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林业职称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23 15:09:07

林业职称论文

林业职称论文范文1

【关键词】民办高校动画专业双师型教师教学质量改革个案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0

吉林省2013年7月1日新出台的《关于建设高等教育强省的意见》(以下简称《高教强省》)中提到“大力支持民办高校发展,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举办高等教育,把民办高校纳入‘高等教育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建设资助范围,建立‘民办高校发展专项资金’。”“突出学科专业特色。按照‘择需、择优、择特’的原则,统筹推进重点学科专业建设,与我省支柱、优势、特色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接……打造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吉林品牌专业。” 这为民办高校的发展和动画专业的成长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但仍需看到成长中的民办高校动画专业还面临体制上、管理上、教学上的多重困境,是发展之路上的绊脚石。

一、体制方面:缺少针对性的、切实性的制度规约与政策扶持

缺乏系统性的、针对性的契合文化产业发展和民办高校现状的政策和制度,导致了两方面的矛盾:

一是人才引进难度大。首先,民办高校采用的学校自主合同聘任制,受到传统“铁饭碗”情结和追求“有保障”心理局限,在人才招聘的起点就略输一筹。其次,其作为朝阳产业,具有巨大潜力的同时也面临人才资源相对匮乏的窘境,“跨行引进”和“近亲繁殖”成了无奈选择。D校是我国最早开设动画专业的民办高校,初建时期教师来源主要是电影厂的美术设计、导演专业的艺术家跨专业摸索着从事课程设计和教学,当下发展时期师资主要来源是本校优秀毕业生, “近亲繁殖”有碍理念和技术创新,而学校委培进修和从产业公司引进又开支巨大,带来一定经济压力。

二是职称评聘障碍重重,成为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瓶颈。按照《吉林省高校教师系列中、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条件(试行)的通知》(2010年)中对于具有高校教师资格证学历、资历条件的规定为:1获得硕士学位,取得助教专业技术资格,受聘助教专业技术职务2年以上。2获得学士学位5年以上,取得助教专业技术资格,受聘助教专业技术职务4年以上。此外对于学术(技术)成果也有明确要求,例如教育教学方面,从事艺术教学工作的教师需在省级比赛中获奖等。论文著作方面,需要发表两篇以上省级论文或公开出版专著和教材。如果评聘高级职称,也有更高的具体标准。对于普通高校而言,这些具体规定是现实的、合理的、必要的,但是对于民办高校动画专业而言,不切实际。动画专业属于专业技术性强、新陈代谢快、重实战经验、与产业衔接紧密的应用型专业,现有动画专业出身的人才主要是大专、本科学历,入职较早,文化课基础较薄弱,实践能力强于理论基础,科研意识薄弱,在一刀切的职称评聘制下职称评聘处于劣势。直接阻碍教师职业生涯发展,恶化了民办高校教师队伍欠稳定的状况。

二、管理方面:教师教学科研要求与产业实战需求关系的吊诡是最大难关

在日常教务管理当中,民办高校动画专业面临的最大难关是:教学科研要求与产业实战需求对于人才引进和培养要求相矛盾,令管理捉襟见肘。

动画专业的师资队伍主要来源有两类,一类是来自产业公司的“实战型”人才,特点是专业实际操作技能强,了解市场需求和导向,能够组建团队快速产生效益,教学方式主要是“学徒式”。缺点是不关心科研、不重视理论学习与提升、甚至对职称评定兴趣不大,归属感较弱流动性大。另一类是来自跨行引进的“学术型”人才,特点是理论基础扎实,学历层次较高,重视职业生涯规划和教学科研,教学方式主要是“传教式”。缺点是缺少实战经验、对市场需求导向的敏锐度欠佳、实际操作能力相对薄弱。科研是桥接理论与实践的重要关节,科研兴校已成高教改革与发展之共识,科研水平是学校的整体发展水平的重要表征之一,作为核心竞争力的科研更肩负为学校宏观发展提供路径规划的重任。但民办学校动画专业是与产业紧密相连的,人才培养的实用性、创造利润的实效性是市场对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根本要求。在中国,当下动漫产业尚处在从劳动密集型产业(labour intensive industry)向知识密集型产业过渡时期,因为国内大多数动漫产业公司或工作室都是承揽国外动画产品的外包加工工作,自己不出创意、不出思路,只根据脚本完成规定性的设计制作,工资计件,多劳多得。市场需求指向决定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只能锁定在应用型技术人员,因此师资队伍组建倾向于聘请“来之能用,用之有效”的“实战型”人才,势必引发科研薄弱的问题。为了平衡教师队伍结构,又迫使“跨行引进”高学历人才 ,其入职不能立刻投入工作,需要集中上岗培训、与产业对接等环节。这些问题为学校教学、教务、科研管理带来很多阻碍。

三、教学方面:师资队伍结构和稳定性欠佳

D校动漫分院专业名称: 动画

自有教师 校外聘请教师 总数

总 计 119 36 155

其中: 女 性 58 16 74

职称 正 高 级 3 1 4

副 高 级 5 12 17

中 级 16 3 19

初 级 61 20 81

无 职 称 34 0 34

学位 博 士 0 1 1

硕 士 59 6 65

学 士 52 28 80

无学位 8 1 9

年龄 35岁及以下 96 21 117

36~45岁 15 9 24

46~55岁 3 5 8

56岁及以上 5 1 6

学缘 本 校 34 10 44

外校(境内) 83 26 109

外校(境外) 2 0 2

备注:含5名科研人员,3名辅导员,2名实训人员

教师队伍结构的合理性是影响学校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以D校动漫分院的动画专业为例,教师队伍结构呈现以下特点:

1.外请教师占教师总数的23%,稳定的师资队伍比例相对较小;

2.职称评聘存在很大隐患;

3.学历结构尚需完善,52%的教师为本科,自有教师中近50%的人员为硕士,8名无学位,外请教师大多学历在本科层次,意味着应用型教师学历存在软肋。

4.教师年龄结构年轻化,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是教师的主体。对于动画专业的专业性质而言相对合理。

5.28%的师资来自本校,70%的主体师资来源都是外校。在教师来源结构符合动漫产业现阶段发展状况和民办高校教师结构基本要求。但反映出动画专业“双师型”师资匮乏问题。

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突破困境的关键

社会的发展靠教育,教育的发展靠教师。1998年,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则意见》(第九条)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方式给予了细致的描述:“要采取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见习和锻炼等措施,使文化课教师了解专业知识,使专业课教师掌握专业技能,提高广大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要注意从企事业单位引进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或聘请他们做兼职教师。要重视教学骨干、专业带头人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要制定政策,把教师职务的评聘和对教师奖励与他们参加教学改革的实绩联系起来,调动教师参加教育教学改革的积极性。要提高广大教师对教学改革迫切性的认识,鼓励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和饱满的热情投身于教学改革中去。”

基于动画专业的现实情况,把“双师型”教师定义为“理实一体化”教师更为恰切,具体内涵为:从教师类型上看,具有专家型讲师和专业型技师的双能力;从入职资格上看,具有教师资格证和职业技能证;从从业能力上看,具备较好的理论素养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即“双师―双证―双能”型教师。“双师―双证―双能”是个相辅相成,不断进阶的过程性评价,“理实一体化”的“双师―双证―双能”型教师是“双师型”教师的最理想状态,也是在其职业生涯发展到成熟阶段应呈现的状态。

D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在实践中摸索了几条有效策略:

1.专业技术职务自主评审。为切实推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供政策规定和扶持。2011年,吉林省政府批复关于同意D校参照执行省属高校“评聘结合”改革政策进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的申请 ,授予D校职称自主评审权,有力地帮助D校突破民办高校职称评定带来的阻碍。D校2013年推行“同等分量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的合理置换”、“评审副教授专业技术资格破格条件” 等具体举措,平衡实践型人才和理论型人才的评聘标准。

2.依托“学―研―产”一体化教学模式提高教师“双能力”。D校的“学-研-产”一体化模式以“学”为主导,以“研”为支撑,以“产”为导向,形成教学――科研――产业之间的良性互动。吉林省《高教强省》政策对此给予有力扶持“深化产学研结合,增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积极扩大省级大学科技园区,提高建设水平。推进D校‘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支持高校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发挥生力军作用,有效提高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能力。”

3.以“工作室”模式带动教师实践能力成长。动画专业是市场指向型专业,D校的人才培养核心指向实践应用。鼓励教师成立“工作室”――以学生为核心的“教学工作室”、以教师为核心的“科研工作室”和以师生合作为核心的“创作工作室”,以此形成教学、科研、产业的实战模拟交互系统,有利于教学与产业的良性循环。

4.“以奖代补”政策激发教师自主发展志趣

响应《高教强省》意见“对民办高校实行以奖代补。”政策,助力教师自主发展,D校为教师提供了国际培训渠道、搭建国内交流平台,为在国际、部级、省级取得重要奖励和教学科研成果的教师在职务晋升、职称评定、荣誉、薪酬、福利待遇等方面给予特殊权利。使教师自主发展的动力和学校整体发展的驱力形成合力,使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学校的战略发展计划协调统一。提升教师主人翁意识,催生教师从“做事”向“做事业”的意识转变。

D校通过制度、模式、政策的多重创新改革,通过搭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发展道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动画专业在体制、管理、教学等方面的困境。希望为我国民办高校特色专业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参考文献]

[1]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颁布《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高等教育强省的意见》[R]2013-7-1

[2] 国家教委印发《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则意见》[R]1998-2-16

[3] 《吉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文件》(吉人社函字【2012】63号)[R]2012

[4] 《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R]2010.

