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隔代教育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4-28 08:56:15

隔代教育论文

隔代教育论文范文1

[关键词]文化资本;隔代教育;双亲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30-0016-03[ZW(N]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12年度项目“文化资本视角下的隔代教育研究”(编号JY1257)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吴秀兰(1982―),女,广西贵港人,硕士,萍乡学院讲师。

随着我国社会高龄化趋势的形成,隔代教育现象愈来愈普遍,可以说,当前中国很多孩子是跟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长大的。然而,祖辈为孙辈付出了一切,隔代教育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有数据表明,老一辈人带孩子的成功率非常低,还不到30%。这就让人们疑惑:为什么隔代教育难以成功?隔代教育存在的教育问题已经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但是从文化资本理论的角度来进行关注的还很少。本文试图借用文化资本理论,对隔代教育进行解释和剖析,以期解释隔代教育质量不如双亲教育质量的原因,并提出提高隔代教育质量的几点建议。

一、文化资本理论及其关键概念[HTSS]

文化资本(cultural capital)最先由法国著名学者布迪厄(PierreBourdieu)提出。布迪厄运用文化资本解释了学生由于社会出身不同而导致在学业成就上存在巨大差异。他认为家庭出身不仅仅通过单纯的经济收入来影响求学的孩子,文化资本的传承也是阶级再生产的重要一环。“在剔除了经济位置和社会出身的因素的影响后,那些来自更有文化教养的家庭的学生,不仅具有更高的学术成功率,而且在几乎所有领域中,都表现了与其他家庭出身的学生不同的文化消费和文化表现的类型。”[1]

(一)文化资本

在《资本的形式》中,布迪厄把资本分为三种形态:经济资本、社会资本以及文化资本。文化资本是指通过不同的教育方式能够为未来带来收益的特定价值观体系,它以三种形式存在:一是内含文化资本,即以文化、教育、修养的形式存在于精神和身体的持久“性情”的形式;二是具体文化资本,即借助书籍、图片、工具等以文化商品存在的形式;三是制度化的文化资本,即以被制度认可的形式存在,如学业证书或专业执照。

(二)惯习

惯习是一套持久的性情倾向系统,它浓缩着个体的生存状况、社会地位、文化传统、集体的历史,寄寓着个人接受教育的社会化过程,不知不觉地形成人的社会实践。个体的惯习结构决定了他的思想方式、认知结构和行为模式。

(三)场域

布迪厄认为,浑然一体的社会世界其实存在着“各自为政”的小世界――场域,每一个小世界就是一个场域,如经济的场域、政治上权力的场域、文学的场域等。每个场域都有相对的独立性并具有自身的逻辑、规则和常规。场域也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空间,个体会想方设法利用各种策略来改善他们在场域中的位置,以便自身拥有最大化的资本。

(四)三者的关系

个体通过占有不同位置而在场域中发挥作用,不同的社会位置使个体获得不同的资本,形成不同的惯习。场域从外部结构规定个体的行为,惯习从内部影响个体的行为方式,也就是说,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内化了场域的支配原则并形成与场域契合的惯习,同时无意识地争夺社会的合法资源,实现资本的占有。

二、隔代教育中的文化资本分析[HTSS]

家庭是文化资本转移的最隐秘的场所,也是社会再生产最隐秘的策略。隔代教育与双亲教育的不同,很重要的一点体现在文化资本的数量、质量和类型上有巨大的差异。

(一)隔代教育中文化资本相对匮乏

1.隔代教育中的内含文化资本

每个人在家庭和学校教育别是在早期社会化过程中,把知识和经验内化成自身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构成了一个人欣赏与理解的框架,进而形成个体化文化资本。个体化文化资本可以通过个体的修养、品位或言谈举止具体表现出来。个体化文化资本的积累开始于儿童早期。这就要求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或专家、学者为培养儿童对于文化差别的敏感性而投入时间和精力。也就是个体化文化资本的形成,需要习得者身体力行的学习和长时间的投入。在家庭内部能够有效地传递的文化资本,既需要家庭小团体占有相当数量的文化资本,又需要能够用到文化资本上的可用时间(尤其以母亲的自由时间为表现形式),只有如此才能保证文化资本的有效传递。

在隔代教育中,尽管老人拥有较多的闲暇时间,但是他们主要用在打牌、看电视、聊天上,花在陪伴孩子学习和游戏的时间较少,而在双亲教育中,父母特别是城市的父母会花大量的时间来陪伴孩子学习和游戏。相对于双亲教育来说,祖辈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特别是农村的老人,即使他们有心施教,也因为自身受教育水平有限而无法对孩子进行良好的早期教育。参与高雅文化活动和阅读活动也是具有文化资本的重要表现。调查发现,在隔代教育的家庭中祖辈很少带孩子去书店,听音乐会,看电影,参观博物馆、艺术展之类的高雅、陶冶情操的活动,也不关注孩子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的培养。此外,由于精力体力都有限,祖辈也很少带孩子外出参观、旅游,而在双亲教育中,父母则会在假期带孩子游览祖国大好山河,帮助孩子开阔眼界、增长见识。

2.隔代教育中的具体文化资本

具体文化资本是具有物质载体的文化资本,如绘画、雕刻作品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把文化耐用品、书籍等理解为客体化的文化资本。具体文化资本不仅与家庭的经济状况有关,更重要的是与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的文化能力有密切的关系。布迪厄认为,具体文化资本虽然可以像文化商品一样进行馈赠、继承,但是只有与嵌入状态的文化资本相结合才能被定义和获得彰显。换而言之,具体文化资本除了可以直接让子女继承并转化为经济资本以外,更重要的是为子女掌握具体化的文化资本提供条件。如果子女仅是简单地占有这些客体状态的文化资本,他只需通过简单的继承就可以看,但如果想显现它们(消费它们、使用它们),则其本人必须结合具体化的文化资本。即子女要使用这些资本,他本人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和文化能力。[2]

在隔代教育中,祖辈所拥有的具体文化资本远不如双亲教育中的父辈。我们的调查显示,在书籍、报纸、艺术品、学习机、电脑、健身器材等与文化素养提高相关的文化商品中,祖辈的占有量远远低于父辈的占有量。在文化活动的参与中,祖辈很少带孩子去参观艺术博物馆、科技馆、艺术展览馆等。可以说,隔代教育中的祖辈在文化商品和文化活动上的拥有和参与量远不如双亲教育,因此他们就无法为孩子提供获取文化能力所需的客观条件,也无法为孩子提供使文化能力内化所需要的潜移默化的家庭环境的熏陶。当孩子走进学校场域时,在能力、特长、见识和沟通交际等方面都无法和双亲教育的孩子并驾齐驱。

3.隔代教育中的制度文化资本

制度文化资本对家庭教育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父母所具有的学术资格在子女社会化过程中间接起作用的。相比较而言,双亲教育中的父辈一代的受教育程度普遍高于祖辈一代。家长对家庭教育知识的了解、掌握程度与他们的文化程度有极大的相关,当他们的文化程度越高时,他们越容易自觉地学习家庭教育知识和注重教育的科学方法。在教养方式上,双亲教育中的父辈会有意识地为子女的成长创造良好宽松的家庭环境,根据子女的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教育期望,在教育过程中能及时地自我充电,并积极与教师、教育专家沟通;父辈往往比祖辈更注重早期教育,使孩子在接受学校教育的起点上就处于有利位置;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也可以在子女学习、为人处世等方面给予有效的指导。而所有这些,隔代教育中的祖辈则很难做到。在教育内容上,祖辈往往局限于孩子学习成绩的提高,而忽视对孩子自信心、人际交往能力、处事能力、抗挫能力等的训练,容易导致孩子出现心理问题。

