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通信传输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4-08 11:31:03

通信传输论文

通信传输论文范文1

作者:王伟何涛强生杰单位:兰州交通大学

数据输入后先转化成ASCII二进制码进行传输,通过调用m序列生成函数进行相加,产生扩展后的数据,然后将扩频码转换为BPSK(1,-1)序列,数据传输时进一步将BPSK双极性转换到单极性,最终在数据输出端进行m序列解扩,再结合解调过程将ASCII二进制码转换为输出数据。从图3(b)中可以看出数据展宽后可以明显降低信号功率密度,调制后传输的信号和白噪声具有很大的相似度,可以实现高隐蔽性传输。从图3(c)和图3(d)对调制信号包络,相干载波相位模糊度及其对解调数据的影响等性能对比,得出BPSK调制出传输过程中具有高的抗干扰能力和频谱利用率。最终解扩和解调后的输出数据(e)和输入数据图3(a)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可见此扩频方式具有很强的抗干扰性。

理论优势(1)抗干扰能力强。直接扩频通信系统中,解扩器端输入与输出信号功率保持不变,而对于干扰信号解扩过程相当于进行扩频,干扰功率被扩展到很宽的频带上,功率谱密度下降,这使得解扩过程中输入端的干扰信号功率大大降低。通过带通滤波器的滤波,大部分的干扰信号被滤除,有用信号则被保留。另外,扩频系统对各种恶劣天气时通信链路造成的影响进行抵抗,与传统微波相比可以进行跨江传输,在海面的长距离优质传输。这些优势适用于铁路系统在复杂环境下安全可靠的进行信号传输。(2)可以实现多址通信系统。多个通信在信息发送端和接收端使用相同的伪随机序列,而不同的通信则使用不同的伪随机序列,这样就实现了在相同载频下互不干扰的通信,实现频率复用,从而充分利用了频谱资源。由此可以进行机动灵活组网,有助于统一规划,分期实施,便于扩充容量,有效地保护前期投资。(3)有效抗多径干扰。在直接扩频通信系统接收到电波后,将同步锁定直达路径且信号最强的电波,其余电波由于非直达,会延时到达,在相关解扩作用下只作为噪声。另外,接收端把多路径来的同一码序波形相加使之得到加强,从而实现抗多径干扰。(4)隐蔽性强,对其它系统干扰小。扩频过程单位面积信号发送功率极低,隐蔽性强。低的功率谱密度,不容易被探测到,被截获的可能性降低,所以实现了其安全性方面的要求。同时,低功率谱密度让发射信号近似于噪声信号,而扩频信号可以在信道噪声和白噪声背景中传输,降低了对其它系统的干扰,增强了与其它系统的共存度。由于此系统的无线铁路信号传输过程中电磁干扰大幅度降低,不仅有利于将扩频通信系统应用于电气化铁路区段和弱场强区电磁环境,而且适于将其大规模应用到干线铁路中。(5)精确测距和定时。将应用周期长及伪随机码作为传输信号,比较从目的地反射回来的伪随机序列与原序列的相位,就可以得出时间差,由此也可实现定时操作,进一步利用传输速率和时间差的相乘即得出距离。相对于传统的轨道电路定位,扩频通信系统传输容量较大并且适合长距离传输,这有助于减少铁路测距定时设备,降低设备投资,便于维护。也可以作为原有测距定时设备的冗余,与原测距设备值进行比较,提高测距定时的安全可靠度。

扩频通信属于数字通信,是适合大容量高速率通信的系统,其加密功能和保密性,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铁路信息传输的安全可靠性。扩频通信系统容易实现码分多址,结合计算机及网路技术有助于铁路系统更快速的应用高新技术,从而使铁路系统向更加安全高效发展。另外,现有的扩频通信系统绝大部分使用的是数字电路,设备集成度高,安装简便,易于维护,更小巧可靠,扩展容易,平均无故障率时间也很长。目前,广州地铁和北京地铁等多个轨道交通项目中均采用了基于直接序列扩频技术的无线移动闭塞信号系统,为今后大规模成功应用于干线铁路提供了参考。

通信传输论文范文2

光纤有很多的优良特性。例如原材料价格便宜、应用成本低、稳定性好、重量轻、制造施工工艺简单、抗干扰、抗腐蚀、容易铺设等。光纤因具备这些良好的特在传输系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光纤在通信技术中的特点具体如下:(1)容量大、速度快容量大、速度快是光纤通信最大、最突出的特点。光纤通信技术中信息的传播媒介是光,在真空中光的传播速度是30万km/s。光纤通信与传统的铜线传输相比具有很大速度上的优势。随着互联网越来越发达,光纤通信的发展前景也越来越广。光纤的容量很大,正符合了传输系统所需传输数据量大的特性。光纤通信技术中信号的载体是光,只需很小的光束便可以携带大量的信息,目前一般携带信息量能达到10Gbps/s,并且很多的光线可以在同一条光纤中通过且不会相互干扰。光纤的传输速率非常有优势,并且目前光纤的发展还具有很大的潜力。(2)光纤材料价格低、损耗低光纤的主要材料是由石英制成的玻璃纤维。作为一种非常广泛的材料,光纤通信中的石英材料不但稳定性高、抗腐蚀性强,且具有低损耗的特点,石英的磨损一般可以控制在0~20dB/km。而且光纤制作技术成熟,成本低,工艺简单,适合大范围推广。光纤外部一般还设有保护套,使光纤的损耗降到更低。并且光纤的磨损可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一步降低。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光纤通信设备中还可以采用一些更加廉价的材料,从而能够更好的完成光纤通信成功跨越最大无中继距离,达到减少中继站数量的目的,进而大大节约了运用成本。(3)保密性良好信息在光纤中传播的进程中,光纤会限制光信号只在相关光波导结构中传播,若有泄露出来的射线,光纤可以将其围绕在周围,将由不透明的包皮物质将其有效地吸进,防止泄露信息,并有效的避免了光纤通信中出现串音现象,为信息在传输系统传播的过程中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4)抗干扰能力强现阶段石英是传输系统中的主要光纤通信材料,石英能作为主要光纤通信材料的主要的原因是石英具有较好的抗腐蚀性和绝缘性,并且石英的抗电磁干扰性很强。在传输系统传导过程中能有效抵抗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电磁干扰,并且可以抵御雷电、电离层的活动和太阳黑子对光纤设备传输信息所造成的干扰,因此石英制成的光纤通信设备能够在传输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光纤通信设备的维护

2.1光纤传输设备维护时需注意的问题

需要对光纤传输设备应进行预防性定期监视。通信设备并没有出现较明显的使用故障时,为了尽可能少的造成人为障碍,不要随意乱动机器设备和传输设备。②需要特别对软件技术重视。软件技术在传输系统通信中越来越重要,所以及时的掌握相关软件技术至关重要。③应保证设备持续在良好的环境下运行。其中良好的环境具体包括机房的湿度、环境和温度等要满足规定要求,机房达标防尘标准,保证高供电质量等。④要使网络管理系统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具有完善的网络管理功能是现代通信传输系统必备的条件,在监测实时性指标的过程中需要在不中断业务的情况下,实现监测故障和判断故障位置及故障类型。⑤要防静电并且严禁带电时拔插机盘。要在工作过程中保持配戴防静电手套的好习惯;并在电源关掉的情况下才能插拔机盘。

2.2光纤传输设备的维护措施

光纤通信传输设备的维护工作主要包括查看、定位、分析和排除四个主要方面。查看的主要内容是查看计算机中的信号指示灯、信号流程表以及故障信息;定位的主要内容是先对所存在的故障大致进行定位,再采用核心技术在了解大概的故障位置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准确定位;分析工作的主要内容是严密的分析已经存在的故障,并针对故障原因提出完善的、合理的处理方法;排除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先制定通信光纤设备故障的处理方案,然后按照标准的规格对故障进行排除。

