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爱情心理学结课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27 16:38:44

爱情心理学结课论文

爱情心理学结课论文范文1

【关键词】农村;初中生;仁爱品质;积极心理学

一、研究目标

(一)认识性目标

1.培养农村初中生仁爱品质需要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

2.学生仁爱品质的养成需要仁爱动力系统的良性循环。

(二)实效性目标

1.有效提升了学生的仁爱品质和能力。

2.有效构建了学生的仁爱动力系统。

二、研究内容

(一)进行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仁爱能力的研究。

(二)开展构建学生仁爱动力系统的研究。

三、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随机分层抽样法、整群抽样法、图表法、文献法。

四、研究措施和活动

我校把该课题工作列为学校的特色工作,围绕课题研究,课题组开展了培养学生仁爱品质的大量活动,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课题前期准备阶段的主要活动有组建课题团队、制度建设。课题成功立项后,研究措施和活动按普及―实践―提炼的指导思路划分,主要有三大类。即学习提升、实践提炼和总结梳理。具体介绍如下:

(一)课题主研团队建设。

(二)制度建设。

(三)学习提升。

近两年来,为了提升课题主研成员和参研人员的心理援助专业能力和教育科研理论水平,同时也为了提升大众对心理援助的常态接纳度。学校多次以“请进来,走出去”和购买专业书籍的方式进行师资培训。

1.市教科所吕安所长、彭晓明主任莅临学校调研指导课题研究工作。

2.聘请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李萍教授对全校师生、家长作关于学习效能和家长效能的心理讲座。

3.课题组购买书籍供全体老师传阅。

4.课题负责人、执笔主研、主研、班主任先后外出培训、考察,返回后在课题推进工作中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四)实践提炼

本课题属于应用型研究。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构建仁爱动力系统,培养学生的仁爱品质。为此,课题组开展了丰富的以心理援助为主题的实践活动。

1.优化学生社会支持系统。

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成员主要为同学、教职员工和家长。在本课题中,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成员也是学生的仁爱动力系统成员。学生接受仁爱,拥有仁爱能力后自然会传递仁爱,传递仁爱的积极体验形成积极情绪条件反射后,自然会回报仁爱。介于此,课题组全面推进了拟发的提升仁爱能力的措施:主题讲座、宣传栏宣传、 “心理暗示语”、“自制心灵鸡汤”、“心理游戏”等。

2.提炼后策略的试点推广。

课题拟发的措施经过实践检验,有效性得到了有力证明,为了扩大课题的辐射范围,更广泛地优化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课题组试点推进了实践提炼后的课题策略:QQ群设“今日分享”栏目、举办以“普及、推广心理援助策略”为主题的讲座。

3.建立援助网络,提升仁爱的意识。

课题研发策略的有效性得到了教育局领导的关注和重视,为了让县域内的学生能更身心健康地成长,我县教学研究室于2016年3月设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岗位,于县域内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我县的心育网络诠释为心育互联网和心育师生网。

(五)总结梳理

课题研究的整个过程都是开放的。我们对部分拟发策略进行了必要的修正。课题组对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梳理后,形成了3本课题校刊,参加了十多次项目申报和成果展评活动。

五、研究取得的成果

(一)认识性成果。

1.培养农村初中生仁爱品质需要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

2. 学生仁爱品质的养成需要仁爱动力系统的良性循环。

(二)操作性成果。

自课题立项以来,课题组针对我校实际情况,从提高学生的仁爱能力和构建仁爱动力系统两个方面入手,开展了扎实有效的自助和助人的仁爱实践活动,形成了具体的分项实施措施。

自助的策略针对的群体是未出现心理问题的正常学生;助人的策略针对的群体是经历了重大负性事件的心理问题易感型学生和已出现心理问题需要心理学专业援助的学生群体;自助助人的策略针对的群体是所有的学生。课题研发的三类策略既相对独立,又相互渗透、融合。自助产生的仁爱能力让学生更好地助人,助人获得的仁爱幸福感让学生更好地自助,助人自助的条件性积极情绪反射让学生付出与获得的仁爱能量得到了守恒,让学生仁爱品质的动力系统得到了良性的循环。下面就本课题研发策略作具体阐述。

1.自助的策略。

此策略存在的价值:农村初中生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既缺乏兄弟姐妹的陪伴,又缺乏多子女家庭孩子间的互助意识。这些特殊性导致了,农村初中生对支持系统中同W的依赖虽高,但却没能得到需要的帮助,因此提升学生的自助意识和能力就尤为重要了。自助的策略实施以来,学生通过多渠道的自助,心理素质得到提高,潜能得到开发,仁爱能力得到提升。自助的策略具体分类如下:

(1)提升心理素质,增强仁爱能力。

①培养学生正面解读消极事件的能力和习惯。我们每个人都有把事情想到自己可以接受的权力和能力。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做情绪的主人,课题组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征文、工作坊等方式引导学生做正面解读。

②编辑课题组校刊《心灵港湾》、《主研文集》、《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

③优化心灵谈话法。优化学生心灵的目的是为了构建学生的精神庇佑所,在学生的精神庇佑所里,仁爱了会宽容,宽容了会感恩,感恩了会奋进,奋进了又会更好地仁爱……在仁爱的循环里,仁爱、宽容、感恩、奋进四种积极心理品质是互相融合,互相促进的。

(2)潜能开发。

①举办心灵港湾工作坊。工作坊的理论建构是:阿德勒团辅;中科院刘善循教授的6S超级学习策略;社科院许金声教授的全人心理学理论;辽宁金洪源的元认识理论。三年多来,课题组在校内对学生提供的工作坊主题有“提升逆商AQ”、“元认知学习法”、“优化亲子关系”、“遇见未知的自己”、“发散思维训练”等。团辅后,学生的潜能得到了开发,仁爱能力得到了提高。

②构建心灵花园。此策略的主要研发理论:冥想放松、自我催眠、刘善循学习理论(高效学习状态:一份好心情;身心放松;头脑宁静而清醒)。研发此策略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在身心疲倦时,有退避的心灵空间。

③积极心理暗示。我校运用积极心理暗示的措施形式多样。学校的笑脸墙是图片暗示;班级文化栏“心灵港湾”中的心理暗示语是自我语言暗示;班级文化牌中的班级口号是集体语言暗示;班主任寄语是他人语言暗示。

2.助人的策略。

该策略存在的价值:农村县城、乡镇缺少专业的心理咨询中心,就是县级医院也很少有由专职医生坐诊的心理咨询科,农村初中生求助心理学专业帮助至少得到市里,路途远,诸有不便;社会专业心理咨询机构所收咨询费用高,一般农村家庭较难接受,导致陷入心理问题的学生讳疾忌医,不能及时得到心理学的专业帮助。在助人策略中,付出爱、接受爱、传递爱、回报爱的循环有力地增强了学生的仁爱能量。助人策略具体如下:

(1)关注心理问题易感群体,助其恢复身心状态。

①运用心理测评专业软件筛查、预防。定期对学生进行常规性的心理状态测评,可以及时准确发挥社会支持系统的力量。

②房树人测试。房树人测试能透过被试的房树人作品投射出个人的心理状态,可以作为测试学生心理状态的普查筛选工具。被试只需用铅笔在一张A4纸上任意画一幅包括房子、树、人物在内的画就可以了。

③举办以调适考试状态、管理情绪等为主题的讲座。课题组常规提供的主题讲座有《中考,我来了》、《快乐地做情绪的主人》、《正面解读,快乐成长》、《实现心中的梦想》等。

④编导演心理剧。心理剧通过特殊的戏剧形式宣泄情绪、消除内心压力和自卑感,增强学生适应环境和克服危机的能力。

(2)专业心理学干预,助其体验被助的幸福。

①筛查报送。心理问题像身理疾病一样,发现得越早越容易高效干预,筛查报送主要是由同学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完成的。

