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儿童教育心理学集锦9篇

时间:2022-08-03 13:59:36

儿童教育心理学

儿童教育心理学范文1

关键词:儿童心理;小学数学;教育

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结合心理学探讨教育的问题已成为贯彻与落实“以人为本”的核心教育理念的关键所在。教育的理想在于培养健全的人,而要真正实现这一理想,则要积极地、系统地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并融入教学中,以此推动教育发展。本文所要探讨的正是如何结合儿童独特的心理特点,推动小学数学教育的有效发展。以下分为三个部分进行论述。

一、重视儿童心理特点,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儿童是人类学习与成长的关键期,而教育对于此时期的影响巨大,可以说,它直接影响了儿童今后的发展。因此要重视儿童心理的特点,结合儿童独特的心理表现,积极发挥教育对儿童心智和行为的导向作用,引导儿童朝正面的人生道路发展。关于教育对个体心理发展的促进问题,教育学家朱贤智认为教育到心理发展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并提出了内在机制的流程,即通过反复实施教育,领会和掌握知识经验,并不断内化达到心理发展的目的。可见,知识的掌握需要一个不断积累及升华的过程,同时教育要结合心理发展的内部要素,才能达到“以人为本”,最终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小学教育面对的都是儿童,而儿童有着独特的年龄特征,因此对其的教育要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结合儿童具体的心理特点,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实现教育的最终目的。儿童是人类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极易学习和领会知识的敏感时期,因此教师应积极发挥其引导性。另外,对于刚入小学的学生,即七岁左右的儿童而言,其情绪波动很大,很容易感到颓丧;而小学高年级学生,大约为12岁左右的儿童情绪冲动,常常会否定自我,并出现抗拒他人的逆反心理。因此在这两个危险阶段,教师应做好心理辅导,仔细观察学生的个体心理特征,采取良好、正面的方式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心态,避免对学生造成的负面的制约作用。总之,要实现小学教育的健康、稳步发展必须系统掌握教育对象――儿童的心理特征。

二、结合儿童心理特点,转变、创新小学数学的教育方法

1.直观教学的灵活运用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还处于强烈的直观感受,因此要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灵活运用直观的教学方法。这里可以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或采取游戏教学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并以形象的物体来引导学生进行数字运算,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加深对知识的领会。例如教授学习数数以及简单的数字加减法时,可以通过卡片、木棒等教小学生数数和十以内的算术。

2.促进学生数学概念的丰富和系统化

中年级的学生经历了低年级阶段对数学的初步认识后,面临着大量的数学概念,并不断掌握数列、面积、体积等概念。这一阶段也是小学生学习的过渡期,而如何做好引导学生对数学概念系统化认识成为教师的关键任务。随着学生升入高年级,教师应更加注重对学生概括、分析和总结能力的训练,从而促使学生数学概念的丰富性和系统性的形成。

三、加强教师自身的教学修养,做好小学数学的教学工作

教师在小学数学的教育工作中担任着关键的角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而,教师在教学中应不断加强自身修养,系统地掌握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做好小学数学的教学工作。首先,要注重知识的学习和经验的积累,这是每一位教师都应时刻注意的基本要点。其次,要有爱心和耐心,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学校无疑是第二个家,他们对教师有着非常大的依赖性,希望从教师身上也感受到母亲或父亲给予自己的爱,因此作为小学教师,要投入更多的爱心和耐心。最后,小学数学是一个注重理性的科目,这极大地考验了学生的抽象能力和教师的教学能力。数学教师应细心观察授课对象的心理表现,及时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

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传授学生学习方法,更要注重如何进行教授的工作。因此,我们不能忽略心理学在教学中的作用。尤其是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更应系统地掌握儿童的心理特点,将儿童心理特征与小学数学教育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当然,教育领域中引入心理学已是不鲜的话题,但真正做到有效的运用并非是件易事,还需要我们一起努力。

参考文献:

[1]朱智贤.儿童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7).

[2]何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探索与思考[J].天津教育,1998(10).

[3]王仲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初探[J].教育探索,2001(5).

儿童教育心理学范文2

【关键词】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措施

当今的我国经济已从传统的封闭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向现代的发展的开放的大工业高分工的现代经济社会飞速转变,在这一时代大潮下,大批的闲置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民工的出现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同时也造就了大量的留守儿童,他们忍受着长期的孤独,心理健康问题多有发生。

一、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探讨

1.性格孤僻

农村小学的留守儿童往往在幼小年龄就离开了父母,他们遇到一些较难解决的问题时会显得柔弱无助,久而久之会变得不愿与他人交流,呈现孤僻内向型性格,严重的形成不同程度的自闭症状。

2.自卑心理严重

根据对我校留守儿童的调查研究发现,他们中较大部分都存在自卑心理,小学生多数具有攀比心理,农村小学的留守儿童因为父母亲长期不在自己身边,使得他们幼小心灵感觉不到依托,与其他的同学比较,极为容易产生强烈的自卑心。自卑感是一种负向情绪体验,随着他们父母外出打工时间的增加,这种负面的自卑感会增加以及泛滥化,严重影响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

3.与父母情感疏离

大多数留守儿童的父母亲外出打工挣钱,很长时间不能回家,时间一长,与父母沟通交流逐渐减少,导致与父母情感疏离,产生情感隔阂。

4.逆反心理严重

一般的留守儿童都具有极强的逆反心理,他们的抵触对抗情绪比较严重。他们相较其他儿童缺乏安全感,总是用怀疑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世界,甚至与人交流时常常充满警惕或敌意,对管教和批评产生逆反心理。

5.排斥学业

留守儿童由于缺乏有效管教大多排斥学业,进取心一般不强。如课堂上做小动作、乱讲小话、不遵守纪律、课后不完成作业。他们大多数学习成绩不太理想,从而使得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失学现象严重。