[5]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R]2009.

[6] 刘欣,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6

[7] 王乐夫,林伦伦. 职业教育发展理论与实践[M].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9.

[8] 崔艳丽.如何建设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M].吉林教育出版社.2010.

[9] 参仁.职业教育教师培养问题与出路[J].职业技术教育2009(15)

林业职称论文范文2

五代到清朝,翰林院的政治地位经历了二高三低的变化:宋朝和明初高,五代、辽金元时期和明永乐以后低。

五代武人跋扈,王朝祚短,翰林的地位从唐时的顶峰跌落,政治上的作用相当有限。后晋还一度废除翰林学士,其职并归中书舍人。

宋代是翰林制度发展的重要时期,这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继承唐、五代的趋势,翰林学士院与翰林院发展成截然不同的衙署。翰林院作为各种技能之士的待诏之所,设在皇城之外,分为书艺、图画、天文、医官诸局;翰林学士院作为草诏、顾问之臣的供职机构,设在宫禁之内,二者间地位的高下不可同日而语。其二,翰林学士院组织结构严整,官员设置从高到低依次为承旨、学士、直院、权直,不再是随意性很强的内侍群体,而是中央政府的正式机构。与之相适应的选任、降黜、员额、俸禄等各项制度日趋完备。其三,翰林制度与科举制度的关系得以确立,非进士不入翰林,由此推进了宋代文人政治的发展。

辽、西夏、金、元,都是以少数民族为统治主体的王朝,它们程度不同地学习汉王朝的统治体制,无一例外地承袭了唐宋的翰林制度,以此标榜文治,笼络与安置汉族知识分子。各政权中翰林机构的名称、功能不尽相同:辽称翰林院,体制与唐旧翰林院相似,院内人员、职事繁杂不一;所不同者是将国史院隶属于翰林院,开了国史、翰林合二为一的先河。西夏与金建翰林学士院,职能与宋时相似。元立翰林国史院,其职责变为以修撰国史为主。

明代翰林院的发展变化,以明成祖永乐(1403—1424年)为界,分为前后两大时期。前期的翰林院拥有唐宋翰林学士院的职能,翰林官充当皇帝的辅弼,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后期的翰林院向唐旧翰林院回归,走上了重文词、远政治的道路,取而代之的是新的近侍机构——内阁。英宗正统(1436—1449年)以后,翰林院正式成为外朝官署,逐渐降为撰修书史、起草一般文书的普通文秘机构。

清朝以后,翰林院的性质不再有大的变化。院中无承旨,亦无学士之名,而是“定掌院学士为专官”(《清史稿》卷115“职官二”),掌院学士之外,设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以及修撰、编修、检讨、庶吉士等;院下有庶常馆、起居注馆和国史馆三机构。翰林院的主要职能是编修书籍,撰拟册文,为皇室解经讲史,以及充当科举考官等,与政治了然无涉,属于职清事简的文人闲职。清朝末年,实行政治改革,学校教育取代科举制度,与科举制度密切相关的翰林院日渐衰落。1911年,清朝灭亡,沿续了千余年之久的翰林制度也最终退出历史舞台。

无论其身份是“天子私人”还是朝廷命官,也无论其职能是参与政事为主还是掌管文辞为主,对于中国古代的翰林来说,有一点是千年不变的,即充任者多是精通经史、饱读诗书之士。特别是明清以后,基本都是进士高科之人,亦即当时知识阶层中的精英。为人熟知的历代名流如唐朝的李白、杜甫,宋朝的苏轼、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明初的宋濂、方孝孺,晚清的曾国藩、李鸿章等等,皆是翰林中人。这种构成,决定了翰林群体势必对封建社会文化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作为职掌文化事业的专官,翰林首先致力于精神文化产品的创造与保存。他们中的多数人不仅通经晓史,而且立德立言,创作出无数优秀的诗赋文章,为古代封建文化的宝库增添了大量的财富。历代翰林还编撰各类书籍典册,直接担当起整理、保存与传承封建文化的责任。唐以后流传至今的大量古代典籍,多数都出自翰林之手。如宋代以“四大书”著称的《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和《册府元龟》,除《元龟》外,其余三部都是太宗时由翰林学士李方、扈蒙等主持编撰的。再如明朝修《永乐大典》,清朝修《四库全书》,都由翰林负责,清朝修书的机构四库馆就设在翰林院内,修书期间先后有数以百计的翰林参加了《四库全书》的编纂。

同时,作为成功地进入中枢机构的士大夫中显达之人,翰林有机会实践儒家的政治理想,以其知识、节操等影响社会,实现“达则兼济天下”的抱负。从唐末翰林充当反对方镇,打击宦官,巩固统一的重要力量,到宋朝翰林踊跃议论朝政,批评时事,推进文治,历代翰林都积极发挥了他们在当朝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所表现的那种以天下国家为己任、于国事民生不敢忘的情怀,凸显出中国封建知识分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独特文化品质,丰富了中国封建文化的精神遗产。

林业职称论文范文3

    一、县级林业部门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现状

    通过对南方某林区县级林业部门会计人员年龄、学历、职称等方面的调查,了解到当前该县林业部门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现状如下:

    1.会计人员总数量。该县级林业部门现有在岗的会计人员共42人,其中男会计30人,占总人数的71%,女会计12人,占总人数的29%。

    2.年龄与学历情况。在现有在岗的42名会计人员中,年龄在31—40岁的16人,占总人数的38%,41—50岁的19人,占总人数的45%,50岁以上的7人,占总人数的17%。具有高中及以下学历的人员19人,占总人数45%,具有中专学历的人员10人,占总人数的24%,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员13人,占总人数的31%。

    3.专业与职称情况。在现有在岗的42名会计人员中,具有会计专业学历的人员9人,占总人数的21%,具有经济管理等会计相关专业学历的人员24人,占总人数的58%,与会计专业不相关的人员9人,占总人数的21%。而无职称人员11人,占总人数的26%,具有初级职称的人员27人,占总人数的65%,具有中级职称的人员3人,占总人数的7%,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1人,占总人数的2%。

    4.计算机水平与财务软件操作能力。在现有在岗的42名会计人员中,具有计算机初级水平的人员27人,占总人数的64%,具有中级水平的人员13人,占总人数的31%,具有高级水平的人员2人,占总人数的5%。而不会财务软件操作的人员13人,占总人数的31%,在别人指导下能使用财务软件的人员27人,占总人数的64%,能独立运用财务软件的人员2人,占总人数的5%。

    二、县级林业部门会计人员综合素质存在的问题

    随着国家信息化发展速度的加快,国家林业投资的快速增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逐步到位,使会计理论和会计核算业务快速更新,从而使林业会计人员面临资金管理难度大,会计核算任务重的双重考验。因此,当前县级林业部门会计人员在年龄和专业知识结构,计算机操作水平和财务软件应用能力等方面还存在如下问题:

    1.年龄结构不合理,林业会计人员学历层次偏低。在现有的会计人员中,30岁以上50岁以下的人员就有35人,占总人数的83%。可以说,这部分人是当前县级林业部门会计的中坚力量,而30岁以下的会计人员则没有。如果长此下去,势必出现会计人员断层现象,导致林业各项管理的脱节。同时,会计人员学历层次普遍偏低。在现有的42名林业会计人员中,具有大专及以上人员仅有13人,占总人数的31%,而中专和高中及以下人员就有29人,占了总人数的69%。而且,高学历人员大多分布在局机关,基层单位很少。

