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中医药管理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20 16:13:59

中医药管理论文

中医药管理论文范文1

中医药学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人类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当今依然是我国卫生健康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疾病防控的历史实践中,中医药发展了完备的防疫学理论,构建了成熟的中医药防疫学知识体系,在历史上的重大疾病防治和新中国成立后的流感、慢性病、SARS、禽流感救治中,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此次抗击新冠病毒肺炎疫情中,中医药也表现突出,疗效显著,组建五批国家中医医疗队,整建制接管病区、医院和方舱医院,“三药三方”等有效方药,制定和联合中医诊疗方案,及时走出国门援助国外抗疫,向世界分享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中医药在抗击新冠病毒肺炎中的优异表现,再一次证明抗击全球突发重大卫生事件,中医药参与不可或缺。我们应该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优势,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再做贡献。

推动中医药特色发展

在健康中国建设中发挥作用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随着中国的工业化、城镇化、老龄化的发展,卫生健康问题复杂多变,解决好中国的卫生健康问题,实现健康中国提出的战略目标,对于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意义重大,也是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基础进和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引领和示范作用巨大。

发挥中医“治未病”和养生理念,普及健康生活,加强健康教育。中华民族是一个注重养生的民族,应加强中医药治未病理念在健康中国行动中的推广和传播,把疾病防治中心前移,普及未病先防理念。积极推动中医药健康文化和健康理念进校园、进企事业单位,进入基层社区和广大农村,开展不同地域、不同阶层、不同教育水平、不同收入群体中的中医药健康教育活动。促进中医药健康教育、现代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促使广大群众树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提高中医药临床救治服务能力。要完善国家中医医疗服务体系,给中医临床救治提供服务机会。要分类指导,分级管理,逐步建立分层医疗机构,明确中医诊疗在不同等级医院的服务体系和评价标准,提高中医在医疗机构中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要建立中医药参与重大突发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和救治机制,保证中医药及时参与重大突发疾病和传染病的救治。在中医医院中,继续提高中医药参与诊治的比例,让中医药特色在中医药专科医院中率先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继续发挥中医药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促进重大疾病的救治率。推动分级诊疗进一步落实落细,提高基层中医药临床救治能力,促进中医药服务遍布于各级医疗体系。

推动中医药人力资源建设。推动中医药教育进入大中小学,培养广大青年学生对中医药的浓厚兴趣,使他们了解中医,学习中医,为中医药选才打下基础。改革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加大中医药专业的通识教育,打通人文、科技、哲学、医学的融合通道,扩大学生视野,积极培养中医药学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优化中医药专业课程设置,构建专业特色课程体系,突出中医经典教学和中医思维提高课程,凸显中医药专业的中医、中药特色。合理设计实习实训课程,增加临床教学在专业培养中的比例,提高中医药学生的临床应用能力。建立健全中医药工作者继续教育体系,鼓励中医药人才积极参加中医药特色专题培训,培养中医临床医生的中医思维。加强中医药人才评价引导,在人才评价体系中,加强对中医药相关内容的考核,引导中医药人才具有突出的中医药服务能力。

推动中医药创新发展

在中医药科研中提高创新能力

创新是中医药的命脉、活力和希望所在,中医药学要焕发新活力,满足新时代人民卫生健康事业战略需求,必须牢记守正创新这一个根本要求,结合最新科技发展,实行多学科融合发展,创新科研机制体制,释放制度创新红利,在中医药各个关键环节融合创新因素,实现中医药创新发展。

创新中医药科研体系。改革科研管理体制,释放科研管理制度的改革红利,找准束缚中医药科研的体制和制度的制约因素,破除一切阻碍中医药科研活力的不利因素,激发广大科研人员积极投入到中医药科研工作中来。建立健全与中医药特点相符的中医药科研评价体系,建立中医药科研项目、科研成果、科研人才、科研机构、科研项目等关键环节的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和指标,使中医药科研评价体系符合新时代中医药科研工作实际和需要。分层级建设各级科研创新平台并统筹整合,增加中医药科研工作的合力。

做好中医药重大科技项目。瞄准世界科研最新发展趋势,把握国家发展战略需求,解决中医药核心关键问题,对中医药重大项目进行重点支持。坚持把中医基础理论创新工作作为重大科技项目的重点,推动中医药理论创新。要做到科学研究和临床救治一体进行,边进行临床工作,搜集数据,总结经验,边进行数据分析、对比分析,把理论和临床紧密结合,推动中医药科研服务临床的实际应用能力。坚持把中药新药开发、经典方剂开发的项目作为重点科研项目进行支持,开发疗效显著的中药产品,提高中药产品的临床应用率,取得重大中药药品开发和中医诊疗重大成果。对中医药重大成果的登记、申报、评价和应用等环节实行绿色通道,促进中医药重大科研成果第一时间服务于国家需要和实际应用。

做好中医药大数据建设。加大中医药大数据人才培养,建立稳定的中医药大数据人才队伍。中医药大数据建设牵涉到中医、中药、文献、信息、工程等多个学科,属于交叉学科。要加大政府职能部门、科研院所、社会组织、行业协会、高校、企业等部门的协作配合,形成中医药大数据建设的工作凝聚力。在此过程中,聚集一批能力强、素质高、多学科的人才,建立稳定的中医药信息大数据队伍。各级政府和中医药管理职能部门要加强中医药大数据建设的顶层设计,分级分批建设一批中医药大数据建设中心,推进不同数据信息中心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利用大数据优势,整合中医药信息,挖掘中医药临床救治经验,明确中医药临床防治救治规律,提高中医药临床的创新能力。

推动中医药融合发展

提升医教协同、中西医结合水平

加强医教协同。促进中医学本科“5+3”培训、中医学专科“3+2”培训和中医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规培进一步规范。加快推进中医药健康服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建立和完善符合中医药行业特点的人才培养机制。着力规范化培训内涵建设,突出中医中药特色。加大培训基地条件建设,完善培训质量标准,强化过程管理,发挥考核的指挥棒作用。加强对医教协同的规范化评估,以评促改,以评促建。充分发挥培养基地的名师资源,实行中医药培训的特色师承传统,提高中医思维能力,培养中医人才相对完整的中医临床诊疗知识与技能体系。

