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服饰文化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4-28 08:56:14

服饰文化论文

服饰文化论文范文1

民族服饰是人民群众生活必需品之一,也是民族文化一个重要的载体.服装与饰品不仅仅起到蔽体遮羞的作用,更主要地是向外人传达了民族的崇尚、风俗习惯、节庆等多元而复合的文化信息.

任何民族,其服饰大多分为两类甚或更多,一是平时生活劳动穿戴服饰,一是节庆或宗教祭祀仪式时穿戴服饰,个别民族其节庆与宗教祭祀仪式服饰按其性质又有严格的区别.这种在同一民族中的不同服饰传达的是不同窝意的文化内涵,尽管它是同一民族的文化表征,但在民族习俗伦理规范和有关禁忌的约束中,其表征的文化概念是需要严格区分的,绝不能有丝毫的棍同.在有的民族的平时衣着与装饰中,体现了一种对宗教禁忌或图腾崇拜的意蕴,因而即便在盛大的宗教节日中,多数普通族众仍可以穿戴平时的民族服饰参与典礼成仪式,并不因此而受到谴贵或惩罚.这是因为,在平时的民族服饰中,已寓含着这个民族最基本的文化语境,这种普象式的文化语境,能鲜明而准确无误地向外界传达民族历敬畏的神灵或所崇敬的生物图腾,抑或表达了本民族历经历的诸多艰辛或神奇故事,反映了民族的历史内核.而做为普通族众,只要坚持了对这些民族基本文化的传承,坚持这种民族精神续递,就能够保证本民族文化不致被外侵文化所湮灭.但是,对普通族众在服饰上的宽容,并不意外着这些民族没有更富特色且包含文化信息更浓的民族服饰。在宗教祭祀仪式、节日、婚嫁、丧葬等重大场合中,神职司仪人员、族老、长者和担任其族内职位、主管族内事务的具有较高社会地位的人员与相关对象以及迎宾男女,则必须严格按自己的角色穿戴相关华贵的节日服饰,否则就会认为对民族、对祖宗、对鬼神的“大不敬”而受到特别严厉的惩罚,这使得民族的全体族众都不敢有丝毫怠慢.因为,在盛大节日或婚丧礼仪中,只是通过寓含着更深层次民族文化内涵的华美的节日服饰,才能恰如其分地使表演者更强烈地释放出民族文化信息,激发广大族众缅怀民族的光荣历史,承续民族文化传统,发扬民族精神,促进民族不断强盛.穿戴这种节日服饰,既表达了对民族祖先及历史传统文化的继承,又表达了振兴民族的责任,其文化离意非常丰富而深刻.

由此可知,服饰之别反映的是民族不尽相同的禁忌、敬畏和历史文化、祖宗文化、鬼神文化、道德文化.根据对多个民族服饰的比较分析,我们对其涵盖的文化寓意做出如下解读。

一、祖先英雄文化

祖先英雄文化是每个民族都有的共性主题.任何民族都将本民族远古重要发展阶段先人们的功绩叠加到某位祖先身上,塑造出一位无与伦比、神人共体的祖先英雄,成为全体族众的崇奉对象.如西南少数民族苗、侗、彝、瑶等共同尊祟,回族,藏族格萨尔,蒙古族江格尔等等.这些英雄祖先的人格魅力,衍化为民族自立自强的梢神力量和民族道德伦理的最高境界;而英雄们的言行与衣着服饰,无疑也自觉成为规范和制约族众言行的尺度与标准;成为民族族众仿效、敬仰、怀念英雄祖先的象征,成为族众团结奋斗的最具感召力的抽象语言.在众多民族史诗中,英雄祖先的身世、形貌、衣饰、品德、言行、意志与杰出功绩,是史诗描绘的主要内容,而这些内容的任何一个方面都赋予了后世人们道德精神上的感召力量,为人们所景仰并仿效,即使经过千百年的流传亦永不褪色.然而,言行的记载往往因传承方式与载体的失传以及战乱、天灾等而走样,服饰传承的记忆则更为真实和纯正,这就让服饰承担着缅怀祖先英烈、记述宏大历史场境、弘扬民族精神的历史重任,使服饰包容着气象万千、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特别是在演绎英雄祖先最为人展憾的英雄壮举的民族传统戏剧中,服饰的原始表现力更具代表性。如:湘西士家族的“茅古斯”,所穿的稻草服饰,忠实记载了土家民族尊崇的远古女英雄“梅”为保护民族而英勇献身时的穿着.

二、宗教禁忌文化

宗教禁忌是各个少数民族保持和发展民族个性的基本规则之一,尽管有些同源或邻源民族信仰同一宗教,但也因民族的不同风格而使其信仰体现出不同的格调,使宗教在继承基本教义的基础上形成了多种教派形式(也有的宗教不同教派流入同一民族区域后却未能改变其民族个性,但其前提是不同教派所遵循的基本教义必须相统一).宗教禁忌文化对民族个体的约束体现了一种无与伦比的力量.如在、内蒙古等地,由于信奉佛教,尽管其畜牧业仍占据着国民经济的重要地位,但除对牛、羊等天赐或神赐食物的伤害外,对鸡、鱼、兔、驴等动物,往往是禁止食用的,其中有些动物被视为神的化身,有的被视为不洁动物。而在维、回聚居地区,猪、狗是被禁止虐待与食用的动物.而在衣物服饰方面,也明显地留下了宗教禁忌文化的烙印。回族、维吾尔族群众喜戴小圆帽,林现了他们对伊斯兰教的崇奉和信仰。回族做为伊斯兰教衣钵的直接继承者其所戴的小圆帽是纯白色的,既与伊斯兰教教堂屋顶圆弯相映照,又因白色是“素、洁”的代表色而备受祟敬。伊斯兰教强调人的修养纯洁,视白色为高尚,戴上白色的小圆帽是对天(胡大)盟哲,表明自己的心、言、行不负神谕,纯洁无瑕,同时戴上白色小圆帽后也给自己戴上了自律自禁的标志,时刻普诫自己不得犯禁,做一个心净、言雅、行洁的高尚的人,成为忠实履行伊斯兰教伦理道德规范的典范。而维吾尔族由于历史原因在饭依伊斯兰教前曾多次信仰其它宗教,且在发祥地吐每番用土坯砌就的清真寺圆弯顶都保持着自己特有的风格,砖梭花纹清晰,因而其小圆帽也一律用麻淡花格织物,既区别于回族的白色圆帽风格,其象征意义则彰显无遗.藏族从唐代开始信奉佛教,千多年来其它宗教都未曾涉足这片佛教的净土,佛祖释迩牟尼在菩提树下修行的形象,成为藏族人民心中圣洁的偶像,而其穿绷及饰也被广大藏族信徒所严循笃守。所以,上千年来民族服饰总是沿袭这种着装习惯,无论男女,身穿藏袍必定脱下一只手有以长袖缠腰,有的甚至手臂,虽三九严寒亦无所掩让。这是因为佛祖袒露手臂修成正果的自虐形象,深深地感动和激发他们克制已欲、珍爱众生。同时,也使他们产生了崇敬佛祖而效法佛祖的心愿,若拂逆佛祖即为大不敬,必遭魔鬼栽害而不受佛祖庇枯.这种观念和行为经过长年累月的沿袭,便成为一种惯性的习俗被一代代继承不级,最终成为民族个性的典型。西南苗族的服饰,客青蓝而恶红白,与宗教禁忌文化亦关系密切,因为苗族人认为青色、蓝色可以镶灾避祸,而红色白色则容易招惹鬼神附身,带来灾祸.这种宗教禁忌文化在服饰上的体现,反映了各民族尊祟天地、敬畏鬼神、祟拜图腾的一种普遍现象,在民族的发展和保持自身独特个性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生活习俗文化