    2.会计专业学历人员较少,从业人员的职称偏低。在现有的会计人员中,会计专业毕业的人员仅9人,占总人数的21%,而非会计专业毕业的人员就有33人,占总人数的79%。因而,使得目前仍有少数会计人员,在没有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之前,就仓促上岗。同时,从业人员的职称偏低。在现有的林业会计人员中,无职称和初级职称的人员就有38人,占总人数的91%,而具有中级及以上人员仅有4人,仅占总人数的9%。而且,高职称人员都集中在局机关,而基层单位一个都没有。

    3.计算机水平较低,独立操作财务软件的人员偏少。由于会计专业毕业的人员少,很多人没有进行正规的财会理论知识学习,计算机水平和财务软件的操作能力,仅靠后续教育培训。因此,使得目前县级林业部门会计人员计算机水平较低,独立应用财务软件的人员偏少。在现有的林业会计人员中,具有计算机初级水平的人员就有27人,占总人数的64%,中级及以上人员只有15人,仅占总人数的36%。同时,不会操作和在别人的指导下能操作财务软件的人就有40人,占总人数的95%,而能独立操作财务软件的人只有2人,仅占总人数的5%。而且计算机水平高和能独立操作财务软件的人员都集中在局机关,基层单位一个都没有。

    4.会计机构设置不健全,基层人员的业务难以提高。目前,县级林业部门除少数单位实行独立核算外,大多数单位都在林业局进行集中核算。由于这些集中核算的单位没有设置完整的会计机构,只设一名报账员。凡发生经济业务,报账员只记一下现金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每月或每季度到局报一次账。至于成本的核算,经费的支出等会计业务事项,完全由计财股主管会计操作,报账完成后,由局打一份报表就算报账完毕。因此,报账员完全脱离了会计业务,没有机会从事会计核算工作,当然就没有机会操作财务软件。从而,导致基层会计人员业务生疏,会计核算水平难以提高。

    5.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低,难以适应会计改革的需要。由于县级林业部门大多数会计是“半路出家”,是林业局土生土长培养起来的,而大中专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的人员少,理论功底不高。随着国家会计改革进程的加快,会计知识更新日新月异,仅靠后续教育的学习,难以跟上时代的步伐。因此,使得大多数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偏低,难以适应会计改革的需要,而最终被“淘汰”。

    6.基层单位软硬件设施落后,信息化建设水平不高。目前,因林业局对基层单位账务实行统一集中核算,基层单位没有设会计,只设一名报账员。除县林业局计财股配备有专用电脑和打印机,安装有会计电算化软件外,大多数基层单位则没有购置电脑、打印机和安装财务软件,办公自动化软硬件设施配备严重滞后,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的需要,信息化建设的水平也就难以提高。

    三、提高县级林业部门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思路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会计人员是会计工作的主体,既是会计工作的主要承担者,也是会计风险的主要承担者。而会计工作质量的好坏,则决定于会计人员自身综合素质的高低,一方面受会计人员业务技能水平的影响,另一方面受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和品行的影响。

    1.加强组织领导,提高对林业会计工作重要性认识。目前,我国林业正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给林业会计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各级领导,特别是县级林业主管部门的领导,要高度重视财务工作,加强对林业会计工作的领导,提高对林业会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要充分认识到,重视财务工作,就是重视林业的发展。抓会计工作,就是抓单位的管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新时期赋予林业财务工作者的新使命,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林业对会计工作的新要求。

    2.组织学习培训,提高林业会计人员专业理论水平。要想提高林业会计人员的专业理论水平,必须要组织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实行自学与培训相结合的方法。一是鼓励会计人员参加会计专业自修考试、函大和电大的学习,提高会计理论水平。对取得会计专业专科和本科学历的人员,由单位报销教材费、学费和必要的路费,县林业局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力争使全部门85%的会计人员达到会计专业专科水平,15%的会计人员达到本科以上水平。二是组织会计人员参加业务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和实际操作技能。及时组织所有的会计人员参加财政和林业主管部门举办的业务知识培训班学习,使全部门所有的会计人员后续教育全部合格,95%以上的会计人员达到计算机中级水平,并能熟练的操作和应用财务软件。三是引进大专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生到基层林业单位工作,优化林业会计的年龄和知识结构,培养林业会计后备人才和未来“领军”人才。四是定期组织会计人员到县内本系统、外系统和出县交流,开阔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的工作热情,增长他们的知识和才干。

    3.建立会计机构,提高林业会计人员实际业务水平。根据《会计法》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要求,凡独立核算单位都必须设置独立的会计机构,配备合格的会计人员,实行持证上岗制度。并开设银行账户,实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建立规范的内部控制制度,合理设置岗位,实行不相容岗位和职位相分离的原则,避免职责交叉和混岗现象的发生,明确每个岗位的职责权限,在工作中形成既相互配合,又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的机制。同时,为适应信息化快速发展的要求,凡独立核算单位必须购买统一的电算化软件,实行电算化核算,让所有的会计人员都能熟悉电脑操作程序,逐步熟练的操作财务应用软件,以提高林业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逐步做到全部门会计信息传输的无纸化,以实现林业会计核算质量的提升。

林业职称论文范文4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结合本场工作实际,以加强企业民主监督、民主管理和推进企业民主政治建设为核心,以解决职工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为重点,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根本指导方针,坚持和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业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参与制度,进一步加强企业领导班子建设和企业党风廉政建设,充分调动职工群众支持改革、参与改革的积极性,促进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提高。

二、组织领导

为使企务公开制度能正常运行,确保公开事项内容与数据真实、可靠,职工意见能得到充分反馈,并及时得到领导对意见的处理结果,林场成立企务公开工作的组织机构。

1、设立企务公开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由16人组成,林场党总支书记为组长、各副场长为副组长,成员为各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

2、设立企务公开监督小组

监督小组由6人组成,林场工会主席为组长,成员由工会和职工代表组成。

3、企务公开具体工作机构设在林场工会,由丁才明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

三、公开的主要内容、程序、方法

1、林场重大问题决策公开

(1)林场发展规划、年度计划、任务、目标;

(2)重大投资项目经营方案;

(3)林场合资经营实施方案;

(4)林场年度财务决算与下半年财务预算;

(5)林场改制方案。

以上公开内容经林场党政工联席会议讨论后提交职代会审议通过,然后向本林场职工公开。

2、林场干部的选拔、任用和管理公开

(1)林场中层干部的任用条件、程序、结果公开;

(2)林场职代会民主评议林场级领导干部的标准、程序、结果公开。

按照认真贯彻职工代表大会民主评议企业领导干部工作有关规定,由职代会每年公开评议一次,评议采用领导述职、职工代表评议、评议结果向职工代表反馈等形式。

3、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公开

(1)集体合同及其实施方案细则公开

集体合同采取职工方与行政方平等协商谈判形成合同文本,然后提交职代会审议通过后签订。合同和实施细则内容向全体职工公布。

(2)职工工资、奖金、保险福利分配方案及实施办法;困难职工生活保障实施办法;职工医疗保险改革实施方案;职工疗(休)养实施办法;劳动保护办法;劳动用工、下岗分流方案;职工奖惩晋级办法等公开。

由工会或行政草拟成制度草案,经林场党政工联席会议讨论后提交职代会审议通过,然后向职工公布。

(3)职工培训管理制度公开

对林场职工的培训管理,由林场办公室和有关部门制订培训管理制度,经党政工联席会议讨论通过后向职工公开。

(4)职工职称考评、聘任公开

职工的各类专业技术职称评定,按国家有关规定和上级文件执行,聘任根据林场专业技术岗位设置和需要以聘任文件向全林场公布。林场制订对专业技术人员的考评和聘任管理制度,采取公开考评的形式,增加考评、聘任的透明度。

4、林场经营状况公开

(1)林场盈亏情况公开

林场经营盈亏情况由林场行政根据年度财务决算向职代会报告。

(2)大宗物资的采购供应公开

大宗物资采购须以向社会公开招标的形式进行。

(3)林场业务招待费使用情况公开

根据监察部、国家经贸委、全国总工会《关于国有企业实行业务招待费使用情况等重要事项向职代会报告制度的规定》精神,林场招待费每年向职代会报告一次,报告中必须说明上升或下降的原因。

