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本科土建毕业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16 15:39:40

本科土建毕业论文

本科土建毕业论文范文1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

国家对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定位一般为“服务地方”区域经济。贵州为全国传统的老少边穷地区,地处乌蒙山区的毕节市更是如此。组建毕节学院就是为了解决毕节市及周边区域的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人才缺乏问题。学校的定位是充分发挥学科专业的综合性优势,着力夯实基础学科专业,大力发展应用学科专业,积极发展新兴、边缘和交叉学科专业,加强学科专业群建设,重点扶持与毕节试验区支柱产业紧密相关的学科专业,逐步形成以基础学科为基点、应用学科为主导、重点学科为标志的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体系,实现文、理、教育为主,工、经、管等多学科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不断增强学科专业的综合性优势。培养的人才以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主,按照“高素质、强能力”的要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应用型专门人才。土木工程专业具有涉及学科多、专业口径宽、综合性强、人文素质要求高等特点。专业的拓宽,在课程设置上主要体现在专业基础课程的拓宽,使培养对象在结束本科学业后,具备从事土木工程各个领域设计、施工、管理工作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能力,经过一定训练后,具有开展研究和应用开发的初步能力。对培养模式做出合理的定位、制定出合理的人才培养相关方案和建设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当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所必须解决的三个主要问题,它们能否合理解决直接决定和影响整个土木工程专业人才教学质量和所培养人才的知识结构组成及综合能力。基于以上的原因,需要对毕节学院土木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置,制定出合理的架构和有效的培养方案,以使所培养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适合于当前工程领域的实际需要及其自身的发展需求。

一、毕节学院土木工程专业的现状

(一)毕节学院土木工程专业的建立基础

毕节学院是2005年3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原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毕节教育学院合并组建的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是由时任中共贵州省委书记同志倡导,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按照学校定位的要求,学校从2005年起,开始开办适应地方发展的新兴专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经过这几年的发展,所培养的毕业生已经遍布毕节试验区土木工程领域的各个行业,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同。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毕节试验区,学校审时度势,从2009年起,就开始着手申办土木工程本科专业,2011年获得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招生资格,2012年第一批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开始进入培养阶段。由于本校是在原有专科学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工科方面的发展相对比较薄弱。这几年,建筑工程技术专科专业的开办为土木工程本科建设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对于新招生的土木工程专业,办学经验不足。因此,有必要对土木工程本科专业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开展较详细的研究和探索实践工作,以便所培养的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能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更好地符合于本校的学校定位和毕业生培养的定位目标。

(二)毕节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发展存在的困难

毕节学院成为综合型院校的时间相对较短,工科专业的发展虽然得到了高度重视,但是由于发展历程较短,办学经验及条件不足,再加上毕节学院本身所处的地域条件,其土木工程专业的发展遇到不少困难:

1.教学设施及教学条件的不足。毕节学院的土木工程专业本科建立的基础是原有的建筑工程技术专科专业,因此,专业领域主要还是集中在建筑工程专业方向。但是,当前的土木工程实际上包含了建筑工程、交通土建、矿山建筑等诸多专业领域,这就使得毕节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在短期内实现培养社会实际需求的应用型专业人才有一定的困难。在实践环节教学的投入方面,由于学校宏观发展的需要,对土木工程专业的投入相对较少,对该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投入就更少,这同时加大了土木工程专业现有指标与评估指标之间的差距。师资力量的薄弱同样也制约了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条件的改善。毕节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教师中,行政及非专业人员占据了很大的比例,高职称中具有土木工程教育相关背景的教师较少并且学历结构等也不合理,这些都影响了整个专业的建设及发展。

2.教学内容的陈旧与脱离实际。针对于目前教材所涉及的教学内容而言,部分内容已经不能很好地联系工程实践,指导生产实践。首先,目前在课堂上给学生所讲授的内容主要侧重于对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的教学,一般教师都不讲授工程实例、工程图片相关的例题。这样的讲授方法由于脱离了工程实际,概念抽象,使学生在学习时感到枯燥和难以理解,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为了考试的需要死记硬背,不能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为整体工程的概念,使得所培养的学生在工程中的适应性相对较差。其次,教材所讲授的教学内容大多是成熟的模式,与当前工程实际的发展出入较大,不能反映当前工程领域中所运用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和新手段等。

3.工程教学理念的相对落后。教学理念是人们对教学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的认识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态度和观念,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教学理念有理论层面、操作层面和学科层面之分。明确表达的教学理念对教学活动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在现阶段的教学过程中,土木工程专业教学理念的落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以自己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部分教师所采用的还是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没有重视师生间的课堂互动,这样的教学理念所带来的后果是学生的被动接受及积极发散思维的抑制。其次,重视课堂教学,但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存在“两多两少”现象,即理论教学环节课时多,实践教学环节课时少;教师讲得多,学生动手少。再次,缺乏对学生个性发展的鼓励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最后,重理工,轻人文的培养模式,致使人文教育缺乏。

二、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土木工程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要求

新建地方本科高校的定位就是服务地方经济,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人才需求。在毕节试验区工业化发展、城镇化带动战略的影响下,毕节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发展的主线就是围绕培养和提高学生工程综合能力的主线,培养应用型的工程技术人才。作为土建类学科传统主干专业之一的土木工程专业,完备的工程教育体系已经形成,但是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原有的教育体系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及人才培养的需要。毕节学院土木工程专业所培养的毕业生大多数面向施工单位就业,这种就业岗位对毕业生的要求是融会贯通施工、管理、运行及设计的相关知识,同时还必须具备人文社科及法律等相关学科知识。岗位实践过程中就需要毕业生具有实践动手、工程决策及设计、工程施工及管理和人际交往、环境适应等能力。基于以上的分析,毕节学院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定位为:立足毕节、面向贵州、辐射西南,为地方及区域经济提供工程技术人才服务,确立以中小型建筑工程系统的设计、施工、运行管理为重点,以培养既掌握建筑工程、交通土建工程的设计、施工技术,又懂管理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二)毕节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

在制定毕节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确定的过程中,力求适应当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体现当前工程教育界先进的教育理念。以培养应用型工程实用高素质人才为办学宗旨,以服务地方区域经济为目的,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教学环节的科学性及系统性来制定培养方案和确定课程体系。

1.课程体系确定的原则。基于应用型培养模式,在土木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必须使所培养的毕业生具备分析、检测、施工、处置等能力,学生在毕业后能够使用土木工程专业常用的基本分析软件,掌握土木工程主要检测手段和仪器设备、能够独立进行安全性评价,熟悉土木工程的施工工艺和流程,对土木工程的不同安全状态能够进行合理处置。因此,课程设置可以分为三大模块:公共课模块、平台课模块及实践教学体系模块。对于毕节学院土木工程专业的课程依据这三个模块进行设置。

(1)公共课模块。开设这类课程是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主要包括两课、体育、外语、计算机基础等。公共课模块的作用主要是培养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具有一定的人文素质修养及自然科学基础。

(2)平台课模块。平台课模块即是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平台。此类课程为土木工程、水利工程、道路桥梁工程大类平台内的课程,也即是在“大土木”的观念下进行设置。包括结构力学、流体力学、土力学、基础工程、工程地质等。

(3)实践教学体系模块。实践教学体系模块即是专业课平台。该平台构建在前两个平台的基础上,主要设置专业主干课程,包括混凝土结构、土木工程施工、高层建筑结构、路桥工程、建筑结构抗震、道路工程等。

2.课程群建设。土木工程专业的合理健康发展,离不开相应课程群的建设,课程群的建设可以分为人才素质、人文社科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工程素质等几大课程群来进行建设。前三个课程群的建设主要依据学校的整体发展及资源的合理利用,由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学院、外国语学院及数学与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承担。这些课程群包括了两课、道德法律、体育、外语、数学、物理等课程,由学校层面进行建设。本研究主要探讨工程素质培养的课程群建设,这一课程群又可以分为不同的小课程群进行建设:力学课程群、结构设计课程群、基础工程课程群及实践环节课程群的建设。

(1)力学课程群。力学课程的学习是工程类专业学习的基础,对于土木工程专业,关于土木工程材料基本力学特性、结构力学及变形特性的了解,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力学基础知识是否扎实。对于土木工程专业发展及毕业生以后的就业及个人工程实践来说,在本科学习阶段,主要开设的力学课程有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流体力学、土力学、岩石力学、弹性力学等,其中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土力学为专业必修课,流体力学、弹性力学及岩石力学为专业选修课。这样就导致了部分学生对流体力学、弹性力学及岩石力学等的不了解,而这些课程对于以后的工程实践又十分重要。因此,这一课程群的建设重点在于师资力量的搭配及培养,教师必须具有比较扎实的力学基础及工程实践能力,可以在前几门必修力学的基础上,结合工程实例将后几门力学课程进行专题式的讲授。

(2)结构设计课程群。结构设计课程群包括混凝土结构设计、砌体结构设计、高层建筑结构设计、钢结构设计、地基基础设计、城市空间与地下结构设计等,该课程群建设及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培养质量。