2.3光纤传输设备的维护方法

传输系统中的通信光纤设备的维护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1)环路检测法环路检测法在现代光纤通信设备维修与维护工作中被广泛采用。环路检测法的优势是能够合理的划分通信设备传输系统中闭环内部线路中的复杂的电子控制线路,并有效的利用专业的检测仪器测量局部的环路,这种方法可以有效的降低故障设备传输系统模块的检测难度,逐步缩小工作模块和工作设备的故障范围,最后将故障具体化并将可以轻松将其解决。构造环路是环路检测法的核心,划分环有许多不同的方法,常用的划分方法有根据所构成的环路中的电信号的传输方向分为的设备内部环路与设备外部环路两种。设备内部环路检测的主要检测目标是基站内部的控制系统和光束激发中的故障。设备外部环路检测的主要目标是外部信息传输线路中和通信对端站中存在的故障。此外,按照处于环路中的信号强度等级进行划分时,可以将检测环路分为群环路和2兆环路等。检测环路内部的各环节中是否存在故障是环路检测法的主要功能,采用不断缩短环路的排除法可以逐级将故障点找出来,然后采取更换元件或对原始元件进行维修的方法达到排除故障的目的。(2)替代法替代法在实际处理故障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替代法首先将故障定位在单站,然后针对单站故障进行及时排除。替代法的原理是首先定位传输系统中所存在的故障,然后将存在故障的模块用另一个可以正常工作的运行模块进行代替,从而推测出传输系统中发生故障的区域。在具体的实际工作中,出现故障原因并不能很快找到,所以需要通过替代法来定位并排除系统故障。(3)仪表测试法光纤通信系统设备中电子元器件占很大的比重,设备运行的过程中光纤通信系统均有不同形式的感应磁场、电压、电流等存在,因此仪表测试法可以针对在设备运行过程中工作元件的具体物理量参数,例如感应磁场、电压、电流等进行具体精确地测量,同时将其与设计要求中的正常物理量参数进行比较核对,通过检测工作元件中的非正常情况来确定故障的具置与类型,光纤通信系统设备的仪表测试故障法常用的检测仪表有万用表、光功率计、示波器、误码仪等。在实际通信设备维护过程中,维修技术人员只要利用恰当的仪表对不同的故障的电子元件与设备运行状况实施精确地电参数测量,就可以根据仪器测量结果准确定位故障位置和故障类型。

3结语

通信传输论文范文3

关键词:光纤,发展趋势,通信技术,对策,应用

 

光纤通信最大的技术优点是信息容量大;且光纤的损耗低、传输距离长;光纤通信不易被电磁干扰,对信息的保密性能好;可以有效节约有色金属;光缆尺寸小,便于安装和运输。在这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光纤通信已经成为现现代通信技术的重点。

1光纤通信的特点

1.1频带极宽,通信容量大

在光纤技术中,光纤可以容纳50000GHz传输带宽,光纤通信系统的容许频带(带宽)是由光源的调制特性、调制方式和光纤的色散特性决定的。例如,单波长光纤通信系统一般是使用密集波分复用等一些复杂的技术,以便解决通信设备的电子瓶颈效应的问题,保证光纤宽带可以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从而增加光纤的信息传输量。目前,单波长光纤通信系统的传输率已经得到了2.5Gbps到10Gbps。

1.2抗电磁干扰能力强

光纤的制作材料主要是石英,其绝缘性好,抗腐蚀能力强。论文格式,发展趋势。因此,光纤有较强的抗电磁干扰能力,且不受雷电、电离层的变化和太阳黑子活动等电磁影响,也不会被人为释放的电磁所干扰,这就是石英这种通信材料的最大优势。论文格式,发展趋势。除以上有点之外,光纤体积小、质量轻,不仅可以节省空间,还便于安装;光纤的制作材料资源丰富,成本低;光纤的温度稳定性好,使用寿命长。论文格式,发展趋势。由于光纤通信的优点很多,使其使用范围也不断扩宽。

2光纤通信技术的应用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光通信技术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广播电视网、电力通信网、电信干线传输网等方面更是发展迅速,促使光纤生产量不断增加。现代信息网络通信系统不断扩展和增加,导致网络的管理和维护,以及设备的故障判定和排除就显得更加困难和繁杂。此时,我们采用SDH+光纤或ATM+光纤组成宽带数字传输系统,这种传输系统可以保证环网传输的稳定性,链路传输系统或者组成各种形式的复合网络,也能满足各种信息传输的需要。针对电视节目的传输,我们同事是采用的宽带传输系统进行传输,将主站到地方站的所有数字信息设置成广播的方式,让同样的电视节目可以在不同的地方下载,也能利用网络管理平台的控制,以便不同的站点可以下载不同的节目。目前,有线电视已经在全国普及,在有线电视的网络支持下,宽带多媒体传输网络就更容易实现了,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应完全废除现有的有线电视网,而是科学的利用它,满足人们的需要,将光纤通信技术融入到千万家,方便人们的生活。

3现代通信系统的光纤技术

3.1单纤双向传输技术

单纤双向传输技术是针对双纤双向传输而言的,双纤传输时,其信号可以在两根不同的光纤中传输,而单纤传输时,信号在调频过后可在不同的波段后,在同一根光纤里传输。现代光纤的传输容量不断增大,从理论上说,光纤传输的容量是无限的,只是受到设备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传输容量大大降低,远不及预期的效果。目前,光纤通信传送网都是通过双纤双向传输的,如果利用单纤双向传输技术就能有效的节省一半的光纤资源,而对于现代庞大的光纤网络传输系统中,可节省的光纤资源数量也是十分庞大的。

研发出成熟的单纤双向传输技术对网络通信的发展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单纤双向传输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使用,但主要用在光纤末端接入设备:PON无源光网络、单纤光收发器等设备,骨干传送网上还没有使用到这种技术。可见,这也是光纤通信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3.2光纤到户(FTTH)接入技术

高速数据通信和高质量视频通信等媒体业务的发展和拓展,对现代宽带综合业务网的研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今,核心网便成为了以光纤线路为基础的高速信道,国际权威专家认为,宽带综合信息接入网是现代信息高速公路发展的“最后一公里”,同时也指出,这是信息通信发展的又一个瓶颈。论文格式,发展趋势。虽然ADSL技术为现代通信业务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但对于未来将要发展的通信业务,如:网上教育,网上办公,会议电视,网上游戏等双向业务和HDTV高清数字电视,尤其是HDTV,现阶段的传输率仅为19.2Mbps,用H.264压缩技术可以压缩到5-6Mbps。论文格式,发展趋势。

在实践中,QOS有所保证的ADSL的最高传输速率是2Mbps,但仍然难以传输HDTV高清数字电视。论文格式,发展趋势。而使用铜线接入的ADSL的方式已经无法再满足数据高速传输的需求,采用光纤接入技术已成为必然趋势,是未来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4光纤通信系统中的新技术探究

4.1光网络的智能化

光网络智能化是通信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光通信技术已有40年的发展历史,主要是以传输为主线的。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加上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结合,网络技术得到了更高层次的进步,现代光网络中还加入了自动发现能力、连接控制技术和更完善的保护恢复功能,促使光网络的智能化发展,其中,ASON就是典型的例子。

4.2全光网络

未来的通信网络是属于全光网络的世界,全光网是光纤通信技术发展的最高层次,也是光纤技术的最理想发展阶段。传统的光网络可以实现节点间的全光化,但在网络结点处仍采用电器件,限制了光纤通信容量的进一步提高,因此,真正的全光网已经成为光纤网络发展的最终极目标。

4.3光器件的集成化

光电子器件的发展趋势是实现其集成化。想要实现全光通信网络,器件的集成是重点,也是核心,光子集成芯片的制造需要将将激光器、检测器、调制器和其他器件都集成到芯片中,这些集成需要在不同材料多个薄膜介质层上不停的沉积,主要材料有砷化铟镓、磷化铟等。虽然这是一种复杂的技术,但随着互联网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传统的1M-6M的互联网接入带宽变得不足,因此,只通过增加设备来提高速度扩大带宽已经不现实了,可见,光器件的集成是必须的,也是保证光纤通信技术发展的核心内容。

5结语

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可以促进城市信息化的形成,而社会的信息化又进一步加速了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大容量、高速率是社会信息化的两个重要特征,新型光通信技术也正是为了解决现代光纤技术中的问题而诞生的,这必将使得光纤通信技术取的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裘庆生.浅析我国光纤通信发展现状及前景[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09,(12).

