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护士论文

时间:2023-04-01 10:05:58

导语:在手术室护士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手术室护士论文

第1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在我院4个专门科室抽取护理人员30名,4个科室分别为骨科,普外科,胸外科,皮肤外科。所有参与研究的护士均为女性,年龄为20~45岁,平均年龄(26±3.4)岁,学历方面专科20人,本科10人。主管护师5人,初级护师15人,初级护士10人。工龄为1~20年,平均为(7±1.4)年。参与调研的4组护理人员在生理及学历,经验等一般情况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1.2方法

1.2.1培训目标

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素养,提高其对疾病的认知,加强专业理论知识及专业手术操作的熟练程度,是护理人员对操作更加规范,熟练及有良好的应急突发事件的能力,增加护理人员互相配合度。

1.2.2培训方法

4组每组分配2至3个专科护士来进行指导教学,对每个护士进行详细了解,对其所负责位置及工作情况进行调查后进行专业辅导,强化每个护理人员的对设备对仪器对器械的认知,熟练其应用与保养,并加强互相之间手术的配合,手术时进行指导,并进行专业知识讲解,使护理人员对手术的辅助更加专科专业化。

1.2.3专业课的教学

①该专科的生理部位的解剖学的讲解,及病例状况下的改变。②专科的手术所需器械使用摆放及保养。③手术时护理人员之间的配合讲解。④对突发事件的急救与应对,常用急救药物的使用及不同程度下的用药说明以及无抢救药物时的代替手法说明。

1.2.4培训后考核

在一年的培训过程中由护士长与专科培训护士组长分多次对该阶段的培训进行测试,如器械维护使用,应对措施方法,操作规范熟练度。

1.3统计学方法

数据录入并经审核后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x-±s)代表。采用χ2检验比较计数资料,检验指标为0.05,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不同年资护理人员手术室操作考核

经过培训调研后3年以内,3~5年,超过5年的护理人员手术操作考核评分分别为(89.1±3.9)、(93.2±3.7)、(96.3±3.1),均好于培训前(82.4±4.2)、(87.9±3.2)、(91.1±2.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护理人员器械掌握程度、保养及应急能力考核

经过培训调研所有年龄段护理人员经过专科培训后其手术室器械掌握程度及保养知识(95.9±3.1)分,比培训前(87.1±4.3)均有较大进步,前后比较差异较大,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第2篇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安全;细节护理

作为医院的一个特殊医疗场所,手术室护理工作涉及较多细节。一旦出现手术室护理缺陷,会给护理质量带来影响,严重还会导致患者出现功能损害、伤残、死亡等。有研究认为,在手术室护理中应用细节护理,能对患者生理功能紊乱症状进行缓解,减少并发症的发生[1]。本研究以110例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细节护理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按照手术室护理方法的不同,将2015年8月至2016年9月本院收治的110例手术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5例。观察组中,男31例,女24例;年龄19~65岁,平均(44.8±6.2)岁;平均手术时间(150.1±10.2)min;手术类型:18例普外科,11例骨科,11例骨科,10例妇科,5例神经外科。对照组中,男32例,女23例;年龄19~65岁,平均(44.6±6.5)岁;平均手术时间(152.2±11.0)min;手术类型:16例普外科,12例骨科,12例骨科,8例妇科,7例神经外科。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通过。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包括常规术前检查、常规健康教育、心理疏导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细节护理。

1.2.1术前护理

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对患者资料进行核对;彻底检查手术器械、设备、仪器等,确保其运行正常;术前1d加强病房巡视,介绍手术室环境、手术流程及相关注意事项,减轻其术前焦虑情绪;介绍成功治疗的案例,提升治疗信心。

1.2.2术中护理

送至手术室后,紧握患者双手,以亲切的目光、温和的态度消除其负性情绪;麻醉后,对手术部位进行固定,遮盖不必要暴露的部位,尊重患者隐私;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情况,术中配合需轻柔、准确、迅速,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1.2.3术后护理

