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乳品安全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17 17:58:17

乳品安全论文

乳品安全论文范文1

关键词:原奶安全;质量规制;政府规制

一、引言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牛奶这种被营养学家称为最接近完美的食物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制品消费国,人均乳制品消费量却明显偏低,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由于受国内奶源供给不足、以及近年来乳制品质量安全事件频发的影响,引起了社会各界对乳制品安全关注和质疑。

原奶的提供作为乳制品供应链体系的源头对控制乳制品质量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对我国原奶安全的规制研究,找出政府监管失灵的原因,探究原奶安全规制的相关对策和建议,意图从源头保障乳制品的质量安全。

二、我国的原奶质量安全规制现状

1.规制机构现状。为了保证乳制品质量的安全,我国采取分段式多部门管理的方式来保障乳制品质量安全,管理机构包括卫生部、农业部、国家质检总局和商务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五个中央管理机构,并且在省、市、县都分别设有相应的延伸机构。同时地方政府主管部门也参与乳制品质量安全管理,如工商局、质量技术监督局、环保部门等都在乳制品质量安全管理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2.质量安全法律法规体系。我国已经先后实施了《乳制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和《乳制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对原乳收购的设备、技术、人员、工艺等进行详细的规定,确保原乳收购过程中不受到污染。

3.质量检测标准现状。目前主要在两个环节对原奶进行质量检测:一是对收购的原奶进行检测;二是对生产企业的检测。在检测方面,国家有明确的标准,为了使产品质量达到要求,各个企业都要依照标准进行生产。

三、我国原奶安全规制存在的问题

1.政府监管的缺位。在乳制品生产的各个阶段,都有相应的监管部门进行监管。然而在奶牛的饲养,奶源的获取、原奶的收购过程中,缺乏监管机构,造成了监管的空白。

2.相关法律不完善。当前,相关部门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对乳制品进行安全规制。然而,在乳制品产业链长、市场复杂的情况下,可以参照的法律又有很多种,这些法律对乳制品规制而言不具专业性,在一些特殊问题上能够发挥的作用还是十分有限。当前我国并没有一部完整的、具有极强针对性的法律体系。

3.质量标准低检测设备落后。综合快速检测设备是目前大型企业采用的主要检测设备,相对于国标而言,检测快而全面。然而现在仍采用人工方法对抗生素和重金属进行检测,其存在的问题是检测时间较长、检测成本偏高,甚至有的检测不出来。

4.执法力度不严。当前企业的违法成本过低,处罚并不能警示违法者,有些违法者愿意冒着风险继续造假。中国一旦发生了乳制品安全事故,随着媒体报道的加深,会对违法行为进行惩罚。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执法人员的检查力度逐渐减弱,质量安全问题又会出现。

四、规制失灵的原因分析

1.不合理的机构设置。目前各个规制机构的状况是各司其职,工作独立,这些机构的监管范围基本包括了乳制品加工的各个环节。然而,监管部门的相对独立性,使得很难对监管活动进行协调。在我国,并有明确的监管部门对原奶的收购进行监管,造成了安全监管的部分空白。

2.地方保护主义。经济效益与GDP增长是目前地方政府关心的主要问题,所以在对乳制品进行安全规制的同时,地方政府也兼顾经济利益,容易造成对本地企业的偏袒。

3.信息不对称。乳制品企业和奶农、奶站的信息不对称,消费者与乳制品企业的信息不对称,政府规制部门与各利益集团的信息不对称,都会影响原奶的质量和规制部门的决策。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

1.加大对各相关责任主体的监管力度。作为政府而言,通过对乳品产业的扶持、监管,可以达到是奶农、奶站、企业协调发展的目的。政府应该引入第三方的检测机构进行质量检测,同时对违规企业的惩罚力度应该加大。同时,对奶站的监管工作也应该加强,建立相应的预案,发现问题及时整顿,将不良影响降到最低程度。

2.提升乳品企业管理与检测水平。首先,企业自身要加强管理并坚持行业操守。企业制定合理的价格可以使企业和奶站更好地履约,如果奶站在合理价格的情况下违约,企业可以通过提高违约金来保证交易顺利进行。对于奶站的掺假行为,企业要坚决予以抵制。

3.大力扶持奶业发展。政府要加大力度扶持奶业发展,使奶业安全的自我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比如,对购置检测设备进行补贴,使得企业和奶站的检测成本降低,技术装备水平、质量检测能力也要进一步提升,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一级原奶市场的逆向选择问题也可以有效的避免。与此同时企业的社会化服务功能可以进一步提升,奶农生产的生鲜乳的质量水平也会提高。

4.成立第三方检测机构。当前,对原奶的定价主要参照收购过程中的检测结果,在大型企业与奶牛养殖户的交易过程中,奶农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这一面打击了养殖户的积极性,同时也给乳制品质量安全埋下了隐患。所以成立第三方检测机构就使原奶检测环节独立出来,对乳制品加工企业和奶牛养殖户都公平,有利于提高奶牛养殖户提供优质奶源的积极性,也有助于提高我国乳制品检测水平和检测手段。

参考文献:

[1]宝音都仍,郭晓川.基于博弈论的奶业企业与奶农利益关系研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6(11).