[2]刘海军.浅析光纤通信技术的现状与发展[J].科技信息,2009,(31).

[3]白建春.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3).

[4]毛谦.我国光纤通信技术发展的现状和前景[J].电信科学,2006,(8).

[5]赵兴富.现代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与趋势[J].电力系统通信,2005,(11).

通信传输论文范文4

关键词:社会管理;政治沟通;政务信息传输;政务信息传播

中图分类号:D63-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2)05-0017-04

一、政治沟通及其“两个维度”

中国的社会转型面临着双重压力,一方面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压力,另一方面则是从现代社会向后现代社会转型的压力。现代社会是工业化社会,而后现代社会是信息化社会,中国的社会管理必须兼顾二者。信息社会的社会管理理念不仅适用其自身,也同样适用于工业社会,它是对工业社会的社会管理理念的扬弃,是对社会环境变化的积极回应。

政治沟通是一种适用于信息社会的社会管理理念,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由政治学家多伊奇创立。多伊奇认为,“任何政治系统都包含一些能够接受、存储、处理政务信息的机制,所谓沟通,就是政治系统对政务信息的接受、选择、存储、传送、分析和处理。”[1]信息时代社会管理活动的突出特点在于对各种信息的管理,尤其是对政务信息的管理。相对于私人信息而言,政务信息具有公共属性。在政府内部或社会公共领域流动的政务信息,很有可能影响决策者,进而成为影响全社会的公共政策或法律。只有及时准确地收集到相关领域的政务信息,政府和官员才能感知环境的变化,进而调整政策或修改法律,以适应环境,提高政治体系的生存能力。只有及时准确地向社会传递政务信息,才能使社会成员得知政策和法律的变化,使政府的决策真正起作用。

信息控制是社会管理的重要方面,政治沟通的目的正是为了实现有效的信息控制。“沟通”的字面含义是信息的双向流动,政治沟通则是政务信息的双向流动,它是实现信息控制的手段。多伊奇的代表作被中国学者翻译为《政府的神经》,这本书的全名其实是《政府的神经:政治沟通和控制的模式》,多伊奇在书中主要论述的是政治沟通的过程,没有强调信息控制。但是,不说“控制”不代表没有控制,信息控制是在政治沟通的过程中实现的,沟通的目的就是控制。在信息社会,任何政府都在谋求对信息的有效控制,信息失控将导致社会动荡,甚至导致现有政治体系的瓦解。

政治沟通有两个维度,一是政务信息的传输,另一个是政务信息的传播。国内学者在谈到政治沟通时,往往侧重于其中的一个方面。王浦劬教授认为,“政治沟通是政治主体通过一定的媒介传递、交流政治信息的过程。”[1]这是从信息传播的层面上说的。俞可平教授认为,“政治沟通是政治系统获取、存储、处理信息的过程。”[2]这是从信息传输层面上说的。

传输和传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传输意味着有通道、管道可循,经由一定的通道、管道,某物可以到达目的地,传输具有指向性,只在特定主体间进行。上级党政机关在要求下级党政机关执行某个命令时,通常将政策性文件发送到下级党政机关的手里,要求其照办,而不是仅仅向社会宣布文件的内容。而传播意味着不存在特定的通道、管道,只需要一个平台,传播针对不特定主体进行,具有发散性。具体到政务信息层面可以看出,政务信息的传输,不论是从上往下传输,还是从下往上传输,都需要特定的传输通道;而政务信息的传播则不需要传输通道,只需要一个对外开放的平台,然后把政务信息放在这个平台上即可。比如,互联网就是一个平台,政府只需要把政务信息到互联网上,人们就能看到。

二、政务信息传输

政务信息传输有两个方向:从下往上和从上往下。政务信息从下往上传输,经过的是信息输入通道;从上往下传输,经过的是信息输出通道。输入通道和输出通道不完全相同,总体而言,输入通道要比输出通道复杂一些。

(一)信息输入通道

1978年以前,中国的政务信息输入体制是典型的单通道输入模式,[3]只有党政信息通道发挥作用,通过上级党政机关的调研机制和下级党政机关的汇报机制,基层的政务信息层层向上传输,最终到达决策层。这种单通道输入模式容易出现“本地噪音”、“主观滤波”[4]等效应,引起信息失真,最终导致决策失误。到了80年代,中央开始重视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党政信息通道以外的其他信息输入通道开始发挥作用,其他通道传输到决策层的政务信息能够对最终的决策产生一定的影响,单通道输入模式变成了选择型输入模式。所谓选择型输入模式,是指除了党政信息通道以外,存在其他信息输入通道,但是,其他通道的信息能否到达决策层,能否被决策层接收,是决策层选择的结果,也就是说,是否接收其他通道的信息,接收哪一条通道的信息,由决策层的主观意志来选择决定。

选择型输入模式使得党政信息通道以外的政务信息有机会到达决策层,提高了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程度,相比于单通道输入模式,是一种进步。然而,这种进步又是有限的,决策层对于其他通道的政务信息想要的时候就接收,不想要的时候可将其拒之门外,党政信息通道以外的其他通道处于一种缺乏制度保障的状态。这样既不利于其他通道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提高决策质量。

2006年十六届四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的决策机制进一步完善,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一些地方对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进行了制度化尝试,建立了专家咨询、公众听证等制度,各条信息输入通道以制度化方式将信息传输到决策层,选择型输入模式开始向多通道输入模式转变。所谓多通道输入模式,是指多个信息输入通道通过制度的运行,将信息传输到决策层,决策层从理论上讲能够收到来自多个通道的信息。只要有决策事项的发生,就有多个通道向决策层传输信息,决策层的主观意志不影响信息的接收,只影响信息的选择和处理。也就是说,通过制度的保证,决策层一定会收到来自多个通道的信息,至于他们选择看哪一条信息,相信哪一条信息,采纳哪一条信息,由决策层来决定。保证各条通道的信息能够到达领导层,是多通道输入模式的优势所在。

多通道输入模式有助于决策层在信息充分的条件下决策。在多通道输入模式中,每条通道都有自己的特点,研究每条通道的特殊性,对于做好社会管理中的政治沟通,具有重要的意义。

现阶段,中国有五条主要的信息输入通道:

1.党政信息通道。党政信息通道是中国传统的信息输入通道,也是最主要的信息输入通道。党政信息通道有很多“分支”,这些“分支”各自承担着不同的信息传输职能。党委和政府的职能部门是最主要的信息传输机构,它们是党委和政府“眼睛”和“耳朵”。职能部门根据各自的职能范围,依靠内设的办公室或政策研究室收集特定领域的政务信息,然后传输给党委和政府,供其决策。政策研究室也进行政务信息的分析。党校系统(行政学院系统)除了承担党政干部的培训任务以外,还具有一定的信息职能。此外,党校还会在理论研究和政策领域承担一些课题,课题的成果也能作为政务信息传输给决策层。体系是党政信息通道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制度客观上为政府活动提供了大量的信息,既构成包括各领域决策所需依据的信息来源之一,又对当前政策制定与执行效果提供信息反馈,其中统计正日益成为政府运作中一个重要的信息系统。”[5]另外,各级政府设置的决策咨询机构在信息输入中的作用也日益显著,在中央层面,国务院参事室作为中央政府的智囊机构,“参政建言,反映民意,推进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进程。”[6]在地方层面,省级政府纷纷成立了专家咨询委员会,充分利用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力量辅助决策,推动决策质量不断提高。

2.新闻媒体信息通道。在大多数国家,新闻媒体是信息传播平台,平台上的信息,任何人都能看到,而不是仅仅通向政府,新闻媒体没有“通道”的属性。中国的情况相对特殊,一些重要的新闻媒体,主要是各级党报和新华社,肩负着信息传输职能,它们定期向决策层报送内参,“内参专供决策层参阅,其主要任务是向领导者提供社会各个领域出现的不宜公开传播的新动向、新情况、新问题、新经验,为领导制定或完善方针政策提供有力的依据,为领导指导工作提供经验与教训,为领导发现问题提供情报和动态,为领导直接过问和解决问题架起桥梁,发挥参谋、耳目的作用。”[7]

