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涉外护理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27 16:37:56

涉外护理论文

涉外护理论文范文1

关键词:涉外护理;护理理念;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97(2008)07-007-02

随着发达国家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对医疗、保健和社区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各类医护人员和社区卫生保健人员的严重短缺已成为发达国家的共同问题。据统计,欧美等国家每年缺护士20万名,需从第三世界国家引进约10万名注册护士。如何抓住机遇,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的优势,积极开拓护理服务领域的国内外劳动市场,培养具有国际资格的涉外护理人才,是目前涉外护理专业面临的首要任务。但与国外护理教育相比,目前我们在护理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和方法等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有必要借鉴国外护理教育经验,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加快我国涉外护理教育课程改革。

1 国际护理教育的发展趋势

1.1 国际护理教育理念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外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健康观念的更新,护理学已经成为“以人为中心”的专业,护理教育从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护理观念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人的健康为中心”方向转变,护理模式也已从疾病护理模式向整体护理模式转变。[1]

1.2 国际护理教育的课程设置

随着护理观念的更新和护理模式的改变,国外护理教育的课程设置也作了相应调整,以使其科学、全面,更适应社会的需要。国际护理教育遵循的原则是保证为学生提供三个方面的护理教育:其一,传授有关促进健康、预防疾病的关键知识;其二,培养学生沟通交流、解决问题、评判性思维等核心能力;其三,使学生熟练掌握护理专业技能。[2]其课程设置具体有以下几个特点:①注重基础课程与临床课程的相互渗透、有机结合,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目的性。以澳大利亚为例,其护理专业课程占82%,理论学时与临床实习学时的比为1∶1。护理专业课程中,理论知识占43%,临床见习和实习占57%。[3]而在美国,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重为1∶3;②国外护理教育的课程体系打破了原有的学科体系,向以人的生命周期为核心的课程模式转变。护理课程将按人的生命发展过程设置为诸如孕产期护理学、婴幼儿青少年护理学、成人护理学、老年人护理学、临终护理学等;③减少了医学专业课的比例,增加了人文社科课程和交叉学科课程,使学生了解影响健康的心理、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知识,充分体现了护理专业以人为本的特点和护理的人文主义精神。

1.3 国外护理教育的教学模式

国外护理教育注重学生解决问题、交往沟通、评判性思维、运用知识能力等的培养。围绕这一重心,“以问题为中心”(PBL)、“以小组为单元”成为其教学的主要形式。教师通常先提出问题、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学生通过查资料、相互讨论获取答案。课堂上以学生讨论、讲解为主,教师讲解为辅。另外还采用角色训练、调查报告等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利用资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护理教育也有意识地让学生早期接触病人,学生通过与病人交谈,了解病史、提供咨询等实践活动,锻炼其沟通交流能力和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的能力。[4]

2 国际护理教育的发展趋势对涉外护理专业课程改革的启示

2.1 我国涉外护理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涉外护理教育只有10多年的发展历史,教育的目标与途径尚未规范。各开办有涉外护理专业的高校尚在摸索中前进,这就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①涉外护理专业的大部分课程设置尚未摆脱生物学模式,基本是临床医学专业课程的压缩和翻版,缺乏护理内涵。[5]公共课、医学基础课、专业课之间的比例不合理,并普遍存在基础医学课比重偏大、门类齐全的问题;②实践课比重太小,且理论课程与实践环节脱节。前期理论授课期间,实习和见习时间偏少,理论知识脱离临床;而最后1年在临床实习又脱离理论的指导;③人文课程欠缺;④护理师资短缺,教师的学历层次、专业素质水平,尤其是英语水平不高;⑤对专业英语(特别是护理英语)重视不够。双语教学,特别是护理课程的双语教学有待于加强。

2.2 对策

涉外护理专业的总体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国际型护理人才,所培养的护理人才应具备到国外医院、国内外资或合资医院工作的能力。这一培养目标也决定了涉外护理教育应与国际护理教育接轨。因此,涉外护理教育必须进行改革,可以从以下6个方面着手:①涉外护理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应与其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涉外护理专业的学生应具备较强的语言基本功和语言交际能力;应具备为国际护理对象提供保健服务、促进健康、预防疾病的教育和咨询服务的能力;②涉外护理课程设置应达到最优化,应合理地设计各类学科的地位和比重。课时上应重点突出对涉外护理基本素质的培养,实现课程系统化和整体化。突出核心课程,加强学科交叉,使课程设置更具有融合、发展的趋势;③课程设置的内容,应注意涉外护理专业的公共课、医学基础课、专业课之间的适当比例,英语课程中基础英语课与专业英语课的比例。护理教学中适当充实社会、心理、人文等学科的内容,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修养和道德行为、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评判思维能力、人际交往沟通能力;④可考虑在专业学习中掌握专业英语。如教材选用,可尝试使用英汉双语教材或国外护理专业教材;教学形式,尽量采用双语教学;可尝试在涉外医院开辟实习基地,为学生创造到涉外医院见习和实习,在实践中提高语言应用能力和护理实践能力的机会;⑤通过聘请国外教师来校讲学、中国护理专业教师到国外进修等方式加强师资培训;⑥改进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单纯“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提倡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整体意识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涉外护理专业的课程教改受到历史、政策、管理理念、师资等因素的制约,需要我们进一步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加强师资培训,才能使涉外护理教育培养出具备较高素质、具有国际国内竞争力的高级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泽楷.当代国际护理教育的基本特征与发展趋势[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0(15):9.

[2] 高书杰.国外护理教育的发展趋势及对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启示[J].锦州医学院学报,2005,3(3):15.

[3] 孟瑞芹.澳大利亚护理教育概况[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2,21(4):151~155.

[4] 徐静娟.借鉴国外医学教学成果,加快我国高等护理教学改革[J].无锡教学学院学报,2004,24(1):80~81.

[5] 夏小萍.21世纪护理学科和国际护理教育发展趋势[J].中国实用护理,2004,7(11):708.

The Tendency of International Nursing Education and its Revelation on the Reform of Professional Foreign-related Nursing Course

Wang Donghua

(Changsha Medical College,Changsha Hunan 410219,China)

涉外护理论文范文2

1明确涉外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及难点

涉外护理专业人才与传统护理专业人才的区别在于,前者具有独立对护理对象的健康和疾病进行综合照顾和管理能力,即胜任护理角色的各项能力[1];具备较扎实的日常和专业英语语言能力和跨文化背景下在国外从事护理工作的能力。在制订培养方案中存在的难点:(1)护理专业的部分课程设置尚未摆脱临床医学专业教学计划模式,基本是临床医学专业课程的压缩和翻版,缺乏护理内涵;(2)实践课比重太小,且理论课程与实践环节脱节,前期理论授课期间,实习和见习时间偏少,理论知识脱离临床;(3)培养方案中没有充分体现涉外护理方向的特色,即学生日常英语和专业英语的培养、跨文化背景下沟通能力的培养,以及在国外工作能力的培养。

2转变教师观念

2.1教师既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者,又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者。涉外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意味着将对传统的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突破,它要求全体教师观念的及时更新。

2.2涉外护理专业最终目标是培养国际化的高素质护理人才,故教师应及时学习国际护理教育新理念、新进展,适时调整观念及知识结构,使教师成为涉外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最具活力与创造性的促进者和制定者。为此,我院借“高素质国际型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的活动,多次组织教师进行专题座谈会,教师们针对涉外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畅舒己见,深入研讨涉外护理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目标。同时,借我院与荷兰汉斯大学护理学院进行教学计划比较之际,全体教师认真学习当今国际护理理念,深刻理会“护理角色”对护理人才的培养意义。

3制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3.1指导思想通过多次的研讨和论证,全体教师明确了21世纪需要具有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护理人才,作为涉外护理专业,学生应掌握较扎实的日常和专业英语语言能力,掌握跨文化背景下充分胜任国际护理角色的能力。

3.2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3.2.1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现代护理知识、较扎实的英语运用能力和熟练的临床护理操作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护理专门人才,毕业后能在国外医疗卫生机构和国内涉外医疗卫生机构从事临床护理和卫生保健工作。

