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对话式教学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30 10:37:58

对话式教学论文

对话式教学论文范文1

关键词:语文教学;对话范式;理论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3-0178-01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整个语文教学都面临着由传统的“授受”范式向“对话”范式的转变。为了更深入的认识语文教学的这次转型,发展语文教学的新思维,本文试图通过对对话范式的理论探索,进一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中各项“教学建议”的重要意义。

一、语文教学范式的界定

“范式”这一概念的提出者托马斯?库恩对范式的界定是:“‘范式’一词有两种意义不同的使用方式。一方面,它代表着一个特定共同体的成员所共有的信念、价值、技术等等构成的整体。另一方面,它指谓那个整体的一种元素,即具体的谜题解答;把它们当作模型和范例,可以取代明确的规则以作为常规科学中其他谜题解答的基础。”

本文所提的“语文教学范式”是指语文教学实践者所形成的教学范式。从库恩对“范式”的两种不同的使用方式出发,可以把语文教学范式做如下界定:一方面,它代表着语文教师群体所共有的对语文教学价值的认知,对某种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技术的认同。另一方面,它指谓体现这种共有的语文教学理念的模型和范例,可以取代明确的规则以作为常规语文教学实践的基础。

判定一种语文教学范式的基本要素大致有教学观念、师生关系和教学运作。另外,还要遵循一个基本原则,即教学观念和教学实践相吻合。不能口头上大喊对话理念,但在实践上仍然是老一套,还是以原有的“授受”理念支撑教学。这种现象在教学中普遍存在,所谓“轰轰烈烈搞素质教育,扎扎实实搞应试教育”即是如此。

二、语文教学向对话范式转型的必要性

首先,语文教学从“授受”范式向“对话”范式的转变是时展的要求。当今世界,多元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成为主流,各异质文化间的相互理解、冲突、兼容、共处等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而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好方式就是对话。

其次,网络和媒体的发展使得以前被少数人所掌握的知识为更多的人所拥有和分享。知识的普及使得传统的教师作为知识化身的形象解体,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报纸、杂志、电视、手机等各种媒介获得语文知识。

再次,“教学参考书”本来是教师用书,可现在,在书店都可以买到“教材全解”等各类教学参考书。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再照着教学参考书讲,学生可能就听不进去了,而师生之间展开对话就是一种比较好的教学方式。

三、语文对话教学的基本前提

一是对教学主体差异性的确认。只有学生、老师、文本作者在思想观念和价值立场上存在着分歧和差异,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才有对话的必要性。没有差异性的个体之间的对话,在本质上不过是同声复制。传统的“授受”范式都是把教师作为文本的第一解释者,学生只能沉默或应和,而文本作者根本就没有发言权。这极大地压制了个体间的差异性,对话范式就是要使语文教学从语文教师的个人独唱转变为多声部的合唱。

二是对文本未完成性确认。每一个文本都处于未完成状态,而且永远无法凭自我最后完成,它需要不同个体通过自己的理解和阐释把它完成。与未完成性相关的是个体理解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每个个体对文本的理解都存在片面性和局限性,学生和老师也不例外。而对话的目的是为了沟通、融合、相互理解和相互提升,在对话中对话者通过对话使自己的理解不断丰富拓展,从而克服理解上的某些片面性,达到对文本比较全面、准确的理解。

四、语文对话教学的教学目的

传统教学中,衡量教学目的达成的标准是学生的语文知识量和运用语文知识能力的高低,其教学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而对话教学更多关注学生自身个性的发展,探究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通过对话教学最终实现自我认同和自我实现。

五、语文对话教学的师生关系

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中的权威,是主动者,学生是听众,是被动者。对话教学中,教师充其量是一个“节目主持人”,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存在教导与接受、先知与后知的关系,而是作为一群个体共同就某个问题进行对话的关系,二者是平等的。学生在对话中更充分、更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则要求能平等地接受和理解学生的见解,又能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和规范。

六、语文对话教学的教学运作

在传统教学中,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都是教师课前预设好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问题的设计者、提出者甚至解决者,教师的讲解是最主要的教学方法。而对话教学中,教学是通过师生合作运作的,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是交往生成。教学就是教师与学生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活动,是对教学预设的打破,给予学生主观能动性更多的发挥空间。

总之,语文教学向对话范式的转型是新课程标准的客观要求,也是时展的必然。我们作为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师,就是要把这种先进的教学理念落实在我们的课堂实践中,使之渗透在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

参考文献

[1]王尚文.语文教学对话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2][美]多尔著,王红宇译.后现代课程观[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3]田汉族.交往教学论[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对话式教学论文范文2

关键词:对话理论 文学欣赏 教学 应用

所谓的对话理论是关于引导人们如何遵循平等、互动等原则,通过话语交流而达到有效沟通的理论。该理论来自西方,具备平等、开放、互动、生成等内涵,而对话理论在文学欣赏教学中的应用,为文学欣赏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思考空间。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话理论受到了众多教育工作者的青睐,在实现对话主体顺利交流、沟通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文学欣赏力,帮助其领会到文学作品中的思想内涵。

一、对话理论的现实意义

(一)对话是人类生存的重要方式

“对话”的产生最早源于人们劳动过程中思想感情交流的需要,长时间以来,对话都是人类生命存在的一项基本诉求。人类自出生之日起,无时无刻不在与人进行着交流和沟通,即使在21世纪网络迅速发展的时代,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以及个人与家庭之间的交流仍以“对话”为主。这种交流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人们的交往,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进而为人类的生活带来了和平与稳定、繁荣与发展。

(二)对话是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

“对话”作为人际交往中的主要形式,因其自身的主体间性,不可能在任意主体间开展,且在对话主体间性的要求下,对话参与者在开展思想沟通及话语交流时,必须以平等合作为基础来展开真诚、开放的对话活动,以此来达到相互补充、吸引的目的,在肯定和确认他人价值的同时确保自己的价值得到他人的肯定。在整个“对话”活动中,对话结果是开放、具备一定开拓意义的,在丰富对话双方眼界的同时,还能使彼此的思想认识趋于一致,产生出既与对话者有关,又与对话者不同的全新意义,确保问题得到行之有效的解决。

