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医生成长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30 10:38:00

医生成长论文

医生成长论文范文1

医学论文种类繁多,有基础研究方面,有临床医学方面,也有卫生理论方面等。不论哪种医学论文,理论绝对离不开实践。查阅各种医学期刊,尤其是经常的作者大多是有一定资历和经验者,因为这些作者,长期或较长时间均在从事各类医学活动。而年轻经验缺乏的基层医生,急于撰写医学论文,往往难以发表。因此,年轻基础医生应打好基础而后再撰写论文。

2自信心及恒心

基层医生对撰写论文,往往具有一种畏难心理,一种神秘感,能否打破这种感和畏难心理,是基层医生撰写论文能否成功的重要条件,充满自信才会有好的论文产生。此外,基层医生撰写论文还应具备持久恒心,不要一挫便馁。不断在投稿中寻找差距,总结经验,才会做到得心应手。量变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引起质变,这是辨证唯物理论的基本论点之一。

3正确选题

正确选题是基层医生撰写论文的核心条件,相对大医院的医生来说,正确选题的问题较之更重要。一种疾病的观察与治疗,基层医生一年中可能遇到的数量相对较少,如果选题不正确,对基层医生来说则难上加难。因此,选题要新。新颖这两个字内容颇多,其中熟练地掌握所选题目国内外(主要是国内)的概况、动态和进展是关键。这需要日积月累,长年钻研业务及阅读杂志才能做到。

4正确选刊

国内各种医学期刊有很多种,正确选刊对基层医生成为重要。一是所写论文要实事求是,对自己的作品估计过高是基层医生尤其是初学写论文者的通病,如无国内罕见仅见的成果或发现,一般不应投寄知名度高有影响的大杂志。二是选择门户偏见较少,常刊载基层医生论文的期刊。因此,基层医生撰写,选择杂志也是重要条件。

5结语

医生成长论文范文2

[关键词]医学人才;医德教育;职业精神;文化自信

一、我国医学人才发展面临的时代特征和趋势

(一)中国达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水平,其世界影响力发生深刻变化

改革开放40年,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领域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政治地位都获得了长足的进步。我国已稳居世界经济总量第二的位置,我国的国际政治地位已在“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和“G20杭州峰会”等国际舞台上充分彰显。当今的世界各国无论大小、贫富、强弱均不可忽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存在。这一切都使我们面临前所未有之机遇,也让我们面对更多更大的竞争与挑战。医学作为世界共通的学科,也在这样的机遇和挑战面前展示着崭新的特征和发展趋势。迎接新时代新变革带来的新要求,医学人才的培养必须勇于创新,树立自信。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成功,深刻影响着医学人才的发展

改革开放40年,我国形成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形成了比较鲜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了指导现代化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整个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特色的医疗卫生体制日趋完善,中国特色医疗卫生制度的发展方向日益清晰。因此,在尽量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现实面前,医学人才的数量、质量、能力、水平都面临着崭新的挑战。只有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培养医学人才、坚定不移地结合中国实际培养医学人才,才能有效解决医学人才不足的问题,才能培养出医学领域中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也才能构筑起具有中国特色的使用中国话语体系的现代医学理论。

(三)“健康中国”的落实对医学人才的需求呈迅速扩张态势

2016年8月召开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提出了“健康中国”的理念,引起了医疗卫生领域的大变革;2016年10月出台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为我国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描绘了宏伟蓝图和美丽愿景。报告再次明确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全面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和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3]。“关注健康”“全民医疗”等理念成为人民群众的共同诉求。这些改革措施和发展目标都对医学人才提出质量和数量上的迫切要求,推动着我国医学人才培养必须实现创新,必须寻找中国特色的医学人才培养路径。

(四)医学发展的国际化和中西医交融互通需要医学人才培养理念的转变

互联网的深度发展,大数据的广泛应用,使医学在世界范围内更广泛的交融。建立在解剖学基础上的西医理论与中国传统的中医理论呈现出越来越多的相互补充和共通共融的局面。这些特点对我国医学人才的培养提出新的要求,打破原有西医院校重西医轻中医的观念,改变原有中医院校重中医轻西医的特点就成为势在必行的选择。

(五)紧张的医患关系引发了对原有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近年来,频繁发生的医患冲突成为社会热点问题,引发民众的关注和热议。紧张的医患关系加剧了患者对医生的不信任感,而医生成为了部分人眼中最危险的职业。这些现象一方面暴露出社会改革深层次的矛盾,另一方面也促使医学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反思原有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更符合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医学人才的培养路径就成为对医学教育工作者的迫切要求。

二、当前医学人才培养存在的困境

(一)重技术轻医德导致医学人才发展片面化

现代文明的发展使机器越来越多地代替人的劳动,而技术的进步和智能化的出现,使得医学更多地依赖仪器的支撑。于是,医学人才的重心逐渐走向了越来越细化的技术层面,因而也带来了医学人才培养过程中重技术培养、重医疗技能的趋势。然而,随着现代社会中“人学”精神的复苏,医学也开始转向“生物—社会—心理”模式,由此,原有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中重技术轻医德的理念受到严重挑战。医学教育工作者认为,旧有的医学人才的片面化培养模式是造成其发展困境的重要因素。

(二)重理论轻实践带来医学人才成长周期长

现有的医学教育体系中,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在五年的本科医学教育时间中,理论学习时间约占总学时的五分之四,且在不断扩招的情况下,仅有的实验实训条件被迫承受更多学生的压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实践效果。但是,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医学生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光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实践才能胜任岗位需求。于是在进入工作岗位之后相当长时间的实践就成为医学人才成长过程的必经之路,这无形中造成医学人才成长周期延长的现象。

(三)重数量轻质量造成医学人才培养低质化

在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的过程中,由于教育经费投入的不足和教育理念相对落后,使各教育机构纷纷通过扩招来增加收入,医学院校也不例外。于是在医学人才培养过程中,考量的重心变成了多招学生带来的经费收入。由于医学人才培养中的实践环节所需的条件,如医院、实验室、仪器设备、耗材等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于是在经费有限的条件下简化培养程序就成为无奈的选择。面对学生人数的激增和实习、实验条件的不足,教育组织者一方面减少能力提升的培训环节和时间,一方面加大分组人数使更多同学共同完成一次实验。因此,医学人才培养的质量就无法保证,结果是走向工作岗位的毕业生能力下滑、水平降低。

(四)重效益轻能力导致医学人才培养功利化

我国高等教育的投入机制不健全,尤其是地方院校在财政投入不足的条件下,为了学校的正常运转和收入的逐渐增长就将办学的关注点从人才培养质量转向办学效益的最大化。于是学校招生人数逐年增加,学生规模日益扩大,大班教学成为了常态,学生能力提升的空间未能有效拓展。正是医学教育中浓厚的功利化色彩,使得医学人才的培养质量呈现下滑态势,一定程度上也是当前医疗事故频发、医患冲突严重局面的根源。

(五)重西医轻中医导致医学人才思想严重西方化

现代医学理论来源于西方,当前领先的医学技术也主要在西方。我国目前学习传承的医学技术、医学理论、医学思想,甚至医学教育的体系都笼罩在西方话语体系之中。于是在学习、传播和思考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形成了西方先进我们落后的观念,也不可避免地在医学生思想上深深翻下了崇尚西方的种子,甚至有小部分学生形成了唯西方论的态度。然而,医学事业在我国的发展必然需要结合我国的国情,需要树立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思想。同时要求教师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将传授知识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相结合,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医学人才的培养需要我们树立文化自信,尤其是医学文化领域中的自信。

三、用文化自信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医学人才

(一)将医德教育和医师职业精神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着力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医学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要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4]。这就明确表明我国的高等教育必须有明确的办学方向,必须坚定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医学教育也一定要体现这一要求。因此,在医学人才培养过程中将医德教育和医师职业精神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树立医学人才为人民群众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理念,才能使医学人才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医学事业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医教协同、德医交融”的中国特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切实落地