3.2.2培养规格根据国际护理发展趋势确定了我院本科护理涉外专业人才应具备的八个能力:(1)具有一定国际护理视野,了解当今国际护理发展趋势;(2)具有为护理对象实施综合照顾和管理的能力,即运用护理程序、收集资料、分析和诊断常见健康问题,制订护理措施、实施身心整体护理、进行效果评价的能力;(3)具有对健康的设计、管理和协调照顾能力;(4)具备对健康的调查、指导和研究能力;(5)具有规范的基础护理和各科护理的操作能力;(6)具有对急危重症病人的应急处理和配合抢救能力;(7)具有较扎实的日常和专业英语语言能力;(8)具有在跨文化背景下充分胜任国际护理角色的能力。

4设计课程体系

4.1课程总体设置的创新性构想涉外护理教育的课程设置以知识、技能、素质教育并重,提高课程的国际化程度和水平,加快与国际护理教育接轨的步伐,努力培养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竞争力的护理人才。

4.2课程设置中的难点解决(1)将培养学生具备国际护理角色的各项能力贯穿于人才培养方案中,突出护理内涵,培养学生独立对护理对象的健康和疾病进行综合照顾和管理的能力;(2)突出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学生在跨文化背景下的沟通能力和工作能力,以及具备参加国际护士执业水平考试(ISTN)的技巧。在课程设置中将传统的护理课程设置“人文加基础加专业课程”改为“跨文化背景人文知识和沟通能力加核心课程加临床护理途径”,作为新型涉外护理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2]。

4.3构建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4.3.1设置跨文化背景下人文知识和沟通能力课程群,加强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跨文化背景人文知识和沟通能力及语言能力培养课程设置的特点:一是强化涉外护理专业英语特色,除加强学生的公共英语外,强化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增设ISTN、METS考试培训课程及雅斯过级训练;二是突出国际人文特色,对不同国家人文、伦理、护理理念、工作标准的知识传授,如:英美国家概况、跨文化交际、人际沟通交流、多元文化等课程。

4.3.2核心课程按照护理专业人才知识结构需求的原则,整合专业基础课,压缩医学基础课学时,使护理学课程从传统临床医学课程体系中解脱出来(表1)。核心课程是与生命科学、医学相关的基础学科,如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原微生物学、病理学等。这些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组织,应当突破以临床医学专业的需求来设置上述课程和安排教学内容,而以护理、健康的需求,本着实用的原则将上述学科作为1~2个模块,淡化学科界限,组织课程和教学内容。

临床护理途径(表2)

临床护理途径是为涉外护理专业学生安排的专业课程群,这些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组织克服了传统的“理论课加临床实践”模式,采取理论课与临床实践融为一体,理论学时与临床实习学时的比例为1∶1。以健康意识、临床护理意识的建立,健康知识的掌握及健康指导和管理能力的培养,临床护理知识的掌握及临床护理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核心内容,采取边学习边实践,逐步推进的流程方式,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模式,大量增加小组活动、模拟场景角色演练、仿真模型训练等。

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改革(表3)

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是按照临床护理途径的程序进一步加强学生的专业知识。同时,改变过去专业课程与临床实习截然分开的模式,改革为理论与实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方式。此外,将过去的“见习、实习”两段式改为“观摩、见习、实习”,制定相应的实训教学大纲、实践技能考核标准、实训指导,并创设了多元化的实践教学基地,如社区、养老院等,拓宽学生服务领域,为学生的发展提供选择。

5推广和运用

在人才培养方案推广和运用中,采取与学院同期立项的教学质量工程项目“高素质国际型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紧密结合,相互支持,同步推进。从2009年9月开始,在本科护理学生中组建“涉外护理实验班”。“涉外护理实验班”完全使用新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方案使用过程中及时进行阶段性总结,为方案的不断完善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涉外护理论文范文3

高职护理教育是我国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医疗卫生事业培养实用型护理人才的重要任务。涉外护理专业最初是护理专业的一个分支,自2012 年正式成为一个独立性专业,也是当前护理教育的一个新兴专业,旨在培养涉外型国际护理人才。要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就必须着力建设专业课程体系。

由于起步晚、发展快,很多院校的涉外护理专业课程体系都是在照搬护理专业课程体系[1]的基础上增加英语课程,即“护理+英语”模式,没有从根本上与涉外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对接。

我国现行的高职涉外护理专业课程体系多以“学科型”为主,学科型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英语课程四部分。公共基础课程包括:德育、信息技术基础、人际沟通、体育等;专业基础课程包括:解剖学、生理学、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病理学、药理学等;专业课程包括: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护理学基础、健康评估、社区护理、心理与精神护理、急救护理技术、护理专业技术实训等;在课程安排上主要是,第一学年以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为主,第二学年专业课和部分基础课,第三年临床实习。除第三年临床实习外,各课程群所占学时比例为公共课

在课程体系设置上,与国外相比,国外更注重人文课程。以美国为例,美国护理专业人文课程更接近护理教育的实质,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健康人格,核心思想是护理工作应首先尊重生命。而我国的人文教育则注重实用,强调学以致用,侧重于学生知识基础的完善。

所以,导致目前的涉外护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很多问题,具体如下:第一,护理教育理念落后,培养目标以及职业定位不明确;第二,现行教学大纲明显滞后于现阶段涉外护理专业的发展, 毕业生综合素质与职业岗位素质要求存在较大差距;第三,普遍存在以“传统的护理教学加英语”为主体的课程设置,造成语言培训和专业培训相脱节,大部分毕业生不能胜任涉外护理岗位,专业特色不突出;第四,教育教学与国内外职业资格考试脱节、与临床岗位工作实际要求不吻合等。这些现行的高职涉外护理专业课程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已制约了涉外护理专业的发展,涉外护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迫在眉睫。

另外,从国际市场护理人才需求来分析,第一,国际护理方面,随着全球医疗卫生行业的迅速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发达国家医疗机构为病人配备护理人员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尤其是很多发达国家更是大量的吸纳别国的护理专业人员。第二,国内涉外护理方面,随着我国加入WTO,来华外国人员大幅度增加、中外合资医院以及国内各级医院的涉外病房逐年增加,对具有高水平英语能力的护理人才需求量大大增加。以上这些都是造成涉外护理人才紧缺的主要因素,市场对涉外护理人才需求的变化也是涉外护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潜在动力。

涉外护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是专业建设的基本内容,更是培养合格涉外护士的保证。本文以现行的涉外护理课程体系为基础,从国内外涉外护理人才需求出发,以临床护理工作岗位标准为依据,确定涉外护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标准和课程结构,从而进行初步的课程体系改革[2]。

首先,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结合发展实际把涉外护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面向国内涉外医院、综合性医院涉外病房或国外医疗卫生机构,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和卫生服务需求并且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医护职业道德、医护人文素养、基础护理技能、临床护理技能、社区护理技能和英语应用能力等核心能力,熟悉英语国家基本国情、一般法律知识和风俗习惯等,毕业后能在国内医疗卫生机构从事涉外护理工作或在通过国外资格考试后,能够在国外医疗卫生机构从事护理工作的技能型护理人才。

其次,在课程设置上紧扣培养目标,突出涉外特色。课程选择和组织应紧密围绕涉外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在传授专业知识、培养专业技能的同时,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并将两者有机地贯穿起来,构成较完整的人才培养计划。充分借鉴国外护理教育的优点,与世界接轨。

在课程设置上打破目前的学科体系设置,借鉴生命周期课程体系,并进行模块化整合,将所有课程分为六个模块[3],依次为:(1)人文社科模块: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体育、计算机、护理伦理、人际沟通、护理礼仪等课程。(2)专业基础模块:将传统的人体解剖、生理学和生物化学整合为正常人体学;将病理生理学、病原微生物与免疫整合为疾病学基础。将传统的药理学改为药物应用护理。(3)临床护理模块:打破原有的学科体系,主体采用生命周期式,主要包括:成人护理、健康评估、母婴护理、儿童护理、老年护理,社区护理、精神护理、急救护理等。(4)英语模块:主要包括:公共英语(精读、泛读、听说、写作)和专业英语两部分。(5)专业技能模块:主要包括护理技术、临床专科护理实训、临床见习、综合技能训练和毕业实习。(6)专业拓展模块:拓展模块课程主要是培养沟通能力以及跨文化护理能力,包括英语国家概况、世界史、创业与就业指导规划等。

