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指导思想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22 17:33:05

指导思想论文

指导思想论文范文1

公路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路事业不断发展的产物,是公路人在公路养建收管等实际工作中所创造出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其有力地凝聚、激励、约束公路管理者和职工的归属感、积极性和创造性。抓好公路文化建设,必须不断探索,使其成为推动公路事业不断发展的精神动力,全面提高公路行业的整体素质。公路事业的发展,如果离开了公路文化的发展,就会失去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随着公路养护机制的改革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如何塑造公路文化,最大限度地激发公路行业的活力,成为今天的公路人所关注的焦点。

一、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确保公路文化健康发展。

公路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是建设公路文化的重要保证和必要措施,而建设公路文化又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良好基础和必不可少的条件,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只有搞好公路文化建设,才能为公路行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二、完成标准定位,提升单位软实力。

在公路文化建设中,必须准确地完成单位与社会关系的定位和单位内部职工与单位关系的定位,使职工明确认识到个人价值是不可能离开单位单独去实现的,只有融入到单位之中,在实现单位整体价值的同时实现个人价值。在解决好两者关系定位的基础上,强调政治、思想、道德情操的引导,从而使单位职工的凝聚力在公路文化的建设上得到提升和加强。

三、以人为本,提高职工素质。

单位根据自己的发展要求,实施文化型管理,培养学习型职工。从广大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出发,给职工提供充分发挥自身水平、展现自我的舞台,充分挖掘职工潜力,把职工个人成长与单位发展结合起来,制订提升职工素质的规划,提高职工对单位的归属感,促进职工思想政治文化和专业技术素质的全面提高。

四、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管理工作。

以机制建设为保障,通过思想教育引导和规范职工的行为,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职工教育,调动公路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构建具有行业特色的公路文化。

五、培养职工职业道德,增强敬业爱岗爱路意识。

通过进行行业责任教育、传统教育和对公路行业先进模范的学习,继承和发扬公路人无私奉献的光荣传统,营造良好的“学、比、赶、帮、超”氛围,增强每个职工爱路、爱岗、敬业和顾全大局的责任意识,凝聚职工道德,使每个职工认识公路文化在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六、加强学习培训,提高队伍素质。

以创建学习型单位为载体,采取会议、座谈会、培训、举办学习班、技能比武等各种方式开展文化、技术、专业知识、管理知识、职业道德、普法知识等教育工作。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培养一批有理想、有文化、有技术的适用型人才,提高职工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增强干部队伍的反腐倡廉意识和拒腐防变能力。

七、大力弘扬“铺路石”精神,搞好公路文化建设。

指导思想论文范文2

(一)两种生产的观点

社会生产既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也包括人类自身的生产。两者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互为条件。所以,人口的生产必须与物质的生产相适应,这就要求了我国在制定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律法规时,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二)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的观点

人是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辩证统一体。然而,人作为生产者是有条件的,作为消费者是无条件的。所以,必须坚持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增长和提高人口素质,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

(三)人口状况对社会发展起促进或延缓的作用观点

人口状况如果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就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所以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完善人口政策与法律法规,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党和国家以当前的基本国情为根据,将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和计划生育紧密联系起来,坚持把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相结合,坚持了人的生产性和消费性的辩证统一,坚持了人口状况与社会发展的协调互动,制定了“单独二孩”政策,使人口增长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使控制人口增长和提高人口素质相结合,保障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持续、健康、稳定地发展。所以说,“单独二孩”政策是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又一次创新和实践。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在人口数量上,有利于稳定适度低生育水平,控制人口数量,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二是在人口素质上,有利于合理分配教育、卫生等社会资源,提高社会成员的体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源源不断的动力。三是在人口结构上,有利于保持合理的劳动力规模,延缓人口老龄化速度,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二、“单独二孩”立法的基本原则

立法的基本原则是贯穿立法活动的行为准则,它体现了立法活动自身的客观规律,同时也是立法指导思想的规范化和具体化。有关人口与计划生育立法是整个国家立法的一部分,但有其特定的目标和内容,指导这一立法的原则既要体现国家立法的一般要求,又要有针对性。笔者认为,“单独二孩”政策的法律化应坚持下列基本原则:

(一)实事求是原则

立法必须尊重客观实际,实事求是,才能根据具体的条件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在人口与计划生育立法方面,实事求是原则要求认清我国人口现状和计划生育工作基本情况。我国人口数量庞大而素质不高,人口老龄化严重,性别比例严重失调,不同地区、民族、阶层均存在差异,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在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方面,已经制定了一系列政策,颁发了相当数量的法律、法规,在实施过程中,有成功,也表现出了不足,这是目前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制化的现状。“单独二孩”政策的法律化,就必须正视这一客观现实,把保持合理的性别比例,延缓人口老龄化速度,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放在核心位置,把计划生育工作中需要用法律手段加以规范的各种事项纳入立法的范围,克服现有立法的不足,适应新的需要,使制定出来的法律、法规能切实地得到遵守和执行。

(二)民主立法原则

民主立法原则,是指具有广泛的代表性立法主体通过开放透明的立法程序,使其意志得以确立和法律的保障。首先,立法主体的组成要体现民主性。立法主体不应只包括由立法机关的专门人员,还应有执法机关的工作人员和专家学者的参加,而且应该尽可能多地直接听取不同地区、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家庭的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其次,立法过程的要公开化和透明化。立法过程公开化和透明化包括:公布法律草案,公布审改的各种观点,让人民了解情况,以便人民发表意见。“单独二孩”政策的法律化充分体现了民主立法原则。早在2007年,数家官方的研究机构就已接受国家人口计生委的委托,就生育政策的进一步调整完善展开调研,从而充分调查了我国计划生育工作的状况,仔细听取了有关专家和不同家庭的意见。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单独二孩”政策得以确定。随后,各省市积极展开调研和听证,并对相关法律规定作出了修改,切实保障了民主立法原则的实现。

(三)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原则

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原则要求在国家立法时既要有一般的、原则性的指导和规范,又要针对不同情况作出灵活规定,即允许各地区根据自身情况作出灵活的变通性规定。人口与计划生育的立法过程中,应当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原则,既要重视普遍性和共同性,又要尊重特殊性和个别性。一方面,“单独二孩”政策的确立为各省市的人口与计划生育的立法提供了原则性的指引;另一方面,各省市应正视不同地区和民族之间的差异,灵活得制定适合本省市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规。比如,各省市可以在“单独二孩”的实施时间上作出变通规定,以实现本地区、本民族的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当然,地方在立法时也应当做到立法统一,处理好“本地特色”和国家大局的关系,实现立法的原则性的灵活性的统一。

(四)权利保障原则

权利保障原则是指立法主体在制定和修改人口与计划生育的法律法规时,就家庭和个人的权利应当作出明确规定并提供制度保障。国家在的法律调整中,其目标和任务是维护整个社会、民族在人动中的利益,使国家健康发展、繁荣昌盛。立法必须保证这一目标和任务的实现,赋予国家有关部门管理人动的权力,家庭和个人在人动中应该服从国家、民族利益的大局目标,但是,这并不等于可以忽视家庭和个人权利,因为家庭和个人是社会的细胞,在人动中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单独二孩”的确立和施行需要坚持权利保障原则。首先,对“单独二孩”条件的规定应当具体明确;其次,对符合“单独二孩”条件的对象的生育申请程序应当简化;再次,计生管理工作中应当尽量采取缓和的措施;最后,应当做好宣传工作,使家庭和个人能够知晓所拥有的生育权利。

三、结语

指导思想论文范文3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思想政治教育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伴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也经历了一系列变革与发展,由原来的对毕业生“计划分配”转变为现在毕业生的“自主择业,双向选择”。新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在赋予学生更多自的同时,也赋予了用人单位择优录取的自。我国高校自1998年扩招起毕业生数量逐年增长,一定程度上超过了市场的需求,就业市场的竞争异常激烈,大学生就业压力日益增大。同时,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也暴露出来,诸如过分注重工作待遇,盲目追求到经济发达地区就业,在求职过程中弄虚作假、毁约现象严重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大学生的顺利就业,也影响国家和社会长远、健康的发展。因此,目前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大学生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过硬技能,还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高尚的道德修养。

一、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及根源分析

第一,大学生就业期望值高,就业观念落后。不少大学生受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影响,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择业时过分考虑个人利益的得失而较少考虑国家的需要,在就业地域、待遇等方面要求过多,对发达地区趋之若鹜,对落后地区则退避三舍,向往国家机关和大型企业,对基层单位、私营企业不感兴趣,缺乏艰苦创业、自主创业的精神。目前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仍坚持“一次就业定终身”的思想,希望一次性就业、理想就业,不愿接受市场的选择,把自己所学专业当成固定的择业目标,择业范围过于狭小。