我国医学人才的培养模式与世界其他国家医学人才的培养模式有着根本的区别。为了加快构建标准化、规范化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建立中国特色现代临床医学教育制度,我国在2014年出台了《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指出医学人才的培养要调动医学院校、医院、医疗卫生事业管理部门的力量,通过医教协同的方式实现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革新,真正建立起中国特色的标准化、规范化医学人才培养模式[5]。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医学人才的培养质量,另一方面可以提升现有卫生计生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以更好地开展医疗卫生服务,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医教协同、德医交融”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既符合我国医学教育的现实,又体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求,是医学人才培养过程中文化自信的集中表现。

(三)深入挖掘中医文化精髓,加大其传播和教育力度

中医是中华民族精神财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集中体现,它不仅蕴含着博大精深的医学思想和技术,而且包含有培养医学人才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和途径。深入挖掘中医文化的精髓,用现代语言和思维方式解读中医文化,并将其贯穿于医学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不仅是传承中医文化的需要,也是医学人才培养过程中体现文化自信的需要。同时,将中医文化中“医者仁心”“悬壶济世”“大医精诚”等核心价值观引入医学教育,必将有利于医学人才养成高尚医德和精湛医术相依并存的理念,有利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医学人才。

(四)加强医学领域中的话语权,用中国思维推进医学的进步和发展

医生成长论文范文3

关键词:医院 区域医疗中心 规模效应

中图分类号:F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10-124-02

十堰市太和医院、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医院,是鄂西北地区集医疗、教学、科研、急救、康复为一体的国家三级甲等医院。2011年12月,太和医院正式被国家纳入中西部地区地市级区域医疗中心规划,成为国家支持建设的中西部地区地市州级区域医疗中心。一个辐射鄂豫陕渝毗邻地区2600万人口的核心医疗圈正在形成并加速推进{1}。本文引入经济学的理论“规模效应”,从论证太和医院规模效应的角度研究区域医疗中心的发展,运用财务指标分析法、成本函数法等方法,对区域医疗中心的规模经济数据进行研究,找出其潜在价值和规律,充分挖掘区域医疗中心体系的技术优势和核心作用,提升医疗服务体系的整体服务能力和技术水平,促进医疗服务体系整体效益的提高。

一、研究背景

1.国内医疗服务市场规模的快速扩张。卫生部于2012年2月27日召开了专题新闻会,介绍新农合工作进展情况,卫生部农村卫生司司长杨青强调:2011年,全国参加新农合人数为8.32亿人,参合率超过97%,全年受益13.15亿人次{2}。随着国家医改的层层推进,医疗服务市场规模有望随之快速扩张,医疗服务业将迎来绝佳的扩张机会。在医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医院为自身生存和发展,医院兼顾自身短期利益和长期发展,形成区域医疗中心,发挥品牌和规模效应,降低医疗成本,增强综合竞争能力,拓展医疗市场,是我国医院管理者探索的方向。

2.国家医改深化区域医疗机构的规划。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的要求,设置区域医疗中心是深化区域医疗机构规划内涵,提高医疗服务可及性,落实卫生服务公平的重要举措,体现了卫生服务的公益性。卫生部《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指导原则》中,对区域医疗中心的功能定位是:为一定区域内居民提供代表该区域先进水平的医疗服务,承担一定的人才培养、医学科研、教学等任务的医院,区域医疗中心同时承担服务区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医疗救治和技术支持{3}。

二、规模经济效应理论概述

规模效应是一个经济学上研究的课题,即生产要达到或超过盈亏平衡点,即规模效益。根据西方经济学厂商理论,规模经济指在给定的技术水平下,投入的要素随着组合的磨合期缩减和效率的提高从而降低生产成本。从权威的研究和定义来看,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词典的解释是:考虑在既定的(不变的)技术条件下,生产一个单位单一的或复合产品的成本,如果在某一区间生产的平均成本递减(或递增),那么,就可以说这里有规模经济(或规模不经济){4}。

三、太和医院区域医疗中心规模效应分析

目前,对于规模经济效应研究已从最初的工业领域延伸到其它行业。将“规模效应”这一经济学理论引入到医疗行业,以太和医院区域医疗中心的发展实例,选取太和医院2006年—2011年统计数据和相关的财务指标进行探讨研究,引用相关数据,运用财务指标分析法、成本函数法等研究方法论证区域医疗中心的规模效应。

1.资产规模分析。经过六年的发展,太和医院的资产规模从2006年的5.5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13.7亿元,平均年增长率达到20%。规模的增长,带来市场集中度的提高。从理论上说,市场集中度越高,大规模企业的市场支配力越强,从而行业利润率越高。医院在发展中应当具有与规模相当的经营效益,即存在一定的规模经济。

2.财务指标列表法分析。基于卫生行业医院财务管理指标的特殊性,以及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代表性,本文主要选择太和医院2006—2011年与规模经济相关的财务指标,进行列表式分析医院的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和发展能力,实证医院规模化发展产生的规模经济效应。列表如下:

医生成长论文范文4

单守宽教授说,中国医学医疗方案是一庞大的系列,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它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在研究方法上,以整体观、相似观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断依据。具有朴素的系统论、控制论、分形论和信息论等内容。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开天地,上下五千年文化,中国医学更是历史悠久,而西方医学传入中国仅仅130年左右,美建国也还不足300年,在此之前,中国人民完全靠中医治病、养生,目前中国人口位居世界第一位,中国医学在其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单守宽提出,古中医学是保证中华民族健康的繁衍生息的基础,也是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根本所在。

自强自立,潜心研究

1940年生于辽宁省丹东市一个中医世家的单守宽,起初并不是像父辈那样从事中医事业,而是在中学毕业后开始到丹东市交通局工作,1959年支援边疆建设,被分配到黑龙江省佳木斯市,1964年回丹东工作,1965年下放回乡。直到1976年在河南嵩山少林寺出家,并在中国佛学医学院参学三年,毕业后留校被聘为该院理事,才算是重操祖业,走上行医之路。

之后,单守宽又到北京古中医学院进修,专科攻读《医古文》医书,《医古文》是由中国北京、上海、浙江、广州、云南、贵阳、黑龙江,七所中医院校编著的高等医药院校医古文教材,经中国科学研究会和中国科学研究院考核通过,获得大学学历“中国古医学专家称号”。

作为中医学术的专家,单守宽教授对中国古代的中医疗法、中药配伍和古代制药方法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创造了独特疗法,并发现利用草药治病更为神速,所以他认为,中国在世界医学史上留下神医一说。在他的研究过程中,发现中草药不但博大精深,而且古中医学术还能治百病,中国中医完全有能力解决人类的健康问题。所以,他决心开始加深研究古代中国医学。

在接下来40年的中医药研究和实践生涯中,单守宽不断的改进中医医疗方案,不断的对草药进行各种配伍以解决疑难病症,收到良好的效果,同时,也改变了他的人生观,对有钱无钱的人都一视同仁,做到了有钱给钱无钱则免,用关爱公益慈善的形式走遍全国。同时坚持治病的三原则,及治病讲缘分,不用药少用药,以医院检查为准。

如今,单教授已经在全国各地行走的三十年间,救治有四万多人。各地名川大山,有康复者陪着游览开心惬意。

身兼多职,硕果累累

多年来,单守宽教授的努力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先后担任全国建工委中央老干部健康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世界医药传统医学博士、全国高科技医学协作组织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卫生管理委员会委员、国际注册特殊诊疗执业医师、中华国医群英会委员、中国建筑风水十大执业医学家、中国古医学研究院院长、北京单仁国际医学研究院院长、辽宁省生命科学学会研究所所长、中国古医学丹东研究院院长、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人体科学学会顾问兼客座教授、CHC全国高科技质量监督促进工作委员会全国行业质量管理督察、中国医促会中老年保健专业委员会高级健康讲师等职。他还是全国首届百佳国医名师和张仲景医圣奖获得者,入选“中国当代中医药专家主任医师”、“中医专业人才库入库中医名师(高级)”、“中国中医特色诊疗医师专业人才库”,获得“中国易医导师”等称号和奖励。