加强师承教育。建立高质量的考评标准,制定科学的考评体系,是中医传承的质量保障。推动理论考试和临床考试相结合,不仅测试对中医名家中医思维、独特理论、诊疗思想的考核,还要注重考查师承教育的临床表现,考查跟师人员是否能够把名医名家的思想应用于临床实践,是否能把中医药的经典理论应用到科研之中。促使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加强过程管理,全过程监督课程培训、跟师培训、科学研究、临床实践,做到过程的量化管理,做到跟师的日常监督和管理。根据跟师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严格考核师承内容的评价。建立中医药院士工作室、国医大师工作室、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室、名老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构建等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师承教育项目。设立中医药名医名家思想挖掘整理专项课题,鼓励中医药高校、科研机构、临床医院积极申报立项,共同挖掘中医药师承教育方面的特色思想和理论,把名医名家的中医药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与学科建设、专业建设、科学研究相结合,提高中医药传承特色。

加强中西医结合。创新中西医结合理论体系,坚持中医药特色,吸收最新科技和西医科研成果,建立完整的中西医结合理论,创新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论,找准结合的途径和手段,明确结合领域,推进中西医结合理论创新。改革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中西医结合课程的比例,适当延长中西医结合专业学制,探索本硕连读或者硕博连读的专业培养模式,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到中西医结合专业中来。坚持在临床实践中提高中西医结合水平,加大中医药临床和科研数据分析,促进中西医结合治疗疑难病、多发病和重大疾病,在临床实践中检验中西医结合的疗效,以中西医结合的疗效促进中西医的主动和有效结合。

推动中医药开放发展

提升中医药国际化水平

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这一伟大事业中,中医药作为世界传统医学的主要代表,应发挥自身特色优势,根据时代要求和世界变化,主动向世界开放,以积极的姿态,提高国际化水平,为自身参加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提供国际平台。

增强中医药文化的世界话语权。加大中医药科研与医疗的国际合作,以人文交流、医疗援助、人道主义等贴近国外的价值观和生命观,促进中医药在国际上的认同,推动中医药文化进入西方话语体系,提高中医药文化在世界话语体系中的国际话语权。目前,我们推进中医药走出去的话语常常以“一带一路”、中国文化走出去、传播中国文化等概念为中心话语,然而在西方价值观占主流地位的西方话语体系中,中国提出的这些概念要想得到西方受众的接受,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此外,中医的叙述体系过于宽泛宏达,以说理、说教、灌输为主,缺少西方叙事体系中的科学、试验、客观,无法得到西方受众的认可,也无法融合进入西方的话语体系。中医药进入西方话语体系,提高话语权,并不是完全附庸于西方话语体系,泯灭自己的话语价值,恰恰相反,中医药要善于以外国人能听懂的语言,讲述中医药文化和故事,发出中医药的声音,从而彰显自己“和而不同”的独特价值,推动中医药中外人文交流。中医药要善于以医疗援助和人道主义救援等西方医疗体系的主流价值观为媒介,提高中医药的国际传播与认同,促进中医药和西医体系的全面融合。

中医药管理论文范文2

中医药管理杂志(期刊级别:浙江省核心期刊 ) issn:1007-9203 cn:11-3070/r 邮发代号:80-585 周期: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主管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 中医药管理杂志期刊简介     《中医药管理杂志》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部级综合性学术期刊,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科技部《中文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核心期刊,《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主要栏目

学术类:论著、综述、临床报道、经验交流、临床研究、中西医结合、护理热点、护理教育、护理研究、药物与临床、检验与临床、医学影像、医学教育、医学人文学、中医药文献医史研究、问题探讨、病例报告、个案分析、医案医话、针灸临床等栏目。

医药管理与经营类:中医药法规、中医药论坛、热点探讨、各地中医药学会动态、新药中药介绍、中药药事管理、中医院管理、中药企业管理、中药营销、中医院服务、质量管理、护理管理、卫生管理、中药监督、中医院文化、科室建设、药事法规、病案管理、器械设备管理、门诊管理、名医风采、院长访谈录、厅局长访谈、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医疗事故与纠纷管理、科教管理、医院改制、医院后勤管理、医保论坛、医疗改革热点、院长论坛、中医药信息化等。 

中医药管理论文范文3

黄明安,男,生于1953年10月。中共党员。1979年毕业于湖北中医学院中医专业;1987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获法学学士学位;1999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行政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获行政管理学硕士学位证书和硕士毕业证书;2005年于武汉大学“民商法”专业博士毕业,获武汉大学法学博士毕业证书和法学博士学位证书;现任湖北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院长、三级教授。为校级“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重点学科带头人、湖北中医药大学“农村医疗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湖北中医药大学学位委员会委员、湖北中医药大学学位委员会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分委会主席,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湖北中医药大学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硕士生导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医药卫生管理学院兼职博士生导师。社会兼职方面:现任湖北省医学伦理学委员会副会长、副秘书长;中国银行业协会科技专家;武汉市科技局科技专家;全国医药院校数理研究会卫生管理学会常务理事;全国首届教育行政管理学术委员会委员;湖北省教育经济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公共管理研究会理事;湖北省经济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管理项目函评专家;湖北省社会科学大学生优秀毕业论文评审专家;《湖北中医杂志》、《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编辑委员会委员。

二、研究成果

主持参与了多项课题。主要为:主持完成了湖北省委高校工作委员会“加强医药院校附属医院医德医风建设研究”课题(项目编号:2001Y093);主持完成了湖北省卫生厅2006年“湖北省中医现状调查”课题,其成果在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于2008年9月出版;主持完成了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进步研究所下达的国家软科学研究课题――“湖北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特色院校案例研究”(国家项目编号:2003DGQ2B171)子课题;主持完成了湖北省教育厅2005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医疗保障法律制度研究”课题(项目编号:2005Z125);主持完成了“湖北省中医人才需求与高等中医教育改革研究”湖北中医药大学校级教学研究课题;牵头完成了湖北省委、省政府重大调研课题基金项目“湖北省中医人才现状调查与现状分析”;主持了2012年度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专著项目《医疗保障法律制度研究》;主持了武汉市科技局2012年项目――“公立医院公益性质与运行机制研究”(序号21号,项目编号:201240933345);参与完成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参与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相关政策研究”项目;牵头完成了武汉市江汉区科技局课题“中医药适宜技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和应用研究――以江汉区为例”等等。

三、主要荣誉

论文多次获得部级、省级、厅级学会奖励,如:《医药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作法与思考》在2010年11月第七届中国教育家大会上被评为优秀论文一等奖;《重视学科建设 把握其原则和环节》,于2008年12月获全国高校管理科学论文二等奖;《加强育人环境建设,培养高素质中医药人才》获湖北省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会1998―1999年度科研成果一等奖等等。于1991年4月被湖北省高等学校毕业生领导小组评为“先进工作者”;1994年5月被国家教育委员会评为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先进工作者”;2001年11月被湖北省卫生厅政研会评为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党委书记。

中医药管理论文范文4

[关键词] 循证医学;医院;药学工作

[中图分类号] R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6)12(c)-0168-03

[Abstract] This paper is purpose to discuss about the practice and the significance by utilizing the evidence-based medicine to instruct the hospital pharmacy work. It summarizes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the evidence-based medicine in the pharmacy work of Henan Provincial Luoyang Orthopedic-Traumatological Hospital, including new drug introduction system, rational use of antibiotics, drug clinical evaluation and pharmacy management information database construction, and analyzes the achievements and problems. The evidence-based medicine provides a scientific and feasible idea and method for clinical pharmacy service, and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hospital pharmacy work. To improve quality of pharmaceutical care, the evidence-based medicine should be further explored and researched, and the system and method should be improved.

