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地域建筑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17 17:57:19

地域建筑论文

地域建筑论文范文1

论文关键词:地域文化精神,建筑性格,历史

现代建筑中“以人为本”已逝去,过多地去讨论功能空间人性化也已成了多余,因为这些东西在浪滔之后已经深深赋予建筑本身。中国加入世贸后,给建筑创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使地域化的问题也日益突出。

1地域文化精神

1.1地域文化的内涵

尔今,在当代建筑理论出现频率最高的字眼莫过于“地域性”和“文化性”,其实简单地说这两者本身就是统一的概念,本不需要将它割裂开来分析又分析。一句话,地域差异只谈文化差异。在特定的地域气候和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文化是多元化的,是符合当时当地民族特性的,因此,长期以来,必然形成特定地域的特定文化,这样的结果就会产生不同的地域和民族在生活方式、审美标准和价值取向上是不尽相同的,建筑文化也是普遍遵循这个规律的。

1.2地域文化的外延

既是文化就会属于精神文明的范畴,地域文化也是如此,看不见摸不着,又实实在在存在于每个人的心里,本身具有抽象性,因此,人们只能去理解它,体会它。

从更深层来谈,“文化”是为人们所接受且深深影响着人们行为的,单就广泛的人群而言,建筑审美也会因地域文化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为什么有些建筑是“公认”优秀的,这不仅仅靠建筑界人士就可以评判定位,最主要的还靠群众,尤其是那些每天抬头可看见或者与之密切联系的人们。

有人不禁会问:那他们对其有何标准呢?其实在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一种审美观念,一种不是与生俱来但又需要深厚的地域文化底蕴的精神,会“指引”着他们,“影响”着他们。另一方面,建筑是服务于群众的,因此,优秀的建筑必然需要与“人群”产生共鸣,能够在精神上引起他们的感悟,激发他们一tl,灵深处的情感。因此,优秀的建筑同样应该具备一种地域文化精神。这就是地域文化外延,既存在于人们心底,又表达在建筑中的一种精神。

2建筑性格

通常在谈论一个人的时候,常常会说他是否有性格,有怎样的性格,或腼腆或大方,或开朗或沉闷。建筑也同样具有人的这些特征,或富有情感,或冷若冰霜。

建筑性格与建筑个性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建筑个性是讲求另类,构思新颖大胆,而建筑性格主要是说它内在的本质,有内涵、有品质,能够给人亲切感和深厚韵味的。然而这些正是当代身边建筑最缺乏的东西。

对于每个建筑作品,当他能够完整地实现矗立在你眼前的时候,它就可以拥有语言了,与周围的人群产生交流,是否能为人们所认可接受,那就看它的性格是否与人们的性格一致。

3地域文化精神与建筑性格

3.1感悟

中国的木构架的几千年的演变发展,在世人堪称是神化,而延续到今天,它却成了在众多建筑师看来是“落后产物”的敷生物种而妄自菲薄起来。更有些建筑师以为拼凑几个天井盖几个大屋顶就使建筑具有了民族性、地域性。这些简单、庸俗的东西,就这样充斥着人们的生活。

很熟悉的日本文化,它的发展多是借鉴于中国,作为代表其建筑特点的“神化”建筑,以木构架和两坡悬山为特征,具有洗练简约的优雅的洒脱;再看日本的“枯山水坪庭”,也是将中国禅宗和中国造园艺术精神揉合,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上海金茂大厦是美国人设计的,汲取了中国古塔的神韵,不是简单的模仿,没有玻璃瓦,没有风铃但整个建筑却十分具有中国文化的神韵。

所有这些例子,都足以使那些标榜“地域性”、“文化性”的仿古或复古建筑相形见拙。

3.2呼唤

经济全球化带来巨大经济财富,同时也失去了许多宝贵的文化财富。西方文化的渗透和wto的加入,外来的建筑文化更是充斥着整个建筑市场,“国家歌剧院”、“国家电视台”、“鸟巢体育中心”,以北京为首的,本是中国政治文化中心和历史名城,现在竟成了国外“知名”建筑师们的试验基地与练兵场。不禁会问,我国的本土建筑师哪去了?

其实就在身边,在低头,在沉默,殊不知还是这块土地,还是这些文化,就是无限智慧与力量的源泉,也正是抵制这些外来不良文化的有力武器,也正是发扬光大中华优秀文化的最佳时机。然而还是没有人敢站出来,只因为他们身上缺少了一样东西、一种精神——地域文化精神。

地域建筑论文范文2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国历史传承过程中的瑰宝,其主要反映了我国历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对于我国的文化传承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意义。随着我国现代文化建设工作力度的不断加深,我国人民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重视度又再次提高,因此一股“复古”建筑风也席卷了神州大地。但目前仍有一部分地区的建筑设计在运用传统地域文化时存在着较大的问题。例如在以北方古建风格框架下新建的居住群落,却大量出现了南方古建构件和纹饰,致使弄巧成拙。

2东拼西凑

随着全球化经济的不断深入,国际文化对于我国地域文化的影响也比较大,使得我国国内的建筑业有了快速进步的机会。但在这过程中可以看出,部门设计者在设计住宅建筑时,不仅不顾当地文化特点全盘照搬西方建筑,而且还有一些自认为聪明的设计者,采取了“东拼西凑”的方法,完全改变了原有文化特色的美感。例如在中式风格的小区楼体上加装西式风格的阁楼或装饰,使得整体建筑显得不伦不类,给人感觉像是小儿拼图一般。这种东拼西凑的方法不仅不能够展现我国的地域文化特色,同时还使得西方建筑特色无法完全发挥,影响整体建筑的美感。

3优化地域文化在住宅建筑设计中的措施

3.1了解中国地域文化特点

想要在现代建筑中引用中国地域文化,首先就必须要了解中国地域文化的特点。建筑设计人员不能够采取闭门造车的方式,应该到当地地区进行走访研究,获得最直接的材料。我国各地的地域文化特色均不相同,南北之间、东西之间、民族之间都有着一定的差异,尤其是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想要设计出一个较好的住宅建筑首先就要了解当地少数民族的居住习惯和历史文化背景,将民族文化特点融入到建筑中去,这样才能够符合现代人对于审美的需求。

3.2提炼地域文化精髓,传承中华历史文明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也是历史文明传承的载体。北方的四合院,蒙古族的蒙古包,客家人的土楼等等,都极具地域文化特色。所以,在现代住宅设计中,应充分挖掘本区域文化的精髓,运用建筑的语言,如建筑造型、建筑色彩、建筑材料等要素展现地域文化,传承历史文明。同时还要处理好西方文化对地域文化的影响。在日益国际化的今天,西方的文化对于当今一些国人来说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吸引力,而很多设计者也正是看中了这一点才不断地将西方文化运用到住宅建筑中。但在运用西方地域文化过程中,不能够一味的照搬照抄,或者胡乱运用,首先也需要了解西方地域文化的特色和历史背景,只有深入了解了才能够知道其设计理念,才能够将其合理融入我国的建筑业中。以日本建筑为例,其大部分古代建筑均是仿制我国唐朝建筑风格,但在长期的衍变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点,并且反过来影响着我国的建筑,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成功。

