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机械设计基础试题集锦9篇

时间:2023-01-10 06:38:41

机械设计基础试题

机械设计基础试题范文1

关键词 机械设计基础 实验教学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7.05.067

“机械设计基础”是机械专业学生的主要技术基础课程之一,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和创新能力的主干课程,是连接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的桥梁。机械基础实验教学不仅是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它也是启迪学生创新思维、开拓学生创新潜能的重要手段。因其自身的基础性和平台作用,可以方便地指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和创新设计工作。而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教学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

1实验教学的重要作用

实验教学是使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下通过学生的主观努力完成的教学过程,它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面具有特定的优势,它的直观性、实践性、综合性是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学生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出来的综合能力包括动手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和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学会选择、正确使用各种仪器,而且可以验证所学的基本理论,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同时,实验教学是学生巩固理论知识、掌握实验技能、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环节,从某种意义上讲,对启发学生的想象思维和创新意识起着点石成金的作用。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学生进行机械综合设计的基础课程,同时也是工程意识训练的主要课程。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教学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实践环节,它对实现理论课程教学目标起着特别关键的作用。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是高等工科院校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特别重要的方向。改革以往高校课程教学中重视理论知识,轻视实践环节、忽略实际应用的状况;完成全新的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满足社会对创新型人材培养的要求。为此目的,我们紧紧围绕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与体系,对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教学的方法进行了改革探索,完善了实验教学体系、改革了实验教学手段和方法。

2重视基础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

基础性实验大多属于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如机械认知实验、齿轮范成实验、带传动实验等,但这些实验对促进学生理解课程内容基本原理,掌握基本技能,消化吸收基本概念,巩固基础知识,培养科学思维的能力和严谨的工作作风起着直接的作用,是由感性认识进一步发展成理性认识的过程。因此,如何最大限度发挥基础性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是广大教师应该深思的问题。我院结合机械原理及机械设计实验室目前的具体情况,在实验教学方法、实验要求和方式上的进行完善和改造,使其发挥更好的作用。

如在机械认知实验中,我们针对机械原理部分、机械设计部分分别配备了实验演示柜、实物展示柜和机械系统展示厅,组成了机械认知的实验教学体系,并有机地与工程训练中心、机电一体化实验室等相关专业实验室相结合,充分做到可看、可记、可操作。在整个机械认知实验中,教师除了做认真的讲解外,允许学生随时提问,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机械认知的兴趣,培养学生掌握实验操作技能,这样的教学模式深受学生欢迎。

又如在机构运动简图测L实验中,实验室提供大量的机构模型,让学生亲手测量机构尺寸,并按一定的比例关系绘制出合理的运动简图,增强学生对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然后再对一台真实的内燃机进行实际机构的测绘,实验的难度逐步加大,锻炼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发现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些实验为实验教学有力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实验教学顺利有序的进行提供了基本保障。

3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必须对实验教学内容、手段、方法进行更新,改变实验教学环境,提高实验教师水平。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必须改善现有的教学条件,为此,我们购置一些新的实验设备,编写实验大纲、实验指导书,开展应用性较强的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研究。

在JCY机械传动性能综合性实验台上开设机械传动性能综合性实验。该实验可对齿轮传动、带传动、链传动、蜗杆传动等机械传动或上述组合的传动系统进行综合性能测试。实验突出了设计性、综合性的特点。通过该项实验学生掌握合理布置机械传动的基本要求,机械传动方案设计的一般方法,并利用机械传动综合实验台对机械传动系统组成方案的性能进行测试,分析组成方案的特点,设计满足条件的机械传动系统,完成传动系统运动参数和组成方案设计。掌握机械传动系统性能测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测试常用机械传动装置在传递运动与动力过程中速度曲线、传动比曲线、效率曲线等各种参数曲线。按照组成方案搭接机械传动性能测试系统并进行测试,完成组成方案的机械性能分析,树立用实验手段来分析机械设计方案的思想,加深对常见机械传动性能的认识和理解,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3DMC实验台开展机构组合与创新实验。学生通过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学习中所萌发的创造性思维可以从本实验台上得以实现。该实验台可拼装连杆机构、齿轮机构、凸轮机构、间歇运动机构、带传动、链传动、蜗轮蜗杆传动以及由它们组合成的性能各异、平面的、空间的机械传动系统,培养了学生机械传动方案的设计能力。实验台可以测试原动件和执行构件以及中间任意构件的位移、速度、加速度等参数,学生将测试的参数与设计结果及理论分析结果进行比较,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际动手能力。

轴系结构设计与分析实验。轴系结构是机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轴承、联轴器、键联接及螺纹联接,转子动力学等内容。通过该项实验,学生们掌握了轴及轴上零件的结构、功用、工艺要求和装配关系;熟悉轴的结构设计和轴承部件组合设计的基本要求,掌握轴及轴上零件的定位与固定方法;通过轴系部件的组装与测绘,学会对现有机械部件进行结构分析,培养结构设计能力。

4引入创新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性实验是指通过实验获得的新的发现与发明,获得新的技术和方法,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原创性实验,这类实验应在分析、综合性实验基础上,探索奥秘,获取新数据、新理论和新方法。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原动力,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

在JPCC-II平面机构创新组合及运动参数分析实验台开设平面机构创新组合测试分析实验。该实验是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而设计的有关平面机构创新设计的综合性、设计性、研究创新性实验。可进行基本平面机构的设计、拼装(本实验台提供13种以上传动方案)及进行运动、动力学分析,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

在JDT-A/I机构系统动力学调速实验台开设机构系统动力学调速实验。该实验可对机构原动件及执行构件的动态参数进行测试和仿真,利用计算机软件,角位移动传感器,数据采集卡,观察机构的周期性速度波动现象和绘制测试和仿真曲线;利用飞轮的质量变化,观察分析速度波动变化情况;学生利用计算机程序进行设计,独立自主完成实验。

开设计算机凸轮机构仿真设计测试综合实验。该实验通过计算机软件对机构的动态参数进行测试,计算机软件对机构的运转进行动态仿真,凸轮可更换,配备8个不同运动规律的平面凸轮和一种圆柱凸轮,还配备凸轮制图软件,可自行在线切割机上加工任意规律的凸轮实验。计算机软件具有多媒体教学功能,学生可自主地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

5开放实验室,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

针对学生在机械设计方面具备的基础知识、实验技能、感性认识,榕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开放机械创新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工程实验、工程设计平台。让学生走进实验室,组建创新团队,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

学生创新团队从课题选题、资料收集、申请立项、实验方案设计、数据分析到报告编写、结题答辩,充分发挥团队每个学生的特长,运用所学的知识,分工合作,开展课题研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学们克服了眼高手低、只说不做的通病,团结合作精神得到加强,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得到拓展,实际动手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得到了全面锻炼。

学生在开放的实验室里,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了多项大学生创新项目,发表了科技论文,有的项目还申请了国家专利。通过参加创新项目,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对已学过的理论知识也起到了融会贯通的作用。在这个开放式教学平台上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充分发挥,创新意识明显加强。同时实验室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

机械设计基础试题范文2

摘要:机电设备安装工程作为建筑施工项目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安装质量直接影响到建筑物整体设备的安全运行、节能效果及建筑物投入使用功能,一旦出现问题将直接关系到该建筑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本文重点就机械设备安装的概念,对常见的机械设备安装中存在问题的产生原因特点和如何对其危害采取整改以及安装程序进行论述。

关键词:设备安装 设备调试 安装问题 分析

引言

机械设备安装是指设备由生产厂运输到施工地点,经过一系列必要的施工过程,把机械设备主体和附属部件安装到正确的工艺位置上,并通过调整试运转达到投产使用条件,这整个过程就是机械设备安装过程。机械设备安装工程,是处于土建工程和生产之间的一项重要工序,也是机械设备从工厂制造完毕到运行投产的必经之路。机械设备安装,是一项内容复杂的工程,它包括的种类繁多,技术条件要求各异,安装的程序和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对它的施工方法和安装质量以及安装期间存在问题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

一、设备安装概述

随着机械设备的更新换代,其技术含量越来越高,机械设备安装也脱颖而出。提前预防机械设备有可能出现的故障以及在没发生事故或没产生经济影响前及时处理各种故障,在不同程度上保持和延长其使用寿命。机械设备在使用过程中,会逐渐老化,出现故障,乃至发生事故,影响生产。/而机械设备安装合理、质量优,那么就会从最本质的原则上防止不必要的设备故障,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支出。即质量优的机械设备,假如机械设备安装中存在问题没有得到处理或未妥善处理,那么在机械设备运行过程中就有可能会因为一个螺丝钉没有拧紧而产生振动造成机械设备外壳或内部损坏,缩短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

二、机械设备安装内容

1、机械设备安装前准备工作

1)技术准备:

主要包括按照设计文件、施工与验收标准规范和设备说明书编制施工技术方案,安排施工工序顺序和划分工序质量控制点的等级,选用先进、实用、经济、安全的施工机械与测量工具,为机械安装创造有序的施工条件和质量控制条件。

2)现场施工条件准备

按照机械设备安装施工技术方案规定,组织实施现场的平整、零部件存储场所、部件与组装场所、施工用水、点、道路、照明、消防措施的建设以及起重运输机械设备的准备等工作,为机械设备安装创造良好的生产作业环境。

3)基础验收

按照设计文件的规定,对设备基础的标高、中心线、地脚螺栓孔、设备坐标以及主要机器、设备的沉降观测点进行复验性测量。凡需要进行二次灌浆的基础表面应预铲平并清除污物,使机械设备与基础能准确和密实结合。

2、机械设备安装组织方案组成

1)施工人员组成:项目经理、材料采购员、安装人员、安全员。

2)机械设备安装配置:起重机、电焊机、氧乙炔切割具等工具。

3)施工程序:材料采购―施工准备―组织计划―现场施工。

4)机械设备安装执行的质量标准及验收标准。

5)机械设备进度计划。

6)安全技术措施。

三、机械设备安装质量要素

1、设计图纸:机械设备土建基础图纸尺寸要与机械设备工艺安装图纸尺寸一致。

2、合理的机械设备:

3、机械设备的安装队伍:选择相对较专业、有独立完成安装项目的安装队伍。

四、机械设备的安装问题及方案

1、机械设备安装的问题:机械设备与基础面直接接触;土建施工机械设备基础标高与图纸不符。 2、机械设备安装问题的解决方案

1)机械设备与基础面直接接触的解决方案

当基础平整时,采用一对斜垫铁找平机械设备;当粗糙时,先抹平接触面,然后用斜垫铁找平利用灌浆法固定设备。 2)土建基础不符的解决方案

土建基础标高达不到要求时,用凿子铲低 ;铲麻面后再补罐混凝土。基础偏差过大,改变地脚螺栓位置来调整基础中心。

3、机械设备安装操作人员

一是要收集大量的反馈反信息,用先进技术改造设备。根据设备在运行中,不断发生因设计、制造、安装不当、不周,而留下的故障,有针对性的用先进技术安装机械设备,把以往设备运行中存在问题从根本上彻底解决。 二是从事机械设备安装工程的工人,工程技术人员和各级施工负责人,必须要熟练的掌握安装工程的基础要求:安装的内容、组织与准备;安装技术标准和检测方法,各类设备基础的类型和特点;工程中常用材料种类和要求;设备的运输、起重、保管与验收;各类典型机械设备的安装方法和试运转规则;安装工程中常用的力学、机构学、应用化学的基础知识等;同时还要具有分析不同机械设备安装的特点,安装过程中容易出现的故障和疑难问题,制定处理的方案和技能。只有具备这样的素质才能胜任机械设备安装工程的施工。

四、严格机机械设备调试过程控制

1、安装前检查工作是避免系统调试出现问题的前提。设备安装之前应再一次对其进行外观质量检查。如各种螺栓、螺母有无松功;焊接件焊缝处有无裂纹、气孔等缺陷:燃润油及水、气的储量及管道接头是否牢固,有无泄漏;电路布线是否整齐,绝缘性能如何:所有旋转、往复运动部位的安全保障机件的有效、齐全程度等等。此外,还要进一步查看安装所需的小型机具、材料的准备情。.

2、 严控安装过程中安装步骤和零部件的安装顺序是防止出现安装问题的关键。安装过程中,应随时对设备主机各总成、部件及附属设备做外观质量检查。安装现场要由专人负责指挥。高空作业安装或吊装笨重装置时,必须采取相应安全防范措施,安装人员要全部佩带安全帽,安装工作要按顺序进行。否则,不仅相互难以就位、连接,而且吊装机具也无法摆放。安装要分工协作,如:机械部分由机械人员负责安装,电气部分由电气人员负责连接。安装后,应对设备安装的完整性、合理性、安全性等进行检查。

3、系统调试前的联动检查是影响安装问题的最重最后环节。 机电设备在出厂时一般无法进行总装和负荷试验,即使是使用过的设备,由于拆卸、搬运及再次安装,难以恢复原始安装状态,所以,对安装好的大型机电设备进行精心调试就显得非常重要。应该认识到,不仅是解体装运的初次使用的大型设备在安装后需进行调 试,实际上所有新增、更新、自制、改造、大(中)修机械设备,在投入使用前,都必须进行调试,调试前,要再次检查设备装配的完整性、合理性、安全性和渗漏痕迹等,以便调试工作安全、顺利进行。调试时,主要试验其工作质量、操作性能、可靠性能、经济性能等。考核时,应在施工现场进行空负荷和负荷试验,以正确检验其性能是否达到工业化生产技术条件要求。调试过程中,参加调试的机械技术人员和随机操作人员须时时到位,以主动了解设备的现实技术状况、调试程序、操作控制方法等。现场必须有机械技术人员笔录调试过程。

综上所述,只有严格把控好机械设备安装及与其紧密相关工程具体情况,认真分析影响机械设备安装质量要素,从土建基础、图纸尺寸、设备本身等多角度分析影响安装问题,并在过程中加强控制,才能使设备在安装准备、安装、及调试顺利进行,更快的投入生产,体现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机械设计基础试题范文3

关键词 机械基础课程 教学改革 措施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1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1.1直观教学法

传统的抽象的说教的教学方法,往往很难将知识关键点讲得通透。而直观教学法可以将课本上的知识点通过图文并茂、实物演示等多种手段相结合,让知识更加直观,更容易理解和领会。例如,在讲到机械生产过程中涉及到的各种材料时,可以将铸铁块、铜块、尼龙棒等材料的实物或模型进行对照;讲到测量部分时,可以将一些常用的测量器材如圆孔塞规、卡板、量块等等进行实物或模型展示。总而言之,对于一些小型的机械基础件,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图片、实物或模型展示等诸多直观展示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们理解、领会所学的知识。

1.2现场参观教学法

随着国家对机械基础课程教学的重视,近些年学校的教学资源越来越丰富,但是毕竟有许多大型的机械器件只有生产企业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才会有,学校的机械加工等设备还是很有限的,为了提高学生对大型现代化机械生产设备的认知水平,可以与企业联系安排一次参观教学,让学生对在课程教授过程中不能够观察识别到的大型机械设备如大型数控机床、齿轮加工机床、龙门铣床等进行一次集中的现场观摩,直观地学习各种机械设备的运作、加工流程和方法等。通过现场参观,学生会对各种机械设备有一个更加深刻的印象,课程讲授的内容能够更好地与实际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消化吸收。

1.3多媒体形象教学法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科技更新的速度明显加快,机械基础课程的知识更新也越来越快。而机械基础课程学时较少,要学习的内容多,一两次的现场参观学习并不能起到特别大的效果,因此,要想提高机械基础课程的学习效果,还可借助于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教学过程中需要的各种图形、图像、模型、动画和录像等材料通过软件组合到一起,使讲授的内容更加具体生动、直观易懂、方便快捷。多媒体教学已经逐步成为现代化教学办公的主流趋势,机械基础课程教学也应顺应时代潮流,通过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使复杂机械的构造、生产和制作过程能够更加形象和生动化,从而解决教学过程中难以讲解和理解的难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2改变学生学习理念和学习方式

2.1努力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教授机械基础课程的过程中,除了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以外,还要努力营造积极的、活跃的学习氛围,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到机械基础课程学习过程中去,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相关知识。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多方面的学习工具。此外,学校还可以将机械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用到的各种教学资源,实行全天候开放,使学生随学随用。通过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2.2改革考核和辅导方法,引导学生采取正确学习方式

一方面,教师要改革现有的课程教学考核方法,督促学生认真深入地参与到机械课程学习中去。目前课程传统的考核方法仍是以笔试为主,按照期末考试的成绩论高低,这样的考核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不能够真正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也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要改革传统的考核方法。课程的考试成绩可以分为期末考试成绩、课堂作业、平时作业和实验结果四部分,其中期末考试成绩比重较大一些。而且,期末考试内容可以分为两部分进行,一部分针对平时作业、课堂作业和实验结果,另一部分则针对更加专业的专业课知识。这样,只有课堂作业、平时作业和实验结果这三部分都参与进来的学生才能有机会取得良好的考试成绩,而学生要想学好这门课程就必须平时多努力,可以有效地避免抄袭作业和实验报告以及突袭考试等现象的出现,新的考核方法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很大的帮助。

2.3加强培养学生的学习和实践能力

(1)建设学习资源丰富的教学与实践中心,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提高学生对机械设备的感性认知,收集各种机械设计产品对学生进行实例展示教学,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设计能力。其次,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实验条件,使学生可以将自己的创新思想有效地发挥出来,给学生亲手实验的条件,使学生可以将学习到的知识理论与实践良好地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机械设计基础试题范文4

