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范围管理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23 15:09:02

范围管理论文

范围管理论文范文1

关键词: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管理理念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7-0238-02

研究生的教育质量一直是理论界和管理工作的关注热点,特别是研究生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以来,关于研究生教育质量滑坡的关注也越来越多。作为与研究生教育质量密切相关的管理工作,也自然而然地成为关注的重点。通过实施过程管理来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也受到了许多理论工作者和管理一线人员的青睐。但是,从目前来看,地方高校实施过程管理也还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一、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概述

在管理学理论中,过程管理是为弥补目标管理的不足而提出的一个概念。目标管理虽然可以使人们明确组织的目标与工作方向,使组织活动可以紧密围绕目标展开实施。但是,目标管理容易忽略对目标实现过程的管理,产生急功近利的弊端。实施过程管理,通过对目标实现过程的设计、控制和改进等活动,可以通过一系列短期目标的逐步实现切实达成组织的长期目标,从而有效改善目标管理的不足。

从已有的材料来看,当前对于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的实施范围的建议并不完全统一,大致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类型。广义的实施范围主张涵盖了从研究生招生直到毕业的培养全程,狭义的实施范围主张则重点关注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写作过程。

(一)广义的过程管理实施范围

关于广义的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实施范围的建议,谨选取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叶宏在其《过程管理在研究生培养管理中的应用》一文中的论述作为代表:“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工作,是为了实现研究生培养目标,组织导师及相关人员,利用教学资源,保证研究生培养过程顺利完成而实施的系列活动。”综合各种材料,广义的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实施范围可以细化为(研究生招生工作――设计培养方案――制定培养计划――实施课程教学――指导科学实践――中期考核――组织论文选题、开题――论文写作中期检查――论文评审、答辩等)诸多密切联系的环节,各个环节相互衔接,任何一个环节的工作失误和缺失都会对整个的研究生培养工作带来重大的影响。因此,必须保证对各环节和相关要素实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及时发现、解决问题和偏差,从而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二)狭义的过程管理工作内容理解

关于狭义的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实施范围的主张比较少,基本都着眼于学位论文的写作过程管理。这种主张与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重要性有着密切联系。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写作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重要环节,是研究生获取学位的重要依据和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因此,作为最能够综合反映研究生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学位论文,必然成为研究生管理的重点内容。因此,狭义的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基本着眼于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写作过程管理。

(三)对两种过程管理工作内容理解的分析

关于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的实施范围的不同主张,各有其优缺点。广义的实施范围主张将研究生的整个培养过程纳入过程管理工作范围,可以对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各个环节和相关要素进行全程管理和监督,能够较好地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但是将整个研究生培养过程纳入过程管理的工作范围,需要处理的关系主体就比较多,容易出现权责不明的问题,管理工作的内容也会相应的比较庞大复杂,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较多的工作人员,不同的工作内容也对工作人员提出不同的要求,带来较大的工作压力。

狭义的实施范围的主张,工作目标比较明确,集中于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写作,操作性比较强,需要处理的关系主体也比较少。但是,由于没有将学位论文写作之前的环节纳入过程管理的实施范围,相应的缺乏整体规划,不能够保证前期环节的实施质量。由于狭义的过程管理实施范围内含于广义的实施范围,故而拟选取广义的实施范围展开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思考与对策。

二、地方高校实施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可能遇到的困难

地方高校实施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从改进管理工作的角度来改善和提升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确实能够起到较好的作用。但是实施过程管理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而且实施过程管理也会遇到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认真地思考和对待。

(一)招生自不足

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始于招生,对于地方高校而言,招收高质量的考生意义重大。但是,目前来看,地方高校多是实行全国统考招生,自主招生的比例较小,报考地方高校的考生在数量上和质量上与重点院校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调剂考生占地方高校研究生录取的比例还比较大。而为了实现招生计划,地方高校的录取分数基本上与国家线相当。因此,作为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的第一个环节,地方高校的工作就面临着招生自不足、生源质量较低等困难和挑战。

(二)管理理念比较落后

管理理念是管理制度设计和实际运作的理论基础和价值指导。当前我国地方高校的管理理念偏重于刚性管理,通过制定各种规范约束研究生的学习和生活,这样做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约束型管理带来的逆反心理。

研究生教育作为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最高层次的学历教育,其教育对象都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成年人,他们都具有较强获得尊重和信任的心理,在学习和生活中强调个人自主。但是刚性的管理理念给予他们太多的约束和不信任,由此带来的是研究生群体的逆反和不满情绪的累积,以及管理人员和研究生群体之间彼此越来越不信任的恶性循环。给研究生的管理工作带来较大的压力和挑战。

而实施过程管理,将研究生的培养细化为诸多环节和步骤,与研究生管理理念没有直接的交集,并不能带来研究生管理理念的更新。如果是在刚性管理理念的指导下实施过程管理,恐怕会给大多数的研究生带来更多的约束感,引起更多的不满。

(三)管理内容和管理手段片面化

当前研究生的管理内容比较侧重于教学管理,而在日常教学管理中又局限于出勤率的抽查,而对于教学的其他内容的管理则有较大的欠缺。对于研究生的生活管理、学术管理、实验室管理等方面,一般也都只有一些陈旧的上线要求或者刚性的条例约束。总之,在研究生的管理内容方面,约束型的管理远多于服务型的管理,由此,很容易将管理人员与研究生置于对立面,事实上不利于研究生的管理工作。

管理手段方面,当前研究生的管理工作中运用的手段比较单一,多为惩罚性管理手段,比如缺勤次数超过规定则不允许参加考试、开学不能及时报到者予以通报批评等等类似手段。而事实上,作为具有独立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的研究生,对于自己的学业有着符合自身特点的规划,过多地惩罚性干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生的自由发展。而在研究生需要的支持方面,服务性的管理手段却不是很多。

三、更新管理理念实施服务型过程管理的思考

(一)更新管理理念实行柔性化管理

刚性的管理理念,偏重于以惩罚性的管理手段在教学管理中约束研究生,各种条例和指令使得学校管理人员与其他管理主体之间、与研究生之间的关系存在一定的对立和不信任,对于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有着一定的消极作用。因此,采取柔性的管理理念,放弃管理人员的“官”的思想,采取民主化、人性化的多元手段努力为研究生的发展提供和谐的氛围。对于原则性的质量要求,坚持制度约束,而对于研究生的生活管理和学术管理则尽量的采用民主化的服务性手段,通过与导师以及其他管理主体的密切配合与合作,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为其发展提供支持和帮助。

(二)实施服务型过程管理的思考

在新的柔性管理理念的指导下,将过程管理细化到研究生培养的全程,不仅仅是前面提到的仅仅局限于教学管理的过程管理,而是包含教学管理、生活管理、学术管理等较为全面的过程管理,为研究生的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实施服务型的全面过程管理,需要针对研究生的整个学业发展过程各个阶段的不同特点,以民主化的管理决策,调动其他管理主体的合作以及研究生自我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积极开展工作,最终达至以服务性和引导性管理手段,激发研究生自我约束和管理的良好状态。以学制三年的研究生培养过程为例,在研究生培养的各个阶段应当分别侧重开展如下活动。

1.入校新生的引导性管理

在研究生新生入校之初,由于他们对研究生生活特点还不熟悉,还不了解研究生需要遵守的各种规范,因此及时开设一定学时的学业规划指导课程就显得尤为必要。通过开设学业规划指导课程,使新入校研究生及时了解掌握研究生生活的特点、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的结构、导师队伍的组成,以及研究生应当遵守的各种规范和专业老师推荐的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引导新入校研究生制定自己的学业规划,明确学习目标,为后续的教育培养工作奠定较好的基础。

2.二年级的指导性管理

当研究生对研究生生活较为熟悉,基本明确自己的研究兴趣和方向以后,应当鼓励研究生积极开展研究工作,通过组织研究生学术论坛等类似活动为研究生的研究工作提供支持和帮助。鼓励研究生发表自己的学术成果。引导研究生明确自己的毕业去向,对于分别侧重选择考博或就业的研究生提供不同的服务和帮助,为研究生的后续发展出谋划策。

3.毕业生的服务型管理

对于毕业生而言,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毕业论文答辩和毕业的去向。对于毕业论文的管理工作,本阶段需要按照学位论文的写作管理程序,顺次展开过程管理的各项内容,保证毕业生及时、高效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工作。另一项工作就是毕业生的就业服务,此类工作,一方面要依据相关的工作计划和管理制度开展。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到毕业生的需要,最大限度地为他们提供便利和服务。

参考文献:

[1]金云学,书,郭宇航.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现状分析与对策浅谈[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0).

[2]李伟,彭彬,胡承孝.教育质量视阈下高校研究生管理创新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9,(4).

[3]鲁萍.对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思考[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9,(11).