突出涉外特色即突出培养涉外护士较强的英语应用能力。发达国家对护理人员的引进均设置了严格的英语水平要求,因此语言障碍是制约护士出国就业的最主要瓶颈。在模块化课程体系中,英语教学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公共英语应以培养“英语应用能力”为核心目标,重点强化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并将雅思考试内容融入各门课程之中。而专业英语课程则应融于整个专业教学过程之中。这就要求专业课任课教师在课堂中有意识的讲授相关的专业英语词汇及术语,并用英语进行课堂总结。在各专业课即将结束时,开设护理英语课,对所学的护理英语知识进行有机地融合,并加以强化,以提高学生护理英语的应用能力。在课程内容上引入行业标准(国内执业护士资格考试)和国际标准(美国 CGFNS考试),促进护理教育与国际接轨[4]。

涉外护理论文范文4

【关键词】 ESP教学方法;健康评估;涉外护理专业;高职高专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597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8-4600-02

为了提高涉外护理专业教学质量,培养适应涉外护理发展需要的综合型人才,近1年来,我们在涉外护理课程教学中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为了了解这些教学改革对学生的学习是否有帮助、成效如何及学生的认同度、支持度等,我们对2012年下半年所教学的11级大专护理进行了问卷调查,为我院涉外护理的课程建设与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现将实施情况及结果总结如下:

1 课程现况

目前我院涉外护理专业开设《健康评估》,课时为48学时,作为必修课开设。普通大专护理专业中,课时为96学时,作为必修课开设。相对于普通大专护理专业的,涉外护理专业开设的《健康评估》学时少,需要讲授的内容一样,同时针对于涉外专业还增加了医学专业英语内容。因此《健康评估》教学存在的学时少,讲授时间紧,教师课堂教学以医学专业知识为主,对于涉外专业的医学专业英语内容一带而过,甚至完全按照普通大专护理专业的教学方法进行讲授,无法体现涉外护理的专业性。

2 教学方法的改革

2.1 教学方法的改革

2.1.1 ESP教学理念的应用 《健康评估》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在涉外护理专业教学中,学生除了要掌握专业的基础知识之外,更多的是在实践护理过程中的关于英语日常语言交流及医学英语专业词汇应用。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即专门用途英语,它针对特定专业与职业对英语的特殊需求而产生的,并随着教学实践与研究的不断的深入逐渐形成了英语教学的一个独特的领域[1]。传统的讲授法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涉外专业护理需要的是英语听力、口语及医学专业英语知识的积累和运用。ESP教学模式的基本特点是“用中学,学中用,学用统一”,通过护理操作、角色扮演、多媒体的运用,模拟医护和医患对话的模拟情景,通过小组讨论、角色表演等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同时通过积极的情感体验来培养学生学习护理英语的浓厚兴趣与热情,将教与学巧妙地结合起来,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二是以任务的形式将英语的听、说练习与护理的教学内容结合起来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任务式教学模式。将护理实际操作中所遇到的问题以任务形势提出来让学生围绕任务中的实际交流需要来不断熟悉与强化每一项操作过程中护理听力与口语的应用能力,同时教师将医学基础知识教学融入到学生的实际交流中,学生可以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全方位、整体的知识,真正做到学用统一,学以致用。

2.1.2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一直以来《健康评估》的教学主要为教师在课堂内的理论讲解,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据课程内容,笔者进行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ESP教学方式的改革实践,确定11涉外护理为实验班,采用ESP教学法。11普通大专班级为对照班,采用讲授法。11涉外护理班级作为实验班,将全班同学分为4组,每次授课前准备时间为1周,同时教师将本章节内容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及涉及到的英语专业词汇、背景资料提前发给同学参考。在此期间,教师进行沟通辅导。在讲课时,每个小组现场随机选择一位同学讲解这一节中的一个部分,要求在介绍的时候使用英语作为介绍的语言,听课的同学进行提问,演讲的同学进行回答。

3 问卷调查

3.1 问卷对象与方法

3.1.1 调查对象 河南护理职业学院11级涉外护理及11级普通大专护理,共120人。

3.1.2 调查问卷设计 采用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分为课前调查问卷和课后反馈问卷两部分。课前调查问卷共设计四个部分,分别为基本信息、英语水平调查、医学英语水平检测、专业知识检测,主要是选择题。课后反馈问卷共设计两个部分,学习效果检测和教学方法调查。调查问卷分别在布置教学任务开始前和讲授完毕之后集中发放,调查问卷时间15min,当场填写,当场收回。被调查学生对调查问卷备选项的选择结果用计数法获得,用百分数表示。

3.2 问卷结果 共发出问卷120份,收回108份,回收率为90%,其中无填选内容者,一人多张,多张一样的答案的,同一项调查中所选项一样者设为废卷,统计有效问卷为96份,有效率为88.9%。问卷基本情况见表1。被调查学生对调查问卷备选项的选择结果,对有效问卷进行统计,结果如表2、表3、表4、表5所示。从入校的高考英语分数来看,74.3%涉外护理专业学生分数分布在79-89分,而普通大专护理在79-89分的分数分布在69.8%,从英语学习兴趣方面,66.7%涉外护理专业学生对英语感兴趣,而普通大专护理对英语学习兴趣为50.5%,上述结果告诉我们涉外护理专业学生与普通大专护理学生在入校时英语基础水平和英语学习兴趣是相差不大的。入校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英语和医学基础课的学习,进入到临床课的,涉外护理专业70.1%的学生基本具备了英语的自学能力,72.3%的学生通过查阅词典可以阅读医学英语文章,68.4%的学生能说一些简单的基本对话,26.3%的学生想说话到嘴边说不出,而普通大专护理学生51.5%的学生基本具备了英语的自学能力,55.5%的学生通过查阅词典可以阅读医学英语文章,38%的学生能说一些简单的话,41.8%的学生想说话到嘴边说不出。涉外护理和普通大专护理课前医学英语内容检测习题正确率平均为48.8%和47.5%,课前专业知识内容检测平均为88.3%和86.6%,上述结果告诉我们涉外护理和普通大专护理在普通讲授法情况下,涉外护理专业的学生和普通大专护理学生无明显差异,无法体现涉外护理专业特色,对学生的将来胜任涉外护理工作存在明显的缺陷,医学专业英语水平无法提高,见表1、表2、表3、表4、表5、表6、表7。

4 讨 论

4.1 教学方法讨论 见表6、表7,通过ESP教学法的应用,涉外护理专业的医学英语学习效果为92.8%的有明显提高,而普通大专护理使用传统讲授法医学英语学习效果为67.22%。ESP理念的教学法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演讲课后选择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78.3%学生英语听力有所提高,83.7%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有所提高,90.5%对学习医学英语词汇有提高,涉外护理专业教学所取得的效果得到了受访学生的肯定和认同,学生感觉获益最多的是增强了对课本以外实践知识的了解,其次是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增强了发现问题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最后在医护英语等级考试三级中,实验组通过率为100%,对照组通过率为50%,见表8、表9、表10。

5 建 议

5.1 严控涉外护理专业生源 通过调查,我们建议在新生入学时暂时先不分出涉外护理专业,仅通过高考分数进行分专业比较片面,要“以兴趣为主导,以分数为基础”,在入学一年后进行涉外护理专业划分。划分专业时,首先以学生兴趣为主自主报名,学院组织英语水平测试,医学专业英语及专业基础课测试,通过测试择优录取。

5.2 教学方法改革 建议引入ESP理念教学法进行临床课教学,通过ESP理念教学法能够主动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到教学过程当中,通过讨论、发现、整理、演讲、反馈,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老师成为课堂的引导,运用英语作为语言进行课堂交流,进一步锻炼了学生的听、说能力,同时通过医学英语专业词汇的积累,使学生真正的做到学以致用。

涉外护理论文范文5

[关键词]英语 涉外护理 班级管理

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实用型人才,是职业院校办学的方针和宗旨,唯有如此,学校才能经受住市场经济的“洗礼”,在优胜劣汰的残酷竞争中取胜。在中国日益国际化的进程中,在我国护理与世界护理的接轨过程中,中国乃至全世界对高素质的实用型英语护理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从而导致涉外护理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使得涉外护理专业前景喜人。为此,笔者就如何巧用英语学科特点,结合德育教育,提高涉外护理班级管理实效,谈一些体会和感受,以期抛砖引玉。

