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生产成本控制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16 15:42:38

生产成本控制论文

生产成本控制论文范文1

关键词:生产成本;责任成本;工序成本控制;企业

一、工序成本控制的意义

企业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最基本动力,是资本积累的源泉。企业盈利是企业生存的条件,效益最大化是企业的目标。根据当前企业发展现状,提高效益最主要的方法是控制成本,包括设计成本、采购成本、制造成本、销售成本等。多少年来,企业一直在这方面进行探索,始终没有找到一个较合适的办法。开展工序生产成本控制,是总结以往成本控制的经验和教训,变换思路,求实创新,采取的一种全新的生产成本控制方法,是一项较深层次的成本管理内容。

工序成本控制与传统的成本管理方法有所不同,主要的区别是,传统控制指标的量化及下达方式是自上而下,即从厂部到车间、班组,但要下到个人就比较困难。因为指标的理论性、专业性较强,与操作者及相关的行为活动联系不紧密,致使控制工作落不到实处。而工序成本控制首先考虑的是操作者的行为活动与成本运动的关系,通过自下而上的运动程序达到控制整个产品成本的目的。其次工序成本控制实现了从事后被动记录成本发生向事前主动控制的转变,从而引发了一场成本管理上的变革。

工序成本控制目前在机械行业得到了普遍的重视,因为:

1、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在计划经济时期,企业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国家也是百般呵护企业。那段时期,资本的积累和投入都由国家管理,企业考虑的只是千方百计完成国家下达的计划任务,企业发展、职工收入都是由国家统一考虑。进入市场经济后,许多经济活动都是按市场经济规律进行,各类资源的配置都是以市场为主体,政府干预在逐渐减弱,特别是加入WT0后,在WTO全部协议中,就有90%以上的协议是约束政府的,即今后企业靠政府的扶植来发展、生存已经很艰难难。企业只有靠自己,要生存发展必须遵循市场规律,企业资本积累源于盈利能力,发展靠的是效益最大化的支持。从企业角度看,在价格一定的条件下,要提高效益就必须降低费用支出,控制成本、降低成本。现在许多企业都在积极地探索控制成本的有效手段,大家都非常清楚,谁能控制好成本,谁就掌握了企业发展的主动权,因此,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控制成本。

2、产品市场竞争的需要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产品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竞争的焦点也主要集中在价格上。从行业角度分析,同类产品各企业设计模式不同,工艺方法各异,都会反映出各自的成本不一样,也就产生了各企业与社会平均水平的差异,同样价格的产品有的企业盈利,有的企业就不一定能盈利。这就要找出差异存在的原因,问题主要还是在成本水平上,所以要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必须控制产品成本。

3、员工收入提高的需要

企业订单增加了,工人的任务量加大了,如果职工的个人收入与工作量的增加不成比例时,将会直接影响工人的工作热情。工人的干劲调动不起来,订单完不成,企业又如何发展。增加职工个人收入与增加企业经济效益一样重要,企业的各界领导必须把这一指标作为任期的主要任务来完成。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全党工作重点,企业在这方面更应有所作为。

从企业生产的角度讲,增加收入的资金来源有两个:一是增加产品收入,提高产品价格,但在长期买方市场条件下,提高价格不符合市场规律,只能是不断地改进产品结构,开发新一代产品,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以满足用户;二是降低产品成本,这是企业能做也是应该做的工作,降低成本首先要正确地引导职工自觉主动地控制成本,要使每个职工都能认识到,做好成本控制是增加个人收入的最有效途径。

二、工序成本控制的整体思路

1、在总结过去工作上发展

早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机械行业的部分企业内就开始了目标成本管理工作,十多年来在成本的管理上虽然没有大的突破,但也积累了一些经验。比较深刻的感受是,过去的目标成本管理工作过多地注重指标的控制手段和方法,而未能将责任落到实处,致使目标成本管理工作仍然停留在理论上。分析总结过去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过去开展的成本控制,重点做了管事方面的工作,强调的是指标如何下达,而忽视了责任者的责任落实。针对这样情况,找出一种在既管事的同时又注重规范人的行为活动的成本控制方法。整体工作思路是总结过去工作中的正反两方面经验,分析研究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找出解决办法。基于这样一种思想,归纳出一种从工序过程中人的行为活动开始就控制成本的管理方法,方法中吸收了过去工作中一些好的做法,融入了一些现代管理会计中责任理论思想,增强了方法的操作性,较适合当前企业成本管理的发展。

2、管理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

工序成本控制方法,笔者所在行业的兄弟厂家都处在方法的探索过程中,没有成型的方法和理论介绍,完全是一种新方法的探索。管理上观念的创新,能激发各级管理人员的创造欲望,推动事物不断发展。在成本控制上,改变过去的思维方式,从强调对事对指标转向主要对人的行为的管理,改变过去的传统管理方法。传统管理方法在一定历史时期有较积极的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生产力的不断进步,企业内部的生产关系产生了很多不适应,不创新不改革,就不能适应企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管理创新就是企业内部生产关系的改革,是企业不断发展的动力。工序成本从管理的角度看也是企业内部生产关系的一次调整,出发点是如果我是操作者应该怎样控制成本的换位思考方法,在实际操作上更注重它的现实性和可操作性。通过这些创新意识在成本管理中的融合,也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各级管理人员和操作者的管理热情,从而更有利于推动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

三、工序成本控制

产品加工过程中要经过很多工序,每道工序发生费用的累加构成了产品生产成本,首先要研究分析工序成本的发生过程。构成工序成本的要素主要有:设备开动所发生的各类费用;包括消耗动力,自身磨损后的补偿价值,承担的维护费,操作人员的工费以及设备开动所需要的时间。分析各项费用和设备的自然状况,决定了各项费用的发生量,这些费用是相对固定的。而设备开动的时间是变量,控制时间则是降低成本的关键,从单道工序开始到多道工序以致扩展到整个产品的加工流程。

制定一个成本业务控制流程,以控制生产加工过程中成本费用。成本控制业务流程的设计思想,是将生产过程中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提高运营效率,降低经营成本,使各项经营活动都能发挥出最大的管理效能。开展对企业生产状况的调查,了解当前的运行情况,分析事物生产运动过程,信息传递方向路线,资金流动形式,找出最佳的结合方式。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找出一个较适合的控制方法。

经过笔者对生产过程中收集到的资料的分析研究,整理归纳出一套成本控制工作的业务流程。一般的加工企业,体现着资金运动的实物在生产过程中主要有五种形态:(1)自制锻件毛坯,主要是中小零部件;(2)外购铸锻件毛坯,主要是专业重机厂生产的大型部套件;(3)型材毛坯,主要是各种槽钢、角钢,棒型材等;(4)调质件,主要是一些机械加工件;(5)在制半成品,主要是一些单道工序完成部套加工的零部件。

(一)责任成本的计算

责任成本的概念:指某一责任中心或责任者的可控成本,特点是责任者有能力控制其形成,以致影响和调整其数额。

责任成本与产品成本的区别:责任成本与产品成本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成本概念,产品成本是以产品为对象归集的产品生产耗费,归集的原则是谁受益谁承担。责任成本是以责任中心为对象归集的生产或经营管理费用,归集的原则是谁负责谁承担,全部责任中心的责任成本总和与全部产品的生产成本总和是相等的。

企业责任成本的核算体系分为二级组织体系:厂级和车间级。厂级由厂计划部门负责,主要职责是制定各单位责任成本指标,评价考核完成情况,归集整理产品成本,建立产品部套责任成本明细账。车间级由车间控制组负责,主要职责是计算部套及工序零件的责任成本,对照标准责任成本检查评价操作者完成的实际责任成本,建立基础资料账目,向上级报送相应的报表。

