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肠道传染病防治知识集锦9篇

时间:2023-05-22 16:17:58

肠道传染病防治知识

肠道传染病防治知识范文1

夏秋季是手足口病、霍乱、细菌性痢疾、甲型病毒性肝炎、伤寒副伤寒和感染性腹泻等肠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为全面做好我市夏秋季传染病防治工作,有效防范疫情发生,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和省、市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特制订本工作方案。

一、工作原则与目标

按照手足口病、霍乱、细菌性痢疾、病毒性肝炎、感染性腹泻等肠道传染病预防控制技术方案,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协调联动、科学防治”的原则,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认真落实各项预防控制措施,加强宣教培训,规范工作程序,加强信息收集、疫情监测、病人的诊断与救治,提高应急处置能力,防止夏秋季传染病疫情发生、扩散与蔓延,保护群众身心健康。

二、组织体系和部门职责

(一)组织领导体系

为加强我市夏秋季传染病防治工作领导,确保工作质量,市政府成立了以副市长曹琳瑛任组长,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洪四国、市卫生局局长周海宏任副组长,卫生、教育、爱卫办、工商、药监、质监、广电和各乡镇(街道)主管副职为成员的市夏秋季传染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周海宏兼任,副主任由市卫生局副局长高建华、高瑞增担任,具体负责制定全市夏秋季传染病防治工作方案,全面抓好传染病防治工作的组织协调、预防控制、健康教育、物资储备和监督检查等工作。

(二)预防控制与监测预警体系

卫生部门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市、乡、村三级防控网络,负责全市肠道传染病疫情监测与分析预警、流行病学调查、消毒、实验室检测和健康教育工作,充实应急处置队伍,做好检测、调查处置等物资准备工作。

教育部门要在各中小学校、托幼园(所)设置1—2名专(兼)职疫情监测报告与防控工作人员,负责组织落实本单位学生(幼儿)每日晨检、饮用水与食品卫生管理、预防性消毒与灭蝇、健康教育、疫情报告等传染病防控措施,认真配合卫生部门开展疫情调查处理工作。

爱卫办要结合全市开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健康**、幸福人民”行动和创建省级卫生城等活动,按照相应规范和标准,在全市深入开展改水改厕、防蝇灭蝇和粪便、垃圾无害化处理等爱国卫生活动,做到常抓不懈,保质保量。

广播电视部门要积极配合卫生、教育、爱卫办等部门,广泛开展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工作。

各乡镇(街道)要成立相应的夏秋季传染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在市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负责组织落实辖区内公共场所及用品的预防性消毒、饮用水卫生管理、卫生宣教和粪便、垃圾的无害化处理、灭蝇等传染病防控措施,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配合卫生部门做好疫情监测与调查处理工作。

(三)医疗救治体系

各级医疗机构自4月15日起至10月31日止,要按相关标准和要求建立肠道门诊,配足具有相应资质的医护人员,认真做好肠道传染病病人的筛查处置工作;严格落实传染病报告制度,完善工作流程,加强院内消毒隔离及医疗废物处置,防止医源性和院内感染事件的发生;组建肠道传染病临床救治小组,负责危重病人的救治工作。

(四)卫生监督体系

市卫生局要成立督导检查组,依法加强对全市各单位和医疗机构、重点场所、重点人群的传染病监管与传染病防控措施落实情况的督导检查工作。

三、疫情监测

(一)信息监测

各级医疗机构要认真落实24小时疫情值班制度,发现传染病患者,要立即报告当地乡镇卫生院或直接上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电话:****);各行政村(居委会)卫生所,要加强本村(居)传染病疫情监控工作,发现肠道传染病患者,要按相应规范和标准进行诊治、登记,并及时上报所在地乡镇卫生院,卫生院核实确诊后,直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全市疫情信息监控,每天定期对网络直报疫情进行主动搜索,做好传染病日报分析工作,每周收集、分析手足口病等肠道传染病疫情信息,及时发现疫情线索并采取有效预防控制措施。

(二)病人监测

全市各医疗机构要做好预检分诊。诊疗过程中,要提高对手足口病、霍乱、菌痢、伤寒、感染性腹泻等肠道传染病的监测敏感性,经预检为肠道传染病疑似或确诊病例,要及时转至本院肠道门诊诊治。

肠道门诊要配备必需的人员、设施和采样器械,建立腹泻病人登记、消毒隔离、传染病报告制度,对前来就诊的腹泻病人要逐例、逐项登记,做到病人便检标本“有泻必采”,做好手足口病、霍乱病原学相关项目检测,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治疗。

(三)环境监测

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按照省、唐山市有关肠道传染病监测方案要求,定期进行水源、食品和外环境的肠道传染病病原学监测工作。

(四)质量控制

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定期对辖区内各医疗机构肠道传染病监测工作进行质量控制,每日审校和分析医疗卫生机构疫情报告情况,开展腹泻病人监测质量控制工作。

四、病例诊治与报告

(一)病例诊断及报告

根据手足口病、霍乱、细菌性痢疾、伤寒副伤寒、感染性腹泻等肠道传染病诊断标准,在诊疗过程中,对诊断为疑似、临床诊断或确诊病例者,各医疗机构应按规定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在规定的时限内进行网络直报。