范围管理论文范文2

[关键词] 范围管理; 工作需求; 项目变更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10. 041

[中图分类号] F27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10- 0073- 03

1 前 言

随着IT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化技术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利益,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企业未来的生死存亡。中国石油公司面对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技术、经济一体化的大潮,为适应国际化经营及市场竞争的要求,必须拥有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先进科学的管理手段,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改善管理水平,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规范的、集成的、开放的业务管理体系,提升企业的业务能力、应变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因此,近些年中国石油公司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进行信息化系统建设。

一般而言,项目尤其是通信与计算机系统集成领域的项目在实际工作中对项目成功与否的评价标准往往是围绕时间、成本和质量,即:在规定的时间内,以规定的成本,满足客户的需求(质量)。这3个领域是项目成功的关键,但是在项目进度、成本和质量之外有一个更关键的因素,那就是范围。项目范围管理是项目管理的基础,范围管理不成功,其他管理便无从谈起,范围发生变更,进度、成本、质量乃至人力资源都有可能跟着变更,只有确定了项目范围,才能合理地确定出项目的进度、成本和质量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说,项目范围的确定及管理是项目成功的基础,不正确的范围定义或不合理的范围控制会导致很多不必要的变更,使项目无法按期完成,项目质量难以保证。因此,项目范围管理是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2 建立项目范围管理的作用

项目范围管理对项目来说可以产生如下作用:① 通过对项目用户等干系人的需求收集、分析、整理,将这些需求详细记录下来并进行量化,确保项目全部包含且只包含那些保证项目成功的工作内容。项目的具体工作内容明确了,项目的工作边界也就定义清楚了。 ② 经批准的项目范围为创建WBS(工作分解结构)奠定了基础,二者共同构成了项目范围基准,成为项目生命周期范围内工作监督、控制、核准的标准。项目的范围和具体工作内容确定了,就为项目所需的费用、时间、资源的估计确定了基准,为进一步分派任务、制订人力资源计划打下了基础。③ 严格规范的项目范围管理制度和措施,清晰规范的范围变更控制过程,能够帮助项目组明确项目范围的定义,达到可量化、可验证程度,避免模糊的需求定义导致后续项目的意外变更,造成返工,延长项目完成时间。可见,科学有效的项目范围管理是整个项目成功的重要基础。

3 项目范围管理的方法

项目范围管理首要关注的是定义和控制哪些工作包括在项目中,哪些工作不包括在项目中,并确保只完成那些需要完成的工作。项目范围管理一般包括收集需求、定义范围、创建WBS结构、核实范围和范围控制5个流程。很多文献对这5个流程进行了详尽的论述,在这里就不再赘述,本文只是结合石油行业信息化项目建设实际经验,对这5个流程中应注意的事项及相应采取措施进行讨论。

3.1 确定工作需求

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往往涉及到企业内部流程再造和管理方式的变革,对大部分用户来说都是一个崭新的领域,很多情况下,用户只能根据以往的经验及工作现状,提出一些显性的、明示的需求, 而对这些需求背后的业务应用、数据分析等隐性需求的描述不充分。 特别是石油行业的信息化系统建设,往往涉及多个部门、多种专业、多种业务应用,随着石油行业的发展,各部门、业务的工作流程和组织结构也不断进行调整,很多时候,用户对信息化系统的应用功能的认识也是模糊不清的,需要通过需求调研挖掘出来。为了尽可能地将用户对信息化系统的真正需求挖掘整理出来,就需要项目组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对那些具有代表性的关键用户的需求进行重点分析。在注重调研对象选择的基础上,项目团队还应着重以下几方面工作:

(1) 需求调研团队的成员组成。信息化建设项目不单纯是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开发集成,项目在采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的同时,还要满足企业生产管理的需求,以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效率,增加效益降低成本为宗旨。因此,需求调研团队成员中不但要有管理咨询、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的专业人员,还必须有行业方面的专家参加并领衔。由于大型石油企业及其下属分公司在生产业务范围及管理体系等方面都有其特殊性,因此,不但实施方要有行业专家, 还要广泛吸纳用户方的专业人士进入调研团队,并作为主力全程参与项目建设。这对保证项目在普遍适用的基础上,又能满足特殊需求,并最终获得用户的认可将很有帮助。

(2) 需求收集工具、方法的选择。需求收集有访谈、群体创造技术、群体决策技术等多种方法,选择合适的需求收集工具、方法,无疑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石油行业大型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通过实践总结,我们认为采用调研工作会议和调查表交替进行的工作方式有助于调查结果的正确性和普适性,原型系统的方法有助于需求收集的准确性。设计合理科学的调查表可以使项目组迅速地从数量众多、分布广泛的调研对象中获得有用的信息。在对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的基础上,对不明确和有异议问题、业务需求要在调研工作会议上进行讨论,通过让与会代表充分发表意见,求同存异,消除歧义, 避免遗漏。同时,通过提供原型系统的方法,项目组可以尽早地获得用户需求的反馈。由于原型系统是可摸可触的,用户可以亲身体验系统使用过程,而不仅仅是抽象的谈论需求,这无疑可以帮助用户更加准确地描述他们期望的产品特征。通过数次的用户体验―反馈信息―原型改进的循环过程,项目组就可以收集到足够的需求信息,从而顺利进入设计实施阶段。

(3) 在需求收集过程中,项目经理要充分发挥沟通协调和项目控制的作用,使项目发起人、用户等关键干系人充分理解需求调研内容、进度及存在问题,协调各方力量解决需求调研过程中存在的困难,不能遗留问题或模糊不清的需求。同时,项目经理还要根据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及项目立项报告对需求调研的范围进行有效控制,防止项目范围盲目扩张。

3.2 结合WBS技术定义范围

范围定义是指建立详细的项目和项目产品描述文档。详尽的项目描述文档对项目的成功是至关重要的,这些文档描述项目的主要产出品及项目的建设前提和限制条件。当项目启动时,大多通过项目范围来定义项目交付产品,似乎也同时严格界定了实施方的工作范围及内容。但是,由于用户及实施方审视范围的角度不同,双方对范围的定义也不同,项目范围中隐含的工作需求也不能全部明文规定在项目建设文档中,这是导致用户变更的重要原因之一。利用WBS(工作分解结构)可以有效地帮助解决这个问题。

制定好一个WBS的指导思想是逐层深入,以可验证、可控制的交付产品为导向。先将项目交付成果定义确定下来,然后再逐层把项目交付产品或项目工作分解成更小的更可控的部分,直到只有单一产出品或工作成果的工作包层,建立明确、量化、可验证和可测试的项目交付品组合架构。WBS结构每深入一层,对项目工作的定义就更加详细,项目定义越详尽细致,项目用户和项目成员对项目的需求和产出理解的就越准确清晰,这无疑有助于帮助理清项目用户真正需求从而有效控制项目范围。这种方式的优点是结合项目进度计划、成本管理、人力资源计划划分项目工作,项目工作内容直观,各阶段工作成果清晰,时间感强,在项目范围评审阶段容易发现遗漏或多出的部分,有利于帮助项目干系人明确项目范围内包含的所有工作需求,也更容易被大多数人理解。

3.3 范围核实过程

范围核实是指对完成的项目产品的正式接受过程,是项目组同用户或项目发起人共同评估项目可交付产品是否完全满足需求并取得用户或项目发起人对项目产品的正式认可。项目范围核实与质量控制的不同之处在于,范围核实首要强调的是项目产品及其相应的质量要求的可接受性。

这个过程是项目范围确定之后,项目进入实施阶段之前各方相关人员的承诺问题。一旦对项目范围认可则表明已经接受该事实,项目各方就必须根据承诺去实现它,这也是确保项目范围能得到很好的管理和控制的有效措施。为增加范围核实工作的严肃性,在范围核实阶段,范围说明书、范围基准等相关文件应该得到项目发起人、项目用户、项目实施方等关键干系人的签署认可,使这些文件成为项目实施的基础性文件,从而避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范围扩张及不必要的范围变更。

3.4 范围变更控制过程

范围变更控制是指对项目状态及项目产品范围进行监督,管理范围基准的变更,确保所有的变更需求及行为都经过变更控制流程。信息化项目在执行过程中,随着用户业务的发展、对信息系统应用认识的提高,需求变更不可避免。因此,项目需要建立一套规范的变更管理过程,在发生变更时遵循规范的变更程序来管理变更。