②预后支持。在学生接受心理干预后的心理成长过程中,同学需要为学生提供轻松的成长环境。

③心理咨询室提供个案咨询。三年多来,来访学生发给咨询室老师的感恩短信达几百条。

3.自助助人的策略。

此策略的存在价值。农村初中生中,绝大部分人没看过一本心理类书籍,超过一半的学生在家里没有用利用网络查资料的条件,他们的上网率平均达不到1周1次。自助助人的策略实施以恚各类信息的相互分享使学生获得了大量的运用类心理学知识、心灵成长故事、成长中的心灵感悟、修心格言等精神食粮。精神食粮的补给使学生的仁爱品质和仁爱能力得到了很好的提升。自助助人的策略具体分类如下:

(1)校园广播站设心灵成长故事栏目。该措施的研发理论为,宽容、仁爱、感恩、奋进是人类精神的庇佑所。促进学生精神成长的核心力量是爱!感受到爱的人会真正去爱,爱了会有宽容,爱了会有感恩,爱了会有奋进。爱会传递,恨会感染,充满爱的心灵,恨无处藏身;充满恨的心灵,爱无处藏身。

(2)学生自制心灵鸡汤。心灵鸡汤笔记本是学生用以记录能给自己心灵滋养的正能量信息的笔记本。

(3)心灵的港湾。设计该文化栏目的目的有:一是让同学们在暗示语的帮助下养成良好的习惯,不断完善自己;二是让同学们拥有美好的天使般的心灵,拥有发现真、善、美的天使般的眼睛。心灵的港湾很好地体现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

六、研究取得的效益

(一)我校学生行为习惯得到很好的改善。

学校实施培养学生仁爱品质的策略以来,学生的行为习惯有了很大的改变,德育处违规违纪的学生人数逐年降低。

(二)各级各类奖项。

1. 2015年李琴老师独著论文《考试焦虑学生的心理咨询个案报告》获本课题总课题组征文赛一等奖。

2. 李琴、黄光兵合著论文《培养农村初中生仁爱品质的策略》获总课题组征文赛一等奖。

3. 李琴老师获北京心理卫生协会学校心理卫生委员会和部级总课题组颁发的“课题研究先进工作者”称号。

4. 邱凯霞老师独著论文《农村中学师生仁爱关系与英语课堂教育效果》获总课题组征文赛一等奖。

5. 陈四新老师独著论文《德育工作中仁爱品质的培养》获总课题组征文赛二等奖。

6. 罗雪梅老师独著论文《让仁爱之光照耀语文课堂》获总课题组征文赛二等奖。

7. 黄辉老师独著论文《班主任工作中的仁爱教育》获总课题组征文赛二等奖。

8. 2016年李琴、周玲老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成果―《积极心理学引领 课题策略实施―优化学生心灵的心理咨询个案报告》在2016年四川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评选活动中荣获一等奖。

9. 2016年心育课题《对农村初中生实施心理援助的策略研究》的课题阶段成果荣获2016年度四川省教育科研资助金项目课题研究阶段成果二等奖。(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很好地弥补了省级课题研究中关于优化学生社会支持系统的薄弱环节)

(三)各级部门、单位肯定。

2015年团县委部署课题组承担仁爱类讲座:《正面解读,快乐成长》、《关注孩子,传递爱心》。

2015年我校心育课题组为公安局设计心理咨询室并在需要时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2015年我县迎教育均衡发展的国检时,丹棱县教育局领导让本课题执笔主研参加座谈会并向教育部领导介绍我校的课题工作。

2015年丹棱县教育体育局微信公众号以《丹棱二中部级子课题“农村初中生仁爱品质培养的策略研究”获奖》为颂夥⒉嘉倚?翁獾难芯啃Ч。

2016年课题组提交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材料《秉承积极心理学理念,提升学生精神核心素养》被选送参加眉山市教育局组织的素质教育座谈会。

2016年我校的促进学生心理成长的课题策略和心理健康教育特色模式形成的论文《心系全体 关注个体》被县委宣传部作为德育典型案例报送至眉山市委组织部评奖。2016年县教研室设心理教研员岗位,课题执笔主研李琴老师为我县兼职心理教研员。2016年团县委部署课题组撰写: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经验文章《实施心理指导策略 ,提升积极心理品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示范点工作介绍及总结。

2016年课题执笔主研李琴老师被丹棱县妇联选派至眉山参加 “幸福使者,母亲课堂”骨干讲师培训班的培训。主办单位是市妇联和市教育体育局。

2016年县精神文明办、县教育体育局决定把全县唯一的“未成年人心理成长指导中心”建于我校。建成后的指导中心功能室完备,设备齐全,建设方案的资金预算为45万,全部由政府出资。

七、参考文献

《爱的五种语言》 (美)(Dr・Gary Chapman)盖瑞?查普曼著,王云良译;出版社 中国城市出版社;出版时间 20060年。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文件印发单位 教育部;颁布时间 2012年。

《积极心理学》(爱尔兰)Alan Carr著,丁丹等译;出版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 2013年09月。

【1】万.美国中小学校园欺侮现象之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14.

【2】张海燕,刘丽.学校欺侮行为干预研究综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5).

【3】张文新,纪林芹.关注学校中的欺负问题[J].教育科学研究,2005,(1).

【4】徐本华,李新旺.关于儿童欺负行为研究的思考[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

学社会科学版),2002,(24).

【5】武建芬.中小学生的欺负行为及其心理分析[J].山教育学院学报,1999,(1).

爱情心理学结课论文范文2

兴趣是起点,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习兴趣的调动更要注意深层次的挖掘,充分利用教材内容,让学生体味情趣、谐趣、理趣、志趣的高品位趣味。

一、情趣

源乎人的情感领域又作用于人的情感领域的高尚志趣。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叩开学生的心灵门扉,激发起的兴趣将是持久的、强烈的。从内容上来看,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篇目蕴涵着童稚之情,如《社戏》;师生之情,如《我的老师》;人伦之情,如《背影》;奉献之情,如《荔枝蜜》,等等。可以说,一部语文课本,就是一个广袤的人类爱自然、爱他人、爱生活、爱生命的感情之林,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漫步其间,以心换心,以情激情,使其受到震撼与感染,学生将会领略到人类情感世界的旖旎风光。

1. 奇情。《我的老师》记叙了童年时代的“我”受到老师的呵护,最后写“梦中寻师”的事,凸显了师爱生、生爱师的眷眷深情。课堂教学中,我们抓住这一奇异之初,引导学生思考比况:①你有过这种奇情经历吗?②这种思念之情通常会出现在什么人之间?③课文中的“我”为什么会如此?④这样写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因为新异,学生讨论也异常热烈。那么,它的效果就不仅仅是课堂短暂的兴趣,还将产生久远的影响。

2.激情。《一面》里有这样一段文字:“正是他!站在前行列最前面的我的同志,朋友,父亲和师傅!……”课文中有这样的学习要求:同志、朋友、父亲、战士,你能区分各自的含义吗?我们深知,这段文字是作者当时幸遇鲁迅先生一面的激动心情的自然表露,言为心声,感情的闸门打开后,情感的潮水奔涌而出,势不可当,对这一无比崇敬的激情,结合学习要求,我引导学生从内容和方法上展开学习:①名称的含义和蕴涵的感情程度;②追踪作者感情历程;③反复朗读加以体会。世上竟有这样的人?同时有多种崇高的身份。学生在这一激情的激荡之下,很快进入角色,和作者同紧张、激动、惊喜。

