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朗读教学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21 17:04:21

朗读教学论文

朗读教学论文范文1

[论文摘要]朗读是语文教学上不得不提的一个词,在新课程下,老师也越来越重视朗读了,但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老师总是有意无意地把朗读放在一个可有可无的配角位置,大大降低了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性,本文拟从朗读的现状及策略作一分析。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古人朱熹曾经指出:“凡读书……只要是多读几遍自然上口,永定不忘。”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走进我们的语文课堂,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我们会发现语文老师的确重视朗读这一环节了,也在想方设法用各种朗读方式去提高教学效果,一时间课堂上书声琅琅。可当我们静下心来仔细品味朗读有效性的时候,发现琅琅的书声背后仍存在着一些令人困惑的问题,影响了朗读教学的有效性。

朗读现状分析:1.朗读目标缺失。新课程强调要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张学生自主探究,张扬学生的个性。所以在朗读这一环节上,教师大多改变了过去学生集体朗读的方式,采取的方式是: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感受文章中蕴含的感情。表面上学生的朗读形式多样,体现了新课程解放学生个性的要求,但天马行空、漫无目的的朗读并不能使学生感受到文本内所含的意韵。

2.朗读对象单一。在我们的课堂上,朗读课文的对象似乎永远只是课代表、班长或朗诵能力强的同学,我们也经常能听到:同学们,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感情丰富,下面请我们班上的朗诵专家为大家朗诵,大家仔细体会;或者是老师范读。公开课、优质课上这样的情形更是比比皆是。为了达到所谓的教学效果,老师往往只是将目标关注在几个有朗读特长的同学身上,朗读成为了学习好的同学的展示才能的舞台,老师们完成教学任务的环节。

3.朗读缺乏情境。学生的情感是丰富的,但他的情感流露不是随时涌现出的,而是需要慢慢地酝酿,再通过一个个触发点才能激发出学生的深情和真情。在语文教学中光靠纯粹的朗读技巧是无法读出感情的。只有给学生设置恰如其分的情境,才能让学生入情入境,读懂文章,读懂作者,读出感情。在不作情感激发的铺垫下,一味地要求学生如何深情地有感情地读课文,那只能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如何上好“朗读”这一教学环节,让朗读这种传统的方法重焕青春,让学生因朗读而“灵秀”起来,让课堂因有效的朗读而“灵动”起来呢?

一、朗读要有明确的目的

朗读不是没有目的的乱读、傻读,朗读是为了感悟和解读文本,但有的老师只是把朗读当作课堂教学环节中的一环,或者把朗读作为教学过渡的一种形式,所以,我们经常发现这样的情形;当学生在朗读时,老师忙于写板书,或者思考下一个教学步骤,根本不注意学生读的怎么样,有的老师甚至连学生读错了也没有发觉,更不用说学生的朗读有没有读出情感了。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就要未雨绸缪,全盘考虑,从最能达到教学效果的方面来精心设计朗读,让学生的朗读有明确的目的。朗读是为了读准字音,还是为了体会感情?是对课文大致的了解,还是对某句关键句子细细品味?对有的课文适合集体朗读,有的课文适合个别朗读,有的课文需要分角色朗读,有的课文集体朗读更富气势,做到心中有数;对课堂上分几个层次朗读,做到统筹兼顾。我教艾青的《假如我是一只鸟》时,既有教师范读,又有学生配音朗读;既有刚上课时的整体感知朗读,也有诗歌分析过程中的情感品味朗读;既有整首诗歌的朗读,也有其中一句史诗的朗读,在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朗读中,激荡着学生的感情,使朗读真正成为有效教学的一部分。

二、赋予学生读的权利

叶圣陶曾告诫我们:语文老师不是给学生讲书的,而是引导学生读书的。可见读是每个学生在课堂上应该拥有的权力,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学生是课堂主人的地位,也只有这样的课堂是有生命力的。