服饰反映生活习俗文化,往往与民族所处的地域和当地的气候特征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其民族文化的彰显却是至关重要的.在我国广大的西北地区,由于气候干早严寒,其游牧生活的方式决定了当地的少数民族服饰以皮毛为原料的长袍为主。但也有例外,同样生活在西北高寒地区的回族却并未以长袍大褂做为主要服饰,而多穿着为上衣下裤的衣裤分离形式。即便是同着长袍大褂的藏、蒙、维等民族,服饰从原料到格式也各不相同.藏袍以宽怀大袖、不加边饰为主要特征,穿着时必定脱出一袖或缠腰或悬垂,大襟抄腰而在腰际捆扎腰带;帽子多以皮毛为质,帽沿外翻:藏靴有皮质与毛质之分,皮质以黑革为主,底亦为皮(现多为胶底或牛筋底),毛质则以毛纺织料为面料,着五彩(多数为红色杂以绿黄黑),底厚逾寸,以毛织品(或间以杂皮边料)用细毛绳密扎而成;藏族妇女都系一个用羊毛织成的五彩条围裙,用以兜物、擦手、抹碗之用;无论男女藏族同胞都佩藏刀与皮囊,用以生吃牛羊肉与揉糟耙之需。这套服饰,一览无余地体现了藏民族粗犷、蒯悍、豁达、豪放的民族风格,折射出其与艰苦恶劣的生活环境不屈不挠斗争的精神和勇气。相比之下,蒙袍则相对合体并在领口、下摆、袖口处镶边,展现出在广阔无垠的草原上骑射所向披靡的雄姿。而维族长袍没有藏、蒙长袍的厚重,腰间不系腰带,展现了维族人民开放、热情、自然、洒脱的风韵。

而在同样地处严寒的东北,满族、达斡尔族、朝鲜族人同样穿长袍.不仅与西北藏、蒙、维族不同,长袍用料多为棉、麻、丝织品(达斡尔族部分以兽皮为质),而且同处一地民族间长袍风格迥异,尤以满族之旗袍和朝鲜族亦袍亦裙更具特色。这就表明,除地域出产与气候的差异外,民族生活习俗文化在服饰上的表现力量是不容忽视的。满族的干练严谨与旗袍的风格可谓丝丝入扣,而朝鲜族轻灵飘逸的裙袍则体现了该民族热情奔放、能歌善舞的性格与气质。

服饰文化论文范文2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服饰;体现

    1前言所谓的中国传统元素应该就是让人们看到后马上会联想到“传统中国”,看上去就知道是从中国文化中脱胎出来的东西。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之所以经久不衰,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中国的许多传统文化都蕴含在服饰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儒家思想。它的核心是中庸、和谐、内敛。这些传统文化都可以在服装上得以充分的体现。比如服饰里渐变过渡的中间色,它给人的感觉是温文尔雅,宁静致远,这就是一种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很好的风格;宽袍大袖也是从汉代服饰发展而来的一种服装样式;还有丝绸的材质等等。东方和西方的服饰对比起来就好像西方人更强调竞争、中国的传统则是讲究平和的,如放风筝、太极等,讲究的是自我完善的过程,是一种内在的修行。中国传统元素是一种神韵,不是一件旗袍、大灯笼袖或者某种色彩可以诠释的[1]。

    2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服饰中的体现无论是哪种形式的服装必然包含着三个元素,那就是面料、色彩和款式。不同年龄或不同身份地位和消费水平的人对这三个服饰里的重要元素都有着不同的需求,根据季节的变化还有科技、工艺水平的不断发展,服装的面料、色彩和款式也都在不断地改进和更新,所以这三个重要因素足以让服饰千变万化,来适应各种人群对中式服装的不同需要。中国传统元素在服装里可以体现在这三方面的任意一点上。

    2.1面料。总体来讲,中式传统服装的面料选择十分广泛,但其中有些面料却是中国独有的或是最先运用在服饰中的。例如大麻被称为汉麻;苎麻,被称为中国草;丝绸也是我国特有的面料。而棉布最早则是从印度引进的。其他的面料包括绫、罗、绢、绮、绵、纨等。我们看到在出土的西周时的织物中,麻织品的精细程度甚至可与丝织物相媲美。由此可以看出,中式的服装不仅仅是单纯的从形制和款式上同其他民族其他国家的服装有所区别,而且在服装的面料上也颇有特色。也正是因为这些独特的服装面料使中式服装增色不少。

    2.2色彩。传统的中式服装在色彩上是很有讲究的,也并不是所有颜色都适合人们的日常穿着。

    在中国的传统服饰中,什么人穿着什么颜色的衣服有着严格的规定,在礼仪礼法中明确规定了服饰的色彩,不同的服装颜色代表的是不同人物身份的高低贵贱,而且在生活中还忌穿“贱色”和“凶色”。所谓“贱色”,就是从事某种低贱职业者的服装颜色,这些颜色往往被视为不洁之色,民间把它们称为禁忌的颜色,比如绿色头巾就是一种贱人所穿服装中的一种。因为民间认为绿色和青碧色多为娼妓优伶等身份的人穿用。另外“依五色、五行与四神方位的说法,春德为木,据于东方,其色为青;夏德为火,据于南方,其色为红;秋德为金,据于西方,其色为白;冬德为水,据于北方,其色为黑。”由此可见,通常看似普通的颜色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上蕴含着深层的含义。中国自周代以来建立服饰制度,认为色彩是汉民服饰礼仪中最为重要的。但在现代的服饰上配色高艳度、强对比却成了中式服装的典型的配色方法。传统服装色彩受到阴阳五行影响,有青、红、黑、白、黄五色的说法。这五种颜色被视为正色,其余颜色则为间色。正色在大多数朝代为上等社会专用的,代表着高贵,成为民间人们所喜欢和追求的色彩。从配色方法看,强对比和高纯度是中国传统的配色方法。强烈的对比色往往在黑白、金银等中性色的配合下使服装显得更加辉煌艳丽且不失浑朴大方的气质。中国民间则对蓝色有传统喜爱,发明了蓝印花布、靛蓝蜡染布等。蓝色与黄种人的肤色相配在一起比较协调,能够产生柔和的色对比效果。民间的服饰作为一种特定的审美范畴有着自己的文化内涵及表现形式和艺术特征[2]。

     2.3款式。中国传统元素服饰正是因为其独特的款式风格才风靡世界。而现代的中式服装中仍沿用着许多传统的细节与款式。传统的款式包括对襟、斜襟、一字领、裙子侧摆处的开叉、灯笼袖、上衣下裳的形式、袍衫等等。领子分为斜交领、对开领、立领。在装饰手法上通常使用镶、嵌、滚、盘、绣等种工艺。中式的服装崇尚自然下垂,强调的是纵向感,不会过分地夸张肩部,长长的衣袖和筒形的袍裙等使四肢显得有挺拔感。我们所熟悉的中山装就是中国文化同西方文化求同存异的典型,它是由孙中山先生仿照童子军格式而定,所以被称为中山装。衣服为翻领,对襟,五纽,前胸左右各有两个方形凸袋,有软盖,衣长及臀,袖长及脉;裤子前面开,用暗纽,左右二暗袋,右后臀部有一个裤袋,有软盖。从装饰特点上看,由于中式服装表现的是二维效果,属于平面直线裁剪,所以装饰也主要以二维效果为主,强调平面的装饰。装饰手段有镶、盘、滚、绣、嵌等几大工艺。这些工艺的巧妙运用,使中式服装造型简练,色彩靓丽,让人在穿着它时既能显示出独特的气质又不失美观。刺绣用于服装中的历史悠久。发展到后来,甚至形成了“衣必锦绣”。在现代的中式服装中运用平面刺绣的方法来装饰服装表面空间的手法是沿用至今的最常用到的手法。尤其是精妙绝伦的刺绣工艺与精致的丝绸面料相配合,使服装充满东方风韵,令人赞叹不已[3]。     2.4图案。中式传统服饰上的图案考究而精美,而且涉及的样式和种类也十分丰富。这些丰富多彩的图案纹样里有飞禽走兽、四季花卉、山峦亭阁、几何纹样等,或抽象或具象、或夸张或写实,风格全面且精美,具有丰富的内涵。从古至今,无论是在高贵的绸缎还是朴素的民间印花布里,吉祥纹样运用都极为广泛。这表明中式服装喜欢利用图案表示吉祥祝愿。如龙飞凤舞、龙凤呈祥、九龙戏珠、蜥龙闹灵芝等图案,不仅隐喻着图腾的崇拜,而且以类似的图案来抒发“龙的传人”的情感。像凤穿牡丹、团鹤仙寿、鹤鹿同春、喜鹊登梅、连年有余、吉祥八宝、福禄寿喜等图案,反映了人民对美满生活的希望。其中还包括几何纹样、飞禽走兽、四季花卉等类型,这里最具特点的是皇帝的龙袍。因为皇帝作为真龙天子,所以龙袍上的十二章纹图案各有寓意:“山”代表稳重;“华虫”取文丽的含义;“日、月、星”取照临的含义;“藻”代表洁净;“粉米”表示滋养;“火”取光明之意;“宗彝”表示忠孝;“黼”取表示决断;“黻”取代表明辨。在古代的官服中包含的图案里也更是充满寓意和标识作用。例如在明清文官服饰中多采用飞禽图案,武官的则多为走兽图案。其实说起服饰的装饰,它是从原始部落时就已存在的,在那时的岩画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物就已经穿有不同饰物的服装。在商代的墓室壁画里我们看到奴隶主们的服装绣有云纹或几何纹图案。在众多的装饰图案中“宝相花”是最具代表性的装饰图案,它是佛教的象征性名物,是佛教庙宇中最庄严的装饰,后来才被用到了织锦上,成了衣衾上的花纹。宝相花图案在唐代开始被用于衣服上,从此它从庄严的佛教殿堂走进了世俗的生活。到后来出现了变体的宝相花,带有变体宝相花的纹锦和变体宝相花纹的锦鞋也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在中式服饰中,传统的吉祥动物图案有:兔,它性情温顺,象征着很强的繁殖力,寓意着年年丰收;玉兔可以捣药,所以还有除病治病的意思;鱼,寓意着“余”,有年年有余,鱼跃龙门之意;蝙蝠,谐音“福”,有祝福和多福之意。其他常见的传统图案有“多子多福”、“喜上眉梢”、“榴开百子”、“花开富贵”等等。

