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低俗文化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28 14:57:45

低俗文化论文

低俗文化论文范文1

[关键词]大众传媒 文化品位 思考

低俗节目面临全面抵制

据人民网报道,继对涉案剧、选秀节目、涉性节目+观众参与整容类栏目发出“禁令”后,广电总局日前向全国各地方台下发了一则“整改令”,禁止情感类节目低俗化。

此前,包括中央电视台和地方电视台在内的全国62家电视制作单位,日前行业自律的《南方宣言》。据了解,《南方宣言》是全国一个由本行业集体的自律宣言,宣言倡导主旋律,反对低俗庸俗之风,是电视传媒社会责任感的集中体现。

除了电视传媒,眼下,低俗现象遍及所有介质的媒体:电视、报纸、广播、网络等所有传统媒体都出现了程度不同的低俗现象。还延伸到广义的媒体,如平面出版物;光碟、歌带等声像制品;电影;网络游戏;文体表演;各类选秀……几乎影响到每一个领域,渗透到每一个角落。内容粗俗,经常涉及到“性”、“星”、“腥”等题材,“拳头”、“床头”、“血腥”的场景不时见诸荧屏报端。“炒作”、“恶搞”、粗俗的噱头层出不穷;对受众尤其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个别甚至不无诲淫诲盗之嫌。

对此现象,尽管人民群众不满,管理部门有约束,可媒体仍然乐此不疲――或敷演应付,或视上面政策和社会压力适度调整对策,缺乏刚性的自律约束。不变的是,为了经济效益,唯发行量和收视率马首是瞻,要他们抵制粗俗似乎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以至于主管部门一而再再而三地下杀手锏。

传媒的低俗之风为什么如此顽固?导致这种普遍现象出现的原因何在?

追逐低俗是传媒的某种“本能”

媒体大体有严肃媒体和大众化媒体两类,对应各自的目标受众。说白一点,就是媒体有雅俗之分。严肃媒体自然不存在低俗问题,如《人民日报》、央视《新闻联播》等。这里探讨的对象主要是非高端、市场化程度高的媒体。

在“发行为王”、“收视率为2E"、“吸引眼球为王”的导向下,追求尽量多的读者和观众认可是媒体特别是市场化程度高的媒体的共识。

不少学者指出,最受读者欢迎的新闻都是些通俗的、大众的、娱乐的题材。美国政治学者兰斯,班尼特说:“实际上,最受欢迎的新闻题材是那些在生活方式和消费领域对他们有影响的话题,例如犯罪、名人、明星绯闻、健康以及娱乐。”

被誉为“英国汤姆森基金会二十余年教学经验结晶”的新闻教科书分析道:“到茶馆、咖啡馆或酒吧间去,听听他们的议论。他们议论的和记住的往往不是当天最重要的新闻,而是引起乐趣的消息、丑闻、披露内幕、猎奇或是当地发生的事件。”这本书还列举了20种题材,以说明“读者感兴趣的是什么?”如金钱、犯罪、性、冲突等。

这就是多数受众的口味,两千多年前的“下里巴人”现象就曾一语中的。追求发行量和收视率的大众传媒,当然不会放弃这个人数最多的群体了。这些“茶馆里的”群体,无数次上演着当代“下里巴人”传媒版。

传播界这种下里巴人现象,是社会生活中的客观存在。在市场经济程度越来越高的商品社会里,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价值追求很实际。他们固然不乏伟大理想和高尚追求,但更注重现实生活,平日念叨的、经历的、需求的,是平凡的日常琐事:衣食住行、上班、休闲、娱乐……生活本身“世俗”得很,反映生活的文化多半也不会高雅到哪里去。

对受众而言,“下里巴人现象”,既是情趣的需求,也是接受的可能。著名传播学者德弗勒指出:“因为能够欣赏低俗内容的受众最广大(这不代表教育受得高的人不接受低俗内容,只是程度有差别而已),低俗内容最容易争取并维持注意力。替传播组织吸收广告,开辟财源。此所以低俗节目牢不可破。如果压力团体不断加以攻击,媒介即使暂时有所收敛,但长久来说,低俗内容毕竟是根深蒂固、盘据不去的。”

广义的媒体也不例外。在充满竞争的文化市场上,团体和个人,无不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拼命争夺读者、观众、粉丝,稍不留神,就会被淘汰出局。为了避免被淘汰,为了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无不使出浑身解数来迎合“最广大受众”的口味,有的不惜自骂自贬,哗众取宠:甚至有的女性不惜“用身体写作”,比起这种文学和这些手段来,新闻的低俗不过小巫而已。

低俗是一种客观存在

那么,为什么“欣赏低俗内容的受众最广大”呢?是媒体引导了受众,还是受众造就了媒体?

这是一种怎样的因果关系?

1 “低俗”的新闻:具有最广泛的适应性

最接近生活、离百姓最近的文化,大多比较“俗”。“高雅”的新闻,报道的事情可能比较严肃高深,一般老百姓也许不感兴趣,也许看不懂;其表现形式,从文字到体裁,可能“门槛”较高,一般人跨不进去。而“低俗”的新闻,从内容到形式“门槛”低,具有最广泛的适应性,从而能够赢得最多的读者。

低俗的内容大都是一些社会新闻、奇闻异事、乐新闻以及各种突发性事件新闻,如车祸、火灾、凶杀、歌星、球队、名人故事等等。从新闻角度讲,它或者比较有新闻价值,或者对读者有吸引力,因此读者也就最多。从表现形式看,它的情节简单,文字明白浅显,用语口语化,注意地域性,不避方言俚语,以增强对本地读者的亲和力。写作通俗,明白如话,让识字不多的人也能够看得懂。这就为争取更多的读者创造了尽可能好的条件。

2 欣赏“低俗”:很多人的基本需要

“低门槛”新闻的大范围敞开性,不止争取了最广大的“低门槛”受众,而且,能迈过“高门槛”的人也不排斥跨“低门槛”。正如德弗勒所说的:“能够欣赏低俗内容的受众最广大”,并且特别指出:“还不排除教育受得高的人”。一针见血地点明――高雅(教育受得高)的人也欣赏低俗内容。

那么,为什么看“低俗”内容的人如此之多呢?

第一,满足好奇心。很多西方新闻学者认为,“新闻传播起源于人类天生的好奇心、获取信息的本能或欲望。”当代最有影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精神健康的一个特点就是好奇心”,“好奇心是一个全人类的特点”,并举出大量事实予以证明。在那些“低俗新闻”中,千奇百怪的新闻应有尽有,在满足人们的好奇心乃至猎奇心这一点上,自然能够吸引更多的读者。

第二,放松娱乐的需要。休息有多种方式,轻松阅读、放松视听都是一种休息。晚上读报的目的之一就是一种休息,一种紧张之后的松弛,正如赵超构讲的:“我们需要高尚的情操,需要愉快的休息,……作为晚报,应该把这个任务担当起来。”这也是晚报产生的一个客观条件。如今晚报这种“愉快休息”的功能,有不少被电视所分担。时下流行的手机短信“段子”,很多也“俗”得很,

但是能赢得人们的笑声,并被频繁转发,这其实也在行使放松娱乐的功能。

第三,寻求刺激。人们喜欢平静的生活,但往往又受不了长期的平静,企图打破一下沉闷,从而寻求刺激和发泄。寻求刺激的一个基本层面是满足心理上、情绪上,乃至生理上的冲动追求。有的人就通过阅读报章杂志和欣赏影视上的打斗、色情的情节画面,释放其情绪和生理上的压力,获得某种精神满足和情绪宣泄。日本学者小关三平认为晚报的主要功能就是“消除疲劳和为消除疲劳的消遣”,“疲劳的身心不需要高格调的电压,‘色情’、‘无聊’和‘小道消息’、‘空虚’一类的消遣最为适合。他们把这作为一种‘男性的圣母玛利亚’,用以缓和大脑新皮层的压迫,解放旧皮层,从而恢复精神平衡。咽这恐怕也是打斗片历久不衰,色情作品长期禁而不绝的一个重要原因。

看起来,低俗是世俗生活的内容之一,一个不必回避的客观存在。

走向通俗――改变低俗的现实选择

尽管“存在是合理”的,但仅仅“合理”还不够,“合理”不一定合适,更不是尽善尽美。尤其是格调低下、过分粗俗的新闻传播内容,至多给人感官刺激,不会给人带来心灵的审美享受,不可能获得大多数人的长期兴趣。

但是,指望人们都去追求高雅,既不现实,也无可能,因为生活是世俗的,下里巴人与阳春白雪并存的现象存在了几千年,并将继续并存延续下去。大众文化将永远是大众传媒的重要内容,“俗”是一个无法绕开的话题。理想的局面是:既有群众喜闻乐见的生活化、平民化内容,又比较“干净”、没有什么色情和血腥――这大概就是通俗罢。

所以,走向通俗是改变低俗之风的一种现实而明智的选择。

从现实情况分析,大众传播中的通俗文化有庞大的市场需求,在文化市场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一方面,影视作品、流行音乐、报纸等文化的消费市场持续火红,其中通俗内容起了主力作用。这种“消费”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组成部分并为一些人热捧。另一方面,一些“纯文学”、“高雅”文学纷纷向大众文化靠拢。不少文学期刊突破小说、散文、诗歌、评论“老四块”的模式,尝试将新闻纪实、社会问题、生活观察、热点讨论、时装衣饰、流行话题等接近市民大众生活的内容纳入其中,将纯文学刊物变成了一种“泛文化”的大众读物,使得“精品”向“快餐”的转型几乎成了一股潮流。这种变化使得文化的精品意识趋于淡化,大众通俗意识明显增强。特别是视听媒介似乎比印刷媒介影响力更大,因为它更通俗,接受门槛更低。

这些年大众传媒中的通俗文化,不仅满足了人们的文化消费,在文化建设方面也功不可没:它刺激了文化消费,看看各地火爆的的歌会、演出市场;它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各地以大众化报纸为骨千的报纸市场是市场化程度最高的领域之一;也加速了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进程,文化消费多了选择性,任何一种文化产品不再像以前那样强迫人们接受,而只有依靠自己的质量和文化消费的自身规律去赢得读者……而通俗的大众文化正是这诸般演变的催化剂。

从文化发展过程观察,通俗文化还为严肃文化提供了“基料”。后世被称为“经”的《诗经》,大部分最初是民歌:号称文学奇葩的宋词,当初也只是在坊间传唱;现为“经典”“名著”的《三国演义》等,在其产生的当时也不能登大雅之堂,只在市井陋巷流传。可以说,没有当初的大量“俗品”,就会少了许多流传后世的“精品”。可以说,任何时代的通俗作品,在满足当时的社会文化需求方面,是当时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从文化传承和作品的历史影响来看,则是文化历史接力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那么,低俗离通俗有多远?