乳品安全论文范文2

论文摘要:经过10年超常规发展,中国奶业如今似乎到了瓶颈期,三聚氰胺事件给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敲响了警钟,中国乳品业今后的发展受到广泛关注。本文以蒙牛乳业为例,运用SWOT模型,对该行业进行分析。

纵观中国乳业10年的发展历程,中国乳业虽然起步晚、起点低,但发展迅速。奶业总量翻了两番,至2006年中国已成为全球排行第三的产奶大国。中国乳业的飞速发展似乎带来了中国经济的又一个春天。直至三聚氰胺事件人们才意识到连续快速发展隐藏的泡沫成分。此次事件根源在于产业链利益分配不合理、监管体系不完善等多方面原因,国内乳品业遭受巨大打击,消费者对国内奶业失去信任,外资乳企加快扩张中国市场的步伐,国内乳企丧失了与外资乳企在高端奶竞争中已有的优势。就连蒙牛、伊利这两个国内知名大品牌也难逃厄运,连续亏损、金融危机使蒙牛面临着被外资控购的危机,人们开始怀疑,中国乳业真的到了“过冬”的时候?本文以蒙牛乳业为例,运用SWOT模型,对该行业进行分析。

一、蒙牛乳业的发展过程

1999年7月,蒙牛乳业成立,注册资本1398万元。从1999年到2005年,蒙牛销售收入从4365万元跃升至108亿元,短短七年时间,蒙牛增长240多倍,以“火箭速度”经历了神话般的发展,创造了在诞生1000余天里平均一天超越一个乳品企业的销售奇迹,荣列“中国乳品行业竞争第一名”。从2008年9月11日三鹿奶粉含“三聚氰胺”事件开始,中国乳品行业的“汶川大地震”爆发了,中国奶制品行业似乎到了最危险的时刻,在此次事件中,蒙牛也未能幸免,媒体曝光其含有三聚氰胺成分。机遇与威胁并存的今天,蒙牛到了该冷静思考的时候。

二、外部机会分析

全面提升产品质量,消费者信任感增强:三聚氰胺事件是中国乳品业全面提升产品质量的一次机会,蒙牛乳业借此可以重新定位自己的品牌,提高产品质量安全,以此为契机,增强消费者对其产品的忠诚度。前段时间,“额外”召回承受几十亿损失的蒙牛,成为液体奶市场恢复最快的品牌,在责任与安全的天平上,蒙牛添上了“诚信”这个最重的砝码。目前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重新将蒙牛列入了家庭采购的必需品名单。蒙牛主动背负巨额损失的诚信举措,赢得了众多消费者信任,直接促成了其销量的增长。政府政策支持: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政府对乳业一直很重视,1997年将乳业列为重点支持产业,2007年《国务院关于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明确了奶业发展目标,加大了奶业扶持力度。潜在需求巨大:中国人多年养成的喝奶习惯不会因三聚氰胺事件而改变,“每天一斤奶,强壮中国人”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国外品牌价位高仍然是多数人难以逾越的槛,内地品牌机会依然存在。中国消费者市场巨大,城镇化可提升居民乳品消费水平。

三、外部威胁分析

外资恶意收购:由于信贷紧缩,蒙牛创始人牛根生将4.5%的股份抵押给摩根斯坦利。由于受到金融风暴的影响,蒙牛股价严重缩水,导致原先抵押的股权价格已经严重与价值不符,蒙牛可能面临着有敌意的收购对手购买这些被抵押的股权,其控制权的归属受到严重威胁。潜在竞争者:三聚氰胺事件使中国乳品业重新洗牌,很多钟情蒙牛乳品的消费者分流到其他品牌中去;此外,由于对国内乳制品失去信心,更多人选择国外品牌,这些都构成蒙牛乳业的外部威胁。有效需求不足:在我国13亿人口中,乳制品有效消费者只有6000万人,由于长期不消费乳制品,大部分人体内缺乏乳糖酶,无法分解乳制品中的乳糖而引起腹痛等症状,使人们不喜欢消费乳制品的现状恶性循环。

四、内部优势分析

品牌效应,忠实的消费者:蒙牛品牌已深入人心,不论是味道还是产品质量,一直被消费者认可,大品牌的优势在于有大批的蒙牛忠诚消费者,不会因为三聚氰胺事件而断然否决他们一直钟情的品牌。企业文化塑造的凝聚力:蒙牛构建和践行了企业文化的三条主线:一是大胜靠德,讲责任,重使命。蒙牛从始至终致力于营造一个追求正确、崇尚正义、充满正气的“三正氛围”,造就“三全员工”——全心、全力、全时;二是大智靠学,讲智慧,重方法。三是大牌靠创,讲品德,重创新。通过卓有成效的企业文化,推动了蒙牛的迅速发展,使品牌越打越响。领导者魅力:蒙牛的成功与牛根生密不可分,牛根生注重义气,信奉“财聚人散,财散人聚”的大气财富观,这成为组织凝聚力的重要来源,也是蒙牛团结奶农、经销商等价值链伙伴的原因。创业时,牛根生凭借个人魅力将原伊利的一干大将拉拢过来,形成蒙牛的团队骨干,可以说蒙牛的高速发展离不开这位领导者。

五、内部劣势分析

全员素质的提升:蒙牛尽管过去有着奇迹般的发展速度,但是人员构成比较草莽,素质参差不齐。在新的市场挑战之下,目前的人员构成能否支撑持续高成长将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管理系统的升级换代:以蒙牛为代表的众多中国企业,以绩效导向为管理体系,高业绩目标服务的实用管理手段成就了蒙牛,但随着未来的市场变化,“旧版”管理体系必将被淘汰。资金链断裂:金融风暴、三聚氰胺事件无不给蒙牛乳业蒙上挥之不去的阴影,连续亏损使蒙牛的现金流断裂,目前还面临被外企恶意收购的危险,蒙牛能否顺利度过难关,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中国乳品业高速发展的背后隐藏着很多泡沫成分,现在整个乳业发展给人们的总体感觉体现在两个字:“快”和“乱”。这种不和谐的发展势必造成乳业经济的衰退,可以说三聚氰胺事件是一个导火索,引出的不仅仅是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还涉及到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涉及“三农”问题的解决和国民健康素质的提高,因此我们必须予以关注。

参考文献:

[1]毛远华.蒙牛文化的启示.《中国有色金属》[J].2008,15:59.

[2]刘帅,刘亮.我国乳业的SWOT分析.《中国乳业》[J],2008,6:17-19.

[3]魏琢.看蒙牛品文化.《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J].2008,1.