(二)责任成本的计算方法

按计算责任成本发生的时间不同,可分标准责任成本和实际责任成本。标准责任成本是按照行业或部门规定的标准参数而计算出的责任成本;实际责任成本是指操作者在生产过程中真实的统计结果,计算公式有所区别,标准工序责任成本和实际责任成本的计算公式:

标准工序责任成本(元)=工序定额工时(小时)×工艺规定所需设备的标准小时费用(元/小时)

实际工序责任成本(元)=工序实动工时(小时)×满足工艺标准要求的设备的标准小时费用(元/小时)

标准责任成本是操作者认知工件工序成本的标准,只有知道了工序应该发生多少成本为正常值后,才能有目标地去控制它的发生,标准只对被考核者产生作用,是控制、考核、评价、奖惩的依据。

实际工序责任成本是操作者完成一系列工序活动后的客观实际反映,是真实的产品成本,一台产品的生产成本就是由若干道工序成本构成,是描述产品成本发生过程的真实指标。他的过程体现出可以控制的特性,利用这一特性是进行产品成本控制的关键。

四、设备小时费用率计算

工序成本控制的一项主要内容,就是衡量每道工序发生的费用,必须要建立明确的计算标准。按一般情况分析,构成工序加工成本内容的主要元素有两项:一是工序发生的劳动量,即完成工序加工内容所需劳动时间;二是工序完成过程中所耗费的生产资料的转移价值,如辅助材料、能源动力、折旧费用等。劳动量是通过工艺定额工时体现的,生产资料的转移价值主要是由设备的小时费用率来反映,工艺定额的制定是一项政策性、技术性较强的工作,在这里不做详细介绍,主要分析一下设备小时费用率的内容。

设备小时费用率构成分析,主要有四方面内容:

1、设备运转做功时所消耗的电能;

2、设备使用中随时间推移产生磨损需由产品补偿价值;

3、操作人员的工资费用;

4、应承担的一般消耗,主要是制造费用分摊内容。

设备小时费用率实际上就是该设备上述四项费用的计算之和,要实现上述的计算就要明确几项前期准备工作。一是对设备进行科学合理地分类。因为各种设备结构复杂程度、操作难易程度、技术含量等有较大差异,体现出所消耗的价值也不一样,所以按照一定指标体系把设备划分为三类以确定不同的费用系数,划分类别的指标主要依据有,设备原值、型号规格、操作方式、机械电器复杂程度等。分类取费的方法比较符合实际运行。二是合理确立工人工资,不同类别的设备对操作者有不同的技能要求,工人工资按生产工人平均工资以设备的不同类别加以区分。三是制订设备折旧额的转移方法,设备折旧分二类,一类是在正常折旧年限的折旧。另一类是超期服役设备的折旧。两种分类的折旧额有较大区别,通过对设备的分类和不同的费用标准,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实际运行中的有形资产价值转移情况。四是制造费用中一些不能直接归属于某一责任体的分摊费用,分摊的标准仍然以不同类别分摊不同的额度的费用。

设备小时费用率是一个动态的指标,它不能固定在某一时点上,所以在制订小时费用率时,就规定要定期和不定期地予以修正,以保证其能适应市场经济、价值规律理论的要求。

五、在实施工序成本控制中应注意的几项工作

工序成本控制体现的是广泛性和全员性的特点,在实施过程中要积极发动群众,能否实现全员参与是成功的关键,重点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组织好业务培训。开展好培训工作,做好层层培训,使这项工作成为人人皆知的一种普及活动,同时要组建好专职队伍,明确岗位职责。

2、处理好两个层面的利益关系。通过工序成本控制,企业整体效益得到提高,职工的个人收益也应增加,如果职工在这个活动中没有得到任何报酬,这项工作就很难开展好。因此,必须有一套激励办法,以保证工作能顺利实施,达到一种双赢的效果。

生产成本控制论文范文2

关键词:成本动因理论;过程成本控制;作业成本法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24-0122-01

成本控制作为增加企业盈利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成本预算、成本执行、成本考核和成本分析等几个方面,在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的形势下,其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显著。目前我国成本控制存在一些问题,如成本控制内容不健全、成本控制忽视过程等,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一种新的成本控制方法——过程和成本动因理论成本控制。下面笔者将进行详细的讲解。

1 成本动因理论和过程成本控制理论的内涵

1.1 成本动因理论内涵

成本动因,即成本驱动因素,主要指的是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种因素,它是一种动态因素,是作业成本法的基础和依据。但成本动因理论除了围绕企业作业成本的动因(即执行性成本动因,包括作业成本和资源成本两种)外,还包括企业结构性成本动因(影响因素有企业决策、企业规模、企业选址、生产工艺技术、企业学习等)。在实际工作中从这两个层次进行分析和管理,能为企业成本控制提供重要依据,从而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1.2 过程成本控制理论内涵

过程成本控制理论,顾名思义,就是对形成成本的过程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控制,其控制对象为过程和其属性,通过以市场为导向,企业成本控制总体目标为依据,明确成本控制子目标,各部门通力合作,对企业进行整体全过程成本控制,提高过程成本控制管理水平,从根源上降低成本,增加企业的盈利。

成本动因指的是引起成本变化的因素,过程成本控制主要是以过程为对象的成本控制方法,两者有效结合在一起,能大大地降低企业成本,为企业谋取更大的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 基于过程和成本动因理论的成本控制

2.1 执行性成本动因和成本控制策略

执行性成本动因作为现代成本动因理论的一部分,指的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作业成本动因和资源动因。其中,作业成本动因主要指的是把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分为多项作业,采取科学的计算方法根据各项作业成本计量间接计算出产品的成本,具有直观、明了的特点,为企业成本控制提供直接数据。如某工业企业涉及到产品生产、生产工艺、产品供应、产品销售等各个环节,有些是可以量化的,像生产数量、生产时间等,而有些是无法量化的且往往对成本的影响较大,如企业生产规模、企业生产管理模式等,资源动因主要包括劳动力资源、生产原材料、生产设备等,对成本控制有一定的影响。因此要对成本动因的成本进行科学的计算和分析。

具体来说,主要有三点:一是采用科学的计算方法——成本效益分析法。二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整体计划和重点突出,找出影响成本的主要因素,并针对这些影响因素采取成本效益分析法进行详细的分析。三是成本控制要尽量减少成本动因,降低成本。企业要自主创新,通过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艺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降低生产成本。通过对执行性成本动因进行分析,帮助企业明确哪些产品效益高,要加大生产,哪些盈利低或者亏损,要减少生产量或停产,优化产品配置看,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2.2 结构性成本动因与成本控制策略

结构性成本动因主要包括企业规模、企业业务范围、企业学习创新能力、技术、企业位置等内容。其中,企业规模主要指的是规模经济效益,当企业生产规模扩大时,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产品生产量扩大,降低产品平均成本,二是企业固定成本扩大,产品平均成本未降低。因此在进行规模计划时,要注意以下几点因素:一是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和原材料,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二是通过战略调整,将效益好的扩大生产,效益不好的淘汰,保持固定成本不变,降低单个产品的生产成本。三是引进现代化生产技术和模式,实现专业化生产,降低成本。此外,要对市场进行动态监测,及时获取竞争对手相关信息,避免出现盲目生产现象。对企业业务成本控制来说,主要措施有:进行科学合理的投资,扩大收益来源;实行产、供、销一体的生产链和网络营销,减少供销商环节,降低成本;建立市场监测信息系统,及时掌握市场、客户最新动态。对降低企业学习成本来说,主要成本控制战略有:通过实践提高生产工艺;向专家咨询,提高生产技术含量;根据市场和客户信息反馈调整产品设计。对于企业位置来说,要考虑到交通、地形、经济、人才等多方面因素。对于企业技术来说,主要成本战略有:自主创新,提高生产技术;学习和引进国内外优秀的生产工艺和技术,充分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优势。