其实,低俗与通俗的区别是很难说清楚的,也许就隔一层纸。即使传播同样的内容,如果选择的时间、传播的对象、视听的环境不同,得出的结论可能绝然相反。比如,同样谈“性”,在课堂上面对大中学生,是普及科学知识,而在三代同堂的电视机前,无疑是低俗。在婚礼酒席上讲笑话是凑趣,但是这个笑话如果出现在丧礼酒席上,就是粗俗。女子穿三点式在海滩泳场没事,出现在大街上则是低俗、恶俗。有的富豪征婚新闻,尽管用词体面,却是十足的低俗、粗俗。所以,一个东西是否低俗并没有一个客观固定的标准,而看传播的对象与环境是否合适得体;大多数受众是否觉得舒服自在;是否符合社会的良风善俗。因此“适宜性”也许应该要作为判断是否低俗的主要标准。

由此看来。只要找准合适的环境,合适的对象,就可以避免低俗、恶俗的传播。这就需要媒体有恰当的议程设置,还涉及分众传播,媒体的分类管理的问题。

低俗文化论文范文2

1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要开展“扫黄打非”,抵制低俗现象;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由此看出,党中央高度重视“开展‘扫黄打非’,抵制低俗现象”,把其作为保障人民群众享有丰富健康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抵制低俗现象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要求,是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和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有着重大意义。

当前社会广泛存在低俗现象,特别是网络低俗现象,如相亲类节目哗众取宠;艳照门、兽兽门等艳俗“门”大开;无节制的人肉搜索、散播垃圾邮件、网上诈骗、盗窃他人网络财产;虚假新闻、诱骗广告、故意发表炒作无聊言论等等一系列网络低俗现象。“低俗”的文化现象潜移默化地混淆着人们的视听,造成文化审美与价值取向的混乱。它不但是一个巨大的社会肿瘤,严重影响了社会正常的秩序,而且这些社会低俗还广泛传播到高校校园,对大学生灌输了不良信息,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形成,以至于在大学生身上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低俗现象。因此对大学生低俗现象及其危害进行调查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2对低俗现象的界定

何为低俗?“俗”的本意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与“雅”相对,而“低俗”是指违公德、低级趣味、格调不高。《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定义低俗的:低俗是指低级庸俗,不高尚。与“高雅”相对。对“低俗”的认识,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国度,往往有不同的标准,也就是说标准有差异,但是也有一些共同的认识。比如说,对青少年构成危害的,以及危害社会公德或者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只要符合上述三方面内容的,通常可以界定为低俗。

低俗现象主要是指低级趣味、庸俗,使人萎靡、颓废的内容所产生的一系列社会现象。“低俗”的制造者、传播者只顾吸引眼球,把当可爱,把隐私当噱头,颠倒黑白,混淆是非,无视道德,萎缩正气,消解社会的良知、尊严和操守,使人性中的假恶丑披着“文化”的外衣走进人们的视野,从根本上阻滞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二大学生低俗现象的状况调查

本次调查选取了河南某高校的本科生为调查对象。采用的是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74份,有效回收率为94.8%。其中大一学生95人,大二学生134人,大三学生153人,大四学生92人。男生236人,女生238人。独生子女183人,非独生子女291人,文科171人,理科303人。调查内容涉及大学生对校园中出现的低俗现象的了解情况,校园中出现的低俗现象的类型以及对其的看法认识,并对抵制大学生低俗现象提出相应的对策。

三大学生低俗现象的主要表现、发展趋势及成因分析

1近些年来大学生低俗现象的出现

随着社会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文化经济的多元化趋势也不断增强,这使得一些腐朽和堕落的文化也趁虚而入,从而产生了一些低俗现象,严重影响着社会成员尤其是青少年和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据调查58.8%的大学生认为低俗现象具有传染性与流行性,许多大学生表示自己会受周围环境和身边朋友所表现的低俗现象的影响,并且大部分人认为只要有少数人搞低俗性的东西,就会传染和影响更多的人。由此可见低俗现象在大学校园中具有一定的流行性。

2大学生低俗现象的主要表现及其发展趋势

从问卷调查的情况看,在接受调查的274人中,有一半或一半以上认为如在校园中的公告场合做以下(如接吻等)不雅行为、聚众打架、校园行骗、考试作弊、爆粗口、“攀比风”、“名牌风”、狂热的“追星潮”、手机上的无聊短信、传播黄色信息、大学生被包养与发生婚前以及经常在学校打麻将、打牌等现象、低俗课桌文化盛行都是大学生低俗现象的主要表现。大学生是低俗现象的最大受害者。由于他们身心发展不成熟,模仿性强,社会经历不丰富等特点,以至于他们抵制奢靡、颓废、没落文化的能力较差,再加上社会风气的影响,以至于此风有愈演愈烈的倾向。如果不加以遏制,将会将直接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健康成长。

3大学生流行低俗现象的成因分析

大学生低俗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两大方面。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1)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建设的消极因素

改革开放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也使国外各种思想文化如潮涌入,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庸俗的文化思想。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政治经济体制发展不完善,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的同时,也造成了人们价值判断和行为观念的多元化,忽视了精神需求,更多地追求物质享受,使一些世俗化、功利化的思想渗入校园。低俗现象的存在和流行会引导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向低俗化沉沦,所以必须坚决抵制低俗文化的侵蚀,避免大学生深受其害。

(2)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当代社会中出现的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拼爹炫富”等扭曲的社会思想观念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一些格调低下、刺激物欲的社会风气又给学校德育带来了低俗化的隐性课程。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低俗猥琐现象也严重影响着大学生们的健康成长。

(3)学校工作的缺失

学校在教育工作中存在不足,有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忽视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的教育,学校虽然开有德育课,但教育内容和方式却流于形式,缺乏实践性和生动性,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学校的文化设施落后,不能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给那些低级、衰败的文化提供了在校园中滋长的温床。

(4)网络、电视等大众传媒传播低俗现象的消极影响

随着技术和传媒产业的不断发展,电视、网络越来越深入地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它在满足大众日益增长的获取信息和休闲娱乐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伴随而来,大众传媒传播低俗现象也日益严重,低俗之风有“风靡”之势。人们的善恶、美丑观念,道德观,甚至整个人生观,都不可避免的要受到影响。而大学生对于新生事物的敏感性也使其易受各种错误观点左右。一些不法商家为牟取暴力,制造充满恐怖、暴力、色情等内容的影像制品和网站,或是渲染暴力的网络游戏等现象层层叠出。一些广播电台为提高收视率,对低俗化娱乐的追捧等低俗现象都给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5)大学生自身问题

当代大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晚期,身心发展不平衡,思想不成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趋于发展中,情绪化明显,易冲动,自控能力较差。一方面,他们具有理性和正直的一面,求知欲强烈但社会适应能力弱,看问题易感情化,片面化,模糊化,简单化。另一方面,由于其身心发展的不稳定性,造成其易受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

四低俗现象对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影响及危害

低俗的东西经过广泛的传播,会使社会核心价值观遭到扭曲,拉低或者冲破社会道德底线。这些腐朽、没落的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十分不利。

1低俗现象扰乱学生思想,影响大学生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青少年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阶段,这些低俗的现象会扭曲他们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模糊他们的是非判断能力,颠倒他们的善恶美丑概念。对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也消减了学校德育的正面功能,给高校德育工作者带来了新的挑战。

2.低俗现象危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根据此次问卷调查,有88.3%的人认为大学校园中出现的低俗现象影响到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高雅的健康的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而低级庸俗的文化则腐蚀学生的心灵,威胁他们的健康,甚至引诱其走上邪途。据有关方面对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调查,因上网引发的未成年人犯罪占同期未成年人犯罪的比率已由2000年的4.1%上升到2003年3月的25.1%;一些省、市未成年犯管教所统计,少年犯中有70%以上受过不良文化的影响;暴力型和奸淫型少年犯中,有90%以上看过凶杀、暴力、录像和黄色书刊,因此不能忽视这些低俗现象对大学生造成的影响。

3低俗现象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正常的学习

大学生在学校中的重中之重就是学习,应该把学习摆在首要地位。而大学校园中出现的低级煽情的书刊;贺卡上的“艳图秽语”;宣扬暴力的网络游戏等容易干扰大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扭曲他们的思想,严重的可能会造成犯罪行为。同学之间的爆粗口、说脏话,影响了同学之间的友谊和情感。“课桌文化”也体现出同学们上课不专心,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有些同学甚至因为沉迷网络荒废学业。由此可见,低俗现象对当代大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五高校抵制与治理大学生低俗现象的有效对策

此次调查中有44.5%的同学认为国家应该制定相关法律制裁低俗现象,32.5%和23.0%的学生选择了否或者不清楚,说明一些学生对于校园中的低俗现象并不是很在意。这种态度是对大学生思想的一种侵蚀。55.1%的学生觉得学校应该对校园中出现的低俗现象负责。说明大部分人认识到了低俗现象对大学生造成的危害并认为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就指出“要努力净化校园环境,抵制消极和腐朽思想的渗透和影响,抑制低俗文化趣味和非理性文化倾向,引导校园文化气氛向健康高雅方向发展。”因此,在校园中要坚决抵制这些低俗现象对大学生带来的侵害。

1高校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推进大学生道德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工程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德育的主阵地、主渠道。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针对青少年大学生的思想生活实际,对他们进行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育。要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促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使学生更好的明辨是非黑白,善恶美丑。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通过道德实践,追求道德理想人格的自我发展,学会抵制不良思想文化的腐蚀和侵害,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鼓励学生提高自身文化素养,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形成正确健康的道德观念,养成规范的道德行为习惯,在生活中和学习中严格的要求自己。大学生作为社会人,他们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学校教育是主要力量,家庭教育是基础,社会教育是重要引导,因此学校、社会、家庭要形成教育合力,不断推进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审美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

2加强和改进网络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

高校要学会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抢占网络阵地。通过综合措施管理网络,创造安全的网络环境。

互联网是个万花筒,高校要充分利用其有利的一面,充分发挥网络载体的作用,抵制反动、色情、暴力、犯罪等信息的入侵。多宣传一些有关科学、健康、积极向上的内容。利用信息网络开放、平等、交互自由的特点,抢占网络德育阵地,要借助于网络的广泛影响力,以高尚的道德价值观影响当代大学生。

3制定校园低俗文化的监管制度和应变机制

当前,社会大环境变化加速,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新观念新事物不断涌现,高校要加强建设有效的监管制度和应变机制,制定和完善策略,采取具体措施,对校园中出现的低俗现象严抓厉打,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扬弃、导向、约束等功能,净化校园文化。建立严格的“文化建设”门槛机制,形成鲜明的导向,在大学校园提倡什么、反对什么、禁止什么、惩戒什么,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制度保障。把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人格塑造教育相结合,以应对不良文化带来的消极影响。高校在加强对校园低俗文化的监管制度和应变机制的同时,也要充分调动社会和家庭的力量,使社会和家庭同样建立相应的机制体制。

4丰富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打造大学生精神家园

高校要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要坚决抵制、色情、凶杀、暴力等不健康的低俗音像制品这些精神和文化垃圾近校园。内容健康、形式活泼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美化他们的心灵,使大学生认识到低俗现象带来的危害,使学生在思想情感、为人处世、价值观取向等方面的素质得到提升,也使学生的个性充分、完善、自由的发展。还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分析鉴别能力,有助于大学生更好的抵御低俗文化,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对他们的影响。高校可以通过校园文化艺术节,社会实践活动,学术报告,名人讲座,播放经典影视作品等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活动来丰富当代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从多方面来满足大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发展迅猛的校园媒体也要发挥过滤功能,坚持弘扬主旋律,宣传正面典型,抵制各种不良流行文化和腐朽生活方式大学生的侵蚀,营造文明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陈昌兴.高校校园文化低俗化倾向的根源、危害及对策[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23(1).