二、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形成原因

农村小学的留守儿童身心正处于快速生长发育时期,由于他们父亲或母亲长期不能陪伴在身边,缺乏来自双亲亲情的精心呵护,心理健康问题日渐突出。心理健康问题是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比较容易出现的问题。

1.家庭方面

由于父母双亲长期外出务工,回家的次数很少,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在关键的生长期缺少父母关爱,无法享受温暖的亲情,存有严重的“亲情饥渴”。留守儿童一般由祖父母托管,而老年人文化程度较低,有些甚至为文盲,只能照顾他们的生活,却很难辅导他们的学习,更疏忽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教育。

2.自身方面

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地打工,孩子多由老人代为抚养,农村老人由于观念陈旧,常常对孩子过分地溺爱,对他们大小事一一包办,使他们养成了依赖心理,留守儿童目睹农村的偏远贫穷落后等诸多残酷的现实,看到了农村亲人的艰辛和父母亲在外打工的艰难或屈辱,自认为没有好的学习成绩就对不起自己在外辛苦打拼的父母双亲。这样,引起他们内心的焦虑感,长期处于烦躁不安的负面地心理状态。

3.学校方面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归根结底是教育问题。现阶段我国农村教育都较薄弱,这也是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低下的重要原因。

4.社会方面

农村小学的留守儿童在学校处于弱势的地位,无形中形成了一种自我保护意识,对外排斥心理,留守儿童孤僻、焦虑、自私等消极心理状态日趋严重。农村的复杂的良莠并存的社会环境,使得处于人格定型关键期的农村留守儿童极易出现心理亚健康或不健康状态。农村社会教育资源匮乏,教育观念陈旧腐化,对于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之不足不能做有效地填补。

儿童教育心理学范文3

【关键词】学校教育 儿童心理 影响

【中图分类号】B8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198-01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小学教育正在经历着一场伟大变革。小学教育史基础教育的重要阶段,小学教育的改革,一方面遵循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必须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教和学的规律。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发展观和教育观,才能正确地贯彻和实施素质教育,才能真正地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全面发展。

人的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同样,健康的身体需要健康的心理来驾驭才能发挥其良好的功能。心理对于身体,犹如软件至于硬件,硬件再好,如果没有功能良好的软件,也难以实现其价值。如果人生是中的一条船,心理健康则是这条船的“舵”和“帆”。

英国教育家洛克曾经把儿童心灵比作“白板”,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认为成人在上面写什么就会有什么。所以,小学时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人生观逐步形成的时期,也是塑造健全人格的关键时期,对小学生进行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将使其终身受益。

世界卫生组织1989年提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深受他所处的教育环境的影响,如学校教育对小学生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一、教学内容的影响

学校教育对儿童施加影响是以一定的教学内容为中介的,教学内容是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基本保证。教学内容实质上是文化的一种选择结果,是对全部社会文化的一种不断提炼、浓缩、改造和序列化、反映了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下生产和科学技术文化发展水平,反映了社会政治经济对人的发展的要求。教学内容不仅向儿童揭示特定社会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进行文化的灌输,更重要的是为儿童提供了学习仿效的模式,这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儿童健康发展犹为重要。

二、教师的影响

小学阶段是学生个性品质形成的关键期。心理学研究表明:3―14岁是每个人的个性品质形成的关键期;15―20岁个性基本形成和相对稳定;3―14岁正好是孩子上幼儿园和小学阶段,小学阶段长了学生个性品质形成期和关键期,到了中学阶段个性基本形成和稳定。所谓关键期,一方面是指小学生的个性心理极不稳定,处于模仿体验、实践积累、感悟修养和逐步定型的认知阶段,容易受外界影响而产生波动。另一方面是指这一时期是小学生心理个性培养的最佳切入期,环境和教育十分重要,必须有良好的家庭、学校环境和教育,最需要“良师益友。”这一时期如果遇到“良师益友”将对其道德修养、个性品质的形成至关重要。因此,小学教育必须要造就一个适合学生个性形成的良好教育环境和配备有良好个性的师资。

还由于小学生心理、年龄的特点是比较幼稚、脆弱和不稳定,既经受不了强烈的心理冲击。又富有极强的心理依赖性、模仿性,,特别是对所尊重、崇拜的教师极其依赖和模仿,甚至连教师的喜怒哀乐、走路姿态、语言字体和言行举止都进行模仿。因此,小学教师的心理行为素质成为影响学生个性品质形成的关键。

教师是对儿童进行社会化的专职实施者。教师的期望对儿童心理发展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教师的期望会成为一种外在的行为目标的诱因,唤起学生内心潜在的自我价值意识和对高尚目标的追求。

教师的为人师表、学识才能、诲人不倦的精神感染、激励学生对知识、事业的渴望和追求,教师的思想品德、理想信念能陶冶学生心灵。

三、校风的影响

校风是学校学校全体成员共同具有的、富有特色的、稳定的校园风气和精神面貌。

校风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校风是一种无形的感染力量、无声的行动命令;二是校风是一种不成规章的行为准则、不成条文的心理契约,具有深刻的“强制性”的约束作用;三是优良的校风能陶冶师生心灵,鼓励上进,抵制不良风气的影响,具有在行为上的激励作用;四是优良的校风对成员的心理健康发展有保护盒增进作用;五是优良的校风对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优良品行的形成有重大促进作用。

四、同伴交往的影响

同伴交往包括儿童之间的个体的交往和儿童与同辈群体的交往。儿童同辈群体是由年龄、身份非常接近的儿童组成的群体。同辈群体使儿童别的归属感得到满足,不以群体规范约束儿童。同伴既是行为的强化物,有事儿童评定自己行为的参照物。随群龄的增长,儿童与同伴交往的时间逐渐超越于成人交往的时间,对同伴的依恋和友谊显著增长。