(二)隔代教育在教育场域中处于不利地位

场域是通过自己的内在发展机制加以构建的,具有一定程度的相对自主性,如艺术场域、宗教场域、经济场域、教育场域等。每个场域都有自己的运作逻辑,不能互相替代。进入一个场域,就意味着要求行动者心照不宣地接受不同逻辑规则的约束,接受该场域的“游戏规则”。在教育这个场域内,老年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知识结构、教育方式、消费类型及文化品位都与自身所处的环境有着结构与功能的同构性,打上了老年人的烙印,与现代社会的要求不符,致使隔代教育在教育场域中处于弱势地位。

(三)隔代教育中惯习的劣势难以克服

惯习来自早期的社会化经验,特别是在儿童时期,一旦形成便具有持久性,便非常抵制变化。对于生活在分层社会世界中的特定群体而言,惯习一方面为其行为设立了限制,从物质上、社会上、文化上决定了对于特定社会群体而言什么是可能的、什么是不可能,什么是“我们的”、什么不是“我们的”,并把自己主动排除于与自己无缘的商品、人物以及生活方式之外。在隔代教育过程中,祖辈容易靠经验来带孩子,他们倾向于用几十年前的方式方法来教育孩子,他们认为他们的做法没有任何问题。而现实是,他们的世界观形成于多年以前,许多方面已跟不上时代了。

此外,影响孩子成功机会的教育期望来自惯习。在隔代教育中,祖辈对孙辈要么不期望,要么期望过高。祖辈对孩子的成功不抱期望,孩子就会失去学习的动力,降低成功的可能性;祖辈期望过高,则容易导致孩子产生焦虑、挫折感,更难成功。

三、思考与建议[HTSS]

通过文化资本理论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隔代教育效果不如双亲教育,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隔代教育中祖辈具有的文化资本量远不如双亲教育中父母拥有的文化资本量,隔代教育在教育场域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相对于父辈来说,祖辈特别是农村的老人是持文化资本较少的群体,他们无法给孙辈提供增长文化能力所需要的硬件和软件环境,无力为孙辈的成长提供必要的智力和心理支持。而双亲教育中的孩子在进入学校教育体系之前便已通过早期社会化,凭借家庭内部的代际传递,获取了比隔代教育的孩子更多数量与类型的文化资本。因此,要提高隔代教育的质量,以下几点对策值得思考:

1.建立新型的隔代教育模式

在中国大多数的家庭中,老人们承担了过多的责任,而孩子父母却没有尽到应有的责任和义务。为此,有隔代教育的家庭应该建立新型的隔代教育模式:父母重教,老人重养。在孩子的成长问题上,祖辈最多负责孩子生活方面的事情,教育方面尽量交给父母。年轻父母能够跟上社会发展步伐,适合于引导孩子心、性、智方面的健康成长;祖辈们生活经验更为丰富,时间更加宽裕,可以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具体到操作层面就是:白天孩子可以交由老人带,但是到了晚上父母一定要带养、陪伴自己的孩子,而节假日也应由父母带着孩子进行亲子活动。只有家庭成员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各扬其长,隔代教育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2.积极开办祖辈家长学校

既然祖辈是持文化资本较少的群体,我们就应该着重提升祖辈们的文化资本,其中最好的方式就是办祖辈家长学校。政府应当组织当地教育机构和社会力量,根据地方特点建立真正属于老人的家长培训班或家长学校,让老人们通过听课学习和相互交流,逐步转变他们的观念,提高自身的素养,掌握更多更好的教育方法。当然,要开办祖辈家长学校,在授课时间、授课方式上要根据老人的特点和欣赏偏好灵活进行;可以分别对幼儿、小学生、中学生的老人家长进行相应阶段的教育培训,向他们讲解不同阶段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容易出现的状况及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育人,等等,帮助他们了解和掌握心理学、教育学的基础知识。

3.整合社区资源

社区是老年人生活和活动的主要场所,是老年人最熟悉的社会环境。因此,应该充分挖掘、利用和整合社区各种教育资源为隔代教育服务。例如,上海市普陀区长风街道于2002年成立的“社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就是一个值得学习的例子。该中心紧紧依靠社区群团组织,充分整合社区资源,针对社区内家长和学生对家教指导的渴望,以及经济困难家庭学生需要帮困助学的需求,统筹兼顾建立了一个社区、学校和家庭“三位一体”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服务基地。

4.大力开展隔代教育的宣传

通过广播、报纸、电视、网络、社区墙体宣传等,多方位、多渠道普及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推广老人带孩子成功的经验,努力提高祖辈科学育孙的能力。学校、社区和政府相关部门可以组织专业人员编写、印刷和免费发放一些祖辈家长读物。比如,万莹著的《隔代教育书》就是较优秀的隔代教育著作,然而我们的老人们往往不会主动购买和阅读这样的书籍。那么社区或教育主管部门就可以选取其中的优质内容,在老人活动中心、公园甚至老年人室免费发放给老人看,让老人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另外,各类电视台也应该策划、制作一些与隔代教育相关的趣味节目。只有建立、完善隔代教育的指导网络,隔代教育的美好前景才能实现。

参考文献:

[1]皮埃尔・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李猛,李康,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隔代教育论文范文2

【关键词】隔代教育;问题;对策。

一、隔代教育及其形式。

隔代教育是指祖辈对孙辈的抚养和教育,它是和亲子教育相对的一种概念,它是一种家庭教育。由于工作压力、社会竞争等因素使得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把孩子交给父辈养育,使隔代教养已成了家庭幼儿教育中的一种很自然、普遍的现象。社会上对隔代教育的关注也就越来越多,该种教育形式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它可以充分利用祖辈的社会经验,既发挥祖辈余热,又解放年轻父母。但是,隔代教育的弊端也不容忽视。在本文里,笔者主要分析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并提出可行的对策以期逐步解决这个问题。

隔代教育可以分为完全隔代教育和不完全隔代教育。完全隔代教育,指父母亲长期与孩子分离,孩子的生活和教育完全由祖辈承担。这种形式以农村为主,因为有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孩子只好由祖辈来抚养;不完全隔代教育是指父母亲和孩子短暂分开,例如城市父母由于工作原因暂时由老人来照料孩子,或者祖辈与父辈住在一起共同教养孩子,这时候,祖辈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在某些方面也会给孩子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我们称之为不完全隔代教育。

二、隔代教育带来的弊端。

诚然,隔代教育有其合理的一面,如老人养育小孩的经验丰富,有助于缩小“代沟”的差距,减轻年轻父母的负担等。但笔者认为,隔代教育的弊病很多,主要有如下表现:

(一)易导致过分溺爱儿童。

祖辈会比父辈更加溺爱孩子,他们不辞劳苦地为孩子做所有的事情,对于孩子所提出的过分的要求,老人们千方百计会满足,这种过分的溺爱会引起很多问题。

1.生活方面:生活中所有的问题祖辈都已经帮忙安排好,孩子不需要考虑任何问题,等待享受即可,导致其生活常识少,自理能力差;对孩子物质需求的过分满足,营养的过分吸入,体质差,锻炼少,使孩子的身体素质较差,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会越来越认识到身体素质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工作甚至是性格的影响。

2.能力方面:一方面,孩子受挫能力差,解决问题的能力差。由于孩子已经习惯于祖辈家长凡事都听从自己的意见,走出家门后,当面对他人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时,他们往往不知所措,怨天尤人,而不会去动脑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另一方面,溺爱导致儿童独立性差,儿童的所有事情由祖辈承包,自己无需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而一旦需要他们独自面对问题时,他们就会变得束手无措。