[Key words] Evidence-based medicine; Hospital; Pharmacy work

循C医学是遵循科学证据的临床医学。它提倡将临床医师个人经验与客观科学研究证据相结合,力争在临床应用最正确的诊断、最安全有效的治疗和最精确的预后[1]。循证医学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随着在临床病学上的应用,其在理论与实践上都获得了长足发展,并延伸到医学范围内的多个领域。循证医学是在个人经验与已知客观科学依据基础上做出的医疗决策,结合相关科学证据与患者需求,对患者采取科学方式治疗。由此可见,循证医学的诞生,无疑给医药领域带来了思想革命和实践革命,它给临床医师提出了全新的命题,敦促他们重新审视以个人经验为主的传统医学模式,转而思考既重视个人临床经验又强调采用现有的、最好的研究证据的循证医学[2]。

近年来,随着循证医学的发展,其理念已深入到医药卫生各个领域,并在解决各领域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产生了循证护理学、循证药学、循证口腔医学等分支学科。20世纪90年代,循证医学理念被引入药学领域,催生了循证药学。药学领域,特别是医院药学领域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正在关注和提倡循证药学。但是循证药学应该如何定义?如何将循证医学与医院与药学工作紧密结合从而促进其发展?前景如何?以上问题尚缺乏共识证据。

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以下简称“我院”)作为全国三级甲等中医骨伤专科医院,于2005年开始将循证医学理论及方法应用到全院的药学工作中,包括药品采购、药品库房管理、临床合理用药、临床药学及药事管理等多个方面,经过十余年的运行实践,初步获得一些经验,取得一定成绩。现报道如下:

1 新药引进技术评价

所谓新药,按照国家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新药审批办法》规定,是指我国未生产过的药品。而改变剂型、给药途径、增加新的适应证或制成新的复方制剂亦可按新药管理。对于我院,新药是指从未在我院使用过的药品,或因各种原因停用超过一定时间又重新申请在我院使用的药品。多年来,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飞速发展,新药品种不断研发上市,而临床医疗、科研用药需求也不断增加,新药引进作为医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的主要工作之一,涉及临床科室、药品库房管理中心、药学部等多个部门,可见新药引进评价工作已成为医院医疗质量的重要环节,如何做到科学、合理、规范地引进,对满足临床及患者需求、提高医疗机构医疗质量和医院药学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3-4]。

临床药师对新药的技术评估过程就是循证药物评价的过程,遵循“公正透明、科学合理、适度控制”原则进行循证药物评价是药物遴选的关键。我院制订的“新药引进程序”明确规定:临床科室根据临床治疗需要,结合我院实际情况,提出新药申请。药学部每季度安排专职临床药师负责新药申请报告的整理,在生产企业提供的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进一步查找文献,对产品的药理、药效、不良反应和药物经济学等作技术评估,尤其是与我院已有同类品种(或同成分品种)的对比资料(包括:不良反应、疗效、起效时间、依从性、每疗程的费用比较、相互作用风险、特色之处、文献评价等),以幻灯片形式提交至医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并在药事会上向专家汇报、讲解。

通过运用循证医学原则,科学地认识和评价药物,根据临床证据对引进新药进行初审,可以有效减少暗箱操作,使医生在选择药物的问题上本着科学的态度,坚持对症给药,有证可循[5-8]。而药学部在新药引进评价及管理中始终坚持“合理合法、科学规范”原则,将医生的临床经验与循证证据相结合,使得新药的引进和评价工作有完整的程序和流程,同时采取了一定的措施避免不正当促销手段的干扰,在新药评审的过程中尽可能提供客观的新药信息;工作中产生的变化多与国家药事管理法规的修定及国家的“医改”政策相关,均有理有据,对于初步建立科学合理的新药引进管理工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我院运用循证医学理论指导新药引进、评价的制度,经实践证明,取得良好效果,为临床遴选新药提供了科学、可靠、可行的决策和实施路径,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技术支持和有力保障。

2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评价

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必然导致细菌耐药性不断增加,致使抗菌药物有效性逐渐减弱或丧失[9]。运用循证医学理论的原则与方法,我院对本机构抗菌药物临床使用情况,包括品种、剂型、规格、使用量、使用疗程等进行定期、系统调查与应用评价,从而获取客观、科学的数据资料,了解和掌握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实际情况和趋势,进行正确干预与评估,从而及时掌握医院抗菌药物的使用动态,找出薄弱之处,并及时将结果在医院工作网上。

我院药学部于每月底定期院药事检查结果报告、洁净手术抗菌药物应用监测结果分析、门诊处方监测结果通报、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中药注射剂专项检查结果通报、小儿骨伤患者不合理用药分析等报告,将药事信息服务常态化、时效化、科学化。将考核结果量化,并与医师经济挂钩,不断完善量化的指标体系,从而指导临床改进,最终将合理用药的经验归纳到药事管理的范畴。既有利于控制用药安全体系的构建,又能提升医疗安全,改进医疗服务质量,改善医院诊疗服务流程。

实践证明,运用循证医学理论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提供制度保障,为临床医师用药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最大程度地杜绝“滥用抗菌药物、无指征用药”等不合理用药现象,保证临床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安全性和经济性。

3 药品临床应用评价

利用证据评价一些可能出现问题的药物疗法,得到较为明确的结论以促进合理用药,是循证医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另一方面,临床药师的工作近年来也从单纯地考虑临床药品应用到开始关注患者用药问题的综合方面。随着循证医学理念的深入,在临床药学工作中利用目前最佳的证据评价药物才能为临床提供高质量的药学服务[10-14]。

目前,我院的临床药师自觉运用循证医学的理论和方法,在药品临床应用评价方面的工作内容更加注重药品临床应用的综合证据,主要包括:药物疗效证据的收集、整理;提供用药咨询;深入临床,协助医生制订最佳用药方案;针对安全、有效、经济对药品再评价;中医药临床疗效再评价体系的建立;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合理性应用,门诊处方监测,小儿用药监测等。并及时将评价结果在医院工作网上,提醒临床医师,避免重复再犯。