儿童教育心理学范文4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措施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特别是父母外出打工的增多,在农村出现了特殊的群体――“留守学生”,但这些孩子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心理问题,影响着农村教育的全面推荐和发展,教育好他们是我们全社会共同的责任。作为教师如何走进他们的心灵,如何引导这些孩子走出心理的误区,健康快乐地成长呢?我在平时的工作中进行了大胆尝试。

一、搭建亲子沟通的桥梁,让孩子感觉家长就在身边。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良好的亲子关系能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相反,则阻碍其发展。为了“留守儿童”能够像其他儿童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教师要搭建平台,让孩子和家长经常交流,让他们时时刻刻感受到父母的关爱,恰当地引导孩子健康的成长。为此,我要求留守儿童的家长是这样和孩子沟通的:每周固定时间给孩子打一个电话,关心孩子的衣食学习。并且每月给孩子深入交流一次,帮助孩子整理遇到的问题,交给他们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做人的道理。另外寒假暑假也尽量把孩子接到身边,让孩子和自己一起住。这样一直持续下去,家长不仅很了解自己的孩子,而且和孩子的情感深厚,促进了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而孩子也很活泼开朗,甚至比很多不是留守儿童的学生还要优秀。

二、加强家长和监护人的沟通,把对孩子的教育落到实处。

监护人是留守儿童的直接管理者,监护人的管理态度直接影响留守儿童的发展。家长和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经常交换教育孩子的意见,有助于双方在孩子的教育方面达成共识,促使监护任务的落实,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如果和留守儿童的爷爷奶奶经常交换意见,不仅能了解孩子的在家的行为动向、思想意识,而且能让监护人明白家长的教育意愿,达成教育共识,促进对孩子教育落到实处。

三、创设恰当的挫折情景,培养留守儿童承受挫折的能力。

当今的儿童备受家庭和社会的宠爱。他们从小受赞扬多,批评少。过分的保护使他们不知受挫的滋味是什么,面对困难他们无所适从、惊惶失措。留守儿童在各方面遇到的问题比同龄孩子多得多,遇到困难时又常常缺乏家长的及时指导,因此培养他们的受挫能力显得更加重要。在教育中,我巧妙地创设情境,如设置难题、制造挫折等,使留守儿童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既不是望而生畏、束手无策,也不是一帆风顺、轻而易举,而是需付出一定的努力,克服一定的困难后才能取得,以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使他们懂得如何迎接困难的挑战,以适应生活中常常发生的各种突发问题。

四、交给孩子调节情绪的方法,培养留守儿童情绪调控的能力。

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有助于儿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益于儿童的心理健康。留守儿童由于常得不到父母的关爱,缺乏疏导,常常比较冲动,经常为一点小事而把矛盾激化、放大,让自己的人际关系出于比较紧张、被动的状态,不利于其健康成长。因此培养留守儿童情绪调控能力尤显重要。

培养留守儿童的情绪调控能力,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要善于抓住机会,教会留守儿童一些简单易行的情绪调控方法和策略。比如,在感觉到压力太大的时候,可以通过写日记、谈心的方法来舒缓压力;在情绪低落的时候,可以听听音乐,散散步……让他们掌握了一些具体的情绪调控方法,能缓解他们内心的压力,减少人际交往中的冲突,有助于和其他孩子和睦相处,大大降低心理问题发生的可能性。

五、交给孩子与人相处的方法,让留守儿童学会人际交往。

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需要得到别人的关心、支持和重视,因此不可避免要与他人进行交往。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是心理健康所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而多数留守儿童内向,不善于表达和沟通,受点打击,闷在心里,关在屋里,不愿见人。长期下去,思想压力大,包袱重,使其身心不能健康成长。所以,让留守儿童学会如何与他人交往是非常必要的。

儿童教育心理学范文5

一、谁是特殊儿童

(一)智力偏常

1.智力超常的天才儿童;2.学习能力低下的智力落后。

(二)感觉缺陷

1.听力缺陷;2.视力缺陷的儿童。

(三)交往障碍

1.学习特殊障碍;2.语言和言语障碍儿童。

(四)行为障碍

1.情绪障碍;2.社会适应困难儿童。

(五)多重严重障碍

兼有多种损伤,如大脑麻痹兼智力落后、盲聋、严重的生理和智力损伤。

二、本校特殊儿童现状

(一)精神发育迟滞学生10人(有医学证明学生)

分布在各年级情况:一年级1人、二年级2人、三年级1人、四年级最多共5人,六年级1人,比例为1.5%。

(二)心理、行为问题学生分布

呈现为三、四年级平稳,两头增多的状态。

1.一年级存在的主要问题:智力问题、行为问题一年级共四个班,班主任反映有较突出心理、行为问题学生达到八人。一年级一班的李某某语言障碍、多动,行为问题。一年级二班的罗某某上学恐惧,天天在学校门口大哭大闹,不进学校,每天搞得妈妈满头大汗,扛进教室才肯罢休。马某某语言障碍、行为问题难以沟通。一年级三班妈某某边缘智力72,张某某智商确诊为43,缺乏最基本的安全感。一进教室就不停地大喊大叫找爸爸,让全班随时陷入无序状态,确诊为好动症的唐某乐,还有一年级四班何某某、孙某两名男生多动等等。

2.高段主要心理问题为:情绪管理、品行问题五年级李某、高某等行为问题、品行问题学生,造成课堂管理难题,让科任教师难以控制课堂,常常出现教学无序的状态。六年级封某某抑郁自虐;千某某家庭问题造成心理问题;六年级三班秦某某双面性格,在校乖巧懂事人见人爱,可是在家和母亲一点不如意就发脾气、关门一两天不上学。