同时,单守宽从2002年―2009年在人民大会堂连续7年获得“公益楷模奖”;从2001年―2010年在人民大会堂连续10年获得“慈善英模奖”。经世界学术成果国际专家委员会评定,授予其中国古医学教授和中国古医学专家称号。2004年在国际第七回暨十五届国际易经现代化论坛大会上,荣获“世界易医学教授”称号,并颁发教授证书。2005年出席第二届中国建筑风水文化与健康地产国际论坛,被任命为大会组委会顾问,会上发表《周易易经的精华在中医学中的重要地位》和《谈周易学术在患者病理上的应用》两篇易医学论文,获得“世界医学一等奖”。同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第二届中国当代名人的评选上,被评为“中国十大名医”称号,所发表的论文《古中医学术〈医德、医理〉是当今和谐社会人民健康可靠保障》被选编入《名人名典汇编》,并荣获“金奖”;获得“世界优秀学术论文成果文献金杯奖”,并颁发了证书,获得金像奖牌。2006年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创新型发展论坛上,单守宽教授获得“中国古t学发展卓越贡献奖”,他所属古医学丹东研究院是唯一获得由中国管理科学院挂牌评定的“中国古医学创新学习型调研基地”及“全国中医研究学习示范基地”。在美国加里弗尼亚州世界病理防治论坛上,世界学术成果中国医学研究院中国古医学获得了“世界注册”,中国古医学术获得了“世界医学金杯奖”和证书。2006年5月,单守宽教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获得部级专家注册,并获得由国家有关部门颁发的“有突出贡献专家”证书,并荣获了“古医学术国家金杯奖”,并被中国行业专家委员会评定为“共和国名人”、“著名中医学专家”,被推举为中医行业副理事长。其事迹由国家主席题词的《人才辈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有突出贡献的名人奖》,及《中国历代名格》、《从孔子、老子到20世纪名人格言》等书入编存档,荣获“中国古医学独创功勋人物奖”。同年12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荣获第三届“公益楷模先进单位奖和个人金章奖”和“华佗金像奖获得者”称号。2007年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中国经济论坛大会上,荣获“共和国经济建设功勋人物金杯奖”。同年7月7日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中国第六届科学家论坛大会上,荣获“医学科学家”职称和证书;8月在北京召开的第四次公益事业表彰大会上,被授予“中国医药业十大社会公益人物奖”;9月在山西省闻喜县召开的首届中国当代易学名人峰会上,荣获“中国当代十大易学名师奖”;被全球华人易学家评选为“百名华人易学名师”,并入选由闻喜县政府在2007年9月特立的“全球当代华人百名易学名师”名人榜;12月在世界医药卫生理事会、中华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举办的第三届中国中医学专家交流峰会上,获得“百名文明医生”称号和“中华医学发展贡献人物华佗奖章”(再次获得)、“中华医学发展优秀论文奖”;古医学丹东研究院由世界医药卫生理事会、中华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评定为“促进文明诚信卫生研究院”。2008年1月,荣获由中国社会文化和公益总会、中国经济开发国际交流总会授予的“中国公益慈善形象大使金杯奖”及荣誉证书,并授予“中国古医学丹东研究院中国公益慈善明星单位”;6月,在人民大会堂荣获中华爱国英才报效祖国活动组织委员会颁发的“中华爱国英才医学贡献奖”;在人民大会堂爱国宣言大会上,单守宽教授宣言中国古医学是“中国人民财富”,是“世界人民健康可靠保障”,被国家爱国英才报效祖国活动组织委员会镌刻在居庸关长城名人榜上;10月,由中国社会调查所和中国医学专家(专科专病)委员会评定单教授“独创古中医成果突出贡献特级金杯奖”并挂牌;在北京大会堂华夏中医药发展成果汇报大会获得“中医药发展突出金牌奖”,并获得“华夏中医药发展特色创新特级金杯奖”由中医药管理局黄局长亲自颁奖;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全国中医院院长大会上获得“中医药成果成就金杯奖”,由中医药管理局黄局长亲自颁奖。目前,单守宽教授在中国中医科学研究会任职,具有“著名中医专家”和“专家委员会委员”职称,通过国家人力资源部和社会保障部组织的专业技术人才考核,成绩优秀,获得“专业技术人才更新工程”、“高级管理专家”称号;被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特区办事处居庸关长城管理处授予“国务院颁发有突出贡献专家”、“百年优待免费蹬城证书”等荣誉。他牵头成立的中国古医学研究院,为中国古医学术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呕心沥血,为国为民

医者仁心,作为一名医者,除了要有精湛的医术,还要具备悲天悯人的慈悲之心,而单守宽教授则是用自己的实践证明着自己的慈悲之心。几十年来,他常年在外为有病的患者救治付出,一年很难回家两三个月,而回到家时最感动他的事,莫过于全国各地送来的锦旗、钛金扁等等,这其中有内蒙邮来的“草原神医”,佳木斯邮来的“医魂”,广东邮来的“在世活菩萨”,武汉邮来的“中医精华”,山西邮来的“手到病除”,海南邮来的“国褒名医”,香港邮来的“医圣在世”,黑龙江鸡西邮来的“悬壶济世”,吉林寄来的“健康使者”等等。

而单守宽的医术在全国各省市重病患者身上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多年来,经他之手康复的患者有癌症病患者,有患二十年糖尿病康复的患者,有食道癌患者,有心血管癌病患者,有脑血栓久治不愈的患者,有心梗的和心脏病患者等等,并且治过的癌症患者都是在大医院被定性为不治之症的重症患者,经他治愈后无复发,长达20年后还在工作。

面对全国各地邮寄来近200个牌匾和锦旗,单守宽被深深地感动,于是在北京建立了自己的北京单仁国际医学研究院,以发扬中国传统医学为目的。自研究院问世后,他们的工作成果得到了政府各界肯定和卫生部及中医药管理局的嘉奖,至今共发表中医论文16篇,另有四篇重要医学论证文献获“世界金杯奖”和“论文金奖”。同时,他还向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局无偿递交了《本草纲目》和其他史料中没有记载、最新发现能制成的草药1116种,而且每一种草药都注明了药用价值和准确的使用剂量,得到国务院办公厅的嘉奖。由此,他从一个中医师晋升为主治专家,同时也被认定为“国际医学博士”,入选国家人才数据库,获得人才网首届“百佳国医名师”认定,使其人生价值得到真正的升华。

夕阳不晚,花甲不老

说起古代中医学,单守宽认为,其要点就是采用中国民间独特的治疗方法,以中草药为主,同宇宙、人体、地球的磁场相结合的一种医科综合学问,也是集道家医理、佛教医学、儒家医论、易学医经于大成的古为今用的新成果,这一学术对人体健康实用性极强。他对古中医学的理解为:人体的疾病是因体内的成分特殊失衡造成的。要想治疗,必须补足这些成分。他利用自身的研究成果,配合推拿、按摩、点穴,成为独特医学疗法,使一般患者短时间内立即康复。相对于目前大医院的手术治疗,单教授的古中医方法不仅疗效显著,而且费用低,甚至对于一些有缘患者或拿不出大医药费的贫困人家,他都会减费或者免费施治,为更多的平民患者带来了健康的福音。