4结语

地域建筑论文范文3

关键字:全球化、地域主义、批判性

中图分类号:G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古典著作中对地域主义建筑最直观的描述,见于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地域主义是只建筑上吸收本地区民族的、民俗的风格,在建筑中体现出一定的地方特色的设计思潮。从广义来说,地域建筑的含义是宽泛的,建筑的空间性和地点性决定了任何建筑都有地域性。而批判性地域主义建筑是基于特定的地域自然特征、建构地域的文化精神和采用适宜技术经济条件建造的建筑。“批判性地域主义”其实质就在于它既精辟地关注地域建筑的文化内涵,又能高瞻远瞩的发扬时代批判与创造精神。批判地域主义承认现实生活和技术发展,但强调对技术强制性应用;也尊重文脉、环境、历史和文化,但反对折中主义的建筑式样;对于现代主义运动采取批判的态度,但绝非某些历史主义和新古典主义所有的全盘否定的态度。在全球化满眼的今天,“地域主义”的气质仍然鲜明,甚至更加光彩夺目。一方面是全球化干涉无孔不入的渗透,另一方面则是地方性的挣扎和艰难地延续。

芒福德认为地域主义并非是简单的采用“地方材料”或“结构”,这两点中的任何一个都无法与“全球化”相抗衡。他认为“地域主义建筑”必须力图克服世界上不同民族之间的鸿沟...... [1]芒福德重新定义的地域主义,还担负着协调人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的作用,使人们能够“感到安适自在”。一直以来接触现代主义,明白建筑的空间的重要性,太过理性的去看建筑,就会慢慢失去对于建筑感性的思考,建筑的地域化和多样化阐释,使建筑摆脱了过分现代的阴影,真正的建筑大家,如斯卡帕做好每一个建筑的局部到做好建筑的整体,基本达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境界。自20世纪60-70年代以来,世界各地进行批判的地域主义实践的建筑师已经成为建筑实践和理论领域不可忽视的一支重要力量,弗兰姆普顿在《走向批判的地域主义》[2]一文中就已经讨论了阿尔托、博塔、西扎等欧洲建筑师,以及日本的安藤忠雄等从地方要素入手所进行的独特建筑实践。在他的《现代建筑—— 一部批判的历史》[3]的“批判性地域主义”一章中举出丹麦建筑师伍重,巴西的尼迈耶,苏黎世的E•吉塞),米兰的格里高蒂,奥斯陆的费恩,威尼斯的斯卡帕和雅典的康斯坦丁尼迪斯作为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批判的地域主义”建筑实践的建筑师。他特别分析了始于20世纪50年代反对国际主义的西班牙加泰罗尼亚民族主义运动建筑师的建筑实践。1951年加泰隆建筑师波伊加斯发表了《产生一种巴塞罗那建筑的可能性》[4]从而表明了现代地方建筑文化的复杂和混杂性原则。巴塞罗那建筑师J. A. 科德尔奇在1951年建成的八层高的ISM公寓便典型地表现了批判的地域主义策略,它表现出当地的地中海风格。这便是一种批判的地域主义的精华和精神之所在。批判性并不必然意味着持有对抗性的态度,它所意味的是自我挑战、自我检查、自我疑问、自我恒量、自我评估,因此它还要有对自己采取批判的精神。近来更多的第三世界建筑师的实践也被建筑设计和理论界加以介绍,如希罗德在她的《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5]一书的“批判的地域主义”一章中所介绍的。当然,今日更为人们所注目的批判的地域主义实践仍然是那种有机的结合现代技术、材料、设计方法和地方要素的设计。批判的地域主义是一种辨证的表现。它有意识地寻求打破普遍性和大同化等现代主义的价值和形象。

在中国,一个具有先锋意义且全球公认的例子便是1987年吴良镛对北京老城区中心菊儿胡同的重建设计。他深入分析了当时的物质、社会条件的约束以及经济效率和都市新生方式的实际需求。以最小的破坏做到充分的开发利用,在一个传统的具有历史沉淀的都市里增加了一些变化,使之与新型的建筑风格互相适应。同样,王澍在中国美术学院校区的设计中重新阐述了中国传统的空间设计理念,并使用了当地的传统材料,使建筑被赋予诗情画意,做到了“山、光线与人的情感的和谐”。 今天,处在深刻的社会变革当中的现代中国建筑界,如何于变幻的多元文化中坚持自己?坚持地域主义的建筑实践而不会回归历史、流于迂腐?长期以来一直是困惑当代建筑师的一个难题。多年的实践和艰难的思索之后 ,惟有很好地掌握“批判的地域主义”的理论并于实践中加以运用,才有可能在进步当中坚持自我,而不至于丧失地域文化的基因。遗憾的是,在现代的中国,这样的建筑并不多见,我们的建筑,好象是从一块草莽大地,而非历史的土地上生长起来的一样。中国现代的建筑,需要生长在历史文化的根上,这个“根”就是“批判的历史文化”,而绝非“考古的历史文化”。这需要我们的实践,既要兼顾到文明与文化的继承而秉持个性,又要很好地融合于世界发展的进程而不至于掉队,如此才能创造出风格明确的有自身格调的真实建筑来。客观地说,现代的中国建筑和规划设计师已经深刻地认识到对于“地域文化”坚持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一些有责任心的设计师也乐于参与到“地域主义”的实践当中去,这种实践过程是痛苦和挣扎的,问题的核心集中体现在坚持什么样的“地域主义”和以如何的态度去坚持“地域主义”这两个方面上。美国规划协会全国政策主任、院士级注册规划师苏解放对北京的建筑和规划的总体评价是“……修建丑陋的、非人性的建筑,从根本上说,是自我膨胀和各种利益相互作用的结果”。为什么拥有五千年文明的北京,却要像个傻新郎一般,乐于穿上一身俗气的洋裤褂呢? 究其原因,无非是所谓“国际主义”设计思潮对中国建筑界的侵袭所造成的。“国际主义”思潮丝毫不顾项目所在的地方性,或对中国的传统文明缺乏的尊重,或对其还停留在东方猎奇式的无知。外来的强势的意识形态彻底扫荡地方性,归根结底暴露的还是“殖民主义”本质,可悲的是我们除了对越来越“国际化”而窃窃自喜之外,似乎没有提高足够的警惕性。

