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宽带技术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17 17:59:07

宽带技术论文

宽带技术论文范文1

对于未来,电力线上网技术将面临技术和市场的双重考虑,由于电压变化所带来的干扰影响上网质量,用电高峰时期数率波动大,PLC芯片主要来自欧美,以及国家法律法规不明确等因素,都将严重制约着电力线上网技术的良性发展,其未来之路绝非一帆风顺。

技术还需重大改进。在带宽、传输距离以及信号干扰方面虽已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由于电力网使用的是非屏蔽线,用它来传输数据不可避免地会形成电磁辐射,影响数据的保密性,因此信息安全性能差。多数电力线接入产品采用带宽共享,导致用户数量增加之后带宽下降,电力线接入时数据需要通过电表传输,带宽在电表处产生衰减,用电高峰期传输数率严重下降等方面还亟待改进。

商业模式不成熟。由于受到有关政策的限制,目前还没有相关业务的支持,而且在商业模式方面也只是处于摸索阶段。此外,中国厂商在产品芯片技术方面的缺乏,最终用户的认可、接受,市场的培育以及与该技术相关的产业链等问题也必须重点考虑。

与其他宽带技术相比,竞争优势并不明显。除了安全性这一众所周知的致命弱点外,PLC在价格方面也暂时处于劣势。“电力猫”目前价格在800元至1200元之间,比ADSL还要贵很多,现有电信运营商的上网资费已经很低,PLC如不能解决设备的成本问题,制定相对低的资费标准,是不具备竞争力的。而与此相关的是PLC的经营成本问题。另外,PLC所宣扬的最大优点是其便利性,无需任何布线,无需挖沟和穿墙打洞,通过遍布各个房间的插座就可上网。而无线局域网(WLAN)与3G无线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已经令PLC的这一优势黯然失色。

在市场接受程度上,据近期的一项调查显示,只有14.62%的网民表示对这项技术较为熟悉,其他的表示仅了解一点或一无所知。对于电力线上网技术在中国的商用,则有73.26%的网民持谨慎态度,其中有12.21%的人则明确表示不会使用,这反映了大部分用户对直接骑在电老虎背上上网还是心存疑虑的,毕竟是直接连在220V的电力线上,要想用户没有顾虑是不现实的,这就需要一边进一步的提高安全系数,一边加大宣传力度和市场推广力度,使用户对PLC有更多深入的了解,从而充分信任和接受PLC。

总之,PLC作为一项有潜力的宽带网络接入技术,相关电力部门如果充分发挥其潜力,并和原来自身的电力通讯网相连接互补,很可能形成四网合一的大好形势。另一方面,如果因缺乏长远战略眼光、市场运作不利、技术等原因也有可能失去进入宽带市场的最佳时间,流于一种辅助的上网手段。

PLC的优点

首先是其无可比拟的网络覆盖优势,居民家里可以没有五类线,可以没有双绞线,也可以没有DDN,但谁都离不开电力线。据了解,我国目前电话用户不到3亿,但用电用户已超过10亿。在广阔的农村地区,特别是那些电话网络不太发达的地区,PLC会更有用武之地。毕竟,电力网规模之大,是其他任何网都不可比拟的。虽然这些地区上网短期需求量并不大,市场发展成熟较慢,但会存在电力线上网先入为主的局面,可以有先行之利,对PLC的长远发展和扩张非常有利。

其次是它可充分利用现有的低压配电网络基础设施,不再需要任何新的线路铺设,随意接入,是一种“NoNewWires”技术,简单方便的安装设备以及使用方式,节约了资源和费用;无需挖沟和穿墙打洞,避免了对建筑物和公用设施的破坏,同时也节省了人力;共享互联网络连接;可以在任何客户进行网络连接;移动计算机至任意位置,简单使用;高通讯速率,可达到14Mbps(将来通过升级设备可达100Mbps),可使用VOD点播;数据加密,提供高安全性和高可靠性能。

高速访问可以为用户提供高速因特网访问服务、话音服务,从而为用户上网和打电话增加了新的选择,有利于其它电信服务商改善服务、降低价格。家居自动化的生力军通过遍布各个房间的墙上插座将智能家电联网,提前享用数字化家庭的舒适和便利。物理安全性强利用电力线的永久在线连接,构建的防火、防盗、防有毒气体泄漏等的保安监控系统,让上班族高枕无忧。构建的医疗急救系统,让有老人、孩子和病人的家庭倍感放心。远程读取方便远程自动读出水、电、气表数据,使公用事业公司节省大量费用,也方便了用户。

无所不在的电力功能,比较容易实现或者说推动智能化大厦和家庭智能化。这就是电力猫的竞争力。

PLC的缺点

首先,技术瓶颈尚待突破。PLC与电话线上网从本质上来讲并没有区别,都是利用铜线作为传输媒质。而铜线上网的最大问题就是不能解决传输带宽的问题,这是电力线上网面临的首道关卡。PLC试验网络接入速度较快,不但远远超过普通拨号和ISDN,也已超过ADSL,上网桌面速率达到2Mpbs。但这个速度只是理想情况下的最高速度,电力线上网就是铜线上网,在铜线上不可能无限制地提升传输数据通讯容量的潜能。其次,电力线上网所产生的辐射问题不易解决。因为电力网使用的大多是非屏蔽线,用它来传输数据不可避免地会形成电磁辐射,从而会对其他无线通信,如公安部门或军事部门的通信造成干扰。再次,电力线上网存在着不稳定的问题。电力线不同于普通的数据通信线路,当作为一种数据传输的媒介时,会遇到许多干扰。电力线上有许多不可预料的噪声和干扰源,如吸尘器、电冰箱、洗衣机等;其次,电力线通讯具有时间上不可控、不恒定的特点。与信号洁净、特性恒定的Ethernet电缆相比,电力线上接入了很多电器,这些电器任何时候都可以插入或断开、开机或关闭电源,因而导致电力线的特性不断变化。最后,在网络管理上也有麻烦。PLC并非如一般用户所想象的只要安装PLC调制解调器即可,事实上还是要一个通信骨干网支撑,由骨干网连接到PLC局端设备(MDU),再连接到用户PLC调制解调器。

宽带技术论文范文2

关键词:DRFM;纯信道化;带宽扩展

1 引言

伴随着雷达对抗干扰技术的发展,对电子干扰设备的性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雷达信号瞬时带宽的提高也要求DRFM的带宽越来越高,传统的DRFM带宽扩展技术包括信道化带宽扩展和自适应带宽扩展方法,本文主要研究了基于纯信道化带宽扩展技术的DRFM带宽扩展方法。分析了纯信道化的DRFM带宽扩展技术的可行性,为其工程实现提供理论依据。

2 纯信道化带宽扩展DRFM系统结构

基于纯信道扩展技术的DRFM系统如图1所示,系统由6部分组成:功分器、下变频混频器、低通滤波器、DRFM子模块、上变频混频器、合路器。系统工作原理为:当模拟信号通过前端放大后由功分器分成多路信号,再将每一路信号分别与相应的本振信号进行混频,然后通过低通滤波之后取下边带,经过采用保持由相应的DRFM子模块进行采样进行存储或者回放。当要对数据进行回放时,每个DRFM子模块将存储的数据取出通过DA之后再此与相应的本振信号进行上变频,最后通过合路器将多路回放信号合成一路信号有天线发出去。

