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现值计量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21 17:05:16

现值计量论文

现值计量论文范文1

论文关键词:公允价值,市价计量,模式创新理性选择

 

百年不遇的金融风暴,袭卷全球,使世界经济陷入了自二战以来最为严重的衰退,在人们纷纷指责房地产、金融资产泡沫破灭的同时,也在认真反思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存在的弊端,即产生的顺周期性,对资产价格助涨助跌的作用,背离了资产的内在价值,人们曾经预言公允价值是目前最好、最合理的计量模式,却在这次危机中,扮演了“经济杀手”的角色,为这场危机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期盼经济复苏的同时,人们也更迫切希望找到一种更合理、更科学的会计计量模式,来消除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经济产生的负影响。

一、公允价值计量的特征及优点

公允价值,英文为Fair Valve亦称Market Valve或Mark to Market,所谓公允价值是指以市场价值作为资产和负债的主要计量属性。公允价值与传统的计量模式相比,其最大的优点是更强调资产、负债的现实价值,从而与账面值产生了公允价值变动,这种公允价值变动是通过对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比较产生的,从而影响所有者权益,表现为对损益与权益的调整。以公允价值对资产和负债情况进行计量,由于其反映了资产负债现时真实价值,对债权人、投资者、社会公众来说,以此为计量基础反映的会计信息提供了其决策更相关和有用的信息,极大地提高了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受到了社会公众的普遍欢迎。因此,以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已经成为国际会计的一种潮流趋势,代表了国际会计发展和改革的一个最主要的方向。近年来,国际会计准则及美国等一些市场经济发达国家颁布的会计准则,纷纷将公允价值作为重要甚至是首选的计量属性来加以运用, 特别是对于可以取得公允价值的交易或者事项中,以提高社会公众对于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二、公允价值计量属性适用性的障碍

与历史成本法相比,公允价值计量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其产生的顺周期效应缺陷也是明显的,即对资产的助涨助跌的作用,加剧经济的巨幅波动,从而推动了金融危机的深度与广度。尤其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更难以保证准确公允价值的公允性、合理性。具体说来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一)、公允价值理论的假设前提很难满足。首先,在交易市场的交易行为很难界定该交易行为是否公平,因为交易的双方最终结果有盈亏,对哪方是公平难以确定;其次,交易的双方也很难界定是熟知交易对象,事实上,市场总是存在信息不对称性,一方总比另一方要知道多的信息,另外熟知的定义,熟知的程度比较,实践很难界定;再次,交易市场总是存在强者与弱者,市场参与从来就没有公平性,那种理想的市场交易环境及公允价格在现实的市场很难得到反映,换而言之,理想的市场与现实的市场有相当大的距离;(二)公允价值反映的利润不真实。反对者认为会计必须是对过去的事项可以进行计量,而不是对未来将要发生的事项进行计量,否则财务会计变成财务预测,公允价值理论将未实现的公允价值变动记入利润,违背了会计核算的最基本的原则----权责发生制;(三)、公允价值不能提供与收入、费用相配比的,以确定经营成果的相关信息;(四)、公允价值计量资产价值的真实性值得怀疑,会计计量以持续经营为前提,如果公司一旦被出售的话表现出的是清算价格而不是市场价格,其计算出的利得和损失没有依据;(五)、公允价值提供的信息没有相关性,当只有公司清算时,公允价值会计提供的脱手价格信息才具有相关性,如果公司将持续经营的话公允价值的脱手价格信息不具有相关性;(六)、利润反映不科学。如果存货以市场价格计量的话,那么其反映的销售利润为零,因此,会计核算的重点变成了价格变动,使报表阅读者无法获取真实的信息,则无法对企业的业绩进行评价;(七)、公允价值理论对企业的无形资产因不能单独出售不予计价,因而对无形资产的价值考虑不够充分,未能充分体现企业整体资产价值;(八)、不具有可加性。公允价值认为,只有过去的或现在的经济活动为基础计量方法才是客观的、预期的数据不能于现有的数据相加,如果资产强行处置与渐进、有序处置存在差异的话,那么实际确定现行现金等价物肯定预计,那么就与公允价值模型产生矛盾,另外当单项资产处置与资产组合处置,价值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得出现行现金等价物本身不能相可加性;(九)、公允价值反映的资产市价,而不是反映企业的内在价值,因此,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有对资产价格助涨助跌的作用;(十)、在相关资产、负债不存在活跃市场或实际成交时,其公允价值的计算确定往往带有企业对其价值的主观判断,这种判断未得到实际公允市场交易的确认,因此其可靠性相对难于验证论文开题报告。(十一)、现行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未能正确反映所有者权益自身的价值变动。根据现行会计准则的规定,所有者权益的计量来源于资产减负债的余额,其计量的结果与所有者权益实际价值相差较大。其原因是现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所有者权益未进行市价计量,因此未能正确反映所有者权益自身的价值变动,与公允价值理论矛盾;(十二)、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资产、负债的价值变动不应该计入利润。这主要是因为1、价值变动并没有具体的交易行为,不产生收入、费用,且具有未来不确定性,无法进行计量确认;2、现行成本并没有节约,因采取某种行动而没有采取其他行动所带来的机会利得,当采取行动后就没有了,一旦购买资产,其成本就变成现实,唯一选择出售或继续使用,因此,现行成本法采取的财务资本观的持有利得缺乏理论基础;3、资产、负债价值变动不反映已实现的或预期的现金流量,那么计入利润是没有依据;4、没有证据证明资产、负债价值变动与现值之间存在联系;(十三)、现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将净资产等同于所有者权益。企业整体价值观认为,净资产是指企业未来的可持续的现金流入的现值,在数量上等于企业全部资产减去全部负债后的余额,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过去形成应该归属所有者享有的经济利益。说的更通俗些,它是企业过去形成自创无形资产及所有者投资的成本并且包括机会成本。两者之间在会计计量上并不完全相等,也并不是同一概念。如是同一概念没有必要用二个名称表达同一属性。因此,净资产与所有者权益是二种不同的概念。即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净资产价值不应等于所有者权益价值;(十四)现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价值属性反映不清晰。根据公允价值理论应该反映是资产的交换价值,而实际运用中由于现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采用市价计量为主,其他计量并存的混合计量模式,因此反映的资产属性是多种多样的,包括投入价值、重置价值、交换价值、在用价值等价值属性,这样形成了理论与实际运用的矛盾,因此其提供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真实性值得怀疑;(十五)、现行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没有保证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在同一时点下的可比性、可加性。由于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特别强调时点性,即考虑时间对会计计量的影响,换言之,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在不同时点具有不同的价值,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在不同时点上不具有可加性、可比性的特点,因此,在运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不应该继续采用历史成本计量的投入价值等其他价值属性替代公允价值,而现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采用多种计量模式,其中包括了历史成本法,将不同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价值属性进行累加,将不同时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价值进行累加,从而无法保证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价值的真实性、公允性。

三、市价计量模式的建立

新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又称为市价计量模式,所谓市价计量模式是指会计要素应按照会计当日的市场价格进行计量。可以采取以下方式进行计量。1.逐日市价计量;2.报告日市价计量。即在会计日常核算上,如无特殊要求一般采取历史成本法计量,(特殊情况如交易性金融资产,长期股权等资产采用逐日市价计量),报告日时调整到市值计量,从而产生价值变动科目。市价计量模式反映的是企业时点上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价值,并且考虑到时间这一因素对会计计量的影响,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在不同时点上具有不同的价值,不同时点上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不具有可加性、可比性的特点;它与现行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主要区别在于:(一)前提不同,现行的公允价值前提1.为公平交易形成的价格;公平交易是公允价值形成的一个最重要的基本条件,交易双方应该彼此平等,自由的进行交易;2.为交易双方应当是持续经营企业,不打算或不需要进行清算、重大缩减经营规模,或在不利条件下仍进行交易。这一假定实际上是对公平交易进行补充定义及说明。如果交易一方或双方在财务困难或面临重大经营规模调整,缩减时候,交易形成的价格往往是不是公允的,不是正常交易形成的价格。3.为交易双方应是熟悉情况的,这一假定仍然是对公平交易的补充。如果交易一方或双方不熟悉交易对象的情况,其形成的交易金额很难说是公允的。市价计量模式前提:1.名义货币发生变化。货币的价值如果随时间发生变化的,则对资产价值发生影响,通涨时,资产价值上升,通缩时,资产价值下降,从而使资产、负债在不同时点上具有不同价值,不同时点上资产、负债不具有可比性、可加性;2.社会生产效率日趋提高,使商品的生产成本降低,从而使商品价值在不同时点具有不同价值;3.商品经济和资本市场化、信息化、透明化。随着商品经济和资本市场的发展,企业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价值已经基本市场化、商品化,人们从投资的需求,迫切关注会计报告提供的会计信息是否有效,其目的有助于评价与决策,因此从投资角度来讲,报告使用者使用报告的目的通过了解的会计信息,判断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市场价值是否合理,从而发现投资机会。因此,在市价计量模式下,应当真实反映所有者权益的市场价值;(二)、理论依据不同。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论文开题报告。 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存在市场交易价格的情况下,交换价格即为公允价值,由此可见,公允价值的最大特征就是来自于公平市场的确认。由于公允价值是在许多限定和假设条件下取得的,因此,对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的确认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其实,在存在市场交易价格的情况下的资产交换价格也非真正意义上的“公允价值”;更何况在资产没有市价的情况下,其公允价值的确认更具有人为的因素。因此给盈余管理带来很大的空间。而市价计量模式,其理论依据来源于资产的价值属性决定于计量模式,不同计量模式体现的资产价值属性不同。采用市价计量反映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交换价值,更真实反映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在某一时点市场价格,与公允价值计量相比毕业论文开题报告,采用市价计量并不去研判市场价格是否合理、公允,从而更加突出了会计的反映功能,因此其提供的会计信息更真实、可靠,相关性强;(三)、价值属性不同。现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采用是市价计量模式为主,其他计量模式为辅的混合模式,反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价值属性是混合的价值属性,其所有者权益的价值量是介于投入价值与市场价值之间。市价计量模式是单一的计量模式,反映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交换价值,根据公允价值理论公允价值应该反映的资产属性是交换价值,而非混合的价值属性;(四)、核算的摘要是因为1.企业在正常运营情况下不存在发生会计理论所假设会计主体发生清偿责任,并且这种假设情形与会计假设的持续经营的前提发生矛盾;2.企业在持续经营情况下与清偿条件下,由于存在未来盈利的预期不同,因此价值量存在很大的差异;3.企业在持续经营情况下,会计的任务只能真实地反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在某一时点的市场价值,相反并不能准确、真实地估算会计主体假设被清偿的所有者权益价值。即假如企业发生清偿情形,其所有者权益价值也取决于市场交易,而不是取决于会计计量的结果。因此,我们不妨把该种会计理论称为“预测会计”或者“算命会计”更为贴切、妥当;(七)、会计等式不同。现行公允价值理论将所有者权益的计量来源于资产减负债的余额,即资产与负责决定所有者权益的价值;而市价计量模式认为,所有者权益价值来源市场交易结果,即供求关系是影响所有者权益最直接的因素,其他因素影响所有者权益价值也是通过供求关系实现的。因此所有者权益与净资产的概念不同,其价值也有差异,即净资产来源与资产与负债的减项,所有者权益来源与市价,其形成的会计等式:资产市价=负债市价+所有者权益市价+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价值变动。换言之,传统的会计等式:资金来源=资金运用、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会计等式不适用于市价计量模式。

