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法规教学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16 15:40:22

法规教学论文

法规教学论文范文1

1.试验因素

由于本试验测试的是教学方法对教学成果的影响,以对照组与试验组的试验方式进行,因此除两组所使用的教学方法不同外,其余的测试题、问卷、进度、课时、教学内容、授课教师等均相同。

对照组:使用传统教学方法,以教师为教学主体,按照教材对课程内容进行讲授,对课程内容中的问题进行提问,并在课程结束时进行总结归纳。

实验组:使用案例教学法,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教学主体,使用在课前精选的经典案例,采用小组探讨的方式,让学生分组对案例进行提问、分析和总结,然后再以小组为单位发言,并提出本组的观点,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与点评。

在试验进行时,需要注意几点:

第一、案例准备需全面。卫生法律法规课程各个章节中的内容是不同的,实验组的教师应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结合教师的经验、知识以及学生特点,对案例材料进行精心准备,在准备时,应以课堂教学内容为前提,为案例准备思考题与相关问题。

第二、课堂实施需标准化。在进行案例教学法时,应对教学的流程进行制定,以实现试验的对比效果。首先进行理论教学,之后进行案例展示,通过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探讨,使学生了解卫生相关的法律理论与法规常识,分组对案例进行分析探讨,各抒己见,并以小组为单位总结谈论结果,提出问题与解决方法,并将其想班级全体成员公布,成员可对其进行补充,最后有教师进行点评,并给予指导。

第三、布置课后案例练习作业。要求学生对课后案例作业独立完成,对案例进行独立分析,并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运用法律知识将其完成。

2.评价方法

评价结果是衡量与对比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所采用的评价方法包括教学满意度调查与成绩考核两方面。结束课程后,使用统一的教学满意度调查统计表对对照组与实验组的学生进行调查,问卷共发放512份,回收512分,有效率100%。在课程结束后,还需对两组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考核,以统一的试卷、统一的考试时间对学生的案例分析与理论知识进行闭卷考核。

3.数据统计

为比较两种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需要对两种教学所得的数据结果进行分析,由于是对组间差异进行比较,所以针对计量数据资料,统计分析方法选用t检验法;针对计数数据资料,选用的统计分析方法为卡方检验,P<0.05,处理方式使用SPSS11.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二、试验结果

对两组学生的教学方法满意度进行调查,结果为:对照组人数为256人,实验组人数为256人,在激发学习兴趣方面,实验组满意者占90.6%,不满意者占9.4%,对照组满意者占71.9%,不满意者占28.1%;在提高自学能力方面,实验组满意者占85.9%,不满意者占14.1%,对照组满意者占68.8%,不满意者占31.2%;在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方面,实验组满意者占81.3%,不满意者占18.7%,对照组满意者占64.1%,不满意者占35.9%;在提高解决问题能力方面,实验组满意者占82.8%,不满意者占17.2%,对照组满意者占67.2%,不满意者占32.8%。使用卡方检验分析,差异显著。

三、讨论

1.案例教学法的优势

案例教学法,以实际的经典案例为学生展现出了具体、生动、直观的卫生法律法规现实,是学生对相关方面规范、概念、原理的理解更加深入和确切,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案例教学法在卫生法律法规教学中的应用

在案例教学法的应用中,需要注意案例的切入点,正确、合理、适时地切入案例,是案例教学实践中的重要技巧,通过将案例与卫生法律法规理论的结合,打破了原有的枯燥抽象的教学模式,使教学具体化,易于理解和记忆。

四、总结

法规教学论文范文2

为让广大师生详细了解《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本刊采访了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副主任王洪岐。

《教育与职业》:结合当前学位论文作假的实际情况,请您介绍一下制定《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的背景。

王洪岐:长期以来,教育部高度重视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先后印发了《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关于在学位授予工作中加强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成立了学风建设管理机构。各高等学校根据法律法规和教育部有关规定,结合实际,不断加强学风规范的制度建设,加大了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查处力度。但是,高校学生买卖、学位论文等作假行为仍然时有发生,严重败坏了学风,损害了我国学位制度,也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对这些论文作假行为,迫切需要制定相应的处理办法,加大处罚力度,从制度上进行遏制,以促进学风建设,保证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教育与职业》:请您介绍一下《办法》的制订过程?

王洪岐:2012年5月,教育部启动《办法》研究制订工作。在《办法》制订过程中,多次召开有关专家和研究生培养单位负责人座谈会,听取意见。2012年7月至8月,《办法》(征求意见稿)征求了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部直属高校的意见,并在中国政府法制信息网和教育部门户网站向社会公开征求了意见,共收到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高等学校、知名专家学者、新闻媒体、广大师生和热心网友反馈意见约400条。在对意见认真研究的基础上,对征求意见稿做了进一步修改完善,形成了《办法》最终稿,于2012年11月以教育部令形式。

《教育与职业》:如何理解制订《办法》的重要意义?

王洪岐:《办法》的制订具有重要意义。一是有利于规范学位论文管理,维护我国学位制度的严肃性。《办法》通过明确规定学位申请人员、指导教师、学生培养单位、学位授予单位及相关人员的责任,使学位论文申请、审查、授予等行为更加规范,维护了我国学位制度的严肃性和公平性。二是有利于推动学术诚信建设。诚信是学术之基。学术作假行为损害了学术的根本,损害了学位授予单位的形象和整体学术环境的健康发展。《办法》通过全面规定处罚措施,加大打击作假行为力度,有利于推动形成良好学术氛围。三是有利于提升学位授予单位的科学研究水平。求真求实是科学精神的核心,急功近利、心浮气躁、弄虚作假注定与科学无缘。通过打击作假行为,有利于培养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促进科学研究水平的提高。四是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位是对学位申请人员学术能力的权威确认,学术能力是高层次人才综合素质的基本反映。《办法》通过倡导学术诚信、营造良好学风、促进学术研究,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重要保障。

《教育与职业》:《办法》关于学位论文的适用范围是什么?

王洪岐:《办法》明确规定了适用范围,即:向学位授予单位申请博士、硕士和学士学位所提交的博士学位论文、硕士学位论文和本科学生毕业论文。其士和硕士的学位论文包括学术学位论文、专业学位论文以及同等学力人员申请博士、硕士学位的学位论文,本科学生毕业论文同时还包括毕业设计或其他毕业实践环节。

《教育与职业》:《办法》规定了哪些学位论文作假行为?

王洪岐:《办法》规定了以下5种学位论文作假行为情形:1.购买、出售学位论文或者组织学位的。2.由他人、为他人学位论文或者组织学位论文的。3.剽窃他人作品和学术成果的。4.伪造数据的。5.有其他严重学位论文作假行为的。各学位授予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和不同学科特点,对这5种作假行为进行细化。

《教育与职业》:学位申请人员、导师和学位授予单位都有哪些职责?