乳品安全论文范文3

关键词:乳制品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对策重要意义

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就是食品。而目前,我国的乳制品食品中还存在着各方面的问题,而且一些食品安全问题的不断涌现,对人们的生活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我国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因此,我们要高度关注当前的食品安全问题,并加以研究探讨。

一、乳制品食品存在的安全问题

1.从业人员的法律意识和安全意识淡薄

有些食品的生产者或者是营销者,严重缺乏法律意识和食品安全意识,只是一味地追求经济利益,根本不考虑质量问题对消费者所造成的严重影响,比如,奶业从业人员,在生产的过程中,对乳畜的健康状况不进行严格的检查,不仅影响到了产奶量,而且可能将一些病源体传染给消费者,而在进行鲜奶的收购过程中,其严重的掺假行为,缺乏对产品的检测,进而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健康。

2.缺乏严格的乳制品食品流通环节经营秩序规范

一些生产厂家,在进行乳制品、食品的生产过程中,缺乏食品卫生安全保障机制,关于乳制品和食品运输、储存以及营销都没有进行有效地链接,缺乏完整的产业链,进而影响到乳制品、食品在储存、 运输和营销等环节上发生污染或者是变质的现象,而且也没有采取充分有效的保障措施,从而严重影响到乳制品和食品的安全。而且有些乳制品和食品,其有要求具备较高的储存条件,例如:牛奶在包装过程中,其必须要在低温条件下进行,通常情况下,在2至6撮氏度之间。

3.缺乏规范的原料使用以及加工

在加工乳制品食品的过程中,工厂使用些劣质原料,过量地使用添加剂,屡屡发生一些添加有毒物质的状况,这样,在很大程度上给乳制品食品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还有,一些加工厂滥用或者非法使用食品添加剂,超出了国家有关部门认定的用量,使得人们在使用的过程中,造成对身体的严重损害,严重时会危害到生命。 例如,近期比较严重的“地沟油”事件,一些工厂在加工熟肉制品,用病死的畜禽,并用“地沟油”加工油炸乳制品食品;又如:用有毒的二氧化硫使馒头、包子增白;利用甲醛浸泡蘑菇、海产品,进而使之新鲜、增亮,延长保存期等等,这些都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

另外,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转基因乳制品、食品的产生,对人类的身体健康埋下了巨大的隐患。而且,当前对于转基因乳制品食品研究是人们讨论的热点问题。根据相关研究资料表明,转基因乳制品食品对人体的危害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潜在的危险:可能会有毒性、可能会发生过敏综合症、可能降低人体的免疫系统、影响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破坏生态系统有害、存在潜在的对人类和人体的危害等等,这些都是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4.缺乏完善的乳制品食品安全质量检测体系

目前,我国乳制品食品质量检测体系虽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和规范,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旧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因此,我国的乳制品食品安全质量检测体系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根据我国相关的食品资料显示,当前我国食品质检部门获得授权许可的数量不多,一般情况下,都分布在一些大城市,而对于一些偏远的地区,根本就没有相应的质量检测设施。而且,我国的食品公司质量检测的方法和手段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检测水平不高,需加强与国际质量检测的接轨。

二、解决乳制品食品存在的安全问题的相关对策

针对以上提出的我国乳制品食品存在的安全问题,提出了以下应对性的策略,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1.严格规范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

我国要健全我国的食品质量法律体系,建立食品质量安全责任制,规范相关的法律法规,推进食品质量安全立法的进程,为我国的食品质量安全提供正确的指引方向,促进乳制品食品质量向法治化轨道迈进。虽然我国也颁布了一些相关质量法规,比如《质量安全法》,但还存在着细节上的不完善,因此,相关部门要加大执法的力度,严格规范食品的质量,对于由于工作不力所导致食品安全问题做出严厉的制裁,并追究其责任。

2.提高从业人员素质,规范食品加工体系

我国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我国食品从业人员的素质水平,使得他们的操作水平以及道德素质都有所提升,为监管工作的有效进行提供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还要改善食品加工的生产条件,达到基本的卫生条件,加强监管的力度,保证食品的质量,从而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另外,在食品加工的过程中,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规范加工的标准体系,严格按照质量安全标准规范进行操作,推进乳制品食品安全标准化进程,进而从根本上保证我国乳制品食品的质量安全。

3.完善质量检验检测和监控体系

要完善我国的食品质量检测体系,健全质量监控体系,建立质量检测和监控系统,促进对食品质量安全信息收集的实时性与高效性,并且要开展乳制品食品的安全评估,一方面可以有效地改善食品质量的现状,保护消费的健康安全,另一方面,还在很大程度上,树立了企业良好的形象,从而使得我国食品质量的总体水平得以提升。

三、加强乳制品食品安全的重要意义

1.促进了我国食品行业的进步

加强食品质量安全的规范化,引起各界人士的高度关注,提高了乳制品食品的质量,加快了我国食品行业发展的进程,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引起我国业内专家的关注,促使科技人员对其质量进行检测研究,为我国国民的健康提供重要的基础保障,其次,促进我国食品行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不断地提升,第三,由于人们对食品质量的高度关注,增强了相关行业的社会责任感,促进了我国食品行业的进步。

2.提升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通过对乳制品食品质量安全的加强,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健全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了乳制品食品的质量安全,为我国人民的健康提供了完全基础保障,提高乳品食品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保护了我国消费者的根本利益,这也是我国食品行业的明显进步,其次,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3.准确把握食品安全的价值理念和宗旨。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食品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加强和完善乳制品食品安全,使我国正视食品安全的现状,找出食品安全监管中存在的漏洞,完善了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的法规制度,建立了食品安全的长效机制,为我国的食品安全提供了法律屏障,从而最终形成完备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为我国的食品行业营造成一个健康的市场氛围。

总结:

总而言之,当前我国的乳制品食品安全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我我们必须要正视乳制品食品安全的不足,加强乳制品食品安全的高度重视,规范乳制品食品安全的监管工作,健全我国的食品质量安全体系,进而保障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稳定。

参考文献 :

[1]杨玉芬.浅议影响乳制品食品安全因素及防止措施[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9(10).

