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文检课教学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25 10:42:52

文检课教学论文

文检课教学论文范文1

本文通过对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教学大纲进行教学模式的规划整合,以专业核心课程《发动机检修》为研究对象,提出一套新型的适合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标准化课程教学模式。

基于行动导向的标准化课程教学模式

传统的汽车专业课程,随着实验条件、授课地点、授课教师和课程安排等内容的不同,教学效果会有较大的差异,这是教学资源没有实现优化整合的体现。要提高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必须优化整合所有教学资源,进一步研究课程授课的实施方式和质量评价体系。

国内外部分学者提出了行动导向型教学模式改革,旨在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思维方式。行动导向教学强调,学生作为学习的行动主体,教师作为学习过程的参与者、组织者与协调者,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互动,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实际操作,掌握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

基于行动导向的标准化课程教学模式通过研究课程的行动导向任务、情境模拟类型及其实施方式、教学组织方式和方法、标准化教学资源库、资源共享平台、课程教学导师团队、评价考核指标等内容,构建行动导向型教学标准化作业流程(StandardOperationProcedure,简称SOP),并根据该作业流程统一规范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建立示范性课程数据库,从根本上解决不同课程主讲教师教学效果存在明显差异的问题。

基于行动导向的《发动机检修》标准化课程教学模式实施方式

1课程教学SOP硬件平台。《发动机检修》课程是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核心课程,该课程要求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际拆装与故障检修的专业技能,根据课程建设特点,教学环节必须在发动机一体化课室内进行。结合行动导向型的教学组织方式,发动机一体化课室须搭建的实验平台有:多媒体教学设备、移动桌椅、发动机解剖仪、发动机(拆装用)及其拆装和测量工具、发动机调试运行试验台、发动机电控系统试验台、整车(故障诊断用)及其故障排除仪器、其他常用设备与工具。

2课程教学SOP软件平台。基于行动导向的标准化课程教学模式,要求集行动导向型教学模式和一体化教学模式于一体,以任务驱动、工作过程完整、理论联系实际操作的方式完成课堂知识传授,任课教师可以通过课程教学标准化作业流程(课程SOP)轻松实现课程的学,并达到良好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学生也可以通过资源共享平台实现课前预习、课中练习、课后复习的全过程数字化学习模式。

搭建课程教学SOP软件平台,必须汇集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案、教学日历、电子课件、学习资料、实(验)训指导书等内容,通过构建课程学习网站、多媒体课件资源库、发动机检修资料库、课程习题库、课程考核测试题库等平台,建立基于行动导向的《发动机检修》标准化课程教学模式示范性资源库,教师和学生分别配置不同权限的资源库账号和密码,教师的使用权限高于学生。任课教师可以通过该课程示范性资源库查阅课程教学的流程及其相关教学和学习资料,也可以进入课程考核测试题库查阅每个学习阶段的测试题目。学生可以通过该课程示范性资源库进行课程学习,但没有进入课程考核测试题库的权限。

3课程教学导师团队平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教育要把提高质量作为重中之重,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构建《发动机检修》课程教学导师团队是提高学生专业学习能力一个很好的尝试。课程教学导师团队是学校为专业所配备的课程学习指导团队,主要承担该专业在《发动机检修》课程学习期间的主体性教学和课后指导任务,一般课程教学导师团队由3-4名专任教师组成,采取轮值坐班的形式,学生在《发动机检修》课程学习过程中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可随时找到相关指导教师求解。通过实施课程教学导师团队制,探索高职课程教学规律,将学生课前预习、课中学习和课后复习的知识链条进行有机的整合,有效提高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营造良好的课程学习氛围,逐步形成“学校、教师、学生”三个主体的自主创新、良性发展的长效机制。

4专业教学研究平台。课程教学的顺利开展离不开教学研究团队,在传统的教研方式中,同一课程不同的专业教师独立备课,授课资源共享的程度有限,课程教学更多的是依靠教师自身的经验积累,这种方式不能构建专业发展所需的相互研讨环境。构建课程教学标准化作业程序不可能由个别教师独立完成,必须组成专业教学研究团队,进行课程建设研讨。专业教研团队运行思路有如下几点:

(1)定期召开集体备课会。集体备课会是一种优化资源共享的方式,通过整合不同专业教师的授课经验、知识积累和实践技能等内容,形成统一的多媒体授课电子课件和习题资源库,制定统一的课堂组织方式和授课模式,并由此生成该课程教学标准化作业流程(课程SOP)。

文检课教学论文范文2

关键词:文件检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6-0153-01

0 引言

《文件检验》课是警察类高职院校一门重要的刑事技术类课程。现代社会,计算机作为重要的辅助工具在刑事技术领域发挥着愈来愈加重要的作用,相应的计算机技术在文件检验领域内的应用也在不断加深,作为实践性比较强的《文件检验》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方法也应该与时俱进。重新审视《文件检验》课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是《文件检验》课教师的责任,本文以自己的一些体会来探讨这个问题,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同行的思考。

1 文件检验课程内容的重新审视

1.1 从职业教育层次的角度看文件检验课的内容安排 《文件检验》课属于刑事科学技术课程,体系庞杂,涉及范围广泛,主要包括了笔迹检验、印刷文件检验、印章印文检验、文件制成时间检验以及特殊的污损、变造文件检验等等。教学内容一方面要根据学生的专业和学习层次,另一个方面要根据当前文件检验实践,教给学生实践一线应用最多的东西。警察类高职院校大多属于大专层次,作为职业教育,在贯彻“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方针和理念下,主要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实践技能,要求学生学习的东西以够用为原则,满足工作的基本需要,这就要求课堂的教学内容必须紧密切合实践一线的需求,与工作岗位职业能力要求一致,而非理论体系的完整与深入。

1.2 从实践部门的实际状况看文件检验课的内容安排 笔者曾到作为实践部门的西北政法大学司法鉴定中心做过一段时间的调研。在调研中发现西北政法大学司法鉴定中心受理的案件中百分之八十左右的属于文件检验,而文件检验中最多的仍然是笔迹检验,笔迹检验案件占据了文件检验案件的百分之八十左右,而笔迹检验案件中涉及最多的就是签名笔迹检验,其次,引起纠纷比较多的还有印章印文的鉴定,占据了文书检验案件总数的百分之十左右。由此也可以看出,作为实践部门的司法鉴定中心的案件,绝大多数是文件检验的案件,而文件检验最多的仍是笔迹检验。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在工作生活中手写的字迹应该是越来越少了的?究其原因,虽然计算机已普遍应用,打印机也很普及,在实践中的确绝大多数的文件是以印刷文件的形式保存了,但事实上一些重要的文件的完成,特别是记载意思表示的法律文件,仍以签名盖章为其真实性证明,手书签名和盖章仍然是其真实性的昭示。特别是对于民间借贷的经济交往中,借条和收据仍然以手写为主要形式,重要文件的签署仍需手书签名。

针对这种现实,《文件检验》课的教学内容应该与时俱进,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实践中最集中的笔迹检验上。在教学过程中仍然要坚持笔迹检验和印章印文检验两大块,特别是针对于笔迹检验,要增加签名笔迹检验的教学内容和实践机会,印章印文的检验也要合乎时宜,与实践相衔接。

2 文件检验课教学方法的改革

《文件检验》课的教学内容的确定决定于实践部门的需要,而《文件检验》课教学方法则取决于科学技术的发展。随着新的教学手段的不断出现,教学方法也要与时俱进。图像处理软件的不断开发和升级为文件检验工作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手段。文件检验的教学方法也应该跟随文件检验手段的现代化而不断改进。文件检验教学中应更多的应用计算机及其多媒体教学方法。通过计算机及其多媒体让学生更直观的感受教学内容,通过图像处理软件的应用,让学生能够自己动手进行文件检验的实践活动。

