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效益分析报告集锦9篇

时间:2023-05-08 18:11:48

效益分析报告

效益分析报告范文1

一、奶牛养殖基本情况及现状

(一) 品种结构

通过调查了解到多伦县的奶牛群结构主要由澳大利亚引入的荷斯坦奶牛构成,由于荷斯坦奶牛的产奶量高、饲料报酬高、生长发育快等特点得到了养殖者的青睐。

(二) 牛群结构

要使奶牛生产持之以恒发展,必须建立合理的牛群结构,保留年龄合适的奶牛并且及时淘汰老弱病残牛。一般来说,适繁母牛比例要占到90%。对于奶牛场而言,为了降低成本,牛群组成结构在采用人工授精技术的情况下,可以不养或少养公牛。

(三)饲养方式

成年母牛按其不同生理状态划分为五个阶段,不同阶段母牛生理特性差异大,因此必须实行阶段饲养。奶牛全混合日粮是根据不同奶牛生长发育及泌乳阶段,奶牛的营养需要和目的,按营养调控技术和多种饲料搭配原则而设计出的奶牛全价日粮配方。按此配方把每天饲喂奶牛的各种饲料用特制的饲料搅拌车均匀地混合在一起供奶牛采食。这种混合日粮可保证奶牛所采食的每一口饲料都是营养均衡的。饲料投喂精确度可提高5%―10%。小牛是奶牛场的后备力量,如果饲养不良,会使小牛存活率降低;生长发育不良,长成后繁殖受胎困难,生产性能低下,从而影响牧场的经济效益。

二、多伦县奶牛产业优势

目前我县奶牛业发展虽然遇到一定困难,但从长远发展来看,仍然存在较多优势。一是地理位置优势,多伦县地处北纬41°左右,气候条件非常适宜奶牛养殖,是世界公认的奶牛最佳养殖带(北纬41°- 46°);二是品牌优势,多伦县处于锡林郭草原,是伊利集团的奶业基地,生产的牛奶具有绿色品牌效应;三是资源优势,随着多伦县生态状况的逐步好转,林草植被盖度逐年增加,农民种草面积也不断扩大,饲草充足,为奶牛养殖提供了大量的饲草贮备;四是品种优势,多伦县大部分劣质奶牛都已被农民淘汰,目前绝大部分都是品种较好,产奶量较高的优质奶牛,乳业基础仍很牢固,同时,超大公司良种奶牛繁育也为多伦县奶牛提质提供了重要渠道;五是农民有积极性,奶农们对乳业前景抱有希望,大部分养牛户尤其是多伦县南部的养牛户不愿舍弃多年经营的奶牛养殖业,建设标准化牧场(小区)的积极性很高。

三、养殖效益情况

根据调查,截至2013年,多伦县存栏黑白花奶牛1.8万头,其中:生产奶牛1万头、育成牛0.4万头、犊牛0.4万头。奶牛养殖户2414户,其中:规模化养殖场2处,奶牛专业合作社9个,养殖重点村15个。运营奶站11 处,日收鲜奶50吨左右,主要销往伊利、蒙牛公司,鲜奶收购价格4.10元/公斤。

其中奶牛养殖收益包括牛奶收入、犊牛收入和牛粪收入,奶牛养殖成本包括饲草料费(见表)、兽医、兽药费、固定资产折旧费、燃料费、水电费、人工费、工具费和设施维修费等,其中奶牛的摊销未作计算。

按照产奶高峰期120天,平均精饲料、青干草以及青贮的价格分别为3.0元/公斤、0.8元/公斤、0.5元/公斤计算我们可以得出养殖成本12019元,收入24140元,则一头奶牛从生产到销售可获利润为9121―10121元。

四、奶牛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而言,多伦县的奶牛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和条件,但要成为真正的支柱产业,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资金缺乏,奶牛引进较慢,标准化规模养殖建设滞后。

(二)奶牛质量普遍偏低,加之饲草料价格涨幅较大,饲养成本较高,特别是全舍饲的养殖小区,奶牛养殖效益较低。

(三)牧场建设需要资金量较大,多数投资业主需要贷款扶持,由于奶牛陈贷较多,金融部门对奶牛养殖业发展信心不足,扶持力度不大。

五、促进多伦县奶牛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加大政府对奶牛业的补贴

进一步加大对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场和小区建设扶持力度,促使其向标准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对养殖场购置的先进养殖设备和生鲜乳检测设备给予补贴,以提高生鲜乳质量;推动第三方检测,维护养殖户的权益。

(二)加大从业人员技术培训力度

通过长期现场技术指导、举办培训班等形式,全面提升多伦县奶牛养殖行业从业人员素质,积极推广实用高效技术,建立奶牛系谱档案,加大DHI(奶牛性能测试)在生产中的应用,推广TMR奶牛全混日粮饲喂系统等,进而实现多伦县奶牛养殖水平的整体提升。

(三)建设优质粗饲料基地

效益分析报告范文2

一、经济运营分析系统的内容

1.每日关注:按日报告医院业务收入的水平、结构、业务量、病人社会负担等信息,管理层可以及时了解每日的收入水平。

2.收入支出总表:按会计口径集中报告医院的总收入、总支出、总结余、总成本系数、药占比等指标信息。

3.费用构成分析表:按会计分类、成本分类、变动性态、控制性态、分配方式管理分类、资本化属性对全院支出进行结构分析,是对各种成本支出发生情况的分析。

4.财务会计报告:按照数据安全保密与管理分工原则,上传(科室)与查询(院级领导)财务会计报告;管理者所需报表可以通过经济运营分析系统上传,改变过去报送纸质报表的习惯,更经济便利。

5.经营分析报告:按照数据安全保密与管理分工原则,上传(科室)与查询(院级领导)经营分析报告。

6.全院损益分析:从全院角度以图表、序时、分层展示医院的收入、支出、结余。

7.临床科室损益分析:能够有效查询临床科室的收入、支出、结余等全成本数据,数据根据科室上下级汇总;院领导可以通过本模块查看临床科室本月前的收入、直接成本、间接成本和结余情况。

8.医技科室效益表:有效查询医技药品科室的收入、支出、结余等全成本数据,数据根据科室上下级汇总;院领导可以通过本模块查看医技科室的收入、直接成本、间接成本和结余情况。

9.科室损益分析:查询科室报告期与基期收入成本的对比及比重数据;各科室可以通过本模块查看本科室收入、成本、结余情况。

二、医院经济运营分析方法

1.损益分析:可按收入和成本的不同分类来查询明细数据,收入分类包括统计分类、业务分类和医学分类,成本分类包括费用要素、分配方式、资本化属性、会计分类、控制性态和变动性态。损益分析主要用于判断医院投入和产出的关系,判断医院是否能够安全经营。医院持续经营,必须要有稳定的收入,有一定的结余,以实现医院长期稳定的发展。

2.保本分析:可以按医疗全成本和医疗业务成本(不含管理成本)两个成本口径来查询结果。可以选择是否包含药品收支,按分析项目(全部、门诊、住院)来查询结果。通过保本分析,可以查询各临床科室的保本收入,帮助没有达到保本收入的科室查找原因,挖掘潜力。

3.构成分析:对收入、支出、结余进行灵活的结构分析,对收入、支出、结余按选择的分类,用图表和表格形式反映出各类别指标所占的比重;各科室该项指标占全院该项指标合计的比重;通过分析判断经济效益好的科室,成本高的科室和收入高的科室,根据医院的发展战略,找出有发展潜力的科室,重点发展,对成本高的科室分析原因,找出问题,进行有效控制。

4.差异分析:本期收入、支出、结余与平均水平、上年水平、上期水平的增减变动情况进行分析;选择不同分析项目(结余、收入、结余)或不同分类进行差异分析。

效益分析报告范文3

关键词:绩效评价;业务;流程

中图分类号:F810.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01

一、评价主体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主体是各级财政部门和各预算部门(单位)。

二、评价对象

1.按资金管理的单位,分为纳入政府管理的资金和纳入部门预算管理的资金。2.按预算级次,分为本级部门预算管理的资金和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转移支付资金。3.按部门(单位)管理资金的类别,分为基本支出、项目支出和部门整体支出。

三、评价内容

1.绩效目标的设定情况。绩效目标应当包括以下主要内容:①预期产出,包括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数量;②预期效果,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可持续影响等;③服务对象或项目受益人满意程度;④达到预期产出所需要的成本资源;⑤衡量预期产出、预期效果和服务对象满意程度的绩效指标等。2.资金管理情况。主要是资金的投入和使用管理情况。3.项目管理情况。主要是为实现绩效目标所制定的制度、采取的措施及其落实情况。4.绩效实现情况。主要是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和效果。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项目完成情况。二是项目的成效。

四、评价程序

1.前期准备阶段,包括确定评价对象、下达评价通知、确定绩效评价工作人员、制定评价工作方案。2.评价实施阶段,包括收集基础数据和资料信息、核实数据信息、现场抽查考评、综合分析并形成评价结论。3.报告形成阶段,包括撰写评价报告、征求意见修改报告、提交报告、审核报告并反馈审核结论、建立绩效评价档案。