第二,大学生自我认知不足,职业定位模糊。自我认知是指对自己的需要、兴趣、能力、个性、行为和心理状态的认识,对自我存在的各个方面作出的评价。高校有部分大学生不能全面、客观、正确地认识自我,或者盲目乐观,过高地评估自己的能力,以为凭自己的能力完全可以找到理想的工作;或者消极悲观,在就业过程中缺乏主动意识,不相信自己的实力,不敢展示自我、推销自我。大学生自我认知的不足导致了他们的职业定位模糊,在择业时缺乏明确的方向,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该干什么。有的毕业生简历一投就是几十份,这种做法往往是劳而无功。对于自我认知清晰的毕业生来说,他们会结合自身情况、所学专业及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变化,有针对性地投简历并对用人单位及其工作岗位进行充分了解,以增加就业的成功率。

第三,大学生心理素质不高,出现择业心理障碍。就业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第一步,熟悉校园生活的他们,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常常感到无所适从。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使大学生的心理处于失衡状态,再加上大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完全性,自我调节能力相对滞后,各种心理障碍诸如焦虑心理、挫折心理、矛盾心理、盲从心理、攀比心理、依赖心理、自卑心理、自负心理等成为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其中焦虑与挫折心理表现得尤为突出。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往往希望一蹴而就,害怕失败。贫困家庭的大学生一心希望通过就业替家庭分担经济压力,一旦他们择业受挫,就会产生深深的自责和焦虑心理,对自己、对未来失去信心。

第四,大学生诚信意识淡薄,出现就业诚信危机。诚信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品质,也是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但在激烈竞争的就业环境中,一些大学生不是从提高自身实力出发,而是挖空心思用一些虚假材料包装自己,假造各种荣誉证书、资格证书和考试成绩,杜撰子虚乌有的社会实践经历及学生干部履历等;部分大学生不能严肃对待就业合同,在和用人单位签约后随意毁约,这不仅导致了大学生就业市场秩序的混乱,也使大学生的整体诚信度下降。

就业对大学生来说,不仅是一种职业的选择,也是对自己人生价值的选择。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由于大学生缺乏崇高的职业理想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职业价值标准的选择上表现出较强的功利性。这一方面是由于大学生疏于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不能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索取与奉献的关系,另一方面也凸显了高校职业道德教育的缺失。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栋梁之才,他们到社会各行各业就业后,其工作状况将直接影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社会意义重大。因此,如何正确引导大学生把自己的职业选择与国家、社会的需求结合起来,把个人理想同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结合起来,树立科学的择业观,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二、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目前,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但要求大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而且还要具有良好的身体、心理、思想素质。随着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变化及社会人才标准的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点也应由以往的就业技能指导转向对毕业生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和职业道德的指导教育。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就说明了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贯穿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西方社会思潮在拓宽大学生的国际视野并增强他们自主意识的同时,也对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大学生中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盛行,这些思想观念直接影响了他们的职业选择。而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为大学生就业指引正确的方向。高校在就业指导工作中贯穿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提高大学生的认识水平、思想水平和理论水平,使他们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认识到对他人和社会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从而指导自己的行为。同时,在就业指导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还可以调节大学生的心理,促使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和社会,客观地分析自己的优势、劣势和发展潜力,确立合理的就业目标,舒缓他们的就业焦虑情绪,减轻他们的就业压力。

三、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

(一)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将就业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融为一体

第一,建立一支以辅导员、班主任为主体的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首先,辅导员、班主任处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第一线,直接面对学生,对学生的了解比较深入,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其次,辅导员、班主任便于把就业指导工作融入到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有利于增强就业工作的实效性。因此,辅导员、班主任不仅要关注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思想状况,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要负责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就业辅导,配合就业指导部门的工作。突出辅导员、班主任在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对学生的理想信念、责任意识、价值取向、学习态度、职业规划、社交技能、心理素质、意志品质等方面进行指导,是高校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增强育人效果的重要举措。

第二,将就业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融为一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建设作出了调整和部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学生的需要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要结合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积极参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设计、编写、授课,把大学生最关心的就业问题带入课堂,让学生感到思想政治理论不是高挂在学生生活之上的,而是贴近学生生活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提出要“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结合大学生就业这一热点,围绕当前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思想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根据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和矛盾,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和措施,使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能够学以致用,进而解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思想、心理问题,推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引导大学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就业

形势政策教育,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同志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我们的民族就是这样的民族,我们的党就是这样的党。”实践出真知,基层造就人,这既是历史经验,也是人才培养的规律。

高校要通过形势与政策教育,为大学生分析全国宏观就业形势,帮助大学生确立合理的择业期望。把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就业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和舆论宣传的重要内容。通过社会实践、讲座、报告等形式,使高校毕业生树立以热爱祖国、艰苦奋斗为荣的观念。同时,以多种形式对高校毕业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动员,大力宣传当代大学生在基层创业成才的先进典型,努力营造有利于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校园氛围。