(3)实践环节课程群。实践环节课程群包括概预算、实验、测量实习、工程地质实习、认识实习、课程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该课程群的教授是学生从学校走向工程实际的必要纽带,是学生工程教育思想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3.实践能力的培养。土木工程专业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对于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本研究拟从室内和室外实践能力两个方面进行探索,室内实践能力包括课程设计、室内实验教学及毕业设计;室外实践能力包括测量实习、工程地质实习、认识实习、课程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

本科土建毕业论文范文2

关键词:土木工程;专升本;毕业设计;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9-0119-03

在土木工程专业教学体系中,毕业设计是教学计划中最后的实践教学环节,也是重要的实践教学之一。按照学校“以人为本、厚德强能、开放创新、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遵照“突出地方性、加强应用性、保持师范性、发展综合性”的办学定位,根据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编制的《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及课程教学大纲》的指导意见,按照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的指导思想,制订了新乡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土木工程专业(四年制本科)的毕业设计实践教学指导大纲。

一、毕业设计在教学实践环节中的重要性

在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中,毕业设计是衡量高等学校教育质量、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的一项重要评价指标。[1]毕业设计是高等学校整个教学计划中的最后一个实践教学环节,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不可缺少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高等学校在重视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是使毕业生成为符合社会需求的合格的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手段。[2]毕业设计环节是检验学生四年专业学习并充分展示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平台。

二、土木工程专业(专升本)学生与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存在的不同

1993年,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将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与其它专业合并拓宽为建筑工程专业。1998年,教育部将建筑工程专业扩宽为土木工程专业。

目前,我院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由两部分生源组成,一类是高中毕业直接录取的四年制本科生,一类是专科毕业升本的学生。专升本的学生在进入本科阶段学习之前,已经有了专科阶段的专业学习,然后直接从三年级开始按照四年制本科教学计划执行教学任务。

专升本的学生中,有一部分专科阶段所学的专业如建筑工程专业在课程设置上有着与土木工程专业相似之处,但也有的专业只是相近专业,如公路监理等,甚至个别学生专科阶段所学专业与土木工程专业相差甚远,如制冷与冷藏专业等。其中,专升本学生专科阶段所学专业为建筑工程类专业的占53%,相近专业的占30%,不同专业的占17%。这样就形成了一部分学生已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能力,而另一部分学生相比之下,在专业课程上略显不足,这些问题已经在一些专业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凸显出来。比如《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有些学生专科阶段学习过《建筑施工技术》,他们希望《土木工程施工》教学中增大教学内容,以学习新技术、新工艺为主;但有些学生专科阶段没有学习过相关课程,连基本的施工工艺原理都不知道。如果只一味地照顾前者,后者学习起来会相当吃力;但如果过多地考虑后者,前者又会觉得课程很乏味,降低学生学习兴趣,造成成绩距离过大,不利于教育均衡。

专升本学生来自不同的学校,学校教学计划存在差异。一部分学生专科阶段的毕业环节参与了工程类实践活动,如到施工现场或设计单位等参与实习,所占比例为51%;一部分学生参与了相关实践活动,如参与招投标等,所占比例为34%;一部分学生所在学校没有进行相关训练,所占比例为15%。专升本学生专科阶段毕业环节形式也有较大差别,做毕业设计的有57%,做毕业论文的有43%。我院土木工程专业(四年制本科)教学计划针对毕业环节明确要求做结构类毕业设计,而专升本学生在专科阶段所做设计或论文内容与结构设计相近的占52%,有着较大差别的占48%,这部分学生参与毕业设计会感到难度较大。

如果没有科学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毕业设计指导方案应对以上存在的客观情况,而是简单地使用土木工程专业(四年制本科)的指导大纲,势必会导致学生毕业设计不均衡,毕业设计效果不理想。根据现行的土木工程毕业设计实践教学计划,针对专升本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毕业设计模式上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从指导教师的安排、设计题目的选择、答辩与考核形式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达到实现多规格、多模式人才培养的目标。在整个毕业设计实施过程中,使学生能够均衡性、突出性、目的性地学习。

三、改革和创新的思路及实施方法

1. 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安排

在进行毕业设计之前,先对专升本学生在专科阶段的学习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然后对学生分组。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教师大体上分为两组,一组由理论基础更强的教师负责指导以前没有接触过毕业设计和本、专科专业相差较大的学生,目的是让这部分学生扎实地掌握土木工程专业的系统理论知识。一组由实践经验更为丰富的教师负责指导专科阶段专业相近的学生,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掌握更加前沿的专业知识。

2. 科学地选择设计题目

科学地选择设计题目是保证毕业设计质量的首要条件。设计题目要对学生的创造有一定的约束,又要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一定的弹性,从而开展分层次的毕业设计指导。在专升本学生选题时,在满足毕业设计指导大纲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适当加入一些供不同程度学生选做的内容,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能力采用分层次的教学方法,进行不同层次和深度的指导,给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条件,为学生的个性发展留有余地。根据学生结构不同,在制定题目和选题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本科土建毕业论文范文3

关键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5-0042-03

一、引言

根据国家的整个教育战略规划,许多原来的专科学校办学层次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从原来的专科办学模式上升到新的本科办学模式,这就形成了像我校这类层次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这类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一般不在省会城市或相对发达的城市,而大多处于偏远的区域中心城市。这类本科院校本科办学的历史相对过短,办学经验的积累相对较少。对于像土木工程这类工程类专业的办学经验积累就更少,因此在办学的过程中放弃了教育导向的教学内容和实践导向的工程训练,与相关领域的需求缺乏良好的沟通,这就造成了用人单位不能招聘到合格的工程师和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不能找到合适的工作的矛盾。因此,改善现有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就变得非常必要。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多把办学目标定位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而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主要在于在满足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如何在理论课堂教学学时和实践教学学时之间寻找一定的平衡关系,从而以工程意识和综合能力培养为主线,合理的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和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从而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积极性,发挥教师教学的主导作用。从而使所培养的毕业生在知识、能力及素质诸多方面达到协调发展,以适应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该领域市场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

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方法存在的不足

大部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都是在原来师范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转变为综合类院校后,为了适应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开办了诸如土木工程专业类的工程类专业。因此其教学方法及管理模式大多停留在原来师范类学生的管理模式上,不能适应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及管理模式上。以我院为例,目前在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方法及管理模式上主要存在以下方面的不足。

1.课程设置结构不合理及院系之间资源的相对独立。我院土木工程专业的设置是在全国土木工程专业调整后设置的,设置的过程中主要基于“大土木”的要求制定相应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从目前课程设置具体情况分析,公共基础平台课的实现比较容易,但在专业课及专业基础课的设置过程中,还存在较多的问题。在以往的土木工程主干课程设置过程中,由于对主干课程内容完整性的过分强调,使得课程间的相互渗透及衔接较差,课程之间内容相互重复较多。在缺少优化统筹的情况下导致了教学效率的地下。在整个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面对学时少的困境,另一方面又必须重复讲授某些方面的内容。由于教师教学经验及教学视野的原因,大多数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只注重该门课程的纵向深入,却忽略了课程与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例如在讲授钢材的物理力学特性过程中,在材料力学、建筑材料、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及地基基础中都要讲授,实际上该材料只要在材料力学和建筑材料中做详细介绍即可,后续课程可以略过,这样就可以获得相应的教学学时。土建类材料力学内容繁杂,方法烦琐,其许多内容在结构力学中仍要重新讲授,且方法较材料力学简洁的多;又如基于概率理论的极限状态设计原则,在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地基基础工程等课程中仍需占用不少课时重复讲授。

2.课程内容覆盖面较窄和陈旧。在目前土木工程专业的理论教学过程中,讲授的大部分学时都花费在经典理论的讲授上,对于土木工程的新进展、新知识及新技术的介绍偏少,这些新知识、新技术及新进展的介绍主要集中于部分视野比较开阔的教师。教学的内容相对比较陈旧,滞后于当前该领域的科学技术发展;只注重于专业理论方面的自然科学知识的讲授,忽略了对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比较实用的企业管理经济和法律知识的讲授。对土木工程这一领域而言,新技术、新工艺的发展往往先于理论的形成,学科发展相对迅速,所涉及的数学、力学及计算机科学的许多新知识都能得到很好的运用,所以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很多教师很难做到适应新型学科发展的需要。例如在混凝土结构的讲授过程中,主要集中于混凝土经典理论的讲授,对当前在土木工程领域内广泛应用的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高强混凝土、钢管混凝土及其相应的抗灾性能涉及很少或基本不涉及。使得所培养的毕业生在毕业后很多东西用不上,而需要应用的许多知识在大学期间又学不到,使得学生对学习的兴趣逐渐减弱。