3.思想库信息通道。薛澜教授认为,“思想库是一种相对稳定且独立运作的政策研究和咨询机构,中国的思想库分为事业型思想库、企业型思想库、民办非企业型思想库、大学下属型思想库。”[8]从思想库与政府关系的角度来讲,思想库可以分为体制内思想库和体制外思想库。体制内思想库如社科院下属的研究所、国务院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学经济研究中心,体制外思想库如零点调查集团、天则经济研究所等。中国几乎所有的思想库都是在1978年以后出现的,是一条新兴的信息输入通道。“中国思想库具有政府的理性决策外脑、边缘利益代言人以及社会监督三大社会职能。”[9]其中,理性决策外脑的职能是思想库最重要的职能。思想库信息通道和党政信息通道相比,最大的优势在于它在政策分析领域的专业性,依靠专业团队和技术手段,它的信息分析能力要强于党政机关,可以为决策层提供切实可靠的政策选择。

4.学术系统信息通道。学术系统通道主要包括高等院校和学术性社团。学术系统收集信息的能力要弱于新闻媒体和思想库,更无法同党政机关相比,它的强项在于理论分析,和思想库类似,学术系统的强项也是信息分析,但是更侧重于理论层面,缺乏问题导向,它向决策层输入的信息大多是有理论支撑的政策建议。

5.社会组织信息通道。中国的市民社会发育尚不健全,社会组织在财力、人力、事权等方面受政府制约较多,官办色彩浓厚,具有“官民两重性”。但是也不可否认,社会组织信息通道已经成为连接国家和社会的重要的信息输入通道。信息职能最强的社会组织当属行业协会。在经历了多次政府机构改革之后,政府中的行业主管部门逐步被撤销,行业主管部门管理权中的一部分被转给了行业协会,行业协会成为了连接企业和政府的桥梁。“行业协会不是政府部门,不行使政府职能,而是为政府参谋服务的,只是向政府反映意见,提供信息,行业协会也不是单个企业的喉舌,它所代表的是协会中所有会员的利益,为全体会员说话,为全体会员服务,保护全体会员的权益。”[10]行业协会向决策层输入的信息具有鲜明的利益表达性质,这条通道传输的信息和其他通道相比,自利性最强。如何既发挥该通道的信息传输作用,又避免其损害公共利益,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信息输出通道

政务信息的输出通道主要是党政信息通道。中国政务信息输出又叫做传达,指在科层体系中,上级机关向下级机关输出政策信息。信息输出主要依靠会议机制和文件机制来实现,上级机关向下级机关承载政策信息的文件,而后召开会议来统一思想,布置任务,明确分工,使政策信息得以转化为行动。

在传统的单位体制下,政务信息的输出沿着从中央到地方再到单位的路径。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和壮大,单位体制不再“一统天下”,越来越多的人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工作,这给政务信息的输出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传统的信息输出体制只能保证在体制内传递政务信息,不能保证向体制外传递。

体制外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传统的单位不同,它们和政府没有行政隶属关系,从法律上讲,它们不是政府的下级,决策层的政策信息不一定能传达到它们那里。因此,必须对党政信息通道加以完善,构建通向体制外的信息输出路径。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信息传输作用,政府的有关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信息,可以通过行业协会传达到每个企业成员。要抓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党组织的信息传输作用。行业协会虽然有一定的管理权,但毕竟不是计划经济时代的行业主管部门,它对企业的影响力是有限的,因此,通过体制外的党组织来输出政策信息就非常重要。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党建工作,要坚持“属地为主,条块结合”的原则,地方党委、工委要统筹规划,明确分工,在此基础上,可以由组织部门、统战部门、工商部门、工商联等单位分头实施。

三、政务信息传播

政务信息的传播需要平台,最主要的传播平台是新闻媒体,包括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形式。从理论上讲,拥有信息的人只要将信息到传播平台上,任何人都可以接收到该信息,政府和官员在传播平台上没有特权,他们和其他主体接收同样的信息,当然,也可能忽略某些信息。在传播平台上,决策层不是信息的最终目的地,他们接收到的信息,其他人还可以继续接收,在政务信息传播的过程中,信息具有公共性,排除了私人占有的可能。

1978年以前的政务信息传播体制可以概括为宣传体制,在这种体制下,传播和宣传是同义词。宣传体制的特点是,新闻媒体是党和国家的“喉舌”,具有完全的工具属性,党政机关垄断了信息传播权,新闻媒体自身缺乏自主性,新闻媒体向社会宣传的内容和政策的内容具有高度的同质性,宣传一是从“应然”层面论证政策的优越性,二是从“实然”层面说明政策的效果好。在传统的宣传体制下,新闻媒体上不可能出现和当前政策相左的言论,甚至缺少对当前政策较为客观的评论,新闻媒体的反馈作用很大程度上没有发挥出来。

90年代以来,情况慢慢地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互联网的出现打破了国家对信息传播权的垄断,社会开始在一定程度上拥有了信息传播权。每个网民都是互联网传播平台上的主体,而不再仅仅是被动接收信息的客体,信息传播权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如此广泛的分散于人民之间,人民民主有了更加鲜活具体的内容。不同利益群体的言论纷纷在互联网上出现,发生了不同价值观、不同利益取向、不同政策态度之间的激烈交锋,人民内部矛盾也第一次如此生动地呈现在国人面前;第二,传统媒体的企业化运作使其获得了一定的自主性。传统媒体在改制以后,开始按照市场的逻辑运作,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越来越重视读者的口味,这在客观上要求传统媒体摆脱“政策宣传模式”,转向对政策的客观评价和理性建议;第三,在国家与市民社会之间,公共领域初步显现。公共领域是介于国家的政治生活和公民的私人生活之间的舆论空间。普通人除了上班工作和私人交往以外,有了一个议论政治、议论公共事务的空间,这使得人们更加关注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情,关注整个社会的事情,关注公共利益,而不是仅仅局限于私人利益的狭小空间。

在信息时代,信息传播权由一元垄断走向多元共享是大势所趋,任何人都扭转不了这个趋势。政府和官员必须学会在共享传播权的条件下实现良好的社会管理。为此,应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探索新时期的政务信息传播体制建设问题。

(一)政府和官员要提高政治回应能力

美国学者斯塔林提出:“政府回应意味着政府对公众提出诉求要做出及时的反应,并采取积极的措施来解决问题。政府回应强调及时与主动,政府应该是‘第一时间’、‘第一地点’的出现在现场,定期主动的向公众征询意见、解释政策和回答问题。”[11]在信息传播权分散的条件下,任何人都有可能向政府提出自己的要求和看法,乃至引起普遍的社会关注,最终触发政治回应。在信息社会,政府和官员必须时刻准备着对社会普遍关注的事情做出回应,回应要坚持及时原则和主动原则。积极探索增强政治回应能力的信息传播机制,提高政治回应的效果。政府和官员一定要学会与扑面而来的海量信息打交道。

(二)政府和官员应转变宣传方式

中国传统的宣传方式是一种灌输式的信息传播,政府和官员说什么,老百姓就得听什么,不容置疑,不容反驳。这种宣传方式已经不适合信息传播权分散的现实了。对于政府和官员们的宣传,记者有可能质疑,老百姓有可能反驳,出现这种情况后,政府和官员往往陷入被动,导致其公信力下降,“正面宣传,负面解读”已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因此,转变宣传方式已经刻不容缓。政府和官员在做宣传的时候,要淡化命令色彩,尽量把道理讲清楚,不仅要宣传政策,更要宣传政策的机理,以此来换取社会的认可。要坚持群众路线,充分相信群众,不要把官方和群众对立起来,要相信“群众是讲道理的”,以协商对话的方式进行宣传,把政府和官员在决策时面临的复杂情况告诉群众,以平息群众的情绪。

(三)建立健全对新闻媒体的约束机制

新闻媒体不仅是一个信息传播的平台,而且具有强大的信息筛选功能。任何信息,只有在经过了新闻媒体的筛选以后,才能公开,被社会公众知晓。从这个意义上讲,新闻媒体有一种设置议题的能力,主流的新闻媒体甚至有能力在某个政策领域引导整个社会的舆论。因此,应当建立健全对新闻媒体自身的约束机制,以防止其滥用信息传播权。政府对新闻媒体不能统得过死,但对新闻媒体的约束机制也不可缺少。新闻媒体发挥社会监督功能,应该着眼于“建设”,而不能着眼于“毁坏”,不能为了批判而批判,发表过于偏激的言论误导社会公众。新闻媒体要通过议程的设置,引导社会公众理性平和地看待各种社会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帮助政府解决问题。