一、以英语为火种点燃理想的火矩

目前,由于人们对职业教育认识的片面与偏差,职业院校往往成为学生高考失利后无可奈何的选择,致使职业技术院校生源素质偏低。以笔者所在的乐山职业技术学院护理系为例,90%的新生在高中的应试教育中屡战屡败,自尊心和自信心严重受挫,迷茫中对前途抱着虚幻的空想,而缺乏为之奋斗的坚定理想。但是,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每个人都有获得尊重,追求成功,实现自我的需求。在学生漫不经心的外表下,在放纵叛逆的言行中,掩盖了太多追求美好未来的向往,抑制了太多自我实现的潜能。为此,笔者以英语和护理专业为切入点,努力帮助学生重拾自尊和自信,确定人生奋斗目标。

1.展示涉外护理专业的美好前景,提高学生的成就动机

不少学生和家长对学校和专业的选择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但有一点却是共通的,那就是对学生未来就业前景的深切关注。基于此,在新生入学之初便安排了学生、家长与老师的见面会,通过资料展示和多媒体演示,介绍了21世纪极具前途的热门专业――涉外护理,着重展示随着中国国际化进程的加速,来华外国人数量和中外合资医疗机构逐年大幅增加,同时国际医疗市场对护理人员的需求激增,国际护理人才缺口巨大。统计表明,未来10年,美国、英国、加拿大、新西兰等国家将急需60万护理人才,引进海外护士成为许多国家解决护士短缺问题的重要途径,因而涉外护理专业学生拥有巨大的就业优势和个人可持续发展空间,然而,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现实也对涉外护士的跨文化英语交际能力和人文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介绍我系历年来涉外护理教育的丰硕成果,显示学校具有帮助学生梦想成真的实力。这一活动成功地提高了家长和学生对学校以及学生未来职业的强烈认同感,使学生看到了希望,找准了目标,感受了压力,增强了成就动机。而且,这种关注学生未来,爱生如子的充满人情味的沟通也有效增强了家长学生对辅导员的强烈认同感和信任感,为以后顺利实现家校配合、共同管理教育学生打下了坚实的情感基础。

2.现实的榜样力量无穷

依据维果斯基的发展心理学理论,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和目标既不能低于学生现有水平,使其失去激励的作用,同时,又不能高得让学生望而却步,打击其自信心。那么如何让一群原本缺少自信而又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不因追求理想过程的艰辛而放弃,不因误解理想只是不能充饥的“画饼”,遥不可及而只有“心动”却并无行动呢?针对青年学生重视同龄友伴这一心理特点,教师联系了现已工作在全国及世界各地优秀的涉外护理专业毕业生担任校外辅导员,与学生们交朋友,保持长期英文书信往来和网上交流,结合他们的实际工作经历介绍当今社会英语对于护士生前途的重要性,介绍英语与护理齐头并进的学习方法,介绍当初他们怎样在薄弱的基础上凭借顽强不懈地努力取得今日可喜的成绩等等,这些现实生活中同龄友伴们鲜活生动的奋斗历程和成功经历,以雄辩的事实向学生们证明,希望于她们就是头顶上努力跳一跳就能摘到的“葡萄”;英语对护士生而言,可成为改变命运的契机,成为通向成功之门的阶梯,成为敲响希望之钟的重槌。这些现实的榜样深深地打动着并深刻地影响着学生们,成为她们为理想而拼搏奋斗的精神向导。

二、借助英语知识和英语学习创建良好班风

1.转变角色定势培养高尚人格

长期以来,社会存在对女性性格的一些不公正的负面评价,形成了诸多制约女性自身发展的角色评价与定位,因而,对于100%女生的护士班,帮助学生转变角色定势,培养宽容、坚强、目光高远等高尚人格,不容忽视。为此,教师充分利用涉外护理专业的英语特色,不断挖掘英语教材中所蕴含的人文思想、高尚精神等德育教育资源,鼓励学生广泛涉猎各种英语课外读物,增长有关英美国家文化、历史以及政治经济和社会背景知识,在引发学生对外面世界的好奇与关注时,不失时机地告诉学生,学习英语固然有着寻求好的工作和好的生存环境的现实需求,但它的重要目的和意义之一就是更多更好地了解我们居住的这个巨大的蔚蓝色星球以及各色人种的生存状况与整个人类的前途,因而,应拥有海纳百川的宽容与博大,拥有大海无坚不摧的坚强,只有放眼未来,胸怀世界,才不为蝇头小利所惑,才不为一已之利所恼。这些个人高尚人格的逐渐形成也为班级良好班风的形成创造了成功的条件。

2.比较东西方文化,提高社会现象分辨能力

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面前,不少青年学生失落了精神的家园,把某些西方文化的“糟粕”视若珍宝,为提高学生对社会现象的分辨能力,《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规定:“英语课程的任务之一是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差异,进一步拓宽国际视野,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使命感,形成健全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为此,教师要充分挖掘英语课文、英文材料或文学作品中积极的文化内涵,组织学生讨论、分析、比较东西方文化异同;请外国友人或外籍教师作比较文化的专题讲座,让学生了解到美国正在倡导的“回归家庭”和对温情的呼唤,了解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正日益受到越来越多西方人的推崇,了解到英国人的礼节和严谨,了解到美国人勇于创新勇于尝试的民族精神以及对时间的珍视等。提高学生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懂得去体会和把握各民族文化的精髓与真谛,在纷繁的社会现象面前去伪存真,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正确的分辨能力。

3.教唱优秀的英文歌曲,培养和谐友爱、团结协作、勇于拼搏的班集体

现在,许多学生喜欢吟唱英文歌曲,而不少英文歌曲本身就包含着丰富而生动的思想教育题材,通过有选择性地教唱英文歌曲,以学生喜闻乐见,轻松愉悦的方式,让学生在接受美的熏陶的同时,培养良好品质和精神。如Laud Lang Syne(友谊地久天长),启迪人们珍视友情,祟尚友爱、理解与信赖。又如,奥运会会歌Hand in Hand(手拉手)中:“Hand in hand, we can start to understand, we can make the world that better place in which to live. Hand in hand, we can…” 深情而真诚的呼喊穿透每一个渴望友爱、和平和美好的心灵,呼吁全世界携起手来齐心协力才能共创美好家园。又如,The Cup of Life(生命之杯)中那句大家耳熟能详的“Go! Go! Go! Alle! Alle! Alle!…” 更带给人一种奔放不羁、勇往直前的生命活力与激情,在歌声中更好地理解奥运精神Higher, faster and stronger 所包含的公平、公正、团结协作和不断超越的精神内涵。

4.引进英美社交语言和表达习惯,培养良好的护士职业素质

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模式,使得护士的礼貌素养,沟通技巧和化解矛盾冲突的能力已成为一名合格护士不可或缺的基本职业素质。中国是礼仪之邦,有着悠久而丰富的文明礼貌传统教育内容。但英美社交语言中也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英语中随时使用礼貌用语,人们见面时总是先要耐心而真诚地问候,除与中文类似的“早安”“午安”等之外,时常关切地问候“身体好吗?” “一切都好吗?”“学习/工作进展如何?”等,这种有具体内容的问候如能应用于临床,“你今天感觉好些吗?”“你今天症状减轻了些吗?”这份关切与细心定会让病人倍感温馨。另外,英文中含蓄委婉地表达要求和拒绝的艺术也很值得借鉴,多用“May I…”“Could/Would you…”把生硬冷冰冰的命令和要求变成温和礼貌的请求和建议,临床护士应杜绝:“喂!吃药了/打针了!”而“先生/女士/小姐,你现在方便让我为你打针吗?”更能传达尊重。学习运用英美社交语言和表达习惯,不仅利于培养良好的护士职业素质,同时,促进了文明和谐班风的形成。

5.开展英文主题班会活动,培养职业意识

班会活动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班级可凭借英语发挥涉外护理班特色,开展了大量生动活泼,形式各异,寓教于乐的英文主题班会活动。如:Please Guess Who She Is.(猜猜她是谁)的找优点活动;We Are Happy And Lucky Girls.(我们是快乐而幸运的女孩)等活动,鼓励学生带着欣赏和感激的眼光去发现别人的优点和生活中的快乐和美好。围绕护士职业,开展了大量以Keep Patients in My Heart(病人在我心中), To Be A Good Nurse(做一名好护士), Essential Qualities For A Nurse In the New Century(新世纪护士基本素质), How To Communicate With Patients Successfully(如何与病人成功沟通)等为主题的英语演讲比赛,英语作文竞赛,英语戏剧表演等,成功地培养了学生强烈的职业意识,明确了自身的奋斗方向。同时,在这种活泼开放的氛围中和运用英语进行表达的过程中不少学生消除了害羞内向的性格。

综上所述,在涉外护理班级管理过程中,巧用英语的特点,将英语教学与德育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在成功地培养涉外护理班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和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个人修养、职业意识和思想道德水平,为国家培养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实用型涉外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黄刚娅.国际国内护理人才资源状况与加强我国高职高专护理人才培养[J].乐山职业教育,2008,(2):1-3.