二、谐趣

源于生活,成于笔端,体现人类智慧的轻松诙谐的趣味。如《狼》、《宋定伯捉鬼》、《皇帝的新装》、《变色龙》等课文,学习这些文章,充分利用这些故事的情节和语言因素,可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较为轻松的学习气氛。

三、理趣

可分为文理之趣、事理之趣、哲理之趣。这种趣味应蕴藉在诸理之中,不像情趣、谐趣那样显现;但一经点拨,学生认同,便会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怦然心动,由认同到赞赏。

1.文理之趣。这是通过对文章结构形式和内在联系的剖析,认识其巧妙之处。比如《有的人》,我为指导学生学与记,通过板书纵横展开,纵向体现课文结构,横向揭示课文内在联系,先用几个关键的字词,一首诗就浓缩在眼前,了然于心中。学生最终通过板书理解了诗的“分承照应”的特点,很自然地赞叹其结构的高超。文章的结构有开有合,或纵或横,并列分承,文章的思路有逐渐收缩也有递进放大,有辐散,有因果,有求同,有求异。通过文脉的揭示,结构的剖析,使学生领略尺幅之中千言之内的山水丘壑,这确是一种有趣的境界。

2.事理之趣。这是通过对课文所叙所议的事进行分析理解,体会其事其理。如《上枢密韩太尉书》,学习时我让学生讨论:苏辙到底为什么要急于求见韩太尉?为什么文章的开头从论“文气”入手?

3.哲理之趣。培根说:“哲理使人思想深刻。”同样,深刻的哲理有能启迪人的思维、激发人的灵感、调动人的情绪。如学习《马说》等时,我就引导学生体会其哲理,用哲学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志趣

结合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业之志和事业之志,使之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产生学习的内心力、内趋力,产生学习的崇高感、责任感。

1.学业之志。在学习《死海不死》时,我让学生辩论:死海最终会不会死?根据教材的内容,辩论的结果肯定会“死”。然而,正在学生认为胜负已定之际,我语出惊人:“不会死!”同时提供了《妙趣横生的地学之谜》中有关的资料:①死海与红海海底大断裂相连,水源不会枯竭。②死海中正繁育一种红色的小生命――盐菌,现在已不死。如此石破惊天,言之凿凿,引起学生的好奇、猜疑,于是我就引导学生认识到,知识真是无边无际的,有很多未知的领域需要我们去探索开发。

爱情心理学结课论文范文3

一、整体感知阶段――通过感知课文内容、中心、结构,奠定进行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教育的基础

首先,组织学生带着下面的问题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中心、结构,获得粗线条的教材结构图,构成学习本课的先行认知结构。本课主要写谁?读了课文,你喜欢高尔基吗?他哪些地方值得你喜欢?课文是通过什么事,来表现高尔基热爱、关心少年儿童的?通过初读、讨论,让学生对高尔基关心下一代的品质,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大概知道,课文是通过高尔基让孩子给他照相来表现高尔基关心少年儿童的。从而,为对学生进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和“实事求是,有根有据”的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教育奠定基础,提供本课德育的固着点。

二、具体理解阶段――通过示范和引导学生,在理解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和表情朗读中,进行运用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分析问题的技能训练

首先让学生细读有关段落,弄清楚孩子怎样请求高尔基,高尔基是怎样同意让孩子给他照相的,并讨论这件事说明了什么。然后通过表情朗读来感受“小摄影师”对高尔基的敬爱与恳求。接着,组织学生精读高尔基认真配合孩子照相的段落,深刻理解写高尔基听从孩子吩咐、主动配合孩子照相的语句(如“咧开嘴笑”“拿了张报纸,按吩咐坐下”等),让学生真切地感到高尔基对下一代的诚挚而深切的关爱。待学生深刻理解这部分内容之后,还可以组织学生表演,用自己的动作语言来深刻感受老一辈对下一代的爱。最后还要提问:当孩子因忘了装胶卷而哭着跑了以后,高尔基是怎么做的?他为什么不仅不生气,反而还那么着急地叫孩子回来?让学生带着上述问题仔细读书,通过讨论和表情朗读来加深对高尔基优秀品质的体验和理解。这样把“关心他人”的情感教育、人生观教育与理解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以及朗读训练,有机结合起来施教,不仅具有全面育人的功能,而且由于坚持了对高尔基其优秀品质的“实事求是”“有根有据”的分析,因而对学生同时进行了一次潜移默化的科学世界观的教育。

三、总结升华阶段――在联系实际、升华认识的教学中,培养学生应用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首先提问:本文突出写了高尔基的什么特点?高尔基为什么不接待记者采访,却一直惦记孩子照相的事?组织学生研读课文,应用抽象思维方法,对已获得的具体、形象的教材进行归纳综合,形成具有充实、丰富内容的整体的高尔基形象。接着提问:高尔基为什么那么爱孩子?依据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组织学生讨论,对教材内容、中心进行评议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孩子是国家的未来、社会的希望,高尔基站在这个高度,特别关爱少年儿童,特别重视对孩子的培养。通过讨论,达到深刻理解教材、升华中心、提高认识、获得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教育的目的。最后,还要向学生提问:在家里、在学校,你感受过别人对你的关爱吗?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和社会生活实际,说一说人们是怎样关心下一代的。人人都在关心我们,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自己身边的爷爷、奶奶、老师、同学呢?让学生认识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进而要求学生关心社会、关心他人,为社会、为他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结合型教学认为,必须从本源抓起,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培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首要任务。初步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应成为思想品德教育的最根本的目标。只有这个目标,才能将各种纷繁的德育内容统一起来,五爱教育才有坚实的根基,只有围绕这个目标组织教育活动,才能形成学以致用的思想品德教育体系。我们还认为,学科教学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只要将二者紧密结合,才可能将思想品德教育落到实处。思想品德教育只有在学以致用的过程中,才能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才能从知、情、意、行不同角度全面、统一施教。总之,思想品德教育只有从本源抓起,构建学以致用的德育结构,与学科教学紧密结合,才可能获得事半功倍、高质高效的效果。

爱情心理学结课论文范文4

关键词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大爱精神 生命关怀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6.003

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整个社会最富朝气、最富活力、最富创造力的青年主力军。但近年来,大学生漠视生命、否定生命现象屡屡发生,究其根本原因是对生命关怀意识的缺失,生命关怀教育薄弱所导致,生命关怀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已日渐显露。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深化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构建大爱精神视阈下的大学生生命关怀教育,是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思维进路,也是加强和改进当前大学生生命关怀教育的一种理论探索。

1 大学生生命关怀缺失的表现

近年来,大学生轻视生命、伤害生命及浪费生命的现象已屡见不鲜,这些现象的发生方式尽管不同,但极其相似的一点是:对生命的关怀意识薄弱,其现实表现要分为三类:

一是,对自身生命缺乏关怀意识,出现了“漠视生命”、“否定生命”的现象。据大规模自杀调查结果公布,自杀死亡占全部死亡人数的3.6%,在15~34岁人群的死亡原因中,自杀是第一原因。二是,部分大学生不仅漠视自己的生命,也不珍惜他人的生命,更不会去关怀发生在他人身上的痛苦,出现了暴虐生命、游戏生命的现象。“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我国高校学生违法犯罪的,占在校生总数的1.26%”,如2011年3月23日,西安音乐学院钢琴系大三学生药家鑫交通肇事后行凶杀人案件;2013年4月,年仅25岁的复旦研究生黄洋遭室友投毒身亡等,像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大学校园中各种生命暴力行为,其背后都昭示着当事人个性心理的扭曲畸变及关爱生命的法制意识缺乏。三是,部分女大学生自身安全防范意识薄弱,进而出现多起女大学生失联、囚禁、遇害案件。例如:2014年8月9日,20岁的女大学生高渝在重庆“搭错车”不幸遇害。大学校园外的种种大学生遇害案件表明,部分大学生的沟通能力、判断能力、防范意识、自救能力过于薄弱,大学生生命安全防范教育亟待加强。

2 大学生生命关怀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是,西方文化思潮影响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确立。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西方各种文化思潮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一些大学生不加批判地吸收西方文化思潮中的观点,媒体网络报道对漠视生命和暴虐生命的猎奇性、夸张性报道遮蔽生命最基本的道德底线,加之社会上盲目求财、金钱至上的人越来越多,富二代、官二代等炫富攀比现象日益突显,导致部分大学生三观颠覆,道德失范现象严重,失去了对生命最基本的敬畏和关爱。

二是,学校和家庭教育生命关怀教育薄弱,部分高校的教育目的过分功利化。大学教育过分注重功利目的,把人的发展等同于经济的发展,认为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什么,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就讲什么,道德教育就是为市场经济服务,忽视了“关怀”与“爱”的精神追求与人本价值。当代大学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的父母,祖父母,往往对其过分溺爱,养成其自以为是的性格。加之多数家长只注重物质上透支付出,精神上忽视关爱,没有意识到自身的真正想法与需求,没有平等的对话与关爱家庭教育,压迫式、命令式、批评式、包办式的教育与成长环境,造成性格孤僻,不善交往,缺乏社会安全防范意识和是非判断能力,甚至人格扭曲,厌世厌学情绪严重,没有良好的心理调解方式和疏通渠道,导致部分大学生漠视生命、否定生命。

三是,大学生自身践履能力不足。大学生心理正处于特定的心理时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式的教育方法有一定程度的逆反心理。心理逆反作用导致大学生对待领导、老师、父母长辈的劝导漠视和抵触,思想上容易走极端,行为上自我放纵,情感往往大于理智,对那些没有很好适应心理转变、没有明确进入社会角色的大学生来说,生命责任意识也就成了虚无飘渺的抽象概念与说教,他们无法正确认识到社会赋予自身的历史使命,缺乏对自身和他人生命关怀的强大动力。

3 大爱精神视阈下大学生生命关怀教育的理论内涵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①十报告中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从“爱”和“文化”两个方面理解,“人文关怀”也包含了“爱”,这种“爱”是人所具有的一种主动力量,是对他人主动的渗透,它包括给予、关怀、责任感、尊重和理解等,立足于平等的人文关怀,把满足社会的需要与个人的需要统一起来,这与社会主义“大爱精神”的精神实质是一致的,“因为一切大爱都是自觉自愿的发自内心的爱,完全是依靠爱人者的内心信念和主动精神转化为行动。”②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指出:“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好老师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通过真情、真心、真诚拉近同学生的距离,滋润学生的心田,使自己成为学生的好朋友和贴心人。”③大爱精神视阈下的大学生生命关怀教育就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以爱心、责任培育为核心,引导大学生关注自身生命状况和生命意义,珍爱生命,关心自我和他人,关心自然与社会,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人文关怀方式。

4 大爱精神视阈下大学生生命关怀教育的实践路径

4.1 渗透与单一课程相结合,将大爱生命关怀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

以大爱生命关怀为切入点,将单一课程和渗透课程相结合,把大爱生命关怀融入思想政治课,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课主渠道作用,让“大爱生命关怀”成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一方面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增加大爱生命关怀的内容,从大爱生命关怀的真实事例入手,让受教育者了解如何去发现生活世界中的“真”、“善”、“美”,教育者要避免单纯地去教会受教育者多少知识和本领,要从教条灌输到生命叙事的转变,要用深入浅出的方式使受教育者了解生命的诞生、发展、衰老、死亡等自然规律,逐渐让他们学会在内心中树立生命神圣的信念,尊重、理解、关爱一切生命,并且充分发挥主体内在的大爱关怀意识,对自我生命和他者生命保持敬畏。

另一方面,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三门课程的完备理论课程系统等课程的学习中融入大爱生命关怀,教育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理解人的生命,深化对生命的理解,把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侧重于从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渗透课程开展教育,开设大爱生命教育选修课,将生命科学、生理科学、神经科学、社会学、哲学相关知识相结合,从而传授给受教育者实用的心理知识、正确的伦理规范、日常生活的交往技巧、灵活应变的挫折策略等,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增强心理承受能力,树立自信、自强、自爱的精神,培养健康积极的生活观,加强生命关爱教育,学会调动大爱生命关怀去克服生命中的消极因素,最终使受教育者自觉提升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认识。

4.2 设立大爱生命关怀核心机构

以大爱生命关怀为引导,设立大爱生命关怀的核心机构,营造大学生关爱生命的氛围。大爱生命关怀的核心机构主要包括大爱精神理论研究中心和大爱关怀工作室。

第一,在高校设立大爱精神理论研究中心,积极开展大爱精神中生命关怀的课题研究,中心开展大爱生命教育应以研究理论成果指导教学实践,不断创新探索生命教育的理论方法,狠抓科研,以科研促教学,各高校以大爱精神理论研究中心为依托,针对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定期举办研讨会、交流会,以便各校之间互通情报,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第二,在高校内二级学院设立大爱关怀工作室。一方面,大爱关怀工作室的服务对象应为各个学院全体大学生,转变以往心理咨询室被动地接受咨询的方式,采取主动的对话关爱、个案商谈、电话和网络访谈、微博互动等方式与大学生进行沟通。沟通内容应主要包括: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适应、人生发展规划、人际困难疏导、情感冲突调适、贫困大学生的人生发展指导、人生顺境与逆境的应对、人生价值的科学选择、大学生道德选择问题等,把灌输与渗透结合起来,把课后的隐性教育与课堂上的显性教育结合起来,以大爱师友般的爱心和责任感帮助学生进行理性引导,以细致入微的思想与心理疏导方式走进学生的心灵,以润物细无声的大爱精神实现社会主义主流思想道德的渗透与内化。

另一方面,在学生思想工作中筛选出的确存在心理困惑和精神压力的大学生,建立个别关爱档案,进行长期持续的关怀和引导,并与现有的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相结合,循序渐进地疏导和化解大学生的“问题”,既能充分发挥大爱工作室的校园“缓冲器”和“减压阀”的作用,又能促进大学生从内心自觉认识到自身的心理问题,更加易于接受专业的心理咨询与指导,从而扭转大学生谈“心理问题”色变的现实窘境。

4.3 构建“三位一体”大爱生命关怀

以教师大爱生命关怀为切入点,设立大爱素质导师制度,构建“辅导员+心理咨询师+素质拓展师”三位一体生命关怀模式,加强心理关怀,思想关怀,身体关怀,帮助大学生心理自我调节,思想自我调节、身体自我调节。

爱情心理学结课论文范文5

早恋:由“堵”到“疏”

在高中阶段,师生“谈爱色变”。据媒体报道,2012年温州乐清育才中学曾出过一份《关于对早恋的界定》的公告,里面对早恋危害这样描述:“误学业、害他人,伤身心、易叛逆,既劳累、又伤财,会抑郁、没结果,亲者恨、仇者快。”该公告还规定了7条早恋界定标准,比如,“男女同学单独在无人区、角落里、树底下、花丛中等偏僻处谈话”“在操场上、通道,男女同学并肩散步”等。公告一出,引发微博热议。

