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职称计算机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4-08 11:30:20

职称计算机论文

职称计算机论文范文1

关键词:职业核心能力;计算机教学;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9-021-01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和就业市场对人才综合能力的需求增加,对计算机教学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尤其是在培养能力方面,本文提出通过职业核心能力来改变计算机教学,力求有所突破。

一、当前计算机教学能力培养的现状及原因

当前计算机教学能力培养的现状及原因,简述如下:

理论知识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向学生传授计算机的理论知识,是学生进行实践的基础,也是今后进行提升的基石。授课形式主要是讲授,通常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必要时采用动画模拟等方式。除了课上传递知识,通常会留课下作业,让学生通过互联网、图书馆、电子设备等方式来拓展知识面,进行深入学习。当前大部分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对计算机的相关知识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不同家庭状况的个体差异,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程度差距较大,给计算机的理论教学带来了很大困难。

动手能力的培养。动手能力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工作的重要保证。计算机教学特别注重动手能力培养,强调在做中教,做中学,通过实践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授课形式主要是案例教学、任务驱动式教学、项目教学等形式。当前主要问题是:带领学生一起操作尚可,学生单独操作还存在问题,即动手能力还有待提高。

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这里主要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计算机教学中,针对关键知识点进行设疑,让学生思考、讨论、探究,进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当前主要问题是:简单的问题还可以,稍微复杂的问题,学生在具体解决过程中,逻辑思维能力还是不够,或者没有能力不能解决,或者有能力不能正确解决,极少一部分人有能力并且能够正确解决。

二、职业核心能力概述

1、职业核心能力的定义

职业核心能力是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适应岗位的不断变换,是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德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称为“关键能力”;在我国大陆和台湾地区,也有人称它为“关键能力”;美国称为“基本能力”,在全美测评协会的技能测评体系中被称为“软技能”;香港称为“基础技能”、“共同能力”等。

2、职业核心能力的构成方式

(1)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提出的构成方式

1998年,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把职业核心能力分为八项,称为“八项核心能力”,包括: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

可将上述八项职业核心能力分为职业方法能力和职业社会能力两大类,具体如下:

职业方法能力是指主要基于个人的,一般有具体和明确的方式、手段的能力。它主要指独立学习、获取新知识技能、处理信息的能力。职业方法能力是劳动者的基本发展能力,是在职业生涯中不断获取新的知识、信息、技能和掌握新方法的重要手段。职业方法能力包括“自我学习”、“信息处理”、“数字应用”等能力。

职业社会能力是指与他人交往、合作、共同生活和工作的能力。职业社会能力既是基本生存能力,又是基本发展能力,它是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特别是在一个开放的社会生活中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职业社会能力包括“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革新创新”、“外语应用”等能力。

(2)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提出的构成方式

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全国职业核心能力认证培训办公室的研发专家在吸收了英国、美国、德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最新职业教育和培训成果基础上开发出来的职业能力认证培训项目(简称CVCC项目),将职业核心能力进行如下三个部分:

基础核心能力:职业沟通、团队合作、自我管理;

拓展核心能力:解决问题、信息处理、创新创业;

延伸核心能力:领导力、执行力、个人与团队管理、礼仪训练、五常管理、心理平衡等。

(3)职业核心能力的地位和作用

教育部在2006年16号文件指出,要“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并在办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中要求测评学生的“自我学习、信息处理、语言文字表达和合作协调能力”。

教育部2010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意见稿)中指出教育应“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

三、职业核心能力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在计算机教学中,虽然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学生能力千差万别,但是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和不足,要充分利用和发挥其特长,通过团队合作等形式来弥补其不足。

应用研究形式如下:将一个教学班级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4-6个人,在每组中主要选择1个组长,1个监督员,1个记录员,如果有需要还可以增加其他岗位。组长负责整个小组的所有事宜,培养其领导力、团队管理能力等;监督员负责监督工作,培养其执行力、沟通能力等;记录员主要是记录存在的问题,小组提出的解决方案,培养其速记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小组内所有成员都会注重培养其沟通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

职业核心能力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强化了原有能力的培养,拓展了综合能力的培养,能够极大促进学生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拓展其就业途径。

参考文献:

职称计算机论文范文2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技术 岗位能力 师资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2-010-02

目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成为信息化技术的核心,要集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于一体提高信息化水平,必然要大力推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技术互融性和应用普遍性,要求本专业的学生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和创新意识。教学应突出适应社会、应用广泛的岗位需求的职业技能培养。可以预见未来几年中,计算机网络及通信领域方面将会有更大的发展。为适应市场对网络技术人才培养的要求,高职院校加强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已刻不容缓。学校要根据市场不断变化的需求及技术的发展,加强专业教师队伍、专业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手段等方面的建设,形成一个科学而规范的体系。

一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中的计算机网络专业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学科专业”,而是一个“技术专业”,计算机技术平均3~5年一次技术更新,因此整体师资队伍如何评建首先关系到专业的课程设置。

1.岗位群A:网络管理技术人员,系统集成技术人员

需要具备的能力要求:局域网网络管理的能力。

针对性课程:网络操作系统、网络安全实训、网络安全。

2.岗位群B:网络设备销售及售后服务技术人员

需要具备的能力要求:系统集成的能力。

针对性课程:网络组建技术、网络设备实训、局域网组建技术实训、合布线技术实训。

3.岗位群C:网络工程施工管理员

需要具备的能力要求:网站开发制作能力、企事业单位微机常规操作能力、网络设备销售及售后服务能力。

针对性课程:网页设计/XML、网站建设实训、计算机组装与维护、C语言程序设计、电子商务/市场营销。

二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师资队伍应具备的基本结构

根据以上毕业生岗位群职能分析,专业师资团队应具备一个基础的框架,形成“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的模式。

1.专业带头人

培养一名在计算机网络技术方面具有一定影响力,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技术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通过培养锻炼使其在技术应用、解决行业技术难题等方面具有一定的造诣,成为专业带头人。

2.骨干教师队伍建设

从知名企业中聘请两名具有副高级技术职称的网络工程师作为骨干教师培养。通过参加职业教育理论和课程建设学习培训,提高其职业教育和课程开发能力。

三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新思路

1.国内高职院校网络技术师资专业团队组建现况及存在问题

目前,各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的主力军仍是校内专职教师,如何快速提升专职教师的水平是专业师资建设的重中之重。