变更管理主要解决来自项目发起人及用户的变更要求。正如我们前面所说,范围的变更会导致额外的成本,影响项目关键路径,更多计划外的工作,在有限的项目预算范围内,并不是所有这些变更都能被批准。有效的项目范围变更控制既要能保证对项目成功至关重要的工作或用户需求及时纳入到项目范围管理中来,又要能保证将一切非必要、非紧急、不合理的、无效变更屏蔽。在项目变更控制流程设计过程中,在保证流程严肃科学的同时,我们又要根据不同项目的具体特点考虑项目变更控制流程的灵活性。如果项目变更控制流程过于冗长繁琐,要么会导致有价值的变更需求不能及时纳入到项目管理中来,从而丧失了提高项目经济效益的机会,要么会导致项目参与人员完全忽视了变更控制过程,致使项目范围管理失控;如果变更控制过程过于简单,又会导致很多没有经过认真讨论评估的变更需求轻易地进入项目执行范围,造成了对项目的损害。

所有的变更请求都应以书面的方式提出,项目发起人、项目实施方双方都应对变更进行分析, 评估变更的性质,变更对项目价值的影响,变更给项目带来的风险以及对进度、成本的影响,受影响的各方都应该清楚明了自己所受的影响。根据变更的性质, 提交相应的变更决策组织确认和审批。在大型信息化项目建设中, 每个项目都应成立一个由业务方、管理方、实施方三方高层领导参加的项目变更控制委员会,变更控制委员会拥有最终批准或否决变更请求的权利。该委员会的职责和作用应该在变更控制流程文件中有明确的说明,并得到项目各方关键干系人的授权。

实践中,那些对项目进度、成本影响较小或通过项目关键路径调整等技术手段能予以消除影响的变更请求,往往授权项目经理进行决策。但是那些对项目范围、投资或功能有重大影响的变更请求,必须由变更委员会按照项目变更控制文件规定的流程进行决策。在大型石油企业的大型信息化项目中,变更控制委员会应该由业务主管部门、计划规划部门、预算管理部门及实施方高层领导等对项目的投资、工期、功能等有重大影响的干系人组成。为了对实施方进行保护,同时对项目发起方进行约束,对于成本和进度影响大的变更,决策者应考虑为项目增加相应的资源,如延长时间和追加资金等。批准的变更应由项目各方正式签署,成为项目下一步范围、进度、成本控制的基础。

那么,我们怎么能知道哪些变更应该被批准哪些应该拒绝,AHP(层次分析法)是一种有效的工具,我们可以将所有变更请求进行排序,然后在项目预算范围内,批准那些得分最高的变更。图1是项目范围变更的AHP分析示例。

在做项目范围变更层次分析时,应该采纳项目干系人、项目团队成员、专家等各方面的意见,以保证全面考虑各方面的意见,并取得最佳结果。

4 结 语

总之,对项目进行范围管理看似一个单纯的、直接的任务,但事实并非如此,它需要管理、技术、沟通等多方面的经验,需要项目经理予以足够的重视,去认真研究、思考和实践。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项目范围管理的作用将进一步显现。其中,准确的需求分析和定位是基础,科学的项目范围定义是核心,严格有效的范围变更控制是关键,三者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缺一不可。

主要参考文献

[1] ANSI/PMI 99-001-2008, A Guide to The Project Management Body of Knowledge[S]. 2008.

[2] Bob Hughes, Mike Cotterell. Software Project Management[M]. 2nd edit. New York,NY:McGraw-Hill,2006.

[3] 王达. 需求工程的探讨[J]. 软件,2011(5):68-69.

[4]黄国芳,王建辉. 软件项目的范围管理与其时间和成本关系的分析[J]. 科技广场,2010(11):52-55.

[5] 孙志光,董雪莲. 项目范围变更管理的探讨[J]. 电信信息化,2010(6):84-85.

[6] 宇鹏. 信息化建设中的项目范围管理[J]. 信息化建设,2009(6):33-34.

[7] 董雄报. 信息系统开发项目的范围管理[J]. 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23):76-79.

范围管理论文范文3

关键词:民营快递业,情况调查

 

快递行业是一个新兴行业,方便快捷,运费较低,为企业和市民提供了不同于传统邮政的服务。近日,龙岩调查队对民营快递业的发展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民营快递公司在促进全市第三产业加快发展的同时,普遍存在管理混乱、超范围经营、货物丢失、赔偿困难等突出问题。

一、基本情况

经调查,目前龙岩市有15家民营快递公司(包括已办理工商登记和未已办理工商登记的),业务总量占全市快递业务总量的55%左右,从业人员超过140人.其中规模较大、业务量较多的快递公司有龙岩顺丰速运有限公司、申通速运龙岩分公司等。

(一)从业人员数量少

目前,龙岩顺丰速运有限公司有从业人员38人,其中:营业兼内部管理4人,营销揽收投递34人(新罗区28人、长汀县4人、漳平市2人)。申通速运龙岩分公司在新罗区的从业人员有32人,在武平县、长汀县、连城县、永定县、漳平市均有服务点,每个服务点有从业人员1-2人。除此之外,龙岩市民营快递公司的从业人员普遍较少,如顺通快运、鑫达快递从业人员均只有4人。论文写作,情况调查。

(二)主力快递公司业务量较大

目前,邮政的特快专递业务纳入了统计范围,但民营快递公司的业务还没有官方统计记录。论文写作,情况调查。据了解,顺丰速运2008年每个月的计划业务收入为15.5万元,申通速运每个月的业务收入为20万元左右。论文写作,情况调查。这两个速运公司在龙岩市民营快递行业中为佼佼者,占领我市民营快递行业的主要市场份额。

(三)资费普遍低廉

二、主要问题

一是普遍存在超范围经营。《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总则第八条规定,信件和其他具有信件性质的物品的寄递业务由邮政企业专营。但龙岩市民营快递公司普遍存在超范围经营现象。如顺丰的超范围经营的业务量占公司业务总量的65-75%。

二是管理不规范。由于国家没有明确的行业准入标准,进入快递行业的门槛较低,行业内部自由竞争,缺乏管理和行业自律规则。民营快递企业规模小,没有完善的管理系统,内部管理松散,物品丢失都无从查起。据有关人员反映,今年以来圆通速运的2个员工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拿到工资,竟从公司搬走客户投递的2箱物品。

三是从业员工素质参差不齐。一直以来,快递业务员没有相关业务资格证书,业务员的专业素质水平无法衡量。业务员在快递公司没有经过专业系统的培训,快递公司也无法为业务员提供良好的服务保障,造成一些快递业务员积极性不高,服务意识不强,服务态度较差,消费者对于业务员服务方面的投诉经常出现在各种媒体。如2008年1月31日,龙岩的赵女士在315电子投诉网上投诉粤丰速递公司的业务员,由于下雨拒绝送货,态度还很恶劣。

四是监管难度较大。论文写作,情况调查。由于民营快递公司超范围经营的现象普遍存在,但物品没有拆封又很难界定是否超范围,各级工商部门及时查处快递公司超范围经营等违法行为的难度较大。论文写作,情况调查。目前,龙岩市30%左右的民营快递公司业务联系用移动电话,如泉州天天快运龙岩办事处和圣坤达运通咨询服务有限公司办公场所偏僻、隐蔽。论文写作,情况调查。各级邮政管理局开展快递行业制度规范和服务标准执行情况的检查也很困难,特别是龙岩市民营快递业务隶属厦门邮政管理局负责,更是鞭长莫及。

三、几点建议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完善监管机制。加大《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的宣传力度,提高市民对邮政法的认知度,自觉选择邮政寄送信件和其他具有信件性质的物品,确保信件的保密性和安全性。建立健全民营快递业务监管机构,依据《快递服务标准》和《快递业务员国家职业标准》,继续完善和落实监管机制,加大对快递行业的监管力度,维护快递市场的健康发展。

二是规范民营快递公司的经营范围。民营快递公司要自觉遵守邮政法的规定,严格执行邮政法,在合法范围内经营,规范管理。在市场中公平竞争,不能为了吸引消费者、提高业务量而采取低于劳动成本的服务价格进行运送。

三是提高民营快递公司服务水平。要加大对民营快递公司从业人员专业培训的力度,建立完善的监督和考核机制,提供良好的服务保障,不断提高快递业务员的服务水平。

范围管理论文范文4

药品分类管理是根据药品安全有效、使用方便的原则, 依品种、规格、适应症、剂量及给药途径不同,分别按处方药和非处方药进行管理。处方药须凭执业医师处方购买使用, 非处方药则由消费者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我国建立并完善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制度,是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医疗卫生体制和药品监督管理深化改革的大事, 对促进我国药品监督管理模式与国际接轨, 保障人民用药安全有效, 增强人们自我保健、自我药疗意识, 合理利用医疗卫生与药品资源产生重大作用。