王洪岐:学位申请人员应当恪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应当对学位申请人员进行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对其学位论文研究和撰写过程予以指导,对学位论文是否由其独立完成进行审查。学位授予单位应当加强学术诚信建设,建立健全学位论文审查制度,明确责任,规范程序,审核学位论文的真实性和原创性。

《教育与职业》:如何认定学位论文作假行为?

王洪岐:发现学位论文有作假嫌疑的,学位授予单位应当责成本单位学术委员会或学位评定委员会进行调查认定。必要时可以委托第三方专家组织或聘请专家组成专门机构,对学位论文作假行为进行调查认定。

学位授予单位也可根据本单位学风建设的实际情况,指定学风部门负责调查认定。

《教育与职业》:对违规行为如何处理?

王洪岐:学位申请人员出现学位论文购买、由他人、剽窃或伪造数据等作假行为的,未获得学位的,取消其学位申请资格;已获得学位的,撤销其学位,并注销学位证书。同时,从处理决定之日起3年内,各学位授予单位不得再接受其学位申请。如果学位申请人员是在读学生,还可开除其学籍。如果学位申请人员是在职人员,学位授予单位除给予其纪律处分外,还应当通报其所在单位。

指导教师未履行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论文指导和审查把关等职责,其指导的学位论文存在作假情形的,学位授予单位可以给予其警告、记过处分;情节严重的,可以降低岗位等级,直至开除或解除聘任合同。

学生培养部门多次出现学位论文作假或者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影响恶劣的,学位授予单位应当对该学院(系)等学生培养部门予以通报批评,并可以给予该学院(系)负责人相应处分。

学位授予单位:对制度不健全、管理混乱、多次出现学位论文作假或者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影响恶劣的学位授予单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可以暂停或者撤销其相应学科、专业授予学位的资格;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可以核减其招生计划,并对负有直接管理责任的学位授予单位负责人进行问责。

此外,为他人学位论文、出售学位论文或者组织学位、的人员,属于在读学生的,可以给予开除学籍处分;属于学位授予单位的教师或其他工作人员的,可以开除或解除聘任合同。

《教育与职业》:被处理人员有何救济途径?

王洪岐:学位授予单位在作出处理决定前,应当告知并听取当事人的陈述和申辩。当事人对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提出申诉、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教育与职业》:如何落实《办法》?

王洪岐:各学位授予单位要认真贯彻落实《办法》。一是要在师生中广泛宣传《办法》,使各相关人员详细了解《办法》的各项规定。二是要完善相关配套制度,结合本单位情况,明确工作机构和实施细则。三是要严格执行《办法》各项规定,严肃处理发生的学位论文作假行为。

法规教学论文范文3

摘 要:课程与教学改革是目前高职教育改革的关键性问题之一。文章在分析《旅游法规》课程性质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通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估四个方面探讨了《旅游法规》这门课程的教学设计思路,提出只有结合学生特点,转变教学理念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旅游法规 教学设计 课程改革 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7-109-02 《旅游法规》是旅游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也是全国导游资格证考试的必考科目。以山西省旅游局编写的《旅游法律法规为例》,全书共分为六个部分,即法律基础、旅游法律主体、旅游法律行为、旅游相关法律制度、旅游救济法律制度和山西省地方旅游法规等方面对旅游活动中所涉及到的法律法规做了基本的介绍。然而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由于这门课程本身理论化程度较高,概念繁多、条款罗列、内容抽象,因此长期以来,《旅游法规》给学生留下了枯燥乏味难学的印象。基于此,如何改革旅游法规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提升个人法律素养以及提升职业守法、护法意识显得尤为迫切。 故而,对旅游法规课程总体的教学设计改革成为了转变学生学习本课程的最直接的、最根本的手段。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根据这一文件精神,旅游法规课程在教学目标设计上作出了相应的调整,将原有的纯理论条款式的学习上升到工学结合的目标体系。 旅游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旅游法规》课程的存在不仅仅是为了资格证的考试,更在于引导学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因此,《旅游法规》课程要加强实践教学,充分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让学生完成学业的同时,以“职业人”身份在校外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通过校企合作使学生了解最新的行业信息,以便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所学到的政策法规。 二、教学内容的设计 《旅游法规》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讲完所涉及的所有内容是不可能的。在此,应认识到我们针对的是旅游专业的学生,这些学生将来要以旅游为业,学生无需全面系统地学习和掌握法律知识,而应有选择的重点学习,让学生掌握必要的法律法规常识。因此有必要在授课前认真分析《旅游法规》教材中的重点、难点,有侧重的授课,使之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中能够更好地依法行事。 从专业角度来说,有关旅行社管理、导游人员管理、旅游合同管理、旅游投诉管理、消费者权益保护、旅游饭店管理和旅游保险制度等是本课程的重点内容;有关合同、公司法等内容是本课程的难点内容。对于课程的重点、难点章节,教师应精讲、细讲,对于次重点和非重点章节,教师可以选择略讲或以学生自学的方式进行;对于不常用的法律理论、法学概念,如不安抗辩权、侵权责任等,只要让学生简单理解即可,不必深究。 三、教学方法的设计 好的教学方法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实现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当然,任何一种方法都只能有效的解决一个或几个问题而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根据所授内容的不同应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高职类旅游专业的《旅游法规》教学而言,常用的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种。 1.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以案例为教材,让学生通过阅读、分析、思考,从而提高认识、判断、分析和处理问题能力的教学过程。在《旅游法规》课程教学中合理运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对案例的阅读与分析,参与群体的讨论和启发,促进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和建立真实的感受,引导学生站在决策人或问题解决者的角度作出决策或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不仅能够培养和增强学生的技能,而且能够进一步增强和凸显《旅游法规》课程本身的应用性。 但同时要注意的是,运用案例教学法必须保证案例的新鲜性,这样才能抓住旅游行业的信息热点和代表性问题,增强案例的表现力和说服力。 2.讨论法。讨论法是指在教师引导下,由全班或小组成员,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各自发表意见,集思广益,以进行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的教学方法。讨论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想,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但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合理掌握讨论话题的时间与方向,既能放出去也能收的回来,切忌任由学生天马行空的胡乱讨论,教师要帮助学生抓住问题的中心,把讨论引向深入。讨论结束时,要一起总结,对讨论中出现的不同意见要进行辩证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 3.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是指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让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扮演特定角色,按照教学过程进行演练,解决实际问题,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最主要的作用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将抽象的知识化为具体的实践应用。例如讲到签订旅游合同内容时,可以让学生扮演消费者和旅行社接待人员,通过双方对合同内容的讨论和确定,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中“要约”、“承诺”等较为抽象的法律概念。 当然,《旅游法规》可以运用的教学方法还有很多,例如讲授法、问答法、启发法等等。但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树立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转变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在实际授课时根据不同的内容确立不同的教学方法。 四、教学评估的设计 高职教育教学评估的最根本的问题就是要转变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课程评估的根本指标的观念,树立以能力测试为核心的发展性评价理念。考试方式要突出多样性、针对性、生动性,不能只限于笔试,还应采取口试、辩论、参与研究项目等多种多样的形式。课堂评价也是重要的方式,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观察和记录学生的表现,还可以通过书面报告、写论文等方式考察和评价学生。只有当教学评估方式多样化后,它的作用才能更明显的体现,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才能更加准确而客观。 高职院校课程改革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程,《旅游法规》课程教学的成功转变不仅需要国家制度上的支持还需要一线的任课教师平时不断钻研旅游和法律法规知识,既是旅游专业的行家里手,又懂得各项法律法规知识,能正确理解和分析国家相关政策方针,才能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笔者在此,只是发表一家之言,希望能引起广大同仁的关注,共同将这门学科建设得更加完善。 [本文为太原旅游职业学院2009年重点课题《高职旅游法规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中期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LYZ-0905】。] 参考文献: 1.崔海波,王庭宇.高职高专《旅游政策法规》教学方法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2011(1) 2.刘雪梅.关于深化高职旅游法规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科教文汇,2011(3) 3.洪冬.旅游法规教材与教学建设研究[J].鸡西大学学报,2007(4) (作者单位:太原旅游职业学院 山西太原 030032)(责编:贾伟)

