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著名建筑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4-08 11:30:21

著名建筑论文

著名建筑论文范文1

关键词:工程设计作品;著作权;著作权归属;艺术作品;艺术市场

中图分类号:D905.2文献标识码:A

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s for Chinese Architecture Design

ZHANG Ma-lin,ZHANG Yu-qing

一、建筑工程设计著作权的界定

建筑工程设计著作权,亦即建筑工程设计版权。建筑工程设计作品按设计阶段和图纸文件编制深度不同,可分建筑工程方案设计作品、建筑工程初步设计作品与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作品等三种,而这三种都属于建筑工程设计。建筑工程平面设计作品是形成建筑有形立体作品的前提,如果说优秀的建筑样态是一首凝固的音乐艺术的话,建筑工程设计实际上就是如何实现这一音乐乐谱的艺术。建筑工程设计是建筑工程设计人创新性智力成果的凝聚,为鼓励有益于我国工程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我国建筑工程设计文化和科学的稳健发展,建筑工程设计必须得到法律的有效保护。在法律上对智力成果的保护主要通过知识产权法来解决。知识产权由著作权、商标权及专利权三者组成,商标权保护的是一商品区别于另一商标的商品外在标示,专利权保护的是可以工业化及制造生产及生活产品的智力成果,而著作权则主要是用来保护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成果的法律手段。在我国,建筑工程设计智力成果的外在表现形式为工程设计图,所以建筑工程设计的智力权利主要通过著作权法来加以保护。我国著作权法第二条规定,中国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作品,不论是否发表,依法享有著作权。第三条第七项规定,著作权法中的作品,包括工程技术领域的工程设计图等图形作品。通过我国著作权法的具体规定可以看出,建筑工程设计著作权为法律明确规定的著作权类别。

建筑工程设计作品根据其是否最终为工程实践分两种:第一种建筑工程设计作品是指纯粹的设计层面的建筑工程设计作品,虽可能也满足建筑工程设计作品完整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等要求,但并未付诸具体工程实践。这种作品如建筑院校学生的工程设计作业作品、无具体项目支撑或假想的建筑工程设计比赛等。第二种建筑工程设计作品则是指在设计完成、作品形成后,被进一步具体应用到工程项目实践中去的设计作品。著作权自作品创作完成之日起产生。这两种建设工程设计作品一经完成即都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未经著作权人的许可使用其中的任何一种作品都属于侵权。

二、建筑工程设计著作权的权能

在法律上,通常把拥有一项权利能够从事哪些行为成为该项权利的权能。建筑工程设计著作权的权能包括人身权和财产权两个方面。拥有完整的建筑工程设计著作权的著作权人具体拥有以下这些权利:(一)建筑工程设计发表权,即决定建筑工程设计作品是否公之于众的权利;(二)建筑工程设计署名权,即表明作者身份,在建筑工程设计作品上署名的权利;(三)建筑工程设计修改权,即修改或者授权他人修改建筑工程设计作品的权利;(四)建筑工程设计保护作品完整权,即保护作品不受歪曲、篡改的权利;(五)建筑工程设计复制权,即以印刷、复印、拓印、录音、录像、翻录、翻拍等方式将作品制作一份或者多份的权利;(六)建筑工程设计发行权,即以出售或者赠与方式向公众提供作品的原件或者复制件的权利;(七)建筑工程设计展览权,即公开陈列建筑工程设计作品的原件或者复制件的权利;(八)建筑工程设计信息网络传播权,即以有线或者无线方式向公众提供建筑工程设计作品,使公众可以在其个人选定的时间和地点获得建筑工程设计作品的权利;(九)建筑工程设计改编权,即改变建筑工程设计作品,创作出具有独创性的新建筑工程设计作品的权利;(十)建筑工程设计翻译权,即将建筑工程设计作品从一种语言文字转换成另一种语言文字的权利;(十一)建筑工程设计汇编权,即将建筑工程设计作品或者作品的片段通过选择或者编排,汇集成新的建筑工程设计作品的权利。

“权利之行使为权利人就其权利之客体实现其内容之正当行为”。①以上十一项为法定的建筑工程设计作品著作权人所享有的“原生权利”,其中(一)至(四)项权能主要体现为建筑工程设计著作权的人身权利方面,带有较强的著作权人人身属性,是指“权利主体所享有的行为与精神活动的自由和完整,它的基本观点在于人的社会性,在法律上则表现为权利主体自身在动态方面的安全”。②(五)至(十一)项权能则主要体现建筑工程设计著作权的财产权方面,作为著作权本身权能的合理延伸,著作权人可以这些权能的全部或一部分许可他人使用或转让给他人;而此种许可或转让既可以是有偿的许可或转让,也可以是无偿的许可或转让。著作权许可他人使用与著作权转让的区别在于,著作权许可他人使用仅是著作权使用权的让渡,又因为建筑工程设计著作权一般具有可复制、多人多项目同时多次使用的特点,除非特殊约定,原著作权人仍保留被许可使用的著作权权能;而著作权的全能一经转让,则是权能的整体让渡,发生了著作权相关全能“所有权”的转移,除非特别约定,则著作权人在转让后丧失被转让的建筑工程设计著作权的相关权能。

在建筑工程设计作品的使用或转让方面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法律并未强制要求创作建筑工程设计作品必须具备一定的资格,亦即,任何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都有权创作建筑工程设计作品,但创作出的建筑工程设计作品能否有效实际进入有形的建筑工程市场,则存在严格的市场准入规制。根据建设部相关规章,只有具备建筑工程设计法定资质的设计主体才能按照建筑市场规则进行建筑市场价格标准的许可或转让;不具备法定建筑工程设计法定资质的个人或组织即便其设计出的工程设计作品满足实际应用条件,也不得以建筑设计市场一般价格进行许可或转让,如果签订了建筑工程设计合同也属于法定无效合同,不会得到法律保护。实践中,如果不具备建筑工程设计资质的组织或个人所设计出的作品已被具体应用,也只能根据其实际时间和智力投入酌情获得一定劳动报酬。我国著作权法总则部分第四条也规定,建筑工程设计著作权人行使著作权,不得违反宪法和法律,不得损害公共利益。

三、建筑工程设计著作权的归属分析

建筑工程设计的著作权人是指拥有著作权权能的全部或一部分的法律上的主体,建筑工程设计著作权人与建筑工程设计的作者是不完全相同的两个概念;可能拥有建筑工程设计著作权的主体除了建筑工程设计的作者(直接设计者)之外,还有可能是其他依照著作权法规定享有著作权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建筑工程设计的“著作权人”概念重在法律上去判断某项建筑工程设计的著作权归属;而建筑工程设计的“作者”概念则重在事实上去判断谁是某项建筑工程设计的直接设计者。

根据我国著作权法的规定,除非另有法律不同规定,著作权的归属以作者拥有著作权为原则;同样建筑工程设计作品的著作权原则上也应归属创作或设计该建筑工程设计作品的公民作者。但另一个方面,建筑工程设计作品、尤其是大型的用于工程实际项目的建筑工程设计作品需要较大的财力、物力及智力的投入,个人很难单独完成,再加上建设部规章对建筑市场工程设计资质的准入限制,实践中的大多数建筑工程设计作品绝大多数体现为职务作品。职务作品是指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主持,代表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意志创作,并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承担责任的作品,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视为作者。如无相反证明,在作品上署名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为作者。公民为完成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工作任务所创作的建筑工程设计作品是职务作品。这里的“工作任务”,根据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的规定,是指公民在该法人或者该组织中应当履行的设计职责。对建筑工程设计的职务作品,著作权一般仍然由工程设计的作者享有,但其所在的法人或组织有权在其业务范围内优先使用。作品完成两年内,未经单位同意,作者不得许可第三人以与单位使用的相同方式使用该作品;作品完成两年的期限,自作者向单位交付作品之日起计算。职务建筑工程设计作品完成两年内,经单位同意,作者许可第三人以与单位使用的相同方式使用作品所获报酬,作者可与单位具体协商之间的报酬分配比例。但在以下两种情形之一情况下,职务作品的作者则只享有在作品上署名的权利,建筑工程设计著作权的其他权能应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享有,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决定是否给予作者奖励。这两种情形分别是,其一,个人作者主要是利用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物质技术条件创作,并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承担责任而创作出了该建筑工程设计作品,这里的所谓“物质技术条件”,是指该法人或者该组织为公民完成创作专门提供的资金、设备或者资料。其二,是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合同约定著作权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享有的情形。

在建筑工程设计作品的著作权归属上,合作作品、受委托作品等情形也经常引发争议。合作建筑工程设计作品是指两人以上合作创作的建筑工程设计作品,其著作权根据法律规定应由合作的作者共同享有。但实际没有参加建筑工程设计创作的人,不能作为合作作者,但实践中企业之间挂靠、个人之间挂名的大量存在。如果建筑工程设计的合作作品可以分割使用的,如独立分区的工程设计、不同独立单项工程标段的工程设计,则作者对各自创作的设计部分可以单独享有著作权,只是行使著作权时不得侵犯合作设计作品整体的著作权。合作产生的建筑工程设计作品如果是不可以分割使用的,其著作权则应由各合作作者共同享有,通过协商一致行使;不能协商一致,又无正当理由的,任何一方不得阻止他方行使除转让以外的其他权利,只是一方所得的收益或报酬应当合理地分配给所有合作作者。受委托创作的建筑工程设计作品,由于作品的产生是给予委托合同法律关系的产物,所以受委托创作的建筑工程设计作品的著作权归属,本着契约至上、当事人意思自治的原则,应由委托人和受托人通过合同自由约定。如果委托创作合同就作品的著作权归属未作明确约定或者没有订立合同的,著作权则属于受托人。这实际上仍是遵从作者享有其作品的著作权的原则。

四、建筑工程设计著作权的许可使用和转让合同

著作权法是民事私法的一个类别,而私法强调私法自治原则,表现在权利行使制度上即所有权自由,得自由使用收益处分其所有的权利。③实际上,建筑工程设计著作权的许可使用和转让本质上也可认为是一个著作权归属方面的问题。只是,前述讨论的是建筑工程设计著作权的“原始归属”问题;而建筑工程设计著作权的许可使用和转让则侧重讨论的是该著作权的“二次归属”或称“派生归属”问题。著作权法第二十四条明确规定,使用他人作品应当同著作权人订立许可使用合同。这就是说,使用他人的建筑工程设计作品应当同著作权人订立许可使用合同;但因合同存在口头合同、书面合同以及实际履行合同等方式,所以著作权的实施条例又特别对专有使用权作出了“许可使用的权利是专有使用权的,应当采取书面形式,但是报社、期刊社刊登作品除外”及“专有使用权的内容由合同约定,合同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的,视为被许可人有权排除包括著作权人在内的任何人以同样的方式使用作品”的补充细化规定。出版者使用他人作品的,不得侵犯作者的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和获得报酬的权利。一般而言,建筑工程设计的许可使用合同应包括下列主要内容:(一)许可使用的建筑工程设计著作权种类;(二)许可使用的权利是专有建筑工程设计著作权使用权或者非专有建筑工程设计著作权使用权以及使用的方式范围;(三)著作权许可使用的行政地域范围和时段期间;(四)著作权使用的付酬标准和计算方法、付酬时间和付酬方式及办法;使用作品的付酬标准可以由当事人约定,也可以按照国务院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的付酬标准支付报酬。当事人约定不明确的,按照国务院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的付酬标准支付报酬。(五)著作权使用合同双方不依约履行的违约责任;(六)争议解决方式,如约定诉讼管辖地或仲裁机构及事项等;(七)双方认为需要约定的其他内容。其他内容因具体使用的建筑工程设计著作权的内容不同而存在区别。