5、林场干部收入和待遇公开

(1)领导干部工资、奖励收入(包括上级奖励收入)公开

由林场办公室每年初在林场职代会上将林场领导的工资、奖金及上级奖励收入向职工代表公开。

(2)领导干部住房、交通及通讯工具的配置以及费用支出、出国情况公开。

由林场企务公开领导小组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公开内容和形式。

四、企务公开的主要形式

1、向职工代表大会报告。按照法律法规和《职工代表大会条例》需向职代会报告的事项,都应在职代会上报告,并经职代会审议、审查同意或决定。

2、设置企务公开栏。在林场办公楼外设置公开栏,对一些需让全体职工直接了解的内容,定期或不定期地及时在公开栏张榜公布。

3、通过召开企情会。对某些不需要向职代会报告,但需让职工知道了解的事项,可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企情会进行公开。

4、通过召开党政工联席会议或职代会代表组长联席会议通报,在职代会闭会期间,涉及日常性经营决策问题和其他有关职工切身利益的一般性事项,可由场长向联席会议通报,征询意见。

5、通过书面材料通报。对一些规章制度和具体事项等,可以通过下发文件、通知等让职工了解实情。

五、企务公开的具体工作步骤和程度

企务公开应在林场企务公开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和企务公开监督小组的监督下严格按照规范的程序进行。

1、确定公开内容和形式。由林场和工会办公室提出适合本林场实际的需公开的内容和形式,提交企务公开领导小组审定,保证公开的内容全面、真实、切实可行。

2、定时定点公布。根据所需公开的内容,采取不同的形式。逐项进行报告、通报或张榜公布。

林业职称论文范文5

【关键词】高职教育 发展 特点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2-0025-02

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弱小到成规模,走过几十年,逐步形成了自已的特点。本文拟以衡阳地区的高职教育发展为例,论述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特点。

一、支持地区经济发展,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培养与技术研发服务。

1.人才培养基地

第一,高职院校是地区人才培养基地之一。在服务当地经济建设中,近年湖南科技经贸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湖南科技经贸职院)给中钢衡重、华菱衡钢、特变电工、风顺车桥、王一集团、亚新科、华天大酒店、共创集团、湖南青年旅行社等当地企业输送了2000多名高技能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和教育强市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湘环职院)自办学以来,为社会培养6.5万余名各级各类人才,大多成为社会的精英、国家的栋梁,被誉为“生态湘军的摇篮”和“湘南医卫的黄埔”。据湖南省林业厅统计,湖南省林业战线湘环职院毕业生占全省各地州市的技术骨干70%以上。自2006年以来,为地方经济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4500余人。衡阳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衡阳财工职院)为衡阳市失业人员进行职业技能培训,2011年7月受衡阳人社局委托,开班培训400多人。该学院专门设立了社会培训部和职业技能鉴定所,主动承担起企业员工培训工作,先后为衡阳星马重汽、衡阳风顺车桥、衡阳无线电总厂、衡阳特变电工等二十余家企业培训员工达6000余人次。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湘高职院)为95338部队培训工程检测学员,为铁路南宁局和广铁集团培训高铁养护、管理人员、广铁值班员、危险货物运物员、工务系统人才、信号预备技师、调车技师、联调联试专业技术人才。湘环职院为湖南王一实业集团、衡阳市喜雁四件宝特产食品公司等多家食品企业进行食品检验工国家职业资格培训。

2.技术策源基地

高职院校把研发成果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与企业结合,转化为产品和产值。第一,合作研发技术课题,湘环职院与紫光古汉集团衡阳中药有限公司就《抗乙肝药叶下珠保肝护肝有效部位中药标准提取物产品开发研究》与湖南金拓天茶油科技有限公司就《油茶优良无性系育苗、油茶低产林改造、油茶丰产林营造技术》签约,开发油茶种植。第二,把技术专利通过多种方式转让企业。湘环职院与衡东县技术开发服务部签订了黄姜高产优质培养技术服务协议,与衡山县人民政府、衡阳市玉泉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衡阳市良园果业有限公司、衡东县特种养殖开发有限公司等政府或企业签订了10余份农业技术合作及产业开发协议;与衡东县蓬莱仙特种农业种养开发中心合作开发象牙笋综合开发项目;《湘黄鸡散养组装技术》应用成果在衡阳市巨东禽业公司、衡阳市养鸡联合公司等养殖企业应用,提高了衡阳市土鸡湘黄鸡的生产效益;与湖南京湘天然茶开发有限公司合作研制的藤茶制作工艺得到了广泛应用与推广,湖南省农民已种植藤茶近10万亩,种植农户超过5万户,新增产值5000多万元。学院培育推广的三黄鸡、国王椰、龟背竹等,被当地农民广泛使用。《樟树溃疡病研究》项目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上亿元。

二、突出优势、发展特色专业群,打造专业品牌,抢占生源阵地。

环职院根据市场的需要,大力整合优势资源,逐步形成了以园林技术为代表的环境美化特色专业群、以畜牧兽医为代表的服务“三农”特色专业群、以森林生态旅游为代表的绿色旅游服务特色专业群、以生物制药技术为代表的药学特色专业群、以室内设计技术为代表的优化人居环境特色专业群、以护理为代表的社区卫生服务特色专业群。此外,以农学、林学学科为办学特色,以环境、生物医药类专业群与人才群为办学亮色,以独辟蹊径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办学特点,彰显“特色名校”的新理念、新思路,向社会呈现了该院的特色办学的教育培养识别信息。如该院在生态农业、林业产业化、林业生态建设、城市森林营造以及生态旅游的研发与规划及策划等方面拥有无可争议的专业优势、技术优势与人才优势。2010年首批该院、北京大学等十个单位被授予“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称号。该院这些年承担的300多项科研课题中,农林类占了37%,多年来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取得了一批很有实际价值的科研成果,并应用在千村万户致富大业上,这些科研成果的推广,不但提高了当地经济的增长点,而且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为农民脱贫致富铺路架桥。该院是湖南乡村医生培训基地,拥有以护理专业为代表的护卫类专业群。近年来,该院依托已有的实力与社会声誉,2009年开办了农村医学专业,首批新生由衡阳卫生局从乡镇选拔培养。2011年由湖南省卫生厅委托招收1000余名农村医学专业新生,学员全部来自从事乡镇医护工作的医生护士。院长陈剑旄教授说:“建设一支扎根农村、作风顽强、技术过硬、农民信赖的乡村医生队伍,也是学院拓展发展新空间,为‘四化两型’社会建设作出积极贡献的任务之一。”所以该院在社会招生形势严峻的形势下,招生数量呈上升趋势。衡阳技师学院以打造衡阳技师城为目标,以培养高级技工为己任,培养的学员满足企业对技工人才的需求,招生优势明显,生源充足。

三、强强联合,发展职业教育的校企联盟。

湖南高铁职院打造的“1126”的校企合作平台就是典型案列,“1”个联盟即在衡阳市科技局的领导下,学院牵头,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群为依托,联合在衡阳的3所高校,衡阳化工研究所等10家企业,联合组建了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衡阳市盐卤化工产学研战略联盟,为衡阳盐卤化工产业发展做贡献。“1”个集团即牵头组建衡阳市职教集团,含十几个一流建筑企业,侧重建筑方向,开展中高职学历提升教育,合作进行技术攻关、技能鉴定、师资培训等。“2”个基地即一是政校企合作组建“高铁人才培养和技术合作基地”,实行理事会运行机制。有广州铁路(集团)公司、香港铁路有限公司等15家高铁企业加盟,已吸收企业投资价值1000多万元的设备,建立了校中企。近3年来,为企业年培训5万人以上,开发铁路企业技术标准4个,校企合作研制铁路新产品10多种,获国家专利9项,参与了武广高铁等100多项铁路大型项目建设。二是建立衡阳市城市智能交通研究基地。与衡阳市交通局合作,创新衡阳市城市智能交通建设模式。“6”是学院创办6个校中企,既是学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技术服务基地,又是企业生产车间。2008年4月29日,湘环职院成立第一家全省职业教育集团,与80多家企业结盟,打造衡阳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职业培训、科研开发与科研转产的校企合作新平台与新模式。作为以农林为特色的高职院校,该院组织了5个专家组对林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标准进行原创性开发,形成每个岗位初、中、高三级相应职业标准,目前是全省唯一有鉴定高级技师资格的高职高专院校,同时承接全省的林业职业技能培训和林业职业资格鉴定。2008年5月在国家林业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批准并委托下,全国林业行业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培训班在该院成功开办,从而开启了湖南林业行业特有工种鉴定的先河,全面布局林业行业特有工种职业鉴定,填补了湖南省这一空白。