二、文学欣赏中对话理论的体现

(一)文本对话

在文学欣赏教学中,文本对话主要由教师与文本对话和学生与本文对话两个部分组成。一般来讲,所谓的“文本”是指成形的文学作品,即文学作品的物理印刷品或制成品。在文学欣赏教学中,其文本主要是指教材。从文本自身的角度来看,其本身并不能产生任何独立性意义,其文学价值的实现离不开读者的阅读与认识。此外,读者在阅读文本之前,受自身教育水平、文化素养及阅读经验的影响,多少会形成一定的期待视野,这种期待视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读者对文本的解读。在实现文本意义的过程中,除了文本自身的体裁因素外,还需要读者的期待视野,只有在这种自由平等的对话中,师生才会不断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积极在文本中寻求、创造答案。这一对话方式的应用,是师生实现“教材”与“思维”沟通的桥梁,并由此达到对话主体对文本新的意义的构建和师生认知结构的优化。

(二)师生对话

在整个文学欣赏教学中,师生间多呈现出“我――你”或“主――主”等平等关系,即所谓的师生对话关系。这种对话关系的开展是以师生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为前提的,在这种关系下,师生关系被学生型的教师与教师型的学生所取代。师生之间可以敞开精神心怀,对文学作品进行交流与分享,以此来达到教学互动、互利的目的,真正实现教学意义上的“教学相长”。然而在师生对话中,需要注意的是,平等并不等于相同,教师不仅是对话活动的参与者,更是一个引导者,教师的知识水平、人生阅历决定了自己的学识远远高于学生,因而在师生对话中,教师仍是“首席”。

(三)生生对话

所谓的生生对话多指同龄学生间的对话,也称水平性对话。这是因为同龄学生之间的知识、智力水平、人生阅历几乎等同,因而在对话活动中呈现出一种水平互动形式。然而从接受美学这一角度来看,不同的读者有着不同的“期待视野”,即使对同一文本,仍存在着理解范围与理解深度之分。因而学生之间在开展沟通交流时,都需要经历从个体思维走向集体思维这一路线,以此来达到融合集体智慧的目的,而“对话”恰恰为其提供了条件。在整个对话交流中,每一个学生都拥有他人的片断信息,以此在文本认知、理解、情感上产生共鸣。不同的理解能够帮助学生产生新的内部认知矛盾,这种认知矛盾再促进学生进一步阅读,帮助其重新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

三、对话理论在文学欣赏教学中的应用途径

(一)围绕焦点问题开展对话

在文学欣赏教学中,焦点问题作为一切对话活动开展的轴心,直接关系着对话理论在文学欣赏教学中的应用。围绕着焦点问题,对话教学活动主要以发现问题、对话主体探讨问题、解决问题来开展。换而言之,在师生、生生间的沟通、交流中,问题成为其沟通的桥梁,且随着问题的发现、确立、分析、解决,对话教学也在随之深入开展。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文学欣赏教学时,找出文中的焦点问题,使学生在阅读中能够围绕焦点问题展开对话,在深化学生文本理解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强化文本对话的重要性

在整个对话式文学欣赏教学中,文本对话是其教学活动策划、开展的基本前提。作为问题生成的根源,文本对话是师生、生生成功对话的基本载体,依据接受美学的观点,任何读者在阅读新的文本之前,其主体心理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结构图式,即上文提到的“期待视野”,“期待视野”在阅读过程中对主体的阅读发生着类似于认知心理学上“同化”和“顺应”的作用。任何一个读者在阅读新的文学作品时,习惯用已有的思想、文化来同化其他作品,一旦作品中出现的信息没有符合读者定向期待或与其相悖的话,读者原有的期待视野就无法容纳、同化,导致原视界与新作品之间就会形成审美距离。面对这种现实,读者只有调整自身结构, 以创新期待取代定向期待,才能缩短和克服这种审美距离。

在整个文学欣赏教学中,学生作为读者,在与文学文本开展阅读对话时,若要实现这种期待视野的转变, 缩短审美距离, 就会产生疑问和困惑,这时问题就生成了。然而在文学欣赏教学中,对话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必须具备一定的真实性,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出对话理论在文学欣赏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在评定出现的问题是否具备真实性时,首先要看该问题自身是否具备挑战性,即具备相应的难度与深度,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其次,看该问题的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之间存在的缺失能否得到弥补,若能得到弥补,则学生的认知结构将会出现量变与质变。

(三)开展以师生、生生对话为主体的文学欣赏教学活动

对话教学的本质在于通过对话方式,将对话过程中出现的理念、精神充分地展现出来。在文学欣赏研究中对话理论的应用,强调的是师生之间心灵相通、相互接纳的多种思维模式融合,通过外在的存在形式来展现其内隐的东西。在这种理论的影响下,师生、生生对话的外在表现方式主要体现在问答式、启发式与讨论式这三种方式上。首先,问答式作为我国教学方式中最常见的传统方式,是教师活动中使用频率最高的策略。该方法的应用,主要以“问答”为主,能够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系统练习。其次,启发式教学。教师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策划者与实施者,在教学活动中占据主动地位,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时,教师应结合着文本内容及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探求真理,学会独立解决问题并体会其中的喜悦。最后,与上述两种方式相比,讨论式教学是在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中进行的,师生围绕一个问题,通过讨论的方式对该问题进行分析、解决。该方式的应用,拉近了师生间的关系,强调在教师引导监控下师生、生生之间的平等互动。

在这三种模式中,问答式的优势在于教师能够结合着学生的实际状况,对其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启发式的优势在于激活学生的思维与创造力;讨论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创造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应用中,能够结合这三种对话方式的优势,对其综合应用,确保其整体性能的发挥。

(四)建立以知识构建为目的的对话式文学欣赏教学体系

在文学欣赏教学中,师生在解决问题时,都会有一些新的知识出现,这些新的知识体系会引起学生对自身原有的认知内容进行重新审视,在扩充自身原有知识量的同时,更新自己的观点认识。此外,新的知识构建又会转化成下一次稳步阅读的“期待视野”,进而为下一次文本阅读做好铺垫。

四、总结

综上所述,“对话理论”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思想,对教师、学生、文本等对话主体间的关系有着极高的要求。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对话理论教学在文学欣赏教学中的应用,打破了传统模式中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其教学目的、教学理论及教学思维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其所倡导的民主、平等,沟通、合作, 互动、交往, 创造、生成, 以人为目的的教学原则, 无疑是对传统教学全方位的改造。这就要求教师在文学欣赏教学中,能够结合着文本及学生的实际状况,有针对性地使用对话教学,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阅读环境,在提高学生文学理解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能力,为其今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魏正书.教学对话论――与“对话理论”的对话[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4).