我院临床药学室每月定期对不符合用药规定的现象进行汇总和。重点对术后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时间违规、小儿骨伤患者不合理用药、药物应用时间过长、中药注射剂不合理应用等相关内容进行调研、分析,将汇总结果按时,起到临床合理用药预警作用。

临床合理用药研究是以患者利益为中心的实践研究,其特点在于临床实践性。如何把患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如何保C患者用药安全、有效、经济的同时提高合理用药水平,是运用循证医学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的重要任务。循证医学为临床药物的合理使用提供理论依据与方法学依据,运用循证医学理论和方法所建立的药物合理使用考评机制,能够为临床提供准确的药物信息,规范医院药品管理和临床用药行为,提高临床医师合理用药水平,从而保证临床用药合理性、安全性和有效性。与此同时,可以科学、合理地减轻广大人民群众药品使用的经济负担,提高患者就医满意度,进而降低医疗纠纷发生率。

4 药学管理信息数据库的建立

医院药学管理信息数据库的建立,可以提高医院药学的管理效益,保障医院药学服务质量,提高药学人员社会竞争力,加速医药行业之间及其与政府之间的沟通,从而推动全程化药学服务的深入实施[15]。显而易见,在以患者为中心,提高患者生命质量为总体目标的药学服务指导下,医院药学信息系统的构建势在必行。

为方便医院药学技术人员的科研、学习,提高工作效率,药学部结合循证医学理论的指导原则和方法学,根据本院实际情况,建立具有动态管理功能的药学管理信息数据库,包括:药品不良反应信息数据库、药物治疗信息数据库、药品供应信息数据库等。其中药品不良反应信息数据库能快速收集并及时报道药品不良反应,使药师、医师全面、及时了解不良反应情况,避免同样药品、同样不良反应的重复发生,保护更多人的用药安全和身体健康。药品供应信息数据库的特点是以物为中心的管理信息系统,围绕药品的流动而开展业务。通过此数据库,可使工作人员及时了解药品的动态变化,包括入库、出库、存货等,既可以为临床提供所需药品,不使药品供应中断,又有效减少盲目进货造成药品积压现象,这样不仅可加快药品周转,而且可大大的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和督理质量,也更加有利于安全、快速为临床用药提供优质服务。

在循证医学理论指导下构建的药学管理信息数据库,极大地增加了临床药师对临床用药证据的收集、评价和使用,使临床用药更趋于“有据可依、有据可查”。

综上,运用循证医学理论指导医院药学工作,已成为我院药物治疗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循证医学理论为临床药学服务提供科学的方法学,以及最佳的思想决策,对临床药学服务质量的提升与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院药学工作遵循循证医学的理论和方法学原理,在新药引进制度、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药物临床应用评价和药学管理信息数据库建设等方面不断完善制度,探索实践,不断提升临床药学服务质量,取得了一定成绩,也为我院创建“临床研究型医院”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16-20]。运用循证医学的理念和方法学指导医院临床药学工作,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和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张虹,孟璐,浅谈循证医学在构建该院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管理体系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5,12(7):71-73.

[2] 李洁.循证医学在临床中药学实践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4,22(7):1181-1182.

[3] 严小峰,周权.临床医师在新药引进和临床应用评价中应注意的问题[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7,23(12):816-818.

[4] 李华,张朝利.运用循证药学原则完善医院新药引进工作[J].中国医药导报,2007,27(4):130-131.

[5] 肖永红.我国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现状与思考[J].中国执业药师,2011,8(4):86-88.

[6] 詹思延.循证医学和循证药学实践[J].循证药学,2008,6(3):47-50.

[7] 韩进庭.循证医学模式在规范用药与降低细菌耐药性中的应用[J].中国药业,2012,21(5):48-49.

[8] 杜广清,黄爱萍,史录文.构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评价体系[J].医院药事,2012,16(12):75-77.

[9] 李洁,张虹.运用循证医W理论指导抗生素合理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5,12(12):165-167.

[10] 王家良,刘鸣.循证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11] 林勇,李彬,袁浩宇,等.应用合理用药国际指标分析门诊处方合理性[J].中国医药药学杂志,2010,30(13):1154.

[12] 丹,张虹.循证药学对医院临床中药学研究工作的指导作用[J].中国医院,2016,20(3):68-70.

[13] 张聪.县级医院临床中药学实践探索[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2,20(4):363-364.

[14] 张慧芬,汪天林,郦柏平,等.循证医学在促进中医药学发展中的作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6,22(8): 546-548.

[15] 李舜,吴玮.有关药学服务模式下药物信息利用和管理的研究[J].西部中医药,2015,28(6):56-57.

[16] 黄d.循证药学在医院开展的可行性分析[J].医院前沿,2012,2(4):386-387.

[17] 朱伟,阮新民,陈可翼.正确认识循证医学在中医药学中应用的现状[J].中医杂志,2006,56(5):333-335.

[18] 林振礼,陈严沽.循证药学与药品优化使用[J].中国基础医药,2008,15(Z2):76.

[19] 赵建彬,陈菲菲.从文献分析看循证药学的发展现状[J].中国执业药师,2013,7(5):35-37.

中医药管理论文范文5

山西省晋中市中医院药剂科,山西晋中 030600

[摘要] 分析总结将中医药学理论应用于中药合理使用中,并就相关问题提出建议与指导,供临床参考使用。通过统计分析近五年来中药合理用药研究相关文献,综合相关信息,对近五年来促进合理用药研究方面进行概述,将中医药学理论的基本用药概念、结合现代药品使用生物标准,提出合理使用中药及用药策略,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对应建议。近年来,我国在合理用药的推广工作中投入大量精力,其中中药的合理使用为重点研究课题。建议广大医疗机构中与中药使用相关联的工作人员应重视合理用药基本知识,遵循中医药学理论,大力加强中药使用相关管理工作,以提供临床合理用药整体水平。

[

关键词 ] 中医药学理论;安全合理;指导

[中图分类号] R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2(b)-0038-02

[作者简介] 赵丽萍(1973-),女,山西晋中人,本科,主管中医药师,主要从事中医药管理和研究工作。

相关研究结果表明[1],全世界每年因药品使用不当产生不良反应的患者高达300万人次,其中死于药品不良反应(患者高达20万人。为了促进药品合理使用,减少因滥用药物致死的情况,世界卫生组织(WHO)近年来投入大量精力于合理使用药物的推广工作中。从我国临床药品使用的角度出发,中药作为我国独有的药品类别,其毒性作用及不良反应正受到人们重视。因此,在合理用药的大前提下,投入精力于中药合理使用范畴,也是安全合理用药的重要前提。另一方面,中药使用不规范还会极大的造成卫生资源浪费,降低药品治疗效率,会显著加重患者和社会的负担。所以,促进各医疗机构合理使用中药也正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命题。