(四)建立社会公众普遍认同的核心价值体系

信息传播权由集中走向分散,意味着社会公众真正拥有了宪法所保证的言论自由,这是中国社会的巨大进步。然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的多元化必然导致社会成员价值观的多元化,信息传播权的分散使得不同价值观都有了公开表达的机会,进而放大了这种多元化格局。不同价值观在互联网平台上相互对立,相互碰撞,有可能加剧社会群体之间的矛盾,影响社会和谐,这给中国的社会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个言论自由的社会要想避免分裂,就需要建立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公众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体系,它保证了虽然每个社会成员在具体问题上看法不一致,但是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能够保持高度的一致,核心价值体系是绝大多数社会成员价值观念的“交集”。有了这个“交集”,就不怕在具体问题上产生争论,因为争论的结果有利于互相理解,达成共识。中国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2008年西方媒体在奥运会前夕大肆抹黑中国,但是遭到了中国青年网民的集体反击,深受震撼,这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力量所在。

参考文献:

[1]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47.

[2]俞可平.权利政治与公益政治[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57.

[3]朱光磊.当代中国政府过程[M]. 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167.

[4]俞可平.论当代中国政治沟通的基本特征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J].政治学研究,1988,(3).

[5]湛中乐.论我国制度的功能定位[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9,(3).

[6]胡爱敏.国务院参事室: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政府高参[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1).

[7]加强内参工作,发挥内参作用[J].新闻导刊,2004,(2).

[8]薛澜.中国思想库:涵义、分类与研究展望[J].科学学研究,2006,(3).

[9]薛澜.中国思想库的社会职能――以政策过程为中心的改革之路[J].管理世界,2009,(4).

通信传输论文范文5

关键词:TCP/IP 传输控制 协议 IP 技术 稳定

1 TCP/IP(传输控制协议/Internet协议)概述

TCP/I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al/intemal protocal)译为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是一种通信协议族,也称为因特网协议集。被用于因特网并广泛用于不同网络的互联。TCP作为IP的上层协议是支持端节点之间通信的传输层协议,可提供面向连接的流式通信形态的应用程序。TCP相当于OSI第四层(传输层)所提供的服务,具有修正错误、顺序控制、流控制阻塞控制等功能,为各应用程序之间提供可靠的通信。因此通信程序对通信时的错误或阻塞等低层的通信情况勿需考虑即可进行通信。IP是网络的基础性协议。处于OSI七层曼协议中的第三层(网络层),它规定了INTERNET的网关之间、网关和主机之间的通信协议。IP的功能如下:决定下面应该传送的网关的路由控制功能、根据实际要通信的各个网络以及通信媒体的最大传送单位,把IP的数据报进行分割及重组处理等。

TCP/IP目的是相互合作计算机系统,通过网络共享彼此资源。所谓协议是用来协调不同的网络设备间信息交换的规则集合。一个协议规定了交换信息的格式,信息的正确顺序以及可能需要采取的附加措施。TCP/IP协议也称为网际协议族,TCP/IP只是这个协议族中最著名的两个。由于人们最熟知它们,通常用TCP/IP称呼这个协议族。早期的TCP/IP协议目的是支持ARPANET、PRNET(无限分组网)、SATNET(卫星网络)的互联。虽然这三种网络已被别的网络取代,但TCP/IP协议被证明是成功的网络互联技术,并蓬勃发展。

2 TCP/IP中的协议

2.1 IP协议

IP(Internet Protocol)协议的英文名直译就是:因特网协议。从这个名称我们就可以知道IP协议的重要性。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进行货物运输时都是把货物包装成一个个的纸箱或者是集装箱之后才进行运输,在网络世界中各种信息也是通过类似的方式进行传输的。IP协议规定了数据传输时的基本单元和格式。如果比作货物运输,IP协议规定了货物打包时的包装箱尺寸和包装的程序。除了这些以外,IP协议还定义了数据包的递交办法和路由选择。同样用货物运输作比喻,IP协议规定了货物的运输方法和运输路线。

2.2 TCP协议

我们已经知道了IP协议很重要,IP协议已经规定了数据传输的主要内容,那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协议是做什么的呢?不知大家发现没有,在IP协议中定义的传输是单向的,也就是说发出去的货物对方有没有收到我们是不知道的。就好像8毛钱一份的平信一样。那对于重要的信件我们要寄挂号信怎么办呢?TCP协议就是帮我们寄“挂号信”的。TCP协议提供了可靠的面向对象的数据流传输服务的规则和约定。简单地说在TCP模式中,对方发一个数据包给你,你要发一个确认数据包给对方。通过这种确认来提供可靠性。

2.3 TCP/IP协议特点

①TCP/IP协议不依赖于任何特定的计算机硬件或操作系统,提供开放的协议标准,即使不考虑Internet,TCP/IP协议也获得了广泛的支持。所以TCP/IP协议成为一种联合各种硬件和软件的实用系统。

②TCP/IP协议并不依赖于特定的网络传输硬件,所以TCP/IP协议能够集成各种各样的网络。用户能够使用以太网(Ethernet)、令牌环网(Token Ring Network)、拨号线路(Dial-up line)、X.25网以及所有的网络传输硬件。

③统一的网络地址分配方案,使得整个TCP/IP设备在网中都具有惟一的地址。

④标准化的高层协议,可以提供多种可靠的用户服务。

参考文献:

[1]龙剑,李凤保.工业以太网与OPC[A].第二届全国信息与电子工程学术交流会暨第十三届四川省电子学会曙光分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李金贵.现场总线技术及应用[A].第十届全国内河船舶与航运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3]雷鸣.基于TCP协议的工业PC与PLC以太网通信[A];中国计量协会冶金分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张亚魁,魏臻,刘征宇.轻量级嵌入式TCP/IP协议栈的设计与实现[A].全国第20届计算机技术与应用学术会议(CACIS?2009)暨全国第1届安全关键技术与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9年.

[5]汪成林,黄艺海.一种改进的SSL加密隧道的FTP系统[A].中国自动化学会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D卷[C].2011年.

[6]孙秋实.基于TCP/IP的分布嵌入式检测系统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7]郑静.一种基于IP的数据音频园区广播系统设计与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通信传输论文范文6

【关键词】灌输 理论教育 网络 改革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8-0009-02

一、当今时代背景下,对灌输论思想的正确认识

对于“灌输论”的理论争论,其根本原因是不同学者对于“灌输论”的认识不同。坚持“灌输论”的学者通常是把“灌输论”作为一种理论原则和指导方针,认为正是由于在工人阶级中间,无法自发的产生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因此,务必要从外部对工人阶级进行思想改造,也就是进行“灌输”。作为一种理论原则,“灌输论”在现今的信息化时代仍然是具有指导意义的,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而认为“灌输论”已经过时,不具有实际实践意义的学者,通常是将“灌输论”当作了一种思想传播和理论教育的方法,因此,从这个角度而言,单纯靠外部的理论灌输和传统方式的宣传鼓动,确实已经不适合当前时代背景下意识形态理论的传播和推广。笔者认为,列宁提出的“灌输论”思想,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应该将之作为马克思理论教育的根本原则,而并非教育方法。必须在对“灌输论”思想的地位有这样的认识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发展“灌输论”思想,从而避免“灌输论”思想的僵化和形而上学化。

(一)对“灌输论”的原则性认识

对于“灌输论”的认识,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正确认识“灌输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的原则性地位问题。“灌输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是处于的核心原则的地位,这是正确认识并实践“灌输论”的基本前提。只有把“灌输论”当作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根本原则,而不是单纯的方式方法,才能在此基础上,对“灌输论”思想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和发展,才能在以“灌输论”为指导原则的基础上,从现今社会的发展变化出发,对马克思理论教育的传播方式和教育方法进行适应社会的改革和完善。