[2]高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8,28(1).

低俗文化论文范文3

[关键词]市场经济;文化建设;先进文化;低俗文化

[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2 — 0045 — 02

[收稿日期]2014 — 01 — 20

[作者简介]赵帅(1990—),男,黑龙江克山人。2013级在读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进步。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正确处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加强文化建设的关系。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文化建设的区别

在论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文化建设的关系问题上,绝大多数学者将注意力集中在论述它们的相互统一层面上,很少顾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它们之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一)它们概念的内涵不同

从概念的内涵来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社会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类型,强调市场在配置资源中所起的决定或基础性作用,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和价格变动进行调节的商品经济,是受价值规律自发作用调节的经济模式。一般而言,文化是指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成果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文化还分为先进的文化和落后的文化。这里的文化建设主要是指社会主义先进的精神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型文化形式。它包括着广泛的内容,其中最基本的内容有两个:即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此外还有各项文化事业。

(二)它们研究的对象和内容不同

市场经济属于社会存在的范畴,它研究的主要是物而不是人,也就是资源在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如何配置的问题,主要强调市场在国民经济所起的重要作用,重视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的作用。它属于一种经济模式,主要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制度建设、市场经济基本要素的系统构建等理论问题。狭义上讲,文化建设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研究的内容广泛,除了上述基本两个方面,党的十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1〕

(三)它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

根据马克思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经济决定政治从而决定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市场经济是第一位的,从一定意义上讲,市场经济发展到什么程度,文化建设也就发展到什么程度。没有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过去我们搞了几十年的计划经济,盲目地排斥市场经济,结果是我国经济越搞越糟,而且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健康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物质文明的反映,是第二位的。当然,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也具有相对独立性和超前性,对市场经济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四)它们自身的目的不同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根本目的在于,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方面的重大作用,并达到资源在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最佳配置,促进整个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极大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逐步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目的:一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批判地吸收一切外国文化,丰富和完善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体系。二是提倡和弘扬先进的文化,反对腐朽和落后的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向前发展。三是用先进的文化来武装群众,对群众进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和文化的教育和提升,使其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四是着力培育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五是促进物质文明建设,推动市场经济和整个社会健康发展。当然,二者的最终目的是一致的,即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文化建设的影响作用

发展市场经济对文化建设的作用是双重的,发展市场经济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既有积极促进作用,又有消极阻碍作用,但其促进作用是主要方面。

(一)市场经济对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

我国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过三十多年艰苦卓绝的奋斗,积累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和经验,对文化建设的发展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这种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市场经济的发展为文化建设的进步提供物质基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顺利进行和进一步发展,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基础和物质手段,否则它就成为空中楼阁。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能够满足文化建设的这种物质需求,为文化建设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先进的物质手段,加速文化建设的前进步伐。

第二,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物质财富和先进的物质手段,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扩大了人们的社会交往,拓宽了人们的视野,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增强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水平,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增添了新的内容。

第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能够促进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形成了符合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新观念,如时间观念、效率观念、竞争观念、自由平等观念等。人们这些新观念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丰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体系,具有双重作用。

第四,市场经济的发展能够激励人们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人的自身素质是多方面的,但基本素质包括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市场经济的发展引起了人的自身素质的变化。人们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

第五,市场经济的发展,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人们的进取精神。〔2〕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对经济利益和利润的追求是市场经济活动的最主要的动机和目的。市场经济的实质是激烈的竞争,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成为市场经济的普遍规律。人们只有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锐意进取,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

(二)市场经济对文化建设的消极影响

市场经济体制与以往任何一种经济体制相比具有最大优势,是历史的一种进步。但市场经济体制本身仍然存在着一些弊端,特别是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时间不长,市场经济体制本身还不够健全和完善,加之我们的经验不足,这就使市场经济固有的一些特性和功能对文化建设不能不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其主要表现是:

第一,一些企业或个人为了单纯追逐最大利润,牟取暴利,他们不择手段,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制造假冒伪劣商品欺骗消费者。

第二,一些企业或个人为了小集团或个人的私利,制造大量的产品,出版一些书刊,特别是利用互联网、手机等先进工具向人们传播大量的不健康的东西。

第三,少数国家干部或工作人员道德失范,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奢靡之风严重,,利用职权直接或间接经商,行贿受贿,利用公款做一些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事情。

上述这些负面影响的后果是严重的,它在很大程度上扰乱了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和运行,影响社会稳定,败坏社会风气,导致道德滑坡,严重损害人们的身心健康,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要求背道而驰。

三、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对市场经济的影响作用

实践证明,文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社会主义文化体系中,既存在着占主导地位的先进文化,又存在着占次要地位的落后的低俗文化。先进文化对市场经济具有促进作用,低俗文化对市场经济具有阻碍作用。

(一)先进文化对市场经济的促进作用

先进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主流和主体,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居于统治地位。先进文化释放的正能量能够推动市场经济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这种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

第一,先进文化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市场经济有序、健康发展,需要一个稳定的良好的社会环境,我国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能够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二,先进文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起着极为重要的保证作用。〔3〕这种保证作用集中体现在,它能够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我国的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市场经济不同,它是建立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用先进文化指导市场经济,能够保证经济建设沿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方向前进。

第三,先进文化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精神动力支持。任何一种经济形式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的理论指导和精神动力支持,否则它就不能健康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备了这种功能和条件,能够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正确理论指导和精神动力,纠正经济发展中的偏差,为经济发展献计献策。

(二)低俗文化对市场经济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近年来,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社会上出现一种低俗文化。它虽然不是文化主流,但它也是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有学者认为,低俗文化是通俗文化被偏激化了,成为满足偏向动物性或生物性需要的一种文化。〔4〕通俗地说,低俗文化就是低级的庸俗的不健康的一种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对立的文化。低俗文化产生的背景比较复杂,主要是由于一些人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满足一些人低俗的需求,他们在物质生活满足后寻求另一种精神刺激,从而产生了这种低俗文化。低俗文化的表现为多种多样,主要以低俗、庸俗、媚俗的各种色情形式出现,也就是我们反对的“三俗”。低俗文化释放的负能量对社会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也是多方面的。仅就其对市场经济而言,低俗文化会引导人们去追求享乐主义和腐朽的生活方式,一定程度上削弱人们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积极性,败坏了社会风气,很大程度上影响市场经济的秩序和进程,特别是扰乱了社会主义文化市场的建设和管理。因此,我们必须坚决反对低俗文化,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抵制低俗文化的滋长和蔓延,提倡通俗健康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一片净土。

〔参 考 文 献〕

〔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十报告辅导百问,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 2012: 27-29.

〔2〕胡均宏. 浅谈发展市场经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J〕. 文学, 1996,(12):123.

低俗文化论文范文4

随便翻翻一个时期以来一些媒体的娱乐版,便不难发现,充斥版面,用以吸引读者眼球的东西,无非是名人隐私、明星绯闻、打情骂俏、无聊调侃等低俗内容。张三婚变了,李四情移了,某某怀孕了,某某快当爸爸了,王五醉酒了,赵六出狱了?熏如此等等,不一而足。管它什么污七八糟,无论奶瓶、尿片,都可以堂而皇之地登上娱乐版,而且大标题、大照片、大制作。好像在娱乐界,新闻的定义早已变成了:只要是与名人、明星有关,哪管它鸡毛蒜皮!于是,名人的哈欠流涕被制成了花边新闻,明星的剔牙放屁被捧作“平民情趣”。试问,如此低俗不堪、如此下作无聊的娱乐新闻,究竟意欲何为?它能给读者带来丝毫的审美愉悦吗?

更为可恶的是,一些人将文艺新闻的低俗化解释为“满足读者需要”,将刊登此类低俗报道归结为增强报刊的“可读性”。这是对广大读者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的荼毒,这是对读者主流审美选择的可怕误读。事实上,广大读者对文艺新闻中的低俗化早就忍无可忍了,广大群众对文艺新闻的恶意炒作早就义愤填膺了。

文艺新闻的低俗化是如何形成的呢?有人说,低俗化炒作的责任在小报小刊。小报小刊对明星丑闻、绯闻感兴趣,主要是经济利益的驱使,它们需要用一些带“色”的东西去吸引读者的眼球。这话只说对了一半,其实低俗化炒作,除了媒体的责任,还有文艺工作者自身的责任。平心而论,有许多丑闻,并不单纯是娱乐记者在那里捕风捉影,挖空心思地编造,这种恶意炒作的“毒源”优势恰恰出在明星或“准明星”的身上。文艺界有些人急于出名,一时又拿不出货真价实的东西,便自曝丑闻,不惜往自己身上泼脏水,还美其名曰“以臭换香”。

比如,被报刊炒得沸沸扬扬,一时轰动全国文艺界的张姓导演和王姓模特的所谓“新恋情”,还有一位姓周的女士跟一位姓张的演员的“易”档案,一位姓黄的导演跟一位姓张的女士“性丑闻事件”……这些丑闻、绯闻被炒得貌似真实,毫发毕现,其用意无非是耸人听闻、哗众取宠,制造所谓的“轰动效应”。然而,追究到最后,哪一个恶意炒作事件的背后没有“当事人”的积极参与,甚至一手操纵?原来,这就是事情的真相。想出名的,因丑闻一举成名,媒体也借机赚足了眼球,赚鼓了钱包。