3.课程教学重理论轻实践较突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历史发展的原因,在实验室及实践基地的建立方面相对滞后,对于土木工程这一类新办工程类本科专业尤其如此,并且在满足国家基本教学学时时,为了压缩教学学时,实验课时往往首先被压缩。对于土木工程专业而言,大多数高校都认识到该专业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根据这一特点设置了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其效果并不是很理想。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题目重复、题目单一,甚至出现一定的机械照搬等重复现象,学生的独立工作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得不到很好的调动和培养。实验课一般没有单独的实验指导教师,很大程度上由理论课的老师兼任,在实验过程中指导教师只是尽力准备实验,学生也就是按部就班进行实验,同时也缺乏开发创造实验的热情及积极性,更不用说开设启发性、综合性和设计型实验。由于教学管理的模式,原本有些专业课内容原本应在工地现场讲解以利于学生理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改为在教室内照本宣科,从而造成教学与实践的脱节。由于土木工程施工的季节性、流动性、周期性限制,地方院校难于建立类似于其它专业稳定的实习基地。加之目前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巨大,毕业生难于专心于设计和实习,使得毕业设计很大程度上变成一种流于形式。

三、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方法改进的建议

对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其定位主要定位于教学型,因此地方院校所开设的土木工程专业的任务主要在于培养合格的工程技术人才,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也必须围绕这一中心思想而进行。本文针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的特点,以毕节学院为例,对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提出如下的建议。

1.以工程结构为主线,培养学生土木工程意识。通过生产实践中的工程实例,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及对工程的认识能力。在这一过程中,主要综合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内容,安排一定的综合性练习;在教学中,结合实际工程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逐步培养工程结构意识。例如在讲授土力学中的挡土墙设计及边坡稳定性分析内容时,可以讲授基本土压力理论后,结合实际的工程在现场给学生讲授挡土墙设计方法及边坡稳定性分析原理,以及在设计计算中必须注意的要点,在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及时学了挡土墙设计原理也不会设计,通过实践发现这种方法能较直观的让学生了解,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授混凝土结构课程中框架结构的内容时,可以组织学生分批参观相应的施工现场,让学生了解整个框架结构的各部分特点及配筋情况,这样在课堂教学时学生对整个框架结构概念就相对清晰了,在该课程结束时,该可以安排一定课时的施工图解读,这样学生在进入工作单位后很快就能对所接触的工程进入状态。在讲授施工技术课程时,可以组织学生现场观察观察各种扣件的使用,这样在讲授时就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另外,还可以鼓励教师到工程单位兼职或挂职,利用产学研合作的方法,提高教师的工程素质和工程意思。

2.课程教学中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土木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中,结构类设计课程是其中最重要的课程群之一。结构设计类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对学生工程结构系统概念的培养。通过理论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对工程的评价能力,引导学生在设计和施工中重视结构构造方面的问题;在教学中还必须重视学生人文素质及工作能力的培养,可以让学生进行一定的建模和制定方案,以及安排一定的读书报告等。这样,毕业生不但工程能力得到培养,文字能力及设计能力也能得到一定的提升。

3.注重教学中的理论与实际工程的结合。在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过程中,除了平时教学过程中的与实际工程的相结合。在设计类课程结束时,一般都安排相应的课程设计,对于课程设计的教学,可以列出主要的参考资料,引导学生在实践中逐步摆脱对教师的依赖性,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提,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在地基基础及结构设计中,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规范及设计手册,学会对其提供的相关数据进行判断分析,综合考虑实际的工程情况,选择合理的参数进行计算,从而得到一定的经验积累和对一般规律的掌握;同时学生在设计完成后必须给出施工图,可以结合部分手工绘图和计算机出图。

4.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改善教学内容。由于现有教材内容主要专注于理论的讲授,而且内容重复、陈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教材的内容进行筛选,适当增加与工程实际相结合的课时,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对现有的教学方法,也需要进行适当的改进,采用更加灵活多样的形式组织教学、结合实际的工程组织教学内容等。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还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设计开发了一定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在学生实验前及实验过程中,部分实验通过幻灯片、动画等形式逼真的演示出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5.优化课程的考核方法及形式,重在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由于我校是在原有师范类院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管理模式很大程度上不适应于工程类专业,考试形式一般安排在期末,并且以闭卷形式为主。而土木工程专业课程的开设,主要依据于实际的需要,密切联系与工程实际,因此课时的设置上有相对的灵活性,在考试内容及形式上也相应的需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因此在实际操作国恒重,我们在形式上采用闭卷、半开卷、小论文及实际操作等诸多方式进行考核;在考试时间上采取结束一门课进行一门课考核的方法,以利于学生接触更多的专业相关知识;在考试内容上力求体现和反映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主要在于让学生理解、掌握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在考核评判方式上以学生理解概念准确、对问题的分析深入、对方法的运用得当为评判标准。

四、结语

新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在于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本文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切入点、以毕节学院为例,深入剖析了新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土木工程专业教学及管理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毕节学院土木工程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给出了相应的教学方法改进的建议,形成一定特设的以工程教育为主线的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新时期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刘继明,时伟.知识教育与土木工程课程设置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0,34(2):36-38.

[2]何绍芬.关于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专业建设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1,(8):35-36.

[3]陈昌禄,王友凯,蔺小海.大学本科毕业设计的特点与管理模式构建——以土木工程专业为例[J].人力资源管理,2008,(10):238-239.

[4]雷蕾.问题导向式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196-199.

[5]陶秋燕.应用性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5,(9):41-42.

本科土建毕业论文范文4

关键词: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分组对比

中图分类号:G642477;F407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2)04-0101-03

随着近年来中国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社会对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需求也逐步扩大,这对工程管理专业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江苏大学该专业还处于初步发展和不断完善的阶段。办出专业特色以适应国家提出“卓越工程师”的规划,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工程管理人才,是教育工作者目前面临的首要问题。文章通过对毕业设计实现途径的研究以加快该专业的发展,不断提高该专业办学水平,进而不断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一、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实现途径的现状

国内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主要分为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两种形式。毕业设计是按照类似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模式要求学生完成一套完整的建筑和结构施工图设计。由于大部分工程管理专业隶属于土木工程学院,原有的师资结构、建筑专业背景使学生在毕业设计选题时偏重建筑和结构设计。学生的毕业设计从工程项目的建筑、结构设计着手进行工程概预算,甚至施工组织设计的全过程。但是,这种毕业设计虽然面面俱到却没有侧重点,并且对工程管理专业学生而言,由于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与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设置侧重点不同,使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做建筑、结构专业设计时,存在知识结构上的困难,最后导致毕业设计的实际效果不好,只能停留在浅显的层面,甚至会出现很多抄袭、直接用软件计算却不知所以然的现象。这种毕业设计实现途径对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来说偏离了工程管理中的土木工程专业特点,使毕业论文偏向经济和管理,不利于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对四年所学专业知识和管理知识的综合运用,同时对学生未来工作实际能力的锻炼以及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效果甚微。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没有真正考虑专业的特点,无法凸显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在施工管理、工程投标、企业管理等方面的管理特性。工

程管理专业应是将建筑专业与管理相结合,在研究毕业设计实现途径时考虑以专业特点作为切入点,在充分把握毕业论文实现途径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设计分组对比模式下的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实现途径。

二、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的实现途径

(一)毕业论文实现途径的原则

1. 专业性原则

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主要锻炼学生在团队协作模式下运用所学专业技术和规范,分析和解决工程项目招投标领域中相关问题的能力。

2. 技术性原则

毕业论文不同于调查报告、工作报告等其他应用性文章,要求具有一定的技术性。毕业论文应基于系统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通过整个项目招投标过程揭示工程管理专业的管理本质及其深层次规律。毕业论文的计算既要强调中国工程招投标的现状,还要深入分析在中国现有招投标模式下的清单计价与定额计价的差别,理解引起这些问题形成的深层次原因,以及重点掌握清单计价模式下应该如何计算分部分项清单项目的综合单价。

3. 创新性原则

毕业论文应当体现学生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见解。工程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过于强调理论的原创性显然不现实,但可以在整个招投标的过程中考察学生应对实际问题的应变能力。以投标报价中的实践经验为基础,运用已有理论和方法来研究招投标过程中的问题,得出个人见解。这样就不难实现毕业论文的突破性和创新性。

4.实践性原则

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论文的实现途径应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体现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要求,即在掌握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认真调查各种管理实践活动,分析研究发现的新问题、新方法,形成自己的观点,做到从实践中来,经过理论提升,再指导实践。

5.可行性原则

本科毕业论文实际上是一项实践性的创新活动,其结果往往受到诸多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在实现环节,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理论功底,以及目前学校所拥有的实践资源等实际情况,分析选题的可行性,力求选题是自己熟悉、感兴趣、能发挥自身优势特长的方向。

(二)基于分组对比的毕业论文实现途径

依据上述原则以及考虑到学校工程管理培养应用型本科的定位,制定了基于分组对比模式下的毕业设计实现途径,其主要包括两大设计部分。

1制定分组方案,对学生进行分组

通过实际模拟项目招投标过程中投标报价的标书分类对学生进行分组,使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定位,让他们了解所做的设计工作在实际项目招投标过程中处于何种角色,进一步的体验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首先依据工程投标文件编制[1-3](包括商务标的编制、经济标的编制、技术标的编制)分组。

