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逆反心理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4-26 15:42:44

逆反心理论文

逆反心理论文范文1

逆反心理及其一般的心理机制

逆反心理,是人们对待事物的一种特殊态度,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时思维模式和传统的观念定式与特定的教育情景下产生的认知信息相对立、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背离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

逆反心理的形成是一系列的心理活动过程的结果。其心理机制的过程是:首先,是教育的内容及相关的信息在特定的教育情景中,引起受教育者的注意;其次,是受教育者接触并理解教育的内容(信息),并将所理解的信息及所形成的观点和态度与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包括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知识修养)和态度观念加以比较;最后,经过比较、分析,作出接受或抵制的态度反应。如果受教育者经过比较分析之后,确认与原有的认知相悖就产生抵制,进而产生逆反心理。可见,逆反心理的实质是一种特殊的反对态度,是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稳定的逆向心理倾向。

逆反心理的心理构成

逆反心理作为一种特殊的反对态度,主要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意向三大要素构成的。其中,认知是受教育者态度的基础,在对态度的作用中,认知主要是对逆反心理起准备和导向作用.这是因为,无论什么人(不包括思维不健全者)怎样认识某一现象或问题,在其心理上都具有一定的较为稳定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这些稳定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所构成的认知,支配人们对某一现象或问题将要采取怎样的做法,即是拥护、支持、顺从态度,还是怠慢、反对、逆行的态度。情感是逆反心理的第二个构成要素,指人们在心理上对认知信息内容的一种情绪体验,即喜悦(愉快)或烦忧、反感。它在逆反心理中起决定的作用或是直接的动力。具体地说就是青少年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当理解掌握了某一信息或观念,一般会感到一种满足、充实和愉悦;而对不理解的信息和观点,一般会感到疑惑、焦虑和烦忧。将这些对新观念、信息的情绪感受与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所存储的知识内容、态度加以比较,当原有的不良情绪不能有效地克服和剔除时,不良情绪就会愈加强烈,从而导致产生去抵制有关教育管理的内容和信息的行为意向。当这种意向倾向越来越多时,逆反心理就会逐渐转化为一种逆反行为。为此,作为逆反心理的第三个构成要素棗行为意向,在逆反心理中的作用也就显而易见,即它是逆反心理转化为逆反行为的准备,它直接受逆反情感的作用和影响。充分认清逆反心理的构成及其作用,不但能加深我们对逆反心理实质的认识,而且对我们寻找解决对策,并有效地预防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产生有很大的意义。

青少年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影响青少年逆反心理产生的因素,概括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主观因素。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产生首先是和青少年时期特殊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紧密连在一起的。

1、青少年时期由于大脑的发育成熟并趋于健全,脑机能越来越发达,思维的判断、分析作用越来越明显,思维范围越来越广泛和丰富。特别是思维方式、思维视角已越出童年期简单和单一化的正向思维,向着逆向思维、多向思维或发散思维等方面发展。尤其是在接触社会文化和教育过程中青少年渐渐学会并掌握了逆向思维等方法。正是青少年思维的发展和逆向思维的形成、掌握,为逆反心理的产生提供了心理基础和可能。

2、青少年时期青少年在性方面的发育逐渐成熟,由此而引发的性征越发明显和突出,随之性别意识、性意识便逐渐强化和建立。由于性的发育而导致的性别意识、性意识又进一步在心理上产生断乳,进而形成渐趋强烈的个性意识、独立意识、成人意识。正是这些意识的形成,使他们认为自己已长成大人,理应自己管理自己,决定自已。面对老师的教育,家长的指教,有意无意的回避、反感甚至背离。教师诲人不倦的施教、家长苦口婆心的相劝等等,早已被强烈的独立意识和成人感意向驱散了。

3、青少年时期尽管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有了极大的飞跃,但其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又是不平衡甚至是矛盾的。这种矛盾和不平衡主要表现在生理上的成熟和心理上的不成熟.具体来说青少年在心理学认知发展中,由于阅历和经验的不足,造成其认识的不坚定性和易动摇性;他们的思维虽然具有独立性、批判性,但他们认知事物和看问题时的偏差太大,从而出现认识上的片面、偏激、固执和极端化。对老师的正常教育往往从对立面去,思考,把老师的劝说、要求、批评,把家长的指点、提醒、督促等看成是“管”、“卡”、“压”,是和自己过不去,是对自己自尊心的伤害,进而把自己放在施教者的对立面上。

第二,客观因素。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客观因素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家庭不良因素的影响。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根本环境,它是人生中最先接受教化的地方。家庭中不同的教育方式会培养出孩子不同的心理品质和个性。一些家庭中不良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着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例如家长教育方式的简单粗暴或命令式、专断式等惯用的教育方法,以及在生活、学习等方面期望值过高,要求过严等,这些都无形的在孩子心理上造成一种压力,当这种压力不断积蓄、沉淀,青少年又找不到良策排解时,便在情感上对我们所进行的一系列教育、说教、劝说产生抵触,在情绪上不满,进而产生逆反心理。2、学校不良因素的影响。学校是青少年成长和社会化的主要环境,学校不良因素的作用也是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又一因素,而且是主要因素。学校不良因素对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产生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教师教育指导思想的偏离和方法上的不当。具体来说一些教师在教育指导思想上存在着为完成施教任务而完成施教任务等应付差事的想法。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教师不认真探索教育的最佳、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教育从内容到形式的照本宣科、呆板乏味,使学生对教育产生反感或心理上的逆反。二是教师在施教过程中,不尊重青少年学生,不顾及他们的心理感受与体验,当他们出现问题时,不是站在青少年的角度分析问题,而是一味地强调师道尊严,导致他们因对教育者本身的排斥,进而对我们的教育产生逆反心理。三是一些教师在对待学生的性格、能力、成绩等方面不能客观评价,过于注重分数,对学生的--点小错就揪着不放,使学生产生“老师对自己失去信心”的想法,在情感上与老师对立、背离甚至反其道而行之。此外,我们施教的内容老化及教育上的灌输和填鸭方式也是造成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因素之一。

3、同辈群体不良因素的影晌。同辈群体是指同龄或相近年龄组成的群体。在众多同辈群体中,青少年受同辈群体的影响最突出对同辈群体的依赖最明显。这是因为在青少年同辈中,青少年们不仅有共同的心理感受和需求,而且都有相近的爱好、兴趣和共同的行为倾向,它们之间相互容易认同,最能达到或造成相互转化与感染。其中青少年同辈群体中积极的价值观念及行匀倾向与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目的大体一致,置身其中的个体青少年的心理就较为正常、合理;而青少年同辈群体中不良的价值

观和行为倾向则对置身其中的一些青少年心理产生不良影响。比如在青少年学生中存在的不良英雄观、出风头、唱反调筝就使一些本来正常的青少年心理上被潜移默化了,再加上青少年自身心理的不稳定和模仿性,容易使其逆反心理形成。为此,在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中同辈群体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4、大众传播及社会文化的影响。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及大众传播事业的发展,大众传播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日益扩大,不仅给青少年提供了学习、求知和受教育的新途径,而上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大众传播媒介在信息选择、制作上因着力大众,而忽视了对青少年受众群体的关照,使一些化中不良的、世俗的因素或因揭示某种现象或因制作节目的连贯性,本来用来警示人们和青少年的内容,却被青少年负面地接受了;另外,由于大众传播还强调新奇性,介绍一些国内外的时尚新奇现象,如朋克、嬉皮士和具有反判精神的摇滚文化等,也影响并辐射着我国青少年的反文化心态和反文化意识的形成。

青少年逆反心理的调适

通过前面对青少年逆反心理实质、活动和机制以及原因的分析,我们认为青少年逆反心理的调适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

1、加强教育者指导思想的转变,充分尊重被教育者。从形式上看,教育和被教育者之间是一对矛盾性的存在,实质上这两者是一致的。这是因为我们教育的目的或目标都是有利于被教育者健康的成长和发展,这和被教育者的愿望是一致的。并且教育和被教育者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被教育者需要我们的指导,教育者教育指导的作用又具体在被教育者的有效社会化和不断提高健康发展能力方面实现。正确解决这一关系及在指导思想上树立热爱教育工作特别是热爱思想教育工作的意识,就会在我们的教育内容、形式和方法上做到积极探索,敬业工作尊重青少年。进而才会减少青少年的心理反感,削弱和消除逆反心理。

