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外交艺术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22 17:35:19

外交艺术论文

外交艺术论文范文1

关键词:文艺学学科建设问题意识间性意识共生意识发展意识

文艺学的学科建设,是中国文艺理论界进入2l世纪以来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不少学者对文艺学学科的发展前景持乐观和自信的态度,但更多的学者是对文艺理论的问题和危机的反思,对其发展充满忧患意识。的确,如何解决中国文艺理论的某些概念、范畴和方法与当下文艺实践脱节的问题?如何有效地把中国传统文论的资源转化为当代文论建设的因素?如何确立中国本土的问题意识,在中国语境下合理地吸收利用外国文论资源?如何在注意文艺学学科的本质特征、学科内涵的同时,重视文艺学学科创新扩容、多元互动的发展趋势?以上种种问题,我们觉得,更新文学观念,在文艺学学科建设中树立问题意识、问性意识、共生意识、发展意识,对我们解决这些问题将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问题意识

文艺学的“问题”,是指文艺学所面临和尚待解决的课题或矛盾。文艺学的“问题意识”,就是能察觉、认识到文艺学的这些课题或矛盾,并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世纪之交的社会文化生活在急剧变化。电子媒质是继纸媒质后的又一次媒介革命;精英文学日见萎缩,文学进一步泛化到大众文化中;图像一跃而成为文化生活的中心,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审美趣味、阅读习惯。与这些变化相应的是文学以及人们的文学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传统的文学观念与现实的文学实践相去甚远,很难适应时代的要求。社会实践向我们提出了新的问题和问题群,我们应当认识和承认这些问题,积极参与和回应这些问题。社会的转型与文学实践的巨大变化,促使当代的文艺学必须从变革着的文学实践出发,分析新现象、研究新问题,在理论上不断创新扩容,使之适应时展和社会需要。如果文艺理论的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方法脱离了文学实践,文艺理论就会失去它的生机和活力,成为空中楼阁式的、僵化而无用的东西。文艺学面对当下的文学艺术实践,许多问题凸现出来了。现在人们的文化生活重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对文学的需求更偏重于娱乐和情感需求,还有的崇拜自然本能,追求感官刺激。在巨大的感官冲击下,在文学艺术审美生成的日益消解中,如何将文学艺术的审美特征与大众文化很好地结合起来?如何用人文精神来支撑我们的精神家园?如何体现对人的生存处境、对家园邦国命运的关怀?这是文艺学正面临和尚待解决的课题。文艺学应该以专业为依托,积极地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目前,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国问题”显得更为复杂。对于文艺学来说,“中国近百年来都始终笼罩在西方主义的阴影下,没有自己的理论话语体系”。对于西方理论,我们更多的是简单介绍,随意嫁接,却没有学会或没有完全学会提出文艺理论的中国问题,并将其提升为中外共享的智慧。当然,借鉴国外的理论资源是必要的,如无数前驱对马克思主义的追寻,如20世纪西方文论对我国文论的丰富和启示。但问题是,借鉴国外的理论资源不是照搬新名词、新术语,或用外国的理论来分析我们的文学现象,而应该是一种对话交锋,是一种创造性的借鉴和接受。

在与外国理论的对话交锋中,如果我们一味地追踪西方世界的理论潮流,提不出自己的问题,没有自己的见解,就很难通过创造性地借鉴和接受他人的理论,来达到丰富、充实和推动中国文化和文论发展的目的。文艺理论从何而来?如何进行古今对话,实现古今贯通?这是文艺学学科建设中需要面对和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文艺理论源于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实践。当一定时期的文学经验凝固下来,转化为概念、范畴和相关的方法,并在长期的实践中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的时候,这种理论同时也就获得了超越时代和民族的价值。中国的古代文论正是这样。中国古代文论不但有属于我们民族的东西,还有许多属于未来的、中外共享的智慧。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文学理论作为一门理论学科,并不完全依附于所谓当下文学经验,它还有着自身内在的发展、运作规律和规则。”]中国古代文论是中国历代文论家依据不同的时代课题与人生问题,探讨文学创作的经验,追寻文学的终极意义熔铸而成的。它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演变,表现了各种不同的文学批评方法,以及具有民族传统和东方特色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在今天的文艺学学科建设中,我们应该把中国古代文论传统作为一个重要对象。

二间性意识

在当代社会生活中,多种学科之间、不同种类的文化之间、各个民族或国家之间,都存在着极为丰富多样的对话与交流。而在文学实践中,作者与世界、作者与文本、作者与读者之间也存在着对话与交流。这种对话交流形成了一种主体间性,即“主体一主体”的交互主体性,它包含着主体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否定、相互协调、相互交流。我们在文艺学学科建设中需要和寻找的正是这种主体间性。主体间性是现代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主要是主体之间的对话、交往关系。主体间性理论不是从主客关系而是从主体与主体的关系来规定存在,认为世界不是与我无关的客体,而是与自我一样的主体。从这一理论出发,来探讨文学的主体间性,可以实现方法论上的根本变革。文学的主体间性表明,文艺活动不再是对于社会生活的反映或者认识,而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交流。其中,创作活动乃是艺术家与所描绘的对象或者人物之间的相互交流,而接受活动则是读者以作品为中介与作者之间的对话交往活动。文学创作活动表现为作家与生活之间的关系。

作家与生活不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分离和对立的关系,而是主体间相互作用和交流对话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主体不是站在生活之外去客观地观察和认识生活,而是把事物也看作有生命的主体,与其建立起一种平等的对话交流关系,“我听过我的身体进入到那些事物中间去[3_,它们也像肉体化的主体一样与我共同存在”。“在一片森林里,有好几次我觉得不是我在注视森林。有那么几天,我觉得是那些树木在看着我,在对我说话。”中国古代的艺术家们也曾多次描绘过人与自然的这种相亲相融、和谐统一的密切关系。显然,在艺术家眼里,人与自然之间,没有不可跨越的鸿沟,人来源于自然,在本质上同于自然,因而人和自然之间是天然地可以相通的,是一种真正的相互作用和对话交流的关系。事实上,作家在创作中所描绘的从来都不仅仅是事物的客观属性,而是自己与事物之间所建立起的这种主体间的对话交流关系,这是与以往我们对于艺术活动总是从主体与客体的相互统一来加以解释是完全不同的。

文学作为主体间性活动,把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转变为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从而进入了真实的存在。在文学作品中,文学形象“不仅仅是作者议论所表现的客体,而且是直抒己见的主体”。这个主体不是与我无关,而是与我息息相通的另一个自我。文学活动是自我主体与文学形象间的对话、交流,在这种对话交流中,自我主体以最大的诚挚和最深切的同情对待文学形象,倾听文学形象的述说;同时自我主体也向文学形象敞开了心扉,倾诉自己的喜怒哀乐和内心最真实的感受。在这里,文学形象与自我主体是同等地位的主体存在,主体之间始终贯彻着平等的对话、交往精神。

艺术接受也是一种主体间的交往活动,读者不仅要和作品中所表现的人的世界进行交流,更重要的是读者可以以作品为中介,与作者建立起精神上的对话交往关系。文学不是孤立的个体活动,而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产物。文学作品的故事、情节、人物是作者创造出来的,它饱含着作者的情感,蕴含着作者的倾向,这使得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自然而然地会发生某种情绪上的反应,或欣喜、或愤怒、或悲哀、或惊骇、或振奋……读者与作者作为两个主体,以作品为中介在进行着文学经验的交流、沟通,从而形成了某种共识。因为,文学经验不仅仅是个体的,而且是社会的,是社会互动的结果。如果我们理解了文学活动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我们也就容易理解文学活动是一种主体间的交往对话活动。