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主要是将现有的教学资料通过扫描仪输入电脑,通过相应的图像处理软件进行教学,演示实践中文件检验的实际过程。具体来说在课堂上通过扫描仪将相关案例材料输入计算机,通过计算机连接投影仪,让学生能够直观的看到现实中真实的案例,以前需要教师在黑板上手工描绘的案例,由于计算机的应用而变得更加生动和具体。同时对于笔迹特征的讲解,通过投影仪而使学生观察的更清晰。可以说计算机在文件检验教学中的应用对于文件检验教学效果的提高是不言自明的。

对于实训教学,同样也可以通过计算机的应用而变得方便和高效。只需要将案例相关材料输入计算机,学生通过熟悉图像处理软件的操作,而掌握文件检验的方法。这一点上可以说实践和教学时无缝连接,因为学生所掌握的技术就是实践部门正在采用的技术,学生的“学”与“作”是一起的,学习的东西就是工作中要应用的东西。教师要做的只是将检验的原理教授给学生,学生通过图像,体会原理,通过实践操作应用原理,这就是在做中学,学中做,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是同一过程,真正体现职业教育的基本教学模式。

3 文件检验课多媒体课件的制作

文检课教学论文范文3

【关键词】信息环境;文献检索课;改革

0 引言

信息检索课是高校实施信息素养教学的主要形式之一,它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情报意识、帮助学生掌握利用图书馆文献资料、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与信息检索能力。传统的信息检索课程教学内容一般按信息检索概述、图书馆服务与馆藏书刊的利用、事实与参考资源的检索与利用、文献型数据库检索与利用、网络信息的检索与利用、专业信息资源的检索与利用、特种信息资源的检索与利用、信息综合分析与利用等大章进行教学,每一大章又细分为若干小节;教学方法上一般先讲概念,再讲检索原理与方法,最后让学生上机操作。但是目前《信息检索》课程的授课教师大多是缺乏信息管理背景、缺乏系统的计算机科学的知识,这势必影响到课堂效果、课程实践以及课程目标的实现。因此,需调整文检课授课内容及教师的知识结构,必须改革《信息检索与利用》,只有将该课程的教学重点由“如何用”向“如何存”转移是数字化环境下信息管理工作的必然趋势,是顺应信息管理向知识管理过渡的必然。

1 《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笔者通过上《信息检索与利用》课发现有些文检课教材滞后,内容未能紧跟时代需求,与专业课脱节,不能激发学生的自学兴趣,已不适用泛在信息环境下的教学;文检课目前普遍存在地位不高,学校与图书馆领导层面重视不足;学生信息检索能力差,授课教师队伍参差不齐等问题,直接导致文检课已跟不上信息时代,迫切需要改革。只有认清目前存在的问题,才能合理的提出解决的策略与建议。

1.1 《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教育存在的误区

教育理念更新慢,教学模式简单化。在课程建设上,教育理念出现重功利轻素质,重专业轻基础,重实用轻人文的现象;理论教学“填鸭式”;有些信息检索课是流于形式,教学与专业学习脱节,理论学习与实践脱节,不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信息检索重信息知识、检索方法的传授和信息检索能力的培训,轻信息素养的教育。个别高校信息检索实验课时少,甚至没有,多媒体课件、网络检索教学更是无从谈起。

1.2 学校与图书馆领导对《信息检索与利用》课重视程度不够

毫无疑问,学校与图书馆领导的重视与否对文检课教改能否顺利进行必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首先,领导的支持与肯定能为文检课教改的顺利开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我们都知道,文检课不同于一般的理论课,它是一门方法技能培养课。在讲授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课程偏重于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要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学校(图书馆)必须致力于文检课教学条件的改善。其次,领导的重视必将极大地调动文检课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使他们能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更好地投身教学与改革的实践。再者,受到学校与图书馆领导的重视,并在文检课的改革过程中经常得到领导的建设性意见与指导,对于文检课教改沿着健康、积极的轨道顺利地向前发展必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1.3 学生对《信息与文献检索》课态度冷淡

笔者通过讲授文检课过程中发现学生对查找文献很陌生,检索信息很少有人使用图书馆数据库,至于科技期刊论文他们从没有看过,检索信息只会求助百度等搜索引擎,对文检课的不了解导致学生对信息素质培养、创新能力培养的完全无视,更谈不上重视,这也必定会导致学生信息意识淡薄,自主提出问题特别是专业问题的能力较差;信息道德缺失,无视前人的学术成果,论文抄袭严重;信息检索能力较差,分析课题的能力亟待提高;信息利用能力较差,在筛选、评价和利用信息能力很弱。

1.4 文检课授课教师业务素质和教学能力参差不齐

高校里,文献检索课程教学都是由图书馆负责,开设文献检索课程教学大多由图书馆信息服务部的学科馆员完成。目前国内的图书馆员没有严格的从业标准和准入制度,具有学科背景和文献检索能力的比较少。同高校专业学科的专业教师相比,高校图书馆文献检索课教学教师存在学历层次不高、学科专业水平有限、科研研究经验不足等缺陷。

2 泛在信息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设计与改革的标向

泛在信息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必须改革《信息检索与利用》课,改变以往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大胆革新教学内容,以激发学生对《信息检索与利用》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素质教育的提升。

2.1 改革传统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

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倡导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教学过程; 倡导以计算机检索为主,手工检索为辅的实验教学手段;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发散式”教学为主,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为辅的教学定位。改变过去重实验操作培训轻实践能力培养、重知识传授轻人文素质教育做法,激发学生信息需求的热情,积极鼓励学生投稿,发表学术论文。

2.2 革新《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内容

《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建设情况目前,许多高校图书馆非常重视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既注重教学实践又注重系统的科学研究。主要有以下培养途径:

2.2.1 开展专题讲座、开设独立的文献检索课教学课程、在线信息素质教育、新生入馆教育等

就课程名称和内容来看,针对不同学科的“文献检索与利用”、针对提高数据库信息检索技巧的“数据库与信息检索”,针对毕业生的“信息利用与论文写作”,针对提高低年级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图书馆概论、服务及利用”等课程名称。

2.2.2 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信息存取原理与技术”等课程

对于高级者(大学四年级、研究生),文献检索课程教学的任务主要是培养学生有较强的信息敏感度、信息获取能力和信息分析能力,并能更好的把握本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重点、难点和趋势,缩短科研进程,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在课程内容设计可根据学生需求制定“图书馆前沿科技信息分析与研究”、“论文与技术报告写作”、“求职书设计”等系列课程以前潜入式的专题讲座;对于专业型学习者(研究生),文献检索课程的任务主要是培养学生有效利用信息的能力,更好的判断信息、挖掘信息、整合信息、评价信息,使信息增值并创造新的知识,期间的课程内容应该围绕“如何写好开题报告”、“如何写好课题立项申请书”、“国内外核心期刊的投稿技巧”等应对专业学习研究制定课程。

2.3 做好《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的宣传工作高校图书馆必须做好文献检索课程教学、专场讲座、在线培训、新生入馆教育等服务宣传工作。“一小时讲座”、“信息素养”、“专题讲座”等讲座信息通过图书馆主页较醒目的位置提供定期和不定期的公告信息。

2.4 充分发挥学科馆员与专业教师合作的作用

在学科馆员不足的情况下,将专业教师加盟于“信息素养教育”的教学过程中来。从专业的角度,让专业教师(或学科馆员)指导学生撰写毕业论文和课程设计论文的写作。在电子阅览室,专业教师与信息检索课教师(或馆员)一道参与指导学生获取、加工、整理信息过程,完成毕业论文设计。

因此,在文献检索课程教学过程中涉及信息创新、深层次学科专业内容、课题申请等教学环节讲座还需和高校学科专业院系的教师或聘请兼职专业教师完成整个教学任务。而当前高校图书馆文献检索课程教学过程中与院系教师或聘请图情教师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模比较少,可以以此为契机,加大图书馆与学院教师的合作,共同开设文检课的教学。

2.5 充分发挥学生的专业智慧

让学生自主设计论文课题,馆员参与课题分析、帮助查找信息,形成教学互动。从教师(或馆员)的“演示”中,学生学到信息获取的全过程,学生从模仿、思考分析、亲身体验中得到信息能力提升的满足。教师以身示教,激发学生激情。同时,学生从教师身上学到了治学严谨的作风。

2.6 加强交流、展开讨论、提倡争鸣

在基于网络的研讨式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可在课堂、课间、实验课,课余时间则可通过电话、短信、E-mail、QQ、博客等,开展相互讨论和争鸣问难,培植自由争辩的学习氛围。研讨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和空间,增强了师生的联系,激励了大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是考验和促进,起到了教学相长的效果,因此这种双赢的教学效果是融洽、亲密的。

3 结语

紧跟形势、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是《信息检索与利用》课教学改革的必要条件。在现今海量信息的年代,大学生具备良好信息素养是今后工作和生活的要求,《信息检索与利用课》在高等教育中显得日益重要,其实施需要长期的实践探索。

【参考文献】

[1]周毅华.新信息环境下信息检索课相关问题探讨[J].图书馆论坛,2003(5).