2、加强感情投入,密切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关系。无论是心理学理论还是大量的社会现实都在说明,感情是一只无形的手,推动着人们的行为倾向和一些做法。有些事情并非顺理成章,并非符合科学要求,但由于感情的因素,无形地左右着人们的某些行为,这就是情感魅力。对于生理、生理均不成熟的青少年来说,在其行为意向和决策中,受感情因素影响很大,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好感与否、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行为。有经验的教育工作者们都有体会,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很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喜欢某个老师的结果。如果我们教育者在感情上与被教育者多些相容、多些亲近,相信在青少年心理上就不会再有那种厌恶、背离、逆反心理自然就会淡化或消除了。

3、加强同辈群体的指导。任何群体都会对个体产生一种心理压力,这种压力或者说是一种生存、生长环境对人的压力作用。积极的群体对个体的正常心理产生的则是一种动摇力量。为此,加强对同辈群体的正确指导。及时发现不良风气并做到尽早扭转是防范逆反心理和不良习气滋生、扩大有效手段。特别是对同辈群体中“领袖人物”者有效控制和指导,则更是必要的。

逆反心理论文范文2

关键词:中学生逆反心理心理疏导

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青春期的中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是一个普遍现象,这种现象对中学生自身、对家庭、对社会都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社会各界应及时地、正确地识别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从而采取有效地疏导策略,帮助中学生顺利度过“疾风骤雨”时期,从而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1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

1.1超限逆反心理

超限逆反心理是指客观要求超出了主体的承受能力或认知水平,从而产生的逆反心理。一般认为,机械地无时间间隔的反复容易导致逆反现象;同样的刺激物在强度过大,时间过长时容易引起逆反现象。如家长总是反复唠叨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指责孩子各种不良习惯,从而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学习成绩日益下降,不良习惯越来越多;老师没有弄清楚问题的性质和缘由。就主观臆断、严厉地批评学生,给学生“贴标签”。小题大傲,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故意违反课堂纪律和校纪校规。以上现象都是中学生故意表现出与施教者要求相反的言行举止。

1.2自主逆反心理

自主逆反心理是指主体地位、尊严受到威胁时。为了维护自尊心所产生的逆反心理。当外界的压力使中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时,他们就会反其道而行之。因而,我们可以把这种放弃对于荣誉的争取行为和其背后的心理动机看作为是一种“自主逆反”现象。如中学生在课堂表现和参与集体活动上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自暴自弃,不屑一顾,这些都是自主逆反心理的表现,究其原因是他们不敢面对现实和挑战,逃避责任,避免失败和挫折,从而维护自己的自尊心。

1.3情境逆反心理

情境逆反心理是指客观环境要求与主体需要不符合时,所产生逆反心理。即使是对于应该接受的引导信息,但是由于引导时机和场合的不适宜,对象也会予以抵制。如有些老师占用中学生的休息时间和自习时间,给他们辅导功课,有些老师经常延迟下课时间,在这些情况下,中学生就容易出现逆反心理,如故意不听讲,交头接耳,心不在焉,左顾右盼,摆弄拈包等以示不满。

1.4信度逆反心理

信度逆反心理是指主体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产生的对信息源信度的怀疑、否定的一种逆反心理。如教师和家长为了鼓励巾学生好好学习,经常答应给予各种奖励,但是最终常常没有兑现,此后中学生就会出现逆反心理,对于教师和家长的各种言行表示怀疑和否认,嗤之以鼻,甚至故意作对。

1.5禁止逆反心理

禁止逆反心理是指由于这种禁止不仅引起人的注意,而且诱致人的注意力集中到“禁止”上。简单而未说明充足理由的禁止可能诱发禁止逆反。中学生由于不想信种种禁止有充分理由,便会对它的正确性发生怀疑,从而产生犯禁的意向。如父母和老师强烈禁止中学生谈恋爱,而禁止理由不充分,反而使中学生早恋现象增多;学校禁止中学生装异服,但是没有充分的理由,学生反而变本加厉地“武装”自己,明目张胆与校规作对。

1.6平衡逆反心理

平衡逆反心理是指初中生的态度与认知失衡而造成逆反的一种心理。当教师与学生之间情绪比较xlf立时,即使教师所持的立场、观点与中学生一致,但他们却故意表现出相反的态度,以显示自己与教师并不一致,从而维护心理平衡,就是由平衡心理造成的逆反。例如,老师在选班级干部时,原来大多数学生也认为这些人是最合适的人选,但由于师生情绪较对立,他们就会持相反态度,以抵制教师,教师所引导的人选成为逆反心理的牺牲品。

1.7评定逆反心理

评定逆反心理是指教师或家长列学生不恰当的评价而引起的逆反心理。过分地表扬会使学生认为言过其实,别有用心;过分地批评会使学生认为吹毛求疵、故意刁难。有许多老师总是过分表扬中意的学生,这样会使其他同学产生逆反心理;同时过分批评那些不中意的学生,这样不仅被批评者不服气,而且班内的其他同学会打抱不平,产生逆反心理。

2中学生逆反心理的疏导策略

2.1家庭教育

2.1.I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每个家长都应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重视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应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更不能用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孩子的标准,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对孩子的期望和要求要合理;家长的教育态度和教育内容要致,以身作则,起到榜样作用;避免用暴力等严厉措施惩罚孩子,避免过度地溺爱和保护孩子,而要用适度的爱和宽容融化中学生的逆反心理。

2.1.2采取民主的教养方式

家长要采用民主型教养方式,给予孩子自由的发展空间,经常和孩子沟通交流,对孩子所取得的成功绐予及时的鼓励;当家长与孩子在出现分歧时,应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和想法,给孩子表达内心的机会,用和平、民主、引导、平等的方式解决矛屑冲突;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不十涉孩子的人际交往,用理解和沟通疏导中学生的逆反心理。

2.1.3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和谐美满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每个家庭都应努力创造这样的家庭氛围,尊重孩子的思想观念,真诚地与他们沟通。避免反复机械地批评职责孩子,沟通越直接越好;夫妻之间,各家庭成员之问要互相关心爱护,家庭分工明确,给予孩子合理的经济支持和营养搭配;家庭功能越完善,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就越弱。

2.2学校教育

2.2.1形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

学校要重视校园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不断提高学校的教学条件。要增加对图书馆、体育馆、多媒体设备的资金投入,给中学生提供良好学习环境;要重视文体活动的开展,调动中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缓解他们的学习压力,陶冶他们的情操,潜移默化地规范他们的行为,促进他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这种健康、和谐、乐观、向上的校园文化可以减少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出现。

2.2.2开展青春期教育

青春期是每个人身心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期,生理发展的成熟和心理发展的相对不成熟使中学生的逆反电不断增多。学校该开展青春期教育,如情感教育、人格训练、法制教育、性教育等,有效地预防和疏导中学的逆反心理。

2.2.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应开没心理健康课程,使学生了解心理学和心理卫生知识;通过心理讲座等活动使中学生掌握一些调节情绪、宣泄苦恼、发泄愤怒、克服自卑、学会交往、树立自信心的心理调节手段,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促进其人格和心理的健全发展。

2.2.4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中学教师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应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了解现代的主流文化和时尚潮流,真正地接纳中学生的思想观念,用关爱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尊重、理解、信任学生,公平地对待学生;同时还应具备定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善于与中学生沟通,真诚地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和学习上的各种问题和烦恼,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用实际行动去融化他们的逆夏心理。

2.3社会教育

礼会环境无时不刻地影响着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可以减少青少年的逆反心理。社会各组织团体以及个人应为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政府机关单位应大力兴建各种文化设施,如体育馆、文化宫、青年寓、科技馆、书馆等;新闻媒体应努力宣传健康向上的文化和思想,如播放爱国主义、尊老爱幼、艰苦奋斗、诚信互助题材的电视和电影等;报道各种感人励志事迹,启发中学生思考,引起他们的共鸣;各种娱乐场所应禁止中学生进入,为中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提供良好的环境。