法规教学论文范文4

一、教育论文也叫教育科研论文,简称教育论文。它是用来进行教育科学研究,描述教育科研成果的文章。教育论文是学术研究的结晶,那些既无明确的研究目标,又无新的发现和认识,只停留在感性经验、工作过程描述上的工作总结,则不能称作教育论文。教育论文应有学术性,所以它是学术论文。

二、教育论文的特点。(1)学术性。教育论文是学术成果的载体,是学术研究所形成的产品。它侧重于对教育现象进行抽象地、概括地叙述或论证,其它具有深思熟虑的学术见解,但不是偶感式的杂谈或社会性议论。内容是系统性的、专门化的。它不是教育现象的外部直观形态和过程,而是教育发展的内在本质和发展变化的规律。(2)科学性。教育科研的任务是要揭示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探求客观真理,建立和丰富教育理论,使之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南。它包含在内容上的充实、成熟、先进、可行;表述上的准确、明白、全面,无暇可击。科学性是教育论文的生命。(3)创造性。教育论文应浸透作者的心血,闪耀作者智慧的光华,表现作者独到的见解。(4)理论性。教育论文的理论性是指论文的理论色彩。有理论高度,要符合教育规律、教育原则的新要求(规律: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学生的整体发展与个别差异规律、认知规律、迁移规律,学习动机理论。中小学常见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想结合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直观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想结合原则,整体性原则。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启发式是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要从具体事物出发,把感性的东西,上升到理论高度来分析,作出科学的结论,作到以理服人,要运用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和专家对教育的论述以及专业性名词术语、理论概念,并融合为论文的内容,使论文具有较浓的理论色彩,可以说,理论性是教育论文深度的标志。(5)探索性。就是对尚未解决的问题,以新的观点进行探讨、寻找、搜索、找到改革的突破口。(6)实用性。教育论文应面对现实针对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事物、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进行学术上的研究探索,并力求给予科学的解释和回答,达到“有的放矢”地指导人们新的教育实践活动。

第 1 页 共 5 页

三、什么是教育经验。教育:广义的教育是指一切有目的的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道德品质的活动;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教育者按照一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和体力,培养思想道德品质的系统影响活动。经验是指人们的经历和体验。在哲学上通常指感性认识。有的也泛指人们在实践中的知识和技能。教育经验总结则是指教育实践者在回溯性研究活动中根据一定的价值取向和相关理论,分析,归纳自己在驾御实践活动中的体会和所取得的成绩,并把这些感性认识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从中找到带规律性的东西,再通过加工、制作、整理,形成较为系统的、合符逻辑的、有借鉴价值的书面材料。它反映和评断自身的教育实践活动,并指导教育的再实践。教育经验总结的层次按其对教育现象揭示的深度和对总结要求的不同可分为一般(即经验性)经验总结和科学性经验总结。一般教育经验总结带有“经历”的意味。主要叙述已发生的教育现象的过程和状况。回答这些现象“是什么”的问题。表现为一段教育经验中某些感觉的有序结合。我们把所感觉到的这些事物的时间和空间序列,如实地叙述出来,就是一般教育经验总结。科学性教育经验总结是教育经验总结的最高层次。它必须建立在一般经验总结的基础上,但它不满足于或停留在对教育现象的直观叙述,而要进一步对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和过程作出解释和说明。回答这些现象“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即它要在一般经验总结的基础上,进行逻辑的、理性的分析,揭示经验的实质,主要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在教育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

四、教学研究论文的类型

1.经验总结报告(最低层次,最常见)2.调查报告。对某个教育问题的调查(很实用)3.实验报告。对某种教育现象实验,要参与后。4.专论。5.评述。6.综述。7.学位论文

五、怎样把教育经验变为教育论文

(一)、教育经验和教育论文写作角度的异同

真实的、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是教育经验和教育论文写作的基础源泉。所以,

教育经验和教育论文在内容上相互联系,有相同之处:它们都源于实践高于实践,都要回答“为什么”、“是什么”、(什么是)“怎么办”(怎么做)的问题,都要从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去揭示教育规律,阐明新观点、新思想、新成果。然而其写作角度却有所不同:

1.从写作目的看:经验是让读者相信并学习这一成功的做法,使其经验得到交流、借鉴;论文是让读者赞成其主张,吸取其学术观点,使其科研成果得到应用、推广。

2.从写作任务看:经验是揭示教育措施和教育效果获得的内在机制;论文则要以充足的论据阐明自己创新的学术见解。

3.从用笔着力点看:经验重在写做法,从有效的做法中说明成功的经验是什么;论文重在讲观点,从富有的逻辑的论证中阐明自己对某一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学术观点是什么。

4.从具体内容看:经验内在回答“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的问题上多用叙述、说明的方法,落脚于从自己的做法上讲所取得的成效,说明经验之所在;论文在回答“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的问题上多用,多用论证的方法,落脚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阐明的独到见解和创新观点上。为了论证自己观点(中心论点)形成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作者可以用自己的改革实践作例证,也可以调动自己平时的知识、经验,还可以站在局部的感性经验上从更广阔的背景上(直至古今中外)系统地搜寻组织论据(材料)。这就是说教育论文的所有内容,都是未了证明中心论点并被中心论点所统帅。

5.从构成要素看:经验由思想认识、具体做法、教育效果三要素构成,有一定的理论色彩;论文则由鲜明的中心论点、充分的论据、严密的论证三要素构成,有很浓厚的理论色彩。

6.从文章构思看:经验讲做法、谈体会、反映因果、探索规律上去介绍成功的做法(经验);论文从 论证观点、认识事物、得出结论上去阐明深邃的学术见解。

7.从思维运行特点看:经验总结要围绕工作(做法、结果、体会)做文章,可以纵向归纳几个步骤,也可以横向综合几个方面,以给读者真实、具体的印象;论文所

注重的不是清晰的过程、实在的结果、深切的体会,它探讨和研究的是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问题,透过对某个问题的探究,揭示出内在的规律,从而给读者一新鲜的认识和理性的启迪。