医生成长论文范文5

西医学依靠分析科学的出现而产生,依靠其发展而提高。中医学则依靠宏观科学的出现而产生,依靠其发展而提高,以分析为主的微观科学在发展了数百年后出现了现代的宏观科学。宏观科学在上世纪中后期,出现了飞速的发展,这就是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灰色系统、耗散结构理论、模糊数学、混沌理论、量子力学等。不少学者将其与中医学进行渗透、研究,但成就不大。其原因,不是大方向不对,而是这些理论还不足以将中医学理论破译、诠释,还不足以使中医学理论升华到新的理论水平,出现新的理论平台,出现新的突破。比如,美国1965年模糊数学问世,“”结束以后传入中国,立即与中医学进行了广泛的交叉。中医学中的很多基本概念,都可以用模糊数学进行诠释。中医学的“君、臣、佐、使,取类比象,大数法则”等均是模糊推理。中医学的诊断,是一种模糊诊断。中医学的治疗,是一种模糊综合评判。虽然,模糊数学说明解释了中医学的很多概念,使某些理论上升到了现代科学的高度,有了一个现代科学的解释。但是,十几年来只看到模糊数学在其他方面有了很好的应用,出现了模糊冰箱、模糊洗衣机、模糊电脑,在提升中医学方面却未有长足的进展。这如前所述,主要是宏观科学还未发展到能完全诠释中医学,进而提升中医学的高度。那么,什么是中医学研究的突破口呢?长期以来,我看了很多有关突破口的文章,给我的感觉是,这些文章所述观点很难找到突破口。笔者认为,突破口就是用现代宏观科学研究中医学,实现中医学的现代化!随着微观科学发展而发展的西医学,已将单因素疾病的治疗不断攻克,比如某些传染病(如天花、结核病、疟疾、伤寒、痢疾等)、创伤等,为人类的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对多因素疾病,如肿瘤、心脑血管病、慢性疲劳综合症、衰老等,西医学就收效甚微了。而中医学就有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也就是说,解决这类问题的希望寄托在宏观医学上,随着宏观医学的发展,一些多因素疾病将得到攻克,从而对人类生命的延长,对人类健康进一步做出重大贡献。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个他山之石就是宏观科学。有了这样的共识,中医学发展中困扰我们的现代化与传统化、国际化与民族化、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融合与独特、中医不能西医化等一系列问题即可迎刃而解了。现代化与传统化:用现代宏观科学研究中医学,提升中医学,自然就是现代化,将传统医学上升到了一个现代化平台,自然是传统的继承与发扬,是民族传统的光大,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老中医不仅毫无疑义,反而笑逐颜开。国际化与民族化:用现代宏观科学语言诠释中医学,才能真正国际化,才能让国际科技界、医学界,听懂中医学的语言,了解中医学的特点,接受中医的治疗,扩大中医学的影响,才能使民族的东西国际化。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中医学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们把它看作是一种文化。因为它有鲜明的传统的人文学科特点,是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的交融。中医学的形成不仅有漫长的历史过程,而且有一个深厚宽广的文化背景,所以它有极为丰富的内涵。既汲取了我国古代哲学、文学、美学等人文学科的丰富营养,也汲取了大量古代当时发达的地理学、天文学、气象学、数学、物理学、物候学等宏观科学的合理“内核”,与当时医疗实践有机结合,不断渗透,创造出了中医学。所以,实际上它融合了人文和自然科学的多种学科。在现代科学剧烈的分化与结合态势下,如何实现中医学在现代层次上与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的结合,有的学者认为,这并非易事怎样解决?只有把中医学定位是宏观科学,只有用现代不断前进的宏观科学去研究、诠释、提升古老的中医学,这个矛盾才能自然而然地解决。融合与独特:预言学家认为,21世纪科学大发展的大趋势是融合,医学科学当然也不例外。

二、但是融合决非指学科分科的消失。

融合即是综合,中医学将在21世纪随着科学综合发展的大趋势而大发展,同时保持自己的特色。中医不能西医化:中医学是一种宏观科学,研究、发展中医学就应该用宏观科学来研究、来发展,促使其提高。如果用西医学微观科学的方法研究中医学,是可以的,也应大力提倡,但是其成果只能是西医学的成果而非中医学的成果。比如:中医学者用西医药学的方法从青蒿中发现了治疟疾的特效药青蒿素,虽然是中医药学者发现的,但是这也是西医学的成果。正如,上世纪上半叶从麻黄中发现麻黄素,从黄连中发现黄连素一样,这都是西医的成果。虽然发现了黄连素,西医用黄连素治疗肠炎、痢疾,目前疗效已不佳;但是中医仍然用黄连治疗肠炎、痢疾,目前疗效仍然很理想。黄连久用不衰,已长达2000年。但是,发现青蒿素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成果,对疟疾的治疗有巨大的意义。这样的工作还要做下去,争取有更多的发现。用西医学的方法可以而且应该去大力研究中医、研究中药,这是西医学的发展。中医现代化使用宏观科学去研究中医,其结果不是西医化,而是“中医”化,是中医学的提升、拓展、提高,更“现代”。中医学的发展才可以真正出现“继承不泥古,发扬不离宗”。美国的中医专家邱国柱先生在为《中医现代化研究》作序时提出“中医的现代化,将不是中西医的简单相加,更不应该仅仅局限于用西医的方法来‘证明’中医的疗效,或探讨其疗效和机制,或解释其理论原理。中医学有着完整的理论体系,他是比现有医学更高更深的高度综合化的人体生命科学。中医学应该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成果,发挥本身的优势,从而达成中医的现代化”。中医学的方法符合当代科学方法论总的精神:以客观总体为着眼点,强调整体性、相关性与动态性。中医学的方法,符合当代科学发展的趋势。因此,很多有识之士都看清了这点,如钱学森先生就说过‘医学的方向是中医’的话。

三、解决中医发展的问题,关键是人才的培养和创新。

同志1995年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对于古老的中医学来说也是如此。中医学发展的动力在于不断的创新。要想创新,就要培养创新的人才,就要抓富有创新内涵的教育。中医的教育,应加大现代科学的讲授范围,主要应将现代宏观科学的学科,向中医学院学生渗透。比如,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模糊数学、耗散结构理论、灰色系统、混沌理论、量子力学等及其最新进展。其中尤以现代高等数学、现代物理学的进展为最应“渗透”的内容。本身原为宏观科学的中医学,应该而且可能随着宏观科学的发展而发展。中医学应尽快与当今各种飞速发展的宏观科学交叉、渗透,出现各种新的横断学科、交叉学科。科学发展的沃土是交叉学科、横断学科。控制论的发明人维纳说过,这块沃土是一块处女地,一经耕耘,即可收获。从人才角度看,懂模糊数学的有几人精通中医学,懂中医学的有几人精通模糊数学?中医界缺乏大量的交叉学科、边缘学科人才是影响中医学发展的最大“瓶颈”。很多科学理论的发现、发展出自交叉学科,中医学也不例外。我们可以预言,中医学的现代化,反过来会大力促进现代宏观科学的发展。中医学院人才的培养,应出现中医学与现代宏观科学的双学历学士、双学历硕士、双学历博士,培养交叉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和横断学科的学术带头人,从而推动中医学的飞速发展。比如,目前就应培养精通中医学又精通混沌理论的学术带头人。从而出现中医学基本理论的新的分支:混沌中医学、模糊中医学、系统中医学、信息中医学、控制中医学等。中医学院的学生不学高等数学是一大缺憾。马克思说过,“一种科学只有在成功的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

四、中医学实际上很好的运用了古代数学成果——大数法则。

而一般的高等数学达不到中医学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只有用高等数学的最新分支、最新发展与中医学进行交叉,才能发展、提升中医学。中医现代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按上述的大方向逐步做起,从小到大,积少成多,从量变到质变,最后形成用现代宏观科学指导下产生的崭新的中医学)现代化的中医学。这就如古人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集腋成裘,聚沙成塔;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九层之台起于垒土。中医界应力戒目光短浅、急于求成、固步自封、囿于成见、浅尝辄止的不利于发展的陋习。任何事物发展、前进的动力在于内因,外因通过内因来起作用。中医学发展的势头不强劲,问题出在中医自身。中医学前进不快我们不能“怨天尤人”,强调外因,应反躬自省,从自身找原因。我们应该知道我们的特色在哪里,自己的优势在哪里,自己的强项在哪里!自立才能自强,中医能自立而且能自强!这样发展的结果,笔者设想在我国将会有两种医学——西医学与中医学,或微观医学与宏观医学。一种病会有西医学(微观医学)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和中医学(宏观科学)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患者与医生均会各择其优,或者是二者结合治疗。21世纪宏观医学与微观医学的进一步发展将组成崭新的生命科学。笔者这种观点,将会引起中医界的重视,受到现代科技界的认同,受到广大中医学院学生的赞同,受到广大医学院学生的赞同,受到广大医学院教师和研究生的赞同,也会受到远见卓识的广大老中医的赞同。中医学的深化研究,必然涉及中西医结合医学。中西医结合医学是建立在中医学和西医学基础上的一门医学。新中国成立后,中西医结合研究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未能取得创新性、突破性的发展。