在今日全球化持续加温并对地区和民族文化构成极大的威胁的时候,从批判理论的角度讲,就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区域文化,而不能任其自生自长,因为在今日现代化普及和全球化泛滥的时代,自生自长便意味着自生自灭。因此如何在现(当)代建筑中体现出当地和民族文化特征就成为那些具有深远历史和文化的地区和民族的建筑师今日所面临的艰巨任务,成为今日社会和建筑设计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 刘易斯•芒福德(Lewis Mumford,1895—1990年),1938年发表《城市文化》一书,从此享誉世界。

[2]《走向批判的地域主义》作者:弗兰姆普顿时间:1983年

[3] 《现代建筑—— 一部批判的历史》作者:弗兰姆普顿时间:1985年

地域建筑论文范文4

关键词:建筑;地域性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近年来,国内建筑领域一直在研究地域性,形成了所谓的“地域主义”。其实,地域性是建筑本身固有的属性,它是研究建筑历史的不可缺少的线索,但是人们都将其忽略,这是目前我国建筑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现在很多从事研究建筑地域性的学者都在追溯其起源,以及各个历史阶段的发展历程,来进一步论证建筑地域性研究的价值。

1.阐述建筑地域性的相关内容

1.1什么是地域性

如果要对建筑地域性进行研究,就要了解地域性的含义。回首世界建筑的历史,会发现地域性是贯穿该域历史的主要线索。从深层的角度来讲,人类社会之所以不断地发展的五彩缤纷,就是受到不同的地理环境所影响的。而对于建筑的发展而言,所起到的作用是一样的。从人类的出现开始,地域因素就限定了建筑文化的发展方向,由于不同地区的天气、原材料、风俗文化的影响,也就出现了以地域性为基本特征的建筑群。

1.2小议建筑地域性所产生的影响力

自从产生地域性的建筑后,由于各个地域不同建筑文化的相互作用和融合,这给建筑历史带来一次次的重大改革。例如,在我国唐朝时期,文化发展空前鼎盛,唐朝很重视与边界国家文化的交流,这让中原文化不断地渗入西域文化、波斯文化等的因素,这给我国建筑设计者们积累了大量的创作思路,间接地促进国内建筑体系的发展。世界建筑体系受到外来地域文化影响的例子举不胜数,如古罗马的建筑也是古希腊与古意大利文化交融所产生的建筑群。这些典型的建筑一旦成型,给周围领域的国家带来了影响,比如日本的建筑就融入了大量的中国建筑的元素,日本由于与中国有文化和贸易的往来,建筑的创作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在不断地挖掘现存的记载建筑的古物中,也证明了此理论的真实性。现在很多学者就地域主义展开了大量的讨论,其实地域主义它并不是简单的地理气候概念的理论,它还包括着文化习俗、宗教思想、政治理论等诸多因素,这些都代表着浓厚的地域文化。正是这些建筑所体现的地域性,才能让建筑设计者找到创作的灵感,对于研究古时代的历史文化,也是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的。

1.3研究建筑地域性的必要性

建筑不仅仅是人类御寒与居住的工具,而是人类历史文明的重要部分。传统的地域文化是受到地理条件的限制,一直处于较为稳定的状态,进而也决定了当时人类的生活方式,影响到人类文明历史的发展进程。由此可见,地域性因素是决定早期人类文明的决定性因素。但是,随着科技革命开始,世界已进入了工业化发展的时代。随着高科技工具的产生,世界各个国家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地域性的影响逐渐地被削弱,建筑也失去了自身的的特性,建筑领域也受到了全球化的影响,不再因为地域性因素而存在具有特色的建筑群。同时,人们意识到在世界各处都能看到自己国家独有的建筑,这才发觉研究建筑地域性的必要性。所以要不断地总结古代建筑的精髓,要适应当代世界的发展趋势,才能更好地进行建筑创作,这样才能有创新之处。否则,随着全球的建筑逐渐类似化,世界建筑史的发展也将停滞不前,造成很严重的后果。

2.多层次地分析建筑地域性研究与创作

社会在高速发展,因此在进行建筑创作时,不能完全按照传统的思路进行。应研究地域性应考虑多种因素,首先应考虑到该时代的特性:信息高速发达,在这样发展迅速的社会中,怎样才能保持地域的独特性是一个难题。其次是现在城市的发展模式较快,需要将建筑模式与其稳合。在这样的文化和背景下,怎样来解决这些难题,就需要多层次地进行建筑地域性研究与创作。

建筑地域性研究与创作主要从三个层面进行展开,一是微观层面,建筑自身地域性的表现;二是中观层面,城市建筑群所形成的空间地域性表现;三是宏观层面,建筑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建筑地域性顺延的表现。这三个层面都是相互有联系的,微观层面所研究的是建筑的形态、材料等细节上的特征,而中观层面所研究的建筑与城市空间的组合等。随着城市的不断开发,城市充斥着商业化元素,怎样让城市地域性不受到商业化元素的影响,并保持城市原有的特性,这是地域性研究的关键所在。在此层面上,城市公共空间取代建筑个体是研究的热点。而在宏观层面来看,主要让建筑与城市呈现和谐。现在对城市的地域性研究要上升一个层次,研究不仅停留在实质性的建筑本体,而是要重塑城市文化,这是研究的重点。其实研究地域性就是为了拓展建筑创作的多元化,在微观层次就已经探讨了建筑的外形设计等,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然而在其他的两个层次却没有进展,因为这涉及到了建筑学以外的知识。

3.浅谈地域性研究的方法与策略

每个地域性建筑都有自身的发展历史,这是和当地的传统文化密切相关。我们已经论述到,一味地采用传统的建筑理论已经不能满足当今建筑的要求,应该通过进行深层次地研究建筑地域性,来探索建筑地域性创作的最佳途径。由于现代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地域性建筑创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3.1根据新时代的发展,进行适应地调整战略

传统的地域性建筑都富含该地的人文特色,如果没有这些特色,该建筑将毫无内涵可言。现在的建筑技术足以使建筑脱离地形的束缚,建立纯人工的自然环境,使建筑地域性的特征逐渐在消失,现在的一些建筑属于娱乐、商业、旅游附带的产物,文化特征对建筑的影响力也在减少。所以,现在进行建筑创作时,不能只依赖传统建筑学的理论,要深层的剖析当今人们生活的文化模式,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去建设新的建筑创作原则,这样就可以赋予地域性新的内涵,使之随着时代的发展,反映出当地的人文状态。

3.2努力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建筑体系

任何城市与建筑的地域特征都是经过长期地历史发展所沉淀下来的,建筑都经过萌发、发展、衰退等过程,所以新的时代也将出现新的建筑,这是历史发展的规律。自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不断地加强城市建设,这直接打破了原有城市的格局,由于发展速度过快,虽然有利于现代化的发展,但是使得原有的地域性特征丧失,使城市的历史文化精神逐步湮没。为此,应该以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理念,营造从建筑单体特色到城乡空间多元的地域环境,建立一系列良性的准则。所以对建筑的研究应转向文化与生态方面,这样可以在发展现代建筑的同时,同时保留自己的地域性特征。