[2]李明明.文献检索课教材更新探索[J].山东图书馆季刊,2005(2):108-110.

[3]徐庆宁.关于完善我国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内容的思考及建议[J].图书情报工作,2006(11):110-112.

[4]刘彩娥.文献检索课教材改革的几点建议[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6,24(1):32-33.

[5]杨晓兵.网络环境下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改革与实践[J].现代情报,2008(11).

文检课教学论文范文4

关键词:医药文献检索;教学反思;教学目标;教学大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12-0094-02

《医药文献检索》课程(以下简称《医药文检》),最早源于图书情报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服务于科技文献检索。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到来、信息网络普及和知识资源数据库的建立,《医药文检》课程逐步渗透到医药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中,成为学生喜欢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

《医药文检》课程教学的价值

《医药文检》课程教学的价值,大体有如下几方面,即提高信息素质,培训检索能力,学习医药科技,解决实际问题。

提高信息素质 信息素质指个人信息需求、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等方面素质的综合集成,即在解决问题和作出决策时,具有有效寻找和评价信息的能力,包括在药业企业中求生存、谋发展、迅速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利用工具搜寻提取信息的能力。

培训检索能力 检索能力可分为显性能力和隐性能力。应用相应的知识和技能检索出实用的信息是常见的显性能力,但信息观察的意识、提炼的特质和获取的动机是看不见的隐性能力。外显的是操作技能,内隐的是心智技能。两种技能的掌握都需要学习《医药文检》课程。

学习医药科技 医药科技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包括医药发展的历史、医药理论知识体系、医药科学技术进步、医药行业职业道德、医药生产方式革新等。

解决实际问题 实际问题是面临的必须要解决的具体矛盾,如医药科研项目、产品设计、技术开发、专利查新、资料收集等。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是《医药文检》课程教学的重要价值。

《医药文检》课程教学目标

实现上述《医药文检》课程教学的价值,必须研究《医药文检》课程教学的目标。教学目标是师生通过教学活动达到的预期结果或标准要求,是对学习者在教学结束后应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教学目标应描述学习后预期产生的行为变化。《医药文检》课程的教学目标,由过程方法、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构成的三维目标组成。

过程方法目标 主要包括信息资源,检索策略,入口途径,操作步骤,分类范围,条件限定,文献演变,相互关系,过程体验,人际交往,表达方式,学习方法等。过程方法目标是《医药文检》课程教学的初级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指《医药文检》课程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包括医药文献(信息)搜索寻找、收集整理、筛选提炼、转换存储、交流应用的知识和技能。知识技能目标是《医药文检》课程教学的中级目标。

情感态度目标 主要包括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和求实态度等。情感态度目标不仅强调个人的探索求新价值,更强调文献检索与社会服务,科学精神与人类进步,创新实践与立志奉献的统一,从而使学生从内心确立起对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的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创新精神、创新实践和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要求。情感态度目标是《医药文检》课程教学的高级目标。

《医药文检》课程教学的三维目标不能孤立和分开实现,必须三位一体,整体实施,才能实现教学目标的导向、调控、激励、衡量与评价功能。

《医药文检》课程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 教学大纲是根据专业(学科)内容及其体系和教学计划的要求编写的教学指导文件。它以纲要的形式规定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知识、技能的范围、深度与体系结构;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它是编写教材和进行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也是检查学生学业成绩、评估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准则。国内部分省区采用“课程标准”替代教学大纲,相比较而言,“课程标准”增加了课程理念、课程性质和课程实施建议三方面的描述,其余大体与教学大纲相当。

课程教学大纲应有分类侧重 按照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GB/T 13745-92),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与卫生学、军事医学与特种医学、药学、中医学和中药学等均属一级学科。一级学科药学中再分药物化学、生物药物学、微生物药物学、放射性药物学、药剂学、药效学、药物管理学、药物统计学、医药工程学等二级学科。《医药文检》课程教学大纲应服务于对应的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其教学目的、知识技能范围、文献资源体系结构和内容深度,应有分类和侧重,以便于指导专业师生教学。

《医药文检》课程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是为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包括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式。《医药文检》课程教学方式大体可分成理论指导操作练习、项目引领技能实训、创新设计比较查新三大类。

理论指导操作练习 是当前《医药文检》课程常用的教学方式,即教师讲授理论知识、检索原理和示教指导,再布置作业由学生模仿操作练习,以期达到理解理论,掌握操作,学会检索的教学目标。

项目引领技能实训 是在理论指导练习操作基础上的深化,即以专业学习中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如“抗心律失常药的分类原理”为项目,由学生运用文献检索方法去解决这样的项目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熟悉并掌握《医药文检》技巧。

创新设计比较查新 是在项目引领技能实训基础上的再提高,即师生共同进行专业创新课题设计,开展相关信息比较查新。如开展“新型抗心律失常药的开发研究”创新课题设计,须提炼查新要点,筛选关键词,编制检索表达式,构思检索策略,实施文献检索,选出密切相关文献,比较创新之处,撰写查新报告等。该方式能使《医药文检》课程教学进入实用阶段,实现课程教学与岗位工作的对接。

上述三类教学方式体现循序渐进和层次递进的认识论规律,符合《医药文检》课程的教学要求和学生认知《医药文检》课程价值的进程。可先单项后综合地运用。单纯应用某种教学方式,学生会逐渐丧失《医药文检》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应不断改进,综合应用。

《医药文检》课程实训设计

课程教学的实训设计原则是:理实一体、工学结合、项目教学、载体多元。

理论实践一体 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例应达1∶2,即实训操作练习的课时总量应达总课时的三分之二。药学专业的《医药文检》课程,本质上属于工具应用型课程,掌握检索方法并能操作运用,解决实际问题远比理解高深检索理论重要。实训操作机会多,有利于全面理解《医药文检》理论知识和掌握更加全面的检索技巧。

工学结合 《医药文检》课程教学应紧密结合专业岗位工作需要安排实训练习。做到既能有助于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又能学到文献检索技术。这要求实训案例或练习题内容应来自专业工作岗位一线,甚至来自师生自己的创新实践。工作需要是学习检索技术的原动力。

项目教学 将《医药文检》课程的全部教学内容,分解成多个特色鲜明的教学模块,各模块分别由3~5个具体检索项目组成。通过检索项目的实施,完成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如可设置搜索引擎、中文检索、英文检索、专利检索、查新检索、网络检索等多个模块。其中,网络检索模块可再分解成中药、西药、生物制药、循证药学等项目来施教。每个项目教学解决2~3个检索的核心技术问题并掌握多项检索技巧。

载体多元 文献检索工具的载体除纸质载体外,还有硅质载体(闪存材料)、网络(光纤)载体、虚拟(电子)载体和数据库载体等。《医药文检》工具载体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高职院校《医药文检》课程实训载体具有网络化的应用倾向。网络文献检索特点是面广量大,快捷方便,载体多元,工具多样,有形式多样的实现途径。

《医药文检》课程建设

高职院校药学专业开设《医药文检》课程是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深刻认识,是对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新充实。《医药文检》课程能实现“授之以渔”的教学目的。《医药文检》课程教学时数一般为30~40学时,计2学分,比重不大。但它能将专业知识、业务技能和情感态度统领于一体、发散联想或集中提炼,是承上启下的公共应用型课程。其课程建设主要包括师资团队建设、实训装备建设、教学方式改革和教材开发四方面。