五、中西医学结合学者基本上由两部分组成。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从中央到地方一批又一批西医中人员陆续培养出来,形成中西医结合的基本力量,其成员大部分为高级西医临床与教学人员,西医理论造诣深,又系统学习中医,中医也精通,数十年来,基本用西医分析的方法即微观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中医、说明中医、论证中医,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另一部分是上世纪50年代以后,60年代初培养出来的中医学院的学生,包括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这些学生由于要当医生,就必须懂西医,这是客观环境压力所造成的,用现在的说法就是市场、就业的压力,逼着他们也得懂西医,能使用听诊器,能处理急诊(中医院也得有急诊室),成为一批中学西人员,他们也在搞中西医结合,也搞出了不少成果,其方法也使用西医分析的方法即微观医学的方法去研究、论证、说明中医。中西医结合在理论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沈自尹院士的《肾的研究》,把肾阳虚是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功能低下说清楚了。这样的工作还有很多,今后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中西医结合最突出的价值是临床上的应用。中西医结合使很多疾病的治疗上了新台阶,出现了新的疗效水平,对我国人民的生命健康起了积极的作用。很多国外人士,尤其是广大华人归国治病,大都是奔中医和中西医结合而来的。这就是中西医结合的生命力。中医学的定义是什么?笔者给中医学下了一个定义:中医学就是中华宏观医学。中华宏观医学是中华民族用整体的、宏观的理论去解释人体产生的生理与病理现象,通过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多靶点、多成分的整体调控的方法治疗人体疾病的一种医学理论体系,中医学是一种中国古代形成的独特的宏观医学,它是当时中国古达的宏观科学与当时医疗实践不断结合的产物,反映了当时的宏观科学水平和医学水平。2000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最简单明了的对中医学的注释就是中华宏观医学,简称中医学。他将沿着自己的轨迹前进、发展,这是中医界的历史使命。其方法是用宏观的方法研究中医学,用上世纪中叶开始兴起的宏观科学来研究中医,这种宏观科学在21世纪将有大的发展,同时带动中医学的发展。西医学将沿着自己的轨迹前进、发展,这是西医界的历史使命。其方法是用微观的方法研究西医学,西医学将随着微观科学的发展而继续长足发展。中西医结合医学仍然要发展。中西医结合医学主要将沿着用西医的方法、思路去印证中医的疗效。从中医理论中找到西医解释的突破口,从中药中找到更好的有效成分或单体等。总之,中西医结合就是将宏观医学与微观医学进行沟通。

六、人体的生命科学将由三部分组成:宏观医学(中医学)、微观医学(西医学)、宏观与微观结合医学(中西医结合医学)。

医生成长论文范文6

关键词:创口;长度;法医;鉴定;临床

法医与其他的医学类别有所不同,法医得到的数据、资料、临床结果是为警方破案而进行的,因此采用的方式和方法存在不同。创伤的形成与很多因素都有关系,法医在临床鉴定中应用创口长度来判断一些事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创口的长度问题

法医临床鉴定,有时会根据当时的情境来进行,例如,法医在测量创口长度时,需要从伤及真皮深层的两创角间的距离为依据,不能将连接创角的浅表划痕计算在创口的长度内[2]。死者由于死亡方式、死亡时间不同,创口的长度会发生些许变化。如果死者是被利器各段喉部死亡,经过长时间的流血、干涸、风吹,创口长度就会发生变化,此时必须按照要求来进行判定。另一方面,如果在临床鉴定时存在一些特殊的情况,可以在创口愈合,疤痕形成后测量其疤痕长度。法医在临床鉴定时,首先要根据当时的情况,结合死者性别、年龄、是否患病等基本情况进行假设;其次是针对性的判定;最后经过反复推敲才能下定论。

2 关于创口和疤痕

创口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存在,它可以存在于体表,也可以存在体内。创口长度在法医临床鉴定中的应用时,需要对创口、疤痕的关系进行论证。在实际的临床鉴定工作中,首先必须解决看到的疤痕是不是创口,尤其是针对一些疤痕体质的人,由于自身的生理体质非常特殊,会给判断带来较多的阻碍。本研究认为,关于创口与疤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首先,调取死者生前的相关医学资料,确定死者体质和其他情况;其次,根据工作时的情况,对创口和疤痕进行初步假设、判定,可以设定多种情况进行推敲和分析,配合创口、疤痕的情况进行判定。值得注意的是,疤痕的鉴定标准中,对面部疤痕有着非常明确的规定,如果面部创口长度为达到标准下限,但是超过疤痕标准上线,应该等待3个月以后,疤痕稳定后,再进行鉴定或者是补充鉴定[3]。严格来说,疤痕是创口的衍生物,会对法医临床鉴定产生较大的阻碍。

3 关于创道长度和贯通创

贯通创由入口、出口和创道组成,贯通创的特点在于,创口长度较小,创道很深,有时甚至超过标准规定的创口长度。根据目前的情况来分析,创道长度和贯通创的临床鉴定,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①必须准确鉴定死者是否为贯通创,创伤的类型较多,某些创伤具有较强的相同,必须根据创伤独有的特征来进行判定;②创道长度是影响法医临床鉴定的主要因素之一,创道长度即便较小,也不能直接判定为贯通创,应根据多因素的综合判断来下定论。③创道长度和贯通创作为法医临床鉴定的重要因素,也要结合患者的体质,例如世界上罕有的"先天性第十三因子缺乏症",这种疾病的特殊之处在于,稍微一碰就会流血、淤青、出现创伤。

4关于颌面部穿透创

颌面部穿透创在法医临床鉴定中,如何准确把握、定性,成为了当下法医临床鉴定中的难点。本研究在搜集多方面的资料和数据以后认为,要想更好的确定颌面部穿透创,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①创口应该具备一定的长度,多数情况下,创口长度会在0.5cm左右,如果是特殊情况造成,会有延长或者缩短;②颌面部创伤,在目前的判定当中,是不包括唇裂伤以及鼻翼裂伤的,这会影响临床鉴定;③死者应该具备明确的外伤历史,或者是详细的病例材料。创口长度在法医临床鉴定中仍然是主要的影响因素,因此在判定这一特殊的创口时,可以采用规范标准来进行,减少误导性的因素。除了上述三点以外,法医在临床鉴定中,还以通过询问的方式,寻找一些相应的情况。创口长度在确定以后,会经过很多的人员确认,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在记录的过程中,会留下一些线索,可以借助这些线索以及发现的创口长度,推导出正确的结果,为案件的侦破提供参考。

本文就创口长度在法医临床鉴定中的应用展开了讨论,就当下的情况来说,创口长度仍然有很多的问题需要去探索和解决。对于死者来说,创口长度是他们留下的重要线索;对于法医来说,创口长度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利用创口长度能够获得更多的资料和数据。

参考文献:

[1]程詹京,王凤珍.谈我国法律制度中有关人身伤害规定的弊端[A].中国法医学理论与实践创新成果精选--全国第九次法医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