[2]谢明勇.乳制品食品安全导论[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

[3]张旺璧.我国乳制品食品安全监管现状和对策[J].乳制品食品工业科技,2010(10).

[4]郑小芳.乳制品食品安全导论[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11).

[5]张丁宇.我国乳制品食品安全监管现状和对策[J].乳制品食品工业科技,2011(12).

乳品安全论文范文4

关键词:乳品;质量安全危机;成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TB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23-0204-01

2001年天津学生乳中毒事件、2003年海城豆奶事件、2004年安徽阜阳毒奶粉事件、2005年光明乳业回收奶事件、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等一系列乳品质量安全事件不断向乳业敲着警钟,尤其是“三聚氰胺”事件更是使乳业陷入公众的声讨困境。此类乳品质量安全事件对于消费者是一场噩梦,同时也给乳品企业造成严重亏损。2011年,伊利、蒙牛、光明陆续披露了半年报,伊利净利润翻番,蒙牛净利润增幅创近三年最高记录,光明同比增长20%。市场似乎总是很健忘,危机阴影总是很快散去,乳业很快便走上复苏之路。然而,2011年爆发的蒙牛“致癌门”事件却再次打破这种复苏之势,使乳业再次陷入安全危机的深渊。

为何我国乳业会卷入这连续不断的风波之中,乳品安全事故此起彼伏的背后隐藏着什么,其根源究竟应归于何处?我国乳业要如何度过这场危机,其未来的希望又将在哪里升起?

1我国乳品质量安全危机成因

1.1市场抢夺战日趋激烈,因销量忘质量

我国作为世界乳品消费大国和第三大原奶生产国,乳品进口量一直大于出口量,贸易逆差严重。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国内乳品企业积极寻找出路,企图探索迅速提高生产能力的捷径,逐渐以数量式养殖方式为主,盲目引进奶源,以期占据更多市场份额。企业一味追求数量而忽略质量,甚至直接选择以牺牲质量来换取数量的增长,在利益最大化驱动下,打着价廉物美的旗号,蓄意销售没有质量保证的乳品,欺骗消费者。当乳品失去其基本属性与基本价值流入市场,使乳业陷入恶性竞争循环,到一定程度便产生质量安全问题。

1.2乳品产业链收益不配比,见利忘质

乳品产业链上下游成本与收益不配比,在利益驱动下,企业不惜以次充好而产生质量安全事件。乳品产业链上游的奶牛养殖、原奶收购要花费近60%的投入才能换取仅40%的利润,而下游的最终产品营销只用投入0.5%就能获取最大利润。在这种成本与收益极不一致的情况下,产业链上游的奶源供应者只有通过降低成本来扩大利润空间,部分奶农和奶站常在原奶中掺假,加入抗生素或蛋白替代物,欺骗消费者,牟取非法利益。

1.3市场监管失灵,滋生质量安全隐患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市场监管失灵,质量安全事件应运而生。竞争越激烈,就越需要有效的市场监管,以保障市场的健康和谐发展。然而,我国对乳业的相关法律监督、市场监管、行业规制早已与乳业的发展进程脱节,直到2009年才颁布《食品安全法》,严重滞后于乳业的发展。在这种显性契约作用不明显的竞争环境中,激烈的竞争非但不会体现、反而会扭曲商品价格功能,导致低质产品以相对优势的价格占据市场。另外,我国乳品安全检测由于受技术、设备、手段制约,处于不科学、不完善阶段,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市场监管乏力。

2我国乳品质量安全危机应对策略

2.1转变企业观念与战略目标,坚持牧场为先、质量为重

探究乳品质量安全事件源头,乳品企业应成为乳品质量安全问题的第一责任人,本着“合法经营、诚实经营、顾客为本”的理念,建立一套质量约束机制,加强对自身乳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奶源供应者处于整个乳业的关键环节,要转变其“营销为重、利益优先”的经营意识。乳品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更要将消费者利益放在第一位。只有不断提高乳品质量,才能得到消费者的青睐,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实现真正的双赢,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利益最大化。

2.2保证乳品企业供销契合,源头保障乳品安全

乳品企业为保证乳品产业链的稳定性,获取足够的奶源,抢占市场先机,满足不断扩张的市场需求,选择放弃投资建设周期长、不确定性大的牧场建设,转而将视线瞄准分散的牧民,进而产生了诸多流动奶站。然而,这个过程也为乳品质量安全埋下了隐患。乳品企业应改变固有观念,将重心转移到决定乳品质量的奶源建设上来,从根本上培育巩固市场,而非继续关注下游产业链营销推广的直接收益。

2.3协调上下游成本收益差异,构建利益协调机制

企业在生产销售过程中,要充分贯彻产业链纵向一体化,实现资源配置优化整合,严格把关位于上游的奶源供应,从源头上减少乳品质量安全隐患,聚焦奶源供应者在产业链上的利益配比,产业利益重心不断向产业链下游倾斜。加大对产业链上游主体的支持,减少上游成本,增加上游主体收益,协调上下游收益成本比例,构建和谐乳业产业链,实现利益协调分配。

2.4构建完善的市场监管体系,保证乳业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

构建以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公众参与的乳品市场监管体系,推动中国乳业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政府要不断完善乳品质量安全相关法规政策,规范企业主体行为;引进先进的检测技术设备,借鉴外国先进经验,加大监管力度,完善监管体系;扩大监管范围,引进“第三方”检测,为消费者提供真实可靠的乳品信息查询平台。同时,借助公众舆论压力对乳品企业进行间接监督,使其高度重视乳品质量,真正做到以顾客为上帝这一核心宗旨,以保证整个乳业的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程宏伟.资源控制权、和谐产业链与声誉危机治理[J].中国工业经济,2009,(4).