4.结语

随着科技的发展,全球的经济、文化日益交流频繁,建筑的地域性特征逐渐丧失。因此,研究建筑地域性的课题具有非凡的意义,这不但可以将该地域原有的历史文化精神得到保留与延续,而且能够让传统建筑转变为现代的建筑,最终促进人类社会建筑史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晓纲.当代西班牙建筑地域性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

地域建筑论文范文5

【关键词】地域建筑;复杂性形态设计

复杂性形态设计是在地域建筑文化的基础上结合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多样性以及地域建筑技术形成的一种建筑设计方式。地域建筑的复杂性形态设计弥补了在较为技术化的非线性建筑观下所缺乏的人文精神,迎合了地域性建筑对创造性的要求。

一、简述地域主义与地域建筑的复杂性

1.地域主义建筑理论

地域性建筑理论突出强调建筑与地域技艺、文化以及气候等之间的联系,诞生与于二十世纪中期。地域性建筑理论批判了现代建筑的单一发展模式,迎合了多元化建筑发展的时代需求。地域建筑设计要素的出现追溯到现代主义初期,在当时一些主流建筑设计师的作品中多有呈现,如路易斯·康、阿尔托以及赖特等。到了上世界中期,柯蒂斯、弗兰姆普敦以及诺伯格舒尔茨等建筑师开始转向地域建筑设计领域,拒绝建筑设计的国际形式。在地域建筑实践方面有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柯里亚、巴拉甘安藤忠雄以及博塔等人,创作出了大量的地域主义建筑。随着当今时代建筑方式、建筑设计、建筑思维以及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融合了新模式、新思维、新技术的地域建筑作品大量涌现出来,大都呈现出多元化的建筑形态,最具有代表性的有坐落于西班牙著名的都市遮阳伞以及坐落于艾斯沃斯的葡糖酒厂。这些建筑作品中融入了地域气候、场所精神以及地域的自然形态等多种复杂性建筑因素。

2.地域建筑的复杂性

以孤立子理论、分形几何学以及混沌理论为主体的非线性科学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成立,强调所有的可知系统本质上都属于非线性的复杂系统。技术的变革必将引发建筑的新面貌,如中世纪的哥特式建筑、罗马的拱卷,直至十九世纪末工业革命引导下的现代建筑运动。同时我们也应该明白,复杂性科学不仅从建筑技术上影响建筑,还通过对人类哲学观与认识观的影响进而对建筑设计思想产生影响。至此,复杂性哲学观和科学理论开始逐步运用于现代建筑领域中。

3.建筑地域性与复杂性的高度融合

当今时代复杂性建筑已经普遍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尤其是在世博、奥运之后,各类衍生扭曲、褶皱叠加以及流动光滑的建筑陆续出现。许多本土建筑设计师在建筑设计中融入了非线性观念,将建筑地域性与复杂性进行了高度融合,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齐欣设计的杭州西溪会馆的“穿透曲折”形态、出自于李晓东的坐落于福建下石村的桥上书屋的整体性设计、由刘克成设计的陕西富平国际陶瓷艺博物馆的摺叠形态等。

二、地域建筑的复杂性形态设计

地域建筑的复杂性形态设计重点在于建筑地域性与复杂性的高度融合。地域建筑的复杂性形态设计有以下几个影响因素。

1.数学逻辑

在古罗马与希腊时期,数学比例是确定古典柱式基础的主要方式,体现了建筑的理性设计。我国建筑结构从唐宋到明清一直采用“法式”、“做法”以及“定制”确定建筑的结构,建筑构件的形制、取材由清朝官方所颁发的“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和明朝官方所颁布的“营造正式”以及宋朝官方颁布的“营造法式”所确定。我国传统的建筑建立在较为系统的数学逻辑思想之上,也因此在古建筑领域常常运用新兴的参数化。传统的数学概念与建筑的复杂性有着本质意义上的区别,这也是造成古今建筑差异性的原因之一。由于近代建筑结构由传统简单的数学计算慢慢过渡到非线性,使得现代建筑形态越来越复杂,建筑形态开始由较为固定的数学比例转变为不确定的复杂性,使得复杂形态开始成为了现代地域建筑新的发展方向。与此同时,建筑能耗的模拟、基于生态理念上的通风、采光设计和结构的计算以及建筑形态的整体建模等都需要数字化技术加以辅助。

2.技艺的演变

传统地域建筑的技艺经过了建筑工匠与建筑设计师对地域材料的长期运用方式的累积,不仅体现了对当地生态资源的可持续运用,还包含了地域性的技术经验和文化。记忆的演化、技艺的改良和装饰化是传统建筑技艺的对应方式。技艺的演化随着时间的交替与空间的变更而不断延续,是对地域建筑进行动态考虑的主要因素。如出自于皮亚诺之手的芝贝欧文化中心,采用当地传统的“棚屋”建筑形态,选用木头与钢节点并置的设计结构,用现代技术形式诠释了当地的地域建筑技艺特点。为了延续地域形态,解决当地潮湿炎热的气候对建筑环境的影响,在综合考虑通风、日照的需求的基础上,设置了双层表皮结构:在里层上下玻璃位置处按照不同的情况设置了关闭与开启;外层设计为横向百叶与竖向骨架,不仅实现了通风,还能够遮挡阳光,可谓一举两得。

3.人文意象

建筑和建造不同,建筑不仅有具体的物质形态,除此之外还包含有建筑意象。古时皇家宫殿建筑设计色彩华丽,气势恢宏,注重追求壮丽雄伟、华丽富贵的情怀;而位于江南的豪士文人的居所,则具有平和亲易的特点,更加追求“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传统的地域建筑通常以平面构成、符号装饰等方式诠释场所文脉与地域文化。而复杂性形态更加注重的是地域人文环境的本源,突现的是对非建筑意象的抽取,选择运用抽象思维方式来提炼人文情怀。如位于西安建大校园由刘克成设计的贾平凹文学艺术馆的一处历史地段的设计,原建筑是类似于大写“L”形态的一幢旧楼,刘克成在综合考虑对建筑场地延续的基础上,在最大范围内保留并延续了古朴的墙面以及建筑的砖混结构,使用玻璃、钢材以及混凝土以朴素的灰色调与原建筑展开“古今对话”。刘克成以新颖的观点诠释了建筑作为文学艺术馆的功能,将光影作为重要的设计手段,在建筑东南面设置曲折变化的“光廊”,建筑光影随着白天太阳光照射角度的变化而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动态。