1 不合理用药原因分析

1.1 中药使用相关人员中医药学理论薄弱

中药使用相关人员中医理论基础薄弱,并且随着中成药更新速度与生物科技发展的不同步,导致大部分中药工作人员既缺乏对传统知识的了解,也缺乏对大部分中成药的深刻认识。

1.2医疗药品管理制度存在的缺陷

医疗药品管理制度上存在缺陷,特别是上级医疗行政机构对各医疗机构临床用药监管力度不够,甚至是放任各级医疗机构滥用药物,在实际工作中,对各级医疗机构医师用药处方行为缺乏强有力的技术监督和行政干预措施。就目前临床而言,涉及临床疾病预防或治疗用药方案的制定都无法可循,完全由各级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制定,一方面自由性过大,易滋生滥用药的大环境,另一方面,难以保证患者临床疗效。药师在临床工作中完全不参与临床用药过程,药师自身较为全面的药品知识水平在临床用药过程中难以未发挥。现代药物治疗理念有明确要求,在临床工作中医师、药师、护师要共同发挥各自专业特性,为患者的药物治疗结果分担责任,保证患者获得更为卓越的疗效。医疗行政机构可在各级医疗机构中对药品使用引入制约和监督机制。增加药师在临床工作中的分量,减少医师滥用药物的机会[2-4]。

2 合理用药基本原理

2.1 现代合理用药原理

从实际临床工作中可知,用药过程实际上包括了:诊断、开处方、包装调配、分发给患者以及患者遵医嘱服用药品的过程。简而言之,合理用药就是要做到安全、有效、经济的用药。从生物医学的角度出发,合理用药内涵有明确规定,包括:①药品使用与患者疾病相吻合;②符合药品使用指征;③除药品疗效外,合理药品使用还应该综合考虑安全性、经济性;④服用方法、剂量要正确;⑤ 要确保不良反应小,患者无所使用药品禁忌症;⑥医嘱内容情况明确,患者遵医嘱情况良好。

2.2 中医药理论下中药用药原理

中医治病救人主要依赖与中药的使用。因此,中药的使用应该严格遵循中医药理论指导,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炮制、配伍、 煎服、制剂来减毒增效。既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又可以减轻患者经济及身体负担,两全其美。

2.2.1药性理论在中药合理使用中的应用 药性理论主要是指: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等几个方面,是中药合理使用最基本最核心的理论之一,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只有严格遵循药品药性,才能确保药物临床疗效及用药安全。

2.2.2 中药配伍理论在中药合理使用中的应用 配伍理论主要是指:组方的应用要严格遵循君、臣、佐、使的配伍理论,尽量避免无逻辑药物配伍,或者滥用某些药物的情况出现。

2.2.3 七情配伍理论在中药合理使用中的应用 所谓七情配伍理论是指药品使用中的单行、 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和相反,是指药品的使用要注意彼此之间的配合,有些药物配伍使用可增强药效,有些药物配伍使用会增加毒性,在使用过程中要加以甄别。

2.2.4 将辨证论治理论应用于中药合理使用中 中药使用最基本前提是,需对症用药,只有给合适病症使用合理药物,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其临床作用。而所谓辩证论治理论是指:通过四诊(望 、闻、 问、 切 )进行辨证,再根据证侯临床表现而拟订治法,是中医药最基础理论之一。其应用与中药使用工作中,具有主导作用,只有准确辨证,才能真正达到合理安全使用中药的作用,才能取得理想疗效。

2.2.5 将中医整体观念应用与合理用药工作中 整体观念是中医基础理论之一,即应重视患者身体整体的病变以及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不能简单“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中药使用相关医务人员应该严格遵循疾病发生与发展规律,全面合理用药,综合治疗,标本兼顾。

3 促进合理用药相关建议

3.1医疗行政机构各级医疗机构管理者需要高度重视合理用药的意义

在我国,85%以上的药品是在医院进行销售的,也就是说,医疗机构是药品使用的最主要场所。所以,涉及到药品合理使用的各个环节必须由医疗机构自身出发。把握医疗机构的用药规范是贯穿合理用药质量管理的最为重要的主线。另一方面,随着中药使用安全问题的不断暴露,医疗机构管理者应该投入一定精力在中药合理使用中,以提升合理用药整体水平[5-6]。

3.2 各级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委员会充分发挥作用

药事管理委员会是指各级医疗机构药品有关工作行政管理单位,其最主要的工作职能就是通过采取多种形式的宣传手段,大力宣传相关国家药物政策,着力将国家基本药物政策在各级医疗机构进行宣传和应用[5]。定期举办各种宣传活动,加强介绍中药合理使用,将中医药理论渗透于相关工作人员脑海中,努力促使医务人员、患者甚至广大人民群众了解中药合理用药的临床意义。

3.3 医疗行政单位协助各级医疗机构建立标准化治疗方案

传统中医药的使用,应该遵循中医药理论的基础上,建立标准化治疗方案,促进中药的合理使用。而中药标准化治疗方案也够进一步促进治疗规范化、合理化,与经验治疗相比,它能够提供诊断、治疗的基本标准,避免了随意、不合理的治疗决策[7-8]。各级医疗机构制定具有较高水准的中药标准治疗方案,用来指导临床规范化诊断、治疗、护理。应对中药标准治疗方案执行情况进行适时检查、监督。从而促进合理中药合理安全使用。

[

参考文献]

[1] 李新泰,王文华,尹爱田等.山东省基本药物制度对乡镇卫生院合理用药的影响[J].中国卫生经济,2011,30(4):22-23.

[2] 孙刘阳,田硕涵,马凌悦等.万古霉素类药物合理用药综合评价体系的建立[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4,30(2):143-145.

[3] 唐捷,曾友志,夏小燕等.门诊合理用药国际指标调查[J].医药导报,2010,29(12):1661-1663.

[4] 张桂玲,白莉,李文慧等.利用合理用药国际指标对儿科门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干预对照研究[J].河北医药,2012,34(4):593-594.

[5] 刘建美,周筱青,朱士俊等.合理用药调研指标的应用和研究现状[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0,26(11):848-852.

[6] 陈坚,方维军,陆青等.上海市松江区公立医院门诊处方合理用药调查[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2,28(9):687-690.

[7] 王世冬,张治然,石焱等.合理用药监测系统结合综合干预措施促进医院合理用药分析[J].中国药业,2014,(15):71-72,73.