8.从表现方法看:经验主要采用描述、概述和说明的表现方法,在谈体会时行文比较自由;论文主要采用论证的表现方法,在逻辑推导上十分严密。

(二)、教育经验变教育论文

1.在文章观点形成上下功夫。要认识经验中的规律性联系,并把这种认识加以提炼,对原所阐述的每一条经验,形成一个完整的论证火车,经过论证后,进一步概括升华,使经验上升到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上,形成自己创新的学术观点,并把每一个小标题变成相应的分论点。

2.在文章要素上变角度。要在论证的过程中,充分阐述自己的学术见解,把原来经验中的概括的成功“做法”,变为自己的“看法”(观点),再把经验中用来作为效果的材料,在论文中作为例证,作为论点、分论点的依据,而不要停留在说明成功做法的实效上。

3.在表现方法上做文章。在表现方法上,要处处注意自己是在论述阐述学术观点,而不是在说明做法、介绍经验。因此,行文时必须灵活用多种论证方法,并恰当地用好“可、要、宜、应、应该、能、就能、会将会、须、必须”等词表明观点;用“因为……所以……”、“既然……就……” “即使……也……”、“不但……而且……”等关联词语,使文章前后连贯,结构严谨。(如谈做法:在教学工作中我做到了教学“六认真”;一改传统的填鸭式为启发式。讲观点:在教学中要做到教学“六认真”;运用启发式教学。)

4.在理论色彩上增浓度。要特别强调增强文章的理论色彩,引经据典,给人以理性上的思考。(智力发展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知发展理论、动机理论:(1)动机因素论,(2)归因理论,(3)动机激发论。

当然,这仅是“变”的要领,而不是机械的模式,在“变”的过程中,要特别作到从理论上升华,抓住中心论点,从总体上考虑,进行逻辑严密的论证

举例讲做法:我在进行教学时,力图创设一个情景,并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情绪集中到这个情景之中,使学生进行情景再现有了基础。(概括自己成功的做法,谈了自己的认识,提炼出一条经验)

讲观点“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力图创设一个情景,并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情绪集中到这个情景之中,这是学生进行情景再现的基础。(把成功的做法,粗浅的感性认识上升为一中理性认识,以形成自己的观点)

教育科研并不神秘,教师已进行了教育实践,有了教育实践经验,研究教育理论就有了基础和前提,只要教师们注意学习教育学理论。提高理论自觉性和视野,不囿于一己经验之所得,不怕付出脑力劳动的艰辛,注意进行科学的抽象和概括,就能将教育经验上升为教育理论,丰富教育科学的宝库。

法规教学论文范文5

关键词: 体育英语教学 实证研究 研究方法 研究主题

1.问题提出

目前有关体育英语教学的研究正在成为相关专家、研究人员关注的热点,越来越多的体育科研论文对体育英语教学的相关概念、基础理论、研究内容、研究难点、问题对策、研究方法等做了许多前瞻性的、独创性的探索。有学者认为,体育科学,尤其是体育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与其他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并无二致,在实证研究与反实证研究之间,不应简单地进行调查、问卷、统计数据,而应在实证的基础之上,运用逻辑主义方法,对基本理论进行判断和推理[1]。也有学者从宏观的角度出发,对整个体育科学研究现状做出分析,选取我国1999-2004年度体育方面具有代表性的论文作为分析样本数据,对我国体育科学的体系内部结构、研究的“社会化”倾向、所运用的研究方法及论证方式四个方面展开分析。在体育科学研究方法方面,得出体育科学研究论文运用定量方法较少的结论[2]。另有学者从微观的角度出发,专门分析了我国艺术体操科研现状[3]。

综上所述,研究方法的探讨正成为体育科学研究领域的热点。尽管体育英语教学研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对于体育英语教学研究来说,还有许多欠缺的地方,没有形成规范的、科学的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2.统计分析

本文以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http:///Grid20/Navigator.aspx?ID=1)为检索对象,第一次检索以“体育”为篇名,匹配选择“精确”,检索时间跨度为1979―2014,再在以“体育”为篇名的搜索结果中进行第二次检索,以“英语”为篇名,最后得出相关论文112篇。第二次检索,首先以“英语”为篇名,再在搜索结果中以“体育”为篇名进行检索,其他搜索各项与第一次检索相同,最后搜索结果是同样的112篇论文。尽管112篇论文的篇名中都包含“体育”和“英语”字样,但经笔者甄别,剔除一些关于《中学体育课堂英语名词活用》、《英语自考》之类的非学术论文,最后确定87篇为分析样本总量。

2.1时间分布

在所有统计的样本中,最早有关体育英语教学研究的学术于1987年。如果以2003年教育部启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评估工作为分界点,那么在2003―2014年间的学术论文数量为57篇,占总样本数的66%;2003年以前的学术论文数量为30篇,占总样本数的34%。

数据显示,以2003年为分界点,在教育部启动为提高英语专业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工作之后,很多体育院校纷纷开设了体育英语专业,有关体育英语教学研究论文数量越来越多。与经验判断相一致,这表明体育英语教学研究在我国逐渐受到重视,而且有越来越多的人在关注、研究这一体育科学研究的热点领域。

2.2论文作者单位类型、专业

本文将总样本87篇有关体育英语教学的论文的作者单位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专业体育院校;第二类是非专业体育院校(包括各类综合性高等学校中的体育院系、社会科研单位及其他)。其中,对专业体育院校的论文作者又可分为三类:一是英语专业研究;二是体育专业研究;三是不清楚(文章没有标识)。经统计,有58篇论文作者来自专业体育院校,占论文总数的66.7%,其中作者从事英语教学研究的论文为40篇,占论文总数的46%,将近占据了体育英语教学研究的半壁江山。有29篇论文作者来自非专业体育院校,占论文总数的33.3%。这说明,目前我国体育英语教学研究的主阵地是在专业体育院校中从事外语教学工作的教研人员。因为在专业体育院校中,从事英语教学工作必须面对学习体育各专业的学生。这部分学生给人们的普遍印象是文化课成绩较差,活泼好动,英语成绩难以提高。所以研究他们的学习环境、学习特点,提高英语教学成绩成了在专业体育院校从事英语教学工作教研人员的一个重要课题。进行体育英语教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群体是来自非专业体育院校从事英语教学工作的教研人员,他们结合自身较强的英语专业背景,对体育专业学生学习英语进行研究。