对药品实施分类管理有利于提高药品监督管理水平。通过规范并加强对非处方药的指导,引导消费者科学、合理地进行自我保健。

我国药品分类管理政策的发展情况

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向发展中国家推荐将《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办法》这一管理模式作为药品政策立法议题;1997年1月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提出“国家建立并完善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制度”; 1999年4月,原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SDA) 与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等五部局联合了《关于我国实施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若干意见的通知》; 1999年6月,SDA 了《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办法( 试行) 》, 同年10月18日起开展药品分类管理流通试点工作, 11月公布了《非处方药专有标识及管理规定》( 暂行) 。12月制定了《处方药与非处方药流通管理暂行规定》并了相关的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2000年1月1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SFDA) 颁布的《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办法》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将开始对药品实行分类管理; 2004年2月又对注射剂的使用进行了规定, 规定注射剂必须凭医生处方才能售出; 2004年7月1日又作出规定抗菌药必须凭医生处方才能销售。未列入非处方药药品目录的各种抗菌药物在全国范围内的所有零售药店必须凭执业医师处方才能销售, 这标志我国全面实行的药品分类管理制度已进入攻坚阶段; 2005年1月1日规定抗肿瘤药、激素类( 避孕药除外) 处方药等必须凭医生处方才能销售; 2005年7月1日规定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及内分泌疾病的处方药必须凭医生处方才能销售;2005年12月31日以后, 实现全部处方药必须凭医生处方才能销售,在药师指导下才能使用。

实施药品分类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首先,相同分类名词所指的分类范围不同。国家药品质量公告中的“化学药品”所指的分类范围不包括抗生素、生化药品;新药审批办法等规章中的“化学药品”则包括抗生素、生化药品。此类情况在“中药”、“中成药”等分类中亦有发生。由于名称所指的范围不固定,造成管理制度所指的管理对象不固定,在不同的管理者或不同的管理制度之间发生矛盾,引起混乱。如:对经营企业使用“化学药品”、“中成药”或“贵细中药材”等分类名词来限制经营范围时,就难以准确地认定“超范围经营”的违法行为,甚至会产生不必要的行政诉讼。

其次,同类药品使用不同的分类名称。化学药品与西药在上述规章及有关文件中被随意使用,没有专门的释义依据,缺乏科学、严格的范围界定,互相代用或混用,很不规范。同时,两个名称在《药品管理法》中均未使用。在药品批准文号的格式中,按“X”代表“化学药品“;“Z”代表“中药”;“S”代表“生物制品”;“F”代表“辅料”的解释,“X”的含意应该理解为“西药”第一个字“西”的拼音首写字母。中文所指既然是“化学药品”类, 为何要用“西药”,“西”字的首写拼音字母,而不使用更为合理、规范的“H”( 化学药品“化” 字的拼音首写字母) 来表示。

再次,“中西药复方制剂”的分类缺乏依据。按《新药审批办法》的分类规定,分别将以中药为主的“中西药复方制剂”划归“中药”;以化学药品为主的“中西药复方制剂”划归“化学药品”。如此划分虽有依据,但未注意到两者其实都已不是单纯的或传统意义上的“中药”和“化学药品”。其它法律、法规或规章使用的“中药”或“化学药品”所指的范围也没有包括“中西药复方制剂”。分别归类时如何认定是以中药为主还是以西药为主,也没有具体的依据。

以上种种分类名词不规范, 不仅会给药品监督管理、科研、档案、教学等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甚至会产生物价、工商、 税务等有关部门对具体管理对象的分类归属各持己见,造成管理工作的混乱。

最后,缺乏对药品分类名称含义的规定及其对原规定含意的更新。

对较常用的“中成药”、“中西成药”、“中草药“、“草药”等名称缺乏专门的含义规定。有些文献对药品分类名词的解释也需要进行修改或调整。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可采取以下对策。

由有关部门制定药品分类及其名称的管理规定。药品分类方法、分类名称及其含义是对药品实施法制管理的依据之一。分类名称及所指范围如同药品的通用名称一样应该具有法定性、规范性,不能随意改变、随便使用、任意发明。以便在制定药品管理法规、审批药品事项、学术交流活动、资料统计、文件等相关工作中有章可循。在科学分类的基础上,实现理解统一、用语规范,达到管理准确有效的目的。

及时调整药品分类,更新分类专用名称药品的类别及其分类名称、各类药品的含义等,均应随着医药学的发展而发展。新的理论、技术、剂型不断产生,旧的观念、认识、概念、定义要不断更新。如:由于中西医的结合,产生了中西医结合的理论,中西医结合的医生,中西药结合的疗法,同时也产生了中西药结合的“西药复方制剂”其中西医药理论(术语) 结合的药品说明书。但是,的药品分类却没有“西药复方制剂”分类地位,们只能被一分为二,行“非中即西”的分类原则。笔者认为,确立“中西药复方制剂”的独立分类地位,可以开辟一条新药研究的新路,有利于中西药理论的结合,进而支持中西医理论的结合,同时也符合《药品管理法》发展现代药的基本原则。

另外,对已经形成传统的一些分类名词,如:中成药、中草药、抗生素等,也应吸纳新的理论及研究成果,更新定义的内容。使药品分类工作体现医药科技的整体发展水平,并通过药品分类促进有关工作得到最新医药理论及技术的指导与支持。

范围管理论文范文5

1总论

1.1建设项目概况

1.1.1基本情况,包括建设项目规模、工程概况、基坑概况等

1.1.2建设项目支护方案、止水方案及疏干抽排地下水方案

1.1.3建设项目退水方案

附建设项目位置图

1.2项目来源

1.2.1委托单位

1.2.2承担单位与工作过程

1.3水资源论证目的和任务

1.4编制依据

1.5工作等级与水平年

疏干抽排地下水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分类分级指标

分类

分类指标

分类等级

一级

二级

三级

疏干抽排地下水

抽排水量

(万m3/d)

≥5

5~1

≤1

地质条件

复杂

中等

简单

开挖深度(m)

≥40

40~14

<14

降水工程

承压含水层特征

多层

双层

单层

工程环境影响

有严格要求

有一定要求

无严格要求

场地类型

Ⅰ类场地,辅助工程措施复杂

Ⅱ类场地,辅助工程措施较复杂

Ⅲ类场地,辅助工程措施简单

取水影响和退水影响

周边沉降的影响

对周边沉降产生明显影响

对周边沉降产生影响

对周边沉降影响轻微

退水污染类型

含有毒有机物、重金属、放射性或者持久性化学污染物

含有多种可降解化学污染物

含有少量可降解的污染物

回灌情况

全部回灌

部分回灌

不回灌

1.6水资源论证范围

附分析范围图、取水水源论证范围图、取水影响范围图、退水影响范围图

(1)分析范围:中心城区。

(2)论证范围:止水方案阻断含水层的,论证范围为基坑开挖深度3倍区域;止水方案未阻断含水层或设置减压井的,论证范围为基坑开挖深度10倍区域。

(3)取水影响范围:止水方案阻断含水层的,取水影响范围为基坑开挖深度3倍区域;止水方案未阻断含水层或设置减压井的,取水影响范围为基坑开挖深度10倍区域。

(4)退水影响范围:止水方案阻断含水层的,退水影响范围为基坑开挖深度3倍区域;止水方案未阻断含水层或设置减压井的,退水影响范围为基坑开挖深度10倍区域。(有回灌的,退水影响范围为回灌井外延基坑开挖深度10倍区域)

2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状况分析

2.1分析范围内基本情况

2.1.1自然地理与社会经济概况

2.1.2水文气象

2.1.3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条件

2.1.4工程周围环境情况及特点

2.2水资源状况

2.3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

2.4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3取用水合理性分析

3.1取水合理性分析

3.1.1产业政策相符性

3.1.2水资源条件、规划的相符性

3.1.3工艺技术的合理性

3.2用水合理性分析

3.2.1止水帷幕设计

3.2.2疏干、降水设计

3.2.3合理抽排水量计算与核定

附建设项目止水工程剖面示意图、疏干井降水井平面布置图

3.3节水措施与管理

4取水水源论证

4.1水源方案

4.2地下水取水水源论证

4.2.1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分析

4.2.2地下水资源量分析

4.2.3地下水可开采量计算

4.2.4开采后的地下水水位预测

4.2.5地下水水质分析

4.2.6降水可靠性分析

附论证范围内水文地质平面及剖面图等图件

5取水影响论证

5.1对区域水资源的影响

5.1.1对区域水资源可利用量的影响

5.1.2对周边地下水水位影响分析

5.1.3对周边地面沉降的影响分析

5.2对其他用户的影响

5.3结论(综合评价)

6退水影响论证

6.1退水方案

6.1.1退水系统及组成

6.1.2退水总量、主要污染物排放浓度和排放规律

6.1.3退水处理方案和达标情况

6.2退水影响

6.2.1退水对水功能区(使用功能、纳污能力和水生态)的影响

6.2.2退水对第三者的影响

6.2.3退水口设置方案论证

附建设项目退水系统组成和退水口位置图

7地面沉降防治措施

7. 1工程措施

7.1.1前期工程措施

1、基坑支护工程介绍

2、止水帷幕工程介绍

3、降水工程介绍

7.1.2监测措施

1、基坑周边地面沉降监测方案

2、基坑周边地下水水位监测方案

3、深层降压井水量监测方案

7.1.3回灌分析及措施

7.1.4应急措施

1、基坑开挖后,支护结构发生位移过大或位移发展过快,应针对不同的支护结构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