1.激发兴趣,全面参与

朗读不应该是少数人的舞台,课堂上老师更要关注朗读的参与面。不可否认,在班级中,有的学生性格内向,平时说话都很低声低气,不爱表现;有的学生因其学习基础差缺乏朗读信心,也不敢在众人面前朗读,久而久之,这部分同学就沉默下去了,试试亲身体会文章内容的机会,因此老师要给他们时间和机会,给他们以鼓励、安慰和指导,引导其他同学用欣赏、鼓励的方式,增强他们的朗读自信心,从而营造课堂上人人都能参与朗读的和谐氛围,因为我们相信,只有大家好,才是真的好。2.提高朗读地位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课目的之一,是使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能够自主了解,了解不了才给学生帮助一下,困惑得解,事半功倍。”然而在新课程下理念的指引下,师生互动代替了教师的讲解,成为课堂上的主旋律,使得朗读始终成为教学舞台上的配角。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要根据课文实际,给足学生朗读的时间,在现代语文课堂上理直气壮的读起来,引导学生一点一点把课文读懂读深,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朗读中得到提高。

三、创设情境

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就要为学生创设课文内容所需要的情境,只有在合适的情境中,才能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全部的想象和联想,当他们进入情境、进入角色,便容易“情动辞发”的读出感情,达到朗读的效果。

1.老师的情感渲染

学生的情感是丰富的,但情感的流露需要一个触发点,而教师就要善于做一个情感的触发点。譬如,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戴望舒的《我用我残缺的手掌》,两文中无不饱含着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和强烈的愤慨之情,但90后的学生并不熟悉那一段历史,不清楚祖国所受的苦难,自然很难捕捉到作者强烈的爱国之情,所以,朗读起来很难达到教学效果。这时,教师要及时点发这个情感触发点。在课堂上,我用低沉的语调讲述作品的背景,讲述祖国在那个时代所遭受的屈辱,教室里早已静了下来,我发现很多同学的眼神中流露出愤怒之情,我知道学生原本平静的心湖已经波澜起伏,大有不吐不快之感,果然在接下来的学生朗读中,激情澎湃,与其说学生在读课文,还不如说他们在呐喊。那对课文主题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

2.迁移意象、触发联想

朗读教学论文范文2

[论文摘要]朗读是语文教学上不得不提的一个词,在新课程下,老师也越来越重视朗读了,但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老师总是有意无意地把朗读放在一个可有可无的配角位置,大大降低了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性,本文拟从朗读的现状及策略作一分析。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古人朱熹曾经指出:“凡读书……只要是多读几遍自然上口,永定不忘。”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走进我们的语文课堂,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我们会发现语文老师的确重视朗读这一环节了,也在想方设法用各种朗读方式去提高教学效果,一时间课堂上书声琅琅。可当我们静下心来仔细品味朗读有效性的时候,发现琅琅的书声背后仍存在着一些令人困惑的问题,影响了朗读教学的有效性。

朗读现状分析:1.朗读目标缺失。新课程强调要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张学生自主探究,张扬学生的个性。所以在朗读这一环节上,教师大多改变了过去学生集体朗读的方式,采取的方式是: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感受文章中蕴含的感情。表面上学生的朗读形式多样,体现了新课程解放学生个性的要求,但天马行空、漫无目的的朗读并不能使学生感受到文本内所含的意韵。

2.朗读对象单一。在我们的课堂上,朗读课文的对象似乎永远只是课代表、班长或朗诵能力强的同学,我们也经常能听到:同学们,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感情丰富,下面请我们班上的朗诵专家为大家朗诵,大家仔细体会;或者是老师范读。公开课、优质课上这样的情形更是比比皆是。为了达到所谓的教学效果,老师往往只是将目标关注在几个有朗读特长的同学身上,朗读成为了学习好的同学的展示才能的舞台,老师们完成教学任务的环节。

3.朗读缺乏情境。学生的情感是丰富的,但他的情感流露不是随时涌现出的,而是需要慢慢地酝酿,再通过一个个触发点才能激发出学生的深情和真情。在语文教学中光靠纯粹的朗读技巧是无法读出感情的。只有给学生设置恰如其分的情境,才能让学生入情入境,读懂文章,读懂作者,读出感情。在不作情感激发的铺垫下,一味地要求学生如何深情地有感情地读课文,那只能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如何上好“朗读”这一教学环节,让朗读这种传统的方法重焕青春,让学生因朗读而“灵秀”起来,让课堂因有效的朗读而“灵动”起来呢?