2.3 过程成本控制策略

过程成本控制的对象是过程,关键在于过程重构。过程重构,主要是对成本过程中形成的机构进行优化升级,减少影响成本过程的因素,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对成本过程进行重构,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目的。

过程成本控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不同生产阶段有不同的任务和方法。具体来说主要有三点:一是生产前成本控制策略。在进行产品生产前,要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如产品设计成本、产品材料选购成本、劳动力资源成本、生产工艺和技术成本等,这些在生产总成本中所占比例大,在60%左右,因此做好这阶段的成本控制是十分必要且重要的。且这阶段的成本控制属于事前控制,决定成本的用途和产品的成本水平和质量。二是做好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控制。这一阶段是成本实际产生的重要阶段,如生产材料的消耗、生产设备的使用、劳动力工资等,大多数的成本支出在这一阶段产生,要严格按照生产前的成本控制策略执行,将生产成本控制在成本目标中,同时要利用科学的计算方法对成本进行全面的核算,保证成本核算的精确性和科学性。三是流通中成本控制策略。在产品生产完成后,就要对产品包装、运输和销售,其中销售涉及到线上线下营销方法,如广告、网络策略等,企业要以市场为导向,为客户提供质优的产品,采取正当的竞争手段和多元化的销售策略,降低销售成本,提高销售量,给企业带来利润。

对于大型工业企业来说,成本控制管理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工业企业涉及到生产原材料、生产设备、生产工艺和技术、劳动力资源、企业业务、企业位置等多方面的内容,给成本控制带来难度,成本核算较麻烦,因此在进行工业企业成本控制时,要严格按照上述所说的过程成本控制和成本动因分析法完成成本控制任务,对生产涉及到的各环节采用合适的核算方法,保证成本核算信息的正确性,从而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3 结束语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频繁与世界经济接触交流,为了在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企业必须想尽办法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对成本进行严格的控制管理。成本动因理论通过对影响成本因素进行分析和处理,为企业成本控制提供参考与依据,过程成本控制对成本形成过程进行严格的分析,从源头上有效控制成本,两者的结合能有效地降低企业成本,促进企业经济进一步发展。目前基于过程和成本动因理论的成本控制模式还不是很完善,需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史磊.基于过程和成本动因理论的成本控制问题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3,(15).

[2]门峰,王今.基于战略成本动因理论的汽车企业竞争力评价方法研究[J].价值工程,2012,(1).

生产成本控制论文范文3

成本作为企业价值创造的源泉,也是企业产生利润的驱动力。对成本进行管理才能达到节约耗费、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纵观国内外连锁企业成本控制的研究,从研究方法上来看,国外学者注重理论研究,我国学者注重对连锁企业成本控制存在问题的探讨,从研究内容上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1 国外研究现状

连锁经营是现代流通体系的基本组织方式,它的经营范围覆盖整个商品流通业和服务业。国外学者一直对连锁经营进行研究,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1 连锁概念的产生

连锁是指在统一所有权或者统一的战略决策的批零一体化的多店铺零售体系。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的本质把现代化工业大生产的原理应用于商品流通业。最终实现经营活动的标准化、专业化和统一化,从而达到提高规模效益的目的。

连锁经营是一种经营制度和商业组织形式,它是指经营同类商品或服务的若干企业以一定的形式组成的联合体,在统一规划下进行专业分工,在分工的基础下进行集中化管理。连锁经营有三种类型:直营连锁、自愿连锁、特许连锁。直营连锁是最基本的连锁的形态,所有的门店都在总部的统一领导下经营。而自愿连锁是在自由连锁的基础上,各个门店有较高的自主权,只是在部分的业务范围内合作。特许连锁是总部与加盟店依靠契约结合的一种形式。

1.2 连锁经营的发展

连锁经营最早产生在美国,美国仍然是世界上连锁经营最发达的国家。美国连锁经营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859年,美国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一家连锁店“大美国茶叶公司”。在这之后,各个连锁企业相继成立,到1900年,全美连锁企业已发展到58家。1930年,美国人迈克尔?库伦在牙买开设了世界第一家超级市场,这一时期,连锁经营与超级市场相结合。1954年,麦当劳发展连锁店,连锁经营步入成熟、规范的轨道。发展到1980年,连锁经营进入全面国际化阶段。经营手段多样化,行业多样化。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连锁经营已经渗透到发达国家的零售、餐饮、服务各个领域。

国外学术界对连锁经营的研究经历了若干阶段,在对各个阶段连锁经营活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了相应的连锁经营的成本管理理论。

①交易成本理论。1937年,科斯第一次提到交易成本的概念,1960年,他在《社会成本问题》中明确使用了交易成本概念。交易成本是由于企业的专业分工与市场价格机能之运作,使用价格必须付出代价。交易成本泛指所有为促成交易发生而形成的成本,不同的交易往往就涉及不同种类的交易成本。交易成本理论认为企业是交易成本和生产成本的统一。

②战略成本管理理论。最早由20世纪80年代英国学者西蒙提出,之后,迈克尔?波特提出了价值链理论,后来价值链理论成为战略成本分析的主要工具。1998年,美国罗宾?库泊提出了战略成本管理体系。战略成本管理理论认为连锁经营企业为了适应外部环境的的变化和企业内部战略管理的需要,通过建立成本管理系统对成本结构进行分析,为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

③标准成本法理论。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产生了标准成本法。之后传到法国、瑞士等国。标准成本法将成本计划、成本分析、成本控制等有机结合建立成本控制系统。在西方的工业企业中广泛得以应用。标准成本法侧重与对生产过程的控制,它将原来的事后成本核算变为事中对生产过程的控制。它是成本控制史上的里程碑。但是这种传统的成本控制的方法受技术进步的制约发挥作用的空间有限,之后被现代作业成本法所代替。

④作业成本法管理理论。作业成本法简称ABC法。库柏和卡普兰于1988第一次提出了作业成本法。作业成本法是一种以作业为为基础的成本计算方法。它认为在生产过程中生产会导致作业,作业会导致耗费,耗费会形成成本。它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的标准成本法的缺陷。从传统的标准成本法发展到现代的作业成本法,是成本会计发展的趋势。

2 国内研究状况

2004年中国零售业实施全面开放,外资连锁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对本土连锁企业冲击很大。我国连锁企业起步晚,规模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我国的连锁企业成本管理的研究受制于连锁企业发展滞后的影响,理论的研究远远跟不上连锁经营实践发展的步伐。对于连锁企业成本控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于零售连锁企业的研究上,在对手机连锁企业、餐饮连锁企业、药店连锁等企业的成本控制的研究中主要从原料采购、商品储运、企业管理、商品销售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2005年6月,赵霞在《商业连锁企业的成本管理》一文中,从供应链、价值链、作业链三方面来谈商业连锁企业的成本管理,她认为商业连锁企业的成本管理是基于成本领先战略下企业各个层面全面的成本管理。

2007年5月,朱小燕在《浅议连锁经营企业成本控制研究》一文中,指出当前我国连锁经营企业成本控制存在以下的问题。表现在:

①没有形成统一的中央采购制度,采购成本增加。

②在物流成本控制上,经营者没有系统分析和研究整个物流的过程,物流成本控制标准不统一,导致物流成本过高。

③连锁企业门店多,门店房租成本的控制存在问题。

④人力资源管理上,人岗不匹配。

并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相对应的策略。

2012年李红琨在《作业成本法在中国连锁餐饮企业成本管理中应用研究》一文中提到作业成本法强调成本动因和结果的关系,对中国连锁餐饮企业成本管理的现状进行了成因的分析,得出了作业成本法对成本管理有重要的意义的结论。

2012年3月,杨引娟在《零售连锁企业的物流成本控制》一文中对连锁企业物流成本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优化组织机构、建立完善物流信息系统、共同配送、完善供应商、采购一体化、完善库存、运输成本控制的策略。

2013年4月雷杰在《关于商业连锁企业成本管理问题的研究》一文中总结了商业连锁企业在原料采购、商品储运、企业管理、商品销售等方面成本管理出现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最后指出企业管理者要积极借鉴西方先进的管理手段和技术,实现对成本的管理和控制,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3 结 语

综合上述国外和国内文献资料分析,发现目前理论界和实务界对连锁企业成本控制的研究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随着信息技术的兴起,传统的成本管理方式己经不能满足现代管理的需要,企业必须充分利用先进的高科技信息处理技术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谋求更大发展。

②成本控制是基于成本领先战略下的企业整体全面的管理。而不仅仅是某一个环节,某一个阶段的控制。

③加强供应链管理,以提高企业流程效率、降低供应链的总成本,从而控制和降低企业总成本,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生产成本控制论文范文4

论文摘要:在竞争日益剧烈的市场环境中,企业不仅要扩大市场分额,提高产品的销售收入,更应该严格控制成本的开支,不断拓展利润空间。在企业的成本费用开支中,营销费用的支出越来越大,许多企业对营销费用的控制深感棘手。本文主要谈一下营销成本的内涵以及实现营销成本优化和控制的主要方法,以期为企业管理提供参考。

引言

随着国内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如何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来应对市场竞争,为企业的产业技术升级提供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关注点。营销成本的优化和控制可以降低企业在营销中的成本,提高资金的利用率,加强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和成本控制,保证企业健康发展。

一、营销成本

(一)营销成本的内涵

传统的成本观认为成本是资产的耗费和流出,是指经营主体为了实现经营目标、获得经济效益而发生的各种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耗费。营销成本是指企业由产品最初所有者到最终所有者的营销过程中花费的代价,是企业利润的必要投入。包括信息成本、设计成本、谈判成本、契约成本、运营成本、税收成本、协作成本与诉讼成本等。所谓营销成本预算是企业营销收入及各项营销费用支出计划的统称。它是在预测企业计划期内销售量、销售价格以及销售收入,并确定未来营销成本和费用水平的基础上,预测出企业未来利润水平,以确保企业营销目标的实现。营销成本预算是营销运营成本管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预算制定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营销系统的正常运营。

营销成本的构成比较多,主要包括固定的成本费用和变动的成本费用。固定的成本费用包括营销机构的办公费、工资等,这一部分是比较固定的,比较易于把握和管理,可以纳入财务管理当中。变动的成本费用就比较复杂了,包含营销的调研成本,产品推广渠道成本,客户维护和拓展成本,人员成本,广告费用,仓储和运输的成本等。

(二)营销成本优化和控制的注意事项

企业要制定营销成本控制制度。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包括产品生产、自身竞争优势、客户群体、营销团队的特点等制定营销成本控制制度,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保证营销成本的控制和实施可以有效的进行,约束成本开支。

企业要明确营销成本控制的目标。企业要明确营销成本控制的目标,是在不影响企业利润的前提下降低营销成本,不能因为控制营销成本而制约销售额的提升。明确的成本控制目标包括企业营销成本总目标,以及各个部门的具体实施目标,这样才能使成本控制更加高效、有序的进行。

成本控制需要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营销成本控制需要营销人员的全员参加,每个人都应该以成本控制和优化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的日程工作,树立节约成本的观念,力求以较低的营销成本获得比较高的销售额和利润。

二、营销成本优化和控制的关键方法

质量成本控制。所谓质量成本是指企业为确保或提高产品质量而发生的费用支出,以及由于未能达到质量标准而造成的损失,即质量成本不仅包括为提高质量而实际支出的费用,而且还包括虽未实际支出但已造成的损失。质量成本控制要从质量与成本的关系出发,既要保证产品的质量符合相关检测,又要尽量降低成本。要做好产品质量的预测,在产品生产出来之前进行相关的研究、讨论,预测产品的质量和成本。产品生产出来之后要进行相关的检验,确保产品质量的合格,以免因产品质量不合格而出现退换商品带来的巨大经济损失。产品质量成本控制既包括前期预测成本、检验成本以及损失的成本,对质量成本的这些部分进行控制,减少质量成本支出,可以降低支出的费用,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供销规模控制。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扩大生产规模,缩短生产周期来生产更多产品,抢占市场份额的情况,其实企业的利润并不总是与生产规模和销售额成正比例的。企业应该运用最佳期量控制理论,对产品生产和货物存储、销售周期进行控制,合理安排生产数量和运输周期,提高供销利润。

网点布局控制。物流运输是企业生产成本中占有较大比重的,如何合理的安排网点,减少运输费用是企业营销成本控制的一个重要方面。企业要合理安排产品从生产地到销售地的运输,包括最短路线选择、防止出现对流和迂回路线等,最终要确保商品的运输总费用最低,还要考虑到产品生产地、存储地和销售地的费用情况。合理的网点布局,可以大大的减少生产到销售环节中的成本支出,从而提高企业的收益。

产品推广渠道成本控制。企业营销在进行产品推广的过程中,需要对渠道进行调研和建设,寻找分销商等,推广渠道的成本控制需要销售部门和个人针对企业产品的特点,在实地考察和调研中节约开支,提高工作效率。在与分销商进行商谈时要寻找到双方利益的平衡点,并尽量确保企业利润的最大化。

客户维护与拓展费用的成本控制。稳定而广泛的客户源是企业生产经营目标实现的重要保证,所以客户维护与拓展时企业营销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要建立成本控制制度,建立对销售人员在与客户交往中费用支出的监督机制,防止出现企业资金的浪费和流失,并且要把营销成本控制与销售人员的业绩提成挂钩,作为激励和监督机制。

广告方式控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电视、网络等传播媒介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广告成为影响消费的重要导向,企业投放广告宣传的资金比例在逐渐增多,如何提高广告投放的效率和影响,发挥其对产品销售的促进作用,是广告方式成本控制要关注的主要方面。

企业要根据产品的特点和消费群体来选择广告的载体,一方面防止了大范围撒网,费用高却见效少的状况,又可以抓住消费群体的眼球,提高知名度。而且,要重视网络传播的作用,注重相关网站建设,注重网络评价的管理和反馈,并根据相关意见改进产品和服务,扩大销售量。

结束语

企业要建立营销成本控制和优化制度,加强对营销成本的管理,建立营销成本预算体系,降低营销成本,提高营销人员的节约成本意识,并且将成本与营销人员的收益进行挂钩,提高企业营销资金的利用率,这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为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参考文献:

[1]韩成鲁.如何实现营销成本优化控制[J].化工管理,2007(02).

[2]高照兵.浅谈营销成本控制[J].经济论坛,2008(01).

[3]陈兵.论营销成本控制[J].企业家天地,2007(10).