术后认真清洁患者皮肤,并清点手术器械,避免将其遗留于患者体内;开启恒温水毯,直至离开手术室;做好外露部位保暖工作;患者清醒后,告知手术顺利进行,及时肯定其表现,改善心理状态;告知术后常见并发症,做好早期观察及预防。

1.3观察指标

(1)手术室护理质量评估采用百分制,包括护士配合、器械准备、仪器管理、消毒隔离,各项分值分别为30分、20分、30分、20分;护理安全最高分为100分[2]。(2)以自制问卷调查患者护理满意度,采用百分制,评分包括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用χ2检验计数资料,计量资料均用x-±s表示,以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手术室护理质量评分比较两组手术室护理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2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手术室护理安全直接影响着手术的顺利进行及手术疗效,需引起高度关注。细节护理是临床上的一种护理模式,强调充分关注护理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促使护理工作更为人性化、规范化。该模式要求护理人员将人性化理念贯彻在护理过程中,全面提升职业素养及服务质量,尽可能满足患者需求,帮助其解决问题。本研究对观察组实施手术室细节护理,内容包括术前护理、术中护理、术后护理。其中,术前要求做好三查七对,认真核查手术器械、设备等,以确保手术顺利进行;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能提升患者对手术治疗的正确认识,缓解负性情绪;术中协助麻醉医师、手术医师完成手术,提升配合技能,坚持无菌操作,避免出现医源性感染;术后做好保暖工作,加强并发症早期观察及预防,可提升患者生命质量,促使其尽快恢复。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手术室护理质量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与文献[3]结果相似。提示在手术室护理过程中,辅以细节护理的效果显著,能提升护理质量。此外,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应用细节护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有效性和优越性。综上所述,在手术室护理过程中,辅以细节护理的效果显著,能提升护理质量评分,改善护理满意度。

作者:廖春莲 李春玲 单位:江西省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关柏秋,曹晓艳,董淑琴,等.手术室细节护理在确保手术室护理安全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18(12):57-60.

第3篇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0月—2013年10月于米易县人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168例,依从性好,均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接受治疗并参与本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4例。对照组中男52例,女32例;年龄18~65岁,平均(46.8±5.7)岁;局麻21例,全麻13例,硬膜外麻醉50例。观察组中男56例,女28例;年龄17~68岁,平均(47.1±5.3)岁;局麻25例,全麻13例,硬膜外麻醉46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麻醉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手术室护理,包括严格按照医嘱给药,术前保证患者充分的卧床休息时间,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术中积极配合医师开展手术,术后认真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生命体征。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人性化护理,具体如下。

1.2.1术前个性化护理

护理人员进行术前随访,充分了解患者的病历资料,重点关注患者是否有药物过敏史,并严格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掌握患者心理状态。耐心地为患者及家属介绍手术方法,消除其困惑,最大限度地使用激励语言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缓解其不良情绪,提高治疗依从性。护理人员应预先检查各项手术设备,保证其功能完好,以减少手术风险。术前护理人员还应积极指导患者掌握麻醉及术中配合方式,促使患者以最佳的身心状态迎接手术。

1.2.2术中个性化护理

护理人员进行术中各项操作时应主动、简明地向患者阐述此操作的意义,以缓解患者紧张、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并对患者的隐私部位进行遮挡,陪伴其左右。若患者表现出不适感,应向其解释产生不适的原因,轻声细语地安慰,分散其注意力。若患者的不适感难以承受,应及时向医师报告,采取相应的措施治疗。术中护理人员还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用温度合适的0.9%氯化钠溶液冲洗手术视野,以提高患者舒适度。

1.2.3术后个性化护理

待患者清醒后护理人员应如实告知患者及家属手术效果,护送其返回病房时动作轻柔,避免碰到切口及各类插管,并将术后注意事项告知患者及家属。术后48~72h护理人员需定期巡视患者,观察其生命体征及心理状态,安抚患者情绪,做好相应的心理护理及饮食指导,促进患者康复。