然而,“爱情”这两个字眼对高中生的吸引力,并没因此削减。嘉定中光高中校务办公室主任金海燕介绍,这门《古典爱情故事》是本学期全校77门选修课中最供不应求的一门。上课名额从35人增加到了44人。校长路光远表示,有家长在“家校教育共建论坛”上表达对孩子早恋的担心。也有人问:给高中生上爱情课,会不会太早了点?“实际上,高中生到了青春期,加上现在社会环境,他们对爱情这个问题早有自己的看法,无论从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属正常。”路光远说,“我们不是说,学生现在可以自由恋爱了;而是在他们对这个问题有想法的时候,教他们怎么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怎么理性地处理那种懵懂的好感。”他相信,与其将爱情问题捂着,藏着;不如因势利导,与学生一起交流,转“堵”为“疏”。

学生早有自己的看法

“人生短短几个秋啊/不醉不罢休/东边儿我的美人哪/西边儿黄河流。”伴着下课铃,上海嘉定中光高级中学的《古典爱情故事》课堂上传来一阵歌声。窗外陆陆续续聚集了十几个学生,他们趴在窗边,和教室里的同学一起听万玉本老师唱起《爱江山更爱美人》。那天上课的主题是廪君和盐水女神的神话传说。

“你们怎么看盐水女神为爱不顾一切的行为?”课堂前40分钟,《古典爱情故事》的任课老师万玉本从散文、小说等体裁,讲述了廪君和盐水女神的神话:痴情的盐水女神为了留住爱人廪君,一连七日遮天蔽日,阻碍廪君及其部族寻找家园,结果被廪君一箭射死。到了后来的讨论环节,同学们举手之踊跃,以至于未及一一发言就下课了。

“喜欢不等于束缚别人,爱情应该是自由的。”“我赞赏她不顾一切的勇气,但是她的爱情太自我了。”“我觉得廪君射死盐水女神是不对的。为了爱,就要有和全世界为敌的勇气。”学生的回答,让万玉本很是意外。“他们对爱情已有了自己的看法。”2014年刚毕业做老师的他,为了这门课自编了12.7万字的教案。立足“古典” “爱情”“故事”三点,他希望同学们可以透过古典爱情故事学到语文知识、领悟到人性、接触到古典文化。80分钟的课堂时间里,他会讲神话、传说甚至“山南水北”的定义,也会提醒学生在笔记本上记下张爱玲的句子:“遇见你我变得很低很低,一直低到尘埃里去,但我的心是欢喜的,并且在那里开出一朵花来。”

从廪君和盐水女神的故事讲到爱情与自由、平等时,万玉本笑着问,“你们现在有独立的人格吗?有自由的时间吗?所以我现在不建议你们恋爱。下课后,一群学生七嘴八舌,他们很喜欢这门课,能学到语文也能了解爱情,“比楼上讲勾股定理的120种解法好玩!”男生周超说:“上课之前以为暗恋就是爱情,现在觉得单相思不是了。”女生陈颖则说,家长没反对她选这门课,学校的课他们会比较放心。

关键在引导

爱情心理学结课论文范文6

关键词:军事理论 爱国主义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高校各部门、各学科共同努力,进行综合培养。军事理论课在培养大学生爱国情感方面具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本文试图论述高校军事理论课实现爱国主义教育功能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开辟另一个视角。

一、军事理论课实现爱国主义教育功能的可行性

(一)对爱国主义情怀的撒播是润物细无声的

爱国主义属于意识形态范畴,是个人对自己学习、生活、工作和生存环境的情感体验,而这种体验强烈程度是与受到的外界刺激有关。高校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时期,并且具备一定的思辨能力,对他们进行爱国情感的教育应该侧重理性情境熏陶,而不是简单地说教和灌输。思维活跃但人生观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对于直接灌输给他们的思想观念,他们会潜意识里本能地排斥和反感。军事理论课的教学内容都是很生动具体的各个专题,离现实都是比较近的或者是曾经发生过的,这些都是活生生的事实,在大学生看来,这门课呈现在他们面前的是客观真相,不是强加的一种思想观念,但是大学生完全有理解能力感悟到事实背后沉甸甸的厚重感。如:国防历史这部分不会提到爱国主义的字眼,但是近代中国国防衰弱所遭受的丧失国格的屈辱,会在大学生心中留下强烈的震撼,看到、听到自己的祖国和同胞成为列强的刀下鱼肉和沉痛,民族同情感、归属感、愤怒感会油然而生。爱国主义情怀就是一次一次在这样的心灵震撼中积聚起来的,是潜移默化和润物细无声的。

(二)在古今中外对比的情境中激发爱国情怀

爱国情感是个人的心理体悟,需要从外界获取源源不断的信息,然后把它内化为一种心理需求,而这种信息来源的广度和深度,一定程度上影响个人的心理体悟程度。

军事理论课内容涵盖古今中外,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科技、地理等各个领域。以军事思想部分为例,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精髓对后世军事理论影响深远,无产阶级军事思想著作中仍然能够看到其影子,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大学生对民族情感的认同就是在一次次的体验传统文化魅力的过程中形成的。中国近现代军事思想在汲取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同时,又具有时代特点。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是在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地顽强反抗外国侵略者的斗争中诞生的,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没有空洞的口号,学生能在学习军事思想过程中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因此,古今对比的情境使大学生体验到历史的自豪感和现实的使命感。

军事理论课的逻辑体系不仅仅体现纵向逻辑联系,而且还显现横向逻辑关系,把中国问题放在整个世界问题体系之中进行讨论。中国周边的安全环境、国际战略格局、军事高技术,信息战等内容,探讨的是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关系、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同发达国家在军事、经济、科技等领域的差距。在中外对比讨论情境中,大学生会感悟到,中国已今非昔比了,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在提高,但是跟世界发达国家的先进性相比,还是有不少差距的。大学生立足于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不会也不愿意盲目崇洋,但是客观存在的差距将会激发大学生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引导得当可以诱发大学生奋发图强,努力学习科技文化知识,这也是一种爱国的体现。

(三)唤醒大学生求知的渴望

军事领域的残酷斗争,迫使交战双方绞尽脑汁在战争指导、武器装备上占据优势。先进的武器装备总是同先进的科技联系在一起的,最前沿最尖端的科技也是首先应用于军事领域。军事理论课中的军事高科技和高技术战争,是大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高技术战争进程令人眼花缭乱,在一定程度上是拼先进武器、拼先进科技,谁占有科技优势,谁就有可能取得战争的主动权。大学生正风华正茂,对用先进科技凝结的新式武器有深厚的兴趣,但是作为在高校求学的大学生更愿意探索新武器装备的功能和工作原理,知其然还不够,还要知其所以然,剖析武器装备的科技因素。其实,这样的心理过程就是激发大学生求知的动力,这不是通过老师、家长苦口婆心地劝说,而是通过尖端武器装备这个平台让大学生自觉体会到“科技是第一战斗力”。

二、军事理论课实现爱国主义教育功能的可操作性

军事理论课在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方面具有潜在优势,而其潜在优势是可以变为现实的,理由有:

(一)军事理论课法制化建设,是实现爱国主义教育功能的前提

纳入法制化轨道的军事理论课,使爱国主义教育具有权威性和连续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要求,高校要开设军事理论课。法律上的保障加深了该门课开设的意义和权威,使高校和大学生都意识到国家对大学生国防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视,因此,大学生在心理上就把军事理论课与爱国主义联系在一起了,这种心理暗示一定程度也促进了大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主动性。与此同时,军事理论课的法制化的目的,是保证其连续性和长期性。爱国主义教育是对人心灵的塑造,需要长期地、不懈地对一代代人进行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培养,军事理论课的法制化即是与此相适应。因此,军事理论课的法制化是其能够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法律保障。