三、特殊儿童心理教育

常言道: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掌握特殊儿童心理,就是一把金钥匙。针对当前学校较突出的心理问题:精神发育迟滞、多动症和抑郁,学习相关心理知识和心理辅导的方法。

(一)精神发育迟滞(俗称弱智)

1.是否“弱智”两个指标:一是智商70分以下;二是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差,有严重的行为障碍。

2.弱智比例:占同龄人的2%-3%左右的孩子我校各年级学生都在120人左右,所以年级有两至三名学生精神发育迟滞,是在正常范围内。

3.边缘智力等级:智商为70-85他们属于学习困难性人群。这个智商范围的孩子,除了少数有行为适应困难,划入“弱智”,大部分都在学校读书,混杂于正常人群。他们是有一定的上升空间的人群,只是越往高年级,知识学习越发困难。

4.如何对待弱智、边缘智力的儿童

1)相信他们像铁树一样总会有开花的时候老师要从心底接纳他们。其实他们的行为,就好像是我们生病时的状态,自己是完全无法控制的。告诉自己:他们是晚开的花,需要我们更大耐心、更多的爱去浇灌。

2)冷处理:不去理会他的不当行为当他发出声音时,只要不影响你继续教学,就不要去激怒他,让他的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

3)热处理:强化那些符合我们愿望的行为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握握手、摸摸脸等等,也可以给予物质奖励一颗糖、一包小点心等等。案例:六三班史某某,一年级时智力只有四十几分。还记得入学时,行为表现是满地爬,语言方面只会从嘴里蹦出一个个含混的字,完全无法语言沟通。三年级再次走进他们班级,上第一节科学课。同学们专心致志。我正讲得起劲。突然,他狂叫一声,让我一愣有点不知所措。放眼望去同学们处变不惊,旁边的杨亮抚摸他的头,对着他耳朵说着什么,一会就风平浪静了。课后,我好奇地问缘由。同学们说,班主任李老师经常对我们说:他是我们班的老幺,大家要多关心他,爱护他,让他在班集体慢慢长大。当时,我的感动真是无以言表。我想正是班主任把这个难题,当作一个教育的契机,让同学们从小树立了关心弱者的意识。同学们才形成了关怀弱小、保护弱小的良好美德,才会形成良好的班级文明行为。现在的史某某,可以较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可以独立的上厕所、洗手。生活自理能力明显提高,智力水平也略有提升。如果我们每个教育者都有一颗爱心,都能遵循特殊孩子的成长规律,有情绪障碍的或中度智力落后的儿童,会开始表现出较好的社会。

(二)多动症

是儿童期一种常见的心理功能障碍。这种孩子,如果你不知道他是多动症,是心理功能障碍。课堂上你一定就会觉得他故意捣乱,完全不把老师放在眼里。处理不当,会产生强烈的愤怒感和挫败感,造成两败俱伤的局面。

1.特点:听力、智力正常发病率为3-10%,男多于女,患病的高峰在7-14岁,到青春期症状多消失缓解。按此比例,班上有2-3人多动。案例:一年级三班的王某某,长着一对忽闪忽闪的大眼睛,模样非常讨人喜欢,却是典型的多动症儿童。仔细观察你会发现,他的身体里好像有个发动机,完全不能自制,在驱使他不停地活动。他频繁离开座位;不停地拿东西放东西,批评他他却是一片茫然。2015年10月5日在儿科医院,进行了智商、查血、视听整合连续测试报告,智商为103分,但是测查中多动事件次数达到31次之多,明显偏高,确诊为多动症。

2.多动症儿童教育做到“三要三不要”一要多鼓励多表扬,哪怕是最微小的进步。不要歧视他们,以免孩子心理造成不良影响。二要加强孩子注意力培养。帮助他们学会细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克服分心的弱点。不要让他做事有头无尾、丢三落四。三要让他参加适度的体育活动。不要以为“多动症”的孩子好动,而过分限制他们的锻炼。老马、石妹双管齐下,唐某某家长也能正确面对,积极配合老师。通过近一年的辅导,孩子有了明显进步。老师们切记,对于这类孩子,一定不能不让他参加体育锻炼,更不能以罚站的形式解决问题。否则,下节课的任课老师,会为你的错误行为买单,更难以控制课堂纪律。你的错误会让孩子产生抵触情绪,更加多动,让你烦恼不断。

(三)个别心理辅导方法

不同学生都有着不同的个性,有不同的气质特点。因此,对同一个刺激也会有各自不同的反应。方法不当会造成学生的身心伤害。教师要提高个别辅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抑郁型的抑郁质学生——暗示法、和风细雨式谈话法案例:封某某胆小敏感多疑,课堂上多次发生用铅笔尖疯狂划自己的手背的情况,让年轻的班主任惊恐万分也不知所措。辅导方法:暗示法、和风细雨式的谈话方式。

1)创设交往环境,使学生有归属感。我把他带到心理咨询室,关上房门隔离喧闹,让他有安全感。

2)主动关心,获取学生信任。轻轻地抚摸他的头,给他喝一杯热水,让他稳定情绪。

3)倾听。尽情让他宣泄心中的压抑。让他哭出来,摸着他的手,给他力量。原来,班里有四名女同学,长期不高兴就拿他出气,想打就打,想骂就骂。由于长期压抑,找不到正确的处理同学关系的方法,才产生了强烈的挫败感,出现了严重的自虐行为,并每次伴随严重的胃疼、呕吐的生理反应。