五、评价工作方案的制定

评价工作方案应包括评价目的、对象、内容,评价指标、评价标准、评价方法,组织实施程序、工作时间安排、有关资料准备及工作要求等。方案的形成,要经过认真的讨论、研究和论证。

六、设置评价指标体系

1.共性指标和个性指标。包括预算编制和执行情况、财务管理状况、资产配置、使用、处置及其收益管理情况,以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等。个性指标:针对预算部门或项目特点设定,适用于不同预算部门或项目的业绩评价指标。

共性指标由财政部门统一制定,个性指标由财政部门会同预算部门制定,以预算部门为主。

2.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定量指标:可以通过数据计算分析评价内容,以数量反映评价结果的指标。定性指标:对评价对象进行客观描述和分析来反映评价结果的指标。设置绩效评价指标应遵遁相关性、重要性、可比性、系统性和经济性五个方面的原则。要考虑所选指标在评价内容的度量上具有精确性,尽可能量化。选出的指标应具有独立性,减少人为因素对指标的修饰。在设计指标时应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在能够衡量财政支出绩效,科学合理获得评价结果的情况下,设置的指标尽可能较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动态的、可扩充的。可根据绩效评价工作的开展情况,不断完善共性指标。

七、评价方法

1.成本效益分析法:又称投入产出法,是将一定时期内的支出与效益进行对比分析,以评价项目绩效目标实现程度。适用于成本和收益都能准确计量的财政支出评价。一般情况下,以社会效益为主的支出项目不宜采用此方法。

2.比较法:是指通过对绩效目标与实施效果、历史与当期情况、不同部门和地区同类支出的比较,综合分析绩效目标实现程度。可分为历史比较法、横向比较法和目标比较法。

3.因素分析法:是指通过综合分析影响绩效目标实现、实施效果的内外因素,评价绩效目标实现程度。通过列举所有影响成本与收益的因素,进行全面、综合的分析,从而得出评价结果。

4.最低成本法:是指对效益确定却不易计量的多个同类对象的实施成本进行比较,评价绩效目标实现程度。

5.公众评判法:是指通过专家评估、公众问卷及抽样调查等对财政支出效果进行评判,评价绩效目标实现程度。

绩效评价方法的选用应当坚持简便有效的原则。根据评价对象的具体情况,可采用一种或多种方法进行绩效评价。

八、收集基础数据、资料信息

收集数据、资料要围绕绩效目标、评价指标,以便评价打分,并尽可能收集高质量的数据信息。应注意其相关性、准确性、有效性。

收集的内容主要包括:1.有关项目建设管理制度、政策、法规,如资金管理办法、项目管理办法等。2.项目文件和相关报告,如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立项、设计批复文件,项目监理报告,竣工验收报告。3.财政专项资金的拨付文件及使用情况资料。4.财政和审计部门的专项检查和审计报告等资料。5.被评价单位上报的绩效报告。6.评价机构现场自制、记录的相关工作底稿。

九、核实收集到的数据、信息

核实的重要性:决定着评价结果的真实性。

核实的内容:所收集到的数据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代表性。

核实方式:现场核实、利用相关资料佐证。

十、现场调查考评

深入被评价项目单位及现场,通过听取情况介绍、查阅相关资料、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对其管理制度的建立和落实情况,资金使用和管理情况,项目完成情况及其成效进行实地检查和核实。

十一、综合分析

综合分析是指根据收集整理的相关资料和现场调查掌握的有关信息,来回答关键评价问题,并进行原因解释。分析的方法主要有变化分析、归因分析和贡献分析。在进行综合分析中往往要同时使用这三种分析方法。根据评价标准、方法、指标分值,进行评价打分。形成基本评价结论:分数、等级、评价性结论。

效益分析报告范文4

    一、新会计准则对财务报告分析的双重影响

    新会计准则对财务报告分析具有双重影响。一方面,新会计准则对公司财务信息的确认、计量和披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财务报告分析提供了更多的原材料,比如:《无形资产》准则将企业的研究与开发支出区别对待,允许开发支出予以资本化,财务分析人员因而可以得到上市公司开发阶段的具体数据,便于分析科技及创新类企业的业绩及现金流,提高这类公司的估值水平;另一方面,因为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引入和公允价值的难以取得,无法杜绝上市公司虚假信息的可能性,这不仅加大了分析难度,同时也有可能使分析结论的准确性受到影响。

    二、新会计准则下财务报告的内涵

    (一)财务报告的目标是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的融合

    《基本准则》第四条指出: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这是一种双重的会计目标,是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的融合。该目标在重视财务报告保护投资者利益的同时,强调财务报告决策有用性;在突出财务报告内容质量的同时,还必须把财务报告披露形式的质量放在显要的位置。这是一种高质量会计准则理念对财务报告质量的要求。

    (二)会计理念的变化导致报表地位的改变

    新准则中的多项准则,比如:《基本准则》中关于收入和费用要素的定义、《或有事项》准则关于预计负债的确认、《所得税》准则关于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运用等均以“资产负债观”的理念来规范某类交易或事项,即:先定义该类交易或事项产生的相关资产和负债,或者说,先确认和计量该类交易或事项的产生对相关资产和负债造成的影响,然后再根据资产和负债的变化来确认收益。这表明我国的会计理念已从“损益观”向“资产负债观”转变,

    从而改变了以前重利润表轻资产负债表的理念,更加看重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所描述的企业财务状况。

    (三)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引入导致利润表体现出了全面收益观

    新准则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经济事项主要有: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易、生物资产、政府补助等。比如:对于交易性金融资产,初始确认时按照公允价值计量,期末按照公允价值对金融资产进行后续计量,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并体现在利润表上,这使得利润表体现了全面损益。

    (四)合并报表理论从侧重母公司理论转为侧重实体理论

    《合并财务报表》准则对合并报表范围的确定以控制为基础,更关注实质性控制。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把“少数股东权益”项目作为所有者权益的组成部分(原规定列在负债与所有者权益之间);在合并利润表中将“少数股东损益”作为净利润项目的组成部分,在净利润项目下列示(原规定利润总额扣减少数股东损益后列示净利润)。这样将增加合并报表的资产和权益、收入和利润,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具有较大的影响。

    通过以上阐述,笔者认为:依据不同观念编制的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类型及信息含量存在着差别,那么对财务报告的分析内容和方法也应该有相应的变化。

    三、新会计准则下对财务报告分析内容和方法的思考

    新会计准则下财务报告的内涵发生了巨大变化,新会计准则对财务报告的分析有双重影响。相应地,对财务报告分析的部分内容和方法应该有所变革。

    (一)结合基本面将会计政策选择分析作为首要分析步骤

    会计政策的选择形式上表现为企业会计过程的一种技术规范,但其本质却是经济和政治利益的博弈和制度的安排。新会计准则给予了企业较多的职业判断空间,公司管理层的会计政策选择对财务报告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分析财务报告时,应该结合宏观基本面将分析、评价公司会计数据反映经济现实的程度以及执行会计政策的正确性作为首要分析步骤,分析公司运用会计政策灵活性的性质和程度,确定是否调整财务报告的会计数据,以消除由于采用了不恰当的会计方法而造成的扭曲,为高质量的财务报告分析做好准备工作。

    如何实施会计政策选择的分析呢?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分析程序,程序如下:1.辨明关键的会计政策;2.评价会计灵活性;3.评价财务会计战略;4.评价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5.辨明潜在亏损;6.消除会计扭曲。

    (二)挖掘新的财务比率指标,增加风险管理策略和财务预警分析

    目前,财务比率基本上有四种类型:第一种比率概括了公司某一时点财务状况的某些方面,是两个“存量”项目的对比,通常称为资产负债表比率;第二种是损益表比率,概括了公司一段时间经营成果的某些方面,将利润表的一个“流量”项目与另一个“流量”项目作比较;第三种比率反映公司的综合经营成果,是将利润表中的某个“流量”项目与资产负债表的某个“存量”项目作比较,称为损益表与资产负债表比率;第四种是基于现金流量表的比率,特别关注收益与营业活动现金流量提供的公司收益质量方面的信息。

    在新准则下如何挖掘新的财务比率指标,进而通过财务比率进行分析,有待大家的进一步思考。比如:《财务报告列报》准则中,企业的资产和负债根据判断标准区分为流动资产(负债)和非流动资产(负债),并给出了明确的分类标准。企业持有的金融资产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的投资、应收款项以及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企业的负债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和其他金融负债。同时《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规定,交易性金融资产期末按公允价值计量(而不是现在采用的成本与市价熟低法),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在利润表中单独列示为“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项目(净损失以‘-’号填列)”。试想,如果把利润表中“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或净损失”项目与“净利润”项目作比较,计算出公允价值变动净利润率,考察公允价值变动对净利润的贡献,或者把资产负债表中的平均“交易性金融资产”项目与利润表中“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或净损失”项目作比较,计算出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率,这些都应该是可以的,但是如何判断指标的信息含量呢?这些指标是越高越好,还是越低越好?“公允价值变动净利润率”越高,代表公允价值对净利润的贡献越大,但同时意味着损益波动性大,市场风险高,因为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企业是没有办法左右的。交易性金融资产的风险管理评价指标、管理策略和财务预警分析体系还有待大家进一步探讨。