3.性格方面:性格孤傲,以我为中心。由于在家庭中,儿童就是中心,祖辈围绕他转,一旦离开家庭,走入社会,发现自己并不是众人瞩目的焦点之后,容易导致情绪失落,甚至走上邪路;另外,溺爱导致自私,儿童习惯于被照顾,根本就没有关心照顾他人的概念,所以,虽然老人们为孩子付出了很多甚至是自己的全部,到头来很有可能是养了一个“白眼狼”。

(二)阻滞儿童智能的开发。

对于接受过较高教育的老人而言,这方面的负面影响可能会小一些。而对于受教育程度较低的老人来说,教育孩子的任务就有些力所不能及了。因为他们跟不上信息时代的节奏,对现代社会人才标准和要求缺乏了解,缺乏超前意识,早教观念不强,对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缺乏科学的认识,凭陈旧思想观念与过时套路来教育孙辈,在教育过程中以经验代替科学,不能正确、及时、有效地开发孩子的智力,导致对儿童的教育质量下降。

最为突出的是,儿童此时正是处于好奇心最强的时候,他们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问题比如生活常识还好解决,但当孩子问及科学知识或其他知识的时候(如十万个为什么中的一些问题),老人有可能由于知识面狭窄而回答不出来,而此时如果他们不帮助孩子解决问题,或者粗暴地批评孩子不要问这么多问题,又或者自己编造一些答案来敷衍、误导孩子,很有可能就导致孩子的积极性降低,不再对知识有渴求欲,不再对世界有好奇心,不再对事物有创新的精神,不再想探究这个世界的秘密,这就扼杀了孩子的天性,阻滞了儿童智能的发展,对于孩子的将来也是有很深远的影响的,而一旦错过最佳教育期,孩子所呈现的很多问题就较难解决了。

(三)易养成儿童不良习惯。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个瞬间,你看到孩子,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的人格。”这就说明了家长的一言一行、生活方式、行为习惯以及价值取向等会对孩子的生活习惯,劳动习惯,道德习惯产生很深刻的影响。

儿童处于生命之初,可塑性强,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年龄,但这年龄段儿童自控能力差,如果家长不重视培养,极易染上不良行为习惯,对其以后健康成长产生难以弥补的缺憾。而隔代教养中,祖辈家长对儿童行为习惯的培养喜忧参半。

很多祖辈家长们,尤其是没有接受过较高教育的老人,在这方面给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更是是令人担忧。例如有些老人个人卫生做不好,有随地吐痰、随地扔垃圾等不良行为,而这些行为很有可能被孩子记在心里,而孩子的模仿意识正是最强的时候,很有可能就把这些行为作为自己的学习对象了,这就给孩子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不仅是生活习惯方面的影响,更为严重的是价值取向、思想观念等方面的负面影响,有可能会影响儿童终生。

(四)易引起家庭教育冲突。

祖辈家长由于有着长期的工作经历、丰富的人生经验、大量的社会阅历,以及大量的教育子女的经验,确实有着教育孙辈的一定的优势,而父辈的受教育程度相对要高,思想观念更为现代化,在教育子女方面有更多的理论知识。

祖辈和父辈由于社会阅历、教育程度、时代背景以及生活方式等多方面的差异,存在着上文所提到的不同,这就使祖辈和父辈家庭教育的理论和内容、标准、重心以及具体方式方法等方面多有分歧和差异,若在缺乏有效沟通的情况下,易导致家庭教育冲突,在进行家庭教育时大家各行其事、各自为政,不能有统一的教育方法,这样孩子也无所适从,进而形成双重人格或分裂人格。

三、解决对策。

由于儿童期对于人的一生来说,是一个特别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如果不能较好地对儿童进行家庭教育,对于儿童的生理心理发展、自我意识和道德意识及行为,都会产生很大影响。为了更好地发挥隔代教养的作用,利于下一代的健康成长,笔者认为必须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去解决问题。

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在祖辈这一方面。对此,笔者就祖辈应该如何进行隔代教育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转变溺爱的教养方式,理智地爱孩子。

祖辈家长要以理智控制感情,分清爱和溺爱的界限,要爱得适度,正确的爱有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对其生活、性格方面会有积极的影响;要明白放手等于爱的观念,让儿童学会独立,学会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解决问题,这比一味帮助儿童解决所有问题更有利于儿童适应社会;加强对儿童的社会化教育,常带其外出去认识周围世界,而不是只让其做温室里的、不见阳光的花朵;适度地开展逆境教育,这也是矫正隔代教育缺陷的有效措施。

(二)接受新思想,学习新知识。

祖辈们应该与时俱进,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儿童观、世界观,将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有机结合,尽量用现代科学知识抚养、教育孩子,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正确地引导儿童,并与儿童一起成长。

切记不可对好奇心很强的儿童所提出的问题横加指责、言词粗暴,而要细心、耐心地进行正确的引导。另外,要了解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在养育时遵循这种规律性,根据儿童的需要,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及时进行各个方面的教育,以免错过最佳教育期。

(三)提高素质,做好表率。

因为孩子良好的品德和是非观念等,不是通过说教完成的,而是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完成的。因此,为了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祖辈家长应提高自身遵守公共道德的意识,注意自己的榜样示范作用;祖辈们的行为要自慎,处处做孩子的表率;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用正确的是非观和价值观引导教育孩子,而且要特别注意生活中的细节,这也是隔代教养中应该给予重视的一个方面。

(四)创建和谐的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非常深刻性,这就不仅要求祖辈们之间要和谐交流,还要求祖辈多与孩子父辈讨论育儿心得,扬长避短,相得益彰,寻求教育的最大合力;另外应积极创造机会让孩子和其父母多接触,疏通亲子感情,只有父辈与祖辈协调一致,相互理解与支持,才能为下一代创造一个欢乐、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在互补中给子女较为完善的教育。

(五)统一思想、标准。

儿童的祖辈应与父辈在对儿童在教养目标上求得一致,在方法上走向趋同,在儿童不在场的情况下,提前作出统一的决策,做到不将分歧呈现在孩子的面前,不能一个要求儿童这样做,而另一个要求儿童用不同的方式去做,这样容易会出现儿童面对各个家长的要求不一样而不知所措,不知道到底怎么做是对的,怎么做是不对的,结果使得孩子的教养力量抵消,容易养成两面性格。

(六)以民主平等的心态与儿童交流祖辈应与儿童多沟通,倾听其内心的想法,关心其心理世界。祖辈家长不能以自己的经验多、阅历广来限制孩子的发言权,不能以自己的主观愿望代替儿童作出决定或者选择,但也不能一味听从孩子的意愿,而应该多与儿童交流,把双方的观点同时表达出来,平等协商后作出适合儿童的最佳决策。当儿童犯了错误时,不能一味地批评或纵容,要向孩子说清楚错在哪里,正确的应该是怎样做,让孩子真正意识到自己错在哪里。这样的交流,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而语言表达能力进而影响儿童的思维、智力的开发;另一方面又避免了儿童的自我中心性格的养成,也使儿童更接受祖辈的教育。

【参考文献】

[1]黄姗,陈小萍。隔代教育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科学,2007(2): 63-65.

[2]李妍。隔代教养问题的社会工作视角分析[j].井冈山学院学报, 2008(7): 121-122.

[3]李晴霞。试论幼儿教育中的隔代教养问题[j].学前教育研究, 2001(3): 16-17.

[4]刘虹。幼儿隔代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j].甘肃教育, 2008(5): 11.

[5]李赐平。当前隔代教育问题探析[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 2004(8): 137-139.

[6]陈芸,路世丽。隔代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j].网络科技时代, 2008(16): 26-27.