医生成长论文范文7

藏医药魅力何在

尽管现代医学已经进入以信息工程、基因工程和生物工程为代表的发展阶段,但是,具有2000多年悠久历史的藏医药依然魅力不减,受到越来越多人士的青睐。国际藏医药学术会议提供的信息表明,最近20多年间,中国已经逐步建立起适应现代社会的藏医医疗、教学、科研和藏药生产体系。有20多个国家设立了藏医学研究机构。藏医药学的经典专著《四部医典》、《晶珠本草》等已被译成英、法、德、俄、日等多种文字出版。

藏医药何以在科学技术一日千里的今天日益引人注目?出席此次学术会议的中外学者提交的500余篇论文集中展示了藏医药的独特魅力。藏医药起源于青藏高原,是藏族人民在高寒缺氧的自然环境中,通过长期丰富的生产和生活实践,博采中医学、古印度医学和古阿拉伯医学之长,逐步积累、完善而形成的独具特色的传统医学体系。

著名藏医药学家强巴赤列说,藏医药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人们或许无法想象,藏医早在公元8世纪就揭开了人体胚胎学的奥秘。”北京藏医院副院长、心血管病专家仁旺说,藏医强调人体的整体调理,所用药物大多采自高海拔、大温差、强日光的高原地带,其有效成份和生物活性大大高于其他同类药物,在治疗消化道系统、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疾病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疗效。这是藏医药吸引患者的又一显著优势。

来自印度的达师博士毕业于德里大学藏医系,在印度和意大利开了五家印度医院和藏医诊所。他认为,藏医药的独特魅力还在于藏药产自号称地球四大超纯净地区之一的青藏高原,几乎没有污染,不会产生医源性和药源性疾病,符合当前人们追求健康、崇尚天然药物的时尚。藏药主要取材于海拔3800米以上的高寒地带。青藏高原共有2000多种植物、159种动物和80余种矿物可以入药,这是世界上任何其它民族医药都难以比拟的。

中国民族医药学会会长诸国本认为,藏医药的另一诱人之处是它的文化内涵。他说,藏医药是熔古代哲学、天文历算学、生物学、物理学和化学于一炉,并同藏传佛教紧密结合的人文医学。“这是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在医学领域的反映” 。

揭开人体奥秘的藏医“唐卡”

会议期间,中外专家在藏医学院图书馆里看到了一幅数百年以前绘制的描述人体胚胎发育的藏医“唐卡”。

藏医院院长占堆说,这是古代藏医为解说形成于公元8世纪的藏医药经典著作《四部医典》而绘制的80幅彩色挂图之一。它形象地描述了人体受孕、妊娠反应、胎儿发育过程中出现的“鱼期、龟期、猪期”的顺序,与脊椎动物、鱼纲、爬行纲、哺乳纲和人类的进化顺序相一致。“古藏医对胚胎学的认识,比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还要早1000多年。”占堆说。印度藏医学专家达师博士在观看了这幅绘制精美的唐卡后,不由得感叹:“12世纪就用图画形式介绍藏医药理论体系和实践技术,不但在中国医学史上绝无仅有,而且在世界医药史上亦属罕见。”形成于青藏高原独特的藏医藏药,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了“有毒就有药”的防病治病知识和用酥油治疗外伤的临床实践。在此基础上,公元8世纪藏医鼻祖宇妥・云登贡布在总结藏族本土医疗经验时,广泛吸取和借鉴了当时中医、古阿拉伯医和印度医的发展成果,编著了较为完整的藏医藏药理论巨著《四部医典》。

《四部医典》分《总则本》、《论述本》、《秘诀本》、《后续本》,共156章,系统地论述了藏医药学的理论基础、人体构造、生理功能、病因病理、诊断治疗、药物种类、服用方法,以及饮食起居、卫生保健、行医道德等,首次揭开了雪域高原人体的奥秘和防病治病方法。

从公元12世纪到17世纪,一代又一代藏医名家先后绘制了80幅《四部医典系列挂图》,成为藏医药学的形象化教科书,使藏医藏药在、青海、四川、云南、甘肃等地的藏区广为流传。根据第36幅彩图中的描绘和历史博物馆珍藏的100多件精制的外科手术器械推测,当时藏医的外科手术十分发达,可以进行刀伤、烧伤、骨折等各种外科治疗。占堆说,有些传统的藏医手术,直到20世纪50年代还在沿用。他说:“我的爷爷和父亲都是有名的白内障手术藏医,他们可用一根金针挑拨白内障,使患者重见光明。”这种古老的藏医眼科手术,一直延续到在实施现代医学眼球晶体浑浊摘除手术。

古老藏医药插上现代科技翅膀

自古以来就凭望、触、问等方法诊断病情的藏医如今普遍用上了听诊器、血压仪、B超、CT等现代医疗器械,世代相传的藏药作坊也正被现代化的藏药生产线所取代。

现代科技的导入不仅弥补了藏医药在诊断等方面的不足,而且揭开了一系列有关藏医药疗法的难解之迷,消除了国内外许多人对民族医药科学性的怀疑,使古老藏医药的发展如虎添翼。我国目前已有20多种藏药正式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336种藏药载入部颁标准。全国不仅建立了57所藏医医院,而且有36种藏药被300多家中西医医院普遍采用。专家们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对放血等藏医药的一些独特疗法作出了科学的解释。1994年,由国内知名藏医、针灸和解剖专家组成的攻关组经过两年临床研究,对77个放血脉位进行了层次解剖,不仅确定了原有脉位的确切位置,而且增加了24个新的放血脉位,使这一传统疗法在理论上更加完善、临床上更易操作。

有关部门还组织专家对1000多种藏药药用植物的名称、种属、药理成份、功能作用、用法用量等作了定性和定量分析,使藏药生产走上了标准化、科学化的轨道。

从喇嘛到部级医疗专家

在出席学术会议的海内外学者钦佩的目光注视下,71岁高龄、双目失明的藏医学权威强巴赤列在助手的搀扶下走上讲台,宣讲他对藏医经典著作《四部医典》的最新研究成果。为表达对这位喇嘛出身的部级专家的崇敬之情,会议组委会特地安排他在开幕式后第一个发言。持续不断的掌声几乎把他的话语完全淹没。强巴赤列现任藏医学院名誉院长。他编撰了藏医药史上第一套运用现代科学观点论述的藏医学教材。他还利用丰富的藏医知识,对《四部医典》这部奠定藏医学基础理论体系的医学巨著提出了得到同行普遍认同的独到见解:《四部医典 》是藏医学鼻祖宇妥・云登贡布的科学著作,从而结束了对此书作者的历史纷争;《四部医典》在总结藏族本土医疗经验时,广泛吸取和借鉴了中医学、古印度医学和古阿拉伯医学的成果。

强巴赤列出生于藏医世家,其祖父和父亲都是著名的医师。他13岁时进拉萨哲蚌寺当喇嘛,同时向曾担任过十三世达赖喇嘛首席保健医师的钦绕诺布学习藏医。长期以来,藏医习惯于师傅带徒弟,不编写教材只读古典医书,行医不分专科,不给病人建立档案。70年代,强巴赤列向这些传统做法发起了挑战。他利用从西医中学来的科学理论,为藏医学校编写了基础学、生理学、诊断学、病理学等11门课程的教材,共40万余字。这套教材被公认为藏医史上第一部用现代科学观点系统描绘和总结藏医奥秘的著作。为了这部著作,强巴赤列付出了巨大代价。由于长时间伏案研读那些发黄的木刻书,他的双目受到严重损害。但强巴赤列却非常乐观地说:“这些教材可以让藏医学生快速成材,所以我从不后悔。”如今,强巴赤列仍然把每天的工作日程安排得满满的。他在编写400万字的《四部医典系列挂图详解琉璃说》的同时,还在为藏医学院带研究生。他说:“我要把一生的行医经验留给后人,使藏医药事业在新世纪发扬光大。”