师资团队建设 教师应具备“双师”素质,即具有相关的专业知识并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汉语表达和英语阅读理解能力较强,熟悉文献检索理论,善于提炼文献要点、掌握分析判断原则,能对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整理与综合提炼,具备文献检索课程教学和科技文献查新的能力。应建设具有专业学术造诣,接受过专门科技查新培训,精通数据库网络应用的老中青结合的教学团队。

实训装备建设 《医药文检》课程的实训装备包括专业书刊、知名品牌数据库、校园网络平台和信息化软硬件检索教学环境。应有条件较好的书刊阅览室和电子阅览室,除装备生均60册的图书和相关专业期刊外,还须购置或租用国内外知名品牌的大型综合性和专业性数据库10个以上,以充实和丰富《医药文检》课程的实训内容。

教学方式改革 《医药文检》课程教学方式改革体现在以下方面:强化实训教学;开展案例分析;联系专业实际;探索创新课题;进行专题调研;撰写查新报告。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教学项目化、检索专业化、分析综合化、服务多元化。将传统以知识、技能传授为本位的教学方式转变为“以服务为宗旨,以能力为本位”的创新培训方式上来。

教材开发 根据上述《医药文检》课程教学观,《医药文检》教材开发需新的蓝图。概述如下:(1)规模适度,质量控制。教学完成约需要36~54学时(2~3学分),质量控制以课程教学目标为准。(2)案例导入,项目引领。以典型案例问题切入,相关内容合成项目。从案例切入到项目完成,形成能力培养的梯级台阶。多个项目合成全部成长台阶,实现预期培养目标。(3)资源配置,形式多样。教材形式可有书本教程、实训指导手册、视频课件、数据仓库、网络资源、检索报告等。书本教程主要包括检索理论和原理、关键概念阐述等内容,占课时数三分之一。实训指导手册是案例导入的项目化教学用书,为精心设计的创新部分,与书本教程配套,占课时数三分之二。视频课件是教师示教、学生模仿操作部分,与实训指导用书配套。数据仓库和网络资源指学校图书馆藏的多元化文献资源库,包括有偿和免费资源库。检索报告用于学生撰写实训练习的文稿或专题检索的调研报告,可单独成册,方便师生之间沟通交流。

《医药文检》课程教学评价

《医药文检》课程教学评价涉及四方面的问题:评价主体、评价标准、评价等级和评价结果利用。

评价主体 原来是以讲课教师为主,没有真正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行业参与,用户反馈”等多元化主体概念。现在的评价主体可由教师、学生、行业带教人员或用户等组成。

评价标准 一般认为应依据《医药文检》课程标准,但往往忽略实践检验标准。前者是内部标准、教学标准;后者是社会标准、服务标准。两者结合起来,评价标准体系才是比较健全的。评价标准具有导向功能,融入实践检验标准,能够反映客户意见,提高服务效果,改进教学质量。

评价等级 一般而言,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制定的教学要求是面向大多数学生的最低标准,而非最高标准。《医药文检》课程教学评价的等级即学生的文献检索能力,宜分成五级:强(≥90分)、较强(80~89分)、一般(70~79分)、较弱(60~69分)、弱(

评价结果利用 课程教学评价可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种。师生一般注重评价的结果,而忽略评价结果的利用。评价结果的利用包括反思总结、导向调控、激励推进和优化评价等方面。合理的评价结果利用有利于《医药文检》课程建设和学生能力培养。教学反思能发现许多教学质量和质量控制问题;导向调控能促进课程建设趋于岗位工作需求;激励推动可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优化评价可调动教学双方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刘石泉,赵新民,徐玲.创新教育与文献检索课教学改革的探讨[J].高教论坛,2008(4):79-81,134.

[2]张虹.创新教育下当代大学生信息素质培养刍议[J].学理论,2010(14):181,232.

[3]陈维,等.Meta分析方法在临床药学工作中的应用[J].药学实践杂志,2011(3):232-234.

[4]吴军.化工文献检索课程项目化教学探讨[J].管理观察,2011(1):147-148.

[5]阮浩,等.谈高职院校“文献检索”课程的项目化教学[J].教育探索,2011(4):41-42.

作者简介:

薛向阳(1962—),女,江苏常州人,常州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图书馆员,研究方向为图书管理。

文检课教学论文范文5

摘 要:文章通过对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中心平台上文献检索与利用的13门课程进行分析,从历史悠久并与时俱进的教师队伍、教学条件、教学理念及方法、教学手段等几方面进行研究,指出13门课程精之所在,对图书馆界开展好文献检索课或称信息素质教育课有借鉴意义。

中图分类号:G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14)01-0093-03

作者简介:张羽(1973-),辽宁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信息部主任。

1 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课程中心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程概况在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的课程中心网站上,图书档案学类属于管理学门类, 共有38门精品课程,文献检索与利用方面课程共有13门,其中部级精品课程4门、省级精品课程3门、校级精品课程6门,具体细节(见表1)。

2 文献检索与利用精品课程精之所在

2.1 历史悠久并与时俱进

在这13门课程中,有10门课程开课时间是在1987年之前,有15年以上的历史,华东理工大学开课最早,1977年高考恢复后,就在理工本科生中开设了文献检索课程。另外有4门为1984年开始设课的,这4门课程分别为西南交通大学的信息检索课、山东理工大学的信息检索与利用课、中南大学的文献信息检索课以及四川农业大学的文献检索与利用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开课与国家政策的指导关系密切,1984年2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意见》的通知[1],一些高校图书馆纷纷开始在校内开设文献检索课程,精品课程所在学校在意识和行动上都走在了前列。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献检索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等都发生着变化,这些精品课程普遍都能与时俱进,不断调整教学目标,更新教学内容,利用先进技术,改进教学方法。在教学目标上,2002年1月6日,“全国首届信息素质教育学术研讨会”在黑龙江大学召开,大会决定将“文献检索课学术研讨会”更名为“信息素质教育学术研讨会”。2010年7月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在随后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精品课程的教学目标普遍发展变化,其基本定位与国家教育方向保持一致,强调信息能力培养,重视信息素质教育。在教学内容上,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电子文献的激增和网络的迅速发展,文献检索课授课内容的重点开始向电子数据库倾斜,讲授内容也从最初的手工检索工具介绍,发展到计算机光盘检索,再到数据库、网络资源检索教学。在教学方法上,精品课程强化实践教学等教学方法,增强了课程的应用性和实用性。在利用多媒体技术上,精品课程采用在线等教学方法,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

2.2 教师形成团队,师资形成合力

这一最主导的因素,其大多有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有一些精品课程还按一定比例配备了辅导教师和实验教师。不论是知识与学历结构、年龄结构还是学缘结构都有着良好的比例,且大部分精品课程重视青年教师的配置和培养。山东理工大学的信息检索与利用课、中南大学的文献信息检索课、华东理工大学的文献检索课都有10人以上的教师队伍。其中山东理工大学的信息检索与利用课共有师资15人,包括外聘兼职教授4人,而其余11名专职教师中有3名教授、5名副教授、2名讲师和1名助教。副教授及其以上教师占73%,讲师教师占18%,助教占9%。师资原专业计算机有3人,自动化有1人,机械有2人,材料有1人,信息管理有1人,图书情报有3人。年龄结构20~30岁之间的有3人,30~40岁之间的有3人,40~50岁之间的有4人,50岁以上的有1人(不包括外聘教授)。学历结构研究生学历约占70%,本科学历约占30%。