[2]周燕.对话理论引入语文教学的适切性探讨[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3).

[3]钟家莲,叶新源.简论“对话”理论及其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影响[J].教育导刊,2008(07).

[4]蒋成.从主体性独白到主体间性对话――阅读教学对话的理论与实践[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02).

对话式教学论文范文3

在古今中外的教学理论中,都有着对对话教学理论的探讨和论述。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对课程功能的转变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课改的这种理念为“多维对话”在古代文学的教学中的运用指明了方向。教师应更新课程观念和教学观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一起沉入教学内容,积极思考,主动获取知识,确保“多维对话式”教学的有效实施。

关键词:

新课改;多维对话;有效策略

“多维对话式”即在教学中通过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多维对话,实现学生的知识、情感、能力等维目标的培养。大多数人认为,最早提出对话概念的是俄国文艺理论家巴赫金,他认为,人类情感的表达、理性的思考乃至任何一种形式的存在都必须以语言或话语的不断沟通为基础。“人是作为一个完整的声音进入对话。不仅以自己的思想,而且以自己的命运、自己的全部个性参与对话”。引导对话理论向教育和教育观转变的首推当代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弗莱雷认为,传统的教育是“储存式的教育”。“学生是保管人,教师是储户。教师不是去交流,而是发表公报,让学生耐心地接受、记忆和重复储存材料”,“归根结底,在这种(最多是)误导的制度下,倒是人们自己因为缺乏创造力,缺乏改革精神,缺乏知识而被淘汰出局”。而在对话教育的理念下,教育要“成为一种颠覆性的力量”———即“在学习读和写的过程中,那些获得了新的自我意识并开始批判性地看待自己的社会处境的人,常常会主动采取行动,去改造那个剥夺了他们参与机会的社会”,通过这种教育,“每个人又重新赢得了说出自己的话,也即命名世界的权利”。教育就是要促使人觉醒,让每一个人看到自己的价值,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无论一个人有多么无知,也不论一个人被‘沉默文化’淹没得有多深,他都可以通过与别人的对话接触来批判性地看待这个世界”,最终改造世界,追求更完善的人性,创造一个更容易使人爱的世界。在当下,对于对话理论的研究也很多,综合来看,主要是有以下两方面:一是对对话理论本身的解读;二是将对话理论与我国教育领域的师生关系相结合,对我国传统的师生关系进行客观评价和针砭时弊的批评,从理论高度对师生关系进行分析和解构,同时结合教学实践来进行检验和修改。在这些研究和探讨中,其中不乏一些对教学有指导意义的见解。但基本都是在理论层面的探讨,如何在实践中具体运用则相对较少。下面结合古代文学的教学实践,探讨对话式教学的有效实施策略。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新课改”的全称。核心目标即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即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纲要》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以往长期的灌输式学习使学生变得内向、被动、缺少自信、恭顺……自然也就窒息了人的创造性。学习方式的改善是以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为前提的,因而我们把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视为本次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我们认为新课改这种理念为“多维对话式”教学的有效运用提供了方向。

一、“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多维对话式”教学有效实施的基础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充当的是“新闻发言人”,学生成了奋笔疾书的文字处理器。但是,我们认为,课堂不仅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场所,更应该是师生在和谐的气氛中共同探究知识的场所,课堂应该是师生平等对话的场所,而不是教师自导自演的舞台。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是教育的核心。坚持以生为本,就是要关注学生的主动性,发现学生的差异性,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引导学生参与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师生对话、学生和学生的对话中来,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首先应该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中指出:“民主化是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和课程管理体制的牢固基石。”教和学是教学活动的两个方面,在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通过教师的教来促进学生的学。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真正做到为学生的学服务,放下“架子”,把教当做教学活动中的一个要素,成为教学活动中的文化的传播者、学生潜能的开发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的探究者。教师应以一种科学的态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掌握学生的认知规律组织教学,而不是一味地按照自己的设计,将准备好的教案强加给学生。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还指出:“树立终身学习观,终身学习将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这里的“终身学习观”其实也包含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内涵。“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学习和获得知识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获取学习方法并触类旁通的过程。

二、教师的正确定位,是实施“多维对话”教学的前提

教师和学生时构成教学活动的两方面,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对自己的定位存在着一定的偏差,过多地强调教师的“教”,忽视了学生的“学”。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的定位是:文化的传播者、潜能的开发者、学习的促进者、发展的伴随者、教育的探究者。这种变化要求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教育观念主要包括课程观念和教学观念。课程集中地反映了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向,是维系教师和学生的中间介质,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采取一定的方式围绕课程展开的一种活动形式。古代文学的课程内容繁多,教学时间有限,传统的课程安排上存在着种种的问题。在古代文学“多维对话”教学中,优化课程结构,就是要根据古代文学的课程目标,构建一种既有知识传递、知识操作、知识创造,又有能培养并“适合人的发展”的课程体系。改变教学观念,要求转变教师的角色,现代教学理念认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设计者、指导者、参与者、评判者。传统的教学观念中,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权威,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多维对话”教学强调的是一种师生平等的关系,教师应从原来的灌输变为引导,由师生单向对话变为多维对话。在课堂上,教师把课程内容转化为具有探索性、开放性、适应性的教学问题,组织全体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展开“多维对话”,在这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一起探究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必要的时候帮助学生作出判断,且在最后对学生的认知结果进行批评、修正、总结。除了要更新教育观念,教师还应该改善知识结构,掌握新的技能等等,这都是“多维对话”教学对教师提出的更高的要求。