中医药管理论文范文6

《中国医药导刊》对我国医药行业的技术交流和企业及产品的宣传具有行业主流强势媒体的功能。多年来,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管理和领导下,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信息中心领导的支持和编辑部全体同仁,作者和读者共同努力下,近10年来《中国医药导刊》一直高质量按时出版,2008年6月又被科技部正式评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核心期刊)”。同时,《中国医药导刊》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中国医药导刊》经新闻出版局批准,从2008年7月正式有双月刊变更为月刊。定价:23.00元/期。欢迎广大医务者、专家、读者、医药工作者积极订阅并向本刊投稿,提出宝贵意见。 

方针与任务

《中国医药导刊》集医学、药学及相关政策法规于一体,力争站在当今世界医药科技发展的最前沿,突出"前瞻性、实用性、指导性、科学性",积极协助我国临床医药工作者,及时了解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的政策和法规,掌握国内外医药科技产品的最新发展和治疗学进展的最新动向,不断提高自身的法制观念、理论素养和诊疗水平,以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高水准医疗服务不断增长的社会需求,促进我国医药科技事业的良性发展。 

受众读者群

读者对象为广大临床医生和临床药学工作者和其他医药卫生人员、科技工作者和管理人员。 

栏目设置

中医药管理论文范文7

第一条为了继承和发展中医药学,保障和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保护人体健康,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中医医疗、预防、保健、康复服务和中医药教育、科研、对外交流以及中医药事业管理活动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遵守本条例。

中药的研制、生产、经营、使用和监督管理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执行。

第三条国家保护、扶持、发展中医药事业,实行中西医并重的方针,鼓励中西医相互学习、相互补充、共同提高,推动中医、西医两种医学体系的有机结合,全面发展我国中医药事业。

第四条发展中医药事业应当遵循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保持和发扬中医药特色和优势,积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促进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推进中医药现代化。

第五条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中医药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使中医药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在制定区域卫生规划时,应当根据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居民医疗需求,统筹安排中医医疗机构的设置和布局,完善城乡中医服务网络。

第六条国务院中医药管理部门负责全国中医药管理工作。国务院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与中医药有关的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中医药管理的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中医药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与中医药有关的工作。

第七条对在继承和发展中医药事业中做出显著贡献和在边远地区从事中医药工作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给予奖励。

第二章中医医疗机构与从业人员

第八条开办中医医疗机构,应当符合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的中医医疗机构设置标准和当地区域卫生规划,并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的规定办理审批手续,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后,方可从事中医医疗活动。

第九条中医医疗机构从事医疗服务活动,应当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运用传统理论和方法,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发挥中医药在防治疾病、保健、康复中的作用,为群众提供价格合理、质量优良的中医药服务。

第十条依法设立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等城乡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应当能够提供中医医疗服务。

第十一条中医从业人员,应当依照有关卫生管理的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的规定通过资格考试,并经注册取得执业证书后,方可从事中医服务活动。

以师承方式学习中医学的人员以及确有专长的人员,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通过执业医师或者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核考试,并经注册取得医师执业证书后,方可从事中医医疗活动。

第十二条中医从业人员应当遵守相应的中医诊断治疗原则、医疗技术标准和技术操作规范。

全科医师和乡村医生应当具备中医药基本知识以及运用中医诊疗知识、技术,处理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基本技能。

第十三条中医医疗广告,医疗机构应当按照规定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中医药管理的部门申请并报送有关材料。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中医药管理的部门应当自收到有关材料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进行审查,并作出是否核发中医医疗广告批准文号的决定。对符合规定要求的,发给中医医疗广告批准文号。未取得中医医疗广告批准文号的,不得中医医疗广告。

的中医医疗广告,其内容应当与审查批准的内容一致。

第三章中医药教育与科研

第十四条国家采取措施发展中医药教育事业。

各类中医药教育机构应当加强中医药基础理论教学,重视中医药基础理论与中医药临床实践相结合,推进素质教育。

第十五条设立各类中医药教育机构,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设置标准,并建立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的临床教学基地。

中医药教育机构的设置标准,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制定;中医药教育机构临床教学基地标准,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

第十六条国家鼓励开展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继承工作,培养高层次的中医临床人才和中药技术人才。

第十七条承担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继承工作的指导老师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技术专长和良好的职业品德;

(二)从事中医药专业工作30年以上并担任高级专业技术职务10年以上。

第十八条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继承工作的继承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和良好的职业品德;

(二)受聘于医疗卫生机构或者医学教育、科研机构从事中医药工作,并担任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

第十九条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继承工作的指导老师以及继承人的管理办法,由国务院中医药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

第二十条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中医药管理的部门应当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完善本地区中医药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制定中医药人员培训规划。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中医药管理的部门应当按照中医药人员培训规划的要求,对城乡基层卫生服务人员进行中医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训。

医疗机构应当为中医药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创造条件。

第二十一条国家发展中医药科学技术,将其纳入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加强重点中医药科研机构建设。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充分利用中医药资源,重视中医药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采取措施开发、推广、应用中医药技术成果,促进中医药科学技术发展。

第二十二条中医药科学研究应当注重运用传统方法和现代方法开展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和临床研究,运用中医药理论和现代科学技术开展对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病的防治研究。

中医药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中医药科研的协作攻关和中医药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培养中医药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技术骨干。

第二十三条捐献对中医药科学技术发展有重大意义的中医诊疗方法和中医药文献、秘方、验方的,参照《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的规定给予奖励。

第二十四条国家支持中医药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推进中医药的国际传播。

重大中医药科研成果的推广、转让、对外交流,中外合作研究中医药技术,应当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中医药管理的部门批准,防止重大中医药资源流失。

属于国家科学技术秘密的中医药科研成果,确需转让、对外交流的,应当符合有关保守国家秘密的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的规定。

第四章保障措施

第二十五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需要以及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逐步增加对中医药事业的投入,扶持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将中医药事业经费挪作他用。

国家鼓励境内外组织和个人通过捐资、投资等方式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

第二十六条非营利性中医医疗机构,依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

第二十七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确定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应当包括符合条件的中医医疗机构。

获得定点资格的中医医疗机构,应当按照规定向参保人员提供基本医疗服务。

第二十八条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加强对中医药文献的收集、整理、研究和保护工作。

有关单位和中医医疗机构应当加强重要中医药文献资料的管理、保护和利用。

第二十九条国家保护野生中药材资源,扶持濒危动植物中药材人工代用品的研究和开发利用。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中药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鼓励建立中药材种植、培育基地,促进短缺中药材的开发、生产。