    3结语

中国作为一个古老的衣冠王国,始终为世界服装的发展提供着素材,许多中国所特有的文化元素和各个时期的服饰也成为世界各国服装设计师竞相参考与模仿的样本。所以服装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不仅可以美化人们同时还可以让世界各国的人们通过服装去了解他国的风俗文化,世界各国的文化也可以通过服装进行交流和借鉴,并且从中把我们的中式元素进行不断地创新和发展,从而把它们应用到更多的领域中。参考文献:[1]张雪颖.服装文化巡礼[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1992.

服饰文化论文范文3

关键词: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内涵,审美意蕴,时尚服饰设计

人类作为智能化生命,一个重要特征就在于其永无止境的进取性,以自身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来愉悦人世生活,促进每个人的充分自由发展,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这是一个承传延续的生命演绎历程。作为人类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当代服饰文化理应遵循这种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精神。服饰的文化意义在于适应自然环境以满足生存需要、方便生活日用以便利身体活动、美化身姿体态以娱悦身心健康、显示社会身份以表征社会角色等。作为人体的延伸,服饰还能够表现出穿着者的长处和特点,极富魅力地表现个性、欲望和心理特征。为此,服饰设计不仅要切合现时美观大方的流行趋势,使其富有突出的个性表现力,体认穿着者的心理特征和观赏者的趋同心态,而且应将传统服饰文化融入其中,凸显其生命蕴涵和审美意蕴,将传统与时尚有机融合。惟有如此,方能真正营造出有底蕴的时尚服饰文化。

一、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

服饰是人类生活要素和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并代表着一定时期的文化。服装的款式设计、面料选用、颜色组合等,均记录着特定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状况,反映着人们的思想文化、、审美观念。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不是一种孤立存在的文化现象,它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也是附着于物质载体之上的主体美的物化形态,既主张象征表意性又倡导审美愉悦性,既注重形式美的创造又崇尚情感意念的表达,使内涵意义与表现形式完美统一,以情景交融、意象统一之美来展示民族美学的生命艺术品位。f”以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的颜色为例,其文化内涵亦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而演变,并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民族性和时代性审美特征。中华传统服饰文化的生活色彩浓郁,它以等级标识为主要体征,并被赋予特定的伦理意义,如商代将取于自然的青蓝、赤红、黄、白、黑五种颜色视作尊贵色彩,规定只有奴隶主和贵族阶层的着装才能使用这些颜色,且“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髓,黑与青谓之献,五彩备谓之绣”。此外,将五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方式相结合,与五行等相对应,构成了所谓“五方正色”的图式,并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推衍出“五德终始说”,将之与生命道德联系在一起,如商以金德王、尚白色,周以火德王、尚红色,秦以水德王、尚黑色等。先秦之后,到了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服饰色彩作为政治伦理的外在形态直接被用来“别上下、明贵贱”,成为统治阶级等级差别的标志性象征,而黄色和龙纹则成为皇帝的专用色和王权的象征。在封建等级制度的高压和儒家礼教思想的双重作用下,色彩的应用已脱离自然的物质属性及其本来意义而被赋予了浓厚的政治伦理色彩。可见,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它出干对自然和生命的无限崇拜以及对等级标识的刻意表述而呈现出明快的色彩风格与和谐统一的心理追求,整体效果既赏心悦目又简单大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五色体系和风格表现方式,成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基调。

人类创造的世界是一个文化的王国,文化伴随着人类生命的进程而发展,并在社会的进步中发挥着巨大作用。服饰文化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一方面,服饰是文化重要的构成要素,文化的发展刺激着人们对服饰的需求;另一方面,人们对服饰的需求又丰富了文化的内涵,把文化对自然的改造与人的自身培养及生命审美联系在了一起,最终促进了社会的发展。著名人类学家佛朗慈·波阿斯在《原始艺术》中指出:“追求艺术表现和优雅的外观,是人类的共性。可以说,在古代社会中,许多人已经感觉到美化生活的必要,他们的意识,要比文明了的后代敏锐得多,强烈得多。在人类历史的演变进程中,服装对于人类已不仅仅限于遮体御寒,还能满足人们在其他方面的心理需要和生命体认,如中国古代的北方游牧民族的猎手用猎物的牙齿、蹄爪、羽毛或尾巴装饰在自己衣物上,以显示其英勇无敌或地位崇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衣服的质料、颜色、式样及附属装饰越来越与整个社会心态和个性心理相呼应,服饰本身作为一种信息符号,能够传达时代风尚、文化特色以及个人的文化教养、知识水平、风度气质与社会角色方面的信息。衣服被视为人的“第二皮肤”,它能够反映出一个人尤其是女性的个性和心理状态。美国服装学家布兰奇·佩尼在(世界服装史》中写道:“将一种鲜花戴在头上,或者以酸梅果汁把双唇染上红色的第一位姑娘,必定有她自己的审美观点……女性服装的质料、色彩、缝制以及与服装相匹配的佩饰能够加强女性自身身份及在特定场合的自信心、风度、竞争力量。

二、中国传统服饰的审美意蕴

1.适中、和谐的“情理美”

中国传统服饰的含蓄婉约与中国人和平、知足、中庸的取向相一致。儒家“中庸”之“中”、华夏“中国”之“中”,皆强调“不过分而和谐”,这在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有明显体现。中国传统民族服装既不像西服那般可精确勾勒人体,又不同于古希腊、古罗马那样用一块布随意地披挂或缠裹于身上,而是采取“半适体”的样式,即倡导一种包藏又不局限人体的若即若离的含蓄美。究其原因,“平和性情”自古以来就作为一种美德为中华民族的先辈所推崇,所谓“人生但须果腹耳,此外尽属奢靡”,追求幸福的真谛是“精神快乐休闲,胜干物质进步”。这反映在服饰文化中就是讲究随意、闲适、和谐,没有过分的突出、夸张和刻意的造型,于恬淡之中给人一种含蓄、平和而神秘的美感。中国传统服装的制作者(裁缝)在设计和制作服装的过程中凭借直觉与经验,于“适体”中呈现的是一种含蓄的“情理美”,而非西方那种以数理为基础的精确到尺寸的“理性美”。

2.追求意境的“含蓄美”

“含蓄”属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美的范畴,这一手法通常将作者的情感表达寓于作品的形象和意境之中,以达到启发联想、耐人回味之艺术效果,彰显“情中有景,景外含情”的艺术境界。这类似于中国画中的写意手法,即不豺着于对事物的客观再现,而强调欣赏某种朦胧的含蓄美,在虚实关系上偏重于对“虚”的张扬。引入到服饰文化的艺术创作中,就是设计者特别注重“不着迹象、超逸灵动”之美,不刻意追求数字上的精确性或纯形式的客观美感,而是崇尚用无穷的意象美含蓄地表现情感。如用宽衣大袍、中规中矩的样式或写实与变体相结合的动物、几何纹样、花草枝、藤蔓纹等具有抽象和寓意的服饰图案来传达一种与政治或伦理的关联意向。