4.自然因素

对自然科学的研究对复杂性科学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可以说,复杂性科学的出现与自然科学的研究密不可分。人们的自然观自牛顿力学面世之后有了显著的改变,一度认为自然界宇宙的运行速度是可以进行精确计算的,但非线性科学和量子理论的出现使得人类的世界观、认识观再次出现变化,充分认识到了自然界的复杂性。在此背景下,美国建筑评论家查尔斯·詹克斯提出了“宇源建筑”的建筑概念,揭开了由复杂性研究引发的新的建筑风格的真面貌。查尔斯·詹克斯认为构造于自然界的建筑就应该尽量亲近自然,尽可能多使用自然界的材料。查尔斯·詹克斯的新建筑观点与地域建筑和地域自然条件的联系相吻合,印证了复杂性建筑的特性。如来自日本的建筑设计师远藤秀平设计的泡泡游客中心,以混沌的方法采用当地的锈钢和雪松原木作为建筑主材料将自然环境与建筑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将自然山坡地域与建筑曲折的形态相融合,并没有对屋面与墙面加以区分,营造了建筑与自然的一体化。远藤秀平认为现代建筑的不同形态的呈现是由建筑设计师们通过对天花板、地卖弄、墙体、柱子和梁等进行组成而形成的不同的建筑流派和风格,他认为是一种“组合型建筑”。之所以有这样的建筑观点,基于其将建筑分为了天花板、地卖弄、墙体、柱子和梁等不同的较为独立的个体。

三、结语

本文在对地域主义与地域建筑的复杂性以及二者的高度融合的详细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地域建筑的复杂性形态设计。地域建筑的复杂性形态设计需要综合考虑数学逻辑、技艺的演变、人文意象以及自然因素。

参考文献:

[1]曾一龙.复杂性形态语言在地域性建筑设计的应用解析[J].重庆大学学报,2012(09)

地域建筑论文范文6

(淄博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山东 淄博 255000)

【摘 要】我国地域辽阔,历史文化悠久,创造了五千年的文明,建筑史上也涌现出许多典范之作。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对地域文化越来越重视。国外新建筑理论不断涌入的同时,国内建筑师也与时俱进,创作了大量有特色的建筑作品,其中不乏具有典型地域文化特征的优秀作品。但在地域特征的应用上,不能松懈,还应该进一步发掘。下面以山东援疆基层组织阵地工程设计方案(喀什地区)为例, 对建筑设计中的地域特征应用进行阐述。

关键词 地域特征; 基层组织阵地; 喀什; 高台民居; 喀什平原气候区; 帕米尔高原气候区

【中图分类号】TU201

【文献标识码】A

On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of the geographical features applications

Liu Yuan-yi

(Zibo City Planning and Design Institute Zibo Shandong 255000)

【Abstract】China’s vast territory, history and culture, created a five thousand years of civilization, the history of architecture also emerged as a model for many. With the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of society, people are more and more emphasis on regional culture. Foreign influx of new architectural theory at the same time, domestic architects times, created a lot of distinctive architectural works, many of them with the typical geographical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good works. But on the geographical features of the application, can not relax, but also should be further explored. The following positions grassroots organizations Shandong Yuanjiang engineering design (Kashi), for example, for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of the geographical features of the application to elaborate.

【Key words】Geographical features;Grassroots organization positions;Kashi;High-houses;Kashi plain climate zone;Pamirs climate zone

1. 概述

近年来,随着国外新建筑设计思潮的不断涌入,我国建筑师也不断学习进步,创作出许多优秀作品。但在地域特征的应用上,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山东援疆基层组织阵地工程设计方案(喀什地区),充分考虑了喀什地区的地域特征——包括当地文化特征和当地气候特征,使得建筑与文化、自然环境进行对话。这种设计方式,比较好的融合了地域元素、展现了现代建筑特征。

2. 喀什平原气候区基层组织阵地

(1)“不到高台民居,不算到喀什噶尔”,喀什的高台民居——“阔孜其亚贝希”之巷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平日,在小巷中,孩子们愉快的笑声,轻快的脚步声,以及老人们悠闲的独坐抑或是几个人围坐起来的攀谈,都令人感到小巷的活力。

(2)喀什平原气候区村级基层组织阵地(图1、图2)的设计,充分借鉴“阔孜其亚贝希”之巷的空间形式,利用现代手法进行表达,注重塑造人群公共活动空间,有利于当地居民的生活交流和情感沟通,营造一种和谐的生活氛围,提升整个区域的人文氛围。

(3)功能布局方面,就近葡萄架之下设置小型超时入口,向群众供应日常商品,提供便民服务;村级基层组织阵地的一层综合布置民兵值班室、卫生室、计生室、共青妇办公室,图书室、电教室、多功能室(集活动、会议、电教、培训等功能于一体),实行一室多用。

(4)村级基层阵地的室外环境充分借鉴民居的庭院元素,对葡萄架利用现代手法进行表达,注重与建筑本身的衔接,体现设计的整体性。同时,葡萄架与地面的衔接处设置种植斜坡,视觉效果犹如地面绿色植物通过葡萄架与建筑成为了一个和谐的整体。同时在葡萄架之下,塑造公共活动空间,让居民能够体验到舒适并具有亲和力的室外环境,并能体现出基层组织阵地的吸引力。

(5)细部设计方面,提炼当地民居的一些设计元素——圆弧和十字纹,并重组这些元素以进行现代手法表达,室外的片墙引入十字纹进行现代表达,葡萄架借鉴当地圆弧形态进行现代表达.室内大厅的设计也受到“阔孜其亚贝希”之巷的启示进行空间塑造,同时引入了同样的细部元素,着力塑造空间环境。在体现传统性的同时,也体现了日新月异的时代性。

(6)技术方面,充分结合当地的气候特征,利用太阳能技术,提供热水和部分电力能源。设置雨水收集装置以提供部分用水进行植物浇灌和冲洗之用。在玻璃的选用上,优先选用双层low-e玻璃,窗户处设置外百叶遮阳,部分墙体采用特隆布墙体。在室外环境的设计上,考虑到攀爬植物的生态效应,在夏日适当时间将室外荫凉处的空气引导入室内,有效利用自然通风以节能。

3. 帕米尔高原气候区基层组织阵地

(1)帕米尔高原气候区主要是在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年平均气温在5℃以下,冬季漫长寒冷,夏季温和。降水较少,主要集中在春夏两季。大风日数多,光照充足,辐射强,天气晴朗。针对这种气候环境,帕米尔高原气候区社区基层组织阵地(图3、图4)的设计充分利用技术手段,以创造舒适的社区办公环境,同时在材料方面,借鉴当地的建筑材料,与当地建筑保持和谐统一。