(三)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增强大学生诚信意识和责任意识

第一,加强大学生择业观教育。择业观是职业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择业行为有着重要影响。每个大学毕业生都有自己的职业理想,希望到自己满意的单位就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大学生的这种职业理想应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要把正确的职业理想与务实的就业定位结合起来,如果总是坚持“非高薪不干、非大企不进、非省会城市不去”的择业观,在现实中会处处碰壁。无数事例说明,只有把自己的理想与国家、社会需要统一起来,把个人的就业选择同现实的条件结合起来,职业发展才有现实的基点,理想的实现才有可靠的平台。

第二,加强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目前,用人单位越来越注重高校毕业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要求大学生有事业心、责任感,爱岗敬业、乐于奉献,能够与用人单位齐心协力克服困难。因此,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教育,强化大学生的公德心、责任感、职业伦理等。通过开展就业指导课,让大学生了解各行各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要求及法律要求,帮助他们树立职业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自觉遵守职业行为规范,加强职业道德修养。

指导思想论文范文4

表达是对作文学习的应用,让学生勇于表达不仅可以练习所学的作文知识,对自信心的培养也有莫大的好处。通常,学生在作文上的表达就是动笔,完成布置的作文作业,但是这有些闭门造车的意思。老师应该尽量避免学生在作文初期就单兵作战,要鼓励学生多与别人交流,这样才能找到自己的不足。比如,老师可以在班级中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每个小组中的成员就一个题目进行口头表述。由于小组中都是同学,而且人数较少,胆子小的学生就会愿意尝试一下。然后,在小组中选出一个说得最好的同学,让他上台当着全班同学进行陈述,陈述完毕请同学们检查指正。类似的,老师可以经常在班级里举办一些小型的演讲比赛,鼓励学生进行口头作文。还可以组织学生去参加一些作文竞赛,比如老师可以向学校申请举办全年级范围内的作文竞赛,展开全年级的作文交流,优胜的作文会在校园公告栏中进行展览。也可以帮助修改学生的作文,然后将这些作文送到杂志上去。这样通过多交流多平台的锻炼,学生的作文水平就会得到长足的发展。让学生勇于表达旨在了解学生的个性,突破学生的心理防线,让他们能够勇敢面对批评,勇于认识自我,提高自我。

二、让学生的想象思维更加丰富

想象思维是写作的生命源泉。传统教学多注重写作技巧的纯熟,通过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的运用让作文一气呵成,但是少了几分生命的活力。究其原因,就是学生想象思维的限制,导致了作文中缺乏思想,有些人云亦云的味道。是以,老师在作文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教导学生多角度的看待问题。比如,在学习《天鹅的故事》这篇课文时,老师可以身形并茂的向学生朗读课文,这样学生在脑海中就会出现天鹅扑打冰面的壮观景象,在想象中,天鹅就成了一个个英勇的战士,在它们破冰之后,发出胜利的呼声让人动容。在整个想象中,学生自然而然会用到拟人等修辞手法,也会用到描写、记述和抒情等等表达方式。然后,老师再让学生脱离课本将脑海中天鹅破冰的画面写出来,这样就完成了从想象到文字的步骤,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也锻炼了文字能力。小学语文想象力需要激发,思维创新能力也需要启发。比如,《滴水石穿的启示》这篇课文所包含的意义是做事要持之以恒,这样才能成功。但是老师在教学时就可以教导学生从另外的角度看问题,滴水石穿都是站在水的立场上,说明水的坚韧,那么我们能不能站在石头的角度看问题呢?这个问题提出来,学生们首先是感到新颖和好奇,然后会主动的投入思考。以石头的角度来看,石头从来没有移动过,所以才给了水打穿自己的机会,那就可以得出做人如果一成不变,就会失败的道理。类似以上例子,对学生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锻炼也对老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老师要擅于观察,热衷于教学,这样才能把教学落实到学生上去,才能真正起到启发和指导的作用。

三、结语

指导思想论文范文5

关键词:指导思想;一元化;思想文化;多样性

一、前言

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信息技术现代化是当今世界的时代特征和发展趋势,而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正面临着深刻变革,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正确认识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与思想多样性的必然性,认识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一元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对于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凝聚各方力量,共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 正确认识指导思想一元化与思想文化多样性

2.1思想文化多样性的必然性

“经济全球化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必然会促进世界经济的加速发展和更密切的联系。在这一过程中,各个国家、地区间的文化交流也会越来越密切,而且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和信息技术的进步,文化的传播将更加迅速有效,因而各种文化之间会加速影响和融合”,而文化视野的拓展势必引导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文化多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一种精神产物,又对经济全球化有反作用。