乳品安全论文范文5

1 限购保护了谁,伤害了谁?

201 3年,好像中国的婴幼儿们把父母逼得满世界买奶粉,最终买得满世界都急了。限购,如剑划空,划出去后,又发现如刀断水。

媒体把各国家和地区出台的奶粉限购政策直接称为“限奶令”,听起来有一种奇异的画面感,就像是那些被限购的市场上挺立着连绵如山的鼓涨的,但绝对不让你随便释放。这样憋着能行吗?果然,3月1日出台限购政策的香港,两个月之后,到5月1日便有新华社的报道称,奶粉商和零售业的奶粉销量明显下降,较“限奶令”实施之前下跌了20%,商店中的奶粉堆起来了。销售量下跌势头显现,商家赶紧促销,每罐价格下降10%到14%不等,如此来保证基本正常的销售量。

还有一个关键问题是,由于买奶粉的旅客不进店,日用生化产品的销量也随之下跌了。“限奶令”可能是没考虑到“殃及池鱼”这种事情也会发生的。

本来是出于保护目的的,可时过月余便发现,伤害也随之而来。手伸多长才算不影响自由市场运行的规律,还真是需要政府修习的基础功课。

那么,“限奶令”到底是在保护什么?出台背景是港府看到了“谁动了我的奶”——内地旅客买太多了,抢了香港婴幼儿的奶,限购就是要保护香港的婴幼儿有充足的奶粉吃。现在,保护的目的是达到了,“暴走14家店买回1罐奶粉”的现象是消失了,但问题也迅速凸显。抛开在自由市场经济的体制下,内地消费者遭歧视的商业伦理不谈,香港的商家因此受挫也是政策之剑不得不考虑的另一面吧。现在,港九药房总商会和七大主要奶粉商在推出稳定本地供应措施的同时,也在呼吁特区政府考虑取消“限奶令”。对此,香港特区政府食物及卫生局局长高永文回应的是,半年后再检讨“限奶令”,取消还是用其他方法替代,要到十一才可能有答案。

2 相信乳协,还是相信记忆?

还记得2008年震惊世人的“三鹿奶粉事件”吗?为了忘却的纪念,我们回顾一下这起距今并不久远的严重的食品污染事件。

先是一些婴幼儿被发现患有肾结石,最终检查到这些婴幼儿的共同点就是食用了三鹿集团生产的婴幼儿奶粉。随后,便在三鹿的奶粉中发现了化工原料三聚氰胺。事件造成的结果可以通过期间一个冰冷的数据来反映:根据官方公布的数字,截至2008年9月21日,因使用婴幼儿奶粉而接受门诊治疗咨询且已康复的婴幼儿累计39965人,正在住院的有12892人,此前已治愈出院15791人,死亡4人。

可怕的是,由此及彼地检测了其他几个乳企后,中国质检总局公布,包括伊利、蒙牛、光明、圣元及雅士利在内的22个厂家69批次产品中都检出三聚氰胺。

不论是当时,还是现在,往往都还在说这起事件对中国的制造企业、乳品行业的信誉造成了多么大的损失。殊不知,这就是今天奶粉进口倍速增长,海淘汹涌而至,水客连绵不断的真正根由。如果家门口的超市就能买到放心的奶粉,谁还冒着各种风险舍近求远呢?

在因限购而起的奶粉焦虑未过的当口,4月28日,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简称“乳协”)了国产与进口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状况调查报告。这份报告的抽检结果是:“16个国产品牌全部符合标准要求,而且实际检测数值都非常好。9个原装进口产品中有3个产品不合格,其中一个产品有两项指标不合格,分别是乳糖占碳水化合物比例和钙磷比;另两个产品均为钙磷比不合格。”该协会对这个结果的评价是:

“国产产品无论是国内品牌还是国外品牌质量好于进口产品。从价格上看,进口品牌价格高于国产国内品牌近一倍。”

当现实感受是消费者对“国产婴幼儿配方奶粉”——我们必须一本正经地把报道中简称为“奶粉”的全称写出来,以示对协会官方调查报告的认真——普遍不信任的时候,乳协的调查结果是完全相反的。这时候,现实特别像个传说,无论是中国乳协面对网购、海淘,还是海淘族面对乳协。

不过,谁都不许笑,这个结果就是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在其官方网站上的。

无独有偶,今年两会期间,农业部也曾称“99%的乳品都是安全的,只有1%不安全”。但是,谁感受到了农业部和乳协称的“99%的安全”和“国产产品好于进口产品”?

即便抽检的结论千真万确,不容置疑,但问题的关键是,乳协也好中国乳企也罢,怎么让中国广大的消费者相信你的结论呢?越来越多在海外注册商标,贴牌生产再出口到中国的假洋奶粉,不也是中国乳企的作为吗?

3 标准高了,就可信了吗?

乳协说,不但好得很,标准还提高了。乳协的报告称,自2010年4月1日起,生产婴幼儿奶粉执行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许多指标等同采用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odex标准,有些指标还是codex所没有的。新标准在技术上是先进的,是世界上最严格的标准之一。

在国内生产奶粉都要执行这个标准,不论是国内品牌,还是国外品牌。

对于进口乳品,国家质检总局在今年的1月24日新规《进出口乳制品监督检验检疫管理办法》,提高了准入门槛,加强了全供应链的监管。这个《办法》中提到的乳品包括巴氏杀菌乳、婴幼儿配方奶粉等,在今年5月1日开始实施。其中第十二条规定要求“进口乳品的进口商应当保证其进口乳品符合中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并公布其进口乳品的种类、产地、品牌。”第十一条对进口乳品的进口商或者人向海关报关地的检验检疫机构报检做了十条规定,非常详尽。