隔代教育论文范文3

关键词:隔代教育;策略;家长引导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4-136-01

家庭教育作为孩子人生的最初课堂,生活的基本场所,无论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它对人的影响都是综合的,又是深刻久远的,家长的教育态度,教育观念,教养方式,以及自身素质的高低等等,对孩子的身心发展,行为习惯的养成,处事的态度等方面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幼儿隔代教育的现状

幼儿隔代教育的现实状况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隔代教育现象比较普遍;二是祖辈的学历比较低;三是祖辈对孩子心理,生理特点认识相对认识比较少;四是祖辈对孩子溺爱严重;

二、隔代教育存在的问题

孩子在长期隔代教育下所产生的效果和引发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主要表现为:1.过分的溺爱使孩子产生“自我为中心”的意识,个性缺陷的倾向明显。2.过分的保护扼制了孩子的能力发展。3.过分“安全保护”使孩子的创新品质受到限制,祖辈对孩子表现出的,诸如破坏行为,尝试等总是急于阻止,这使得孩子天生的创新品质难以得到拓展。4.过分的“包办代替”使孩子爱劳动等品质不易形成。

三、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意义和必要性

隔代教育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家庭教育方式,虽然存在很多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隔代教育也有其无法替代的优势。家长应确立正确隔代教育引导方向,扬长避短,生活自理能力简单地说就是自我服务,自己照顾自己,它是一个应该具有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从狭义角度来说就是能够做到“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自己不会的事学着做。”从而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睡眠、盥洗、排泄等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的身体健康以具备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为主要的特征。”幼儿只有具备了基本的简单的生活自理能力,才能健康的成长,身体才能健康的发展。并指出:“在尊重和满足幼儿不断增长的独立要求时,避免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鼓励并指导自理、自立的尝试。”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提出“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的”教育原则。他十分重视小儿的习惯的培养,认为“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福,习惯养得不好,终身受其罪。”“他也认为对孩子来说,做事即是学习又是游戏。”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艾理克森在人格发展阶段的任务中,指出2―7岁的幼儿已有了自卑和自尊的相互发展,在这一年龄阶段,过分包办会导致幼儿人格发展的障碍,如退缩、孤僻等不良个性。大约在幼儿二、三岁时出现了第一反抗期,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儿童的自主欲求也逐步提高。对周围的事情都想“我自己做”,对成人的帮助、指示、阻止总要用“不”“我自己来”来反抗。有研究表明,经历了反抗期的幼儿,成人以后自主性强,而那些未表现反抗期者,在成人以后有自主性和主动性缺乏的倾向。如两岁左右的孩子就会出现争着要自己穿衣,穿鞋袜,吃饭等,有了明显的独立做事的要求,然而他们大都会把衣服扣错或穿反等。此时,我们成人的反应尤为重要。如果嫌孩子做事反倒给自己添了麻烦而笑话孩子,不让他们动手,就扼杀了孩子的主动精神和独立意识的萌芽,打击了孩子“自己事情自己做”的美好愿望。孩子因成人的否定而失去了独立做事的兴趣,并在多次否定后,养成了较强的依赖性和自卑感。显然这是错误的做法,正确的做法是及时给孩子肯定:宝宝真能干,会自己穿衣服了,如果这样扣扣子就更好了。孩子既感到了成人的肯定,同时又捕捉到了成人提出的新的要求,那么他的能力又向前发展了一步。在孩子表现出自理的独立愿望时,及时地给予积极的支持和引导,帮助孩子树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独立意识,并让孩子感到高兴,通过内在动机转变为自觉行动,获得发展与满足,增强自信。幼儿的内心形成“我能行”的自我意识,也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以及自己处理事情的能力,对今后的生活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帮助隔代家长充分认识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积极引导家长转变育儿观念,珍惜孩子的主动精神和独立意识,满足孩子的独立要求。因此,协调好隔代家庭教育,是帮助孩子从祖辈们精心编制的“保护伞”下自主独立走出来的最佳捷径,也是提高幼儿自理能力的重要手段。

四、对家长的建议

1、优化家庭教育.家长应针对幼儿的个体特点,采用合适的方式进行合理教育。培养孩子各方面的能力。

2、加强社会化教育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让孩子依靠自己的判断能力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3、通过幼儿园开展大量鲜活、行之有效的策略活动,努力协调好家庭隔代教育,在发挥其教育优势的同时,认真克服种种负面影响,使现有的家庭教育状况得以改进,使我们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

组织培训学习活动,更新老人的育儿观念。有意识地提高祖父母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大部分老人文化素质不高、接触科学的教育理论不多,要教育好下一代,往往感到力不从心。要发挥隔代教育的优势,必须提高他们的素质,包扩增强老年人的家庭教育意识、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在力争帮助孙辈提高动手能力的内心驱动下,老人们主观上非常渴望学到有效的知识和方法助自己事半功倍。有意识将幼儿早期教育融入其日常生活之中。让祖辈们对孙辈的高期望、重知识、重智能转变为重视培养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及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最主要包括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强化“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育儿理念,针对幼儿能力发展的现状,实行“门坎效应”,在较为合适的标准要求下,使孩子有“跳起来,能摘到”的感觉。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使孩子愿意学着做事。

总之,无论什么样的教育方法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孩子,隔代教育具有不可避免性、它的存在必然会引发一系列问题,但任何问题都是辩证的,隔代教育有利有弊,只有扬长避短,才是教育好孩子的良方。

参考文献:

[1]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86年

隔代教育论文范文4

【关键词】家园合力;优化改进;隔代教育;身心特征

前言:祖辈群体心智和情感结构趋近于成熟状态,对于社会主义全新幼儿教育规则和引导模式等产生一定程度的排斥状况,为了避免给孩子身心造成不必要的影响,隔代教育方案优化显得极为紧迫。如今家园合力优化隔代教育的课题得到深入推广落实,主要在于其能够创设一类和谐完美的育人环境,可以更好地迎合幼儿群体身心发展特征。

一、隔代教育背景下对幼儿园日常工作提出的严格挑战问题研究

幼儿群体心理结构成熟结果,较大一部分取决于家庭教育环境,尤其是在隔代教育背景深入过程中,祖父母价值观、情感态度和待人接物原则等,都会在潜移默化中令幼儿身心发展模式发生本质性变化结果,如长期强调个人价值地位,而和其余同学产生深刻矛盾,教师协调管理难度由此倍增。至于细致化的影响主要如下所示:

第一,语言交流形式不够新奇和严重贫乏,限制幼儿园语言教学发展进程。发展语言的关键点在于幼儿时期,语言内容和表达形式的差异性,都会直接限制孩子今后语言表达熟练程度。经过阶段化调查结果论证,隔代教育现象普遍深入过程中,幼儿语言理解和修饰技能极为低下,面对简单的童话故事,也不能进行回忆性的叙述。最为重要的是,祖辈们习惯使用方言,一时间令幼儿群体语言接受刺激性和交流延展欲望骤减,不愿和幼师进行适当的交流,抵制一切新生事物,这本身便和新时代个性化教育方针产生严重冲突。

第二,祖辈思想过于陈旧,限制幼儿园创造性思维和自我超越个性培养方案能效。幼儿心智的成熟,即便源自于不同难度挑战的刺激,祖父母深受传统思想束缚,新奇事物关心度不足,不能有效提供幼儿心理健全所需的文化刺激要素,使得幼儿园创新个性教育进度出现严重滞后危机。特别是在过分溺爱保护环境下,幼儿缺乏应有的生活经验,思维不够灵活,无法根据童话故事进行生活范围的延伸扩散。以上一切问题,都使得幼儿教育质量大打折扣。