一、朗读要有明确的目的

朗读不是没有目的的乱读、傻读,朗读是为了感悟和解读文本,但有的老师只是把朗读当作课堂教学环节中的一环,或者把朗读作为教学过渡的一种形式,所以,我们经常发现这样的情形;当学生在朗读时,老师忙于写板书,或者思考下一个教学步骤,根本不注意学生读的怎么样,有的老师甚至连学生读错了也没有发觉,更不用说学生的朗读有没有读出情感了。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就要未雨绸缪,全盘考虑,从最能达到教学效果的方面来精心设计朗读,让学生的朗读有明确的目的。朗读是为了读准字音,还是为了体会感情?是对课文大致的了解,还是对某句关键句子细细品味?对有的课文适合集体朗读,有的课文适合个别朗读,有的课文需要分角色朗读,有的课文集体朗读更富气势,做到心中有数;对课堂上分几个层次朗读,做到统筹兼顾。我教艾青的《假如我是一只鸟》时,既有教师范读,又有学生配音朗读;既有刚上课时的整体感知朗读,也有诗歌分析过程中的情感品味朗读;既有整首诗歌的朗读,也有其中一句史诗的朗读,在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朗读中,激荡着学生的感情,使朗读真正成为有效教学的一部分。

二、赋予学生读的权利

叶圣陶曾告诫我们:语文老师不是给学生讲书的,而是引导学生读书的。可见读是每个学生在课堂上应该拥有的权力,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学生是课堂主人的地位,也只有这样的课堂是有生命力的。

1.激发兴趣,全面参与

朗读不应该是少数人的舞台,课堂上老师更要关注朗读的参与面。不可否认,在班级中,有的学生性格内向,平时说话都很低声低气,不爱表现;有的学生因其学习基础差缺乏朗读信心,也不敢在众人面前朗读,久而久之,这部分同学就沉默下去了,试试亲身体会文章内容的机会,因此老师要给他们时间和机会,给他们以鼓励、安慰和指导,引导其他同学用欣赏、鼓励的方式,增强他们的朗读自信心,从而营造课堂上人人都能参与朗读的和谐氛围,因为我们相信,只有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2.提高朗读地位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课目的之一,是使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能够自主了解,了解不了才给学生帮助一下,困惑得解,事半功倍。”然而在新课程下理念的指引下,师生互动代替了教师的讲解,成为课堂上的主旋律,使得朗读始终成为教学舞台上的配角。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要根据课文实际,给足学生朗读的时间,在现代语文课堂上理直气壮的读起来,引导学生一点一点把课文读懂读深,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朗读中得到提高。

三、创设情境

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就要为学生创设课文内容所需要的情境,只有在合适的情境中,才能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全部的想象和联想,当他们进入情境、进入角色,便容易“情动辞发”的读出感情,达到朗读的效果。

1.老师的情感渲染

学生的情感是丰富的,但情感的流露需要一个触发点,而教师就要善于做一个情感的触发点。譬如,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戴望舒的《我用我残缺的手掌》,两文中无不饱含着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和强烈的愤慨之情,但90后的学生并不熟悉那一段历史,不清楚祖国所受的苦难,自然很难捕捉到作者强烈的爱国之情,所以,朗读起来很难达到教学效果。这时,教师要及时点发这个情感触发点。在课堂上,我用低沉的语调讲述作品的背景,讲述祖国在那个时代所遭受的屈辱,教室里早已静了下来,我发现很多同学的眼神中流露出愤怒之情,我知道学生原本平静的心湖已经波澜起伏,大有不吐不快之感,果然在接下来的学生朗读中,激情澎湃,与其说学生在读课文,还不如说他们在呐喊。那对课文主题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

2.迁移意象、触发联想

朗读教学论文范文3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朗读 重要性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可见培养语文能力应当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下工夫。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着偏重写而忽视其他方面的现象。其中朗读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须知,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

小学语文大纲指出:有感情地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将朗读贯穿于阅读教学始终,落实到每个环节,做到学前读,学中读,学后读。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说要读通句子。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