2.3研究主题分类

从87篇总样本中的研究主题分析,可以发现体育与英语相结合,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有关于体育专业学生的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一般主要研究体育院校或综合大学体育专业学生的大学英语教学现状、问题、难点及对策分析。典型代表如《综合性大学艺术体育类学生英语教学现状与启示》、《体育院校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等。这类研究主题的论文数量共有80篇,占论文总数的92%。第二,有关于体育院校专业课程的英语教学,研究此类问题的作者主要认为大学英语仅仅是体育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的基础阶段,而体育专业英语教学是使学生从英语基础阶段过渡到专业阶段的必经环节,使其顺利阅读体育专业英文资料。该类研究主题的论文数为4篇,占论文总数的4.6%。第三,第三类文章是有关于体育英语专业(或英语专业体育外事方向)设置等问题的探讨。典型代表如上海体育学院的吴贻刚对体育学院英语专业办学定位与课程设置等问题的分析。该类研究主题只有3篇,占论文总数的3.4%。

由此可知,体育英语教学论文研究主题分布不均匀。现在很多专业体育院校和非专业体育院校因我国体育对外交往的大好形势,纷纷开设了体育英语专业(或英语专业体育外事方向)。到目前为止,我国至少有30多所高校开设了体育英语专业。作为一个新开设的专业,应该理论先行,理应有很多的学术论文百家争鸣。但从论文统计数据得出,目前对体育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专业定位、培养方法等进行探讨的论文只有4篇,即使加上3篇研究体育专业课程英语教学的论文,也只有7篇,不到论文总数的8%。

2.4研究类型分析

按社会学家詹姆斯・S・科尔曼的说法,所谓“理论研究”,是指建立旨在一种理论体系(或概念体系)但又不以经验资料加以验证的研究[4]。这里,我们按科尔曼教授的理论,把对体育英语教学研究分为理论研究(规范分析)与经验研究。理论研究主要探讨体育英语教学的基本概念、原则、理论、范畴等研究;体育英语教学的经验研究主要是指那些经过实地调查、个案分析、问卷调查、实际观察等方法而得出的可以直接指导、规范体育英语教学活动和关系的经验研究,这类研究不作纯理论上的逻辑分析。

从检索结果看,有58篇论文采用规范研究方法,占论文总数的66.7%;有29篇论文采用经验研究方法,占论文总数的33.3%。采用规范分析、逻辑分析方法研究的论文篇数比采用经验研究、应用研究方法的论文篇数多出29篇,说明体育英语教学的规范研究远远多于经验的应用研究。

2.5研究的规范性

一般地,科学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包含四个基本阶段程序,本文从这四个方面对体育英语教学论文的规范性进行研究:一是是否有理论预设(或称理论假设);二是是否有明确的问题意识,即有没有提出需要加以论证或验证的问题;三是是否有对相关现存的文献加以评论;四是文献引用情况。

从研究的规范性所设定的四个指标来看,没有理论预设,没有文献评论,但有明确问题的论文占据了大部分,它们分别占有论文总数的91%、92%、94%。这些数据说明,在体育英语教学研究中,从问题或假设提出到论证检验、形成、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关键环节严重缺损。论文研究的规范性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至于是否有文献引用,有25%的论文没有文献引用,在某种程度上,没有文献引用,容易导致重复研究,没有文献评论,难以提出独创性问题见解。

2.6经验研究方法的具体运用

从统计87篇总样本看,主要的经验研究方法有:参与观察、普遍调查、局部调查、个案调查、问卷调查、非随机调查、随机调查、文献收集。采用以上8种具体的经验研究方法的学术论文共有29篇,其中采用普遍调查与非随机调查方法研究的学术论文共有6篇,而采用局部调查研究方法的学术论文有17篇,占总数的59%。这说明采用普遍调查的研究方法受到很大的局限。因为要进行普遍、广范围的调查,需要较多的经费支持,而这又是很多研究者、研究机构面临的难题。采用局部调查的论文中,大部分把调查的对象限定在一个班级、一个年级、一个学校,跨学校、跨省之间的调查很少开展。如果普遍调查没有人力、财力的支持难以开展,那也可以理解。但没有论文采用既省钱又省力的个案调查方法,这确实是体育英语教学研究的一个误区。

3.结论建议

从上文数据可以看出,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体育事业发展正在逐步走向世界。特别是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使得体育领域对于英语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环境的变化要求体育英语教学越来越受到教师、学生、社会用人单位的重视。如何培养高素质的体育英语人才,就理所当然地成为目前体育院校和高校体育专业教研人员关注的热点。

但在体育英语教学研究中,还有很多亟待完善的地方。如研究者偏重于规范研究,而较少采用经验研究,论文研究不规范,不能遵循科学的研究程序。如缺少研究的理论预设,相关研究问题理论综述、评价较少,这就容易导致研究者相互重复同一个问题。经验研究手段单一,不能充分运用多种经验研究方法全面、广泛的开展研究。

笔者认为,体育英语教学,要从规范研究到经验研究、从宏观研究到微观研究、从静态研究到动态研究,力争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体育英语教学方法论体系,首先必须进行方法论上的补课。如开展普及性训练和方法论讨论。其次,像《体育科学》等专业核心刊物要发挥专业示范导向作用,倡导刊发论文的规范性。最后,组织编写、翻译相关体育科学方法论方面的著作和教材。

参考文献:

[1]张洪潭.体育基本理路研究[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52-257.

[2]李建军.关于我国体育科学研究现状的分析[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12,(01).

法规教学论文范文6

【关键词】高职;建设法规;课程;教学改革

面对新时期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新要求,高等职业院校承担起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所需人才培养的历史重任。相应的,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目标已经由过去的“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调整为“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作为培养未来建筑业骨干力量的土木、建筑、工程管理类高职院校,也应培养适应法制化建设进程中既懂得土木、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知识又掌握法律知识的专门人才[1]。在此背景下,对具有较强理论性和实践性的《建设法规》课程教学内容及方法进行改革探索有着重要意义。

一、建设法规课程的特点

1.1 跨学科性、内容多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人们为了使得建设法规所涉及到的内容更加全面,就将各个学科中的相关内容应用到建设法规中。建设法规的内容主要包含工程建设项目程序法规、建筑法、土地管理法、城乡规划法、工程建设执业资格法规、建设工程合同法、房地产法规和相关法规[2]。

1.2 知识的抽象性

《建设法规》课程所涉及到的教学内容,并不像其他的工程类教学内容那样比较直观,可以通过公式、图像或者实际案例来进行表达[3]。

1.3 课程政策性强,课时有限

《建设法规》课程内容政策性强,与国家经济发展政策、法律法规和规范的变化及更新密切相关,但一般高职院校的授课时限仅有40个学时左右。

二、课程改革的内容和方法

2.1 及时更新教材内容,做到因材施教

基于《建设法规》课程的特点分析,我们在授课时应及时改进教学课程教材,把最新的建设法律法规应用到教学中;也可以把一些执业资格考试(如建造师)真题作为练习题,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同时,针对不同专业,在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的教学内容上应有所区别。例如,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侧重于建筑法、建设工程合同管理法和勘察设计法,工程造价专业侧重于招投标法和合同法,工程监理专业则侧重于施工质量、安全和工程监理法的学习等,在教学内容上做到因此施教。

2.2 教学方法多元化,提高教学效果

针对建设法规课程学时少、内容多的特点,既要保证完成教学任务,又要切实保证教学效果,必须将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有机整合[4]。现将《建设法规》课程部分授课内容可采用的教学方法总结如表2-1。