(二)对“灌输论”的原理性认识

列宁对于“灌输论”的阐述,是从“灌输论”形成的基本原理方向解释了为什么马克思主义理论一定要坚持从外部进行灌输,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特点。由于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资本主义经济高度发达,形成与其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一整套完备的意识形态理论。反观社会主义阵营,一方面,产生于资本主义体系中的无产阶级必然深受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潜移默化的影响;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制度尚处于发展初期,工人群众无法在生产实践过程中自发生马克思主义思想。然而,工人阶级的思想意识,如果无法被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思想占据,那么就必然被资产阶级的思想占领。所以,列宁认为,在社会主义高级阶段实现以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必须坚持从外部进行“灌输”的基本原则。因此,“灌输论”思想的核心是它的原理性阐述,通过科学的论证方式解释了为什么要坚持“灌输”的根本原则。而这一基本原理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仍然是适用的。

二、新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各类信息的传播途径和传播速度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扩大,人们的价值取向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从而导致各种社会思潮纷繁复杂,开始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阵地发出挑战和威胁。另一方面,当代青年的独立思考能力不断增强,在接受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同时,也开始对所接受的传统教育进行反思和论证,并谋求在各类社会思潮中广泛汲取思想成果,在缺少正确引导的情况下,极易导致青年人无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对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新的时展背景,在带来经济高速发展和生产力的巨大进步的同时,也对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一)网络信息化和文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进入新世纪以来,网络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各种新的传播媒介不断发展创新,各类信息、思潮和文化都以更加便捷的方式和更快的速度广泛在各类新媒介中得以广泛传播,其中既包含各类优秀的文明成果和思想意识,同时也包括一些新时代背景下产生的腐朽思潮和文化糟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基本规律告诉我们,如果不及时引导和占领这些新媒介带来的文化真空,那么那些腐朽和消极的思潮就必然会潜移默化的侵蚀人们的思想阵地。文化多元发展一方面为我们带来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大繁荣和大发展,另一方面,也同时带来了一些消极负面的文化思潮,而这些思潮会利用网络、电视报刊等新的理论传播媒介迅速发展,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和控制,就会对我国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造成侵蚀,最终影响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发展。因此,在当前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如何占据新媒介带来的文化真空,成为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正在面临的一个严峻的时代挑战之一。

(二)广大群众,尤其是新时代的青年人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对传统的马克思理论教育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随着新中国教育体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有条件接受高等教育的普通群众越来越多,国民的综合素质不断上升。同时,群众接收信息的方式越来越便捷化,多样化。改革开放后,广大群众对外部世界的了解越来越广泛和深入。尤其是当代青年,在接受了高等教育以后,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整体得到提升,对各类社会问题的见解也更趋于个性化和多元化。从一定程度而言,传统的单纯“灌输”的教育方法已经不能达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最终目的。

(三)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当前,经济全球化趋势已经成为新的时代主题之一,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下,文化全球化的进程也在潜移默化的推进。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不仅带来了我国经济的繁荣,同时也带来了多样性文化的广泛传播。

参考文献:

[1]列宁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丁俊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建设的若干问题思想.[J].理论教育导刊.2009(7).46

[3]沈建红.网络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体系构建.[J].教育探索.2006(4)

通信传输论文范文7

随着互联网宽带接入和应用的不断发展,网络数字音视频服务需求增长迅猛。最新统计报告显示:网络音乐和网络视频分列互联网应用使用率的第一位和第四位,用户量分别达到2.14亿和1.8亿人。

网络数字音视频需求的增长,在催生出大量视频网站的同时,也对网络传输环境提出新的要求。尽管目前有CDN和P2P等技术解决方案,但服务器端的建设成本、大量无功流量对网络带宽的占用,以及网络数字音视频的服务品质等问题,仍制约着产业发展。本文通过对中国工程院李幼平院士提出的广播网络和互联网络相互融合的“播存结构”理论的理解,结合近年在IP数据广播技术和业务领域的实践,构思了广播网络和互联网络相互融合的数字媒体网络基本架构。希望藉此文抛砖引玉,引发有关专家和业界同仁的关注和研讨。

基本架构篇

借用清华大学宽带网络实验室戴琼海主任及程鹏博士在国家广电总局《下一代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对广播电视发展的影响》项目调研报告中提出的“数字媒体网络”概念,本文对所研究的“数字媒体网络”定义为:“有线电视广播网络与互联网络相融合的,以IP技术为基本框架的,以媒体服务为主要承载业务的网络。”

选择IP技术为数字媒体网络基本框架,主要是考虑目前IP技术在广播网络和互联网络两种异构网络应用均非常成熟,在数字电视传输标准DVB数据传输协议中,对lP数据传输有明确规定。

数字媒体网络理论基础

经过多年对互联网与广播网络信息服务的研究,李幼平院士指出:互联网已演化成幂律分布/随机分布同时并存的网络。一方面,少数网站集中了大量的用户访问量,而且随着互联网“传媒化”的发展,这种现象将越发显现;另一方面,Web2.0带动草根文化的风行,仍反映了互联网文化的多元化特征。图1为对某网络端口某一时刻用户通过P2P下载视频文件的行为统计分析。

互联网上述信息服务特点,需要构建一种更合理的新型网络传输体系,以适应网络信息服务,特别是网络媒体服务需求的发展。李幼平院士创造性地提出,通过广播技术与存储技术相结合的“播存结构”,构建一个互联网的覆盖网(Overlay),全面提升网络媒体服务品质。以“播存结构”为核心的网络融合技术体系的实现方式是:互联网络在保留TCP/IP为主结构的基础上,增添“广播传输和分布存储”的“播存结构”做为次级结构,通过主结构实现个性化的交互服务,通过次级结构实现共享信息内容的分发服务,通过用户端透明计算实现业务汇聚,用户无需了解内容从何种网络提供。

上述网络结构体系,也被李幼平院士称为“双结构互联网络”,奠定了数字媒体网络的理论基础。

数字媒体网络基本架构

1 数字媒体网络的技术核心

数字媒体网络将以IP技术为基本框架,实现有线电视广播网络与互联网络两种异构网络在传输层的融合,应用具有内容计算的“广播传输+分布存储”的“播存结构”理论,实现有线电视广播网络与互联网络融合所形成的双结构网络在应用层的汇聚。

2 数字媒体网络的层次化体系结构

数字媒体网络自上而下由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和物理层四层结构构成,如图2所示。

3 数字媒体网络的协议体系

IP技术为基本框架,通过以TCP/IP为主要传输协议标准的互联网络,与以UDP为主要传输协议标准的有线数字电视广播网络的相互融合。形成数字媒体网络协议体系,如图3和表1所示。

4 数字媒体网络的网络拓扑结构

如图4所示,数字媒体网络为广播网络和互联网络两个互为重叠的网络结构。

数据传输协议

在上述数字媒体网络协议体系中,多种协议标准及技术在互联网络中已得到广泛使用,在这里不复赘述。本文只对在协议体系中所涉及的数字电视DVB标准中的数据传输协议做简要介绍。

目前,在我国数字电视采用的DVB标准中,定义了六种基于MPEG-2 TS流的数据传输协议,分别为数据管道(Data Piping)、数据流(Data Streaming)、多协议封装(Mutiprotoeol Encapsulation)、数据轮播(Data Carousels)、对象轮播(ObjectCarousels)以及用户定义服务。

考虑到多协议封装协议对IP数据传输的支持,具有很好的通用性和可扩展性,因此在本文所论述的数字媒体网络中,广播网络选择采用多协议封装的IP数据传输技术。

关键技术篇

关键技术一:IP数据广播播发控制技术

IP数据广播播发控制技术主要提供数字媒体网络广播传输通道带宽分配、内容播发时间、服务优先级控制和管理,这里主要体现为差分并播技术机制。应用64QAM调制方式,有线电视广播网8MHz模拟带宽,数据传输速率可达到38Mbps,差分并播技术将用于解决高优先级的数据内容在广播网络的及时传输(Qos)和广播带宽的有效利用的问题。差分并播技术原理如图5所示:

在数字媒体双网络传输体系中,根据信息传输的路由选择策略,共性信息内容(如广播信息)一般通过广播网络传输通道进行传输。为保证广播网络传输带宽的有效利用,在优先级别高的业务结束后,其所占用的带宽应及时释放,供优先级别低的业务使用。图5将四种优先级别的播发业务对广播带宽的占用情况做简单示意:在广播通道信息传输开始阶段(t=0),广播网络传输通道正在播发“立即播发”级别的几路视频直播流,其余带宽用于传输“尽快播发”级别的业务(一般为传输共享IP数据包)当一路视频直播播发结束时(t=TO),系统将其占用带宽释放,而优先级别低的“尽快播发”的业务马上填充所释放的带宽;当优先级别最高的“紧急播发”的业务需求提交时(t=T1),系统将立即响应,分配所需传输带宽,正在传输的“立即播发”级别的业务所占带宽不受影响,而优先级别低的“尽快播发”的业务所占带宽将被压缩;当前三个优先级别业务传输带宽需求小于广播网络传输通道总体带宽时(这里为38Mbps)(t=T2),剩余带宽将由优先级别最低的“争取播发”业务所填充。

关键技术二:IP数据包传输路由选择技术

IP数据包传输路由选择技术关键在于共享IP数据包的确定。并将其通过广播网络快捷地分发到用户端,用户对两个传输通道接收的数据包进行组包。通过这种方式,热度越高的内容,用户获取的速度越快。整体的服务品质得以提升。

共享IP数 据包主要通过以下三种策略形成:

首先是用户需求动态捕捉策略。通过互联网络响应用户的下载需求,同时对用户行为进行动态分析统计,根据信息内容需求热度,形成共享lP数据包,通过广播网络进行播发;

其次是信息内容订阅策略。通过对用户的服务内容预订信息进行统计,形成信息内容热度排行,确定共享IP数据包,通过广播网络进行播发;

第三是用户需求预判策略(也可称为Cache方式)。根据用户消费习惯,对用户需求进行预判,事先将热度较高的内容,按一定比例(如80%)通过广播网络播发、预存在用户端,将热度次之的内容,也按一定比例(如60%)通过广播网络播发、预存在用户端。依此类推,通过在用户端对内容的预存,减少用户需求的响应时间,提高服务品质。

关键技术三:内容计算一语义标引(UCL)

根据本文对数字媒体网络定义,数字媒体网络应是以媒体服务为主要承载业务的网络。因此,有关信息内容的标引(定位)就显得十分重要。

受香农(Shannon)信息理论忽略语义的影响,在通信工程中缺失语义管理,只注重端对端的连接,不关心通信中传送的是什么内容。针对上述问题,李幼平院士在“播存结构”理论中提出了一个创新的概念:语义标引(或语义地址),也称为统一内容定位(Uniform Content Loca60n,UCL),并就应用UCL对传输的信息内容进行标识,提出在IP报头的任选(Option)段,嵌入UCL代码。使得IP数据包带有了内容的语义标引,这种ID数据包称为BIP分组,由此形成的传输规则称为BIP标准。数字媒体网络用户接收端通过对BIP分组自动进行识别,可从网络传输的大量的IP数据包中,将符合要求的IP数据包过滤出来,收存在本地。

如果说“广播+存储”带来了广播网络信息服务由“瞬态”到“常在”的变化,那么“语义标引”概念的提出,则带来广播网络与互联网络双网络传输环境内容的识别与重组,实现了广播网络与互联网络在存储节点(Buffer)的融合。同时,改变网络信息内容的无序状态,使用户可以从海量的信息中,准确地找到自己所需的内容,保证了网络所信息的准确性、权威性,实现了对网络公共信息的控制监管,这将是网络走向“新媒体”的必由之路。

应用篇

基于“播存结构”理论构建的广播网络与互联网络相融合的数字媒体网络具有如下四个特点。

特点一:帮助互联网络克服带宽瓶颈、提升服务品质

随着互联网应用,特别是互联网音视频应用的不断发展,对互联网传统的传输体系带来了新的挑战。有调查显示。互联网很可能会因承受不住大量数字媒体对带宽的拥塞而崩溃,

同时,目前互联网应用所呈现的需求趋同特征,为数字媒体网络提供了“英雄用武之地”。通过将大量共享信息从互联网中剥离出来,通过广播网络一次传播给所有的需求用户(而不是为每个用户都单独发送一遍),这将大大缓解目前互联网面临的带宽危机,提供网络服务品质。

特点二:提升广播网络在信息传播领域的价值

数字媒体网络构架充分发挥了广播网络的传输优势,而这种优势过去一直被业界所低估和忽视。通过“播存结构”理论的引入,使广播网络信息服务由“瞬态”改变为“常在”,实现了用户互动。而与互联网络的融合,又满足了用户个性化的需求。

广播网络运营商可利用广播网络所特有的低成本传播特性,建立有别于其他网络运营商的、差异化数据业务经营模式,为数据增值业务的开展,开辟新的发展空间。

特点三:语义标引实现了公共服务信息的规范管理

语义标引UCL技术数字媒体网络传输内容增加了定位标识,实现对传输信息有效的识别和过滤,保证了信息内容传输的安全性,也有助于政府对公共信息的可靠监管。

特点四:促进网络媒体服务盈利模式的形成

通信传输论文范文8

1.1受到耦合因素的影响

耦合干扰主要指的是对广播电视信号的传输电磁频率进行干扰,这种干扰现象一般发生在广播电视信号的传输线路内。耦合干扰一般包括以下两种形式,分别是:电磁耦合以及电感耦合,在广播电视信号传输过程中,由于受到耦合现象的影响,使信号传输的质量下降,甚至会导致每一个传输信号线路内都出现电磁感应的情况,两个距离较近的传输线路便会出现电磁叠加的现象。无论是在广播电视信号的传输过程中,还是在信息源发射的环节中都会不同程度的受到耦合现象的影响。

1.2受到程序因素的影响

程序干扰是目前影响广播电视信号传输质量最为常见的一种因素,目前我国广播电视信号传输受到程序因素影响的几率较大,主要是因为现阶段我国信息发射仪器都采用全自动技术,在高度自动化的环境下,仪器自身很容易产生电磁波,从而增加了程序干扰的概率。即使许多广播电视台拥有抗电磁波干扰的仪器和设备,但是在信号传输的环节上仍然不可避免的会受到程序因素的影响,信号质量自然自然会受到削弱。

1.3受到地面因素的影响

地面因素主要指的是在广播电视信号传输环节中,由于地面仪器、设备出现的故障,从而影响信号传输质量的一些因素。地面的仪器设备一般会发生如下故障:第一,仪器使用年限较长,信号传输能力下降,导致故障发生的概率加大。第二,广播电视台所引进的设备不符合国家要求,在工作中传输误差较大。这些问题都会造成电磁杂波的产生,从而直接影响到广播电视信号传递的效率。只有定期检测地面接收设备才能有效降低受到地面干扰的概率。

2广播电视信号传输所应用到的技术

2.1卫星信号传输技术

卫星信号传输技术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信号传输技术,并且该技术在我国的信号传输领域占有重要的运用价值和地位。卫星信号传输方式一般是通过地面信号发射装备发出信号,由广播电视卫星进行接收,再将信号传递到指定区域的过程,从而达到广播电视信号传输的高效性和准确性。卫星信号传输技术之所以被广泛使用,是因为具有以下优势:第一,卫星信号可以覆盖非常广泛的面积,能将信号传递到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第二,卫星信号的传输稳定性较为突出,这是因为卫星传输属于信号二次传递,不但不会出现信号传输延迟的情况,还不会造成画质以及声音的磨损。当然卫星传输信号技术也存在一个问题,当信号经过地球大气层时,由于受到干扰,信号强度会被削弱。笔者相信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信号削弱的问题一定会得到妥善解决。

2.2微波信号传输技术

微波信号传输技术属于无线式传输,与传统的有线式传输相比,能够最大程度降低由于人为因素以及自然灾害对信号传输的影响力度,而且微波信号传输技术还具有长远距离传输稳定的优点,无论是在山区,还是在海洋地带,信号传输环节都不会受到较大影响。但是,当微波信号穿越高层建筑时,由于城市杂波情况较为明显,信号传输强度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甚至是被削弱。该现象的产生也是目前微波信号传输技术没有得到广泛普及的主要原因。