3 纯信道化带宽扩展技术数学模型

雷达干扰机接收到信号后,对信号进行放大,假设信号频段为~,在经过功分器之后在通过混频和滤波电路将信号频率平均分成n段,假设每一段信号的带宽均为B,则低n段信号频率为:

因此,在每个通道的信号经过滤波器之后的带宽都为B,假设功分器之前的信号为x(t),合路器输出为y(t),同时,假设整个带宽扩展系统的系统函数为h(t),则可得到:

为了便于讨论,我们采用复信号,针对第m个子通道,假设参与混频的本振信号的角频率为,设带通滤波器的系统函数为,输出信号的数学表达式为,则有

则可以得到,再假设本振信号的频率间隔也是B,也就是说h(t)在接收通带内全通,所以有y(t)=x(t)。

4 结论

论文分析了纯信道化带宽扩展DRFM系统结构,推导了纯信道化带宽扩展DRFM系统的数学模型,分析了纯信道化带宽扩展DRFM系统的可行性,为工程实现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杨小牛,楼才义,徐建良.软件无线电原理与应用.北京:电子出版社,2001。

[2]张明友.雷达系统.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宽带技术论文范文3

传统的网页开发技术由于受到窄带接入方式的限制,在交互性和运用多媒体数据等方面显得较弱,而这方面却是网络教学重点需求的功能。因此,在宽带网的条件下,只有采用相应的技术,才能满足网络课件对交互性和对教学内容准确表达的要求,同时也可充分利用学校的多媒体课件、视频和音频教材等教学资源,更好地发挥出宽带网的作用。

另外也需引起重视的是,在开发网络课件时应根据教学功能的实际需求选用与其相适应的技术,避免一味追求为技术而用技术。否则有可能导致资源浪费。

本文将根据宽带网的技术特点和网络教学的实际需求,讨论加强网络课件交互和资源共享能力的相关技术。

一、Authorware用于网上的流技术

Macromedia公司的Authorware是大家很熟悉的多媒体应用程序开发工具。由于它强大的功能和在交互性上的突出优势,许多学校都用它开发多媒体课件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形成了巨大的多媒体课件教学资源。

Authorware用于网上的流技术即网上的流式传输技术。它的核心是当课件在网络时,将其用网络打包程序打包成许多小片段。当用装有网络播放器的浏览器播放网上的课件时,这些片段就边下载边播放,而不是等全部下载完毕后再播放,即流式下载。特别是Authorware还提供了一个CGI应用程序—AuthorwareAdvancedStreamer,将它正确安装在服务器端,则可实现预测下载等更高性能的流式传输,使课件在网上运行更为流畅。

以前由于网络带宽的限制,Authorware的网上流技术并不被重视。现在在宽带网条件支持下,用Authorware开发的网络课件的交互性和对媒体数据的运用能力都超过了用纯html网页开发的课件,同时又可使巨大的多媒体课件教学资源得以在网上共享。因此,Authorware网上流技术是在宽带网上进行网络教学的理想方案之一。

要使Authorware开发的网络课件以更好的性能在网上运行,在网络课件的开发过程中应将网络技术条件作用重要的设计目标,并根据Authorware的流式技术特点进行网络课件开发。例如,将媒体文件作为内部数据使用;避免使用外部媒体文件,当需使用视频文件时,应使用流式格式;在课件中合理设计交互,避免在课件开始时使用大量媒体数据,有利于AuthorwareAdvancedStreamer预测下载。

另外,在服务器上正确安装和设置AuthorwareAdvancedStreamer并修改相应网络课件的分段映射文件(aam)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环。

二、Flash

Flash是Macromedia公司推出的矢量动画。Flas具有文件数据量小、交互性强、可无损缩放、具有声效和兼容性好的特点。Flas采用网上流式播放技术,在安装了Flash播放器的浏览器中可以流畅地播放Flas。另外,采用MacromediaGenerator技术可以自动更新Flash网站。在Flash中制作动画时,不仅可在开发环境中绘制矢量对象,而且还可以导入外部矢量图形文件、位图图像文件、各种格式的声音文件甚至还可编辑视频文件。这样就可充分利用已有教学资源,开发有效的网络课件。

Flas用于网络课件的最大优势是其交互性很强。制作Flas时,其脚本语言ActionScript可以非常灵活、准确地控制动画中的各种交互以及与外部URL的链接。正是由于Flas的交互性支持了网络教学的各种功能需求。

以前在窄带接入的网络中,Flas多采用矢量方式,这在表达对真实性要求很高的教学内容时会有一些困难。现在Flas在宽带网技术条件下,为满足网络课件教学功能需求,可合理导入位图图像成分,将静止的图像制作为成交互动画,具有真实性强的特点。只要设计得当,可以流畅地在客户端浏览器中播放。

三、Shockwave

Shockwave是由Macromedia公司推出的网上播放交互多媒体作品的技术标准。当系统中安装了Shockwave播放器后,就可在浏览器上流式播放多媒体作品,而Shockave多媒体作品是由Director开发的用于网上流式播放的交互动画。

Director是著名的交互多媒体程序开发工具,许多教育软件光盘是由它制作的。在学校中,也有许多用Director开发的课件。Director有很强的动画制作功能,声音媒体数据的运用能力也很强,它的脚本语言和行为库功能可以精确灵活地控制交互。

由于Shockwave技术支持Director制作的Shockwave作品在网上进行流式播放,因此在宽带网上播放以Shockwave技术开发的课件是一个即可满足教学需求又可充分利用已有教学资源的方案。特别是Shockwave技术支持的MultiuserSever,更可用来开发多用户型的教学功能,如网上讨论、多人交互练习等等。

最新的Director8.5ShockwaveStudio全面支持3D动画的制作和网上。它不仅可创作3D动画,而且还可以导入由3DSMAX等常用3D工具制作的3D模型和动画。这样,这种3DShockwave技术就可在宽带网条件下,最大限度满足教学需求,突破以往Shockwave动画以2D为主的局面,使网上流式3D动画播放有了新的技术标准。

四、WindowsMedia

视频和音频是教学中的常用重要媒体,在网络教学中则视频和音频的流式播放成为最基本的技术要求。Microsoft公司推出的WindowsMedia流式媒体技术打破了Realnetworks公司的RealMedia技术的一统天下。

WindowsMedia对媒体数据采用了MPEG-4的压缩算法,在文件传输中采用了智能流式处理技术,可以检测网络状况并据此调整数据流。因此,WindowsMedia流式技术有较强的网络带宽适应能力。在宽带网上采用WindowsMedia流式技术传输视频和音频数据,可以选用适当的压缩率,从而在客户端更大的影视窗口中获得更为清晰的影像和声音,满足教学的需求。

WindowsMedia的文件不仅可以含有视频和音频数据,而且还可以包含一个脚本流,脚本可以是标题、URL或者自定义的脚本命令。这一技术特点特别适合于网络教学,它可以使原先线性播放的媒体与URL上的其他相关媒体链接在一起,从而产生了超媒体链接的控制作用。在教学上,这一技术特点比一般校园网上的视频点播更为有效,因此在宽带网上用流式视频或音频教学时,WindowsMedia技术应成为首选方案之一。

要正确使用WindowsMedia流式技术,应在服务器上安装WindowsMediaServer(Windows2000Server中含有这一部件)并进行正确的设置。客户端只要用WindowsMediaPlay7通过mms协议(MicrosoftMediaStreaming)就可播放服务器上的WindowsMedia流式媒体文件,而网页中播放则只要调用相应的ActiveX即可。