建筑工程设计著作权的财产性质部分权能可以转让。建筑工程设计著作权人转让该部分著作权的,必须订立书面合同。从法律的规定可以看出著作权法对建筑工程设计著作权转让的规制要明显严格与建筑工程设计著作权的使用,这是因为,建筑工程设计著作权的转让涉及的是著作权的整体“所有权”的移转和让渡,而建筑工程设计著作权的使用许可即便是专有类型的使用许可也仅仅局限于使用权的一部分或全部的许可。一般说来,建筑工程设计著作权权利转让合同包括下列主要内容:(一)建筑工程设计作品作品的名称;(二)转让的建筑工程设计作品权利种类、明确行政地域范围;(三)转让建筑工程设计作品的价金数额或计算方式;(四)受让方向转让方支付建筑工程设计作品转让价金的时间和方式;(五)双方不按照转让合同履约的违约责任;(六)争议的解决方式;(七)双方认为需要约定的其他内容。

无论是建筑工程设计著作权的许可或使用,在合同未作明确约定的情况下都遵循著作权人权利保留的原则,即建筑工程设计作品的著作权许可使用合同或转让合同中,双方未明确在合同中未许可、转让的权利,未经建筑工程设计作品著作权人的同意,另一方当事人都不得行使。其中注意的是,根据法律规定,与建筑工程设计作品著作权人订立专有许可使用合同或转让合同的,可以向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备案,法律把这两类合同的备案并未作为一项强制性的程序义务,而是交由双方当事人自由选择。在实务中,关于建筑工程设计作品的著作权的法律争议往往集中这两种合同类型上,为事先预防建筑工程设计作品的著作权专有许可争议和转让争议,一般双方应尽量使用备案方式。

① 林诚二《民法总则》,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569页。

著名建筑论文范文2

① 但曾几何时,当人们从追随的狂热中醒来时,发觉到头来,这只不过是从一个极端跳到了另一个极端,其成果固然伟大,其后果也着实可悲:"难道地球上还曾有过别的地方的人,虽然他们有的是财富和权力,却要象你们今天在所赞颂的国土上一样 ,花钱建造无数他们所厌恶的建筑这样的事吗?" ② 建筑师们"公开承认他们自己也很吃惊。他们满不在乎地告诉你,现代建筑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快要完蛋了。然而在每一次反思建筑本体的时候,每一次人类意识变更时,我们能够意识到建筑本体的研究使我们认识到建筑反映着人对居住环境的把握,是为了创造人性的空间。空间场所性的完善程度决定人们生存空间的理想化程度。人们总是需要寻找解决方案,而这不仅客观存在,也切实的反映了我们在现实客观环境中所形成的问题,以及我们所身处的困境,解决问题,处理困境,并保护好现存的古建体系,则需用唯物观点和辩证方法使民族文化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化得到融合,缩短与西方在建筑技术与设计理念上的距离(其简约手段将形成必然)

一、 人口密度 生态环境的变化,及配套设施。人口的不断增长,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与基础设施的老化,不断的困搅着我们,在其它国家我们看到了很多解决方法,如荷兰的mvrdv等建筑师通过社会调研方式,身临其境去解决问题,并划分出最佳方法,在矛盾空间中生成有续空间,并维系了原城区的完整性。一般认为,荷兰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之一。也许就一个国家的总人口与总面积的平均关系来说这一说法是有其理由的,但是荷兰的城市却远不属于世界上人口和建筑密度最高的城市之列。事实上,香港、曼哈顿、里约热内卢、上海的密度远远在荷兰城市之上。相比之下,荷兰的许多城市看上去倒象低密度的郊区和乡村。尽管如此,密度却成为荷兰当代建筑师思考的一个理论问题并从中转化出具有"实验性"的建筑。这或许可以解释为荷兰作为一个高密度国家的历史和现状对荷兰建筑师思维方式的影响,但是我以为仅仅这一点并不足以说明问题。更重要的原因应该是荷兰作为欧洲现代建筑的发源地之一,其深厚的现代建筑传统(贝尔拉格、"风格派"、"结构主义"等)已经远远超越了单纯的形式问题(或者从形式谈形式)所涉及的范围。在诸多非(建筑)形式的问题中。密度问题不过是借助荷兰文化中的"密度情结"更有现实性而已。以伦姆·库哈斯为首的"都市建筑事务所"(office for metropoliitan architecture,筒称oma)和更为年轻的mvrdv小组(组名以它的三个主要创始人winy maas,jacob van rijs,nathalie de vries姓氏中的第一个字母组合而成)就是这类荷兰当代建筑师的代表。 库哈斯对密度问题的关注是由来已久的。早在70年代中期对纽约曼哈顿的研究中库哈斯就用"拥挤文化"来概括曼哈顿的本质。所谓"拥挤文化"从最为直观的角度来看就是曼哈顿式的摩天楼"物体"的高层高密度集聚,或者说曼哈顿的高层高密度城市形态是"拥挤文化"最直接的物质表现。但是,物质意义上的高密度并不是"拥挤文化"的全部含意。事实上,在库哈斯那里"拥挤文化"与其说是物体的"拥挤"不如说是内容(program)的"拥挤"。这就是为什么库哈斯将"下城体俱乐部"(the downtown athletic club)视为曼哈顿"拥挤文化"典型代表的原因。

二、 了解西方建筑学界的三支力量

(1)第一支力量:现代主义与晚现代主义(modernism与late modern)。这是以包豪斯学派和第一代建筑师为源本和主干,在本世纪初兴起,到本世纪中叶开始占绝对优势的理性主义与功能主义思潮。它的革新精神使建筑设计理论和实用美术均产生重大突破,在艺术上为建筑的抽象造型和大工业生产的工艺美学观揭开了新纪元。但自本世纪50年代末开始,西方建筑师已不满足于"形式追随功能"的公式,不少人开始寻找新思路,以便使建筑作出更丰富的表达。在约恩伍重入选悉尼歌剧院之后,沙里宁紧跟设计了纽约twa候机楼,丹下健三的东京奥运馆也接踵竣工。这些"形喻建筑"的作品,使人目不暇接。纽约现代美术博物馆在一个题目为"建筑与引喻"的展览会上写道:"有些形式,它们本身就具有丰富的内在联想力,它比纯粹抽象的构图在启示方面更富激发性。无论建筑师是否有这种追求和愿望,这些形式所唤起的联想,终究成为对建筑物最终的评价。"无论建筑师是否有这种追求和愿望,这些形式所唤起的联想,终究成为对建筑物最终的评价。"无论人们怎样议论那风帆迭起的剧场屋顶,巨鸟般的候机厅,事实已表明,有一股"晚现代"的建筑思潮开始摆脱正统信念,走向了各树旗帜,追逐形式,标榜个性的时期。这时期,建筑师在功能、结构、工艺、材料和理性之外,企图再开拓出新的领域,探求纯物质以外的因素,尝试通过建筑的形象表达出更为丰富的内涵。除此之外,现代主义思潮自60年代起,连续受到严峻的挑战,开始经受一场"再验证"的考验。文丘里写的"建筑中的矛盾性与复杂性"一书,为"再验证"现代主义的基本原理吹响了第一声号角。致使现代主义不断分化。菲利普·约翰逊就是由现代主义的忠实门徒,一变而为对抗现代主义的代表。他在时代急剧变化的陡坡上作了一个大回转,使人们意识到在现代主义之外(beyond the modern movement)另有两支主要力量。

(2)第二支力量:为了应付今天日益复杂的世界,建筑师运用人类新思维和控制的手段--电脑技术,与代表建筑的极复杂的数学模型相联系。这就使建筑学朝着一个新的工程技术王国漂移过去。和许多其他学科相似,把该学科与电子技术相沟通。这已是一种明显的趋势。在实践中的代表形象就是美国的som,kpf和艾勒比(ellerbe)等大规模设计集团。因此,当今美国建筑设计公司,按完成投资额计算时,全国的头十几名都是这类大设计集团。它们运用电子技术,以经济、快速、准确、安全的实效,及时抓住信息社会所展现的良机。这些大公司的设计,不论在美学意义上是否有价值,每项工程都会给投资者节约巨额资金,并尽快地回收效益。

(3) 第三支力量:它集聚了众多的第三代建筑师,是近十多年来才显露出一股力量。它力图建立起一个系统,这个建筑看成是具有社会含意的体系,它通过把形式的生成看作是一种文化中有含意的,特殊而精心的筹划,用以解释形式自身的性质。也就是说把建筑和人类文化与科学文明紧密衔接起来。

三、反思阶段 我们现在生活的年代有别于历史上曾有过的任何建筑风格时期,同时也存在着多种不同的,有的甚至是互相对立的建筑潮流。这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困惑,雷姆·库尔哈斯(rem koolhaas)作为著名的前瞻性建筑师,创立了"拥挤文化"理论。而其著作《s,m,l,xl》中所描述的"拥挤文化"也正是冲击着当代社会的充满机会和所有潜在可能性的令人兴奋的文化现象,其中是

1977年出版的向拉斯维加斯学习的一书著者。显然一点帮助别人建立起该书与《神智昏迷的纽约》一书之间的对比关系。不过这一联系只是问题的外表,是其中清醒与理性的一方面。在另一方面,伴随着弗洛伊德的理论,非理性在滋生,好似维得勒在90年代"建筑的怪诞"一书中分析的建筑的"烦恼的陌生"。弗里辛道普1975年所作的水彩画"臭名昭著的欢娱",该画的1978版本当时准备用来作为具有争议的宣言式著作《神志昏迷的纽约》,一书的封面,这幅画从超现实主义的传统继承中借用了其梦幻般的意象,同时它也来自以原始物件的消亡为顶峰效果的波普艺术,即继"独立小组"之后以暧昧图形为特征的盎格鲁撒克逊式的波普艺术(po布莱克)及六十年代早期美国式的,由co奥登伯格所从事的波普艺术。奥登伯格惯常将坚硬的物质转化成柔软的物质,而且也如同在"臭名昭著的欢娱',中的情形一样,将物体人格化。奥登伯格曾经写道: "只有借助柔软的物质,对话才能展开。"根据片断的不规则重整同样也可以体现wo波罗斯及其著作的影子 ,其灵感从媒体中获得,比如《的午餐》(1959)、《柔软的机器》,(1960)以及ao金斯伯格有关城市诗歌。同样我们也能在其中追寻出jod柏索斯的作品"曼哈顿过渡"(1925)的痕迹,那种犹如电影剪辑一般的质感处理,以及ao都柏林的表现主议的城市,他的"柏林,亚历山大广场"(1931)也以某种隐秘的方式显现在"臭名昭著的欢娱"中。但无论如何,"臭名昭著的欢娱"是对"曼哈顿"的诠释,是库尔哈斯所称的那种"拥挤的文化",在这里,奇异的与片断的现实并存,个体成为变异共生的个体,城市表现出机械的迷乱,而摩天楼又是众多"渴望的机器"。 "臭名昭著的欢娱"的理念植根于精神分析学理论中对于梦的机理解释,需要以易位和压缩为前提。在黑夜的场景中,两座摩天楼在床上被意外捉获。这件作品是依据片断记忆的聚集而为建筑所作的追忆和病理分析,就如"地块"的延伸一样成为城市的群岛。库尔哈斯认为建筑师们被文化的潜意识所操纵。曼哈顿"这个仅有的,以城市状态的卑劣为生的意识形态",被人描绘成一种"幻想的技巧",其蜕变遵循着一种灵媒式的运作法则。窗外高层建筑罗列,有些还冠以脸的形状,尤如基础上放置的头像,表露出曼哈顿的极度拥挤,一种"地块形成的群岛"和"孤寂的体系",使外面这些永久性的独立"巨构"和屋内两座人格化的摩天楼之间获得联系的是一个"实物雕塑":自由女神像。这些摩天楼使人追忆起so达利所描述的"被妄想症式的批判所控制"的曼哈顿: "每个夜晚,纽约的摩天楼或是装扮成巨人的形状或是变成缩小后的米列特的阿肌琉斯,无声无息,随时准备发动色情攻势并吞没彼此"。另一方面,外面这些摩天楼正窥视着室内,将两位正在"臭名昭著的欢娱"之中的摩天楼当场抓获,其中一位是克莱斯勒大厦,另一位的形象取自费里斯绘画。画面中三束光线汇集在一处,宣扬出一种解放的意念:一束来自建筑物上方的责难的光束惊醒了两位摩天楼,其方向与室外自由女神的视线恰好平行;另一束是来自床头油画中一辆汽车的车灯并且穿越了画面的光线;最后一束是来自摆放在床头柜前自由女神的手臂中的火炬的光晕。不过自由女神究竟在宣扬怎样胜利呢?床下是曼哈顿的街道方格网,一种不带有任何变化成份的"地块"布局。行动中,不满的摩天楼离开了方格网,以其自身生命的运动与单调的网格系统发生对比。三种虚构的层次相呼应:画中自然的岛屿,曼哈顿这个地块相互穿插的城市化的拥挤岛屿、以及一个室内场景。在室内场景中两座岛屿相遇。通过这两座人格化的摩天楼,建筑从躺在床的一侧地上的网格所代表的无意中解脱出来。在建筑离去之后,网格被遗弃了,它似乎终于以能够摆脱建筑的自大的品格。