    (三)强调分部报告在财务报告分析中的地位和作用

    《分部报告》准则推出后,对分部报告进行分析无疑是必要的,但是财务报告信息使用者,甚至证券分析师对企业分部报告的分析,如果仍然停留在传统的行业分析和地区板块分析上,可能就不能满足需要,甚至得出错误的判断。分部报告分析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对分部的分析主要是为了评价企业整体的风险和报酬,分析方法除了以比较分析法和因素分析法为主外,还应结合各分部所处行业的发展趋势、区域经济条件、产品生命周期、主要客户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甚至国内外的政治发展情况等各种因素,以确定这些环境因素对各分部发展前景及整个企业的预期报酬与承担的风险产生的影响。如何从分部报告披露的信息中,更清楚地了解企业的业务模式,取得归属于各业务的数据,从而建立盈利预测模型,对公司业绩进行更准确的预测来降低投资风险,值得大家思考。

    (四)关注合并报表在集团财务管理中的作用

    合并会计报表与个别报表相比,在编制基础、编制方法、信息含义等诸多方面的特殊性,使合并财务报告的分析有其独特之处。比如:一般情况下,一个公司的负债能力依据其自有资本、还款可能性和提供的担保而定。但是企业集团在负债能力上具有杠杆效应。这种杠杆效应产生控股使企业规模日益庞大并形成一个金字塔式的控制体系,这种一层一层连锁控股导致多次运用同样的永久资本、同样的不动产而取得不同的借款,从而导致负债的可能增加,对其控制的资产和收益发挥很大的杠杆作用。显然,企业集团财务报告分析的任务之一是通过合并报表,结合对母公司、子公司单个报表的分析,有效利用这种资金金字塔杠杆效应,并密切关注由此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因此,就拥有数家被投资企业而本身又为经营实体的母公司而言,决策所依据的会计信息是个别报表还是合并报表?哪些方面的决策依据合并报表?哪些决策依据母公司本身的报表?合并报表在集团财务管理中能够起到哪些作用?以上这些都值得大家深入思考。

    (五)突出战略分析的内容和方法

    财务报告分析有其固有的缺陷,何况财务报告分析仅仅是企业战略分析的必要步骤,应该在进行财务报告分析的同时,结合企业的客户维度、内部业务流程维度、企业成长维度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系统的分析,辨明关键动因和商业风险,从而对具有战略重要性的领域作全方位的思考,以保持经营战略的一致性。

    (六)分析方法

    在继续使用趋势分析法、结构分析法、财务比率分析法的基础上,可以找寻更多的方法将其运用到财务报告分析中来。比如时间序列法。时间序列分析是将某一现象所发生的数量变化按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列,以揭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现象的发展规律,从而预测现象发展的方向及其数量的方法。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实证会计研究就是利用这一方法,得出许多令人信服且有意义的结论。目前,实证会计研究方兴未艾,预示着时间序列分析法在财务报告分析中的前景是光明的。

效益分析报告范文5

新会计准则对财务报告分析具有双重影响。一方面,新会计准则对公司财务信息的确认、计量和披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财务报告分析提供了更多的原材料,比如:《无形资产》准则将企业的研究与开发支出区别对待,允许开发支出予以资本化,财务分析人员因而可以得到上市公司开发阶段的具体数据,便于分析科技及创新类企业的业绩及现金流,提高这类公司的估值水平;另一方面,因为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引入和公允价值的难以取得,无法杜绝上市公司虚假信息的可能性,这不仅加大了分析难度,同时也有可能使分析结论的准确性受到影响。

二、新会计准则下财务报告的内涵

(一)财务报告的目标是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的融合

《基本准则》第四条指出: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这是一种双重的会计目标,是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的融合。该目标在重视财务报告保护投资者利益的同时,强调财务报告决策有用性;在突出财务报告内容质量的同时,还必须把财务报告披露形式的质量放在显要的位置。这是一种高质量会计准则理念对财务报告质量的要求。

(二)会计理念的变化导致报表地位的改变

新准则中的多项准则,比如:《基本准则》中关于收入和费用要素的定义、《或有事项》准则关于预计负债的确认、《所得税》准则关于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运用等均以“资产负债观”的理念来规范某类交易或事项,即:先定义该类交易或事项产生的相关资产和负债,或者说,先确认和计量该类交易或事项的产生对相关资产和负债造成的影响,然后再根据资产和负债的变化来确认收益。这表明我国的会计理念已从“损益观”向“资产负债观”转变,

从而改变了以前重利润表轻资产负债表的理念,更加看重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所描述的企业财务状况。

(三)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引入导致利润表体现出了全面收益观

新准则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经济事项主要有: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易、生物资产、政府补助等。比如:对于交易性金融资产,初始确认时按照公允价值计量,期末按照公允价值对金融资产进行后续计量,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并体现在利润表上,这使得利润表体现了全面损益。

(四)合并报表理论从侧重母公司理论转为侧重实体理论

《合并财务报表》准则对合并报表范围的确定以控制为基础,更关注实质性控制。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把“少数股东权益”项目作为所有者权益的组成部分(原规定列在负债与所有者权益之间);在合并利润表中将“少数股东损益”作为净利润项目的组成部分,在净利润项目下列示(原规定利润总额扣减少数股东损益后列示净利润)。这样将增加合并报表的资产和权益、收入和利润,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具有较大的影响。

通过以上阐述,笔者认为:依据不同观念编制的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类型及信息含量存在着差别,那么对财务报告的分析内容和方法也应该有相应的变化。

三、新会计准则下对财务报告分析内容和方法的思考

新会计准则下财务报告的内涵发生了巨大变化,新会计准则对财务报告的分析有双重影响。相应地,对财务报告分析的部分内容和方法应该有所变革。

(一)结合基本面将会计政策选择分析作为首要分析步骤

会计政策的选择形式上表现为企业会计过程的一种技术规范,但其本质却是经济和政治利益的博弈和制度的安排。新会计准则给予了企业较多的职业判断空间,公司管理层的会计政策选择对财务报告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分析财务报告时,应该结合宏观基本面将分析、评价公司会计数据反映经济现实的程度以及执行会计政策的正确性作为首要分析步骤,分析公司运用会计政策灵活性的性质和程度,确定是否调整财务报告的会计数据,以消除由于采用了不恰当的会计方法而造成的扭曲,为高质量的财务报告分析做好准备工作。

如何实施会计政策选择的分析呢?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分析程序,程序如下:1.辨明关键的会计政策;2.评价会计灵活性;3.评价财务会计战略;4.评价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5.辨明潜在亏损;6.消除会计扭曲。

(二)挖掘新的财务比率指标,增加风险管理策略和财务预警分析

目前,财务比率基本上有四种类型:第一种比率概括了公司某一时点财务状况的某些方面,是两个“存量”项目的对比,通常称为资产负债表比率;第二种是损益表比率,概括了公司一段时间经营成果的某些方面,将利润表的一个“流量”项目与另一个“流量”项目作比较;第三种比率反映公司的综合经营成果,是将利润表中的某个“流量”项目与资产负债表的某个“存量”项目作比较,称为损益表与资产负债表比率;第四种是基于现金流量表的比率,特别关注收益与营业活动现金流量提供的公司收益质量方面的信息。

在新准则下如何挖掘新的财务比率指标,进而通过财务比率进行分析,有待大家的进一步思考。比如:《财务报告列报》准则中,企业的资产和负债根据判断标准区分为流动资产(负债)和非流动资产(负债),并给出了明确的分类标准。企业持有的金融资产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的投资、应收款项以及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企业的负债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和其他金融负债。同时《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规定,交易性金融资产期末按公允价值计量(而不是现在采用的成本与市价熟低法),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在利润表中单独列示为“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项目(净损失以‘-’号填列)”。试想,如果把利润表中“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或净损失”项目与“净利润”项目作比较,计算出公允价值变动净利润率,考察公允价值变动对净利润的贡献,或者把资产负债表中的平均“交易性金融资产”项目与利润表中“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或净损失”项目作比较,计算出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率,这些都应该是可以的,但是如何判断指标的信息含量呢?这些指标是越高越好,还是越低越好?“公允价值变动净利润率”越高,代表公允价值对净利润的贡献越大,但同时意味着损益波动性大,市场风险高,因为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企业是没有办法左右的。交易性金融资产的风险管理评价指标、管理策略和财务预警分析体系还有待大家进一步探讨。