逆反心理论文范文3

逆反心理大都具有危害性,逆反心理过重或自己不善于处理和自我调节,会给学生带来心理压力,引起心理障碍。逆反心理还容易造成感情失控,与家长、教师感情疏远、关系僵化,甚至对立,学生就会听不进正确的教育和劝导,可能会造成大错。因此,教师有必要了解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具体原因,抖学、有效地引导学生在产生逆反心理时,学会自我控制和调节,塑造健全的人格。

经过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笔者认为,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1、青春期心理特点的影响:

其实,逆反心理是刚刚进入青春期的孩子萌发独立意识的一种表现。初中生刚刚进入青春期,作为未威年人,他们面对紧张的学业,升学的压力和难以处理的人际关系,逆反心理往往有比较突出的表现。进入青春期以后,由于活动领域的逐渐扩大和交际圆的不断拓宽,他们更愿意跟朋友在一起。他们感到自己已经长大威人了,强烈的成人感和独立意识成为他们重要的心理倾向。他们希望自己能象成年人一样受到尊重,自尊感明显增强,做事喜欢自作主张,不希望成年人干涉,渴望独立,他们对父母和老师之言不再“唯命是从”了,往往嫌父母和老师管得太严、太罗嗦,对家长和老师的教育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2、家庭的因素

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大于其他人的影响。家庭环境的影响具有特殊意义。孩子在家庭中生活的时间很长,约占其全部生活时间的三分之二,父母对子女的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首先,有的父母对孩子给予的心理和物质的照顾过多,尤其是对孩子教育上的要求过多,超过了孩子所能耐受相容忍的程度,对孩子来说往往是一种被强加的、不正常的无形的压力,易于引起他们无谓的烦恼,也抑制了他们的独立性和完整个性的健康发展,易产生逆反心理。

其次,家长提出要求的方式也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有的家长对孩子提出要求的方式是居高临下的、粗暴的、命令式的,摆出封建家长式的威风,甚至使用暴力使孩子屈服,不给孩子任何自主性的空间。这些孩子长大以后,对父母的这种敬育方式就会产生反感、抵触,而且以后也会以同样的方式来对待别人。

再次,父母不和也是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父母长期的分歧、敌对、争吵不休、紧张冲突,会使子女的内心产生严重的焦虑与矛盾、多疑、心神不宁或神经质,甚至导致心理变态以及行为。

3、学校教育的因素

首先,有些教师在数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有不公正的处理,这样也会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有的教师比较偏爱某些成绩好、听话的学生,当好学生犯了错误也会很容易地原谅他,即使批评也是和颜悦色、和风细雨式的。而听说一些成绩不好、喜欢调皮捣蛋的所谓“差生”犯了错误时,教师的表现是疾言厉色、大声训斥,即使“差生”没有明显的过错或根本没有过错时,教师也不道歉。结果是“差生”不喜欢这个教师、甚至恨这个教师,上他的课就是不听、故意捣乱,与教师作对。即使理智告诉他这样做是不对的,但是在感情上,他仍然不能接受这个教师。前苏联教育家费可夫在《和教师的谈话》中说过:“请你不要忘记,孩子们受到不公平的待遇,特别是这种待遇来自一个亲近的人的时候,他的痛苦心情会在心灵里留下一个长久的痕迹。”

其次,学生在班集体中的位置也会影响孩子的心理。

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时间生活在班集体里,班集体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小社会,学生们在以社会化学习为中心的共同活动中形成各种关系,每一个学生在这种关系结构中占据一定的位置,并由此决定了他在集体中的地位和角色。班级社会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在班级中活动和交往的主导动机之一是他们力求在同龄人群体中寻找自己满意的地位。如果这种欲望经常得不到满足,那么社会与个性的对立和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有的学生因为各种原因,他们在班级中没有知心朋友,他们中不少人也向往集体生活,想与同龄人交往,希望在班级里取得一定的地位,试图用各神手段吸引同学们的注意,甚至不借用与常态相反的行为来引起大家的注意。

由于逆反心理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不利于中学生的成长。因此,作为被师,我们有责任对存在逆反心理的学生进行教育引导,使之科学转化。

1、教育者要有正确的观点:

教师可以向学生讲清逆反心理的客观存在及科学转化的方法。可以告诉学生,逆反心理是青春期的孩子萌发独立意识的一种表现,它在青春期的孩子身上表现得比较突出。逆反心理有明显的缺陷:不分是非、不分善恶,一味地排斥、一味地反对。这样做实际上是头脑简单、幼稚、不够成熟的表现。不论是家长还是教师,他们是长辈,学识和经验比较丰富,而且教育青少年都是从良好的愿望出发,目的是教育、关心和帮助青少年,而不会是故意找茬。也许长辈的态度不太友好,方式方法简单粗暴,但是“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厉耳利于行。”我们应该正确对待家长和教师的教育,分清是非,有选择地接受或者排斥。

我们也应看到,逆反心理也有它积极的一面:有时,家长和教师的做法可能是错误的,不切实际的,反抗这一做法则是正确的行为。我们的教育不是培养一味顺从的人,盲从或盲拒都是不正确的行为表现,事事顺从也不是心理键康的表现,相反意味着另一种不健康,不利于孩子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利于培养素质全面的人才。我们的教育应该是培养奇主见、有个性、有创新意识的学生。我们应该注意培养学生优良的思维品质,其中包括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思维的独立性指善于独立地提出问题,独立地寻找答案,而不是依赖别人。思维的独立性与思维的批判性密切联系着。思维的批判性指思考问题时不受别人暗示的影响,能严格而客观地评价、检查思维的结果,冷静地分析问题。

在这里,我们要区分盲目反抗和合理的拒绝,前者是一种缺乏思考的机械的行为模式,是幼稚的、盲目的;后者是有分析的理性的选择,体现了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因此,我们应该把前者科学转化为后者,这样才是正确科学的态度。

2、教师应努力尊重学生

有逆反心理的学生经常受到教师的斥责、惩罚,一般都比较心虚、敏感,对教师怀有戒心敌意,但他们又需要教师的谅解和信任。为了使他们能更好地接受教育,必须首先使他们解除顾虑、摆脱消极的态度定势。最根本的方法是调整师生之间的关系。为此,教师应自己带头真正实意地帮助这些学生。

俗话说:“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而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作为教师,我们应改变过去严厉而单一的批评式的语态,尽量对学生和蔼可亲、态度诚恳、多与学生交流、谈心聊天,让这些“特殊”的学生觉得老师真心实意地对他友好,消除他们的敌意和戒备心理。我们还应降低对“差生"的要求,尽可能多地鼓励、表扬而尽可能少地批评、指责。盖杰和伯令纳曾在他们,合著的《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指出:“表扬是一种最廉价、最易于使用且最有效的,但也最容易被人们忽视的激发学生的方法。有时教师忘记了他们对于学生的表扬是多么重要。"教师还应对自己的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善于发现“难看"的孩子身上的优点,并寻找时机让他发现自己的长处,表现自己,改变他在老师和同学中的形象。

3、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

学生在班级中生活,这种班级生活构成学生的“心理活动空间,。德国心理学家勒温把个人行为的产生变化规律,用一筒单公式示之:B=f〈p、E〉,其中B代表行为(Behaviour)f是变量,p是个人〈Person〉,E是环镜〈Environmeat〉,P和E的交互作用形成心理场,即情境。当代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在这个情境中,关键在于“场中人”的主观感觉,即心理气氛。不同的班级具有不同的心理气氛,不同的情境产生不同的具体行为,学校的教育实践也证明,营造一个具有民主、宽容、善意友好的班级氛围,有利于改善学生的逆反心理等攻击性心理及行为。

教师应善于采用组织手段,在班内组织起有一定层次的正式关系的网络,为学生日益扩展交往范围、建立多样的生活联系、形成丰富的责任依从关系提供充分的条件,从而使他们逐步深入到人际关系的各个方面去,使他们的精神世界变得更为充实和美好。针对存在逆反心理的学生的特点,教师可以组织帮教小组,给他们在学习上、生活上、行为习惯等方面予以特别的关心和帮助,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同学的善意,他们会逐渐消除对立情绪,乐于接受大家,乐于参加集体活动并从中得到教益。

教师可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教育情境,并发挥其教育效能,以培养积极的人际关系、减少消极的人际关系的影响。班主任可以组织开展各种课内外活动,努力使班级体成为良好的交往环境,使所有的学生特别是存有逆反心理的学生对交往发生一定的兴趣,并在实践活动中积极学习交往,从而对活动感兴趣、对集体感兴趣,逐渐改变原先的态度和看法。