(1)选定1名投标小组组长,签订项目投标授权书(让学生了解授权书写作方法),授权其负责整个项目投标的进度和质量。

(2)小组负责材料、设备询价,包括:国内采购建筑材料、设备的询价,项目全部材料、机械台班、工日计算汇总,编制综合材料单价、综合人工单价和综合机械台班单价。

本科土建毕业论文范文5

关键词:应用型教育 土木工程 实践能力 本科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b)-0036-02

应用型本科高等教育是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主要教育教学目标的高等教育形式,其主要目的在于为社会和地方经济建设培养拥有某一或多个专业突出技能的工程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决定专业方向设置和确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十分重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根据市场经济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具体需求来开设相关专业或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在当前我国大兴土木的市场环境下,培养拥有土木工程专业相关知识技能的本科高级应用型人才显得尤为迫切,不仅能够满足国家和地方土木工程建设与发展的需要,而且能够有效缓解本科毕业生巨大的就业压力。应用型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以培养学生的工程结构分析、设计、制图、施工和监管能力为其核心培养目标,所培养的毕业生能够独立从事所学专业方向(如建筑结构方向、暖通与空调工程方向、地下工程方向及桥梁与隧道工程方向等)的相关社会实践工作,在社会上具备一定的竞争技能与创新思维。因此,对于本科应用型高等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在制定与实施培养方案过程中就必须让学生掌握该领域的相关核心技能,以适应工程结构建设。

1 应用型土木工程专业必备技能

专业核心技能是指从事本专业社会领域工作所应该具有的履行岗位职责的技术能力,能够熟练地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既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能力,也具有稳重的实操工作技能。专业核心技能本科毕业生职业选择与未来人生发展的最根本保障,因而本科应用型高校应充分重视学生核心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

应用型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核心技能的培养综合性强,一方面涉及数学、概率论、电工学、物理学、计算机、力学、建筑学、管理学、建筑结构技术、道路与桥梁技术、地下建筑工程技术、岩土工程技术、系统控制技术等多个相关及相近学科,学生在学习和掌握这些基本理论知识时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另一方面,由于工程材料、分析手段、施工技术等更新换代的速度很快,直接导致本科教学的培养目标、课程结构、实习集训内容及教育教学手段等也必须要不断的更新和改进,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将影响高校教师传授土木工程专业的相关知识技能。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的核心技能应为工程结构分析与设计能力、工程结构施工与组织能力、工程结构管理与维护能力,在培养学生掌握这些能力的过程中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但要让学生掌握必须的相关基础理论,而且在实践过程中也应具备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旦学生掌握并能够运用这些核心技能,具有工程结构分析、设计、施工、维护与管理能力,也就意味着学生具备了该专业方向的核心技能,能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体现自身的特色与优势,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

2 基于实践技能实现的人才培养目标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应坚持理论知识教育与工程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原则,不仅要让学生理解、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理论,也要让学生积极参与专业方面的各种实习、集训等,使其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其人才培养目标应将理论知识、实践能力与个人素质三者并重。

(1)理论知识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以通识类与专业应用型理论知识教育为基础,在培养学生基础理论学习的同时,加强学生的知识迁移与应用能力,并逐步培养学生的个性化能力发展。

(2)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如前所述,本科应用型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突出所培养毕业生从事社会工作的适应能力与竞争能力,这就要求实践能力培养是应用型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突出点,所有的教学环节和课程计划都应以此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与知识迁移应用能力[1]。

(3)个人素质培养。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素质的培养分为两个方面:专业素质培养和非专业素质培养。专业素质培养是指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重视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和专业技术、技能的培养,非专业素质培养是指应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科学思想和人文素养,具有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实干创新的精神。

3 土木工程专业实践能力培养途径

3.1 课程教学体系

本科应用型土木工程院校的应以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性型为其课程教学体系的核心,为实现这一核心能力培养目标,应用型土木工程院校应有针对性地安排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学习,突出课程教学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并加强和保障实践教学环节的可行性和综合性,而不能按照研究型本科院校追求知识高深性和系统性的培养目标开展课程教学[2]。以“工程实践应用”为本科应用型院校土木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主线,以“必需够用”为准则融合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的理论教学,配合系统、完善、可行的教学实践环节,将所学知识通过实习、集训、观摩、案例分析与设计、课程实验等环节贯穿起来,进而形成稳定的、具有工程技术应用特色和导向的课程教学体系。

3.2 实践教学环节

土木工程专业是一个对实践教学要求很强的工科专业,学生所学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技能都将通过实践环节来体现和检验,通过实践教学环节的培养,学生能够不断增进自己的动手能力、知识迁移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3]。然而,当前应用型院校土木工程专业由于培养目标不清晰导致实践教学环节存在多处弊端[4],实践教学形式化、表面化、单一化现象普遍。工程实践教学环节应由专项技术能力、工程应用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三方面组成:专项技术能力培养与课程教学同步,即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开展相关方面的专项技术能力培养,如在建筑材料课程讲授中进行各种材料的性能试验(如混凝土材料试验、型钢材质试验、石材材质试验等)、在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课程讲授中开展混凝土梁、柱等构件的力学性能试验;工程应用能力培养是将理论知识在专项技能培养的基础上进行,主要培养学生掌握工程结构分析、设计与施工过程,该方面的技能可以结合工程算例分析与设计、现场实习与勘测、结构检测与试验实习进行;综合知识技能培养是针对某一技术领域(如建筑结构方向、地下工程方向、基础工程方向、结构分析方向等)进行的一个系统的、全面的工程结构分析与设计,学生通过该综合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实践,能够全面地掌握该技术领域工程结构分析、设计、施工、检测与监测过程,毕业后能够独立承担所学方向的工程结构设计,该方向知识技能的培养可以通过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来实现。

3.3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对于培养高质量的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5]。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有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两种。

在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方面,由于与课程教学联系紧密,重点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技能,因此,应将基地建设的重点放在校属实验室建设中,加强建筑材料实验室、建筑结构实验室、结构检测与监测实验室、工程计算机应用实验室等的建设,让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基于校属实验室开展各种材料性能、结构构件力学性能、工程结构数值仿真等方面的试验,促进理论联系实际,将所学知识及时在实验室消化、理解和巩固,进而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技能。其次是培养学生的分析与设计能力,因为土木工程专业相当一部分毕业生毕业后会在结构设计院参加工作,为此就必须培养学生的结构分析与设计能力,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动力相关软件(如PKPM、CAD)的基本操作技能,能够利用软件进行结构地震分析、结构内力计算及施工图绘制等,进而为学生毕业后快速的适应设计工作奠定坚实的专业能力基础。

在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方面,校外实践基地对于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优势在于可以弥补在校内实训或实验中心无法完成的内容,丰富的社会资源是高校自身无法比拟的,但高校可以充分吸收和利用这些资源来培养学生,如建立产学研基地,将高校的教学、科研与企业的工程应用充分结合起来,既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也可为企业带来一定的人力和科研资源,达到互惠互利的功效,同时,也可为企业培养优秀的毕业生。

4 结语

本科应用型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应以工程结构分析与设计能力、工程结构施工与组织能力、工程结构管理与维护能力的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在遵循社会需求导向的前提下将理论知识、实践能力与个人素质培养三者并重,制定以“工程实践应用”为主线、以“理论知识教学”为辅线的课程教学体系,加强校内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就业竞争力和实践创新思维的高素质专业应用型人才,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张林,陶君成,孙静.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今日科苑,2006(9):104-105.

[2]曹霞.构建与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相适应的教学课程体系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9,18(3):75-77.

[3]董倩,黄林青,赵宝云.应用型本科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1,20(5):109-113.