(2)功能布局方面,一层设置司法警务室,残联,卫生室,社保站、医保站、低保站、计生站、流动人口管理站、环境卫生站,在一站式服务大厅提供集中服务;二层设置综治办,党员管理办公室,图书阅览室,工会,会议、活动、培训、电教等用房。

(3)帕米尔高原气候区阳光充足,可以充分利用太阳能提供热水,并利用光电板提供部分电力能源用于辅助照明;该气候区大风日数多,设置风力发电设施,提供部分电力能源,大风容易扬沙,设置攀爬植物架,有效防风沙,同时在窗户外面设置挡沙板;该气候区冬季漫长寒冷,气温较低,可有效利用被动太阳能,加大南向窗口的开口面积,让更多的阳能进入室内,并利用特隆布墙进行采暖;该气候区降水较少,主要集中在春夏两季,可设置有效地雨水收集装置,对雨水进行存储并综合利用。并利用其他有效保温措施,以保持室内温度,保证室内的舒适办公环境.通过各项技术的使用,使建筑的形式追随当地气候。

4. 结语

发掘地域建筑文化内涵,展示地域建筑文化精髓,是建筑师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在建筑设计中,可以适当引入具有地域特征的元素,以反映地域文化,使得地域元素与现代元素和谐统一。这种设计方式能够不仅比较好的融合地域元素、展现现代建筑特征,同时也能够唤起人们对当地文化的认同感。

参考文献

[1] 邹德依;刘丛红;赵建波 中国地域性建筑的成就、局限和前瞻 [期刊论文] 建筑学报2002(05).

[2] 麻国庆 全球化:文化的生产与文化认同 [期刊论文]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4).

[3] 李百浩;刘炜 当代高技术建筑的地域性特征 [期刊论文] 华中建筑2004(03).

[4] 黄星元 地域文化和时代建筑的追求——海南广场会议中心创作理念 [期刊论文] 建筑学报2003(6).

[5] 王涛 当前我国建筑设计民族传统的传承及问题 [期刊论文] 华中建筑2011(7).

[6] 薛一冰;李付强 浅议宁夏地区生态移民住宅绿色适宜技术——以红寺堡区鲁家窑生态移民为例 [期刊论文] 建筑节能2012(7).

[7] 虞志淳;刘加平 陕西关中村落生态化策略研究 [期刊论文] 新建筑2008(5) .

[8] 宣蔚;魏晶晶;唐泉 地域性的回归——重庆山地建筑的生态性探索 [期刊论文] 华中建筑2010(5) .

[9] 伍未;魏宏杨 浅谈重庆传统民居对气候的适应 [期刊论文] 山西建筑2009(3).

地域建筑论文范文7

关键词:生态建筑理论;建筑设计;应用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条件及水平的日益提高,生态建筑及其设计已经成为建筑领域的一个新的热点和一种发展趋势。所谓生态建筑设计就是运用生态学的思想,按照以人为本的设计理论,从人、建筑、自然所构成的整体环境为出发,设计出能够实现人、建筑、自然三者和谐统一的最优关系的建筑,使建筑与环境之间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它既要为人创造一个舒适的空间小环境,同时又要保护周围的大环境。生态建筑是更高层次上的回归自然,它依赖于许多相关技术的最新发展以及根据具体条件面对这些技术的最佳搭配。

一、生态建筑及理论的概念和特点分析

1.1生态建筑的概念

生态建筑是一个十分广泛的建筑学概念,在狭义上,生态建筑指的是具体的建筑,是指把生态学原理融入在设计、应用、建设的过程中,建立与人类、自然环境等和谐的发展关系的建筑;广义上来说,生态建筑理论是抽象的,它从建筑学理论与生态学原理相结合产生的建筑实物层面,上升到可持续发展的领域,建筑产物应有可持续发展性构建更加适合于人类居住的舒适健康的生存环境;与周围的环境建立统一和谐的关系,实现环境、人、建筑的相互和谐;降低对资源的消耗,减少对人类、社会、环境等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些都是实现建筑生态化的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内容。生态建筑运用生态建筑理论的方法与原理,科学合理地利用并改造自然,达到社会人、建筑以及自然的和谐发展的目标。

1.2生态建筑的特点

生态建筑是在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上提出的,生态建筑在设计、建设以及使用的过程中详细地考虑了人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理论,综合运用科学技术、生态学、建筑学等理论,就建筑设计、建设及使用中的每个环节,进行合理科学规划的整体设计,实现建筑环境的生态平衡、舒适健康;实现建筑的使用中高效、无污染、低耗它是以自然为基础,加以科学合理的人工创造,创建统一和谐的环境,实现人、建筑、自然的生态平衡因地制宜在建设过程中使生态建筑的地域性很明显。这种地域性表现为两个层面,一是生态建筑与气候、地理等实体要素的统一,二是生态建筑与人文、历史等抽象要素的统一。生态建筑其本身即实体元素,实现建筑正常功能的基本要求是生态建筑与当地的地理、气候等地域自然要素特征相适应,同时建筑也是人类文明的体现部分和参与部分,必然要求与地域历史、人文要素特征要相适应。在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理论的应用,要求设计要尊重地域特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是建筑生态理论的最好实践,这个过程也赋予了生态建筑的一定地域特性。[1]

二、生态建筑理论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2.1建筑设计过程中融入生态建筑理论要考虑的影响因素

2.1.1自然环境

取材于自然,应用于自然,无废无污染的最终重回于自然是生态建筑理论的核心内涵。生态建筑是一个具有可持续发展特性的有机体,这就要求自然环境与建筑之间要建立起良睦循环;自然环境中的诸多种因素也影响制约生态建筑的实现

2.1.2技术环境

建筑设计与建设过程中生态建筑理论的运用,应有良好的技术环境做前提保证,为实现建筑生态化提供科学技术支持。从生态建筑的设计、施工,到生态化选材以及生态化材料加工处理,再到各种符合生态学原理的资源能源在生态建筑使用中的开发和利用,最后到生活废弃物的废弃处理和再生利用等,解决这些关乎到建筑生态化水平高低的问题,都需要相关科学技术环境作为理论与实际支持

2.1.3经济环境

在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理论的应用也会或多或少地受经济环境水平的影响。在经济水平发达程度较低、相对滞后的地域,即使生态建筑理论的引入,有了完善合理的建筑生态化设计,因缺少与之相应的经济环境,建筑的生态化也无法得以实现

2.1.4人文环境

生态化建筑就是要为人们创建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舒适健康的生存空间,在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理论的运用显然要合理、周到、细致的考虑到人文环境的影响。生态化建筑设计过程中把风土人情、地域文化以及人们各不相同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更好的融入进去,使建筑在生态化更好的反应出当地的风俗文化和地域特色