4)解决矛盾冲突。立马找当事人了解情况果断处理。让女同学当面诚恳赔礼道歉,并表示坚决不犯。

5)与他母亲沟通,了解家庭情况。转介他到儿科医院咨询进行心理治疗。

6)提升学生的自信心。与班主任武老师及时沟通,时常关心鼓励他。用积极想法替代消极想法,帮助他与心中的榜样李宜航结对子,形成良好人际关系。每周定期进行心理辅导交心谈心。通过五个多月的全方位的关注和心理辅导,现在他腼腆忧郁的脸上,渐渐又有了一丝丝笑容。

2.不可遏止的胆汁质学生——“冷”处理后回马枪法、逐步推进法等等

3.活泼型的的多血质学生——频繁提醒法、深刻印象攻击法等。

4.安静型的粘液质学生——耐心说服法、逼上梁山式紧盯法等。

四、如何与特殊儿童家长沟通

儿童教育心理学范文6

1:

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儿童着眼于社会的期望和要求,认为道德的价值在于为他人和社会尽义务,以维护社会的传统秩序阶段属于(

)。

A:

前世俗水平

B:

世俗水平

C:

后世俗水平

D:

准世俗水平

正确答案:

(单选题)

2:

)指—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A:

正迁移

B:

负迁移

C:

零迁移

D:

顺向迁移

正确答案:

(单选题)

3:

在对时间单位的认识方面,小学生最容易掌握的时间单位是(

A:

“一节课”

B:

“日”

C:

“周”

D:

“月”

正确答案:

(单选题)

4:

根据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运用符号办事的能力属于(

)。

A:

言语技能学习

B:

智慧技能学习

C:

认知策略学习

D:

动作技能学习

正确答案:

(单选题)

5:

(

)

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两种。

A:

巴普洛夫

B:

华生

C:

桑代克

D:

斯金纳

正确答案:

(单选题)

6:

)的出版标志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A:

《幼儿心理学

B:

《家庭教育》

C:

《儿童心理之研究》

D:

《儿童心理》

正确答案:

(单选题)

7:

)提出,人的高级心理是随意的心理过程,它不是先天就有的,而要受人类文化历史所制约。高级心理包括认知能力。

A:

皮亚杰

B:

维果茨基

C:

科尔伯格

D:

桑代克

正确答案:

(单选题)

8:

弗洛伊德的认为(

)是心理活动的主宰。

A:

意识

B:

潜意识

C:

前意识

D:

无意识

正确答案:

(单选题)

9:

)认为,认知(或智力)的本质就是适应。

A:

皮亚杰

B:

维果茨基

C:

科尔伯格

D:

桑代克

正确答案:

(单选题)

10:

美国心理学家(

)把价值取向和其他因素结合起来,提出一个较为完整的道德行为综合理论.叫作社会行为理论。

A:

斯陶布

B:

布鲁姆

C:

罗杰斯

D:

班都拉

正确答案:

(单选题)

11:

)是指儿童通过改变已有因式(或形成新的因式)来适应新刺激物的认知过程。

A:

图式

B:

同化

C:

顺应

D:

平衡

正确答案:

(单选题)

12:

根据加涅的学习分类,区分多种刺激的不同之处属于(

)。

A:

刺激反应学习

B:

连锁学习

C:

言语联想学习

D:

多重辨别学习

正确答案:

(单选题)

13:

根据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对内的、控制与调节自己认知活动的特殊认知技能属于(

)。

A:

言语技能学习

B:

智慧技能学习

C:

认知策略学习

D:

动作技能学习

正确答案:

(单选题)

14:

根据加涅的学习分类,在对刺激进行分类时,对事物抽象特征的反应属于(

)。

A:

多重辨别学习

B:

概念学习

C:

原理学习

D:

解决问题的学习

正确答案:

(单选题)

15:

)提出“最近发展区”概念。

A:

皮亚杰

B:

维果茨基

C:

科尔伯格

D:

桑代克

正确答案:

(多选题)

1:

小学生同伴团体的特点有(

)。

A:

在一定的规则的基础上进行相互交往

B:

限制其成员对其他团体的归属感

C:

具有明确的或隐含的行为标准

D:

发展使其成员为完成共同目标而一起工作的组织

正确答案:

(多选题)

2:

桑代克在一系列动物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出三条主要的学习律:(

)。

A:

效果律

B:

练习律

C:

准备律

D:

近因律

正确答案:

(多选题)

3:

自尊感的功能包括(

)。

A:

激发行为。

B:

推动行为。

C:

监控行为。

D:

矫正行为。

正确答案:

(多选题)

4:

品德的结构包括(

)。

A:

道德认识

B:

道德情感

C:

道德意志

D:

道德行为

正确答案:

(多选题)

5:

小学儿童想象发展的特点有(

A:

有意性迅速增长

B:

内容逐渐符合客观现实

C:

还存在一定的直观性和具体性

D:

创造性成分日益增多

正确答案:

(多选题)

6:

影响同伴接纳的主要因素有(

)。

A:

家长的教养方式

B:

出生顺序

C:

认知技能

D:

姓名

正确答案:

(多选题)

7:

根据学习任务的类型,学习策略可分为:(

)。

A:

阅读策略

B:

知识保持策略

C:

问题解决策略

D:

写作策略

正确答案:

(多选题)

8:

弗洛伊德将个性结构分为(

)三种成分。

A:

本我

B:

自我

C:

超我

D:

忘我

正确答案:

(多选题)

9:

学校集体对儿童品德发展的影响因素有(

)。

A:

集体舆论

B:

班风

C:

校风

D:

教师的态度

正确答案:

(多选题)

10:

同伴接纳性包括(

)。

A:

儿童在同伴中的声誉

B:

儿童受尊重的程度

C:

儿童受欢迎的程度

D:

儿童在同伴中的地位

正确答案:

(多选题)

11:

自我概念的功能有(

)。

A:

信息获得功能

B:

行为导向功能

C:

行为的动力功能

D:

信息加工功能

正确答案:

(多选题)

12:

皮亚杰提出“阶段”具有以下特征,它们是:(

A:

连续性和阶段性

B:

结构性

C:

次序不变性

D:

交叉性

正确答案:

(多选题)

13:

皮亚杰品德发展的阶段包括(

)。

A:

自我中心阶段(2-5岁)

B:

权威阶段(6-7岁)

C:

可逆性阶段(8-10岁)

D:

公正阶段(11-12岁)

正确答案:

(多选题)

14:

小学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包括(

)。

A:

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基础

B:

为医疗、文艺及其他社会发展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C:

为辩证唯物主义提供理论依据

D:

提高儿童学习效率

正确答案:

(多选题)

15:

贯彻论理性原则要做到(

A:

任何研究都必须有利于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B:

小学生有知情权

C:

完全自愿

D:

要做好保密工作

正确答案:

(多选题)

16:

道德意志与道德行为的形成和培养有(

)。

A:

正确使用奖励

B:

正确使用惩罚

C:

榜样示范

D:

给予实践机会

正确答案:

(多选题)

17:

奥苏伯尔依据学习内容的复杂程度,将有意义学习的过程分为(

)。

A:

符号表征学习

B:

概念学习

C:

辨别学习

D:

命题学习

正确答案:

(多选题)

18:

实验法包括以下几种(

A:

定期实验法

B:

自然实验法

C:

教育心理实验

D:

实验室实验

正确答案:

(多选题)

19:

简述专家型教师的特征有(

)。

A:

有丰富的和组织化的专门知识,并能有效运用

B:

解决教学领域内问题的高效率

C:

善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D:

有很强的洞察力

正确答案:

(多选题)

20:

皮亚杰认为,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主要有(

)。

A:

成熟

B:

练习与习得经验

C:

社会经验

D:

平衡

正确答案:

(判断题)

1:

负强化就是惩罚。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

(判断题)

2:

效果律是指任何刺激与反应的联结一经练习运用,其联结必然牢固。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

(判断题)

3: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指由社会舆论力量和个人内在信念系统所支持的、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

(判断题)

4:

低自尊感儿童的特征。用积极和现实的观点看待自己的能力的批评;喜欢亲自实践;在学习活动中取得让人认可的成绩。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

(判断题)

5:

绝对评价是指在被评价学生群体内部建立基准,然后逐一把每个学生的成绩与基准进行比较,来判断每个学生的相对优劣。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

(判断题)

6:

狭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由于经验而引起的比较持久的能力或倾向的变化过程。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

(判断题)

7:

随机应变是指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运用循循善诱的方式,使学生扬长避短,自觉主动地提高学习效果和发展良好的品德。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

(判断题)

8:

狭义的学习主要是指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习,这种学习是由于间授经验产生的、按照教育目标要求的比较持久的能力或倾向的变化过程。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

(判断题)

9:

品德又称道德品质,是个性中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核心部分。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

(判断题)

10:

信息加工心理学也称认知心理学,主要是把人看作一个信息加工系统。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

(判断题)

11:

高自尊感儿童的特征。对自我的认识比较悲观;孤独不合群;不喜欢参加各种活动;低估自己的能力;对批评过分敏感。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

(判断题)

12:

6—8岁的儿童处于生物阶段。此时儿童所持有的关于男性和女性的各种认识,是以男女之间在机体上所存在的生理差异和外貌特征为依据的。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

更多试题及答案+扣二九七九一三九六八四$

(判断题)

13:

生物取向阶段的儿童对男性和女性所特有的各种性别角色概念是以社会文化的要求和社会角色的期待为依据的。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

(判断题)

14:

心理取向阶段的儿童对男性和女性所持有的各种性别角色概念不再以社会准则和行为规范为唯—依据。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

(判断题)

15:

零迁移也称中性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不起作用,即两种学习之间:无直接的相互影响,迁移的效果为零。

A:

错误

B:

儿童教育心理学范文7

【关键词】儿童;手风琴演奏;学习动机

一、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

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差异性明显。有的学生在儿童时期比较调皮好动,教师适当的严厉可以使学生更容易把注意力放在授课内容上。也有些学生自控意识和自我意识较强,教师的严厉不仅不会让他集中精力,反而使其感到挫败和焦虑。所以,教师应该把握好严与宽的分寸,严而不失亲切,宽而不失严肃。通常情况下,儿童初次见老师时,都会主观上把老师设想成非常严厉、令人害怕的样子。这样的授课情景对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琴动机是很不利的。事实上,调皮学生到了教师面前会产生一种“群体失助感”,都不会表现出像平时一样的活跃,而是会“老实”很多。虽然威严的老师的确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得循规蹈矩,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当使学生愉快的与自己相处,发自内心听老师的话,并努力完成老师设定的教学目标。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让学生有良好的学琴动机,而不是因为惧怕老师才带着怨气学习,这样日积月累,即便是喜欢手风琴的学生,也会因为这种紧张的教学情境而对手风琴心生厌恶。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儿童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和对音乐的审美能力,不要急于给学生布置枯燥乏味的机械训练。同时,老师要注意上课时的语气语调,这对学生也有很大的影响。学生弹奏手风琴时难免会出错,特别是年龄小的学生,有些错误反复讲过多次仍然存在,如果老师只是采用大声责备或者严厉训斥的教学方法,那么学生就会对这一首乐曲失去学习兴趣,进而对这门乐器失去学习兴趣。教师在授课中遇到任何教学问题都应保持相对冷静,多关注学生的闪光点,多表扬学生的进步,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与教师有多方面的互动。因此,一名优秀手风琴教师的教学艺术不仅仅是能够清晰的讲解,标准的示范,还要能运用恰当的语调和情感,再配合丰富的体态,让学生萌生对教师的喜爱和对授课内容的兴趣,从而让琴童产生正确的、良好的学习动机。