汉初之“袍”被作为礼服,一般多为大袖,袖口部分收紧缩小,紧窄部分为“祛”,袖身宽大部分为“袂”,所谓“张袂成荫”就是形象化的描述;而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其画像人物皆穿着宽敞的衣衫,衫领敞开,袒露胸怀,或赤足,或散发,无羁放荡,张扬着崇尚虚无、轻蔑礼法的人生品性,给世人以高山流水般随性自然的审美意境。中国传统的女性服装旗袍,是传统服饰文化与现代时尚设计完美结合的典范,它造型完美、结构适体、内外和谐,是兼收并蓄中西服饰特色的近代中国女性的标准服装,是中华服饰文化的代表,在女装舞台上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旗袍的设计表面上不温不火,实质上内涵丰富、意蕴幽远,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融通。光滑的质感和简洁的造型表现出流畅明快的线条与和谐一体的气韵,展示出东方女子温柔、典雅之美。这种气韵不仅展于外表,而且沉于内心。穿上旗袍,既能衬托出东方女性优美的身段,又能显示出其幽雅的心境和悠闲的生活节奏,充分展示出中国传统服饰的含蓄美,呈现出一种宛若自然生命律动的朦胧佳境。

三、中国服饰文化的承传拓展

1.继承:拓展传统服饰文化的基础

中国素有“衣冠王国”的美誉。纵观华夏服饰文明的发展史可知,“谐调”、“统一”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真谛。自中国服饰文化诞生伊始,就遵循着理物取暖与审美表现、标识显示与象征表达、个性突出与喜庆吉祥相结合的制作原则,以最大限度地达到服饰与自然、服饰与社会、服饰与人群的和谐统一,而情景交融、意象统一更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最珍贵的审美品质。比如,作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基本元素,“标示突出文化”同主要应用于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对等级尊卑、行业职别、年龄性别的标示和意念表达上,从原始部落首领与狩猎功臣的服饰标示到封建帝王的官服标示,从文官武官的服饰标示到现代军装、职业装、晚礼服的服饰标示等,均彰显着其“标示突出文化”的审美底蕴。当然,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承载着传统儒家中庸观,受政治因素的影响颇深;而20世纪中期的“绿色”服装覆盖全国,“军干装”及其灰色基调也使中国服饰呈现简单划一的窘况。然而,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占数千年发展主流的是“谐调”、“统一”的服饰文化,理应将之发扬光大,诸如以原色表现为主的大气而豪放的色彩文化,以追求内涵意义与表现形式圆满统一并最大限度地达到服饰与自然、社会、人群协调一致的完美原则,以民俗吉祥意象为特征的表现形式等,现代中国的服饰文化都应予以承传拓展。

2.创新:传统与时尚的完美融通

在当代中国,传统服饰与时尚设计的审美融通对提高服装的文化附加值、满足时尚消费需求、缔造民族特色品牌、开拓国内外市场具有特殊意义。全球化时代的服装产业竞争日趋激烈,各国服装设计师在服装设计中都很注重对本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借用,以张扬本国服饰文化和民族特色。目前,中国现代服装设计整体上还存在着设计理念落后、创意不够、没能把传统服饰文化的精髓融入现代服装设计之中等问题;加之国外品牌纷纷涌入,国内又缺乏与之抗衡的品牌,使中国的服装设计在国内、国际竞争中均处于不利地位,严重影响了中国服装业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当务之急是在借鉴传统文化符号的基础上,将传统与时尚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将之从表面符号的简单借用提升到对服饰文化内涵的审美体认与表征阴,创立自己的服装品牌,发展中国传统元素与现代时尚设计和谐融通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服饰文化。

实现传统服饰文化与现代时尚设计的完美融通,实质就是一种在继承传统服饰文化基础上的创新。这种创新首先须领会传统文化,否则创新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即设计师要在精神文化层面上把握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精神理念,将我国传统文化元素与各种时尚理念、理论资源加以整合,把传统服饰文化中的实用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创造性地融入现代服装设计,丰富其文化蕴意,提升产品的文化附加值,防止对传统元素符号化、表面化的简单组合或图解式、猎奇式的样品展览。好的服装设计创意是设计师在把握了传统服饰文化理念之后,结合时尚理念和设计原则,对传统文化积累、消化并感悟的一种自然情感表述,而不是现买现卖、照猫画虎。河南“丙戌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活动中展示的服装就非常具有文化价值。拜祖服装系列大多采用的是中性的流行色系列,颜色迥异、面料粗朴,以金色缎带镶边;纽扣的设计则采用盘扣样式,其金属材质与服装面料及服装的金边质地形成细腻的对比;袖口翻边采用缎织纹路,既有古朴特点又有现代的工艺形式。整个设计将传统元素与时尚设计完美结合,加之祭祖大典本身的特殊意义,可谓形式与内容完全融合在一起,取得了极佳的艺术效果。所以,当代中国的时尚服饰设计应该分析研究传统服饰的配色及制作规律,理解、感悟传统服饰文化的深厚、博大与凝重,并使之巧妙地运用到现代服装设计中来,加之挑花、刺绣、蜡染、扎染、手绘、编织、织花、抽纱等现代工艺,并结合时代流行趋势与时代特征,将继承传统与探索创新有机结合,这样才能创造出既有时代感又有民族神韵的服装。

四、结语

服饰文化论文范文4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服饰;体现

1前言所谓的中国传统元素应该就是让人们看到后马上会联想到“传统中国”,看上去就知道是从中国文化中脱胎出来的东西。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之所以经久不衰,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中国的许多传统文化都蕴含在服饰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儒家思想。它的核心是中庸、和谐、内敛。这些传统文化都可以在服装上得以充分的体现。比如服饰里渐变过渡的中间色,它给人的感觉是温文尔雅,宁静致远,这就是一种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很好的风格;宽袍大袖也是从汉代服饰发展而来的一种服装样式;还有丝绸的材质等等。东方和西方的服饰对比起来就好像西方人更强调竞争、中国的传统则是讲究平和的,如放风筝、太极等,讲究的是自我完善的过程,是一种内在的修行。中国传统元素是一种神韵,不是一件旗袍、大灯笼袖或者某种色彩可以诠释的[1]。

2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服饰中的体现无论是哪种形式的服装必然包含着三个元素,那就是面料、色彩和款式。不同年龄或不同身份地位和消费水平的人对这三个服饰里的重要元素都有着不同的需求,根据季节的变化还有科技、工艺水平的不断发展,服装的面料、色彩和款式也都在不断地改进和更新,所以这三个重要因素足以让服饰千变万化,来适应各种人群对中式服装的不同需要。中国传统元素在服装里可以体现在这三方面的任意一点上。

2.1面料。总体来讲,中式传统服装的面料选择十分广泛,但其中有些面料却是中国独有的或是最先运用在服饰中的。例如大麻被称为汉麻;苎麻,被称为中国草;丝绸也是我国特有的面料。而棉布最早则是从印度引进的。其他的面料包括绫、罗、绢、绮、绵、纨等。我们看到在出土的西周时的织物中,麻织品的精细程度甚至可与丝织物相媲美。由此可以看出,中式的服装不仅仅是单纯的从形制和款式上同其他民族其他国家的服装有所区别,而且在服装的面料上也颇有特色。也正是因为这些独特的服装面料使中式服装增色不少。

2.2色彩。传统的中式服装在色彩上是很有讲究的,也并不是所有颜色都适合人们的日常穿着。

在中国的传统服饰中,什么人穿着什么颜色的衣服有着严格的规定,在礼仪礼法中明确规定了服饰的色彩,不同的服装颜色代表的是不同人物身份的高低贵贱,而且在生活中还忌穿“贱色”和“凶色”。所谓“贱色”,就是从事某种低贱职业者的服装颜色,这些颜色往往被视为不洁之色,民间把它们称为禁忌的颜色,比如绿色头巾就是一种贱人所穿服装中的一种。因为民间认为绿色和青碧色多为娼妓优伶等身份的人穿用。另外“依五色、五行与四神方位的说法,春德为木,据于东方,其色为青;夏德为火,据于南方,其色为红;秋德为金,据于西方,其色为白;冬德为水,据于北方,其色为黑。”由此可见,通常看似普通的颜色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上蕴含着深层的含义。中国自周代以来建立服饰制度,认为色彩是汉民服饰礼仪中最为重要的。但在现代的服饰上配色高艳度、强对比却成了中式服装的典型的配色方法。传统服装色彩受到阴阳五行影响,有青、红、黑、白、黄五色的说法。这五种颜色被视为正色,其余颜色则为间色。正色在大多数朝代为上等社会专用的,代表着高贵,成为民间人们所喜欢和追求的色彩。从配色方法看,强对比和高纯度是中国传统的配色方法。强烈的对比色往往在黑白、金银等中性色的配合下使服装显得更加辉煌艳丽且不失浑朴大方的气质。中国民间则对蓝色有传统喜爱,发明了蓝印花布、靛蓝蜡染布等。蓝色与黄种人的肤色相配在一起比较协调,能够产生柔和的色对比效果。民间的服饰作为一种特定的审美范畴有着自己的文化内涵及表现形式和艺术特征[2]。