(二)军事理论课纳入高校课程教学体系,是实现爱国主义教育功能的基本条件

高校教务部门把军事理论视为公共基础必修课,在教室安排、教学学时、任教资格、考核方式等方面,与学校其它课程同等对待、统一部署,严把教学质量关,这保证了爱国主义教育功能的实施有一个稳定的场所和舞台。其实,就是在大学的课堂上,通过教师的知识传授、多媒体带来的多种感观刺激,把军事理论课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培养的潜在性变为现实性的。因此,军事理论课的规范化是其能够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教学保障。

(三)军事理论课上现代化教学器材的引入,是实现爱国主义教育功能的有效手段

当今比较先进的教学手段是采用多媒体教学,它的优点是:第一、通过图片可以具体形象地展示抽象的事物或日常生活中比较难见的珍贵图片。现代国防领域的具体设施和装备,一般人不容易亲眼目睹,但可以通过多媒体照片使大学生与之零距离接触。国防知识照片越具体形象,大学生对其感知就越深刻,爱国主义情感体验也就越强烈。第二、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刺激,既能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奋度,又能给大学生心理带来强烈的震撼,就是在这样的一次次震撼中,爱国主义情感在大学生心理慢慢成长和积淀。因此,军事理论课的现代化教学是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手段保障。

(四)军事理论课师资力量建设的独特模式,是实现爱国主义教育功能的保证

爱情心理学结课论文范文7

关键词:初中政治课 历史知识 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凝聚全民族力量,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奋斗,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初中政治教学就是要把爱国主义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体现爱国主义精神,突出爱国主义主题。在新形势下,对世界观、人生观正在形成的初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在初中政治教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呢?政治课不能一味地注重知识的传授或者空洞的说教,更要注意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的道德实践。因此,政治课的爱国主义教育不仅要紧抓政治课堂,而且要延伸到政治课外实践活动中去;不仅要学好政治书上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渗透其它学科知识尤其是历史知识。在政治课堂教学和政治课外实践中,应该把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同有相关历史知识有机融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历史知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政治课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历史学科知识的渗透,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融爱国主义于政治理论为一体。如在教七年级上册第3课《知耻近乎勇》这一课时,我通过开展“勿忘国耻‘九一八’”的演讲活动,带领同学们在学习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学活动以歌曲《松花江上》为开头,这低沉、悲愤、哀婉、凄凉的歌声,把我们的思绪拉到了70多年的“九一八”。在教“羞耻感与责任感”这一部分,我先提问:12月13日是什么日子?让学生带着问题看课本上的一段关于南京大屠杀的背景知识和图片。这时,我补充了南京大屠杀的一些历史知识,并播放了南京大屠杀的一个片断,进一步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所犯的罪行。这时同学们情绪激昂,我因势利导对同学们提问:“同学们,牢记这段屈辱的历史,目的是什么?”同学们踊跃发言,课堂气氛十分热烈。有同学表示要永远牢记这段屈辱的历史,记住国衰民弱、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有同学表示中国要捍卫和平,让“九一八”的悲剧不再重演。最后,我总结了同学们的发言,并对他们进行了正确的引导:牢记国耻,奋发图强。同学们在这一课中受到了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这节课,我把相关历史知识有机地融入到政治教学中,使爱国主义教育不再是空洞的说教,使爱国主义思想深入到学生的脑海中。这节课,引导学生将个人的知耻之心上升到国家和民族的道德责任感,激发学生奋发图强、为民族振兴贡献力量的热情和决心,充分发挥了政治课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功能。

在讲“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国策时,也可以向学生讲授一些历史知识以加深理解。讲时,可以补充历史知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7世纪荷兰殖民者曾占领过它,最后郑成功将它收复。清政府设置台湾府进行管辖。中日甲午海战之后,不幸又沦为了日本的殖民地。二战之后,台湾又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我把这些历史知识设计成材料解析题,提出问题:这些史实都说明了什么?再让同学们讨论,形成问题的答案。最后,我进行总结:统一是历史的必然,作为一个中国人要时刻牢记维护祖国的统一。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统一的国家,尽管历史上有过短暂的分裂,但是统一是大势所趋,是民心所向,因此,任何企图分裂国家的阴谋注定都是要失败的。在同学们形成了正确的政治觉悟后,我们进行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内容和意义的教学。通过相关史实,同学们加深了对这一基本国策的理解,懂得了这一国策制定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祖国领土完整和国家统一。

在进行民族政策的教学时,也可以把有关历史知识迁移到民族团结教育中来。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不论是在内地还是在边疆,不论是在汉族地区还是在少数民族地区,都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宗教观和党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的教育,大力宣传各族人民为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做出的不懈努力和历史贡献。在各族人民中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的思想,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

在民族精神的教学中,也可以结合历史知识进行教育教学。在教学中,我结合重大历史事件,引导同学们关注不同历史时期民族精神的具体内容。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运用历史人物和革命前辈自强不息顽强奋斗的生动史实,教育学生树立起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激励他们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奉献给亲爱的祖国,在奉献社会和服务人民中不断升华自己。政治教师不能只是政治理论的传授者,更为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尤其是要有奉献精神。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为了国家为了民族甘愿抛头颅、洒热血,这些不仅仅是需要我们去敬仰的,更是需要我们去实践的。社会主义事业是一场伟大的革命事业,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遇到挫折,遇到困境,甚至需要我们做出牺牲。因此,我们必须时刻准备着担负起历史的使命,为了祖国,为了民族时刻准备着。

(二)在政治课外实践活动中渗透历史知识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1)发挥纪念日和重大节日的作用

爱国主义教育包括的范围十分广泛,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劳动技术教育、艰苦朴素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国防教育、法制教育,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等,都属于爱国主义教育的范畴。

每年的3月5日是学习雷锋的主题活动日。1963年3月5日,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我们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如让同学们搜集雷锋的资料了解雷锋的生平事迹,进行讲雷锋故事的比赛。在活动中让同学们深刻体会雷锋精神的实质,理解雷锋精神在新形势下的重要作用。再如每年的“一二o九”运动纪念日,可以进行弘扬“一二o九”学生爱国运动精神的专题历史讲座。同时让学生写下学习心得,从而反复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的热情。

我国的重大节日资源也十分丰富。例如:清明节、端午节、劳动节、儿童节、青年节、建党节、建军节、国庆节等革命传统节日。这些重大节日都有自己的历史由来。我们可以让学生在网上搜寻有关节日的资料,让学生明白这些节日的由来,让学生懂得与这些节日有关的文化、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尤其是与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有关的革命传统节日,我们更要努力发掘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传统的教育因素。我们可以组织同学们收集与革命传统节日有关的象征意义的知识和物件,如共青团团徽、团旗;共产党党旗;军旗;国徽、国旗等,收集与四个革命节日有关的歌曲,收集歌颂四个革命节日的诗歌。

学校还有着丰富的多媒体资源,利用重大节日为学生播放爱国主义影视作品,或制国主义教育课件等,也非常方便。

(2)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

学校都要积极开辟爱国主义教育的校外政治课堂,对学生进行直观、形象的教育。各类博物馆、纪念馆、烈士纪念建筑物、革命战争中重要战役、战斗纪念设施、文物保护单位、历史遗迹、风景胜地和展示我国两个文明建设成果的重大建设工程、城乡先进单位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