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朗读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对方言区的学生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更能起事半功倍的作用。如教学《桂林山水》,通过朗读描写桂林山水的句子,漓江静、清、绿的水,桂林奇、秀、险的山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认识到用这种句式表情达意的妙处。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语言的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

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表情达意的。这就要彻底摒弃传统的情节分析法,以语言文字的朗读为切入口,让学生在朗读中获得对课文的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继而去领悟朗读或写作的各种方法,真正做到“从语言表达上理解内容,从写作方法上指导朗读,从语言运用上掌握语言”。其引导过程要注意两点:第一,要紧扣重点,不要面面俱到。要根据教材确定重点朗读段落,根据课文的特点适当安排学生自己去品尝、琢磨。第二,要建立整体性观念,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课文是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高度统一,必须从整篇课文着眼,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切忌东一榔头西一棒,孤立进行词、句、段的朗读。要引导学生在词句段篇的联系中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弄清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部分与部分之间的联系,获得对全文更透彻的理解,感悟精妙的语言表达形式。如《火烧云》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天空着了火。”“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通过朗读,学生脑海出现:晚霞斜照大地的瑰丽的画面。“火烧云的变化极多,红通通的、金灿灿的……”“又像这个……又像那个……”诱发学生去观察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又如《观潮》,潮来了“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抖起来。”教师用绘形绘色的朗读,让学生感到这的确是“天下奇观”。文中作者把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引起了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通过朗读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诱发他们去想象,从而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

课文整体理解后再读,做到熟读成诵。这更需要时间,因为无论学什么,都要有个练习过程,熟读才能生巧。这时的朗读应从技巧及形式上给予指导;形式上如个人读,小组读、分角色读等;技巧上如语调的高低、停连处理等。让学生或吟诵、或推敲或揣摩,多角度地去拨动学生的心弦。值得一提的是,在电教媒体进入课堂后,可试用配乐朗读。配乐朗读,就是利用电教媒体播放与课文意境相吻合的音乐,在乐声中声情并茂地朗读的一种教学方法。例如《飞夺泸定桥》一课,为了让学生充分感知红军战士奋不顾身的英雄形象,选择琵琶古曲《十里埋伏》和第八乐段“九里山大战”为课文第七、八自然段(即“攻天险”部分)配乐。这段音乐节选自传统名曲的高潮部分,以其丰富的表现手法和高超的演奏技巧,栩栩如生地展现了古战场刀光剑影,呼号震天,铁骑纵横万军厮杀的激战场面。用在这里,那扣人心弦的旋律,正好形象地反映出红军战士的强大攻势和英雄气概,再配以教师抑扬顿挫的表情朗读,使人仿佛身临其境,受到强烈的形象感染。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维”。“诵”绝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在教学中,由于学生认识水平和心理特点的差异,各年级的朗读要求不大相同,其侧重点也不同。但从朗读目的上来说,小学阶段不管哪个年级,都应当突出朗读的重要性。有效用心地进行朗读指导和熏陶,使学生从中受感染,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并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叶圣陶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当重视并加强朗读能力的训练。

参考文献:

朗读教学论文范文4

在学生朗读时,教师要让学生把握好文本的情感。因为在学生朗读时,教师指导学生把握好课文的情感,就能让学生做到有感情地朗读。每篇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都是不同的,因此教师在指导朗读时,要选择好训练的“点”,要细读文本,寻求朗读的最佳方法,要因文而异、因情而异且因人而异。在朗读教学中,教师也要讲求一个“精”字,指导学生进行朗读时,要抓住课文的重难点词句或者一些重要的段落精心地进行指导,使学生做到举一反三。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朗读的时候目标更加明确,品悟起来也会更加充分,在朗读中切实提高自己品悟语言的能力。

二、精读中领悟,重在“巧”