4、指导家庭教育优化

作为教师,应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争取家庭教育的配合。在教师的指导下,家长如果能够意识到与子女和自身双重角度上考虑教育问题,合理调整教育行为,这将对改善家庭教育质量、提高家庭教育效果、纠正子女的不良心理包括逆反心理产生良好的作用。

我们可以引进一个原理——适度原理。即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和期望应采取适中的原则,即不可过高也不可过低,要符合子女的实际,否则家庭教育的功效就会消弱。

首先,家长对子女应给予适度的爱。爱的缺乏和过度的爱都会对子女的教育产生不利的影响和后果。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在家庭教育中,“严励和慈爱——是一个最难解决的问题。正如奎宁一样,正如食物一样,爱的要求是有一定份量的"。因此,父母对子女应该有理智、有分寸地爱。

其次,家长对子女的期望水平也应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目前,在相当一部分的家长中,对子女期望过高已成为一个普遍现象,他们往往想把自己失去的东西在子女身上得到补偿。这样脱离子女实际、超越子女水平的家长期望容易引起子女的抵触情绪,必须得到改变,作为家长应该面对现实,合理地调整自己对子女的期望水平,这样才有利于子女的成长。

逆反心理论文范文4

[关键词]销售员;消除;利用;逆反心理

[中图分类号]F7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44-0033-02

1 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所谓逆反心理,也称逆向心理和对抗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逆反心理的产生一般有以下三种原因。第一,自我价值保护逆反。人的自我价值是一个热爱生活、追求生活意义的心理根基。任何一个人都不能接受自己无价值地生存在社会上。当一个人的自我价值受到影响和损害时,自然地会进行自我价值的保护,在态度或行为上抗拒外界的劝导和说教。第二,禁果逆反。理由不充分的禁止反而会激发人们更强烈的探究欲望。第三,超限逆反。是由于机体在过度接受某种刺激之后所作出的逃避反应。这也是人类出于自然本能的一种自我保护性的心理反应。这是因为我们任何人接受某种刺激(乃至是向往的刺激)都是有限度的。

逆反是表示不同意的一种形式,它出于人的本能,带有感彩,通常使人以相反的态度作出反应。逆反作用并非事先设定的程序性反应,只是一种行为反应而已。但它确实会发生,尤其是在销售过程中,哪怕是对于一个中性的评价,顾客也会站在与之相反的立场上。

2 影响销售工作的逆反心理类型

2.1 反驳

反驳是逆反作用最常见的一种表现形式,它直接针对他人的评论或声明进行驳斥。例如,销售员:“今天的会议程序是这样的,我先介绍功能和成本的情况,接下来讨论维护问题。”顾客:“现在讨论维护问题还为时过早。”

2.2 沉默

沉默也是逆反作用的一种表现形式,有些客户是以沉默来表示反对,因为他们很自负,不愿意与推销员进行讨论。

2.3 “我知道”

“我知道”也是逆反作用的一种表现形式。当你急于弥补自身的不足或提高自我评价的时候,这种类型的逆反作用就发生了。在生活工作当中,每个人都有表现自我价值的欲望,但自我保护意识更强烈。人们并不是不想听从别的建议来提高自己,只是大多数人都有本能的自我保护意识,不想表露自己的不足。

2.4 争强好胜

在销售过程中,不仅客户表现得盛气凌人,销售人员也可能出于逆反心理有这样的表现。然而,推销员始终应该记住:推销不是竞赛,时刻让别人觉得“我比你强”,这只能增加销售的风险性。日本曾经有一位优秀的大学生毕业后从事销售工作却屡遇失败,究其原因是这位推销员在大学时代是优秀的辩论选手,与客户打交道时喜欢用辩论的语气,因此失去了很多销售的机会。

2.5 不必要的纠正

在推销过程中,如果推销员在顾客面前表现出了逆反行为,销售成功的可能性会大大地降低;推销员若能够清楚逆反心理的表现形式并采取相应的方法去消除,销售成功的可能性也会大大地提高。例如,顾客(高管):“我们的老系统差不多每天都要出1个小时的故障,真让人难以忍受,我们希望能想个办法让系统故障时间减少到15分钟,你们能帮助我们吗?”销售方工程师:“我们检查了系统工作记录,实际上每天故障时间只有55分钟。”需要说明的是,工程师只不过是想加入讨论,希望把时间说得更精确而为会谈增加新的信息。然而,指出一位高级管理人员的不准确性根本没这个必要,而且有可能导致无法进一步合作。

3 消除逆反心理的技巧

3.1 多提问少陈述

减少逆反作用的发生可以从预防开始。如果推销员能够提前明确和预防那些导致顾客对话语或行为产生逆反心理的事情,就可以避免其负面影响。在推销洽谈中,陈述是容易引起逆反作用,这是因为大多数的陈述通常有一个明确的观点和立场,这样就很容易被对方抓住提出反对意见。你的观点越明确,就越容易产生逆反作用。在推销过程中,提问正好满足了顾客想要参与讨论并提供某些信息的心理需求。因此,销售人员要学会多提问,少做陈述,这是销售的基本技巧。

3.2 分享顾客感受

消除顾客的逆反心理,要善于分享顾客的感受。例如,“我知道您的意思了,您是担心……”“很多顾客都这么说,所以我不会对您的想法感到奇怪。”这样便于在顾客心理建立信任感。在销售会谈中,顾客总是本能地对销售员谨慎从事,但销售员在顾客心目中的可信度越高,顾客的态度就越积极,就越能减少顾客产生逆反心理的概率。同时,推销员站在顾客的角度为其分忧解难,更容易缩短与顾客的心理距离。

3.3 应用牧群理论

牧群理论是一种趋同理论,是减少顾客逆反心理的一种策略。如果其他所有顾客都有某个特定的发展趋势,顾客就会觉得没有必要坚持抵制或拒绝。牧群理论同样可以帮助销售员建立信任度,激发顾客的兴趣。顾客当然好奇为什么所有其他人都有着某种共同的趋势。顾客在作出重大的购买决定之前往往会感到焦虑,这时应用牧群理论同样可以很好地解决。

4 利用顾客逆反心理的技巧

4.1 利用顾客的“禁果逆反”心理促使顾客采取购买行动

“禁果逆反”存在的心理学依据在于,无法知晓的“神秘”的事物,比能接触到的事物对人们有更大的诱惑力,也更能促进和强化人们渴望接近和了解的诉求。例如,有一农场主种植的苹果由于电、霜的交替侵袭,果皮上出现了斑痕点点,他意外地发现这些被冰雹打击过的苹果反而变得清脆异常、酸甜可口。于是他在发给每一个客户的订单上清楚无误地写道:“今年的苹果终于有了高原地区的特有标志――冰雹打击过的明显痕迹。这些苹果不仅从外表上而且从口味上更加体现了高原苹果的独特风味,实属难得的佳品。数量有限,欲购从速……”人们纷纷前来欣赏和品尝这种具有“高原特征”的苹果,苹果很快销售一空。该农场主就是运用了顾客的“禁果逆反”心理,成功地将产品推销出去。

4.2 利用顾客的“超限逆反”心理激发顾客的购买欲望

推销人员通过一定的语言技巧刺激顾客的自尊心,也就是运用“超限逆反”心理,促使顾客在该心理作用下完成交易行为。在推销过程中,“激将成交法”也就是善于利用顾客逆反心理的一种典型方法。对于那些高傲、固执、自尊心强的顾客效果最佳。比如,销售员:“这台空调是我们这里最贵的,我建议您买台便宜一点的……”对于那些要面子而经济条件又非常好的顾客来说,他可能就会买这台最贵的,来证明他的经济实力。又如,一位女士在购买商品中犹豫不决时,推销人员可以适时地采用:“是不是要征求一下您先生的意见后才能作决定?”,这时女士可能以“这事根本不用和他商量,我自己可以做主”的回答,这样也就完成了交易的行为。

参考文献:

逆反心理论文范文5

论文摘要:本文根据教育过程的四个基本要素: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内容与形式以及教育情境,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的类型进行了划分,并对其成因进行了探析。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逆反心理是指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种背离教育主体期望目标的反向力量,从而阻碍大学生健康发展的一种心理现象。它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一方面,它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进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另一方面,逆反心理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不利于其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不利于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对逆反心理的积极方面,我们应该结合实际,加以利用,让其为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务,提高工作的实效性。而对其消极方面,我们应该采取措施加以引导。

1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的类型

根据教育过程的四个基本要素: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内容与形式以及教育情境,我们可以把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逆反心理划分为以下类型。

1.1 与教育对象特征有关的逆反心理

(1)自主逆反心理。自主逆反心理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当教育对象感到外在的教育和影响威胁到他们的自尊或自我价值时,就会有意无意地进行自我价值维护,产生自主逆反心理,对外在的教育起反向的反应。

(2)归因逆反心理。归因逆反心理是指由于教育对象的认知偏差,从而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内在动机产生怀疑,对教育者的关心总是抱有戒心,从而产生归因逆反心理。

1.2 与教育者特征有关的逆反心理

(1)信度逆反心理。信度逆反心理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对象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对信息源信度的怀疑、否定的一种逆反心理。

(2)平衡逆反心理。平衡逆反心理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如果教育对象与教育者之间存在着态度对立,即使教育者所持的立场观点与自己相同,教育对象也可能进行抵制,甚至故意表现出相反的态度以显示自己与教育者并不合拍,从而维持认知结构的平衡。

1.3 与教育内容和形式特征有关的逆反心理

(1)超限逆反心理。超限逆反心理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由于教育时间过长,过多地重复某些教育内容,超过了教育对象心理承受能力的限度而产生的逆反心理。

(2)禁果逆反心理。禁果逆反心理是指由于大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自尊心,所以对被禁止的东西会特别好奇,从而因为禁止而更加注意某种事物而产生的逆反心理。主要表现为越是不准做的事情越是要做。

1.4 与教育情境特征有关的逆反心理

情境逆反心理。情境逆反心理是指即使是对于应该接受的教育信息,但是由于教育时机和场合的不适宜,教育对象也会予以抵制的逆反心理。

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的逆反心理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产生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四个基本要素都有可能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

2.1 大学生自身的因素

大学生生理上的趋于成熟使他们从心理上认为自己已经是成人了,即成人感。但是,实际上大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方式、社会经验等尚处于半成熟状态,于是就产生了成人感与半成熟现状的矛盾。所以,大学生们一方面表现得精力旺盛、朝气蓬勃、富有理想、思维活跃、独立自主;另一方面又表现得脱离实际、沉溺幻想、固执己见、缺乏自控。

其次,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期,他们面对着学习、升学、就业、恋爱、人际关系等诸多问题,在心理上有着许多困惑、无奈、矛盾,如果长时间陷于这种状态而又无法摆脱,(下转第147页)(上接第141页)就会导致学生自我意识封闭,无法接受正常的思想政治教育。

2.2 教育者自身的因素

首先,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和时效性。许多教师不注重深入浅出,只是泛泛地讲一些大而空的理论,教学内容陈旧,缺乏激情,脱离实际,空洞乏味,再加上信息传递的不及时,造成教育不适时,致使学生产生厌烦感,达不到应有的育人目的。其次,教学方法、手段太过单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主要是我讲你听的“满堂灌”,再加上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是公共必修课,所以一般采用大课形式,学生人数多,课堂纪律乱,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较少。另外,有些教师为了迎合学生,在课堂上胡侃神聊,致使大部分学生认为这些课程太过于形式化。最后,教育过程缺乏情感、可信性低。教育者总是权威性地灌输教育内容,缺乏亲和力,导致可信度低。这些都可能导致教育效果差,学生抵触情绪强烈,进而产生逆反心理。

2.3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滞后

我国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具有趋利性、自主性、竞争性、开放性等特征,这就要求人们必须具有独立的人格与个性,具有强烈的自主、自立、平等、竞争、讲求实效的意识,可是相比之下,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与实际脱离,忽视教育对象的合理需要,内容陈旧、空洞;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单一,经常忽视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只注重教育者的主观愿望,忽视教育对象的心理状况,重视政策压力,忽视精神说服;思想政治教育在评价方面过分注重定性分析,忽视定量分析,往往仅以考试分数来判定大学生的政治水平和道德水平。

2.4 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

首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提倡的道德规范的高水平与社会上的道德行为的低水平形成反差;自身道德认识的崇高与实际行为的平庸形成反差,这些都使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充满困惑、矛盾、冲突,进而引起逆反心理和抵触心理。

此外,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借助现代传媒对我国大学生的思想施加影响,进行冲击。而大学生所学的理论与现实又存在一定反差,这样就引起部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淡漠和忧虑,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使他们转而羡慕、崇拜资本主义,这也是造成当代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逆反心理的一个原因。

参考文献

[1]刘宗粤.关于逆反心理现象架构的解析[J].探索,2000.5.

[2]张慧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透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6.

逆反心理论文范文6

【关键词】逆反心理 大学生 反应 家庭教养

一、影响逆反心理产生的因素

(一)生理因素

一是思维凸现批判性。大学生处于青春期,思维的批判性较以前有了很大发展,主要表现在智力活动中分析和批判的程度得到提高。二是自我意识增强。自我意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以及自己和周围关系的认识。自我意识中的自我独立、自我评价、自我设计等是导致大学生逆反心理的重要诱因。三是情感情绪的不稳定。大学生在这一时期呈现出易动感情,情绪强烈的心里特征,其情绪的两极性表现得强烈。当他们受到外在客观条件的刺激,场境的感染、他人或群体的暗示时,就很容易转变对事物原有的看法,从一个极端转向另一个极端。

(二)家庭因素

一是现在的大学生大都生活在独生子女家庭,孩子自然就成了这个家庭中的核心成员,在家庭中受到过分的关心、爱护。学生不同程度存在以自我为中心、个性放纵、缺乏艰苦创业精神、心理脆弱等弱点。二是离异家庭的孩子,由于父母长期对孩子关心过少,使孩子得不到应有的关爱和照顾,当他们看见别的同学能得到父母的爱时,会使他们的内心产生严重的焦虑与矛盾。从而导致性格孤僻、内心封闭,最终产生自卑逆反心理。三是某些家长由于自身文化水平较低,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不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总以自己的想法要求孩子,强迫孩子读不喜欢的大学或是专业,致使孩子产生厌学情绪和仇恨的逆反心理。四是在竞争压力越来越激烈的今天,不少家长承受着来自工作岗位上的各种压力,为了不让孩子再承受这一压力,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也日渐增高,导致孩子心理负荷增加,以致产生烦躁、自私甚至厌世的逆反心理。

(三)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环境也是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不可忽略的一个方面。现代社会日新月异向前发展,大众媒体在满足人们对多样化的文化追求、满足人们娱乐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意想不到的负面影响。通过舆论的持久作用,使人向物的世界沉沦,大众传媒商业化和世俗化,使得各种传媒都不同程度地表现生活上的物欲横流、金钱膜拜,生活中的玩世不恭、躲避崇高,道德上的良心遮蔽,媒体上充斥着封建社会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暴力凶杀、虚伪欺骗,叛逆性人格受到推崇,教育者受到了丑化。由于大学生辨别能力不强,大众媒体中的错误导向导致了学生的思想混乱,为逆反心理的产生提供了舆论的支持。

(四)学校教育因素

首先,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观念也是导致大学生出现逆反心理的原因之一。其次,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新鲜事物层出不穷,大学生对新鲜事物比较好奇,也比较容易被他们所接受,而教师思想显得相对比较保守,观念比较陈旧,从而出现师生在面对同一问题和现象时产生分歧,甚至引发师生之间的冲突、矛盾。此外,教师言行不一,做事不果断,对待学生不能一视同仁,工作能力低等一系列问题也会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一种不信任感,甚至反感,从而引起逆反心理的产生。

二、怎样消除大学生逆反心理的应对策略

(一)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

首先,要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多层次、多渠道地弘扬主旋律教育,积极引导大学生的政治意识与现实社会发展相协调,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信念,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其次,要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咨询,及时为他们排解成长过程中的困惑与烦恼。同时,大学生需要向教育者寻求帮助,多与教育者沟通交流,尽快纠正错误,最大程度上减少损失和危害。