二、家园合力优化隔代教育实效的策略内容解析

隔代教育的孩子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怯于或羞于与人交往,任性、脆弱、胆小等特征是他们的共同点。作为现代专业化幼师,有必要时刻联合祖辈们的教育规则和幼儿对应表现状况,进行隔代教育全新适应方略探讨,尽量提供给幼儿群体一类和谐的个性发展环境。

首先,快速建立起祖辈家长委员会,定期开展幼儿个性化教育交流活动。主要就是委派一些知识充分的祖辈,进行其成功幼儿教育实践模式分享,令其余祖辈感受到说服力,愿意接受全新教育理念,促进后期幼儿教育诸多弊端问题的克制改良进程。

其次,在适当时机下组织祖辈集体到幼儿园内考察孩子学习、游戏、集体生活等一切状况,了解自己孩子生活自理、待人接物、语言情绪表达和动作协调性等细节,一旦发现任何不理想的问题,就可以直接向指导教师进行咨询,尽快探讨出产生不同优势、弱势结果的原委,方便日后双方合作加以改善。

另一方面,幼师有必要到不同幼儿家庭中做访问调查,尤其对于一些隔代教育家庭中,要快速挖掘长辈们严重溺爱和不科学的教育问题,约好时间进行交流疏通,其间要确保语言表达上的分寸,提供给老人们足够的思索和消化时间。一旦说双方在教育方式产生任何分歧时,教师必须利用一系列科学依据作为论证,并且配合实验操作获得祖辈家长们的理解和信任,唯独彼此长期和谐共进,才能真正为幼儿素质化教育提供保障。

结语:综上所述,年轻父母和祖辈在教育孩子方面,必然会产生分歧,主要是他们情感、价值观等存在本质性差异。为了避免这类矛盾严重压抑幼儿个性化发展诉求,作为现代专业化幼师,要适时地去隔代教育家庭中去访问调查,与家长们进行耐心沟通,同时组织亲子类竞赛活动,令祖孙三代的关系能够至此表现得更为和谐融洽。事实证明,唯独家园合力统一优化隔代教育,才能真正消除父辈们的身心压力,令幼儿教育成长环境变得更为温馨健康,因此值得今后予以大力推广执行。

参考文献:

[1]陈婷.幼儿隔代教育对幼儿园发展的新要求[J].生活教育,2012,19(18):133-160.

隔代教育论文范文5

关键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品格教育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5-000-01

根据2010年全国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推算,我国2015年留守儿童数据已达6102.55万人。留守儿童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期出现的呈现一定规模而且将长时间存在的独特现象。从我国目前研究留守儿童问题的理论研究成果来年,留守儿童的生存环境、家庭经济情况和家庭成员知识水平等因素直接决定了留守儿童人格的形成,留守儿童家庭品格教育起决定性影响。

一、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基本状况

品格教育主要指以道德为核心的行为习惯的培养。主要包括稳定的人格因素、良好的道德修养、积极的生活态度、良好的沟通交往能力等基本内容。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品格教育是儿童失去父母陪伴后接受的教育。这既有对儿童品格形成不利的影响,也同时造就了留守儿童在某些方面的特殊品格。目前我国留守儿童家庭品格教育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状态。

1.隔代监护人在家庭品格教育上的弱化

留守儿童往往与隔代监护人生活在一起,照顾留守儿童的往往是祖父辈的长者,他们对留守儿童有着天然的溺爱成份,隔代监护人的教育目标主要是保证留守儿童的身体健康和学习文化知识,很少关注到儿童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培养,认为只要孩子能平安的长大就可以,不少留守儿童在这种情况下错过了品格形成的关键期,使本就没有父母参与的家庭品格教育更加缺失。

2.家庭品格教育内容单一乏味

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环境较为简单、接触社会事物相对较少、隔代监护人的文化素质也相对较低。在这种情况下,家庭品格教育主要被道德认知教育所替代,除了教给孩子基本的善恶观念外,其它重要的人格品质、行为习惯养成方面的教育很少能有效传递到孩子的思想世界。很多留守儿童只形成了基本的道德认知,还没有形成应当在这个年龄具备的人格体系,一些重要的主流思想、价值观念没有传递给孩子,造成留守儿童在人格上的缺憾。

3.家庭品格教育方式简单直接

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方式十分简单,既没有复杂的形式,也没有过多的教育手段。隔代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有相当一部分选择了以溺爱的形式进行,不少隔代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要么不闻不问,要么对孩子行为放任不管,要么就对孩子的行为采取包庇纵容的太度,还有的隔代监护人对儿童教育采用暴力的试,打骂恐吓留守儿童,对不遵守行为规范的儿童只采用棍棒下的管理等粗暴手段,这种方式严生践踏了留守儿童的自尊,使留守儿童在心理上留下了恐惧的烙印和叛逆的行为原因。

4.家庭品格教育有极大的实践色彩

留守儿童虽然在没有父母的监护下成长,但是他们要比同龄孩子更有机会处理社会问题,需要更坚强的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往往在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就是孩子最好的老师,随着孩子社会实践机会的增多,留守儿童有更多的机会实践家庭品格教育中学到的常识,如果大从对孩子的教育引导得当,会使留守儿童可以获得更好的成长,从而使留守儿童形成较好的家庭教育效果。

二、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应对策略

1.引导隔代监护人树立正确的家庭品格教育观念

提高留守儿童家庭品格教育的质量,首先要提升隔代监护人的教育能力和素质,要对隔代监护人的家庭教育理念进行充分的转变,使家庭监护人在注重道德观念教育的同时,注重儿童人格的完善和行为能力的培养。要改变传统家庭教育中重养轻教的观念,要想办法让隔代监护人不能只注重孩子的身体健康,更要注重孩子的心理成长。具体来说,应当在农村举办必要的家庭教育培训活动,广泛的宣传家庭教育的基本方法,从而有效改变隔代监护人的家庭教育观念,起到促进家庭品格教育质量提升的目的。

2.有效弥补父母教育的缺失树立起榜样的力量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品格教育的缺失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父母的缺位造成的,任何隔代监护人的教育都比不上父母积极正确的引导。而且榜样的力量在留守儿童的教育中是十分关键的,必须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形象。经常让外出打工的父母多与子女沟通,多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弥补父母教育的缺失,多让父母倾听孩子的心声,多让父母与孩子进行情感的互动,从而弥补父母不在身边对孩子的影响,要在尊重理解的基础上对孩子进行合理的人格教育,要在心理上帮助孩子健康的成长,从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3.形成学校与家庭品格教育的有效衔接

家庭品格教育缺失对农村留守儿童来说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就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替代作用,要使学校与家庭做好有效的衔接,利用学校教育尽量弥补家庭品格教育的缺失。例如,采用家庭作业的方式,布置尽可能丰富的家庭品格教育作业,使家庭品格教育始终处于学校教育的影响下,使家庭有针对性的履行好对孩子的教育义务。

4.创设实践环境培养行动能力

家庭品格教育不是说服教育,而是要有效改变孩子的行为。让留守儿童真正通过家庭品格教育来改变他们的行为才是教育的目的。为农村留守儿童创立更多的品格实践机会,允许他们依据自己的主观想法独立完成某些实践活动,例如购买简单的物品、帮助需要帮助的同学,参与家庭或社会公益活动等等。

三、结论

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留守儿童的家庭品格教育需要监护人、父母、学校的共同努力来完成,针对留守儿童家庭品格教育存在的教育方法简单、教育内容缺失和教育行为的失当,可以采取提高监护人素质,加强父母与孩子的沟通,给留守儿童创设更多实践机会的做法,促进留守儿童家庭品格教育的实现。

参考文献:

[1]何建云.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2,01.