2、在基坑开挖过程中,若出现渗漏应及时处理,主要为坑内进行封堵,其次利用坑外注浆管进行堵漏。

3、当砂层地下水位较高、开挖出现部分渗水或涌水,或采用抽水方法可能导致基坑周围地面下沉以及建筑物密集地区严禁抽水时,应设置高压喷射注浆法形成隔水帷幕。

4、冻结法隔水的冻结孔施工过程应采取措施减小成孔引起土层沉降,及时监测倾斜指标,并采取针对性的防偏措施确保质量。

5、为避免基坑开挖和降水造成周边地下水的流失,对周围地面沉降造成影响,应采取措施防止以下几种情况引起止水措施失效:

(1)止水深度不够,地下水渗流越过帷幕底部产生管涌、流砂现象;

(2)止水帷幕桩身平面位置、垂直度偏差过大,帷幕渗漏严重;

(3)止水帷幕桩的水泥掺入量不够或施工工艺不合理问题造成桩体质量差,渗透系数过大,难以起到止水效果;

(4)帷幕施工完不经充分养护,帷幕桩体强度很低时就急于开挖土方,造成帷幕的破坏;

(5)由于支护结构变形造成止水帷幕的剪切破坏;

(6)人为破坏止水帷幕,如随意开挖出土通道破坏原本封闭的止水帷幕。

7.2节水与管理措施

7.2.1节水措施(选择最少排水工况)

1、根据群孔抽水后的资料,以下泵后每口降压井的实际出水量为依据,计算各个工况下(即各工况的开挖深度)开启哪几口井,可以保证施工的安全进行,而抽出的地下水量达到最小。

2、在长条状基坑(如地铁车站,宽约20米,长达100-150米),由于开挖是由一头向另一头推进或二头向中间推进,当一头或二头开挖到设计深度,浇筑底板和内墙时,中间部分还未开挖,所设计的降压井不需要全部运行,当挖到某一部位某一深度时可开动某几个井,以保证基坑施工的安全。随着开挖向中间的推进,开启井群的组合也在不断调整。

3、降水的运行过程中选择将承压水的水头控制在高出开挖面以上的某一深度,但又不会引起承压水头将基坑底板顶裂形成突水的这一安全的高度上。

7.2.2管理措施

加强管理,规范施工流程,资金保障,加快施工进程等措施。

7.3其他非工程措施

1、用电应急预案(双电源保证、规范电源切换流程等)

2、降水应急预案(配备降水备用物资、成立降水应急抢险队伍、规范应急预案工作流程等)

8结论与建议

8.1结论

8.1.1疏干抽排地下水合理性

8.1.2止水、降水合理性

8.1.3取水影响和退水影响及补偿措施建议

8.1.4水资源保护措施

8.1.5取水方案和退水方案

范围管理论文范文6

    论文摘要:通过对国内5种学术期刊文献引证数据库特性的比较分析,并用其影响因子进行了部分管理科学期刊的排序比较,发现管理科学期刊排序出现了较大的错位现象,本文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学术期刊文献引证数据库的来源期刊量多少和学科范围不同。

    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直接影响着科学技术发展的速度与水平,是科技期刊发展和生存的关键,因此关于科技期刊的质量评价成为科技工作者和期刊研究人员的重要研究课题。随着国内几个大型文献数据库的开发成熟,它们各自推出了学术期刊的引证指标,当然也包括管理科学期刊。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对各数据库推出的管理科学期刊引证指标进行对比,以期发现各数据库推出的期刊引证指标评价管理科学期刊的优缺点。

      一、五种期刊文献引证数据库

    随着国际性大型科学引文分析数据库的建立以及全文文献数据库的推出,比较和评价国家、研究机构、团体以及个人宏观与微观研究绩效等工作不断发展。随着大型文献数据库引文数据积累成熟,期刊学术质量和影响力的量化评价指标统计开始兴盛起来,美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最早研制并了jcr (isi期刊引证报告),使其迅速成为权威性的世界期刊评价工具。而国际性的科学引文分析数据库对分析中国科学研究状况缺乏普遍性,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部分部级科研机构开始推出自己的科学论文与引文数据库。由于jcr收录中国的科学期刊量少,不能从整体上反映中国数以万计的中文期刊的引文指标,国内各大科学论文与引文数据库也开始推出各自的反映国内科技期刊引证指标的报告。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开发的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始建于1989年,1990年首次对1227种统计源期刊包括影响因子在内的7项文献计量指标进行了统计分析,并正式对外了统计分析结果;1994年开始了国内期刊论文的引文统计分析工作,被其选作信息统计源的期刊包括了自然科学和技术工程的重要科技期刊;1997年开始编辑出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设立了多项期刊评价指标,主要有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平均引文率、即年指标、期刊被引用半衰期。除了期刊基本引证指标外,该数据库还独创性地开展了一些期刊特性指标统计分析工作,如扩散因子、地区分布数、基金论文比、他引总引比、国际论文比、平均作者数和引用刊数。该数据库有专门的管理科学学科类目,但收录期刊较少,2004年只收录了10种管理科学期刊。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开发的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始建于1989年,分为核心库和扩展库。核心库有期刊600多种,扩展库期刊有300多种。被其选作信息统计源的期刊包括了自然科学和技术工程的重要科技期刊。期刊引证指标附录在印刷版《中国科学计量指标:论文与引文统计》中,2005年开始单独印刷出版《中国科学计量指标:期刊引证报告》,主要指标和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基本相同。该数据库有专门的管理科学学科类目,但收录期刊较少,2004年核心库收录23种管理科学期刊②。

    1989年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原中国科学院西南信息中心)推出《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cqvip),收录期刊2000余种。2000年正式推出《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收录了1990年至今公开出版的科技类期刊5000多种,其中包括《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的核心期刊1500余种。2005年1月起,《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增加收录文、史、哲、法等学科分类的文章、期刊,形成社会科学专辑,目前收录中文期刊12000余种。2004年开始期刊引证指标统计,没有专门印刷出版期刊引证报告,期刊引证报告可以通过网络版浏览。期刊评价报告分为即年指标评价和期刊综合统计两部分。该数据库没有专门的管理科学期刊分类,管理科学期刊包含在经济管理类目下。

    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开发研制的数据库《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cssci )始建于1998年,采取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从全国2700余种中文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性期刊中精选出学术性强、编辑规范的期刊作为来源期刊。1998年来源期刊4%种,1999年来源期刊506种,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来源期刊均为419种,2004年、2005年来源期刊均为461种。1998年开始期刊引证指标统计,没有专门印刷出版期刊引证报告,期刊引证报告附录在印刷版《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计量指标—论文、引文与期刊引用统计》中,主要有期刊影响因子、被引次数和当年被引指数。学科分类有专门的管理学类目。

    《中国学术期刊》( cnki)由清华大学、清华同方发起,始建于1999年,收录国内6000余种统计源期刊,包括国内出版的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人文社科期刊。2002年出版的《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试刊版,它是按照《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对其中学术性论文的引文数据进行规范化加工处理,经统计分析后编制的一部综合性跨学科大型科学文献计量年报。除基本的期刊引证指标外,还开创了一些期刊网络传播指标,如下载频次、浏览量、访问量,h指数等等。该数据库学科分类没有专门的管理学类目,但几乎所有的管理类重要期刊都有引证指标。五种期刊引证数据库的特性列于表1中。

         二、管理科学期刊引证指标评价比较

    管理科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组织管理活动的客观规律及其应用,是一门跨自然科学、工程科学、技术科学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的综合性交叉科学。从世界范围看,管理科学的发展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在中国作为一门学科得到发展是在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在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单独把“管理学”作为一个学科门类,从此开始,管理科学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才真正纳人到整个国家的科学研究轨道中去。1996年对管理科学发展进行资助的国家自然科学委员会管理科学组升格为管理科学部,以及中国工程院成立工程管理学部。这也意味着管理科学地位为社会与科学技术界承认。