三、科学的对话方式,是“多维对话”有效实施的根本

“多维对话”教学包括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在对话教学中,采取科学的对话方式,是实现“多维对话”的根本保证。首先,对话的双方是平等的。在“多维对话”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在一种民主的氛围中展开课堂活动,每个对话者都有独立的观念、思想、个性。“教师的职责现在已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点,而不是拿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相互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教师不再是作为权威存在,而是与学生同时作为教与学的参与者。“通过对话,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新的术语:教师式学生及学生式教师……这里没有谁教谁,也没有自己教自己,只有从头至尾在相互地教”。其次,对话的主题是开放的。对话的主题或话题,在“多维对话”教学中至关重要,因为它是在教学中联系教师和学生的纽带,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围绕着一定的主题,展开思考、讨论、交流,层层深入,交流碰撞,进而获得知识。作为课堂对话的主题,它是开放的、动态的、非预期的,即并不是像传统的教学方式,教什么、怎么教都由教师在课前的备课设定好了,按着预期的按部就班地进行。比如,在古代文学课堂中讲授杜甫这一章,介绍杜甫的生平时,要求学生先进行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即阅读《新唐书杜甫传》和《唐才子传》中关于杜甫的介绍,了解杜甫的生平事迹。通过阅读,学生了解了杜甫作为一个士大夫文人的忠君爱国的思想和对百姓命运的关注。在课堂对话教学中,有学生提出了在《新唐书杜甫传》中对杜甫有明显的批判性的描述:“甫见之(严武),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这明显和杜甫“诗圣”的称号是不符的。此时,围绕这主题,展开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进而得出结论。因而,对话的主题不是预设好的,而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变化的。再次,对话的方式的多样的。“多维对话”教学中,对话的方式应该是多样的,从宏观上来说,对话方式包括师生之间相互的学习、相互碰撞,不断地丰富、提高和完善自己的知识。共同参与,教师和学生都投入到教学活动中,相互合作,完成教学过程,获得知识。从微观上来说,对话方式有问答式、质疑式、讨论式和辩论式。问答式是最原始的对话,在课堂中,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作出回答;质疑式,学生根据课前的文本对话和课堂中的教学,提出疑问,教师作出回答;讨论式,师生就某一主题,展开讨论交流,获得新知;辩论式,可以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辩论,也可以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辩论。在“多维对话”教学中,教师应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合理引导,确保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顺利进行。对话教学不是简单的问答教学,一问一答有时在课堂气氛上看似活跃,但这种浅层化的对话,学生并不能沉入教学内容,主动思考、汲取知识。另外,对话教学还要注意一些问题:对话对象的集中化,在课堂中某些学生比较活跃,而有部分学生并不能真正参与进来;为对话而对话,淡化了教学目标,偏离了教学内容,在某一个无关紧要的问题上过于纠缠等等,这都对教师在实施“多维对话”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者:彭小庐 单位:南昌师范学院中文系

参考文献:

[1](巴西)保罗•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M].顾建新,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对话式教学论文范文4

一、对话教学模式的特点

1、提倡交流与合作

对话教学模式强调课堂上的交流与合作,不提倡灌输式教学。在对话教学模式中,教师不再是一味的进行知识的讲解和传播,更重要的是引导和带领学生去理解教学内容,并且在交流与合作当中达到教学目的。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很少,这就导致了学生对知识理解上的不足,虽然有的学生依靠记忆实现了对知识的掌握,却无法将知识转化为自身所能够应用的资源。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对话式教学模式很好的弥补了传统教学的缺陷,使教学氛围更加和谐,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也将更加透彻。

2、强调师生的平等

在对话教学模式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学生的思维将更加活跃,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也将更强。与此比较,在灌输式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的地位是突出的,导致学生与教师之间形成了一种对抗,师生之间也存在一种不信任感,教师独白式的教学,也让学生感到乏味和枯燥,学习效率也由此而变得低下。而在对话教学模式下,师生之间的平等稳固了师生之间的信任基础,师生之间无障碍的交流和互动也让教学活动变得更加自然和简单。

3、强调知识的应用

知识的获取和接受最终需要落实到应用上。如果知识止步于记忆,那么教学活动也将是失败的。就党课教学来说,其所传播的是一种思想理论,学生需要将这些理论予以实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并能够在生活中实践,这才是党课教学的最终目的。对话教学模式以实践和应用为出发点,尽可能的满足教学活动需求。

二、对话教学模式在大学生党课教学中的应用

1、对教师的要求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对话教学模式的应用中,教师必须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灵活的开展教学活动。即教师应该主动的转变角色,从知识的灌输者变为引导者,要做到提出问题和纠正问题,而不是自己去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培养和提高个人教学能力,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方法,把握好教学节奏,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开展教学,将平等作为教学之本,充分调动学生的交流积极性。

2、实现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除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也是必不可少的。学生都有着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不但能够很好的汲取对方的优秀见解,同时也是解答个人疑问的良好途径。在课堂上,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对话,可以通过辩论会、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能够保持积极的对话心态,主动发表个人看法和见解,并在对话的过程中加深对马克思理论的理解并使之内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3、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对话教学模式中的关键。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党课教学的主要内容,而书本中的马克思理论知识较为晦涩,学生在理解上可能会产生一定的障碍,进而影响到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增加文本的丰富度,让学生能够自主的寻找适合自己的教学材料,达到学生与文本对话的目的。除了正常的教学课本,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课堂教学资料,如经典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原著、党在不同历史阶段的重要文献以及不同时期学者对相关理论的评论等等,让学生能够自行在文献资料当中获取问题答案,提升教学质量。

4、实现学生与社会的对话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理论依据,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精神根基。马克思主义理论注重精神和信仰,更加注重理论的实践,因此党课教学必须要强调学生与社会的对话,使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能够适应到社会和生活。所以,教师要在课堂教授中进行时事热点和社会话题引入,引导学生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角度去积极探究和分析社会话题,积极发表个人见解和看法,进而更好的贴近现实生活,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发挥更大价值,坚定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对话式教学论文范文5