三共生意识

文艺学学科不可能有一种非此即彼的绝对真理,也不可能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封闭结构。文艺学学科自身的建设,文艺学学科与其它学科的关系,都应当凸现出一种交往对话、相互补充、相互渗透、共生共荣的思维。

我们看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曾被当作一元的、绝对的真理,其他的文艺理论流派都一一遭到批判、排斥。这一思维方式一旦形成定式,就会成为教条式的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认为不是好的就是坏的,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就是反马克思主义的,这完全是一种只讲对抗不讲互动、只讲斗争不讲融合的思维模式。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马克思主义文论就是从西方古典美学、特别是德国古典美学中吸收了有益的成分并在同它们的对话交锋中得到确立并超越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科学性、指导性,体系性是毋容置疑的,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不可能代替全部文艺理论。文艺理论中还有许许多多问题,被古人和今人讨论着,而当下文学艺术实践中层出不穷的新问题,更是他们不可能涉足,也难以预见的。我们发现,20世纪8O年代以来传人我国的各种外国的文论学派有许多新的主张与独特的见解,这是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所看不到的。这些理论的引入,大大地开阔了我们的学科视野,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理论语言,文艺理论也从封闭走向了开放,从一元走向了多元,从对立走向了互动。

文艺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不是一种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关系,而是一种对话、交往、互动的关系,特别是在当代文艺学学科发展中,文艺学的跨学科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文艺学学科不可能孤立地就文学谈文学,文艺学学科总是与哲学、语言学、历史学、社会学、伦理学、艺术学甚至自然科学相联系。如产生于2O世纪中期以后的当代文化批评,其思想资源除了马克思主义以外,还包括2O世纪各种文学与其他人文科学的成果。近些年来兴起的生态批评也是跨学科的。宣扬美学上的形式主义或是学科上的自足性是成不了生态批评家的。生态批评特别从科学研究、人文地理、发展心理学、社会人类学、哲学(伦理学、认识论、现象学)、史学、宗教以及性别、种族研究中借鉴阐释模型。文艺学的跨学科方法说明,文艺学学科的知识形态不只是一个学科自足性的概念,而是一个既与学科的知识谱系密切相关、又包含和融汇着其他学科的特定的思想、观念、理论与方法的多元知识系统。

四发展意识

文艺学的生命价值在于它的实践性、开放性、多元性,从根本上说,它所强调的是一种发展意识。西方文论在发展。2O世纪被称为“批评的世纪”,这一世纪,西方文论得到了惊人的发展,这种发展态势表现为:一是流派繁多,数十个文论学派此起彼伏,异常活跃,远远超过了l9世纪西方文论的流派数量;二是批评新潮不断迭起,交替的频率越来越快。一般说来,当代西方文论一个流派从创立到衰落不过二三十年,繁荣时期的周期更短,以至出现了名目繁多的文论流派“各领三五年”的景象;三是多个流派之间既有尖锐的冲突交锋,又相互交叉、渗透和吸收,呈现十分复杂的关系,不少文论家同时成为两个甚至几个流派的代表人物,一个流派中也可能同时吸纳几个流派的文论家。正因为这些,2O世纪西方文论才得以繁荣,才得以快速发展。超级秘书网

中国文论也在发展。二三十年代传人我国的马列文论,近十多年来吸引我国不少学者注意的文艺心理学、文艺符号学、叙述学、文学本体论、原型批评、文学接受理论等等,它们既使我国传统文艺理论得到了更新、发展,又拓宽了文艺理论研究的道路,文艺理论出现了交往对话、开放多元的新局面。我国古代文论的研究,同样受到新观念、新方法的激活而使其深邃的内涵得到多方面的发展。

更重要的是世纪之交发生了从语言论到文化的转向,给文艺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营养。影视与网络的发展,使文艺的传播变得快捷而方便,而大众文化的发展,则对传统精英文化提出了强劲的挑战,并使许多边缘化群体和个人参与到文学艺术之中,而文化诗学则以它的政治学旨趣、跨学科方法、实践性品格、边缘化立场和批判性精神,给文艺学的发展增添了十分强有力的新视角和新方法。

外交艺术论文范文2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虚拟交互技术在教育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对当前的教育教学产生了深远影响。本论文主要论述了当前高等艺术教育的状况、高等艺术教育中虚拟交互技术应用方面的理论研究状况、针对当前状况提出相应的教学改革方案。 一、当前高等艺术教育的状况 高等艺术教育在当前主要采取传统课堂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前者主要是对艺术教育传统基础技法的训练,提高艺术素养和美术修养,一般采取小教室的教学模式。而后者主要是对艺术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设计手法的教学,对艺术教育中经典案例的分析,当前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的介绍。这两种教学方式对培养大量的人才发挥了巨大作用,然而仍存在很大不足。这主要体现以下三个方面:教学中注重对单一基本技法的训练,而忽视了基本技法的相互融会贯通;注重基本技法的训练,忽视了对生活艺术的理解和思考,培养学生真正的艺术素养;注重课堂教学,忽视了艺术实践活动。 二、高等艺术教育中虚拟交互技术应用方面的理论研究状况 虚拟交互技术自出现以来,广泛应用在各个领域,并取得了不错的效益。自从在高等教育上应用以来,就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总结出了许多有科学价值的研究成果。国内对虚拟交互技术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问题研究,始于上世纪90年代,注重研究多媒体教学模式的研究,提出了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的创新。对教师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有利于实现教学的互动性、趣味性。学习学会自学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探索式学习等。陈文汉老师从从宏观、中观、微观等三个层次论述了新技术带来新的教学模式。提出当前高等教育网络化,引起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师生的角色等方面的转变。对虚拟技术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进行了阐述,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听课兴趣,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打破了时空限制等等一系列的作用。它对观察方式、思维方式、以及教育理念带来全新的变化,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发展。对虚拟交互技术在高等教育中的发展前景阐述了各自的观点,虚拟现实技术、ICAI系统智能化教育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改革的动力,充分发挥多媒体网络在教研中的作用,积极探索和研究新的虚拟交互技术。而魏伟老师对虚拟现实技术广泛应用,提出了需要面临的问题,即虚拟设备价格太贵、图像渲染技术、硬件技术等。国外对虚拟交互技术在高等教育应用方面,学校非常重视学校信息化建设,注重对教师现代信息技术的培训,注重电子化教学。网络化教学都有统一的软件平台,开发的课件实行网络共享。还有国外不同的高等院校,对虚拟技术的应用有差异,在电子化教学中,州立大学和社区大学网络教学比较好,而名牌大学,传统与电子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师生的教学互动,注重多种媒体混合形式。注重应用,注重实际效果。 纵观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虚拟交互技术在高等教育应用方面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注重推进校园网络化建设,积极使用网络化教学,注重实际应用效果。2.积极探讨新的技术在教学中的使用,对未来发展前景充满期待。国内外对高等艺术教育的研究很早了,也比较系统。近年来,对艺术教育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具有情感性、形象性的特征,以及提高审美能力和完善人格的功能。提出新的教育理念,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注重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注重整体环境教育观。虚拟交互技术在高等教育应用方面的研究工作存在主要问题主要表现在对课外教育研究不多。在现实中,只是把教学课件和授课录像放在网上,供学生查阅,缺乏有效的辅导。这是高等院校中长期存在的一些不良校园文化环境所致,课堂教育一直是高等教育教学的重中之重,大学教师把教学和科研作为工作基本任务。课外属于学生自由支配时间,教师参与不多。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但仍需要一定的辅导。 三、教学改革方案 (一)虚拟交互技术在课堂艺术教育应用 从课堂艺术教育的特点入手,通过对传统多媒体、交互式电子白板、虚拟现实技术等这三种设备技术在课堂艺术教育的应用进行分析研究,比较分析出在艺术教育应用中的优缺点,发现不同专业课程适合的媒介手段,实现教与学模式的创新。艺术教育中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具有欣赏性和思辨性,采用传统多媒体手段,利用图文并茂的课件来阐述艺术发展中的规律,能激起学生的兴趣,达到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和逻辑思辨能力。设计基础课具有实践性和感悟性,需要通过教师示范和言传身教才能达到比较好的效果,而交互式电子白板具有传统黑板的特点,采用这种教学手段,学生能更好领悟到形式美的规律,实现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造型能力的培养目标。设计课程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现实性,是培养专业能力的核心部分,是培养应用性人才的必修部分。通过虚拟现实技术,逼真的展现出专业课教学内容,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达到培养学生较高业务素质的目标。 (二)虚拟交互技术在课外艺术教育应用 虚拟交互技术在高等艺术教育应用中的改进方向,主要体现在加强对课外艺术教育的指导和监督上,要求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达到高等艺术教育的目的。本项目拟从对课外艺术教育的特点分析入手,分析研究交互式电子白板、虚拟网络空间、ICAI系统等三个方面在课外艺术教育的应用,完善虚拟交互技术在在高等艺术教育中的应用。 1.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技术,建立远程辅导,构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本校师生在课堂之外进行沟通交流,对教学方法和内容进行探讨;在课下对课堂内容进行反思,提出学生自己的见解;对布置的作业进行即时的指导;针对学生在艺术实践活动出现的问题,进行良好的互动交流,可以快速了解学生动态。这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学生学习带有极强的目的性,激起学生兴趣,学生会积极参与艺术实践活动,进而对生活艺术有了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不同基本技法自然融会贯通,解决了课堂上无法解决的问题。#p#分页标题#e# 2.利用论坛、qq、博客与微博等这些潮流的网络虚拟空间,构建另一种新型教育模式。师生之间通过这些虚拟空间进行互动,不仅具有交互式电子白板技术远程辅导的功能,而且可以将艺术实践活动拍成微电影,随时进行共享。ipad的普及,使得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上网进行沟通,分享个人成果与心得。这种新型的教育模式,不仅改变了高等艺术教育方式,而且使师生建立了一种新型关系。 3.ICAI系统是在专家以往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建立的知识库和规则推理系统。这套系统运行机理,是把问题的条件和原因输入计算机,专家系统通过分析、逻辑推理,给出专家的答案。这套系统具有智能型和实用性,适合学生在课外进行自学。在艺术教育中,学生把专业问题或实践问题,输入系统,给出专业性的指导,解决了课外教育中没有教师指导的困惑。 本文对当前现实和理论状况进行了系统分析,目的是为了完善虚拟交互技术在高等艺术教育改革中的应用,同时利用虚拟交互技术提高教学质量,解决艺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可操作性的方案。