    然而,与其它学科相比,管理科学在我国仍然是一门发展中的学科,反映在期刊上,管理科学缺少其独有的管理科学专业特点的管理科学期刊群。我国的管理科学期刊大多创刊于20世纪80年代,由于当时管理科学未成为独立的学科建制,专业的学术期刊少之又少。在20多年的发展中管理科学学科地位逐渐确定,管理科学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逐渐显现,部分学术期刊慢慢向管理科学专业靠拢,成为展示管理科学研究成果的阵地。但由于管理学科交叉的特点,研究成果分布比较广泛,管理学与经济学、工学和数学期刊论文融合在一起。管理学科的专业期刊看上去又不是那么专业,迄今尚未形成在本学科得到共识的核心期刊群,甚至对于相对重要的期刊也没有统一的标准与认识①。国内几个重要的文献数据库都将管理学作为自己的学科范围,各自选出了一些管理学期刊。cssci数据库收录管理学期刊26种,cstpcd收录管理学类期刊10种,cscd收录管理学类期刊22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遴选和认定的重要期刊20种。cnki和cqvip数据库没有专门的管理学期刊分类。本文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管理学科期刊,以cssci数据库收录的管理学期刊24种(由于《经济管理》和《未来与发展》部分年份的影响因子缺失,故略去)纳人比较的范围。

    由于每年的cssci收录管理科学期刊影响因子未公布,本文分为两类排序比较,一类是cnki与cssci收录期刊2001 ~ 2004年5年平均影响因子排序比较;另一类是各数据库2004年影响因子排序比较。表2给出排序结果。

    从表中可以发现:

    (1)cnki与csscis年平均影响因子排序比较看,24种期刊排序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错位。错位超过4位的期刊有《中国行政管理》、《管理科学》、《中国科技论坛》、《南开管理评论》、《中国软科学》、《科学学研究》和《管理现代化》。排序完全一致的有4种期刊。

    (2) 2004年4个文献数据库各期刊影响因子也不同。整体上,cnki的期刊影响因子大于cqvip的期刊影响因子大于cstpcd的期刊影响因子大于 cscd的期刊影响因子。4个文献数据库各期刊影响因子的排序也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错位。cnki与cqvip相比较错位超过4位的期刊有9种,分别为《中国行政管理》、《管理科学》、《软科学》、《管理工程学报》、《科学管理研究》、《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科学学研究》、《研究与发展管理》和《中国软科学》。

    为什么同一种管理科学期刊会出现如此的反差,出现以上结果的原因是什么?本文可以从期刊影响因子的公式找到原因。决定期刊影响因子的最主要因素是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该年的被引用次数,其次是该期刊前2年发表的论文的总数。而决定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该年的被引用次数的最主要因素是文献数据库收录期刊的学科范围和期刊种类的多少。而管理科学发表研究成果涉及的期刊范围是相当大的,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在1997一1999年对批准资助的443项项目的统计,发表的3320篇论文分布在901种国内外期刊中,19%的在1%种大学学报上①。而且管理科学文献涉及的学科跨度大,特别是经济学、应用数学、工程技术科学、社会科学等等。正是文献数据库收录期刊学科范围及收录期刊种类多少,影响了管理科学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该年的被引用次数这一重要数值,如2004年收录期刊学科范围全和期刊种类多的cnki普遍大于其它类文献数据库管理科学期刊影响因子。收录期刊偏重于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学科且收录期刊较少的 cscd, cstpcd期刊影响因子小,并且期刊排序较无序。

    而期刊前2年发表的论文的总数表面看是一个比较明确的数值,但由于各期刊有正刊,还有增刊、专辑、专刊和特刊,同时期刊栏目有学术论文、研究简报、学术动态、书评和领导讲话等等。期刊来源文献量多少也严重影响期刊的影响因子。但各大文献引证数据库在确定这一数值时,都根据自己的标准来确定来源文献收录量。比如,本文发现造成《中国行政管理》影响因子排序错位最多的原因在于确定来源文献收录量这一数值,cnki和cqvip两个文献数据库在计算2004年该刊影响因子时,对该刊前2年发表的论文的总数这一数值存在较大出人。由于该刊的文献规范性稍差,对于是否属于学术论文存在分歧,才造成了总数这一数值的出人。

      三、结论

    5种文献数据库都收录了管理科学期刊,并且都编制了其相应的期刊引证指标。但评价期刊影响力的影响因子这一指标却出现了较大差异,产生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各文献数据库收录期刊的学科范围及收录期刊种类的多少,其次是来源文献收录量的确定。

    目前利用5种文献数据库期刊影响因子评价管理科学期刊的影响力,都存在一些缺陷。特别是cscd, cstpcd收录的管理科学期刊样本量过少,收录学科偏重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而cssci收录的管理科学期刊样本量虽然较多,但只局限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三个文献数据库不能充分体现管理科学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以及管理科学文献的广泛性。近年cqvip文献数据库在逐渐扩充学科范围,增加文、史、哲、法等学科,但其收录的期刊过于宽泛,非核心期刊过多,同时期刊引证指标编制开发较晚,还不够成熟。cnki文献数据库收录的期刊学科范围及收录期刊种类都较合适,但在来源文献收录量上过于宽泛。

范围管理论文范文7

第一条为加强对城市道路、城市绿地、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城市水体和生态环境等公共资源的保护,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城市红线、绿线、紫线及蓝线的规划管制,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城市红线,是指本市城市规划区内道路路幅的边界线。包括道路交叉口用地范围的边界线。本办法所称城市绿线,是指本市城市规划区内的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其他绿地等绿地范围的控制线。本办法所称城市紫线,是指本市城市规划区内的历史文化街区及经市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布保护的历史建(构)筑物的保护范围界线。本办法所称城市蓝线,是指本市城市规划区内依法需要保护的城市水域(包含长江、河渠、水库、城市调蓄水体等)边界控制线。

第四条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城市红线、绿线、紫线及蓝线的规划

管制工作。市建设、园林绿化、水利、环保、文化、国土资源、城市管理等部门,应当依照法定职责,参与城市红线、绿线、紫线及蓝线规划管制工作。

第二章城市红线规划管制

第五条城市红线确定的依据:

(一)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道路交通规划确定城市主次干道红线;

(二)依据详细规划确定城市支路及街巷红线。

第六条城市红线的审批:

(一)城市主次干道红线由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已审批的城市总体规划、道路交通专业规划、分区规划,组织编制城市道路红线,报市人民政府审批;

(二)城市支路红线由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各类城市详细规划审批中一并确定。

第七条城市道路红线范围内经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可以按城市规划要求建设绿化、市政公用管(杆)线、交通管制设施、消防设施、环卫设施,限制建设城市雕塑、报刊栏、广告和指示牌等,不得建设与市政公用设施无关的建(构)筑物。

第八条严禁占用城市道路红线进行各项建设活动(第七条规定可以建设的内容除外)。临街单位或个人增设或改变出入口位置,必须符合城市规划要求,并经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第九条城市道路红线一经确定,未经原审批机关批准不得变更或调整。确需对城市道路红线进行变更或调整的,必须向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并由具有相应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编制变更或调整方案,经市城市规划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组织论证后,按规定权限和程序办理。

第三章城市绿线规划管制

第十条城市绿线确定依据及原则:

(一)已审批的各层次城市规划所确定的城市绿地;

(二)尊重自然地理风貌,注重山体、与城市绿线紧密相依的水体、江滩等生态绿地资源的保护;

(三)满足堤防、污染防护等要求;

(四)确定居住区公园、街旁绿地等绿线,应充分考虑现状条件,尽量做到均衡分布;

(五)控制范围清晰,附有明确的地理坐标及相应的界址地形图。

第十一条城市绿线的审批:

(一)市人民政府负责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城市园林绿地系统专业规划所确定的城市绿地的绿线审批。永久性保护绿地绿线报市人大常委会审批;

(二)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城市详细规划所确定的城市绿地的绿线审批。

第十二条城市绿线内应当依据城市规划进行绿化建设。经批准并按城市规划要求,可进行城市道路、地上地下管(杆)线、建筑小品、绿地管理用房、市政公用设施、交通管制设施、恢复遗存历史文化景点的建设等,但不得建设其他设施。

第十三条严禁在城市绿线内实施挖沙、取土、填土、排放污染物、倾倒废弃物等破坏城市环境和改变地形地貌的活动。

第十四条绿化视景通廊控制范围内建(构)筑物建设,其体型、高度、色彩、风格及建筑密度等必须依据城市规划要求严格控制。

第十五条城市绿线内不符合规划要求的已有建(构)筑物,应当依据城市规划有计划地拆除。暂时不能拆除的,只能维持现状或进行不改变结构、不增加面积的简单维护。

第十六条附属绿地的控制与建设,按照批准的城市规划和《**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等相关规定执行。

第十七条城市绿线一经确定,未经原批准机关批准不得变更或调整。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对城市绿线提出变更或调整:

(一)城市规划的修编对城市用地布局的调整引起城市绿线的变化,需根据新的城市规划相应变更的;

(二)经论证的城市重要基础设施的布局穿越或占用城市绿地需作相应调整的;

(三)经批准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占用城市绿地需作相应调整的;