也就是说,进入中国市场的外国产品也要符合乳协提到的最新修订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也就是第四代标准,进口报关也要提供很多材料,特别是检验检疫的报检材料。

可见,无论是国内还是进口,标准都在提高。目前,对监测的结果均称99%以上合格。那么,消费者会因此转回消费国内生产的产品么?也就是说消费者信这些不断公布的高标准的制约力量么?答案可能并不乐观。乳品行业的专家们可能要质疑监测的参照标准、检测方法、抽样的科学性、检测的覆盖率等等,所谓的高标准是否真的是高标准;贸易领域的专家们会质疑这些标准是否会被严格执行,部门配合是否会削弱监管力度,监控是否能够真正深入到企业,风险布控能否更科学,追溯制度能否有效实施,等等;而消费者会怀疑问题产品是否能召回,赔偿制度如何执行到位,甚至来不及或者懒得去质疑,而是直接拒绝有过污点的国内品牌产品,因为谁都不敢拿孩子的健康去冒险。更何况,近期美素丽儿奶粉改标掺假、二聚氰胺等各种问题还是在不断地暴露。

乳品安全论文范文6

【关键词】产业集群;产业地理集中指数

一、引言

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乳品消费意识的增强,乳品消费量急剧增加。据统计我国人均消费原奶量从1990年的4.4公斤到2001年的8.8公斤,平均每年递增6.65%。[1]而2002年世界原奶平均消费水平为102公斤/人,欧美发达国家为200-300公斤/人[2],与世界平均消费水平相比,我国乳品消费水平还很低、增长空间还很大。乳品消费量急剧增长的同时,我国乳品企业获得了快速的发展。1994年乳品行业销售收入总额为57.13亿元,而2003年乳业销售收入高达478.3亿元,平均每年递增26.6%。近年来,乳业市场的巨大潜力吸引了一批资金雄厚的饲料、食品、房地产等企业纷纷介入乳业,如新希望、顶新、汇源、维维、统一等把乳业作为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伴随供求的快速增长与国家扶持政策的陆续出台,乳业已经成为我国畜牧业生产中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

集群是某一领域内地域上接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集团和关联的组织,通过商品和辅助活动相联系,集群的地理范围从单一的城市到省(州)、国家甚至多个国家组成的网络(Porter,1998)。Porter将产业集群纳入竞争战略的研究,改变了产业集群理论在经济学界的边缘化状态,并引发了研究产业集群理论的热潮。产业集群现象在世界范围内大量存在,不仅发达国家有,如美国存在着典型的制造业集群现象(Krugman,1991;Ellision,1997),而且发展中国家也普遍存在着这种产业现象(Guimaraes andFigueiredo,2000;Clancyet al,2001)。集群的出现主要源于追求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企业的大量集聚。企业的群聚可以产生相应的企业群落优势,使群聚区域内的个体获得竞争优势,从而促进个体的发展,而这又进一步促进了整个群聚区域的扩展和壮大。聚集经济是把相互关联产品的生产按照一定规模聚集到某一区域来进行,从而使企业获得生产成本或交易费用的节约。由于企业群聚,加速了彼此的成长,形成所谓的“绿洲效应”。

国内关于乳品制造业的产业组织分析不少,但是都是利用产业集中度即CR4或者CR8、HHI,根据SCP范式研究,利用产业集群关系,根据产业集中系数研究的不多,本文采用Ellision和Glaeser建立的地理集中度指数进行实证分析,从而对以往的研究进行比较论证。

二、产业集聚的测定方法

Ellision和Glaeser(1997)改进地理集中指数建立了产业集中度指数。假设某一个地区的某一个产业内有N个企业,且将该经济体划分为M个地理区域,这N个企业分布于M个区域之中,则产业地理集中指数为:

其中,si表示i区域某产业就业人数占该产业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xi表示i区域全部就业人数占经济体就业总数的比重。赫芬达尔指数(HerfindahlIndex)表示该产业中以就业人数为标准计算的企业规模分布。Ellision和Glaeser建立的地理集中度指数充分考虑了企业规模及区域差异带来的影响很好的弥补了空间基尼系数的缺陷,目前已为一部分学者(罗勇,曹莉丽,2005)所采用。尽管地理集中度指数有很多优越性,但在计算过程中仍有不足。计算过程过于依赖就业人数和总就业人数,在我国特别是中部地区劳动生产率比较低的基础上,其结果是产业集聚就是就业人数的集聚。有鉴如此,本文将以上指标变为:Si表示i区域某个产业产值占该产业全部产值的比重,xi表示i区域全部产值占经济体总产值的比重。这样做有以下好处:(1)我们从另一角度测算了产业集聚程度,便于和Ellision和Glaeser建立的地理集中度指数相互比较;(2)在指标设计上,完全符合Ellision和Glaeser的设计思路;(3)产业的产值数据容易获得(我国并没有企业员工人数分布),这就为计算带来了便利。我们将变换的γ称之为产业集中度指数。

三、产业集聚效应分析

本文根据地理位置划分为六个区域:其中华北:北京、天津、山西、河北、内蒙古,东北:辽宁、吉林、黑龙江,华东: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华中:河南、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海南,西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Ellision和Glaeser将地理集中度指标分为三个区间,第一个区间为γ<0.02,表示该产业没有地方化的现象;第二区间为0.02≤γ≤0.05,表示该产业在区域上的分布较平均;第三区间为γ>0.05,表示该产业在地区上的分布聚集程度最高。计算结果表明,我国乳品产业的γ值都大于0.02,其中在1998年和2001年都大于0.05,这与林礼耀、胡浩在《中国乳品制造业的产业组织分析》中测算CR8的结果趋势是相同的,主要原因与2000年时候华东地区其他制造业飞速发展,导致乳品制造业的萎缩。