外交艺术论文范文3

摘要:中国文艺理论的发展和文艺学学科建设是中国文艺理论界进入21世纪以来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那么,树立问题意识、间性意识、共生意识、发展意识等学术意识,对解决中国文艺理论的某些概念、范畴和方法与当下文艺实践脱节的问题,有效地把中国传统文论的资源转化为当代文论建设的因素,确立中国本土的问题意识、在中国语境下合理地吸收利用外国文论资源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文艺学的学科建设,是中国文艺理论界进入2l世纪以来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不少学者对文艺学学科的发展前景持乐观和自信的态度,但更多的学者是对文艺理论的问题和危机的反思,对其发展充满忧患意识。的确,如何解决中国文艺理论的某些概念、范畴和方法与当下文艺实践脱节的问题?如何有效地把中国传统文论的资源转化为当代文论建设的因素?如何确立中国本土的问题意识,在中国语境下合理地吸收利用外国文论资源?如何在注意文艺学学科的本质特征、学科内涵的同时,重视文艺学学科创新扩容、多元互动的发展趋势?以上种种问题,我们觉得,更新文学观念,在文艺学学科建设中树立问题意识、问性意识、共生意识、发展意识,对我们解决这些问题将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问题意识

文艺学的“问题”,是指文艺学所面临和尚待解决的课题或矛盾。文艺学的“问题意识”,就是能察觉、认识到文艺学的这些课题或矛盾,并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世纪之交的社会文化生活在急剧变化。电子媒质是继纸媒质后的又一次媒介革命;精英文学日见萎缩,文学进一步泛化到大众文化中;图像一跃而成为文化生活的中心,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审美趣味、阅读习惯。与这些变化相应的是文学以及人们的文学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传统的文学观念与现实的文学实践相去甚远,很难适应时代的要求。社会实践向我们提出了新的问题和问题群,我们应当认识和承认这些问题,积极参与和回应这些问题。社会的转型与文学实践的巨大变化,促使当代的文艺学必须从变革着的文学实践出发,分析新现象、研究新问题,在理论上不断创新扩容,使之适应时展和社会需要。如果文艺理论的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方法脱离了文学实践,文艺理论就会失去它的生机和活力,成为空中楼阁式的、僵化而无用的东西。文艺学面对当下的文学艺术实践,许多问题凸现出来了。现在人们的文化生活重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对文学的需求更偏重于娱乐和情感需求,还有的崇拜自然本能,追求感官刺激。在巨大的感官冲击下,在文学艺术审美生成的日益消解中,如何将文学艺术的审美特征与大众文化很好地结合起来?如何用人文精神来支撑我们的精神家园?如何体现对人的生存处境、对家园邦国命运的关怀?这是文艺学正面临和尚待解决的课题。文艺学应该以专业为依托,积极地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目前,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国问题”显得更为复杂。对于文艺学来说,“中国近百年来都始终笼罩在西方主义的阴影下,没有自己的理论话语体系”。对于西方理论,我们更多的是简单介绍,随意嫁接,却没有学会或没有完全学会提出文艺理论的中国问题,并将其提升为中外共享的智慧。当然,借鉴国外的理论资源是必要的,如无数前驱对马克思主义的追寻,如20世纪西方文论对我国文论的丰富和启示。但问题是,借鉴国外的理论资源不是照搬新名词、新术语,或用外国的理论来分析我们的文学现象,而应该是一种对话交锋,是一种创造性的借鉴和接受。

在与外国理论的对话交锋中,如果我们一味地追踪西方世界的理论潮流,提不出自己的问题,没有自己的见解,就很难通过创造性地借鉴和接受他人的理论,来达到丰富、充实和推动中国文化和文论发展的目的。文艺理论从何而来?如何进行古今对话,实现古今贯通?这是文艺学学科建设中需要面对和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文艺理论源于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实践。当一定时期的文学经验凝固下来,转化为概念、范畴和相关的方法,并在长期的实践中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的时候,这种理论同时也就获得了超越时代和民族的价值。中国的古代文论正是这样。中国古代文论不但有属于我们民族的东西,还有许多属于未来的、中外共享的智慧。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文学理论作为一门理论学科,并不完全依附于所谓当下文学经验,它还有着自身内在的发展、运作规律和规则。”]中国古代文论是中国历代文论家依据不同的时代课题与人生问题,探讨文学创作的经验,追寻文学的终极意义熔铸而成的。它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演变,表现了各种不同的文学批评方法,以及具有民族传统和东方特色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在今天的文艺学学科建设中,我们应该把中国古代文论传统作为一个重要对象。

二间性意识

在当代社会生活中,多种学科之间、不同种类的文化之间、各个民族或国家之间,都存在着极为丰富多样的对话与交流。而在文学实践中,作者与世界、作者与文本、作者与读者之间也存在着对话与交流。这种对话交流形成了一种主体间性,即“主体一主体”的交互主体性,它包含着主体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否定、相互协调、相互交流。我们在文艺学学科建设中需要和寻找的正是这种主体间性。主体间性是现代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主要是主体之间的对话、交往关系。