2.2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既是理性的认识,也是历史的结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和规律,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因而它成为工人阶级及其政党进行以改变世界为目的的社会主义实践的必然选择。马克思主义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如《共产党宣言》所讲“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得出的必然结论。正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我们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我们成功地进行改革开放,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践充分证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唯一正确选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指导地位的确立,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三、 中国为什么不能搞指导思想多元化

3.1指导思想一元化是以真理一元性为基础

人们对同一个现象可以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只有一个和它相符合的认识才是真理,不符合的就是谬误。主张指导思想多元化的人实际上是主张真理多元化,不承认真理是对客观对象的正确反映,不承认实践是检验标准的唯一认识,那样建立在这些基础说的真理理论,就会导致是非混淆,真假不辨。指导思想多元化违背了真理的一元性,本身就是一个悖论,在哲学上是讲不通的。

3.2统治阶级的思想是一个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指导思想

每一个社会都有自己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正如马克思指出的:“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我国当前虽然存在多种所有制,但从社会形态看是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社会,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人民民主的政权性质,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决定了我们在意识形态领域只能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

3.3指导思想多元化的实质是否认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有人认为,多元化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应该放弃所谓的“正统”及一元化观念;有人提出,应该消解、废除“国家意识形态”,宣布“马克思主义只是诸多学说中的一种”,这些观点都是误导。在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西方敌对势力从来没有停止过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在严峻的国际形势下,如果我们放弃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就是自陷困境、自乱阵脚。

四、一元化指导思想引领多样化思想文化的途径

思想文化多样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 对此,我们要有正确认识,在实践中积极探索用一元化指导思想引领多样化思想文化的有效途径,是当前我们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应该和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

4.1深化理论研究,夯实引领的思想基础

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马克思主义作为引领社会思想文化的精神旗帜,要实现对社会思想文化的有效引领,首先必须使自身的说服力和感召力不断增强。其中的关键在于广大理论工作者运用其基本原理,研究、回答和解决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使其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和理论特色更加富有说服力和感召力。

4.2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让马克思主义深入人心

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变为人民群众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更好地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宣传马克思主义,创新宣传形式和载体,让广大人民群众真学、真信、真懂马克思主义,才能更好地发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的引领功能,正确认识多元化的思想文化,自觉抵制错误思潮和价值观。

4.3进一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主流价值观引领多样化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原则,主张不同文化形态之间的相互借鉴和吸收,通过文化多样性的形式满足个体多样化的需求,潜移默化地对大众进行价值观念的渗透,使其观念与主流意识形态相趋近、相认同。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引领下,坚持先进性与广泛性、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用主流价值观引领多样化价值观。

参考文献:

[1]葛剑雄.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应并行不悖[J].世纪.2001(01).

[2]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7),45.

指导思想论文范文6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先进文化建设 基本原则

当今世界,全球化的浪潮席卷各国,它深刻地改变着国际格局,使国际竞争的焦点转化为以文化为核心内容的国家软实力竞争。在这样的背景下,文化多元并存、共同发展,但同时也面临着文化同质化的严峻挑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我们民族价值体系中最本质的部分,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因此,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我国先进文化建设,推动文化价值观念创新,保持文化发展的民族特色,成为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关键。本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先进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进行具体阐释。

一、指导思想一元与价值思想多元并存的原则

这一原则具体内容就是如何处理好指导思想与价值思想的关系。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我国先进文化建设的程中,必须正确认识指导思想一元化和价值思想多元化的关系。二者关系的集体表现为,承认当前社会主义时期价值思想的多元化是坚持指导思想一元化的现实依据,坚持指导思想一元化是倡导多种进步的价值思想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

坚持指导思想一元化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从理论上看,这是由我国当前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我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公有制占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特征,因此只能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从历史看,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从现实看,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文化价值观建设的关系提供了理论基础,为我们理解价值观的变化和变革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为我们提高价值观建设的自觉性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为我们批判继承古今中外价值观遗产提供了正确的理论和方法论原则;从未来看,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它是一个富有自我批判精神,不断发展、变革、丰富的理论,能够为中国的价值观建设提供坚定的思想支持”①。在革命战争年代,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坚持思想。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倡导价值思想多元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引导人们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呈现多元化的趋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多种所有制结构的并存,使得反映不同所有制关系、不同利益主体价值思想的出现成为不可避免的现象。经济成分的多样化,必然带来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和反映利益主体的价值思想的多元化。因此,面对价值思想多元共生的现实,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推动我国先进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一元化指导”和“多元化并存”的原则,必须确立马克思主义对多元价值思想引领的绝对优势和主导地位,将那些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价值思想加以引导规范,使其逐渐融入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念体系,不断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根本指导与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结合的原则