涉外护理论文范文6

关键词:涉外护理;双语教学;技能大赛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口老龄化对医疗保健需求的扩大,护士紧缺已成为发达国家的共同问题。欧洲、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纷纷从国外引进护理人员,以缓解本国护士严重缺乏的压力。人才流动的全球化为护理教育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加速护理教育国际化进程是当前护理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对涉外护理人才的英语能力要求越来越高,熟练掌握护理专业英语和业务口语交际能力已成为从业的基本标准和必备素质。这些给涉外护理英语教学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目前我院涉外护理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

1.生源英语水平普遍偏低

由于高职高专的招生入口标准不高,生源中既有应届高中毕业生,又有中职单报高职模式的中专生,英语成绩普遍较差、程度参差不齐的问题更为突出。一方面给原有的教学增加了新的难度,传统和常规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另一方面是学生基础差,很难适应目前较高的教学要求,容易产生畏难情绪,甚至放弃英语学习,调转到其他专业。

2.英语教师普遍缺少护理专业知识,专业教师英语水平普遍偏低

合格涉外护理人才的培养,在英语教学上主要体现为完成两个目标:一是通过教学让学生具备护理专业综合英语知识技能,二是通过教学让学生具有用英语进行涉外交际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既要有丰富的英语知识,又要有良好的专业素质。但目前本院涉外护理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是制约学生发展的。

3.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有待完善

由于我院涉外护理专业的开设时间较短,涉外护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一直处于探索阶段,还是沿用传统课程设置模式,与国际护士教学的接轨尚有较大差距,对提升学生系统化、规范化、专业化、实用化的专业英语能力的支撑不够。

4.基本没有涉外护理工作的语言环境

目前的教学最多只能提供一般的视、听教材,与涉外护理相关的具有针对性、专业化的教材很少,更没有涉外护理的场景教学条件,教师和学生只能在一种不透明、不直接、不专业的环境中实施教学,大大降低了教学的效果,弱化了学生就业的实践能力。这是目前涉外护理教学最大的薄弱环节,迫切需要加以解决。

二、涉外护理教学改革的构想

1.精英教育,学生生源质量是搞好教学的基础

涉外护理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较好的英语基础和英语发展潜能,且外语学习只有精英小班教育才最适合,才能有利于学生的听、说、读、写的学习。所以,今后在招录涉外护理考生时,外语考试成绩应作为录取的一项硬指标,除考生总成绩达到录取线外,外语成绩合格才录取,并且每年招生生源不能过多,120人的招生计划刚刚好,切实把好考生入口关。

2.教学团队建设“走出去,请进来”与双语教学

组建一支肯吃苦,能够到一线进行教学,肯花时间的集专业素质和外语素质于一身的教学团队。从英语课到基础课,从医学基础课到专业课,实现全双语教学,全方位打造英语学习氛围。为提高师资队伍素质,采取“走出去”提高和“请进来”培训的方法,“走出去”即派遣领导和教师出国考察访问,实地了解国外有关院校护理教育情况,使自身办学行为尽可能与国际接轨;“请进来”培训即聘请外教或外国实习生来校讲学,其主要任务除带学生学口语外,更重要的是对教师的培训。

3.人才培养目标

(1)核心目标:①掌握规范的护理基本操作技术;②对护理对象实施整体护理的能力;③对常见病、多发病病情和用药反应的观察能力;④对急危重症病人进行应急处理和配合抢救的能力;⑤具备社区护理、老年护理等专业方向的护理能力;⑥具有熟练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和英语应用能力,通过相应的等级考试。

(2)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保证,在教学方法上根据学科的特点灵活运用,有情景教学、角色扮演、病案讨论、直观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多媒体电化教学等,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利用多种形式启迪学生思维,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为检测双语教学效果,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应定期采用笔试加口试方式进行考核。

(3)课程设置:课程设置要符合专业目标,突出涉外护理特色,课程中应增加各国法律、文明史等选修课程。还应优化各科目学时的比例,注意英语课程中普通英语课与专业英语课的比例,以及专业英语课与其护理专业课的相互衔接及相互渗透的合理性。重点培养学生外语特色、人文素质及能力,增加英语总学时和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加强学科交叉。

(4)护理理念、护理程序和护理操作技能与国际接轨:菲律宾、印度等国家积极培养护理人才出国就业,其中菲律宾是护士输出第一大国,他们在涉外护理人才培养方面已取得了比较成功的经验。由于菲律宾官方语言是英语,菲律宾护理教育的内容和理念受美国影响较大,整个医疗及教育体系都与美国相衔接。所以在国际上更受欢迎。

(5)政策支持:学校支持、鼓励双语教学的政策措施必须得力,包括增加课时费等,有条件可以聘请外籍教师对国内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和派送出国学习。

4.技能大赛激发学生兴趣,营造良好氛围

通过演讲、模仿朗诵、情景护理技能等比赛,在全校师生中能够产生较好的引导作用,学生在其中明白英语学习的实用性和工具性。同时让学生明白,在涉外情景中能够熟练运用听、说、读、写等能力是涉外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为实现此目标,必须学好专业英语。通过大赛激发学生的兴趣,营造良好氛围。

当然,这些构想可能还有这样或那样的局限和不足,还有待于到实践中去不断地接受检验。我们期待学院能好好地考虑这些设想,组织专家切合实际地进行论证,大胆进行尝试,不断地加以总结,以便最终彻底改变涉外护理英语教学的现状,同时也真心地希望所有的教师都能积极地投身到这场教改当中来,为培养更多更好的涉外护理人才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杨慧.从国外护理教育看我国涉外护理专业教育改革[J].医学教育探索,2006.

[2]郑云雁,孟群.护理服务在国际服务贸易中的现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

涉外护理论文范文7

关键词: 高职涉外护理专业英语课教学方法

一、引言

随着对外交流与合作事业的蓬勃发展,更多的国人选择了走出国门去工作。顺应时代的这一需求,许多的高职教育机构也纷纷开设了一些新兴的涉外专业,涉外护理便是其中之一。作为一个要将学生送出国门去就业的新兴专业,决定了高职涉外护理专业的教学中必须将外语教学放在首位,与其他的专业知识齐头并进。然而,摆在我们面前的实际问题是高职专业学生的英语基础普遍薄弱,时间紧,任务重,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就成了摆在英语教师面前的一个当务之急的课题。作为一名涉外护理英语教学的亲历者,笔者拟从近年来从事涉外英语护理专业英语教学的实际出发,并结合现代英语语言学及英语教学理论来展开一定的探讨,以期能对涉外护理专业的英语教学有所帮助和借鉴。

二、语言学与教学法研究的新发展

以英语为主体的语言学研究大致经历了结构主义、转换生成语法、功能主义等几个不同的阶段。尤其是20世纪中叶以来兴起的以韩礼德(Halliday)为代表提出的功能主义语言学理论,更是将语言学研究推进到了一个崭新的时期。功能语言学理论主张“将语言理解为在社会相互影响下被用来完成不同功能的手段”,同时,韩礼德认为“学会语言就是学会用意。为了学会用意,说话者必须掌握一套同句子形式有直接关系的语言功能”(朱喜娟,2008:91)。

此外,在教学模式上,以范・戴克(Van Ek)、威尔金斯(Wilkins)等为代表学者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意念(或曰功能)”的教学理念,为此,包括第二语言在内的外语教学纷纷倡导“交际教学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关注交际能力的培养。这是语言教学,尤其是外语教学实践的一个重大里程碑(冉永平,2006:198)。

三、如何提高涉外护理专业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基于上述理论,笔者也尝试着在涉外护理专业的英语教学中也采用了“交际教学法”,旨在提高学生应试能力的同时,也使他们能够具备一定水平的英语应用能力,以适应今后涉外护理工作的需要。此外,笔者认为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主要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英语教学工作。