1.3评定标准

(1)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手术前后患者的心理状态,均包含20个条目,总分100分。<50分为无焦虑(抑郁);50~59分为轻度焦虑(抑郁);60~69分为中度焦虑(抑郁);≥70分为重度焦虑(抑郁)。(2)采用自制护理质量问卷对护理质量进行评价,总分100分,包括护理安全35分,消毒及卫生25分,手术室管理25分,护理人员态度15分,分数越高表示护理服务质量越高。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SAS和SDS评分

术前两组患者SAS和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患者SAS和SD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护理质量评分

观察组的护理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讨论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外科学的不断发展,手术治疗已成为某些重大疾病最主要的治疗方法。手术室作为医院的关键技术部门,是医院高端医学治疗水平的体现,除具备先进科学的硬件设备外,手术室护理工作也应得到重视,必须从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由生理护理转变为生理、心理、社会全方位护理,这些都要求护理人员灵活转换自身角色,切实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人性化护理是一种新型护理服务模式,重视整体性、创造性、针对性,旨在为患者提供一个舒适的就诊环境,满足患者的健康需求,改善其不良情绪,促进医患和谐,使患者在生理、心理、社会上达到最舒适的状态,进而提高手术治疗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前两组患者SAS和SDS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术后观察组患者SAS和SDS评分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护理质量总分高于对照组,与国内外相关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3总结

第4篇

1.1一般资料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年手术量6000多例,手术类别涉及普外、骨科、泌尿、妇科、产科、胸外、眼科、五官、口腔等十个手术病区。现有护理人员21人;年龄22~44岁;本科14人、大专7人;副主任护师2人、主管护师6人、护师7人、护士6人;护士工作年限20年以上5人、15~19年4人、10~14年0人、5~9年7人、1~4年5人。日择期手术量20余例。在2012年1月至6月期间手术类别为3级和4级的择期手术随机选取100例进行满意度调查作为A组(对照组),同样将实施优质护理后2012年7月至12月手术类别为3级和4级择期手术,随机选取100例进行满意度调查作为B组(实验组)。患者年龄、男女比例、受教育程度、疾病种类等方面,两组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1.2方法

对照组按常规对手术患者进行术前术后访视和护理,对手术医生进行常规配合。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对手术医生和患者采取以下措施。

1.2.1制订计划

全科室开展学习优质护理的内涵。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制定整体方案,强化科室的规章制度、细化工作流程、提出科室的重点环节、薄弱环节。①确定服务对象:病人、手术医生及护士;②明确服务目标:病人安全、医生护士满意;③实施服务计划:针对不同患者不同手术制订不同服务方案。为了开展此计划,首先组织全科室学习优质护理的相关内容,其次落实具体的服务方案,最后阶段性总结改进。

1.2.2保障患者安全的护理

1.2.2.1优化服务流程

结合工作现状,认真梳理工作流程,寻找潜在缺陷,优化服务流程。①改进接送病人交接单:将原先的手术室、病房手术病人交接本,改为手术室、病房、麻醉恢复室交接单并夹入病历,内容包含病人基本信息、病人送出交接时间、手术情况、留置的管道、携带物品、生命体征等,交接双方在交接单签字确认,改进交接流程,明确责任、减少安全隐患。②改善手术的安置流程:为了预防压疮的发生,科室购置了头圈、腋垫、上下肢垫、足跟垫等凝胶垫;在俯卧位手术患者的双肩、双侧髂嵴、双侧肋骨涂抹烧伤湿润膏。③完善标本交接流程:术中取下的标本由洗手护士保管存放固定位置,同一病人有多个病理标本要求不同标本独立存放,同一病人所有标本集中于大标本袋送检;手术室工勤人员送检病理科前核对标本名称及数量,每日下午2点送至病理科后与接收人员逐一核对交接并签字确认;术中送检冰冻与病理科交接登记双方签字确认,计算机安装影像中心客户端软件,病理科先口头报告冰冻结果并将结果上传,巡回护士打印纸质报告交于主刀医生过目,以防口误。保证病理标本送检流程安全有效,结果准确无误;病理结果阳性的还需要在危急值登记本上逐项登记。④科室分别在交接班流程、无菌物品管理、贵重仪器管理等方面重新梳理细化,提高服务质量。