四、 简约主义年代----与其美学观 拥有"佛教式"的("东方化的朴素风格",扮演了净化空间的角色)。 简约主义迎合了优雅的整体时尚,从而避免了怀旧感伤色彩,遵循简朴审美风格,在这座纯粹的象牙塔里白色是主导色彩,具极纯粹,体现"禅之奢华",禅之风格弥漫着东方宁静主题,展示了对于建筑艺术象征力的肯定,并在与自然环境的对比协调中阐释自己的艺术表达,从而创造了自身之美。使其成为设计情景中一个珍贵的例外和一项显著的成功之作,对于风格需要有清醒的意识(空旷的角度感)而伟大的建筑物通常是以非常直接的手段来创造的。瑞士建筑师赫尔佐格和德梅龙的建筑与盖里或哈迪特的构成鲜明对照,替代极度表现性的是简约的形体。对建筑形体的严肃性、材料运用的精确性以及对适合特定建造地段的建筑的特殊功能的关注,是赫尔佐格和德梅龙建筑的主题。在慕尼黑的古茨画廊,其外形是一个严谨的横长向立方体,在材料上则由混凝土、木材和磨毛玻璃组成。画廊的底层有图书馆,底层的外墙由毛玻璃围合而成,由此产生一种独特的、柔和而有节制的色调,赋予博物馆封闭的外观以轻盈与明快;二、三层展厅的外墙由桦木板和松木边框组成,在材料的使用上显示出赫尔佐格和德梅龙的兴趣点。浅色平滑的桦木与深色粗糙的松木互为铺承。在两层长方形的"木块"上,还有一层与底层相仿的展厅,毛玻璃外墙既提供室内的展厅的照度,也在外观上完善了该建筑和谐的对称性,赫尔佐格和德梅龙的建筑含蓄而隽永,平淡中蕴含着高度的建筑艺术。就象赫尔佐格和德梅龙,在80年代的日本,安藤忠雄就以其是性的极少主义的现代建筑观搞议对日益扩展的消费美学和传统的浪漫主义理想。安滕在设计中有意识地关注建筑传统,尤其是日本的传统住宅,并深受其谦逊与淡泊的的品质所感染。但他的建筑给人的第一印象并不是传统的,而是异常的现代,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他喜用的混凝土材料。在20世纪很少有人象安藤这种把混凝土材料在建筑中的应用发挥得如此淋漓尽致。严谨的比例,空间中对光感的追求,对材料的精选使他的建筑简朴而纯净,是密斯"少就是多"箴言的写照。正如安藤自己所说的,他的建筑立足于三个基本原则:可信赖的材料混凝土或木材;纯净的几何体以及自然。他指的自然,正如巴帕达基斯和斯蒂勒言中的,不是杂乱无序的自然,而是"驯服"的自然,也就是被人类赋予一定秩序的自然。在一个五彩斑斓、喧闹动荡的年代,安藤的建筑确实是一曲低声吟唱的静寂的诗歌。葡萄牙建筑师阿瓦罗o西扎的作品和赫尔佐格、德o龙的一样,在建筑形体上没有象那些解构派建筑师或具有浪漫主义倾向的有机建筑那样震憾人心,但这并不是说西扎和赫尔佐格等的建筑使人无动于衷,他们同样扣人心弦 。西扎曾在1992年获普利策奖,他建筑外观简单朴素,有"白色立方体"之称。他在家乡波尔图沿山而建的建筑学院就是一例使人刮目相看的现代建筑精品。在西班牙加利西亚的艺术中心也是如此。这一建在三角形地段的7000m2的博物馆紧邻一座17世纪中叶建成的修道院。西扎尊重历史文脉,采用了当地建筑常用的花岗岩,以简洁的形体把时代精神与历史环境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

我信奉的是真实的严格意义上的现代主义,若没原则,关系将没有秩序,?使我们的人居环境得到了质的转变。

参考书目:

1.《从包豪斯到现在》

2.《farmax》mvrdv

3.《s,m,l,xl》rom koolhaas

著名建筑论文范文3

Santiago Calatrava 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创新建筑师之一,也是备受争议的建筑师。Santiago Calatrava以桥梁结构设计与艺术建筑闻名于世,他设计了威尼斯、都柏林、曼彻斯特以及巴塞罗那的桥梁,也设计了里昂、里斯本、苏黎世的火车站。最近的作品就是著名的2004年雅典奥运会主场馆。

Calatrava 拥有建筑师和工程师的双重身份,他对结构和建筑美学之间的互动有着准绳的掌握。他认为美态能够由力学的工程设计表达出来,而大自然之中,林木虫鸟的形态美观,同时亦有着惊人的力学效率。所以,他常常以大自然作为他设计时启发灵感的泉源。他设计的桥梁以纯粹结构形成的优雅动态而举世闻名,展现出技术理性所能呈现的逻辑的美,而又仿佛超越了地心引力和结构法则的束缚。

2001年,卡拉特拉瓦在美国的第一个作品建成,是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的美术博物馆扩建工程。此地原有一个旧馆,是在1957年由当地的建筑师事务所设计的,这一次卡拉特拉瓦加建的Quadracci展厅,名号不大,其实却造成了绝对喧宾夺主的局面。

作品:巴伦西亚科学城

作品:里斯本东方火车站作品:密尔沃基美术馆作品:毕尔巴鄂步行桥

标签:追求内外协调统一

贝聿铭,美籍华人,世界著名的建筑设计师,1983年普利兹克奖得主,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贝聿铭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代表作品有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艺廊东厢、法国巴黎罗浮宫扩建工程、中国香港中国银行大厦,苏州博物馆,卡达杜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作为20世纪世界最成功的建筑师之一,贝聿铭设计了大量的划时代建筑。贝聿铭属于实践型建筑师,作品很多,论著则较少,他的工作对建筑理论的影响基本局限于其作品本身。贝聿铭被称为“美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最优秀的建筑家”。

在贝聿铭设计的那么多的建筑物中,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大厅最令人叹为观止。美国前总统卡特称赞说:“这座建筑物不仅是首都华盛顿和谐而周全的一部分,而且是公众生活与艺术之间日益增强联系的艺术象征。”他设计的波士顿肯尼迪图书馆,被誉为美国建筑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费城社交山大楼的设计,使贝聿铭获得了“人民建筑师”的称号。

贝聿铭还应法国总统密特朗的邀请,完成了法国巴黎拿破仑广场的卢浮宫的扩建设计。使这个拥有埃菲尔铁塔等世界建筑奇迹的国度也为之倾倒。这项工程完工后,卢浮宫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人们赞扬这位东方民族的设计师,说他的独到设计“征服了巴黎”。

贝聿铭认为:“建筑是—种社会艺术的形式。”在他的任何设计中都不会放松协调、纯化、升华这种关系的努力。

作品:肯尼迪图书馆

作品: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

作品: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作品:中国银行总部大厦作品:德国历史博物馆作品:日本MIHO博物馆作品:北京香山饭店

标签:疯子建筑大师

安东尼奥·高迪(Antonio Gaudi,1852-1926),西班牙建筑师,塑性建筑流派的代表人物,属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高迪曾就学于巴塞罗那省立建筑学校,毕业后初期作品近似华丽的维多利亚式,后采用历史风格,属哥特复兴的主流。主要有古埃尔公园、巴特罗公寓、圣家族教堂等。

高迪曾说:“艺术必须出自于大自然,因为大自然已为人们创造出最独美丽的造形。”高迪的作品常使用大量的陶瓷砖瓦和天然石料,以令人信服的建筑语汇,如:建筑的门、窗、柱、廊、墙等,和丰沛的想像力创造出属于高第式的建筑。他认为大自然界是没有直线存在的,直线属于人类而曲线才属于上帝,因此凡是他落实于自然理论的建筑作品始终令人眼睛发亮,在百多年后的今天却丝毫没有古迹之感。斯人已远,作品不朽。高迪一生的作品中,有17项被西班牙列为部级文物,3项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作品:米拉公寓 

作品:古埃尔公园作品:圣家族大教堂作品:巴特罗之家

标签:解构主义大师

扎哈·哈迪德,2004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奖者,是建筑界的一个传奇。有人说她是疯子,有人说她是异端人物,当然还有人说她是特立独行的建筑大师。无论如何,哈迪德被誉为当今世界上最优秀的“解构主义大师”。哈迪德曾带领她的团队获得了世界多个最顶尖的建筑设计竞赛殊荣:意大利米兰一幢外形扭曲的写字楼,西班牙巴塞罗那的大学和会议大楼建筑,中国广州的歌剧院,德国斯特拉斯堡电车站,丹麦哥本哈根艺术博物馆,美国辛辛那提艺术博物馆,伦敦2012年奥运会水上运动中心,土耳其港市伊斯坦布尔和新加坡的城市建设主持权……

2004年,哈迪德获得了“建筑界的奥斯卡奖”普立兹克建筑奖,成为第一个获得这个世界最高荣誉建筑奖项的女性。普立兹克奖评委之一、美国建筑资深评论家艾达·路易丝·赫克斯特布尔称:“哈迪德改变了人们对空间的看法和感受。”

Vitra消防站

广州歌剧院PIERRES VIVES大厦

标签:集艺术和智慧的天赋于一身

生活工作在日本大阪的安藤忠雄,在53岁时获得了第18届普雷兹克建筑桂冠提名:赫雅基金主席杰·A·普雷兹克在宣布这一事实时,引用评奖团的描述说:“安藤的建筑是空间和形工艺的组合……即适用又富有灵感,……纵观其建筑生涯根本不能预测其未来。”

安藤忠雄是位难得的建筑师,他集艺术和智慧的天赋于一身,他所建的房屋无论大小,都是那么实用,有灵性,他有超强的洞察力,超脱了当今最盛行的运动学派或风格。他的建筑是形式与将要生活那里的人们的综合统一。

安藤的建筑是空间和形式在艺术上的惊奇组合,透过他的建筑没有人可预测这个时刻将会到来,他不愿意受传统的来缚。创新是他的手段,个人世界观是他灵感的源泉。将普雷兹克建筑奖授书安藤忠雄,不仅因为他完成了某项作品,更是为了他将来的项目能够进一步丰富建筑艺术。