高僧藏医依然活跃在青藏高原

在现代医学日益普及的今天,身着袈裟或紫红色藏袍、运用传统医术为病人解除痛苦的高僧藏医,依然受到青藏高原藏族百姓的欢迎和尊敬。在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的阿里地区,旦增旺扎的名字几乎妇孺皆知,因为他不仅是原始宗教本教的高僧,著有40多万字的《本教源流》,更主要的还是医术精湛的藏医药学家。这位以“普度众生”的佛教思想和“治病救人”的医学精神为人生奋斗目标的高僧藏医,从60年代起就在缺医少药的阿里牧区行医,并自费建立了阿里地区第一个藏医院,被当地牧民称为“活菩萨”。

此次国际藏医药学术会议的大会主席措如・次朗,在1959年民主改革前是藏东著名佛教寺庙措如寺的住持,曾长期在藏区行医。近几十年来,他孜孜不倦地从事佛教和藏医药学的研究,先后撰写了170多部学术论著,其中包括《四部医典注疏》、《宁玛教派史略》和《噶举巴教派史略》。

由于他在佛教和藏医药学领域所取得的杰出成就,年逾古稀的措如・次朗如今已由普通的高僧藏医跃升为藏医学院院长、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佛教协会理事。他还多次应邀到日本、匈牙利、尼泊尔等国家讲学。

与会代表、年过古稀的楚臣坚赞年轻时曾在拉萨祈祷大法会上获得藏传佛教最高学位拉然巴格西。他现在除偶尔接待患者外,大部分时间都在著书立说。会议期间,他同来自国内外的专家进行了广泛交流。他说:“我一定要在有生之年把藏医药知识传给更多的人。”

第一代女藏医话今昔

“女人与狗不准接近藏药制造过程”,流传于千百年的这一“古训”是昔日藏医药排斥妇女的真实写照。如今,藏族妇女与男性一样在藏医药卫生事业中大显身手。在学术会议上,身着藏袍的女藏医们优秀的论文和精辟的见解更是令人刮目相看。

今年52岁的德吉卓嘎是第一批女藏医之一,现在是藏医院副主任医师。她同各国专家交流了运用藏医药治疗肿瘤、心血管病等疑难杂症的学术成果。德吉卓嘎的母亲是昔日拉萨大贵族夏扎的家奴,终日过着“衣不裹体、食不饱肚”的生活。由于母亲是奴隶,德吉卓嘎一出生就被农奴主登记入册,注定了终身为奴的命运。

解放后获得人身自由的德吉卓嘎上了政府办的第一所小学。1963年,她考入拉萨藏医学校。1966年毕业至今,德吉卓嘎一直在门诊为病人服务,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

“妇女没有人权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德吉卓嘎感慨地说。目前藏医院500多名医护人员中,女藏医、女护士占50%以上,藏医学院每年招收的学员中近一半是女学生。

第一代女藏医中,许多人像德吉卓嘎一样成就卓著。出身于木匠家庭的强巴卓嘎现任藏医院住院部内科主任,对治疗心血管疾病有独到见解。在旧,偏瘫、脑溢血等疾病被认为是天上走动的“神影”辐射造成的。强巴卓嘎经过多年研究,不仅摸索出了藏、西医结合治疗这些疾病的有效途径,而且 还帮助信教病人摆脱“神”的精神桎梏。目前,藏医院藏、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治愈率达85%。30岁的永嘎毕业于藏医学院,是出席这次国际藏医药学术会议的女藏医中最年轻的一位。她收集了中外藏医药专家提交的所有论文,认真参加每一场专题讨论。她说:“尽管我的藏医理论功底和医疗水平都无法与老藏医相比,但我非常热爱这项工作。”她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一名优秀的女藏医,在医术上超过她的前辈们。

藏医藏药有传人

已招收了两批藏医学硕士研究生的藏医学院,目前已培养出650多名本专科毕业生,他们大都在、青海、甘肃、云南等地从事藏医藏药工作,有的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行医。藏医药学后继有人。

今年34岁的央嘎是首批4名藏医学硕士研究生之一。他出生在藏北牧区,自幼喜爱藏医药,先后在大学藏医系和藏医学院学习、任教,现在,又在部级藏医专家强巴赤列等著名学者的指导下攻读藏医硕士学位。

国家投巨资建立的藏医学院,经过10年的发展,已成为中国最大、最权威的藏医大学。本科生学制5年,藏医药教材包括《藏医学发展史》、《解毒学》、《月王药诊》等20多门科目。为培养高级藏医药人才,1998年,国务院学位办授权藏医学院为硕士研究生单位。目前,学院已有10名硕士研究生在校深造。除政府设立藏医学校和医疗机构外,父子或师徒相传这一传统藏医培养人才的方式,至今仍在延续。在农牧区,民间藏医都带有徒弟。藏医药界的权威学者强巴赤列、措如・次朗和众多藏医药学家的身边,都有2至3名精通藏、汉语言的学生,帮助整理老师们口述的藏医药理论和实践经验。这些著作将成为后辈们的宝贵财富。

藏药生产逐步实现产业化

中国藏药发展势头强劲,产业化步伐明显加快,逐步形成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作为知识资源,藏医药文化底蕴深厚。它植根于青藏高原藏民族传统文化土壤,与本地特有的宗教、哲学、天文、民俗等学科门类息息相关,其理论规范、思维方式、技术手段、医德伦理都蕴含着藏民族传统文化的特征。

医生成长论文范文8

【中图分类号】R2-03【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1007-8517(2009)01-0062-02

民国初期,国外归来的医学博士当权,推行了废除中医的政策。但中医依然顽强的生存了下来。新中国成立,、亲自批示保留中医,1958年10月11日在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总结的报告中提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使中医在我国的医疗体系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中医有其独特的文化传承和独立的理论体系。在几千年的人类历史进程中,对人类健康的贡献功不可没。在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进程中,我们采用的是以西方科学技术为主导的现代科学理论,而我们本土的文化和医疗技术则被淡忘了。有了骨病,很多人去挂西医,除非是风湿类,才会想到中医。为什么?不是中医过时了,而是消费观念没有确立。

中医的诠释是以中国的传统文化及思想为背景的,在传统文化被淡忘的时代背景下,对中医解释的失语和误读也是在所难免。有些学者在现代科学领域可能有高的学术造诣和成就,但在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方面则可能显得有点小儿科。还有一些所谓的炒作名人,对中医一无所知,却要大放厥词。中医不科学?非也。中医中有不科学的地方,但是更多的则是咱们不能解释的抽象的科学。中医有很多是神乎其技的。但是太多的江湖医生是以中医的形式出现,才诋毁了中医的信誉。正是这些学艺不精的家伙造就了中医现在尴尬的境地。两千多年中,古人是怎么防病治病的?又是怎么度过瘟疫的?没有中医哪有中国的历史?古人的体质特别好?现代西医已经走向了悖论,治病先是五花八门的药,原来的病是好了,但是吃出了其它问题。

中医不会衰亡,争议是好的,它会让更多的人清醒。为了医学的发展肯定是以中医的基本理论为主,以西医的主要技术为辅。当然,中医自身也要不断发展、前进。应用辨证的观点看待中医和西医。这让我想起了一个字“函”。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它的意思。但是,有人研究过它的历史吗?最早,它是象形文字,本来的意思是“舌”。后来在几千年的流传过程中,被转化了,变成了盛物品的匣子,或者传达消息的信件、信封。它的变化可谓天壤之别。中医,与其相对的是西医。当我们定义一个概念的时候,如果不断的简化缩小它的概念范畴,所产生的结果就是使其相对的词语发生了扩大和新的分支。同样的,当中医演变为中国传统医疗的时候,西医就囊括了中国现代医疗。有多少医院对中医进行了更细致的分科?概念的演变,是由于中医本身缩小了自己的范畴而引起的。而这样的缩小肯定会使自己感受到各种束缚。虽然自然规律仍然在发展着,虽然中国医疗在发展,中国医疗技术与手段在发展,但那已经不被大多数人定义为中医了。虽然西医已经被我们本土化很多,虽然我们把中医利用现代科技发展了,但是,没有相关的引导,在整个社会里,被普遍的误认为那是西医手段!于是,整个社会看到的,就是“中医”几乎没有发展嘛!在高速发展的当代社会,在环境污染严重的当代社会,在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的当代社会,中医医疗也学会了吸收了西方国家的医疗手段,它利用高科技,发展出了心理治疗、音乐治疗等多种治疗手段!它扩充了!它当然发展了!