2.3 教学条件完善

2.3.1 教材的编写与使用。教材是教与学的基本依据,其优劣直接关系到授课的质量、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和总体把握,精品课程普遍重视自编教材及实验教材等资料,如中南大学的文献信息检索课以教材建设,构筑高水平、前沿性、特色化的教学内容,其主编或参编教材34部,其中统编、规划、立项的教材共15部,省级、校级优秀教材5部,形成了集教材、电子教案、教学光盘、多媒体课件、实习题库于一体的全国一流的多元化、立体化的教材体系。其通过教材建设,不断创新教学内容,如:生物信息学资源的检索与利用、循证医学资源检索与利用、数字化参考咨询、网络信息资源评价等,从而构筑高水平、前沿性、特色化的教学内容。在2002年,武汉大学的信息检索课的课程负责人结合从事信息检索课程教学实践,编写了《网络信息的检索与利用》,而其在2002年版基础上修订的教材《信息检索》,2010年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此外,为了提高课程的实践教学水平,他还专门编写了实验教材――《信息检索实验》。福建中医学院文献信息检索课一直致力于教材建设,构建了囊括教材、实训指导、多媒体课件、考试题库的多元化、立体化的教材体系。林丹红教授在2000年主编的《中医药信息检索新编》正式出版之后多次重印。除了自编教材外,精品课程大多重视选择国家统编和规划教材,如山西医科大学的医学信息检索课尽量选择国家统编和规划教材,并先后编写了多种扩充性资料和配套实习教材。

2.3.2 不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目前,在精品课程中,多媒体辅助教学应用广泛。每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基本使用了计算机课件教学。这不仅使理论教学内容新颖,课堂气氛活跃,还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学效果显著。精品课程大多在实践教学中直接使用网络信息资源进行示范性教学,带领学生选择检索系统、检索途径,构造检索式,下载检索结果、利用信息,收效甚佳。精品课程大多利用网络技术,建立信息检索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大量学习资料,并链接常用检索系统及资源,既丰富了教学资源,又为学生提供了实践练习机会,起到辅助课堂教学的作用。

2.4 教学理念及方法先进

教学过程中,精品课程大多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重视实践教学,改革教学方法,采用“互动式”方法、案例教学法、问题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会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并促进学生对检索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2.4.1 强调实践教学。多年来,文献检索课重视实践环节,从实习方式、实习内容、考核方法等多方面进行设计,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方面加大力度,精心设计实习案例,创建现代化实验教学体系,以适应新的教学形势和培养目标。精品课程基本都具备实习机房、多媒体教室、实验室等实践环境。西南科技大学的现代信息查询与利用课强化实践教学,大幅度加强了实践教学的内容, 改革后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学时比例为1:1,充分利用了网络资源与数据库资源来拓展实践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了动手的机会,增强了课程的应用性和实用性。山西医科大学的医学信息检索课在实验教学中淡化了单向系统传授知识的验证型实验,加强了设计型、综合型、研究型和创新型实验。实验课程提供一定数量的指定实验项目和任选实验项目,另外,结合教师研究来开发课题、学科发展前沿以及学生学习兴趣,指导学生完成研究探索型的自选实验课题。

2.4.2 开展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并重的教学方法。它是通过对一个具体教育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境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它通过教学案例的实施培养学生多种综合能力,如专业检索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能力、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等。

山西医科大学的医学信息检索课采用案例分析法,搜集检索效果良好的检索查新课题,从分析课题、选择检索系统及数据库、选择检索途径和检索标识、构造检索式、修正检索策略等不同步骤出发,详细讲解采取每一步骤的方法和效果,举一反三、归纳总结,达到最终熟练掌握检索各种检索方法的目的。华东理工大学的文献检索课通过对案例进行课堂分析和讨论,结合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上机实践操作的能力和检索的技能。华北煤炭医学院的医学信息检索课采用案例教学法,在中外文数据库检索教学中采用了案例教学法,其目的是要在教师的指导下,以中外文数据库检索案例为基本素材,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通过师生、学生之间的互动,平等对话和研讨,提高学生学习中外文医学数据库检索和搜索引擎的兴趣,转变学生态度,使学生掌握针对具体医学科研课题如何利用中外文数据库进行检索的方法。案例教学改变了以往以教师的“教”为主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自己参与教学,在教学中体会学习内容,形成一个专业学习和信息素质培养的良性循环,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4.3 开展研究型教学。一些精品课程开展研究型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研究型教学,即由教师启发性地给出课题,或由学生结合科研、教学实践,自行立题,继而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自行对这些课题进行全面的信息查询,并写出高质量的调研报告或论文。研究型教学建立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基于探索和研究的教学模式,旨在开发每个学生的特长和潜能,鼓励并引导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想象力、创新欲望和探索精神。

中南大学的文献信息检索课在“网络学术资源评价”教学中,采用研究型教学方法。通过调查发现,96.3%的学生认为自己掌握了信息资源评价的理论和方法,绝大多数学生认为研究型教学激发了自己的科研热情,提升了自己的科研能力。通过研究型教学,近几年学生已单独或与指导老师合作发表了10多篇高质量学术研究论文。

2.5 改革考试及成绩评定的方法

四川农业大学的文献信息检索课用课堂作业、综合实习和闭卷考试三结合的方式进行成绩的评定。华北煤炭医学院的医学信息检索课建设了文献信息检索题库,精心组织建设了包括公共基础课检索策略构建题库、公共基础课课程设计题库、中文检索系统检索题库、外文检索系统检索题库、循征医学资源检索题库、生物信息资源检索题库、医药信息专业学生查新咨询课题库等各层次各专业实习题库。此外,它还建设了不同层次学生的考试题库,并建设了网上自测系统,能随机生成不同试题,实现了考、教分离,以便更为客观公正地检测学生学习效果。此外,实行教考分离制度,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组成。期末考试采用开卷上机考试的形式,利用Blackboard的考试模块进行在线考试;平时成绩即平时上机作业的完成情况,评分方法为总分100 分,其中实习课成绩占30%,期末考试占70%。

参考文献:

[1] http:///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2012-3-12.

[2] 张怀寿等.文献检索课的发展历程与发展对策[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1(3):81-85.

[3] 杨长平.“文献检索”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四川图书馆学报,2007(3).

[4] 张红.对文献检索精品课程建设的探讨[J].江西图书馆学刊,2006(3).

文检课教学论文范文6

论文摘要:高职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学前教育科研方法》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具有极强的实践操作性。瞄准能力培养,改革传统教学,并创设有利于学生把学前教育科研的有关理论运用于实际的教学情境,有计划、分步骤地引导学生开展学前教育研究,学生的学前教育研究意识、研究能力甚至专业素质就能够得到明显的提高。

论文关键词:高职;学前教育科研方法;教学;创新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把学生培养成既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又有善用已有理论解决幼儿教育实践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人才。该专业学生缺乏学前教育研究的亲身经历。传统的《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材偏重于传授教育科学研究的理论知识,实践证明,如果教育者树立科学的高职教育观念,引导学生把学前教育科研的理论运用于实际,改变并创设有利于学生的教学情境,有计划、分步骤地引导学生开展学前教育研究,学生的学前教育研究意识、研究热情、研究能力甚至专业素质就能够得到明显提高。

以课题研究样例为参照,丰富学生科研直接经验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知识体系可以分为纵向的学前教育研究设计和横向的学前教育研究实施两大部分。无论纵向的学前教育研究设计,还是横向的学前教育研究实施,都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学前教育研究经验。然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缺少的恰恰就是这一经验。为了增强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直观感知,教师应结合学期备课为学生安排一些典型的学前教育研究样例。这些样例包括学前教育研究实施方案、学前教育研究报告等,还可以包括一些近年来学前教育改革创新的综合性案例。

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结合备课设计使用有机搭配的三类样例,能够为学生提供非常生动、具体的学前教育研究情境。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边讲理论知识,边引导学生阅读样例,不仅能够直接充实学生本课程的实践经验,加深学生对理论的感性认识,而且还能间接培养学生关注学前教育改革状况,追求科学有效的教育教学方式,发现并研究学前教育问题的良好习惯。

由于样例是一个研究设计或研究实施的整体,在《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讲授中,实施样例教学的效果远优于教师的举例。只有在样例中,学生才能更深刻、更准确地理解:什么是研究课题名称,什么是研究设计,什么是研究类型,什么是研究方法。