作品:皮诺基金会美术馆

作品:上海国际设计中心作品:兰根基金会/霍姆布洛伊美术馆作品:曼哈顿阁楼 

作品:同润会青山公寓改建

标签:现代建筑的旗手

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1887.10.6-1965.8.27):20世纪最著名的建筑大师、城市规划家和作家。是现代建筑运动的激进分子和主将,被称为“现代建筑的旗手”。他和瓦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 )、路德维格·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原名MariaLudwig Michael)、赖特(Frank Lloyd Wright)并称为现代建筑派或国际形式建筑派的主要代表。作品:马塞公寓作品:朗香教堂作品:萨伏伊别墅

标签:艺术建筑大师

伍重出生于1918年出生于丹麦,曾经是一名优秀的水手。直到18岁,他还考虑去当一名海军的军官。1942年毕业于一个高等艺术专科学校。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逃往瑞典,在那里的建筑工作室当小职员。后来去了芬兰,与阿尔瓦.阿尔托一起工作。在紧接着的十年时间里,他游历了很多地方,中国,日本,墨西哥,美国,印度,澳大利亚等。他去的最后这个地方成为影响他一生的主要因素。

悉尼歌剧院的传奇开始于1957年,38岁的伍重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建筑师,只在丹麦有过一次实践。他加入了一场匿名的竞赛:一块小土地上的歌剧院。他的方案在来自30多个国家的230位参赛者中被大赛评委选中,当时的媒体称之为“用白瓷片覆盖的三组贝壳形的混凝土拱顶”。这座建筑规模庞大,包括了音乐会大厅、歌剧大厅、剧场、排演厅和众多的展览场地设施。建筑面积8000平米。这座建筑直到1973年才建成,历经14年之久,耗资1.2亿美元。它的结构设计有着前所未有的难度,其间经过无数设计师的设计,最后用混凝土先做成球形,再进行修改削减而成,杰作才得以诞生。

普利策奖的评语:

约翰?伍重是一位建筑师。他扎根于历史,触角遍及马亚、中国、日本、伊斯兰的文化,以及其他很多的背景,包括他自己的斯坎德纳亚人的遗传。他把那些古代的传统与自己和谐的修养相结合,形成了一种艺术化的建筑感觉,以及和场所状况相联系的有机建筑的自然本能。他总是领先于他的时代,当之无愧的成为将过去的这个世纪和永恒不朽的建筑物塑造在一起的少数几个现代主义者之一。

作品:悉尼歌剧院

标签:人情化建筑理论的倡导者

阿尔瓦·阿尔托(Alvar Aalto, 1898~1976,全名为Hugo Alvar Herik Aalto)是芬兰现代建筑师,人情化建筑理论的倡导者,同时也是一位设计大师及艺术家。

阿尔瓦?阿尔托是现代建筑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也是现代城市规划、工业产品设计的代表人物。他在国际上的声誉与四位大师一样高,而他在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建筑形式与人的心理感受的关系这些方面都取得了其他人所没有的突破,是现代建筑史上举足轻重的大师。

标签:大胆创新勇于突破

伦佐·皮亚诺(RenzoPiano,1937年9月14日-),意大利当代著名建筑师。1998年第二十届普利兹克奖得主。因对热那亚古城保护的贡献,他亦获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亲善大使。他出生于热那亚,目前仍生活并工作于这一古城。他受教并于其后执教于米兰工学院(MilanPolitecnico)。1965年-1970年,他为路易·康和Makowsky工作。1971年-1977年,他与理查德·罗杰斯共事,期间最著名的作品为巴黎的蓬皮杜艺术中心(1977)。

作品:蓬皮杜艺术中心

作品:保罗·克利(Paul Klee)中心作品:休斯顿menil博物馆(Meniu Collection Museum)作品:罗马综合音乐厅作品:瑞士贝耶勒基金会博物馆(Beyeler Foundation Museum)

标签:"高技派"的代表人物

诺曼·福斯特,当今国际上最杰出的建筑大师之一,被誉为“高技派”的代表人物,第21届普利策建筑大奖得主。诺曼.福斯特特别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共同存在,而不是互相抵触,强调要从过去的文化形态中吸取教训,提倡那些适合人类生活形态需要的建筑方式。

他认为建筑应该给人一种强调的感觉,一种戏剧性的效果,给人带来宁静。

著名建筑论文范文4

关键字:住宅;建筑;机器;城市

自古以来,房屋就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条件之一,“住”的问题一直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的发展与创新,从使用钢筋混凝土以来,世界各地的建筑经历了一个不同寻常的发展阶段,人类不断超越自身,建造了摩天大楼,甚至可以说钢筋混凝土建筑已经改变了世界的面目。四大建筑大师之一的勒・柯不西耶在他的著作《走向新建筑》中提出:“住宅是供人居住的机器”理论,这一理论深刻的影响了20世纪的城市面貌和当代人的生活方式,那么,在当代中国,我们应如何理解这一理论呢?

一、勒・柯布西耶和“居住机器”理论

勒・柯布西耶曾先后在巴黎著名建筑师贝瑞和柏林著名建筑师贝伦斯处工作过。贝瑞因较早运用钢筋混凝土而著名,贝伦斯以设计新颖的工业建筑而著名,他们对勒・柯布西耶后来的建筑方向产生了重要影响。勒・柯布西耶没有受过正规的学院派建筑的教育,因此从一开始他就受到当时建筑界和美术界的新思潮影响,这决定了他从一开始就走上新建筑的道路。

在《走向新建筑》这本书中他给住宅下了一个新的定义,他说:“住房是居住的机器…如果从我们头脑中清除所有关于房屋的固有概念,而用批判的、客观的观点观察问题,我们就会得到:房屋机器――大规模生产房屋的概念。”

柯布西耶称之为“居住的机器”中“机器(machine),”这个单词源于拉丁文和希腊文,原意是“技能(artilice)”和“装置(device)”“一个建造以用于产生某种特定结果的工具”。柯布西耶对“居住的机器”的提出揭示了“居住――怎么住?”这一“本质”的问题,他认为“给人类建构一个新的家园将无疑决定一个文明的特征”。“建筑是爱的行为,而不是场景和道具布置”。

在这里,柯布西耶将“住宅”和“机器”这两个原本不相关的词紧紧联系到了一起,我们可以理解为“住宅”或者说建筑就是人类制造出来供人类使用的一种工具(机器),它和汽车。手电筒一样,仅仅是一种工具。建筑可以使人类居住,遮风避雨,取暖,为家人生活和亲友团聚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可以说是人类生产出来的一种产品,其主要功能是要为人类服务。

二、“居住机器”理论应用

柯布西耶“居住机器”理论运用最经典的莫过于“马塞公寓大楼”。被设计者称之为“居住单元盒子”的马赛公寓,按当时的尺度标准是巨大的,通过支柱层支撑在3,5x2,47英亩面积的花园,大楼共有18层,有23种不同的居住单元,共337户,可供1500―1700名居民居住,提高了居民选择的自由度,突破了承重结构的限制,从单身住户到8个孩子的家庭,室内楼梯将两层空间连成一体,起居厅两层通高,达到4.8米高,3.66x4,80米大块玻璃窗满足了观景的开阔视野,在第7、8层布置了各式商店,如鱼店、奶店、水果店、蔬菜店、洗衣店、饮料店等,满足居民的各种需求,幼儿园和托儿所设在顶层,通过坡道可到达屋顶花园。屋顶上设有小游泳池、儿童游戏场地、一个200米长的跑道,健身房、日光浴室,还有一些服务设施――被勒・柯布西耶称为“室外家具”,如混凝土桌子、人造小山、花架、通风井、室外楼梯、开放的剧院和电影院,所有一切与周围景色融为一体,相得益彰。他把屋顶花园想象成在大海中航行的船只的甲板,供游人欣赏天际线下美丽的景色,并从户外游戏和活动中获得乐趣。

马赛公寓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建筑,在欧洲它立刻就被年轻的建筑师所仿效,对我国的建筑师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位于深圳市福田中心区北部的“雕塑家园”,它由深圳雕塑院和一栋31层的高层公寓组成,总建筑面积40315平方米,住户共有380户,户型全部是全复式,分上复和下复两种,5.4米通高的落地窗,两种对称排列(南北向)70平米小户型户型单位互为上下,即一个单位是卧房在上,厨房在下,而对面一套单位则是厨房在上,卧室在下,这种厨房放在复式单位的上层在深圳市住宅中是个创举。发展商将这种开放式厨房理解为改变厨房在整个家庭功能布局中一直处于后台的传统定位,实现对家务劳动价值的重新确认,由此创造一种新的价值理念。当然,新的设计思想某些方面与传统的生活方式必然发生着一些冲突,如进门就是像鞋柜一样排列在一侧的厨房,开放式厨房的适用性等等,这种家居生活方式只适用于某些特定人群。

雕塑家园创造了一个开放住宅模式,以街区平台代替围墙是对外部世界的开放,屋顶的公共运动场是雕塑家园住户之间的开放,没有一个个隔离起来的“小笼子”,大家共享一片蓝天,一池碧水,这多少与马赛公寓有着几分相似。

马赛公寓代表勒・柯布希埃对于住宅和公共住居问题研究的高潮点,结合了他对于现代建筑的各种思想,尤其是关于个人与集会之间的关系的思考。那里的居民都已经形成一个集体性社会,就像一个小村庄,共同过着祸福与共的生活。没有任何个人的牺牲,因为每一公寓单元都是隔音的,与周围的山光水色的环境保持直接的接触,拥有雕刻般的雄浑力量。

更重要的是:他把公寓的底层架空与地面上的城市绿化及公共活动场所相融,让居民尽可能接触社会,接触自然,增进居民之间的相互交往。他还把住宅小区中的公共设施引进公寓内部,如:商业街、游休憩绿地、娱乐设施等,使公寓成为满足居民心理需求的小社会,这些都值得当代的建筑师学习和借鉴。

三、当今中国城市中的住宅建筑

在我国,近些年由于经济的蓬勃发展,建筑业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各大中城市的住宅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但是在这些建筑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众所周知,中国地少人多,随着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城市的建筑用地已经是越来越少了,那么,如何在这种土地不多的城市中尽可能多的容纳更多的人而又不影响人居环境已经成为二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马赛公寓和深圳雕塑家园也给了我们一定的启示,我们应结合我国实际来做建筑,取长补短,将更适宜的理论应用于实际,通过上面我们关于国外大师的建筑理论的阐述,结合实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用尽可能少的资源解决尽可能多的问题,更多的利用自然,创造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这是当代设计师和规划师的责任。

著名建筑论文范文5

1.原始记录性价值。古建筑档案是还历史面貌之依据。古建筑如同其他历史文物一样,一旦毁去,将无法挽回,因此,建立一个统一的既能反映中华民族建筑风格又能反映出自身建筑特点的分门别类的古建筑档案体系,有利于对古建筑的维修、保养与利用。

2.依据凭证价值。古建筑的构造复杂,由于构件本身材质性能所限,再加以人为的破坏和自然营力的侵蚀等多方面的原因,古建筑必须经常保养维修,才能保护其年代久远[3]。为了对其进行科学的保护,需要在研究古建筑遗物的同时,配合相应档案资料的研究,两者互相作证、互相结合可以使研究成果更为可靠,更具有说服力。因此必须重视档案资料,发挥其依据凭证作用,应当要求达到万一这一建筑物全部毁掉时,能根据档案资料加以复原的程度。

3.参考决策价值。古建筑档案在古建筑保护中除了具有依据凭证价值,还具有参考决策价值。如文化部门在研究古建筑的历史、文化和艺术时,借助档案,便于了解古建筑的全貌与细节,或者对古建筑进行综合比较与分析;规划建设部门在研究古建筑价值,衡量哪些古建筑在城市发展中是否应该保留修复、拆除或者改造时,借助档案,便于进行反复研究并作出科学决策;设计施工单位在修复或改造古建筑时,借助档案,参照古建筑过去原貌细节,便于制定科学的设计与施工方案[4]。