我们在批评个别文艺工作者不讲艺德、不顾形象,在文艺新闻的恶意炒作中扮演了不光彩角色的时候,丝毫没有推卸个别新闻工作者应负的责任。事实上,某些记者或者为经济利益驱使,或者为了更快出名,不讲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不顾记者的良知和形象,更不计新闻工作者的使命和社会责任,每天瞪大眼睛、竖起耳朵,专干揭人隐私、探人绯闻、传人谣言的下流勾当。如果实在“探寻”不到更刺激的,宁可捕风捉影,编造一个子虚乌有的假新闻来,也要让它堂而皇之地见诸报端。于是,一批完全无中生有的荒诞无稽的假新闻出笼了,什么“某某演员、某某明星于某某时间辞世了”,其实人家还活得好好的,这情形已经不是一起两起了,如此侵犯演员的名誉权,人家如何能忍受得了?至于在报刊上刊登出某某教练“辞职”或“下课”,其实人家还在好好执教的情形,也不在少数。更有荒唐的呢,不久前,电视剧《林海雪原》开播,某家报纸竟刊出了小说原作者曲波对电视剧的评介文章,岂不知曲波早已离开人世多年了!如此不顾事实、如此不讲新闻从业道德的胡编乱造,不仅败坏了社会风气,也严重损害了新闻界的形象。

以上所述,还仅仅是就新闻的虚假和胡编乱造这个方面来说,其实,退一万步说,即使这些东西不是假的,而是发生在文艺工作者身上的“完全真实”的事件,难道,这些乌七八糟的东西,也值得你媒体大登特登,甚至大炒特炒吗?毋庸置疑,当今的世界是个多元发展的世界,也必然会有多元的文化取向与多元的精神需求,这是时代的进步。但请不要忘记,在这多元的取向和多元的需求中,必然会有高低雅俗之分,媒体的责任则是在这个多元的文化需求中牢牢把握住健康向上的主导方向。决不允许不分青红皂白地将什么乌七八糟的丑闻、绯闻都一股脑地搬上我们的版面或荧屏,还津津乐道、自我欣赏所谓的“轰动效应”。肩负着舆论导向与审美导向责任的媒体,应该清醒地意识到自身的职责,对于已经走偏了方向的公众焦点,媒体理应理智地加以疏导和引领,而不是放任自流,更不能推波助澜。否则,那就不仅是失职,而是堕落、是犯罪。

低俗文化论文范文5

关键词:电视节目;低俗化;抵制;道德;哲学

目前,我国电视节目低俗化的问题,是在财富迅速积累及多元化文化背景的作用下产生的,是传统道德和信仰衰退的重要表现,亦是不良消费商业文化的重要表现。笔者认为,当前我国电视节目低俗化的反映,更是现代市场在塑造道德与信仰过程中中国电视工作者的慌乱所为,是基于自由主义道德哲学的理论框架下产生的。是不可回避的,抵制电视节目低俗化的首要问题就是道德哲学问题。

一、电视节目的低俗化是群氓的欢乐场?

由于信息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电视这个“传统媒体”的速度远比其他大众媒体快得多,但电视仍然是我国现今时代的重要传播媒体。在以娱乐为中心、市场规律作用明显的大背景下,这些无处不在的图像“叫人的眼镜真的跌破低俗”。人们很明白这样一件事情,就是很难理解某些电视节目的出现和他们取得的成就。

媚俗侵蚀着道德标准。对电视媒体来说,取悦观众是压倒一切的,无可争议的。媚俗的直接表现为模仿对象的再现。更重要的是,媚俗以这种方式再现复制了,满足消费者“口味”过程的一部分,将原本不属于消费者存在物的消费转换为消M过程的组成部分。

电视模仿自然是媚俗的媒体,媚俗是电视产业顺利运行的剂。有些人认为某些图像是剥削性质的。剥削指的是一个人或某个人以不公正的方式使用另一个人或一群人。因为剥削者得到了快乐、收益,可能是收益的主要部分亦或是全部。而利益的被剥削者,获得的收益很小甚至分文未获。其他人认为,某些图像已被客体化。在这里的“客观化”,意味着不把人当人,而是把人当作物件一样对待。这种做法与剥削有着明显的联系,因为被客体化的往往是被剥削者。

二、公权力成了电视节目低俗化无奈的“守夜人”?

电视节目低俗化的抵制,不得不面对的是大众文化市场的经济意识形态,在对待文化市场经济意识形态的态度中,社会公权力部门在大众传播领域,对公民个人道德偏好指引,处于一种悬置状态,如果这种干预发挥了作用就被视为公权力对私人领域的侵犯。面对人们都有个人最好的生活主张的情况下,政府应该为其提供一种权利框架,把人们能够自由的追求自己的价值与目标给予更多的关注与尊重。

在电视节目低俗化的过程中,这种道德哲学观主要体现在对理解人类“文化冲击”的意义的道德内容的公共传播的冲突,采取宽容的态度,不加省察的传播内容似乎是最合适的。宽容本身的意义是可取的,因为这种倾向客观地承认了人的理性的局限性,从而为人类理性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然而,承认人类理性的局限性是一回事,人类理性的使用又是另一个问题,如果你担心滥用的严重后果会遏制人类理性的发展,就放弃人类理性道德省察电视节目内容的使用,这种宽容是一种蒙昧主义。

面对低俗化电视节目的日益普及,自由主义的道德哲学框架把媒体内容的道德否定成了一种自然合理的东西。这种方法把原本属于公共文化产品的电视节目内容等同于言论自由的自由表达,这显然混淆了个人自由与公共利益的本质区别。是与非,正义和不公正,都不能存在于此。因此,在电视节目低俗化的抗议中,公权力部门有义务通过电视理直气壮地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摒弃对我们社会精神肌体腐蚀的低俗化节目内容传播。

笔者认为,我们在建立、维护和发展社会秩序时,一定不能低估电视的重要性。如果你让电视节目的低俗化所控制,肆意妄为,导致的结果就是对社会和谐发展的影响。

三、电视节目低俗化与他人的道德无关?

我始终坚信,那些道德素质不高的制作人,几乎没有人能达到现代电视产业的从业基本要求,即使是参与了一些电视节目制作,也是格调不高的个体,就电视节目低俗化的本质来说,都是“带着锁链跳舞”的文化人在从业。他们应该在电视节目低俗化的过程中承担不可推卸的个人道德责任。

我们必须承认,在电视节目的低俗化问题上,个人的道德责任必须是社会整体症状的反映。一定要让个人知道,其自己是属于智性世界,而不是感知世界。虽然两个世界是表面上的冲突,但从来没有远离对方,为什么他们在相互对立的同时,又相互渗透呢?唯一的必要性,唯一的解释,那就是“人的堕落”。但是这个答案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无需赘述。

毋庸讳言,在包括电视在内的大众传媒中,个人总是处于一种被控制状态。这种状态是所有精神生产的共同特征,但由于生产方式的不同,在电视和其他大众传媒组织中表现得更为明显而又清楚。我们始终坚信这样的观点,电视节目低俗化,是由于受众的定位引导。因此,电视节目的创作人员由于受到经济压制的影响,并不能成为其推卸个人所承担道德责任的理由。

在考虑个人是否应该拒绝电视节目低俗创作的情况下,在收视率的引导下,导致的结果就是集体“庸俗化”。那些想独立思考和自己判断的人,与不去思考的人之间的界限,打破了所有的社会、文化或教育上的差异。无论在电视上有多高的社会道德期望,如果参与电视节目制作的人缺乏基本的自律,那么电视节目的道德追求就会屈服于外界压力而形成一种伪装状态,作为所有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的道德要求,将沦为这群人们通过故事来加以敷衍的傀儡。人们会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原则下行动,当利己主义扩张到一定程度时,根据这一行为原则,就会使行事人受到应有的惩罚。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视节目低俗化,反映出来的是人们道德与信仰的缺失,是我国电视工作者的迷茫所致。为有效抵制电视节目低俗化,公权力部门有义务理直气壮地通过电视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摒除那些腐蚀广大人民大众精神肌体的低俗化内容,传播正能量。

参考文献:

[1]何兆武,李约瑟译.[英]罗素:《西方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低俗文化论文范文6

[关键词]娱乐风盛行;更受重视责任

一、娱乐风盛行更几时

近年来,电视新闻娱乐化在中国国内已蔚然成风,从中央到地方的新闻媒体都不同程度出现了电视新闻娱乐化现象。电视新闻娱乐化以其通俗性、趣味性、平民性的特点赢得了大量观众,也抢占了大量的注意力市场,同时此类节目的收视率一直居高不下。电视新闻娱乐化在中国国内已蔚然成风,从中央到地方的新闻媒体都不同程度出现了电视新闻娱乐化现象。

香港的凤凰卫视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它率先变革了居高临下的说教风格,转向了口语化的播报方式,独特的话语和清新的风格、亲切随和的态度,仿佛你身边的一位朋友与你促膝长谈、娓娓道来,一下子就拉近了传受双方的距离,给观众带来了丰富的精神大餐,在轻松愉快的方式中收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在凤凰卫视奏响凯歌的同时,国内大小媒体纷纷临摹效仿。电视新闻娱乐化也正式进入一个高潮,并在此基础上电视媒体形成了一系列的品牌栏目。

二、泛低俗化趋势蔓延

2005年,湖南电视台的《超级女声》,以崭新的节目形态和前所未有的互动性等,迅速红遍神州大江南北,并成为社会舆论焦点。《超级女声》拥有全国4亿观众,平均收视率超过春节晚会。《超级女声》的成功犹如给电视人打开了一扇“阿里巴巴”式的掘宝大门。

自此,一场轰轰烈烈的争夺观众眼球的选秀大战,在神州大地拉开了帷幕。

在短短的两三年时间里,肇始于《超级女声》的中国电视选秀节目,一类有着绝好诉求点的电视娱乐节目,便在相互克隆和挣抢收视份额的过程中快速地步入低俗的泥潭,由此过早地走上了衰退之路。

从最初的广受百姓追捧,到如今几乎成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除了广电总局因为其低俗等问题而对其频频发出的一道道禁令外,还有许多家长和老师,提防着选秀节目对自己孩子的影响,就象前几年提防自己的孩子进网吧一样,为了把参加选秀活动或是粉丝团而逃课的学生拉回到课堂,绞尽脑汁、费尽心思。