生产成本控制论文范文5

【关键词】数控加工 学徒制 教学模式 一体化

目前,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等在工厂应用已非常普遍,但是传统的数控实训教学与工厂的实际情况存在很大的差距,学校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在企业中不能得到很好的应用,造成学生在进入企业后有很长一段时间的培训期;另外,企业中的员工有丰富的加工经验,但理论知识存在一定的不足。基于以上实际,我校在数控加工技术教学中不断改革创新,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核心,以基于工作过程的一体化课程体系改革为主线,以培养数控操作工为目标;以企业需求为依据,创建行之有效的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依托陕西信创机电有限责任公司,使数控技术专业毕业生与企业无缝对接,教学和生产相融合,把学校和企业有机结合起来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

数控加工技术中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的实施,是基于对培养人才的目标,按照实际的人才去向及工作性质进行课程教学目标定位,按照《数控加工岗位职业标准》、《数控加工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及《行业企业技术标准》要求落实技能培养的具体内容和方案,按照真实生产过程组织实训教学。将学生的职业技能与职业习惯并重,培养具备扎实的职业技能和具备良好工作习惯的实用型技术人才。

现代学徒制教学中按照企业真实的生产现场管理模式及相关要求进行管理,注重职业习惯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学习和了解生产管理制度,使培养对象更符合行业发展的需求。实训中聘请具备丰富工作经验的信创机电有限公司人员参与课程教学,教学文件与生产现场技术文件相吻合,逐步完善基于职业标准和真实生产过程的"生产性实训模式"体系。

1.教学组织

(1)安全教育及学生分工:实训教学第1天,根据数控加工安全教育内容,由实训教师负责完成学生实训安全教育。每个学生按车间分工及实训阶段领取任务书。按照任务书要求完成后阶段的实训教学任务。

(2)基础技能实训:在现有的教学任务及条件下,每天将实训学生分为四组参加工作,这四个小组分别在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加工中心、车间管理生产现场参观实训一周后依次轮换。

学徒在每个生产工作阶段,由导师按照车间的生产功能设置分组,将学生分成工艺组、生产组和质量检测组,每组6人左右,分别由学生担任组长,在导师指导下开展工作,在本组内部完成要求课题后组织实施轮换。车间管理组负责生产安全、产成品的出入库管理及工时统计等。

(3)产教结合。由导师按照学习情景的单元内容,每个学习单元或任务按照数控加工工艺准备阶段、生产组织及实施阶段、检测分析和总结阶段。分阶段组织教学,三个阶段按照完成产品任务后依次进行轮换。

产教结合的目的要求学生结合学习情景要求,完成相应的加工任务,掌握产品的完整加工过程,培养良好的职业习惯和扎实的职业技能,培养团队合作意识等。

3.教学单元流程

数控加工的现代学徒制教学过程设计为三个阶段,分别为数控加工工艺准备阶段、生产组织和实施阶段、检测分析和总结阶段。数控加工工艺准备阶段、检测分析和总结阶段在教学区进行,生产组织及实施阶段在生产车间现场进行。生产现场确保每台设备使用人数不超过2人。

每个实习班级分为数控车工工段、数控铣工工段和加工中心工段,选拔学生作为工段副工段长,协助教师开展教学和生产工作。每个工段设置数控加工工艺员、生产员、质量检测员,分别由学生担任,在实训教师指导下开展工作。

(1)数控加工工艺准备阶段。数控加工工艺准备阶段在教学区进行,由导师指导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根据任务进度完成标准零件图的绘制、零件工艺文件的制定。

零件图绘制、零件工艺文件的制定。针对需要加工的零件先分别绘制零件图、编写工艺文件,共同讨论形成一个统一的工艺文件,然后由导师提供现场工艺文件进行对比分析,最终形成可实施的工艺文件,再根据可实施的工艺文件共同讨论并编写零件的数控加工程序,然后由导师提供现场加工程序文件进行对比分析。

(2)生产组织及实施阶段。生产组织及实施阶段在生产现场进行,由导师根据通过审核后的学生工艺文件和程序组织学生进行工、量、夹具和刀具的准备,完成产品的加工。导师同时兼任生产调度工作,组织学生完成基础技能的培训和产教结合产品的加工。对产品加工进行动态控制,通过本阶段,使学生了解生产现场组织的完整过程。

① 生产组织。导师根据学生编定的工艺文件情况,讲解生产工艺文件的要求,按企业工艺文件下达生产任务,以一台设备为单位,落实每位学生的加工内容。

② 生产过程控制。导师根据学生工件加工情况,及时协调并处理相关事情。

③ 完工零件维护。组织学生对完工产品进行维护。

(3)检测分析和总结阶段。检测分析和总结阶段在电教室进行,由导师根据工艺文件,组织学生对加工产品进行质量检测和分析。

① 产品零件检测。由导师下达产品检测任务,学生按照真实的产品检测要求,对产品进行加工精度检测,并填写相关表格。

② 检验结论分析。每个小组根据本组检测零件的记录报告,按技术部门要求进行质量分析,填写质量分析报告。经过小组讨论后,集中意见提出整改措施。

4.实训成绩评定

通过实习,学生学完教学计划规定的教学内容后,应对学生的操作技能和知识掌握情况作出一个全面的考核。考核既要结合教学大纲要求的教学内容,又要结合生产实际的需要。所以在考核时,要选取能够涵盖教学大纲要求的生产中的典型零件为考试内容,让学生自己动手从工艺的分析、程序的编制和零件的加工全过程完成零件的加工,在规定的时间内,以学生完成的零件的质量和数量评定学生的考试成绩;最后导师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综合确定学生的最后实习成绩。

现代学徒制能够适应企业现代化生产方式的需求,实施现代学徒制教学工作以后,学生的数控加工技术专业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基本解决了学生在学习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有力地提升了教学质量,让学校的学习能紧贴企业加工生产的实际。现代学徒制在注重技能培养的同时也在强化学徒的职业素养,能有效也将教育发展与社会需求紧密相联。随着实践探索的不断深入,基于现代学徒制的数控加工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在校企深度融合的多方努力下,定能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毕结礼.王琳.我国现代学徒制建设的理论思考[J].中国培训,2012(8):14-18

[2] 谢宏武.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之现代学徒制发展对策[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

[3] 李铭辉.英德现代学徒制教育方法及启示[J].中国高等教育,2014,(7):62-63

[4] 鲁叶滔.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4(12):19

作者简介:

生产成本控制论文范文6

关键词:加工成本 控制 管理措施

一、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生产型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不断凸显。而企业为了生存、为了发展就要努力提高其在市场的竞争力。而控制成本提升效益则成为每一个企业的关注焦点,作为企业的管理者,追求生产创新,效益的发展,这些都少不了成本控制的核心作用,因此,只有加强企业的成本控制,提升其经营效益,才能使企业能在当今残酷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企业进行加工成本控制的意义

企业是经济发展主要的推动者,而企业生存的基本条件则是收益,实现利润最大化是每一个企业的目标。依据现在企业的发展方向,控制成本是其提高收益的主要途径,对于多数的生产型企业来说,如何控制成本中的加工成本更是核心问题。自从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出现以后,金融危机席卷全球,许多生产企业遭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如何降低生产成本,转变利润实现的重心,成为了大多数企业在夹缝中生存的关键。

1.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进入市场经济,企业不再是计划经济时被国家“保护的对象”,而是需要自给自足,自己生存发展。而要想生存要想发展,效益则是关键,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如果价格无法再有太大上涨空间的话,提升利润的空间则要放在成本的控制上,这时如何降低成本、控制成本就成为企业关注的重心。因此,企业的生存发展必须控制好成本。