4.科学技术价值。中国古代有着领先世界的建筑技术,而作为这些技术载体的古建筑档案也是浩如烟海、富有特色。研究古建筑档案的科技价值,不仅对档案管理工作具有借鉴意义,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建筑技术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科技资料。比如通过现存的样式雷图档,就可以看出清代皇室建筑完整的设计程序,无论是宫殿、陵寝还是园囿,都是先由算房丈量地面,再由样房里以掌案为首的“样式雷”进行设计,然后是设计绘制地盘尺寸样,即立样图并估算工料,呈奏钦准,而后实施[5]。

5.文化艺术价值。建筑不仅仅是技术科学,而且是一种文化艺术。中国古代建筑经过历史积淀,同时还吸收了中国其他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绘画、雕刻、工艺美术等,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体系,是人类文明共同的财富。当前各地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已日渐增强,在古建筑等物质文化遗产的修缮维护中,古建筑档案在体现其文化艺术价值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如对木(石)构件的更换,对碑文的复原,对建筑雕饰的修补不仅仅靠工匠的技艺和经验,将档案的原始记录利用于此,无疑能更真实体现该物质的历史、文化、艺术、科学价值。

二、古建筑档案工作

1.科学鉴定是确保古建筑档案真实性和准确性的首要环节。古建筑档案鉴定是指运用古建筑和档案学的理论和技术,科学地判定古建筑档案的真伪、是否准确、价值大小等。由于古建筑形成时间长,设计、施工、实测、历史考证和现状调查各步骤间隔时间久,经手人员多等因素影响,档案中记载的信息,特别是古建筑实测、历史考证和现状调查部分档案的内容只有经过后人的鉴定方能确定其真实性。根据《科学技术档案工作条例》规定,古建筑档案鉴定工作要在总建筑师或工程师的领导下,由相关专业的科技人员和档案人员共同组成。上述“三结合”的组织形式,适应了鉴定工作的实际需要,是古建筑档案鉴定工作经验的总结。

2.全面收集是保证古建筑档案齐全完整的有效手段。首先,改变古建筑档案不齐全的被动局面,从古建筑测绘入手,积极主动立项开展专题研究,保证古建筑档案的齐全完整。古建筑测绘的基本原则是:弄清历史沿革,保持建筑风貌,据实测绘。具体要求是:据实精确测绘,做到图物一致,测绘语言统一,凡是原古建筑物已无遗迹或遗址,而由测绘者根据各类材料绘制的建筑图,应注明原由;测绘图中反映不清楚的,应以文字、图表作补充说明。实测内容包括:总平面图;单体平面、立面、剖面图;单体台基、结构图;节点大样详图;屋盖结构图;特殊结构用料情况、截面尺寸、图例等。测绘所附说明包括:古建筑物的历史沿革;所处地理平面分布位置;各个立面照片及局部照片;现使用单位及使用情况;文物保护等级及保护方法,维护管理等有关规则;名人参观记录及名人题词;事故报告及处理情况记录;今后规划设想。对于图纸、文字说明难以反映的应采用录像、照片等方式予以补充[6]。其次,除了实测和现场拍照外,多渠道地对相关历史文字和图片信息进行收集,如档案部门保存的档案、考古出土和文博部门保存的档案、地面遗存的石刻档案、古人今人的科技建筑汇编、以相关著作等保存的史志著述等,有利于全面收集到珍贵的档案资料。

3.现代化管理手段是保护古建筑档案安全的重要途径。古建筑档案的寿命主要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内因即档案制成材料的耐久性,如发黄、变脆、褪色等现象,尤其是经过复印的图纸和文字更难保存,二是外因即档案保存环境与条件,如温度、湿度、光线、有害生物等都是影响古建筑档案寿命的因素。因此需要及时补救受损的古建筑档案,可采用防治结合的保护措施,一方面改善档案保管条件,防止或减缓自然环境中各种有害因素对档案的破坏;另一方面,运用档案保护技术对受损的古建筑档案进行修复、补救;此外,在生成古建筑档案时要注意对档案生成材料的规范要求,从源头上保护档案的安全,延长档案的寿命。另外要逐步实现双轨制管理,运用高科技手段,将纸质档案数字化,既有效保护古建筑档案的实体,也提高了档案利用效率[7]。

著名建筑论文范文6

9月9日,刚刚载誉归来的鸿茂控股携胡润百富,在上海浦东香格里拉大酒店召开了新闻会暨亚洲的生活态度(上海)论坛,近百余家媒体分享了他们的荣誉。新闻会上,胡润百富创始人、首席调研员胡润先生,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2003年IBM形象代言人顾晓鸣先生,香港著名的华裔跨界设计师马兴文先生,亚洲生活态度创意发起人、鸿茂八墅缔造者刘斌先生出席论坛讨论,阐述了他们关于亚洲生活态度的诠释,并与与会的媒体记者进行了充分的交流与探讨。

鼎强手盛会东方建筑耀“水城”

第12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于2010年8月29日(意大利时间)正式开幕。预展首日,来自中国的“鸿茂・八墅:亚洲的生活态度”项目――本次双年展的特别邀请参展项目,于威尼斯摩纳哥大运河酒店召开了参展启动仪式,并举行了“亚洲的生活态度-威尼斯论坛”。 “鸿茂・八墅:亚洲的生活态度”项目得以受邀参展排名世界三大艺术展首位的威尼斯双年展,象征着该项目的艺术价值得到了世界最高文化、建筑展示平台的认可,并跻身当代世界具有权威认可艺术魅力的建筑行列。

在新闻会中,8名建筑师携本项目进行了集体亮相。之后,“亚洲的生活态度・威尼斯论坛”隆重召开,作为以“亚洲的生活态度”为主议题的双年论坛,是继中国杭州举办首届后的第二届。本次论坛分为“影响世界的亚洲建筑”、“影响世界的亚洲生活”两个环节,分别由日本建筑师古谷诚章、胡润百富总裁吕能幸主持,除本项目的设计团队外,意大利托尼区官员Roberto Ciambetti、威尼斯副市长AntonioPa ruzzolo、著名地产人梁上燕女士、华裔艺术家马兴文先生等知名人士均参加了本次论坛,并对该项目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在双年展总主题“相逢于建筑”的旗帜下,本项目形成传承与创新结合的具有历史跨度的相逢,闪耀“水城”威尼斯。因具备独特艺术价值与影响力,在威尼斯参展的“鸿茂・八墅”还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等多家媒体予以跟踪报道。

传名画意境让梦想变成现实

在各国建筑大师云集的威尼斯双年展上,“鸿茂・八墅:亚洲的生活态度”项目成为众所瞩目的焦点,原因之一在于其与中国600年前的名画《富春山居图》结下的不解之缘。

元代大画家黄公望,晚年结庐富春江畔,并在这里创作完成了被誉为“画中兰亭”的传世之作《富春山居图》,画面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富春江一带令人陶醉的秋初景色:丘陵起伏,峰回路转,江流沃土,沙町平畴。云烟掩映村舍,水波出没渔舟。近树苍苍,疏密有致,溪山深远,飞泉倒挂。亭台小桥,各得其所,人物飞禽,生动适度。正是“景随人迂,人随景移”,达到步步可观的艺术效果。

数百年来,《富春山居图》的美丽景色,曾倾倒多少后人,得一居室,置身其间,更成为不少文人雅土的梦想,今夏慕名来到富阳的台湾著名水墨画大师李奇茂,还曾荫发奢望:买一小船,泛舟富春江,以此乐度余生。

六百年后的今天,鸿茂控股正是顺应了众人的心愿,在《富春山居图》原址起笔处,即今天的杭州的富阳市黄公望村推出“鸿茂八墅”群体建筑,沿袭画中意境,力图实现“新富春山居图”的精神延承与当代空间形态,让人们居住《富春山居图》,不再是梦想!得益于如此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鸿茂・八墅”始得众望所归地登上威尼斯双年展,赢得国内外人士的青睐。

得大师智慧 造现代建筑经典

“鸿茂・八墅:亚洲的生活态度”项目总占地400亩,一期由45幢别墅与1幢会所组成。该项目邀请了8+1名(8名建筑设计师、1名景观设计师)杰出的亚洲建筑师共同设计,由古谷诚章(日本)担任总设计师,由曹敏硕(韩国)、陈家毅(新加坡)、林履发(马来西亚)、汶纳(泰国)和中国的王兴田、俞坚、王路联袂设计,并由宫域俊作(日本)担纲景观设计,设计师们从不同的分主题出发。进行既差异又统一的原创设计。八位建筑设计大师,均积累了丰富的设计经验,可谓人人都能书写出璀璨一页。

担当“鸿茂・八墅”总设计师的古谷诚章,现为日本建筑学会副主席,其作品“长城脚下的公社”――《森林小屋》,曾跻身威尼斯双年展。陈家毅,新加坡著名建筑师,身兼2010上海世博会新加坡馆总设计师,他的作品“长城脚下的公社”――《双兄弟》,也参加了威尼斯双年展。韩国的曹敏硕,担任了2010上海世博会韩国馆总设计师,中国的俞坚,参与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题馆城市生命馆和中国馆贵宾区的设计。泰国的敦格里特、马来西亚的林履发,中国的王兴田、王路等,或人选中国最具影响力建筑大师,或执教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等,他们的集体加盟,无疑为“鸿茂・八墅”典定了成功的基石。

匠心独运的八位大师,依托天然浑成的美丽山水,以“风景、心灵、光阴”为主题,并延伸至八个子题――元、山、翠、季、台、谷、廊、节,各领衔一个子题的设计,将人们带八美妙的居住空间。 “鸿茂-八墅”秉承“亚洲的生活态度”,旨在打造“影响世界的亚洲建筑”,亚洲六国建筑师携手,更体现出这一理念。

饮各界盛誉 展亚洲生活态度

“鸿茂・八墅:亚洲的生活态度”项目是本届双年展中国唯一被正式邀请参展的实体建筑项目;也是继长城脚下的公社之后,时隔八年中国第二个正式受邀参展的民间项目;还是本届双年展亚洲唯一的由多国建筑师集群设计的项目。

在活动现场及后续的展示之中,首批来自世界各地的业内外人士参观了项目展示,该项目的亚洲概念得到了各界的广泛关注,其内在艺术价值得到来自全球顶级专业人士的高度认可,尤其得到了本届双年展总策展人、日本著名建筑师妹岛和世女士的热情赞誉。此外,“鸿茂・八墅:亚洲的生活态度”项目此次的参展画册还被威尼斯双年展图书馆、威尼斯顶级酒店――摩纳哥大运河酒店、月亮湾酒店永久性收藏,并在威尼斯各大书店热销。

在妹岛和世女士策展的总主题“相逢于建筑”下,本项目展现了一次独具特色的深度相逢:多角度体现了“亚洲建筑师”之间、“亚洲与世界”之间、“中国与世界”之间的一次主题式相逢:在社会、人性、历史、文明、环保等领域,传承亚洲及中国数千年的建筑文明,融合亚洲当代人居价值,穿越“历史的透明”,形成传承与创新结合的具有历史跨度的相逢。

策展人方振宁认为:“这些建筑不是国际样式的亚洲版,而是亚洲历史中一直存在着的多元价值的体现。亚洲建筑在持续的进行和发展,建筑师是属于那些最没有民族主义意识的群体,他们的跨国设计方式,让他们可以轻易的游走于异国文化之间。虽然大家各自的生活和文化背景很不一样,建筑设计的风格也不相同,但是源于亚洲的生活态度却有着惊人的一致。”