[2]郭红霞.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品格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雅安职业技术学院报,2014,03.

[3]董伟伟.我国农村留守儿童人格教育问题初探[J].三农问题,2013,08.

隔代教育论文范文6

祖辈和父母协调沟通,统一思想认识。

隔代教育与父母的亲职教育各有利弊。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两代家长的共同努力。祖辈与父辈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应当多沟通,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要尽可能地在培养孩子的问题上达成一致。

比如,在吃的方面,由于祖辈有更多的时间去料理孩子的饮食,餐桌上常会出现一两道孩子的“专利菜”;孩子也就想当然地认为这是“我”的东西,不允许别人“染指”,一旦被侵犯就会大哭大闹、不依不饶。此时,如果父母提醒老人,无论多么小的孩子,要学会在与别人分享中获得快乐,这比什么都重要,千万不能让孩子养成吃“独食”的坏习惯。

又如,祖父母更容易包办孩子生活上的事情,这一弊病容易造成孩子不劳而获。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应当尽早培养,让孩子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尤其学会自觉为别人服务,对于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至关重要。而当父母对孩子进行教育时,祖辈务必不要出面干涉,应努力维护孩子父母的权威,这样孩子就不至于唯我独尊,懂得尊重父母。要充分利用隔代抚养与父母抚育的各自优势,两代人经常探讨孩子的培养方法,为孩子创造一个和谐开放的家庭环境。

祖辈家长要注意接受新思想,学习新知识,

尽量用现代科学知识抚养教育孩子。

据报载,辽宁省有一所“隔代家长学校”,先后有800多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在这里学习,取得了显著效果。愿意到这里“上学”的老年学员越来越多。

对于“隔代家长”来说,无论有无机会专门学习,确实更应该自觉学习新的知识。特别是在培养孩子的理念上,老年人一定要跟上时代步伐,比如,如何让孩子做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而不是单纯照顾好他们的生活和督促学习文化课。要特别注意给孩子灌输诚信观念、法制观念,切实培养他们尊老爱幼、热爱劳动、勤俭节约、勇于创新的好品质。

接受终身学习是老年人自身保持生命活力,永葆精神青春,努力学习和自我完善的一个过程。老年人要当好“隔代家长”,就必须不断接触和学习新知识、新事物。才能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发挥积极作用。

祖辈家长要以理智控制感情。

分清爱和溺爱的界限,要爱得适度,正确的爱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还应积极创造机会让孩子和其父母多接触,疏通感情,两代人共同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家庭教育的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

年轻的父母首先要端正态度。

不管多么忙,都要抽时间与孩子在一起,不要把对孩子的教育权、抚养权完全交给祖辈家长——这是对孩子不负责任的做法。做儿女的要把老人放在第一位,不要给他们增加负担,养孩子是自己的责任,不是老人的责任。

父母要启发孩子照顾祖辈,

培养孩子责任意识。

有一位爸爸,他的妻子身体不好,而他自己又要到外地去上任。临走前,他告诉儿子:“我要到外地去工作,一年都不会回来,照顾妈妈的任务我就拜托给你了。请你每天晚上关好门,关好窗,关好煤气罐再睡觉。”儿子满口答应了。一年后,当这位爸爸回来后,妻子告诉他,自从他走后,孩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儿子对我可关心了。”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到启发,家里有老人是教育孩子的最好机会。把孩子交给老人,让老人关心照管孩子,倒不如将老人交给孩子,让孩子关心照顾老人。把关心和被关心颠倒了一下,关系就会变化,一旦孩子找到了一个他关心的对象,他的责任意识就会增强。

分类指导隔代家庭教育

加强对隔代家庭教育的分类指导是推动家庭教育现代化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指导对象上 既需要加强对祖辈家长的分类指导,也需要加强对父母育儿责任心的指导。

在指导内容上 一是要解决好家庭教育中亲子教育与隔代教育各自的地位与关系,二是处理好教育子女过程中父辈与祖辈如何合理分工与合作,三是隔代教育过程中祖辈如何处理好对孙辈的情感与理智的关系,四是祖辈教养经验中发扬传统与改革创新等问题。

在指导形式上 要摸索适合对祖辈家长这类对象和适应进行隔代教育指导这类内容的指导形式,努力创建隔代家庭教育的不同指导模式。

1 办“祖辈学堂”给祖辈家长“充电”。

隔代家庭教育像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如何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关键的还是加大在祖辈家长中普及现代家庭教育知识与方法。办“祖辈学堂”,可以效仿“家长学校”模式和方法,办“祖辈学堂”,因为他们更需要学习家庭教育。祖辈在担当家庭教育的角色中,要实现几个转型:单纯学校教育向同步合力教育型转变、生活保育型向教育照顾型转变、狭隘名誉型向成才报国型转变、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娇惯型向培育型转变等。

2 在社区中设立隔代教育咨询站。

充分发挥兼职研究员和中华家庭教育志愿者队伍的作用,深入社区,采取结对子等形式,开展咨询活动,逐步形成社区与学校联动,形成合力,资源共享。

隔代教育论文范文7

关键词:留守儿童;隔代教育;教育问题;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4-345-01

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量的农民进城务工,进而产生了大量的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是未成年人中新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这个群体因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由于条件的限制又不能将孩子带在身边,只好将他(她)们留守在家乡。据统计,目前中国农村有留守儿童五千八百多万。任何一种教育所产生的效果和引发的问题往往是在受教育者的身上体现出来,农村留守儿童隔代家庭教育中的问题更多的也还是体现在农村留守儿童身上。

一、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及问题

祖辈们由于受到教育程度、教育理念、教育方式以及忙于农事,无暇管理等因素的影响,对孩子的教育产生极大的消极作用。大多数的祖辈对孩子的监护主要停留在孩子身体是否健康的表面层次上,而对事关孩子成长的重要影响因素,如心理健康、学习情况、安全问题、价值观等方面却不能够予以关注与重视,这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正是由于隔代家庭教育的这种弊端,使得很多农村孩子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厌学情况严重、养成了自卑、孤僻等不良性格、安全问题无法保障、价值观发生偏移以及与父母造成亲子隔阂等等,这些都极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解决留守儿童隔代教育问题的措施

农村留守儿童隔代家庭教育问题不是单纯由其祖辈的原因所致,还涉及到其外出打工的父母、学校以及政府等多个方面的因素,因此,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隔代家庭教育问题,需要家庭、学校以及政府三个方面齐心协力共同解决。

1、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除家庭教育外,学校教育是影响儿童成长的主要方面之一。面对农村留守儿童不健全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不仅要完成在校内的知识、能力等方面的教育,还要将学校教育向农村留守儿童的校外生活延伸。首先,要加强学校的思想教育,学校主动担负起教育留守儿童的重任,减少在外务工家长的压力,使他们安心工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及新农村建设尽一份力。其次,学校教育应主动偏离纯文化课教育,以思想教育为突破口,对孩子要“教中有爱,爱中要严”,既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又体验到社会对自己的压力,塑造孩子健康的心灵,为和谐社会的发展消除一个极大的隐患。殊不知,内心封闭的人易急躁,喜猜疑,嫉妒心强,好攻击他人,是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学校教育不光要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优秀的新生,还要为社会输送劳动者,尽早地消除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也是新时期赋予学校教育的责任,就算是与时俱进吧。三是学校和社会多举办一些有益于孩子身心的活动,如“给远方打工的父母写封信”等,创造一个有利于孩子成长的环境。最后,政府更应担当起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隔代家庭教育问题的重任,要逐步取消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对财政投入、社会保障、劳动就业等城乡不平衡的体制进行改革,实现城乡统筹;同时加大对不良文化的监管力度;最根本的是要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民收入,从而在源头上杜绝农村留守儿童各种问题的产生。