1.2.2.2提供患者细节贴心服务

手术室开展优质护理服务,首先要求手术室护理人员改变服务观念,工作不局限于配合医生手术,而更应注重“以病人为中心”的手术全过程。①与手术病区沟通合作,合理安排接台手术患者的呼叫时间,减少患者的手术前等候时间,以免增加患者的紧张情绪。家属等候区循环播放手术病人的信息(准备、术中、手术结束)并放置报纸、杂志供家属翻阅。②洁净手术室的温度在22℃~25℃,手术病人因麻醉、大量输液、体腔大暴露、手术时间长等一系列的原因会出现体温下降,应用专用装置进行加温输血输液及冲洗液。③增加棉背心、袖套、腿套,对患者身体的暴露部位给予保暖;将原来每手术间一条大棉被改成两条方形小棉被,便于分别遮盖躯干、下肢;加大加厚接送病人的棉被。④术后用温水擦净病人切口周围的血迹,帮助其穿戴整齐,并对引流管、静脉通道等实施保护措施,然后将患者送回病房,注意保暖。

1.2.2.3医护和谐,愉悦工作

①成员定时沟通及时准确记录医生的手术习惯及相应的手术配合方案。新开展手术术前学习相关手术配合知识,术后整理记录成册。②定期与各科手术室医生进行交流,听取他们对于某个护理人员的表扬与批评意见,将其纳入到培训工作,作为典型案例对护理人员进行教育,无则加勉,有则改之,以结合护理者的实际工作帮助他们改进专业技术能力。③将护士按职称及工作年限分为N0~N45个层级,每个专科组人员均包含各个级别的护士,护士长针对专科分组及护士层级合理安排手术人员,保障患者安全,为医生提供高质量的手术配合,同时可以减轻年轻护士的工作压力及促进年轻护士更快成长。④为提高本科室内护理人员素质,重点组织护理人员展开继续学习。利用每天的晨间交班时间有计划地进行规章制度、新开展手术配合、仪器设备等的学习。⑤组织丰富的业余活动,从多方面关心护理人员,让护理人员愉悦生活、快乐工作。

1.3评价方法

外科系统满意度调查由护理部老师每月对外科系统手术医生发放满意度调查问卷,回收和整理;手术患者满意度调查由手术室护士每天在术后访视中进行。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较满意和不满意,将非常满意、较满意计入满意度。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收集的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包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设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手术患者满意度调查结果

在患者对访视护士的态度、手术室护士接待态度、护士是否询问术前晚的睡眠及不适、进手术室后护士是否及时给盖上毛毯或盖被和手术室护士解释问题是否耐心细致这几项B组与A组相比较,满意度明显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在手术前护士是否与你交谈和安慰、手术过程中,护士是否经常来关心你和手术结束后,帮你包扎伤口和保暖是否满意这三项中,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2.2手术科室对手术室护理的满意度

在对手术室护士服务态度、手术配合主动性、护士工作质量和手术室管理等项目满意度调查中,B组均较A组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P均<0.05)。