(二)改变不良家庭教养方式

大学生对独立性的要求很强烈,这是他们走向成熟的表现之一,家长应充分尊重他们的独立性,引导他们建立起正确的是非标准和价值评价体系,帮助他们早日完成社会化,成长为一名真正独立的社会成员。这样,不仅消除了他们原本因为对独立性的追求而带来的逆反心理!而且通过对他们独立性的尊重和满足达到了同样的教育目的,从而更好地帮助他们早日走向成熟。

(三)优化不良社会环境

第一,加强宣传工作,在全社会树立尊师重教的风气,引导全社会关心青少年的成长,自觉地为优化社会环境做出积极努力。第二,协调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关系,使三方面的教育目标一致,教育行为一致,从而形成合力,提高教育实效。第三,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健全文化市场法规,加强文化市场的管理和整顿,严厉取缔和控制不利于大学生成长的书刊、音像和文化经营形式。

(四)提高教育者的素质

作为大学生最直接的管理者与引导者,教育者本身就是一个形象化、人格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因此,我们必须要提高业务理论和职业道德修养。第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和渊博的学识;第二,要学习掌握心理学知识,不断提高心理分析能力;第三,还要讲究语言艺术,提高启发诱导能力。此外,要善于总结、勤于交流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积累经验,掌握足够技巧,以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质量。

总之,只要教育者能准确地抓住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心理变化发展的规律,不断提高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就能预防和消除大学生的逆反心理,使之健康成长,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栋梁之材。

参考文献:

[1]徐义武.成人大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及对策[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院学报,2006,(03).

[2]罗永忠.如何正确看待大学生的逆反心理[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3,(04).

[3]刘松.成人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原因及应对[j].中国成人教育,2002,(04).

[4]苏佳斌,董治宇,陈高文,宋杨.逆反心理现象与对策[j].2001,(04).

[5]谭志茂.试析当代大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对策[j].咸宁师专学报,2000,(05).

[6]曹维荃.试论成人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教学对策[j].职大学报,1997,(03).

[7]方丽英.大学生逆反心理的疏导[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07).

[8]田丰.青少年的逆反心理与对策[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0,(06).

[9]王昊大学生逆反心理分析与防治[j].鹭江职业大学学报,2004,(04).

[10]张燕.青少年逆反心理及其疏导[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4).

[11]潘成蓉,王艳.大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及其解决对策[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社会科学版).

[12]朱宏.大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及对策[j].心理学探新,1991,(01).

逆反心理论文范文7

论文关键词:中学生:逆反心理;教育

逆反心理是目前中学生中存在的一种较普遍的心理现象。当前社会处于巨大的变迁之中,人们的价值观不断变化。对学生的思想、心理造成多元影响。在家庭中许多父母对孩子的要求更高了,甚至有点狭隘——只要学习成绩还可以,其它都好商量。还有的父母离婚、感情破裂、养而不教.也给学生健康成长带来不利因素,使得中学生的逆反心理较之父辈同年龄时更加明显。一些中学生常常对教师和家长的“唠叨”嗤之以鼻,美其名日“青春期遇上了更年期”。现在中学生基本上是独生子女,又身处“心理断乳期”,因此学校和家庭要重视这种现象,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从而保证中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逆反心理界定

逆反心理是指“客体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即具有较强烈的抵触情绪。”一般认为,逆反心理的心理结构由认知、情感和意向三个要素构成。认知要素是指产生逆反心理的青少年对教育者教育方法、手段、内容等教育要素的看法。中学生只有在对上述教育要素持否定的看法时,才有可能产生逆反心理或对抗态度。情感要素是指伴随逆反心理发生的一种消极的情感体验,如反感、讨厌、愤怒等。意向要素指逆反心理转化为行为的准备状态。逆反心理有正向逆反和负向逆反之分。所谓正向逆反是指对教育和个体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的逆反心理,反之即为负向逆反。中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是个体思维形式及自我意识的发展发生质的飞跃的表现,从一定意义上说,它是中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标志。逆反心理产生的认知基础是逆向思维的发展,而逆向思维是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成长的基础。因此,只要教育者注重教育方法,就能消除和减少逆反心理的消极影响,培养他们创新意识和能力。

二、中学生逆反心理表现

中学生逆反心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自主逆反。中学生感到自己的地位、尊严受到威胁时,为了维护自尊心就会产生的逆反心理。特别当外界的压力使中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他们就会反其道而行之。二是超限逆反。教师或家长的要求超出了学生的承受能力或认知水平,也会引起他们的逆反心理。如有的父母反复唠叨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或其它毛病,而不给予理解或帮助;有的教师不分对象的心理实际或问题性质,一概而论的“上纲上线”、批评指责,都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表现出与施教者要求相反的言行。三是情境逆反。有的教师在下课铃响过好久仍讲解再三.与学生想在下课期间自由活动的需要不相称时自然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表现为心不在焉、东张西望,或做其他事情,如摆弄东收拾书包等,以示不满。四是禁果逆反。中学生的好奇心极强,往往成年人向他们郑重宣布禁止的东西,他们反而越想接触。如玩电子游戏、交异性朋友、晚自习偷看电视球赛,甚至喝酒、吸烟等。五是平衡逆反。当教师与学生之间情绪比较对立时,即使教师所持的立场、观点与学生一致,学生对教师的教育引导也可能进行抵制,甚至故意表现出相反的态度,以显示自己与教师并不合拍,从而维护心理平衡。师生在情感不沟通,情绪对立的情况下,有些学生往往会出现“只要你赞成、我就反对”的平衡逆反心理。六是评定逆反心理。教师或家长对学生不恰当的评价也会引起中学生的逆反心理。过分地表扬会使学生认为:言过其实,别有用心;过分地批评会使学生认为:吹毛求疵、故意刁难。

过分地表扬与批评都会使学生产生抗拒和抵触的情绪。有许多教师总是自觉不自觉地过分表扬自己中意的学生,这样往往使班内其他同学产生一种不公平、不服气的感觉;同时又自觉不自觉地过分批评那些不中意的学生,这样不仅被批评者不服气,甚至久而久之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敌对情绪,而且班内的其他同学会打抱不平。此外,在教育实践中还有一种人格型逆反。即个别学生由于性格异常或心理疾病,如执拗、怪僻、暴燥、易冲动、刻薄、极端自私、心境不安等,稍不随意,就以吵闹、打骂等方式对抗他人(主要是老师、父母或同学)。这种人格型逆反的学生多见于男生,而且他们的家长(特别是父亲)多有同样倾向。

三、正确看待中学生的逆反心理现象

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是客观存在的,不能任意消除或改变这种心理现象。要对逆反心理做一分为二的分析,既不能全盘肯定,也不能全盘否定。首先,对学生正确的逆反心理现象(如对不端的人格、虚假的内容、粗暴的手段、片面的思想方法等的不满与抵触),教师要能够容忍、肯定、鼓励。因为从一定意义上讲,这种逆反心理现象是科学发展、社会进步、个体健康成长的催化剂。其次,对学生不良的逆反心理现象(如对正确、科学的客观环境要求表现出来的抵触情绪及相反行为),教师要敢于否定,同时进行说服、劝告,减弱以至纠正这种逆反心理现象。第三,如果学生的逆反心理现象中,正确合理的与错误不良的因素兼而有之、混淆不清(如连同不端的人格与正确的信息、或良好的动机与生硬的态度一并逆反),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原则,分清逆反心理现象及逆反指向的主流与支流,不能以点代面、以偏概全、以现象代替本质,学会客观、公正、全面、发展地看待自我与非我(他人、社会),从而不断完善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

四、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教育对策

1.切实转变教育思想,充分尊重学生人格。教师和家长只有充分认识处于青春期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形成以促进中学生健康成长的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才能够在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上不断地积极探索,尊重中学生的人格,进而才会减少中学生的心理反感,削弱和消除逆反心理。

2.关注学生的需求,建立良好师生关系。“亲其师,信其道”是古人留下的宝贵经验。只有让中学生认识到教师是可亲可敬的.才能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这就要求教师多关注学生的需求,了解他们所期望教师应具有的品德行为。教师对照学生期望的品德行为来完善自己。有经验的教师都有体会,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喜欢某个老师的结果。这样,中学生的逆反心理也会减少。