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学历结构方面的本科学历占本专业师资学历的80%,大专学历占20%,无研究生学历教师。(2)职称结构方面,缺乏高级职称教师,教员职称所占比例较大。(3)技能结构方面,教师取得技师职业资格所占比例大,但取得高级技师职业资格的人数为零,专兼职教师比例偏差过大,兼职教师人数为零。(4)教学能力方面,能上好一体化课程的教师所占比例较少。(5)教研能力方面,教师的教材、学材编写能力需要提高。(6)职业指导能力方面,本专业职业指导师资欠缺。(7)其他方面,部分教师企业一线工作经验不足。需要重点培养的方向为:学历、职称和技能水平的提升,加大企业兼职教师的比例,以及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一专多能教师的大比重培养。

2.目前各院校的解决方案

目前,各院校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短期培训、下企业实践锻炼、访问交流或者出国进修等,但关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培训很多都是时间短、内容浅,而下企业实践锻炼难以进入开发岗位,访问交流止于表面,难以在根本上提升校内专职教师的水平。因此,在求知培训不力的背景下,实践难达实效成为亟待解决的矛盾所在。

3.拓宽视野,展开新思路

依托学校和教师自身的投入开展大量围绕专业实训环节和课程建设的教育教学研究会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以昆明扬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从建院就开始招生。本专业现有校内专任教师副高以上职称1人,中级职称3人,助教以下2人,另有校外兼课老师9人,主要从事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与研究。从2008年起,该院组建了一支专兼职的专业师资队伍,逐步建立起专业水平较高、科研成果显著、中青骨干为主、结构层次合理的高素质校内专任师资队伍。2009~2010年,通过引进和自主培养,使该院本专业校内专任教师队伍达到13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5人,中级职称6人,助教以下2人,建成了在云南地区高职教育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专业造诣较深、谙熟高等职业教育理论、具备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以上资料数据表明,建设一支相对优良的师资队伍,重点则是大比重地培养兼师型教师,深入企业技术基层进行实践,干出成果,最终在教学中做到实战讲解。要保证基于工作过程所需的知识传授和职业技能训练的顺利及高质量展开,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是基本要求,即培养既有高校教师资格和专业职称又有职业资格和技能等级证的“兼师”型师资队伍。在开辟渠道和实现人员双向交流的基础上,为教师到企业见习锻炼、挂职实践、参与员工培训提供平台,也为聘请企业经验丰富的实践专家来学院兼职任课、当好实训实习指导教师、参与监控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创造条件,真正形成能作为“兼师”教学团队的建设机制和素质提升机制。

四 结论

高职高专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简称网构,即网络构建,经过三年学习和实训,学生毕业后将直接面向企事业单位,从事一线网构工作,职业能力要求很高,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需要学校、教师、企业三方共同投入,将校企“师资互嵌”落到实处,不能简单地搞“企业工程师请进来,学校教师派出去”的模式。通过拓展团队建设,深入专业实践环节,一定能从制度、科研应用、教育教学多方同步推进,真正解决实践难达实效的矛盾问题,最后实现学校、教师、学生、企业多方共赢。

参考文献

职称计算机论文范文3

 

1.计算机新模式

 

目前我院IT 类专业的特色是把初职称资格证作为合格毕业生的条件;中级职称资格证带动各门课程的学习,以50%以上学生能取得中级职称资格证作为努力目标,深入教学改革,全面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就业能力和就业后的工作能力都有一个很大的提升。

 

2.实施新模式目的

 

2.1 实现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的“零接轨”

 

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水平(资格)考试是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与信息产业部共同组织的考试,该项考试已于国际接轨,国外IT 行业认可,设三个级别层次,共有20 种岗位资格考试,这些“以考代评”的专业职称考试与岗位能力要求相适应,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我院的培养方案与企业人才的需求相符,使学生走出校园就能上岗,缩短了学生的适应期,降低了企业的培训成本。

 

2.2 提高学生专业水平和就业竞争能力

 

我国将相关的计算机软件水平(资格)考试资格证书纳入学生培养方案并由学校组织实施的院校不多。计算机软件水平(资格)考试证书的考试内容与 IT 企业实际工作紧密相关,学生必须通过相关理论课程的学习和实践环节的锻炼才能通过考试,获得相关证书。从我院目前学生就业岗位来看,取得中级职称考试证书的学生大部分在深圳、上海、北京等地,就业岗位、就业地点好,起薪3000~5000元;取得初级职称(助理工程师)考试证书的学生就业岗位、就业地点较好,起薪在2000~3000 元;其余的学生就业岗位一般,有的很难就业。

 

2.3 提高学生起点,为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计算机软件水平(资格)考试将资格考试和水平考试合并,采用水平考试的形式,执行资格考试政策,即学生参加该考试通过后即可获得由国家人事部颁发的相应职称资格:初级资格为助理工程师级别,中级资格为工程师级别,高级资格为高级工程师级别。

 

3.实践新模式

 

3.1 构建教学计划核心课程

 

我院现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软件工程三个本科专业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科专业,为保证该人才培养新模式的顺利实施,我们选择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水平(资格)考试中级资格中的数据库系统工程师、网络工程师、软件设计师考试内容和考试大纲分别作为三个本科专业教学计划制定的依据,设计该专业教学计划中核心课程体系,将初、中级水平(职称)考试内容嵌入式及课程化。

 

按照前期趋同,后期分化的集约型、开放型的课程体系的原则,设置平台——模块——课程组三级指标课程体系。前两年按计算机类一级学科打通培养设置课程,主要安排全校性公共必修课、通选课和学科基础课,包括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基础、离散数学、数据结构、微机原理与汇编语言、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系统原理、软件工程、计算机专业英语等。

 

3.2 教学改革深入化,全面加强创新能力培养

 