目前,许多教材也注重样例介绍,但教材上的样例始终需要授课教师化难为易,化大为小,化远为近,量学取材,灵活运用。为了提高样例的参照性,建议教师为学生布置样例时,针对每一章的内容,应至少安排两个不同类型方法运用的样例。每一样例都应完整体现该研究实施的整个过程。在教学初期,全班应使用统一的样例,待学生基本入门后可引导学生自己检索样例。

以随堂探究设计为主线,培养学生科研技能技巧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是一门可操作性极强的课程。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学生科学的学前教育行为能力的养成。将《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中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相关技能、技巧有目的、有计划地分散到每一堂课,加强教学的计划性、针对性以及实践性,是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和能力的必然选择。

如结合学前教育研究理论介绍,教师为学生提供一定数量的较为规范的学前教育研究课题名称,然后让学生根据已经学过的学前教育理论及经验,自行选择一个学前教育研究课题并准备课题论证;结合文献检索理论的学习,教师为学生提示适合其学习参考的学前教育文献及其检索途径、方法,并安排学生针对自己的研究课题进行文献检索,完成书目登录、摘要、文献综述等检索工作;结合观察研究、调查研究等理论的学习,教师督促学生从研究方法的角度审查自己选定的研究课题的方法,并进一步展开课题论证等等。选择并论证课题活动可以贯穿整个《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的教学过程,有些学生选择的课题可以成为他们毕业论文的准备。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随堂探究设计的机会很多,只要教师结合教学进程,紧盯学生学前教育科研技能技巧养成这一目标,可以说,这样的练习触手可得。如“观察研究”章节中有许多观察记录表,教师从探究设计的角度,让学生完成填写并进行分析,空表格就会变成活教材,既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能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设计,教学效果明显不同。

学生随堂探究设计学习,每一个环节持续1~2周,有的学生能够顺利完成随堂任务,有的学生可能难以完成。如有的学生能够检索到相关文献,有的学生检索不到文献。检索到文献的学生可以考虑课题论证,检索不到文献的学生除了进一步检索文献外,就要求从选题的价值原则重新审查课题,以确定是进一步检索,还是重新选择课题。由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起点及培养目标的特殊性,一方面,授课教师容易忽视或拔高学生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要求,另一方面,高职生图书资料的检索使用意识和能力也不同于本科生,目前学生随堂探究设计这一学习方式被许多授课教师所忽视,直接导致《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学显得枯燥。

以课外文献检索为动力,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

科学的学前教育研究方法本身就是在心理学、教育学、实验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前教育科研方法》课程的教学只有与学前教育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密切联系起来,才有可能成为一门具有实践基础的学科,才有可能真正促使学生教育科研能力和素质形成与提高。因此,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用学前教育科研方法论的眼光考察学前教育史上的一些事实或现象,特别是一些教育家的学前教育实践;用学前教育科研方法论的方法分析评价周围幼儿园管理及其教育教学的实施;还可以用学前教育科研方法论的立场审视当前学前教育改革的动态与举措。

本研究所指的文献检索可以分为《学前教育科研方法》的文献检索和学前教育专业的文献检索两部分。《学前教育科研方法》的文献检索可以丰富学生本学科的知识视野,加深学生对有关理论的理解和准确把握,培养学生对学前教育科研的兴趣爱好。学前教育专业的文献检索,笔者把它叫做拓展学生学前教育视野的文献检索。这种检索从表面上看,似乎不是《学前教育科研方法》课程的教学任务,但若从学前教育科研与学前教育实践的联系出发来考虑,我们不能忽视这一环节,更不应把它看成负担。只有学科的文献检索,而没有专业的文献检索,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肤浅与枯燥的状态;只有专业的文献检索,而没有教育科研方法的文献检索,学生的学习又会处于盲目与混沌状态之中。拓展学生视野的文献检索是学前教育科研的肥沃土壤,《学前教育科研方法》的文献检索是田间精耕细作,二者的有机结合才能确保学生既掌握够用的基础知识,又能形成发展保育教育的创新能力——应用能力。

要拓展学生学前教育视野,《学前教育科研方法》的教学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结合本课程的教学,经常引导学生从研究的角度回顾学前教育史、心理学、教育学中的“儿童事件” 、“幼儿故事” ;(2)结合文献检索理论的学习,要求学生检索学前教育的一次文献、二次文献以及三次文献等,并加以交流;(3)结合观察法的学习,要求学生检索使用不同观察记录方法的文献,体会各种记录成果如何成为研究的素材;(4)结合实验法的学习,要求学生检索现当代学前教育改革的典型案例与当前国家学前教育管理与改革的法律法规,等等。

拓展学生学前教育视野的文献检索,有利于学生从更广阔的领域选择课题,选择更典型的课题。这种文献检索贵在教师根据所授理论,或从理论延伸、或从方法使用、或从事业创新的视域为学生提供信息源,提高文献检索的效益,保持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

以尊重幼儿为目标,陶冶学生的情操

学前儿童的身高在90~110厘米左右,体重在13~18公斤左右,在传统文化中他们是“小孩儿”。而在现代教育理论中他们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个性正在形成中的人。学前教育科研方法并不是为了科研而科研,而是让未来的学前教育工作者能够准确判断眼前儿童(个人或集体)身心发展水平及其表现,针对眼前儿童发展愿景,实施教育并评估教育效果。这一过程不仅需要学生掌握学前教育科研方法,更需要学生具有热爱学前教育事业,热爱学前儿童,尊重学前儿童的道德情操。

应该说,陶冶学生的学前教育情操贯穿于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的全过程。但由于《学前教育科研方法》本身的特殊性,其对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情感又具有特殊的意义。《学前教育科研方法》课程教学为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学前教育问题的能力,不仅可以对教材中列举的许多样例进行具体探究操作,而且应有意识地对师生、家长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幼儿保育、教育中的矛盾和问题展开分析研究。这些活动可促使学生将所学理论运用于实践,保证幼儿“跳一跳,摘桃子”地发展,帮助幼儿、幼儿教师及家长矫正幼儿已经形成的不良行为。促进发展或问题解决的活动本身就是一个选择课题、制定方案、搜集资料、撰写报告的过程,就是一个研究的过程。经过这一过程学生不仅能获得成功的体验,而且能加深对幼儿教育理论的认识和体会,加深对幼儿的热爱与尊重。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深则爱之切”。《学前教育科研方法》课程有意引导学生接近幼儿,选择学前教育保育、教育中的问题加以研究解决,能够直接促进学生专业理想的形成与专业素质的提高。