在使用WindowsMedia流式技术开发网络课件时,值得重视的是WindowsMedia流式媒体与其他媒体的链接,这是一个将教学设计具体实现的过程。可以在WindowsMediaASFIndexer中为已编码成WindowsMedia流式媒体的文件插入含有相应URL的脚本流,完成这一链接任务。

五、QuickTimeVR

QuickTime是Apple公司开发的数字图像影视技术规范,它包含多种媒体数据的压缩/解压技术。QuickTimeVR(VirtualReality—虚拟现实)是其中一种新的媒体数据格式。它包含了对象影视(ObjectMovie)、全景影视(PanoramicMovie)和多节点影像(Multi-NodeScene)等几种形式。

对象影视展示了对某个单一对象的全方位观察效果。用户可以通过键盘或鼠标在影视窗中拖动这个对象,从而发生交互获得从不同角度观察这一对象的效果。对象影视中可插入链接URL的热区。

全景影视展示了从一个中心点向外观察出去的全景视图。这是一个360°的景象,用户可以通过键盘或鼠标的操作对它进行水平的转动、垂直的仰俯视及缩放。也可以在全景影视中插入激活链接的热区。

多节点景象是将QuickTimeVR对象影视、全景影视以及静态图像或线性数字影视作为节点,并将这些节点相互依据交互的逻辑关系进行链接。在播放多节点景象时,视图会随用户的交互依据链接发生跳转,形成了可由用户控制的身临其境的视听环境。

由于QuickTimeVR的上述技术优势,用它在网络上表达相应的教学内容具有极佳的效果。但由于窄带网的限制,过去通常仅可使用低画质和小窗口的QTVR影视。现在在宽带网上就可充分发挥出这一技术的优势,使网络教学更为有效。

在制作QTVR影视时,可根据网络的带宽设计所需图像的数量、尺寸和颜色种数,并在压缩合成VR影视时确定合适的压缩率。这样就可充分利用宽带网的带宽优势,使用更为清晰、交互更灵活和播放更为流畅的QTVR进行教学。

QTVR影视的使用也十分方便,在制作相应网页时只要用embed标签将相应的QTVR影视嵌入即可。而客户端只要安装QuickTime的浏览器插件就可以播放QTVR影视了。

六、MetaStream

MetaStream是MetaCreations公司推出的网络3D对象播放技术方案,其最大特点是除了可流式播放外,用户可在浏览器中任意拖放3D对象转动和缩放,并且可任意选择改变3D对象的纹理贴图,实现在用户交互控制下实时进行相应的纹理渲染。

由于MetaStream可以根据网络条件状况自动调整显示3D对象的细节和播放帧率,因此对网络带宽的适应能力较强,适合在宽带网上用于网络教学。当用MetaStream技术开发网络课件中的相关教学内容时,不仅可以根据宽带网的特点在3D建模的细节、播放帧率上作相应的设计,而且还可以为用户提供尽可能多的纹理贴图方案,使用户可以进行更多的选择,避免固定不变的教学内容表达方式,同时也强化了网络课件的交互性。

MetaStream3D对象的使用非常方便,只要使用embed标签就可将其嵌入到网页中。客户机也只需安装相应的MetaStream播放器插件即可。

七、总结

交互性和资源共享是网络教学的根本原则。宽带的公众网已开始逐渐普及,而在硬件和管理上更有优势的宽带校园网也从高校向中小学发展。在这种条件下,采用什么技术开发的网络课件才能加强交互,更进一步满足教学的需求并且充分共享教学资源,这是每个参与网络教学的人员应仔细思考的问题。上述讨论的各种技术的共同特点是交互性极强、可共享教学资源并可充分发挥宽带网优势。

其实在上述讨论的技术中,有些并非最近才提出和使用的,而是在窄带网上这些技术的特点和优势并未充分发挥出来,因此没有在网络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所以也未受到重视。现在在宽带网条件下,硬件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技术的优势就凸现出来,能给网络教学的效果带来质的变化。这才是讨论将这些技术用于宽带网络教学的意义。

宽带技术论文范文4

从我们身边的生活就能感受到,有线通信的时代即将成为历史,无线通信逐渐在全球各地以非常快的速度发展起来,在这个最具活力的技术领域里,新手段、新方法随需求变化而层出不穷。其中,超宽带技术自20世纪末发展起来以后,就一直以巨大的发http://展潜力不断取得新的进展,从国防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可以看到这一技术的存在。

1超宽带无线通信技术的概念

超宽带是美国国防部在1989年开始使用的一个术语,事实上是对某一频率范围内信号的定义,规定如果一个信号在20 db处的绝对带宽大于1.5 ghz或分数带宽大于25%,则这个信号就是超宽带信号,而利用超宽带信号进行无线通信被称为超宽带无线通信。

最早应用超宽带技术的部门是美国军方,直到后来才统一了对它的认识和限定。超宽带与常见的通信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现在常用的通信技术使用的是连续的载波,而超宽带技术采用的是极短的脉冲信号,平均来看,每个脉冲信号的持续时间都非常短,通常只有几十皮秒到几纳秒,但是这些脉冲所占用的带宽甚至高达几吉赫。因此最大数据传输速率可以达到几百兆比特每秒。

2超宽带技术的特点

2.1具有很好的共存性

因为超宽带的发射设备的发射功率非常小,所以理论上而言,超宽带技术可以与现有的其他通信系统共享频谱。这种共存性为超宽带技术的实际运用提供了基础。超宽带通信的使用频谱范围是3.1~10.6 ghz,频谱宽度是7.5 ghz,人们可以控制其发射功率,从而以避免其对其他信号的干扰。

2.2发射功率低

由于超宽带系统信号的扩频处理增益较大,即使采用低增益的全向天线,也可使用小于1 mw的发射功率实现几千米的通信。

2.3传输速率高

超宽带无线通信的数据传送速率可以达到几十兆比特每秒到几百兆比特每秒,远远高于蓝牙的传送速度。

2.4抗干扰性能强

超宽带无线发射的信号,分布于宽阔的频带中,输出功率小,在接收端可以将信号能量还原,解扩过程中产生扩频增益。因此,同蓝牙技术相比,具有更强的抗干扰性。

2.5带宽极宽

超宽带正是得名于它的带宽,一般使用的带宽在1 ghz以上,甚至高达几个ghz,加上其共存性,就可以为今天紧张频率资源在开拓一条新的无线电路径。

2.6频谱利用率高,系统容量大

基于共存性的特点,频谱公用在超宽带时代到来时是可以实现的,而且无需正弦载波信号,可直接发射冲激序列,因而超宽带技术使频谱具有极大的系统容量。

3超宽带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应用

因为超宽带技术具有共存性的特点,所以它的发展应用和其他无线电技术并不矛盾,应用范围极其广泛。

超宽带无线技术可用于家庭、办公室、个人电子消费品等内容中。因为人们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追求的是方便快捷,所以对家庭和办公环境中存在的设备要求也是以这种原则为指导的,电子商正是为满足这种需求,希望能够用无线的方式代替过去各个电子设备之间的有线连接,进行大容量的数据转换和传递,这样不管家庭环境还是办公环境都会更加符合人们的追求。虽然已经存在的蓝牙技术能够一定限度地满足这种需求,但蓝牙技术的低效、慢速、小容量都是它的不足之处。超宽带技术在未来的发展中能够克服这些缺点,提供相当于计算机总线的传递速度,能够用网络储存设备代替个人终端。而且超宽带技术设备的载体具有小巧方便的特点,在任何一个地点都有可能仅仅利用计算机的某一个设备达到运用整个计算机和整个网络的作用。