表2-1《建设法规》课程内容及授课方法表

注:讲授法是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方法;小组讨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教材的中心问题,各抒己见,通过讨论或辩论活动,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角色扮演、模拟演示:让学生以老师的角色进行备课、授课及评论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通过全程案例教学,帮助学生了解建设项目的过程,让学生在分析案例过程中找到相应的法律条文,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潜力及协作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2.3优化考核方式,提高学生自主能到性和实践性

课程考试形式建议采取书面考核和课堂成绩相结合的方式。其中,书面考核成绩占40%,考核的形式可以以考卷或者论文的形式表现;课堂成绩占60%,具体包括学生的出勤率、在课堂上讨论时的参与程度和对案例分析的深入度等。这样不仅能够克服单纯卷面考试的弊端,又能够把学生参与课堂案例讨论和模拟演练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三、结语

本文对建设法规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较系统的阐述,从岗位需求和学生的发展角度出发对教学方法尝试改革,以培养学生今后进行相关专业工作“知法、懂法、用法”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运用手段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黄洁丽.《建设法规》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中对案例教学法的应用[J].法制与经济,2012,12(333):123~124.

[2]马楠.《建设法规与典型案例分析》[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年7月第一版

法规教学论文范文7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生态文明 生态道德 生态法律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1C-

0076-02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意义

(一)贯彻党的十精神关于大力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

党的十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作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并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相并列,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布局。2013年,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根据中央关于推动党的十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工作部署,了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贯彻党的十精神教学建议》的通知,该通知强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结合每门课程的内容和特点,深入领会党的十精神,把十中的一些新的观点和内容融入到教学中来。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普通本科院校开设的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其中一门,主要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等。在此基础上,充实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发挥高校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是贯彻党的十八精神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

(二)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当代大学生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健康的体魄,还要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提高道德素养。而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新成果,它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主要形式之一,是一种崭新的人类社会文明观,是一种具有普世价值的人类公德,代表着人类文明发展的新方向。因此,具有较高的生态伦理道德素养,是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是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高校德育主阵地之一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必须加强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潜在的生态文明教育资源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主要内容包括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就业观婚恋观教育、法律教育等,生态文明教育虽然没有开设专门的章节,但在很多内容中都有所渗透。例如,在爱国主义教育章节中,教材提到,爱国主义首要的基本要求是热爱自己祖国的大好河山,我们要建设美丽的家园,实现山清水秀,就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注意保护好生态环境。在第三章第三节人生环境的内容中,也谈到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论述了人和自然的依存关系,要求人们善待自然,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这些都是生态文明教育的核心内容。特别是第五章“社会公共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指出了社会公德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人与自然的关系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等。在第五章的“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这一内容中,还以很大的篇幅介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让学生认识到自觉保护环境,形成良好的环保意识,不仅是当今全世界的公共道德要求,也是国家法律的要求,这样可以使学生更科学理性地看待生态文明建设。可见,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现有的教材内容中,潜在着不少生态文明教育的资源,在教学的过程中,应积极开发利用这些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生态文明教育。

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举措

如上所述,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是贯彻党的十精神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适应时代的必然要求,对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现有的教材内容中,也潜在着许多生态文明教育的资源。针对如何根据本课程的学科特点,开发和利用潜在的生态文明教育资源,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效性,笔者建议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生态法律法规教育,还要开展灵活多样的生态文明实践教学活动,以提高生态文明教育的效率。

(一)加强对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

要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关键是要加强对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生态道德是一种全新的人类道德,它是人类在开发和利用自然的过程中所必须遵守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反映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生态道德观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观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理论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理顺道德、社会主义道德、生态道德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要教育学生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树立整体主义的价值取向。反对个人主义价值倾向。这种生态价值观与生态伦理,其实是与社会主义的道德原则相一致的,是集体主义、国际主义原则的拓展。只有在理论上让学生对生态道德有一个充分的认识,才能树立生态道德观。

(二)加强对学生进行生态法律法规教育

生态文明教育不仅要对大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帮助大学生自觉遵守保护环境、尊重生命、善待自然、合理消费等生态道德规范,而且还要对学生进行生态法律教育。法律与道德从某种意义来说,都是一种行为规范,是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道德强调的是“应该与不应该”,而法律则是带有强制性的行为规范,规定着法律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具有普遍的约束力。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现有的教材内容中,有很多法律的知识,但涉及到环境法律法规的知识却比较少,只有在第五章第三节中讲到“公共领域中的法律规范”时,才比较详细地介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在第七、八章的法律教育中,也很少有系统的环境法律法规教育内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本课程的特点,挖掘现有的环境法律法规资源,进行适当补充,对学生进行环境法律法规教育。我国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就开始重视对资源环境领域进行立法活动,并逐步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环境法律法规体系。在教学过程中,可适当增加这些环境法律法规教育的内容,让学生对生态法律有一个系统的认识,这对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法律素质,提高大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有着积极的作用。

(三)坚持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以多种形式开展生态文明教育

理论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获得生态文明的一些知识,包括生态道德观、生态法律法规等,通过理论教学,可以让学生构建一个比较系统的、科学的生态文明认知。生态文明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一样,都要经过知、情、意、行等几个环节,所以,除了理论课教学之外,还应加强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的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有助于大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有助于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的养成。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总课时中,有四分之一的实践课时,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等多种形式来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活动。

1.课内实践教学活动。在课内实践活动中,可以设计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环境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如连续的严寒天气,有些同学开始疑惑“地球是变冷了还是变暖了”,就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搜集资料,通过数据对比,展开讨论。还可以就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情展开讨论,比如近两年来,广西多地发生地陷灾害,这些地陷灾害到底是“天灾”还是“人祸”呢?通过设计这些贴近现实生活的环境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或辩论,引发学生对环境问题的新思考,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加关注环境问题,培养环境保护的意识。

2.课外实践教学活动。在课外实践教学中应注意,活动前要拟好主题,精心准备,明确活动的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外生态文明实践教学活动;另外课外实践教学活动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还可以借助党团活动或第二课堂活动,开展一些生态文明主题活动,如每年的4月22日“地球日”,可以以“地球日”为主题,开展一系列的活动,还有“地球一小时”活动等,让学生参与到这些全球性的环保活动中,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带领学生进行暑期环保调研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

除了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学校还应加强生态校园建设,营造良好的生态文明氛围,只有把课堂教学、课外实践和校园生态环境建设等结合起来,才能提高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于海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思考[J].职业与教育,2010(10)

[2]莫敏秋.高校德育应加强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J].肇庆学院学报,2003(6)

[3]刘江毅.付文杰.生态文明教育是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J].教育与职业,2005(11)

[4]王 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6)

法规教学论文范文8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常规”;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1-077-01