四、结语

总之,在此次金融危机背景下,社会各界已充分认识到现行公允价值计量的弊端,正积极探索、寻找更好的计量模式,遵循谨慎性原则,运用有效计量方法,避免对资产或者市场的负面影响,而采用市价计量方法吸收了公允价值理论公允地反映资产、负债价值的优点,同时又从会计理论上解决现行的公允价值计量适应性的问题,有效地消除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经济产生顺周期性的缺陷,客观、真实反映企业资产价值和经营成果,其提供的会计信息具有很强的可靠性、相关性,因此市价计量模式将是未来会计理论探索、发展一种新的方向、途径。

参考文献:1.企业会计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经济科学出版社,1-6

2会计历史与理论研究,王光远.福建教育出版社

3.于玉林。现代会计结构论。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4.陈国辉。会计理论体系研究。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现值计量论文范文2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EVA的理论和模型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企业在会计上除了考虑各种要素成本还必须考虑资本成本,企业的创造价值减去资本要素成本之后的值,才更具有现实的企业价值意义。特别在中国国内方面,政府引入了EVA作为国资委下属央企考核机制的措施,这又将EVA体系为企业价值带来的影响引入广泛讨论当中,EVA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特别是中国上市企业的实际情况如何成为了非常有意义的研究课题。本文希望通过实证研究来考察EVA 与我国上市企业价值的相关性。

二、EVA价值相关性国内外研究

迄今为止,国外开展了较为成熟的EVA价值相关性的实证研究,国外的一系列研究大多针对EVA和每股净利等传统绩效评价指标进行了相关性研究,但也有一些研究评估了EVA公司在现实中的绩效行为。在研究方法方面,国外研究大量使用了实证分析的方法。国内方面,胡俊娣(2003)进行了ROI 和 EVA的对比分析研究,认为传统ROI计算方法不如EVA评价方法。王燕妮 (2004)认为EVA 需要进行综合考虑,但从财务方面评价,其效度很高。游明洁(2010),徐晓薇(2010)等人的研究表明EVA在评估企业价值方面具有较强有效性。

三、实证研究

(一)样本选择

本研究选取我国2008、2009、2010年深沪两市IT类企业,同时去掉ST、PT 股票并去掉统计数据不完整的公司样本。经过上述调整后的总的样本个数为421个。

(二) 变量选择

因变量(企业价值代表性变量)也就是公司价值变量,本文由市场增加值(MVA)代表。EVA代表性变量为股经济增加值(EVAPS),每资本经济增加值(EVAPC)以及资本收益率(ROC)。会计指标体系方面选用了如下指标:OCPS(每股营业现金净流量)、ROE(净资产收益率)、EPS(每股收益)。

(三)实证研究结果

研究首先进行了相关性分析,检验以上7组数据之间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对六个变量分类别同因变量(公司价值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即主要针对 MVAPC 进行回归分析。我们可以建立如下回归方程:MVAPC = β 0+ β1EVAPC +β2EVAPS+β3ROC+β4。从以上分析能够看出,EVA变量对公司价值有很好的解释力,其中F值高达52.564,R方为.274,说明EVA变量对模型解释高达27%。实证结果支撑了EVA对企业价值具有较强的解释能力这一结论。

其次,通过多元回归分析(传统会计变量与企业价值变量),可以看到会计变量总体上对公司价值的解释力和EVA变量相比不高,从统计结果上看其解释力小于10%。而统计结果的F值为8.273,会计指标变量的回归方程在0.001的水平上显著,数据结果表明会计变量可以解释企业的市场价值。但如果与EVA变量回归方程相比,会计变量的回归方程整体显著性明显较低。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得到了:传统会计变量对企业价值具有一定解释能力;且EVA相对于企业价值的解释力更大,明显高于传统会计变量对企业价值的解释能力。

最后,如果在评价企业价值时如果同时引用EVA指标和会计指标,调整R方与EVA回归模型相比有了一定的提升,当我们同时使用传统会计变量和EVA变量时,模型对MVAPC的拟合程度有了显著提高,我们可以得到结论:同时使用量类变量后解释变量对公司价值的解释度有了明显提高了;观察统计方程的F值高于30,这一结果大幅度超过单纯采用会计指标的统计结果。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EVA指标虽然有较高的解释能力,但是它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会计指标,传统变量是很重要的企业价值指标,在对企业价值的解释能力方面也有相当大的作用。

综上我们得到如下结论:当综合使用传统会计变量和EVA的时候对企业价值的解释能力最强,而单纯使用EVA变量时其对企业价值的解释能力其次,如果单纯使用传统会计变量其对企业价值的解释能力最弱,同时单纯使用传统会计变量仍然有一定的解释能力,所以传统会计变量仍然不能被完全替代。

四、研究展望

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将EVA研究结论与企业内部管理相关联,研究EVA企业价值相关性是否和企业内部管理有关联,从而让这一研究在企业中发挥实践作用。

参考文献

[1] 胡俊娣.投资回报率和经济附加值在财务评价中的比较研究[J].商业研究,2003(05).

[2] 王燕妮,王波.EVA与现有评价指标的比较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004(07).

[3] 王化成, 程小可, 佟岩.经济增加值的价值相关性:与盈余、现金流量、剩余收益指标的对比[J].会计研究 , 2004(05).

[4] 王泽萍.基于于EVA的企业价值评估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硕士论文, 2006.

[5] 游明洁.EVA在评估企业价值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论文, 2010.

现值计量论文范文3

关键词:矿产资源价值;储量价值;会计计量;公允价值

中图分类号:F235.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217(2010)04-0053-05

一、引言及文献综述

矿产资源属于耗竭性的不可再生资源,包括已开发和待开发的矿产、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资源。国内外关于矿产资源价值的研究很多,主要集中在矿产资源的价值构成、价值评估及价值计量上。早期,一些观点认为矿产资源是没有价值的,他们依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矿产资源本身没有凝结人类的劳动,因而是无价值的。目前,国内外对矿产资源的价值已基本达成共识,认为矿产资源是有价值的,但对矿产资源的价值构成有不同的观点。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稀缺价值论、劳动价值论、边际效用论、代偿价值理论、二元价值论、三元价值论、能值价值论等,它们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自然资源的价值。最早对资源价值进行研究的是Hotelling(1931)0,他的理论为自然资源的价值评估提供了理论依据。A M M Jamal和John L Crain(1997)在Hotelling价值理论基础上对潜在价值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认为未来更高的资源净价格将使现有资源所有者推迟开采,否则,他将加速开采。BrianRoach,William W.Wade(2006)考虑了生态环境对矿产资源价值的影响,在确定矿产资源价值时应将生态补偿费用纳入进去。罗丽艳(2005)提出了代偿价值理论,认为商品经济价值是劳动和自然资源的耗费,替代和补偿这种耗费所必须的物质量是商品交换价值的底线。谭俊华(2005)提出了三元价值论,认为自然资源的价值由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构成。喻建良(2007)认为在矿产资源开发战略中应通过资源折补,使矿产资源的稀缺价值、时间价值和空间价值得到补偿。洪丽君(2007)则提到能值价值论,认为只有能值可以衡量自然资源财富。

矿产资源价值评估是矿产资源价值计量的一个难题。很多学者采用收益现值法、成本核算法、市场价格法、替代市场方法对矿产资源价值评估进行了研究。最有代表性的是徐兰军在其博士论文中(2003)选择收益现值法对耗竭性资源资产价值进行了评估。计量方面,以前人们普遍认为矿产资源是无价值的,导致矿产资源资产没有全面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储量价值没有体现在会计报表内,没有真正体现矿产资源的价值。孙家平在其博士论文中,建立了矿产资源资产的有形化确认理论。龚光明指出我国石油天然气会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储量资产的缺位,建议我国石油天然气资产采用“历史成本+储量数量”报告模式。