深化改革,构建实践教学新体系。将实验课程按内容分段、分级,建立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提高型实验、课程设计、IT 企业实习见习、专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七层次实践教学新体系,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地加强其实践能力的训练。我院积极筹措资金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我院相继与企业建立了实践实训基地,建立了校院两级实验室、大学生软件创新实践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共计30 多个,这些基地每年能够容纳近200 余名本专科学生进驻实习,完全解决了学生的工程实践瓶颈问题,形成了集实践教学、科研训练和社会实践为一体的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基地。

 

(3) 加强管理,强化毕业论文(设计)和能力训练

 

加强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管理,一是突出选题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确保综合训练的要求。二是做好毕业论文(设计)的规范化指导工作。三是严格毕业论文(设计)的答辩,实施院、校二级答辩、审核制度,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和水平。

 

(4) 搭建平台,拓展创新人才培养新空间

 

首先让骨干教师参与到企业单位实际项目开发过程当中,然后将实际项目开发流程和实现过程带到课堂分组实践,建立以实际项目为主导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项目教学完全按IT 公司工程项目运作,由指导老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负责管理和指导,设立项目开发部,项目经理、项目开发工程师、软件测试工程师等全部由学生组成,由我院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对学生进行指导,项目完成后聘请企业专家对该项目的质量和功能等进行考评,最后该项目小组对该项目进行展示,接受学院的全体学生的质疑和寻找的挑战。

 

3.3 加强师资培养;

 

为了让我院的师资贮备,我院深入实施IT专业多层次的计算机专业职称资格证书主线人才培养新模式,主要的措施:一是在35 岁以下青年教师中实施“讲师+X 工程师”双师型工程,青年教师必须至少取得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水平(资格)考试中级资格中的数据库系统工程师、网络工程师、软件设计师的一种资格, 35 岁以下教师全部达到了上述规定;二是我院每年寒暑假安排青年教师到IT 企业参与项目开发达一月;三是专人负责辅导学生软件设计师、网络工程师、数据库系统工程师级别考试工作。

 

4.模式改革的成绩及问题与不足

 

4.1 模式改革取得的成绩;通过以多层次计算机专业职称资格证书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我校在教学改革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学生创新意识得到显著增强,学生专业水平和就业竞争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取得一些成绩。

 

(1) 近几年的全国计算机软件水平(资格)考试中我院学生的通过率逐年攀升。在2009 年5 月的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中,我院一本科学生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系统分析师”级资格(水平)考试。 (2)大大提高了我院学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率。 (3)学生的科研成果丰硕,学生参与项目训练的人数越来越多,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得到极大的提高,学生的有20多篇,其中核心的5篇。(4)我院在各种竞赛中获得优良的成绩,我院学生在2008 年取得了C、Java 语言程序设计组10 项国家三等奖,16 项优秀奖;2009年取得了C、Java 语言程序设计组3 项国家二等奖、12 项三等奖,15 项优秀奖等。

 

4.2 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 多层次计算机专业职称资格证书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认识不足。还有不少教师对教学计划中根据计算机软件水平(资格)考试资格考试的要求构建教学计划的核心课程的归属性质以及与理论教学的关系认识不一,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造成某些教学任务形成了一定的阻碍。

 

(2)加强教学实践的认识,改善不足

 

一直以来教学方式都是受我国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的束缚,学校里不少老师都是对教学实践认识不足,不够重视,仅依附于理论知识的教学,武断的认为学生的问题,主要看理论知识来判断,武断学生的实践能力,这得加强改善。

 

(3) 投入实践教学有待加强改善

 

在教学的基础设施上我院随着学生的人数,教学量等的增大,试验教学基地跟不上需求,给同学实践开展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这些问题我们将进一步去完善,使以后的教学工作中采取一定的措施。

 

5.结语

 

综上所述:多层次计算机专业职称资格证书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更好的与社会发展接轨,培养出现在化的计算机应用人才出来,以后能为社会做出重大贡献。

职称计算机论文范文4

近来,由于我市部分专业技术人员只注重资历、学历、业绩以及论文等材料的准备,而忽视了职称外语(古汉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省专业技术人员信息化素质培训)的考试考核,所以在申报评审专业技术职称时匆忙报名,但因考试考核有一定的时间安排计划和证书核发周期,往往延误了申报或要求“先评后考”,给我市职称评审和人才的选拔工作带来了影响。

职称外语(古汉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省专业技术人员信息化素质培训)是评审专业技术职称资格的条件之一,也是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要求。为维护职称评审工作的严肃性和规范性,望需要申报评审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应按照有关要求,提前做好职称外语(古汉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省专业技术人员信息化素质培训)考试考核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从年起,凡申报评审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在提供评审材料时,应与其他材料的要求一样,同时提供上一个年度前取得的职称外语(古汉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省专业技术人员信息化素质培训)考试考核合格证书或符合规定免试条件的相关材料。

二、对于年内从机关调入到企事业单位的人员、安置的军队转业干部以及从市外调入的人员,可提供当年度取得的职称外语(古汉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省专业技术人员信息化素质培训)考试考核合格证书或符合资格条件所规定免试条件的相关材料,但必须与其他评审材料同时提供。

职称计算机论文范文5

1. 计算机基础教育现状分析

1.1 学生入学前的计算机基础

目前,大部分的初中、高中已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这意味着大多数学生入学前已有计算机基础,但是通过对本人所担任的2007级大专班112名学生入学前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的程度进行的抽样调查,可以发现新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的情况不理想,水平参差不齐。如:掌握Windows的学生占被调查学生的38%,这意味着62%的学生不能熟练掌握Windows操作,甚至不会操作。这种情况就要求我们应该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重新进行思考。

1.2 教学内容与方式

1.2.1 课程内容设置不完善

目前,我院针对各专业开设的计算机课程只有《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与医学专业结合得不够紧密,单纯强调计算机科学技术本身,忽略计算机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学生体会不出计算机作为工具的好处,学习兴趣不高,影响了学习效果。这说明了我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设置应重新调整,应结合医学专业特色选择合适的教材。