主体间性理论不是从主客关系而是从主体与主体的关系来规定存在,认为世界不是与我无关的客体,而是与自我一样的主体。从这一理论出发,来探讨文学的主体间性,可以实现方法论上的根本变革。文学的主体间性表明,文艺活动不再是对于社会生活的反映或者认识,而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交流。其中,创作活动乃是艺术家与所描绘的对象或者人物之间的相互交流,而接受活动则是读者以作品为中介与作者之间的对话交往活动。文学创作活动表现为作家与生活之间的关系。

作家与生活不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分离和对立的关系,而是主体间相互作用和交流对话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主体不是站在生活之外去客观地观察和认识生活,而是把事物也看作有生命的主体,与其建立起一种平等的对话交流关系,“我听过我的身体进入到那些事物中间去[3_,它们也像肉体化的主体一样与我共同存在”。“在一片森林里,有好几次我觉得不是我在注视森林。有那么几天,我觉得是那些树木在看着我,在对我说话。”中国古代的艺术家们也曾多次描绘过人与自然的这种相亲相融、和谐统一的密切关系。显然,在艺术家眼里,人与自然之间,没有不可跨越的鸿沟,人来源于自然,在本质上同于自然,因而人和自然之间是天然地可以相通的,是一种真正的相互作用和对话交流的关系。事实上,作家在创作中所描绘的从来都不仅仅是事物的客观属性,而是自己与事物之间所建立起的这种主体间的对话交流关系,这是与以往我们对于艺术活动总是从主体与客体的相互统一来加以解释是完全不同的。

文学作为主体间性活动,把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转变为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从而进入了真实的存在。在文学作品中,文学形象“不仅仅是作者议论所表现的客体,而且是直抒己见的主体”。这个主体不是与我无关,而是与我息息相通的另一个自我。文学活动是自我主体与文学形象间的对话、交流,在这种对话交流中,自我主体以最大的诚挚和最深切的同情对待文学形象,倾听文学形象的述说;同时自我主体也向文学形象敞开了心扉,倾诉自己的喜怒哀乐和内心最真实的感受。在这里,文学形象与自我主体是同等地位的主体存在,主体之间始终贯彻着平等的对话、交往精神。

艺术接受也是一种主体间的交往活动,读者不仅要和作品中所表现的人的世界进行交流,更重要的是读者可以以作品为中介,与作者建立起精神上的对话交往关系。文学不是孤立的个体活动,而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产物。文学作品的故事、情节、人物是作者创造出来的,它饱含着作者的情感,蕴含着作者的倾向,这使得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自然而然地会发生某种情绪上的反应,或欣喜、或愤怒、或悲哀、或惊骇、或振奋……读者与作者作为两个主体,以作品为中介在进行着文学经验的交流、沟通,从而形成了某种共识。因为,文学经验不仅仅是个体的,而且是社会的,是社会互动的结果。如果我们理解了文学活动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我们也就容易理解文学活动是一种主体间的交往对话活动。

三共生意识

文艺学学科不可能有一种非此即彼的绝对真理,也不可能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封闭结构。文艺学学科自身的建设,文艺学学科与其它学科的关系,都应当凸现出一种交往对话、相互补充、相互渗透、共生共荣的思维。

我们看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曾被当作一元的、绝对的真理,其他的文艺理论流派都一一遭到批判、排斥。这一思维方式一旦形成定式,就会成为教条式的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认为不是好的就是坏的,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就是反马克思主义的,这完全是一种只讲对抗不讲互动、只讲斗争不讲融合的思维模式。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马克思主义文论就是从西方古典美学、特别是德国古典美学中吸收了有益的成分并在同它们的对话交锋中得到确立并超越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科学性、指导性,体系性是毋容置疑的,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不可能代替全部文艺理论。文艺理论中还有许许多多问题,被古人和今人讨论着,而当下文学艺术实践中层出不穷的新问题,更是他们不可能涉足,也难以预见的。我们发现,20世纪8O年代以来传人我国的各种外国的文论学派有许多新的主张与独特的见解,这是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所看不到的。这些理论的引入,大大地开阔了我们的学科视野,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理论语言,文艺理论也从封闭走向了开放,从一元走向了多元,从对立走向了互动。

文艺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不是一种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关系,而是一种对话、交往、互动的关系,特别是在当代文艺学学科发展中,文艺学的跨学科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文艺学学科不可能孤立地就文学谈文学,文艺学学科总是与哲学、语言学、历史学、社会学、伦理学、艺术学甚至自然科学相联系。如产生于2O世纪中期以后的当代文化批评,其思想资源除了马克思主义以外,还包括2O世纪各种文学与其他人文科学的成果。近些年来兴起的生态批评也是跨学科的。宣扬美学上的形式主义或是学科上的自足性是成不了生态批评家的。生态批评特别从科学研究、人文地理、发展心理学、社会人类学、哲学(伦理学、认识论、现象学)、史学、宗教以及性别、种族研究中借鉴阐释模型。文艺学的跨学科方法说明,文艺学学科的知识形态不只是一个学科自足性的概念,而是一个既与学科的知识谱系密切相关、又包含和融汇着其他学科的特定的思想、观念、理论与方法的多元知识系统。

四发展意识

文艺学的生命价值在于它的实践性、开放性、多元性,从根本上说,它所强调的是一种发展意识。西方文论在发展。2O世纪被称为“批评的世纪”,这一世纪,西方文论得到了惊人的发展,这种发展态势表现为:一是流派繁多,数十个文论学派此起彼伏,异常活跃,远远超过了l9世纪西方文论的流派数量;二是批评新潮不断迭起,交替的频率越来越快。一般说来,当代西方文论一个流派从创立到衰落不过二三十年,繁荣时期的周期更短,以至出现了名目繁多的文论流派“各领三五年”的景象;三是多个流派之间既有尖锐的冲突交锋,又相互交叉、渗透和吸收,呈现十分复杂的关系,不少文论家同时成为两个甚至几个流派的代表人物,一个流派中也可能同时吸纳几个流派的文论家。正因为这些,2O世纪西方文论才得以繁荣,才得以快速发展。

中国文论也在发展。二三十年代传人我国的马列文论,近十多年来吸引我国不少学者注意的文艺心理学、文艺符号学、叙述学、文学本体论、原型批评、文学接受理论等等,它们既使我国传统文艺理论得到了更新、发展,又拓宽了文艺理论研究的道路,文艺理论出现了交往对话、开放多元的新局面。我国古代文论的研究,同样受到新观念、新方法的激活而使其深邃的内涵得到多方面的发展。

外交艺术论文范文4

办刊特色:

本刊与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中国音乐家协会的著名音乐家们为繁荣我国艺术文化事业,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为宗旨而构建成的艺术文化传播平台而举办:中外名家艺术大讲堂。将平面媒体与娱教互动结合的方式,在于为爱好艺术的有志之士,提供一个与国内知名艺术专家全方位学习、交流、展示的空间,并将其打造成为继《艺术人生》、《百家讲坛》之后国内第三个与著名艺术专家、学者接触的精英品牌。“举艺术名家之力,兴艺术教育之火!”是我们全力办学之宗旨。理念是学习、交流、传播、发展!以学习为基础、以交流为中心、以传播为方式,以发展为目的,本着对艺术的传承发扬精神,为爱好艺术的学者们打开学习之门,培养创作新人,给有梦想有才能的未名者创造成功的机会,为能更多的发掘出潜在的优秀艺术人才及作品。

目标群体

艺术创作的人 创作精神的人 谈论艺术的人 享受精神的人 敢于创新的人 关注音乐的人 爱好音乐的人

发行渠道

主渠道:全国各大书店、全国高等院校图书馆(音乐专业院校)、邮局征订、报亭等特殊渠道

共赢传播:央视娱乐栏目合作、央级音乐电台、多家网络联盟、明星官方fans网站、唱片公司、星级写字楼、高档娱乐休闲场所、度假村等。

主要栏目

    封面人物:音乐人物、艺人新秀等音乐人才!美术书法名家、教授!让更多人了解到你的风采!体会到你的优越!