计算结果还表明,我国华东地区是乳品产业相对发达的地区,虽然不占据自然资源的优势,但是凭借良好的需求市场和便利的交通条件,乳品产业的发展仍然是最集中的,只是其优势越来越弱。东北地区的市场份额维持在不变的状况,稍有下降的趋势,而华北则随着经济的发展,凭借自然资源优势,乳品产业发展迅速,市场份额已经接近华东地区。华中地区乳品产业发展稳定,西北、西南的市场份额则是微乎其微,乳品产业的发展最为落后,与其自身整体经济发展状况相关。

四、结论

本文改进了产业集中度系数,对1998~2001年我国乳品产业的聚集效应进行的精确的计算,应证了相关的研究成果,并且从区域划分的角度阐明了我国乳品产业的集聚效应,在产业比较集中的区域也是我国经济发达和资源禀赋优势的地方。虽然我国乳品产业的集中度较高,除了少数的大型乳品企业,如三元、蒙牛、伊利等有较强的技术能力和资本优势外,其他的中小乳品企业仍然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产业集中系数虽然较高,但是目前乳品制造业市场结构同时面对来自产业内部、产业外部以及国外厂商的整合压力,但就未来几年内,市场内仅有几家大规模企业的高垄断市场结构并不会出现,因为促进当前我国乳业快速增长主要表现在液态奶领域,由于受到收奶半径和保鲜期等因素影响,几家大规模企业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这么大的销售半径,这就给地区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空间,其次,由于产业进入壁垒较低,只要乳品制造业高利润空间继续存在,就会不断有新企业进入,很难形成高垄断市场结构。

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我国乳品产业的结构也应当进行相应的调整,随着2008年发生的“三鹿三聚氰胺”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我国乳品企业想要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必须在食品安全方面下更多的功夫,对于中小乳品企业,其资金和技术能力有限,要想获得更大的突破,将要面临更大约束。因此今后区域内乳品企业的兼并现象会时有出现,规模化程度会进一步提高,集聚效应则会得到更大的体现。

参考文献:

[1]林礼耀,胡浩.中国乳品制造业的产业组织分析[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5,5(1):34-38.

乳品安全论文范文7

论文关键词:仔猪安全高效饲管11点

 

仔猪的饲养管理主要是抓成活率高,生长发育好,为培养种猪和育肥猪打好基础。具体做到下面11点。

一、为了减少弱猪的死亡,使全窝仔猪能正常发育,可以将发育较差的仔猪固定在母猪前面2队泌乳量较多的乳头,并首先给以吮乳。发育较好的仔猪固定在中间和后面的乳头。

二、仔猪生后3~5天内防止被母猪踩伤压死,因此要特别注意护理,有条件的可装防压架。对护仔性差的母猪要采取母、仔分开的措施,每隔1~1.5小时哺乳1次,每次哺乳完毕,在把仔猪放到护仔箱或猪圈内。

三、为了防止发生贫血等疾病,仔猪出生后4~5天起就需补充矿物质。方法可用红土或河底泥晒干,放于食槽内让仔猪舔食。给仔猪放牧,使它经常拱土农业论文,也能得到所需要的矿物质。另外给仔猪补喂木炭也很有益,它能吸收肠道中有害物质和大肠中的气体,有助于消化和防止拉稀。

四、仔猪生后4~5天,就应给以饮水,并经常更换,保持清洁,否则因口渴,喝了污水或尿液,就易发生白痢病及感染其他疾病。

五、早期补料可以刺激胃液的分泌,加强消化腺的酶化作用,促进消化机能,增强有机体的抗病能力,供给仔猪各种营养,补助母乳的不足。一般从生后7~10天开始训练,训练开食的仔猪料要符合色、香、味要求,品种要多样化,要新鲜,易于消化。为了不使母猪吃到仔猪料,需在母猪圈内隔1个小圈,把食槽放在小圈里,使仔猪可以进入去吃料。而母猪不能进入cssci期刊目录。

六、仔猪满月后就要抓旺食,每天喂5~6次(自天4次,晚上1~2次)。少喂勤添,做到不浪费、吃得饱、吃得好。

七、对不需作种的仔猪,为了提高猪的生长速度,改善肉的品质。到了一定日龄就应阉割。时间一般是出生后30~45天,体重在10~25千克时进行为妥。

八、哺乳仔猪到了一定日龄就要和母猪分开,不再继续吃乳,断乳的时间要适宜。过早会影响仔猪的生长发育农业论文,过迟则影响母猪的发情配种。一般是45~60天,本地猪断乳较早,国外引进种较晚。断乳的方法多数采取“骤然断乳法”,即安窝仔猪一次就和母猪分开。

九、仔猪断乳后半个月以内保持哺乳期的饲料不变,日喂5~6次:半个月后再逐步改变为断乳猪饲料,日喂4~5次。自3月龄起日喂4次。

十、仔猪舍内经常保持清洁干燥,草要勤垫、勤换、勤晒,每天打扫猪舍2~3次。冬天应做好防寒保暖工作。对断乳仔猪要注意调教定位大小便,因为猪舍潮湿会妨碍仔猪的生长发育,并易发生肺炎、风湿性关节炎等病。调教定位方法:在猪场铺上垫草,食槽中放些饲料,指定拉粪便处放少许猪粪,然后调教进圈,如有不按规定拉粪便,就赶教幼猪。

十一、仔猪断乳半个月后,就应普遍地预防注射猪瘟、丹毒、肺疫等疫苗。

乳品安全论文范文8

为深入研究乳业发展经验,特别是合作社模式与乳制品质量安全之间的内在机制,探讨提升我国乳制品质量安全水平的对策,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中国农村杂志社联合主办了“中荷乳业合作社模式专家咨询会”。会议于2014年2月20日在国家会议中心召开,《农产品市场周刊》、上海明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办。

世界乳业巨头荷兰皇家菲仕兰公司是一家合作社性质的跨国公司,其中国区乳业发展总监尚昊哲(Atze Schaap)在会议上介绍,荷兰经验是鼓励农场主联合起来成立合作社,合作社控股大型乳品公司。合作社使每个奶农都成为质量管理的主体,保证了菲仕兰公司乳业140多年来的高质量。