文检课教学论文范文7

早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就已经在高校全面开设文献检索课。目前,大多数高校都普遍开展了不同程度的信息素质教育。然而,随着近年来社会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信息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方面信息量呈爆发性增长,信息质量良莠不齐;另一方面信息新技术新工具层出不穷。以往的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已经不能充分满足大学生成长的要求,许多大学生既不能有效地利用信息来解决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信息问题,又觉得很有必要通过专门的学习来提高自己的信息素质。因此,必须对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实践经验进行分析和总结,对薄弱环节进行改进。第一,信息素质教育形式单一,没有完整的信息素质教育方案。目前,许多高校的信息素质教育还缺乏系统性,信息素质教育以单一的文献检索课为主。除了图书情报、信息管理等专业以外,其他专业一般把文献检索课作为选修课。在面对五花八门的选修课时,只有少数学生会选修文献检索课。文献检索课的教学一般由高校图书馆承担,即使将文献检索课列为必修课,有限的师资力量也往往不足以覆盖全体学生。另外,文献检索课学时短、学分少,学生对文献检索课的意义也缺乏正确的认识。对学生的抽样调查表明,63%的学生上文献检索课是为了学分,21%的学生是为了提高检索能力,只有16%是为了提高信息素质[2]。由此可见,许多学生学习文献检索课的目的不明确。高校在新生入学时,虽然会进行图书馆入馆教育,但是新生的信息需求不明确,还体会不到信息素质的重要性。高校有时会举办与信息素质相关的学术讲座,可是由于讲座形式的限制,内容往往浅尝辄止,对提高学生信息素质的作用有限。由此可见,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形式相对单一、覆盖面不广,没有形成完备的信息素质教育方案。第二,信息素质教育内容陈旧,不能贴近信息实践的要求。我国已经出版了上百种的文献检索课教材,但是很多文献检索课教材的内容陈旧并且更新缓慢。一般来说,文献检索课教材的内容主要包括文献检索基本理论、文献检索方法、常用中外文数据库检索等。大部分教材比较注重理论知识的介绍,而相对忽视文献检索的实践性。有的教材使用了过多的篇幅来介绍文献的手工检索,而对网络信息检索、多媒体信息检索、国内外重要的综合性和专业性信息检索系统的介绍则不够。此外,文献检索课的内容还缺乏实用性和针对性,不能有效解答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研究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跟学生专业课的学习联系不紧密。学生虽然在文献检索课上学习了大量的理论知识,但是不能将理论知识转变成实际能力,课后在查找信息时经常会觉得无所适从,学过的理论知识也会很快被遗忘。文献检索课还需要进行检索实践。检索实践必须具备一定的技术和资源条件,需要购买或建设一些数据库或信息检索系统。有的高校在这方面投入不足,导致学生没有机会开展检索实践。一旦脱离了实践,文献检索课的意义也就大打折扣了。第三,信息素质教育方法呆板,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现有的高校信息素质教育主要沿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以教材为中心,由教师向学生单向灌输书本知识。教师在课堂上一边展示大量的幻灯片,一边按照教材的内容照本宣科,学生则被动听讲、囫囵吞枣,教学过程枯燥乏味,学生在课堂上往往提不起学习兴趣。例如,在介绍检索语言时,叙词表主题词的参照项“用、代、属、分、参、族”理论就比较抽象。教师在讲授时如果使用特定的专业术语举例,如主题词“用”是“电磁波测距”,参照项“代”是“电子测量法”,参照项“分”是“光电测距”,参照项“属”是“精密测距”等等。这样虽然也能说明知识要点,但是有些学生可能就不那么容易理解。文献检索课作为选修课或公共课,学生的专业背景各不相同。要让不同专业的学生都能学好文献检索课,就不能不改进教育方法,改善教学质量。第四,忽视信息意识培养和信息道德教育。很多时候,人们总是会把高校信息素质教育跟文献检索课混为一谈。似乎信息素养就是专指文献检索的技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也经常局限于文献检索课,忽视了对信息意识的培养和对信息道德的教育。其实,信息素养包含了多方面的内容,体现为一个人在信息社会环境中,能够主动、有效、合理、合法地获取、评价、选择、组织、交互、共享、利用和创造信息,解决在社会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具备良好信息素质的人不仅要掌握检索信息的技能,还要树立积极主动利用信息的意识,要能够有效扩展和控制信息需求,要能够评价和挖掘信息价值,要能够实现信息创新和增值,要能够制定完整的信息利用方案,还要能够合理使用信息,避免发生侵犯知识产权、学术不端等不良现象。这些方面的素质仅靠文献检索课是难以实现的。

2面向需求的高校信息素质教育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高校信息素质教育还有进一步改善的空间。要从“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的教育方式向“学生需要什么,教师就提供什么”的新教育方式转变。在提高学生信息素质的目标下,适应社会信息环境的变化,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贴近信息实践,提供面向需求的高校信息素质教育。

2.1合理规划和完善高校信息素质教育方案

要提高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水平,高校首先必须重视信息素质教育,要合理规划和完善信息素质教育方案。高校应该明确信息素质教育的目标,将信息素质教育纳入大学生专业培养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信息素质教育。在新生入学时,应该对全体新生开展图书馆入馆教育,不仅要介绍图书馆布局、馆藏资源分类、信息服务项目等具体内容,还要让新生初步认识到提高信息素质的必要性。除部分专业将文献检索课作为必修课以外,高校应该把文献检索课作为通识类课程,在低年级普遍开设文献检索课,提高学生的信息检索基本技能。在专业课学习中,可以结合不同专业的信息需求开展文献检索的嵌入式教学,提高学生处理专业信息的能力。在高年级要配合学术研究、课程设计、论文写作、求职创业等活动,为学生提供有关文献管理、信息分析、信息合理使用、知识产权保护等专门指导,协助学生解决各种信息问题,把信息理论知识内化为信息实践能力。还要举办信息素质主题的系列讲座,普及信息知识、介绍信息学术领域的前沿动态,同时还要加强信息资源和平台建设,为学生开展信息实践创造条件。

2.2贴近信息实践并更新信息素质教育内容

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信息现象瞬息万变,高校信息素质教育也要与时俱进,贴近信息实践的要求,不断更新教育内容。对于信息理论知识的介绍以基本内容为主,不必过于追求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在互联网环境下,纸质检索工具的作用在逐步降低,因此应该突出对网络检索工具的介绍。应该紧密结合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需求,开展专题式、专业式的信息素质教育,如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的黄如花教授以“如何帮你省钱”“防止上当受骗”“为你的健康保驾护航”“畅行万里路”“免费读万卷书”等贴近生活的主题进行信息检索课教学,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信息检索的作用,教学效果非常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内容应该跟学生的专业相匹配,既要介绍一般性的检索工具,还要根据学生的专业不同介绍专业性的检索工具,如对于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应该介绍ABI/INFORM系列数据库、哈佛商业评论数据库等;对于财务会计专业的学生,应该介绍高校财经数据库、中国财经报刊数据库、中国金融数据库等;对于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应该介绍IEEE/IETElectronicLibrary、ACMDigitalLibrary等。此外,高校在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要有针对性地提供不同内容的信息素质教育,如在学术研究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科技查新,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指导学生检索文献,在就业求职过程中指导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等。

2.3根据学生的特点改进信息素质教育方法

当代大学生深受网络文化的影响,眼界开阔,思维活跃,习惯于借助网络进行信息交流。借助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手段来改进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已经势在必行。许多高校以前由于受到师资力量不足的制约,难以在全校范围内普及信息素质教育。现在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的发展,MOOC、微课、播客等在线教育形式方兴未艾,高校可以通过网络开展大规模的信息素质教育。教师应该搜集整理信息素质教育的网络学习资源,制作教学视频和课件,提供给学生。学生则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学习信息素质教育课程,并在线完成作业和测试。文献检索课堂的主要任务要从知识传授,翻转为引导和督促学生自主学习,组织课堂讨论,了解并辅助学生克服学习中遇到的障碍,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内化。要积极开展信息实践教育,让学生在任务情景下,通过实践来掌握信息检索工具的应用,还要把信息素质教育的重点从信息检索技能延伸到信息分析和挖掘,促使学生把信息理论知识转化为信息实践能力。

2.4加强信息意识培养和信息道德教育

大学生的信息素质不仅体现为信息技能,还体现在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方面。信息意识是信息素质的基础,是对信息的敏感度和洞察力。具体表现为面临问题时能够及时明确信息需求、确定信息获取的渠道和方法;面对信息时能够及时与实践相联系,分析信息和扩展信息。信息意识的形成需要通过信息实践经验的积累才能实现。高校从新生入学开始就应该让学生认识到信息的重要意义,并在具体的信息素质教育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自觉利用信息的习惯。信息道德是有效利用信息的保障,是对信息行为的规范。缺乏信息道德将会导致学术不端、信息滥用甚至违法犯罪的严重后果。很多时候,信息道德的缺失是由于对信息道德规范的不了解。因此,高校必须重视对学生的信息道德教育。比如在指导学生写作论文时要详细介绍合理使用参考文献的要求和正确的标志方法;要对学生进行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专门教育;要教导学生在网络空间中应该遵守的信息礼仪等。信息道德教育不但能够让学生避免错误的行为,还能够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意义非常重大。