    谱乐声音:各院校及广大音乐爱好者词曲原创作品展示台,让“伯乐”看到你的存在,让优秀作品为更多人共享交流,词作可寻谱者,谱乐寻找佳词的互动平台。

    校园沙龙:展示校园最新动态、招生、活动资讯,各大院校“名师高徒”专访,校园留言,让师生之间更为了解!

    资讯:选登各影院、剧院上演信息,专辑发行等文艺快讯!

    音论乐坊:音乐类相关评论,内容涉及音乐研究、科研成果,介绍学习乐器的方法、挑选、保养等专业文章,音乐历史解析、音乐现象评论、音乐理论创新,品评音乐风格,分析中外音乐差异,影视歌曲、戏曲、艺术歌曲、西洋歌剧等作品赏析、评论类文章及音乐创作过程等相关音乐专业文章!

    执教文坛:相关教育类、文学类评论解析文章,内容涉及音乐、艺术类教学教育浅析,文学评论等教育类文章!

外交艺术论文范文5

政府的推力

当发展文化产业成为国策,就意味着艺术品市场的建立不仅是社会的需要,也成为国家和政府层面的战略。从历史角度看待中国历史上的四次收藏热,都有上层管理者的鼓励和推动,北宋末年的收藏热,就有喜好艺术的宋徽宗的倡导,明代晚期的收藏热,也有上层士大夫阶层的推崇,进而普及到民间,晚明其实是一个富裕的世俗社会,清代乾隆时期的收藏高潮,更不用细细道来,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收藏家,乾隆对民间收藏的推动作用无庸质疑,晚清民初,是最近的一次收藏高潮,从中可以发现,每一次收藏高潮的出现,都是在社会处于转型的时期,今天的中国也不例外。近两年,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推动艺术品市场发展的政策,提高文化创意产业在整个经济结构中的比重,这也是实现转型的前提。

文化创意产业今天已成为北京的第一大产业,占整个GDP的12.3%,这是2011年的统计数字,而在过去作为第一大产业的工业也只占12%,文化创意产业在北京的迅猛发展,和北京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有关,政府强大的推力,使得文化企业大量涌现,北京是中国拍卖市场最为活跃的地区,也是动漫、画廊、艺博会等最为集中、活动最为频繁的地区。而在所有省份中,浙江文化创意产业最为活跃,浙江民营企业的参与,使得浙江的文化创意产业带有鲜明的浙江特色,浙江政策机制的灵活,促使民营资本积极进入,产生了巨大的扩散效应,以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为例,政府占有公司的50%股份,总经理陆镜清也占有50%股份,这样的股份配置,在其它地区闻所未闻,浙江走到了前面,也尝到了甜头,西泠拍卖短短数年间已成为南方拍卖行业的龙头,这一切都得力于浙江政策的开明和机制的灵活,政府为民营企业在文创产业的发展上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社会的发力

近两年,中国的艺术品市场异常活跃,在股市和房市受到重挫之后,大量社会资金进入艺术品市场。另一方面,按国际通行的说法,当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就有对艺术品的需求,而中国的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唐等经济发达地区,早已实现了这一目标,有的地区已超过6000美元,在强大的社会需求面前,这些地区的艺术品市场的兴起是顺理成章的事,进而带动了整个艺术品市场的兴起。在整个长三角地区,因经济的持续增长,民间对艺术品投资的热情不断升温,逐渐高涨,民间国宝的评选、艺术博览会的举办、画廊的涌现、艺术讲座的开展等一系列普及推广艺术的活动,激发了整个社会对艺术和艺术品的热情。五年前,中国的收藏人群不到7000万人,今天已经达到1亿人。

21世纪以来,中国艺术品市场实现了质的飞跃,艺术品市场的交易规模在这十年中完成了从数十亿元到千亿元规模的跨越。艺术品市场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中所占的比重也呈现逐年上升的势头。在文化部文化市场司的《2011中国艺术市场年度报告》中,对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形成、发展以及未来趋势作了详尽的分析,这个始于2010年的年度报告项目,试图在总体上对每年中国艺术品市场做出一个宏观的分析判断。中国经济已经连续30多年高速增长,这为艺术品市场的发展奠定了现实基础。根据欧洲美术基金的2011年全球艺术市场趋势报告显示,2011年全球艺术品市场成交总额达461亿欧元,中国成交额达138亿欧元,排名在各国之首,占全球艺术市场的份额30%,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活跃的艺术品市场。而在2011年全球艺术家作品成交额前十名画家的排名中,中国就占了四位,他们是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和傅抱石,齐白石甚至超过毕加索,名列第一。

2011年,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整体规模继续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市场交易总额达到2108亿元,名列世界第一,年增长率24%,其中,艺术品拍卖市场交易额为975亿元(港、澳、台拍卖市场成交额为148.68亿元),画廊、艺术经纪和艺术品博览会的交易额为351亿元,艺术品出口额为30亿元,艺术品网上交易额为12亿元。此外,现当代原创工艺美术品(工艺画、陶瓷、玉器、珠宝首饰、家具、织锦、刺绣等)的交易额为590亿元,艺术授权品、艺术复制品、艺术衍生品的交易额为150亿元。

民间的活力

2012年5月,在杭州举办了“中国当代艺术品投资论坛”,论坛邀请了常铁威、西沐、叶强、陈振濂、周刚、姚伟荣、谢海、陈仲元等专家学者,就艺术品收藏和投资以及政策层面的鼓励和推动方面展开了论述。具体承办这次相当规模论坛的是杭州一家从事艺术品经营的公司,这家名为杭州金玉满堂文化艺术有限公司还拥有杭州一支梅工艺品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昌化石的经营、研发和收藏。在多年的经营实践中,公司掌门人迫切感受到需要对大众进行艺术品投资的知识普及,于是出资承办了这次高端的艺术品投资论坛。在长三角地区,像这样由民营企业承办艺术活动的事例不胜枚举,这说明艺术品市场最具活力的因子还是在民间,如南京天地集团、常州蓝宝集团、浙江金轮集团、徐龙集团、中凯集团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目前,全国每年文物拍卖成交总额的50%-60%是浙江人支付的,2004年浙江企业家斥资近3亿元,到海外购买中国文物,而“抓住本省买家就有七成成功的把握”,已成为浙江艺术品市场上公开的秘密。众所周知,浙江集团是海内外艺术品拍卖会上的大买家,并以地域划分成“慈溪军团”、“宁波军团”和“温州军团”。

除了画廊、拍卖行和艺术品博览会之外,新的经营模式已悄然出现,这就是艺术投资基金、艺术品信托,同时,网络交易也渐成共识,而最先尝试这些新经营模式的就是民营企业,他们通过多种经济手段参与其中。

外交艺术论文范文6

蔡武部长在贺信中说,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和而不同”的思想。并将追求内在的和谐与统一作为人类精神世界的佳境。相信此次学术论坛的召开将为增进亚洲各国文化艺术界的相互理解。促进亚洲多元文化的繁荣与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柳仁村部长在贺信中也表达了对此次高层论坛衷心祝贺,认为韩中建交16周年以来。两国因经济互补性和文化相似性,在各方面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进展,希望“中韩暨观察员国家文化艺术界高层学术论坛”不仅是一次学术活动,更愿其成为对亚洲各国文化艺术方面创造出新价值的盛会。