关键词:初中语文对话教学个案研究反思

一、 研究背景及理论介绍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又提出:“语文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1]这都强调了对话教学的重要性,这种重要性决定了语文教学过程的本身就是一种动态性、开放性和生成性的存在,需要人们在交流对话中理解与欣赏,运用与实践。

现实生活中,理论与实践存在着很大差距:一方面,对话教学理论提倡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课堂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课堂,对学生不能进行强制灌输;另一方面,在教学实践中,对话教学的真正价值没有得到体现,课堂存在着烦琐而累赘的提问现象;还有一种课堂,对话教学过程被教学多媒体代替,对话教学的意义没有得到体现。

“对话教学”的含义很多,本文比较提倡的内涵即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借助有意义的交流,不断探究和解决教学中发生的问题,以增进教学主体间的理解,提升师生教学生活质量的过程。[2]是指师生在真正民主、平等、宽容的氛围中,以言语、理解、体验、反思等对话方式在经验共享中创生知识和教学意义,提升人生品味、境界及价值的教学形态。”[3]

因此,针对当前语文教学的现状,对对话教学实践进行认真的反思、剖析,并探讨如何将理论向实践转化,促进语文教学,具有一定的迫切性。

二、 个案研究及反思

(一)案例一及反思

案例:《我的叔叔于勒》一文,课的最后,教师以对联的方式总结课文内容,“十年思盼,天涯咫尺,同胞好似摇钱树;一朝相逢,咫尺天涯,骨肉形同陌路人。”要求学生们能说一个横批,学生们在下面小声讨论的很多,如“世态炎凉”,“唯利是图”等回答。

反思:教师的这一方式非常新颖,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并只是被动的倾听学生的回答,没有给予适当的评价和解释,给学生回答问题的时间也非常短暂,也没有关注学生产生的疑问,这些教学方式和行为减少了这个教学内容的活力,对话与理解的过程十分有限。

(二)案例二及反思

案例:《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片断,教师设想的是让学生能够有话剧表演中体会诗人的感情和情怀。教师让学生在话剧中表演,扮演不同的角色。剧中的人物有:刘禹锡、白居易、店小二等。

反思:毫无疑问,教师的预设比较有创意,给学生创设一个古代诗词的场景,开始是带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非常有兴趣地参与到对话中。但是,教师在对话过程中,不断插入古诗词的讲解,将注意力大放在了归纳和演绎上,从而取代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最后原本是一堂非常有意境的对话课堂变得非常无趣,学生的兴趣逐渐降低,又重新回到平时围绕学习知识的起始点,根本谈不上意义的生成。

(三)案例三及反思

案例:《山中避雨》第一课时片断。老师通过提问学生对下雨天的感受来导入新课,检查学生是否提前读过课文,教师通过采取不同的方式来检查学生的课前的阅读情况。

反思:在检查过程中发现,学生朗读课文只是为了应付教师的要求,没有明白朗读中应该注意的内容,如,语调和节奏,而这正是文本对话者心声的吐露,学生对文本的朗读,没有倾听到作者的声音,所以,学生读书读课文时会出现“心不在焉”、“死气沉沉”的现象,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四)案例四及反思

案例:《小石潭记》第二课时片断。就课文第二自然段,让学生小组讨论文章是怎样把鱼描写得很生动?怎样做到侧面又烘托了水和鱼之间的关系?

反思:小组对话交流的方式给予学生更多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充分体现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理念,在小组讨论时教师只是巡视了一圈教室,由于时间的限制,教师并没有对每个小组的讨论情况进行引导,再加上学生有限的水平,讨论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后产生交流的需要,进而开展小组讨论才是有价值有成效的。

三、 语文对话教学的实现方式

(一)师生对话:实现真正的交流

马丁・布伯说:“教育的目的不是告知后人存在什么或必会存在什么,而是晓喻他们如何让精神充盈人生,如何与你相遇。”[4]在语文对话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作为特殊的对话者展开互动交流,师生对话的目的是促进学生主体的自我建构与发展。师生之间是一种同伴式的参与、合作关系,二者的合作达成一种默契,对话的过程是师生双方的亲临在场,师生都沉浸与被吸引到对话中,互相接纳、互相敞开和互相理解.在对话中,教师以自己真实的、完整的人格面对学生,真诚地与学生交往,给他以帮助,并且指导学生理解生活、理解世界、理解自我,通过对话启迪学生的智慧。

(二)生生对话:在合作中互相进步

巴赫金说,每个声音都以自己的独立存在呈现于世界中,对话者之间必须有不同的声音才能构成真正的对话关系。生生对话是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思想、互通有无的过程。语文学习中,学生存在个别差异,因此,不可必免,学生会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同,要想使他们超越自己的认识,接受并理解那些与自己不同的看法,鼓励学生要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看到事物的不同侧面。语文教师鼓励和组织他们进行合作与讨论,使学生在交流中思维发生碰撞,思想相互交流,弥补自己的不足,形成更加丰富的见解,在相互对话中共同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情感,分享语文世界的精彩与美妙。

(三)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交流

语文作为一门特殊的重要学科,对话教学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就是师生与文本即教材之间的对话。读者与文本的对话,是一种主动的体验,读者体验的过程中生成了文本的意义。在语文教学中,师生都属于读者,教师应提前体验教材,才能更加有准备地去引导学生体验、感悟作品,体会作品的情感。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获得语文能力,才能更深入地体会文章中的喜怒哀乐、从而让学生获得一种自我理解。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7.

[2]郑金州.对话教学[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35.

[3]张增田,靳玉乐.论新课程背景下的对话教学[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9):77-80.

[4]转引自冯建军:《当代主体教育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03页.

[5] .郝秀文:《“对话”与语文课堂教学》[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5).