四、打造订单式培养模式,实现学习与就业无缝对接。

富士康集团与衡阳技师学院的合作组建“鸿准班”,三一集团在该院选拔组建定向培养的“三一班”,华菱湘谭钢铁有限公司在该院组建“2011年湘钢班”,定向培养企业未来职员。富士康科技集团与衡阳技师学院在衡阳技师学院内设立“富士康(衡阳)产学研综合人才培训中心”。湖南省委常委、衡阳市委书记张文雄在该校调研“技师城”建设说:“事实证明,以技师培训服务工业经济的路径选对了!”衡阳财工职院与特变电工衡阳变压器有限公司、亚新科南岳(衡阳)有限公司、湖南天雁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开办了订单班,为企业培养了大批工科类技术骨干。

五、注重知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湖南科技经贸职院拥有两条3G和笔记本电脑生产线,供学习以及实习之用,学生可以在生产线上自己生产3G手机和笔记本电脑。同时还拥有液晶电视、电子产品两条生产线,这四条生产线,可提供2000个岗位进行实操顶岗训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互相印证,相互促进。该学院的电子电工及自动化实训中心是湘南地区电工电子行业设备最先进、功能最齐全的实训中心,从而实现学生与生产一线岗位零距离对接。学员在学校不但可以学到扎实的理论知识,还可练就过硬的技术、管理能力与实战操作能力。该院2007年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创办不以盈利为目的的第一个大学生创业基地――大学生创业一条街,独特的“大学生创业一条街”,让学生在校就可以学经营、学管理、当领导、当老板。这种特色教育模式培养了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新意识。湘环职院以中央财政支持的生物园艺方向实训基地建设为“龙头”,建成了组培实训基地、果树蔬菜栽培实训基地、苗木繁育基地、园艺综合实验实训中心、花卉实训基地、动物繁育基地等6大实训基地,仅校内的优质果木基地就有柑橘、梨、枣、李、桃、葡萄等10个系列,80多个品种,年产培苗100万株。学院还建立了分布在省内各州市的国家森林公园、国有林场、林业站、种苗站、种兽场等行业实训基地,拥有校外实习基地136个。

六、对准企业需求,设置对口专业。

针对企业需要,设置对口专业,培养社会经济发展急需的人才,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衡阳财工职院适应市场需求,设立数控技术应用、模具设计与制造、焊接及自动化技术等专业,来对接衡阳风顺车桥、中钢衡重、湘南电机厂、衡钢集团等大型企业。2009年,衡阳财工职院开设应用化工专业,对接衡阳市水口山有色金属公司、建韬化工等化工企业,满足衡阳应用化工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张辉等.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研究[J].职教论坛,2008(17)

2 陈先运.高等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建设发展的关系[J].中国高教研究,2005(3)

3 许士群等.论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发展――以沿海开发战略中的江苏盐城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3)

4 郭俊朝.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高教研究,2008(2)

5 屈中正、李璐.“生态湘军”新坐标――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在服务“四化两型”建设中发展[N].湖南日报,2011.1.18

6 胡智清.依托自身优势服务地方经济[N].衡阳日报,2011.4.13

7 陈鸿飞等.赢在特色――来自湖南科技经贸职业学院的报告[N].湖南日报,2010.4.26

林业职称论文范文6

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进程中,农林经济管理是较早设置的专业,为国家的农林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输送了大量的专门人才。浙江农论文联盟林大学是浙江省唯一的农林本科院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浙江农林大学具有办学实力和办学特色的老专业。该专业成立于1985年,其前身是林业经济管理专科专业,1996年林业经济管理专业招生本科生,1998年更名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2003年被评定为校级重点建设专业,2007年批准为浙江省本科高校重点建设专业。近年来,对照省级重点建设专业的指标体系,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重新定位,并在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建设工作,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基本情况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隶属于浙江农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自林业经济管理专科专业招生至今,已为社会培养了25届1600余名本专科毕业生。毕业生就业选择余地较大,就业呈现多元化趋向,从单一的以农林业单位为主向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自主创业等多种类型转变。据不完全统计,本专业培养的毕业生中已有100多人走上了科、局级以上领导岗位,体现了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注重知识、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近年来,每年招收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60名左右,现有在校生247人。现有专任教师37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2人,占教师总数的32.4%,副高级职称20人,占总数的54.1%;54.1%的专业教师具有博士学位。有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学科组专家1人、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人、浙江省“151人才”4人。

二、近年来专业建设的主要措施及成效

1.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人才培养目标

(1)多方参与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为了保证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的顺利进行,成立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小组,开展多层次的调查研究,充分收集和分析全国农林院校及综合性大学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改革情况,对毕业生及用人单位进行问卷调查,召开了“农林经济管理省级重点专业建设委员会工作会议暨专业培养方案修订研讨会”、“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专家研讨会”等,最后邀请专家对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论证。

(2)根据社会需求和学校层面人才培养目标,适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离农倾向明显,就业去向与其他经管类专业并无差异,特色与优势不明显。当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肩负着为现代农林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输送“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能创新”的人才的历史使命。同时,2009年,浙江林学院升格为浙江农林大学,随即制定了《浙江农林大学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纲要》明确了学校的人才培养为:“培养品德优良、基础扎实、能力强,具有生态文明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此,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适时调整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具体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农林业发展需要的,具备系统的管理科学和经济科学的基础理论和相关的农林业科技知识,掌握农林业经济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在各级政府涉农部门、农林企事业单位、农村基层经管单位等从事管理、市场营销、金融、财会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科研与教学研究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顶天立地”的师资队伍

为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主要采取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措施。引进包括专任教师及兼职教师的引进。建设期内,共引进博士7名,其中国外高校1名,国内985院校3名、211院校1名。聘请4名具有丰富农村工作经验的地方工作人员和农林企事业单位人员、3名国外著名高校的教师为兼职教授。积极鼓励年青教师到国内外名牌大学和一流的科研院所攻读博士学位、及到基层挂职锻炼。建设期内,5名教师获得了博士学位,其中中国科学院1名,985院校3名,211院校1名。有10位教师到国外著名大学访学,5位教师到农村基层或农林业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通过这些措施,使师资队伍真正做到“顶天立地”(既掌握学科前沿又了解农村实际),职称、学历、学缘结构显著优化。高级职称比例由2007年的70.3%上升为2011年的86.5%,其中副教授比例由37.0%上升为54.1%,成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从事教学第一线的主力军。博士学位比例由2007年25.9%上升为2011年的54.1%。教师由原来主要毕业于林业院校,改变为既来自国家重点农林院校,也有来自于国内外著名综合性大学。

(2)注重科研与教学研究,着力提升专业教师的科研与教学研究水平

努力营造良好的科研与教学研究氛围,鼓励老师从事科研与教学研究。建设期内,共立项科研课题80余项,其中省部级以上项目38项,科研经费达440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153篇,其中被三大检索系统(sci或ssci、ei、istp)收录18篇;出版学术专著16部。获浙江省科技进步奖,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奖,浙江省科技兴林奖等各类科研奖励共20项。主持浙江省新世纪教学改革项目、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共3项,校级教学改革项目4项,获得浙江省教学研究成果奖、校级教学研究成果奖共5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15篇。从近年的发展来看,专业教师的科研与教学研究水平有了很大提升,为科研促进教学提供了基础和条件,为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提供了良好的理论支撑。

3.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强化课程与教材建设

(1)构建“理论、实践、特色”三结合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为了实现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时修订了教学计划,着重优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了“理论、实践、特色”三结合的课程体系。具体表现在:

第一,重理论。课程体系的设置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理论基础课程由两个平台构成,公共基础平台及学科专业基础平台,学分合计为40.5,占总学分的24.5%。为培养学生具备系统的管理科学和经济科学的基础理论提供保证。

第二,强实践。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课程设置强调实践环节。一是加强课程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如“林业概论”、“现代农业概论”等课程设有实习环节,“会计学基础”、“统计学原理”等课程均设有模拟实习。二是安排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包括专业综合实习、毕业实习等,专业综合实习主要设置了为期2周的“农村社会经济调查综合实习”、为期1周的“农林企业管理综合实习”。三是设置“社会经济调查与应用文写作”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社会经济调查及应用文写作的能力。

第三,显特色。为了显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与其他经管类专业的差异,充分发挥学校和地域优势,在专业选修课中,按方向设计了两个模块,一是“农村经济发展”模块(选修模块ⅰ),二是“农林企业管理”(选修模块ⅱ)。

转贴于论文联盟

(2)强化课程与教材建设

建设期内,有计划地开展了以精品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为重点的课程与教材建设工作。具体包括:

①重视精品课程建设。专业教师高度重视精品论文联盟课程的申报与建设工作,新列入校级精品课程8门,现有校级精品课程14门,通过学校验收的8门。“林业经济学”和“林业财务与会计”2门省级精品课程,均于2010年顺利通过浙江省教育厅验收。②加强教材及教辅资料的建设。以精品课程的申报与建设为契机,鼓励教师编写教材。在已有主编《现代林业企业管理学》、《管理学案例》、《会计学基础》、《林业财务与会计》等教材的基础上,主编教材5部、副主编2部、参编2部。同时,加强教辅资料的建设,如“林业经济学”、“技术经济学”等有实习环节的课程均有相应的实习辅助资料。③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首先,倡导国际参与式课堂讨论方法。如在“林业经济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介绍乡村快速评估技术(rra)和参与性评估方法(pra)时,设计一些主题,以行政班为单位分为5~6个小组进行讨论,每组只分析其中的一个主要问题,规定每组的讨论时间和汇报时间,由小组成员自主确定每组的协调人、观察员、记录员等展开。其次,采用案例教学法。如“经济法”、“市场营销学”、“管理学原理”等课程全面推行案例教学,通过案例教学锻炼了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再次,开展网络课堂网上互动。各课程组在建设网络课堂的过程中,开通网上讨论,使师生互动不断加强。

4.改革实践教学体系,重视教学条件建设

(1)构建“一、二、五”分类实践教学体系

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除课程实习外,构建了“一、二、五”分类实施的实践教学体系。“一”指一个中心,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中心,“二”指两个平台,面向全体学生的平台和面向优秀学生的平台。“五”是指五个支撑点,包括面向全体学生的“中期论文及毕业论文”、“专业综合实习”两个支撑点,面向优秀学生的“大学生林业经济研究会”、“科研创新基金项目”、“大型专题调研”三个支撑点。

一是通过专业综合实习、中期论文及毕业论文的实施,构建“基于应用性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为使学生掌握学术论文写作的一般要求和规范,在第四学期至第五学期,安排专业老师指导学生撰写中期论文。中期论文的基本要求是利用所学的经济学、管理学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对农村经济社会问题进行分析,必须有实际的调查资料和数据支撑。毕业论文是高校实践教学的必修环节。在毕业论文环节,强调选题需理论联系实际,尽量与导师的课题相结合。通过实施中期论文,强化对毕业论文的指导,使学生完成的毕业论文质量较高。2007-2011年,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入选校级优秀论文12篇,毕业论文的优良率达41.24%。专业综合实习主要包括“农村社会经济调查综合实习”、“农林企业管理综合实习”,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社会经济的调查方法,提高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以为期2周的“农村社会经济调查综合实习”为例,第1周为外业调查,第2周为内业整理和综合分析报告撰写。调查以小组为单位独立开展工作,教师轮回指导和检查。这一以专题调研为特色的综合实习,使学生围绕某一主题从“提出问题和目标-设计问卷-实地调查-数据资料整理、分析-撰写报告”得到全过程的训练。经过多年的实施,综合实习制度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

二是通过大学生林业经济研究会、大学生科研创新基金、大型专题调研等第二、第三课堂,构建“基于创新型目标的研究型实践教学体系”。大学生林业经济研究会由高职称、高学历的专业老师担任指导老师,有针对性地指导社团开展学术活动,并组织学生参加两年一届的全国大学生林业经济研讨会。由于师生的共同努力,在第十二、十三、十四届全国大学生林业经济研讨会上共获得了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10项、优秀奖11项的好成绩,在校期间学生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篇。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积极鼓励学生申报学校和浙江省的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由专业教师负责指导申报和实施的全过程。2008-2010年,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成功申报项目共24项,其中省级6项。大型专题调研主要是指部分学生参与知名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大型专题调研。2009年以来,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学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挑选了共28名学生参加了农业经济相关课题的调研。通过参加大型专题调研活动,使学生的社会实践与社会调查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2)重视教学条件建设

建设期内,主要抓实验室及实习基地、图书资料的建设。

一是实验室及实习基地建设。在实验室建设方面。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主要依托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总面积600m2,下设6个实验分室:财务会计模拟实验分室、工商管理模拟实验分室、国际贸易模拟实验分室、电子商务模拟实验分室、市场营销模拟实验分室、金融模拟实验分室。建设期内,新增教学设备(包括软件)近158万元。现有教学设备总值近432万元。在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方面。新建实习基地11个,现有校外实习基地达21个。

二是图书资料建设。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所需的图书资料除由学校图书馆提供外,由学院图书资料室和专业特色资料室提供。经济管理学院图书资料室,每年及时采购能反映专业发展动态与趋势的图书资料。现有藏书1.5万册、学术期刊310种、报纸40余种。同时,建有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特色资料室1个,现有各类资料和藏书800余册。为学生研究性学习和教师从事科研活动提供了保障。

三、几点思考

首先,人才培养目标重新定位后,如何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从近几年学生就业情况看,就业趋向是以非农企业、政府管理部门(公务员等)为主。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为了体现特色与优势,适应现代农林业发展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重新定位。但是,大学生毕业后是否愿意真正走上服务“三农”的就业岗位,也就是说如何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除通过对培养环节、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等的调整与优化外,更需要加强就业指导,努力改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同时打通高校毕业生通向农村的路子。

其次,实践教学是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同时实践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专业建设过程中,紧紧围绕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坚持“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第三课堂”密切结合,全方位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提升,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奠定稳固的基础。同时,应该注意到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突出地位,需要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队伍的建设,充分发挥实习基地的作用,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林业职称论文范文7

1、助理工程师 (初级职称):大学本科毕业后从事本工作满半年以上;大学专科毕业后从事本专业工作满一年以上;中专、高中、初中毕业后担任员级职务三年以上。

2、工程师 (中级职称):大学本科毕业后,担任助理级职务满三年以上;专科毕业后,担任助理级职务满四年以上;中专、高中毕业后担任助理级职务满五年上。

3、高级工程师 (高级职称):大学本科毕业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 10 年以上,取得中级职务任职资格,并从事中级职务工作 5 年以上;参加工作后取得本专业或相近专业的大学本科学历,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 10 年以上,取得中级职务任职资格 5 年以上。

工程师分类:园林建筑工程师、风景园林工程师、园艺工程师、园林工程师、园林绿化工程师、古建筑园林工程师

三、材料要求

为了保证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凡涉及申报对象的学历、专业年限、考试成绩、任职年限及本人的工作能力和主要业绩、奖惩情况,须由申报单位核实后,按规定的要求提交以下主要材料:

1、《专业技术职务评审表》(中、初级一式二份)、附件表(一式一份);

2、上一年度的《专业技术人员考核登记表》;

3、专业论文和业务工作总结;

4、其它能反映本人工作能力和重要业绩的相关材料;

5、《专业技术人员水平能力测试合格证》;

6、一寸免冠彩照5张、身份证复印件2份、最高学历证书复印件2份。

关于2011年度全国专业技术人员

职称外语等级统一考试有关问题的通知

市人考中心函[2010]13号

各区、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级各委、办、局(公司)人事(职改)部门、有关驻地单位:

为做好西安市2011年度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外语等级统一考试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关于完善职称外语考试有关问题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及个人:

(一) 国家及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新世纪百千万部级人选、陕西省“三五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西安市有突出贡献专家和青年专家申报中级职称。

(二) 晋升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在评审副高级职称时参加过国家职称外语A级考试成绩合格者。

(三) 年满50周岁并长期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女专业技术人员满47周岁申报中级职称的。

(四) 在县属单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在乡镇及以下基层单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

(五) 在野外长期从事农业、林业、地质、采矿、勘探、水利水电、水文勘测、测绘、公路施工、铁路施工的专业技术人员;从事以上专业工作满8年申报中级职称的。

(六) 具有国家认定的相应留学经历的。

(七) 取得博士学位的。

(八) 取得外语大专及以上学历,包括申报职称有第二外语要求的;通过全国出国培训备选人员外语考试(BFT)的;全国公共英语考试五级(PETS5)的。

(九) 参加国家外语六级以上水平考试成绩合格申报中级的。

(十) 独立或作为第一作者出版3万字以上的外文专著、译著的。

(十一) 获二项以上国家发明专利、并经推广、转化已经产生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业绩突出,获市政府二等奖以上奖励前五名的;厅局级一等奖前三名的;获市政府三等奖前5名申报中级的。

(十二) 申报各系列初级职称的。

从事传统中医药、民族医药的专业技术人员可参加医古文考试;从事工艺美术、古籍整理、历史时期考古、图书资料、档案、文学创作、群众文化、表演艺术的专业技术人员可参加古汉语考试。