关键词:机械设备;设计;问题

1、 前言

机械设备的设计研发工作是企业创新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新产品的制造,还是新技术的实施,都要有新的机械设备的支持。使机械设备的设计研发工作科学,合理,规范地展开,促进技术创新整体水平的提高,因此,很有必要对机械设备设计研发的过程展开讨论,由于在国民经济中,产品生产类设备占有很大比重,本文的讨论就主要针对此类机械设备的设计研发工作。

2、 机械设计的过程

2.1 机械设备设计研发的目的

机械设备设计研发的目的归纳起来讲,就是根据用途和实际需要,设计研发出能有效地实现一种或多种功能的机械装备,满足社会的需求。

2.2 机械设备设计研发的基本步骤

一般来说,机械设备设计研发应按如下步骤进行:

2.2.1 需求申请:机械设备的设计研发,首先必须有需求,由需求者提出申请。

2.2.2 需求的确认:机械设备的需求申请必须由主管部门或领导确认并批准。

2.2.3设计研发任务书的下达:机械设备的需求申请被确认批准后,必须将需求申请中的具体要求细化成设计研发任务的内容和要求,使设计研发者明确任务及目标,便于组织实施,并将任务书下达到承担任务的部门。

2.2.4组建设计研发项目组:承担设计研发任务的部门收到设计研发任务书后,应根据任务书的内容、要求,选配适当的各类专业人员,组成设计研发项目组,并明确项目组成员的各自责任。

2.2.5初步确定方案:设计研发项目组根据设计任务书,组织对设计研发方案的讨论,并形成最初的设计方案。如果是大型或成套的机械设备,应先进行小样机或关键功能部件的方案设计。

2.2.6方案草图的设计(形成总图及部分主要部件图):根据初步拟定的方案,有关人员进行相关部分的草图设计。

2.2.7设计方案草图的评审:设计草图完成后,项目组应再次组织相关人员对设计方案展开评审,对方案的关键环节和主要部分的合理性进行深入研讨,并综合各方面的建议和意见,形成修改方案。

2.2.8方案修改、正式设计:根据修改方案,对原设计方案进行修正,并开展正式设计。

2.2.9图纸审核、批准:设计完成后,由相关人员进行审核,经领导批准后正式出图。

2.2.10交付加工制造:图纸设计完成后,交付加工单位加工制造之前,要与加工制造单位针对图纸做深入沟通,对图纸上的一些疑问进行磋商,确保加工制造单位对设计思路和要求有较清楚的认识,并且便于施工。

2.2.11跟踪加工制造过程:图纸交付加工后,设计人员应与加工制造单位保持经常性的沟通,及时了解加工进度及遇到的问题,除了对出现的问题做出及时反应外,还应对问题做好详细记录,以备今后查阅和参考。

2.2.12机械设备的验收:机械设备加工制造完成后,设计人员应到加工制造单位进行设备验收,尽可能让机械设备进行连续试运转,观察其运行动作和可靠性是否达到设计要求,发现问题要求加工制造单位及时纠正。验收合格后,方能允许发货,以避免设备到达安装场地后发现问题难以处理。

2.2.13机械设备的安装、调试:机械设备到达安装现场后,设计人员应亲临现场,对设备安装、调试的全过程进行监控、跟踪和技术指导,这一时期的工作对于设计人员来说既很重要也非常必要。可以说,安装、调试阶段的工作质量,对机械设备的最终使用效果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2.2.14试产鉴定:机械设备安装、调试完成后,设计人员与生产管理人员共同组织机械设备的试产,并对其使用效果进行评价和鉴定。如果达到使用要求,交付使用;如未达到要求,需找到原因,采取措施,修正调试后再行试产,直至满足要求。如果是小样机或关键部件的研制,此步骤完成后,应当对此前的整个过程进行认真总结,并提出中试设备的改进设计方案,进入新一轮中试设备的研制。如果有必要,也可再进行一轮样机及关键部件研制试验。

2.2.15交付使用:机械设备试产达标后,设计人员必须整理出机械设备操作、工艺、维护的相关图纸和资料交付使用部门,并对机械设备的使用、操作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在此基础上,机械设备才能正式交付使用。

3、设计研发的方法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上述设计研发程序的执行过程中,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工作重点,都应正确把握方法,确保设计研发取得良好的效果。在整个过程别要注意系统性、科学性和合理性。

3.1 研制阶段的工作方法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研制阶段是设计方案实现的基础阶段,机械设备制造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能否取得设计的预期效果,甚至影响到设备能否正常使用。在此阶段,除了制造加工的承担单位应当注意严格按照图纸设计要求合理安排制造工艺外,还应当加强设计者与制造者之间的沟通。设计者应积极、主动地经常关心制造过程的情况,与制造者共同商讨合理的加工工艺方法,并虚心听取制造现场技术人员及工人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对零件结构、加工精度等做适当的调整。切不可认为:制造加工只是制造加工单位的事,与设计者无关;能否按图纸设计要求进行加工,也都是制造加工者自己的事。机械设备的设计者应当知道,对于制造能力、加工手段和加工工艺,制造加工单位最有发言权,他们的许多意见和建议,甚至判断,是很有价值的,有时是决定性的。

3.2 安装调试使用阶段的工作方法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机械设备的安装调试使用阶段是设计研制过程的最后阶段,设计研制项目是否能达到预期目的,效果如何,在此阶段能见分晓。在此阶段,设计人员一定要亲临施工现场,对安装调试的全过程进行技术指导和监控,及时处理现场出现的各种技术问题。这一阶段也是设计人员积累经验、获取第一手资料的最佳阶段。机械设备设计的合理与否,哪些方面存在问题,哪些方面还有改进的必要和可能,都可以通过该阶段的工作获得答案和信息。对设计人员设计水平、处理现场问题能力的提高起着极重要的作用。安装、调试结束后,紧跟着要进行试产鉴定,通过设备实际使用效果的评价或产品质量的检验,确定机械设备是否达到使用要求。鉴定通过后,必须尽快整理出与使用、操作、维护相关的机械设备的各种说明、图纸等技术资料,对操作工及维修工进行培训。同时,要注意专有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员工培训完成、所有必须的技术资料整理齐全并交付机械设备使用部门后,机械设备便可投入使用。

技术的发展和竞争环境的变化使得知识在机械结构设计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知识管理理论的基础之上建立机械结构设计知识管理模型,分析机械结构设计知识管理流程和知识支撑系统,为应用知识管理提升机械结构设计提供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刘希宋,王辉坡.现代设备管理的新趋势[J].设备管理与维修,2005,(1).

机械设计基础试题范文5

【关键词】机械综合 模块中心化 非机械类专业 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7-0076-02

建筑设计师要绘制图纸,化工工程师要考虑加工工艺,信息与计算机要靠机械硬件作为支撑,食品、纺织品要靠机械来加工……毫不夸张地说,各行各业无不充斥着机械的身影。相应地,在理工科各非机械类专业学生知识结构中,机械类综合知识是不可或缺的。多年以来,院校非机械类专业的教学实施计划当中执行“大一学制图、大二学设计、大三学金工”的按部就班路线。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等高新技术飞速发展,CAD从“Computer Aided Drawing”到“Computer Aided Design”并不仅仅是字面上的转换,而是理念上的升华、技术上的跨越。[1]新时代、新形势、新理念、新技术、新跨越使我们面临新挑战、新任务,同时呼唤着素质教育,呼唤着课程与教学改革。机械类课程是为非机类专业服务的,是从属于相关专业整个教育体系的,相应的教学与课程改革只能超前,不容滞后。抓住我院教学与课程改革契机,结合本院非机类专业特色与特点,从2003年7月拟开设《机械综合基础》教学试点班。这次课程改革试点项目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课程叠加,而是新理念支撑下的模块化糅合与优化。

一、非机械类专业《机械综合基础》课程改革目标

1.总体目标

根据2002年8月机械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机械综合基础教学大纲》中的教学目标九条规定,结合本院教学特点与特色,着眼于学员动手能力、抽象与逻辑思维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制定科学、翔实的教学大纲与教学实施计划,建设相应的教学软、硬件教学保障条件,把握相关专业教学前沿动态;通过《机械综合课程》的课堂教学与实践,使学员掌握一般看图、读图能力,熟练掌握一门以上计算机平面绘图及三维造型软件,了解标准化和互换性基本概念,掌握通用机械零件的工作原理、特点、应用及其结构和标准,初步掌握通用机械零件的选用和设计方法,通过在实验室现场讲解与动手的方式领会金属工艺与热处理的基本原理与方法;采用课堂穿插与专题相结合的方式让学员了解CAD(Computer Aided Design)、CIMS(Computer Integration Manufacturing System)、CAPP(Computer Aided Process Planning)、FM(Flexible Manufacturing)、VM(Virtual Manufacturing)等机械制造学科的动态前沿、国内外制造业现状。[2]