1.加强单词学习,有选择性地扩充词汇量。

任何一种语言,都有着数量庞大的词汇,正是这些数以万计的词汇,构成了搭建语言大厦的砖瓦和基石。因此,可以说如果没有一定的词汇量的积累,应用能力的提高也就成了空中楼阁。然而,面对浩瀚无涯的“词海”,往往会使大多数英语学习者望而却步。

对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筛选,从教材的选择开始,各个环节都紧密围绕涉外护理来展开。可喜的是,现在也已经出现了一批涉外护理专业专用的英语教材。这些教材,使学生在学习英语基础知识的同时,又能与护理专业知识相结合,可谓一举两得。当然,我们也期待着这些教材能够在实际使用中不断地改进和完善。除了专用教材之外,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还应经常给学生提供一些与护理相关的英语阅读资料,通过大量阅读,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扩充词汇。

除了阅读之外,在单词记忆方面,教师还应定期给学生介绍一些构词法知识和行之有效的记忆方法。诸如“词根记忆法”、“联想记忆法”等,引导学生展开对英语单词的学习,要求学生养成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记忆单词的习惯。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高职专业的学生普遍存在着英语基础薄弱、学习积极性不高等问题,这也是我们英语学习一个很大的障碍。对此,从学生接触涉外护理专业之时,我们就会对他们进行思想上的动员,引导学生带着对未来的憧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同时,我们也会不定期地聘请一部分已经有着走出国门去工作经历的毕业生返校作报告,与在校学生展开交流与互动。通过这些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认识到,通过自己的努力是可以做到很优秀的。“外语是学出来的,不是教出来的”。只有让学生意识到这一点,教师才能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在有了学习的热情之后,我们再有针对性地加以学习方法上的引导,逐渐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英文报纸,收听英语广播节目,利用互联网上的英语资源,同时积极开展一些英语竞赛和英语角等活动等。以此为依托,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使学生具备主动学习的热情,不再将学英语当做一种压力和负担。

3.重视文化渗透,以及英语思维能力的培养。

有了词汇的积累、学习自主性的保障之后,教师还应从教学手段和方法上逐步由教授语法为主过渡到对课文的讲解和分析上来。笔者认为,引导学生参与课文的分析和理解,用英语来回答问题等,对于提高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是很有帮助的。因为任何语言其词汇和语法都是固定不变的,而如何在实际使用中有效地应用出来则需要个人具备一定的思维和组织语应用语言的能力。

当然,这种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为此,在英语课堂上,教师也应该积极转变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全部由教师讲解、学生记笔记的教学模式,积极成为一名课堂组织者和管理者,而将课堂的主动权全部交予学生,使他们成为课堂上的主角和参与者。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针对课文内容提出若干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借此来训练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同时还可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和总体结构等。对于那些重点生词和词组,可以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辅之以例句来加以补充说明。

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分析隐藏在表象背后的文化实质。语言都不是孑然孤立的,其背后都有着强大的文化支撑,很多时候,在一种文化中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表达形式,到了另外一种持有不同文化背景的语言当中则可能会被认为是极其不礼貌的。因此,在英语教学中适当增加一些文化、宗教知识等的学习也是十分必要的。这种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形成自己的英语思维习惯。

4.有针对性地开展分项交际策略训练。

如前所述,根据功能语言学派的观点,现在也出现了一些根据各种不同的情景来分别进行语法训练的语法书籍。笔者认为在涉外护理专业的英语教学中也可以采用该方法。即教师可以将语法表达和句型根据日常表达的需要,分成各种不同的情况,对相关的语法、句型分类整理,由此展开分项英语教学。

比如,根据情况,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可以将英语中的句型、语法现象按照表达需要的不同,分成称赞、批评、请求、拒绝、不满、命令、主张、解释、道歉,说明等各种不同的功能类型,然后对每一个类别的不同表现形式进行归纳整理,引导学生针对不同的功能情景开展会话练习,在这种联系中进一步掌握语法、举行等相关知识。通过这样的训练,当学生遇到各种不同的交际情况时,他们就会懂得在何种情况下应该采用哪一种交际方式来实现交际的目的。当然,这种交际意图的分项训练是需要长期的积累才能够实现的。

事实上,对英语教学的研究从未止步,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教授Bachman又进一步将语言能力划分为了“组织能力”(organizational competence)和“语用能力”(pragmatic competence)。该理论的提出,帮助我们有效地解答了为什么“学生可以说、也可以写从语法上看正确的句子或结构,但在恰当的语境中却是不恰当的”这一问题,同时也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课题,即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加强学生对语用知识的学习和掌握的问题。只有有效解决了这些问题,我们的英语教学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交际教学”。

四、结语

以上,笔者借鉴了语言学及英语教学的相关理论,结合自身的涉外护理英语教学实际对英语教学进行了一定的探讨,以期对今后的涉外护理英语教学能有所启示和帮助。

参考文献:

[1]冉永平.语用学.现象与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涉外护理论文范文8

[关键词]文献保护 文献修复 课程体系 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信息学院

[分类号]G25

文献保护与修复(或使用其他名称)是我国图书馆学和档案学的重要专业课程。随着学科发展、技术更新和实际工作变化,该课程的教学目的、内容和方法也应进行相应调整。除考察国内实际情况和需要外,对国外相关课程的调查和借鉴也是课程进行科学调整的必要前提。美国图情学教育在国际上处于较先进地位,文献保护与修复相关课程作为其传统教学内容,在课程设置和具体教学安排上均具有相当的特色和优势。

据《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图情学研究生院2009年最新排名数据,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信息学院位居“档案与保存”专业排名榜首位,其文献保护与修复专业教育在美国乃至全世界都具有广泛的影响。

文献保护与修复教学任务主要由该学院的卡尔嘉琳文化记录保护中心(William and Margaret KilgarlinCenter for Preservation of the Cultural Record)承担。该学院提供博士、硕士、双硕士以及副修等级别的学位教育。其硕士培养计划中的课程设置既支持学生获得图书馆学或信息学的全面训练,也为学生提供在特色学科研究领域深入学习的机会。其中,文化记录的保护便是该学院三大特色研究领域之一。这一方向的硕士培养计划致力于为学生提供文献保护与修复相关方面的基础知识和高级技能的培训,涉及档案与记录管理、纸张与书籍修复、博物馆研究与保护管理等。此外,该学院的高级专业资格证书进修计划还为有工作经验的信息从业人员提供了获得“Conservation”和“PreservationAdministration”两种专业培训并取得证书的机会。

与上述硕士培养和高级专业资格证书进修计划相配合,德州大学信息学院设置了一系列文献保护与修复相关课程,以完整的课程体系、雄厚的师资队伍、丰富的教学经验、理想的实践设施致力于文献保护与修复人材的培养。论文从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方面加以分析。

1 课程内容概况

据分析统计,不计其他课程中的相关专题讨论及实习课程,德州大学共有文献保护与修复相关课程17门,如表1所示:

“现代社会的档案、记录及其保护”面向硕士生讲授有关文艺复兴时期至今的档案事业、记录管理和保护管理。教学目标包括:①回溯以美国为主的档案事业、记录管理以及档案和记录保护的发展历史,包括记录的生成和保留、记录依附的载体以及为了对记录信息进行控制管理并延长其生命周期而发展和积累的基本原理与方法论;②考量记录、档案及其保护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以及社会地位对于档案事业的影响;③加强明确叙述和研究历史问题并展现调查研究结果的能力。与教学目标相一致,教学内容也包括方法层面的历史研究相关知识,如历史研究概况、特性和操作方法等以及专业层面的档案、记录及其保护相关知识,如档案基金会、档案职业、国家档案和联邦记录、记录管理、载体与技术、处于危险状态的档案和记录、档案和记录保护的发展、20世纪的档案事业等。从教学内容可以看出,该门课程涉及档案和记录这一类文献的保护,但同时包括档案学专业的其他基础知识,并非文献保护与修复的通论性质课程。正如课程负责人David B.Gracy II在其2006年春季的教学大纲中所言“这是一门历史课程”,“现代社会的档案、记录及其保护”侧重于文献保护事业发展史的介绍,因此,笔者认为,或可用“历史”作为该门课程的内容关键词。