2.3款式。中国传统元素服饰正是因为其独特的款式风格才风靡世界。而现代的中式服装中仍沿用着许多传统的细节与款式。传统的款式包括对襟、斜襟、一字领、裙子侧摆处的开叉、灯笼袖、上衣下裳的形式、袍衫等等。领子分为斜交领、对开领、立领。在装饰手法上通常使用镶、嵌、滚、盘、绣等种工艺。中式的服装崇尚自然下垂,强调的是纵向感,不会过分地夸张肩部,长长的衣袖和筒形的袍裙等使四肢显得有挺拔感。我们所熟悉的中山装就是中国文化同西方文化求同存异的典型,它是由孙中山先生仿照童子军格式而定,所以被称为中山装。衣服为翻领,对襟,五纽,前胸左右各有两个方形凸袋,有软盖,衣长及臀,袖长及脉;裤子前面开,用暗纽,左右二暗袋,右后臀部有一个裤袋,有软盖。从装饰特点上看,由于中式服装表现的是二维效果,属于平面直线裁剪,所以装饰也主要以二维效果为主,强调平面的装饰。装饰手段有镶、盘、滚、绣、嵌等几大工艺。这些工艺的巧妙运用,使中式服装造型简练,色彩靓丽,让人在穿着它时既能显示出独特的气质又不失美观。刺绣用于服装中的历史悠久。发展到后来,甚至形成了“衣必锦绣”。在现代的中式服装中运用平面刺绣的方法来装饰服装表面空间的手法是沿用至今的最常用到的手法。尤其是精妙绝伦的刺绣工艺与精致的丝绸面料相配合,使服装充满东方风韵,令人赞叹不已[3]。

2.4图案。中式传统服饰上的图案考究而精美,而且涉及的样式和种类也十分丰富。这些丰富多彩的图案纹样里有飞禽走兽、四季花卉、山峦亭阁、几何纹样等,或抽象或具象、或夸张或写实,风格全面且精美,具有丰富的内涵。从古至今,无论是在高贵的绸缎还是朴素的民间印花布里,吉祥纹样运用都极为广泛。这表明中式服装喜欢利用图案表示吉祥祝愿。如龙飞凤舞、龙凤呈祥、九龙戏珠、蜥龙闹灵芝等图案,不仅隐喻着图腾的崇拜,而且以类似的图案来抒发“龙的传人”的情感。像凤穿牡丹、团鹤仙寿、鹤鹿同春、喜鹊登梅、连年有余、吉祥八宝、福禄寿喜等图案,反映了人民对美满生活的希望。其中还包括几何纹样、飞禽走兽、四季花卉等类型,这里最具特点的是皇帝的龙袍。因为皇帝作为真龙天子,所以龙袍上的十二章纹图案各有寓意:“山”代表稳重;“华虫”取文丽的含义;“日、月、星”取照临的含义;“藻”代表洁净;“粉米”表示滋养;“火”取光明之意;“宗彝”表示忠孝;“黼”取表示决断;“黻”取代表明辨。在古代的官服中包含的图案里也更是充满寓意和标识作用。例如在明清文官服饰中多采用飞禽图案,武官的则多为走兽图案。其实说起服饰的装饰,它是从原始部落时就已存在的,在那时的岩画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物就已经穿有不同饰物的服装。在商代的墓室壁画里我们看到奴隶主们的服装绣有云纹或几何纹图案。在众多的装饰图案中“宝相花”是最具代表性的装饰图案,它是佛教的象征性名物,是佛教庙宇中最庄严的装饰,后来才被用到了织锦上,成了衣衾上的花纹。宝相花图案在唐代开始被用于衣服上,从此它从庄严的佛教殿堂走进了世俗的生活。到后来出现了变体的宝相花,带有变体宝相花的纹锦和变体宝相花纹的锦鞋也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在中式服饰中,传统的吉祥动物图案有:兔,它性情温顺,象征着很强的繁殖力,寓意着年年丰收;玉兔可以捣药,所以还有除病治病的意思;鱼,寓意着“余”,有年年有余,鱼跃龙门之意;蝙蝠,谐音“福”,有祝福和多福之意。其他常见的传统图案有“多子多福”、“喜上眉梢”、“榴开百子”、“花开富贵”等等。

3结语

中国作为一个古老的衣冠王国,始终为世界服装的发展提供着素材,许多中国所特有的文化元素和各个时期的服饰也成为世界各国服装设计师竞相参考与模仿的样本。所以服装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不仅可以美化人们同时还可以让世界各国的人们通过服装去了解他国的风俗文化,世界各国的文化也可以通过服装进行交流和借鉴,并且从中把我们的中式元素进行不断地创新和发展,从而把它们应用到更多的领域中。参考文献:[1]张雪颖.服装文化巡礼[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1992.

服饰文化论文范文5

对庄吉服饰文化的一点思考

现代服饰企业的经营,无法回避品牌文化这个热点。庄吉从品牌立业到名牌打天下背后潜伏着一个品牌文化支撑。品牌文化的经营是多元化的,它渗透到服装设计、店面装璜企业策划等各个方面。从而引发了如下思考。

品牌的定位具有浓重的文化倾向。庄吉品牌之所以长期为消费者所接受,关键在于初始阶段长远的考虑,即想多远才能走多远,居高声自远。庄吉品牌文化营造上,从一开始就把“弘扬服饰文化,根植高雅观念”作为诉求重点,把高中档西服定位在能积极适应现代生活方式的文化教育层面,即明确在大中城市及文化名城的白领阶层,找到了服饰文化艺术价值取向与消费目标群体之间的切入点。

注重文化氛围的营造和渲染。庄吉服饰研究中心和企业文化无疑是品牌文化提升的双翼,去年6月、7月,庄吉集团先后2次召开庄吉文化升位研讨会,其最关键的一点在于追求品牌价值;向消费者传递的“购买庄吉西服,也是购买庄吉文化”的信息。通过在各种媒体上塑造企业及品牌形象,并举办全国营销员培训班,凝聚了庄吉品牌深深的文化底蕴。

推崇以人为本、以点夺面的营销理念。庄吉集团利用在外经商的温州“百万大军”优势、构筑连续专卖网点。但非温州人一概都用,挑选专卖店经理,除了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外,还必须是“文化人”,营业员是企业形象的代表,选其“长相”,视其“亲和”,“年长的见她如闰女,年轻的视她如妹妹”;店面的装修必须具古典与现代为一体深厚的文化韵味,构成了经营的殿堂。

服饰文化论文范文6

[关键词]宋代;婚服;礼俗

一个时代的服饰,是那个时代文化的表征。宋辽夏金时期,我国各民族交流频繁,融合进一步加剧。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各民族服饰在交融过程中相互影响、取长补短,中原宋王朝传统服饰吸收了许多少数民族元素,而北方草原民族服饰也逐步汉化。服饰是礼仪文化的重要载体,传统礼仪、风俗文化在多民族政权并立的历史大幕下,通过服饰文化的交流,由中原王朝向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传播、发展。中原王朝内部,礼仪经历了统治阶层的不断调整、强化,最终形成了不同于汉唐的、独树一帜的风格、体系。服饰作为礼仪文化重要表现形式,其分等级、定尊卑的作用也进一步加强。为了人生最重要的仪式——婚礼而准备的婚服,是传统礼仪文化的重要象征。无论是婚礼用的服装、化妆、配饰、都是当时社会审美取向的体现。华美、精致的婚礼服饰,是服饰文化的精华所在,也是礼仪规范的集中体现。研究婚服,能够更直接的了解这一时期各个区域的服饰审美取向和其中蕴含的礼仪文化内涵。近二十年来,虽然婚姻礼俗和服饰研究这两个方向研究成果卓著,但将它们相结合,研究婚礼服饰与婚俗、礼仪关系以及婚服的礼制内涵的文章却不多,可以说研究还是比较薄弱的。

一、研究服饰、礼仪的古籍、专著

有关婚礼服饰的内容在众多史书中曾被提及,如在《宋史》[1]、《辽史》[2]、《金史》[3]、《西夏史》[4]中都对皇帝、后妃、命妇、官员等贵族的礼服形质有详尽的记载,并做了具体的规定。郑樵所著的《通志》[5]中对天子、太子、后妃、官员的章服和婚礼仪制也有明确记载。这类史书虽然记载了统治阶级的章服制度,但并没有专门对婚姻服饰进行记录。尽管如此,透过这些记载,我们还是可以一窥那个时代华美礼服的形质,婚服做为其中的精品,也必然包含了这些礼服的特点。