(四)其他经论证确有必要调整城市绿线的。

第十八条变更或调整城市绿线遵循等量置换、合理布局的原则。变更或调整城市绿线,必须向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市城市规划和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组织论证后,按下列规定办理:

(一)经市人大常委会审批确定为永久性保护绿地的绿线的变更与调整,由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绿线变更与绿地置换方案,经市人民政府审议后报批;

(二)经审批的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园林绿地系统专业规划、分区规划所确定的规划绿地的绿线的变更与调整,由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绿线变更与绿地置换方案,报市人民政府审批;

(三)经审批的城市详细规划所确定的规划绿地的绿线的变更与调整,由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第四章城市紫线规划管制

第十九条编制(修编)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应当明确城市的历史文化街区及历史建(构)筑物并确定其保护范围。

第二十条确定城市紫线遵循下列原则:

(一)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范围,包括历史建(构)筑物和其风貌环境所组成的核心地段,以及为确保该地段的风貌及特色的完整性而必须进行建设控制的地区;

(二)历史建(构)筑物的保护范围,包括历史建(构)筑物本身必要的风貌协调区;

(三)控制范围清晰,附有明确的地理坐标及相应的界址地形图。

第二十一条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城市紫线的规划编制工作,并报市人民政府审批。编制和审查城市紫线规划,必须组织专家进行充分论证。

第二十二条经规划确定的历史建(构)筑物应保持原貌、修旧如旧,核心地带严禁进行一切与保护无关的建设。保护区内新建建(构)筑物,其修建形式、高度、体量、色调必须与历史保护区环境风貌相协调。

第二十三条在城市紫线范围内禁止进行下列活动:

(一)违反保护规划的拆除、开发;

(二)对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格局和风貌构成影响的大面积改建;

(三)损坏或者拆毁保护规划确定保护的建(构)筑物和其他设施;

(四)修建破坏历史文化街区传统风貌的建(构)筑物和其他设施;

(五)占用或者破坏保护规划确定保留的园林绿地、水系、道路和古树名木等;

(六)其他对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构)筑物的保护构成破坏性影响的活动。

第二十四条城市紫线内的用地,不得改变用地性质,不得违反法律法规、强制性标准以及批准的规划进行建设。因建设或者其他特殊情况,需要临时占用城市紫线内用地的,必须依法办理相关审批手续。对城市紫线范围内不符合规划要求的建(构)筑物及其他设施,应当限期迁出。

第二十五条在城市紫线范围内确定各类建设项目,必须先由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据保护规划进行审查,组织专家论证后核发选址意见书。

第二十六条在城市紫线范围内新建、改建建(构)筑物和其他设施,应当按经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尚无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必须编制该地段的详细规划或城市设计。

第二十七条城市紫线一经批准,原则上不得变更或调整。确需对城市紫线进行变更或调整的,必须向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由市城市规划和文化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具有相应规划设计资质的单位编制变更或调整方案,经专家论证后报市人民政府审批。

第二十八条在城市紫线范围内进行建设活动涉及文物保护的,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的规定。

第二十九条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构)筑物已不再具有保护价值的,必须经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论证并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方可撤销相关的城市紫线。

第五章城市蓝线规划管制

第三十条城市蓝线确定的依据和原则:

(一)城市蓝线应根据已审批的各层次城市规划所确定的江河、湖渠、水库、城市调蓄水体等保护范围确定;

(二)城市蓝线控制范围应当包括为保护城市水体而必须进行控制的区域;

(三)城市蓝线确定应当考虑堤防、防洪、调蓄、环保和景观等需要;

(四)控制范围清晰,附有明确的地理坐标及相应的界址地形图。

第三十一条城市蓝线由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具有相应规划设计资质的单位编制城市水体保护规划方案,经专家论证后由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报市人民政府审批。

第三十二条除水文监测、防洪要求、环境保护需要设置的设施外,城市蓝线范围内严禁建设建(构)筑物。对现有城市蓝线范围内其他性质的用地,应当限期整改;对不符合城市蓝线保护要求的建(构)筑物及其他设施,应当限期迁出。

第三十三条在城市蓝线范围内禁止下列行为:

(一)违反城市蓝线管理要求的建设行为;

(二)排放污染物、倾倒废弃物等污染城市水体的行为;

(三)填埋、占用城市水体的行为;

(四)挖取沙石、土方等影响防护安全、破坏地形地貌的行为;

(五)其他对城市蓝线构成破坏性影响的行为。

第三十四条城市蓝线一经确定,未经原批准机关批准不得变更或调整。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对城市蓝线提出变更或调整:

(一)城市规划的修编对城市用地布局的调整引起城市蓝线的变化,需根据新的城市规划作相应变更的;

(二)城市规划修编引起城市规划区范围扩展时,城市蓝线范围作对应性调整,新扩展区应修编城市蓝线规划的;

(三)经论证批准的城市重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穿越或占用城市蓝线,相关城市蓝线应作相应调整的;

(四)根据城市防洪排灌工程建设需要,相关城市蓝线应作调整的;

(五)其他确有必要调整城市蓝线的情况发生时,经专家论证后相关城市蓝线应作相应调整的。

第三十五条确需对城市蓝线进行变更或调整的,应向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由市城市规划和水利、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组织论证后报市人民政府审批。

第三十六条城市蓝线变更或调整的审批程序:

(一)由城市各层次的城市规划修编所引起的城市蓝线变更或调整,在审批相应层次的城市规划的同时予以审批;

(二)由其他原因引起的城市蓝线变更或调整,在具体变更或调整方案提出后,由市城市规划等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论证后按法定程序审批。

第六章监督与处罚

第三十七条城市红线、绿线、紫线、蓝线一经确定不得擅自占用。如确需临时占用,必须向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由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按规定程序审批临时占用的地点、范围及时间等,并依法办理相关审批手续。临时占用期满,应无条件恢复原状。

第三十八条编制(修编)城市红线、绿线、紫线、蓝线规划,应当广泛征求相关部门及社会公众的意见,对合法、合理的意见应予采纳。经批准的城市红线、绿线、紫线、蓝线规划,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对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任何单位或个人都有权向有关主管部门投诉或举

报。

第三十九条对违反本办法规定的建设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关于严重影响城市规划行为的处理办法,由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及其他法定行政主管部门依法予以处罚。

第七章附则

范围管理论文范文8

关键词:河道管理建设项目 问题

中图分类号:TV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这些项目的建设也给河道防汛工作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所以如何最大限度减少建设项目对防汛和防洪工作的不利影响, 使之有序进行、依法进行、不形成新的行洪障碍,确保河道防洪安全,就形成了现在河道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根据多年来的基层管理经验,我们认为,应从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管理。

1 规范建设项目审批程序

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的批准程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和水利部、国家计划委员会(关于颁发《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的有关规定》的通知)(水政[1992]7号)、吉林省水利厅、吉林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吉林省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有关规定的通知)(吉水河务联[2010]65号)的规定,共分三步,第一步是项目审查同意即审查同意书;第二步是依法办理开工手续即施工许可证,第三部是验收合格。我们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依据《吉林省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有关规定》的文件精神,实行《审查同意书》和《施工许可证》制度。即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建设申请报批和审查同意取得《审查同意书》后,方可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履行审批手续。建设项目应经过报批取得《施工许可证》后,才能允许开工建设。然而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建设项目的大小不一、立项批准渠道不同,时有建设单位未按《防洪法》要求在立项前履行建设项目审查同意手续的情况,经常出现建设项目完成立项手续、施工任务下达,组织大批施工队伍、设备进场开始施工之后,或是被基层单位水政人员巡查发现,对他们的违法行为进行调查、查处,责令他们停止施工时,才被动或边施工边到河道主管机关进行申请或补办有关手续。由于他们的这种违规操作,一方面他们要争取工期,对审查意见的时间要求比较紧迫,对申报的资料准备的比较仓促,往往达不到规定标准,满足不了审查的要求,致使审查过程较长,极易使建设单位产生不理解和某些方面的误会,认为是故意刁难,拖延时间;另一方面也迫使审批单位不得不将审查同意和施工许可合并为一步走,给河道主管机关的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和不规范。对此,我们应尽快规范河道管理范围内的建设项目审批程序,协调与计委和相关部门的关系,按照简便、迅速、经济、效率的精神,建立一整套完善的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审批程序(内部行政程序和外部行政程序),规定建设项目的审批方式、步骤、时限、次序、地点、审报资格等,并建立告知、参与制度。从而更好的规范、制约、监督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保障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促进行政机关办事效率的提高。