“保护概论”是面向非文献保护与修复专业的图书馆学、信息学和档案学硕士生开设的基础课程,介绍与图书馆和档案文献保护与修复相关的若干问题,包括文献退变的类型和原因、处理方式、保护项目的组织等。教学内容包括:状况调查与保护需求评估;纸质文献的结构与退变;照片的结构与退变;多媒体材料的结构与退变;馆藏保管;环境监控设备;保护意识的普遍形成;可选择的修复处理;创建永久数字收藏;保护性载录格式转换;灾难预案;保护项目的建立等。从其教学内容可以看出,这是一门“通论”性质的文献保护与修复课程。

“记录资料的保护与保管”的教学目标是使参与本课程的硕士生理解“外部防护(extrinsic care)”这一保护图书馆馆藏的举措的技术现状及最重要且最有效的方式。所谓“外部”,义指区别于直接作用在文献资料本身的修复处理。教学内容包括环境状况监控和记录维护;控制环境的方法;馆舍设计和改造中对于记录资料保存的考量;主要类型的记录资料的保藏优先原则和实践操作细节;记录资料在使用、运输、复制和展览过程中的保管;非书资料(如缩微胶卷、照片、手稿、地图、磁性记录载体、图画等)的存储和处理;生物侵害及其控制;灾难恢复;空间设计与使用等。虽然限于“外部防护”,但考察其教学内容,涉及文献保护的各个方面,也应视为一门“通论”性质的课程。

“保护项目管理”向将要在图书馆、档案馆等文献保藏机构从事保护管理的学生讲授如何管理从需求评估到物理处理或载体转换的选择等全方位的文献保护活动。通过课程学习要实现以下目标:①熟悉保护项目的组织模式及其与大型图书馆或档案馆的组织和使命的关系;②理解需求评估在保护项目中的地位并掌握评估保护需求的工具;③理解一个成熟的保护项目的主要运作组成部分;④练习对于成功管理保护项目至关重要的多种方式的沟通技巧;⑤运用其他保护课程所学的保护知识以及实践经验。课程内容包括调查文献保护在图书馆或档案馆中的地位和组织情况;设计和综合保护项目;需求评估和保护方式选择;管理保护项目中的各个组成部分;员工和用户教育;筹慕款项和撰写赞助计划申请书;人员配置;成本分析和预算等。从上述教学目标和内容可以看出,“保护项目管理”是德州大学文献保护与修复课程体系当中的高阶课程,需综合其他课程的基础知识方可完成,而“管理”则可视为这门课程的核心内容。

“创建永久数字收藏”介绍创建永久性数字资源收藏的操作活动,帮助学生从馆长的视角理解需要进行数字化的载体以及数字化过程中与技术或管理相关的知识和经验。包括元数据的生成以及长期存取的数字化保护策略等。“数字”可作为其内容关键词。

“电子记录永久保存若干问题”关注与各种来源的电子记录相关的问题,包括为了长久保存而对记录所作的保护性载录格式转换。课程涉及载体更新,转换为中性格式vs.尽量保持原始格式,迁移,按需迁移;

数字文献的显著特征及对其加以保护的重要性;格式与元数据;电子记录长期保存中的数字签名、消息摘要、真实性和鉴定;电子记录存储库的建设、使用和管理等。本课程旨在使面临为长期保护记录或其他数字文献而需构建有效的电子记录存储库问题的档案馆或数字图书馆从业人员了解其中的主要困难所在、需要采取的解决措施以及如何寻求帮助。该课程侧重于“电子”文献的保护。

“音频资料保护与载录格式转换概论”侧重于音频资料保护和载录格式转换中的经济学问题,噪音降低和稳定性问题,用于存储声音的现代载体的稳定性问题等。“高级音频资料保护与载录格式转换”是其后续高阶课程,侧重于载录格式转换的相关问题,包括:不同格式信息的变换;优先进行载录格式转换的资料的选择标准;侵入性修复或最低限度修复的考量;非常用格式研究;音频资料最大量信息恢复的方法等。这两门课程侧重于“音频”文献的保护。

“图书馆与档案馆文献修复”向硕士生讲授文献保藏机构进行修复处理的理论、政策和实践,涉及材料科学、保藏处理、预防性处理和治疗性处理等。是侧重于文献修复的一门“通论”性质课程。

“图书实验室I-Ⅲ”是在图书实验室进行的三门系统的修复实践课程,为文献保护与修复专业的硕士生和进修高级专业资格证书的从业人员而开设。其中I包括图书馆和档案馆资料保护的修复性处理基础介绍,通过设计和制作保护性函套和使用适当的维护程序对馆藏进行成体系的保管等;II通过传统的和现代的图书修复材料及实施技术的详细练习和学习,介绍纸张修补、修复和图书馆书籍装帧;III涉及书籍修复的检查、存档和处理程序,高级修复装帧,制订维护流通馆藏的技术标准和规范等,并为学生开始个人修复研究计划做准备。均为“实验”课程。

“高级修复处理”允许文献保护与修复专业的学生在图书实验室和纸张实验室进行个人修复研究计划。该课程要求学生完成若干个图书处理计划,包括:决策和存档,探究图书处理和保护专门问题或特殊领域的个人计划和工作组;实验室案例;灾难响应和恢复等。属于“实验”课程。

“纸张实验室I-II”是在纸张实验室进行的两门系统的修复实践课程,为文献保护与修复专业的硕士生和进修高级专业资格证书的从业人员而开设。其中I旨在为学生介绍修复古代纸张的基本理论和技术,鼓励学生培养恰当运用这些技术的判断力;II旨在扩展和提高学生的修复处理知识和技能,要求学生能针对特定收藏做出修复处理决策。均为“实验”课程。

“修复科学I-II”向文献保护与修复专业的硕上生和进修高级专业资格证书的从业人员介绍图书、照片、手稿等的构成、鉴别和修补所需材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教学内容包括粘合剂,分析技巧,纤维素、淀粉和蛋白质,颜色、光线和化学,酶,功能团,现代纸张制作与材料,容模,聚合体,氧化还原反应,皮革与羊皮纸,溶剂等。偏重于修复“材料”的讲解。

2 课程体系分析

结合上述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开课次序等加以分析,德州大学的文献保护与修复相关课程体系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2.1 内容全面,结构合理

从上述课程内容分析及关键词选取可以发现,既有通论性质的综合课程,又有专论性质的历史、管理、数字、电子、音频、材料等专题课程,基本上全面涵盖了文献保护与修复领域各个方面的内容。“保护概论”的授课对象是非文献保护与修复专业的图书馆学、信息学和档案学硕士研究生,介绍文献保护基础知识;“记录资料的保护与保管”关注文献的“外部防护”;“图书馆与档案馆文献修复”的教学内容主要是文献修复的理论、政策和实践。三门课程虽同属通论性质的课程,然各有侧重,并不重复。各门专论性质的课程或从事业发展的不同角度(如“现代社会的档案、记录及其保护”),或从文献载体的不同类型(如“音频资料保护与载录格式转换概论”),或从实际工作的不同环节(如“保护项目管理”)对文献保护与修复加以深入探讨,与通论性质的课程一起,为学生提供了获得合理的文献保护与修复知识结构的机会。

2.2 层次分明,承接有序

从表1不难发现,德州大学整个文献保护与修复课程体系当中又有一些自成系统的课程模块。如“音频资料保护与载录格式转换概论”、“高级音频资料保护与载录格式转换”、“图书实验室I-III”、“纸张实验室I-II”以及“修复科学I-II”。这些课程模块在教学内容上由浅至深,在开课顺序上由基础到综合,并且通常由同一位教师负责教学,体现了层次分明、承接有序的特点。

2.3 理论与实践并重

17门文献保护与修复相关课程中,有6门实践课程,而在部分理论课程当中,亦包涵了实践教学环节。从几门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看,实践课程实以理论课程为基础,学生在完成相关理论课程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实践课程亲身体验,从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文献保护与修复是图书馆、档案馆等文献保藏机构的实际工作环节,文献保护与修复知识是应用型的知识,必须通过实践操作方能真正掌握。除实践课程外,德州大学还提供了6门实习课程,充分体现了其对文献保护与修复实践教学的注重。