符合职称外语免试条件的人员在申报高级职称时,必须如实填写《陕西省职称外语考试免试申请表》,经单位人事部门审核后,逐级上报,由省职改部门审批;晋升中级职称的外语免试,经单位人事职改部门审核后,区、县及市级主管部门要严格按照免试条件,在评审表中填写免试意见。加盖公章,将有关获奖证书或其他免试证明材料随审批文件上报市职改办。

这是我国的特有职称评定方式,是从前苏联引进的,和国际通用的‘工程师’有区别;我国的是行业职称,国外是执业资格;我国正在施行的‘建造师’、‘建筑师’、‘造价师’等等,会慢慢取代现有的技术职称,都是向国际通用法转轨。但是,在我国,不论在国企还是民企,目前仍然具有一定的价值,正如2#楼版主所说【有用,公司升级、组建公司,都有很大的用处,注册证是你的上专业认证,工程师是你的通用技术水平认证】中级有用,考监理工程师就是要中级工作3年后才有资格考。现在公司升级还是需要的,有些要求技术负责人必须是中级或者高级职称的。单位和个人都需要,个人主要是涨工资了。

工程师 (Engineer)

望文生义,便是指具有从事工程系统操作,设计,治理,评价能力的人员。实在,工程师是职业水平评定(职称评定)的一种。其下,有技术员,助理工程师等职称;其上有高等工程师,专家等职称。该然,那也只是对于从事工程修设或管理人员技术程度的一种本定而已。

工程师的称呼通常只用于在工程学其中一个范围持有学术性学位或相等工作经验的人士。

在欧洲海洋一些国度,工程师称呼的使用被法律所限造,必需用于持有学位的人士,而其他出有学位人士使用,属于背法。在好邦大部份州及加拿大一些省份亦有相似法律具有,通常只要在专业工程测验与得合格才可被称为工程师,而法律的范畴普通只在蓄意欺诈的情形下才会施行。

技术专野(technologist)一词有时取工程师同义,当词是由技术(Techno-)和后缀(-ologist)组成,意义是研讨技术的己,彼实称普通正在欧洲海洋一些有规管农程师称号使用的国度中被使用,由于已蒙法律管造。在一些推丁邦野,technologist只是正在工程师取技术员之间的专业资历。

迷信野摸索世界以发明广泛规律,但工程师使用广泛规律以设计实践物品。

在好邦,Engineer一词也用于指操作机械引擎(Engine)的己,好比铁道 Engineer 是指火车司机,轮舟 Engineer 是指轮机员,流动引擎机械师通常是负责流动引擎。

因为工程项目有许多品种,那么,工程师也天然有良多类品种,例如:网络工程师,电气工程师,出售工程师等等等等。

纲前,农程师认证方法有良多类,测验是最广泛的一类认订方法。

像针对于疑作工业的工程师方背认证考试便是又普及,露金质又高的-齐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程度)考试,俗称软考。

跟着国度科技开展天不时加快化,以及高新工业天没有续尺度化。工程师职员仍是缺心很大的,大批的岗位须要使得如今如斯剧烈的便业环境带来了春天的气味。尽力吧,看诸位梦念成实。

按职称(资格)高下,分为:学受级高档工程师(正高职),钻研员级高等工程师(正高职),高等工程师(副高职),工程师(中职),助理工程师(始职)

通常所道的工程师是指中级工程师,工程师职称是要上级主管部分评定,齐国通用。其中要考中级英语职称考和利用计算机考试。

中级工程师评订准绳

《工程技术人员职务试止条例》划定的任职基础前提:

担任工程师职务,当具有下列前提:

1、具有下列部分之一的前提

(1)出产、技术治理部分

①基础控制古代出产治理和技术治理的方式,有独立解决比拟庞杂的技术答题的才能。

②可以机动应用本专业的基本实际学问和专业技术学问,熟习原专业海内外隐状和开展趋向。

③有必定自事出产技术治理的理论经验,获得有适用价值的技术结果和经济效益。

④可以指点帮理工程师的工做和进修。

(2)研究、设计部门

①有独立承当较庞杂项目标研究、设计工作能力,能解决本专业范畴内比拟繁杂的技术答题。

林业职称论文范文8

关键词:吉林省中等职业学校;中职教师;职业承诺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7-0093-03

职业承诺是员工与所从事的职业之间的一种心理联系。教师职业承诺描述的是教师对所选择的职业或工作的信念和接受程度,以及保持成为这一职业成员的意愿。职业承诺低往往带来职业倦怠,职业满意度低,从而导致员工工作效率低,甚至人力资源流失等后果。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面对的工作对象常常是被称为“后进生”或“问题生”的学生,其工作压力和工作量都较大。了解吉林省中职教师职业承诺现状,对提高吉林省中职学校教学质量,改善教师职业态度和职业认识,更好地致力于教育工作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研究的方法与过程

(一)调查和数据处理方法

采用blau(1990)职业承诺量表。该量表单维,共6个项目,采用四点计分法,反映员工对职业的喜爱,以及是否对职业投入,有无意愿变换现在的职业。全部数据采用spss 21.0进行统计分析。

(二)调查对象分布

调查时间为2013年5—6月,采用匿名填写形式,调查对象为吉林省长春市、白城市和松原市的中职学校在职教师,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47份,有效问卷的回收率为73.5%。

(三)量表的信效度分析

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出,职业承诺为单因素结构,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出kmo值为0.869,大于0.80,呈现的性质为“良好”,变量间具有共同因素,适合进行因素分析;bartlett的球行度检验得出χ2值为629.227,自由度为15,p=0.000<0.05,可拒绝虚无假设,接受净相关矩阵是单元矩阵的假设,代表总体的相关矩阵间有共同因素存在,适合进行因素分析。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出六个因子,共解释变异量的70.262%,具有较好的效度。详见表1。

问卷的内部一致性检验结果表明,中职教师的职业承诺量表总体alpha系数为0.911,标准化alpha系数为0.915。该量表的同质性信度较高。

上述分析表明,该问卷具有一定的信度和效度,本研究的数据可以用于分析吉林省中职教师职业承诺情况。

调查结果

(一)吉林省中职教师职业承诺总体水平一般

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发现吉林省中职教师职业承诺的总体平均得分为2.6361±0.05668,标准差为0.68719,略高于中值2.5。偏度为-0.502±0.200,峰度为-0.618±0.397,为负偏态,低阔峰。总体而言,吉林省中职教师的职业承诺总体水平属中等一般水平。

(二)人口学变量上存在差异

为了考察不同性别、年龄、教龄、学历、工作类型和职称等人口学变量在吉林省中职教师职业承诺水平上的特征,分别对其进行分析和检验。

1.性别、职称、学历方面。问卷调查了男教师78名,女教师69名。通过对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男女教师的职业承诺没有显著差异;同时,具有不同职称和学历的中职教师职业承诺也没有显著差异。

2.年龄和教龄方面。对吉林省中职教师职业承诺与年龄和教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相关分析,得出吉林省中职教师职业承诺与年龄和教龄的积差相关系数分别为0.219(p=0.008<0.01)和0.213(p=0.009<0.01),呈高度正相关,即年龄和教龄越高,职业承诺的水平越高。详见表2。

根据我国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年龄特点,同时参考萨帕的职业发展五阶段理论,将吉林省中职教师按年龄划为四个组:“30岁及以下”组,该年龄阶段的中职教师刚进入教师行业,工作年限较短,比较年轻,对初就业选定的职业不满意,有可能选择变换工作,属于职业试行期;“31~40岁”组的中职教师在职业学校工作已有一定年限,基本确定长期在教师这一岗位谋求发展,开始致力于稳定工作;“41~50岁”组的中职教师在教师岗位耕耘了

较长一段时间,一般来说已达到“功成名就”,不会再考虑变换工作,而是力求维持已取得的成就和社会经济地位;进入“50岁及以上”年龄阶段的教师,工作能力和健康水平逐步衰退,按照我国的规定,女性教师55岁退休,男性教师60岁退休,处在这个年龄阶段的中职教师即将淡出教师职业生涯。

通过方差分析发现:年龄在“30岁及以下”组群体的职业承诺水平明显低于“31~40岁”和“41~50岁”组群体,平均差异值分别为2.77520(p<0.05)和2.81494(p<0.05)。详见表3。

根据年龄划分,将教龄也同样划分为“5年及以下”、“6~15年”、“16~25年”和“26年及以上”四个阶段。教龄在“6~15年”组群体和教龄在“16~25年”组群体明显高于教龄在“5年及以下”组的群体,平均差异值分别为2.55843(p<0.05)和2.87063(p<0.05)。详见表4。