本科土建毕业论文范文6

[关键词]土木工程 从业能力 培养措施

[作者简介]董艳英(1970- ),女,河北卢龙人,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城市建设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土木工程专业教学与研究;张立山(1972- ),男,河北滦南人,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城市建设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工程管理专业教学与研究;朱天志(1966- ),男,河北卢龙人,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城市建设学院,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土木工程教学与研究。(河北 秦皇岛 066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度河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土木工程+工程管理’整合式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jygh2010002)和2008年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教学研究项目“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081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2-0092-02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400余所大学设置土木工程专业,在校生30余万人。在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体制下,国家重点发展一批重点大学,主要培养高精尖的研究型人才。地方政府重点扶植高职高专院校,主要培养直接面向生产一线的技能型人才。中间的教学型普通高校应该进行应用型本科教育,主要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技术管理人才。对于普通高等院校的土木工程专业,也应该进行应用型教育模式,培养符合市场需求具备一定从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一、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的从业能力要求

按照高等学校土木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编制的《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的说明,土木工程专业主要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能胜任建筑、桥梁、隧道等各类土木工程设施的设计、施工与管理,具有扎实基础理论、较宽厚专业知识和良好实践能力与一定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能够在有关土木工程的设计、管理、教育、金融与保险等部门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

二、土木工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培养方向偏离就业需求。高等学校为了适应人才市场,有利于毕业生就业,拓宽了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口径。造成的直接后果是:毕业生专业知识不足,专业性不强,工作起来上手慢,毕业后至少需要在企业相关岗位工作3~4年才能熟悉具体工作。通过对普通院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调查,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施工管理类工作,其余部分同学从事勘察设计、房地产管理等工作。而高等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在制订培养方案时,往往将学生毕业后的工作方向预定为工程勘察设计方向,开设大量结构设计类课程,忽视了施工管理类课程的合理设置,导致专业课程体系与学生毕业后的实际工作需求不一致。

2.工程管理类知识较薄弱。通过对用人单位进行回访,发现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掌握的工程技术类知识比较扎实,相对而言工程管理类知识比较薄弱,不能满足建设企业对土木工程复合型人才的具体需求。按照目前普通高校土木工程专业传统的教育模式,在制订培养方案时往往过多强调基础理论教育和专业技术教育,而忽视经济、管理、法规类管理知识的教育。

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与国家宏观政策及经济发展方向息息相关。近几年随着国家在基本建设领域的投入不断加大,城市建设和路桥建设不断升温,土木工程专业的就业形势持续高升。能否顺利就业已经不再是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需要考虑的问题。但是,建设行业的薪酬水平近年来不断呈现出管理岗位高于技术岗位的倾向,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不可避免地要从技术转向管理,管理知识的欠缺成为其事业上升的瓶颈。

3.工程实践操作能力较低。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中的专业理论知识来源于工程实践,学生学完后又需要将其应用于工程实践。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既要具备一定的专

理论基础知识,同时还应该具备一定的实际工程实践操作能力。事实上,在目前的教学过程中,土木工程教学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未能及时更新,能够将不同科类的知识综合在一起的课程比较少,还存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脱离的现象。教学方法仍然以教师主观讲授为主,还不具备学生自我体验、自主学习、自由创新的环境。近年来全国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在不断扩招,学生数量成倍增长,而各高校的实验教学设备与师资力量却未同步增长,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效果被不同程度地削弱。教学实验往往局限于验证性实验,多年来一直被教育专家所提倡的自主性、设计性实验难以得到落实。学生在生产实习过程中停留在现场参观阶段,很少能实际参与到工程实施的具体工作中。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内容大多脱离工程实际,基本都是指导教师按照参考书虚拟的设计任务。目前各高校的生师比普遍比较高,土木工程专业表现尤为突出,学生数量的大幅增长直接导致教师对学生实践教学的指导效果大打折扣。这样的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工程实践操作能力比较低,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求。

三、土木工程专业从业能力培养的措施

1.准确定位专业方向和培养目标。普通高校土木工程专业要根据本专业的发展历程、办学条件和学校的地理位置,合理把握自己的办学层次,准确定位自己的专业方向和培养目标。普通高校的土木工程专业要立足地方,为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服务。在原有办学基础上,发挥本校学科优势,以用人单位实际需求为导向,着重培养懂技术、懂管理、懂经济、了解相关建设法规并具备较强工程能力的复合型施工人才。建设领域相关注册工程师考试的内容反映了建设企业对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师知识结构的要求,也为高等院校设置专业方向、确定人才培养规格提供了重要参考。目前,与土木工程专业相关的注册工程师主要有:结构工程师、建造师、监理工程师、土木工程师(岩土)、造价工程师等。在制订培养方案时,可以按照上述注册工程师的考试内容设置满足考试需求的专业基础课程,然后按照不同类别注册工程师的具体专业知识需求设置不同的专业方向。  2.开设管理类课程或辅修专业。随着国民经济的转型和发展,建设企业对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在知识结构方面的要求发生了明显改变,懂得经济和管理、了解建设法规知识已经成为工程技术人员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的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工程管理类课程的重要性,将工程管理类课程设置为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模块。在工程管理类课程的设置上要学以致用,尽量结合国家目前实行的建设领域的注册工程师(建造师、造价师、监理工程师等)的考试内容。可以开设建设法规、工程经济学、管理学原理、工程项目管理、建筑企业管理、工程建设监理、施工组织与管理、工程造价管理等课程。考虑到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对课程总学时的限制,工程管理类课程不可能设置太多。如何在有限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掌握比较实用、系统的经济管理知识,就显得非常重要。建议设有工程管理本科专业的高校,可以面向土木工程专业在校生开设工程管理辅修专业,这样就可以在培养方案的学时限制之外比较宽松地开设工程管理类相关课程。

3.改革并有效实施实践教学环节。在制订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时,要以实际工作需求为目标,突出实践教学的地位与作用,理论教学要为实践教学服务,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将实验、技能训练、各种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进行统筹考虑与安排,以解决实际工程任务为最终目标,构建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四年培养,要让毕业生具备一定的工程实践操作能力,能够在短时间内胜任土木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等实际工作任务。大力发展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建设企业建立良性互动的长效机制,建立长期稳定的伙伴关系,搭建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平台。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解决了学生各种实习的场地问题,基地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可以填补学校指导教师在实际工程经验上的空白。逐步建立学校与建设企业之间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学校土木工程实验中心可以与社会工程质量检测机构实现资源共享,学生可以在周末和假期到工程质量检测机构进行实习,可以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可以和企业一起通过科研实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重在培养学生综合利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重视选题环节,由指导教师以实际拟建工程或已建工程为背景,结合设计考核目标拟定设计题目、设计内容和设计范围,选择常规结构形式,真题真做,严格按照工程规范进行设计,让学生学会使用工程设计软件,毕业后直接可以胜任简单工程的设计任务。实践教学是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抓好实践教学环节才能使学生学会从工程的角度来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达到理论和实际的有效融合,培养出满足土木工程专业从业要求的应用型人才。

4.加强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和知识面是用人单位面试考核的重点,建设企业最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可以说能力比知识更重要,如果能力单一,即使暂时就业,后期的事业发展也会受到限制。在校期间需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创造能力、决策能力等。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在掌握本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需要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生产实习可以由学生自己去联系实习工地,争取通过自己努力实现带薪顶岗实习,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又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协作能力、组织能力以及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

5.积极培养“双师型”师资力量。土木工程专业任课教师尤其是实践教学环节指导教师要实行“双师制”,既要有高等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又要有相关工程岗位工程师证书。在保证完成常规教学任务的前提下,鼓励教师参与工程实践,参加与土木工程专业相关的执业资格考试,对获得注册工程师执业资格的教师,在评奖选优和职称评定时给予适当优先政策。根据任课教师的专业发展方向和学科建设的需要,定期轮流组织选派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到勘察设计企业、施工企业、监理企业等顶岗工作,掌握工程规范标准,熟练应用工程设计或管理软件,提高教师自身实践操作能力。这样,教师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不只是讲授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而是能够将自己的工程实践经验融合到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最终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媛婧,曲贵民.试析专业设置与社会发展的契合——以土木工程专业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7).

[2]高等学校土木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本科土建毕业论文范文7

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学校为规范隧道工程毕业设计的指导和管理,对毕业设计的流程、质量控制体系、考核评价体系及设计成果等方面进行规范,并对如何更好地开展毕业设计指导进行了多个方面的探讨和借鉴,但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选题与工程实际存在一定程度脱节;设计资料陈旧,没有及时更新,缺乏系统性;毕业设计成果欠规范,设计质量有待提高;设计过程管理不严格,学生态度不积极严肃;指导模式有待改进和完善。总体而言,目前本校隧道工程毕业设计在选题、指导、培养目标、参与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建立创新激励机制以及理论与工程实际相结合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对我校隧道工程毕业设计的几点改进和完善建议

隧道工程是土木工程的一个分支,宽口径的土木工程专业是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其涵盖范围广泛,涉及的知识面宽,针对性强,其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社会性、综合性、创新性和群体性的特点。根据“湖南城市学院隧道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教学培养目标,贯彻因材施教的育人原则,更好地体现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三元一体”的教学思想,适应厚基础、宽口径的专业培养要求,本校对隧道工程毕业设计的指导根据2010届、2011届与2012届毕业生的设计情况以及暴露的问题,和与多个学校的探索交流,主要针对设计前期、设计过程和设计后的总结提出了以下几点改进和完善的建议。

(一)充分做好设计前期工作

1.加强和落实好毕业实习,科学选题,提前选题。毕业实习能够让学生充分体验施工现场,将学习的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成为学生为完成毕业设计很好的练兵场,因此教师应该加强毕业实习的落实。本校的毕业实习安排在第7个学期期末延续至寒假,因此尽量在满足教学安排的情况下,争