这一股在中国电视新闻界乃至主流媒体中刮起的低俗之风,是起始于2003年。当年,广电总局重提“制播分离”,沉寂几年的民营电视制作公司又迎来了红火局面。而民营公司主打的是娱乐节目,一时间,“泛娱乐化”的趋势盛行于中国的电视荧屏。为提高收视率,吸引观众眼球,求刺激、挖隐私、揭内幕、搞怪相,甚至奇装异服、恶搞整人、丑闻丑态、暴露镜头、言语粗俗或故作嗲媚、打球、荤段子、暧昧言词………。真是应有尽有,层出不穷。

三、通俗VS低俗:难以把握的一字之差

用弥尔顿的话来概括,通俗文化是“一次性的、廉价的、大批生产的、年轻的、诙谐的、色情的、机智而有魅力的”。

电视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被高雅人士称之为通俗媒介。电视文化与大众文化、通俗文化、娱乐文化、消遣文化以及快餐文化等关系密切。同时,电视声画结合、形象直观等优势,成为最佳的家庭媒介。

电视的俗,无可厚非。这个俗,是通俗,而不是低俗、媚俗、庸俗,更不是恶俗。但问题是,在电视实践中,只有一字之差的通俗与低俗,却很难说有多么泾渭分明的界限。在不同的语境中,不同的主体对低俗的界定并不一致,甚至会出现较大差异。因为节目是高雅还是低俗,本身就是不同观众的主观感觉,包含了许多直觉的、模糊的以及不断变化的特征,甚至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

四、收视率的至尊地位

目前,中国电视台的赢利模式主要是广告收入,而广告收入的多少,或者说吸引广告投放的最重要的依据,正是收视率的高低,收视率因此被称为电视媒介的交易货币。2002年中央电视台开始实行节目末尾淘汰制度,而这一制度的核心评估指标正是收视率。央视的改革,带动着全国各地方台的同步跟进,演化了一出惨烈的收视率大战。

很长时间以来,收视率都是一个悖论。当电视台摆脱了输氧的状态而走向市场之后,赢利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整个机构除政治宣传任务之外的运作中心。在这一过程中,电视台不得不向广告商出具每档节目的收视报表,并透过广告商的脸色,判断哪个节目将得到勋章,而哪个节目趁早消失。这种压力通过管道向下传送,中心主任,制片人,编导,记者乃至后勤人员,都不得不承受这种数字化生存的压力。当这种压力持续而猛烈地驱动时,整个电视界也在悄然变脸。

五、“叫座”比“叫好”更受重视

新闻娱乐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必然产生的现象。有学者指出,新闻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受收视率的驱动,判断新闻重要性的标准已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认为,虽然新闻娱乐化现象日趋普遍,但不可能成为媒介的本质和主流;根据人类获知信息的本性和生存发展的现实需要,硬新闻等有关决策的知识信息仍将是社会信息需求的主体;人们从硬新闻中更能获取权威的信息。当前,娱乐化新闻的热销,也和受众心理变化有关,因为转型期受众心理出现了本位意识的趋利性、自主心理的务实性、接受心理的求俗性等趋向。

媒体经济从某一方面说,其实就是注意力、眼球经济。在长期的计划经济条件下,大众传播的娱乐功能被压抑,媒介强调的是单纯的宣传教化。改革开放后,尤其在今天媒体的角色定位有了重大转变,既是信息传播着又是娱乐提供者。近几年各级媒体机构通过资源整合纷纷重组,日益朝着专业化、集团化、国际化、跨媒体的运营方式发展,各大传媒集团如雨后春笋。并有一部分开始上市,或是吸引外资投入,中国传媒业正在向市场化转型。在传媒市场化产业化的运作过程中,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经常发生激烈的冲突,融入了商业逻辑后的媒体对利润的追求转变为对收视率的追求,娱乐无疑就是为了吸引更多观众的注意力。在此基础上就催生了电视新闻的娱乐化。娱乐元素的渗透乃至彰显是新闻节目适应大众娱乐的内在结果,也是发挥娱乐功能的外在表现。

故而媒体把受众视为传媒产物的消费者,尽可能地挖掘新闻背后的娱乐元素,寻求卖点,以满足观众的猎奇、消遣和寻求刺激的心理。如在报道严肃的反贪警示案件过程中,热衷于挖掘贪官及其情妇的故事。报道一些大牌明星过程中则乐道于他有几个私生子等等。

六、心灵合奏曲

2003年以来,党中央强调新闻事业要“三贴近”,其中最重要的是贴近群众。电视采取通俗易懂的方式,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拉近与群众的距离,使电视成为人们群众喜爱的媒体,极大地丰富了广大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现代中国电视业经历了新闻纪录片时代以及的思想乱潮,不同于传媒业已臻成熟的西方国家。西方传媒已明确划分为三六九等,其目标受众和销售市场相当明确,并且根据社会阶层的分级找到了自己合理的定位。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中国社会受众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和整体素质的改善,受众自我意识逐渐觉醒以及受众本位思想的回归,越来越多的受众渴望精神层面的平等交流,而非单纯的宣传说教。因此一些轻松愉快的娱乐性节目更容易被受众接受,也更容易引起受众共鸣。

此外当代社会的生活节奏不断加速,人们普遍处于压力强大、竞争激烈的状态之下,在高频运转当中,压力和竞争很容易让人疲惫。电视节目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娱乐消遣,电视传播抹去凝重感、强化娱乐性,迎合了受众寻求轻松娱乐的心理,满足了人们放松情绪、宣泄情感的心理需求。更能激起受众的兴致,从而成为他们的感情寄托。甚至媒体人也出于所谓社会稳定性的考虑,认为媒体娱乐功能的放大不仅风险最小,还起到了为社会减压的作用。

然而,作为广大人们接触最多的媒介-电视,它的通俗文化、娱乐文化、消遣文化、快餐文化,在长期影响着人们。潜移默化,导致审美情趣和思辨能力的降低。从而形成认知危机。更重要的是,扭曲了价值观,性格倾向于享乐和消费的类型。长而久之,渐渐地开始无法辨别现实社会中的真实,以及由电视所形成的拟态环境,更有甚者直接将二者等同。波茨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写道:“如果一个民族分心于繁杂的琐事,如果文化生活被重新定义为娱乐的周而复,始如果严肃的公众对话成了幼稚的婴儿用语……总而言之,如果人们蜕化为被动的受众,而视一切公共事务为杂耍,那么这个民族就会发现自己危在旦夕,文化灭亡的命运就在劫难逃”。

正如中央电视台孙玉胜所言:“收视率成为调控频道和栏目编辑的指挥棒,成为一个挥之不去的既定标准”。“收视率就是标准”,其实就是在尊重市场,尊重观众的选择。

七、骤见寒冬

2003年后,由于电视低俗化日趋泛滥,并逐渐成为一个行业上下普遍关注的问题,一些官员和学者开始将电视低俗化倾向与收视率联系在一起,收视率更多地被视为电视低俗之风或节目质量、品位下降的元凶而遭到猛烈地批判。

2005年7月19日,中国广播电视协会播音主持委员会在北京梅地亚中心举行“珍爱受众信任,树立健康形象”主题座谈会。会议全国电视界发出了倡议书,号召抵制文艺娱乐节目主持人低俗之风,并达成“片面追求收视率是万恶之源”的共识。崔永元与时统宇批评当时正红遍全国的《超级女声》很“恶俗”,并建议降低这类恶俗节目的播出量,而在黄金时间增加新闻、社教类节目的播出,来解决节目低俗化问题。

2007年6月14日,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局长王太华发表讲话《以高度的政治使命感和责任感抓紧抓好抵制低俗之风工作》。同年8月15日,广电总局下发通报批评重庆电视台举办播出的《第一次心动》,之后,《美丽新约》、《红问号》等相继被叫停。

上海东方卫视的《东方夜谭》开播不久也被喊停,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在新闻娱乐化的浪潮中偏离了新闻节目的轨道,冲出了新闻的底线而去一味追求娱乐,经常选取一些国际政治经济新闻作为娱乐的对象,忽略了新闻事件的发展报道。甚至主持人在节目直播过程之中上演一些低俗的举动,而目的仅仅是为了吸引观众注意力。因此播出不久即被观众所遗弃。

八、捍卫民族文化,让新闻走得更远

2007年5月17日,在全国电视台台长论坛上,重庆广电总台台长李晓枫在发言中强调,除了用行政管理的办法针对阶段性的低俗化节目采取限制、限播的措施,以及加强行业自律之外,消除恶性竞争、深化广电体制改革、调整收视样本、改革财政体制、消除竞争的商业动机、实行公共电视与商业电视并轨并行体制的举措,乃是对中国当代电视低俗化标本兼治的有效办法。

中央电视台原台长赵化勇在2006年初为《电视研究》撰写的发刊词中,首次提出了“绿色收视率”的概念。他阐述“绿色收视率”就是努力提高收视率和收视份额,确保国家主流媒体对观众的影响力和对舆论的引导力,有效体现节目的思想性和导向性。同时,又要杜绝媚俗和迎合,坚守品位,抵制低俗,实现收视率的科学、健康、协调、可持续增长,增强中央电视台的权威性、公信力和品牌价值。在新时期搞好电视宣传,实施频道品牌化战略。

广电总局领导王太华、胡占凡强调两句话:其一,必须抓收视率,必须重视收视率,节目没有收视率,也就谈不上发挥舆论引导等作用;其二,不能唯收视率论,不能收视率压倒一切。这高度概括的两句话,可谓高屋建瓴地对收视率论争做出了正确的定论,具有充分的现实针对性。

区分商业频道与公共频道,根据商业性和公益性的不同实行分营分治,对公共频道不再将收视率作为考核指标,或者不作为主要考核指标。这样收视率的重要性会自然降低,电视人自然会随着新的评价体系而调整自己的制作策略,修正自己的努力方向。

九、媒体在传播主流价值观中的责任

在社会转型时期,价值观多元化是正常现象。社会进步离不开主流价值观的引导和支撑。传播有利于社会发展、国家进步的价值观,是新闻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新晨

正在和平发展中的中国,需要进取的、健康的、高尚的主流价值观来引领全民的精神境界,从而不断提升国家和民族的整体发展水平。即倡导向上、向善、求真、求美的主流价值观。

1975年社会学家赖特在《大众传播的社会学观点》一文中提出了新闻媒介的第四大功能,即娱乐功能,作为对拉斯韦尔媒介功能说的补充。媒介产业的娱乐属性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有其深刻的心理学根源。在弗洛伊德看来,追求快乐是人的本能,人们习惯于在幻想中去求得精神的满足,而不愿意依靠理性去辨别真理。

有学者评价“我们已经变成好莱坞了,我们已经屈从于新闻的好莱坞化——因为我们担心不是这样。我们化重要为琐碎……我们将最好的时段给了闲言碎语和奇闻。”德国不来梅电台的电视总编米歇尔•盖耶尔也说:“我们所做的,就是不使“今日新闻”被那些领导新闻娱乐化的人引入歧途。他们说那样可以使新闻更有趣一些,但这种做法最终与那种献媚取宠的新闻活动并无多大区别。”

电视媒体在设定公共议程、引导社会舆论上拥有着巨大的权力,这意味着电视媒体应该更加持重审慎,有意识地把主流价值观渗透并体现在各档节目中。如《大家》把目光锁定在一群功勋卓著却默默无闻的学者专家身上,彰显浩然正气。

参考文献:

[1]光明日报.2006.