2.教学内容

根据以上非机械类专业《机械综合基础》教学改革总体目标,突出“机械综合”的概念,采用“模块中心化方式”组织、展开教学内容。所谓“模块中心化方式”就是摒弃传统上《工程制图》、《机械设计基础》、《金属工艺学》等平行式组织结构,而是以某一个教学模块为中心,教学内容与环节的设计、组织、展开俱围绕此模块化中心来递进、交叉进行。对教学内容上的改革目标就是要使配套教学大纲、教学实施计划、教材、教案等与“模块中心化方式”相适应,并逐步使之科学化、正规化、合理化。

3.教学方法与手段

所谓教学方法是指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运用教学手段而进行的、由教学原则指导的、师生相互作用的动作体系。它既包括了手段和方式,又体现为教学过程结构程序。可见,教学方法、手段是为教学内容、要求、目标服务的,同时二者又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教学要求、目标的确立,必然对教学方法、手段提出新要求;教学方法、手段的提高必然会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目标就是要采取各种措施,深入研究启发式、互动式等先进教学理论,积极开展现代教学方法研练,促进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全面提高,为《机械综合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服务。[3]

二、理论研究与具体实施

1.可行性分析

(1)《机械综合基础》课程教学“模块中心化”改革方案是在面向全院服务专业对象,针对机械基础学科需求进行充分调研、分析、研究基础之上提出来的。教学改革以来,《机械综合基础》课程改革项目组对学院各专业对基础学科需求展开调研。调研过程中,采取听取各学科专家建议、项目组内教员间教学经验交流、在校学生问卷调查、毕业生信息反馈等多种形式采集数据。在汇总调研数据的基础之上,提出若干教改方案与实际教学效果衡量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方案决策。层次分析法是对各种现实问题利用数学模型进行量化决策的一种有效方法,但是决策的准确性决定于原始数据的准确性和专家测评的准确性。从2003年以来,项目组按照以上拟定决策方案,通过5期改革试点班组织研究测评,得出“模块中心化”模式的优先级要远远高于其它方案,是切实可行的。

(2)学院教学改革以来软、硬件配套的全面建设为《机械综合基础》课程的改革提供了保障。软件方面的建设主要有:首先,长期聘请现代教学理论方面的专家授课、指导。通过系统学习、考核、实践,促使教员自觉专研现代教学理论、教学方法与技巧,为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真正做到“授之以渔”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二,着眼于全体教员现代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全面提高,以聘请专家开设培训班的形式组织多媒体课件研究、制作、使用方面的知识。第三,一年两届“全院现代教育研练竞赛”。初中职称、高职称教员各一届,采取教学内容、教案设计、课堂教学效果、多媒体课件制作、教学督导委员会日常评分、学员评分、现代教学研练文章水平等各项教学综合指标加权打分的方式进行评比。优者重奖,次者督促改进。通过这种方式有效地促进教学水平的全面提高。第四,引进多套学术资料检索镜像软件,为查阅资料和学术交流提供了方便。第五,网络学堂建设与持续改进。通过网络学堂的建设,加强了师生之间的实时交流;虚拟课堂使枯燥、晦涩的一些学习内容“动起来”,便于学员课后自学;鉴于非机理工相关专业对机械课程的课时压缩,网络学堂可促进教学效率的有效提高,成为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硬件方面的主要建设:全面教学改革启动至今,多媒体教师覆盖率已达到80%以上;计算机公共实验室建设取得积极进展;CAD、机械模型、金工等实验室建设力度的加强。

(3)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

《机械综合基础》课程改革需要打破机械各分课专职教员授课的传统,以“模块中心化”为指导思想,立足于对机械基础知识及全面综合素质的培养,对教员的知识结构与综合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室100%教员能够熟练制作多媒体课件、维护网络学堂;72%以上教员获硕士以上学历;93%的教员可贯通两门以上机械类主干课程;教员的综合业务素质提高幅度较大。

2.试点研究与实施情况

在“模块中心化”《机械综合基础》课程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有几个必须处理好的关键环节。第一,合理解决课时安排问题。根据我院以往非机械类专业的培养计划,作为专业基础性质的机械类课程,一般《工程制图》安排50~70课时,《机械设计基础》安排60~80课时,《金属工艺及热处理》30~40课时,《互换性与测量基础》20~30课时,《计算机绘图基础》30课时。据以上数据,合计为190~250课时,而且近年来有课时进一步的压缩趋势。因此,《机械综合基础》教学实施计划的课时总数不能超过以上数字,该实施计划中按210课时进行设计,各专业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作一定缩放。第二,合理解决知识衔接和连续问题。“模块中心化”教学模式的正常开展须有特定的预备知识作支撑,一是高等数学基础知识,二是力学基础知识,三是最基本的读图能力。为此,针对四年制本科学员的该实施计划中,选择第二、三、四学期进行《机械综合基础》课程的教学(每学期70学时),且在课程伊始安排20课时的画、读图基础训练。这样,既满足了预备知识的前继要求,又保证了服务于高年级专业知识学习的后继问题。第三,合理利用网络学堂等资源问题。课时压缩并不意味着知识压缩,为充分利用好有限的210学时,必须提高教、学效率。网络学堂是一块很好的“阵地”,应通过师生网上互动、学员网上预习、自学、复习等多种形式加强对网络学堂等资源的利用效率;第四,合理解决学习效果测评与考核问题。教学思想理念的更新,必然决定了考核方式的更新。本项目的目标是着重培养学员的综合机械基础知识、基本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在考核与测评的选题、编排上须有所体现。

三、结束语

《机械综合基础》教学改革试点的实施,有效地激发了学员的学习兴趣,促进了教学效率的提高,学员、专业教员、相关专家、用人单位反馈教学效果良好。课程改革仍处于探索阶段,实施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改进完善。

参考文献

1 童秉枢.现代CAD技术.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机械设计基础试题范文6

关键词: 机械设计基础;分层教学;创新设计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8153(2017)02-0093-04

一、引言

机械设计基础是高职机械大类专业中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1]。原教学计划规定,同一个专业(甚至几个相近专业)使用同一本教材,执行同一个课程标准。教学检查发现,该门课程考试卷面成绩及格率不足一半,许多学生反映课程“内容枯燥”、“听不懂”。该门课程要求“懂得常见机构的工作原理;能根据工作要求设计简单机构;具有一定的创新设计能力。”这三个方面的难度呈递进关系,为了提高课程考核及格率,将卷面三个方面的权重由4:5:1,调整为4:6:0,或5:5:0,以期降低难度,但及格率仍然不高。分析原因,主要是由于高职生源差异性太大,有普高生,也有中职生。其中,普高生入学成绩最高接近普通本科分数线,而最低只有150分(总分750分),学生的学习基础参差不齐。许多学生数学基础(包括计算能力)很差,而机械设计需要弄懂大量的力学公式,熟悉繁杂的运算过程。这对那些数学基础很差的学生来说,是有相当难度的,很多学生因此望而生畏。为了照顾基础差的学生,教师只好简化课程内容,只讲原理部分,不讲设计部分。但又有学生反映,学了该课程后连简单的机构也不设计,没有任何收获,使主讲老师左右为难。为解决课程枯燥的问题,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曾于2009年试行项目制教学和任务驱动模式教学,试图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意愿不同[2],结果只有少数学生能跟上课堂教学节奏,大部分学生只能照抄作业。导致一部分学生学不好,大部分学生不愿学的尴尬局面。长期教学实践要求我们寻找一种因材施教,满足学生差异化需求的课程分层教学方案。

二、课程分层方案探索

1.人才培养目标的层次性分析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2012年的《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中,将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规定为“面向制造业生产一线,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掌握现代制造及自动控制的理论知识、应用技术和操作技能,从事机械零部件制造与装配、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以及维修、自动控制技术应用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3]。 从中可以看出,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有层次性的。第一个层次是技能岗位,如零部件的加工与装配;第二个层次是一般技术岗位,如设备安装、调试、维修;第三个层次是技术管理类岗位,如自动控制技术应用推广、设备管理等。从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学生毕业3年后的就业情况看,近六成的学生从事的是第一个层次的岗位,从事技术岗位和技术管理岗位的学生约占三成(还有一部分学生从事非专业的工作)。毕业工作5年后,从事技术和管理工作的学生比例有所上升。课程是为人才培养目标服务的,课程目标要支撑人才培养目标。既然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实际就业岗位具有明显的层次性,那么支撑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目标也可以具有层次性。学生的学习基础及其自身的学习意愿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因而课程分层教学的探索十分必要和紧迫。从2012年开始,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在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中开始试行机械设计基础分层教学的实践探索。