2.3光纤信号传输技术

随着网络、计算机等技术的不断普及以及发展,我国信号传输技术也得到了长久的提升。目前光纤信号传输技术的应用范围在不断被扩大,主要是由于光纤信号传输可以携带大量数据信息,并且传递途中不会对数据信息造成破坏,从而保证信号的安全、可靠性。而且由于光纤信号传输采用的是密度较高、较为轻便的材料,所以具有很好的抗地磁波干扰能力。许多国家都在大力发展光纤信号传输技术,尤其是在广播电视信号领域,由此不难看出,光纤信号传输技术对广播电视工作具有着重要意义和价值。

3加强广播电视信号传输质量的有效途径

3.1提升信号传输通道的抗干扰能力

目前广播电视信号传输方式有很多种,但是大多数信号传输的质量都不高,这样情况的产生主要是由于信号传输通道的抗干扰能力较差,所以为了有效加强广播电视信号传输的质量,首要工作就是提升信号传输通道的抗干扰能力。一般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加强措施:首先,增加信号传输站数量,为了提高信号传输的稳定性,必须从传输体系内部进行改进,通过缩短信号传输距离,来提高信号抗干扰能力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案。其次,加强对高频高压信号发射装置的重视,高频高压信号发射装置可以提高信号传输的距离,从而实现对抗干扰能力的加强。

3.2加强完善维修信号传输相关制度的力度

通过不断完善维修信号传输的相关制度,来为员工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维修准则,广播信号传输环节离不开维修工作,只有确保维修工作的有效性,才能在第一时间对存在安全隐患的设备进行检查以及修护,从而确保信号传输质量不受到损坏。在完善维修信号传输相关制度的同时,还可以对维修要求、检查机制进行监管,以便为日后的检测工作奠定夯实基础。

4广播电视信号传输技术的检测方法

有效开展广播电视信号传输技术的检测工作,是为了更好的保障信号传输质量的稳定性以及高效性,也是确保人们能够时刻收看到高品质的电视内容的必要环节。随着我国对广播电视信号关注度的不断加强,所提出的技术要求愈加严格,与此同时信号传输质量问题也屡见不鲜,所以有效应用广播电视信号传输技术的检测方法至关重要。目前检测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第一,对影响信号传输的因素进行检测,第二,对信号传输的质量进行监测,第三,寻找影响信号传输的干扰源。可以看出,广播电视信号的检测工作能够有效防患于未然,通过对传输质量的监控,实现传输水平的提高,这样做对未来广播电视领域的发展也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5结论

为了大力推动我国广播电视行业的快速发展,必须使用更为先进的广播电视信号传输技术,以及更为科学的信号传输检测技术。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升信号传输的质量,避免由于信号传输问题而对人们生活带来巨大影响。相信随着国家实力的加强,广播电视信号传输以检测水平一定会有质的飞跃。本篇论文主要从广播电视信号传输所应用到的技术、加强广播电视信号传输质量的有效途径等方面展开论述。

作者:郭小霞 单位:自治区拉萨市墨竹工卡县文化广播电影电视局

参考文献:

[1]李旭红,杨建伟.如何保证电视信号的正常传输[J].河南科技,2015.

通信传输论文范文9

【关键词】有线传输技术;特点;发展方向

信息网络技术在21世纪的今天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们的社会经济生活都与信息网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信息产业的结构升级和更新对生产、生活有着很大的影响。而信息传输技术是信息化产业发展的一个关键,只有不断提升信息传输的速率与质量,才能更好地推动信息化产业的发展。而相较于无线传输而言,有线传输的特点就是其传输的介质,它不但使用双绞线、光缆,还经常会用到光钎、同轴电缆等,需要依据经济体制的不同而进行选择,以更好地服务社会活动。

一、有线传输技术特点分析

虽然现在无线传输技术获得了很快地发展,技术实现更加简单,传输更加高效、成本比较低廉,但是无线传输的媒介是电磁波,实际的传输容易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诸如天气、发射装置等。而有线传输借助的传输介质是光缆、电缆等,传输信号的质量较无线传输有很大的优势。总的来看,有线传输不但传输稳定、抗干扰能力强,且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传输速率也比较快。接下来我们主要对有线传输的传输介质进行重点分析:

(一)架空明线。这种信息传输通道由电线杆之间的电路导线构成,是早起的传输媒介,频带一般在300Hz左右,相较于后来发展起来的传输媒介,这种传输媒介的传输速率不是很高,远距离的无损传输无法支持,自然环境、设备等都会对其传输信号质量产生较大的影响。这种传输方式已经难以适应当前信息网络建设的需要,早期主要用于传输语音数据、传真数据等。

(二)光纤信号。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光纤传输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光纤通信的传输载体是光、电信号,作为一种高效通信方式,它的传输媒介是光导纤维。光纤由两个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内芯,一般为几微米或几十微米,内芯光纤聚集形成光缆,另一部分就是外包层。将光导纤维作为传输媒介大大提升了有限传输的速率,实际上制作光纤的主要材料是玻璃,为此不必担心出现接地回路,这主要是因为玻璃是电气绝缘体,故而,信息传播中不会出现信息泄露。相较于其他的传输介质,光纤的体积小,并不需要占用很大的空间,故而有着较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三)双绞线电缆。我们也经常将其称为双绞线,企事业单位的综合布线系统经常会用到双绞线电缆,比较典型的就是星形网络拓扑结构。在实际的工程、通信布线中,双绞线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大于或等于一对的双绞线包裹在双绞线电缆里面,每对双绞线由两根不导电铜导线拧成,从而有效地降低信号干扰。这种传输介质能够传输100m,成本比较高,但是能够有效地避免隐私泄露和窃取,传输速率也较快,在实际安装的时候,难度比较大,需要借助特殊的连接器材。

(四)同轴电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同轴电缆传输应用最为广泛,这种传输方式提供信号传输通道主要是通过同轴铜管或者铜网。这样,不但有效地提高了信号的传输效率,也改善了信号的传输质量,电磁信号在同轴内部传输,这样就能减少外界因素的干扰。此外,通过这种方式还提升了频带宽度,传输频宽可以达到十几GHz。

二、有线传输技术的发展方向

(一)网络化。当前计算机网络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目标指向性连接模式不再是信号之间的主要的主流,网络化方向才是其主流发展方向。这样不但能够确保信息的安全,也能使用户相关的要求得到更好地满足。相关调查结果表明,IP业务得到了快速发展,这将其通信业产生巨大的影响,据此,还会产生大量的新技术。总的来安,当前的软件控制正在走向成熟,智能化发展是光通信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自由管理光传输技术以及相关应用将对社会生产、生活产生很大影响。

(二)高效化。有线传输模式相关的技术都已经逐渐成熟,诸如网络路由技术、数字复分接技术等,在新时代网络通信中,有线传输将朝着更加高效化的方向发展。从当前光纤通信技术的革新来看,虽然其在成本上较高,但是无论是经济发展、工业建设,还是对人们的生活,都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且伴随着传输材料的更新、软件支持系统的发展,更加高效化的信息传输将成为可能。

(三)远距离。信息传输并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概念,其和现代工业发展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国际贸易的发展速度加快,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交流日益贫乏;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跨海电缆、跨地域电缆的数量逐渐增多,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光纤的距离传输当然是越远越好,相关的研究人员也都在为此而努力奋斗,远距离信息传输作为有线传输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将伴随着社会的政治经济活动的深入取得累累硕果。

三、总结

虽然无线传输技术获得了很快地发展,技术实现更加简单,传输更加高效、成本比较低廉,但是无线传输的媒介是电磁波,实际的传输容易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而有线传输不但传输稳定、抗干扰能力强,且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传输速率也比较快。信息传输技术是信息化产业发展的一个关键,只有不断提升信息传输的速率与质量,才能更好地推动信息化产业的发展。本文对有线传输的技术特点进行了分析,对其传输媒介做了简要介绍,进而对其网络化、高效化、远距离的发展方向做了相关论述,以期加深人们对有线传输的理解,更好地促进有线传输技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肖泽炳,孙立炜,林峰.微波信号光纤传输技术及其军事应用[J]. 科技创新导报,2012(02).

[2]张一丹.浅论光通信传输技术在专业领域的应用[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05).

[3]李建磊.光纤通信传输技术的应用探讨[J]. 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