2 规范建设项目评价论证行为

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的建设方案,必须报经河道主管机关审查同意,方可按照国家规定的基本建设程序报请批准,然后依法办理开工手续。由此可见,审查意见是建设项目能否建设的关键和基础,是建设项目立项及可研的重要前提,是综合反映河道管理机关要求、技术标准的法律文书,同时它对建设项目的初步设计也具有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根据《吉林省水利厅关于加强河道管理范围建设项目管理的通知》的文件要求,重点的河流、河段及重要的建设项目应对河势稳定、河道及防洪工程安全、河道行洪安全,建设项目对河流水质、环境及航运、渔业和生态等方面进行评价和论证,它将直接影响着河道主管机关审查意见。所以要确保建设项目评价和论证意见的客观、公正、真实、全面,就必须要有防汛、工管、规划、水行政管理等部门的有机配合,就必须要有专业的评价和论证组织作保障。所以应对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评价论证的组织形式、职责、评价和论证意见的基本格式、内容等做出明确规定,以确保建设项目评价和论证工作的规范性和严肃性,消除外界的干扰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做到责任和权力统一,确保审查意见的高质量。

3 加强建设项目施工监管力度

河道建设项目在取得施工许可证后,河道主管机关按照《吉林省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有关规定》和已审批的《审查同意书》和《施工许可证》,在建设项目开工时,事先确定施工区范围、位置、和界限,与建设(或施工)单位签订文明施工,确保河道及防护工程安全的协议或合同,并进行日常监督管理。而在实际工作中,很多河道内的建设项目,往往是国家投资、地方政府集资或招商引资的重点项目,河道主管机关在监管过程中发现违章、违规问题进行制止时,建设单位就会找到地方领导,反映建设项目工期紧、任务重、困难多,需要政府出面协调,地方政府出于对建设项目的重视,就会搞一些建设项目协调会,行政干预导致河道主管机关对建设项目管理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对此,我们应尽快建立起有效的建设项目监管机制,规范工作程序,提高工作效率,使河道内建设项目的管理走向规范化道路。为我们及时掌握河道内建设项目的基本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及时督促建设项目整改和加强行政许可的管理提供坚强的法律依据。

4 加强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力度

建设项目竣工后,根据水利部、国家计划委员会(关于颁发《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的有关规定》的通知)(水政[1992]7号)和《吉林省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有关规定》都明确要求应经河道主管机关对建设项目验收合格,方可投入使用。而在实际管理过程中,河道主管机关没有强制性的约束手段,建设项目竣工后,建设单位往往忽视河道管理部门的验收,致使建设项目在没有河道主管机关验收的情况下直接投入使用。因此我们认为应规范和加强河道主管机关对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力度,河道建设项目竣工验收是整个审批程序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是对河道、堤防安全及整个涉河项目的一个安全保障的验收,科学规范验收程序,加强对项目的周边边界,建筑物坐标,占用岸线、滩地、水域、堤防桩号等长度或范围要素进行测量复核,对涉及河道堤防的改建、衔接、补偿等工程要组织专题验收,把河道主管机关对建设项目涉河部分的验收意见纳入到整个项目验收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新建工程必须经过验收合格后方可启用。

5 加强河道建设项目管理的宣传工作 

加强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是维护河势稳定和河岸堤防安全的需要,是确保行洪畅通的需要,是维护河流健康生命的需要,是确保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需要,是依法行政的需要。对此我们应加强对河道建设项目管理的宣传工作,普及河道建设项目管理方面的法律知识,进一步提高广大群众的法律素质和依法办事的能力,特别是要加大对地方政府和有关行业主管部门的宣传力度。通过宣传,使各级地方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认识到,项目建设和开发不得占用河道滩地;禁止在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妨碍行洪的建筑物、构筑物以及从事影响河势稳定、危害河岸堤防安全和其他妨碍河道行洪的活动,在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必须依法经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使广大群众了解河道保护的重要性,增强保护河道的自觉性,防止一切破坏行为的发生。

范围管理论文范文9

*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精神的第一年,也是新一届政府的起始之年。为扎实做好*年的财政工作,保持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势头,按照省财政厅的统一部署,决定在全系统深入开展以依法理财、依法行政,规范财政管理为主要内容的“规范管理年”活动。为开展好*年“规范管理年”活动,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精神和市委对财政工作的新要求,坚持主动理财、依法理财、科学理财、民主理财、创新理财的思路,加强财政干部队伍建设,优化管理机制,规范理财行为,为“五年再造一个新*”和实现“一强三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基本要求和工作目标

(一)基本要求:以“科学理财、促进发展、重在民生、构建和谐”为主线。

一是依法理财,规范收支管理。围绕“一强三大”目标和“443”行动计划,深化各项财税改革,加大综合治税力度,强化税收征管基础工作,建立完善税收征管激励机制,强化科学征管,壮大财政实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民生工程投入,着力提升政府基本公共服务能力。

二是依法行政、规范监督管理。按照制度化、标准化、程序化的要求,以规范管理内容、管理制度和管理程序为目标,进一步健全规章制度、明确标准要求、统一运作程序,使各项工作更加有规可依,有章可循,有条不紊地扎实向前推进。建立健全财政监督制衡机制,将财政监督纳入财政运行的各个环节。

三是加强队伍建设,提升财政服务效能。结合我市开展的“政治生态环境建设年”和“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推进年”活动,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和作风建设,全面优化工作环境,着力改进财政服务效能。

(二)工作目标:围绕省财政厅提出的总体目标,争取*年我市财政“规范管理年”活动在全省走在前列。

三、实施步骤和主要任务

整个“规范管理年”活动分三个阶段组织实施:

(一)动员部署阶段(4-5月份)

搞好*年“规范管理年”活动,是省财政厅着眼于安徽财政事业的长远发展,对近年来提出的一系列管理思想、管理办法和管理措施的全面总结和继承,也是从更高层次和更新角度研究、加强和深化管理的全新探索和创新,是*年全省财政系统的中心工作。全局要通过深入细致的动员发动,激发广大干部职工参与管理、配合管理、强化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1.制定方案。召开“规范管理年”活动领导组会议,专题研究“规范管理年”活动的开展,制定《*市财政局开展“规范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明确工作目标、任务和时限。(*年4月完成)

2.动员部署。结合全市财政工作会议对“规范管理年”活动进行全面动员部署(*年5月完成)

局机关科室及二级机构要认真制定各自的各阶段的任务和目标,确保每项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人干、不落空。

3.学习讨论。局机关科室及二级机构要集中一段时间,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干部职工深入学习全省财政工作会议精神,学习重要文件精神和厅领导的重要讲话,深刻认识开展“规范管理年”活动的重大意义。同时认真组织开展交流讨论,使“规范管理年”活动的目的、内容和措施深入人心,人人皆知,使每一名财政干部都明确“规范管理年”活动中自己肩负的任务和职责,充分调动起全体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规范管理年”活动的深入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年5月完成)

(二)组织实施阶段(6—11月份)

要把“规范管理年”活动贯穿于全年工作的始终,多措并举,积极推进。

1、搞好日常调度和督导。领导组办公室将组织人员开展经常性的调研和督查,围绕*年全市财政工作重点,及时了解和反馈各项工作开展情况。在此基础上,6月份组织召开一次“规范管理年”活动调度会,听取各科室“规范管理年”活动进展情况汇报,对发现的问题和后续工作提出整改意见,促使活动深入开展。(*年6月完成)

2、抓好调查研究。由局领导带队,到区、县及市直单位就财政“规范管理年”活动进行专题调研,结合省财政厅开展的专项资金检查和民生工程专项调研,及时总结经验,认真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研究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下步工作提出具体可行的指导意见。(*年7~9月完成)

3、开展理论研讨。召开局机关理论学习会,聘请相关方面的专家对“规范管理年”活动的各项管理内容进行研讨,实现管理理念、管理方式、管理手段的升华、深化和提高。同时按照省厅统一安排,将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财政“规范管理年”征文活动,鼓励广大干部紧密联系工作实际,踊跃撰写管理方面的文章。对评选出的优秀论文及时上报省厅参评,对获得省厅表彰的,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年四季度完成)

(三)总结提高阶段(12月份)

局机关科室及二级机构要对“规范管理年”活动开展情况进行认真总结,并向领导组写出专题报告。12下旬,领导组对各单位进行“规范管理年”活动检查评比,对活动中表现突出的优秀个人和单位结合年度考核一并给予表彰和奖励。

四、组织领导和工作要求

开展“管理年”活动,是实现财政工作新跨越的有效途径,是全面完成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不断开创财政工作新局面的重要举措。为了保证“管理年”活动的顺利开展,要切实做好以下几点:

(一)加强组织领导,保证工作开展。市局成立由党组书记、局长汪理文同志任组长、其他党组成员为副组长的*年“规范管理年”活动领导组,局机关各科室、二级机构负责人为领导组成员。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单位“规范管理年”组织协调工作以及财政系统上下协调联动工作。同时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对获得省厅考核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并通报表彰;对个别领导不力、行动迟缓、活动成效不明显的单位,要给予通报批评。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