因为超宽带的隐秘性等特点,军事上可以将之作为有效的通讯技术,采用低截获率的内部无线通信系

转贴于 http://

统,进行地波通信、lpi/d高度计、战场手持lpi/d电台、新型雷达系统、无人驾驶飞机、地面站车、地雷探测等方面的革新。最重要的应用是对现在流行的隐身战术的打击,隐身飞机、隐身舰艇等针对传统雷达所释放的信号频带内http://有效,但在超宽带带内,隐身战斗机的形象就会暴露。

根据超宽带无线通信技术的精确新的特点,可以将之运用于定位功能,运用极其微弱的同步脉冲可以对高速运动的物体进行有效的锁定,进一步根据返回的数据,可以将所得的内容以图像的形式呈现出来,具有很好的实际运用功能。

宽带技术论文范文5

关键词:光纤接入网;PON;FTTH

一、前言

随着用户和业务对带宽需求的不断增加,带宽高、扩展性好、运维成本低的宽带光纤接入技术正成为电信领域的热点,受到国内外运营商的广泛关注。在从传统光接入网络走向FTTH的进程中,PON技术是公认的实现FTTH的最佳技术之一,它们具备长距离、高带宽、维护成本低、节省光缆资源、带宽分配灵活、宽带业务多样化等优点。文章介绍了无源光网络(PON)技术及PON技术相对于传统网络的优势,并对基于PON技术的FTTX应用场景进行了论述。

二、PON无源光纤网络简述

无源光网络(PON)技术是一种点到多点的光纤接入技术,他由局侧的OLT(光线路终端)、用户侧的ONU(光网络单元)连同ODN(光分配网络)组成。PON的网络结构非常简单,它消除了户外的有源设备,所有的信号处理功能均在交换机和用户宅内设备完成。在下行方向,局端设备/OLT发出的信号是广播式发给所有的远端用户/ONU(单点发送,多点接收),各用户需要从中取出发给自己的数据。PON使用波分复用(WDM)技术,同时处理双向信号传输,上、下行信号分别用不同的波长,但在同一根光纤中传送。OLT到ONU/ONT的方向为下行方向,反之为上行方向。下行方向采用1490nm,上行方向采用1310nm。在上行方向,由于各用户/ONU共享一根干路光纤(多点发送,单点接收),就必须采用某种多址接入协议,来避免发生信号冲突,实现多用户对共享传输通道的访问。

三、PON技术相对于传统网络的优势

(1)高接入带宽。GPON下行速率高达2.5Gbit/s,上行1.25Gbit/s的速率,EPON目前可以提供上下行对称的1.25Gb/s的带宽,并且随着以太技术的发展可以升级到10Gb/s。可以为用户提供30~100Mbit/s的带宽,接入距离可达10~20km可以

满足现在和未来各种宽带业务的需要。

(2)节省光纤资源。点到多点(P2MP)的树状广播形网络拓扑结构,从局端的一芯光纤,最后可以分支到32/64个终端ONU设备,极大节省了馈线段的光纤资源,特别是对于地域广阔的地区,或者原有光纤资源有限的运营商,采用PON技术组

网可以大大提高光纤资源的使用效率。

(3)服务范围大。PON作为一种点到多点网络,以一种扇出的结构来节省CO的资源,服务大量用户。用户共享局端设备和光纤的方式更是节省了用户投资。

(4)带宽分配灵活,服务有保证,宽带业务多样化G/EPON系统对带宽的分配和保证都有一套完整的体系:①用PON技术可以解决FTTH、FTTO等问题,为通信网络向全光网络演进提供必要条件。②用PON技术可以提供“全业务”接入,充分满足视频娱乐和家庭办公所需的带宽需求。③用PON技术的FTTH非常适合广播组播、视频/音频业务的开展。

(5)无源光网络。它是纯介质网络,彻底避免了电磁干扰和雷电影响,极适合在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使用。

(6)设备运维、管理成本低。PON光纤接入技术,只有局端(OLT)和用户侧设备(ONU)为有源设备,其中间的光分布网络采用稳定性高、体积小巧、成本低的无源分光器,无需提供电源、空调等机房设备,也不占用机房空间,只需安装在光交接箱或光配线架的适当位置即可,易于维护,长期运营成本和管理成本的节省很大。

四、基于PON技术的FTTX应用场景

目前的ADSL和ADSL2很难满足带宽需求,基于铜缆的VDSL2技术虽然理论上可以提供几十兆比特每秒的双向带宽,但必须将铜缆距离控制在1km距离范围内,所以,为了满足未来用户和业务的高带宽需求,必须加速“光进铜退”进程。另一方面,基于EPON和GPON的FTTH可以为用户提供高达100Mbit/s的双向对称带宽,但由于设备和运维成本的限制,目前对于普通大众用户规模推行FTTH是不现实的。FTTx与LAN、DSL、WiMAX结合使用是近期内EPON和GPON技术的主要应用模式。

(1)EPON和GPON技术的应用

目前EPON技术已基本成熟,且系统运行相对稳定,能够满足IPTV、宽带上网、VoIP等宽带业务的发展需求。虽然GPON技术在传输能力、速率灵活性和分路比等方面有优势,OAM功能和保护机制也相对完善,支持TDM业务承载,但其技术实现复杂,研发进度明显落后于EPON系统,目前芯片和设备厂商均较少,所以,目前宽带光接入及FTTH的实现应主要选择EPON技术。

虽然EPON技术较GPON技术成熟,但具有传输速率高、业务承载效率高、OAM功能和扩展能力强等特点的GPON技术似乎更值得期待。国外有较多运营商选择GPON技术作为未来实现FTTH的主要方式;EPON和GPON技术的最终抉择,将取决于设备成本、业务支持能力和互通性等多方面因素。

(2)FTTx与LAN、DSL的结合应用

由于目前FTTH的综合建网成本很高,远高于DSL和FTTN+LAN等方式,所以短期内与DSL、LAN结合使用,将是EPON、GPON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式。目前,FTTx与LAN结合使用正成为新建商业楼宇的主流接入方式,FTTx与ADSL2+结合使用在解决农村信息化和新建接入点方面有一定的应用。

1)FTTx与LAN、DSL结合应用的场景

FTTx与LAN的结合使用,减少了网络级联层次,为商业用户分布密集的写字楼、工业园区、网吧用户和5类线入户的小区用户提供了FTTB和FTTO接入,主要用于:

①用户分布较密集(10个及10个以上)的商业楼宇接入;②满足用户数十兆比特每秒至100Mbit/s的带宽需求;③利用EPON的高带宽和综合业务能力,提供语音、上网、视频会议等Triple-Play业务;④满足网吧用户的高带宽和Triple-Play业务需求。

FTTx与DSL的结合使用,推进了“光进铜退”,缩短了铜缆距离,可满足用户和业务的高带宽需求,主要用于:①DSL带宽提速的网络改造;②为光纤资源短缺的农村地区提供宽带接入和Triple-Play业务;③为新建小区提供宽带接入和Triple-Play业务。

2)FTTx与LAN、DSL的结合方式

FTTx与LAN、DSL的结合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LAN或DSL作为独立的LAN接入交换机或DSLAM(数字用户线接入复接器)设备级联至EPON、GPON设备;另一种是EPON、GPON设备的ONU内置LAN交换机或小型DSLAM设备,提供EPON+LAN或DSL接入。