3.加强同辈群体指导,建设良好班级文化。任何群体都会对个体产生一种心理压力,这种压力或者说是一种生存、生长环境对人的压力作用。积极的群体对个体的正常心理产生的则是一种推动力量。

为此,加强对同辈群体的正确指导,及时发现不良风气并做到尽早扭转是防范逆反心理和不良习气滋生、扩大的有效手段。特别是对同辈群体中“领袖人物”的有效控制和指导,则更是必要的。学校的教育实践也证明,营造一个具有民主、宽容、善意友好的班级文化氛围,有利于改善学生的逆反心理等攻击性心理及行为。教师应善于采用组织手段,在班内组织起有一定层次的正式关系的网络,为学生日益扩展交往范围、建立多样的生活联系、形成丰富的责任依从关系提供充分的条件,从而使他们逐步深入到人际关系的各个方面去,使他们的精神世界变得更为充实和美好。针对存在逆反心理的学生的特点,教师可以组织帮教小组,给他们在学习上、生活上、行为习惯等方面予以特别的关心和帮助,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同学的善意,他们会逐渐消除对立情绪,乐于接受大家,乐于参加集体活动并从中得到教益。

4.加强社会文化现象分析,把握正确的人生导向。面对社会错综复杂的文化现象和社会问题,中学生往往还未具备正确的认知能力,常常是因为好奇心驱使进行模仿,难以辨清其实质或其中蕴含着的积极、合理因素。这就需要教师及时、有效、准确地把握这些现象和问题,深刻分析其实质和其中的合理成份,把握正确的人生导向,帮助学生建构正确的认知,避免盲目的追随。这也可预防、消除某些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论文范文8

一、逆反心理的界定

所谓逆反心理就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传统定势和思维模式在特定教育情境下所产生的,与认知信息相对立的,并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反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逆反心理,是客观要求与主观需要不相符合时所表现出的强烈抵触情绪(我们常见到学生顶撞当众批评或挖苦他的老师、家长),其实质在于突出主体(自我)的某种需要或尊严,突出自我的独立性、自主性或存在价值,相反,表现出对他人(非我)的不遵从(或抗拒)。青少年逆反心理是一个普遍问题。据一项调查显示,目前青少年中经常存在逆反心理的达32.6%,偶尔存在逆反心理的达89.4%。逆反心理无论是对青少年自身还是对家庭、对社会都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1.逆反心理束缚着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由于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及由逆反心理产生的逆反行为的消极作用,青少年不能有效地从成年人那里获得有用的经验,不能从别人的失败中汲取教训,不能从别人的成功中得到启迪,因而会妨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社会成熟。

2.逆反心理会使青少年误入歧途,造成不同程度的身心伤害和其他消极后果。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和逆反行为使他们往往不计后果,漠视校规、挑战社会规则。譬如有些青少年不听从教师、家长关于不要早恋的劝告,暗中追逐异性,把大量的时间、精力花在幼稚的“两性”关系上,浪费了时间和精力,影响了学习成绩。还有一些青少年违反学生守则和公共生活准则,大量吸烟和饮酒,过早地变成“烟鬼”、“酒鬼”,影响了身体的发育和身心健康。

3.逆反心理有可能使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和逆反行为,阻碍青少年接受积极的正面的影响,对消极的、负面的影响反而表现出轻而易举的、更乐于接受的倾向。青少年的逆反心理严重影响了其身心的健康发展,影响了学校、家庭教育的实施。教师、家长要了解分析青少年的逆反心理,采取适当的措施,引导青少年安全度过中学阶段,保证其健康成长。

二、影响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因素

影响青少年形成逆反心理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外部社会因素,也有青少年主体内部的心理因素。外部因素主要包括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一些不良的甚至是错误的行为观念。

1.学校教育工作中的失误。首先是教育者的要求脱离了青少年原有的个人需要,在学生还没有产生自觉的学习需要之前,我们应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需要,否则势必为他们接受教师的要求造成困难。其次是教育者提出要求时采取了强制的或触犯学生个性的方式。其实,这样做的结果却常常适得其反,不尊重学生是造成师生关系不融洽和对立的常见原因,再者,由于教育者处理问题不当,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教育者对问题的不同处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对学生实际行为的肯定或否定,只凭主观臆测就作这样或那样的处理,对学生采取不公正的态度,甚至未经深思熟虑,不问青红皂白,采取过激的措施,如罚站、辱骂、赶出教室,甚至出手打人等,很容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其四是教育者教育教学方法的生硬、呆板。

        2.家庭和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家庭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环境,这种环境如果有缺陷,就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状态。有些父母不和、离异或父母长期在外造成子女无人管教、无人关心,使学生在心理上和生理上不协调或不堪重负,对父母的不满情绪迁移到学校来。再有,一些家长身上的不良思想认识,也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思想行为。家长对子女要求过高,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会导致子女过大的心理压力,也容易出现逆反心理。

3.社会因素的影响。社会的影响因素更加广泛复杂,内容、形态、渠道也多种多样,但影响较普遍的是社会舆论、社会风气和人们的社会逆反心态。大众传播媒介(电视、网络)在信息选择、制作上因着力大众,而忽视对青少年受众群体的关照,使一些成人文化中不良的、世俗的因素或因揭示某种现象及制作节目的连贯性,使本来用来警示人们和青少年的内容,而被青少年负面地接受了,影响并辐射着我国青少年的逆反心态的形成。都可能对学生的思想认识造成危害,腐蚀他们的心灵,导致极端的逆反心态的产生,可见,外界的种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会使青少年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产生一种逆反心理定势,这是教育者所不能忽视的。

4.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客观变化、认知水平偏差的影响。与童年期相比,青少年的自我意识有了新的发展,逐步产生了社会独立性要求。这种社会独立性要求使青少年的自尊心、好胜心增强起来,但是,不少教师却看不到这些,仍然用要求小孩子的方法、标准来要求青少年。这种心理差距是造成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

同时,随着青少年知识经验的增加,认知方式的发展,特别是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的发展,独立意识不断增强,他们开始对杜会生活中出现的和书本上遇到的各种问题独立地用自己的知识观点来衡量是非,用自己的智慧才能来判断曲折,对老师家长的教导,常常喜欢用批判的眼光审视一番。

当然,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是多重而复杂的,是因时因地而改变的,教育者必须运用一分为二的眼光去看这个问题,而不能只注意问题的一个方面却忽视其他方面。

三、青少年逆反心理的疏导对策

掌握疏导学生逆反心理的主动权,对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产生、发展以及正、负影响进行系统化研究,使学校各种教育工作更好地发挥效应,是素质教育实施的一个突破口。

        1.运用逆反心理的正效应与积极作用,引导学生认知的正确发展。

首先要引导学生大胆运用逆向思维,通过经常性的逆向论证,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如有意识地选取一些错误观点让学生讨论,可以使学生得出正确结论,发挥逆向思维的积极意义。

其次是教育者要改变教育方式,增强教育效果。教育是一门艺术,教育的作用是靠教师与学生双边的活动实现的。把握适合于学生的多种教育方法,摒弃陈旧落后的教育方式,是增进师生之间关系融洽,促进逆反心理的正向发展的重要基础。

2.减少逆反心理的负效应,努力消除产生逆反心理的社会因素。学校教育必须着重努力与社会各方面力量紧密配合,尽力净化“校园小社会”风气,强化校风建设,消除各种不良的精神污染,尤其要着眼于小事,从我做起,从而逐渐缩小逆反心理赖以存在的心理空间,直至彻底消除学生逆反心理的负面影响。如开展学生量化达标活动,“三文明”创建活动,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督导检查等,既可从正面教言人手引导学生,又能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约束,最终达到学校教育的目的。

3.优化学生教育的外部条件,努力创造良好的教育情境。积极向上的班集体、学生会、团队基层组织、健康的舆论、团结友爱自尊自强的班风、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同学关系等,就是学生受教育的外部条件、有力的教育因素和积极的心理氛围。

4.注重了解青少年心态,努力体现教育的艺术。及时了解学生的心态,激发学生的内在需求,捕捉教育时机,以优良的教育艺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是防止和克服青少年消极逆反心理的重要途径。

首先,教育者要经常从学生的行动情绪反应,来了解其心态与变化,发掘闪光点和积极因素,把握教育契机,如能在此时此刻对这学生加以引导,就能渐渐消除逆反心理,使之向积极方面转化。