2.市场竞争的需要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市场创新的层次不穷,产品的市场竞争也是越来越激烈,在追求不断创新的同时,竞争的焦点也逐渐聚焦到产品的价格上来。尤其对于生产型企业来说,在不断的改进工艺模式、设计方法的同时,控制好加工成本,生产出物美价廉的产品也是提高其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在目前的经济发展来看,由于市场的不断需求,每一个企业都在积极寻找创新点,通常一种能够现在市场需要的产品并不止一个企业在进行生产,同样的产品性能,如何能够吸引消费者,如何能够保证企业自身的利润呢?这就仍然需要提高产品的质量,并且还要控制好产品的生产成本,以此提高企业整体的市场竞争力。

3.提高员工收入的需要

企业的生产主要靠企业的员工来完成的,如果无法保证员工的收入与其工作量呈正比,那么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就无法调动起来,这就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其次,要想控制产品的生产成本,首先就要求对企业员工进行正确的引导,让他们明白控制成本的重要性,能够自觉有效的在工作中高效的完成生产任务,而要员工能够自觉主动的为企业的发展而努力,就需要对其进行一定的激励,而提升收入则是激励方法中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三、当前加工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发展、市场化加剧以及企业竞争提升,成本管理的问题得到更多的关注,但就目前而言,加工成本的控制上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第一,把成本的控制同削减成本相挂钩。现在有很多企业一提起对成本的控制以为就是不断的缩减成本,这是一种误区。加工成本包括原材料成本、人工成本、动力能源成本等。如果对这些成本只是一味的就行缩减话就会出现诸多问题。比如,如果缩减原材料成本的话,就可能会造成原材料质量降低,甚至会无法达到生产要求,这样,生产出的产品品质低下,顾客不满意,产品销量受到影响,直接会降低企业在市场的占有率,影响企业未来的发展;如果降低生产人员的工资来达到缩减人工成本的目的话,就可能会造成生产人员消极怠工,生产效率降低,产品合格率下降,不仅不利于生产作业,还会造成优秀人员的大量流失,最终会增加整个企业的运营成本,得不偿失。

第二,仅仅把对成本的控制当成生产部门的工作,没有全局意识。生产部门作为对产品进行生产加工的直接操作部门,当提出要进行成本控制时首先想到的就是它,尤其在对加工成本进行控制时,更是如此。但是如果仅仅要求生产部门通过节能减耗来进行成本控制,那么不仅效果不会显著,而且过分降低成本会影响到产品质量。事实上,要想对加工成本进行有效控制就要从整体考虑,让各个部门都参与其中,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效。

第三,企业对成本控制的理论和方法都过于老化。现在的许多制造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进行成本管理的时候,依然只是把重点放在投入生产后的管理上,对产品的产前设计以及原材料的供应过程都缺乏控制管理,成本控制缺乏全面视角,加之管理薄弱,制度不严,更是导致对加工成本的控制仅仅浮于表明而无法真正落实有效的进行。至于成本管理的手段,缺乏现代化的操作,科学性和制度性都达不到。

四、加强加工成本控制的建议

1.设立产品的质量目标,将其与成本控制相结合

质量目标由企业的市场部门、生产部门共同确定,市场部门根据消费对象的群体确立目标客户群,对各个客户群进行分析划分,再根据不同的客户群制定不同的质量目标。将质量目标反馈给生产部门,生产部门再结合这些反馈信息,将其与实际生产中的成本消耗等结合在一起,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对其加工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

2.建立严格的采购制度

完善材料的采购制度不仅能规范企业的采购行为,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采购人员的不良作为。完善的采购制度应当包括材料采购的申请、批准申请授权、相关采购流程规定、各个部门的职责和关系等。除此之外,企业采购部门进行采购后要有详细的记录,最好有建立采购档案,对每一次采购的价格和型号都做好登记,不仅方便管理,而且可以进行对比分析,更好的控制采购成本。

3.优化生产工序

严格控制每一道工序的质量,并且优化生产工艺,对于不必要的工序应当及时削减,避免浪费工时消耗成本。对于生产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工序流程,应当及时查找原因加以解决,避免生产不良制品,减少返修程序,降低维修成本。同时还应当加强对生产设备的管理,定期进行设备检查,提高设备的运行效率。总而言之,加强质量管理,保证产品高质高效的生产。

4.提高成本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树立全员成本控制的意识

由于企业对成本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精细,成本管理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变化。一方面,成本管理的技术手段不断更新,其时效性和准确性早已成了基本要求;另一方面,成本管理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展,管理深度也逐渐加深,企业和银行等有关部门对成本控制的关注度越来越强烈和普遍。这必然对企业会计核算人员的专项业务素质和综合管理能力有更高的要求。同时,虽然反映出成本高低、分析出成本形成原因的部门是财务部门,但这并不意味着控制成本只是会计人员的工作;反之,提高全员的成本意识并将管理思想吸纳到成本控制当中来是成本管理中的重要问题,因为每个部门和包括企业领导层、核心管理团队和基本员工在内的所有企业员工的工作质量都是成本控制的各个环节。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加工成本的控制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应当将其放在企业管理的重要位置。除此之外,成本控制是企业的整体活动,不仅要依据市场环境、经济环境等做好战略调整,同时也要求各个部门统一目标要求,积极参与,这样才能有效达到成本控制的目标,为企业带来长期的效益增长。

参考文献:

[1]樊东伟.浅析我国企业的成本控制[期刊论文]-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22(2)

[2]蒋德刚.浅谈企业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期刊论文]-现代经济信息2010(6)

[3]李晓蕾.民营企业成本控制存在问题及对策探讨[期刊论文]-会计师2008(12)

生产成本控制论文范文7

随着市场体系的逐步确立,且中国已经成功加入WTO,将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性经营转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供求关系,竞争机制使成本处在各种抉择关系的焦点。成本与环境,成本与内部条件之间的关系,成本与质量,价格,销售量之间的关系, 以及不同成本之间的相互关系,基决定了企业在各项管理活动中必须关注成本,同时也决定了成本控制不能局限于成本本身,这也就决定了在本论文的论述过程中,不能仅局限于成本本身的,而是要研究与成本有关的各种因素。

技术的快速使技术的产品不断涌现, 促使生产率得到提高及使生产消耗得到降低,进而促使生产在更大规模上进行,使新兴行业快速走向成熟。竞争不仅使有利可图的行业生产规模迅速扩大,也推动着技术创新和成本降低。为了占领市场,企业需要不断开发新产品,生产性能更高,价格耕地的产品,未了获得更多的利润,企业需要在扩大市场份额的同时,千方百计地降低成本。在一个成熟的行业,产品的价格下降据胡成了不可改变的趋势,为了在价格下降的同时获得更多的利润,企业需要降低成本一抵消价格下降所形成的不利,这一要求迫使企业将成本控制提上日程,这也是做本作本论文的现实意义。

另外。本文中所讲成本是大成本概念,所谓大成本,即成本不仅仅制企业生产产品的原材料,人工,资产折旧等直接可归属于产品成本中的耗费,而是比产品成本含义更为广泛的一个概念。是生产一种产品所需的全部费用。之所以在引言中对成本加以界定,是因为在人们的头脑中好像有一种倾向,一提起成本,马上反映出来的是生产成本,这也造成企业在成本控制过程中,只重视生产成本的控制,而忽视了其他耗费的控制,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很多公司的成本失控,都与此相关,固有必要在此加以明确 。

关键词:

成本 成本控制 成本动因 价值链 目标成本 责任成本

标准成本

目录

引言

关键词

一 成本的涵义与特征及成本控制战略

(一) 成本的涵义与特征

(二) 成本控制战略思想

二 成本控制

(一) 成本控制的环境分析

(二) 成本的强势与弱势和机会与威胁(SWOT)分析

(三) 成本动因分析

(四) 成本优势分析

生产成本控制论文范文8

    同样,在20世纪初期,美国人在其得天独厚的经济环境与科技环境的影响之下,率先在成本控制方面寻找到拓宽会计参与公司管理的通道。紧接着,通过以美国为首的经济发达国家中的会计师与工程师的共同努力,终于在20世纪会计的发展中出现一个新的突破——管理会计产生,一门在20世纪与财务会计并驾齐驱发展的新兴分支学科管理会计建立起来了。

    一、20世纪前期的管理会计

    当人们的思想、行为开始由成本计量、记录方面转向成本控制方面的时候,管理会计创立便处于萌芽阶段。从前文已可见,管理会计形成的历史源流确实来自成本控制思想及其相关理论的产生,以及早期成本控制行为的发生,并且后来管理会计的演进也正是由此顺流而下,最终在20世纪前期奠定了管理会计的发展基础。

    尽管从1885年美国军械师亨利·梅特卡夫的《制造成本》、1887年英国电气工程师埃米尔·加克与会计师M·费尔斯合着的《工厂帐目》,到1911年E·韦伯纳的《工厂成本》这些书还主要是讲产品成本计算问题,但其中已开始涉及到一些成本管理方面的问题,依次考察其内容,这些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由单纯讲成本核算向兼顾论及成本管理问题过渡的状况。1880年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成立,它的成员诸如泰罗、埃默森等工程师开始超出工艺技术范围研究产品成本问题。尤其是在1886年工程师H·R·汤在协会的年会上发表题为《作为经济学家的工程师》的论文之后,工程师便更加注重从解决产品成本问题着手研究公司经济效果问题,正是围绕着这方面的问题而展开的深入研究,促使美国的科学管理运动处于酝酿之中。1911年,继泰罗所发表的“计件工资”及“车间管理”着作之后,他的《科学管理的原则和方法》一书问世了,书中对标准化管理制度的确定,为“标准成本制度”的确立奠定了思想及理论基础。随后,“标准成本控制”与“预算控制”制度、理论及其“差异分析”方法的产生,便为管理会计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一)标准成本计算纳人会计体系

    1919年,美国全国成本会计师协会成立,协会会员由会计师与工程师两方面组成,从此,会计师与工程师开始结合研究标准成本问题,其研究成果被推广应用。1920年,英国成本会计师协会与美国工程师协会合作研究成本问题,在研讨过程中,他们在实行标准成本、加强成本管理方面意见一致,而在是否把标准成本计算纳入复式簿记体系方面却发生了分歧。工程师们的指导思想在于坚持科学管理制,从提高生产效率出发,试图建立一种管理型标准成本计算与控制方法,而会计师们则从提高经济效果出发,主张把标准成本计算纳入复式簿记系统。尽管这种分歧也在美国全国成本会计师协会中的会计师与工程师之间存在,然而,在学会中有一些工程师十分赞同会计师们的主张,如哈里森便认为,只有事前将标准成本计算纳入会计系统,才能形成为真正的标准成本会计,当时着名会计学家哈特菲尔德教授曾十分赞赏这一观点。其后,经过十多年的研究与实践,工程师与会计师的观点终于取得一致,从此标准成本计算与复式簿记方法密切结合,成为会计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成本控制方面发挥了越来越突出的作用。这一重要历史事实是20世纪前期管理会计得以形成之关键。

    事实上,工程师哈里森在具体解决标准成本会计方面的贡献也是突出的。1930年他在他早期发表的论文《有助于生产的成本会计》(1919年6月)、《新工业时代的成本会计》(1919年12月及1920年1月)的基础上所着《标准成本》一书,是对管理会计产生具有重要影响的标准成本会计的一个科学总结,其影响颇为深远。1932年E·A·坎曼发表了题为《基本标准成本:制造业的控制会计》的论着,进一步明确了标准成本会计对管理会计产生的实质性影响。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时期经济管理学家对成本管理问题研究的参与,1923年,J·M·克拉克围绕产品制造费用的研究,提出了可变成本、不变成本、边际成本,以及机会成本等一系列的概念,其研究成果对于管理会计的形成与在今后的发展都具有一定影响。

    (二)“预算控制”原理引入

    “预算控制”是作为科学管理原理中另外一个重要方面被引进到管理会计中的,它曾经被一些学者称之为管理会计形成的两大支柱之一。1921年美国《预算与会计法案》的颁布是对预算控制思想产生影响的起点,次年着名学者麦金西的《预算控制》一书问世,书中所持重要依据之一便是《预算与会计法案》。麦金西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实行科学的预算控制方面的问题,其见解具有开创性。在1922年美国全国成本会计师协会第三次会议上,还以《预算的编制和使用》为专题展开研究,这次会议的研究成果不仅把对有关“预算控制”方面的内容引向深入,而且掀起了1923年至1929年全美会计师与工程师协同研究预算控制问题的高潮,七年间所产生的研究成果对于管理会计的形成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据1931年美国全国工业会议委员会在《制造业的预算控制》一文中统计,在1930年前后,美国有162家公司实行了预算控制,其中80%是在1922年以后才实行的。可见,正是由于“预算控制”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并进,才使管理会计在形成过程中逐步立定了根基。

    (三)管理会计的形成

    管理会计除得以在“标准成本”与“预算控制”的支持之下产生之外,它的形成还同时受到“差异分析”及“本量利分析”方法引入应用的影响。由于“差异分析”方法通常是配合“标准成本”与“预算控制”工作进行的,故它对管理会计形成的影响与“标准成本”和“预算控制”所产生的影响是一致的,而“本量利分析”方法所产生的影响却从一个新的管理方位体现出来的。

    20世纪初,在对以往有关成本计量问题研究的基础上,人们逐步对成本性态有了一定的认识,如1903年H·赫斯所发表的《制造业:资本成本、利润和胜利》、前文所引1911年韦伯纳所发表的《工厂成本》、1916年斯科维尔的《成本和制造费用的分配》、1921年威廉斯的《工程师对成本会计的态度》及其他在1934年所出版的《弹性预算、费用控制和经理的活动》、1928年梅纳德的《标准成本和弹性预算在降低生产部门的成本方面是怎样起作用的……》,以及前文中所引经济学家克拉克对若干成本概念的划分等等,都对“本量利分析”方法的形成有着直接影响。同时,在对成本性态分析、认识的基础上,又产生了与“本量利分析”方法形成直接相关的成果,如1909年学者诺珀尔首创之利润坐标图与1930年工程师亨利·赫斯撰文对“盈亏临界图”所作的进一步研究,都十分清楚地揭示了成本——产量——利润之间的关系。1933年诺泊尔的《利润工程学——促使企业盈利的应用经济学》出版,又在“本量利”关系的阐述方面把理论研究与具体实践结合起来。正是在以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量利分析”方法渐自融合于管理会计之中,成为20世纪前期管理会计内容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20世纪前期,显示管理会计形成的代表作主要有:1922年与麦金西《预算控制》同时出版的奎因坦斯的《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入门》,这部书不仅首次提出“管理会计”的名称,而且阐明了企业的会计管理工作与财务管理工作之间的关系。1923年学者布利斯的《经营管理中的财务效率和营业效率》一书出版,次年又出版了他的《通过会计进行管理》一书,这两部作品都强调把相关会计信息应用到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之中,并强调提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对企业财务与营业效率的控制水平。1924年麦金西的专着《管理会计》出版,作者在书中指出,企业的会计工作不能停留在以往的会计之上,而应当把一些以科学管理为基础的。面向未来的会计概念及其会计程序纳入以经营管理为目的的会计制度中去。麦金西还指出,会计应当把握住标准,并注意在标准与业绩比较的基础上作好服务于经营管理的记录。此外,他还认为,实行管理会计还应当有相应的组织保障,并认为当时美国已在企业中推行的“总控制长”制度便为在企业中实行会计管理创造了一个最基本的条件。事实上,麦金西的这一看法是完全正确的,当时美国企业中推行的“总控制长”制度或在财务副总经理之下分设“总控制长”与“财务长”分工理事的组织制度,不仅成为当时,也确实成为以后在企业中推行管理会计的组织保障。