朗读如果仅停留在学生的自悟自得上是远不够的,需要教师精心引导,让学生细心品味课文中的语言,让学生在朗读中养成好习惯,领悟作者的情感和文章的大意。学生的悟在于教师的巧妙、适时的引导。因为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是有限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有重点、有目的地加以点拨和引导。比如,在组织学生学习《小鹿的玫瑰花》这篇文章时,在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的基础上,教师问学生小鹿的玫瑰是不是白栽了?为什么没有白栽呢?很多学生的回答却是因为玫瑰花很美。这显然是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不够准确造成的。对此,教师不要急于让学生马上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可以先让学生去读,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找一些描写玫瑰花很美的句子,然后再让他们有感情地去朗读微风、黄莺的话,并展开自己的合理想象,想象一下微风、黄莺当时还会说些什么话,还有一些其他的动物,它们又会说些什么话。然后再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分角色进行朗读,让学生快速地进入到各自的角色当中,从小动物的角度去感受玫瑰花给自己带来的快乐,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为别人创造幸福,自己也能从中得到乐趣”的大道理,这种感受是需要学生通过自己领悟得到的,不是靠教师的分析和讲解得到的。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读中体悟

学习语文知识时,想象是领悟人物情感的前提,而领悟情感能够深化学生对情境的感知。因此,在朗读教学中,对于能揭示情境的一些词句,如描写神态、动作的词句,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进行再现,让学生迅速进入情境中体悟情感。比如,在教学《草船借箭》的时候,教师可以有意地让学生反复地进行朗读,让学生从语言中去揣摩、判断当时人物的内心动机和想法,然后再让学生在每一句话的提示语中添加一些自己内心活动的词语来辅助自己去理解课文内容。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朗读教学论文范文5

学生朗读训练必须抓好评价环节,一次成功的评价不仅是上一活动的完美总结,更是下一活动的良好开端。我们可以让学生作为小评委、小裁判,对其他学生的朗读作出自己的评判,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又提高了他们的鉴赏能力,我们采取了以鼓励为原则,采用星级评价的办法。根据朗读时熟练程度、发音准确、感情到位等标准,分别给予三颗、两颗或一颗星的奖励,这样学生的朗读兴趣得到了大大的提高。最后根据得分评出朗读小能手,并颁发朗读小能手的奖状。

二、教师要做好朗读的导师

(一)作好教师范读,利用好课文录音

低年级学生开始朗读课文时会出现一些困难。由于他们识字不多,朗读时把注意力集中在读准字音上,而忽略词与词的联系,忽略句子意思的表达。他们读时一字一停,读通、读顺课文都得花些时间,把课文读得有感情难度就更大了,可见对低年级学生进行朗读训练确实是一个很大的工程。范读是指教师根据课文的语境,加上自己的理解、语气、思想然后运用多种朗读技巧和方法,为学生作示范性朗读。教师的范读尽量做到发音清晰、语音准确、声情并茂、形神兼备。教师范读时,要把语调、语速、神情、动作等示范给学生。它可以起到以下三个作用。1.很好的榜样作用。教师示范朗读就是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包括什么地方应该快读,什么地方应该缓读,什么地方应该停顿,什么地方应该变音。2.感染作用。教师富有感情的朗读,可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向朗读活动。3.有利于方言的纠正。教师范读课文,通过教师自我体验,容易发现自身存在的许多问题,容易纠正。教师示范读文时对课文的内容和理解要适时灵活把握。示范读也可以安排在初次学文时,其目的是让所有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如果安排在文章学完后读,学生就可以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体会文章。也可以整篇示范读,也可以选其中的重点段落或长句来解读;可以示范读课文中的标点符号停顿。

(二)教师带领学生朗读

教师领着学生朗读,即教师读一句,学生跟着读一句。学生本身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据此,教师可以不要多讲,多次带领学生朗读,让学生跟着读一读,就能保证所有学生都学会。所以,领读这种形式可以行之有效地帮助学生读准字音和声调,读好停顿和声调,如此反复训练,可以使学生做到朗读时不漏字,不添字,每一字都读准;不破句,不重复,每句都读通。只有经常坚持这样训练,每一位学生的朗读能力才会大步提高。教师可以从吐字发音、理解内容和技巧等方面给予指导。朗读时吐字发音,要尽量做到正确、清楚、规范。理解内容的指导,教师首先要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作者意图、人物性格等,如《地震中的父与子》《北京亮起来了》等课文,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朗读。技巧的指导也很重要,主要是对声音、停顿、快慢、语气、语调等的指导。