3.工作类型方面。问卷分别对专业理论课教师、公共课教师、实训课教师三个组进行了考察,结果显示:公共课教师的职业承诺水平明显高于专业理论课教师,平均差异值为3.09438(p<0.05);与此同时,也高于实训课组的教师群体,二者的平均差异值为2.15909(p<0.05)。详见表5。

调查结果的讨论与分析

(一)持续承诺不高

吉林省中职教师的职业承诺程度一般,表明中职教师对所从事的教师职业的承诺主要不是来自对教师这一职业的持续承诺。对问卷的频率统计分析可以看出,超过50%中职教师并不是特别喜欢教师这一职业,但是他们同时又认为教师职业是一个理想的、值得终身追求的职业。在收入相同的情况下,一半以上的人会选择从事其他职业。这就说明,他们是因为缺乏职业再选择的机会和能力,或者害怕失去现有的社会地位和福利待遇才从事教师这一职业,一旦面对可供选择的机会,中职教师就会表现出较高的离职倾向。此外,由于社会历史等原因,我国中职学校教师的社会地位不高,进入中职学校学习的学生多为所谓的“后进生”、“问题生”,教师工作压力普遍较大,同时社会地位也不如普通中学教师,导致中职学校教师职业承诺不高。

(二)不同职业生涯阶段呈现不同职业承诺水平

年龄在“30岁及以下”的教师群体的职业承诺水平明显低于其他年龄阶段,而同时教龄在“5年及以下”组的教师群体职业承诺也低于其他组,这种差异主要是由该年龄阶段的教师所处的职业生涯阶段决定的。“30岁及以下”的教师群体从事教师这一职业的时间基本为5年左右,这一时期正处于职业试行期,对刚选定的职业不满意,会进行再选择,直到进入稳定期,教师才开始致力于现有的工作,进而不再考虑变换工作,力求维持已有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因此,在稳定阶段(30~41岁)和维持阶段(41~50岁)的职业承诺水平相应也会提高。

(三)晋升和激励机制影响职业承诺水平

近几年,中等职业学校开始把学生的就业率作为衡量学校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要求教师对部分课程内容进行相应调整,以适应就业需求。专业理论课和实训课教师的教学任务也随之增大,而相应的激励和晋升制度并不能及时满足其提升要求。公共课调整的范围小,学生已有一定的学习基础,教师教学压力较专业理论课和实训课压力小,因此,中职公共课教师的职业承诺水平要高于其他教师。

综上所述,要提高中职学校教师的职业承诺程度,首先要改善中职教师的社会经济地位。近几年,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虽然越来越受到重视,政府也加大了对职业学校的投入,但社会各界对中职学校的评价并不高,而中职教师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主体,其社会和经济地位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政府应加强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投资力度,拓宽人们对职业的认识,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职业教育,看待职业学校,提高职业学校教师的社会和经济地位,使其更敬业、乐业。其次,要加强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主要通过了解初入职教师的职业认知与期望,帮助他们树立职业目标,处理好职业生涯中与组织、与学生等的关系,同时通过职业生涯规划,使处于不同职业生涯阶段

的教师有效地面对工作和教学压力,减少职业倦怠和离职等现象的发生,从而促进组织和个人共同发展。此外,要建立健全中职学校的奖惩机制,对工作业绩突出的教师予以及时的奖励和晋升,通过相应的激励机制,对中职教师的教学工作给予肯定,使其获得满足感,促进职业承诺水平的提升,进而为中等职业学校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连榕.教师职业生涯发展[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81-90.

[2]李霞.中小学教师职业承诺问卷的研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5.

[3]王霞霞,张进辅.国内外职业承诺研究评述[j].心理科学进展,2007,15(3):488.

[4]龙立荣,李霞.中小学教师的职业承诺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4):58-63

林业职称论文范文9

关键词:专科院校 水土保持 前景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3.146

水土流失已经成为威胁我国生态环境安全的重大问题之一,我国水土流失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38%。以长江流域的重庆市为例,重庆市水土流失面积3.75万平方米,占全市总面积的45.5%,年均土壤侵蚀模数3548 t/平方米,年侵蚀量1.33亿吨,全市每年进入江河的泥沙总量约1亿吨[1]。水土流失是生态环境退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直接影响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防治水土流失是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2]。

面对如此严峻的水土流失形势,国家和各地政府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水土治理工作。而具有一定水土保持知识的专业人才,是水土流失治理成败的关键。目前我国水土保持专业主要在农林类本科院校中开设,专科类院校开办该专业的时间较迟且数量也较少。本科院校与专科院校的水土保持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中都具有较大的差异。

1 本科类院校水土保持专业特征

本科类院校专业名称为“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代码090707。开设该专业的院校包括北京林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南林业大学等多家高校。目标是培养具备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水土保持、农业、水利、环境保护、土地管理等行政、事业、教学、科研、规划设计等部门从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规划、设计、施工、监测、管理、方案编制、概预算编制、预防、监督以及国土环境整治与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本科阶段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设置的主要课程包括:水土保持工程学、水土保持规划、地质地貌学、普通植物学、森林生态学、林业生态工程学、土壤学、树木学、土壤侵蚀原理、林业生态工程学、工程力学、土壤侵蚀水动力学、水文与水资源学、测量学、水土保持信息管理系统、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水土保持规划、小型水利工程学、农田水利学等。本科阶段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就业方向,主要是到各个企事业单位做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目前国内做水保方案编制的单位和工程很多的;其他的可以去气象、国土、林业、水务等事业单位。

2 专科类院校水土保持专业特征

专科类院校开始的水土保持专业名称就叫“水土保持”,专业代码570401。人才培养目标是从事水土保持工程项目前期工作、编制水土保持方案,实施水土保持预防监督与行政执法和进行水土保持科学实验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专科类院校水土保持专业的课程设置更注重实践环节,开设的专业课程包括:水利工程测量、应用遥感、土壤学基础、树木学、土壤侵蚀原理、水土保持工程设计、水土保持林草、水土保持规划、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水土保持信息与流域管理、水利工程测量实训、地质与土壤实习、树木与生态实习、土壤侵蚀实习、应用遥感实习、水文水资源实习、水土保持工程设计、水土保持林草设计、果树栽培实习、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等,以及各校的主要特色课程和实践环节。专科院校水土保持专业人才就业去向主要是与水土保持技术应用与管理相关的单位。

3 本科与专科类院校水土保持专业的区别与联系

本科阶段专业名称为“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而专科阶段专业名称为“水土保持”。首先从专业名称的变化上可以看出,本科阶段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的中包括“水土流失治理”和“荒漠化防治”这两方面的目标;而专科类院校水土保持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针对水土流失治理的。其次本科与专科院校水土保持专业都重视水土流失治理的三大措施――林草、工程、农牧措施,人才培养方案中都包括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的内容,所谓水保方案编制就是估算各工程对当地水土流失情况的影响,相当于环境评价,力求达到影响最小。

在课程体系上,本科阶段课程设置偏重于水土保持方面的植物措施,而对工程措施的讲授不足,使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受限,许多水土保持工程方面的问题无法解决。而专科院校注重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在课程体系中理论课与实训课的比重较本科院校有显著变化,实训课比例一般约占总课时的50%。因此,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专科院校,在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水土保持人才方面具有自身的优势[3,4]。

4 结论

党的十报告提出要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而其中水土保持工作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5]。在十建设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水土保持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目前全国从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工作的专业人员约2.2万人,远不能满足水土流失治理、流域治理、荒漠化防治的要求,按我国每年新增5万平方米的治理速度进行治理,其中1平方米需要1人来计算,共需5万人,其中专科院校比率按30%计算,我国专科院校水土保持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模要达到1.5万人,而截至2009年,全国开设水土保持专业的专科院校仅有7所,2007年招生的院校只有3所[6]。因此,专科院校水土保持专业具有较大的市场需求,发挥专科院校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特点,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的水土保持人才,对我国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崇庆.建设水保科技示范园区提升水土流失治理水平[J].中国水土保持,2005,(5):7-8.

[2]张军红,侯新,李前杰.重庆市水土保持研究进展与展望[J].现代农业科技,2013,(19):284-285.

[3]吴伟民,林辉.水土保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实施[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0(3):45-46.

[4]温爱存.浅谈高职院校水土保持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水土保持,2012,(9):73-74.

[5]朱永杰.生态文明与生产力[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1):5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