2. 课程分层的思路

课程分层不能弃人才培养目标于不顾,不能为了迁就学生学习基础及其接受能力而想当然地确定层级标准。应该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针对不同层次的职业岗位的要求确定[4]。也就是说,专业课程分层探索应该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而不应以教师或学生的主观意愿为导向。对于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来说,技能岗位主要进行零件加工、部件装配和机械日常维护工作,并不涉及复杂的设计计算。学生只要能够读懂零件图、装配图,弄懂机械工作原理就能胜任技能岗位的工作。因而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常见机构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而一般技术岗位,则包括简单工装设计、设备安装、调试和机械维修工作。因而仅仅懂得常见机构的结构、原理还不够,还要能进行常见机构的运动设计、结构设计和工作能力设计。对于技术管理岗位,则还要求具有一定的创新设计能力。针对职业岗位及其工作内容的不同,相应地确定不同的课程内容,并据此确定课程的层级,如表1所示。

3.课程分层教学的实施

课程分层教学能否取得实效,教学的组织实施至关重要。由于机械大类专业中均开设了《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这些专业对该课程的要求比较接近。为了使分层教学后的学生人数达到建制班要求,合理降低教学成本,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打破专业限制,允许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四个专业的学生自主选择该课程的层级进行学习。三个层级的课程安排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三个层级标准要求的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均有明显的不同。高层级的教学内容包含低层级的教学内容。对于机械设计基础C级标准而言,因仅要求学生掌握各种常见机构的工作原理,并进而掌握完整机器的工作原理,所以舍弃掉那些繁复的计算内容,教学中更多地引用实际机械作为案例,采用动画、视频等直观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分析机构的工作原理。实践教学环节也主要是工厂参观、机构陈列室参观和动手拆装机械。实践证明,大量采用直观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或影像资料进行教学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教学方法,特别是对那些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对于B级标准而言,则要求掌握简单机构的设计计算,因而不可避免地涉及到静力学知识、结构设计和工作能力计算等内容。实践教学环节中增加了56学时的课程设计内容,以期通过设计一套传动系统将课程中所涉及的主要知识点贯穿起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5]。对于A级标准而言,选择这一级的一般是拔尖学生,人数较少,所以不独立编班,要求学生在学习B级课程的基础上,同时参加第二课堂活动。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在开展机械创新设计第二课堂活动中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小组活动选题一般直接采用当年或下一年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比赛的题目,把课程分层教学与参加全国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结合起来,增加课程吸引力。教学中大量采用最新的实际开发项目作为案例,以拓展学生视野,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创新设计能力。

4.课程考核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实行学分制,并规定只要修完必修课的最低层级,对于专业学分不足部分可以通过素质学分补足,实现专业学分与素质学分有条件互通。这样做,既保证了专业最低要求,又可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顺应高职院校“双创”教育的新形势。机械设计基础C级6学分,B级和A级均8学分,学生在A级课程中通过机械创新设计活动取得国家专利、比赛获奖,经教务部门认定后,可以另外给予素质学分。如果学生选择C级课程导致专业总学分不足,可以根据自己兴趣参加文学鉴赏、市场营销、演讲与口才等选修课程或跨专业课程的学习,取得更高的素质学分补足。因此,机械设计基础的课程考核笔试环节只需两种试卷――C类卷和B类卷。

三、课程分层教学的效果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实行分层教学试点后,约有60%的学生选择C级课程,30%的学生选择B级课,选择A级课的学生占10%左右。由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自主选择相应的层级,教师在组织教学时更有针对性,达到了因材施教的目的,学生学习兴趣大大提高。近三年,该课程卷面成绩平均及格率由此前不足一半增加到85.4%(不含补考)。学生对课程“非常满意”和“满意”的比例由此前12.1%、60.3%分别增加到30.4%和56.2%。学校安排专门老师负责指导机械创新设计第二课堂活动,使机械创新设计活动常态化开展。在第四届、第五届、第六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代表队与本科院校大学生同台献技,取得两个全国一等奖,两个全国二等奖的优异成绩。

四、结语

为适应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生源的多样化、学生学习基础及其自身学习意愿的差异性,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把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分为三个层级,实行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课堂教学效果明显改善,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满足了社会对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万志坚,李家林,童玉清. 高职《机械设计基础》任务驱动式课堂教学改革实验[J].职业技术教育,2013(2):33-36.

[2]龚厚仙. 基于项目驱动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2011(17):31-33.

[3]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2:13-20.

机械设计基础试题范文7

《机械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为知识都是来源于工业生产中的经验总结。比如齿轮,早在公元前300年,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机械问题》中就阐述了用青铜或铸铁齿轮传递旋转运动的问题。希腊有名的发明家古蒂西比奥斯在圆板工作台边缘上均匀地插上销子,使它与销轮啮合。在公元前100年,亚历山人的发明家赫伦发明了里程计,在里程计中就使用了齿轮。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业革命的兴起,人们对齿轮的要求越来越高,工程师根据这些要求对齿轮进行了系统化的总结,最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早已习惯于向学生满堂灌,灌输机械设计的理论知识,从链传动到带传动,从齿轮传动到蜗杆传动,让学生记住大量的经验公式,而不是让他们知道如何去使用这些公式[3,4]。例如,在齿轮传动的知识中,涉及到强度计算的公式有很多,而且公式当中包含大量的参数,但是,教师在课堂中只是告诉学生,这个公式用来计算什么,至于这个公式如何得来,公式中的参数有何含义,为什么要设置这样的参数,却从来不告诉学生。当然,这当中存在课时有限的问题。鉴于课时不足,教师一般不会向学生作过多解释,考试时学生知道这个公式用来算什么即可。学生连公式都不甚了解就盲目背公式,应付考试,难免会对本课程感到厌烦,而越厌烦越学不好,最后导致恶性循环———学生背公式、背知识点应付考试,教师在有限的课时内疲于赶课程进度。如此一来,学生根本无法真正掌握机械设计的知识,这一点在每年招聘季用人单位笔试中都会凸显出来。作为实践性很强的《机械设计》课程,除了理论课,还有一个机械设计课程设计需要学生完成,这一点全国高校机械专业几乎都是一致的。但是,该课程设计与理论课是完全分离开的。这里存在一个问题,正是因为学生在学习《机械设计》理论部分知识时,糊里糊涂地去背公式、背知识点,压根不知道怎么用,所以根本就掌握得不扎实,往往在期末考试结束后,都已经忘得差不多了。而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恰好是在理论课结束后开始。此时,很多学生会觉得很茫然,面对课程设计的题目,无从下手。但是,不会做也得做,毕竟要拿学分,时间有限,把心一横,你抄我我抄你就这样形成了。这样一来,看似做得如火如荼的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最终一点效果也达不到,别说把理论知识用于指导实践了。

二、机械设计教学的一些建议

(一)理论知识与课程设计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机械设计》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只有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现实的机械设计中去,知识点才能掌握得扎实,才能真正达到学习本课程的目的。因此,理论知识部分不应该与实践部分———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分离开。我们需要把课程设计糅合在理论教学中。我们做的课程设计的题目一般是减速箱的设计,里面会涉及到齿轮传动、带传动、轴配合、轴承配合、键连接、摩擦等知识点。那么,我们可以在课程开始前给学生布置任务,说明整个课程设计中需用到的知识点。在课程讲授过程中,讲到课程设计需要用到的知识点时,就给学生重点强调,加深印象,并引导学生课后完成课程设计相应部分的内容。这个过程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遇到不懂的地方也会及时反馈,教师再详细讲解。有这样一个教学、实践、反馈互动的过程,相信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会更好。当我们以这样一种课程设计(类似于实际机械设计中的一个完整的项目)的方式作为作业布置给学生,不仅能够把整个课程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让学生体会到实际的机械设计会考虑很多现实因素,理论上的最优值在实际当中不一定能用得上,加深他们对经验公式的理解,也加强了他们学以致用的能力。而且,这种训练与企业实际的机械设计流程类似,当学生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以后,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从事机械设计方面的工作,就不会感到茫然不知所措,不知如何下手。

(二)用实际设计项目代替课后作业

在平时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巩固已学过的知识,任课老师一般会在课后布置相当数量的题目让他们回去做。笔者认为,这种做法,其实是高中学习的一种延续,应试教育的一种继续。对于应付考试,效果可能非常明显。但是,《机械设计》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如果日后从事机械相关工作,不可避免地要用到本课程的知识。而使用高中的学习方法学习本课程,显然是不行的,期末考试结束后,学生就已经把知识忘得一干二净,更别提在日后的工作中会把本课程的知识熟练地应用在实际的设计中。另外,课本上的很多作业题目,基本上都是好多年没有改变过,本届学生做完以后,精明的下一届学生会找师兄师姐索要这些作业的答案,他们就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地完成作业。这样培养出来的不是人才,而是印刷机。因此,在作业布置方面,任课老师也需要花点心思。其实,如果教师自己有机械设计方面的研究项目,可以把其中一些内容整理成作业的形式,布置给学生做。这样,既避免了作业题目年年一样,一成不变,从而导致作业抄袭,也可以引导学生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就算教师自己没有研究项目,也可以想一些与实际相关的设计题目,引导学生使用理论知识来进行设计。

