未出现问题时明确监管,出了问题后按照这个制度去解决。

你无法保证你的部下全部是天使,或者,他们曾经是天使就能永远是天使吗?

从制度上假定恶就是当恶还没产生或欲望还没产生的时候,就将其抑制住。从道德上假定善意,从制度设计上防止人的“恶”性发作。你无法要求你的部下全是天使,他会有魔鬼的一面。而我们制度的约束,就是减少他魔鬼这一面的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