取较长的时间给学生体验,同时制定好相关的指导方案,有针对性地指定实习内容,并要求做好实习日志和报告并据此进行毕业实习答辩和评定。毕业设计成功与否,效果如何,与毕业设计选题密切相关,题目选择要满足教学要求,还应达到专业培养目标的教学大纲要求,尽量结合生产实际、科学研究的任务,同时还应适当反映本专业领域的发展水平和前沿动态。另外,要切合学生实际知识水平和应用能力,特别是毕业设计内容还应该结合学生毕业分配的去向,2010届、2011届与2012届曾经参与过隧道工程技术工作的毕业生反馈的信息表明,由于选择与工作相关的毕业设计课题,确实受益匪浅,他们能够更好更快地适应工作环境。因此,建议在学生毕业实习前由老师制定好选题,给定相关设计资料,特别重视给定详细的地质资料,让学生在施工现场重视对地质资料的分析、研究和使用,充分熟悉和巩固工程地质方面的专业知识,让学生在毕业实习期间有针对性地选好课题,同时学习和强化与之相关的内容,收集实用的资料,了解相关施工工艺。

2.做好资料搜集工作。选定了毕业设计题目,学生应该以此搜集相关的规范,教材(特别是《隧道工程》、《土木工程地质》、《结构力学》、《岩体力学》等)、参考文献、论文以及相关视频资料,同时熟悉隧道施工工序,认真阅读,回顾和读懂读透重要章节内容。这部分的工作量大而且对顺利完成毕业设计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可能有的学生不积极,或者有些盲目,老师应该予以适当的指引,尽量避免学生做无用功。

(二)落实和抓好设计过程

在前期做好较为充分的设计准备后,本着“以人为本,教会生存,张扬个性”的指导方针,设计过程不仅学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性,指导老师也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工作,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同时学校要制定积极的管理措施作为有力的保障,从而保证毕业设计的顺利进行。

1“.模板化”设计与“个性化”设计相结合。本校隧道毕业设计由于在资料库储备方面还没有完善,所以毕业设计宜采用“模块化”。“隧道工程的模块化设计”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内容:选线、建筑限界、洞门、衬砌、通风与照明、排水、施工方案、施工组织、概预算等。学生必须要有这几个方面的设计内容,但是为满足教学要求的深度和广度,又避免抄袭现象和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探索和创新的精神,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同时建议还采取“个性化设计”补充,在以上几个基本内容中采用其中1-2个版块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和专项设计,有必要时可以辅助试验,施工现场考察。

2.正确对待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已经在工程设计得到广泛应用,计算机应用能力成为衡量毕业生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毕业设计过程中要求毕业生结合本校师资队伍情况,以隧道工程为毕业设计对象,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合理使用计算机进行辅助设计,但同时为了避免学生抄袭和弱化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建议学校采用“手工+计算机辅助设计”相结合的模式。例如,首先学生必须掌握常用的办公软件,如:Word、Excel、Power-Point、AutoCAD、Project等,并能熟练地用来进行大部份毕业图纸的绘制与毕业计算书的编写;其次,对于部分非常重要的图纸,如建筑限界设计,紧急停车带设计,洞门平面图,洞门立面图,各类围岩衬砌设计及配筋图,爆破施工方案,路面结构图则必需采用手工绘制。同样,对于结构设计计算,要求学生学会相关软件,如Ansys、Midas-gts、Flac3D、Abaqus,同济曙光等进行结构受力计算和分析。但对基本的计算,如围岩压力的计算、衬砌配筋等,宜采用手算。此外,还应适当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与自己工作相关的设计和研究生学生学习,还可以较为深入地引导学生学习同望West,Origin科技绘图,以及Fortran90、VC++等计算机语言编程的应用。

3.教师指导模式的改进。指导老师精力和时间的投入、给予的耐心指导是学生顺利进行毕业设计的强有力保证。教师指导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和提高:

(1)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指导老师不仅要进行业务指导,更要着眼于教书育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工程能力;不仅在设计选题和下达任务等环节“精挑细选”,更要在指导过程中“精雕细凿”,因材施教;不仅要对学生的出勤纪律、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管理监督,同时要听取学生完成工作情况的汇报,关心学生的全面成长。因此老师可能采用多种指导方式,如直接与学生见面或者运用QQ、手机等联系方式进行指导,同时建议老师指定每周特定的时间为学生答疑解惑,尤其对于地质资料的阅读和衬砌设计部分,要适当补充相关文献、论文和专题形式的详细指导。

(2)指导老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摆脱以往“单行灌入式”的教学方法,改变学生“等、靠、要”的惰性心理,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另外,还要特别注意锻炼学生自学能力,例如对于衬砌计算,他们不知道如何下手,指导老师可大致先讲述计算的基本环节及如何查阅相关资料的途径,然后放手让学生们自主去探究,最后再根据相关问题重点答疑。这样在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得到提高的同时,也让学生学会了如何规划处理工程问题。

(3)组成指导小组定期给予指导。隧道工程毕业设计是对所学专业的综合训练,它涉及岩土、地质、建材、力学、施工组织及概预算、结构设计原理等各个方面,涉及的问题多,知识面较宽,这就要求教师要分工协作,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以保证毕业设计指导的质量,因此建议成立隧道专项指导小组,小组教师适当地补充一些隧道工程专题讲座,并进行集体答疑,互相配合,避免独立指导下不全面的弊端;同时小组成员经常讨论指导毕业设计的经验与体会,对培养青年教师,提高其业务水平及指导毕业设计的能力也起到积极的作用。

(4)与其他院校多交流,相互借鉴。这三次的毕业设计指导通过与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科技大学等高等院校的师生相互交流,同时聘请相关教授(如华中科技大学王元汉教授)来本校进行毕业设计指导和相关知识讲座,为本校隧道工程以及其他毕业设计提供了很多的建设性建议,特别是对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等方面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全面完善了本校土木工程毕业设计指导模式。

4.学校加强和落实好考勤制度和考核评价体系的管理。毕业设计的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毕业论文的选题、任务书的下达、开题、评审、答辩、成绩评定和归档等一系列程序。毕业论文的管理工作需要制定如教师指导、师生定期交流、论文审阅、考核标准和评级等一系列制度规范。虽然本校建立了一系列毕业设计管理制度,但其中却存在许多尚需完善之处,因此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实施办法、明确考核标准和指标。同时,必须强化贯彻制度的力度,将毕业论文的相关规定和条例落实到位。在实际执行中,对毕业设计成果质量要求不能放松,并且监督管理工作不能浮于表面,特别是对于出现问题的毕业设计,应更加严格要求,保证整改效果。

(三)设计后重视总结与完善

1.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分标准。毕业答辩是考核毕业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应变能力的一种手段,是对学生毕业设计水平的评估。组织好毕业答辩可提高学生整体的专业水准。目前,本校土木工程的答辩是按班级进行的,桥梁工程专业与隧道工程专业混在一块进行答辩,因此采取的毕业答辩模式有待改善。根据本校教学资源的具体情况,结合以往的答辩模式和借鉴山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答辩模式,本校土木工程目前的毕业答辩模式应该分专业进行,各个专业答辩小组组员由6人组成,由本专业学科带头人任组长,指导老师和专业老师各2名,聘请1名施工现场工程师或退休工程师参加答辩。毕业答辩内容宜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

(1)毕业设计宣讲。由设计者口述完成,要求宣讲内容完整严谨,概念清楚,能正确运用图表,重点突出创新能力及涉猎可能夺得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和对未知施工知识的探究,这里建议采用悬挂图纸,黑板板书和PPT演示相结合的方式,重在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2)抽题答辩。指导老师根据设计过程需要的基本知识,必须掌握的重点知识,选好一定数量的答辩题,供答辩现场抽签答辩,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一个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为毕业生掌握基础知识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

(3)提问答辩。参加答辩的老师提前阅读毕业设计,紧扣毕业设计进行随机提问答辩,学生即兴回答,要求能很快理解所提问题的实质,解答内容正确,论证确切,逻辑性强。

2.重视资料库的完善。就毕业设计这一教学环节而言,需要大量的设计资料做支撑,这既是教学任务的要求,也是资源积累和教学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目前,本校隧道工程的设计资料数量严重不足,参考书籍不全,规范没有及时更新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和速度。因此,学校、老师和学生必须重视隧道设计资料的收集、整理和资源整合,除了补充和完善常规纸质资料外,应当发挥学校网络的优势,建立本校毕业设计专题专版。资料库的完善与整理包括:

(1)收录前届毕业设计提供的各种地形图和地质资料;

(2)收集各种隧道工程设计实例(包括常规的和特殊的案例);教师实际完成的具有代表性的设计案例,突出特殊的设计;

(3)收集“模板化设计”中各个专项设计相关的技术论文等资料,形成各项专题多样化模板,建立专门的数据库供学生查询和利用;

(4)收录各种设计、施工、验收规范和图集等;同时对新的规范及时进行更新和公布。这样,通过集合各种优秀资源,不但实现了信息资源共享,满足了毕业设计的资料需要,还达到了积累资源和教学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3.评定优秀指导教师和优秀毕业生。制定相关的政策,综合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的努力程度,设计成果质量与答辩表现,每组评定适宜数量的优秀毕业生,同时根据指导老师的指导记录和对毕业生的问卷调查,评定毕业设计优秀指导教师数名。这样在设计过程中,学生与学生之间,老师与老师之间形成一种不断改进,不断提高的良好活跃的竞争氛围。