方式1由于LAN接入交换机或DSLAM设备与EPON和GPON的ONU是独立的,其设备性能相互不受影响,适用于用户规模较大或已有接入网带宽提速网络改造的场合。方式2由于ONU内置,既可以节约机房投资,又可通过对ONU的管理实现对LAN交换机或DSLAM设备的管理,在用户规模不大的新建小区或节点是主要的发展模式,如对于5类线入户的新建小区,可考虑采用ONU内置LAN交换机的EPON+LAN模式提供FTTB接入;在中高档小区,通过ONU内置LAN交换机或小型DSLAM设备,提供EPON+LAN或DSL接入。

五、结束语

总之,随着电信运营商“光进铜退”政策的进一步深入实施,PON作为全球主流电信运营商共同推崇的全业务接入网技术,能实现不同业务类型的服务要求并满足网络的精细化管理,真正实现可运营,可维护,可盈利的技术要求。PON技术的引入势必为全业务运营打下坚实基础;对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保持网络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全业务的市场竞争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孙强、周虚,光接入网技术及其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宽带技术论文范文6

论文摘要:通过Bluetooth和UWB的技术对比及多角度的分析,证实了蓝牙+UWB作为下一代高速无线通讯技术的可能。

随着因特网、多媒体和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人们与信息网络已经密不可分。当今无线通信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低功耗、微型化是用户对当前无线通信产品尤其是便携产品的强烈追求,作为无线通信技术一个重要分支的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正逐渐引起越来越广泛的观注。

1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简介

近年来,由于数据通信需求的推动,加上半导体、计算机等相关电子技术领域的快速发展,短距离无线与移动通信技术也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WLAN技术、蓝牙技术、UWB技术,以及紫蜂(ZigBee)技术等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短距离无线通信通常指的是100m以内的通信,分为高速短距离无线通信和低速短距离无线通信两类。高速短距离无线通信最高数据速率>100Mbit/s,通信距离

2 蓝牙(Bluetooth)技术

“蓝牙(Bluetooth)”是一个开放性的、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标准,也是目前国际上最新的一种公开的无线通信技术规范。它可以在较小的范围内,通过无线连接的方式安全、低成本、低功耗的网络互联,使得近距离内各种通信设备能够实现无缝资源共享,也可以实现在各种数字设备之间的语音和数据通信。由于蓝牙技术可以方便地嵌入到单一的CMOS芯片中,因此特别适用于小型的移动通信设备,使设备去掉了连接电缆的不便,通过无线建立通信。

蓝牙技术以低成本的近距离无线连接为基础,采用高速跳频(Frequency Hopping)和时分多址(Time Division Multi-access—TDMA)等先进技术,为固定与移动设备通信环境建立一个特别连接。蓝牙技术使得一些便于携带的移动通信设备和计算机设备不必借助电缆就能联网,并且能够实现无线连接因特网,其实际应用范围还可以拓展到各种家电产品、消费电子产品和汽车等信息家电,组成一个巨大的无线通信网络。打印机、PDA、桌上型计算机、传真机、键盘、游戏操纵杆以及所有其它的数字设备都可以成为蓝牙系统的一部分。目前蓝牙的标准是IEEE802.15,工作在2.4GHz频带,通道带宽为lMb/s,异步非对称连接最高数据速率为723.2kb/s。蓝牙速率亦拟进一步增强,新的蓝牙标准2.0版支持高达10Mb/s以上速率(4、8及12~20Mb/s),这是适应未来愈来愈多宽带多媒体业务需求的必然演进趋势。

作为一个新兴技术,蓝牙技术的应用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之处,如成本过高、有效距离短及速度和安全性能也不令人满意等。但毫无疑问,蓝牙技术已成为近年应用最快的无线通信技术,它必将在不久的将来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3 超宽带(UWB)技术

超宽带(Ultra-wideband—UWB)技术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末,此前主要作为军事技术在雷达等通信设备中使用。随着无线通信的飞速发展,人们对高速无线通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超宽带技术又被重新提出,并倍受关注。UWB是指信号带宽大于500MHz或者是信号带宽与中心频率之比大于25%的无线通信方案。与常见的使用连续载波通信方式不同,UWB采用极短的脉冲信号来传送信息,通常每个脉冲持续的时间只有几十皮秒到几纳秒的时间。因此脉冲所占用的带宽甚至高达几GHz,因此最大数据传输速率可以达到几百分之一。在高速通信的同时,UWB设备的发射功率却很小,仅仅是现有设备的几百分之一,对于普通的非UWB接收机来说近似于噪声,因此从理论上讲,UWB可以与现有无线电设备共享带宽。UWB是一种高速而又低功耗的数据通信方式,它有望在无线通信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UWB的特点如下:

(1)抗干扰性能强:UWB采用跳时扩频信号,系统具有较大的处理增益,在发射时将微弱的无线电脉冲信号分散在宽阔的频带中,输出功率甚至低于普通设备产生的噪声。

(2)传输速率高:UWB的数据速率可以达到几十Mbit/s到几百Mbit/s,有望高于蓝牙100倍。

(3)带宽极宽:UWB使用的带宽在1GHz以上,高达几个GHz。超宽带系统容量大,并且可以和目前的窄带通信系统同时工作而互不干扰。

(4)消耗电能少:通常情况下,无线通信系统在通信时需要连续发射载波,因此要消耗一定电能。而UWB不使用载波,只是发出瞬间脉冲电波,也就是直接按0和1发送出去,并且在需要时才发送脉冲电波,所以消耗电能少。

(5)保密性好:UWB保密性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采用跳时扩频,接收机只有已知发送端扩频码时才能解出发射数据;另一方面是系统的发射功率谱密度极低,用传统的接收机无法接收。

(6)发送功率非常小:UWB系统发射功率非常小,通信设备可以用小于1mW的发射功率就能实现通信。低发射功率大大延长了系统电源工作时间。

(7)成本低,适合于便携型使用:由于UWB技术使用基带传输,无需进行射频调制和解调,所以不需要混频器、过滤器、RF/TF转换器及本地振荡器等复杂元件,系统结构简化,成本大大降低,同时更容易集成到CMOS电路中。

参考文献

宽带技术论文范文7

关键词 探讨 桥面净宽 合理取值

中图分类号:O213文献标识码:A

0 前言

公路建筑限界是保证车辆和行人正常运行与安全,规定在公路上一定宽度和高度范围内不得有任何物体(如各种管线、 护栏、标志牌等设施)侵入的最小空间界限。桥梁、涵洞的建筑限界与公路建筑限界相同,只是当桥(涵)面设置有人行道时,建筑限界还应包括人行道的宽度。

在实际桥梁设计工作中,由于现行的《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对公路建筑限界的定义与条文说明内容不统一,致使设计人员在设计工作中产生疑惑,对此有必要探讨公路建筑限界――桥面净宽的合理取值问题。

1 问题的提出

交通部的《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4)(以下简称《技术标准》)第2.0.7条中规定:二、三、四级公路的建筑限界宽度为W+2L。

上式中:

W――行车道宽度;

L――侧向宽度:

二、三、四级公路的侧向宽度为路肩宽度减去0.25m。

二、三、四级公路建筑限界见图1。

图1 2004年《技术标准》规定的二、三、四级公路建筑限界

对于二级公路,当行车速度为80km/h时,行车道宽度为3.75=7.5m,硬路肩宽度为1.5=3.0m,土路肩宽度为0.75=1.5m,即路基宽度为7.5+3.0+1.5=12.0m,则公路的建筑限界宽度为:W+2L=7.5+2(1.5+0.75-0.25)=11.5m