1.2.2 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

目前,我院与其他高职院校一样,计算机基础教学在多媒体教室授课,每周两次课,第一次为理论课,第二次为上机课。由于课时少,教学内容多,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大多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上理论课时学生只能被动的听,无法及时操作;上实验课时,由于理论课和实验课间隔时间长,学生对上次理论课所学内容有所遗忘,学生的动手能力得不到充分锻炼,从而削弱了学生学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积极性。其次,教师为了达到省级计算机会考100%的通过率,在实验课让学生反复练习省级计算机会考系统提供的模拟题,造成学生对题库中出现的题目会操作,而换一个题库外的题目,学生就不会做的现象,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受到了限制,教学效果得不到提高。另外,由于开设计算机课程单一,造成了高级职称、中级职称和初级职称的教师均承担此门课程,不能充分利用教师的教学资源,也不利教师自我专业知识的更新。

1.3 学生信息素养普遍较低

随着本科院校不断扩招,出现了高职院校生源少且素质相对较低的现象,主要体现在自我管理能力较差和学习主动性欠缺。平时很少就某个学习目的去查阅资料,大部分学生缺乏利用计算机网络去获取信息的意识。

2.高职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构想

针对初、高中现已普级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情况,又面临普级不够彻底的问题,做为高职院校,特别是具有医学专业特色的高职院校,我们该如何进行计算机基础教育呢?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的改革构想。

2.1 选择合适教材、调整教学内容、完善课程设置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突出实践和技能训练,因此合适的教材、完善的课程设置对保障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都非常重要。首先,选择的教材要不断更新,要充分体现医学专业特色。其次,在教学内容上,我们可以适当补充一些与医学相关的内容。如讲授计算机的应用时,可选用与医院或医学有关的例子,讲授Internet知识时,可以给学生介绍医学信息的搜索引警和网址,并教育学生如何正确利用网络去查阅资料,激发学生进取心和学习的主动性。

2.2 优化教学方法与手段

2.2.1 实施分层次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入学新生的计算机水平、教师的职称高低或教师所掌握计算机知识的水平来展开教学。这样不仅可以保障学生的学习质量,还可以促进师资力量得以充分发挥。

由于入学新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建议在新生入学时进行计算机水平考试。将有一定基础水平的学生和计算机基础较差的学生分开,分为基础班和高级班。对于基础班的同学,要从基础开始讲起,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对于高级班的同学,可以直接从应用开始讲起,以上机操作为主。

为了能使教师的教学能力得以充分利用,我们还可以采用按职称分层教学,如初级职称教师承担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中、高级职称教师承担高级语言的教学;或按教师所掌握的专业水平分层教学,由教师选择自己专业能力强的课程,如由医学信息专业的教师承担信息检索的课程教学等。教师有扎实、丰富的专业知识,才能更好的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也能推动教师努力提高教学水平,积极投身教学改革。

2.2.2 采用自学为主的教学模式

计算机是一门不断更新的课程,教师应该转变观念,有步骤有计划地过渡到“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上,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使学生主动建立起知识和能力个人结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在学生认知水平能够承受的前提下安排一些适合自学的内容让学生自己掌握。比如:在文字处理的教学过程中,在学生已掌握文本框的基本属性操作方法时,再把图像属性、表格属性操作的内容让学生自己学习体会,这样使学生在不断的成功体验中增强信息,并逐渐养成求知探索的习惯。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再经过学生之间的相互探讨与教师的讲解,对所学的知识掌握得更快,更好,从而提高了学习效果。此外,我们应该引导学生不断利用网络资源来进行医学专业课程的学习,注重科技和人文并重的理念,加强对学生计算机能力培养的力度,可以增开信息素养导论和网络信息检索两门公共必修课,增强大学生信息意识、伦理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2.2.3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网络时代,随着学校硬件教学条件的改善,大多数计算机教师能利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进行教学,但是有些内容不适宜采取满堂课件讲授方式。如计算机硬件的组成、Internet等教学内容,因为这两部分教学内容理论性较强,学生在两个学时内连续看画面、文字、无法把知识很好地串联起来,这样就不能通过多媒体手段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果教师能充分利用除PowerPoint以外的其他软件制作课件或练习题,比如,利用Authorware制作计算机硬件组成的练习题,练习题具有自行行判断答案正确与否的功能。教师在讲授完本节内容后,可以及时通过练习题对本节进行小结,学生对有动态效果,能判断回答正确与否的练习题产生浓厚的兴趣,喜欢进行练习,从而对所学的知识能更好的掌握。

2.2.3 改革考核方法

考试是衡量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程度的重要手段之一,加大考试力度,改革考核方法,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计算机技能。教师可以在网上放入大量的学习资料、习题、模拟题,以供学生平时自我测试;在完成一个章节教学后,特别是如Windows、Office等内容,教师应该及时对该章节所掌握的情况进行综合操作的考查,这种综合任务的考查对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更好的发挥综合考试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创作欲望,在一定时候可以通过计算机竞赛的形式,如中英文录入比赛、文字编辑排版比赛等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考核;到了期末,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平时操作考试、实验报告、期末笔试和计算机等级考试四方面的表现综合核定成绩,成绩为百分制,平时操作考试、期末笔试和计算机等级考试各占30%,实验报告占10%。这样不但更能检测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同时也有利于鼓励学生多上机操作,更多的注重课外的学习。

3. 小结

针对本校在教学中存在的课程内容设置不完善、教学方法与手段单一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建设。从选择适当的教材、调整教学内容、完善课程设置入手,着眼于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对学生实施分层教学,改革考核模式。从这些教学模式的转变将能激发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兴趣,从而更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学贺. 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调查与改革设想[J]. 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6(2).

[2] 吕正荣,李莉. 高职《大学计算机文化》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 计算机时代,2005(11).

[3] 金耘. 浅析高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J]. 科技创业月刊,2005(9).