官方史书只关注了统治阶级,对于广大民众的婚礼服饰没有给与很多的笔墨。朱熹的《朱子家礼》[6]以及司马光的《书仪》[7]则对士大夫阶层的婚礼流程及礼仪规范进行了细致的描述。这俩部书侧重对礼仪习俗、规范的阐述,给我们认识和了解这个时代中下层人民的婚姻形态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但是对婚服给与的描述只有寥寥几笔,一带而过。

到了现当代,研究服饰通史的著作颇多,最著名的要数沈从文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8],这部著作通过研究考古资料如壁画、画卷、刻印等,对中国历代传统服饰作了详尽的介绍,并对其中的文化内涵做了细致的刨析。其中第一百零二到一百三十一章是研究辽宋夏金的服饰,沈从文先生更多的从平民服饰入手研究,展现了这个时期社会各个阶层的衣着习俗。孙机著的《中国古舆服论丛》[9]对封建贵族阶级的舆服制度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我们可以透过这些描述了解那时婚礼服饰的基本特征。此外,陈茂同的《中国历代衣冠服饰志》[10]、朱和平著的《中国服饰史稿》[11]、周锡保的《中国古代服饰史》[12]、陈高华与徐吉军编著的《中国服饰通史》[13]、周汛及高春明编著的《中国古代服饰风俗》[14]、黄能馥编著的《中国服饰通史》[15]、王民泽编写的《中国古代服饰》[16]、臧迎春著录的《中国传统服饰》[17]、张书光《中国历代服装资料》[18]等都是研究我国古代服饰的著作,这些专著侧重点不同,叙述方式不同,可以说从不同的角度相互佐证,使我们更清晰的认识我国古代服饰的整体面貌。此外,王瑜所著的《中国古代北方民族与蒙古族服饰》[19]对北方少数民族服饰进行了系统的介绍。王青煜所著的《辽代服饰》[20]、赵评春和迟本毅著《金代服饰》[21]为研究辽代、金代的服饰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黄强著的《中国内衣史》[22]是一部专门对历代内衣形质进行收录、介绍的著作。周汛及高春明编著的《中国历代妇女妆饰》[23]、孟辉撰写的《中国历代女子服饰史稿》[24]是专门研究女子服饰的著作。周汛和高春明编著的《中国衣冠服饰大辞典》[25]是研究我国服饰文化的重要工具书。阅读这些专著,可以让我们从各个角度,全面的认识宋辽夏金时期衣着服饰的状态,领略传统服饰的魅力。在认识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进一步挖掘隐藏在这些靓丽衣饰下的礼仪内涵。在这些书籍中,并没有专门研究婚服的篇章,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此外,相关的服饰美学著作也是做论文的重要资料,近年来研究服饰美学的文章不少,主要有:叶立诚的《服饰美学》[26]、蔡子谔所著的《中国服饰美学史》[27]、高春明编著的《中国历代服饰艺术》[28]、兰宇与祁嘉华的《中国服饰美学思想研究》[29]。

除了研究服饰的专著外,关于礼仪、民俗研究的著作也是我要了解的重要部分。台湾学者彭利云所著的《宋代婚俗研究》[30],是一部全面介绍和分析宋代婚俗礼仪的专著。美籍学者尹沛霞著,胡志宏译的《宋代的婚姻和妇女生活》[31],从外国人的视角审视宋辽夏金时期的女性和婚姻,有许多独特、新颖的观点。王文宝著的《中国民俗研究史》[32]对我国传统民俗做了系统、深刻的分析研究。朱瑞希等所著的《辽宋金社会生活史》[33]对辽、宋、夏、金的社会生活面貌做了全面的展示。陈戍国著的《中国礼制史·宋辽夏金卷》[34]对这一时期几个政权的各种礼仪制度做了论述。此外,陈顾远《中国婚姻史》[35]、吴存浩《中国婚俗》[36]、彭林著的《中国古代礼仪文明》[37]、王炜民编著的《中国礼仪文化》[38]、钟敬文《中国礼仪全书》[39]都是研究婚姻礼俗的重要资料。

二、相关的论文

研究宋辽夏金时期婚服、婚俗的论文并不是很多,主要研究服饰的有:贾玺增的博士论文《中国古代首服研究》[40]、殷冰瑶的硕士论文《探究中国历代婚服上的民族元素》[41]、邓雅的硕士论文《探究我国汉族女性婚礼服的演变和创新》[42]、王雪莉的硕士论文《宋代服饰制度研究》[43]。相关的有杉本正年著、樊一译的《中国古代的服色及其思想背景》[44]、许星《中国古代民间婚礼仪俗中的着装风俗初探》[45]、乔婷《宋代服饰特点的研究与探析》[46],陈熠鑫、韩丽东、郝云华的《浅谈宋代服饰的民俗风格》[47]、谢檣《宋代女性词中的妆饰民俗》[48],这几篇论文多从民俗的角度分析宋代服饰的特点,对婚礼服饰提得不多,也没有谈到其礼制内涵。

对于婚礼进行专门研究的论文有:吕友人、王立军所撰《宋代婚礼概述》[49]、于佐君《谈婚姻礼服文化的变迁》[50]、《中国传统婚礼习俗》[51]、甄进忠《中国古代婚礼浅论》[52]、彦斌《中国婚礼仪式史略》[53]、包福存《婚礼仪式研究综述》[54]、李金玉《略论中国古代的婚礼》[55]、大勇《中国传统婚庆礼俗与当代婚礼》[56]、段淑萍《中英婚俗文化及差异》[57]、王启发《礼义新探》[58]等等。

对于婚俗研究的主要有:王歌雅《中国古代聘娶婚姻形式略论》[59]、黄修明《中国古代“服禁”论》[60]、《中国各地婚俗》[61]、鲍宗豪《中国婚俗的文化意蕴》(1992年第5期)[62]、韩芳《中西传统婚俗之比较》[63]、《中国特色婚俗》[64]、鲁婷,陈娟娟《浅析中国“彩礼”婚俗存在原因》[65]。

对于少数民族服饰、礼仪进行研究的有:岛田正郎、何天明《辽代契丹人的婚姻》[66]、黄莉《辽代婚姻综述》[67]、杨富学与孟凡云《契丹媵婚制考略》[68]、夏宇旭及赵玮彬《辽金契丹女真婚制婚俗之比较》[69]等论文,为我们研究辽国婚姻礼俗提供了资料。谢静的《敦煌石窟中的西夏服饰研究》[70]、孙昌盛所撰的《西夏服饰研究》[71]、石小英《西夏平民服饰浅谈——以ДX.02822为中心》[72]、陈霞的《西夏服饰审美特征管窥》[73]等几篇文章都在西夏服饰方面做了比较细致的研究。牛达生《从考古发现看唐宋文化对西夏的影响》[74]、艾红玲《西夏礼仪制度考论》[75]等文章对西夏婚礼制度作了介绍。关于西夏服饰、礼仪方面的论文相对而言很缺乏,这方面的研究也很不足。研究金代服饰、礼仪的文章同样比较缺乏,只见到俞超伟所写的《填补金代服饰制度的空白》[76]这篇文章通过考古发现充实了金代服饰史料。此外还有王春蕾《试述金代女真族服饰及演变》[77]以及顾韵芬、高岩、李丹《金代女真族服饰文化的整合性发展》[78]等。这些文章虽然为我们在服饰、礼仪这一领域进行探索、挖掘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让我们用以学习和借鉴,但是它们都没有对婚礼服饰及其与礼仪、风俗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的研究,鉴于这方面的内容对于我们清晰地认识宋代的服饰文化、礼仪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我认为有必要进行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元]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元]脱脱.辽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2.

[3][元]脱脱.金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4][元]脱脱.西夏史[M].北京:中华书局,1998.

[5][宋]郑樵.通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7.

[6][宋]朱熹.朱子全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7][宋]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2009(1).

[8]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9]孙机.中国古舆服论丛[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

[10]陈茂同.中国历代衣冠服饰志[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11]朱和平.中国服饰史稿[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

[12]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

[13]陈高华,徐吉军.中国服饰通史[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5.

[14]周汛、高春明.中国古代服饰风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

[15]黄能馥.中国服饰通史[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

[16]王民泽.中国古代服饰[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17]臧迎春.中国传统服饰[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3.

[18]张书光.中国历代服装资料[M].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1990.

[19]王瑜.中国古代北方民族与蒙古族服饰[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

[20]王青煜.辽代服饰[M].沈阳:辽宁画报出版社,2002.

[21]赵评春,迟本毅.金代服饰[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

[22]黄强.中国内衣史[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

[23]周汛,高春明.中国历代妇女妆饰[M].北京:三联书店,1988.