(三)语文阅读教学必须加强朗读情感指导,反复朗读是加深学生体验情感的最佳方法

在编排小学语文教材时,就给学生开辟了一个广阔的阅读园地:在内容的选择上,多图文并茂的韵文,读起来朗朗上口,极大地激起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意境上,每篇课文都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思想情感,这些要经过学生反复吟诵、朗读、想象才能感受和理解。在学生的头脑中产生一个清晰的印象。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在阅读中陶冶孩子们的情感,激发想象。”

(四)组织各类活动

在加强课外阅读的时候,教师还可以创造各种环境,提供各种舞台,让学生展示阅读的才能。如班级联合举办“故事会”“演讲比赛”,然后通过这种形式,来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成就感,从小让他们打下热爱阅读的良好习惯。

三、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第二战场

朗读教学论文范文6

关键词: 诗歌 诵读 作家内容 艺术美

诗歌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一部分,它以高度的凝练性、优美的节奏与韵律被人们广为传颂,我们学习古诗可以提高人的文化底蕴,陶冶人的性情,提高审美能力等,每首诗都是诗人苦苦创造得来的,正如贾岛所说的“两句三年得,一语泪双流”,选入中小学课本的诗歌更是难得的佳作,经过历史的传颂经久不衰,如何从小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让这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朗读教学尤为关键。诗歌本身讲究韵律节奏,非常适合朗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朗读的重要性,给人以美的享受,在朗读中可以再现诗歌意境,突出诗中形象,表现诗的内容,单调的朗读对学生而言确实有些枯燥,所以要改进朗读方法。

一、范读

由于诗歌据现代时间比较久远,有些读音已经发生了变化,或多音字的关系,或学生自身的原因,难免读错音。所以范读尤为重要,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间”是个多音字,这里根据诗歌的平仄变化应读“jiàn”四声,不少同学读成“jiān”一声。

二、领会节奏

诗歌的节奏感很强,朗读时要注意诗歌节奏,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徘岢荆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首诗描绘的是与友人惜别时的场面,要用一种轻柔、深情的语气才能表达出作者与朋友依依不舍、深挚的惜别之情。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也是一首送别诗,但作者打破以往送别诗的悲情,“满天都是黄云,把太阳变得昏昏沉沉,北风吹来,大雁在落下的雪花中向南飞去,好朋友不要害怕你前去的路途中没有知己,凭你的修养和人品谁都会敬仰你的”。既有依依惜别之情,又表达作者开朗豪迈的胸襟。

三、对作品内容的理解

要想将作品朗读好就必须理解作品的内容,如林升的《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青山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这是诗人林升在杭州的旅店里写的,当时金兵已经侵占北方的大片土地,而南宋集团却在苟且偷生、花天酒地。林升看在眼里,心里又痛又恨,于是写下了这首诗,重重叠叠的青山,重重叠叠的楼阁,杭州如此的美,西湖的歌舞何时才能停止?暖洋洋的风使那些权贵们沉醉其中,把杭州当成故都汴州。

如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在岐王的宅子里经常看见你的表演,在崔九的堂前也经常欣赏到你那高超的艺术,如今在这美丽的江南,正值落后时节我又遇见了你。通过泛读,学生可以领会这种朋友相遇又悲喜交加的情感,喜的是终于与故人相见,悲的是如今各自的境遇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昔日的繁华景象,如今的国事沧桑,人生飘零,不禁让人感慨时代的沧桑、人生的巨变。

四、展现诗歌中表现的艺术美

诗歌是美的艺术,能给人美的享受,朗读时让学生从中体会出诗歌的美,进而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诗歌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个特点:

1.语言美

诗是语言的艺术,凝练、简洁、准确、生动是其特点,感受诗歌的语言美,让学生爱上诗歌。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前两句写自然景物,太阳依傍着西山慢慢落下,滔滔不绝的黄河向东流去,语言朴素、浅显,画面却高远宽阔,后两句写意,想要看得更远,需登上更高的楼层,含义深远,耐人寻味。“更”字用得最巧妙,耐人寻味。

2.意境美

意境美是诗歌的最高境界。也就是所谓的“诗情画意”,如王维的《山居秋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是一幅美丽的秋山黄昏图,雨后的秋山,空气是那样清新,皎洁的月光充满了松林,清清的泉水从溪石上流过,竹林深处传来一群少女的欢声笑语,一支小巧玲珑的渔船顺着溪水顺流而下,掀起了一阵阵涟漪,这一切都好像历历在目,让人清晰可见。