(三)强调分部报告在财务报告分析中的地位和作用

《分部报告》准则推出后,对分部报告进行分析无疑是必要的,但是财务报告信息使用者,甚至

证券分析师对企业分部报告的分析,如果仍然停留在传统的行业分析和地区板块分析上,可能就不能满足需要,甚至得出错误的判断。分部报告分析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对分部的分析主要是为了评价企业整体的风险和报酬,分析方法除了以比较分析法和因素分析法为主外,还应结合各分部所处行业的发展趋势、区域经济条件、产品生命周期、主要客户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甚至国内外的政治发展情况等各种因素,以确定这些环境因素对各分部发展前景及整个企业的预期报酬与承担的风险产生的影响。如何从分部报告披露的信息中,更清楚地了解企业的业务模式,取得归属于各业务的数据,从而建立盈利预测模型,对公司业绩进行更准确的预测来降低投资风险,值得大家思考。

(四)关注合并报表在集团财务管理中的作用

合并会计报表与个别报表相比,在编制基础、编制方法、信息含义等诸多方面的特殊性,使合并财务报告的分析有其独特之处。比如:一般情况下,一个公司的负债能力依据其自有资本、还款可能性和提供的担保而定。但是企业集团在负债能力上具有杠杆效应。这种杠杆效应产生控股使企业规模日益庞大并形成一个金字塔式的控制体系,这种一层一层连锁控股导致多次运用同样的永久资本、同样的不动产而取得不同的借款,从而导致负债的可能增加,对其控制的资产和收益发挥很大的杠杆作用。显然,企业集团财务报告分析的任务之一是通过合并报表,结合对母公司、子公司单个报表的分析,有效利用这种资金金字塔杠杆效应,并密切关注由此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因此,就拥有数家被投资企业而本身又为经营实体的母公司而言,决策所依据的会计信息是个别报表还是合并报表?哪些方面的决策依据合并报表?哪些决策依据母公司本身的报表?合并报表在集团财务管理中能够起到哪些作用?以上这些都值得大家深入思考。

(五)突出战略分析的内容和方法

财务报告分析有其固有的缺陷,何况财务报告分析仅仅是企业战略分析的必要步骤,应该在进行财务报告分析的同时,结合企业的客户维度、内部业务流程维度、企业成长维度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系统的分析,辨明关键动因和商业风险,从而对具有战略重要性的领域作全方位的思考,以保持经营战略的一致性。

(六)分析方法

在继续使用趋势分析法、结构分析法、财务比率分析法的基础上,可以找寻更多的方法将其运用到财务报告分析中来。比如时间序列法。时间序列分析是将某一现象所发生的数量变化按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列,以揭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现象的发展规律,从而预测现象发展的方向及其数量的方法。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实证会计研究就是利用这一方法,得出许多令人信服且有意义的结论。目前,实证会计研究方兴未艾,预示着时间序列分析法在财务报告分析中的前景是光明的。

效益分析报告范文6

关键词:社会责任报告 G3版指南 质量评价

一、引言

一般认为,Howard Bowen最早在其1953年出版的著作——《企业家的社会责任》中提出了现代的“企业社会责任”。20世纪80年代后,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数量逐渐增加,质量不断提高。我国社会责任报告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深圳证券交易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于2006年和2008年先后出台《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引》,国资委2008年了《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在这一系列政策的指导之下,2009年我国企业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数量出现“井喷式”发展;2010年6月5日,第五届企业社会责任国际论坛在北京召开,中国银行等12家企业获得“金蜜蜂奖·领袖型企业”称号;2010年12月1日,第三届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国际研讨会在上海召开,中远集团等12家企业2009年的社会责任报告获得领袖型企业奖项。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了研究,主要包括: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动因、社会责任报告产生的原因、社会责任报告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和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质量等。李海婴(2006)通过构建Logistic模型从资源竞争角度寻求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动因,发现企业主要是为了通过履行社会责任获取更多的竞争资源,进而获得长期经济利益与成长的机会。王炫(1999)对社会责任报告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探究,发现企业观、责任观的变化是促使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产生的首要原因,环境资源的相对稀缺性是次要原因,而需求资源的稀缺性则是第三大原因。Robert(1992)研究了企业社会责任披露的影响因素,发现与企业的社会责任披露正相关的因素主要包括利益相关者的势力大小、企业所处的战略地位以及公司的盈利能力。Carol(1994)通过问卷调查,研究压力集团(包括股东、社区、政府、职工和消费者)对于企业披露其履行社会责任信息的影响,研究表明压力集团是该信息的主要使用者之一,并且压力集团认为企业所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严重不足。沈洪涛(2007)在自愿性信息披露的研究框架下,结合公司社会责任理论,实证检验了我国上市公司的公司特征与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之间的关系,发现公司规模、盈利能力与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正相关,规模越大、盈利能力越好的公司越倾向于披露公司社会责任信息。彭韶兵(2009)抽取了92份上市公司2008年度社会责任报告进行分析,指出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定量信息少、质量低以及第三方审验缺失等特征。张富龙(2010)采用Sustainability评分标准对24家A股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报告进行了质量评价,归纳了报告的质量问题,并有针对性的从企业自身、利益相关者以及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角度给出建议。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质量究竟如何?其编制是否遵循了统一的框架与指标体系,是否有利于报表使用者的阅读与理解?其内容是否公正、透明地披露了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过程中的功与过,是否可靠?众多的疑问表明,对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质量进行评价,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以我国上市公司2010年度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通过对样本进行描述性统计来评价我国上市公司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质量。

二、研究样本及其质量分析

( 一 )样本与数据 本文通过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资源中心搜集到508份我国上市公司2010年度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其中,沪市有289份,占56.89%;深市有177份,占34.84%,在这508份报告中,参照G3标准编写社会责任报告的有29份,占5.71%。本文以此29份报告作为研究样本。所有关于社会责任质量的数据均为根据搜集到的社会责任报告进行统计后手工录入。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质量究竟如何?其编制是否遵循了统一的框架与指标体系,是否有利于报表使用者的阅读与理解?其内容是否公正、透明地披露了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过程中的功与过,是否可靠?众多的疑问表明,对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质量进行评价,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以我国上市公司2010年度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通过对样本进行描述性统计来评价我国上市公司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质量。

(二)研究方法 本文拟采用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GRI)《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指南》(G3版)所提供的报告原则:中肯性、可比性、准确性、时效性、清晰性和可靠性。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管理审核国际标准有很多,如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AA100AS审验标准2008、SA8000社会责任标准、DJSJ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GRI《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指南》等,之所以选择GRI的这一标准,是因为该指南全面、合理、具体,而且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这些特点使其成为了国际上应用范围最广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编制框架。