低俗文化论文范文7

关键词:传媒 低俗化 治理

在经济利益驱动下,一些媒体迎合受众低层次审美情趣乃至感官刺激,渲染色情暴力、爆料明星隐私、宣传奢靡生活等。尤其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网络低俗信息的传播呈现出加剧化的趋势,凤姐、芙蓉姐姐、兽兽、干露露、苏紫紫……在互联网中此起彼伏。网络低俗之风俨然已成为危害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毒瘤。媒体低俗风气严重扭曲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正确导向,影响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因此,抵制传媒低俗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仍然是当前面临的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工作。

传媒低俗化的表现方式

在我国的大众传媒和新兴媒体中,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等不同程度存在低俗化倾向,其表现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方面。

戏说历史,歪曲人物。大量戏说、穿越式的影视作品充斥荧屏,颠倒史实,极尽搞怪之能事。戏说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混淆历史和故事的分别,穿越古今的电视剧集一味追求新怪奇、人妖恋。这些电视剧不仅严重扭曲历史,而且还过分杜撰故事。这是对历史的不负责任,也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任。

热衷暴力、猎奇、色情。如今色情、暴力和猎奇是获取暴利的通行证,是赚取利益的杀手锏,是吸引注意力的最佳捷径。网络色情、暴力容易诱发盗窃、抢劫、、杀人、放火等严重犯罪行为,已成为危害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毒瘤。芙蓉姐姐“低俗走红”,苏紫紫“一脱成名”,干露露“浴室征婚”,这些都是极端炒作,为成名而谋,这是一种喧嚣,追求“没有最惊人,唯有更惊人”的效果。

崇富拜金,奢侈消费。一些媒体宣传拜金主义、倡导畸形的消费观。他们对于私人飞机、名车、盛宴、别墅和其他奢侈品不厌其烦地大肆报道。如今我国贫富差距拉大,社会不公问题突出,这种穷奢极欲的消费观,会让低收入群体更加仇富,会不同程度地激化社会矛盾。

漠视人间苦难,缺乏人性关怀。在有的新闻报道中,对于人的死亡表现冷漠,轻薄死者,全然失去了同情心和人性关怀。广告用语粗俗,画面不堪入目。一些广告滥用成语、用语粗俗、格调低下、崇洋,如“一个叫春的城市”、“随心所浴”、“皇家至尊”、“帝王享受”,等等。更有甚者,广告画面不堪入目,模特穿着性感暴露,搔首弄姿。

伪科学、伪医学甚嚣尘上。从“神医”胡万林、“养生高手”张悟本再到“神仙道长”李一,媒体一次次演绎着中国式造神闹剧,媒体对“神医”们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他们以中医养生为名,行聚敛钱财之实,所作所为与巫婆神汉无异。

传媒低俗化的原因分析

传媒低俗化的泛滥有市场导向的原因,也有受国外传媒发展趋势的影响,监管不到位的原因等,具体而言,有以下几个方面。

媒体传播的泛娱乐化倾向。欧美传媒泛娱乐化倾向是我国出现传媒低俗化现象的重要外因。从本质上看泛娱乐化,完全以消费主义、享乐主义为核心,内容浅薄、空洞,方式粗鄙搞怪,拒绝责任和义务,追求直观感受、浅层次的情感体验。目前,娱乐化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领域,原本与娱乐泾渭分明的领域也逐渐地开始娱乐化,如政治娱乐化、教育娱乐化、学术娱乐化、宗教娱乐化等。而电视成为娱乐化的重灾区,不仅娱乐节目数量增多,连传统的严肃新闻节目也呈现出娱乐化的倾向。

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发展不协调。回顾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为中国奇迹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提高了中国的综合国力。但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是,中国人过多地将注意力集中于经济发展,以及追求获得更多的物质利益,却忽视了精神层面的追求,造成了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生活之间的不协调,以及社会道德伦理的丧失。没有正确价值观的社会必将是一个扭曲、畸形的社会,从长远来看,它无法保证经济的健康、持续增长以及社会生活的稳定。

新闻职业道德的失范。媒体工作者是传播链上的第一把关人,对信息的选择和传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当前有些从业人员社会责任感淡薄,为了追逐利润,用凶杀、色情、离奇、煽情的故事赚取人们的眼球。在这样的媒体里,部分记者和编辑追名逐利,采写一些庸俗的新闻来迎合一部分受众;由于新闻价值取向的异化,以猎奇的心态从事报道,对宣传荒诞、变态、灾难、暴力等方面的内容乐此不疲,对明星的隐私、绯闻、花边信息充满高度的敏感和热情。

公众传媒素养的缺失。媒介素养就是指人们对于媒介信息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的能力,以及制作和生产媒介信息的能力。媒介素养教育的对象是全体公民,旨在培养人们对媒体本质、媒体常用的手段以及这些手段所产生的效应的认知力和判断力,使人们既了解媒体自身如何运作、媒体如何构架现实,也知道怎样制作传媒作品与媒介信息。而我国当前对公民进行媒介素养教育还很薄弱,公民的媒介素养亟待提高。这大大地影响人们对信息的判断、选择能力。

传媒低俗化对社会的负面影响

传媒低俗化导致民众混淆是非界限,造成消极涣散、离心离德的情绪,腐蚀人们的灵魂和意志,助长形形的个人主义思想泛滥,破坏了民族凝聚力、战斗力,无法提升国家软实力。传媒低俗化严重冲击和消解支撑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先进文化,不但对当下的社会和谐产生冲击,而且会损毁未来不断进步和发展的人文和精神基础。

削弱媒体责任感和公信力。传媒低俗化削弱了媒体责任感和公信力,弱化了大众传媒的社会职能。媒体是有社会责任的,因为媒体担负着传递信息、引导舆论、传播知识、提供娱乐、提供服务等社会职能。当大众传播中低俗之风盛行,媒体淡化了应负的社会责任时,媒体公信力自然就会下降,受众就会对媒体失去信任感,那么媒体引导舆论、传播知识、提供服务等职能同样会受到阻碍。

污染社会风气,造成了社会文化精神的缺失。我国现在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变革的关键期,面临环境、就业、收入差距等各种问题,在这个时候重建社会秩序具有特别意义。然而具有教育大众、传递文化和宣传社会公德功能的媒体在传播过程中过于低俗,会导致人们逐步丧失对精神感召的渴望,仅仅迷恋于外在的感官刺激,人们的审美、评价能力变得越来越浅薄,社会道德也由理性道德转变为寻求感官刺激的道德,人们的羞耻感也将逐渐丧失。长此以往,其结果很可能是我们的文化精神被娱乐的狂潮逐渐冲淡。

混淆了是非界限,对青少年健康成长造成较大负面影响。低俗化的媒体信息破坏民族的传统文化,扭曲社会的传统道德观、价值观,混淆是非界限,从而给青少年的成长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大众传播低俗之风中暴力、色情内容的传播已成了青少年暴力犯罪和性犯罪的重要诱因。大众传播低俗化对青少年具有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以及对青少年审美观和价值观的改变。他们的审美情趣因此变得低俗,通俗浅薄的文学作品会在青少年中流行,、恶搞文学成为时尚,青少年在接受这些信息的同时也随着媒体的思维走,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网络信息虽然丰富但是良莠不齐,鱼龙混杂,造成青年人思想混乱,迷失自我。

抵制传媒低俗化的措施

传媒低俗化与我们所坚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背道而驰的。如果不能得到有效解决,那么关于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就难以贯彻落实到位,因此抵制传媒低俗化必然成为社会各界人士的共识。

强化媒体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媒体是维系国民精神最好的平台。媒体要在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之间搞好平衡,不能一切向钱看。不能把收视率作为衡量文化作品优劣的唯一标准。要充分认识文化产品的意识形态属性,始终把社会效益摆在首位。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把社会效益摆在首位。只有具备了深刻的精神内涵,文化活动才能以文化人,促进发展。处理好高雅与通俗、普及与提高、思想性与观赏性的关系,兼顾好大众和小众的需求,就找准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结合点,才能实现文化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媒体作为第一把关人,责任重大,必须具备强烈的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

创造文化精品。创造文化精品,唱响主旋律,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精华壮大,糟粕才会应声而去。当大量劣质文化产品充斥市场时,就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造成“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不良社会文化环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会被淹没和消解。因此在抵制媒体低俗之风的同时,必须在全社会大力唱响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旋律,用优秀健康的文化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大众媒体那种说教灌输式传播的信息,缺乏深度、缺乏力度、缺乏新意,受众者不大喜欢。大众媒体亟须改善信息传播“不给力”的现状。而要真正取得“给力”这样的效果,就要充分尊重文艺创作规律,特别是深入研究网络等新兴媒体的文化创作、生产、传播、消费的特点和规律,在渗透和融入上下工夫花力气,在增强原创能力上下工夫花力气,在熟悉和了解未成年人的内心世界、欣赏习惯、表达方式上下工夫花力气,让动听、响亮、感人的主旋律润物无声地潜入人们的心灵深处。

传统媒体要引领新媒体,引导主流价值。目前,新媒体正成为一支日渐庞大的新闻大军,网络应用的方便性、快捷性和草根性让更多的民众参与其中,兴趣盎然。但是网络上也到处充斥着色情、恶搞、暴力等现象,而低俗的网络文化实质上已经对我们传统文化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冲击,这是对我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巨大挑战。在这种情势下,传统媒体要发挥自身特点,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营造主流舆论场,进而引导新媒体逐渐完善其主流价值。在新媒体高速发展的今天,传统媒体所要做的不仅仅是与新媒体争夺受众,更应当发挥自身特点,引导新媒体向社会主义文化正确的方向发展。