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又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在“空山”、“明月”、“翠松”、“清泉”、“浣女”、“渔舟”等意象组成的秋夜图中,我们仿佛真的呼吸到了雨后的新鲜空气,月光照耀在身上的惬意,溪水的流动,还有诗人希望远离尘世、回归乡土质朴生活的心声,这种清新的、明净的暮秋意境,使人禁不住产生心胸荡涤之感。

再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朗读时可以从“风急”、“天高”、“猿啸哀”、“沙白”、“无边落木”、“滚滚长江”等词语中读出意境苍凉、悲壮,气势宏伟壮观,还有作者长年漂泊、忧国忧民、老病孤苦无依的景象,让人心中无比悲凉。

3.情感美

诗歌是情感的产物,诗中蕴含的情感是诗的灵魂,没有情感的诗歌不会打动任何人,每首诗表现的情感也不尽相同。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作者在剑南外忽然听到官军已经收复失地,喜极而泣,眼泪沾满了衣裳,看看自己的妻子和儿女,一点忧愁都没有了,收拾诗书和行李,趁着这美好的时节好返回家乡。全诗从头到尾都是一个“喜”字,作者无比兴奋,可以说是情感的迸发,浦起龙赞其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也”,这首诗不知感染了多少读者。

再如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作者在孤寂荒凉的农村居住仍然不感到悲哀,每天都想着奔波疆场,保卫国家,夜已经深了,我躺在床上听着外面的风雨声,在迷迷糊糊中梦见自己身披盔甲,骑着战马踏过冰河,出征北方疆场。全诗感情深沉悲壮,凝聚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所以,不管是兴奋的还是哀伤的,沉郁还是激昂,都是作者情感积累到一定程度才创造出来的。

通过诗歌的朗读教学,让学生喜欢上诗歌,从而对古代文化产生兴趣,进而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教学中,诗歌朗读尤为关键,从中可以挖掘诗歌蕴藏的独特魅力,让学生爱上诗歌,爱上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李玉琴.浅谈诗歌朗读欣赏中的审美因素[J].嘉兴学院,2001.5.

[2]周昌武.谈谈中小学诗词教学[J].贵阳师范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12.

朗读教学论文范文7

(一)要把朗读贯穿于阅读教学论文的始终。教师要把熟读每篇课文作为教学论文的基本要求,让学生读得琅琅上口,达到正确地读、流利地读这一基本要求。通常情况下,阅读课可分为三个步骤:

①初读。通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②细读,要抓住重点句段,寓分析于朗读中,以指导朗读进行分析。

③精读。即品评语感,欣赏课文精华。如《草原》第一段所描绘的是一幅辽阔壮丽的蒙古草原美景,读来琅琅上口,读后令人兴奋,余味无穷。像这类课文,教师不必多讲,而应让学生反复诵读、吟味,与作者产生共鸣,学生在评品、欣赏中,情感得以升华。

朗读教学论文范文8

关键词:小学语文;低年级;朗读教学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早在远古时期人们就将“朗读”放在举足轻重的位置,而今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又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可见,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切不可对于“朗读”掉以轻心。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社会生活经验不足,因此,对于文字语言的理解能力也受到限制,若没有教师正确的指导,很容易在朗读中出现问题,如读音不准、节奏把握不当等。错误的朗读行为如果不及时纠正,日积月累,养成习惯,难免就会积重难返。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教学中要对学生朗读多加指导。

在此,我就小学低年级的朗读教学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重视老师范读,做好正确的示范

读对是朗读的基础,在读对的基础之上,才能逐步读得流利,读得有感情。低年级学生在最初的朗读时往往会出现顿读、唱读等情况,教师的范读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一方面,训练学生发音、吐字、念词的基本朗读技能,着重引导学生“读对”;另一方面,训练学生连停、重音、节奏和语气等朗读技巧,着重引导学生“读流利”。此外,范读时,除了朗读技巧之外,教师还应注重自己的面部表情、眼神、手势等无声语言的表达。