其次,是针对学生的不同个性等实际情况,以及不同的时间、条件和情境,因人因时因地地运用说服。榜样、道德评价等方法进行正面引导,重在提高学生的认识,使之掌握正确的思想、观点和方法,

再次,是要发扬学生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每个学生都有优点和长处,只有集体和教师关注这些优点和长处时,学生才会产生上进心。

最后,是要求教育者有良好的教育心态,教师要关心每一个学生,充分尊重、信任学生,遇到偶发事件时,对学生的失礼言行要制怒,理智地进行冷处理,对学生一时想不通的问题和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反复,要善于正确对待,耐心教育,直至学生接受教导。

        5.重视心理疏导,努力控制逆反心理。教育过程中针对学生消极逆反心态的特点与成因,教师要用有效的方法进行疏导。要注意运用“自己人效应”,站在学生的立场,把教育者置于学生的心理位置去认识、体验和思考问题,从而选择适当的方法去处理问题,这样就会缩短教师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引起师生情感上的共鸣,有利于控制学生的逆反心理。

6.  引导青少年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调查研究表明,31.2%的学生不能正确对待挫折与失败,52%的学生往往对自己的成功作内在归因,对自己的失败作外在归因。即总是赞赏自己学习的成功,认为是自己的能力强或自我努力的结果;对学习上失败,常常将责任推在题目太难,老师偏心,运气不佳等情境因素上面。而对其他同学学习的成败却作出相反的归因。

7.发动学生做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由于身份、年龄等差异,青少年往往有意无意地对师长的话有一种抵触心理。而对年龄相仿、身份相同的同学,往往不会有戒备、抵触心理,同学的话更容易入耳。许多情况下,教师发动学生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8.教师要学会宽容,要有大度。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何况是心理发育未成熟、自控能力较差的青少年呢!首先,教师要理解学生难免犯错误,犯点错误没什么大不了的。这样,教师也就不会为了学生的一点错误而大动肝火了,就能够心平气和地对待犯了错误的学生了!

总之,青少年逆反心理的成因与疏导方法是每个教育者都必须探究的一个课题,掌握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实质,了解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对学生的逆反心理进行疏导,是我们进行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前提之一。 【参考文献】

       [1]林崇德,杨治良,,黄希庭.心理学大词典[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田丰.青少年的逆反心理与对策[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0,(6).

       [3]刘宗粤.关于逆反心理现象构架的解析[j].探索:哲社版,2000,(5).

逆反心理论文范文9

论文摘要:近年来,部分高校学生出现了一种逆反心理现象,成为做好思政工作的严重障碍。本文拟从逆反心理成因入手,提出矫正方法,以对思政工作有所借鉴。

近年来,一种反常的心理—逆反心理在部分高校学生中蔓延,大大影响了高校思政工作的顺利开展,成为做好思政工作的严重障碍。对高校思政工作的逆反心理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矫正方法,是高校的一项迫切任务。

一、逆反心理成因分析

“逆反心理”指主体对环境事物的刺激产生的与多数人对立的、和常态性质相反的情绪体验行为倾向。高校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既具有青年人逆反心理的共性,又有角色的特殊性,产生原因可以分为主、客观两方面。

(一)客观方面。

1.社会认知偏见投下了心理阴影。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建立与发展,人们的精力集中于物质文明建设,对思想道德建设逐步放松,使一些如“读书无用论”等社会认知偏见在大学生中流行。这给高校在校生以极大伤害,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

2.社会比较差异诱发心理失衡。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信息的交换程度越来越快,学生在了解这些信息时,也在自觉与不自觉地进行比较,发现理想与现实差距较大时,便很容易产生心理失衡,如此类事件反复出现,经多次强化,就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

3.教育变革对个体定势造成冲击。

在传统教育体制下,对高校学生的食宿由学校实行“全包”,毕业时由国家分配,久而久之,高校学生便形成了依赖的思想。教育改革后,由学校对学生不收费到收费,由国家包分配到自主择业,招生、分配“并轨”、实行双向选择,这使得高校学生在感情上难以接受,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

4.高校教育的内容、手段失当。

正面宣传教育内容略嫌空洞,缺乏说服力。少数教育者在进行正面教育时热衷于讲大道理,要学生爱学习,有巩固专业的思想,但对为什么要爱学习,有巩固专业的思的必要性、重要性却说不清,分析不透。如此,效果便难以达到,另外还存在宣传过程中的失实,对典型人物事迹人为“拔高”等现象。加之,少数思政工作者素质低,在处理个别问题时有失公允,使学生易对正面宣传产生反感,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

(二)主观方面。

1.自我意识相矛盾。

自我意识是指一个对自己和自己与周围环境关系的认识。已经步人高校的学生的自我意识开始分化为显示自我和理想自我两个相连的意识领域,一般而言,理想自我往往超前,但当他们意识到自己的理想与现实反差很大时,则萌发了焦虑和烦恼,产生了逆反心理。

2.认知水平因素。

(1)认知片面,固执偏激。高校学生尽管逻辑维已基本确立,辩证能力开始发展,但他们毕竟阅历浅,分析难免片面、易导致认知中的偏激和固执。如高校的思政工作基本上以正面宣传为主,当学生们意识到这些与部分社会现象不符合时就会产生强烈的不满,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

(2)好奇心与求知欲强,识别力低。高校学生平均年龄十八岁左右,在心理学上这属于“青春危险期”,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人对社会未知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理,如果这种好奇心与社会、学校、家庭的基本要求相悖而自己又无法正确识别时,就极易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而且,当代社会竞争激烈,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高校的学生而言,同样存在着竞争,这样就使他们普遍有较强的求知欲,然而由于自身识别力低,极易受宣传“自由化观点”、“性解放”的书籍、刊物的毒害和影响使他们上当受骗,乃至犯错,从而怀疑、失落充斥着心灵,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 3.情绪与意志方面的因素。

(1)高校学生感情丰富,对周围事物特别敏感,极易冲动,十分兴奋,即便几句批评玩笑也会使他们灰心丧气,成为不能以意志力驾驭情绪、情感的奴隶,从而引发逆反心理。

(2)自满情绪影响下的优越感和自尊心强与心理承受力弱的矛盾。从某个角度来看,大学生作为“天之骄子”,在亲友和同辈前备受羡慕与赞话,这就容易使他们导致平日刚恒自用、盛气凌人。而且,学生一帆风顺的经历使他们“挫折意识”、心理承受力弱,一旦受到挫折,已有的优越感、自尊心便使他们不能正确地分析受挫的原因,看不到自身的弱点,“逆反心理”也就有了滋长的土壤。

二、逆反心理的矫正尝试

逆反心理是属非病态型的,具有“反权威性、两重性、极端性、从众性”等特点。同时,逆反心理也是动态型的,必须诊治这种不正常现象,要从丰富高校政治思想工作的内容和手段、杜绝外界诱因做起。

(一)强化理想前途教育,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

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矛盾,主观上导致了逆反心理的产生,因而具有逆反心理的高校学生应从两个方面来统一自我意识:一方面要努力改变现实自我,使之与理想自我趋于一致,另一方面要不断地修正理想自我,使之与现实自我统一,谋求两者的最佳结合。即首先要树立正确的理想自我;其次在具体设计理想自我时,在现实自我的基础上要针对自己的兴趣、爱好及自身优缺点等具体情况,确定具体、可行的奋斗目标。在实践时高校思政工作者也可以做一些具体的指导工作,以保证其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实践证明,正确地统一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是克服逆反心理的有效途径。

(二)正确认识自我,提高行为能力。

古希腊有一句著名的格言:“认识你自己。”具有逆反心理的高校学生只有正确认识自己的现状,其行为举止才不会显得过于自负,进而提高自己遇事的行为能力,以期与现实客观环境和人际关系相适应,克服逆反心理。那么,怎样去正确认识自我和提高行为能力呢?首选,要学会正确地认识社会,认识人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并在思想的过程中不断反省自己。其次,具有逆反心理的高校学生要积极主动地参加社会实践和社交活动,抓住提高行为能力的机会。因为有比较才有鉴别、才有提高,一个人要真正提高行为能力,需要借助一定的参照系数,只有把自己态度、言行、职业的社会效应和他人作深层次的比较,才能不断修正与提高自己的行为能力。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