马克思主义是我党从事理论和实践活动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在此基础上推动先进文化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更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先进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

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要落实到不同的层面。首先,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提供的正确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利益横生的经济社会中认清发展的大势,在鱼龙混杂的社会思想意识中分清主流和支流,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认清本质,把握方向,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其次,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以指导思想一元化统领价值思想多元化。我们要保证马克思主义在一切重大理论性、原则性问题上的指导地位,要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最后,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广大干部和群众,重视对他们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总之,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根本,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地位。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是保证马克思主义根本指导地位的生命线,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和先进文化建设的导航仪。对二者相互关系的正确处理关系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安全状态,关系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文化形态,是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有效载体。加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确保和维护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地位,必须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创新文化价值观的基础上,推动文化形式、载体和体制的创新,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使人民群众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独特魅力。只有通过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才能扩大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民族认同,才能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奠定思想基础,才能从根本上维护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三、以创新精神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原则

创新精神是指要具有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方法、新观点的思维能力和进行发明、改革、革新的意志、信心、勇气和智慧。它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大力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需要创新精神。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但是,社会的快速变革和全球化的猛烈冲击使马克思主义根本指导思想的地位面临巨大挑战。而且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在维护马克思主义根本指导地位,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如在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受到官僚作风的影响,一些宣传干部在工作中偏爱引经据典,喜欢说套话,甚至讲空话;很多人喜欢在写文章作报告时将简单问题复杂化,弄得读者群众一头雾水、不知所云,宣传方式过于抽象化;还有一些人在引用事例时多引用国外的事例,使听众缺乏对民族文化的体验,等等。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国内宣传普及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和创新的精神来改变现状,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路径的创新,扩大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认同基础,维护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地位,巩固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的直接保障,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摆脱困境的根本出路。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我们必须以创新的态度,创造新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平台、宣传方式,以及被人们接受的话语方式,这是使马克思主义在大众化的过程中摆脱困境的根本出路。首先,我们要创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平台。在现代信息社会中,文化影响力不仅取决于文化内容的魅力,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具有先进的传播手段和强大的传播能力。因此,我们要创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平台就要在充分运用报纸、图书、影视等传统媒介的基础上,发挥新闻媒体和互联网平台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中的主渠道作用,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开辟新空间。其次,我们要创新马克思追大众化的宣传方式。要用贴近大众习惯的方式来宣传马克思主义,避免人民群众因感觉不到马克思主义的乐趣而产生厌烦情绪。最后,我们要创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话语方式。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进行话语方式的转换,从政治性的文件语言向日常性的大众语言转换,从抽象向具体转化,不仅要使听众听到,而且要让大众听懂和信服。由此可见,只有以创新精神创新传播平台、宣传方式和话语方式,才能有效推动马克思主义的普及和推广,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深入发展。

四、以文化价值创新来引领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原则

文化价值是蕴含于文化深层、体现文化精神的内在力量。它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和交往方式等各方面的内容,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要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就必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创新文化价值。只有进行文化价值创新,才能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和文化帝国主义的渗透,增强社会主义文化的抵御能力,确保国家文化安全;只有创新文化价值观念,才能顺应时展的潮流,才能从容应对各种危机与挑战,才能体现先进文化的强大生命力。

文化价值观念的创新是文化发展的源动力,是一种文化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文化价值的创新能从根本上促进文化积极、健康的发展,从而营造良好的文化生态。例如,山西虽然是个文化资源大省,但是丰富的文化资源却长期处于一种散漫状态,没有形成实力,产业化十分薄弱。山西的地方戏剧种多达50余种,保存至今的剧目也有4000多本,现存的古戏台100多处,但是,这些剧种大多处于濒临消亡的境地。近年来,虽然山西倾注很大力量打造了一批上了央视黄金时档的“大戏”,但是,比起《闯关东》、《大染坊》那样的作品,客观地说,不论从艺术价值还是商业价值上看,都没有骄傲的资本。究其原因,是因为在文化创意中缺乏“价值创新”。没有文化价值的创新,文化发展就很难实现质的飞跃。因此,我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的过程中,要不断根据社会发展和人民大众的需求,创新文化价值以满足人民大众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精神需求,丰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涵,增强人民大众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心理认同,从而为社会主义文化的推广普及奠定群众基础,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夯实民族认同基础。

注释:

①田海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2008.