(三)引导学生参加机械创新设计竞赛

学生在学习机械设计的过程中,随着知识和经验的不断积累,想象力逐渐丰富,思维也比较敏捷,但学生通常理论基础不扎实,学科知识面窄,学科之间缺乏合理的整合,思考问题缺乏灵活性和全面性,在独立解决创新设计课题方面能力不足,虽然有创新热情,但独特的创新目标不明确,从而妨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一问题困扰我们多年,尤其是高校学生在学习主动性欠缺的情况下,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基本上无能为力。为了克服这一困难,我们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走出课堂,积极参加机械创新设计竞赛。为了开发学生的机械设计创新能力,不少高校开展了种类繁多的机械创新设计竞赛。因此,任课老师可以结合课堂教学,正确引导学生参加此类竞赛。当然,参加这样一种活动,目的并不是为了拿奖赢得荣誉,主要是为了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在参赛过程中,学生结合自己的想法,提出一个自己的创新设计课题,老师根据课题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指导。这种基于项目的工程教育强调工程基础,采取独立学习、项目团队、技术讨论等教学方式,将学生置于竞赛状态下去完成实际项目,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形成集教学、训练和创新活动为一体的新的教学模式,达到培养创造性人才的目的。大学生所处的年龄,是创造力最旺盛的时期,他们会有各种各样的想法。他们的这些想法,看似稀奇古怪、不着边际,但是,作为老师,我们不要随意否定,扼杀他们的创新潜能,而应适当地鼓励他们,引导他们结合理论知识来实现他们的想法。

三、结语

机械设计基础试题范文8

【关键词】机械产品;设计;研发;问题;思考

1.机械设备设计研发过程简析

相关产业的技术应用和实际生产需求是机械产品进行设计研发的主要依据。功能的多样化的实现和产业效率的提高是现代企业对机械设备的基本要求,只有完成了企业的基本需求,才能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由此可见,机械设备的设计研发过程是十分缜密的,科学合理是其设计研发工作的基本要求,除此以外,还要“开通”并“维持”一条与世界相关产业发展的信息渠道,保证机械设备的生产工作能够适应发展环境,从而使得机械设备的设计研发工作能够及时根据市场需求作出调整,从而是其经济效益达到最大。

机械设备的设计研发有一套较为固定的基本流程,首先,机械设备的设计研发要得到相关部门的批准,该申请由有机械设备应用需求的工作人员提出,申请这样的流程是为了使得机械设计研发目标得以明确;提出的设计研发申请通过审批后,相关研发人员会依据申请计划将其进行细化处理,经过该处理后,设备设计研发的要求和具体内容都会被公布出来,再由上级部门对任务进行分配处理。有了明确的设计研发目的和基本要求,各部门的工作组织和实行会更加顺畅,同时也有利于各部门之间交接工作的进行;最后,详细的任务计划书传递给设计研发任务的相关部门后,本部门的研发负责人依据设计需求再在工作人员中选择合适的人选和设备,技术分工明确后,构成设计研发小组,并实行个人责任制。这是在设计研发初期的准备工作。

在机械设备的设计研发计划书和任务细化完成后,准备初期构建而成的设计研发小组应该就任务书中的设计要求和标准展开研究讨论,然后制定出初期的设计研发方案。设计草图的模拟应该保持多样化的草图模拟原则,再由设计研发小组结合设计实际用途和性能,对模拟草图进行细致的分析讨论。经过上述探讨步骤后,设计研发小组可对制定设计草图作出进一步的修改,并由此确定正式的设计方案图纸。确定得到的设计方案图纸还要交由相关设计审视人员审核并经过上级领导的批准后才能够进入出图环节。设计图纸制出后,不能立马进行设备制造的过程,而是要在此之前与机械设备的制造方进行沟通研究,让制造方理解设备设计的思路和设备制造的要求,制造方在研讨的过程中也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保证设备的制造与设计初衷能够大致相符。后期的工作主要就是设备的制作和安装,这两个过程中,只要能够保证机械设备的制作无误就没有太大的问题。

2.机械设计研发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及对应措施

科学的设计和研发方法的应用是保证机械设备生产力量的基础,整个机械设备的设计研发过程中,每一环节所涉及到的每个工作人员都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弄清工作重点,对于关键的设计点和制造点要加强关注,只有认真负责的态度加上科学合理的设计研发工作才能让机械设备的整个制造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科学性、系统性和原则性是机械设备设计研发者应该遵循的三项基本原则。

2.1 机械设备设计研发实现的基础阶段

机械设备设计研发实现的基础阶段对机械设备制造质量的好坏起到决定性的直接作用,每台机械设备在投入制造之前,不管是从事机械设计研发的全体设计工作人员还是负责机械设备成品制造的制造部门又或者是最初提出机械设备设计研发的企业方,一定会对机械设备的制造效果有所期待,并希望经过设计、研发和制造流程后所得到的机械设备能够达到与预期效果。如何保证机械设备的实际成品能够以保质保量地完成制作呢?下面笔者就说说自己的几点建议。

笔者建议在这个基础阶段,机械设备的设计研发工作可以采取功能分组法与项目分层法相结合的工作模式进行。在功能分组法的应用过程中设计作业会按照其设计研发的相关性进行小组划分,形成一个较为专业的设计团队;而在项目分层法的应用过程中,机械设计研发的工作会遵循由外到内的设计程序进行小组划分,从而保证设计研发工作的严谨性。通过这两种设计小组划分方式的结合,能够使得机械设备在设计研发的过程中能够对最初的设计构想进行细化,每个设计小组和制作部门的任务都具体化到最佳状态。分工的明确避免设计或制作小组由于设计工序的不熟悉而导致延误机械生产的事件发生,进一步提高了机械设备设计研发过程的工作效率,同时也使得上级管理人员能够对机械设备制造过程的把握更为全面。

2.2 机械设备的安装调试阶段

机械设备的安装调试是整个设备设计研发的最后一道“工序”,设计和研发人员以及设备使用方对于设备预期的实现以及机械设备成品的效果试验都是在这一阶段中完成的。因此,作为“点睛之笔”,设备的安装调试阶段不能出现任何差错。为了保证机械设备设计研发的效果,相关设备设计研发的工作人员一定要亲临设备组件现场,并对设备的安装调试的全部过程进行监督控制,当出现一些技术性的安装调试问题时,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从而保证设备组件工作的顺利进行。

这一阶段设计研发人员的工作除了具备一定的必要性以外,还能够增长设计研发人员的工作经验,若设备的设计研发人员长期处于设备图纸的设计和设备效果模拟的工作环境之中,其工作经验只能是“纸上谈兵”。组件场地的监督控制,可以真真实实地触摸到由自己所在的团队设计研发的机械设备实体,突发事件的处理,一方面能够让设计研发人员更好的了解该类型机械设备组装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拓展了设计研发人员的经验累积。这样宝贵的机会是能够提高设计研发人员的工作能力和现场事件处理能力的绝好机会,当然,在此过程当中还有注意保护好设备设计研发的知识产权,必须要在相关资料和机械设备全部递交给设备使用方后,机械设备才能正式投入使用。

综上所述,机械设备的设计和研发过程是十分严谨的,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对机械设计研发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标准,作为一名对自己有严格要求的新时代设计工作人员,一定要紧跟上时代的步伐,为机械设计研发工作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吴暐,张伶俐.机械零件的可靠性优化设计[J].新余高专学报,2007(01).

[2]张前森.浅析现代机械设计方法及研究进展[J].科技资讯,2011(18).