2010年适逢中意文化年,在被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誉为“世界上最华美之城”的东方威尼斯――中国杭州,“鸿茂・八墅:亚洲的生活态度”项目借威尼斯双年展平台,以一种更广泛的人文、社会关怀,让世界人们再次领略东方建筑的神奇和古老中国的魅力,充分诠释着城市之间在环境、建筑、文化上源远流长的历史交流与碰撞。

著名建筑论文范文7

出席这次会议的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两会会员及建筑业同仁约160人,出席研讨会的建筑界人士400余人。

在本次会议第一天的欢迎酒会上,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会长潘祖尧先生代表协会宣布协会第一个学术委员会――城市特色学术委员会成立。地址设立于上海同济大学。潘祖尧会长和许安之先生等评选委员向2005年世华建协学术奖金奖获得者:台湾潘冀建筑事务所主持人潘冀先生,部分2005年世华建协设计奖获得者:中国苏州九成都市建筑事务所主持人、著名中青年建筑师张应鹏先生;中国内蒙古新雅建筑设计事务所主持人、取得多项重要设计成果的中青年建筑师温捷强先生;日本HMA建筑师事务所总设计师、日本知名中青年建筑师广川成一先生(排名不分先后)赠送了2005年世华建协学术奖作品集。世华建协秘书长吴国力先生、名誉理事张钦楠先生、工程院院士魏敦山先生等人向支持本次会议召开的董丹申先生等我会会员也赠送作品集。

在世华建协理事会和会员年会上,与会者研究讨论了世华建协成立以来的各项工作发展,审议了年度财务报告i修改了会规中的部分条款;吸收了新会员,制定了明年的活动计划。大家相信,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将不断发展壮大,将联系全世界的华人、华裔建筑师使华人建筑师的创作水平提升到新的高度。

在其后的学术研讨会中,有6位来自世界各地的非本会建筑师就《城市更新》这一民众十分关心的课题进行了学术演讲。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副主席、著名英国建筑师丹尼斯・夏普先生;著名日本学者齐木崇人先生,荷兰籍新加坡建筑师孟大强先生以及国内著名中青年建筑学者刘家琨先生、张松先生,王建国先生等就世界和中国城市的发展深刻阐述了作为人类生存基础的城市在更新、进步的过程要注意的问题和建筑师的责任。围绕这一主题,十几位获邀请的我会嘉宾在会议上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并发表了各自的学术见解。与会者均感获益非浅。许多与会者认为这是一次务实的、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会议。 (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秘书处 供稿)

桑姆・梅恩(Thom Mayne)设计巴黎最高的摩天大楼

11月27号,Unibail开发公司选定了美国获奖建筑师桑姆・梅恩(Thom Mayne)设计的位于巴黎城市西部的最高的摩天大楼。梅恩的方案击败了其他九位著名建筑师,包括英国的Norman Foster,法国的Jean Nouvel,其作品呈弯曲的、300m高的动力靠部分风承担的建筑。

梅恩先生说:“这是一个标志并是巴黎主要建筑中的一个。”建筑物称之为灯塔,将矗立于许多法国顶级公司的基地――拉德芳斯商务区。

工程预计于2012年完工,耗资12亿美元。它将成为巴黎最高的办公建筑,超过180m蒙特巴那斯塔(MontparnasseTower)但低于324m的埃菲尔铁塔。(本刊)

江苏美术新馆奠基

2006年11月6日,江苏美术馆举行了奠基仪式。建成后的美术新馆将是南京市的另一座现代标志性文化建筑。它将承担各种重要的美术展览和文化交流活动。

江苏美术馆位于南京市中山东路中央饭店东侧,总统府的南侧,总建筑面积约25000m2,建筑高度24m。总投资2亿人民币。这是德国KSP Engel und Zimmermann建筑设计事务所,既中国国家图书馆的之后的另一个重要的文化建筑设计项目。(本刊)

《当代中国建筑师彭其兰建筑与绘画作品集》出版

彭其兰,广东陆丰人,国家注册建筑师,荣获国务院特殊津贴,国家突出贡献专家,中国建筑学会人居环境专业委员会委员,深圳市建筑师学会常务理事,入选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国际名人录”第26卷(1998年)。

本书是彭其兰40多年间建筑创作和绘画作品的合集。第一部分是建筑设计和方案,包括工业、办公、商务、文教、旅游和居住建筑,共50项;第二部分是绘画作品。全书有建筑画、国画、油画、水彩、水粉和速写等,总共138篇。书中并附“其兰自叙:我的经历与体会”以及师友们所写的专稿,对其创作思想有中肯的阐述和评说。书中绘画作品与建筑作品交相辉映、珠玉并陈,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解读彭先生的建筑创作。作为一位建筑师,他始终保持着高涨的创作热情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建筑设计中,即讲求使用功能与经济技术的科学性,又追求建筑艺术的独创,并不断超越自己,广泛尝试。此外在建筑创作中,他还始终保持着一个艺术家的心态,他既是一位专心致志的建筑师,又是对绘画酷爱入迷的业余画家。他把对绘画艺术的把握和感悟,全都倾情于建筑创作实践之中。他的绘画创作情感浓郁、别具风韵,排除了世俗功利的矫丽浅薄,显的更为质朴纯真。绘画艺术也成为他建筑艺术创作用之不尽的滋养和借鉴。

彭其兰先生还在不断的对建筑和绘画创作进行新的探索,相信当人们读完这本书,并期待着他的新作时,一定会为他的建筑创作与绘画艺术而高声喝彩。(本刊)

新疆建筑设计研究院成立50周年

金秋十月,清风送爽,在喜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57岁华诞之际,新疆建筑设计研究院也迎来了自己50岁的生日。10月26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建筑设计研究院建院五十周年庆典大会隆重召开。来自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人民政府、自治区建设厅、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有关单位的领导以及来自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中建西北设计研究院、新疆建工集团等建筑行业兄弟单位的代表也出席了大会。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马国馨书写了贺词,以示祝贺。《建筑创作》杂志社向新疆院赠送了精美的图书。庆祝大会上,新疆院院长席建立及国家勘察设计大师、新疆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孙国城也发表了讲话,一些新疆院的老建筑师也发表了感言。

新疆建筑设计研究院成立于1956年,是新疆最大的国家甲级建筑勘察设计单位。50年的风霜雪雨,50年的艰苦奋斗,新疆建院人励精图治,为新疆大地的建设描绘了美好的蓝图,为新疆人民的美好生活奉献了自己的心血和汗水。乌鲁木齐人民剧院、新疆博物馆,新疆人民会堂、新疆科技馆、新疆迎宾馆、中银广场、海德酒店、新疆国际大巴扎、乌鲁木齐国际机场新航站楼等各个年代的建筑精品,印证了新疆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展示了新疆院的发展历程和50年的辉煌成就。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疆院坚持走现代化建设与地方民族风格相结合的设计创作道路,在吸收、借鉴、继承新疆各民族传统建筑文化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创作设计的一大批建筑工程项目在全国和自治区优秀设计评选中连连获奖。在面临西部大开发的良好机遇和建筑创作的繁荣时期,新疆院将以崭新的设计理念,本着“科学管理、精心设计、质量第一、顾客满意”的质量方针,设计出更多的优秀项目,为繁荣新疆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做出新的贡献。(魏凤娇)

致歉:

著名建筑论文范文8

论文关键词:建筑物;无形资产;知识产权

建筑物不仅仅为我们遮风避雨,而且它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它是许多艺术形式的载体。建筑作品的创作者享有著作权,而且在商品经济时代,这些艺术作品还可以在获得著作权人许可的条件下,注册为商标。可是,建筑师被认为是“修房子”的工匠其智慧成果的结晶——建筑物的知识产权没有充分得到利用和保护。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财产价值的重心逐渐由有形的物质资产转向无形的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日益显示出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建筑物上的知识产权有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

一、建筑物上的知识产权

(一)建筑物上的著作权

并不是所有的建筑物都能享有著作权的保护只有建筑物成为建筑作品时,才能享有著作权。但是中国对建筑物进行著作权的保护只是最近几年的事。1991年著作权法没有明确将建筑物纳入受保护的范围,但实施条例在定义“美术作品”时,却列入了“建筑”等造型艺术作品。这实际上是以美术作品的方式提供了对于建筑物的保护。2001年修订著作权法时,则在著作权法中明确规定了对于建筑作品的保护。在实践中,已有建筑作品的司法案件,例如,2003年北京枫丹丽舍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和北京爱立斯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诉北京天龙苑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一案引起人们的关注,人们不仅要问,建筑“盗版”能界定吗1372008年审结的保时捷股份公司诉北京泰赫雅特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案被认为是确定建筑作品侵权的第一案。

对于什么是建筑作品,按照我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的规定,建筑作品是指以建筑物或者构筑物的形式表现的有审美意义的作品。从这个定义中,可看出:(1)建筑作品是指“以建筑物或构筑物形式表现”的作品,也就是说,在我国著作权法中,建筑作品不包括建筑设计图和建筑模型。(2)建筑作品是有审美意义的作品。但这里所说的审美意义应当只是一种笼统的或中性的说法。因为美的概念总是因人而异,因时代而异。

可见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的规定并没有揭示出建筑作品的实质,即著作权法保护的建筑作品的客体是什么?建筑作品与文学作品、美术作品的区别是什么?建筑作品取得著作权保护的条件是什么?这些问题都没有回答。

建筑作品与文学作品、美术作品一样,享有著作权法保护的是思想的表达,不过,对建筑作品而言,是建筑设计思想的表达。例如《美国版权法》第101条规定,“建筑作品指以任何物质表达方式体现的建筑设计,包括建筑物、建筑规划或图纸。建筑作品含设计的总体形式以及设计中的内部空问构成,但不包括个别的一般特征”。也就是说,建筑作品是通过不同形式对建筑的设计的表述,换句话说,著作权法所要保护的是建筑设计——建筑思想的表达。建筑物、建筑规划或图纸等只是建筑作品的有形载体方式。因而把建筑作品简单理解为三维的建筑结构、建筑设计图、建筑模型等,都是错误的。建筑作品可以通过不受保护的构筑建筑的要素如砖瓦木材等进行选择、协调或编排,而体现其建筑思想,从而受著作权法的保护。

(二)建筑物上的商标权

从时间上看,世界上最早在商标法中明确规定保护立体商标的是法国(1857年),但是直到1991年1月4日法国新商标法才对立体商标和颜色商标进行了补充规定,并编入法国知识产权法典L711—1条,其中规定“商标是指用以区别自然人或法人的商品或服务并可以用书写表示的标记。尤其可以构成这样的标记,包括:……图形标记,例如外形,尤其是商品或包装的外形,或者标示服务特征的外形……颜色的排列、组合及色差”。标示服务特征的外形可以作为商标保护,从而填补了一个法律上的空白。尽管司法判例早就承认对服务商标的保护,但有一个问题一直悬而未决,那就是,建筑物的外形,是否可以作为在该建筑物内所提供服务的商标。法国最高法院认为,只要建筑物的外形相对于所提供的服务足够明确且没有关联,那么将该建筑物特殊的外形作为商标注册,在法律上是完全可能的。

在美国,商品的包装和外观设计‘可以作为商标,餐馆和其他的零售店的装饰可以作为商标外观而受保护。从目前笔者收集的资料可以看到,美国是最早对建筑立体商标提供法律保护,而且也是建筑注册为立体商标最多的国家。早在1937年,第六巡回法院在白塔连锁公司(WhiteTowerSystem,Inc.)诉白色城堡饮食连锁公司(WhiteCastleSystem ofEat—ingHousesCorp.)一案中就指出被告在相同地理区域,用一个白色城堡模型,是为了搭原告的“便车”,利用他人商标上的商誉获得利益,是侵犯商标权的行为。在1968年GrifsofAmerica,Inc.一案中,法院认为一个三维建筑的外形如果能作为一个标志就能够注册为商标。到目前为止,美国将近100座建筑物已经注册为商标。