4.毕业答辩结束后,组织毕业生师生座谈会。毕业答辩结束并不意味着毕业设计的整体结束,还应该对毕业设计的指导模式和需要完善的政策和相关条例条文进行总结,完善本校对以后毕业设计的指导。建议本院在答辩结束后,进行1~2次毕业生设计师生座谈会,总结设计过程中遇到的专业问题,以及管理制度、指导方面和其他方面的问题,通过学生自主发言,老师补充的模式总结,例如在进行隧道衬砌受力数值模拟的时候,关于建模和后处理的难点问题,对于围岩压力的计算采取excel计算还是自行编辑的程序计算的问题,老师的指导环节如何设计更有效的问题等,为本校以后的隧道毕业设计提供参考。

由隧道工程毕业设计引发的几点教学建议

(一)开展“四年级本科生导师制”

我校土木工程专业现设有建筑工程、地下空间和道桥方向三个方向,根据本校的师资队伍,借鉴东南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本校可以采取“本科生导师制”,采取学生和导师“双向选择”的方式,其目的和要求是:

(1)导师负责学生在大学四年的学习情况,包括专业课学习、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和科技竞赛、参与土木工程试验等;学生根据自己学习的方向选择老师,有的放矢的跟随导师学习自己所关心的科研问题。

(2)导师主动关心学生的全面成长,通过与学生“交朋友”的形式,帮助学生克服遇到的学习,心理和生活方面的问题。

(3)导师尤其负责学生大四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

(二)引导学生走进试验室,培养科学和严谨的学习态度

本校拥有土木工程试验中心,下设建材、力学、土工、结构、道路、桥梁等专业实验室。经过10余年的发展,现已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学校重点实验室之一。专业技术人员和师资力量雄厚,本中心拥有六层土木实验楼1栋,结构厂房1栋,实验设备约400余台套,拥有多台先进的大型设备、仪器,其中包括500吨压力试验机、结构疲劳试验机、全站仪、桩基检测仪、电子万能试验机、智能液塑限联合测定仪,多功能振动测试系统,超声波检测仪等。土木工程实验中心除承担全校工程类专业的实验教学任务外,还和湖南城市学院土木工程检测中心对外承接大量房建、道路、桥梁、岩土、测绘工程等方面的试验和检测项目,同时也是重要的科研基地。为充分利用这些实验设备,为引导学生将理论和实践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本校应该放开手,制定试验室开放政策,老师引导学生多走进试验室,给予相关的试验课题,让学生自己动手,探索新知识,解决问题,培养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土木工程专业素养不断得到提高。

(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土木工程检测项目,培养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

本校拥有土木工程检测中心,其是本校集产、学、研为一体的一个对外平台,拥有结构、道路、桥隧、建材、土工、测量6个实验室。检测中心严格按照要求建立了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本校在满足教学要求的同时,应该充分利用这个平台,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其中的检测或实习、见习,提前体验土木工程的工作和需要具备的严谨科学的工作态度,从而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强化专业学习和择业。

本科土建毕业论文范文8

关键词:土木工程;毕业设计;团队指导模式;教改实践

作者简介:陈春红(1983-),女,江西吉安人,常州大学土木工程系,讲师;朱平华(1966-),男,湖北天门人,常州大学土木工程系主任,教授。(江苏 常州 21316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常州大学教育改革与研究项目(项目编号:GJY1202002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2-0179-02

毕业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本科阶段重要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是锻炼学生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反映学生的科研能力、创新水平和高校教学质量,实现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随着土木工程专业口径拓宽和工程技术更新,传统的毕业设计运行模式已无法满足毕业设计质量要求。[1,2]本文探索和创新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团队指导模式,在组织形式、设计选题、过程控制等方面进行深化改革,以期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加强学生的专业素养,实现“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要求。

一、传统毕业设计指导模式现状

1.毕业设计选题

目前,多数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选题面相对狭窄,题型单一,深度不足,且以“命题式”的设计题型居多。比如,工业与民用建筑方向的毕业设计一般为多层框架结构和单层工业厂房,学生很少接触其他结构体系的设计,这就制约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体现不出厚基础、宽口径的专业培养要求。另外,设计中对土木工程各方向的内容分配不合理,往往是重结构、轻建筑和施工组织设计,对道桥和地下工程设计的内容较少。设计题目大多不是根据实际工程来命题,对设计结果无法校核、论证,且多年来题目类型相同,内容大同小异。[3,4]这使得学生普遍感到毕业设计和实际工程脱轨,缺乏工程实践意义,降低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欲望,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2.毕业设计时间安排

多数高校毕业设计安排在第八学期,而在这学期,找工作的学生忙于参加招聘会和面试,不能认真静心地做毕业设计;考研的学生在准备研究生面试和复试时占据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进度和质量。有些学生意识不到毕业设计的重要性,忽视了毕业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将四年所学知识综合化和整合化的唯一机会,在毕业设计时准备工作不充分,匆忙着手,对最新的专业设计规范、专业标准图集、专业构造手册熟悉较少,完全依靠教师的指导,被动性设计表现明显,学生在设计中体会不到设计成就感,导致其重视程度、设计热情下降。

3.毕业设计指导教师问题

在毕业设计中普遍存在指导教师严重不足的问题,毕业设计环节的生师比过高,有些高校甚至高达10∶1。很多青年教师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教学,知识结构不够完整,缺乏工程设计和实践经验,这就影响了毕业设计的指导质量。比如建筑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涉及到建筑设计、结构设计、施工组织设计等,指导教师必须精通这些专业知识才能高质量地指导学生开展毕业设计。同时,教师要兼顾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投入指导毕业设计的精力有限,很难对所有学生的毕业设计管理和监控到位,致使学习主动性不强的学生设计进度严重滞后,毕业设计质量不高。

4.毕业设计成果达不到设计要求

在大学期间,土木工程专业除了学习专业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外,还有课程设计实践环节。但这些课程和实践环节均局部独立,片面性较强,缺乏全局系统性和整体性,使学生多以点状形态记忆专业知识和工程技术问题,缺乏大土木观,工程设计整体观模糊,这使得有些学生在毕业设计中既不能分析具体工程问题,又不能校核论证设计结果,只能照搬结构设计范例,依赖结构设计软件,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毕业设计成果远远达不到“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有些学生不能按照设计进度进行设计,毕业设计前期松松垮垮,而后期通宵作战,导致毕业设计内容不完整,深度不足,设计水平不高,甚至出现了计算书前后矛盾以及计算书和设计图纸自相矛盾的情况。

二、毕业设计团队指导模式

毕业设计团队指导模式是根据土木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和“卓越工程师”培养要求,以实际工程和科研项目命题,由多名教师合作组建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团队,指导多名学生完成较大的毕业设计课题,确定毕业设计中实施团队指导的相关具体方案,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1.毕业团队指导模式的目的和意义

毕业设计团队选择内容全面、结构体系丰富的课题,学生在设计时分工合作、各司其职,对土木工程多个专业方向知识均有汲取,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工程意识。在毕业设计过程中采用讨论式和启发式教学,形成研讨气氛,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学习、补充、启发,全体团队成员的素质得到发展,共同进步,这为提高毕业设计教学质量奠定了基础。多名教师共同指导,相互配合、优势互补,为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创造条件,也有利于教师的进步和成长。

2.指导教师团队的构建

指导教师团队组建时要综合考虑教师的学缘结构、学科专长和年龄结构,教师之间学科交叉合理,各有所长,优势互补,老中青教师搭配组合。团队负责人一般由有丰富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担当,在选题、设计成果考核等重要环节以及学术方向和关键技术等方面,对团队教师起培养、指导、协调和组织作用。其他成员一般为中级职称以上的教师,尤其要吸收青年教师加入团队,根据其学科专长与特点负责对学生进行具体指导。[5]指导团队既分工又合作,不同专业和方向的教师全程参与指导,根据进度和设计内容分阶段负责。在团队中以老带新,培养年轻教师和专业基础课教师。

3.学生团队的构建

根据课题规模和任务的难易程度确定毕业设计团队学生人数。学生团队组建应基于双向选择原则,教师要对团队的课题研究方向、研究思路和研究成果做初步阐述,让学生对课题有所了解。在组建学生团队时可以同专业,也可以跨学科、跨专业,应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组队,尤其要鼓励基础差的学生进入团队。团队组建后,应选一名理论知识扎实、责任心强、协调组织和沟通能力良好的学生担任组长,负责团队的研究进展、实验组织和人员协调工作。

三、深化毕业设计改革

针对以往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现状,常州大学土木工程专业进行毕业设计团队指导模式教学改革实践,旨在提高毕业设计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实现“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