加强传媒素养教育。传媒素养教育是防止媒体负面影响最有效的方法。在今天开放的信息环境里,受众如果没有很好的传媒素养,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就会显得无所适从,容易受到伤害。传媒素养强的受众面对低俗的信息时,会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辩证地判断,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大众传媒道德失范的危害。传媒素养教育对社会的和谐发展、文明发展是重要的,其根本主旨在于培养全民具备思辨与分析信息的能力,使他们成为塑造国家与社区文化品位的媒体公民。传媒素养教育并非纯粹的专业教育,而是一种通识素养教育,这种素养是全体公民都应该具有的基本品质。

参考文献:

1.张志新:《坚决抵制“三俗”之风》,《北方传媒研究》,2011(2)。

2.叶奕:《当今传媒低俗化的深层原因及其治理》,《云梦学刊》,2009(3)。

3.金璐:《大众传媒泛娱乐化倾向批判》,《新闻爱好者》,2011(1月上)。

低俗文化论文范文8

关键词:娱乐文化 正能量 低俗现象 核心价值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广播娱乐节目因其特点,在排解工作压力、缓解生活焦虑、调节紧张心情,特别是疏导路途堵塞中烦闷情绪等方面功效显著。娱乐节目主持人风趣幽默、才思敏捷,用欢乐舒畅了听众心灵,把枯燥的行程变成了快乐的体验。

一、应正视受众对娱乐节目的旺盛需求

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下,人们对放松精神、享受快乐、缓解压力的渴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热切。从央视网络电视台“全国电视栏目收视率排行榜”来看,前十名中,娱乐类节目占到了近四成,排名紧随新闻类节目之后;从全国卫视收视率排名榜看,前十名中,地方台有江苏卫视和湖南卫视入围,而这两家卫视都是主打娱乐牌的。江苏卫视定位是“幸福中国”,以全国知名的《非诚勿扰》栏目为龙头,走娱乐路线;湖南卫视定位是“快乐中国”,以时尚、前卫的《快乐大本营》栏目为龙头。这些足以说明,娱乐节目人气很旺。我们应该正视受众这种旺盛的精神需求,更加重视娱乐节目的健康发展,发挥好娱乐节目寓教于乐的特殊功能。

娱乐节目的管理是近几年宣传管理的重点,“抵制低俗”写进了党的十报告,可见传媒娱乐节目低俗问题十分突出。尤其是当前,广播节目与网络融合发展,创办了一批“广播网络”节目,网络上的低俗文化或多或少地蔓延到了广播娱乐节目中。

在实际操作中,如何界定和把握“低俗”的界限?如何提高娱乐节目的品位,不让娱乐节目成为低俗的代名词?如何保证不让娱乐淹没了媒体责任?这些问题都需要有个清醒的认识,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笔者结合从事“视听评议”工作多年的实践积累,在此对广播娱乐节目中常见的问题进行了梳理与思考。

二、“低俗”的范畴

没有人会拒绝欢乐,现在,文化素养较高的人士之所以对当前一些娱乐节目嗤之以鼻,是因为不少娱乐节目品位不高,以低俗、恶搞为乐,“愚乐”听众。娱乐节目要想发展,关键是要真正打造“娱乐文化”,努力提升品位,自觉抵制低俗,这才是出路。

1.“低俗”的界定

一线从业人员在具体操作中,常常感觉难以准确把握低俗的界限:哪些话题是低俗?谈到什么尺度就算是低俗了?笔者认为,一般有两个准则来界定,一是法律准则,不符合法律法规的内容,如传播血腥暴力、凶杀、恶意谩骂、侮辱诽谤他人。另一个是道德准则,我们日常生活中,更多是靠道德准则来约束的,笼统地说,拜金、享乐、奢靡的思想言论,性或污辱性、不宜在大庭广众下谈的话题,不雅、粗野的脏话,涉嫌私密的、性暗示话题,对未成年人成长有不良影响的言论,有违社会公德的言论等,都属低俗范畴。

2.常见低俗现象的几种表现

在“视听评议”工作中,笔者发现一些娱乐节目低俗的“常见病”,诸如调侃过度,以恶搞取乐,以审丑取乐,甚至个别节目出现擅踩“底线”现象,少数主持人存在模糊认识,把“低俗”与“通俗”混为一谈,认为越低俗越是“贴近生活”,究其思想根源,是在追求个性化的同时忽视了媒体的社会责任。常见的低俗表现有:

一是调侃过度。表现为,拿暧昧开玩笑,打情骂俏,缺少分寸;言语离谱,有悖公德良俗等;对听众调侃失度有失尊重。清明节节目中 ,主持人拿亡灵调侃娱乐很不严肃,有违公德良俗。

幽默是需要智慧的,做娱乐节目的主持人不仅要有一种阳光快乐的心态,更需要具有幽默的智慧,用风趣、幽默令人开心大笑,而不是靠频繁制造“人工笑声”来自娱自乐。

二是低俗恶搞。过度娱乐,以审丑取乐。如针对刘翔比赛时因罗布斯碰撞而痛失金牌之事传播网上。……其实,虽然没夺得冠军,刘翔却很大度地说:“没事,比赛嘛,开心就好,我和罗布斯是朋友,比赛会发生什么事谁都不可预料。”并在微博中说:“我只恨自己跑得还不够快,下次努力。”这个气度与心态足以值得国人骄傲,但节目却拿这件事来恶搞。

低俗恶搞是低级的娱乐,媒体的责任是引导大众不断提高欣赏品位,而不是迎合少数听众的低级趣味。引领、提高,社会才能进步,一味迎合低级只会是倒退。

三是粗俗不雅。节目里时不时地出现一些不雅、令人倒胃口的词汇,究其根源,是一种不健康的审丑心态在做怪,低估了听众的审美情趣,是对听众品位情调的肆意愚弄。

四是偏离了核心价值体系。坚守主流价值观应是媒体从业人员的基本政治素养。节目中的信息、服务、娱乐等内容,看起来似乎距政治甚远,和导向不搭边;其实,导向无处不在,我们选择的任何节目素材、话题设计、与听众交流等都已作为媒体的立场观点、价值倾向传播给了听众,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听众。

如:某节目有一天的话题是“如果中了500万你会做什么?”有位男听众说“我会买所有LV新款的包给我女朋友,她特别喜欢LV”,主持人夸张地说“啊,好羡慕她有你这样的男朋友啊”。再如:主持人说“我觉得花心挺好的,能花心说明他有能力,我觉得过去我还是挺专一的,但现在专一程度慢慢过去了。”这些价值取向都是不恰当的。

求真、求善、求美,永远是大众的主流需求,不能为了迎合少数趣味不高的人的心态而忘记了媒体人的责任,不能把直播间当成了私人聊天室。主持人要重视学习,不断提高思想素养,强化责任意识,才能保证不偏离核心价值体系,努力做到节目轻松不轻浮,通俗不庸俗,娱乐不“愚”乐。

五是突破警戒线,擅踩“底线”。如:“明天就是三月五号‘学雷锋日’了,赶快上街寻摸一下有没有老头、老太太什么的。”对这些严肃的政治话题调侃、讽刺,丧失了媒体的基本立场。再如:针对国家调控房地产的政策,社会上出现了为避税假离婚的现象,主持人应该调侃的是为了多买套房不惜假离婚、假结婚的现象,而不应该把矛头指向国家政策,犯导向性错误。即使某项政策,日后可能证明存在着问题,但当下我们需要做的是解读好政策,同时理性地反映群众意见建议,而不是去迎合一些人的情绪去抨击政策。这种突破警戒线、擅踩底线的情况出现在节目中,凸显了主持人媒体责任意识的淡薄,片面地追求个性化的观象,令人堪忧。

三、建立绿色屏障,打造健康向上的“娱乐文化”

低俗文化绝不是一个健康文明社会的主流,更不是“贴近生活”的表现,而是无孔不入的文化垃圾。要从教育和管理两方面入手,织起一道严密的绿色屏障,把低俗拒之门外。

1.处理好自然人与媒体人的关系。在提倡主持人个性化的同时,千万不能忘记媒体人的社会责任,不能让娱乐淹没了责任。走进直播间,就是媒体人,不能不受责任与纪律的约束,要对话筒有敬畏之心。例如:“你与车有哪些快乐的事?与大家分享一下。”。热线很多,有车迷说,“我最近看见有辆“马萨拉蒂”车,太漂亮了,我一直追着它看直到看不见,咱们这样的小地方能见到这样的车很难得。”主持人说:“乌鲁木齐不仅有了越来越多的‘奔驰’和‘宝马’,又有了‘马萨拉蒂’,发展的脚步多快呀。不过,有时候我们快不快乐,和你开的是不是名车,没有必然的关系哦。试想一下,雨过天晴后,小区里一家三口一块擦自家的QQ车,准备去看爷爷奶奶,享受天伦之乐,那份温馨不也挺让人羡慕吗?”显然,这位主持人驾驭节目的能力很强,娴熟自如地履行了媒体人的职责,没有刻意迎合个别听众,使节目不仅仅停留在娱乐层面,而是升华了内涵和精神境界。

2.提高主持人的个人修养与思想品位。只有主持人的价值观是主流的,才能保证节目不偏离核心价值体系。引导能力是主持人的基本功,做一位有思想内涵、有评论引导能力的主持人,是提高节目品位的前提和保障。

如:有期节目的话题是“你最想对老板说句什么话?”听众踊跃参与:“老板,能让我休息一天吗?”“老板,宿舍太冷了,能给安片暖气吗?”“老板,能早餐不再吃榨菜吗?都吃了半年了!”“老板,每月看看日历,按时发工资好吗?”“老板能不能中午按点吃个饭,胃都有病了。”“老板,你每次吃饭都带上我,我感觉真好,但请你不要总忘带钱包呀!”。主持人说:“老板,今天打电话来的都是曾经打工的人,有一天他们也可能成为老板,他们从您身上学到的可能就是他们将来做事的准则,不要让这种抱怨再延续下去了。有的员工夸老板,有的员工埋怨老板,这其中的道理老板请您三思。”员工说出了平时没有机会说的心里话,相信听了这期节目的老板们都会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这样的话题设计与创意,独具匠心,对促进社会和谐很有价值。

再如,针对网上热议的南京老人被撞后诬告扶她的人,导致做好事反被法官判决赔偿7万多元的事件。主持人说“不能因有被诬告的风险,我们就泯灭了善良的种子,要相信多数人的心是善良的”,对网上热点引导得很到位,起到了拨乱反正、稳定思想的作用。当听众的思想在模糊的认识中游移时,主持人的引导可以迅速为其再定位,这就是主流媒体引导价值所在。

在媒体竞争激烈的今天,公信力和“高品位”正是主流媒体的优势所在。我们需要认准这一点,发挥好优势,提升节目的思想内涵和社会价值,彰显娱乐节目积极向上、愉悦身心、升华精神境界的特点。