机械设计基础试题范文9

【关键词】热机械;应力施加装置;设计分析

0 概述

汽车工业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兴起的重要工业,随着百余年间时代的不断进步和科学、社会、经济等各个领域的不断发展,汽车工业的整体发展迅速变得越来越快。在这之中我国的汽车工业虽然相比西方国家起步较晚并且发展起点较低,但是仍然具有很快的发展速度并且得到了良好的发展。除此之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个人生活质量的持续进步,许多人对汽车的要求也不仅仅限于代步工具上,并且对汽车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这种大前提下,世界各国的汽车制造商就开始在汽车工业中通过广泛应用以铝代钢技术来提升汽车零件和铸件的强度和韧性,从而在整体上汽车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在这一过程中也同步提升了汽车零件和铸件的微观组织结构整体强度。但是与此同时应当发现,由于目前在汽车工业中得到了了广泛应用的大型加力装置会对其小型试样及汽车内部材料产生较为严重的损害,因此在汽车热机械应力施加装置的设计过程中许多生产厂商和设计人员开始注重减少小型试样的受力、并且对装置的加工流程进行简化,从而在此基础上促进热机械应力施加装置的成本更加低廉并且装置制造变得更为可控。因此遵循着这一设计思路汽车生产厂商和设计人员开始进行热机械应力施加装置的相应实验来对其制造进行简化,并且在此基础上对其初步的试验效果进行分析。在这一过程中汽车生产厂商和设计人员需要对其进行深刻的了解并且对热机械应力施加装置的整体设计思路有着清晰的认识,并且对弹簧、螺栓等热机械应力施加装置的主要零部件进行合理的设计与选择。另外需要对热机械应力施加装置其他部件进行灵活、高校的设计,同时在设计的基础上对热机械应力施加装置进行相应的实验和结果分析,从而有效判定其试样受力大小及其弹簧的压缩量是否满足实验的设计要求和汽车的实际应用,最终为该装置在汽车中实际应用水平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热机械应力施加装置的设计最早起源于以铝代钢技术。众所周知近年来随着汽车行业整体水平的持续提升,以铝代钢技术在汽车行业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并且铝代钢技术的应用对于汽车铝合金铸件可靠性和铸件的微观组织结构的完整性都有着较为重要的提升。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更好地为了获得具有较强优越性的综合性能合金,工作人员需要对铝合金铸件进行相应的设计、分析、加工、处理等工作。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工作人员可以通过相应的研究可以对热机械应力施加装置的生产工艺进行合理的优化,并且通过这些优化对汽车的实际生产进行更加有效的知道。例如,工作人员在热机械应力施加装置的设计分析过程中可以通过研究在不同挤压情况和不同拉伸力情况下铝合金组织的具体性能变化来有效提升汽车中铝合金的整体性能。除此之外,热机械应力施加装置设计分析的进行还能促进汽车铝合金在机械热应力作用下性能得到合理提升和变化,并且根据这一原理对应力施加装置进行设计。众所周知,在现在的汽车工业中较为常用的汽车加力装置往往是大型高温材料试验机或者是大型高温型液压机。这些大型的汽车加力装置往往会对汽车材料产生较为严重的拉伸现象和压缩现象,在这些现象的影响下汽车材料可能会出现较为严重的变形问题,这一问题会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到汽车零件的灵活性和便捷性,并且对汽车设计的完善程度也产生较为严重的影响,并且大型的汽车加力装置的投资往往也较大巨大同时使用容错率较低,一旦出现使用问题和故障则型的汽车加力装置的维修耗费时间较长同时维修成本也较为巨大。因此根据汽车热机械应力实验的具体要求,工作人员应当注重使用较为简单同时价格相对便宜的设备和材料来进行应力试验,同时将试验结果进行相关规定的研究。例如由于汽车材料的受力能力较小,因此在受到较强应力影响的情况下回产生一定程度的变形(如图1)。根据这一情况工作人员应当将产生受力后的试样和加力装置一起进行试验。除此之外,工作人员在进行热机械应力施加装置的设计分析过程中应当考虑到不同的设计情况,从而在此基础上提升热机械应力施加装置的简易性和灵活性、并且有效控制其造价同时使其能够有效满足相应的实验要求。以铝台金铸件为例子,当在铝台金铸件的研究过程中通过热机械应力施加装置工作人员可以对铝台金铸件自身进行优化改进,从而有效提升铝台金铸件在不同热力情况和挤压情况下的强度变化、韧性变化和性能变化。因此在我国现今的汽车工业中新型热机械应力施加装置的设计和分析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并且使得汽车的价格变得越来越便宜同时提升了汽车设计的灵活性和使用的简易性,最终极大程度上提升了汽车的使用范围。

1 热机械应力施加装置设计方案

设计方案对于热机械应力施加装置的设计分析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由于上文已经叙述过热机械应力施加装置的设计会朝着小型的方向发展,从而有效减少对汽车材料和汽车零件的损害,因此在热机械应力施加装置的设计过程中工作人员通过对热机械应力施加装置进行调节可以有效使试样受到不同程度的应力并且对这一应力的大小进行及时的改变。并且考虑到热机械应力施加装置的特殊性,工作人员在设计方案的制定过程中应当注重提升方案的简易性和可靠性并且确保热机械应力施加装置的尺寸得到合理控制同时热机械应力施加装置的的整体设计较为可靠并且装置的结构较为紧凑与此同时能够进行相对便利的维修。因此在热机械应力施加装置的设计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首先注重确保热机械应力施加装置保温炉炉膛内的工作空间。其次需要确保这一试样在加力装置的运行过程中能够保证一定的稳固性同时不会产生不滑移现象,因此使零件能够接受较为均匀的受力。并且在工作人员应当确保热机械应力施加装置能够承受280℃左右的高温环境。因此在构思热机械应力施加装置设计方案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对装置内部的螺旋弹簧、压样杆、底板、刻度等重要部分进行合理的检查,在这之后将试样进行放置同时将一定的作用力施加在试样上面从而使其进行向下位移同时促使弹簧压缩从而产生弹力。并且由于在弹簧推力的作用下试样会持续向下移动,因此这意味着试样受到了均匀压力的影响(如图2)。在这一基础上工作人员通过对压样杆中指针刻度的变化进行观测能够合理计算出螺旋弹簧的压缩量,并且更进一步计算出试样的具体受力大小。例如,如果在热机械应力施加装置的设计过程中试样的截面积在80mm2左右,则根据相应的计算公式可以得出试样在常温情况下应当接受2MPa的应力影响。如果当试样的受力情况在200N左右则其弹簧刚度应当控制在16N/mm左右。由于通过上文可以得知当工作人员对试样施加不同的应力后试样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相比其它的热机械应力施加装置,这一设计方案具有使用材料较少、设备相对建议、设计成本低廉等优越性。从而在根本上减少了繁琐并且复杂的零部件,并且有效提升了热机械应力施加装置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并且使得热机械应力施加装置的装配更加便利与此同时更加适合于小型试验的具体应用。另外,由于热机械应力施加装置的对象通常是小型试样,因此工作人员在热机械应力施加装置的设计过程中应当注重提升装置尺寸、装置结构的合理性,即促使热机械应力施加装置的结构相对紧凑并且尺寸大小适宜,同时整体装配相对简便,最终促使汽车整体稳定性、灵活性、可靠性得到持续性的提升。

2 热机械应力施加装置零部件设计

在热机械应力施加装置的设计分析过程中零部件的设计的有效进行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这主要体现在弹簧设计、设计前提、参数计算、刚度测量等环节。以下从几个方面出发,对热机械应力施加装置零部件的设计进行了分析。

2.1 弹簧设计

弹簧设计是热机械应力施加装置零部件设计的基础和前提,由于在热机械应力施加装置中其弹簧的种类较多,因此其设计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例如在圆柱螺旋弹簧的设计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注重根据截面的不同选择不同的设计方案。又例如,圆柱螺旋弹簧通常分为圆形截面圆柱螺旋压缩弹簧和矩形截面圆柱螺旋弹簧以及扁形螺旋圆柱弹簧。在这些不同类型的弹簧设计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根据其特性的不同选择不同的设计方案。由于圆形截面圆柱螺旋具有刚度较强、稳定性好、结构简单、制造便利等特性,因此在热机械应力施加装置中往往承担着缓冲、减震、储能、控制等功能。而与此相对的是矩形截面圆柱螺旋弹簧的具有较好的吸收能量的特性,因此往往在热机械应力施加装置中用来吸收热量。而扁形截面的螺旋弹簧具有更好的压缩量,因此在发动机阀门机构和离合器制造、自动变速器等安装等领域有着非常良好的应用。

2.2 设计前提

设计前提对于热机械应力施加装置零部件设计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通常来说热机械应力施加装置零件的设计往往会受到原始条件的影响,即当原始条件中弹簧的最小工作载荷在20N并且最大工作载荷在500N左右时,由于结构因素就会对弹簧的中径数值和弹簧的直径数值以及弹簧的自由高度产生较为明显的影响。除此之外,在热机械应力施加装置零件的设计前提确定过中工作人员应当确保材料的选择符合设计需求。从而使得弹簧能够承受足够的载荷并且能够承受相应的冲击。并且在设计前提的确定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注重保持弹簧制造的工艺精密性。这种良好的工艺精密性能够使得弹簧具有较好的抗疲劳强度,即在汽车长时间运行时仍然能够保持较高的零件强度并且能够较好的满足汽车的运行需求和工作需求。