2、要加强儿童的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随时了解留守儿童的思想状况,经常跟他们谈心。定期对其进行沟通疏导。可成立留守儿童活动小组,组织他们进行集体学习,集体活动,让他们体会到集体大家庭的温暖。传授他们一些自我保护的知识,教育他们自立自强。学校可发动学生成立校外帮助小组,从学习上、家务劳动上帮助留守儿童。

3、完善家庭教育功能。家庭教育的过程是孩子与父母互动的过程,双方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实现沟通与交流才会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 首先,外出务工的父母可以通过多种方式经常与孩子沟通;留守儿童的祖辈要注意提高自身素质,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文化;总之,农村留守儿童隔代家庭教育问题,需要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并逐步改善应对措施,以保障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因此,家长要不断补充自己的家庭教育知识,加强教育观念的更新,重视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

4、注重孩子的精神需求。关心孩子的生活,还要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有意识地给孩子购买一些书籍、报刊和学习用品。同时祖辈和父母应不断提高自身教育能力,理解和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年龄特征,科学的引导孩子,教育孩子。父母要利用打工的淡季,尽可能回家与孩子团聚,做到打工与子女教育两不误。孩子的假期尽可能的把孩子接到身边,让孩子享受父母的关爱,感受家庭的温暖。

总之,如果有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大家关爱留守儿童,就可以消灭留守儿童隔代教育情况下产生的心理障碍,弥补亲子关系的缺失对人格健全发展的消积影响;如果能充分发挥专业教育人才――教师的作用,就一定不会让留守儿童输在起跑线上;如果留守儿童的父母能转变观念,重视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就能摆正务工与教育孩子的平衡点,做到两全其美。通过改变家庭教育环境,转变家长的育人观念,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加上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会相信,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存在的问题会得到解决,使我们在社会转型期的代价降到最低。同时,还孩子一个健康的积极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 郑 杨:《对中国城乡家庭隔代抚育问题的探讨》,《学术交流》 2008年第1期。

[2] 薛静华 欧阳文珍: 《隔代养育利弊的心理学分析》 当代教育论坛 2008年版

隔代教育论文范文8

关键词:隔代家庭教育 学期儿童 性格形成

一、我国隔代家庭教育现状

隔代家庭是指“由祖父母与孙代组成的家庭。”①

在学前教育越来越被人们重视的今天,家庭教育的合理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年轻父母因工作和生活的压力而背井离乡,陪伴孩子成长的重任就落在了祖父母辈的身上。隔代教育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因此,由隔代教育引起的一系列问题也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据我国第四次人口普查:“家庭中有祖辈的,即和老人居住在一起的三代户以上(包括三代户、隔代户)家庭就有4754.5万户,有血缘关系的三代户和隔代家庭就更多了”。②隔代家庭的普遍性和高比例为调查研究隔代教育对学前儿童性格形成的影响提供了可能,使调查和思考隔代教育对学前儿童性格的影响变得更具有研究价值。随着社会和家庭对隔代教育的重视,出现了众多的文献资料对隔代教育进行论述,但多从大的方面用大视觉来探讨隔代教育问题,而鲜有具体的、明确的著作谈及隔代教育对学前儿童性格形成的具体影响。为此,在前人对隔代家庭教育探索的基础上,分析隔代教育对学前儿童性格形成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二、隔代家庭教育在学前儿童性格形成中的双重影响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陈鹤琴指出:“幼稚期(0~7岁)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个时期,习惯、语言、技能、思想、态度、情绪等都在此阶段打下一个基础,若基础打得不稳固,那么健全的人格就不容易建造”。③我们能看出隔代家庭教育对学前儿童性格的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为此我们应该充分的了解隔代教育对学前儿童性格形成带来的利弊,以便年轻父母在教育孩子和投身工作之间做出更好的抉择。

(一)有利影响

第一,在中国传统的传宗接代观念下,祖辈对孙辈具有的亲情和关怀丝毫不会少于孩子的父母,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是任何育儿机构或保姆都无法比拟的。除此之外,祖辈有充裕的时间、精力和耐心并且乐于为他们的孙辈奉献。这有利于儿童在心理上获得父母不曾给予的或是很少给予的支持和情感上的慰藉。

第二,祖辈在抚养和教育学前儿童方面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社会阅历和人生感悟,他们可以利用这些经验和感悟正确有效的处理在教育中遇到的问题。从而促进学前儿童良好性格的形成,防止儿童性格的畸形发展。

第三,城市中居高不下的离婚率和农村中日益增长的离婚率,使很多学前儿童成长于单亲家庭中。如不及时改变或弥补这种家庭角色缺位状态,就很可能导致学前儿童的性格畸形发展。隔代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种家庭中的角色缺位,这对防止儿童性格畸形发展提供了一层有效的保护。

第四,祖辈自身的童心容易与孙辈建立融洽的情感。更能了解孙辈内心的状态并及时做出相应的应对措施,为隔代教育中的学前儿童形成良好的性格和品质创造了情感基础,最终有利于祖孙两辈的身心健康。

(二)不利影响

第一,“家长的责任是重大而艰巨的,不仅要培养子女的良好品德,也要传授知识、开发智力,还要对子女进行保健、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和学校的专职教育工作者――教师一样,也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④作为隔代教育中的家长,祖辈需要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和较高的综合素养,但是祖辈往往教育意识淡薄,教育方法不当,忽视了学前儿童形成良好性格品质的机会,总是把自己认为正确的东西强加给儿童,用自己的眼光去衡量儿童的世界,从而导致儿童错失形成友好交往等优良品质。

第二,把没有来得及给子女的关爱叠加到孙辈的身上。为此,容易造成过分的溺爱和骄纵,不管孙辈的要求是否合理,只要孩子开口就有求必应,尤其是孙辈发脾气、哭闹时,祖辈便失去原则,要什么给什么。祖辈的一味迁就、给予和满足,导致孩子攀比虚荣,过于的以自我为中心,影响儿童的自我意识发展,形成自私、任性等不良品行。

第三,祖辈包办替代以及过度保护。许多学前教育学校都教育儿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但是祖辈总是忍不住要去帮助孩子完成,在家里的生活方面的事务祖辈全包了,每天从学校带回来的作业,祖辈还要帮助完成,而不是从旁协助教育。除此之外,祖辈对孙子孙女的坏习惯总是以孩子还小为借口,不但不给予及时教育和纠正,反而护短包庇。这样的隔代教育不仅阻碍了学前儿童的独立能力发展,增加了孩子的依赖性,而且助涨了学前儿童坏习惯和不良品质的养成,从而不利于学前儿童良好性格的形成和发展。

第四,祖辈本身的综合素质不高,多数老人由于过去所处的时代与家庭环境比较封闭和穷困,文化水平低于成年子女。许多老人照看第三代,或出于享受天伦之乐,或为充实退休生活等原因,他们还保留着不少的老观念、旧习惯。知识结构没有得到更新对学前儿童的教育光凭老经验、老方法,容易导致孩子视野狭小,缺乏活力,不利于儿童的身心健康,更不利于健全性格的形成。

第五,许多祖辈受传统观念影响,处于对子女的负责,过度担心孙辈出现意外。害怕出现意外对孩子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引起孩子父母的责怪。因此,总是小心再小心的去保护孙辈,那怕是孙辈稍微离自己远一点都感觉不放心。孩子想做什么事,都必须在祖辈能看见的地方。孩子想玩什么都必须经过祖辈再三确认是否安全,安全了才允许去玩。这样就缩小了孩子发展认知能力的范围,容易泯灭孩子应有的好奇心、冒险精神和创新精神等,这对学前儿童健全的性格形成具有明显的阻碍作用。