[24]孟辉.中国历代女子服饰史稿[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5.

[25]周汛,高春明.中国衣冠服饰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6.

[26]叶立诚.服饰美学[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1.

[27]蔡子谔.中国服饰美学史[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1.

[28]高春明.中国历代服饰艺术[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

[29]兰宇,祁嘉华.中国服饰美学思想研究[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

[30]彭利云.宋代婚俗研究[M].天津:新文丰出版公司,1988.

[31]胡志宏.宋代的婚姻和妇女生活[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32]王文宝.中国民俗研究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33]朱瑞希.辽宋金社会生活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34]陈戍国.中国礼制史·宋辽夏金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

[35]陈顾远.中国婚姻史[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

[36]吴存浩.中国婚俗[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6.

[37]彭林.中国古代礼仪文明[M].北京:中华书局,2004.

[38]王炜民.中国礼仪文化[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2.

[39]钟敬文.中国礼仪全书[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40]贾玺增.中国古代首服研究[D].东华大学博士论文,2006.

[41]殷冰瑶.探究中国历代婚服上的民族元素[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

[42]邓雅.探究我国汉族女性婚礼服的演变和创新[D].江南大学硕士论文,2008.

[43]王雪莉.宋代服饰制度研究[D].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006.

[44]杉本正年,樊一.中国古代的服色及其思想背景[J].成都大学学报,1995(4).

[45]许星.中国古代民间婚礼仪俗中的着装风俗初探[J].苏州丝绸工学院学报,1998(6).

[46]乔婷.宋代服饰特点的研究与探析[J].山东纺织经济,2010(10).

[47]陈熠鑫,韩丽东,郝云华.浅谈宋代服饰的民俗风格[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

[48]谢檣.宋代女性词中的妆饰民俗[J].时代文学,2009(2).

[49]吕友人,王立军.宋代婚礼概述[J].殷都学刊,1991(4).

[50]于佐君.谈婚姻礼服文化的变迁[J].纺织导报,2008(11).

[51]中国传统婚礼习俗[J].现代语文,2007(4).

[52]甄进忠.中国古代婚礼浅论[J].中州大学学报,2005(2).

[53]彦斌.中国婚礼仪式史略[J].民俗研究,2000(2).

[54]包福存.婚礼仪式研究综述[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2007(4).

[55]李金玉.略论中国古代的婚礼[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5).

[56]大勇.中国传统婚庆礼俗与当代婚礼[J].现代交际,2001(11).

[57]段淑萍.中英婚俗文化及差异[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

[58]王启发.礼义新探[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3).

[59]王歌雅.中国古代聘娶婚姻形式略论[J].求是学刊,1993(1).

[60]黄修明.中国古代“服禁”论[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 ,2006(1).

[61]中国各地婚俗[J].中国地名,2008(10).

[62]鲍宗豪.中国婚俗的文化意蕴[J].社会科学研究,1992(5).

[63]韩芳.中西传统婚俗之比较[J].中国校外教育,2008(1).

[64]中国特色婚俗[J].中国地名,2008(10).

[65]鲁婷,陈娟娟.浅析中国“彩礼”婚俗存在原因[J].传承,2009(6).

[66]岛田正郎,何天明.辽代契丹人的婚姻[J].蒙古学信息,2004(3).

[67]黄莉.辽代婚姻综述[J].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2003(3期).

[68]杨富学,孟凡云.契丹媵婚制考略[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1(4).

[69]夏宇旭,赵玮彬.辽金契丹女真婚制婚俗之比较[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7(3).

[70]谢静.敦煌石窟中的西夏服饰研究[J].艺术设计研究,2009(3).

[71]孙昌盛.西夏服饰研究[J].民族研究,2001(6).

[72]石小英.西夏平民服饰浅谈——以ДX.02822为中心[J].宁夏社会科学,2007(3).

[73]陈霞.西夏服饰审美特征管窥[J].史学理论,2010(31).

[74]牛达生.从考古发现看唐宋文化对西夏的影响[J].考古与文物,2001(3).

[75]艾红玲.西夏礼仪制度考论[J].宁夏社会科学,2009(1).

[76]俞超伟.填补金代服饰制度的空白[J].中国文物报,2001(8).

[77]王春蕾.试述金代女真族服饰及演变[J].黑龙江农垦师专学报,2002(4).

服饰文化论文范文7

论文关键词:涂鸦艺术 服饰设计 应用 品牌

1.绪论

1.1前言

1.2涂鸦艺术在国外的发展

1.3 涂鸦艺术在国内的发展

2........

2.1 涂鸦艺术对服饰设计的影响

2.2 涂鸦艺术对服饰商业的影响

3. ........................

3.1 涂鸦与服饰色彩的搭配

3.2 涂鸦与服饰材料的搭配

3.2.1 ..................

3.2.2 涂鸦在服装面料拼贴手法上的运用

3.2.3 涂鸦与装饰金属辅料的搭配

3.3 涂鸦与服装款式的搭配

3.3.1 服饰设计中的涂鸦图案分析

3.3.2 .................

3.3.3 涂鸦与服装系列的搭配

4. 涂鸦艺术与现代服饰设计结合

4.1 涂鸦艺术在服饰设计大师作品中的运用

4.2.......................

5. 结论

服饰文化论文范文8

【关键词】朝鲜族;传统服饰;特征体现

中图分类号:C9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1-0270-01

一个民族的服饰主要是在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形成的,在生活习惯以及生产方式等方面,都会对服饰的形式和结构产生影响。从理论上对朝鲜族的传统服饰进行研究,会对朝鲜族的服饰魅力有更深体会。

一、朝鲜族传统服饰特征和服饰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朝鲜族传统服饰特征体现分析。朝鲜族的传统服饰特征体现在多个层面,其中在艺术特征上比较突出。朝鲜族服饰当中所绘制的各种图案,都代表着朝鲜族人民的美好愿望。朝鲜族的传统服饰中,色彩以及图案的应用不只是其文化的象征,也是对其以及哲学思想的体现。[1]朝鲜族人们对真以及美的追求,在传统服饰上也有呈现。朝鲜族的服饰艺术是朝鲜族文化的一个重要构成,也是朝鲜族文化的一个重要体现。

从朝鲜族鞋的造型方面分析,其比较独特化,有着“勾背鞋”的称号,最为突出的就是鞋子的口很浅,可以露出脚面,方便穿脱。鞋子的后面也像前端一样微微翘起,但不及鞋尖翘得那么高。鞋子的鞋帮口处和前后缝合处都用色彩鲜艳的缎面做条形的装饰。这样的设计不但给鞋子容易磨损的地方多加了一层保护,让鞋子更加结实耐磨,而且还增强了鞋子的装饰性与美感。

朝鲜族传统服饰的特征在服饰的样式上也有着鲜明的呈现,从服饰的款式上来看,朝鲜族人对素白色的服装比较崇尚,被称为“白衣民族”,对心灵的纯洁等方面有着追求。朝鲜族的服饰色彩根据东方五行说,以青色、紫色、黄色、白色、黑色为主形成了自然颜色的概念,这也是朝鲜族人民酷爱自然颜色的民族特性。[2]从朝鲜族的女性服装上来看,在服饰美方面能够从外观线条以及布料和纹饰的图形色彩进行体现,以白色为主的服饰能够对朝鲜族的风土民情得以鲜明体现。

(二)朝鲜族传统服饰的影响因素分析。对朝鲜族的传统服饰产生影响的因素比较多,其中地理位置就是比较重要的影响因素。朝鲜族主要分布在黑吉辽三个省份,在延边地区的地域特征比较突出,朝鲜族的文化和朝鲜半岛文化有着紧密联系,所以在服饰上也有着其自身鲜明的特征,服饰的颜色上比较淡雅以及素净和轻盈。[3]由于受气候特点影响,其主要以长袍为主,袍服长的到脚踝,短的及膝,在材料的使用上,冬季采用毛棉毯材质,夏季采用丝布绸麻材质。

二、朝鲜族传统服饰的审美和发扬途径

(一)朝鲜族传统服饰的审美分析。从朝鲜族传统服饰的审美角度来看,在外在形式美上有着追求。传统的服饰是直线以及曲线的变化,这是其重要的服饰文化特点,所体现的是饱满的体积感。在对线条的应用上是自然流畅的,能够体现出优雅的外形。在内在形式美方面,主要就是从精神形象上在服饰层面有着体现。朝鲜族对自然比较崇尚,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比较深远,所以外形美以及内在美都比较重视。不仅如此,在材质美方面也有着鲜明的呈现,提取天然素材,在服饰的制作中加以应用,跟着季节的变化在对材质的追求也和自然相契合。通过天然的材料制作的服饰,在体积感的造型上就表现得比较突出,能够形成比较贴身的造型,这样就在传统服饰廓形上有着多样化呈现。