第三十条与中医药有关的评审或者鉴定活动,应当体现中医药特色,遵循中医药自身的发展规律。

中医药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评审,中医医疗、教育、科研机构的评审、评估,中医药科研课题的立项和成果鉴定,应当成立专门的中医药评审、鉴定组织或者由中医药专家参加评审、鉴定。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一条负责中医药管理的部门的工作人员在中医药管理工作中违反本条例的规定,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收受他人财物或者获取其他利益,,,或者发现违法行为不予查处,造成严重后果,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依法给予降级或者撤职的行政处分。

第三十二条中医医疗机构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中医药管理的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责令停业整顿,直至由原审批机关吊销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取消其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资格,并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纪律处分:

(一)不符合中医医疗机构设置标准的;

(二)获得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资格,未按照规定向参保人员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

第三十三条未经批准擅自开办中医医疗机构或者未按照规定通过执业医师或者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取得执业许可,从事中医医疗活动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给予处罚。

第三十四条中医药教育机构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中医药管理的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由原审批机关予以撤销:

(一)不符合规定的设置标准的;

(二)没有建立符合规定标准的临床教学基地的。

第三十五条违反本条例规定,造成重大中医药资源流失和国家科学技术秘密泄露,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中医药管理的部门责令改正,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纪律处分。

第三十六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损毁或者破坏中医药文献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中医药管理的部门责令改正,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纪律处分;损毁或者破坏属于国家保护文物的中医药文献,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七条篡改经批准的中医医疗广告内容的,由原审批部门撤销广告批准文号,1年内不受理该中医医疗机构的广告审批申请。

负责中医药管理的部门撤销中医医疗广告批准文号后,应当自作出行政处理决定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通知广告监督管理机关。广告监督管理机关应当自收到负责中医药管理的部门通知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的有关规定查处。

第六章附则

第三十八条本条例所称中医医疗机构,是指依法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中医、中西医结合的医院、门诊部和诊所。

中医药管理论文范文8

个人自1993年1月被聘任为主管中药师以来,紧紧围绕计划生育工作重点,认真学习和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计划生育技术管理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以及有关医药法规,不断加强自身医德修养,始终坚持以全心全意为广大育龄群众服务为宗旨,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尽心尽责,对技术精益求精,刻苦钻研业务技术,努力提高业务技术水平,圆满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自任职以来,始终坚持工作质量第一,服务质量第一。工作中,严格按照《药品管理法》的规定,加强对药品质量的控制把关,严防假、冒、伪、劣药品进入临床。同时,做好毒、麻、剧等特殊药品的管理,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有效,防止舞避现象的发生;积极协助领导指定和完善单位药品管理制度、先后指定了《药品质量管理制度》、《药品保管制度》、《药品发放工作制度》等管理制度,使单位的药品管理趋于制度化、规范化,避免了违规操作和差错事故的发生;工作学术方面有了很大的进展,积累了较多的工作经验,提高了自己的业务技能,较好地完成了本职工作。以医药法规为准则,时刻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坚决纠正和杜绝医药行业中的不正之风,使本人的政治素质与业务素质达到了主管药师的水平。工作中,明确自己的职责,兢兢业业,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与任务指标,认真做好缺药登记、效期登记,认真对待处方的审核、化价、调配、发放工作,严格遵守处方调配制度,认真按照“三查七对”处方审查制度,严格操作,发现处方中存在的配伍禁忌、剂量、规格等方面的差错,能及时与医生联系,准确调配,认真复核,近五年来,发放药品32300张处方,未出现任何差错事故,为群众提供了快捷、准确、优良的药学服务。同时,积极主动地向服务对象宣传计划生育、避孕节育和生殖保键知识,协助医生做好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咨询以及有关的临床医疗服务,工作中,严格执行“品”、“医疗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管理办法以及特殊管理的有关发规。熟练掌握药品的微机化管理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药品的财务管理的准确性,做到微机化价,操作熟练、迅速,尽可能减少病人化价等候时间,对发放到病人手中的药品,能主动向病人讲解有关用药的常识与注意事项,尤其对孕产妇用药注意事项作耐心解答,使病人在服药时良好地遵守医嘱。积极参加本专业的各项活动,加强药学基础理论知识学习,不断充实和更新自己的知识,了解和掌握药学界的学术新动向,熟练掌握药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利用药学专业知识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随着医药改革的不断深入,药学事业的迅速发展,药师职能的转变,积极参加临床药学药物咨询和新制剂、新剂型的研究工作,不断吸收应用国内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了解和掌握药品的新动向,及时向临床提供有价值的药物信息资料,并与有关临床医护人员共同探讨最佳治疗方案,促进合理用药,同时开展新药咨询和药物监测工作,建立不论不良反应报告制度,使临床用药更科学、更合理,以适应计划生育工作的需要;在学术方面,能够虚心向老同志请教,吸取他人之长。丰富个人知识,同时加强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先后自学了《药学》、《药理学》、《中药学》等医学专著及文献,做读书笔记近30万字。每年还订阅一定数量的医学刊物如《中国药学杂志》、《中国医院药学杂志》、《中国药房》等,及时了解和掌握药学新进展、新动向,积极探索新理论,研究新方法。近几年来,利用中医药理论,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先兆流产65例,取得了满意医疗效果。能力钻研、刻苦学习不断提高药品新知识水平,注意加强医药信息沟通。任职以来,先后有近十篇论文在省、市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其中3篇分别在《中华新医学》、《宜春学院学报》、《中华临床新医学》上发表;199x年9月参加了xx省中医学院药剂专业学习,通过一年半的刻苦学习,取得了大专专业证书,从而使工作和理论有了系统性的提高。

任职以来,积极培养指导下级人员开展专业技术工作,自1996年以来,长期担任大、中专实习生进修生及乡镇计生服务站人员的临床实习带教工作,先后在县乡组织的业务培训班上担负《药学》、《药理学》授课任务,为全县计生系统培养了近百名合格的业务技术人员,他们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挥着骨干作用。

中医药管理论文范文9

【关键词】中医文献岭南医学特点民国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素问·异法方宜论》就认识到“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所聚也”。根据中医“天人合一”的思想,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人群,由于生活习惯、人群体质的差异,导致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临床证候和防治方法有其特殊性,形成不同于其他地区的医家风格和医疗特色。岭南医学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建成于1924年,是广州中医药大学建校的基础,该校所收藏的民国时期岭南中医文献比较齐全,这部分藏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国时期岭南中医的学术思想和发展水平,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笔者近年来在整理这部分藏书的同时,总结了这一时期岭南医学文献的特点。