( 三 )样本质量分析 (1)中肯性。中肯性,指报告应反映企业正、负两方面的绩效,以让各方对机构的整体绩效做出合理评估。该原则要求企业在披露社会责任信息时措辞表达应尽量客观化,避免选择性披露。在29个有效样本中,18份报告未披露本企业涉及的任何负面信息,占总样本的62.1%。在11份披露了负面信息的报告中,仅有6份对负面信息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具有实质性内容,另外5份对负面信息只是稍稍带过。这些数据说明,我国上市公司披露负面绩效的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报告基本只是充当了“功绩簿”的角色。笔者对报告内容进行进一步的详细分析后发现,报告着重披露公司在员工、经济、环境、公益捐赠等方面的贡献及获得的各项荣誉,对于公司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存在的不足则未给予充分披露,仅有部分企业在报告中承认报告的编制不够完善,如华润(集团)有限公司在报告中指出:“由于各种客观因素限制,本报告编制可能未尽如人意,本集团将在未来持续完善和改进报告的披露内容和形式”。但这一表述也只是流于形式,并未从实质上去挖掘履责方面的缺陷。可见,我国上市公司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存在严重的选择性披露情况,很少提及负面信息。中肯性的缺失,将严重影响利益相关者的决策,导致各方机构难以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做出公正合理的评估。(2)可比性。可比性,指报告中各项目及信息应经过筛选、整理,报告形式应前后一致。铺陈信息的方式,应可让利益相关者分析企业绩效在日后的变化,并且据之与其他企业作分析比较。因此,可比性原则包括横向可比性和纵向可比性两个方面,横向可比性要求企业应提供与其他企业尤其是同行业内企业之间相同的项目和指标;纵向可比性要求企业提供历史的可比较数据。在横向可比性方面,首先要求企业遵循统一的报告编制框架。GRI指南是国际上应用范围最广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编制框架,而《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编写指南》是国内较为权威的指南。另外,我国还陆续了一系列行业社会责任报告指引,如《中国工业企业及工业协会社会责任指南》、中国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加强银行业金融机构社会责任的意见》、中国银行业协会《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企业社会责任指引》。29份样本均参照了G3版指南,20份沪市样本中,有12份同时参照上交所《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引》; 4份深市样本中,1份同时参照《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另外5份参照了联合国“全球契约”十项原则。同时,部分报告参照了《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如东风汽车公司和华润(集团)有限公司,个别样本还参照了行业性指南,例如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其次,横向可比性要求企业提供相关行业数据。29份报告中,仅4份提供了同行业的相关数据,占样本总量的13.8%。在纵向可比性方面,26份报告提供了必要的历史数据,占样本总量的89.7%。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大部分企业仍倾向于披露股东回报、慈善等方面的历史数据,而忽略了环境保护、顾客权益等方面的历史数据。目前,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尚缺乏统一的报告框架和指标体系,应该以哪一个标准或指南为准,不同企业之间的认知水平差异较大,大部分报告没有披露行业数据,这大大影响了报告的横向可比性,降低了报告的质量。但是大部分报告在纵向可比性上做的比较好。(3)准确性。准确性,指报告信息应充分准确、详尽,供利益相关者评估汇报企业的绩效。该原则同时体现了对信息量与质的要求。在量上,披露的社会责任数据要充分、完整,报告需要指出数据的计量方法和计量基础;在质上,披露的社会责任各分类项目要详细划分并且具有清晰的界定。在29个有效样本中,对于社会责任分类项目划分比较清晰的有28份,占样本总量的96%,仅有一份未对社会责任进行准确分类;另一方面,大部分报告提供了丰富、完整的数据。但是,仍有部分报告倾向于定性分析,缺乏必要的数据支持,这说明企业对于社会责任的认识还不够充分,对于社会责任报告的价值还没有理解透彻,企业应该全面地反映社会责任的履行绩效,让各方面的利益相关者都能获得充分、可靠的信息。(4)时效性。时效性,指报告应当定期进行,信息应适时发放,供利益相关者作有根据的决定。该原则包括定期和适时两个方面的要求,定期是对报告频率的要求,适时要求公司选择恰当的时间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以增加报告的有用性。总的来看,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保持着一年一次的频率,80%以上的报告在四月份之前披露,与年报披露时间同步。就次数来看,29份报告中,首次的有4份,占13.8%,属于第二次的有12份,占48.3%,三次及三次以上的有11份,这也从侧面说明我国社会责任报告的上市公司在不断增加。同时,笔者也发现部分企业存在社会责任报告期跨度的情况,例如尚德电力控股有限公司2010年的社会责任报告的报告时间跨度为2007年至2010年,报告中还有部分内容是对2007年之前的重大事件和重大工作的概述,这对于报告的质量存在一定的影响。时效性是体现确保报告质量的重要原则,尤其是在信息化的时代,滞后的信息将严重影响利益相关者的决策,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时效性缺失的报告几乎是无用的,甚至还会对报告的使用者形成误导。(5)清晰性。清晰性,指显示信息的方式应当为使用报告的利益相关者所能理解并且方便取用。具体来看,报告应通过数据、图表等为利益相关者提供更为直观的信息,同时应避免使用过多的专业术语、缩略语或者其他让利益相关者感到陌生的内容,若无法避免,应编制相关词汇表或在相关部分对其进行解释,以协助利益相关者理解。另外,报告内容的详细程度、结构安排等也会影响报告的清晰程度,清晰性还要求企业提供的信息应当便于利益相关者的获取和查找。29份报告,大部分注重设计,图文并茂,编制了便于查找的目录以及分类标志,但也有部分报告既没有目录,又缺少必要的数据和表格,如国投华靖电力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另外,有些报告的目录缺少页码,不利于利益相关者快速查找信息,如东风汽车公司、中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和深圳一致药业股份有限公司。29个样本中同时中、英文版本的有12份,占41.3%,这有利于满足更多利益相关者的需求,也反应出我国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报告正向国际化努力。部分公司还同时推出上市公司的繁体中文版,以符合香港交易所的信息披露惯例,如中国移动有限公司。总体来说,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提供的信息便于不同的利益相关者理解,符合清晰性的要求。(6)可靠性。可靠性,指编制报告时使用的信息及各个步骤,其搜集、记录、编排、分析及披露的方式,应当可供验证,并可确保信息的质量。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利益相关者分散性的存在,第三方审核或者认证是保证可靠性的重要措施。在29份报告中,未包含任何第三方审验或评价信息的占55.17%;聘请独立第三方对报告进行验证的有9家,占31.03%:其中聘请BV(必维国际检验集团)、KPMG(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分别有2家,还有其他3家分别聘请了SGS(香港通用公证有限公司)、Ernst Young(安永华明会计师事务所)和DNV(挪威船级社);另外,具备第三方点评的有4份,占13.8%。总的来讲,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普遍缺失第三方专业机构审验或CSR专家评价,可靠性还需加强。可靠性是对社会责任报告质量的最后把关,形式规范、内容完整、清晰准确的报告,如果只是虚假称述,不具备可验证性,那就是故意欺骗报告的使用者,可能对使用者的利益带来巨大损害。因此,从报告的可信任度出发,可靠性必须得到提高,最为有效的方法无疑是聘请独立第三方对报表进行审计。

( 四 )原因分析 影响我国上市公司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质量的因素较为复杂,如报告的编制与管理机制不完善、缺乏统一的报告框架和指标体系和未建立规范的第三方审核制度等。但是这些外在因素并不是影响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质量的根本原因,下面本文将从价值创造和利益相关者为出发点来探讨导致报告质量问题的内在因素:关于报告的价值,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全球契约(UN Compact)、国际石油工业环境保护协会(IPIECA)和美国石油协会(API)在各自的报告指南中都有表述。综合来看,报告的价值包括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内在价值是指,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能够帮助企业量化非财务绩效,从而发现本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与机会,进而有针对性地制定出可操作性强的改进措施。最终实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强抗风险能力的目标。总的来说,社会责任报告的内在价值体现为增强企业的软实力。另一方面,外在价值是指,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有助于促进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沟通,提升企业的品牌价值,从而获取消费者、投资者等相关群体的认可与支持,最终达到刺激销售、提升企业业绩以及增加无形资产的效果。将内外价值进行对比和综合分析后,不难发现,对企业而言,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根本价值在于增强企业实力。但是大部分企业未能完全认识清楚企业可持续发展发展报告的潜在价值,他们认为报告为企业带来的三大收益分别为提升企业社会形象、刺激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加强与外部的信息沟通。可见,多数企业对报告的认识还局限于报告外在价值,尤其是企业的品牌形象,而忽略了报告内在价值。这种认识上的偏差主要体现在报告的编辑过程及内容取舍上:编辑过程更像是资料的堆砌和剪辑,缺乏严谨的战略分析;内容以褒扬叙述为主,缺乏自我解剖过程和客观量化数据,这样的报告自然算不上优秀的报告,企业也无法从报告过程中获取最大的价值。只有当企业把编制报告当成是一个发现价值的过程,才能通过编制报告来促进企业管理,最大限度发挥企业的价值。只有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和责任管理有机融合在一起,报告才可能取得实质性的进步。另外,利益相关者意识淡薄也是导致我国上市公司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质量低的重要因素。就利益相关方本身而言,他们对报告的关注度比较低,有些甚至无披露要求。大部分的利益相关方并不会深入阅读和分析报告的内容并从中挖掘有价值的信息,更不会有效地使用这些信息,也不会采取积极的态度与企业进行对话来表达自己对信息披露的要求。因此,利益相关者无法对企业报告形成足够的压力,企业也无法从利益相关者获得关于报告的反馈。企业编制报告的驱动力很局限,利益相关者对编制报告的激励作用不明显,无法形成良性循环,无法促进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健康发展。

三、结论

企业应该自觉将社会责任纳入经营战略,遵守所在国法律和国际通行的商业习惯,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在政府部门、民间团体、新闻媒体等多方形成的合力促进下,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在我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根据上文的分析不难发现,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还处在发展初期,质量问题不容忽视:报喜不报忧现象严重,中肯性不足;形式上,没有统一的编制框架,内容上缺少行业及历史数据,可比性差;第三方审验的缺失,导致报告的可靠性大大降低。不可否认的是,我国上市公司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在准确性、时效性和清晰性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导致上述质量问题的原因较为复杂,除了没有完善的编制与管理机制、报告框架、指标体系、第三方审验制度等外部原因,更重要的是编制报告的驱动力不足、利益相关者意识淡薄和对报告根本价值认识不清等内在原因。针对这些问题,应加强舆论导向,形成全民社会责任理念;报告的编制者应加强社会责任意识、正确认识报告的根本价值、完善报告的编制与管理机制,促进报告的中肯性、准确性及清晰性;从报告的监管者角度来看,我国应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统一的报告框架和指标体系、规范第三方审核制度,促进报告的可比性和可靠性。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但依赖于政策制定者与企业方面的探索,也依赖于理论界的研究。当务之急是要认清我国现阶段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真实状况,针对问题、分析原因,并进一步挖掘出提高报告质量的行之有效的办法。相信随着对社会责任的认识的逐渐深入,中国企业在报告编制依据的选择、报告负面信息的披露、报告的外观设计等方面会更加务实;同时,更应该加强与利益相关者的对话,以中立、客观的态度披露企业真实的社会责任绩效。只有这样,社会责任报告摆脱企业“功绩簿”的角色,才能回归其本源,为提升企业透明度、完善责任管理体系、促进履责行动和绩效的持续改进以及推动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重要的支持,充分实现其应有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沈洪涛、沈艺峰:《公司社会责任思想起源与演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沈洪涛:《公司特征与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会计研究》2007年第3期。