在美国和其他一些国家将很多独一无二的建筑(这些建筑往往被认为是当地的地标性建筑)作为商标注册或申请。这些建设物登记注册为商标的很多,在美国有花旗集团大厦(theCiticorpbuilding)、克莱斯特大厦(theChryslerbuilding)、洋基体育场(YankeeStadium)、洛克菲勒广场(RockefellerPla.za)、帝国大厦(theEmpireStateBuilding)、海峡花园(theChannelGardens)、古根汉姆博物馆(theGuggenheim Museum)、大都会歌剧院(Metropolitan OperaHouse)等。在英国有马尔伯勒公爵的布莱尼姆官(Blenheim Palace)、德文郡公爵的查茨沃斯庄园等作为三维立体商标登记注册。在委内瑞拉有加拉卡斯“LaPrevisora”保险公司的建筑和钟楼作为三维立体商标登记注册。

我国在2001年修订《商标法》第8条规定:“任何能够将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商品与他人的商品区别开的可视性标志,包括文字、形、字母、数字、三维标志和颜色组合,以及上述要素的组合,均可以作为商标申请注册。”这是我国首次将三维标志,也就是通常所指立体商标,列入可申请注册商标的行列。目前,我国还没有以建筑物申请体商标的案例,但是根据我国《商标法》并没有排除建筑物立体商标,只要一个建筑物的外形能够标示相关的服务,具有显著性,就可以注册为商标。

(三)建筑物上的外观设计权

《专利法实施细则》第2条第3款规定,专利法所称外观设计,是指对产品的形状、图案或者其结合以及色彩与形状、图案的结合所做出的富有美感并适于工业应用的新设计。该条款规定了外观设计专利保护客体的范围,只有符合上述属性的外观设计才能获得外观设计专利权保护。

一个建筑首先映人眼帘的是它的外形,通过建筑的外观感受它的内涵。尼尔森·占德曼在《哲学在艺术中的地位》中说:“建筑物只有在某种程度上具有标识、传意、象征功能时,才是一项艺术作品。”而建筑设计师往往通过建筑的外观表达自己的建筑意象。例如勒·柯布西耶在提出将朗香教堂设计为“上帝的听觉器官”后,充分选用自己从平时积累而来的经验和感觉,较感性地确定了初步的建筑意象。盖里在设计某“监狱”时,凭借其对自然形态的积累和想象,把建筑意象形象化为“鱼和蛇”,使得建筑形象具有了象征意义。这些建筑外观,改变了以往传统观念中的教堂和监狱的形象,让人耳目一新。

也许有人认为,建筑物不足动产,也无法批量生产,所以不适合当做工业产品来保护。我们认为,首先用工业品的判断标准,不是以是否动产,而是以能否用工业的手段生产制造出来为标准。建筑物显然是可以用工业的手段制造搭建出来的。其次,能否批量生产也不能成为建筑物受外观设计专利保护的障碍。表面上看,建筑物由于地理环境等诸多因素影响,不能够大批量的生产,但是,建筑物本身的特点又决定了许多大的设计正是由多个细节共同组合而成的,而这些组成部分并不受大环境的制约,完全可以用在许多不同的场合,这一点,在建筑师进行窗、门、楼梯、装饰图案等的设计时,尤为明显。因此建筑物不仅可以受到外观设计专利的保护,而且保护起来还具有无比的优越性。

二、建筑物上的知识产权的权利人

(一)建筑作品的权利人

不管是1991年著作权法及其实施条例还是2001年修订的著作权法及其实施条例,都没有规定建筑作品的作者是谁。因而有人就认为,建筑作品的作者是所有的参加者(建筑师、其他专业设计人员、工程技术人员、房地产开发商)和业主。如有人认为:“建筑作品与影视作品相比,无论在物权关系还是创作人员的组合上都有惊人的相似。在物权关系上,建筑作品的所有者是业主,影视作品的所有者是制片人。业主和制片人与其他创作人员的关系实际上是委托与被委托或雇用与被雇佣的关系。在创作过程中,业主和制片人都位居于‘总体策划’的地位,其下分别形成了以建筑师和导演为中心的创作集体。”诚然,以建筑物或构筑物的形式表现的建筑作品是由建筑师设计、施工单位建筑、房产开发商投资然后转移给业主的,业主取得建筑作品的所有权是无可置疑的。但是建筑师、施工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和房地产开发商谁有权取得该建筑作品的著作权呢?像众所周知的悉尼歌剧院,从策划兴建到国际建筑设计竞赛选定方案,从破土动工到工程最后的完成,历时14年,耗费巨额资金,其问多少复杂而困难的技术难题,都是在建筑师、其他专业设计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完成的,而且如果没有房地产开发商的参与、调度和资金保障,仅凭建筑师,也难以通过建筑物的形式展现出来。这是不是就意味着其他专业设计师、工程技术人员、房地产开发商就享有著作权呢?下面分别进行分析:对于其他专业设计师,如果他的设计在概念上与建筑物是分离的,并且不是建筑物的功能性及建筑元素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那么它可对自己的设计享有著作权保护,例如建筑师设计一栋大楼,请园艺师设计了大楼顶部的花园阁楼,如果此花园阁楼具有原创性,园艺师可对此花园阁楼申请著作权保护;但是如果花园阁楼是建筑物功能性及建筑元素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就不能享有著作权的保护。对于施工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他只是运用其建筑技术把建筑设计以建筑物或构筑物形式体现,没有原创性,不能对建筑作品享有著作权。至于在建设过程中,对技术难题突破的贡献,可通过专利法来保护。房地产开发商对建筑作品不享有著作权,虽然没有他的投资,就不可能以建筑物或构筑物的形式表达建筑师有创意的建筑设计,但著作权法保护的是智力成果而不是投资。对于影视作品的著作权归属,世界各国的著作权法有不同规定。但有一点类似,即制片人掌握影视作品的发行权与复制权,原因在于制片人对影视作品的投资,不是要占有影视作品,而是通过其发行获得利益。但是房地产开发商对房地产的投资,其目的是要占有建筑设计的表现形式——建筑物或构筑物,通过对建筑物或构筑物的经营来获利。建筑师才是建筑作品的作者,因为是他的创意才使建筑物具备了原创性的没计元素进而能够取得版权,所以美国版权法一般都不认为建筑物是雇佣作品,而是直接认定建筑师或他的事务所为建筑作品的作者。此外,美国建筑师协会所制定的标准建筑合同文本中明确地指出了建筑师为建筑作品的版权所有者,而房地产开发商得到的是一个非专属性的许可使用权。

在建筑作品著作权人的认定过程中,还涉及到著作权人是单位还是个人的问题。依照我国建筑师职业制度,建筑师的创作活动是以设计单位为依托的。在设计过程中,单位的组织协调和创作意志是各不相同的。我国的设计单位的改革正在进行中,故应分别对待。一部分设计单位,只负责工程的承接和图纸的规范审查,就很难说具有组织协调和创作意志;还有一部分设计单位,对方案进行集体创作,这一创作模式甚至已成为其创作风格(这种现象在某些国外的知名事务所比较常见),这种情况下,单位应被视为作者(著作权人)。

(二)建筑立体商标的权利人

商标是将某一厂商所提供的商品或服务与其他厂商所提供的商品或服务区别开来的标记。商标的权利人是商标的注册人或者使用人,建筑立体商标的权利人不是该建筑的设计师,而是把该建筑和一定商品或服务联系在一起,使该建筑能标示某种商品或服务,体现其商誉的该商晶或服务的提供者。贝律铭是美国俄亥俄州克利夫兰的摇滚音乐名人堂的设计者,但他不是名人堂立体商标的拥有者,其拥有者是博物馆的经营人。

建筑立体商标的所有人与建筑的所有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有些情况下,一个建筑的所有人和该建筑立体商标的所有人是相同的,如克莱斯特大厦(theChryslerbuilding)的所有人和该建筑立体商标的所有者都是克莱斯特汽车公司。但是,在有些情况下,建筑立体商标的所有人与建筑物的所有人是分离的。建筑物往往是城市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建筑物的所有人不能阻止对其建筑物的无形资产的利用。

例如在美国CecereV.R.J.ReynoldsTobaccoCo.一案中,法院认为建筑物的所有人和居民不能阻止一家烟草公司利用其建筑提高某一烟草的品牌…。

(三)建筑外观设计的申请权利人

专利申请权是专利法的特有概念。只有享有申请权的人,才有资格获得专利权,因而专利申请权主体的确定是专利权主体确定的前提和核心内容。

根据我国2008年新修订《专利法》第6条规定,原则上,职务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的权利属于单位,但是有合同,对申请专利的权利和专利权的归属做出约定的,从其约定。非职务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的权利属于发明人或者设计人。第8条规定,两个以上单位或者个人合作完成的发明创造、一个单位或者个人接受其他单位或者个人委托所完成的发明创造,除另有协议的以外,申请专利的权利属于完成或者共同完成的单位或者个人。依照我国建筑师职业制度,建筑师的创作活动是以设计单位为依托的,因而建筑外观设计应属于职务发明创造。

虽然绝大多数的建筑物都是房地产开发商委托设计单位设计,但如果没有约定,该外观设计的专利申请人应为设计单位。在申请通过审查后,该外观设计的专利权人就是设计单位。

三、建筑物上的知识产权的利用

1.加强宣传,知道权利的存在

虽然我国《著作权法》、《商标法》、《专利法》并没有否定建筑物上的知识产权,但是日前对其利用并不充分。一方面,权利人不知道权利的存在,例如,我国建筑业对建筑师的署名权不重视,往往建筑物的介绍中没有提到建筑师的名字,建筑物的铭碑上刻有施工单位,即使有设计栏,只有设计单位,而没有设计者的名字。另一方面,企业没有重视无形资产的利用。例如,对建筑物只是作为固定资产登记入账,没有开发建筑物的无形资产,没有把其上的无形资产登记人账。

目前中国对建筑物上的知识产权的忽视,造成大量建筑作品的抄袭和仿造,导致建筑式样的贫乏,没有创新的建筑设计充斥着建筑领域,极大挫伤了建筑师没计创造的积极性,也妨碍了建筑设计业和建筑开发业的发展。

2.重视建筑物上的无形资产权利的申请

在知识产权中,除著作权是作品完成以后,作者自动获得外,目前,按照中国法律,商标和外观设计要经过注册或申请才能获得。而且建筑注册为立体商标后,可以涵盖其平面商标。例如大都会歌剧院(MetropolitanOperaHouse)登记注册时,就包含该剧院外观的二维形象。如果具有独特风格的建筑只是作为遮风避雨的场所,没有把其外观与商业紧密联系,就有可能被他人注册为平面商标。许多平面商标的主要内容就是著名建筑古迹和地标性建筑。例如在德国,一些商标是由平面的著名建筑纪念碑或地标构成被注册登记,包括Kyfhauser纪念碑、克莱斯勒大厦、埃菲尔铁塔、比萨斜塔、自由女神像和中国的长城等。在美国,超过50个商标以埃菲尔铁塔为主题,而在联邦登记注册。

著名建筑论文范文9

建筑是一种诗意的连结!

——斯蒂文·霍尔建筑是用石头写成的史书!