职称计算机论文范文6

关键词:职称信息化,改革,研究

 

1 引言

职称信息化工作与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对于科技人才的培养与管理有着十分重要发意义。广西职称信息化工作于2007年启动,2008年在广西高校及柳州市进行了探索性开发试用,从职称申报的规范化、评审工作的无纸化、人才管理的科学化进行了有益的研究,在取得丰富经验后于2009年在广西区各个职称系列全面使用,这一工作的开展,使广西区职称信息化工作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2 传统职称申报评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的职称申报评工作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2.1 个人申报成本高、时间长

以往职称申报过程需要申报者在计算机上填写申报材料并打印输出,原始佐证材料需要完整复印装订成册。为了保证材料填写的正确性,申报者需要花大量时间重复填写申报材料、打印申报材料,同时,需要花费不少的费用复印并装订材料佐证,这些对于申报者来说工作量十分巨大并且非常耗时。另一方面,对于那些第二次以上的申报者来说,以前的申报材料及佐证材料几乎需要重新填写和制作,浪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2.2 材料管理效率低

对于申报者上交的申报材料及佐证材料的管理,以往管理方法不够科学且效率十分低。每年广西区各类职称申报人员近10[1]万余人的职称申报人员,上交的申报材料及佐证材料可谓“堆积如山”,这给材料的管理以及后续的职称评审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材料管理工作成为了一项繁重的体力工作,工作为员需不断地把材料从架子上搬上搬下,并且需用专用设备将材料依次送给评委。这种材料的管理方式,需专门档案管理人员才能胜任,且极易出现材料破损、丢失等现象,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2.3 评审过程繁杂

由于申报者上交的全部都是纸质材料,这给评委会的评委的评审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面对申报人员厚厚的纸质材料,评委需逐一仔细查阅,并且采用纸质的方式认真记录。

申报人员的材料份数有限,评委没有时间查阅全部申报人员的申报材料,仅通过个别评委的介绍很难使得其他评委完全掌握申报人员详细的工作业绩、科研业绩等信息,加之申报人员的佐证材料均为复印件,评委有时很难辨别真伪,这些情况均严重影响了职称评审工作的公正与公平性。

评委投标采用纸质投标方式,效果低,计票工作十分繁重且容易出错,评委需等待很长时间才能得到统计结果。

2.4 申报材料无法存档

职称评审工作结束,广西区各级职称工作部门需将职称申报材料如数退还给申报人员,这一工作不仅工作量大,并且造成职称管理工作部门没有申报材料存档的问题,使后续的核查工作无法进行。

2.5 相关统计工作十分困难

在职称评审过程中,需要进行大量的数据统计、报表打印等工作,例如,当年申报人数、各系列申报情况、高级职称申报情况、各市县的相关数据、通过率等,传统的采用纸质的人工方式统计速度慢、易出错。

2.6 与科技人才管理结合不够紧密

每进行一次职称评审工作,实际上是对科技人材队伍的一次管理过程,其工作蕴含了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科学研究成果统计等诸多内容,这些信息对于科技人才管理意义十分重大,传统的职称评审工作所收集的信息,变成了“信息孤岛”。。

3 职称信息化工作的研究成果

职称信息化,是指在职称评审工作中,从个人数据申报、数据审核、数据管理、职称评审以及结果公布等过程,均以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为平台,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将整个职称评审工作数字化,以实现个人申报材料的规范性、评审工作的公平性、评审结果的公开性以及人才管理的科学性。

广西依托高校及软件公司的技术实力,于2009年成功地实现职称信息化建设工作,其主要建设内容含盖了个人申报信息化、单位管理信息化、区系列职改管理信息化、县职改信息华、市职改信息化以及评委评审信息化六个子模块,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解决了以下几方面的难点问题。

3.1 佐证材料数字化

职称信息化的关键任务之一是解决申报人员佐证材料数字化问题之一,实现佐证材料数字化,需要满足一定的要求:实现技术要求简单;使用者操作便捷;数字材料数据量大小限制;数字材料的阅读性。实现技术过于复杂必然操作复杂,数字材料数据量太大,对于每年近十万人的申报材料来说,存储容量非常巨大,最后数字化后的材料要满足一定的清晰度,以便评委阅读。

3.2 数据填写标准化

以往纸质材料申报过程中,没有严格的数据填写要求,申报人员填写数据过于随意,在年份、职称系列、申报职称、单位性质、科研成果级别、获奖级别、外语水平等,甚至单位名称填写中,均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造成申报人员信息不够准确,给职称评审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在职称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采用国家标准编码方式将必要的数据字典化,例如,民族、单位性质、党派、职称名称等,尤其是对国内核心期刊等进行了字典化,申报人员只需简单的选择操作就能完成数据录入工作,解决了以往数据不够准确的问题。。

3.3 单位公章数字化

申报人员材料的真实性首先由申报人员所在单位进行审核并在纸质材料上加盖公章,在职称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电子签章,单位在确认申报人员的申报数据无误的情况下,加盖本单位的电子签章报上级职改部门。

3.4 申报过程无纸化

申报人员利用个人申报信息化软件,将申报信息录入,确认无误后报送电子数据到单位职改部门即可,职改部门如果发现错误,将申报人员电子数据返回给申报者修改直至满足要求,整个申报过程实现了全程无纸化。

3.5 评审过程网络化

评审过程的网络化,很好地解决了申报人员材料只有小部分评委详细查阅的情况,通过网络,所有评委均能查阅所有申报人员的申报材料,使所有评委对申报人员均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实现评审过程网络化需解决数据流量问题,面对大量的申报人员的电子数据材料,网络响应时间、数据下载时间、网络无故障时间以网络故障恢复时间等网络性能,直接影响网络评审的质量,因此设计一个高效、稳定、安全的职称评审网络十分重要。

3.6 信息安全规范化

信息化建设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是信息安全,没有安全保障的信息化建设将会带来巨大的损失,这一点在设计网络化评审中尤为重要。需依据国家信息安全标准从软件开发、网络设计、数据备份等多方面加以考虑,严防信息泄露等情况出现。

4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在职称信息建设过程中,解决了不少重点难点问题,但也还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需要解决。。

4.1 全程网络化问题

考虑职称申报人员所在的地域、工作单位等原因,实现个人申报信息化、单位管理信息化等子模块的网络化存在一定的因难,例如,广西一些偏远地区、山区的乡村级的中小学,没有建设单位计算机局域网络,即使有计算机网络也没有连入Internet,因此个人申报过程没有采用通行的网络软件架构,而是采用单机软件运行方式,申报者需使用软件将申报材料录入计算机,然后利用软件生成上报到单位的个人申报数据,并通过介质上交到单位职改部门。单位管理信息化子模块软件用于接受和审核个人申报数据,如果申报数据存在错误,需通知申报人员修改后重新报送。单位管理信息化子模块将单位所有申报人员数据导出,并通过介质上报至上级职改管理部门。