    1928年学者H·F·;格雷戈里发表了《企业管理中的会计报表:结合为维持有效管理和控制所实行的标准和业绩记录程度,论述财务报表和营业报表的使用》一文,文中强调指出将科学管理理论与方法应用到企业内部管理方面,是改进企业经营管理状况的奋斗目标之一。1929年学者M·V·海斯的《供经理控制用的会计》一书问世,这部书进一步阐明了建立管理会计的基本思想,一方面他认为管理会计的核心应当是标准和科学而系统的记录,另一方面又指出管理会计中所提供的信息是与企业决策层有关的信息。这种见解对于管理会计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总之,上述着作是管理会计形成时期的代表之作,它们所产生的影响既体现于当时,也影响到今后管理会计的发展。

生产成本控制论文范文9

关键词:石油企业;成本;对策

中图分类号:TE11 文献标识码:A

石油作为新时代的能源基础是推动经济发展以及科技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的基本动力,石油业已经成为了人类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但是石油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不得不令人们开始认识到,飞速发展的社会背后面临的能源枯竭问题。因此,对于石油资源的利用问题成为了社会不得不面对的难题,一方面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动力以及生产资料来源,另一方面资源和能源危机也不得不开始得到考虑。成本控制作为一种提高能源利用率的方式开始被应用于石油生产业,如何对石油企业进行成本控制是新形势下的新要求。

1 影响因素

对于石油成本的影响的主要因素目前可以归结为五点:首先是国家对于是由产业的税收,这是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之一;其次是目前我国石油的存储量和石油的质量;再者是对于新的石油开采地的勘探情况;然后则是科技的发展水平,高水平的科技可以对投入产出的结构产生巨大的影响;最后则是石油的价格,石油价格变动则会引起成本财务等费用出现相应的变化。众所周知,石油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但是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其消耗量是客观的,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倡导低碳式的经济发展模式,并且为之而努力。根据统计,这五个方面对于石油成本的影响可以达到总成本的87.3%,控制了这五个要素也就控制了石油成本的大部分,以此对于以上五个要素的分析测评以及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据调查,若是在以上五个因素中加入百分之一的增幅投入,最少可以得到7.8%的经济收益。

2 现状和问题分析

虽然随着一些改革的深入,我国的石油市场在成本的控制上有了一定的成效,市场化的机制和市场化的价格机制都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无论在成本的投入还是收益上在过去的几年中都有了显著地提高。据统计过去的几年中我国在对于石油企业的成本控制中的投入平均每年都会增幅5.8%,并且收益也在以每年13.5%增加,对于成本的关注也随着收益的增加而增加,但是社会大环境的历史影响使得一些主客观因素还未有本质上的转变,因此在控制成本上石油企业还面临着很多问题,以下就一些典型的问题进行探讨。

第一,表现在观念和理念的落后上。由于我国石油业的起步较晚,一些理论和理念本身就存在着相对的缺陷,而成本控制这一新兴的思想更是较之世界发达的工业国家有着一定距离的落后。在理论和理念上都对时间的导向性缺乏针对性的研究。主要表现是,我国的石油企业对于成本的管理和控制都局限在了企业的内部,或者仅仅关注的是基本的生产环节,而忽视了整条石油供应链的上下游的成本控制作用,这就使得一定程度上的控制管理工作脱节,并且,因为缺乏必要的理论性研究。因此在工作上的方法较为陈旧,无法很好的适应时代的发展。

第二,石油的成本控制工作应当是包含了财务、生产、技术等多方面因素的,但是长久以来我国的石油企业在成本控制问题上认识不足,导致仅仅将控制成本限制在财务部门的工作范围中,而作为控制成本工作核心的车间生产以及关键技术的控制并未考虑到成本控制的因素里面,这就导致了对于成本的控制以及管理工作根本不能对整体生产链进行调控,主体覆盖的范围狭隘,因此整体的协同效果差,因此成本控制效果也不甚理想。

第三,由于部分企业为了提升业绩或者谋取不正当利益导致对资料的任意修改现象严重,企业的信息管理存在着相当混乱的状况,信息的失真使得对管理成本工作难度加大,并且由于对于控制的环节划分太过细致,导致成本反而增高,间接性的增加了不必要的经济以及人力物力的浪费。

3 新形势下石油企业成本控制问题的建议和对策

根据新形势下影响石油企业成本的主要因素的阐述,在分析了我国石油企业成本控制问题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分析的基础上,参考成本管理的相关知识和理论,借鉴国外石油企业的成功做法和经验,就我国石油企业新形势下的成本控制问题提出如下意见和建议。

第一,石油企业应该更新成本控制和管理理念,综合采用包括目标成本法、成本否决法、档次成本法等在内的先进成本管理和控制方法以实现对于相关生产经营环节成本的精细化科学化管理和控制。目标成本法、成本否决法以及档次成本法等成本控制和管理方法从不同的视角和纬度给石油企业的成本管理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论,都有利于实现石油企业成本管理的全员参与,并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二,石油企业应该按照一定的标准和体系对石油企业的成本进行模式识别和细分,根据不同的成本类型及其产生机理采取有区别的方法和手段分类实施控制。具体来说,石油企业可以将石油勘探过程中制造的成本落实到勘探部门,然后由勘探部门再落实到各个作业点和作业岗位;将开发成本和资产折旧落实到油气田企业,由油气田企业牵头再落实到负责开发的部门和环节;将现金流转和操作的成本落实到各个油气加工厂,而将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落实到油田总部的财务管理部门,然后分级进行汇总管理。实践调查表明,这种将成本进行分类和分级管理的模式可以有效地实现石油企业成本控制的目标,其平均贡献率在34.6%的幅度左右。

第三,石油企业在成本控制问题上要尤其重视产品及产品组合的开发和实施策略,以石油产品为核心、向燃气产品范围扩展和延伸,依靠燃气低成本的优势实现成本管理的控制和效益。根据国际著名石油企业的产品开发及产品组合管理实践和经验,石油企业围绕石油核心产品的同时进行相关产品的开发特别是燃气产品的开发,可以大大降低单位产出的成本额度,这主要得益于天然气的开发成本要远远小于石油的开发成本,国外著名石油公司的天然气产量一般占油气总产量的30%,而我国2010年仅为9%左右。

结语

本文针对石油企业成本控制所面临的诸多因素以及目前石油企业成本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建议和解决方案:一是综合利用包括目标成本法、成本否决法、档次成本法等在内的多种成本控制方法,二是按不同分类标准将石油企业的成本进行细化分解从而采取不同的控制手段和方法,三是调整和优化产品结构,施行油气并举战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