王文章院长发表致辞时说,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各地的区域合作日益密切,亚洲各个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合作日益加强。举办首届“中韩暨观察员国家文化艺术界高层学术论坛”。为亚洲各国文化艺术界的艺术科学研究和艺术创作实践提供了一个交流研讨平台。亚洲各国人民曾经以自己独特的文化艺术创造。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21世纪的今天,亚洲各国人民必将以自己的勤奋和智慧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发展做出新的贡献。文化艺术的交流合作与相互促进,离不开沟通理解与相互尊重。中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曾提出未来世界文化发展的境界:“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不同国家、民族的人们,首先是发现、热爱自身之美,然后是包容、相互学习他人之美,得到相互欣赏、赞美。不同的美和谐与共是一个多彩的世界、多元的文化,进而达到相互尊重、世界和谐的大同之美。相信亚洲各国文化艺术界的朋友们会热情携手,共同努力。以卓越的文化艺术创造,为自己国家、民族在21世纪的文化艺术发展开拓出新的境界;在保持文化独特性的同时,努力促进亚洲文化的和谐、繁荣和发展。

韩国韩中文化艺术协会会长柳在沂致答谢辞。他认为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亚洲各国日益关注本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来自韩国、中国、日本、越南和新加坡等国的专家学者和文艺界精英一起聚首北京,深入探讨亚洲文化的发展。相信各国专家学者和文艺界人士能为亚洲文化艺术的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而论坛的成功举办,一定能为亚洲未来的文化艺术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韩国代表团团,长崔祯镐和观察员国代表、越南文化通讯研究院院长阮志坚也作了大会发言。

来自中国、韩国以及日本、新加坡、越南等国文化艺术领域的专家学者和艺术家围绕论坛议题“二十一世纪亚洲文化发展展望”,分文化文学类、电影类、戏剧美术类、音乐舞蹈类四个类别,以大会发言与专题讨论形式,展开了深入探讨和广泛交流,提出了诸多建设性的观点和建议。此次论坛吸引了中韩两国以及日本、新加坡、越南等国文化艺术界的学者。韩国方面组成了专门的代表团,代表团由三十余位在文学、戏剧、美术、音乐、舞蹈、影视、书法等领域卓有成就的专家学者和艺术家构成,包括韩国著名文学评论家柳宗镐,著名诗人金炯德。著名小说家金周荣。著名作曲家、指挥家朴范薰。著名舞蹈评论家张光烈,著名导演林权泽、朴洗真、著名电影演员姜受延。著名芭蕾舞演员金惠植等。日本琵雅株氏会社社长矢内广、中央大学文学部教授饭容,新加坡著名华裔画家林祥雄、戏曲学院院长蔡曙鹏。越南文化体育旅游国家合作局专员陈一皇、广宁省文化通讯厅厅长黎全等共50余位外国学者、艺术家出席了论坛。

外交艺术论文范文7

为确保艺术教育的实效性,首先需要学校领导层和管理层的高度重视,从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目标的层面进行整体规划,以制度做保障。我们将医学生艺术教育分为艺术类课程、校园艺术活动、学生自学三个层面,艺术类课程又分为理论课、医学艺术交叉课、实践课、名家讲座四个部分,理论课至少应开设艺术导论、中外美术鉴赏、中外名曲赏析、影视艺术鉴赏;医学艺术交叉课包括医学美学概论、医用绘图技法;实践课包括:基础绘画技法、器乐实践、合唱实践、书法、摄影;校园艺术活动主要是各类艺术团,包括合唱团、舞蹈队、乐队、书画社、摄影社及其各社团组织的各类演出和比赛。学生自修包括网络自主学习、利用校内艺术资源学习、利用社会艺术资源学习及其它形式学习。只有各层面互相支持、互相补充,才能构成完整的艺术教育体系。

其次,医学生专业课压力大,艺术教育形式应灵活多样,简而精,突出实效。在此艺术教育模式中,以艺术课程为核心,校园活动、学生自修等形式做有益补充。例如,艺术课程由教研室承担,教务处统一管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培养学生。其中,艺术医学交叉课程最能体现医学院校艺术教育的特色,应不断探索。此外,艺术团可由团委负责管理,让艺术教研室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定期组织培训,并在艺术课上,留意选拔有艺术特长的学生推荐到艺术社团,再由艺术社团定期举办汇报演出,并配合学校完成各类艺术展演、庆典活动,代表学校参加各种文艺汇演、文艺比赛。通过教务处、教研室、宣传部门、团委、学工部、学生社团之间密切沟通,互相配合,共同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同时,为保证各种教学形式的有效开展,有必要将各种艺术教育形式纳入学分管理制度,比如,选修一门艺术类课程必须再听两场讲座才能得到2个学分;参加艺术团定期培训和展演也可获得2个学分;艺术团成员或其他学生如果在校内或者校外的艺术比赛中获奖,也可获得相应的学分。

2.提高教学效果

(1)革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思路。教师要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寻找学生的关注焦点,努力提高学生的学术能力与表达能力,使学生听得过瘾,并受到重要启发。当代大学生由于年龄特点更愿意接受新鲜的事物,对于符合思维定势的东西很容易感到疲劳和厌倦。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思路,不断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使学生感到耳目一新。此外,教师还要不断变换教学方法,启发学生思考,并给学生表达自我的机会。(2)注重医学与艺术的交叉融合。教师要不断学习跨学科知识,探索具有医学生特色的艺术教育模式,让医学生认识到美术、音乐与医学具有交叉融合的特点。如医学著作发表、科研成果总结、学术交流、医学教学精品课件等都需要运用美术知识。此外,绘画疗法和音乐疗法也是某些疾病的辅助治疗手段。

3.拓展教学资源

(1)学校加大经费投入,加强艺术教育设施建设。配置美术、音乐专用教室,并配备必要的教学设备。艺术教育有其特殊性,不能仅仅停留在空洞的理论讲解上,让学生亲手触摸乐器、亲自体验各种绘画工具的特性,比讲解高深的理论更能激发学生的热情。(2)不断挖掘教学资源,建立教学资源库,建设网络自主学习平台,打造精品课程。(3)充分利用校内外艺术资源对学生进行美术教育。学校图书馆定期补充各类艺术书籍,加强校园环境艺术氛围建设,充分利用社会艺术资源。如,加强美术馆、音乐厅、博物馆、展览馆、图书馆等文化艺术设施,使学生耳濡目染,进而多途径、多手段地实施艺术教育。(4)在艺术教学中融入本土文化资源。《新课标》中提出:“认识本土文化是学生学习艺术、认识艺术的基础,是他们走向世界的起点,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深入地学习本土文化,从他们的周围环境开始,挖掘艺术的美,乡土文化的美。”新疆医学院校少数民族占在校生的50%以上,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对本土文化艺术在情感上有特殊的倾向性,这是少数民族学生文化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的体现,因此在艺术教学中融入本土文化既有利于保护民族艺术与文化遗产,又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根据课程设置引进人才,建设一定规模的教师队伍,加强在职教师的培训,使之符合现代艺术教育的要求;其次,在科研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教师自身也应自觉提高科研能力,以研促教;再次,可聘请其它学校或单位专家上课或做讲座,加强外聘教师的管理,加强与其它院校的交流合作,达到资源共享。