3讨论

优质护理的核心思想是“以患者为中心”。从以往的研究中显示,手术患者的五维度需求分别是:安全的需求、爱与归属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生理的需求、尊重的需求所以,在制定护理计划时充分体现针对性的措施,如:通过术前访视了解不同病人的不同需求、性格差异、对手术的担忧等,采取针对性的解释、告知术中配合注意事项、和主管医师沟通、医护共同缓解患者术前焦虑等等。本项研究发现,优质护理措施切实提高患者满意度,与张琳娟等的研究一致。优质护理服务作为一种新型的护理工作理念在手术室实施后,改变了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从被动服务变为主动服务,改善了护理人员的精神面貌;通过不断细化改进护理工作流程,避免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具体的护理措施就是在基础护理之上实施一系列全面、人性化的护理服务。所以,它不仅提高患者对护理乃至医护整体的满意度,同时也提高了手术医生对手术室护士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本次研究发现,手术医生满意度的提高可能与优质护理改善护士工作质量和护士服务态度,变被动服务为主动配合,手术室管理水平的提高等均有关系。在总结阶段时,有护士反应通过优质护理自身护理理论明显提高,工作更用心,得到手术医师的表扬更多,深深体会到护理事业的职业荣誉感。

4结语

第5篇

1.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7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需接受骨科手术患者462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含男234例,女228例;年龄为20~71岁,平均年龄为(49.7±5.4)岁;手术位置:265例为四肢,108例为脊柱,52例为盆骨,37例为颅骨;以数字法随机分成观察组(231例)和对照组(231例)。其中观察组含男116例,女115例;年龄为21~71岁,平均年龄为(49.9±5.6)岁;手术位置:132例为四肢,55例为脊柱,25例为盆骨,19例为颅骨。对照组含男118例,女113例;年龄为20~70岁,平均年龄为(49.5±5.1)岁;手术位置:133例为四肢,53例为脊柱,27例为盆骨,18例为颅骨。两组在性别、年龄以及手术位置等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对照组进行常规手术室护理管理,包括统一安排术中个护理人员工作范围及职责,以及讲解术中需注意事项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强手术室护理管理力度,给予全面规范化手术室护理管理,主要包括:

①手术前1d,对患者进行访视以及整体病情评估。仔细阅读患者病历,对其病史、家族史以及各脏器功能等进行全面了解,并为其做相关术前饮食指导,例如术前8h禁食,术前2h禁水等。

②术前对手术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及健康知识教育。术前为患者普及医院感染相关知识及其危害性,叮嘱其注意个人卫生。并为患者做心理指导,帮助其正视疾病及手术,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工作。

③手术以及操作流程均进一步规范化。通过讲座及交流学习等方式,加强对手术室内护理工作人员规范化培训,增强规范意识,统一学习并掌握无菌操作规范流程,对容易引起医院感染的术中操作进行特别强调,工作中需注意避免。制定严格工作制度,并通过日常监督及定期考核等形式实施。

④严格指导医护人员保持手卫生,需按照七步洗手法对手部进行仔细清洁。避免手术室内大量人员频繁走动,并保持手术室卫生,术中产生垃圾及时清理,室内定时通风消毒,确保空气新鲜。

⑤对患者手术位置及方式实施安全管理。术前对切口部位皮肤进行仔细准备,术中所需器材以及耗材等需规范化消毒,并加强对手术切口护理工作管理。

⑥对易引起医院感染的因素进行分析。针对接受骨科手术患者是否发生医院感染进行分析比较,总结出易引起医院感染的手术室内危险因素,并对其特别关注。

1.3观察指标:对比两组患者医院感染发生情况,以及手术室护理过程中不规范现象的发生情况。

1.4感染标准:发热体温高于38℃;经血培养检查结果阳性数≥1,且细菌培养结果显示阳性;患者可能合并有低血压或者寒颤等症状;引流管所引出液体呈脓性,术后手术切口长期不愈合。