2.1.5社会环境

高污染、高耗能是建筑行业的特点,这使得人们对建筑合理科学设计的重视程度增加,建筑设计中生态理论的应用己成为社会环境下的必然趋势生态建筑理论的运用,使建筑成为了涉及生态学、建筑学、美学、经济学等多个领域学科的复杂工程,只有生态学原理都贯彻于建筑所涉及每个领域之内,生态建筑的设计、建设和使用才能得以真正实现

2.2生态建筑理论在建筑设计的运用方略

2.2.1不同自然环境与建筑的完美融合

地域自然特征的差异性使得建筑在实现生态化的过程中,不可单一遵循固定的设计模式,要与不同的自然环境相结合,设计方案要力求实现将自然环境与建筑完美融合,在合理有效利用原有自然环境的过程中,减少对原生态环境的破坏设计中,实现不同自然环境与建筑融合主要有两种方式:把建筑融入环境,建立人与自然良好和谐的关系;采用合适的技术和设计手段,把自然环境引入建筑群体自然环境与建筑的完美融合,实现建筑生态化

2.2.2优势能源在建筑中的高效利用

作为一个生态建筑的设计师,在强调建筑使用过程中环保节能的同时,更应当在设计中把不同地域的种种优势能源的利用体现出来。比如频临海面的建筑群,这种地域优势极大地使它拥有巨大的风能、太阳能的利用潜在能力,设计人员可在建筑群楼顶增设多作座风车,在前方呈矩阵型排列多组太阳能电池板,与此同时,可配备智能电网,使电能有效合理储存,采用交流配电柜与并网逆变器还可以实现风能和太阳能之间相互发电,使优势能源在建筑群体中得到高效利用。

2.2.3建筑材料的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实现建筑的生态化过程可采用生态建材,选用建筑材料改善建筑群体节能节源的同时还减少了对环境污染;还可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广泛使用地方性建筑材,实现建筑的生态化和地域性的建设。在我国许多传统建筑很好地体现出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独到好处居民利用当地的农作物弃料用建造屋体,达到了冬暖夏凉的效果,这就是建筑生态化地域性设计的典范。

三、促进生态建筑的经济技术合理性

人们在衡量一种新思想或技术的合理性时往往重视其短期效益是否明显高于传统思想或技术的效益,如果其短期效益不被看好,纵使它有更好的长期效益,也很难为人们所接受,这可能成为在可持续发展原则基础上推广生态建筑的一道门槛。在经济方面,生态建筑是需要更多前期费用而利益目标速度又相对较为缓慢的一类项目。更主要的是,用于生态设施方面投资所带来的回报最终并不是一定能够装进开发商的口袋,而更多为使用者和社会所分享,并且若干年后,才能体现出节约能源的价值大于生态建设投资的价值,这可能使决策者与开发商望而却步。要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就应当在可持续发展原则基础上建立一套新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例如,使采用节能设备与材料、无公害材料及各种节约资源的措施成为设计中的必须,并通过政府在立法、税收等方面的政策调整,加强生态建筑在经济上的可行性,从而促进生态建筑的推广。[2]

四、结语

生态建筑也被称作绿色建筑、可持续建筑。生态建筑涉及的面很广, 是多学科、多工种的交叉, 是一门综合性的系统工程。生态化的思想是人类的取向和必然选择,城市和建筑设计的生态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生态建筑理论的发展将导致建筑科学技术内容的极大丰富与建筑艺术创造的相应发展,推动整个建筑学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地域建筑论文范文8

【关键词】建筑设计;生态建筑理论;运用及分析

1.前言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虽然给人们带来了方便,但是同样对人类资源、生态以及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这些问题的存在对人类的发展造成了很多消极的影响。随着我国建筑发展设计越来越多样化,人们对生态资源以及环境等问题也越来越重视,因此,生态建筑理论在建筑设计中是非常重要的,它对人们的可持续发展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现如今,我国对生态环境等问题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从而提高生态建筑理论在建筑设计中的作用。

2.在建筑设计中运用生态建筑理论的重要性

经过科学的调查及研究所知建筑行业所消耗的原材料以及能源资源占了全球总消耗量的50%左右,并且由于建筑用地场面较大,所以导致了农业用地减少了许多以及对周边的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为了使人类能够生活在一个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中,我们必须认识到人类与建筑以及自然环境的关系,并且将生态建筑理论充分的运用到建筑设计中,从而使人类与自然建筑达到有效的结合。这就证明了生态建筑理论在建筑设计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生态建筑理论的特征及概念

3.1生态建筑的含义

在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是一个较为广泛的建筑学概念,它在狭义上指的是将生态学原理融入到建筑设计以及建筑应用的过程当中,使人类与自然环境建立和谐的发展关系。而在广义上来讲,生态建筑理论在建筑设计中是相对抽象的,它在建筑事物层面上将建筑学理论以及生态学原理相结合,然后使建筑产物上升到一种可持续发展的领域,从而使建筑物达到可持发展的战略目标。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建筑产物,不仅是为了将人类与自然以及建筑能够达到相互和谐的体系,还有效的降低了能源的消耗,从而使建筑生态的运用以及建筑生态的理论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

3.2生态建筑的特征

在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理论运用的提出是为了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了实现建筑环境的生态平衡、人类的舒适健康以及周边环境没有严重的污染,在建筑设计中运用生态建筑理论就必须结合人类实际生活的环境以及社会环境的关系,在建筑设计以及建筑使用的各个环节中运用综合的科学技术、生态学以及建筑学,从而有效的指导建筑设计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建筑产物,达到人、自然以及建筑的生态平衡。在建筑设计中其生态建筑的地域性非常明显,它主要包含了两层地域性,第一层面是生态建筑与地理以及气候等实体要素必须统一,第二层面是生态建筑必须与人文以及历史等抽象的要素形成统一。为了实现生态建筑与当地的地理以及气候等其他的特征要素相适应,并且还要求建筑中体现出人类文明抽象要素特征,就必须把地域历史以及人文要素结合起来然后运用到建筑设计的生态建筑理论当中。因此,因地制宜地取材不仅能在建筑生态理论中得到最好的实践,还赋予了生态建筑一定的地域性特征。