上述研究从不同的侧面阐述了矿产资源的价值构成及评估,形成了一套具有较强操作性的矿产资源评估理论与方法。但由于矿产资源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这些研究也存在不足,有的价值构成不全面,有的对价值的本质内涵认识不清,有的割裂了价值构成中各部分间的内在联系。矿产资源价值评估是世界性的难题,尚需国内外的专家学者进行深入的研究。计量方面,现有的研究也主要停留在历史成本上,以勘探支出作为矿产资源资产的成本,未反映矿产资源的储量价值。基于这些不足,本文将运用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地租理论、效用价值理论、现代产权等理论,先从宏观角度研究矿产资源的价值构成,再从微观角度探讨矿产企业如何计量其所拥有的矿产资源,使之有利于矿产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人类的和谐发展,为我国矿产资源实行有偿开采奠定理论基础。

二、矿产资源价值理论和价值构成

(一)矿产资源价值理论

矿产资源价值理论主要有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地租理论、效用价值理论、现代产权等理论。马克思首创了劳动二重性学说,阐明了价值是由抽象劳动创造的基本原理。价值量的大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矿产资源是地质作用形成的,本身没有凝结人类的劳动,但在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和开采过程中,需要投入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因而矿产资源具有价值。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资源体中凝结的人类劳动的价值会不断增加。

借用土地所付出的代价叫做地租,早期的亚当・斯密和李嘉图对地租理论进行了研究,后马克思发展了他们的地租理论,其地租理论体系包括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他指出“真正的矿山地租的决定方法,和农业地租是完全一样的”,绝对地租“在真正的采掘工业中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矿产所有权的垄断是产生矿山绝对地租的原因,资源禀赋及分布是产生级差地租的源泉。

英国早期经济学家N・巴本是最早明确表述效用价值观点的思想家之一。他认为,一切物品的价值都来自它们的效用;无用之物,便无价值;一切物品能满足人类天生的肉体和精神欲望,才成为有用的东西,才具有价值。效用价值论的早期代表是维塞尔,他首创了“边际效用”一词。矿产资源作为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其有用性是毋容置疑的,它可以使人们获得心理和物质上的享受。按照效用价值理论,无论矿产资源中是否凝结了勘查、开发的人类劳动,因其有用性就决定了它具有价值。

产权是实现矿产资源价值的保障。美英等国矿产资源的产权归属清晰,谁拥有所有权,谁就拥有矿产资源的价值。我国《矿产资源法》明确规定矿产资源归国家所有,并指出国家依法享有对矿产资源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明确产权,就能明确矿产资源的责权利主体,才能正确计量矿产资源的价值。

(二)矿产资源的价值构成

1 矿产资源内在价值。内在价值即矿产资源自然赋存的价值,其大小由矿藏的特性决定,富近浅易的矿藏和贫远深难的矿藏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肯定不同,因而其价值也不同。矿产资源赋存价值与劳动量的投入没有太大的关系,其主要根据矿藏的丰度和品位来决定。内在价值与西方的效用价值论融合。矿藏储量开采有一个长期的过程,矿产资源的内在价值需要反映货币时间价值。在具体计算时,可以估算矿藏开发每年可能获得的未来净现金流量,选择企业特定的折现率折算为现值。公式为:

其中:P1代表矿产资源储量的内在价值;p表示矿产资源的价格,P可以从矿产资源市场获得,目前国际国内都在发展矿产资源市场,价格能够获取,g表示每年的矿产资源开采量,c表示每年的矿产资源的必要合理开采加工成本,r表示贴现率,t表示

某年份,”表示该矿区的生产年限。

2,矿产资源外在价值。矿产资源外在价值是为了补偿劳动耗费,开发替代资源,补偿环境破坏的价值,包括矿权取得成本、环境补偿费、矿产资源补偿费、勘探耗费补偿费等。

(1)矿权取得成本。矿权取得成本包括购买或租赁财产所支付的租赁定金和选择权支出,以及经纪人费用、记录费用、法律费用和其他费用。在西方国家,土地和矿物实行私有制,土地所有者往往亦是其地下和地面上矿物的所有者,因此,矿区租赁协议与矿物分享协议往往合二为一。在我国,矿物为国家所有,土地所有权归国家所有。要取得矿山勘探、开发及开采权,必须支付地租。地租理论为我们确定矿产资源价值提供了一种简单可行的理论方法。但是,简单利用马克思的地租理论来确定矿产资源价值是不科学的,因为矿产资源价值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这些决定了矿产资源价值的复杂性和多重性。矿权取得成本用公式表示为:

D=d+T+u

其中:D表示矿权取得成本,d表示地租,T表示矿产资源税,u表示其他费用。

(2)地勘补偿费。地质勘查、勘探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的劳动过程,地勘工作者要运用勘探工具和勘探技术勘探矿产资源是否存在以及是否值得开采,因而外在价值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相融合。地勘成本是地勘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支出,包括地貌、地质和地球物理调查费用,取得进入矿区进行这些调查权利的费用,地质师和地球物理勘探队的工资和其他费用,干井贡献和井底贡献费用,探井的钻井成本和井的装备支出等。勘探成本一般采用分项工程累计求和的方式求得:

Kt=Wf+Jf+zf+Sf+Qf

其中:Kt表示地勘补偿费,WF,表示物探费用,Jf,表示探井费用,Zf表示勘探装备费用,Sf表示试采费用,Q,表示其他费用。

(3)矿产资源补偿费。矿产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随着矿产资源的开采利用,地层中蕴藏的矿产资源会越来越少,直至耗尽。国家对矿产资源征收矿产资源补偿费,就是为了补偿矿产资源的开采。矿产资源补偿费,是按照矿产品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计征。其计算公式为:

B=q×p×f×ψ

其中:B表示矿产资源补偿费。g表示每年矿产产量。p表示矿产资源的价格,采矿权人对矿产品自行加工的,按照国家规定价格计算销售收入;国家没有规定价格的,按照征收时矿产品的当地市场平均价格计算销售收入;采矿权人向境外销售矿产品的,按照国际市场销售价格计算销售收入。,表示补偿费费率,矿产资源补偿费费率有:0.5%、1%、2%、3%、4%等,如煤炭、煤层气、石油、天然气的费率均为1%,费率平均为1.18%。ψ表示开采回采率系数,开采回采率系数一核定开采回采率/实际开采回采率。矿产资源补偿费以矿产品销售时使用的货币结算;采矿权人对矿产品自行加工的,以其销售最终产品时使用的货币结算。

(4)生态环境补偿费用。矿藏开采过程中要排放出大量的污染物,造成周围地区空气、土壤、地下水严重污染,破坏了生态环境。还可能形成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地裂缝等地质灾害,造成周边企业厂房和居民建筑破坏。开采矿产品的收益一部分是以牺牲环境效用为代价的,为恢复环境所消耗的人力、物力的价值即为环境损失价值。生态补偿费用的大小取决于矿产开发过程中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清晰界定的产权是矿产资源价值补偿的前提条件。按照产权理论,遵循谁污染谁负责的原则,矿产资源开采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理应由开采企业负责。目前我国实行生态环境补偿费由企业交给国家,国家利用此经费代其治理保护生态环境。对生态补偿费用的计算有市场价值法、资产价值法、人力资本法、旅行费用法、防护费用法、恢复费用法及调查评估法等。生态环境补偿费用的计算比较复杂,本文不讨论生态环境补偿费用的计算,只用E表示。

3 矿产资源总价值。矿产资源价值由矿产资源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构成。计算模型如下:

其中:P1表示矿产资源的内在价值,Px表示外在价值。

三、矿产资源会计计量的创新及运用

矿产资源因其具有价值,应纳入会计报表核算和披露。当前,在矿产资源会计中,最重要的问题是矿产资源资产的计量问题。会计的核心是计量。当前美国、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及澳大利亚等都在研究会计计量问题。表1为会计计量方法的比较。

美国FASB主张首先使用历史成本,但也允许将历史成本与其他计量属性一起使用。2006年FASB正式FASl57“公允价值计量”,标志着公允价值计量在21世纪将取代历史成本而成为主要计量模式。IASB最常用的计量属性是历史成本,但是历史成本通常可以与其他计量属性结合起来使用。IASB已将公允价值提上了议事日程,并于2009年了ED/2009/5征求意见稿。澳大利亚目前没有单独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但它紧随IASB,了征求意见稿EDl81(2009),说明它也是认可公允价值计量的。我国2006年颁布的新准则,逐渐引入了公允价值的计量。

在矿产资源领域,美国是最早对石油天然气会计研究的国家,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石油天然气会计准则体系。澳大利亚矿产资源非常丰富,早已建立了独具特色的权益区域法会计准则体系。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也在积极研究探讨矿产资源会计准则。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27号――石油天然气开采》开启了我国采掘业会计的先河。表2为各国矿产资源会计准则及计量方法比较。

从表2可看出,各国对矿产资源资产的计量都采用历史成本法,只考虑了矿产资源外在价值的补偿,将勘探开发支出按成本法处理,没有考虑矿产资源的内在价值即储量价值的计量和披露问题。SFAS19要求以传统的历史成本为基础,采用成果法将勘探开发支出按一定条件予以资本化。SFAS25仍然坚持采用历史成本法核算,只是在成果法外还可以采用完全成本法。SFAS69首次考虑了储量价值的计量,要求石油天然气公司采用“储备确认会计”(RRA),首次考虑了储量价值的计量,但由于其存在很多不足,最终没有被采用。IFRS6和AASB6的规定是一致的,勘探与评价资产的初始计量采用成本法,后续计量采用成本法或重估模式。我国石油天然气准则也规定采用成本法计量。

单纯考虑外在价值的计量是不够的,还必须考虑内在价值的计量。由于矿产资源价格经常发生变化,受社会经济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较大,因此,应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矿产资源储量并进行披露。目前已有了运用公允价值计量的理论和现实基础:(1)公