2.4 保护与修复分明――兼论Preservation与Conservation的中文译法

从表1的“关键词2”一列可以看出,德州大学在设置文献保护与修复课程时,对于Preservation和Conservation这两个相关而又相异的内容进行了区分。综合考察8门Preservation课程,可以总结出Preservation所涵盖的主要内容包括:文献保存状况调查、文献保护需求评估、不同载体文献的结构、不同载体文献的退变及原因分析、文献保存环境监控、文献载录格式转换、文献保护意识的培养、文献保护项目的建立与管理、灾难预案与恢复等。综合考察9门Conservation课程,可以总结出Conservation侧重于纸张修补、书籍装帧等文献修复处理方法的原理、考量、选择和操作。不同的主要内容体现了两者的相异之处。而Preservation的两门通论性质课程“保护概论”和“记录资料的保护与保管”的教学,除前述主要内容外,均涉及Conservation课程的内容,体现了两者的相关性。这一相关性表现为Preservation这一术语在概念外延上较Conservation宽泛,有些时候,Preservation可以包括Conservation。

我国在Preservation与Conservation两个术语连用时,通常将其择作“保存与保护”或合译为“保护”。从上述德州大学两类课程的内容分析来看,这两种译法并不合适。文献保护通常可分为预防性和补救性两种类型,结合上述两类课程的内容,或可将Preservation视作文献的预防性保护,而将Conservation视作文献的修复性保护。而由于Preservation又可涵盖Conserva-tion,因此,笔者认为,可将Preservation译作“保护”,将Conservation译作“修复”,则两个术语之间的相异性和相关性均得以体现。

3 结语

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学或档案学专业的文献保护与修复教学基本上局限于通论性质课程的开设。然其“通论”亦仅偏重于传统的档案文献载体知识的介绍和环境控制等,较少涉及文献保护管理的内容。至于采用西方装帧方式的精装或平装书籍的保护与修复方法和理论,更是鲜有涉及。如前面所述德州大学通论课程“保护概论”中所涵盖的状况调查和保护需求评估、日常馆藏保管、修复处理方法的选择、创建永久数字收藏、文献载录格式转换、灾难预案和文献保护项目的管理等内容,在国内的通论课程中基本没有涉及。这一情况与我国文献保护与修复的研究现状有关。目前我国的文献保护与修复研究仍停留在技术层面,偏重于介绍以书籍为主的古文献的常用修复方法和操作过程,实践性和可操作性不强,对实践经验的总结较简单,尚未上升到原理和理论的高度。

涉外护理论文范文9

1涉外护理专业开设生物化学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1.1涉外护理专业现状

当今世界,高素质护理人才相对缺乏,给我国护理人员创造了更多走出国门、走进国际市场的就业机会。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的优势,进一步提高我国医学护理职业教育水平,培养符合国际市场需求、且富有竞争力的护理人才是我国护理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涉外护理专业即是在这种社会背景和需求下应运而生的。2006年,成都医学院护理系与英国兰开夏中央大学合作,首开我校首个涉外医学本科专业———国际护理专业,该专业学生需在国内就读三年,理论成绩和英语水平(雅思)达到既定要求后,即可赴英国兰开夏中央大学留学1-2年,修完必修学分后可以取得英联邦国家认可的本科毕业文凭并可留在英联邦国家从事职业护理工作。目前首批赴英留学的8名2006级同学中已经有6人圆满完成学业,并取得执业资格。

1.2生物化学双语教学的意义

生物化学是所有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其基本理论是学习其他专业课程的重要基础。而双语教学(Bilingualeduca-tion),指的是用非母语进行部分或全部非语言学科的教学,是培养学生能同时驾驭两种语言的教育手段[2]。采用双语教学模式学习生物化学,不仅可以使涉外医学生充分掌握生物化学的经典理论,同时还可以了解生物化学日新月异的变化,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专业外语水平,而且可以有效模拟国外教学语境,利于涉外学生在国内本科阶段的学习与国际接轨,便于学生留学英国期间进一步进行学术研究和国际交流,为顺利完成学业提供有力保障。

1.3双语教学的侧重点涉外护理专业生物化学

双语教学,重点不是双语,而是生物化学专业知识的教学,双语只是一种教学方法,提供一种特殊的语境。因此,其目的不仅仅在于提高专业英语水平,而是通过同时使用母语和外语进行教学,培养学生以英语为工具获取科学知识的能力。在双语教学中,需要着重训练学生运用外语来进行思维活动,强化第二语言的语言技巧和思维,促使学生较快提高外语水平。否则专业教学变成外语教学,就失去了双语教学的意义。

2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力量是双语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由于英语并非母语,且生物化学所涉及的知识范围极其广泛,专业词汇量巨大,要求能熟练运用外语讲解专业知识,而不影响教学质量,这对于教师,尤其是年龄偏大的教师具有很大的挑战和压力。为此,在生物化学双语教学具体实施前,我校特别组织了一批具有博士学历和较丰富生化教学经验的中青年骨干教师进行校内集训,通过考核选派其中一些优秀教师到英国兰开夏中央大学进行为期3个月的短期英语教学培训,还有一些被派往国内教学机构参加双语教学培训,以加强教师双语教学能力。课程开始前,由教研室组织涉外生物化学双语教学集体备课,讨论教学内容和设计安排;在每次授课前,授课教师还须进行两次试讲;授课时由学校电教中心进行教学录像;课后,通过观看授课录像,对教师教学进行点评。同时,一线授课教师还要积极参与教研,通过教研促进教学内容的改革,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由教研第一线的教师结合国内外的研究进展进行讲授,上课生动、具体。

3教材建设

如何选用合适的教材是生物化学双语教学的重点,对于教材选用上务必注重易接受性和先进性相结合原则[3]。双语教学应尽可能选用语言表达地道的英文原版教材,这样便于与国际接轨。但使用原版教材确有困难:一是原版教材价格昂贵,会增加学生经济负担;二是原版教材内容较多,不适用于我校的教学学时安排;三是很多原版教材的难度过大,不适合我校国际护理专业的教学要求。这些不利因素对我们开展双语教学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在教材的选择上,我们最终采用了折中的方式:选用国外简洁易懂的经典入门级教材《InstantNotesSe-riesBiochemistry(影印版)》作为主讲教材,授课和考核均以此原版教材为主。同时为了便于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我们辅以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经典权威教材《生物化学(第7版)》作为参考教材,免费供给学生课后阅读。

4学生的素质建设

学生的认可和接受能力是影响双语教学效果的另一个关键因素。为此,在我校组建涉外医学专业之初,首先由教务处组织学生及家长座谈会,使他们明确涉外医学专业双语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帮助他们排除畏难情绪,树立信心,自觉配合双语教学的实施;由生物化学教研室组织学生问卷调查,明确学生能够接受的双语教学过程中“汉-英”比例;由外语教研室组织摸底测试,包括听、说、读、写等语言能力,洞察每一名涉外学生的基础英语实际水平。综合各项反馈信息,同时借鉴其他院校的双语教学经验,最终采取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在双语教学初期,大量采用英文课件,较为浅显的内容如“蛋白质的结构和性质”等用英文讲解为主、中文讲授为辅,较难理解的内容如“核酸的组成和结构”等用中文讲解为主、英文讲授为辅的方法;随着学生英语水平和接受能力的提高,尤其是其逐步适应双语教学模式后,在教学中后期逐步提高英语讲授的比重,在讲授“重组DNA技术”时,几乎全部用英文讲授。此外,为了避免学生对专业英语单词的理解困难,在每章结束后,我们均会将下个章节所涉及的英文讲义和主要专业词汇的中英文对照等资料印发给学生,让学生上课前做好预习,这样他们在听课时就不会因感到陌生而反应迟钝。

5教学效果

评判双语教学改革成功与否主要有两方面的标准:一是学生的反馈意见:经过各方面努力和配合,课终问卷调查显示学生对双语教学授课教师满意度均可达到95%以上;对所学生物化学专业知识掌握的满意度可达80%以上,认为双语教学既能满足专业知识的掌握又能提高英语水平的同学也达到了80%。二是考核成绩:如果用双语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而用汉语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那始终走不出汉语单语教育的模式。根据双语教学的特点,我们采用全英文命题,题型以客观题(如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为主,主观题(如简答题)为辅,答题方式不硬性要求学生以全英文解答,但可以对使用英文答题者将进行额外加分鼓励。以2006级国际护理专业为例,该班共16名学员,平均成绩为78.88分,其中80分以上有8人,占总人数的50%;此外,对2006级国际护理专业追踪调查显示,其雅思一次通过率也达到了50%,目前已有6人顺利完成学业,获得英联邦执业护理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