[3]殷格非、李伟阳:《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编制指导》,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效益分析报告范文7

关键词:管理会计报告;体系;构建;企业

中图分类号:

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9013703

1 管理会计报告概述

1.1 管理会计报告的主体与目标

管理会计报告的主体指的就是管理会计报告的使用者,主要包括企业最高管理层,中层管理层以及基层管理者。企业的最高管理层需要了解企业的整体效益,会计报告是主要的参考依据。企业中层管理者注重整个企业的运营,会计报告为其提供企业运营的相关信息。管理会计报告为企业基层管理者提供所负责项目的详细、简单明了的会计报告。

管理会计报告为企业管理人员提供财务报告,管理会计报告,将这二者相结合,形成完整的内部管理会计报告和外部财务会计报告体系。通过管理会计报告体系,企业管理者优化资源配置,做出合理的决策信息,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总之,管理会计报告就是企业管理者进行决策的参考依据。

1.2 管理会计报告的功能与作用

管理会计报告根据企业以往的财务会计数据总结出具体的规划,为企业管理者做出正确决策提供决策分析依据,管理者根据决策分析为依据,对企业的整体预算进行规划,做出正确的决策指导企业的运营。管理会计报告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设计出适合企业发展的会计制度和会计工作流程,有利于对企业会计人员的组织。管理会计报告对于企业财务、运营、管理等进行分析、规划和总结,管理者再进行正确的决策,对企业的运营进行有效的控制。企业各个部门可以根据管理会计报告提供的预算业绩与实际业绩进行对比,是企业各个部门进行考核、评比的有效依据。总之,管理会计报告在企业会计信息系统中占重要地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保障了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有利于企业管理目标的前瞻性,加强企业管理者决策的正确性,促进企业人性化管理方式的形成。

1.3 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特征

现代企业管理报告体系必须具有实用性,不仅仅是以理论为依据,还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报告方式,例如口头式、报表式、叙述式等;企业管理会计报告体系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不断变化,充分体现现代管理的特点;体现其服务性,为企业管理者提供有效的决策依据,准确反映企业的财务与经营状况;管理会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重点体现对生产经营决策的影响;管理会计报告为企业管理者提供的信息必须具有时效性,能够体现出企业当下最及时和有效的信息。管理会计报告重点为企业管理者提供最及时、有效的信息,这样才能保障企业管理者做出正确的决策,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1.4 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基本框架

根据现代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主要功能与职责,笔者将现代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基本框架分为三个部分:预算报告,决策控制报告,责任考评报告。预算报告主要是对企业的营业、资本、财务进行预算报告,决策控制报告主要包括投资决策报告、筹资决策报告、经营决策报告、控制分析报告,责任考评报告分为预算评价报告以及业绩评价报告。这三个部分共同构成了企业管理会计总体报告。

2 我国企业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现状

管理会计报告在企业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纵观我国企业管理会计的发展,仅有少数先进企业成功运用现代管理会计报告,发挥现代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作用,但是总体上来看我国企业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发展还不成熟。这主要是由于我国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管理会计理论框架,管理会计报告体系也不完善,使企业在应用的过程中缺乏理论的支持,不能将企业实际与理论基础相结合。许多企业管理者缺乏对管理会计的正确认识,不重视发挥管理会计的作用,企业也缺少管理会计专业人才,我国也没有相关机构对管理会计的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这些原因都是造成我国管理会计报告体系不完善的重要原因。

现如今我国现代管理会计报告体系主要还是依附于财务会计报告体系,对于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也是按照财务会计的培养方式。大多数企业对管理会计的重视程度低,往往是将管理会计的职责和功能分配带财务会计的各个岗位中,缺少完整的管理会计报告体系,企业关注的会计报告还是按照财务报告流程进行的,而不是站在企业经营战略目标高度去重视管理会计。

3 企业现代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构建

3.1 构建原则与整体思路

现代管理会计报告应该是贯穿整个企业运行的始终,不能将管理会计报告体系割裂开来,在构建企业现代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过程中应该遵循以下原则:目标导向原则,相关性原则,及时性原则,灵活性原则,成本效益原则。目标导向原则指的是在构建企业管理会计报告体系时要以满足企业管理者的决策需求之一目标为重点,为企业管理者提供管理会计报告信息。相关性原则指的是管理会计报告为企业管理者提供的信息必须有利于进行决策和控制企业的运营,管理会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还要保证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帮助企业管理者对企业的发挥和运营进行预测。及时性原则指的是管理会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必须具有及时性和时效性,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管理会计报告的功能与作用。灵活性原则指的是管理会计报告的形式与财务会计报告的形式不同,它的形式不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的,可以根据企业具体的需要通过图表、文字、数字等表现形式进行报告。成本效益原则指的是管理会计报告为企业管理者提供信息所耗费的成本不能大于信息所产生的收益,这二者要保持适当的比例,这样才能使企业获取最有效的信息和最大化的经济效益。

根据以上分析,以现代管理会计报告的目标为出发点,在遵循现代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构建原则的基础上,设计体系构建的整体思路。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整体思路主要是以管理会计报告的目标为出发点,遵循体系构建的原则,具体设计出包括预算报告、决策控制报告以及责任考评报告在内的管理报告内容。

3.2 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内容

3.2.1 预算报告

全面的预算报告主要包括营业预算报告,资本预算报告以及财务预算报告。

企业经营业务的各个环节都需要以营业预算报告为依据,营业预算报告包含销售预算报告,生产预算报告和成本费用预算报告。销售预算报告对企业产品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和时间范围内的销售额和销售总量进行预测报告,预测报告不仅需要考虑市场的行情,还需要考虑企业产品本身的数量和价格,充分考虑影响产品销售的因素,制定出合理的销售预算报告。生产预算报告主要指的是在预测期间内的企业产品的销售数量、期末存量以及生产数量的预算报告。生产预算报告是以销售预算报告为基础的,之后才能对产品期初和期末存量进行编制。生产预算的编制对时间要求精确,因此要注重生产预算的编制时间。成本费用预算报告对预测期内的成本费用进行规划报告,制定出目标成本费用水平。成本费用预算报告为企业的各个部门的成本费用控制提供了参考和依据,有效的控制了企业各个部门的成本费用,提高企业对成本费用的管理水平,有利于企业的利润最大化,最大限度的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企业的资本预算报告分为投资预算报告与筹资预算报告,先进行投资预算报告,再进行筹资预算报告,资本预算报告是企业进行资本支出的依据,有利于扩大企业投资,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投资预算报告的编制内容主要有对固定资产投资的预计,对固定资产处置的预计,对无形资产投资以及其他资产投资的预计,债券、股票、现金股利、基金、期权等投资的预计。筹资预算报告对企业在一定时期内需要筹集资金的数额和筹集方式进行预计和报告,为企业资金的良好运转提供理论参考。

财务预算报告主要包括现金收支预算报告,损益平衡预算报告,财务状况预算报告。现金收支预算报告对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现金情况进行预算报告,如现金收入、支出、不足等情况。损益平衡预算报告就是对企业的经营利润进行预测,具体分析企业经营利润增长的原因,为企业管理者进行决策提供参考依据。财务状况预算报告主要是根据企业的资产预算、营业预算、财务预算等对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资财务资产状况进行预算,将企业资产的规模与分布进行预算报告。财务预算报告有利于企业管理者准确的掌握企业在预算期内的财务状况,根据预算制定准确的决策,保障企业决策的准确性。

3.2.2 决策控制报告

企业在完成预算的前提下,需要落实制定的各项预算,这就需要发挥决策控制报告体系的作用。决策控制报告体系主要分为决策模块和控制模块,主要为企业管理者进行投资、经营等决策提供依据。决策控制报告体系主要包括筹资决策报告,投资决策报告,经营决策报告,控制分析报告。

筹资决策报告主要是依据企业经营状况、企业对外投资状况以及企业资本结构的调整情况,对企业筹资的方式、途径、数额、结构等进行合理的分析和预测,筹资决策报告是企业管理者进行筹资决策的重要依据。

投资决策报告是根据企业内部的资金情况,将适合企业投资的项目进行比较,制定出适合企业情况并能够为企业创造出最大价值的的有利投资项目报告。企业根据投资决策报告可以选择合适的投资方式。例如企业资金充足可以选择投资金融资产等外部投资方式。

经营决策报告分析企业不同的经营方案所带了的利益,企业根据经营决策报告制定出最优的经营决策。经营决策报告要重点体现企业不同经营方案的相关收入与成本的关系,这样才能清楚的体现出最优的经营方案,促进企业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控制分析报告中首先需要设定控制的标准,也就是耗费的限额,分析比较实际开支与控制标准,根据二者之间的差别进行分析,找出具有差异的原因并制定相应措施消除差异。控制分析报告为企业的开支耗费提供参考依据,只有企业全员参与配合,才恩呢该使开支得到合理的控制,达到控制的预期效果。