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数据以(x珋±s)表示,实施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医院感染发生情况对比:观察组患者发生的医院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手术室护理过程中不规范现象的发生情况对比:观察组手术室护理过程中不规范现象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外科骨科手术具有复杂性及侵袭性等特点,患者术中手术切口较大,失血量较多,在术中发生医院感染的比例相对较高,这将使患者自身的病情进一步加重,不利于术后恢复,并加重患者医疗经济负担,严重者甚至导致其死亡,威胁着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因此,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管控,特别是强化手术室中的护理管理显得十分必要。然而国内外AliuO等人在此方面的报道较少,需采取何种措施降低骨科手术医院感染发生率,值得深入思考。本文结合我院近年来实施的相关手术室护理管理措施进行分析研究,旨在更好地服务骨科手术患者,避免其发生医院感染。本文通过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发生的医院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手术室护理过程中不规范现象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符合国外Togh-erL等人的报道结果。表明使用全面规范化的手术室护理管理可减少医院感染发生,有效减少手术过程中的各类不规范现象。究其原因,笔者认为这可能和如下因素有关:

①患者了解医院感染相关知识,会提升其对医院感染的重视度,且使其在住院整个过程中,都有意识预防医院感染。患者个人卫生情况得到良好保持,会大大避免其因自身卫生因素导致的感染。同时,患者本身对疾病以及手术过程等进行详细了解,会减轻其心理恐惧、忧虑等负面情绪,有助于提高其对治疗及护理的依从性及战胜疾病信心,利于术后恢复。

②加强医院感染危害等宣教,使手术室护理人员确切认识预防医院感染重要性。专业技能统一培训,可提高手术室整体护理工作质量。同时,完善手术室护理管理各制度,能够提高护理人员工作自觉性及负责程度。

③医护人员手卫生于整个手术过程中十分重要,如其手部清洁不彻底,会直接将细菌等带入手术室,极有可能造成患者发生感染。通过对手术设施进行严格消毒,能有效避免患者发生外源型细菌感染。尽量控制手术中室内人员走动,可降低致病菌落入手术切口中的几率,进而降低医院感染发生。

第6篇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在2012年1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需要进行手术的患者112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72例,女性患者40例,年龄最大的患者为77岁,年龄最小的患者为18岁,平均年龄为45.8岁。手术时间最长的患者为3.9h,最短的30min。这些手术包括妇科手术、神经外科手术、普外手术、骨科手术、泌尿科手术。将以上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和疾病种类等方面具有可比性。而且两组患者对本次的研究知情,并签有同意书。

1.2方法:

在两组患者手术之后,根据患者不同的疾病种类进行相应的常规护理。而观察组患者则再给予细节护理。例如,在术前,护理人员要细致地给患者讲解手术过程、参与医生护士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让患者提前有所了解,从而帮助患者解除心里对手术的恐惧。在进入手术室之后,患者不免看见一尘不染的手术室会有畏惧心理,这时护理人员要陪同患者,并且要友善地和其打招呼,介绍自己,并向患者了解一些患者的基本信息。在手术之后,护理人员必需严密对患者进行观察,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有问题及时报告医生。并且询问患者手术之后的感觉。解决患者提出的问题。给患者营造一个舒适安静的休息环境。

1.3统计学分析:

以上的所有数据资料都采用SPSS11.5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均采用均数±标准差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当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分析患者的数据记录可以发现,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评分较观察组低,而且差异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患者的满意度方面,对照组患者较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低,而且差异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第7篇

1.1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手术患者230例,男138例,女92例。年龄24~73岁。手术种类:骨科79例,普外科64例,妇科42例,泌尿外科24例,胸外科21例。将其随机等分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手术种类等基础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术前1d对患者行身份、手术核对和术前宣教,简单介绍手术室及手术流程、术日晨注意事项、进入手术室时间、麻醉配合注意事项、解释禁食、禁水目的,叮嘱其注意保暖,接患者到手术室并安置等待。观察组给予循证护理。成立循证护理小组,对小组成员进行相关业务培训,查阅相关研究文献;小组成员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对文献进行批判性阅读、讨论、总结,对证据的真实性、实用性进行分析评价,评估其科学性、合理性,针对患者的个体差异制定循证护理对策,将以下护理过程中最常见的问题选择为循证问题:(1)术前准备。(2)术中护理。(3)术后护理。见表1。