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指出,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最重要的是要建立一个农户关心食品质量安全的利益机制,要建立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荷兰和国内诸多成功经验证明,合作社是建立农户与龙头企业之间利益联结机制的一个载体,通过合作社把农民组织起来,与龙头企业、加工企业进行价格谈判、交涉,利于提升农民的地位,增强农民的力量。

全国人大农委原副主任、农业部原常务副部长、中国农业经济学会会长尹成杰认为,荷兰合作社的发展经验对促进中国农民合作社的发展有四点启示:一是要重视和发挥合作社制度的组织要素作用;二是要高度重视农民合作社在食品安全中的功能和作用;三是要积极发挥农民合作社完善的产业链作用;四是要建立健全农民合作社的经营利益机制。

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司长张红宇在会议上分析了目前我国合作社发展的特点,指出合作社未来发展方向,以及政府在促使合作社规范化发展方面将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食品安全监管一司巡视员毕玉安认为,因为奶农生产利益驱动不足,产销挂钩不密切导致供应和消费不匹配。他说,“目前中国奶源供应年度增长率大约为2%,而乳制品消费年度增长率为6%左右。”

农业部奶业管理办公室副主任马莹介绍说,我国奶业的产业链各环节连接不紧密,没有形成利益连接紧密的一体化发展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乳品企业处于强势地位,奶农处于弱势地位。据农业部统计,从2011年到2013年年6月份,生鲜乳的价格一直保持在3.2元/公斤,但同期奶牛的饲养成本增加了22%以上,奶牛养殖的效益空间持续收窄。去年6月份以来生鲜乳价格开始恢复性上涨,但涨幅仍然低于饲养成本的上涨。

乳品安全论文范文9

关键词:社会责任 乳品企业 评价指标 实现机制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乳制品的需求日益扩大,乳品企业获得了快速的发展。但近年来,乳品行业的竞争态势日趋加剧,虽然国家的监管力度不断增强,但乳制品的质量安全事件却时有发生,甚至还出现乳品企业间的恶意炒作,不仅危害了消费者的身心健康和奶农的切身利益,还影响到乳品企业的长期效益和中国乳业的健康发展。这充分暴露出乳品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和乳品行业监管的漏洞。因此,如何有效地评价以及真正地实现乳品企业的社会责任已成为一个具有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的重要课题。

一、乳品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众说纷纭,目前学术界尚未达成共识。笔者认为,乳品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乳品企业作为国家的公民之一,应以企业与社会互动共赢为最基本的经营理念,并将其融入到企业的各项日常运营活动之中,不仅要对股东、债权人、员工,还要对消费者、奶农、经销商、竞争者以及社区、社会承担力所能及的经济、法律、伦理、慈善等方面的责任。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价值的坐标,是企业行动的指南,是企业永葆生机与活力的秘诀。

二、乳品企业社会责任评价的指标体系

按照西方国家的社会责任标准来评价中国乳品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是不切实际的。因此,以企业社会责任层级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根据乳品行业的经营特点和乳品企业的社会责任内涵,构建了一套乳品企业社会责任评价的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该指标体系既符合企业社会责任的一般标准,又符合中国乳品企业的实际情况。一方面,有助于乳品企业随时监测自身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既可以对乳品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现状进行横向比较,也可以对一个企业不同时期的社会责任履行状况进行纵向比较,正确认识自己承担社会责任的优势与不足,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实现与利益相关者的多赢互动。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更真实、全面、深入地了解企业,更好地监督乳品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还可以为自己的决策提供一定的参考。当然,不同规模、不同发展阶段的乳品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侧重点是有差异的。

三、乳品企业实现社会责任的对策建议

通过建立企业、政府、行业协会和社会的长效联动机制,提升乳品企业的社会责任效应,推动企业、乳业和社会健康、和谐、持续发展。

1.完善内部管理机制。首先,要提高乳品企业管理者的社会责任意识,不能功利性地片面追求短期利益,而忽视企业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企业只有在符合国家法律的硬约束和社会伦理的软约束的前提下追求利润最大化,才能持续发展。其次,要建立企业社会责任文化氛围,至上而下地将社会责任意识灌输到每一位员工的头脑中,落实到每一位员工的行动中。最后,把履行社会责任作为常态,主动根据乳品企业社会责任评价的指标体系,定期评价、管理、改善并及时披露自己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构建外部激励机制。首先,政府应成为乳品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助推器,大力宣传企业实现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倡导企业积极参照社会责任评价的指标体系践行社会责任。通过政府补贴、税收优惠来补偿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过程中的一些损失,鼓励并支持社会责任感强的企业。其次,行业协会可以参照社会责任评价的指标体系,每年对乳品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全方位地评价,评选出“最具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最后,媒体应对“最具社会责任感的企业”进行舆论宣传,提升企业的美誉度,从而影响社会公众的购买决策和乳品企业的销售收入。

3.建立外部监督机制。首先,应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乳品企业的经营活动,对践踏社会责任的企业行为加大惩戒力度。其次,政府应明确农业、卫生、质检、工商和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等各个部门的监管职责,不能仅仅依赖乳制品的抽检结果进行监管,而应对乳品企业整个生产经营过程进行监控,尤其要重视企业社会责任评价结果提供的预警信息,督促乳品企业全面实现自己的社会责任。最后,行业协会、媒体和社会公众都应加入监督乳品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队伍,形成一个高效多层的监督机制,促进乳品企业实现自己的社会责任。

相信通过构建立体多维的企业社会责任实现机制,我国乳品企业一定能真正担负起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生产出更加安全、健康、营养的乳制品,实现企业、乳业、社会的良性发展和共同繁荣。

参考文献

[1]张喜才,张利庠.中国乳品行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一)[J].中国乳业,2009(10):21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