承前启后,理论水平不断提高

民国时期,中医著述沿自清代以来的特点,重视对古典医籍整理研究,并在理论上有所提高。对于《内经》、《难经》、《伤寒论》等古籍,不是原本照搬,而是经过系统整理及收集后世各家之说而予以补充,具有一定的革新精神。如陈伯坛的《读过伤寒论》林清珊序云:“仲景书必跳出旁门可读,……先生收回唐宋以后之原书还诸仲景,而仲景不亡。其编曰《读过伤寒论》,不读则拾人牙慧,……是书乃伤寒论之文谰,先生即张仲景之书记,两本书若作一本读,则此解如蔓藤,觉有伤寒论为之前,是书宜今亦宜古。”[1]在近代教育体系确立之后,以一部经典、一家注疏作为教材的传统方法已不能适应,必须适应发展需求,将中医典籍的研究与新式教育体系相结合。对中医理论不仅作系统的整理,而且联系实际,去粗取精,进行发挥和提高。如卢朋著的《药物学讲义》务在“博取众说,去其重复,撷其英华,发挥药性之本能,提挈药用之纲要,……又益以各种医书,补其未备,旁及西说,作借镜焉”[2],尽量采用各家之长,以启迪思路。

注重实践,结合临床总结经验

岭南医家一直非常重视医疗实践的有效性,不尚空谈。重临床、务实际这是一种优良的医学学风,但这也使岭南医家不擅总结经验,并将其上升为理论,故在全国范围影响较小。民国时期广东中医学校的兴起,促使老中医总结自己多年临床经验,将其上升为理论,用于指导学生。如岭南骨伤科素有优良传统,其以精确的理伤手法、独特的固定方法以及行之有效的伤科用药著称于世。但近代广东骨伤科名医大多尚武,对医学理论探讨较少,伤科学著作甚少,其丰富的各种理伤手法,或散记载于其他医籍中,或在民间流传,一直未能归纳总结、整理提高。近代岭南著名骨伤科医家管季耀认为:“我中国驳骨一科,其术之妙,其药之效,其技之能,有不驾乎外国者哉?果能于各科之中,合中西医学,舍其短而取其长,细心研究,使我国四千余年至精至微之医药学,发明而广大之。”[3]“因将三世所历试不爽妙要灵方,编成课本,综其大纲,详其节目,俾学者有所循序焉。”[4]于1929年编撰的《伤科学讲义》,把骨伤经验上升为理论,填补了岭南,乃至全国在这一方面的空白。

文献编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民国时期的岭南中医文献,其编撰形式呈多样化格局,既有专著,如黎庇留的《伤寒论崇正编》、黄公伟的《伤寒切解》、陈伯坛的《读过伤寒论》、萧步丹的《岭南采药录》等;又有教材讲义,如梁翰芬的《诊断学讲义》、管泽球的《外科学讲义》、卢朋著的《药物学讲义》、吕楚白的《儿科学讲义》等等;更有学术期刊,如李仲守主编的《医林一谔》、张阶平主编的《杏林医学》等。可以说,在编撰形式上,突破了原来经学式研究的独尊地位,开始从多种角度、多种思路对古典医籍进行注解和阐述,并借鉴了近代其他学科讲义的一些形式,编写通俗教材或给原文加注释,帮助学生加深对经典著作的理解,作为入门阅读之用。如谢泽霖与李近圣合编的《妇科学讲义》,其中第一、二篇在所选录的名家论述之后加上按语。如该书第二章第一节,《素问》曰:“天地温和,则经水安静;天寒地冻,则经水凝泣;天暑地热,则经水沸溢;卒风暴起,则经水波涌而陇起。”[5]之后紧跟按语:“按,经水固有应乎天气之因,而亦能因天气以为病,凡属六淫所伤者,是外因也。”[5]又如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的《西药概要讲义》,该书以贺氏治疗学为底本择要节录,详细论述了各种西药的成分、用法、疗效等等,还配有各类术语、药物的英文名。学科门类,基础临床分类清晰

民国时期的岭南中医文献在学科分类上大致可分为基础、临床、中药、中西汇通等学科门类。基础类又分为中医基础类及西医基础类,如卢朋著的《医学史讲义》、陈汝来的《生理学讲义》、《病理学讲义》、马毅民的《卫生学讲义》等。临床类分内、外、妇、儿、五官、针灸等科,如内科有高轩、陈任枚、刘赤选、钟少桃等人分别编写的《温病学讲义》、杨志仁的《内科学讲义》、陈汝来的《杂病学讲义》、李光策、胡镜文分别编写的《金匮讲义》等,外科有管泽球、巫达云分别编写的《外科学讲义》、管季耀的《伤科学讲义》,妇科类有谢泽霖、李近圣、吕楚白、林国铭等分别编写的《妇科学讲义》,儿科有陈汝来的《儿科证治纂要》、吕楚白的《幼科要旨讲义》、《儿科学讲义》、古绍尧的《儿科学讲义》,五官有古绍尧的《喉科学讲义》、梁翰芬的《眼科讲义》,针灸有周仲房、梁慕周分别编写的《针灸学讲义》。中药方剂类有卢朋著为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编写的《药物学》、《方剂学讲义》,邓鹤芝为广州光汉中医学校编写的《方剂学讲义》、以及黄悌君的《药物学》、罗绍祥的《药物学讲义》。中西汇通类有《中西医学比观》、《中西医学全书》等等。

随着对疾病认识日渐深化,临证经验的更加丰富,各科都有一些专门论述某些病种的著作问世,也使得教材分科更细。例如,儿科对麻疹、痘疹的诊治有进一步的研究,如陈伯坛的《麻疹蠡言》、《痘疹学讲义》、古绍尧的《痘疹证治》,外科对性病也有专论,如管泽球的《花柳学讲义》,且各有自己的见解。

教材内容,引进自然科学成果

民国时期的岭南医学文献主张吸收西方医学教育,用西医学知识丰富自己的教材,不满足于整理古籍文献与临证相结合的传统教学方法,提倡中医教材融会贯通中西学说。在教材的编写上进行中西医结合的尝试,试图沟通中西医理。如张公让的《中西医学比观》。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中医学对人体结构的认识比较粗疏,所以专门编撰了《全体学讲义》,该书绪论中有说:“欲研究身体之构造,须讲全体学(又曰人体解剖学);欲研究各部分之功用,须讲生理学。此二科者,乃医学之基础也。”[6]其他诸如《西法诊断学讲义》、《化学讲义》、《生理学讲义》等等,体现了民国时期岭南中医谋生存、图发展的特点,并开始吸收和利用近代科学的成果和技术来补充及研究中医。

【参考文献】

1陈伯坛.读过伤寒论·林清珊序[M].广州: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印刷部印.

2卢朋著.药物学讲义·序[M].广州: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印刷部印.

3管季耀.伤科学讲义·序[M].广州: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印刷部印.

4管季耀.伤科学讲义·自序[M].广州: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印刷部印.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