允价值理论基础。FASB一直致力于公允价值的研究,IASB计划在2010年颁布公允价值会计准则。我国谢诗芬教授一直研究公允价值理论,她认为21世纪的财务变革正呼唤着“价值型会计模式”;(2)矿产资源市场的发达和完善程度。国际矿产资源市场发展比较成熟,尤其是石油天然气市场很完善了,较容易获得市场价格。目前,我国也已经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市场经济运作机制,这为矿产资源公允价值的确定提供了最好的依据。在运用公允价值时,可以参考市场指导价和折现率来估计矿产资源的价值;(3)计价技术的开发和利用程度。现值计价技术近20年来在概念框架和实用技术上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FASB经过12年多的努力终于在2000年了SFAC7,IASB也把现值会计列入了准则制定规划;被誉为金融理论经典之一的Black-Scholes期权定价模型的实际运用,为现值计价技术开辟了前进的道路。

不同的矿产资源价值提供不同的决策信息,以不同会计计量属性为基础计量的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是不同的,历史成本基础会计计量和价值基础会计计量各有优缺点,在矿产资源计量中,实现两种会计计量基础的有机结合应用才是最好的会计方法,才能使会计信息既相关又可靠。因此,在矿产资源计量中,针对矿产资源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应分别采用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核算。

1 历史成本法。成本法是从取得矿产资源资产的角度反映矿产资源资产价值。在成本法下矿产资源价值包括勘探、开采等成本。勘探开采成本是过去已经发生的成本,是对勘探耗费的补偿。矿产资源的环境补偿费是矿产企业交给国家,由国家利用此经费代其治理保护生态环境,也是对过去已经发生支出补偿。历史成本反映了矿产资源的过去价值,有助于对各项矿产资源的控制和监督,具有客观、可验证、易取得、简单等优点。

2 公允价值计量法。公允价值是指矿产资源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进行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矿产资源的内在价值即地层赋存价值,包括探明的、可能的和未探明的矿区资产的价值,计量时采用公允价值比历史成本更好。因为其开采期较长,能给矿产企业带来未来的现金流入,但现金流入的计算要根据地层的储量总量和市场价格来计算。计算时还需考虑货币时间价值,选择合适的折现率,折算为现值。公允价值的确定可以分为三个主要层次(IASB,2009):(1)在活跃市场上有相同的资产或负债的报价信息时,使用该报价信息所估计的公允价值;(2)在活跃市场上没有相同但有相似的资产或负债的报价,这种相似的报价可用来进行公允价值的估计,但应当调整相同与相似之间的差异;(3)在第一个层次和第二个层次的估计尚不可能时,则应用估值技术方法进行公允价值的估计,未来现金流量法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

由于金融危机的出现,人们对公允价值会计计量产生了疑虑,公允价值在矿产资源资产计量中的应用短期内还难以实现。采掘行业对使用公允价值会计计量的担心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财务报告中的资产和损益受储量数量估计、商品价格和汇率波动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公允价值的运用会增加财务报告的波动性。因而公允价值要在矿产资源计量中运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四、结论

综上所述,对矿产资源价值评估和会计计量相关问题的阐述和探讨,得到如下结论:

现值计量论文范文4

[关键词]公允价值会计 金融危机 发展

一、公允价值会计的内涵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并自愿的各方之间,交换一项资产或就结算一项负债时采用的金额。中国新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是指熟悉市场情况的买卖双方在公平交易的条件下和自愿的情况下所确定的价格,或无关联的双方在公平交易的条件下一项资产可以被买卖或者一项负债可以被清偿的成交价格。

公允价值会计是指某些项目(目前主要指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主要是前者)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财务会计中进行两步确认,先进行正式记录(按复式簿记要求),再计入财务报表,成为财务报表表内项目的会计模式。如果资产持有者仍继续持有,应认为它是在交易中或可供销售的资产,从而应按报告日的市价或类似资产的市价进行后续计量(即重估价),并确认公允价值的变动(即账面价值与当前公允价值的差额,相当于可实现但并未实现的利得和损失)。

公允价值是会计准则中的一种计量属性,目前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和美国公认会计原则中都要求对许多财务报表项目以公允价值计量,因此如何恰当计量公允价值成为了一项重要议题。公允价值会计目的是使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更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现时价值,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

二、金融危机之前的公允价值会计

金融危机之前的会计强调把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引入会计,公允价值会计是财务会计未来发展的趋势。

谢诗芬、戴子礼在《现值和公允价值会计:21世纪财务变革的重要前提》(2005)一文中,从价值、财务、会计的关系分析出发,指出:“不论会计或审计,都必定以价值计量为最重要之责任,而财务管理则以价值计量为一不可或缺的重要前提。”“价值是财务与会计的核心概念、本原逻辑和联结纽带。”进一步分析价值、现值、公允价值的关系,指出:“公允价值是经济学中价值概念的会计表达、是对能反映会计要素本质特征的现值概念的体现;公允价值会计就是基于价值和现值的会计。”进一步分析了公允价值概念,指出:“从纯粹的理论上推导,……必须实行全面的公允价值会计,即对所有资产和负债都运用公允价值进行初始确认计量和后续确认计量。”最后分析了财务变革对价值会计的需求:衡量和评价企业价值最大化、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方法和指标等财务变革呼唤“价值型会计模式”。“不论用什么方法和指标来衡量和评价价值,其中都必然会涉及到现值和公允价值会计问题。”

葛家澍先生发表《关于在财务会计中采用公允价值的探讨》(2007)。文中葛家澍先生追述了最早关于公允价值的论述。“早在 1961年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所属会计研究部主任Maurice Moonitz在其撰写的ARS No.1中就提到‘公允价值’这一概念。”进一步介绍了我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对公允价值的定义,并对公平交易、熟悉情况的自愿的当事人、交换的金额三个概念进行了分析。介绍了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指出:“当前惟一单一的、连贯的、内在一致的公允价值计量会计准则只有FASB。”并进一步对IASB与 FASB 分别给出的公允价值进行了比较。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公允价值的特点:“第一,以市场而不是以特定主体为计量的基础。第二,以基于确定承诺的假想交易为对象,因为此时并无实在的交易。第三,计量日不是交易日,而是确定承诺日和清算交割期以前的每个报告日。……第四,由于它主要是参照市场的估计价格,因而即使估计未必完全可靠,它始终面向未来,在它的金额、时间安排等方面力求反映市场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在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公允价值如果普遍运用于会计和财务报告,经济学家对会计信息的预期是有可能实现的。”“公允价值计量乃是财务会计发展的大势所趋;如果公允价值得以全面应用,则财务会计将有可能反映企业的价值(或其近似值)。”

葛先生在文中也分析了公允价值计量的重要局限性,即“估计价格会出现偏差”。同时葛先生指出:“随着估计技术的发展 ,这一局限性会逐步得到改进。”

另外注意当时葛先生还没有对公允价值计量与公允价值会计做出区分。新会计准则出台后很多学者分析了公允价值会计在我国的运用。如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曲婧在《公允价值若干问题研究》(2007)中分析了公允价值计量的方法及其在负债上的应用;分析了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应用范围,指出:“我国对公允价值的运用比较谨慎。”;最后对提高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提出了4项建议和措施;结论指出:“我国应当从国情出发,有步骤地积极实施公允价值会计。”

三、金融危机之后的公允价值会计

金融危机之后,金融界指责公允价值会计在经济危机下,估计市场价格脱了实际价值,使金融机构大量确认了未发生的损失,最终导致了金融机构的破产。国外会计界进行了调查和反驳。国内会计界开始对公允价值会计进行了反思,对公允价值会计的运用作了分析,也有学者研究公允价值会计的改进。

葛家澍先生发表《关于公允价值会计的研究――面向财务会计的本质特征》。文章指出:“公允价值作为一种计量属性是有用的。”但“要严格区分确认与计量。”“公允价值计量不等于公允价值会计。公允价值会计是把按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和负债确认于财务报表之中。”

文章根据美国证监会挑选的50家金融机构数据对公允价值应用结果进行了分析;在金融危机下,高风险的衍生金融工具市值大幅下滑,金融机构“资产与净资产以及净收益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侵害’”。同时,文章从财务会计的基本特征角度对公允价值会计进行了理论分析,指出:“公允价值计量是建立在假想的(预期的)交易的基础上的。” “把公允价值计量引入资产负债表的根本问题是背离了APB所描述的财务会计的基本特征之一――‘虽然在财务会计上,估计是不可避免的,但应试图使估计的作用降到最低’”。结合金融危机中出现的问题,“如果交易性金融资产在资产中所占比重较大,又由于处于金融危机仍在蔓延和扩散的时期,则企业的净收益将成为已实现收益和未实现利得和损失的混合物, 明显地会歪曲企业的真实业绩,提供既不相关更不可靠的模糊信息。”最后文章总结了公允价值的特点:“公允价值是金融工具最相关的计量属性,是衍生金融工具唯一相关的计量属性。但缺点是以假想交易为对象的估计价格。”得出结论:“历史成本信息由财务报表提供较好,而公允价值信息由报表附注、其他财务报告提供较好。”