2.3 参数计算

参数计算对于热机械应力施加装置零部件设计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零件参数的计算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注重原始条件假定的正确性,从而在此基础上确保公式的正确性。在这之后工作人员应当通过验算来确保弹簧材料的直径等参数的计算是正确并且精确的。除此之外,在弹簧的参数计算工作过程中,由于其所受到基本载荷和循环载荷的影响较小。因此在这一前提下弹簧工作的极限载荷参数可以通过相应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并且得出。另外,在这一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注重弹簧有效圈数、弹簧刚度等参数(如图3)计算精确性的提升,例如在某个热机械应力施加装置零部件设计过程中工作人员通过相应公式可以算作该装置的弹簧有效圈数为9圈。并且与此相对应的是的弹簧稳定性和高径比这一参数的联系较为紧密。因此在这些参数的计算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注重保持参数的关联性,而在这些关联性参数的计算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进行参数稳定性的验算。最终促进热机械应力施加装置零部件设计精确性的有效提升。

2.4 刚度测量

刚度测量是热机械应力施加装置零部件设计的重中之重。根据相关物理学定义,弹簧的刚度往往是指载荷增量与变形增量之间的比值,即在产生单位变形过程中所需要的载荷。在热机械应力施加装置中其弹簧的刚度具有线为渐增的特性,即热机械应力施加装置中的弹簧刚度会随着载荷的增加而不断增大。但是也存在部分直线型的弹簧,即这些弹簧的刚度不会随着载荷的变化而产生变化,即热机械应力施加装置中的刚度始终是一个常数。在热机械应力施加装置的刚度测量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通过适当的计算来确定弹簧的具体参数。例如在弹簧载荷发生变化时其记录其变形量数据,然后根据这两个数据算出相应的弹簧刚度。由于弹簧刚度测量需要在弹簧设计、参数计算等工作完成后进行,因此在弹簧的刚度计算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进行两组的对比测量,通过两组测量数据的有效对比进行较为有效的判断。如果判断其基本情况符合则可以进行圆柱螺旋弹簧的刚度测量,然后在刚度测量的基础上通过高温测量的进行对可以对高温情况下刚度的具体情况进行有效的分析,即对弹簧的具体稳定性进行更加有效的判定。最终得出该弹簧符合热机械应力施加装置的设计条件,即有效提升弹簧等重要零件的设计合理性。

3 热机械应力施加装置其他部件设计

除了弹簧等重要零件的设计,在热机械应力施加装置的设计分析过程中其他部件设计的合理进行也是提升装置有效性、合理性的重要内容。由于热机械应力施加装置在不同温度和不同震动载荷作用的影响下会出现不同的运行状态,因此在热机械应力施加装置其他部件的设计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注重根据温度和载荷函数的关系来进行设计工作。这一关系主要体现在热机械应力施加装置的园片、薄膜等零件的设计过程中。除此之外,在热机械应力施加装置其他部件的设计过程中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压缩、针入、拉伸、弯曲等方式对试样进行载荷的施加。与此同时当试样的长度出现较为明显的变化时,工作人员可以差连同温度、应力数据和应变数据对其进行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相应零件的有效设计。另外,由于热机械应力施加装置具有高精度要求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注重确保足够的测量范围并且对应力、应变控制技术进行有效应用同时采用线型载荷模式,用以测量试样的动态力学性能和最大载重分析。例如为了更加有效的确保弹簧在压样杆上能够进行较为灵活的运动,工作人员在进行热机械应力施加装置的设计时应当注重满足压样杆的具体直径和弹簧外径能够较好的进行契合,这也较为集中的体现在了小端直径会稍微小于弹簧的内径。另外,在热机械应力施加装置的设计过程中工作人员可以将下底板和弹簧进行相同尺寸的设计,这种设计方案能够促使热机械应力施加装置显得更加上下对称同时结构更加简单,因此在实验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简化工作人员的操作。在进行加力螺栓的选择时,工作人员应当注重考虑到底板面积和保温炉的具体尺寸,从而使得这一型号的加力螺栓能够有效满足热机械应力施加装置的具体设计要求。除此之外,工作人员通过热机械应力施加装置其他零部件进行合理的设计、选用和装配,能够有效提升热机械应力施加装置的整体性能。例如其他零部件进行合理设计的进行能够使得汽车零部件在运行过程中能够保持较好的灵活性和自由行,同时受到应力和阻力的影响能够相对减少。并且在机械应力施加装置的设计分析过程中工作人员往往需要具体考虑保温炉的尺寸和底板面积的大小并且通过计算满足设计要求,从而在这些零件设计完毕后工作人员可以将其取出后进行观察从而进一步分析研究铝合金材料在不同热机械应力作用下的具体变化情况。

4 热机械应力施加装置实验及结果分析

热机械应力施加装置实验及效果分析是热机械应力施加装置的设计分析的重中之重。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对进行应力加力后的铝合金试样进行微观观察和组织结构分析和性能检测来对试样进行效果分析。在这一过程中由于铝合金试样在进行截取时就存在大小各异、形状不同的情况,因此工作人员在对热机械应力施加装置进行载荷实验的过程中应当确保试样所承受的应力和弹簧的压缩量是不同的。在这一前提下为了更好地验证不同载荷情况下试样的应力承受情况和热机械应力施加装置能否较好的满足设计要求,工作人员可以将不同的试样进行分组,即将5个实验用试样划分为A、B、C、D、E五个分组并且对每个试样进行不同的加力分析。在加力分析的过程中为了提升相关计算的便捷性,工作人员应当注重尽可能的将试样先加工成为棱柱,然后在此基础上对其截面积进行测量和计算。通过这一加工方法和计算方法工作人员可以对热机械应力施加装置的试样进行1MPa-6MPa 的不同程度的载荷,并且根据在不同载荷情况下试样的截面积变化的具体情况和相应的弹簧压缩量来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在这一过程中工作人员可以将热机械应力施加装置的弹簧的最大受力情况设定为580N,并且将其的最小受力情况设定为50N。在这种受力情况下热机械应力施加装置的弹簧最大压缩量应当在50mm左右。通过上文的实验工作人员可以发现试样的具体受力大小和弹簧的具体压缩量会对实验效果分析产生较为明显的影响,即工作人员可以在改变试样的具体受力大小和弹簧的具体压缩量来对实验结果和实验效果进行影响。例如根据相关设计要求工作人员在利用热机械应力施加装置进行试样加力过程中可以对这一装置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从而为接下来更深层次的相关实验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不同热机械应力作用下铝合金材料试样微观组变化情况和性能变化情况以及强度变化情况的研究就需要热机械应力施加装置实验结果的支持。另外,由于在热机械应力施加装置实验过程中小型试样的截取形状往往存在较大差异并且不同的热机械应力施加装置存在不同的载荷情况,工作人员在结果分析过程中应当对存在的实验误差进行有效的分析,从而减少实验过程中必然存在的误差给实验结果带来较大的影响。例如在热机械应力施加装置实验的实验过程中某个装置的弹簧最大受力和设计时出现了一定差异,在这种差异下得到的弹簧最大压缩量必然存在一定的误差,这也对接下来的实验和计算产生了较为明显的影响。因此在热机械应力施加装置的实验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注重确保试样受力大小及弹簧压缩量符合实验的具体设计要求,从而在此基础上促进实验误差的合理减少和实验结果精确性的有效提升。这同时也促进了设计的热机械应力施加装置在投入实际应用和具体使用过程中能够表现出较为良好的适用性和泛用性,即在满足汽车加力要求的同时,有效降低汽车的生产和维修成本,从而在减少汽车生产成本的同时对相关资源进行了节约。除此之外,通过热机械应力施加装置实验结果分析工作人员可以判定这一热机械应力施加装置具有制造简单、操作灵活、质量较高、成本低廉、韧性良好等优越性。因此在小型试样的加力研究中可以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与此同时在其他实验和进一步的分析研究中也能得到有效的应用,最终能够促进我国汽车工业发展速度得到有效提升。

5 结语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整体水平的持续进步和汽车行业发展速度的不断提升,在汽车制造过程中热机械应力施加装置设计分析的进行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因此研究人员在进行热机械应力施加装置设计分析时应当对其设计方案、零部件设计等内容有着清晰的了解,从而在此基础上通过实验和结果分析的进行促进我国汽车行业整体水平的持续提升。

【参考文献】

[1]周,赵玉涛,苏大为.轿车铝合金车轮弯曲疲劳性能的有限元分析[J].机械设计与制造,2009,3(12):55-57.

[2]胡卓超,张德芬.3104 铝合金的流变应力行为与动态再结晶[J].机械工程材料,2005,2(8):71-73.

[3]朱浩,朱亮.不同应力状态下铝合金变形及损伤机理的研究[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7,5(16):83-86.

[4]成大先.机械设计手册[M].5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5]邢琳,张秀芳.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6]张娟,谢玲.热机械应力施加装置的设计及初步实验和效果分析[J].机械设计与制造,2012,4(9):234-236.

[7]张良.热机械应力施加装置设计与初步实验效果[J].中国机械,2013,1(2):59-61.

[8]张娟,胡心平.热机械应力施加装置的设计及初步实验和效果分析[J].机械设计与制造,2012,3(9):75-77.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