对话式教学论文范文6

1、现实背景

作文能力,作为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最高要求,可以折射出语文教学的成败。然而,在目前的中学语文学过程中,作文教学似乎还是一件既使教师犯难,又让学生心悸的事情。语文作文教学评价中充斥着假对话,没有交锋、自说自话、强权独白仍广泛存在着。一方面,学生作文的读者只有老师;另一方面,老师的评价又难以让学生感觉到他们的文章曾被用心阅读过。传统的评价方式表面上双方有来有往,但实际上却是各说自话,互不理睬,老师在强调写作技巧、学生在述说生活感受。双方只坚持自己的立场,而不试图去理解对方,最后变成了双方的自言自语。

2、理论依据

(一).最早提出“对话”概念的是俄国文艺理论家巴赫金。他提出对话的内涵包括三层关系,即对话是同意和反对关系,对话是肯定和补充关系,对话是问和答的关系。其实巴赫金所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讨论、批判和扬弃,强调的是思想观念、知识文化、技术能力等方面的沟通和互补。通过对话,能够引发对话者对所思考的问题产生顿悟;通过对话,可以促使对话者重新审视自己。因此,笔者认为:开放性和启发性是对话的主要特征,交流和反思是对话的基本形式。

(二).巴西的保罗·弗莱雷认为:“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了教育。”弗莱雷还指出:“缺乏对世界、对人的挚爱,对话就不能存在”;“没有谦虚的态度也不可能进行对话”;“除非对话双方进行批判性思维,否则真正的对话也无从谈起”。在这里,保罗·弗莱雷指出了教育从本质上说就是一个人际交往系统。而交往的前提就是情感的真挚、态度的谦虚和思维的批判。

(三).赞可夫指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意志领域,触动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要唤起激发学生的写作冲动,既在于使学生都能够乐于“倾吐”,即“触及学生情绪、意志领域”来主动地“倾吐”,从而大大地激发、延续、发展这种冲动。

二、课题实施阶段设计

1.方案形成(2005.10~2005.12)

由学校领导主持召开由课题组所有人员参加的会议,制定详细的课题阶段推进方案和奖惩责任办法,详细规定实验的管理与实验教师的常规要求:

(一)、转变教学观念,提高理论修养。每人必须订阅教学理论指导性刊物三份以上。

(二)、树立民主教学的观念,体现“对话式作文评价”理念的指导,努力把理论化为教学实施实例,并上升到理论,形成论文。

(三)、积极创作自己的得意课型,力争在总课题组举行的实验课评比中获优。

2.活动开展(2005.12~2007.7)

(一)、教师在学生作文评语中运用对话理论进行评价,力求体现理解、尊重、关怀的对话精髓。每周保证一节课堂上交流习作,让学生在对话中充分体验被聆听、被理解的快乐,初步掌握有效对话的规则,实现生——生互评。

(二)、根据教学进度分单元(章节)组织对话式写作训练设计,完成人教版实验教材的课内同步对话式作文设计系列。

(三)、师生共同开发课外话题资源,丰富对话领域,优化对话策略。(如:开展辩论会、建立个人论坛。主题自定,请同学们在坛主的发言后自由跟贴,并定期选出精华贴展示等。)

(四)、定期组织实验工作研讨会。提交实验年级及各阶段实验报告总结。实验优秀论文和优秀案例展示评比。撰写阶段实验报告。争取筹备实验中期现场会(2006.10)

3.成果收集(2007.7~2007.9)

(一)、建立典型材料档案,如作文水平拔尖学生档案、研究课课堂教学实录、教案等。

(二)、进行成果登记和数字统计,如学生作文发表、获奖等情况。

(三)、样本班级与非样本班级作文测试成绩等。

(四)、对话式作文评价的有效途径、方法论文收集。

(五)、人教版实验教材的课内同步对话式作文设计系列。

(六)、汇集实验经验成果;提交实验研究总报告;接受专家对实验成果的鉴定。

三、课题预期及展望

1.阶段成果预期

本课题实验探讨,将取得如下预期成果。

(一)、对话式作文评价的有效途径、方法论文集。

(二)、人教版实验教材的同步对话式作文系列。

(三)、对话式主体活动创新设计文稿集。

2.长期影响及发展展望

课题的研究,由于吸取了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论及模式,秉乘语文的处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生活语文观,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必将对语文教学和系统创新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培养和促进师生的创新精神

在作文评价中注重对话而不是注重讲授,是对我们传统作文评价的一种革新。这种对话式作文评价有助于培养和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创新精神,使人觉悟,具有批判的意识,学会学习,学会思考,从而获得“解放”。

(二)、建构民主平等的人文环境

在作文评价中强调提问、对话和交流充分显示了教育的价值取向:民主与平等。在这种作文评价中,教师改变了其原有的角色,从知识的给予者变为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学生从知识的接受者变为学习的探究者、合作者。在这种作文评价过程中,以民主、平等为导向的价值观激励教师和学生去了解世界、改造世界。

(三)、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

对话产生交流,交流产生合作。对话式作文评价有助于加强师生之间的合作。作文评价成为双向性的,成为师生之间的互动。

对话式教学论文范文7

1.对话教学的含义

在语文阅读课堂中,对话是极其重要的教学形式,它重点体现学生的沟通、交流,是一种动态的行为。我们从广义的层面理解,对话教学主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的沟通和交流,此外,它还被理解为,学生将自己的情感渗透到作品之中,从而实现人与作品的交流。而从狭义的层面理解,对话教学主要指的是在课堂中,老师与学生通过对话交流达到教学的目的,实现学生和作品之间的心灵互动。

2.对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师生对话地位不平等

由于老师和学生之间没有建立平等的对话关系,因此难以实现真正的心灵沟通。一般情况下,老师和学生进行的对话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磨合过程,最终希望磨合出与标准答案一致的答案。这样看来,尽管表面上是平等的对话,但是其实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得出最终标准的答案。因此,学生的思想实际上是受到约束的。

2.2师生对话与书本不符

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与书本不符,不能体现真实的感悟,阅读课堂上的对话仅仅是一种形式。对话的主要目的是在和谐、平等的氛围中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有的语文课堂尽管表面看是平等的对话,其实当中存在很多问题。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往往是粗略的,他们没有足够的思考时间,因此对课文缺乏理解自然难以进行深层次的对话。这样,学生的情感、领悟等表现不出来,与老师所进行的对话难免表现比较肤浅。