葛先生的分析进一步明晰了公允价值会计概念,但同时也否定了公允价值会计的应用价值。同时还有学者提出了对现行公允价值改进的思路。

徐晟在《金融稳定性与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优化――基于动态减值准备的思考》一文中,提出了运用动态减值准备改进公允价值会计。文章首先分析了在不完全市场下公允价值计量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进而放大了金融的不稳定性,指出:危机时期,公允价值计量体系下“金融机构报表反映的价值被市场短期波动左右,不能反映金融机构基本面的变动,错误地估算了金融机构长期资产、负债的价值。”进一步从“管理层的行为短期化和‘缓冲储备’的缺乏”、“公允价值选择权与金融不稳定”、“会计信息没有涵盖模型的多情景压力测试信息”、“银行信贷的顺周期效应明显加大”四方面分析公允价值会计与谨慎性监管的要求也是不相容的。在分析的基础上,文章提出运用动态减值准备技术对金融企业公允价值会计进行优化。文章构建了新的综合损失准备金(动态准备)计算公式:

其中:gent 期间新的准备金计提数量;Lt为当期贷款的余额;α是为了弥补内在损失的一般准备金率;β是本方法的关键数据,是经过监管机构长期统计研究的结果,是针对长时期资产信用等风险的专项损失准备率。

“公式前半部分是新增贷款是的准备计提,是一个正常值。后边则是动态准备因子:在经济膨胀时期,由于即时的损失比率低于长期损失的平均值,那么这部分准备就会上升;在经济衰退时期,由于即时的损失比率高于长期损失的平均值,那么这部分准备就会下降。”

文章进一步分析了动态减值准备的对信息透明度的提升和反周期的作用,指出:在不完全市场条件下,“引入动态减值准备技术有助于提高会计准则和金融监管的相容性,实现金融发展的稳定性。”

南京邮电大学的何卫红在分析会计职能的基础上,“述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理论基础及在财务会计理论框架中的地位,认为公允价值计量没有问题,完善公允价值的估值技术是急需解决的问题所在。”但没有进一步对公允价值估值技术的完善提出建议。

金融危机促使了中国会计界对公允价值会计进行了反思和讨论,这些反思和讨论将会促进我国公允价值会计的发展改革并使之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谢诗芬,戴子礼.现值和公允价值会计:21世纪财务变革的重要前提.[J].财经理论与实践(双月刊).2005(9).

[2]葛家澍.关于在财务会计中采用公允价值的探讨.[J].会计研究.2007(11).

[3]曲婧,薛雷.公允价值会计应用问题探讨.[J].财务与会计.2007(6).

现值计量论文范文5

【关键词】 理论基础;资产减值;新会计准则

一、引言

财政部于2006年2月通知,宣布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中率先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目前,新会计准则已经实施了将近1年,由于新会计准则在对资产的确认以及计量、披露等方面较旧会计准则有很大的改变,新会计准则的实行会对上市公司的账务处理、财务管理运行模式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将会对上市公司相关投资性资产价值和经营业绩产生重大影响,从而带动对上市公司资产的价值重估。新准则的提出目前还存在诸多争议,为了更好地探讨新准则会带来的影响以及新准则的效用大小,笔者认为很有必要讨论清楚资产减值理论基础,本文就是基于这个出发点进行讨论研究的。

二、资产减值起源的理论探究

资产减值会计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近代会计之父帕乔利在其1494年出版的《数学大全》中曾提出不得高估存货的思想。但真正推动资产减值会计发展的是在会计领域引入经济学思想,将资产定义为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

在20世纪早期,人们倾向于从成本的角度来理解资产,许多著名的会计学家如利特尔顿、亨得克里森等都是成本计量的支持者,利特尔顿认为“资产是未消失或未耗用的成本”,亨得克利森也认为“资产的性质是未分摊的成本或未结转为未来各期的数额”。美国会计学会在早期也赞成用历史成本来计量资产,它指出会计从本质上讲是历史成本和收入在当期和以后各期进行分配的过程。

但是随着经济学在会计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以及人们对资产本质的更深刻的认识,资产的概念也在不断地发展。到了20世纪80年代,会计界完全采纳了经济学的观点,将资产概念表述为“未来的经济利益”,对资产不再重视其成本,而是强调其价值,特别是强调其未来的服务潜能或在未来为企业创造现金流量的能力。

笔者认为,引起减值的原因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即社会原因和企业内部原因。社会原因主要是指:1.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生产同样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降低,使资产的重置成本降低;2.新技术、新发明的涌现和应用,使原有资产面临被淘汰的危险;3.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比如汇率下降造成进口设备、原材料的贬值;4.由于债务人的破产或其他原因等而使债务无法清偿。企业内部原因主要有:1.因使用或操作不当而造成资产的提前报废;2.企业的经营业绩已经或将达不到预期水平;3.因环保等问题而导致资产被限期停用。上述原因都会导致资产的可收回价值低于账面价值。为了公允地反映企业资产的真实状况,就有必要确认资产减值,调减资产的账面价值,于是就出现了资产减值会计。

三、资产减值的会计理论

设计资产减值准则时需要遵循一定的会计理论和会计原则,下面笔者将从资产减值准则设计时所需要的几个会计支柱来阐述。

(一)产权理论

产权是一种以所有权为核心的财产权。根据财产权利指向对象性质不同可将产权分为原始产权和派生产权(如法人财产权)。原始产权是基于财产的原始所有关系形成的产权关系;而派生产权则是以原始产权为基础形成的。原始产权的资产减值会计体系研究性质决定派生产权的基本性质;派生产权以承认原始产权(即所有者)的权益为前提而形成,它具有自身独立的意识和权能。两种产权产生的先后顺序并不能妨碍其主体在法律上的平等。派生产权一旦确立,其主体就可以在合法的范围内为谋求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而自主地运用产权,除法定程序中对其必要的约束外,派生产权不受财产对象上其他主体包括原始产权主体的随意干扰。

企业法人财产权是基于企业整体财产的原始产权所形成的派生产权。法人作为派生产权的执行与所有者,在企业存续期间内拥有对其全部法人财产独立的支配权,包括以其名义行使的独立占有、使用、收益和处置的权利。

企业产权理论,一方面说明原始产权与派生产权的分离是受托责任产生的原因与基础;另一方面也界定了企业资产的界限,说明了企业法人独立支配的资产范围,对此范围内的资产企业法人具有完整的法人财产权利。企业资产的增值增加了企业的法人财产。同时,资产的减值也就成为了企业资产的缩水。

(二)受托责任理论

今天的经营管理人员比任何时候都清楚,自己经营管理的资金并非为自己所有,而是由受托人(比如股份持有人、债券购买人、信托人、捐赠人、贷款人等等)委托自己经营管理的,自己对这些资金本身及其经营管理,负有一个善意管理人应负的责任。这一责任,就叫受托责任。两权分离导致了受托责任的产生,同时也导致了原始产权与派生产权并存的局面。会计也是由于受托责任的发展才逐渐产生并成为必要的,会计的本质是对受托责任的完成过程及其结果予以认定、计量和报告。

资产意味着“未来的经济利益”。由于未来环境条件的不确定性,资产现在的减值可能会在未来不确定的环境中引起更大程度的利润流失,直接威胁到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因而,在当前将所知的资产减值情况进行报告,是企业释放风险的有效途径,更是全面反映受托人受托责任完成情况的需要。

(三)资产评估理论

资产减值的经济学本质是当期对资产的经济利益评价低于原记账时的评估。这种利益评价比较是建立在两者数量比较的基础之上的,而资产评估正是将资产的经济利益予以量化的行为。对企业资产进行的价格评估行为即资产评估,是对资产的价值重新评价的过程。它实际上是一种对资产的价格判断,是对资产某一时点价格所进行的估算。具体应由评估机构根据特定的目的,遵照公允的原则和标准、按照法定的程序,运用科学的方法,对资产的现实价格进行评定和估算。通过资产评估可以评价企业的资产价值,继而可根据不同时期与环境下的价值评估值判断资产是否发生减值。

(四)会计计量理论

会计计量是财务会计的一个基本环节,会计的许多理论和方法都会涉及会计计量,并且作为一种定量化的信息。

对于会计计量,它“是对某会计主体在一定时期所控制的资源及其变化的计量”。因此,“会计计量的基本要素有:会计主体e、资源r、时间t和控制c”,用公式表示为:■(t)={rpe,r,tf∈c==Rt},其中,■(t)是特定时间企业所有资产的集合,是企业对其经济资源进行计量的结果,而函数关系ψ则是将企业资产量化的计量过程。从上述关系式可以看出,计量的对象是企业拥有(∈c)的经济资源。同时,企业的资产情况又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来不断变化的,即对企业资产的计量过程中,时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不同时间的相同资产的计量结果可能是不一致的。这也证明了不同环境与时间下对同一资产进行计价所可能发生的计量差异照应了资产减值的会计学涵义。

综合来看,计量理论一方面为企业资产随时间的变动而发生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另一方面,资产计价作为会计计量的组成部分,资产的计量结果也是对企业资产减值的反映。

笔者认为,资产减值会计是以上述四项理论为平台构建发展的。对最大利润的追求促使人们最大程度地利用其所有的财产,从而产生了两权的分离,基于两权分离产生了产权理论与受托责任理论。

产权理论通过说明财产的原始产权与派生产权的关系,界定了企业的法人财产;受托责任理论则要求企业管理当局采取适当措施促进法人财产的增值保值。会计计量理论是从会计学角度对资产减值作出的解释,而资产评估理论则使资产减值的经济学解释具有可行性与可靠性。

总之,产权理论与受托责任理论明确了企业资产的范围及对资产减值进行披露的重要性,资产评估与会计计量理论则是资产减值的确认与计量成为可能的理论铺垫。

四、新资产减值准则的理论解释

新资产减值理论在处理的过程中需要有理论依据作为支撑,下面将详细阐述该准则的理论解释。

(一)估计资产可收回金额应当遵循重要性原则

资产的价值发生变化是普遍存在的。从理论上讲,企业任何一项资产的减值都应予以确认,但在会计实务中,不可能也没必要对每一项资产的减值进行确认。我国采用了经济性标准加上独立观的模式。