3.严把“入口”关,不给网上偏激言论提供传播平台。把好选题关,把好话题关,力戒低俗内容和不实报道流入广播。在选择微博观点时,不应选择偏激的言论和猎奇观点,如果选择了,就必须用正面的言论批驳它、压倒它,不得失语、默认,更不能迎合。如:针对新疆亚欧博览会期间限外地车号之事,主持人选取某人微博说:“这是啥规定?自行车不让骑,公交车挤不上,开私家车还限外地号?领导有专车、专号,我们老百姓就真的这么好欺负吗?什么玩意儿,还搞活经济呢,等明儿个你新A车到了外地也被整整看。”这时,主持人非但没有驳斥,反而迎合说:“是啊,这有歧视外地车的意思呵”,出现了失责、失控现象,对不当言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4.建立日常业务学习的有效机制。目前,一线的广播主持人大多很年轻,有热情,有活力,但同时因工作经验不深,缺少媒体责任意识,个人政治素养也有待进一步提高。电台应该建立切合实际的日常业务学习机制,筑牢思想防线,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有益的空间。

四、守住原则,严防踩底线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是媒体永恒的主题。应努力提升娱乐节目品位,把对主流价值观的引导有机融合在娱乐节目中。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担当起社会责任,找准职业角色,增强底线意识,把握好“政治底线、政策底线、法律底线、道德底线、民族宗教底线和格调品位底线”,有效抑制“险象环生”。

对以下10个原则性问题必须保持清醒认识:

1.娱乐节目同样承担着主流媒体责任。通过休闲娱乐方式,畅聊家事、国事、天下事,实现对网上舆情热点的正确引导,用先进文化引领社会进步,促进社会和谐,这应该是我们办娱乐节目的终极目的和节目的社会价值所在。“娱乐”只是节目的包装形式,“责任”体现着节目的社会价值,摒弃“娱乐节目属于边缘化节目不必在意导向”的错误认识。主持人不能成了“墙头草”跟风跑,无定力、无立场,不但引领不了网上言论,反让网络牵着鼻子跑了。

2.不得对重大政治事件及国家政策进行调侃取乐。政治导向问题上决不能有丝毫偏差,这是主流媒体的基本立场,是媒体喉舌性质所决定的,是“政治家办台”的必然要求,是新闻从业者应时刻坚守的底线。

3.媒体不要做社会不良情绪的推手。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矛盾、问题相互交织,各种思想观点相互碰撞,主流媒体责任是用主流价值观整合多元思潮,进行正确的引导,任何一档节目都肩负着引导责任,广告节目、体育节目,娱乐节目当然也不例外。娱乐节目轻松愉快的聊天形式,更容易让听众接受,从而实现寓教于乐的目的。多做理顺情绪工作,对、敏感事件、网上舆情,灭火不浇油,帮忙不添乱。充当社会和谐的剂,不做仇官仇富等社会不良情绪的推手,用心守护好各族人民的精神家园,不让杂草丛生。

4.把“传递正能量”作为一条基本原则和价值取向。网上消息浩若烟海,在取舍中显功力。有些消息我们一时间难辨真伪,但完全可以把握住“传递正能量”的原则,尽量不去放大负面消息。负能量让人泄气,让人积怨,让人感到世态炎凉,正能量汇聚社会向上、向善的力量。

5.尊重社会公德良俗。不能把 “个异”“另类”理解为“个性化”,要在尊重社会公德良俗的前提下体现个性特色。如,清明节,在这个唯一不能说“节日快乐!”的节日里,节目氛围要尊重国人追念亲人的良俗,除了引导文明祭祀、绿色祭祀外,还可以引导大家怀念亲人,回忆在一起时的幸福时光,追忆对你人生最有影响的事等。同样,如,在大地震等不幸事件发生时,节目内容要考虑与大氛围相适宜,应有大局意识。

6.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元社会思潮。用正确的民族观、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婚恋观、消费观、审美观等主流价值观引领听众,是主流媒体的使命和责任,不能出现偏差造成社会是非标准的混乱。

7.涉及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的问题应慎重对待,不得随意调侃、取乐。从业人员应把民族团结思想溶入血液里,成为自觉意识,避免使用涉嫌歧视、不尊重或容易引起歧义的语言,谨防伤害民族感情。正确把握“民俗”与“宗教活动”的区分标准。涉及敏感事件,用语要严格规范,按照统一口径,不得擅自理解、变通。

8.注意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对未成年人不调侃婚恋话题,戏弄童真;不与未成年人聊有可能造成不良思想行为的内容。青少年厌学、早恋、失恋、叛逆等问题应谨慎引导。

9.体现人文关怀。关注公益活动,关注困难群体,不漠视苦难,不“冷血”,做有爱心、有温度、有深度的媒体人。

10.不热衷名星、富豪们的奢侈生活和花边新闻,不炒作有劣迹的“网络红人”,不传播审丑心态。

低俗文化论文范文9

[关键词]新闻节目 低俗文化 抵制

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22次集体学习时,胡锦涛总书记再次强调,要精心打造中华民族的文化品牌,坚决抵制文化上的庸俗、低俗、媚俗之风。这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指导意义。我们要充分认识抵制低俗之风是我国广播电视根本性质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促进和谐文化建设、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确保广播电视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要准确把握低俗的概念

文化对社会的责任承担,主要表现在对民族精神的传扬,对时代精神构建和对人的灵魂的塑造与道德提升。文化的宗旨和作用,说到底是“化人”。被社会整体认可和接受的主流文化,是经过数千年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传承积淀而成的,合乎社会发展规律,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它旨在传播爱心、正义感、积极向上的精神,在提升个人精神境界的同时,也促进了社会总体道德水平的提高。低俗文化有违公序良俗,放弃社会责任,制造浅薄而不深刻、浮躁而不沉稳、油滑而不幽默、媚俗而不崇高的“快餐”文化、泡沫文化乃至垃圾文化。任其放纵,只会降低人的道德情操,带来人格卑俗化、公德心萎缩,损毁社会赖以不断进步发展的基础。www.133229.COm低俗文化的危害,绝不可等闲视之。这股低俗之风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文艺娱乐节目主持人的素质良莠不齐;其次是文艺娱乐节目的策划定位出现偏差;此外各地广播电视台站对于怎样处理媒体社会责任和收视率、收听率等经济效益的问题把握不一。文艺娱乐节目主持人时有发生的媚俗、低俗行为是当前广播电视节目调整发展中出现的令人担忧的问题之一,而一些广播电视媒体忽视社会责任,片面追求收视率、收听率等短期经济利益是目前文艺娱乐节目媚俗、低俗之风的根源。

二、抵制低俗广电节目的策略

我们正在努力建设的小康社会,它的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就是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而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要前提,是整个社会充满健康向上的文化风气。?这就需要广电工作者运用各种形式,把真、善、美的东西表达出来,传递到广大受众的心中,达到塑造美好心灵、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目的。而只有先进文化,才拥有这样的深刻内涵;也只有先进文化,才能够承担这样的神圣使命。

广电节目如何抵制低俗文化呢?

要不断加强对综艺类、情感类、谈话类等节目的管理,坚决杜绝不利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电视节目的制作播出。在播音员和主持人着装、发型、语言及整体风格方面提出了严格要求,不存在任何低俗、媚俗现象。同时,进一步加大对引进节目的管理力度,引进了一大批内容健康向上、题材新颖、艺术质量水平高的电视节目。减少或杜绝设置益智类节目短信参与吸费等低俗内容的栏目。在电视剧播出中,严格控制涉案剧的播出,杜绝任何不宜于未成年人观看的影视剧、动画片和纪实电视专题片。在广告播出中,严把广告播出质量关,杜绝违法违规播出的性病治疗、性药品广告和不适合未成年人的成人语言广告以及创意低俗、画面刺激的广告。为履行媒体职责,还可以策划、制作、播出了一大批公益广告宣传片,对青少年进行文明公德教育。

总的来说,就是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牢牢把握文化发展主动权。 通俗决不是低俗,拥抱市场也并非意味着放弃原则。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是追求经济效益与社会责任担当的和谐发展。文化产业的从业人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除了收视率、点击率与发行量,还背负着弘扬先进文化,引领社会道德,示范精神文明的责任,不要唯利是图,要固守道德底线。要坚持媒体的高品位、高格调,是新闻媒体应具有的社会品格和社会责任,是树立新闻媒体良好形象的重要途径。要通过持续不断地提供更多健康向上、轻松活泼、引人入胜的文化产品,满足公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将社会公众引导到追求真理、歌颂美好、崇尚科学的主流意识上来。

三、治理低俗文化要防止扩大化

严格意义上讲,低俗主要指的是淫秽、色情、恐怖、暴力和特别令人不能容忍的文化,但我们要防止扩大化的倾向,不能简单地将通俗文化列入低俗。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柳斌杰署长指出:对于节目、文化,应该把通俗和低俗区别开来。通俗是大家容易接受、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低俗是另外一种含义。低俗主要指的是淫秽、色情、恐怖、暴力,还有这样一类影响未成年人成长的文化垃圾,我们要坚决把这些低俗的东西扫掉。要讲低俗就是说它在精神文化方面,给社会或者是给青少年带来消极影响,不利于他健康成长的这类东西应该看成是低俗。至于文化的样式、表现的方式、语言使用的程度这应该叫做通俗,只要不是影响到文化内容的健康,中国人口多、地域大,受教育的程度又不完全一样,既要有高雅的文化,也要有通俗的文化,所以,我们的文化应该是民族的、人民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几十年都在坚持这样的一个方针,所以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所喜欢的,通俗化的文化样式、表演的方式、语境,应该都在保护之内,不能把通俗的当成低俗的把它扫掉。许多专家对国内主持人表现出的“俗文化”,表现出一种宽容的态度。袁方博士认为,我们说的俗,应该是与雅相对。电视节目是给老百姓看的,老百姓需要高雅艺术,但更需要“俗文化”。“俗文化”是一个大趋势,真正的“阳春白雪”只会越来越少,也正因为少,才称得上是“阳春白雪”。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俗文化”本身就在百姓中存在,展示出来没有什么不妥,而且正是“俗文化”造就了电视荧屏的丰富。“老百姓需要高雅的《艺术人生》,但也需要像《非常6+1》、《幸运52》这样比较通俗的节目。如果没有这些不同的节目,电视的荧屏还会这么好看吗?观众需要的是‘百花齐放’的荧屏。”区分低俗和高雅也要持慎重的态度,在治理低俗的过程中要防止矫枉过正,防止片面化、简单化。

参考文献: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