以上这种数据交互方式,极易造成数据片本混乱,给申报人员及管理人员带来一定的负担。另一方面,由于不是网络化申报,单位管理部门不会采用专用服务器来接收和管理申报人员数据,数据安全存在一定的风险。

4.2 佐证材料制作问题

佐证材料的制作是一项费时费力且需要一定的计算机、扫描仪、数码设备等使用技巧,这些对于很多偏远落后地区的申报人员来说存在一定的难度,由于设备和技术的缺乏,一些上报到评委会上的佐证材料效果不好,很难分辨,使评委难以准确评价申报人员的真实水平。

设计一套简单易用且具有统一的技术要求的佐证材料采集系统,将极大提高佐证材料采集的质量,为公正、公平地进行职称评审工作提供了基本保障。

4.3 评审功能简单化问题

在无纸化网络评审过程中,评审专家只能一个一个的查阅每位参评人员的评审材料,没有参评人员材料对比功能,并缺少了必要的记录功能,评委专家只能用纸笔记录参评人员的重要信息进行对比评审,给评审专家带来的一定的困难。

在设计呈现给评委专家信息时,可以对参评人员的重要数据进行必要的统计分析,以多种方式呈现给评委,使评委能在同一个屏幕上看到所有参评人员的最重要以及最基本的信息,以便进行必要的排序等工作。

4.4 评审网络安全性问题

为了确保评审网络的安全性,在评审过程中对网络进行了特殊的设计,例如,物理上与外网断开,数据库服务器备份等。但由于评委所使用的计算机由评委自备,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因此对连入评审网络的计算机进行必要的检测十分必要,但由于评委多达几百人,相关检测工作很难彻底有效的进行,可以采取网络杀毒的方式,对连入网络的计算机进行检测。另一方面,合理规划网络IP地址,可有效地分散网络流量,使网络更加平稳运行。

5 结束语

职称信息化工作是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职称信息化建设工作进行了多年的有益的探讨和研究的基础上,广西职称信息化工作于2009年全面展开,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进一步做好职称信息化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职称计算机论文范文7

核心期刊在发表的时候,大家应该都知道它相对于其他的期刊来说,应该都是比较难的吧,所以就有很多人就会选择核心期刊的增刊,那么问题来说,核心期刊的增刊还属于核心期刊吗?今天小编就来和大家详细的讲解一下。

增刊并不是非法刊物,增刊是很多正规刊物每年出版的合集,新闻出版总署规定,正规刊物每年可以出版两期增刊,由于增刊的刊号、主管单位、主办单位等等信息都是完全一致的,但是发表增刊需要三思而后行。

增刊上发表的论文并非绝对无效,因为期刊通常把一些具有相当水准,但又无法在正常周期的刊物上发表的文稿安排在增刊上,因此增刊的学术影响力较正常周期出版的刊物为弱,在评定中级以下职称时,省级期刊的增刊大多不被承认,但部级期刊或核心期刊的增刊往往会被降级使用,相当于省级期刊或普通学术期刊。

所以在职称评审中,一般是不认可增刊发表的文章的,即便是核心期刊的增刊,也同样是不被认可的,文章也不会被知网等数据库收录,因此在评职称中是不能发挥作用的,建议作者不要发表增刊,评职称晋升最好发表正刊,正刊发表确实不易,尤其核心期刊,但是作者只要做足充分的准备也是可以顺利发表的。

核心期刊推荐:《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月刊)创刊于1989年,是由中国计算机学会主办的我国CAD和计算机图形学领域第一个公开出版的学术刊物。该刊以快速传播CAD与计算机图形学领域的知识与经验为目的,刊登有创新的学术论文,报导最新科研成果和学术动态,及时反映该领域发展水平与发展方向。

职称计算机论文范文8

关键词:中职学校;信息技术教育;问题;措施

尽管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多样、课程开设复杂,但不论是在哪个专业,不论是专业课还是文化课,最受学生关注、最令学生牵挂的当数信息技术课,而尤为突出的则是上机实习课:不用等到上课铃声响起,学生就会簇拥在微机室门前;下课铃声早已响过,学生还是坐在座位上不肯离去。望眼欲穿、急不可耐的神情后面,那种求知若渴的强烈情绪分明可见。

但是,客观地分析一下中职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就会感到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冲突,这种冲突集中表现为资源与效益的严重错位。

硬件设施的尴尬:数量不少,

但设备陈旧,无法满足需求

20世纪90年代初期,政府主管部门减少行政干预,下放办学自主权后,中职学校便开始了激烈的生存竞争。为了抢占时机、吸引生源,那些有远见的中职学校购置了较多的计算机开设了计算机专业,尽管机型陈旧、软件过时、维护困难,机器的使用率不高,但计算机在那时毕竟是很有吸引力的。一所中职学校尝到了甜头,其他兄弟学校自然纷纷效仿,结果是不论条件是否具备,各校都设置了计算机专业。虽然后来计算机专业开始失宠,但信息化浪潮的涌动,给人们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在信息化时代,学校必须实现信息化。在这种形势面前,中职学校很快也就达成了共识,积极利用现有资源,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大力普及信息技术知识。观念和做法都无可厚非,但由于不属于专业特长教育,在吸引生源上没有特殊的号召力,中职学校自然不愿意在资金上做大的投入,加上财政部门对职业学校的收入进行强化管理时出现的限制过死的状况,学校财政均出现了“无米下锅”的局面。所以,中职学校的微机房也就很难有大的改观。卧式机箱,286、386的主板,40G的硬盘,64M的内存,显示器太陈旧,键盘失去弹性,鼠标失灵,运行速度太慢,动不动就死机……许多机房尴尬无比,学生常常是乘兴而来、扫兴而归。微机房的硬件设施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尴尬局面。