2.3教学过于自由化

为了满足新课标的要求,很多老师将课堂变得自由化。其实,这是对新课标内容的误解。新课标要求语文课堂应该坚持学生的自主化,但并不是要求老师放松对学生的管理。有的老师为了表现出课堂的自由化,让学生随意交流、探讨,但是对于他们的对话内容却不严格要求,即使与教学无关也不重视。这种教学实际是无序的,没有意义的。老师在课堂中充当旁观者,导致课堂变成了“菜市场”,学生自由讨论,老师也失去了主导作用。

3.高中语文对话教学实施的策略

3.1合理朗读

通过朗读可以使学生和书本中的语言有一个真诚的对话,可以通过各种符号、文字体会到书本中的各种情感、思想和意志。我们从文本意义的诞生来看,朗读和理解其实是统一的。学生通过朗读可以听到自己的声音,从而真正读到心里,加深对文本材料的理解。在语文阅读课堂中,老师还应该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指导,让学生抓住朗读的重点。例如:

3.1.1朗读应该读出全文的主旨,抓住作者的写作意图,重点应该注意全文的中心句、主旨句。同时还要学会筛选和整理,理清全文的思路和观点,概括全文的重点。

3.1.2对文章中的一些过渡句要加以注意,它体现的是文章的层次。

3.1.3摘抄一些名言警句,比如优美的抒情句、形象的拟人句等。

3.2有效问答

语文阅读课堂的提问应该和教材紧密联系在一起,每一个提问都应当与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有关。要使课堂提问更有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3.2.1启发性。语文课上,提问时应该抓住教学特点及内在矛盾,提出的问题一定要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独立解决问题能力,问题内容除了要涉及当前的知识点外,还要涉及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让学生清楚自己学的是什么,弄明白学习的主要目的。另外,提出的问题要尽量发展学生的思维,通过各种思维训练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3.2.2趣味性。问题的设计重点之一就是具有趣味,这样才有更大的吸引力。如果是一个有趣的问题,学生在思考的时候就会觉得有意义,并且乐于自己探索答案。老师设计问题时要以课本知识为基础,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并且要巧妙地构思,这样才能使学生兴趣更浓厚。学生在找寻答案的过程中可以获得更多的新知识,从而体会到提问是一种对话。

3.2.3预见性。老师在设计问题时可以事先设想学生可能回答什么样的问题,预见他们可能出现的错误或者思维方式存在的问题,这样才能设计出最好的提问。每一节课都有一个不同的主题,老师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紧密围绕这一主题进行。

3.2.4有难易之分。语文课堂的提问应该有难易之分,内容应该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年龄特点等相符。如果问题太简单就难以发挥作用,如果问题太难则学生又解决不了。因此,老师设计问题应该注意深浅,先从一些简单的问题逐步过渡到比较难的问题,这样才能让学生循序渐进,最终增强学习效果。

3.3充分讨论

3.3.1选择合理的讨论时机。语文阅读课堂对话中,讨论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方式。但是讨论的时机却是非常重要的,并不是每一节课都适合进行讨论,也不是每项任务都适合通过讨论完成。老师在选择讨论时机时应该根据语文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等选择讨论的内容,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讨论效果决定讨论的次数。通常情况下,如果问题比较简单,那么只需要学生自己学习或采用集体学习的方式可以解决,而如果问题过于复杂则可以通过讨论实现。老师将学生组成小组,相互交流意见,达到对话的目的。学生讨论的重点问题可以是各方面的,或是老师认为比较难的、比较具有挑战性的,或是学生个人觉得有意义的。在适当的时机进行讨论可以使讨论发挥巨大的作用。

对话式教学论文范文8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对话

由于受到评价制度和考试制度的约束,高中语文长期以来都把阅读作为语言知识教学的一部分,把阅读能力弃之不顾,这也是传统的灌输式语文教学的弊端所在。而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对话式阅读教学不仅仅可以改变灌输式教学这一现状,从深层次来说,强调“对话”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师生关系民主化的一种表现。

一、阅读教学基于“对话”的必要性

语文学科的特点是其具有很强的工具性,这是由于语文学科以语言为基础,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无论是听说读写,还是对日常信息的理解都离不开语文学科。此外,语文学科还具有很强的人文性,希望学生能在语文学习和阅读中培养人文情怀,激发人文素养,强调学生对情感的共鸣。与此同时,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到,阅读教学是一个对话的过程。基于语文学科的这两个重要特点以及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对话式教学显得非常重要。

1.课程论的要求

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求师生之间形成一种学习共同体的关系。学习共同体强调的是教师和学生要实现“合作学习”,而对话这一过程正是学生和教师、不同的学生之间以及学生和文本实现沟通的桥梁。如此一来,建立了平等的合作关系之后,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就可以实现共同提高的效果。

2.心理学的要求

高中阶段的学生大多都有了自己独立的人格和思想,因此,对于文本或者其他的事物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在这种条件下,假如语文老师仍然在教学活动中一味推行灌输式教学,那必然会引来学生的反感。“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必须强调学生个体的独立思考并表达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实现对话式的阅读教学,满足学生表达不同观点甚至对立观点的需要,才能够满足这一阶段的学生在心理上的要求。

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策略分析

随着人们对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认识,以及近些年来的课程改革,对话式阅读教学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广大师生普遍期望这一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发挥其巨大的价值。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对话式阅读教学存在着不重视个体的阅读体验、不重视与文本的对话交流等一系列的问题。因此,要真正发挥对话式阅读教学的作用,必须重视以下几种策略。

1.以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为切入点

在进行对话式阅读活动时,教师应该多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参与对话的自信和欲望。例如在讨论课文《琵琶行》时,教师可以先以学生熟知的诗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一句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讨论诸如“琵琶女的身世究竟如何,为何会让白居易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等一些问题。在这种条件下,学生必然会对文章阅读产生极大的兴趣,积极参与对话讨论。

2.营造开放、和谐的教学氛围

进行阅读教学活动时,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提出问题,对学生要积极进行引导。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教师高于学生的观念,实现与学生真正的平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真正实现让学生畅所欲言。当然,如果学生的讨论离题太远,教师还是应当适当予以引导,以保证阅读活动不跑题。只有在开放和谐的氛围之下,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对话才能有效展开,对话式阅读教学才能真正实现。