3结语

文检课教学论文范文8

1.《文献检索》课程性质与定位不准

目前,我国《文献检索》课程在授课安排中的性质和地位不明确。各高校中文献检索课或作为公共基础必修课,或作为选修课,或根本没有开设《文献检索》课程。在课程的授课课时上差别也很大,突出表现在对文献检索课时的压缩加大,导致很多知识点无法讲授,无法达到信息素养培养的目的。学生的印象不深刻,不能完全达到应用操作的目的。近两年,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的《文献检索》课程作为选修课,但其仅进行理论知识的讲授,基本没有组织过相对集中的实践活动,导致了学生“现用现学”的情况。

2.《文献检索》教材内容与开放教育的适应性不强

全国高校的文献检索课程的教材不统一,而且在这些教材中也没有一本适合电大教育特点的好教材。目前,各高校使用的教材普遍存在着版本老旧、内容缺乏新意、手工检索的内容较多而现代化检索内容偏少,计算机检索方式较少等弊端,与当下的应用有着严重的脱节现象,不能满足学生查阅文献、毕业设计等需求。

3.《文献检索》教学方法有待改进

目前该课程的学习手段和学习方法还比较单一,主要是以学生自学教材和在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在线平台上学习网上资源等形式为主。但是网上教学的资源比较有限,对课程中的工具书的使用和文献检索方法等内容不能形象的给学生展示。对于初学者而言容易出现认识偏差,对准确检索文献的能力不能很好地掌握。

4.《文献检索》网上资源数量和质量有待提高

(1)数量不多,类型少。目前这门的网络资源还是以文字叙述为主,有部分多媒体但数量很少。课件的类型上比较单一。(2)跟学生的互动内容少。目前这门课网络资源全部是讲述性内容,不能和学生很好的互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不起来。集中体现在论坛的教学活动回帖量少,对这门课的关注较少。

5.不同专业对《文献检索》课程有要求不同文献检索课程是一门通识课,但是不同的专业对文件检索的要求也不同,检索方法、检索工具和检索内容也不同。但目前该门课不提供细化专业的专题,在教授最基本的检索知识后粗略的介绍了几种不同领域常用的检索工具和方法。

6.师资队伍建设落后目前许多高校的文献检索课教师大多没有受过正规的培训,在教材教法的运用方面都存在着缺憾。同时在计算机和网络方面的知识比较缺乏,不能适应现代文件检索课程所教授的内容。

二、开放教育中《文献检索》课程改革的建议

1.统一课程性质

文献检索课的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课程的性质决定了该课程的授课特点及学时安排,而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建议在各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对该课程适当加大课时,尤其是实践课时,保证学生对基本技能的学习。

2.选定适合教材

在现有教材中,没有一本适合电大教育特点的教材。这些教材的编写作者主要是全日制大学的教师,他们偏重于适应在校大学生的学习特点。而这些教材对于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的学生不是完全适合。电大应组织相应的老师自己编写一套适合电大教学特点的教材。

3.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

(1)利用直播课堂。利用软件实时转播教师授课内容的音频和视频,实现网上直观教学。在讲授的同时可以跟学生很好的互动。(2)组织建立讨论组。在网上利用QQ等即时通讯软件,建立一个或几个讨论群。让学生和学生,学生和教师充分讨论该门课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方法,怎么样才能更好地学习这门课程。

(3)模拟任务。让学生们单独或几个学生一组完成模拟毕业学生写作综述性论文。教师可以拟定一个题目让学生完成,在此过程中几个学生或几个组可以互相讨论学习。

4.切实做好网上资源

(1)提炼教材内容、丰富教学内容。对现在有教材的对教材内容应该进行整理和提炼,根据电大教育的特征,把适合电大学生学习特点的内容提炼出来,作为学习精要。对于文字性的东西可以利用视频或音频,把枯燥的文字可以把它形象化,便于学生掌握。也可以利用现代信息设备如手机的功能,帮助学生随时随地进行网上资源学习。在课件的开发上可以采用交互式的,让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充满兴趣。

(2)强调实操性,丰富实践活动。文献检索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尤其是在计算机及网络的普及后,上机操作是这门课的必修部分。只有在计算机上亲自操作了搜索工具和方法,才能完全掌握现代文献检索的技能。通过参观图书馆、组织课程研讨会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3)专业有侧重,教学有重点。理科与文科的文献检索方法和工具不同。农业、水利、机械、电气、建筑工程等专业涉及的领域不同文献检索方法和工具也不同。因此建议可以在相近专业群中设立一门《文献检索》课,便于资源维护和学生学习。

三、结语

文检课教学论文范文9

关键词:文献检索课;网络抓取;知识拓展

一、文献检索改革背景

我国大规模开设文献检索课始于1984年,就当时而言,面向对象为1960年代出生学生群,使用媒介为印刷纸张。如今,在受众方面,文献检索课教师面对的是1980~1990年代的学生群;同时,数字化进程不断进行,基于网络的电子化产品成为主要的媒介。网络数据库、搜索引擎、web 2.0、云、博客、播客、twitter、facebook等各种新鲜的元素层出不穷,信息资源变得丰富、交互、易获取。

在这种环境下,文献检索的改革成为必然和必需。而现行的文检课内容较为单一,多数院校以讲授本校所购数据库使用为主,介绍网络检索为辅,深入讲解网络信息获取技巧的较少,例证与时代脱节,缺乏活泼的内容。在讲授方法呆板,主观的“灌输式”教学使得文检课越来越落伍。

二、文献检索改革内容

基于文献检索课的现状,笔者试图在教学内容上对文献检索课的改革实践提出构想。在教学内容上,笔者把课程分为五个模块:逆向思维基础知识模块、讨论实习模块、网络抓取达人模块、topic-semi模块、知识扩展模块。

1.基础知识模块

针对本科学生对文文献检索课认识不清的情况,笔者尝试采用逆向教授法。从他们了解的论文,人肉搜索,检索结果等出发,逆向至数据库、搜索引擎、论坛、微博、字段、检索式、检索方法等。在此过程中,使用QQ课堂在线沟通,集中获得受众反映,及时调节课堂。使用实例教学法展示具有信息素养可以带来的“效益”,意在通过多种多样的实例来印证信息获取的实用性。

2.讨论实习模块

使用两种软件,海天屏幕广播软件以YY语音系统。海天屏幕广播软件用来进行集体培训和演示检索过程,YY语音系统用来进行网络辅导和实习答疑,这样与受众沟通更直接。实习报告通过邮件发送,实时处理实时返还更正。

3.网络抓取达人模块

这一模块是对文献检索课的有效扩充,包括阳光检索和灰色检索两部分。围绕顺藤摸瓜四五招、搜索引擎抓取,论坛抓取,web2.0抓取、软件抓取、伪装抓取等六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其中包括阳光检索技巧和灰色检索实例,培养信息获取的逻辑方法、检索经验,提高信息评价能力。

4.Topic-semi模块

这一模块是在日本工科院校较为常见的的公共科目,涉及多学科前沿的seiminar。在课程中根据专业分成若干topic,邀请教师对topic进行阐述,学生参与讨论。笔者在文献检索课中尝试借鉴这种方式,以学生进行topic发表为主,多组进行讨论。教师是配角,进行辅助评论及归纳信息获取的方法。每组从课程初期获得一个发表题目,中期实习的过程中围绕题目进行检索,课程后期制作ppt,发表讨论。在两个学期的改革中,实践了两种分组发表方式。

方案一按学科交叉分组,分组单位为10-15人,教师提出topic,学生选择或讨论更换。方案二为将学生按专业分组,topic由学生提出,教师审查,分组单位为5人。

方案一题目多样化,学生积极性较高。缺点为检索结果稍显分散,分组人数众多、专业分散、其中部分学生缺乏主动性,参与度低。方案二检索结果较好,题目较为枯燥单一,有网络抄袭现象,讨论中气氛较为沉闷,其他组发表时关注度较低。通过量子屏幕、手机安全之人脸识别、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技术、高层建筑及抗震、绿色建筑、自我修复材料、脑机接口—脑电博客、大型桥梁健康监测新技术、创意人、魔方、考研以及就业等35个题目,学生可了解土木、机械、电器、经济、人文、通讯、艺术等多个专业的研究,并进行了目的性很强的检索实践。

5.知识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