然而,《技术标准》条文说明第5.0.5条中对第2.0.7条公路建筑限界的解释是,“要求桥涵与桥头引道的行车道(包括加减速车道、爬坡车道、慢车道、错车道等)、硬路肩或紧急停车带、中央分隔带、路缘带等对应的宽度应保持一致,也即俗称的内齐外不齐”。由于一般的二级公路只有行车道、硬路肩,而行车道与硬路肩的宽度为7.5+3.0=10.5m,故建筑界限的宽度为10.5m。

交通部的《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以下简称《桥规》)第3.3.1条中规定:二、三、四级公路的建筑限界宽度为W+2L。字母W、L表示的意义同前,即分别表示行车道宽度、侧向宽度。但由于《桥规》表3.3.1-3给出的只有右侧路肩宽度值,等同于《技术标准》中的硬路肩宽度,而没有土路肩宽度,因此,对于二级公路,当行车速度为80km/h时,桥面净宽为:W+2L=7.5+2(1.5-0.25)=10.0m

但是,《桥规》条文说明3.3.1第3段要求桥涵净空的建筑限界,“应首先考虑与桥涵相连的公路路段的路基宽度,保持桥面净宽与路肩同宽”。由于路基宽度为12.0m,则桥面净宽也为12.0m 。

以上即为问题所在。为了清楚起见,将以上问题列表如表1就更加一目了然。

表1 依据《技术标准》、《桥规》计算出的桥面净宽

由表1可知,依据现行的《技术标准》、《规范》计算出的桥面净宽是不同的。由于桥面净宽的不确定性,使得桥梁的总宽也难于确定(对于桥梁总宽,通常的理解是桥面净宽与人行道、安全带、护栏等落地(桥)宽度的总和)。

对于三、四级公路上的桥梁净宽,同样存在上述问题。

2 历史沿革

为了弄清问题的来龙去脉,有必要研究讨论《技术标准》中关于公路的建筑限界――桥面宽度的历史沿革。

2.1 1972年《技术标准》

1972年交通部颁发的《技术标准》(试行)规定:二级路桥面净宽为9m或7m(净宽指人行道或安全带内缘间的宽度)。而二级路路面宽度只有9m或7m两种,因此,其实就是桥面净宽与路面同宽。当时的桥面净空图示见图2。

图2 1972年《技术标准》规定的桥面净空

(图中R――人行道宽度)

上世纪七十年代,根据此标准编制的《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矩形板式桥涵上部构造》(JT/GQB 003-73、004-73)以及《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JT/GQB 001-73)等公路桥涵标准图,其桥(涵)面净宽就为9m或7m。对于仅设置安全带的桥梁,其桥面总宽总是小于或等于相应公路路基的宽度(四级公路上的桥梁除外),原因是土路肩宽度总是大于或等于安全带的宽度(安全带底宽一般为0.25m)。1972年《技术标准》中,二、三、四级公路路基、路面、桥面净宽见表2所示。

2.2 1981年《技术标准》

1981年交通部颁发的《技术标准》(JTJ 1-81)规定:一般公路上的桥面宽度为W(行车道宽度)+2.25m(安全带)(四级公路以及山岭重丘区三级公路上的桥面宽度除外)。这就是为什么过去公路上的许多桥面宽度总是比路基窄的原因。1981年《技术标准》中二、三、四级公路路基、路面、桥面净宽见表2所示,当时的桥面净空图示见图3。

2.3 1988年《技术标准》

1988年交通部颁发的《技术标准》(JTJ 01-88)规定:二、三、四级公路的建筑限界宽度为W+2L。字母W、L意义同前。

对于一般公路中的二级公路,所处地形为平原微丘区时,由于行车道宽度为9.0m,土路肩宽度为1.5=3.0m,即路基宽12.0m,则公路的建筑限界宽度――桥面净宽为:

W+2L=9.0+2(1.5-0.25)=11.5m

由于当时桥面两侧以设安全带为主,而安全带底宽一般为2.25=0.5m,所以桥面总宽为11.5+0.5=12.0m,即与路基同宽。1988年《技术标准》中一般公路上的二、三、四级公路路基、路面、桥面净宽见表1所示,桥面净空图示与图1相同。

2.4 1997年《技术标准》

1997年交通部颁发的《技术标准》对公路建筑限界宽度的规定,与2004年交通部颁发的《技术标准》完全相同,桥面净空图示也相同,见图1。

图3 1981年《技术标准》规定的桥面净空(单位:cm)

3 探讨桥面净宽的合理取值

3.1 针对《技术标准》

通过对1972年、1981年《技术标准》的研究发现:除四级公路以及山岭重丘区三级公路上的桥面净宽均比路面宽外,其余二级公路以及平原微丘区三级公路上的桥面净宽均与路面同宽,比路基窄两个路肩宽度。究其原因,可能与当时国民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群众对出行条件要求不高,以及道路等级普遍较低、车速普遍较慢、筑路资金短缺等因素有关。

自1981年以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公路建设尤其是高等级公路的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以人为本、方便交通、安全第一的理念深入人心,在1988年《技术标准》中桥面净宽有所提高的基础上(二、三、四级公路上的桥梁,其桥面净宽均大于相应公路的行车道宽度,仅比路基宽度窄0.5m),2004年《技术标准》又对二级路路肩硬化提出要求,对于二级路及以上公路上的桥梁明确规定应设护栏。由于护栏的底宽比一般的安全带底宽要宽,则桥面宽度必然要加宽。因此,从《技术标准》的发展过程看,桥梁的宽度已逐步与路基同宽,但前提条件是桥面设置安全带。

针对2004年《技术标准》第2.0.7条中关于公路建筑限界的规定,本人认为就二、三、四级公路侧向宽度的定义做如下调整比较切合实际(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侧向宽度定义不变):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1)桥(涵)面两侧设置护轮带或安全带配栏杆、扶手时,侧向宽度为土路肩宽度减去0.25m。

(2)桥(涵)面两侧设置波形梁防撞护栏或钢筋混凝土防撞护栏时,侧向宽度为土路肩宽度减去0.5m。

(3)双车道四级公路侧向宽度为土路肩宽度加0.25m,单车道四级公路侧向宽度即为土路肩宽度。

调整的目的,一是保证桥面的净宽大于等于路面宽度,二是除双车道四级公路桥(涵)面宽度大于路基宽度外,其余公路上的桥(涵)面宽度均与相应的公路路基同宽。

针对2004年《技术标准》条文说明第5.0.5条中关于公路建筑限界的解释,笔者认为第二段应做如下修改:

按“符合本标准第2.0.7条公路建筑限界的规定”,要求桥面总宽与相应公路的路基同宽。由于双车道四级公路路基宽6.5m,小于以后可能要改建成三级路所要求的桥面净宽7.0m,因此,桥面需加宽2.25 = 0.5m。

3.2 针对标准图

交通部交公路发[1999]237号文“关于采用交通行业标准《公路桥涵标准图》有关问题的通知”中,列出了“70-80年代部颁公路桥涵标准图(继续使用部分)”,以及“1993年―1998年部颁公路桥涵标准图”总共38套(其中两套标准图已用新图替代),由于跨越的年代时间长,如目前仍然使用的《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矩形板式桥涵上部构造》标准图(JT/GQB 004-73),为1978年编制完成,采用的是1972年的《技术标准》,其设计计算方法为容许应力法,无论是《技术标准》的内容还是设计理论,已经与目前格格不入。因此,全面修改、整理桥涵标准图已是有关标准图编制单位刻不容缓的头等大事。否则,桥涵设计人员在一条相同等级公路上设计出来的各种结构形式桥涵,由于采用不同的标准图,其桥面净宽或宽度就有可能产生不同。