1.3评价指标

1.3.1两组患者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SAS共20个条目,采用1~4分4级评分,将其所得分数相加乘以1.25即得标准分,分数越高,表明焦虑越严重。

1.3.2两组患者满意度调查。满意度分为满意、不满意2个维度。

1.3.3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包括呕吐、误吸、切口感染、肺部感染、吻合口漏等)。

1.3.4疼痛程度。参考多维白报测定法Mcgill疼痛调查表。

1.4统计学处理

应用PEMS3.2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

2讨论

第8篇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46例患者,其中男26例,女20例;年龄31岁~75岁,平均年龄(55.8±6.4)岁;病因为创伤10例,阑尾炎10例,骨折14例,胃大部切除12例;患者均于我院行择期手术。

1.2纳入标准

患者年龄在31岁~75岁之间;均行择期手术治疗;对本次研究内容知情同意且已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无认知、听力、意识障碍或精神疾病;术前生命体征均平稳,入院至接受手术的时间为1d~3d。

1.3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加强基础护理,同时由手术室护士在手术开始前1d做术前访视,对患者基本资料进行详细了解。在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即开始实施严格的护理查对制度,具体措施为:①备台前15min对手术室物品准备情况进行检查,主要内容包括敷料是否出现破洞或潮湿、器械完好与否,并查看药物有效期及物品准备是否齐全。②在进入手术室之初展开“三查八对”,具体内容为:对患者皮肤完整度、身体状况及备皮情况进行核查,同时核对患者住院号、姓名、床号,所用药物名称、时间、浓度、途径及剂量等。③术前和麻醉医师共同对麻醉方法加以核对,检查手术部位及患者诊断情况,避免手术位置出现错误。④在输血时遵循“三查八对”原则,即对供血者的血液保质期、患者姓名、住院号、诊断情况、床号、血型、采血时间以及交叉配血情况等进行核对。⑤术前护士应检查麻醉医师及手术医师的医嘱并对医嘱予以执行,巡回护士、器械护士对手术相关物品进行清点,在将体腔关闭前对相关物品再次清点。⑥做好与病房护士的交接与核对工作。

1.4观察指标

记录患者护理纠纷发生情况,发生原因主要包括腹腔内遗留异物、药物不良反应、输血反应等。同时利用我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对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情况进行调查分析。

1.5判定标准

护理满意度调查表主要内容包括对护理服务态度、护理基础工作质量、护理操作娴熟度、仪容仪表等的满意度,调查表满分为100分,其中得分85分以上为非常满意,得分70~84分为满意,得分为60~69分为基本满意,得分低于60分为不满意。以非常满意、满意及基本满意之和计算总满意度。

2结果

2.1患者护理纠纷发生情况分析

46例患者共发生1例护理纠纷,发生原因是用药后出现不良反应,护理纠纷发生率为2.2%。

2.2护理满意度分析

46例患者对于手术室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为:非常满意20例,满意12例,基本满意12例,不满意2例,护理总满意度为95.7%。