5.建立有效的课程考核方法和评价标准

外交艺术论文范文8

一 国内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践教学现状研究

(一)国内艺术设计教学体系的组成

艺术设计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实验课程和基础理论课程,实验课程结合基础理论课程,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点的同时掌握一定的实验技能;课程设计教学,让学生参与到课程项目实践,自主设计,老师进行点评,使学生对自己的成果有进一步的认识和客观评价;毕业设计实践教学体系,独立完成论文和相关专业的的实践,为学生独立工作提供了保障。

(二)问题与挑战

艺术设计是一个不断更新发展的交叉性领域。高校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如何跟随其学科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其教学内容和调整其教学模式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在艺术设计交叉两型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体系面临着前沿性、交叉性、实践性及如何系统化的问题,如何在教学环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将艺术设计推向市场的策略和能力,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二 多媒体艺术交叉两型人才培养定位

(一)建立基于创新型、创意型“两型”人才素质标准的艺术设计人才素质模型。

通过调查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现实需求的变化,分析出艺术设计学科多元融合的特征,以培养具备良好素养的人才为目的, 研究出艺术人才素质标准模型。为了让学生掌握人文、科学、工程、市场等综合知识, 建立了“大艺术”理念,确立体现“两型”人才要求的培养体系,“创新型”指艺术素养、审美能力、创造表现专业能力和人文素质基础上的创新能力等;“创意型”是指培养具有创新性能力和异质性创造思维的艺术设计人才,以及具备将设计创意推向市场的策略和能力。将该体系纠正了传统艺术人才培养沿用美术学教育体系,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错位的问题。

(二)建立“基础+实践+创新”课程体系,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培养目标设置课程体系,打通学科基础平台,建立“平台+模块”课程结构。根据艺术设计专业共性与个性,实行公共基础平台课程完全打通,专业基础平台基本打通;专业方向实施模块化课程分流,学生可依据职业规划选择相应模块学习。创立教学新体系,实现不同课程间的关联性。采取加法、渗透、融合式方法调整课程设置,更新课程内容,体现课程的有效性。达到解决培养方案中课程间的孤立性,体现课程间有效性和关联性问题的目的。

三 艺术设计交叉两型人才教学体系化

艺术设计交叉人才培养的定位下的教学模式设计的体系化,突出了其不同的研究方向和侧重点。本教学体系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论与技术基础课程

对多媒体艺术本体基础知识的学习,包括学科知识、美学等理论课程,计算机基础等技术课程学习。以对今后的课程打下基础。

(二)主题性项目课程

让学生加入教师的相关科研活动,在科研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交叉学科视野,并在研究过程中了解科研实践的过程。要求学生撰写研究计划、实施研究、分析数据、论证分析、阐述其研究成果。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并对实践学习有很好的实践意义。

(三)师生交互研讨课程

研讨课程首先是由老师或业内人士展开一个主题讲座,对某一课题进行研讨,之后由学生提问并与老师展开讨论。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收获独特的见解,并有助与学生对感兴趣的领域展开探索研究。

(四)跨学科研究课程

让来自不同学科的学生和教师打破院系的界限,设置公共课程并让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学生参与到课程或项目研究以及研讨课程中,让学生掌握人文、科学、工程、市场等综合知识, 建立了“大艺术”理念,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五)实验与实习课程

实验与实习课程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将以工作室的形式体现,工作室体系贯注于人才培养全过程, “虚拟工作室”主要面向低年级,经常开展小组讨论、市场调查及专业素养培养等多种形式活动,树立学生创新理念;“学生工作室”作为校设创新实践分园区,实行学生自主管理,是学生设计竞赛准备常态化的场所;“教师工作室”以项目为载体,成为学校与行业、社会联系的窗口、实现设计创意的平台,使学生进入课外科技活动的实战状态,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开设与行业挂钩的第二课堂,整合各种教学和社会资源,开发多种培养途径和措施,促进学生的自我完善,解决了封闭式教学问题。

(六)职业规划课程

对学生的职业生涯机及就业指导展开咨询与培训,为学生最终顺利的走向社会提供实践经验。

四 结语

当今艺术设计不仅仅是作为审美的实践,更是将艺术与社会相结合。艺术设计作为艺术的一个分支,其艺术性、技术性、交叉性、前沿性决定了,其艺术人才培养的定位需要不断更新,跨学科人才以及创新人才的市场的需求和培养任务都摆在了教育工作者的面前,对于对艺术设计交叉两型人才培养定位下的教学体系的思考和构建不仅有利与该学科的发展,而且对相关领域的发展和人才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注:本论文为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单位资助教育部规划课题《基于工科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四维互动一体”美育教学模式研究》项目编号:FLB1101129)

参考文献:

[1] 沈致隆 亲历哈佛-美国艺术教育考察纪行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2.01

[2] 黄光雄,蔡轻田 课程设计-理论与实际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10

外交艺术论文范文9

1.艺术管理专业发展迅速,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艺术管理是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一门新兴学科,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建设该学科,从而也带动了本领域课题项目的研究。随着我国艺术市场的发展和文化活动的日益繁荣,培养适合我国国情的艺术管理人才成为21世纪高校艺术教育的当务之急。艺术管理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是一门交叉学科,艺术学是其基础,管理学是其依托,艺术鉴赏学、经济学、市场营销学、心理学、统计学、会计学等诸学科渗透其中。艺术管理专业作为艺术类专业招生,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文化功底与素质。艺术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为:使学生具有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和良好的文化艺术鉴赏能力,广阔的国际视野,掌握文化产业的经营特点和运作规律;培养了解国内外文化艺术发展趋势,同时具备现代管理、现代经济和法律知识,能够在文化产业、媒体、政府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化艺术管理、文化经营、文化市场运作、文化项目策划、文化经纪、贸易、咨询和国际文化交流与传播工作的复合型专门人才。

目前,我国有50所高校开设了艺术管理相关专业。本文主要对北京市的8所高校,即中国戏曲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北京舞蹈学院和北京电影学院的艺术管理专业的学科准备、教学实践、招生就业三个方面进行调查分析。

中国戏曲学院在2001年设立国际文化交流专业并招收本科生,2003年开始招收本专业研究生,在教学与实践活动中,本着以文学艺术为体,以英语为用,以管理营销以及经济法律为辅助的原则,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戏曲学院特色的国际文化交流专业的办学之路,2001级毕业班学生已在全国各艺术行业组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央戏剧学院2001年开始招收艺术管理专业本科生,旨在培养系统掌握文化艺术管理与文化行政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技能,了解相关学科知识,能从事艺术管理工作和文化行政管理工作的人才。主要课程围绕着剧场、演出和艺术院团开展。

中央音乐学院2003年起面向全国招收第一届艺术管理专业四年制本科生。重点培养具备一定音乐商业与艺术管理的实践技能、能在文化产业的各行业中进行管理的人才。

中国音乐学院从2003年起面向全国招收第一届艺术管理专业四年制本科生,旨在培养具备现代管理理论、艺术管理的技术与方法以及能应用这些知识的艺术管理人才。

中央美术学院2002年招收艺术管理专业第一届四年制本科生。2003年开设第一届艺术管理专业研究生课程班,旨在培养和艺术相关的博物馆管理人员、画廊和拍卖行的经营人员、展览和公共艺术的策划人以及包括艺术出版在内的媒体策划人员。

中国传媒大学2004年面向全国招收第一届艺术管理专业四年制本科生,旨在培养在文化产业、媒体及政府相关部门从事文化艺术管理和经营的专门人才。

北京舞蹈学院2004年招收第一届艺术管理类专业四年制本科生,旨在培养学生以艺术(舞蹈)为媒介,具有从事跨文化传播及艺术管理、对外文化交流活动的能力的人才。

北京电影学院2005年开始招收文化经纪人方向四年制本科生,强调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注重实际操作能力。