1.毕业设计选题改革

为了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满足土木工程专业职业要求,选题要结合实际工程项目,与地方施工单位或设计院所合作选题,根据学生团队的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情况进行“真题真做”或“真题假做”,尽量避免“假题假做”,通过对比设计成果和现有工程的差异,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或者将教师的科研项目整理成为既能满足毕业设计要求,又有一定科研性及学科前沿的综合性的毕业设计题目。在选题时,注意给课题适当添加自由发挥空间,旨在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毕业设计提前安排

为了解决毕业设计与就业的矛盾,一方面将部分学生在大三时就吸引进入教师的科研团队,提前接触科研项目,开拓学生的科研能力,为毕业设计做好知识储备,另一方面将毕业设计的前期工作提前安排在第七学期末开展,增加了毕业设计的有效时间。指导教师详细介绍课题的工程背景、研究背景、具体内容和预期成果,学生根据毕业设计的任务与要求收集资料,查阅参考文献,分析课题的研究内容,提出研究思路和设想,完成科研实践和文献综述(开题报告)。指导教师要及早介入学生的前期准备工作,缩短学生毕业设计适应时间,减少起始阶段的盲目性。

3.加强团队管理

过程管理是能否按时保质保量完成毕业设计的关键。所有指导教师对毕业生的开题、阶段性检查、中期检查、答辩进行互相把关,互相促进。重点从以下几点做好过程管理:

(1)团队指导教师要分工明确,责任清晰,实行值班制,保证学生在毕业设计中遇到问题可以随时得到教师指导;团队负责人关注试验进度,对毕业设计进行阶段总结。

(2)制定有效的团队管理制度和操作程序,建立良好的师生信息传达和反馈渠道。

(3)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学生在设计过程中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教师不能选择硬性压制和忽略不问,而应积极引导学生通过主动思考和积极创新来解决问题。

(4)开设毕业设计讲堂。针对毕业设计中涉及的难点和重点问题,由相应的教师以毕业设计讲堂的形式进行专题讲解,丰富毕业设计指导形式,提高毕业设计学习效果。

(5)集体评图。团队负责人组织团队教师共同讨论确定毕业设计图纸要求和统一评图标准,利于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很大程度上起到传帮带的作用,可以促进年轻教师快速成长。

4.加强与校外企事业单位深度合作,校企联合培养毕业生

高校和企业深度合作是培养“卓越工程师”的重要途径和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有效方法,既解决了高校办学资源匮乏问题,又为企业的发展与创新提供了人才。常州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与校外企事业单位联合培养毕业生,建立校内指导教师和校外工程师毕业设计联合指导团队。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依托校企节能减排材料研发中心和校企重点实验室建设,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学生在企事业单位开展毕业设计,以实际工程为设计课题,设计结果可以对比校核,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工程意识和参与实际工程项目的热情。[6,7]在联合指导过程中,校内教师和校外工程师要分工明确、责任清晰,制定校外毕业设计管理制度,校内教师定期检查学生毕业设计进度和毕业设计成果,并对阶段性问题进行解答。

四、实践效果

经过三届毕业设计的探索和实践,常州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已逐渐规范和完善了毕业设计创新团队的教学模式,毕业设计质量得到明显改观。通过毕业设计团队指导模式的构建,毕业生整合构筑了较为完整的专业知识结构,提高了工程实践应用能力,锻炼了科研创新和团队协作能力。同时,各专业和方向的教师之间的联系得到强化,不同专业课程教师对相关课程的认识得以深化,加强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但是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面向“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土木工程专业毕业团队指导模式还存在不足之处,需要在今后的教学改革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探索提高。

参考文献:

[1]刘铮,王海莹,孙俊.宽口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模式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4,13(1):100-102.

[2]李方慧,赵永江,孟凡.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的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改革[J].高等建筑教育,2012,21(6):40-42.

[3]张亦静,何杰,肖芳林.基于团队协作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模式探讨[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08,22(3):107-109.

[4]卢瑞华.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调查与剖析[J].理工高教研究,2008,(1):96-99.

[5]王金梅,郑培超.毕业设计团队指导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高教论坛,2012,(20):31-32.

本科土建毕业论文范文9

(一)着眼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建设实践教学体系

建立三个层次的子系统实践教学体系,并将实践教学体系落实到新修订的教学计划和实践教学大纲中第一子系统以认识实习为主体,涵盖工程制图、土木工程概论、测量实习等。使学生了解、认识、描述土木工程产品的功能要求、内部结构,激发学生学习土木工程的热情。第二子系统包括力学、工程材料、土力学及结构实验及课程设计等。使学生掌握材料性能、结构建模及结构分析设计方法。第三子系统包括结构检测、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使学生掌握与实践土木工程的分析、设计、施工检测和控制方法。三个子系统的层次结构是“综合—分解—再综合”的关系;具有“实验、实习和设计”三要素,符合人的认识规律;以能力培养、特别是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主线。在教学计划和实践教学大纲中,从以下三个方面纳入实践教学体系。

1.与土木实验平台相对应,设立《实验系列课程》,打好全面开放式实验的基础。

2.设《集中实践教学环节指导表》,将课内各集中实践环节与课外社会实践、科研实践、学科竞赛、创新实践、学年作品和文化素质教育实践等结合起来,形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将研究型、创新型实践课和课外科技竞赛活动列入教学计划,如力学模型测试、应用软件培训、结构模型竞赛实验课等。

3.增设创新实践学分,即对学生参加的各类竞赛、科技创作和论文写作等活动,进行考核后计入学分,且可免修其他课程。

(二)将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寓于教育教学全过程

本科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创新活动的开展,必须寓于教育教学全过程。

1.对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进行课程改革。对土木工程专业中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如《土木工程概论》、《土木工程施工》、《土木工程材料》以及结构类实验课等进行课程改革,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线。《土木工程概论》可计划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形象生动、引人入胜的教学,组织有丰富经验的老师、专家授课,使新生刚入学就重视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发挥以智引人、以志树人的作用。土木工程施工教学有一定的特色,将课程分为两个层次进行:第一层次是以子项工程中的工种工程施工为对象的基本施工知识;第二层次是以整个项目工程施工为对象的现代土木工程施工,在后者中引入现代化的最新方法,采用多媒体授课,授课过程中,使学生站在项目经理的高度,统管全局,运用最新技术,去解决复杂的工程问题。土木工程材料和结构类课程内容广泛,实验课时较多,长期以来采用传统方法进行实验,学生主动参与少,可计划制作各类实验课件,让学生利用课件,主动参与,进行模拟实验后,再正式进行实验室试验,这项改革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开发创造性思维,潜移默化地掌握创新方法。

2.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四年级的导师制与毕业设计相结合。为贯彻因材施教的育人原则,更好地实行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三元结合的教学模式,给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全面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实际工作的能力,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因此,拟将毕业设计改在一年内机动安排,规定对四年级的导师制必须与毕业设计相结合。导师关心学生的全面成长,在负责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的同时,要提供学生参与工程实践和科学研究的条件,与科学研究、创新活动结合起来。

3.探索寓于教学过程、形式多样、可持续开展创新实践活动的新路子。在教学过程中,开拓一些形式多样的创新实践活动。组织学参加挑战杯结构设计竞赛:以激发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的主动精神,竞赛活动鼓励跨专业、跨年级、跨学科的合作,以体现团队精神。组织学生科技活动:设置学生科技活动基金,推动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课外科技活动与教学过程相结合。结合教学环节,撰写小论文:从一年级到四年级,结合课堂教学、实验、实习及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安排撰写小论文,促进学生参与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4.为实行开放性实验创造硬件条件。对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实验进行调整、投入,围绕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开展工作。在保证开出原计划规定的混凝土结构、土力学、建筑材料等各类课程的实验基础上,拟增开一些实验项目如“预应力张拉工艺”、“结构非破损试验”、“道路工程现场检测”等。

(三)通过“产、学、研”结合,依靠社会力量办学,有效提高实习和毕业设计的质量

搞好专业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的关键是理论联系实际。拟将广大教师的“产、学、研”结合点形成为较大的、互惠互利的合作网络,组成可跟踪最新技术、灵活的校外实践基地。这是依靠社会力量办学的新观念。观念的更新,可使我们克服困难,有效地提高实习和毕业设计的质量。在认识实习的两周时间里,充分发挥校外实践基地的作用,利用实践基地的有利条件,使学生了解国内外的现状、高新技术及发展趋势,使认识实习具有内容广、技术新的特点。依靠“产、学、研”合作网络,生产实习可实行“开放式”,为强调能力的培养并进一步提高生产实习的质量,修订适用于土木工程专业的生产实纲并用于实践。落实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的“产、学、研”基地,保证有相对稳定的、内容涉及到土木工程各个领域的合作单位;每年拟聘任10名左右校外毕业设计指导教师,为学生结合实际工程进行毕业设计创造有利的条件。在毕业设计中实现五个结合,即四年级导师制与毕业设计相结合;设计题与实际工程相结合;校内外指导教师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设计题目与用人单位要求相结合。

二、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