二、尽量使课程安排丰富多彩

手风琴演奏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可在学习过程中,繁琐又长期的基本功训练最容易使儿童时期的学生失去兴趣和动力,所以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当尽量安排课程丰富多彩,让学生每节课都能感受内容的充实和精彩。如果对于初学手风琴的孩子来说,他们对手风琴的理解和兴趣只是停留在学琴前对某位演奏者的崇拜上,那么真正让他们记住教师的要求、理解课程的内容就不得不运用非传统的反复记忆模式。比如,学生在弹奏音阶的时候长短不够均匀,初学的学生对声音长短均匀无法理解,教师就应对其引导:弹奏音阶就像走一条平坦的路,这条路上没有高高低低的草木牵绊,也没有坑坑洼洼的泥巴崴脚。弹奏的时候要把手指当做两条腿在走路,然后通过平稳走路的示范和规范准确的演奏示范让学生懂得弹奏音阶时要注意的动作要领。有的学生不明白什么叫做音色的干净,如何下键才能做到音色干净。教师可以把手指下键比作护士打针,如果护士不讲究方法随意将针头病人身体,进针部位就会很痛,严重时还会伤害到神经;如果护士提前确定进针部位并且果断的刺入身体,病人就只会微弱的痛一下,甚至不会感觉到痛。教师应让学生体会,触键是要有所准备然后果断下键,发出来的声音才能干净好听。

三、明确目标与强化学生的成就感

手风琴教学中,教师必须设定教学目标并明确告诉学生,有助于指引学生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把注意力都集中在要达到的学习目标上。教师在每一个教学阶段都应安排相应的教学任务,学生学习任务的难易程度掌握在教师的手中。每一位教师都会根据学生现有弹奏水平去选择作业的难度,却往往忽略了儿童时期的学生学习状态不稳定,对于不同的难度体验和难度接受程度都有所差别。同样水平程度下,高成就动机的学生把学习稍难的作品当作挑战,而低成就动机的学生长期学习较难的曲目会感觉压力很大。虽然两者都可以完成教学任务,但由于他们的内在动机不同,维持学习动机的方式就截然不同。因此老师在为儿童设定教学目标时就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情况,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科学合理的加强外部动机帮助儿童持续学习。学习动机在儿童的学习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是教育活动的实施者,因此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要重视儿童阶段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培养。教师应当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尽可能的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学会主动的探索学习,培养拥有丰富知识的欲求。教师还应关注儿童与手风琴学习成效密切相关的学习动机状态,注意掌控学生学习动机的内外诱因,努力创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良好教育环境。

【注释参考】

[1]莫雷.教育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儿童教育心理学范文8

目前,我国在大力推进学前教育事业,使得学前教育在我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学前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激发儿童学习的兴趣,促进儿童德智体美劳全面健康发展,为儿童的成长奠定了坚实基础。要想实现这一目的,儿童的身心健康是前提,因此,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针对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在开展、发展的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同时也为相关教育者提供一些有利参考。

一、现代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

1.对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全面、不深刻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解决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其生理上和心理上所存在的问题,但是教育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幼儿园和家长将重点都放在了儿童的生理健康上,往往只关注儿童的身体健康,而忽视了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更不知道该如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儿童虽然年龄小,但其心理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也有自己的内心世界,幼儿园和家长需要充分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若发现异常,须引起重视。例如,如果儿童在成长的过程当中出现不爱说话、不乐于与人交往等现象,幼儿园和家长就应该格外留意。但是,有些幼儿教师和家长却将之视为儿童的正常表现,不对这种现象采取任何措施,或是不知道该采取什么措施,那么最后可能导致问题的严重化,儿童出现性格孤僻、忧郁等心理问题。因此,幼儿园和家长一旦发现儿童表现出此类现象,那么就应该及时采取一定的应对策略,对儿童进行恰当的心理疏导,时常和儿童进行沟通,避免心理问题的严重化、恶劣化。

2.理论与实践不协调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也逐渐发生着改变,对儿童的教育模式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也逐渐重视了起来,这对儿童的身心发展是非常有利的。现在,我国的众多教育机构开始对儿童心理健康方面进行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果,但是存在的问题也比较明显,在对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研究时,只注重理论研究,并没有在实践的过程中将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导致理论和实际相脱离。究其具体原因,主要是相关研究人员在进行研究的时候,只是将一些儿童心理发展的相关理论利用起来,所得理论缺乏实例支撑;又或是即使通过研究得到一定的成果,也是根据以往的一些实际经验进行总结的。

二、提高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对策

1.幼儿园和家长进行合作,共同促进儿童进步

对儿童的教育工作,要想使儿童的生理和心理都能健康发展,光靠幼儿园单方面的努力是不够的。我们都知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所以对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还需要家长的参与和配合。只有幼儿和家长共同努力,相互配合,才能使儿童健康发展,快乐成长。首先,就需要家长增强对儿童的关心,不仅要让儿童的身体保持健康的状态,还要时刻关注着儿童的心理健康,为幼儿创设良好、和谐的家庭氛围,对幼儿有足够的耐心,要抽取一定的时间和儿童进行沟通,让儿童感受到成人的关怀与爱。另外,家长还要适当对孩子进行鼓励,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幼?涸耙惨?及时与家长沟通儿童在幼儿园中的表现,只有实现家园共育,才能使儿童