这让我们想起了“洋火”。最早发明火药的国家,引进了国外的“火柴”,我们叫它洋火,同时我们斥责自己,怎么发明了却没多应用呢?若干年以后,中国人自己生产了很多“洋火”,人们又改叫它“火柴”,也许再过若干年,这段历史被遗忘,人们不再在意。韩国人,把针灸宣扬成自己的东西,还要拍部“大长今”来炫耀,得了便宜还不卖乖,但是“大长今”居然还能在国内热播,不可思议。

现代科学技术仅是人类文化进程的一个方面,远远不能对自然及生命作出更加合理的解释,而现代科学理论也是建立在一定科学实践基础上的一种科学假说,也是一种近似的解释,也有其局限性。而中医学的很多理论和应用未必低于现代科学。中医注重从宏观的,天人合一的角度去诠释生命。中医学中难做出合理的解释,很多非常成熟的理论,象阴阳学说,经络学说,五运六气学说等,即便用现代最前沿的科学理论也不能解释清楚。

中医传统医疗的价格比较低,医疗成本相对低,对环境污染小。这个不能忽视的优势是它长期存在的关键点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要大力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的发展,充分发挥祖国传统医药在防病治病中的重要作用。”这是民间长时间争论“中医存废”以来,中国最高一级政府给出的最为郑重的官方态度。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会长张大宁是一位中医药坚定的支持者、研究者和实践者。他说,中医药属于应用科学的范畴,带有传统文化的色彩,它是建立在长期经验和文化积累上形成的一种特殊体系,中医药能够绵延数千年,靠的是实实在在的疗效。中医药要想站得住脚,不能只是靠民族特色,而是要靠疗效方面的优势。中国医学要在社会上稳固自己应有的地位,还需要切实加强自身的发展。中医要加快现代化的发展,无论从理论还是药物,都要向前发展,要用现代方法来发掘中医药的宝库。

今年两会,医疗体制改革成为此间热议的话题。“仅凭中医或西医一支力量不可能担负起十三亿人口的医疗保健任务。”中医药在中国卫生事业中的地位不可替代,种种观点汇成一种声音,中医药不是民族博物馆里的展品,中医、中药,中国不会放弃。应该促进中西医优势互补,共同为全国人民的医疗保健和世界医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医生成长论文范文9

关键词:蒙医药学 特色 发展思路

蒙医药学认为,人的生命节律与宇宙变化节律息息相关。人体是小宇宙,生命体恒动不息,但有始有终。

内外协调则康,失调则病,紊乱则危,不相依则亡。蒙医药学说特点是指与西医学及其它医学体系相对而言,任何一种医学均以人体及疾病为其研究对象,这是所有医学具有的共性。然而,他们对人体的观察和研究方法则不相同,如在研究人体、病理、疾病的诊断和临床治疗上,有着各自的特点。

一、蒙医药学基本特点

蒙医药学最基本特点,可概括为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两大特点。

1、整体观念:蒙医药学的理论体系是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在朴素的唯物主义和古代哲学思想的指导下逐步形成的,它来源于实践,反过来指导临床各学科。它的基本特点是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

2、辩证施治:人体是一个矛盾着的统一体,各部分之闯在生理上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在发病以后局部病变必然会影响到其它部分和整体,而整体变化又必然会对局部发生影响。

二、蒙医药学科发展特点

蒙医药符合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气候、地理环境特点及少数民族生产、生活习惯和体质特点,在北方少数民族防病治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长期以来,蒙医药学科在总体上还相当落后,到解放初仍处于父传子、师传徒、寺庙办教育的状态。我国创办蒙医学专业五十多年来,蒙医药学教育在培养层次上经历了由本科教育提升到研究生教育水平;在师资队伍结构上经历了由老一辈专家创业,中年学者接替,青年科学带头人培养等一系列学科梯队调整;专业方向上经历了由传统文献整理到现代实验研究,辨证论治规律探讨到其机理揭示,病集病例分析到临床试验研究等不同层次上的定位与领域扩展。蒙医药学科有着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同时也不断与现代医学、药学、中医学等相关学科互相影响,相互交叉渗透,共同发展。

1、民族文化特点:蒙医药学是蒙古学的重要研究领域,是蒙古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及临床客观上均存在着深刻的蒙古族传统文化烙印,人们又常称之为传统的医药学、文化的医药学、哲学医药学、北方医药学等。蒙医药学指导思想中包含着大量的蒙古族传统文化特点,诸如天地相应、寒热、阴阳、五元、五行、三根、七素三秽、六因学说及辨证论治理念等,均是当代自然科学不能完全解释,但却是蒙古族传统文化对人与自然乃至人类自身社会关系综合把握的理论与方法,体现出深刻的蒙古族传统文化的特征。蒙医药学既是医药学,又是蒙古文化的一个子系统。因此,蒙医药学既有自然科学的特点,也具有蒙古民族文化学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特点。

2、师带徒传承特点:蒙医药学起初是祖传形式或带学徒办法来传授。蒙医药教育逐步实现了以师带徒教育为主向现代科学教育为主的模式转变。但师带徒教育的基本思想,在现代蒙医药学科发展中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传承名老蒙医经验继承工作也得到了国家和自治区的重视。

3、现展特点:蒙医药学是蒙古族人民生活的一部分,曾经陪伴着蒙古族人民走过几千年岁月,至今仍然是蒙古族人民医疗保健的主要手段之一。蒙医药更是一种技能,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为人类增进健康,防治疾病服务。19世纪初西医学成为主流医学之后,包括蒙医药学在内的各种传统医药学客观上都成为一种补充或代替医学。

4、基础与临床不可分割特点:蒙医药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并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抽象概括升华到理论,然后又运用理论进一步指导医疗实践活动。蒙医药学的理论体系是围绕临床现象建立时,一切理论都是为了说明生命活动现象与自然、社会活动的内在联系,调整人在自然和社会某种特定环境下的临床失衡状态。

5、蒙医与蒙药不可分割特点:蒙药是在蒙医药理论知道下的独特的用药方式,根据疾病的不同症候。按照组方的方法和原则,选择适宜的数种药物,以适当的比例配合在一起,并制成一定剂型后使用。蒙医与蒙药不分家,要认真研究蒙药的药性理论与蒙医药理论的关系以及临床应用的规律。蒙医学科发展也应以维护和提倡蒙医与蒙药不可分割的学术特点进行知识创新为原创,鼓励广泛引进新的相关研究方法,以多形式、多学科开展蒙药研究工作。

三、蒙医药学开发研究思路

蒙医药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蒙医药学以独特的理论体系,独到的临床疗效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现代医学的冲击,蒙医药学现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蒙医药学怎样才能在新世纪的科技浪潮中逐步成长,如何面对现代化,面对未来呢?这是我们蒙医界迫切的、限巨的一项任务。下面就蒙医学如何现进行开发研究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1、引入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学科的方法论对该学科发展起主导作用,而该学科的模式必须体现其所用的方法论。蒙医药和西医不同的方法论正是两者不同发展过程的根本原因。

2、改进蒙医方剂及疗术器械:蒙药和疗术器械是蒙医治病的主要工具,是实现医疗目的的最重要手段,亦是蒙医与患者联系的桥梁。因此,蒙药和疗术器械的革新和发展是关系蒙医临床发展的根本问题,甚至可以说是关系蒙医生死存亡的问题。目前蒙药和疗术器械的质和量的标准难以控制,使用相对不方便,疗效相对缓慢等。为了取得更好疗效,为了扩大蒙医药的竞争优势,必须对蒙药方剂及疗术器械进行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