初中政治课应积极利用基地开展教育活动,把政治课的爱国主义教育延伸到课外实践中去,学校应将这类教育活动列入德育工作计划。教师可以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与这些爱国主义基地相关的历史背景知识。在学生了解有关历史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带领学生去教育基地进行参观,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发展历程,了解我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著名人物,了解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和压迫,反抗腐朽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前赴后继,浴血奋斗的精神和业绩,特别是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为建立新中国而英勇奋斗的崇高精神和光辉业绩。

各地的自然风光、文物古迹、名胜景点能够激起人们对祖国壮丽河山和悠久历史文化的热爱之情,要注意发挥这方面优势,寓爱国主义教育于游览观光之中。在旅游观光前,要引导学生搜集相关历史背景知识,了解蕴含其中的悠久历史文化。在旅游观光时要引导学生注意各旅游景点、自然保护区的导游讲解、文字说明、宣传材料中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充分发挥旅游景点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作用。

运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活动,要精心设计,周密组织。要根据教育对象不同的年龄层次、心理特点、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科学安排活动内容,注意思想性和艺术性,力求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可以结合重要节日、纪念日,组织参观、瞻仰、祭扫活动;结合特定的教育主题,组织社会考察和社会实践活动;利用教育基地开展党、团组织生活和少先队活动;开展美化基地环境和维护设施的义务劳动;结合参观、瞻仰、考察,组织开展征文、主题演讲会、专题讲座、知识竞赛等教育活动。学校可在寒暑假利用基地兴办“冬令营”、“夏令营”,还可以把有关的历史事件、英烈事迹、建设成就编入学校的校本教材,贯穿到思想政治教育和课堂教学中去。

(3)发挥政治课外实践活动的作用

政治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学习不同历史时期各行各业涌现出的劳动模范和先进事迹,激发学生热爱劳动和对劳动模范的崇敬之情。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适当的生产劳动、社会实践和军事训练等政治课外实践活动,增强他们对工农兵的感情和对国家的责任感。通过课外政治实践活动,学生可以理论联系实际。课外实践活动,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的道德实践。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凝聚全民族力量,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奋斗,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初中政治课承担着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任务,同时政治课也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渠道。在政治教育教学中,要充分挖掘与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有关的历史素材,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弘扬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光荣传统,把爱国主义的种子播在学生的心田,使之长成报效祖国的参天大树。

参考文献

《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 韩震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爱情心理学结课论文范文8

关键词:文本细读 外国文学史 教学

外国文学史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该课程形象性和审美较强,较之于其他学科深受大学生欢迎。但是近几年在新媒体的冲击下,这门课程也开始失去颜色,风光不再。造成外国文学课堂教学困境的一大原因在于阅读的缺失,这一状况最突出的表现就是阅读经典文本的学生越来越少了,给外国文学教学带来了一些困难。除此之外,大多数任课教师采用传统的讲授形式:解析相关文本也仅是浮光掠影,并未立足文本展开深入的剖析,这种缺乏真知灼见的艺术分析往往导致所得出的结论往往是单薄、干瘪的理论说教,缺乏说服力。读者只有和文学文本进行亲密接触,仔细研读,才能挖掘文本不同程度的审美内涵,跨越时空界限与作者进行心灵交流,真正理解文学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由此可见文本细读的在文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何为文本阅读

“文本细读”之“细读”是西方文论的一个关键词,它的主要含义是指“对文本的语言、结构、象征、修辞、音韵、文体等因素进行仔细解读,从而挖掘出在文本内部所产生的意义。”这一概念具有一种强烈的“文本中心主义”思想,要求注解每一字词含义及语句之间的细微关系,透过文本的细微分析来探究作品的艺术价值,发现作品的意义,只有如此,才能扑捉言外之意,尽可能挖掘整部作品的文学艺术价值。文本细读其实是大学生应该掌握的一种能力,它应该渗透到所有的文学课教学中,外国文学作品中的经典包含丰厚的意蕴,要挖掘它们,需要排除文学史中的定论,深入其中才能体验其审美意义。

二.文本细读教学方法举隅

1.课程体系改革

第一个方面,是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增设“外国文学阅读与鉴赏”系列课程。以往的外国文学史教学,由于课时的削减和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往往侧重于文学史的梳理,而对作家作品的鉴赏和评述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基于现状,在现有的课程体系中需要增设“外国文学作品阅读与鉴赏”,该门课程由小说、诗歌和戏剧导读组成。在不削弱专业基础的前提下,强调研读作品的重要性与必要性,重点要把文学史的教学具体深入到作品的阅读和解析中去,强调感性体验和审美鉴赏,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他们的文学审美能力。

2.问题探讨式教学法

所谓问题探讨式教学法,即教师预先设置问题,让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是实现文本细读教学法的有效的教学组织方法。

比如《包法利夫人》,教师在教学中,采用专题研究的方式,可设置“解读爱玛悲剧”的专题,指引学生从三个方面进行文本分析:爱情、社会、人生与幻想的严重错位。

爱情幻想图示:“爱情就像一只玫瑰色翅膀的大鸟,飞翔在诗意的美丽的天空中。”暗示爱玛所期望的爱情是富有浪漫色彩,充满激情的.生活幻想图示:“在她眼里,巴黎比海洋还大,笼罩在玫瑰色的云雾中,带有几分神奇的味道。”透露出爱玛对贵族一厢情愿的美化,暗示她渴望自由不羁的上流贵妇生活。情人幻想图示:“他可能很漂亮、聪明、有地位,生性勇敢,有细腻多情,有诗人的情怀,又有天使的外貌……”可见爱玛欲望的伴侣是一位内外兼具的优秀贵族绅士。

然而,现实又是如何呢?平庸的现实生活带给她的永远是单调琐碎的小市民生活,生活在她身边的是浑浑噩噩的缺乏精神内涵的包法利,夫妻之间无法沟通和精神交流。

然后追根溯源,分析幻想与现实分裂、矛盾的深层原因:爱玛的幻想与她的现实身份之间的严重错位。换句话说,爱玛的欲望与现实身份不符。爱玛的欲望和幻想图示均来自于他者――修道院出身贵族阶层的老同学和浪漫骑士小说中的贵妇人。雅克・拉康指出:“人的欲望就是他者的欲望;人的欲望与他者的欲望相同;人所欲望的就是他者所欲望的。”小说中的贵妇人同在此修行的贵族同学即拉康所说的“他者”,爱玛所欲望的爱情和生活正是他者所欲望的,她的欲望实则是衣食无忧安享尊荣的贵族阶层的欲望,然而她的现实身份则是小市民,没有强大的金钱做后盾,天生丽质的女孩做起命妇梦,注定不会有好的结局,欲望与身份的错位注定了她的悲剧人生。爱玛的悲剧展现出的是理想和现实之间巨大的反差和人类在追求理想过程中的盲目性和偏执性。

文本是一个封闭的结构,需要侧重细节才能全面把握和理解, 故教师要诱导学生细致和反复地阅读文本,提出自己的疑问,通过细密的研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探索意识,理解文本所蕴涵的深厚意蕴,进而挖掘作品的艺术价值。

参考文献

[1]赵一凡.等西方文论关键词[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46

爱情心理学结课论文范文9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6C-0026-02

将本土教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有助于提高思政课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广西作为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区情,本土教育资源别具一格,高校思政课以本土教育资源作为活教材,能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一、本土教育资源蕴含的重要内容