三、应对隔代教育在学前儿童性格形成中不利影响的对策

第一,在隔代教育中祖辈家长应该与时俱进,自觉的接受新观念,学习新知识。尤其是学习如何促进学前儿童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形成良好性格等方面的教育类知识。更新陈旧观念和经验式教育方法,尽量用现代科学的知识教育学前儿童,为其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性格打下基础。

第二,祖辈爱孙辈是不可否认的,但应该认清爱和溺爱的界限。祖辈应该把握爱的适度原则,学前儿童自己能做的事,祖辈家长绝不能插手。在学前儿童的行为习惯出现不当时,祖辈不能纵容,应该及时纠正。不能因为爱孙辈而忽视了他们的德育发展,也不能总是以“孩子还小”、“安全第一”等借口忽视体育和好奇心的发展。而应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这样才能形成健全而良好的品格。

第三,转变祖辈的观念,从“看孙子”向“育孙子”转变。过去祖辈有一种养儿防老,传宗接代的旧思想,把孙辈看作家庭的私有财产,只注重孩子的外在发展,而忽视了孩子内在品质的发展。祖辈转变观念从孩子兴趣入手开发智力,注重孩子思想品德教育,从只养不教向教养结合转变,从而减少或克服隔代教育对学前儿童性格形成的不利影响,引导孩子的品格健康全面发展。

总之,隔代教育往往是弊大于利,应该尽量避免隔代家庭教育。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对儿童形成良好的性格非常关键,必须引起年轻父母的重视,年轻父母应该拿出更多时间与孩子在一起。不要把对孩子抚养和教育的担子完全交给祖辈,否则当孩子形成不良性格时,必将追悔莫及。此外,应该经常与祖辈沟通做到目标和步调一致,这样学前儿童才能形成良好的性格。

注释:

①朱强:《家庭社会学》,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49页。

②陈一筠、陆士桢:《家庭与下一代――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年,第237页。

③丁连信:《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17页。

④赵忠心:《家庭教育学――教育子女的科学与艺术》,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376页。

参考文献:

[1]朱强.家庭社会学[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

[2]陈一筠,陆士桢.家庭与下一代――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C].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

[3]丁连信.学前儿童家庭教育[M].科学出版社,2011.

[4]赵忠心.家庭教育学――教育子女的科学与艺术[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隔代教育论文范文9

关键词:隔代教养;影响;路径选择

隔代教养顾名思义是指由祖辈承担起对孙辈的教育、抚养义务,是现代家庭将教育义务部分或全部责任转移给祖辈的一种家庭教养模式。众所周知,影响幼儿健康成长的因素有很多,包括文化意识形态、家庭结构、学校教育形式、同伴关系等。但家庭是幼儿接触的第一场所,家庭教育是影响儿童成长的重要因素之一。社会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节奏逐步加快,生活压力日渐增强,忙于工作的年轻父母没有时间照顾和教育孩子。因此,隔代教养方式随之诞生,因其形式和内容均不同于亲子教养,势必对幼儿身心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现详述如下:

一、隔代教养对幼儿的影响

1.溺爱孩子,使其以自我为中心

隔代教养方式的祖辈大多溺爱孩子,对孩子百依百顺,甚至对孩子无原则地迁就,容易使孩子养成自私和任性的不良个性。

加之现代社会独生子女居多,祖辈总是担心孩子吃不饱,冻着、伤着,陷入过分娇惯状态,长此以往,孩子倾向于形成自私、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个性。

2.过分保护,扼制了孩子的独立能力

大多数家庭的孩子是独生子女,即使在非独生子女的家庭,孩

子在家都是小皇帝或小公主,祖辈大多会包办一切力所能及的事情,使孩子逐步养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习惯,日常生活中即使是最简单的事情,如饭前洗手、上下楼梯等,祖辈也要包办,致使孩子缺乏最基本的自理能力,严重影响孩子自理能力和自信心的发展。以至于即使上了小学,他们依旧不会主动吃饭、不会穿衣,不会整理自己的书包,玩过的玩具没有收拾整理的习惯。幼儿时期手和脚得不到充分锻炼,动作发展缓慢、不协调,行动迟缓,独立生活能力差,依赖家长。学习和生活上遇到困难,第一反应就是找家长、找老师,没有信心解决问题,当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容易愤怒,产生消极情绪,这严重扼制了孩子的独立能力和自信心的发展。

3.思想传统,影响孩子的个性发展

通过大量阅读参考文献和走访调查,笔者发现祖辈教育理念比较落后,他们恪守自己的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思想陈旧,不能跟上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的步伐,缺乏对孩子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孩子的个性发展。例如,当幼儿利用拼装玩具进行拆卸重组时,部分祖辈会认为这是一种破坏行为,阻止和批评严重挫伤了幼儿的探索意识。

4.方法不当,使孩子错失优秀品质形成的契机

年轻的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往往会从孩子的长远发展角度考虑孩子性格、品质的形成与发展,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品格。而隔代教养的祖辈往往以孩子不哭不闹为终极目标,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他们注重孩子的认字和数数,忽视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热爱劳动、谦和忍让和乐于帮助别人的良好品质。当孩子有劳动欲望时,他们通常是打击孩子的劳动热情,使孩子不愿意动手。

二、改善隔代教养的路径选择

1.积极沟通,形成合力,规范幼儿教养

任何两代人在教养幼儿时都会存在教养观念的差异。作为幼儿的父母,在选择隔代教养时,应进行足够的思想沟通,互通有无,选择最理想的方式,达成统一的家庭教养规范,避免矛盾的教育方式。教养过程中出现矛盾或者分歧应及时沟通,并达成一致意见,形成教养合力,帮助幼儿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能够健康快乐成长。

2.父母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教养义务

家庭规范的教养方案在一定程度能够解决两代人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的差异,减少养育观念不一致带来的家庭矛盾和感情冲突。但由于隔代教养不具备形成亲子依恋关系的客观条件。教育心理学实证研究发现,亲子关系对幼儿的个性发展有着不可取代的重要意义,任何形式的教养模式都替代不了亲子交流。安全良好的亲子依恋关系对个体的人际交往、社会适应以及情绪管理都具有重要的影响。父母要尽可能抽出时间陪伴子女,力所能及地承担起父母应该承担的义务,并逐步建立安全的亲子依恋关系。

3.鼓励祖辈参加育儿培训

支持鼓励祖辈参与育儿培训,帮助祖辈掌握现代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隔代教养的老人通常都赋闲在家,知识陈旧,教育方法简单,只是凭借自己以往的育儿经验,对幼儿的道德培养、体能训练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力不从心。作为子女,要鼓励老人利用信息时代的方便快捷,通过媒介学习科学养育知识。例如,可以参与隔代育儿培训班,用现代育儿理念武装祖辈大脑。

隔代教养在我国有深厚的文化基础,拥有现实的社会基础,是很多家庭无奈的选择。幼儿父母和祖辈应该明确职责,细化分工,互补有无,形成养育规范,家长应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教养义务,祖辈也要开放思想,善于学习,创造机会进行自我充电,自我提高,实现隔代教养同赢。

参考文献:

[1]黄硕.幼儿颜色经验对短时记忆容量的影响[D].河南大学,2011.

[2]赵振国.隔代教养对幼儿情绪调节策略发展影响的城乡差异研究[J].心理研究,2012,5(4):29-35.

[3]段飞艳,李静.近十年国内外隔代教养研究综述[J].上海教育科研,2012(4):13-16.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