虽然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少,但也并非是一无所有,所以教师应该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需要,尽量引导学生迁移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对课文节奏和情感进行自主的把握和理解。

二、引导学生模仿,提高朗读的能力

模仿是小学生学习最初阶段的语言和技能的重要方式,在低年级的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或自己的范读,为学生“打样儿”,让指定的学生进行模仿和跟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并指出同伴朗读中出现的不当之处或精彩部分。之后再读、再听、再评论,通过一系列的交流互动、模仿、评论、矫正、再模仿,循环往复,不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三、注重教师辅读,解决学生的困难

所谓辅读,就是指在学生朗读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及时地帮助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朗读。对学生进行辅读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其一,扶读和学生跟读。教师要正确、流利且富有情感地进行领读,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榜样,让学生跟着老师读。初次跟读时,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跟读,教师应适当地放慢速度,提高音量,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此时,学生声音小,有时还会慢半拍,这都正常,教师要及时鼓励,让学生不要畏惧,勇敢面对。再次跟读时,学生已经能够放_嗓音,大声朗读了,但是要提醒学生注意,不能高于老师的音量,便于学生做好聆听和模仿,最终达到和老师同口、用情、发声;其二,学生自主朗读。教师辅读之后,鼓励学生进行独立的朗读。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需要,采取指名朗读或分角色朗读的办法,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并给与评论。对于朗读好的学生给予表扬,而对于存在不足之处的学生,既要指出不足、加强指导,又要及时鼓励、再接再厉。

四、鼓励学生常读,提高朗读的水平

反复练习是提高学生朗读水平的基本途径。在低年级的语文朗读中,教师切不可纸上谈兵,要着重进行朗读实践教学。尤其是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而言,教师逐字逐句的讲解式教学绝不适合,教师应当将这些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多朗读,无论是齐读、轮读,还是个人读、分角色读等,只有学生多读、常读才能提高朗读能力。

五、设置朗读比赛,提升朗读的激情

在低年级的朗读教学中,比赛形式的朗读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积极组织一些朗读比赛、朗读会等,培养学生对朗读活动的参与意识,鼓励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朗读,读出个性,读出特点。在这样的你追我赶的朗读氛围中,学生不仅朗读热情高涨,还能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自己的朗读能力。

总之,只要我们能够正确地认识朗读,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持之以恒,就一定能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并让学生在朗读中学会学习。

参考文献:

朗读教学论文范文9

关键词:初中教学;朗读环节;途径和方法

一、明确朗读教学的目的和目标

朗读是语文课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这一过程并不是乱读和滥读,更不能用一种放羊式的方法进行无意义的朗读,而要在朗读前将朗读的目的和目标进行指导和说明,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朗读,进而提高优化朗读环节。如,老师在对《曹刿论战》进行朗读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就要明确这篇课文的教学目的和重点,就是曹刿的言论。在朗读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就可以让学生重点朗读这一部分的内容,使学生对朗读和授课的内容有一个更加深刻的了解,优化朗读环节。

二、运用多种形式对文章进行朗读教学

朗读的形式有很多种,老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要优化朗读教学这一环节,就要根据所讲授文章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朗读形式进行讲授,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对文章理解得更加透彻,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如,老师在对《范进中举》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就可以通过分角色朗读或者扮演来朗读这篇课文,让学生掌握文中范进、胡屠户等角色的特点,进行有感情的朗读,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优化朗读教学这一环节。

三、教师应该科学、合理地进行朗读教学指导

在朗读的过程中,如果只是让学生自由地去阅读,就会导致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生很多错误,语调、语速以及感情等都掌握不好,所以要优化朗读环节就要由老师对朗读方法进行指导,也可以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情境进行指导。如,老师在对《回忆我的母亲》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就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朗读教学指导来进行朗读教学,首先把这一文章的主要基调告诉学生,让学生以一个正确的感情来朗读这篇课文,对于朗读过程中的重音、停顿以及语调和阅读速度的快慢均进行一定的指导,通过这样的方法让学生可以更好地进行文章的朗读。

综上所述,在对初中语文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地运用和优化朗读这一环节,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让学生对文章进行阅读,了解文章的情感和内容,使学生投入教学和文章的情境中,引发其主体的感受,进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