(二)朝鲜族传统服饰的发扬途径。对朝鲜族的传统服饰进行发扬,就要注重服饰文化特征的呈现,从而力构建服饰文化传统的发展空间。通过节日活动来对传统服饰文化的发展空间进行积极的构建,满足大众的服饰文化需求,这样才能有利于民族服饰的进一步发展。[4]还要能树立创意性的文化产业发展观念,注重将民族服饰文化产业化观念的形成,通过高级的材质以及高端的工艺,对文化产品自身的价值进行不断提高。不仅如此,还要能充分注重将朝鲜族传统服饰文化在产业化中加以应用,在创意性的产业定位接触市场方面加强重视,只有在这些方面得到了加强,才能有助于朝鲜族传统服饰的进一步发展。

三、结语

总而言之,对朝鲜族的传统服饰的特征以及审美的分析,能够进一步了解朝鲜族的文化,朝鲜族是爱好和平以及生机勃勃的民族。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朝鲜族传统服饰要依靠文化的力量,将鲜明的民族特色在服饰上加以呈现,这就能促进当地文化的传播。

参考文献:

[1]黄国鑫.中国传统图形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6).

[2]张梦罗.论对传统图形的继承[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5(5).

[3]黄鼎奇.传统图形与现代礼服设计[J].艺术教育,2015(12).

[4]赵琦玮.谈传统图形在设计中的作用[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5(12).

服饰文化论文范文9

论文摘要:本文从服饰的继承和发展两个方面论述了满族服饰在现代服装中所体现出的文化特征。满族服饰在现代服装中继承的文化特征主要包括中国服饰元素的象征、礼仪性表现、标志性特点、流行的体现等四个方面;满族服饰其发展的文化特征主要有阶级等级的消除、中西结合的创新等方面。

服饰是人类物质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人类精神世界的物化形式 ,它以一种符号反映了一个民族在一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 、 ,同时也折射出一定历史时期民族之问的涵化、融合 ,民族服饰自身的传承、发展和创新。每一个民族都有 自己独特的服饰文化,每个民族的生产方式 、风俗习惯、宗教礼仪、地理环境、气候条件、艺术传统等等,无不折射到他们的衣冠服饰上。服饰不仅能展现出人类文明的全部,也是一种意蕴深厚的文化形态。

我国有 56个民族 ,有多种多样的民族服饰 ,作为 中国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的服饰文化,满族及其先世的民族服饰文化元素影响着整个 中华民族服饰文化 ,其中众所周知的旗袍、坎肩、马褂等已被近、现代中国人接受并认可 ,并成为中华民族服饰 的典型代表。满族和汉族的服饰在文化、礼仪等方面互相影响、互相吸收,呈现出民族服饰文化融合的特点。满族服饰元素已成为中国服饰乃至世界服饰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体现了丰富的文化特征和时代特征。

一、满族服饰在现代服装 中继承的文化特征

满族的民族服饰文化是文化变迁和绚丽多彩的中华民族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满族服饰不但继承了汉族在历史上衣着的长处,而且还把自己民族经历过检验、实践,证明既适合于生活需要、又有民族特色的东西保留了下来,它把继承、借用、创新,有机地融为一体,它是当代中国民族团结、民族融合、民族借鉴的重要内容之一。满族服饰的形成 、发展和变迁 ,促进了满族的不断进步也为中国民族服饰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提供了实际的例证。满族服饰发展和变迁的轨迹对研究中国民族服饰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推进中国民族服饰文化的共同繁荣、对现代服装设计中传统民族服饰文化与流行时尚的结合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经过长期的积累与沉淀,满族服装样式演变发展成为现今的旗袍,在现代生活中被广泛穿着,已成为现代中国女性的国服,成为中华民族女性服饰的象征,在现代服装中表现着丰富的文化特征。

(一)中国服饰元素的象征

满族服饰沿袭至今主要以立领、盘扣、开衩、龙凤等题材团花图案、立体圆扣等服饰元素体现在服饰中,这些服饰元素包括镶、嵌、滚、绣等变化丰富的装饰技法,已经成为“中国元素”的象征,应用这些元素的服装被界定为 “中式服装”。

(二)礼仪性表现

开放政策使我国各行业对外交流活动el益频繁,出席各种外事活动时为了表明我们的身份,礼仪性服装则需要穿着中国特色的民族服饰,中式服装自然最为恰当,尤其是女性的旗袍;在百姓生活礼俗中,婚礼等场合穿着旗袍也成为一种习俗,尤其是新娘的礼服,大多是大红色龙凤团花镶金织锦的旗袍,象征富贵祥和、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三)标志性特点

国际问文化 的传播带动文化产业与产品呈现标志性特点,医学、酒店、餐饮等都有中式和西式差别,相应 的服务人员所着服饰也有着中式和西式风格区别。中式服装基本都以满族服饰元素体现其中式特点。

(四)流行的体现

因为政治 、经济、文化等方面发生了大的变革或事件,从而会导致某种服饰流行。皮尔卡丹等世界级大师的中国风时装设计和世界首脑apic中国区上海会议的中式服装都使中国元素服饰火热流行。

二、满族服饰在现代服装 中发展的文化特征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类的进步和文化的交流 ,服饰 式样 、着装方式与服饰观念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不是对 旧的服饰文化的彻底否定 ,而是对 旧式样 的更新 ,对 旧观念 的进一步完善与充实,满族服饰的发展体现了旧文化的变革与新文化的融合。

(一)阶级等级的消除

清王朝的一般官员上朝时要穿补服 (即官员的朝服),体现了文官武将的等级差别,①补服就是在前后心处补一块有多处纹式 的外褂 ,补子又分为 圆补和方补,在补子上饰 以各种鸟兽 图案作为品级的徽识 ,清朝 《会典》规定补服图案文武官员官阶不同。现代服饰中补子则没有了阶级意义,演变成补花 图案 ,成为现代 中式服装元素。

“龙、凤”图案表现了帝、王、后、妃至高无上的尊荣,在清朝时期,只有帝王与帝后的衣服上方可以绣上龙凤图案。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龙、凤”图案已没有了阶级等级的限制,现代人认为龙凤是富贵权利的象征,所以现代中式服装中的团花图案题材很多还沿用龙凤图案,寄托了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的希望。

(二 )中西结合

现代西方服饰文化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着装观念和方式,中西合璧成为后现代主义的服饰文化特征,不是单纯地再现,主要是对沿袭的满族服饰的分解并与现代西方服饰元素重新组合,总体风貌建立在现代主义设计的构造基础之上,将传统的代表中国的满族服饰元素巧妙地和现代西式服装造型相结合,体现适体 、简洁、轻松、 自由的风格。

所谓现代中式服装设计主要从造型、面料、款式、色彩、装饰工艺等方面进行改良。国内设计的比较成功的有 “木真了”、“玄色衣裳”、“阁兰绣”等品牌,既有时尚性又能展示浓郁的中国特色,具有很大的市场占有率。国外的皮尔·卡丹、伊夫·圣洛朗等设计师也曾运用这种设计手法设计了很多成功的作品;tom ford在 2004年为ysl rive gauche所做的设计中,大量运用了龙的图案和中国旗袍的造型,并巧妙融入时尚气息,创造出典雅而前卫的新旗袍样式;john galliano的设计,则运用立领 、扣袢系结等,结合时尚元素设计的服装华贵、自由、洒脱而前卫。

目前,中式服装不但在中国流行,而且在世界上受到各国、各民族妇女们的欢迎,这是满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和世界服饰文化的一大贡献。设计师要在文化精神的层面上把握东方文化的精神理念防止符号化、表面化②地组合中国满族服饰元素,比较东西方差异,提高知识修养和对文化历史的了解能力,使中国元素与现代流行和国际风格完美结合。

总之,满族服饰与现代中式服饰一脉相承,如果说满族服饰是工笔画,那么现代中式服装就是写意画。满族服饰对于中国服饰文化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努力搜集和弘扬满族的服饰文化,把中国的民族服饰文化发扬光大。21世纪,中国文化必将成为整个东方文化的主流,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对服装的需求将呈多元化趋势。如何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既保持本民族的主体文化特色,又能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平融洽的相处,真正做到 “文化自觉”,如何将传统和现代以及世界 的服饰元素结合在一起,创造出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饰,是我们这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