参考文献:

[1]陆沪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解放日报,2007-4-20.

[2]刘建武.正确认识和处理指导思想一元化与思想文化多样化的关系.光明日报,2010-8-1.

[3]陶德麟.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光明日报,2010-4-19.

指导思想论文范文7

论文摘要:马克思主义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发展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指导地位有其历史必然性。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根本的一点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必须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必须正确处理“一元化指导思想”和“多元化社会思想”的关系,发挥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引领和整合作用。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及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有机统一,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在这四个方面的内容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根本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一、马克思主义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发展方向

首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提出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二者在价值目标方面相统一。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必然趋势,使人们对理想问题有了科学的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正是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把党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目标、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和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起来,把社会各个阶层和群体的共同愿望有机结合起来,因而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高度,把握世界的进步潮流,认清我们的基本国情,才能把社会理想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才能在全体人民之间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其次,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和时代观为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二者在价值诉求方面相契合。马克思主义揭示了民族文化的起源实质和各个时代的本质特征,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赋予了新的属性和科学的内涵。在当代中国,改革创新与爱国主义都是同社会主义相统一、以实现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为归宿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和时代观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融入民族文化和时代精神的重要成果。

第三,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二者在价值判断方面相一致。社会主义荣辱观涵盖了个人、集体、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涉及人生态度、道德修养和治国方略等主要方面,为全体社会成员辨别是非善恶、判断行为得失、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的准则和规范。它作为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与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成果,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在道德领域的生动体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了新的标杆。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指导地位的历史必然性

1,是由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所决定的。马克思主义在本质上是批判的、革命的,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深刻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因果关系,对现实社会进行了迄今为止最具说服力的批判,深刻地阐明了人类苦难和不平等的社会根源。马克思主义在对现实社会进行批判、改造的基础上提出了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目标。因此,马克思主义的这种理论品格适合中国社会改革的历史需求。100多年来。没有哪一种理论、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一样,保持着勃勃生机,对推动社会进步产生的巨大作用及深远的影响。尽管现在世界上的情况有很多变化。但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并没有越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揭示的基本规律。2,是由马克思主义成功地指导了中国革命、建设的实践所决定的。马克思主义自20世纪传人中国以后,实现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有机结合。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系列成果,生动而具体地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涣发出勃勃生机,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强大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员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指导而迷失方向。

3,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一定要认真研究和记取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沉痛教训,认真研究和记取1989年和1999年“”事件的沉痛教训,举一反三,充分认识思想政治领域的矛盾和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尖锐性,充分估计资产阶级自由化与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政治图谋相呼应可能给党和人民事业造成的严重危害和破坏,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和高度的政治警觉,通过强有力的宣传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地位不动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史经验证明,中国在世界社会主义处于低潮的情况下仍能够立于不败之地,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党三十年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精神污染,批判资产阶级自由化,取缔“”组织,对广大干部群众进行唯物论、无神论教育,始终坚持不懈地同一切反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潮进行斗争。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

1,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根本的一点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一是必须坚定不移地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绝不允许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二是必须紧密结合形势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发扬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与时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就是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我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地位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地位,也就赋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鲜明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的内在精神。

指导思想论文范文8

党的指导思想是党的行动指南,是指导我们党全部活动的理论体系,是党的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的理论基础。十七大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党的指导思想要求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科学发展观,党在不同时期适时调整,与时俱进,把党的理论建设同中国具体实情相结合,走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在党的指导思想解析中,王老师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体系、思想的科学含义、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四个方面给学员们讲解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列宁主义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国。当时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帝国主义阶段,列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情况和新特点,依据世界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可以首先在一国或少数国家内取得胜利”的理论,解决了帝国主义时代无产阶级革命一系列重大问题,领导伟大的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国家。列宁还研究了自由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经济状况,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提供了划时代的新内容。列宁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经验的结晶,是20世纪初人类思想史上的重大成果,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以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了思想。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心得体会《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学习心得体会》。思想以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开创了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中国自己的革命道路。思想具有多方面的内容,主要是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关于政策和策略的理论,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穿于上述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实事求是,就是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实事求是是思想的根本点,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我们党长时期在敌我力量悬殊的艰难环境里进行革命活动的无比宝贵的历史经验的总结。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从中国实际出发,依靠群众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必然结论。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当代的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全党越来越认识到,邓小平理论是我们党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生产力发展方向,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党的指导思想是党的全部理论观点、价值体系的集中体现,因而也是党制定全部纲领、路线、方针、政策、战略、策略的理论基础;是党对于整个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基本认识;是党的建设和党的事业的行动指南。党的指导思想的正确与否,对于党的事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指导思想正确,就可以团结全党和全国人民,战胜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风险;指导思想失误,就会给党的事业带来种种困难和挫折。