的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

2.不断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加强对儿童的教育

在学前教育工作中,幼儿教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所以不断加强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是十分必要的。幼儿教师要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对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也要充分掌握,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将专业理论知识有效的运用到实际教学工作中。另外,教师还要善于观察,对儿童有足够的关心和了解,一旦发现儿童的身心出现异常情况,就要及时地解决问题,并及时地和家长进行沟通。在儿童阶段,儿童最爱模仿成人,因此,教师要做儿童的好榜样,如果教师在儿童面前做出一些不适当的举动,就会影响到儿童的发展。教师要时刻约束自己,注意到自己的言行举止。目前,还有许多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水平较低,对儿童的教育工作不够了解。根据上述情况,要不断加强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只有教师的专业知识与能力素养满足教育的需求,才能够让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实现快乐成长。

儿童教育心理学范文9

关键词:体育教学;儿童心理

一、控制社交焦虑、培养儿童人际交往能力的探索

随机选取二年级一个教学班,研究者和体育教师一起备课、上课,在课堂上随班进行心理干预,时间为一学期。

(一)教给儿童人际交往的规则

班集体和少先队组织对发展平行型人际关系起着重要作用,随着学生年龄增长,小学生选择集体行为动机的人数逐渐增加。体育课上,儿童之间交往频繁,相互合作和冲突的机会都很多,教师要根据儿童特点,适时适地、因人而异地教给儿童正确的人际交往规则如友爱互助、平等合作、尊重同学等。

(二)通过教师的榜样作用,传授儿童人际交往技能

体育课堂有别于文化课堂,文化课在教室里完成,而体育课除特殊天气外都在操场上进行,教学场地大,班级多,干扰也大。在课堂上教师要发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榜样的作用,创造严肃而又和谐的课堂氛围,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还要尽可能地进入学生复杂的内心世界,分享学生的喜、怒、哀、乐。学生遇到孤独、失望、气愤时,教师要善于和学生沟通并排解学生的不良情绪。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灵活多样的教学内容来促进人际关系的发展。比如团结合作、增强友谊的游戏:老鹰捉小鸡、贴膏药、狼来了等等,练习中的保护与帮助、结对子指导练习等等都会增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友谊,教师还要充分发挥体育委员和小组长的积极带头作用。

(三)游戏――人际关系的剂

游戏是小学生非常喜爱的运动项目之一.我们依据新课标要求,更新理念,老游戏新玩法,采用情景教学法,由简单到复杂。分组时注意人员搭配:男女搭配、活泼型和安静型搭配、怯生型和交际型搭配,有时自由结组。学生发生冲突时,教师要根据儿童特点,耐心公平对待。

二、预防和控制儿童攻击行为、完善自我的探索

选择篮球训练班的22名儿童为研究对象,12名男生组成一个训练班,10名女生为一个训练班,分别配备一名体育教师,教研组和教师共同实施训练计划,对儿童的攻击行为进行心理干预,时间为一学期。

1.在活动中掌握一定的道德知识,认识攻击行为的危害 了解儿童道德认识水平,纠正其错误的道德认识,如“只要有理,动手打人就没错”,让其认识到:不管事件的起因怎样,以武力解决问题在任何时候都是错误的。对儿童的行为练习及时给予反馈,做出客观的道德评价,使他们不断地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而提高道德认识水平,强化运动中的良好道德行为。避免急于求成,以教师的权威压服学生,那样只能治标不治本,甚至使孩子性格异化。 通过讲解、举例、角色扮演等方法让儿童认识并体验攻击行为的危害,如有的儿童抢球时故意推倒别的儿童,不顾及受伤害者的疼痛和感受,教师先讲解其行为的不良后果,让其认识到对别人的伤害,教育儿童相互尊重,引导儿童进行角色转换,启发他们把自己想象成受害者,想象受害同伴的难受感觉和心情,从而引发他们的同情心,产生“情感共鸣”。

2.引导儿童适当宣泄不良情感 儿童自控力弱,烦躁、焦虑、沮丧、痛苦等消极的情感体验很容易导致攻击,如果这些情感体验得到及时的宣泄,会减少攻击的可能性。如儿童受到挫折时,引导儿童在适当的场所大哭或者大叫;引导他们学会倾诉,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内心的感觉。如果儿童很生气,教会他们迁怒那些无生命的“替罪羊”,如用手拍打墙壁;也可以让儿童参加各种有趣的游戏以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和情感等。

3.强化亲社会行为,“忽视”攻击行为 Brown 和Elliot曾经做过一个研究,要求教师在儿童出现攻击行为时不予理会。只有当他们表现出谦让、帮助、分享、合作等亲社会行为时才给以关注。结果儿童的攻击行为明显下降。在另一个研究中,实验者要求教师忽视攻击者而注意受害者,如安慰受伤的孩子,告诉受害者以非攻击的方式去对付攻击者,结果表明,儿童的攻击性也有所下降。教师“忽视”儿童的攻击行为,赞扬或奖赏亲社会行为,一方面使儿童的攻击行为没有引起老师的注意,得不到强化。另一方面,其他的孩子看到攻击是一种不成功的社会交往方式,在以后的生活中,也会较少使用攻击行为来解决问题。对儿童的正确行为和进步,及时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鼓励,对儿童的错误行为,及时给以必要的恰当的惩罚,同时晓之以理,使之心悦诚服。

4.教给儿童解决人际冲突的策略。活动中儿童发生冲突时,先不急于解决,儿童可以自己思考怎样解决更利于冲突双方,教师再给与引导。 通过分组练习,互相纠正错误动作等让儿童学习与人交流、沟通的技巧。让儿童掌握怎样合作,怎样尊重对方、求同存异,怎样赢得支持和理解。同时,让儿童学会换位思考,教给儿童必要时可以以幽默、笑话形式解决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