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判断资产是否存在减值的迹象。有确凿证据表明资产存在减值迹象的,应当进行减值测试,估计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在估计资产可收回金额时,应当遵循重要性原则。

应该说明的是,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系统性地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资产以及期末直接按市价入账的资产,应按实际发生额进行确认,往往不考虑其重要性。

(二)预计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方法及其应当考虑的因素

1.预计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方法

预计资产未来现金流量通常应当根据资产未来每期最有可能产生的现金流量进行预测。采用期望现金流量法更为合理的,应当采用期望现金流量法预计资产未来现金流量。

采用期望现金流量法,资产未来现金流量应当根据每期现金流量期望值进行预计,每期现金流量期望值按照各种可能情况下的现金流量乘以相应的发生概率加总计算。

2.预计资产未来现金流量应当考虑的因素

预计未来现金流量和折现率,应当在一致的基础上考虑因一般通货膨胀而导致物价上涨因素的影响。如果折现率考虑了这一影响因素,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也应当考虑;折现率没有考虑这一影响因素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也不应考虑。

预计资产未来现金流量应当以资产的当前状况为基础,不应包括与将来可能会发生的、尚未作出承诺的重组事项或者与资产改良有关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但未来发生的现金流出是为了维持资产正常运转或者资产原定正常产出水平所必需的,预计资产未来现金流量时应当将其考虑在内。

(三)折现率的确定方法

折现率的确定通常应当以该资产的市场利率为依据。该资产的利率无法从市场获得的,可以使用替代利率估计折现率。替代利率可以根据加权平均资金成本、增量借款利率或者其他相关市场借款利率作适当调整后确定。调整时,应当考虑与资产预计现金流量有关的特定风险亦即其他有关的政治风险、货币风险、价格风险等。

估计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现值,通常应当使用单一的折现率。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对未来不同期间的风险差异或者利率的期间结构反应敏感的,应当在未来各不同期间采用不同的折现率。

(四)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计算

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应当根据该资产预计的未来现金流量和折现率在资产剩余使用寿命内予以折现后的金额确定。

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第t年预计资产未来现金流量/(1+折现率)t)

(五)资产组的认定

资产组是企业可以认定的最小资产组合,其产生的现金流入应当基本上独立于其他资产或者资产组。认定资产组最关键的因素是该资产组能否独立产生现金流入。企业对生产经营活动的管理或者监控方式以及对资产使用或者处置的决策方式等是认定资产组应考虑的重要因素。

(六)总部资产的引入

总部资产是企业集团和事业部的资产,难以脱离其他资产和资产组产生独立的现金流入。应先计算总部资产所归属的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的可收回金额,然后与相应的资产账面价值相比较,据以判断是否需要确认减值损失。

(七)公允价值

新准则体系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易等方面均采用了“公允价值”来计量,这相对于以前中国会计史上以“历史成本”为主要依据的计价基础而言,可谓是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在资产减值准则中对于公允价值的提出虽然没有上述几项准则中那么直接,但也在其重要的概念――可收回金额的确定中使用了公允价值的概念。

公允价值(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被广泛引入,但“公允价值”如何取得,如何确保其可靠性,一直是业内关注的焦点难题。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讨论了资产减值的起源、资产减值会计的四项基本理论以及在新资产减值准则实施中的理论依据,分三个部分详细讨论了资产减值的理论基础。笔者相信,通过理论研究能够更好地把握新准则,更加客观地讨论新准则的优缺点,为如何更好地实施新准则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1] 《企业会计准则 2006》.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制定.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 《企业会计准则指南征求意见稿》中国财政部.

[3] 赵爱玲.新会计准则难在实施.财务与会计导刊,2006.

[4] 商德如.对资产减值准备计提问题的思考与对策.福建金融,2005.

[5] 曹椿苗.新会计准则下的资产减值准备相关问题探讨.市场论坛,2006.

现值计量论文范文6

【关键词】产权经济学公允价值

一、产权经济学是公允价值会计的理论基石

我国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是: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美国FASB在2000年2月的SFACNo.7中,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交易双方自愿的前提下(即排除强迫或清算的情况),当前资产的购置或出售金额。并对第5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FACNo.5)提出的五种计量属性(历史成本和历史收入、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变现净值、现值)进行了简要评论,指出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在不同情况下都分别符合公允价值的定义。可以说,公允价值是一种选择价格的观念,它的本质特征就是,资产在市场中反映其经济实质的价格:公平的市场交易中商品的价格或者能够实现的未来现金流量。公允价值概念是对现值概念的体现,是价值概念的会计表达。从产权经济学来看,为了维护各产权主体的根本利益,要求在产权优化的前提下,会计信息必须具备相关性和可靠性,从而提供对各产权主体决策有用的信息,使会计信息产生“正”经济后果。笔者认为,产权经济学是公允价值会计的理论基石。法学上的“产权”即“法权”指的是财产权利;经济学上的“产权”,是指围绕财产而内化的一系列权利束的总和,包括经济权利关系和产权主体之间的关系。不管如何定义,它们的共同点就是“财产”。那么,财产的价值是多少,如何计量,这又涉及计量属性的选择问题。现有产权会计理论对交易费用如何从会计的角度予以量化,沿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给出了一些基本思想。我们认为,对交易费用(大部分是沉没成本)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是合理的、正确的,因为此时公允价值计量与历史成本计量结果往往一致。但是,对财产如何计价,产权会计学者似乎没有引起关注,或者默认了目前现行准则中主要采用的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在这里,笔者提出:产权会计理论关于“财产”计价必须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这是由真实公允地反映产权流,维护外部产权主体的财务分配和财务决策等产权利益决定的,也是产权的激励约束功能决定的。只有这样“产权域秩序”才能得以有效维持。那么,公允价值在实务中的运用如何操作,公允价值是一个复合的计量属性,公允价值计量就是基于现值和价值的会计计量。本文认为,价值代表着企业未来的经济利益,那么财产的价值就是该财产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这就是所谓的直接法,先价值(现值)后公允价值(除现值外);如果现值很难获得或准确性存在大问题,根据成本效益原则,我们应采用“现值”的近似替代形式:现行成本、现行市价、短期可变现净值和符合公允价值定义的历史成本,这就是间接法,先公允价值(除现值外)再价值(现值)。可见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并是不对立的,历史成本可以是当时的公允价值。公允价值会计理论与实务技术均比较成熟,为产权会计的完善提供了契机。综上所见,产权会计理论上迫切需要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以使其对财产计价合理化,公允价值实务技术的成熟奠定了产权会计理论的实践基础,公允价值理念的引入大为拓宽了产权会计的理论视野。二、公允价值的契约有用性

从产权经济学角度看,企业是一个契约的耦合体。“会计作为耦合体的内部游戏规则,主要确定企业组织里每个人的权利、评价人业绩的标准及其报酬方式。”公允价值既是会计契约的组成部分,也影响会计契约的作用。

公允价值对契约有用性的研究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契约形式如何影响公允价值的计量,二是公允价值的计量如何影响契约形式。根据Watts(2003)的观点,影响公司的契约主要有四种形式:(1)公司契约(包括股权、薪酬、债权);(2)税收契约;(3)政府管制契约;(4)诉讼类契约等。这四类契约形式和契约中运用的会计信息,特别是公允价值信息,将形成复杂的交互关系:一方面是不同的契约形式如何影响公允价值的计量;另一方面是公允价值的使用又如何影响到契约形式的变化。

1.契约形式如何影响公允价值的计量

为了满足不同契约形式的要求,契约的签订方可能会采用公允价值以满足契约中的条款。具体研究的问题包括:(1)不同的股权结构可能会影响到公允价值的计量,例如,以国资股为主要股权的公司是否偏好于公允价值计量以满足国资运作绩效的考核,而民营持股公司是否更愿意用历史成本以掩盖真实的财务盈利。(2)不同的薪酬契约可能会影响到公允价值的计量,例如当公司的利润指标包含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时,经理人员可能更倾向于多做股票投资并及时将持有利得入账;(3)不同的债务契约可能会影响到公允价值的计量,例如在债务契约没有明确约定的情况下,经理人员可能利用资产的公允价值升值来掩盖资产流动性的实际降低;(4)虽然所得税征缴过程中应纳税所得是独立的,但是在所得税基仍然依赖于公司会计信息的情况下,以及流转税的征缴依赖于公司发票上的价格而不是现值的情况下,企业可能为了躲避税收而拒绝采用公允价值;(5)在政府管制较严的情况下,例如石油、电力等垄断性行业,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将可能进一步暴露利润,如果政府对高利润行业进行严格管制,这些行业可能拒绝采用公允价值;(6)由于公允价值计量将更有可能招致诉讼中法官的拒绝,在面对诉讼的时候,企业可能会采用保守的历史成本。

2.公允价值如何影响契约形式的改变

一般来说,契约的签订要依赖会计信息,但是当会计信息度量成本过高或可靠性较低的情况下,契约的签订就可能使用其他更可靠的度量手段,例如放弃对利润的使用而直接使用生产数量,这方面研究的问题包括:(1)一家公司在公允价值度量情况下,如果净利润发生变动,公司的分配政策是否会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公司的投融资决策。(2)如果公司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净资产发生变化是否会引起股权结构的变化。(3)当营业利润中包含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情况下,董事会如何考核经理人员的业绩,是否会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剔除,是否要辅助其他的考核指标。(4)在公司资产的公允价值远高于历史成本的情况下,银行抵押贷款的发放将依据于历史成本还是公允价值。(5)面对不同行业按照自身的利益而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政府将如何进行有效的监管。(6)法院将如何应对公允价值的民事纠纷,如果公司间交易的是特殊商品,公允价值难以取得,而小股东认为经理层认定的公允价值不适合,法院将如何判断。

参考文献:

[1]伍中信.产权与会计.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8.