我们当代大学生应该认真学习党的思想和政策,坚定跟党走的信心,在开放的社会大环境中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做一名合格的大学生。

指导思想论文范文9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表述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12)07-0008-03

党的指导思想是党的灵魂和黏合剂,把具有共同政治意愿的人们聚合在一起。党的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纲》,二大通过的中共历史上的第一部章程,两个文献都郑重地把马克思主义确定为指导思想。

党在成立初期,就重视马克思主义的学习与宣传,并且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阐发了指导中国革命运动的理论。随着经验的积累和理论的完备,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标志性成果——思想。由于党内一些同志的极力主张,七大以思想来贯穿,这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是罕见的。笔者对国外较有影响的47个共产党的党纲作了研究比较,发现只有朝鲜劳动程规定:“把伟大领袖金日成同志的革命思想——主体思想作为唯一的指导方针”;还有越南共产程规定:“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和胡志明思想为思想基础和行动指南”,其余无论是已经取得执政地位的共产党还是尚未取得执政地位的共产党,都没有出现过以党的最高领导人的名义来确立党的指导思想。即便是苏共,尽管在历史文献中也有以斯大林主义为指针的说法,但是斯大林主义一直没有与马列主义并列写进。

从陈独秀、等缔造中国共产党到七大召开已有25年的历史,而同志领袖地位确立才10年时间。当时,自己也认为他对马列理论的把握还没有成熟,不宜宣传。但是他同时认为中国革命斗争如此伟大丰富,应当出理论家,马克思主义是“空前而不绝后”,“说中国不能出马克思,我不相信”,将来会有马克思的“儿子”、“孙子”、“孙孙子”的“新马克思主义”,“我们要使中国革命丰富的实际马克思主义化”[1]。可见本人对是否以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内心是矛盾的,态度是游移的。

在它所通过的包括在内的各项文献中,没有使用“思想”一词,这丝毫没有影响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中共党史研究》1990年第二期《领导了文件的起草工作》一文,依据史实明确说明,在的起草、修改、讨论过程中,“没有一个中央领导提出加进七大中有关思想的部分”;“对删去‘思想’有关部分,党内普遍持理解态度,故在修改过程中和讨论时没有人提出异议”。关于不要再用“思想”的提法,胡乔木回忆说是“苏联拒绝承认思想”。早在苏共第十九次代表大会召开之前,本人于1952年9月25日对《人民日报》送审的国庆社论提纲草稿作了两处修改:1.将“这证明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无敌力量”一句中的“思想”删去;2.将“思想使中国人民充满着无限胜利的信心”一句改为“中国共产党及其领袖同志使中国人民充满着无限胜利的信心”,同时批示:“不要将思想这一名词与马列主义并提,并在宣传上尽可能不用这个名词”。此后,本人又多次重申这个观点。1953年8月14日,中共中央给中国驻越南顾问团总顾问罗贵波、副团长邓一凡的电报稿中有一段话:“劳动党的规定以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主义及思想与越南革命实践的结合作为党的一切行动的思想基础和指南针”。审阅时,将这句话中“恩格斯”、“斯大林”、“及思想”等字删去。并批示,“应改为‘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与越南革命实际相结合’”。这个批示有两点值得我们注意:一是把中国党及其领袖摆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恰当地位,即“思想”是马列主义理论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思想,不宜同马列主义并列,作为中国党的领袖也不应同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平起平坐;二是避免在国际共运中把“思想”强加于人。还说:“如果把思想同马列主义并提,有人会以为是两个东西,为了不致发生误会,就不提思想”[2]。所言,还有另一层含义,用领袖个人的名字命名党的指导思想,其作用有两重性,从正面看,它便于全党统一思想,这种作用是主要的;从负面看,在有些时候人们很容易把党的指导思想与领袖个人的所有论述混同起来。

后来的事情果然证明他老人家的担心很有道理。九大、十大将指导思想表述为“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思想作为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十一大表述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思想”。这三次代表大会通过的又把“思想”同“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并列起来,并且对思想作了非常高度的阐述,人们就误以为个人关于“无产阶级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无产阶级”在全国兴起,无疑与在思想名义下肯定和传播无产阶级下断续革命理论密切相关。

十二大采用了十一届六中全会《决议》对思想的表述,使用了“行动指南”的提法,提出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积累新经验,创造新理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推向前进”,并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可以说,十二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