—— 雨果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歌德

无数名人曾用自己的感知来形容建筑文化,而美妙的建筑历来被誉为凝固的音符,它保存着人类文明中那些最动人心魄的旋律;金字塔的永恒、古希腊廊柱的经典、古罗马穹顶的宏阔、巴洛克建筑的雍容、古典主义建筑的理性、现代主义建筑的实用......徜徉建筑艺术殿堂间,行者便可聆听天籁之合奏,惊叹宇宙这浩茫。因为建筑就如同一个国家、一座城市的眼睛。

建筑,无论是从实体还是从其学术的概念来讲,它都在证明着自己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产品,它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类型的代表,它沉淀着人类文明发展的步伐,是人类文明的一部“石头的史书”。作为人类劳动的最主要的创造物之一的建筑,可以说是构成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建筑文化的价值,就是建筑的社会文明价值,是建筑的格调和责任,是一个社会总的生活模式、生活水平和生活情趣的写照。建筑活动这一人类共有的活动,由于地域环境、人文因素、社会条件的影响,世界各地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具有地方的民族的特色建筑文化。

建筑是有情感的,而建筑的生命就是它的美。这对人类是很重要的。对一个问题如果有许多解决方法,其中的那种给使用者传达美和情感的就是建筑。一生钟情于中国建筑的林徽因曾这样讲述她心中对于建筑的不舍:“漫长的人类文明历程,多少悲壮的历史情景,梦幻一般远逝,建筑文化却顽强地挽住了历史的精神气质和意蕴。它会以一个民族所特有的风格,向你讲述这个民族的历史,讲述这个国家所特有的美的精神。”

跟着建筑去旅行

建筑旅行,不仅是建筑人甘冒身心劳顿之苦却又乐此不疲的宿命,更是普通人感受一个城市的文化最直接也最浪漫的过程。正如世上有了人类,便有了建筑。穿越历史而来的建筑,有些仍然存世,有些已沦为废墟。依然挺立的建筑渗透出沧桑感,毁掉的建筑更从记载或废墟中传唱出阵阵悲歌。这其中,建筑度过了怎样的荣辱历程,人类又经历了怎样的精神变迁和磨砺,建筑的状态本身就是一个见证。穿梭于城市的大街小巷之中,在一砖一瓦中亲自体验到时光与历史的杰作,建筑之旅既是一种情怀,也是认识历史与人生的另一种方式。

有很多喜爱建筑旅行的人必去的城市,他们要么保留有大量古建筑,散发着强烈的古典气息,要么矗立着无数现代、后现代风格的大厦,还有一些则体现了古典与现代的完美融合。如果你喜欢旅行,那么不妨到这些城市看一看,相信你一定不会失望。

西班牙 巴塞罗那

你是不是很喜欢用相机记录旅途中的风景?那么当你来到巴塞罗那时,请记得多带一张记忆卡。巴塞罗那凝聚了众多全球最伟大的建筑师的心血,古往今来,一直如此,因此这座城市也拥有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城市面貌。安东尼·高迪的米拉公寓、奎尔公园和圣家族大教堂,是不得不看的建筑。此外,你还要去巴塞罗那通讯塔看看当代建筑师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的作品,然后再到奥运港去看看弗兰克·盖里设计的冲孔金属鱼雕塑。最后,你可以在Las Ramblas大道漫步,这是城中最著名的一条街道,也是一条繁华的商业街,就坐落在城中哥特式建筑林立的区域。所以,你不仅可以散步、购物,还可以欣赏街道两旁 的古建筑。在巴塞罗那,古典与现代建筑完美融合,因此,这座城市也就当之无愧地成为世界第一大建筑之城。

美国 芝加哥

风城芝加哥不仅盛产超级美味的热狗和热情永不消退的球迷,更是公认的美国现代建筑的摇篮。1871年,一场大火把城中2000多英亩的建筑都化为灰烬。因此,大火之后,芝加哥便有了大片空地需要建设,于是建筑师们纷纷来到这里,创造出许多全球最值得纪念的建筑。现在,芝加哥城内摩天大厦鳞次栉比,事实上,“摩天大厦”这个词就是在这里诞生的。

城中的地标性建筑包括:美国第一高建筑西尔斯塔;三角形的箭牌大厦,著名的箭牌口香糖公司总部就设在这里;和马里纳城,因为形状很像两根玉米,所以很多人称之为玉米大楼,它还曾经出现在威尔可合唱团的专辑《北方佬客栈的狐步舞》的封面上。除了以上这些, “明星建筑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的住所和工作室也设在芝加哥,当然赖特设计建造的很多作品也坐落在这座城市。另外,芝加哥城有一座巨大的千禧公园,而公园中的中心建筑就是由著名建筑师弗兰克·盖里设计建造的。

阿联酋 迪拜

有没有觉得建筑起重机总是不够用?那就来迪拜看看吧,你就能找到答案了。据估计,全球1/4以上的建筑起重机都在这个建筑之城里没日没夜地工作着。迪拜不仅拥有林立的摩天大厦,还拥有据称为全世界唯一的一家七星级酒店帆船酒店,它是全世界最高的酒店,从远处望去,酒店大楼就像是张开的船帆。不过,放在迪拜市内的摩天建筑群中,帆船酒店也就并不怎么抢眼了,因为这里还有海德帕利斯酒店——世界上第一家水下酒店;迪拜布尔吉塔——世界上最高的建筑;迪拜乐园——个具有迪斯尼乐园风格的游乐园,有望打破迪斯尼乐园在这一领域中的垄断地位。如果你想看看未来的乐园是什么样子 ,那么就到这里来吧。

法国 巴黎

漫步在巴黎的街道中,你会觉得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艺术博物馆。这里有各种古典风格的建筑,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风格,从新古典主义到新艺术运动风格,但这些并不是巴黎的全部,因为巴黎的现代建筑也同样让人惊叹,而且正是它们的存在不断提醒着人们巴黎并不仅仅是一个记录了历史的博物馆。

巴西 巴西利亚

在不到4年的时间里,这个城市就从纸面上的一个设想变成了巴西活生生的、美得令人窒息的首都。建造这个城市的设想最初是由著名城市规划师卢西奥·科斯塔在1957年提出,而城市中建筑则均由建筑师奥斯卡·尼迈耶设计。按照规划,整个城市呈现出十字架的形状,但是如果从空中俯瞰就会发现,这个城市其实更像是一只展翅的蝴蝶或一架飞翔的飞机。尽管这一设计曾遭到不少批评,但却赢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青睐,被定为世界遗产之一。这座建筑之城中有很多值得一看的建筑,其中包括:阿尔瓦拉多宫,巴西总统的官邸就设在这里,还有共和国文化大厦、圣母大教堂、三权广场等。

意大利 佛罗伦萨

佛罗伦萨这座建筑之城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发源地,因此城中的建筑大部分都体现了文艺复兴风格。比较著名的建筑包括:市政厅维奇欧宫、陈列有米开朗基罗名作《大卫》的艺术博物馆;Uffizi画廊,里面陈列着很多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除此之外,这里还有很多著名的教堂,比如欧洲第四大教堂圣百花大教堂和圣十字教堂。不过佛罗伦萨最独特的景点还是城中的旧桥,这是一座中世纪的桥梁,桥的两侧都盖满了店铺。

希腊 雅典

人们常说,西方现代文明发源于古希腊文明,而古希腊文明就发源于位于雅典的雅典卫城,也正是因为雅典卫城的存在,雅典这个城市才充分展现出它的建筑特色。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一根根希腊罗马式的柱子支撑着著名的帕特农神庙,柱子顶端还雕刻有复杂的装饰。你可以把所有时间都花在这座古老的卫城里,不过如果你觉得还不过瘾,那就去看看雅典学院,一座融合了现代风格的古典希腊罗马式建筑;还可以参观一下前几年刚刚翻修过的雅典奥林匹克体育场。雅典的魅力就在于她的古建筑,也正因如此,雅典成为了十大建筑之城之一。

意大利 罗马

跟雅典一样,罗马也因为是古典文明发源地而具有了独特的建筑特色,城中的最古老建筑早已闻名于世:古罗马斗兽场、万神庙、古罗马广场和维纳斯罗马神庙。而一些年头短那么一点的建筑也不甘落后,也吸引了众多游客,比如位于梵蒂冈城的圣彼得广场、西斯廷礼拜堂和维克多伊曼纽二世纪念碑。

德国 柏林

自从1989年柏林墙倒塌以后,柏林这个城市就开始花大力气改造城中建筑,其中几个著名的项目包括:德国国会大厦,这座建筑在战时曾是纳粹议会所在地,现在,经过改造大厦有了一个新的玻璃穹顶;波茨坦广场区,这一区域一度被人们遗忘,经过重新设计以后又焕发了新的生机,尤其是坐落在广场上的索尼中心,吸引众多游客驻足;还有戴姆勒·克莱斯勒区,这一区域仅用了五年时间就完成了所有建设。另外,其他值得一看的建筑还包括:新建的、现代化的英国大使馆和由丹尼尔·里伯斯金设计的犹太人博物馆。柏林市内同时也有很多古典建筑,比如新古典主义的“旧博物馆”、博德博物馆和曾经作为市政厅使用的“红色市政厅”。

中国古建筑 最诗意时光之旅

在中国这样一个地域辽阔的、有着五千年悠久文明史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一套完整的建筑体系和有着自己特色的建筑文化是勿庸置疑的。中国建筑的文化有自己的特色并且丰富多彩,比如从珠江流域的岭南建筑文化、四川地区的山地建筑文化到的藏居、羌族的碉楼建筑等等,这些都体现了中国建筑文化中人与建筑、与环境融合以及“天人和一”的哲学理念,正是在这些文化思想的指导下,中国的建筑形式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如颇具有华丽气质的北方四合院、开敞的苗族吊脚楼、秀丽的傣族竹楼和黄土高原的窑洞等。

而传统的中国几大系别的古建筑,更堪称认识中国历史的另一种方式。它们并不存在于虚幻的梦中的世外桃源,而于现实中大量存在于我们的城市与乡村之中。

宫殿城墙 紫禁城之巅

古代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宫殿建筑则是其中最瑰丽的奇葩。不论在结构上,还是在形式上,它们都显示了皇家的尊严和富丽堂皇的气派,从而区别于其它类型的建筑。几千年来,历代封建王朝都非常重视修建象征帝王权威的皇宫,形成了完整的宫殿建筑体系。作为典型代表北京紫禁城,是明清两朝皇宫,即如今北京的故宫。明代皇帝朱棣沿用元朝大内宫殿旧址而稍向南移,以南京宫殿为蓝本,代表了皇家最气派的宫殿建筑。

锦绣园林 苏州四大名园

苏州园林吸收了江南园林建筑艺术的精华,是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理所当然被联合国列为人类与自然文化遗产。苏州园林善于把有限空间巧妙地组成变幻多端的景致,结构上以小巧玲珑取胜。网师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统称“苏州四大名园”,素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之誉。苏州园林代表了中国私家园林的风格和艺术水平,是不可多得的旅游圣地。

亭台楼阁 山水点缀

在中国旅游和观赏名胜古迹,常常会遇到亭台楼阁等建筑物,这些建筑物坐落在奇山秀水间,点缀出一处处富有诗情画意的美景。亭是一种有顶无墙的小型建筑物。有圆形、方形、六角形、八角形、梅花形和扇形等多种形状。中国的亭子大多是用木、竹、砖、石建造的,如北京北海公园的五龙亭、苏州的沧浪亭等。廊是园林中联系建筑之间的通道,它不但可以遮阳避雨,还像一条风景导游线,可以供游人透过柱子之间的空间观赏风景。北京颐和园中的长廊,是中国园林中最长的廊,长廊的一边是平静的昆明湖,另一边是苍翠的万寿山和一组组古典建筑。榭则是建在高台的房子,榭一般建在水中、水边或花畔。建在水边的又叫“水榭”,是为游人观赏水景而建的,如北海公园的水榭、承德避暑山庄的水心榭等。两层以上金碧辉煌的高大建筑则被称为楼阁,可以供游人登高远望,休息观景;还可以用来藏书供佛,悬挂钟鼓。在中国,著名的楼阁很多,如临近大海的山东蓬莱阁、北京颐和园的佛香阁、江西的滕王阁、湖南的岳阳楼、湖北的黄鹤楼等。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