为了保证以往及现行《技术标准》中路基宽度不变,在人们普遍理解“桥梁与路基同宽”的前提下,对于二、三、四级路直接规定桥面净宽值,比如在2004年《技术标准》第5章桥涵第5.0.5条中增加如表3所示的桥(涵)面净宽值,则设计人员在桥涵设计过程中就不会出现错误(此方法在1981年《技术标准》中就已经采用过)。

表3 桥(涵)面净宽

注:表中数字有括号并列者,括号内数字为不设防撞护栏时桥(涵)面净宽。

4 结束语

桥梁净宽的问题由来已久,由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二、三级公路的桥梁上,修建钢筋混凝土防撞护栏的不多,主要以安全带配栏杆、扶手为主。九十年代以后,随着人民群众安全意识的不断提高,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得以逐步完善,2004年《技术标准》中明确提出,在二级路及以上的公路桥梁,均要求设置护栏。由于护栏的底度比一般的安全带要宽,因此,这一问题逐渐显露出来。在新的《技术标准》使用之际作为问题提出来,希望能引起有关部门相关人员的注意,在以《技术标准》为基础编制其它标准、规范、规程时,考虑桥面净宽的取值问题。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宽带技术论文范文8

关键词智能小区新摩尔定律宽带接入宽带信息服务

1引言

随着现代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信息产飞速发展,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正日益融入人、当前,人们对住宅小区智能业务的需求宽带化智能小区的建设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以前,人们上网一般是在自己的工作单位,现在人们希望下班后在家中也可以在网上“冲浪"。基于这种要求,智能小区必须进行互联网接人,而且必须是宽带接人。当前,我国城市智能小区宽带接人在网络建设和应用上主要面临的问题来自三个方面:主干线部分、配线及引入线部分、宽带信息服务。

2新摩尔定律

新摩尔定律是由联合国“1999世界电信论坛会议,,副主席约翰·罗斯(JohnRoth)在论坛开幕演说时提出的:互联网带宽每9个月会增加一倍的容量,但成本降低一半,比晶片变革速度的每18个月还快。这一定律又称为“光纤定律,,(OpticalLaw)。摩尔定律(Moore,sIAw)过去用来形容半导体科技的快速变革,平均每18个月,晶片的容量会成长一倍,成本却减少一半,“光纤定律'''',则用来形容网络科技。实际情况证明新摩尔定律是正确的。

3高速主干网

要想实现智能小区宽带接人,前提条件是主干网应该有足够的带宽。长时间以来,上网速度一直都是困扰国内网络用户的一大问题,而由此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也在困扰着国内的网络界,这些问题给发展我国的网络事业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严重制约了我国网络经济的发展,更是对国内互联网的发展带来了许多障碍。可以说,带宽控制了互联网的一切。

就目前的情况来说,速度仍然制约着国内互联网的发展。国内的几千万网民,已经饱受信息高速公路阻塞的痛苦,对网络用户来说,一方面,他们上网是为了寻找比普通生活更为精彩的享受,大家只用一台电脑和一根电话线就可走遍天下。但是由于网络带宽的影响,网民在网上冲浪得到的享受只局限在一些精彩的文字上面,缺乏多媒体效果和其他社会化应用服务内容。中国最大的互联网提供商中国电信的CHI-NAN町、在过去几年的发展中,虽然投入了大量资金不断进行带宽扩展,但其主干网的带宽一直只有155M直到最近才拓展到2.5G。其它几个互联网提供商如金桥网、教育网和科技网等更是因为资金和其它资源的投入问题,其带宽一直上不去。各个互联网提供商的网络互通性也有待提高,如CHINANET的用户登录属于教育网的网站速度就较慢。由于上网的速度慢,客观上造成用户在获取相同资源时所需要的时间增加,相应投入的成本就增加,打击。对于ISP/ICP来说,狭窄的带宽造就了的上升,用户数量增加缓慢。一直以来,ISP/ICP都是在亏损中经营,在互联网天,中国的ISP企业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也在另一个方面严重制约着国内互联网行业的发展。

因此,建设高速的数据主干网是今后中国互联网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8月初,中国电信成功开通了京沪穗间的2.5G高速环状电路,使得CHINANET网络性能和技术水平在国内乃至国际处于领先水平。进入2000年以来,中国电信就推出了一系列举措来提高国内网络性能,拓展带宽,使得国内的网络用户的访问速度和上网质量都有了相应的提高。据悉,在中国电信的努力下,目前国内的骨干网带宽已有了较大的提高,而国际出口带宽也将在下半年达到1G左右。到时,网络用户访问国内国际站点的速度和质量都将有大幅度的提高。

在主干网的建设中,建议主干网采用环形结构,可以是SDH自愈环或光纤环。自愈环最适合于已有很大业务量,且不允许中断的地区。光纤环主要是利用大芯数光缆组成环路。一旦光缆被切断,每个光网络单元(0NU)可沿反方向传输,从而达到保护的目的。光缆环最适合于向潜在的大用户提供双路由保护。

4配线及引入线部分

目前,接入网市场竞争非常激烈,主要原因是接入网技术多种多样及其建设的复杂性。把握宽带接入网技术发展的新趋势对已进入高速增长期的我国接入网建设至关重要。宽带信息服务开始兴起,首先解决IP接人。如果在接入网的主干层采用SDH-ADM组成的自愈环或ATM光纤接入等宽带技术,对于IP业务的解决已不成问题。关键在于配线层、引人层。目前可用的宽带IP接入技术有XDSL、HFC和以太网技术,这些技术各有特色适用于不同的应用。用户业务多样化个人化,窄带宽带将在一定时期内共存且平滑过渡。比较这三随着宽带信息服务的发展,将来的接入XDSL和HFC接入网技术。XDSL是电信企业推崇的基于电话线传输的宽带lHFC是广播电视业推崇的基于同轴电缆传输的l其应用前提是为了利用己敷设好的电话线l只要增加XDSLMODEM或CABLE就可以上IrItemet,并最终瞄准了未来IP电话因此,谁先把整个小区拿到手,谁就:了未来的服务。ADSL技术只能提供1.5M下行带最新的EDSL技术也只能提供下行8M,上行800K而HFC技术共享40M的带宽,用户越多,分配得这两种技术可以应用于那些原来已布但是根据新摩尔定律,我「这两种技术将由于信息量的不断增加最限的带宽不堪重负,不得不退出市场的竞争。

以太网的拓扑结构的灵活性已经为大家所熟悉,可管理控制一直是网络技术发展的杰出代表。随着市场的发展,以太网技术日新月异,从初期的10M带宽发展到100M、1GB甚至10GB带宽,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特别是局域网交换技术出现后,以太网的交换技术发展更是快速,市场占有率不断扩大,以至许多早期的局域网技术渐渐被挤出市场。可以说,在当今的局域网包括园区网市场上,以太网已经占有绝对的领先地位。