现值计量论文范文7

论文关键词:公允,价值,会计,拨乱反正

(江西华泰会计师事务所,江西九江,332000)

会计作为一门基础经济学科,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一定阶段的产物,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发展。因此,可以毫不夸张的讲,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会计从最初簿记发展到今天的公允价值会计、现代企业管理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会计的发展用日新月异来形容是十分恰当的。2009年9月G20国匹兹堡峰会,呼吁国际会计准则机构制定一条全球统一的会计准则,并在2011年6月前完成趋同项目,我国现已经制定出相应的国际会计准则全面趋同路线图。可见,会计的重要性引起全球范围的关注。此次,国际会计准则在全球全面趋同方案出台,是在2008年全球爆发金融危机背景下孕育而生。采用全球统一的会计准则确保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增强世界各国会计信息的透明性、可比性,但其潜在的后果也是可怕的。首先。由于公允价值会计本身的缺陷,在此次金融危机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相反其产生的顺周期性,将会进一步加剧未来资本、金融市场的波动,一旦发生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将对世界各国经济产生更为严重的创伤;其次。对发展中国家而言,由于科学技术手段落后,市场发育的不完善等条件限制,适应全球统一的国际会计准则还需要一段相当长的过程。因此在金融危机远远没有结束的情况下,不顾计世界各国实际情况,冒然在全球范围内推出统一的以公允价值计量的国际会计准则,确有不妥当之举。公允价值理论诞生于二十世纪70年代,以美国为代表西方国家提出以“公允价值”计量的理论,当时全球经济正处于严重通货膨胀,资产升值与资产的历史成本之间存在严重背离,因此暴露出历史成本计量的弊端,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能真实反映资产、负债现时市场价格。随着全球金融市场发展的需要,大量金融产品涌现,必然要通过建立复杂数学模型估算其内在价值,于是现值计量得到广泛使用。公允价值理论由此把这种估算的价值也体现为公允价值,甚至将采用其他方法计量资产价值也称之公允价值。那么公允价值到底是啥呢,公允价值理论至今也未给予明确解释。也就是说,公允价值既包括对资产市场价格计量也包含资产价值计量,那么其反映是资产价值还是资产价格呢,是一个比较困惑的问题,如果公允价值理论不能从理论上给以完善的话,那么将影响未来公允价值会计发展。事实上,公允价值会计似乎更强调会计信息相关性,而忽略可靠性,或者说公允价值是在牺牲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基础上,发展、丰富会计信息相关性,以便为决策服务,由此会计计量由最初的对资产价格计量逐渐倾向对资产价值估价,突出体现在金融资产或者金融负债计价方面,会计职能从最基本的反映职能正演变成预测功能,因此会计信息真实性、可靠性必然受制于人的主观性、未来不确定性等因素影响,其会计信息的相关性由此也值得怀疑。从会计理论上讲,资产价格与价值体现资产不同的价值属性,不同的价值属性不具有可加性、可比性。表现在会计计量上,我们不能对某些资产采用现行市价计量,而对另一些资产采用现值计量,如果采用混合计量模式,其结果必然导致会计信息失真。而现行公允价值计量恰恰是采取现行市价计量、现值计量等混合的计量模式,其最终计量结果即不能准确反映资产价值又不能真实反映资产价格。确切地说,公允价值本质应该采用现行市价计量,并不是现值计量,更不是混合计量模式。毫无疑问,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其基本的功能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为前提,以供决策服务。因此会计最本质的职能是反映,而不是预测。采用市场价格计量最大特点突出了会计计量的反映功能;而不是认为地判断其计量资产价值是否公允,从这个意义讲,会计本质更应该是“照相机”而不是“预报员”。也就是说,会计最根本、最本质的任务,真实、客观、准确地反映会计主体在某一时点资产状况和经营成果。因此,可以大胆地预言公允价值计量其实就是单一的现行市价计量,为此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也必将是公允价值理论未来发展方向,我们期待这一天的到来。

1.尉然(1969--),男,江西省人,江西华泰会计师事务所九江分所所长,会计师,本科,中国注册会计师,中国资产评估师,律师等,会计基础理论、金融法)

现值计量论文范文8

西方国家资产评估一般是从实物资产评估开始,然后逐步发展到企业价值评估。而我国是在国企改制的背景下引入资产评估的概念,即在进行企业价值评估时采用的方法是实物资产评估通用的方法,即成本法(其实是西方国家的资产基础途径,鉴于与本文主题无太大关系,在此不赘述),根据会计账面价值调整来确定企业价值,而不是采用国际通用的收益法(王少豪,2005)。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资产重组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进行,对企业价值、股权价值的追求成为市场交易的主题,企业股权、期权及许多无形资产成为企业价值评估的重要对象,面对企业价值评估中遇到的新问题,以资产为基础的传统评估思路无法适应客观要求(周朝进,2007;孙旭东,2007)。我国开始逐渐在企业价值评估中引入收益法,在收益法应用过程中,收益额参数的选取对于企业价值(本文讨论的企业价值是整体企业价值)的确定是一个关键问题,由于我国的评估的发展与会计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在收益额的选取过程中,会计利润额、会计现金流量等就成为直接且看起来合理的选择,那么对于采用收益法评估企业价值过程中,会计指标的选择究竟能否反映评估目的下的企业价值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对于会计利润作为收益额的诸多缺陷已有大量文献做过讨论,本文在分析企业价值评估收益法的理论基础上,主要就会计现金流量和自有现金流量进行比较,提出企业价值收益法评估中收益额选取的建议。

二、企业价值收益法评估的理论基础

西方国家企业价值评估的思想源自欧文・费雪(Irving Fisher)的财务预算理论。早在1906年欧文・费雪在其专著《资本与收入的性质》中完整讨论了收入与资本的关系和价值源泉问题,认为财产或权利的价值可以通过对未来预期收入的折现得到。1930年,费雪对《资本与收入的性质》的体系和内容重新编排和补充,更名为《利息理论》。费雪认为,在确定条件下,企业的价值是企业能带来的未来收益流量的现值。费雪的理论为采用收益法评估价值奠定了基础。1958年Modigliani和Miller首次系统地将不确定性应用到企业价值评估理论中,创立了现代企业价值评估理论(李延喜,2002)。

收益法评估的通用公式为:

P=

应用收益法评估的关键的问题是收益额与折现率口径一致。本文不涉及数据口径问题,仅对收益额的选取进行初步探讨。

关于收益额的构成,以公司为例,目前有几种观点:税后利润,即净利润;利润总额,现金流量。对于利润不能作为收益额已有大量文献进行谈论,本文仅对会计现金流量和自由现金流量进行分析。

三、会计现金流量与自由现金流量比较

其一,会计现金流量与自由现金流量提出背景比较。由于20世纪70年代通货膨胀、利率提高、公司缺乏偿债能力事件的增多,引起投资人、债权人和会计界对企业的流动性的关心。1971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前身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APB)发表19号建议在年度报告中编制一张“资金来源与运用表”来反映资金来源与运用信息;FASB在1989年11月制定了第95号财务会计准则“现金流量表”,要求企业编报现金流量表。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于1992年修订后的第7号国际会计准则,要求以现金流量表取代财务状况变动表。我国1998年3月20日财政部正式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现金流量表》,要求企业在年末编制年报时编报现金流量表(葛家澍、刘峰,1999;葛家澍,2002)。会计上编报现金流量表的目的主要是“为现在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及其他使用者评估来自股利和利息以及来自出售和偿付到期证券和贷款等的实得收入的预期现金流入金额、时间分布及不确定性的信息。这些现金收入的前景,将受到企业能否创造足够的现金来偿付到期债务和经营活动中的其他现金需要,重新投资于经营活动及支付现金股利等能力的影响。”

在Modigliani和Miller的研究基础上,拉巴波特(1986)构建了拉巴波特价值评估模型(Rappaport Model),并通过创办ALCAR公司将其价值评估理论付诸于实际应用。在其模型中,拉巴波特首次提出了公司自由现金流量的概念。在其模型中,拉巴波特确立了五个决定公司价值的重要价值驱动因素:销售和销售增长率;边际营业利润;新增固定资产投资;新增营运资本;资本成本。并通过这些价值驱动因素而对公司现金流入和流出进行预测。现金流入来自于企业的经营,是税后现金流量,但是在支付融资借款利息之前(即不扣减利息费用)。现金流出是因为增加了固定资产和营运资本投资。在扣除现金流出后的税后现金流量净值被称之为公司自由现金流量。然后通过对未来自由现金流量贴现得出目标公司价值。

其二,会计现金流量与自由现金流量计算的比较。

(1)会计现金流量的计算。会计现金流量包括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和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编制现金流量表时,列报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有两种方法:一是直接法,二是间接法。在直接法下,一般是以利润表中的营业收入为起算点,调节与经营活动有关的项目的增减变动,然后计算出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间接法下,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实际上是将权责发生制原则确定的净利润调整为现金净流入,并剔除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对现金流量的影响。采用间接法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时,需要调整的项目有四大类:实际没有支付现金的费用,如资产减值准备,折旧等;实际没有收到现金的收益;不属于经营活动的损益,如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长期资产的损失等;经营性资产和负债的变化。第二类和第四类均反映在营运资本的增减变动上。

(2)自由现金流量的计算。目前,对自由现金流量的认识尚不统一,其计算的方法也不尽相同。

汤姆・科普兰于1990年阐述了自由现金流量的计算方法:

自由现金流量=(税后净营业利润+折旧及摊销)-(资本支出+营运资本增加)。

康纳尔于1993年给出自由现金流量的计算:

自由现金流量=营业利润×(1-所得税率)+利息收入+递延所得税增加+折旧-资本支出-营运资本增加。

达姆达兰对自由现金流量的计算:

自由现金流量=息税前利润×(1-所得税率)+折旧-资本支出-营运资本增加。

综上所述,不同的学者对自由现金流量的理解不尽相同,但他们解释自由现金流量的共同之处都是指在保证公司生存与发展的前提下可供分配给股东和债权人的自由现金额。

从上述对自由现金流量与会计现金流量计算的分析,不难看出二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自由现金流量可以通过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与资本性支出调整而得出。自由现金流量=(税后净营业利润+折旧及摊销)-(营运资本增加+资本支出)=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资本支出-[利息收入-利息费用+股利收入+非常项目导致的收入(减:损失)]×所得税税率。

需要注意的是,美国在现金流量表的编制上关于收到的股利和利息以及支付的利息处理上与我国存在一些差异。我国现金流量表准则将收到的股利和利息归为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将分配股利、偿付利息所支付的现金归为筹资活动现金流量。而美国的现金流量表准则把收到的利息和股利以及支付的利息列为来自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

因此,在计算历史自由现金流量和预测未来自由现金流量时要注意会计准则的差别,而不能按照公式照搬照抄。

其三,会计现金流量与自由现金流量的涵义比较。会计现金流量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编制的,反映某一段时期内企业现金流入和流出的数量,反映现金的来源和使用情况,强调的是现金流动,能够反映企业经营状况,筹资能力和偿付能力,为投资者、债权人、企业管理者提供非常有用的信息。

但是如果把会计现金流量作为收益法中的收益额来评估企业价值,就会存在如下问题:

(1)会计现金流量中包含了企业所有的现金流入流出,当然也包括非经营性项目产生的非经常现金流量。企业持续发展依靠的是其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或服务,其持续的、主要的或核心的业务中产生的经常性的经营活动现金流才是保证企业不断发展的源泉;并且由于一些非经常性的业务具有不稳定性,投资者很难预测其未来的现金流状况。

(2)会计现金流量中包含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但是这些现金流量都是企业已经发生的现金流量,并没有考虑到企业未来的资本支出和需要追加的营运资本,也就是并不是可以自由支付给投资者和债权人的现金流量,从这个意义上讲,会计现金流量并不符合收益法的思想,收益法强调价值是对未来收益的折现,那么这个收益应该是企业未来产生的相对于投资人和债权人的收益。

而自由现金流量则是在充分考虑到企业的持续经营或必要的投资增长对现金流量的要求的基础上,在经营活动现金流中扣除了维持企业经营、资本扩张之后,可用于向股东分配现金股利和债权人还本付息的剩余现金流量。自由现金流量的大小及变化情况较真实地反映了公司的实际经营状况及未来发展潜力。

一般来说,一个企业的自由现金流量越大,表明其产生现金的能力就越强,其在保持企业持续增长的前提下,可自由运用的现金也越多,也即企业对于投资者和债权人价值越大。

四、企业价值收益法评估收益额的选取

通过上述比较分析,企业价值评估收益法评估收益额的选取应该选择自由现金流量,主要理由如下:

首先,自由现金流量指标符合收益法的经济学思想。收益法的经济学基础是价值是对未来收益的折现。自由现金流量是在扣除未来资本支出和追加营运资本之后剩余的可以自由支付给投资者和债券人的收益。

其次,自由现金流量以企业的持续发展为前提条件。自由现金流量考虑了未来的持续发展需要的现金流量,把筹资决策、投资决策和股利分配很好的联系起来,综合考虑企业各项经济活动,能够更好的度量企业的未来发展趋势,预测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更好的评价企业价值。

最后,自有现金流量更加关注企业的主营业务。自有现金流量是在企业息税前利润的基础上进行的调整计算,主要考虑企业可以持续获取的营业现金流量而不包括非经常性的现金流入。这样一方面使得企业未来收益的预测具有稳健性,另一方面使得企业价值的评估更加具有可比性。

通过以上分析,本文认为企业价值收益法评估中收益额的选取以自有现金流量为佳,在采用自由现金流量作为收益额时需要注意以下问题:第一,自由现金流量一定要与折现率口径一致。自由现金流量包括股权自由现金流量和公司自由现金流量,股权自由现金流量对应权益资本成本,公司自有现金流量对应公司资本成本。第二,自由现金流量的计算一定要注意我国会计准则和美国会计准则的区别,不能直接根据公式按照我国的会计准则下的各个参数进行计算,而应该根据我国会计准则进行相应调整。

本文主要根据收益法的经济学思想对收益额的选取做了初步探讨,比较会计现金流量和自由现金流量,得出自由现金流量适合作为收益额的结论。对于自有现金流量的计算以及自有现金流量的局限性还尚待讨论。

参考文献:

[1]王少豪:《企业价值评估:观点、方法与实务》,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年版

[2]孙旭东:《关注现金流》,《新理财》2007年第2期。

[3]李延喜:《基于动态现金流量的企业价值评估模型研究》,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博士论文。

[4]葛家澍、刘峰:《会计学导论》,立信会计出版社1999年版。

[5]葛家澍:《关于高质量会计准则的几个问题》,《会计研究》2002年第10期。

[6]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2007年度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会计》,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

现值计量论文范文9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著名会计学家潘序伦便首次提出了人力资源会计研究的问题。1980年,他在上海《文汇报》上发表了《开展“人才会计”研究》一文,建议重视计量人才成本,追求人力资本的投资效益,首次提出我国也应重视人力资源会计问题的研究,并率先开展人力资源会计专题研究。自此,国内便掀起了一番研究人力资源会计的浪潮,但这一时期的研究主要以介绍国外的研究文献为主。1986年,由陈仁栋翻译的弗兰霍尔茨的《人力资源会计》一书,第一次系统地向国内学者们介绍了国外人力资源会计的内容。1987年,张俊瑞在《会计研究》上发表了《关于人力资源会计的几个问题》,文章围绕人力资源会计理论体系中的问题进行深入阐述,自此以后有关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便成为了中国会计学会的重要课题之一。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的人力资源会计研究开始转型,从前期的介绍转为深入研究。经过学者的不断努力,我国的人力资源会计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例如:陈仁栋的《人力资源会计》(1991)、阎达五的《会计准则全书》(1993)、徐国君的《行为会计学》(1994)和《劳动者权益会计》(1997),还有刘仲文的《人力资源会计》(l997)、张文贤的《人力资源会计制度设计》(1999)等。这些著作分别从不同方面阐释了人力资源会计,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人力资源会计在我国的发展和研究。尽管我国在人力资源会计方面的理论研究已初见雏形,但在上述研究成果后,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便停滞不前,原有的理论研究仍存在许多不足。目前学界发表的论文多数为介绍国外或者前人的研究,结合中国国情的研究几乎为零,实践方面的应用型介绍更是屈指可数。同国外存在巨大差距。

二、国外研究现状

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威廉.配第(1623一1687年)在《献给英明人士》的第二章《论人口的价值》中列举了一系列数字,首次将人口和人口创造的价值进行了量化。书中写道:“如果六百万人口值四亿一千七百万镑,那么,每个人就值六十九镑;而其中三百万劳动者每人值一百三十一八镑,按每日大约十二便士计算,这等于七年的年收入。”威廉.配第可谓是提出人力资源可以采用货币指标来度量的第一人。而人力资源会计概念提出的第一人则是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教授郝曼森,他在1964年发表的《人力资源会计》一文一经刊出,便引起了一阵研究热潮。人力资源会计、人力资产、人力资源价值、人力资源成本等新兴概念都是在这一阶段产生的。无疑,这一阶段的理论研究成果为人力资源会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1967年,俄亥俄州的巴里公司在年终财务报表中首次披露了人力资源会计信息,这在人力资源会计实践应用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1968年,布鲁梅特、弗兰霍尔茨等人发表了《人力资源的计量———对会计人员的挑战》一文,试图构建人力资源会计的基本概念、理论及应用方法。综上所述,国外的人力资源会计研究从提出后又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从迅速发展到兴趣下降再到恢复研究热潮。目前,学者们依旧认为人力资源会计具有研究价值,并且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将会对传统会计产生变革性的贡献。

三、人力资源会计应用停滞的原因

人力资源会计概念自郝曼森首次提出至今,经历了五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但迄今并未得到广泛应用。现如今,在传统财务报告中并未强制要求披露人力资源信息,这种缺失人力资源信息的核算,无疑仍将人力资源排除在传统会计系统之外。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人力资源会计确认问题人力资源会计

自人力资源会计诞生以来,对于人力资源是否可以作为资产入账的声音一直不绝于耳。一种观点认为人力资源不符合资产的定义,不可以作为资产来确认计量;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人力资产是企业不可或缺的资源,必须加以确认和计量。由于存在着这两种对立观点,致使人力资源的确认、计量和披露在实践中止步不前。目前,大部分学者还是同意第二种观点,这部分的争议已不大。

(二)人力资源价值难以量化

在解决了人力资源可以作为企业资产来确认后,随之而来的便是人力资源的计量问题,由于人力资源的特殊性,人给企业带来的效益有时无法进行精准量化,因此出现了一系列价值量化模型,如工资报酬折现法、调整后的工资报酬折现法、经济价值法、商誉评价法等。这些价值量化模型均致力解决量化人力资源价值的问题,但依旧存在各种各样的缺陷。

(三)人力资源会计制度不完善

目前,我国的会计准则并未将人力资源会计纳入财务会计信息系统的范畴,对企业人力资源未规定强制披露,加之我国人力资本的不稳定性,造成了就算强制披露也可能达不到预期效果,法律制度的不完善致使人力资源会计的应用止步不前。

四、人力资源会计系统的完善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