课程资源的窘迫:课程、教材混乱,

教学目标不明确,学生没兴趣

中职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从开设的那一天起,就没有统一过名称,有称信息技术课的,有称信息课的,有称计算机课的,还有称微机课的。教材更是五花八门,有沿用省编《信息技术》教材的,有使用高教出版社《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有使用教师继续教育教材的,还有使用其他成人辅导材料的。这些教材虽然各有侧重、各有特长,但毕竟编写出版目的不同,教材的使用范围也很不一致。由此可以看出,中职学校对信息技术教育普遍存在着模糊认识甚至是错误认识,有很多人把信息技术教育这门课程看成了计算机普及课程,教学目标必然就会定位在计算机常识与操作技术上。条件稍好些的学校在这些常识之外,再讲授一、两种计算机语言和一些编程基础知识,很少有学校能将课程宗旨定位在“提升信息素质、营造信息环境、倡导信息创新、构建信息文化”这一层面上。有的学校校长说:信息技术课就是让学生学点计算机操作技术,会用五笔输入法打字,能编辑Word文档和WPS文档,会使用电子表格处理数据,学习别的东西既没有时间也没有多大用处。

正因为教学目标不明确,所以,中职学校信息技术教育课的课时安排和课堂教学就显得比较混乱:许多学校每周只开设1节信息技术课,一般每学期只有20个课时。而且,大多数学校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耳提面命地进行理论讲授,在黑板上大讲特讲计算机硬件的组成和软件的操作,然后就放羊般地将学生带进机房,任其自由操作。即使规定了教师在机房内授课的时间为8~12分钟,但由于教师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全程监控,学生很少有自由处理信息的时间和机会。在这些情形之下,学生能保持多久的学习兴趣呢?由于教育主管部门缺少必要的监管措施和足够的监管力度,加上职业教育宏观调控相对困难和职业学校教学管理各自为政,所以,职业学校信息技术教育课程资源的窘迫现状一直难有令人满意的改观。

专业师资的欠缺:无法良好地

完成教学任务,认识混乱

到目前为止,许多中职学校还没有专职的信息技术课教师,条件好些的学校能够配备科班出身的计算机专业教师,条件差些的学校只能让那些半路出家或自学成材的教师充任信息技术课教师,有的学校还使用教育技术专业的教师担任信息技术教育工作。凡此种种,既因师资条件限制,又因认识混乱造成。这种随意配备师资的做法,会引来一系列问题:教师很难准确理解课程的设置目的及其教学的目标要求,课堂教学中无法灵活地把握实施要旨;学生学不到关于信息技术的关键知识和操作技术,对于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和交流的方法很难有规范的掌握,既无法达到信息技术教育的基本目标,也会给学生造成偏见和误解,以为信息技术就是计算机操作技术,处理信息就是打几个字、处理几份表格;同时,在学校内部和社会上也会形成左见,以为信息技术教育就是一个时髦名字的空架子,没有什么实际内容。这对职业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十分不利,对信息技术知识的教育和普及十分有害。

学生意愿的错位:

主观愿望和现实需求难以协调

中职学生普遍对信息技术教育这门课程缺乏足够的认识,这与初中阶段的教育和影响密切相关。在初中阶段,大多数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就是按照计算机入门操作技术进行安排和讲解的,每周1个课时,教师讲一讲基本要求和操作要领,就把学生带到微机室里自由练习去了。有了这样一个初步的认识,在中职阶段无需进行必要的引领和影响,认识的惯性自然会毫无疑义地传承下去。更多的学生是按照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上网技术聊天技术+游戏技术这样的链条来理解这门课程的。于是,不联网的计算机房自然会引来学生的强烈谴责,联网的计算机房就会出现这样的局面:一边是教师眉飞色舞、神情专注地讲解、示范软件操作技术,一边是学生聚精会神地网上浏览、网上聊天、网上游戏,自我陶醉在形形色色的网络世界里。所以,信息技术教育的上机课,纪律会出奇地好,除了计算机运转的声音外,肯定没有日常课堂上经常出现的奇怪声音,绝对没有交头接耳、调皮捣蛋或者昏昏欲睡、流涎打鼾的现象发生,但若提问什么问题,肯定多数学生不能够回答上来,这样,组织信息技术教学的良好初衷就变成了美丽的泡影。

如前所述,条件好些的学校会使用多媒体技术组织教学和进行课堂监控,但由于认识不到位,教学缺少针对性,无法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先进的教学技术反倒会引来学生强烈的不满情绪。据调查,目前高中生家庭计算机的拥有率已经达到40%以上,随着年级降低,拥有率明显上升,到初中一年级家庭计算机的拥有率已达到70%~80%。农村职业学校学生家庭计算机的拥有率虽然远没有如此之高,但因所招学生多属成绩很差、自律意识淡漠,他们大多都有去网吧玩游戏的“丰富经历”,对网络游戏、网上聊天的熟悉程度和依赖程度都很高,他们上机的主观愿望和根本目的就是聊天和玩游戏,对于“信息技术”之说,他们从心底里并不感兴趣,教师组织信息技术课教学并不容易。

一边是快速便捷的信息采集媒体和丰富多彩的Internet信息资源,一边是编写思路、结构框架并不适合学科特点的教材;一边是动力和兴趣错位的学生,一边是认识还有偏差的执教者,教学系统四要素之间无法形成“耦合共体”,教师的教学力结构、学生的认识力结构、教材和媒体的影响力结构之间很难形成和谐共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自然难以如愿。

师生共同的心愿:加大投入,

实现现实与理想的完美结合

(一)明确开设信息技术课的目的和意义

《全日制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审定稿)认为:信息技术既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分支,又是所有学科发展的基础。……信息技术课程不仅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形成个性化发展,还要使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交流与合作,拓展视野,勇于创新,提高思考与决策水平,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明确信息社会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伦理与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与责任感,为适应未来学习型社会提供必要保证。中职学校属于高中层次的教育,其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也应该如此定位。作为施教者,我们应充分认识到这门课程的基础性、综合性和人文性,重点在人文性上给予必要的关注,教育和引导学生“运用合适的信息技术,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在此过程中共享思路、激发灵感、反思自我、增进友谊,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