3.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应该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更应该是阅读教学活动中的主体。要在对话式阅读教学中有效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必须做到以下两点。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进行阅读,使学生对文本内容有自己的理解。只有培养了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才能慢慢减少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教师在平时课堂教学讲解课文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大胆地讲出自己的理解,不要随意对学生的理解进行打压,鼓励学生发掘对课文不同的理解方式。其次,教师要鼓励学生加强课外阅读,这是因为学生课外阅读的广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对话式阅读教学能否有效展开。学生积极进行课外阅读,其知识面才能扩展,在进行对话讨论时才能有话可说且知道该怎么说。

4.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

阅读教学不同于其他知识教学,其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教师对学生的答案应该充分给予肯定和鼓励。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当以积极的评价为主,善于抓住学生的特点对学生进行鼓励,避免完全否定学生的答案。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建立多维的评价体系,包括基本的知识和能力、语言的条理和层次以及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于这三个方面中任何一个方面出彩的同学,教师都应该予以积极的评价。同时,这类评价体系不仅适用于课堂阅读教学,同时也适用于课下的阅读理解活动。

三、结束语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对话策略的引入对阅读教学有重要的意义,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在进行对话式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紧密配合,教师要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学生也应该积极作出自己的理解,与教师进行对话。此外,在对话式阅读教学中,与文本对话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加强对文本的阅读和理解,在与文本对话的基础上,结合师生之间的对话,实现阅读教学中的多重对话效果。

参考文献:

[1]侯静.试析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策略 [J]. 中国校外教育,2014(S2).

对话式教学论文范文9

关键词:儿童视域;主体;伪儿童化;童话教学

小学语文的施教对象是处于塑形期的儿童,教师的施教内容是儿童的语文,是以儿童视角建构的知识体系。从儿童视域出发,以“儿童的眼光重新看待世界,审视教学”,真正体悟儿童的思维模式,从而引导其建立理性逻辑思维。

一、当下小学语文教学视域

教师始终以主体自居实施教学活动,通常表现为教师被教学大纲所束缚。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本位”的教学模式,造成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弱化。更有甚者,教师完全忽略“儿童视域”。

1.“儿童本位”意识缺席

当前的语文教学,多从教师的知识体系出发,进行教学预设。教学方式忽略学生的接受能力,未从儿童的身心、心理成长需求

出发。这样的教学集中表现为“教学成功学”:判断课堂效果以教学顺畅、配合默契为唯一标准。教学中大多热衷于“教过”,漠视“教会”。若以成人的视角教育学生,即使反馈良好,学生也会提早进入“成熟”状态,称之为“完全引导式”,学生享受不到平等交流,也无法享受到学习的怡情作用。

2.“伪儿童化”的泛滥

所谓“伪儿童化”,即表面儿童化,看似从儿童视域出发,实则是让儿童配合教师。最为明显的体现为课堂提问环节,学生在无知状态下被点名,并未进行严密思考,匆忙应付课堂需求。诸如此类“伪儿童化”的现象不胜枚举。看似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却造成教学标准化的困境。此种教学方式实际上是教师的过分自信与极度不信,自信于知识结构相对学生的完善,却囿于自己的权威受到挑战。“儿童视域”教学,并不是完全按学生的思维去实践,而是思维模式的结合与转换。结合感性方式(学生之思)与经过长期教育累积的理性逻辑(教师之思)的融合,充分体现精细的学科划分。教师也需转换思考模式,接纳学生的新奇想法,获取

新知。

二、儿童视域下的童话教学

1.童话教学的内涵

童话教学具有双重内涵:其一,以童话文体为教学内容;其二,教师借助童话辅助教学。“童话”成为一种行为方式,以童话的方式教学,以儿童视域解读:

(1)从小学生自身学习特点解读童话教学的变化性

小学生的学习特点体现在学习动机、态度和能力三个方面。低年级学生对教师无条件服从;中高年级学生批判之思开始发展,对教学过程产生怀疑,童话教学的选文逐渐具有挑战性,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小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低年级的童话教学较多地应用朗读方式,配以直观的图画、动画等。到了中年级,则逐步培养学生分析童话的能力。高年级之后就要求学生深入分析童话主旨、理清复杂脉络。可见,小学语文童话教学处于变化之中,童话教学也应形成发展态势,不同阶段学生的童话选材不同,教学方式随之不同。

(2)童话教学的情境性带动“儿童视域”的形成

小学童话教学无论内容还是方式上都具有生动的情境性,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儿童的自觉性发挥极大作用,童话正符合小学生天马行空的思维方式。但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有限,需要教师辅之以相应的语调、面部表情和手势。低年级学生可依靠机械记忆,中年级学生可分析概括完成扼要复述,高年级学生需要借助抽象逻辑思维完成创造性复述。因此,教师的“儿童视域”以理性的方式引导,达到“角”与“儿童视域”的相互配合。

2.“儿童视域”在童话教学中的实施

现行的小学语文童话教材多在低年级投入大量童话课文,而到中高年级篇目减少甚至出现断层,因此会在教学线性过程中弱化教师的“儿童视域”的一贯性保持。

(1)适当增加童话文体知识的教学

作为一种文体教学,童话文体知识应当成为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的一部分,但要弱化童话作为“文体”的文艺理论特征,更多注重文本解读;同时适度把握童话教学中的思想引导,不能一味地进行道德说教。具体而言,学生除了要学习童话人物美好的道德,还应当体会其中所包含的童真情感,使学生逐渐成为具备完整人格情感的“人”。

(2)结合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童话教学对象的年龄、性格等都会影响教学方法的选择。低年级学生适合表演法、朗读法;中年级应采用朗读法和讨论法;高年级可采用自主探究法。就童话教学内容而言,内容不同,教学方法也应不同:如童话想象力培养适合感悟法;童话阅读技能培养适合默读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童话口语、作文教学则适用引导法、对话法等。

自由的语文教学,使儿童的身体与心理都处于自主轻松的学习状态。卢梭说:“最重要的教育原则是不要爱惜时间,要浪费时间。”浪费时间就是给儿童自由阅读和创造以充足的时间。同时,教师也要给自己浪费时间的机会,去体验一种完全的“儿童

视域”。

参考文献: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