4.在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理论的应用

4.1在建筑设计过程中融入生态建筑理论需要考虑的影响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必须要考虑到自然环境给生态建筑造成的影响因素,为了使生态建筑将建筑转变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有机体,就必须把建筑与自然环境相结合。由于建筑中所用到的材料大多数来自于自然界,因此,将无废及无污染的材料重用于自然界也是生态建筑的核心理念,从而使自然环境与建筑之间建立起一个良性循环的体系。(2)技术环境因素在建筑设计与建设的过程当中运用生态建筑理论时,必须有良好的技术环境为基础。在生态化建筑中生态建筑的取材、科学技术以及生态化加工处理,最后到生态建筑中各种建筑废弃物的处理、开发及再生利用等,成为了解决建筑生态化水平高低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将相关的科学技术环境作为理论与实际支持的基础前提。(3)经济环境因素在一些经济发达程度不高或相对滞后的地域中,想要引入生态建筑理论的运用是相对比较困难的,虽然建筑生态环境有了较为完善的生态计划,但是由于地域经济环境水平较为落后,所以导致建筑生态化在建筑设计中不能有效的得以利用。(4)人文环境因素在建筑设计中运用生态化建筑是为了创建一个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以及舒适健康的发展空间,要想生态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可以融入地域文化以及风土人情,就必须将生态建筑理论合理的、周到的、细致的运用到人文环境中。只有将这些融入到人文环境中才能够更好的突出生态化建筑中的地域特色以及风俗习惯。(5)社会环境因素在建筑行业中高污染以及高耗能是建筑行业的两大特点,所以生态建筑理论的运用将成为建筑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人们对建筑合理的设计以及科学的设计重视程度的加高,因此,生态建筑理论的运用在社会环境成为了一个较为复杂的科学建筑工程,其中包括了生态学、美学、建筑学以及经济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为了实现生态建筑理论在建筑设计中的设计以及建设,就必须将生态学原理都贯彻的落实到建筑设计领域中,从而有效的达到生态建筑理论的运用。

4.2生态建筑理论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方针

(1)不同自然环境与建筑的有效结合在生态建筑设计中为了实现自然环境与建筑能够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就不能遵循单一的固定设计模式,并且要根据地域自然环境的差异性与设计方案所结合,然后有效的利用自然环境与生态环境的结合,从而建立好人与自然良好的和谐关系。最终不仅可以实现自然环境与建筑的完美融合,还有效的实现了建筑生态化理论的运用。(2)高效的利用在建筑中的优势能源在建筑设计中设计师除了要强调建筑使用过程中的环保功能,还应该将不同地域中的优势能源有效的利用到生态建筑中。例如,一些在海边的建筑群体,在建筑设计中应合理的利用风能以及太阳能等潜在的一些优势,使建筑群体在这些能源的作用下更好的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因此,高效的利用优势能源在建筑设计中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内容。(3)在建筑设计中应因地制宜并就地取材在实行生态建筑理论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可以选用的材料是生态建材,它不仅可以减少废材对环境的污染,还可以因地制宜有效的利用再生能源,比如,有些地方的人民利用当地废弃的材料来搭建小屋,为生活提供冬暖夏凉的居所。所以因地制宜的就地取材实现了建筑生态化以及地域性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李明,饶永.浅议生态建筑理论在建筑住宅设计中的运用[J].安徽建筑,2005,05:24-25.

[2]童琳.生态建筑理论在住宅建筑设计中的运用[J].江西建材,2016,23:29-30.

地域建筑论文范文9

1地域文化精神

1.1地域文化的内涵

尔今,在当代建筑理论出现频率最高的字眼莫过于“地域性”和“文化性”,其实简单地说这两者本身就是统一的概念,本不需要将它割裂开来分析又分析。一句话,地域差异只谈文化差异。在特定的地域气候和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文化是多元化的,是符合当时当地民族特性的,因此,长期以来,必然形成特定地域的特定文化,这样的结果就会产生不同的地域和民族在生活方式、审美标准和价值取向上是不尽相同的,建筑文化也是普遍遵循这个规律的。

1.2地域文化的外延

既是文化就会属于精神文明的范畴,地域文化也是如此,看不见摸不着,又实实在在存在于每个人的心里,本身具有抽象性,因此,人们只能去理解它,体会它。

从更深层来谈,“文化”是为人们所接受且深深影响着人们行为的,单就广泛的人群而言,建筑审美也会因地域文化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为什么有些建筑是“公认”优秀的,这不仅仅靠建筑界人士就可以评判定位,最主要的还靠群众,尤其是那些每天抬头可看见或者与之密切联系的人们。

有人不禁会问:那他们对其有何标准呢?其实在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一种审美观念,一种不是与生俱来但又需要深厚的地域文化底蕴的精神,会“指引”着他们,“影响”着他们。另一方面,建筑是服务于群众的,因此,优秀的建筑必然需要与“人群”产生共鸣,能够在精神上引起他们的感悟,激发他们一,灵深处的情感。因此,优秀的建筑同样应该具备一种地域文化精神。这就是地域文化外延,既存在于人们心底,又表达在建筑中的一种精神。

2建筑性格

通常在谈论一个人的时候,常常会说他是否有性格,有怎样的性格,或腼腆或大方,或开朗或沉闷。建筑也同样具有人的这些特征,或富有情感,或冷若冰霜。

建筑性格与建筑个性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建筑个性是讲求另类,构思新颖大胆,而建筑性格主要是说它内在的本质,有内涵、有品质,能够给人亲切感和深厚韵味的。然而这些正是当代身边建筑最缺乏的东西。

对于每个建筑作品,当他能够完整地实现矗立在你眼前的时候,它就可以拥有语言了,与周围的人群产生交流,是否能为人们所认可接受,那就看它的性格是否与人们的性格一致。

3地域文化精神与建筑性格

3.1感悟

中国的木构架的几千年的演变发展,在世人堪称是神化,而延续到今天,它却成了在众多建筑师看来是“落后产物”的敷生物种而妄自菲薄起来。更有些建筑师以为拼凑几个天井盖几个大屋顶就使建筑具有了民族性、地域性。这些简单、庸俗的东西,就这样充斥着人们的生活。

很熟悉的日本文化,它的发展多是借鉴于中国,作为代表其建筑特点的“神化”建筑,以木构架和两坡悬山为特征,具有洗练简约的优雅的洒脱;再看日本的“枯山水坪庭”,也是将中国禅宗和中国造园艺术精神揉合,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上海金茂大厦是美国人设计的,汲取了中国古塔的神韵,不是简单的模仿,没有玻璃瓦,没有风铃但整个建筑却十分具有中国文化的神韵。

所有这些例子,都足以使那些标榜“地域性”、“文化性”的仿古或复古建筑相形见拙。

3.2呼唤

经济全球化带来巨大经济财富,同时也失去了许多宝贵的文化财富。西方文化的渗透和WTO的加入,外来的建筑文化更是充斥着整个建筑市场,“国家歌剧院”、“国家电视台”、“鸟巢体育中心”,以北京为首的,本是中国政治文化中心和历史名城,现在竟成了国外“知名”建筑师们的试验基地与练兵场。不禁会问,我国的本土建筑师哪去了?

其实就在身边,在低头,在沉默,殊不知还是这块土地,还是这些文化,就是无限智慧与力量的源泉,也正是抵制这些外来不良文化的有力武器,也正是发扬光大中华优秀文化的最佳时机。然而还是没有人敢站出来,只因为他们身上缺少了一样东西、一种精神——地域文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