教学常规是组织实施教学的最基本的操作规程,是一定阶段教学经验的总结。其特点是既具有相对稳定的历史继承性,又有适合于教学规律的程序性,还有吸收某种科学的教学管理、教学方法的先进性。语文教学常规与语文教学改革、语文教学的规律有着密切的联系。探讨和研究这些关系,对于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初中语文教学常规,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教学常规与传统教学

教学常规具有继承性。语文教学常规,就在语文教学的传统这个特定的起点和基础上形成的,受传统的语文教学所制约。离开了语文教学的历史,离开了语文教学的过程积累,语文教学的常规就不复存在。语文教学常规的备、教、批、辅、考等环节,其中具有传统的语文教学的因素。

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认为常规教学等于传统教学。传统的语文教学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因此,初中语文教学常规的制定、实行,涉及到怎样批判地继承传统的语文教学的问题。

对于传统的语文教学,我们应该站在时代的高度,着眼于初中语文教学常规的需要加以研究。以其获得更全面、更深刻、更科学的认识,有所取,有所舍,使中学语文教学常规更具科学性。只有对传统的语文教学有了充分的认识,才能够谈得上继承,才能把传统中的合理成分纳入我们教学常规,才能对传统教学分清“是”与“非”。

二、教学常规与教学改革

语文教改的新成果会不断打破既定的教学常规,教学常规只有不断吸收新的研究成果,才能求得自身的调整和完善,才能克服保守性,保持先进性。教学常规是一种静态结构,它与语文教学的现代化,与不断进行改革的语文教学新形势,会发生不相适应的矛盾。教学常规要克服保守性,保持先进性,就必须不断吸收教改中成功的经验,科学的方法,才能求得自身的调整和完善。否则,教学常规就会成为教学改革的桎梏。

解决教学常规与教学改革不相适应的这一矛盾,主要的作法是:线上抓教研,点上抓教改,面上抓常规。用教研指导教改,把教改中行之有效的措施转化为常规,逐步形成教研、教改、常规的“点、线、面”的立体化工程,从而保证教学常规的先进性、科学性,使之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在点上抓教改,面上抓常规的工作中,应坚持教学理论指导下的试验先行的原则。在线上抓教研的工作中,应研究教学理论和教学思想,用正确的教学理论、教学思想作指导,进行教学改革,克服改革过程中的盲目性。因为盲目的教学改革,错误的教学思想、教学理论会导致错误的教学改革,打破正常的教学常规。

当然,语文教学常规的不断完善,也并不是要等到教改实验完全成功之后进行。随着语文教改的不断深化,把先进地区一些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的改革措施转化为我们自己的教学常规,也是当务之急。目前,我们学校语文教学改革实验课题主要有:初中语文目标教学实验,初中语文段落中心教学法实验等,这些教改实验的本身,也吸收了先进地区的一些教改成果。我们的语文教学常规要求,也在不断吸收他们的一些教改经验。

关于语文备课常规,我们可以吸收近年来自学辅导教学法的一些教改经验,提出“备教法、备学法”的常规要求。教师教学方法探索,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在教案中要有明确的体现。因为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备教法、备学法,所以无论新教师还是老师,都必须认真设计,编写教案。此项常规要求也为行政部门的教学常规检查评估提供了依据。

关于课堂教学常规,要改变单一结构式为灵活多样式,要求教师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众家之长,吸收教法改革的新成果。将教学过程设计得灵活多样,使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保持愉悦的情感。

关于训练、辅导常规,可以提出课内课外结合的要求。课内是培养能力的主要阵地,课外是课内的继续、延伸和补充。不少语文教改的有识之士,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了学好语文的门径是“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课外活动的开展,可以把语文信息灌溉式教育改变为语文信息处理式教育,可以把单一由教师讲的信息渠道的教学体系,改变成为课内课外信息渠道相结合的教学体系。教师要对学生的课外语文活动进行必要的辅导。

关于考试常规,可以增加“学生自测”的常规要求。传统的语文教学,只有教师考学生,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现代语文教学,不仅有教师考学生,也有师生合作命题测试。更有学生“自测”,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

三、教学常规与教学规律

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有其特殊的规律。语文教学常规遵循这些规律,而这些规律也必然制约着语文教学常规。

教学规律是客观存在于我们意识之外的东西,教学常规是根据教学规律提出行动的要求,它不直接取决于规律,而直接取决于对教学规律的主观认识。由于主观上对客观规律认识的不同,在同一条规律面前,也可能提出不同的教学常规要求。

人们对语文教学规律的认识,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近几年来,经过广大语文教改的有识之士的积极研究,探索出了一些新的成果。

现在,初中语文教学基本上有这样四条基本规律:

1、听、说、读、写相辅相成的规律;

2、语文形式和思想内容统一的规律;

3、语文训练和思维训练相结合的规律;

4、课内语文教学与课外语文活动互相促进的规律。

根据这些规律,我们可提出如下的语文教学常规:

1、听说读写必须全面训练,不可偏废。

2、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分析文章必须把语文形式和思想内容统一起来,加强语文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

法规教学论文范文9

【关键词】高职 旅游法规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1-0053-02

我国现代旅游市场所需求的旅游人才,不仅要求掌握一定的旅游历史文化知识、旅游经营和管理等方面的理论和技能,而且还必须了解和熟悉有关旅游法律法规基本理论,具有较强的法制意识。作为旅游人才主要培训基地的高职院校如何培养能满足企业、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旅游法规教育任务艰巨。然而,旅游法规课程法理性较强、法律条文抽象难懂,学生学习难度较大,传统的教学已经不适合现代教育的发展。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进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积极进行探索,为本课程的教学改革积累了一些经验,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 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注重实践性

旅游法规具有时代性的特点,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我国旅游法规建设步伐加快,新法不断出台、旧法不断被修订或废止。自2009年以来,《旅行社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旅游投诉处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等法规相继出台,而大多数旅游法规教材不能及时更新,具有滞后性,不能满足教学需要。笔者认为,旅游法规教学内容应反映旅游行业的最新立法。教师应及时掌握旅游法规的最新知识和行业发展动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向学生传授现行有效的旅游法规知识。总之,教师要及时关注旅游行业的最新立法和旅游热门话题,力求教学内容与行业发展同步。

旅游法规既是旅行社、饭店、旅游景区等企业经营管理的依据,也是导游从业人员的行为准则,更是旅游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尺度。可见,旅游法规综合性、应用性较强。因该课程涉及的法律原理、法学基本理论知识甚多、法条枯燥难以理解,传统的理论教育、简单的说教方式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需要。为此,笔者尝试采用实践教学,如通过课堂讨论、调查走访、撰写调查报告、专题讲座、模拟法庭、旁听案件审理等实践活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还可以开展旅游法规宣传活动,结合上半年的“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和下半年的“12·4全国法制宣传日”,进行以小组为单位的法律法规宣传实训,将自己的法律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为他人提供旅游法规知识的宣传和咨询。实践教学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运用法规知识,可以达到做中学、学中做、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 教学方法力求多样化、有效性

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提高是教学改革的关键。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坚持多样化原则,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增加教学的灵活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具体方法如下:

1.角色扮演①,身临其境

角色扮演教学法让学生在与真实生活情境相类似的剧中去了解、揣摩、体会与感受,并配合过程中的讨论与事后的思考,加强学生对问题情境了解的深度,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以提高学习效果。如在旅游投诉制度的教学中就可采用角色扮演法。学生上课前先预习教学内容,分组搜集旅游纠纷的相关案例,分别设置游客、导游、旅行社负责人、旅游投诉处理机构工作人员等角色,每一个角色还需要分析特征,设计好任务,每个小组学生分工合作,分析讨论、排练改进。当每一小组角色扮演后,其他小组可以提问或提出意见,小组成员进行解答。所有的小组表演完毕后,由教师进行点评。最后各组进行反思,取长补短,从而达到知识与技能共享的最终效果。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全程参与,教师要事先指导,要能控制好扮演时的状况,及时处理好各类突发状况,最后给予总结。总之,角色扮演教学法将任务、角色的设计安排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将死板的课本知识转化为实际运用,学生能更容易理解与掌握。

2.案例分析②,以案说法

案例教学是通过设置一个具体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探索,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这种方法在旅游法规的教学中非常实用。以旅游安全法律制度为例,上课前,教师安排学生收集近年来典型的旅游安全事故,并提出问题供学生思考。问题要有针对性和可拓展性,如你所查找的旅游安全事故属于什么等级?事故发生后是怎样处理的?你认为处理的过程得当吗?如何有效预防旅游安全事故的发生?等。学生在搜集案例的过程中亲自了解了旅游安全事故的触目惊心、惨不忍睹,无形中增强了安全意识。课堂上,教师将学生分组,针对典型案例组织学生讨论、选择学生发言、对各种看法进行点评、对学生在讨论中表现出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加以肯定、给出参考答案、解答学生疑问。之后,教师对案例过程进行梳理,补充相关知识,拓宽学生思维。最后,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出书面的学习心得,这样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就更加深刻。可见,案例教学法能够使学生直观地理解法规,活跃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效益,这在法规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3.头脑风暴,捕捉灵感

头脑风暴法③又称智力激励法、自由思考法。在旅游法规的教学中,像如何提升国民旅游素质、如何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如何预防旅游安全事故的发生等内容可采用头脑风暴法。设主持人一名,主持人只主持会议,对设想不作评论。设记录员1~2人,要求认真将与会者每一设想不论好坏都完整地记录下来,时间控制在一节课。整个过程中,禁止批评和评论,主张独立思考,提倡自由发言,畅所欲言,任意思考。最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头脑风暴提供了一个激发灵感、开阔思路的环境,使参与者更加自信,教师从中可以发现并培养有创造力的人才。

4.专题辩论,以辩求真

为了丰富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笔者在教学运用专题辩论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对我国旅游景区价格上涨利弊之争、神农架自然保护区建飞机场是否合理、陕西花巨资为“丝绸之路”申遗是否值得等旅游热点话题展开辩论。辩论主题贴近生活,现实性强。学生为了在辩论中立于不败之地,辩论前认真搜集资料,根据辩题整理和组织材料,撰写辩词,辩论的过程中唇枪舌战、紧张激烈。通过辩论的方式,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的敏捷性,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而且加深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学生学会了以理服人,分析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因此,专题辩论不失为一种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

5.知识竞赛,以赛促学

旅游法规课程是导游资格考试的必考科目,该证考试难度大,对知识积累和运用能力要求较高。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证率,检验学生的学习掌握程度,可通过模拟测试、真题练习、复习答疑等各种途径让知识得到巩固和提高,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其中,组织知识竞赛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导游资格考试之前,组织知识竞赛,学生自行组织、准备和参与,在学习中成长,在竞争中进步。通过竞赛,知识得以巩固,能力得以提升。

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列表比较方法,相关概念、知识点用图表表示,化繁为简、一目了然。通过比较加以区分,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此教学方法能在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的同时,更能帮助学生提高主体意识,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关于教学方法的改革还需任课教师不断探索,不断总结经验,以便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三 教学评价力求多元化、科学化

考核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检查学生对知识、能力的掌握情况,以便适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达到提升职业能力的目标。因此,在旅游法规的教学中,科学合理的考核方法极为重要。对此,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进:

1.注重过程考核

在教学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学生要搜集诸如个人总结、学习心得、测验单、教师的书面反馈意见、课堂笔记、实验报告、问卷调查、工作记录、图表、照片、计划、流程图、日程表、草稿、计算机文档等资料,以上资料是考核的重要依据,教师从中可以看出每个学生的知识积累和成长过程。此外,过程考核要有明确的等级评定标准,能增强考核的科学合理性。

2.注重教学反馈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指导并提供各种必要的帮助。教师查阅学生的作业及相应的资料,根据评价标准,通过多种评价手段对学生能力进行评定,不仅要给出成绩等级,还要给出教学评语;教师将作业发给学生,并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归纳总结;学生如认为教师的评定不客观、不公正,可以提出质疑,共同探讨。此种方式可以改变传统教学中分数一锤定音的局面。

3.评价主体多元化

在教学评价过程中,教师是最重要的评价者,但不是唯一的评价主体。学生是被评价者,同时也是评价者,要参与评价。学生不仅要自我评价,还要进行相互评价。此外,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邀请旅游企业专家参与对学生的评价。总之,教师、学生、企业同时参与教学评价,避免了考核评价的片面性和主观性,学生的主体得以体现,学习热情会大大提高。

旅游法规课程是一门理论性、抽象性较强的学科,在教学上向来较难被学生接受和认可。但该门课程为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又是全国导游资格考证中的笔试科目之一,同时也是旅游从业人员必须掌握的知识。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丰富教学内容;要不断尝试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要推行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方法,使其在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优势和作用。

注 释

①角色扮演为心理学家莫雷诺所创。其于公元1920年创设心理剧后,角色扮演也就成为团体辅导、咨商,以及教学上的重要技术。角色扮演法乃由Fannin Shaftel和George Shaftel于1967年所建立,藉由表演问题情境和讨论表演来探索感情、态度、价值、人际关系问题和解决策略。

②案例分析法又称个案研究法,哈佛大学于1880年开发完成,后被哈佛商学院用于培养高级经理和管理精英的教育实践,逐渐发展成今天的“案例分析法”。该方法是围绕一定培训的目的把实际中真实的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供学员思考分析和决断的案例,通过独立研究和相互讨论的方式,来提高学员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头脑风暴法是由美国创造学家A·F·奥斯本于1939年首次提出、1953年正式发表的一种激发性思维的方法。头脑风暴最早是精神病理学上的用语,是指精神病患者的精神错乱状态而言的,如今转而为无限制的自由联想和讨论,其目的在于产生新观念或激发创新设想。

参考文献

[1]黎虹.《旅游法规》课程教学改革之我见[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12):102~103

[2]刘雪梅.深化教学改革,破解高职旅游法规教学难题[J].法制与社会,2011(10):239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