3.2.3 责任考评报告

责任考评报告指的是对企业各个部门的职责和工作业绩进行评价的报告。责任评价指的是按照不同的评价方式,将企业各个部门分为不同的责任中心,对每个责任中心进行统一评价,形成企业的责任评价体系,有利于企业花费最小的成本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责任考评报告体系主要分为预算评价报告和业绩评价报告两部分。

预算评价报告根据不同的责任中心可以分为成本中心预算评价报告,收入中心预算评价报告,利润中心预算评价报告,投资中心预算评价报告。成本中心预算评价报告是对成本费用的责任中心进行评价的报告,主要是评价成本费用的实际消耗与预算额之间的差异。收入中心的预算评价报告指的是对整个企业的收入中心的实际销售额与预算销售额进行分析,与整个企业的销售目标为参考,对整个企业的销售情况进行评价报告,有利于保障企业收入,不断增加企业的销售总额。企业的利润中心指的是以企业利润指标来评价各个责任中心的业绩,企业的利润中心预算评价报告不能忽视部分的可控制利润,要以各个部门的可控边际利润为评价指标。企业的投资中心拥有更多的自和决策权,投资中心的管理者可以自主确定企业产品的相关决策,投资中心的评价主要包括投资贡献率与剩余利益率,在投资中心的预算评价报告中需要重点突出这两个方面。

业绩评价报告主要包括财务业绩评价报告,经营业绩评价报告,综合业绩评价报告。企业的财务业绩评价报告指的就是根据企业的财务数据进行总结和分析,总结出适合企业财务评价的标准,再对企业的整体财务业绩进行评价的报告。企业在选择财务业绩评价标准的时候要注重选择能够真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评价标准。经营业绩评价报告根据企业的相关财务报表,计算出企业的经济增加值,评价企业经营业绩的报告。综合业绩评价报告是对企业的整体业绩进行评价的报告,从整体上评价企业的业绩。综合业绩评价报告不能仅仅关注企业的财务业绩,应该对企业进行完整的评价,例如客户对企业服务的满意度调查,企业文化,企业规章制度的建立与完善等。

4 结束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要想在市场中立足必须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方式。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现行的财务会计报告体系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的发展,构建现代管理会计报告体系具有现实意义。现代管理会计报告体系主要包括预算报告、决策控制报告、责任考核报告三个部分,企业应不断加强现代管理会计意识,完善企业的经营管理,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方式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单小飞.关于管理会计概念框架构建的思考[J].国际商务财会,2015,(05):1618.

[2]许叶红.从财务核算视角看商业地产服务行业管理会计体系建设[J].中国总会计师,2015,(05):6667.

[3]林娟.基于价值链视角分析管理会计体系的构建[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5,(05):164165.

[4]姜世毅.现代企业管理会计报告体系存在问题及对策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5,(09):321.

效益分析报告范文8

我国的年度报告环境绩效信息披露研究可归纳为行业比较研究、行业针对研究和区域专题研究三个方面。对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环境绩效信息披露研究始于2004年,目前针对年报环境绩效信息披露现状的行业比较中,研究者倾向于同一市场A股重污染行业比较、某些近似重污染行业比较和政府环境规制背景下的相关重污染行业比较,分析方法主要是内容分析法和指数分析法,分析指标主要以政府规范、国际规范为基础。针对年报环境绩效信息披露现状研究,学者目前关注的重污染行业包括石化、纺织、医药、火电、钢铁、造纸、煤炭等重点行业。对区域重污染上市公司的研究大多结合本区域经济社会和环境规制特征,一般由本区域学者完成,目前已分析的区域包括北京、江苏、上海、浙江、安徽、山东、湖南、湖北、云南、青海、辽宁等。

我国上市公司从2006年陆续自愿社会责任报告并逐年增长,针对社会责任报告环境绩效信息披露的研究始见于2009年,研究思路主要包括:第一,比较分析法。可比公司案例比较分析和异类公司差异比较分析。第二,内容分析法。以G3或环境绩效信息指标体系评价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数量和质量。第三,指数分析法。构建环境绩效信息评分指数,使环境绩效信息披露评价可视化。舒利敏(2014)对我国沪市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2008~2012年社会责任报告中所披露环境信息的内容、水平及鉴证情况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发现以社会责任报告方式披露环境信息的公司持续增加,尽管七成以上公司披露社会责任报告是对上交所《通知》要求的呼应,但自愿以社会责任报告方式环境信息的公司仍逐年增加;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内容分布具有层次性,软披露信息多,硬披露信息少,尤其是环境绩效指标类信息披露少;环境信息披露水平存在显著的行业差异,且呈现出以2010年为拐点,先升后降的特点;包括环境信息在内的社会责任报告信息鉴证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鉴证数量和质量都有待提升。李祝平等(2015)通过矿业上市公司2009~2013年招股说明书、年报和社会责任报告,分析采矿业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方式及形式,得出采矿业披露的主要内容为环保风险、环保计划、方针及措施等,披露的方式主要为董事会报告和社会责任报告等,披露形式以非货币形式为主。该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存在内容缺乏可靠性和可比性、披露形式不规范等问题。孙志梅等(2014)以辽宁省17家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为例,对其2010~2012年年报中的环境信息披露状况进行了分析,发现多数公司在其年报中“董事会报告”部分或财务报表主要项目附注中披露了环境方面的定性或定量信息,但是存在行业间差异较大、披露不详细、定性信息多定量信息少、报喜不报忧等问题。

本文运用中国社科院社会责任报告编写指南的环境绩效信息指标,对化工行业上市公司年度财务报告的环境绩效信息披露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二、样本与方法

(一)样本选取

以证监会2014年4季度上市公司行业分类结果为依据,结合上述环保部的重污染行业划分标准,通过寻找两者的重叠之处、查询“新浪股票”、上交所和深交所网站确定具体企业的详细行业,从而定义出本研究所需的我国化工行业上市公司名录。查到该行业上市公司的155份社会责任报告(见表1)。全部样本公司有46家,其中沪市上市公司有18家,深市上市公司28家(其中主板10家、中小企业板12家、创业板6家)。2006~2012年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总份数分别为1份、1份、20份、26份、32份、36份和39份。值得说明的是,北化股份同时披露了2012年度的的社会责任报告和环境报告,安诺其同时披露了2011年度、2012年度的社会责任报告和环境报告。

(二)研究方法

学界对环境绩效信息披露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第一,比较分析法。可比公司案例比较分析和异类公司差异比较分析。第二,内容分析法。以G3或环境绩效信息指标体系评价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数量和质量。第三,指数分析法。构建环境绩效信息评分指数,使环境绩效信息披露评价可视化。指数分析法旨在得到环境绩效信息披露的评分,主要用于环境绩效信息披露的价值相关性研究。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即对年度报告中的环境信息按照既有的内容分类进行逐一寻找,以了解公司环境绩效信息披露的详细情况。

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主要内容包括公司基本情况,股东权益保护情况,债权人权益保护情况,职工权益保护情况,供应商、客户和消费者权益保护,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公共关系和社会公益事业等方面,体现企业对股东、债权人、职工、供应商、客户、消费者、环境和社会公众的责任履行情况。我们主要是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考察社会责任报告中对环境责任的信息披露情况,也就是考察“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部分的内容分析。通过对每一份社会责任报告中的该部分内容的仔细阅读,搜寻其与既定指标的达成程度。披露形式主要从社会责任报告提供方式(独立提供还是附后提供)、提供时间、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信息占社会责任报告篇幅比重、是否有定量信息、是否有货币化信息等方面分析。

披露内容主要依据中国社科院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编写指南(CASS-CSR)》中对企业环境绩效指标的分类体系。该体系将环境绩效信息分为环境管理、节约资源能源和降污减排3个方面,各体系又各分为10项定性和定量指标,计30项环境绩效指标。1.环境管理信息,包括:1.1环境管理体系,1.2环保培训制度,1.3绿色采购制度,1.4新投资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估,1.5环保产品的研发与销售体系,1.6环保技术、设备的研发与应用,1.7保护生物多样性,1.8环保总投资,1.9环保公益,1.10环保违规负面信息;2.节约资源能源信息,包括:2.1降低能耗的政策、措施或技术,2.2单位产值能耗及能源节约量,2.3节约水资源的政策、措施或技术,2.4单位产值水耗及水资源节约量,2.5使用可再生能源的政策和措施,2.6可再生能源使用量或使用率,2.7循环经济的政策、措施或技术,2.8能源资源循环利用率或利用量,2.9绿色办公政策或措施,2.10绿色办公绩效;3.降污减排信息,包括:3.1减少废气排放的政策、措施或技术,3.2废气排放量及减排量,3.3减少废水排放的政策、措施或技术,3.4废水排放量及减排量,3.5减少废渣排放的政策、措施或技术,3.6废渣排放量及减排量,3.7废渣综合利用率,3.8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措施或技术,3.9温室气体排放量及减排量,3.10因商务旅行产生的CO2排放量。