本土教育资源主要是指某一行政区域内,在特定时期所形成的具有社会主义教育意义的历史遗存。通常以物质形式(遗址、故居等)和精神形式(道德风尚、传统习俗等)表现出来。本土教育资源不仅凝聚着当地优秀思想精华,也蕴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层内容。

(一)本土教育资源蕴含“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内容

近代以来,广西人民持续不断地开展反帝反封建斗争,浴血奋战,救亡图存,只盼国家富强兴盛。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抗日战争时期,一二?九运动后,南宁学生积极响应,以“全省青年一致团结起来”“誓死反对傀儡变相的华北自治运动”等铿锵有力的口号,举行游行示威,用自己的力量保卫祖国;在昆仑关战役、桂林保卫战中,广西子弟兵誓死捍卫家园。解放战争时期,广西省委、军区决定党政军民财“五管齐下”,实行重点围剿土匪和减租退押、反霸肃特相结合,三年浴血奋战,稳定了社会秩序。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地理、文化、经济、政治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广西南宁成为了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永久会址。据2016年资料显示,我区2015年全年进出口总值3190.3亿元,增长15%,较全国外贸增速快22%,经济发展成绩喜人,人民亦安居乐业。

(二)本土教育资源蕴含“自由、平等、公平、法治”的内容

旧中国列强横行,军阀混战,哀鸿遍野,民生凋敝;但广西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前赴后继、勇敢抗争。百色起义是我党在广西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一次光辉实践,期间,右江苏维埃政府先后颁布了《土地法暂行条例》和《共耕条例》,没收地主、反革命的土地,分给贫苦农民,遂以“分耕”“共耕”两种形式进行土地改革。除此之外,还采取了禁烟、禁赌、禁娼策略,实行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在处理复杂的民族工作中,右江革命根据地还提倡各民族一律平等。一系列先进的革命举措谱写了广西光辉的发展史。时至今日,在依法治国的背景下,我区政府依据各项法律法规出台地方性法规、规章,涉及领域多,影响程度深,旨在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法可依。

(三)本土教育资源蕴含“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内容

广西当地人的勤劳和智慧世代相传,今天的广西既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边疆省区,也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自治区,世居的民族有壮、汉、瑶、苗等12个,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8.4%,各民族和谐发展。同时,广西人民也是爱国的、勇敢的。清末年间,康有为在桂林创办《广仁报》,以“外患日迫、国事日弱,亟应变法维新,以图挽救”为论说中心,在当地得到了较大支持,办刊经费主要由当地巨绅唐景崧、岑春煊捐助。由此可见广西人民的救国热情。除此之外,侵华日军给广西人民造成苦难,但这并没有磨灭当地人参加抗日战争的热情,据史料记载,抗日战争期间,广西参战人口比例位居全国之首。

二、将本土教育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作用

心理学认为,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包含“知、情、意”三个层次,每个层次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要衡量某一因素是否有助于人们认识事物,就看其能否在“知情意”三个层次中起到积极的作用。将本土教育资源融入思政教学中有其特殊的意义和作用,笔者从以下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一)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

学生在教学行为中作为接受主体,其学习知识的第一个环节应当是认知。认知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想象和思维等方面。由于认知主要发生在课堂,所以课堂教学质量与认知程度紧密相连,只有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才能加深对知识本身的认知。“兴趣是最好的老??”,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关键在提高课堂的吸引力。据2015年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状况调查显示,大学生对思政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满意度分别为52.2%和48.9%,普遍期盼思政课教学能够进一步联系现实问题、增强趣味性。在此背景下,我们应当迅速抓住契机,找准切入点,将本土教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学中,用理论联系实际,以广西改革发展的成就生动阐释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用情感打动学生,广西的饮食文化、穿衣文化、建筑文化等,都包含着浓厚的民族色彩和人文情怀,当思政教师在课堂上结合思政教育声情并茂地讲述,必将极大丰富课堂的趣味性,提升思政教学的实用性。当学生体会到了思政教学的实用性、趣味性,才能提高思政教学的吸引力,深化学生的认知。

(二)强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

高校思政教育要深化学生的“情”,就是深化学生的爱党、爱国、爱民之情,归根到底是为人民服务之情。高校思政教学依托本土教育资源,在心理上拉近师生距离,在思想上激发其爱党、爱国、爱民之情,使其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广西本土节目《第一书记》是全国首档美丽乡村公益节目,节目中贫困地区“第一书记”通过真实讲述扶贫项目,让爱心企业与帮扶对象直接面对面接触,实现双方零距离帮扶,大力弘扬了“扶贫先扶志”的新型扶贫投资公益理念,激发了群众爱党、感恩党之情,这是当地思政教育的又一鲜活教材。广西山清水秀,素有“桂林山水甲天下”之美名,桂林山水是广西人的自豪,亦是广西人之爱,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是爱国的题中之义,思政教学可以利用广西这一独特资源,加深学生爱家乡爱祖国之情。“三月三”歌节由来已久,自2014年申遗成功后,广西“歌海”名扬中外,每年民歌节更是吸引了无数国外友人前来观看,爱祖国的灿烂文化是大学生爱国的可靠保障。一首描写南宁精神“能帮就帮,敢做善成”的歌曲,脍炙人口,被市民反复传唱,爱民互助的精神世代相传。广西优秀的本土教育资源不胜枚举,将本土教育资源与高校思政教学充分结合,有助于强化学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重要理念。

(三)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意即意志,指接受主体根据自己的认知和情感,自觉自愿地克服困难,以实现某种预定目的的心理。大学生意志的培养,关键是要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在我国,正确的理想信念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和践行自觉性,是树立正确理想信念之根本保证。广西本土教育资源蕴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学生在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以本土教育资源为背景,不仅能将“三个倡导”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还能传承和创新本土的优秀思想、文化,进而赋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强的时代感和生命力。

三、将本土教育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对策

(一)进教材

本土教育资源“进教材”是指将本土教育资源的内容以教辅的形式合理纳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教材和教辅的共同引导,加深对本土教育资源的了解,引发学生学习思政课的自主性。这是本土教育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具体可以从两方面入手:第一,组织专家或本校思政教师,挖掘本土教育资源,依据学校或学院的办学特色,整合本土教育资源,再将整合后的本土教育资源融入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用专题教学的方式明确学习主题,再以本土教育资源深化学习内容。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后,依据实践成果打造校本教材,或编制案例集,不断优化教材水平,提高教学质量。第二,在形势与政策课中加大本土教育资源的融入力度。立足区情,了解国情,放眼世情是设置本门课程的应有之义。只有充分利用本土教育资源优势,帮助学生实事求是地认识区情,才能帮助其从整体上把握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的形势,加深对我国基本国情和总体发展战略的认识,进而了解当今世界格局及其发展趋势。

(二)进课堂

目前,课堂教学仍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培养学生理想信念、思维方式、道德品质的重要渠道。本土教育资源“进课堂”,不仅包括本土教育资源以教辅的形式进课堂,还包括思政课教师将自己“理解”和“把握”的本土教育资源内涵渗透和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如果正确的理论知识是“鱼”,那么科学的理念就应该是“渔”。教辅可以帮助学生学习知识,而思政课老师自己所“理解”和“把握”的本土教育资源内涵,配以思想政治理论,则可以升华为科学的理念,对学生授之以渔。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挖掘和整合可用于思政课程的本土教育资源,寻找学生的相关兴趣和关注点,恰如其分地向其传授正确的知识,传递科学的理念。除了要开发和利用好传统的课堂教学,还可以发挥专题报告会的优势,邀请有经验的思政名师,结合本土教育资源,为师生组织高水平、高质量的专题报告会,拓宽师生眼界,提升课堂教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