以太网接入技术具有线路稳定、访问速度高、拥有固定IP地址、造价相对低廉和适合大规模推广的优点,对于用户的投资更是节省,只需在自己的PC机上安装一块价格低廉的网卡即可实现高速宽带接入互联网。在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以太网技术所拥有的强大生命力和惊人的发展速度,使得它逐渐脱离于企业内部网络的领域,向最终用户接入网发展,成为最新的接入网技术,建设采用以太网技术的宽带接入网还有许多有利因素:该技术不仅解决窄带问题,还向用户提供以太网接口和数字图像接口,支持多种多样的宽带、IP业务的接入,易于解决接入网的许多问题,它代表了接入网技术的发展方向。

5宽带信息服务

建设智能小区的目标是为小区住户提供宽带交互式多媒体信息的高质量服务,提供一个文化与教育、休闲与娱乐、购物与服务良好的信息化环境,向用户提供一个实用的、廉价的网络平台,同时也使教育与文化信息等多媒体信息与成果能够直接受益于Intemet的革命。实现宽带接入后,可以开展V0D视频点播业务、宽带多媒体信息服务(远程通讯、网上购物、网上教学、远程医疗、视频会议、电子商务、居家办公、异地间的资源共享)、小区内的信息查询等。

不断丰富宽带信息服务内容,为用户提供更多的宽带增值业务,使宽带网成为真正意义的宽带网是十分重要的,它关系到网络的生存和发展,同时它也是宽带网络未来发展的必然方向。

6结论

宽带技术论文范文9

关键词: RFID; 圆极化微带天线; 耦合馈电技术; 导体墙

中图分类号: TN821+.1?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373X(2017)05?0085?04

Abstract: In order to expand the effective recognition range of the reader antenna used in the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system, a wide beam circularly?polarized microstrip antenna was designed. The Wilkinson power divider′s orthogonal feeding with 90° output phase difference is used in the antenna to stimulate the circularly?polarized wave. The coupling feed technology of the circular metal capacitance sheets, paster surface slotting technology and fold conducting wall structure are combined in the antenna. The overall dimension of the antenna is 113 mm×113 mm×13.27 mm. The circularly?polarized axial ratio bandwidth and impedance bandwidth are 840~960 MHz. The 3 dB beam width of the antenna is 104°, and its gain is 4.8 dBi.

Keywords: RFID; circularly?polarized microstrip antenna; coupling feed technology; conducting wall

0 引 言

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技术作为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正应用于各行各业。RFID读写器天线、电子标签天线的性能对提高整个识别系统的性能有着重要的意义[1]。在多标签识别应用中,不仅要求阅读器天线具有良好的圆极化特性,以免出现极化失配导致漏读情况发生,而且天线的识别范围需要足够大以覆w待测标签。同时,电子标签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其谐振频率可能发生偏移[2],这要求阅读器天线具有宽频带特性。

目前实现圆极化天线可使用单点馈电法、多点馈电法或者多元法[3]。其中多点馈电法可以得到较宽轴比带宽,极化性能较好。扩展工作带宽方法多种多样,例如在辐射贴片上增加寄生单元可以有效扩宽带宽[4]。对于扩展天线波束覆盖宽度,实现方法为控制波束扫描或者增加天线单元3 dB波瓣宽度。天线波束偏转需要设计馈电网络和控制电路[5],制作相对复杂,成本较高,文献[6?7]用导体墙结构有效扩宽了天线3 dB波瓣宽度,其主要应用于基站天线,本文尝试将金属导体墙结构运用于RFID阅读器天线设计。

本文设计出宽波束圆极化阅读器天线,使用威尔金森功分器正交馈电激励起两个幅度相等、相位相差90°的正交模以实现圆极化波,使用圆形金属电容片对微带贴片进行耦合馈电以扩宽工作带宽,圆极化轴比带宽以及阻抗带宽均覆盖840~960 MHz。运用折叠导体墙结构使天线获得104°,3 dB波瓣宽度,并设计空气层结构作为介质适当提高天线增益,增益值为4.8 dBi。利用曲流技术在贴片表面开槽实现天线小型化,总体尺寸为113 mm×113 mm×13.27 mm。

1 天线结构设计

天线主体部分为微带天线,辐射贴片的宽度可由以下关系式[8]得到:

由图4的仿真结果可知,在频率为920 MHz时,两个输出端口实现约90°相位差,回波损耗在中心频率附近为-36 dB。功分器实现了两个输出端口能量基本相等,相位相差90°,其谐振频率满足设计要求,可用于给天线主体馈电。

3 天线参数仿真与调试

天线采用空气层结构和导体墙结构,其谐振频率将偏离理论计算初值,利用电磁仿真软件(High Frequency Structure Simulator,HFSS)调试结构参数。导体墙与贴片间距影响3 dB波瓣宽度和天线增益,导体墙与辐射贴片距离越近,能量将集中在腔体中,导致增益减小[11],综合考虑变量与性能的关系,最终得到参数值如表1所示。

由图5可知,天线增益值约为5.4 dBi,3 dB波瓣宽度为104°,天线辐射主体仿真结果满足设计要求。

将设计好的功分器与天线主体组合构成整体模型仿真与优化,整体尺寸为113 mm×113 mm×13.27 mm。回波损耗仿真结果如图6所示,功分器与天线主体结合后,谐振频率有所偏移,因为功分器结构改变了天线阻抗值,回波损耗小于-10 dB,带宽增大。轴比仿真结果如图7所示,轴比小于3 dB带宽,覆盖840~960 MHz。方向图仿真结果如图8所示,增益减小为4.8 dBi,3 dB波束宽度为104°。

4 结 论

通过理论计算和仿真分析等研究表明,本设计采用输出相位差为90°的功分器正交馈电使天线实现了良好的圆极化特性,电容金属片耦合馈电有效提高了工作带宽,天线辐射主体与功分器相互影响,最终实现较宽工作频段,贴片表面开槽技术缩小了天线尺寸,空气层结构增加了天线增益,使用导体墙结构有效扩展了天线3 dB波瓣宽度。该设计得到了一款用于UHF RFID阅读器的宽波束、宽频带小型圆极化天线,其总体性能良好,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注:本文通讯作者为刘泽文。

参考文献

[1] 王宜菲.超高频RFID天线设计技术研究[J].现代电子技术,2012,35(11):113?114.

[2] 彭章友,孟春阳,任秀方,等.一种宽频带RFID阅读器天线的设计[J].电子测量技术,2015,38(5):19?23.

[3] 吴建平.RFID系统圆极化宽频带读写器天线的设计[D].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

[4] YANG J, LU C L, HU Y J, et al. Design and analysis of a broad band wide beam circular polarization microstrip antenna [C]// Proceedings of 2012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icrowave and Millimeter Wave Technology. Shenzhen, China: IEEE, 2012: 1?4.

[5] ABBAK M, TEKIN I. RFID coverage extension using microstrip?patch antenna array [J]. IEEE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 magazine, 2009, 51(1): 185?191.

[6] YE X H, HE M, ZHOU P Y. A compact single?feed circularly polarized microstrip antenna with symmetric and wide?beamwidth radiation pattern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 2013(6): 1?7.

[7] NAKANO H, SHIMADA S, AMAUCHI J, et al. A circularly polarized patch antenna enclosed by a folded conducting wall [C]// Proceedings of 2003 IEEE Topical Conference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Tokyo: IEEE, 2003: 134?135.

[8] 李明洋,刘敏,杨放.HFSS天线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

[9] LU Y L, CUI H R, SUN X W, et al. A simple UHF RFID circularly?polarized reader antenna design [C]// Proceedings of 2011 IEEE Symposium on Electrical Design of Advanced Pa?ckaging and Systems. Hanzhou, China: IEEE, 201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