三、结果与分析

(一)社会责任报告披露情况

2006年和2007年这个行业每年只有一家公司披露社会责任报告,这两家公司分别是沪市的中化国际和深市主板的英力特。从2008年开始,披露社会责任报告的公司迅速增加,达到20家,其中沪市公司8家、深市主板8家、深市中小企业板4家。以2008~2012年度的披露情况统计,在该5年中连续披露社会责任报告的有14家,分别是云天化、浙江龙盛、江山股份、三友化工、时代新材、扬农化工、中化国际、新安股份、湖北宜化、天茂集团、英力特、盐湖股份、中粮生化、中材科技,皆为规模较大、上市时间较长的沪深两市主板公司。发现有些公司出现披露中断的情况,如国瓷材料在披露了2009年社会责任报告后,未继续披露,渝三峡、乐通股份、西陇化工在2011年首次披露社会责任报告后,2012年未继续披露。双环科技披露了2008~2010年度,山东海化和泸天化披露了2008~2009年度,德美化工2009~2010年度未披露,北化股份2009年度未披露,不少公司披露不连续。

(二)披露形式分析

从现实情况看,社会责任报告有单独披露和在年度报告中披露两者披露形式。在2006-2012年的7年里,83.87%的披露社会责任报告的化工行业上市公司以单独披露形式向社会公众报告环境绩效信息,各年单独披露社会责任报告的比例分别为100%、100%、60%、53.85%、84.38%、100%和100%,从2009年开始单独披露比例明显上升,2011年度单独披露比重达到100%。

环境绩效信息的文字内容在社会责任报告中所占的比重高低,可以从一个方面说明公司对环境责任的重视程度,也反映了公司环境绩效信息披露内容的数量。本文以页数来衡量社会责任报告信息的数量,单独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一般直接以下载的文件计算页数,在年度报告中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以其在年度报告中的原始状态计算页数,页数的获得通过一一查看社会责任报告内容的方式,页数的计算精确到0.1页。以页数范围、平均页数和标准差三个常用的统计指标评价数量特征(见表2)。化工行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最短的一份仅3页,最长的一份81页,平均每份14.4页;环境绩效信息页数在0.2页到13页之间,平均为2.05页;环境绩效信息页数占整篇社会责任报告页数的百分比在1.82%至33%之间,平均为13.52%。氯碱化工2012年度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81页,是全部样本的最高值,在这份社会责任报告中的环境绩效信息篇幅为13页。但两者比重的最高值是西陇化工2011年度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环境绩效信息占比达到33%。

(三) 披露内容分析

在确定样本和搜集到社会责任报告后,对每份社会责任报告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部分的内容进行阅读,对照环境绩效信息披露指标,寻找报告中披露指标体系的信息情况,汇总见表3。在155份社会责任报告中,30个指标中,只披露了1个指标的有14份报告;最高披露了16个指标,为中泰化学2010年和2011年报告。平均每份报告披露指标6.5个,其中定性指标4.8个、定量指标1.7个。一是对指标的披露程度普遍较低,最高的披露比例也就是53%,最低的披露比例仅3.3%。二是在考察的披露指标中,样本公司的实际披露出现严重不平衡性,这个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定性指标披露的比定量指标多,回应当期国家宏观政策的描述比阐述公司具体措施的指标多。42.6%的社会责任报告披露了节能的定量信息,23.9%的社会责任报告披露了减排的定量信息。如对公司环境管理制度、降污减排的一般性措施的描述较多。环保违规负面信息、使用可再生能源的政策和措施、可再生能源使用量或使用率、能源资源循环利用率或利用量、绿色办公绩效、因商务旅行产生的CO2排放量等信息没有披露,绿色采购制度、保护生物多样性、环保公益、废渣综合利用率等信息极少披露。三是披露的指标信息表达需要改善,有些公司主要是一些主观宣传式表达,并没有对公司当年所作环境绩效的核心工作进行深入描述,不同年份的社会责任报告的描述的相似度较高,没有太多创新和实质性内容。四是有些指标重复披露,但有些很重要指标未得到有效披露。例如,在发展循环经济中,使用可再生能源的政策和措施、可再生能源使用量或使用率、能源资源循环利用率或利用量等指标显然很重要,但很多公司几乎没有披露;再如,绿色办公绩效、因商务旅行产生的CO2排放量等社会公众较关心的信息未引起公司重视。环保公益、绿色采购制度、废渣综合利用率、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环境绩效信息披露得也是极少。五是针对化工行业的特点,节能减排的政策和措施是环境绩效信息披露的重点,另外,近20%的社会责任报告披露了环保产品的研发与销售体系。

(四)披露质量分析

从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的时间看,样本公司的平均披露时间值为资产负债表日后82.5天,选择在次年2月份社会责任报告的有22份,选择在3月份的有77份,选择在4月份发的有49份。宝通带业2009~2011年度报告均在当年12月份披露,赤天化2010年度报告在次年5月份披露(系其首份社会责任报告),扬农化工2009年度报告在次年7月份披露,升华拜克2012年度报告在次年8月份披露(系其首份社会责任报告)。

理论和实务认为,量化信息比非量化信息具有更大的决策有用性,因此可以用量化环境绩效信息的披露程度衡量社会责任报告环境绩效信息披露质量。如表4所示,含有量化信息的社会责任报告占比72.26%,并从2008年度开始定量信息的披露逐年呈现增长趋势。在量化信息中,如有货币化信息,更能体现企业环境行为所带来的经济绩效,因此我们对量化信息中的货币化信息做了进一步统计。目前公司主要披露的货币化环境绩效信息是环保投资总额、节能效益、环保支出额或环保费用额等。

效益分析报告范文9

(1)实用性

注重采用成熟而实用的风险度量和数据库技术,使系统建设的投入产出比高,提高评价人员的工作效率,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

(2)易操作性

计算机技术的特点及发展方向决定了它必须方便人们的使用,提高工作效率,只有这样才有其存在的价值和市场。应用程序相对简单,方便用户的使用。否则,用户理解困难、操作麻烦,就会丧失系统对用户的吸引力,它的强大功能就无从实现。

二、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考虑到系统的实用性,系统除了具有基本的风险分析功能外,还应该具备组合维护、结构分析、绩效分析、分析报告、帮助等功能。其中,组合维护是进行风险分析的基础;机构分析也可以看作分析的一部分,因为基于分散性考虑,我们的组合必须结构合理;而绩效分析是风险分析的前提,脱离绩效的风险分析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分析报告模块输出风险分析结果,既可以打印,又可以在其他的文字编辑软件中进行进一步编辑,从而产生一个完备的风险分析报告;帮助模块提供了系统的有关信息和使用方法,便于使用者学习使用。作为整个系统的基础,组合维护模块实现组合的建立、编辑和清除。投资者要进行组合的风险评估,首先要在这个模块中选择证券种类、数量,选择组合的名称,从而构建起自己的组合,这就是组合的新建。投资者也可以选择在原有组合的基础上,调整资产头寸,这就是组合的编辑。如果某一组合投资者已不需要,则可以选择删除模块将该组合从数据库中清除。绩效分析模块实现对组合的收益表现分析。用历史模拟法模拟出投资组合的收益序列,并以图、表等形式展示给投资者。

根据当前证券市场走势,投资者可以选择最相似时间段的数据来进行模拟,从而做到真正实用。组合绩效子模块可以让投资者选择多个组合进行收益率、收益率曲线的比较分析,把握各个组合在收益方面的优劣。个股表现子模块让投资者专注于某个组合,研究组合内各个证券的收益表现,研究其对组合收益的贡献以及与组合收益之间的关系,从而从收益率角度调整组合头寸。分红送股子模块研究组合内各股的分红、送股情况,从另一角度对组合的收益进行分析。结构分析模块包括行业结构和个股机构分析两个子模块。个股结构分析模块可以让投资者了解在各个证券上的投资数量、投资资金和投资比例,避免做出过分集中于某一种证券的选择。

通过行业结构分析,投资者可以清楚知道某证券组合的行业投资比例,了解某行业的β系数,以便于投资者在不同的行业间进行平衡、调整头寸。风险分析模块是系统中最重要的模块,由组合风险分析和个股风险分析两个子模块构成。投资者选择多个投资组合,组合风险分析模块便可计算出这些组合的标准差、信息熵、β系数、VaR等数据并产生风险收益图,这样投资者就可以综合比较这些风险量值,确定各组合的风险大小。个股风险分析子模块可以让投资者得到组合中各个证券的标准差、信息熵、β系数、VaR等风险量值,产生组合风险收益和个股风险收益图,方便投资者进行比较。另外,该模块还计算出个股票相对于组合的MVaR(边际)、CVaR(成分VaR)以及IVaR(增量VaR),可以让投资者清楚知道某证券对组合风险的贡献,方便投资者调整头寸。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