2.艺术管理专业办学水平明显提高,为人才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面临着很多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国具有深厚文化历史底蕴的文化艺术将立足自我,博采众长,努力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并向世界介绍我国的艺术精华;也要积极引进世界的经典艺术作品,艺术管理专业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

艺术管理专业的办学要积极学习国外相关专业的办学经验,推进我国艺术管理专业的学科建设和发展。艺术管理专业在/第2期(总第642期)

我国的发展只有短短的十多年时间,虽然仍处于摸索阶段,但该专业的办学水平在逐年提高,也培养出来1批目前活跃在我国艺术领域内的管理者。实践证明,艺术管理专业培养的艺术管理人才应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既需要具备一般管理人员的素质,又需要有文化艺术专业的知识储备,因为他们是文化艺术管理运行机制中最重要的因素。管理者的素质、能力、精神状态和职责行使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着文化艺术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进程。各高校应在不断的教学反馈中,试验、整理、调节、完善艺术管理学科建设,努力提高其办学水平,培养更多社会所需要的专门人才。

二、北京高校艺术管理专业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1.缺乏艺术管理的优秀教材、案例汇编。艺术管理专业应重视案例教学,在课程设计中应强调应用性与可操作性并重,教学中应以案例调研、专业实习和媒体技术运用作为特色教学手段,以管理学、组织行为学、营销学等作为实际操作的理论来源,而目前,这几所高校的该课程没有统一的较为系统的教材,亟待完善。

2.尚未建立合理的艺术管理课程体系。由于艺术管理的概念模糊,很多高校不明确该专业的外延,很多诸如“文化经纪人”等专业也并入艺术管理专业的范畴,大多数高校艺术管理专业所开设课程没有经过科学的论证,缺乏合理性。除了公共基础课安排按照国家规定标准执行,其他课程安排缺乏系统性和理性分析。有些高校将法律、财会、商务谈判等课程列入艺术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中,而有些高校的艺术管理专业却没有涉及此类课程,但对于是否应开设这些课程或应该开设哪些课程没有统1的认识。

3.专业课程设置没有统一标准。这几所高校往往根据本校的特点开设相关课程,围绕中西音乐通史、中西舞蹈通史、中西戏剧通史、中西美术通史、文化产业管理概论、艺术概论、现代管理学、文化市场学、市场营销、法律等课程开设。如中央戏剧学院艺术管理专业的课程侧重戏剧管理;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专业的课程侧重艺术品经营与策划;中国戏曲学院艺术管理专业强调外语学习及在实际管理过程中有较高艺术鉴赏能力和管理能力。

三、艺术管理专业未来发展方向

1.深化改革,全面提高办学效益。北京市8所高校艺术管理相关专业所开设的课程各有其特色,以下选取几所高校艺术管理相关专业的课程进行分析。第1,中国戏曲学院开设的国际文化交流专业的课程设置比例为:专业基础课占整个教学课程安排的50%,公共基础课占14%,专业课占25%,其他教学环节(包括毕业设计与论文、军训国防教育等占11%。其中,在专业基础课中英语听说类课程占2/3,艺术鉴赏与体验课程占1/3;在专业课中,文化与管理营销类课程各占一半。第二,中央戏剧学院开设的艺术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比例为:专业基础课占整个教学课程安排的17%,公共基础课占31%,专业课占52%。其中,在专业基础课中不强调英语,其专业基础课主要为文史类课程;在专业课中,文化与管理营销类课程各占一半。第三,北京舞蹈学院开设的艺术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比例为:专业基础课占整个教学课程安排的45%,公共基础课占18%,专业课占32%,其他教学环节5%。其中,专业基础课主要为文史类课程;在专业课中,英语、文化、管理营销类课程各占1/3。第四,中央美术学院开设的艺术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比例为:专业基础课占整个教学课程安排的44%,公共基础课占26%,专业课占30%。其中,在专业基础课中主要为文史类和画廊管理类课程;在专业课中,主要为艺术管理营销类课程。

从以上4所高校艺术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可以看出,除公共基础课按照教育部有关规定执行外,这几所高校在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设置上没有统一的课程设置标准,所开设课程的名称也不同。中国戏曲学院、北京舞蹈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的专业基础课程占整个教学课程安排的比例基本一致;专业课占整个教学课程安排的比例差别也不大。中国戏曲学院的专业课程内容侧重文史类及文化营销类;中央戏剧学院的专业课程内容侧重剧院管理和文化营销;中央美术学院的专业课程内容侧重画廊管理、艺术策划;中央舞蹈学院的专业课程内容涉及门类较多,如艺术管理、舞蹈史、商法等。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这几所高校艺术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所占学分较少,几乎没有涉及案例教学的内容,因此,在未来的艺术管理专业发展道路中应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及时更新教学理念,使教学从“以理论灌输为基础”转变为“以能力培养为基础”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转变教师角色,使教师从传统的讲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观察者、鉴定与评估者,教师不仅要关注教学过程而且要关注教学活动的设计、对学生学习成果的鉴定;引入终身教育观念,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强调理论教学环节的同时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如人际交往能力、中英文表达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艺术管理人才的培养还需积极支持、鼓励学生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与研讨活动,开阔学生的视野;学校还应积极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和民间艺术家来校讲课讲学,使教师、学生掌握学术研究的前沿信息。在导师的设置上,可采取校内外结合,交叉集成,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的办法,改善专业知识结构,全面提高办学效益,达到培养优秀人才的目的。

2.不断创新,满足日益发展的文化产业对人才的需要。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发展文化艺术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因此,发展文化艺术产业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需要,是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需要。推动文化产业跨越性、可持续发展,必须把加快文化经营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各高校为了培养既懂市场又具有创新、决策、管理能力的艺术管理专门人才,在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方面都进行了改革。

在教学中,课程居于核心地位,课程设置的结构与比重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要重视课程建设,建立相对固定的优秀课程,借鉴一切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管理的课程设置和培养方式,推出相对固定的优秀课程,培养具有国际管理理念、先进专业知识的开拓型、应用型文化管理人才。

在课程改革方面,这几所高校艺术管理专业不仅开设艺术营销、战略管理、组织行为学等管理方面的课程,而且开设文化产业、文化市场学、中外文明史、艺术鉴赏等与艺术息息相关的课程。

在实践教学方面,如中国音乐学院把经世致用和实践第一的思想贯彻于学习过程的始终。他们的教学实践包含三项内容:第一项为调研。学生从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开始调研,持续7个星期。每次调研时间为10天,每组2〜3人,深入中国一线乐团,了解情况,收集材料,一个月后提交调研报告并在全校公开演讲,展示课件。第二项为参加音乐会的策划组织。例如,参加中国音乐学院建院40周年活动、策划音乐会活动。第三项为参加公益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其他学校艺术管理专业在实践教学方面也不断进行创新,其目标都是为了满足日益发展的文化产业对人才的需要。

各高校还重视培养学生的课题研究能力。教师引导学生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积极思考,敢于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引导学生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获得与该课题的直接体验,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加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在课题调研过程中,建立责任感,使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在课题调研过程中,锻炼学生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使学生掌握科学的认识事物、研究事物的方法以及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提出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在对艺术行业相关课题的调研中培养正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开辟新的教育资源,扩大艺术管理专业的有效供给。由于普通高校管理类专业在教学方面的经验较为丰富,艺术类高校可以与其合作整合优势资源,形成优势互补,以提高艺术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目前,许多艺术类高校之间以及艺术类高校与普通高校之间已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同时,还有一些艺术类高校正在筹划与国外高校建立共同培养艺术管理专业学生的计划,在国际寻求新的教育资源,以扩大该专业的有效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