3讨论

第9篇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8月~2014年8月在本院手术室行择期手术患者150例,按随机数字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5例。观察组男41例,女34例;年龄19~76岁,平均年龄42.5岁;普外科手术30例,骨科手术18例,泌尿外科手术15例,妇产科手术12例;文化程度:小学及文盲16例,初中及高中39例,大专以上20例;麻醉方式:复合麻醉12例,全身麻醉47例,局部麻醉16例。对照组男40例,女35例;年龄18~75岁,平均年龄41.5岁;普外科手术33例,骨科手术17例,泌尿外科手术12例,妇产科手术13例;文化程度:小学及文盲13例,初中及高中36例,大专以上26例;麻醉方式:复合麻醉10例,全身麻醉46例,局部麻醉19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根据医嘱在术前对该组患者进行全面常规检查,并对其的皮肤进行清洁使其达到手术要求。核对患者的诊断资料以及病历,并将手术所需的用品提前准备好,并核对手术名称和个人信息。进入手术室后协助麻醉师摆好麻醉,麻醉前密切观察患者的体征变化,术中配合医师进行相关操作,术后注意患者保暖、清洁皮肤,并将患者送回病房,协助摆放麻醉后等。观察组则采用循证护理方法进行每例手术护理,具体方法:①术前对患者的手术预定程序及细节和患者的基本情况分别进行评估,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精神状态等情况,提出护理问题,获得最佳循证支持后,结合护理人员的临床护理经验和患者的护理需求制定出护理干预具体方案,力求以最佳的护理细节和衔接处理方式进行护理。同时对患者的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评估和疏导,以利患者能较好地配合治疗。②术中护理则重点了解患者是否感觉舒适以及患者心理焦虑情况,及时予以护理干预,尤其是麻醉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了解患者的应激反应。同时应保持手术室的温度及湿度,术中应避免身体过度暴露,防止体温过度降低和寒颤等并发症的发生。患者清醒后应及时与其沟通,告知手术效果,并根据患者的不良感受予以护理干预处理。③术后护理宜了解患者的心理、饮食、大小便和伤口疼痛及感染的情况,并予以处理。同时进行健康教育指导,促进患者康复。

1.3观察项目及评分方法

观察两组患者的症状自评量表评分(SCL-90)、护理质量、患者满意度、并发症发生率。使用SCL-90量表对两组患者手术前后恐惧、焦虑和抑郁3种不良情绪的严重程度进行单独评估,以2分为是否有在此项不良情绪的分解分值,<2分说明患者无此不良情绪,>2分提示存在此不良情绪。护理质量的评估主要由参与手术的人员进行综合评估,其评估指标包括手术是否顺利、配合程度、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护理效果,评估结果以优秀、一般及较差进行统计。患者满意度采用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进行调查,满分100分,80分以上表示满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进行统计,包括感染、出血及其他等。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4.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手术前后SCL-90量表评分比较

显示两组患者术前恐惧、焦虑、抑郁SCL-90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SCL-90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

2.2两组患者护理质量、患者满意度、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则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手术室是治疗外科疾病和抢救危重患者的主要场所,而现代手术室的护理工作不仅是简单地配合手术医师,还应以患者为中心,关注患者心理、生理的舒适度,减少心理刺激对患者的神经和内分泌等系统产生直接的影响。由于手术作为一种强应激源,极易导致患者产生影响机体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应激反应,其中以焦虑情绪为主要代表的心理应激反应,不利于手术及麻醉的正常进行及患者的康复。同时由于患者对自身病情和手术治疗缺乏认识,在这种情况下更容易产生程度不同的恐惧、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从而影响手术的顺利进行和增加术后感染的风险。针对这些反应,人们试图从加强手术室护理来缓解这些不良状态,但不同的护理模式的效果却不尽相同。传统的护理方法多来自临床护理经验和逻辑推理,缺乏科学的随机对照研究支持。而循证护理就是在这种环境下应运而生,由于它作为一种新的护理模式,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室且已取得良好效果。已有诸多报道循证护理运用于手术室护理可有效缓解患者不良情绪,提高护理质量。认为循证护理应用于手术患者可有效缓解其不良情绪、提高护理质量、患者满意度、工作效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本组将循证护理融合到手术室护理中,重点抓好术前、术中、术后各环节的护理,并与常规护理进行对照,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术后SCL-90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护理质量的优秀率达88.0%,患者满意度达100.0%,明显高于对照组,而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9.3%。提示循证护理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护理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与上述文献报道相一致。通过本组病例的循证护理实践,认为以下几方面有利于提高循证护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效果:①加强护理人员循证护理知识和业务素质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循证护理意识;②循证问题的提出要以现有最新、最可靠的医学理论为基础,并结合患者基本情况,提出护理决策和措施;③实施循证护理过程中应结合临床护理经验和手术患者个体情况,提出最佳护理方法,制订护理计划,并应用于循证护理中。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