(二)加大资金投入,加快机房硬件建设和软件配套步伐,加强专业师资培养

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房应加快建设步伐,该淘汰的硬件要及时淘汰,该配备的软件也要尽快配备,日常的升级和维护工作也要搞好。如果资金确实有困难,可以借鉴一些学校的做法:课外活动时间也要向学生开放计算机房,但需要交纳必要的费用。这样,既可以增加一部分收入,满足机房日常维护和计算机升级的需要,形成良性循环;又可以满足学生上机练习操作技能和获取信息的强烈愿望,充分、有效地利用现有的资源;还有利于学生的管理工作,防止学生抵挡不住网络的诱惑而违反纪律彻夜不归,泡网吧。

信息技术专业师资培养是高职学校的重要工作,高职学校应该在这方面加强调研,努力改革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课程设置,加强人文关怀,重视活动教学,让学生练就依靠多种媒体获取信息、综合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及自我发展和为社会经济服务的能力。

(三)制定具有职教特色的课程标准,编写具有职教特色的信息技术教材

中职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程应有规范统一的课程名称和课程标准,并要突出职教特点,要适合中职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信息技术教材也要彰显职教文化底蕴和发展环境特色,减少理论性、说教性、系统性,突出活动性、兴趣性、实用性。同时,还要有发展的眼光,要充分考虑到计算机普及和技术升级带来的广阔的教育空间,让课程、教材具有较大的“升级”的空间。

职称计算机论文范文9

关键词:专业教学 专业实践 会计核算 会计专业知识 常规专业教学 会计理论原理课程 专业技能课程 专业关联课程 会计电算化 会计软件 脚踏实地 耐劳吃苦 自信心和工作的适应能力。

一、导入

专业教师为什么要下企业参与实践?下企业能有哪些收获?

众所周知,职业中学的办学宗旨,就是要面向社会,培养适应企业单位需要的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人才。特别是进入廿一世纪以来,在社会经济步伐快速运行,生产科技水平加速发展的形势下,现代企业对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又提出了哪些具体要求呢?或许有些学生会这样认为,不就是具有比较高的专业知识、能够熟练掌握专业操作技能就行了吗?那么,事实究竟又是如何呢?这是每个职业中学在开展专业教学时不得不面临,而又必须首先要解决好的问题。

为了进一步了解企业、单位对会计人员的实际要求,以及更好地指导会计专业教学。上个学期,本人亲自到佛山市顺德区金鼎兆丰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进行会计专业实践,深受启发,受益匪浅。

二、启示

通过本次现场实地的了解和学习,特别是在与公司部门负责人的探讨中,给我耳目一新的感觉。因为不仅能够清楚回答了现代企业对学校培养出来的会计专业人才,并非我们的学生所认为的那样——只要具有比较高的专业知识、能够熟练掌握专业操作技能就行,这个办学过程中首先面临而必须解决得好的关键问题。因为它关系到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否适应社会的实际需要,能否有发展前途的重大问题。与此同时,我还搜集到了许多有关会计专业教学如何实现与社会需要接轨的若干话题,进一步了解实际会计核算与学校专业教学的共同方面和差异之处,对今后开展会计专业教学提供了很多现实的、有益的启示。

具体归纳起来,主要包括有以下几个方面:

专业知识的掌握与应用

现在公司、企业、单位在招聘录用员工时,最关键是看你能够做什么,能够做得怎么样,不会一味看重你的文凭和职称。比如,对于如何看待现在社会热衷于专业职称的考评时,公司主管举例说,以前的会计师是比较“货真价实”,这主要与会计师报考程序和要求有关。过去,如果你想报考会计师,首先必须有从事一定时期会计专业工作的经历,并且拥有一定的会计专业学历,才能取得报考的资格。这样出来的会计师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又有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才是真正的“货真价实”。而现在,对于会计师的报考资格和要求大大降低了,一般只要求具备一定的学历水平就可以参加考试报名了(因为是否拥有多少会计专业工作经历,其实谁也没有那么认真与你核对)。因此,现在有些虽然已经取得了会计师的职称,但会计实际工作能力其实还没有一个中学水平的职中生。从这一点看,只要平时你能够注意知识的积累,注重实际操作水平的提高,即使你只有高中学历的职中生,也有资格和机会在激烈的职业市场招聘中进行竞争并最终取胜(本公司有几位同学就是我们学校会计、计算机专业的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就是很好的例证)。

启示:结合我们的学校,我们的专业。我认为:职业学校在社会的竞争优势——必须落实在平时的专业教学上,必须坚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抓好常规专业教学,而且要合理安排专业实践,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这样,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真正满足企业单位的需要。

在会计专业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注重相关专业知识的掌握与应用,做到一专多能。既要重视会计理论原理课的学习(如基础会计、统计原理),更要重视专业技能课的掌握(如工商企业会计、银行会计、成本会计、出纳技能),同时,还要注意与会计专业有相关联的课程的学习(如税收知识、经济法规、财务管理、企业管理、点钞、计算器等)。

电子计算机的操作与应用能力

电子计算机作为现代社会工作和生活的一种工具,要求每一位现代个体都应该了解和掌握的。有人将不懂得英语和计算机戏称为现代文盲的两个标志。可见电子计算机的操作与应用能力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对于会计核算的操作方法,已经由原来的手工操作逐步被采用电子计算机操作所代替了。因此,能否掌握电子计算机就成为会计专业的学生能否信任会计工作的一个必备因素。

启示:在进行计算机教学中,一定要紧密结合会计专业的特点,切忌好高鹜远,片面追求所谓热门技术、技能,如编程、网络、网页设计等,结合各专业的应用特点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不管对于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对于我们的会计专业来讲,计算机课程的开设与教学,都要区别于其他专业,而且更加要突出会计的专业要求。

首先,在计算机课程的开设上,要立足于提高学生计算机的操作速度,特别是文字的录入速度。因此,在一年级的教学中,可以单独开设计算机文字录入课程。不要以为我们的学生个个家里都有计算机,文字录入是小儿科,不成问题了。事实上,当我们的老师在上会计电算化课时,要求学生进行文字录入时,好多学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打出那少得可怜的几个字。现实就是最好的明证,我们的学生在文字录入方面,水平确实就是这么低。因此,如何提高他们的文字录入速度就成为当务之急了。而开设计算机文字录入课程,就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个平台,是解决文字录入速度这个问题的最佳而最直接的途径。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