各医疗机构发现并诊断疑似或临床诊断的霍乱、大肠杆菌0157病例和其他肠道传染病暴发疫情,应立即电话报告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疫情报告后,立即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进行初步核实,并将初步核实结果及时按程序逐级报告,确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规定的内容、方式、时限和程序进行网络直报。

(二)病人的诊治

1.各级医疗机构要成立手足口病等肠道传染病抢救治疗组,按照相应的救治工作规范,负责本院的手足口病等肠道传染病病人的抢救治疗,努力降低病死率。

2.各医疗机构发现肠道传染病危重病人时,必须按照有关规范及时转诊到市医院传染病分院进行隔离救治,不宜转诊的要及时请上级医院专家会诊。

3.各医疗机构要做好消毒隔离工作,要做好转送病人救护车、污染场所的消毒和医护人员的安全防护工作,防止医源性传播。

五、疫情处置

(一)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查明传染来源

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手足口病、霍乱、细菌性痢疾等肠道传染病病例或疑似病例报告后,按照相应预防控制技术方案要求,组织相关人员赴现场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核实诊断,查明传染来源和传播途径,判定、追踪调查密切接触者,实施医学观察。

接到学校、企业等集体单位肠道传染病疫情报告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按照相应预防控制技术方案要求,及时组织人员赴现场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核实诊断、查明传染来源、确定密切接触者,采取控制措施控制疫情。

构成突发疫情事件的,市卫生部门要按规定及时上报市政府,迅速启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二)做好消毒处理工作

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各级医疗机构要按照方案要求做好疫点终末消毒和预防性消毒。医疗机构做好对就诊病人分泌物、排泄物、污水、污物等消毒处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做好病人疫点终末消毒工作。

(三)做好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

对经流行病学调查确认的密切接触者,分别按照相应预防控制技术方案要求开展医学观察。对手足口病、霍乱等密切接触者实施居家医学观察,由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每日上门了解密切接触者健康状况,落实采样送检、预防性服药等措施,指导疫点、疫区做好饮食卫生和饮水卫生及粪便消毒管理工作。

六、预防控制措施

(一)大力开展健康教育和爱国卫生运动,提高环境卫生质量和群众防病意识

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运用广播、电视、宣传橱窗和宣传手册等多种宣传形式,广泛开展以夏秋季传染病防控知识为重点的健康教育活动,普及卫生科普常识,指导广大群众做好传染病的预防,提高全民防病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重点抓好“五清理、一消杀”,即清理垃圾、清理厕所、清理沟河池塘、清理庭院住宅、清理摊点和消杀病虫媒生物,不断提高城乡环境卫生质量和群众健康水平。

(二)加强重点部位、重点人群肠道传染病防治工作

1.加强学校、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传染病防治。医疗卫生机构负责监督和指导学校、托幼机构、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按照肠道传染病防治工作要求,加强饮用水卫生管理,做到提供开水或符合卫生要求的饮用水;加强集体食堂食品卫生管理,注意操作卫生,防止食品污染。积极开展肠道传染病宣传教育,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减少和防止肠道传染病、食物中毒发生。一旦发现有肠道传染病或食物中毒现象,要及时报告所在乡镇卫生院或直接上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积极协助做好调查处理。

2.加强外来流动人口肠道传染病防治工作。各乡镇(街道)要将外来流动人口传染病防治工作纳入本辖区传染病防治工作计划,重点做好对建筑工地等外来人口集聚地的肠道传染病防治工作,定期对外来人口集聚地的饮水、饮食卫生和粪便管理等传染病防治工作进行检查和督导,控制外来流动人口传染病疫情发生。

(三)开展重点人群免疫预防

对饮食从业人员、保育员、宾馆服务人员、旅游服务人员等重点人群,按自愿、自费原则开展霍乱等疫苗免疫接种,以保护重点人群,减少因重点人群感染造成肠道传染病传播与爆发。

卫生部门在疫情应急处置时,如需在学校、工地等人数较大范围采取预防性服药或应急接种的,要请示市政府批准后方可实施,实施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措施效果及有关反应,并及时报告和处理。

七、保障措施

(一)规范工作行为,完善防控网络

卫生部门要加强对夏秋季传染病防治工作的领导,负责全市夏秋季传染病防治工作的组织协调、监督检查、预防控制、健康教育等防治工作。要组建防治督导小分队,加强对全市夏秋季传染病防治措施落实情况的督查。

各级医疗机构要认真落实夏秋季传染病防控措施,进一步充实、加强防控力量,完善相应工作制度,加强防病值班和疫情报告,确保通讯、交通畅通和信息快捷。要加强肠道门诊管理,规范工作行为,调整充实肠道传染病抢救治疗专家组人员,努力提升全市肠道传染病防控与医疗救治工作质量。

(二)开展技术培训,组织应急演练

卫生部门要组织对全市卫生行政管理人员和医疗卫生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业务人员开展肠道传染病业务技术培训工作,重点开展肠道传染病防治基本知识、诊断标准和治疗原则、实验室检测、疫情报告的程序和基本要求、流行病学调查与疫点处理、消毒等业务技术的培训。定期组织开展肠道传染病应急演练,不断提高我市卫生系统应急意识和实战能力。

(三)做好物资储备

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各医疗机构,要按照夏秋季传染病防治工作要求及有关标准,配置必要的诊治设备,储备充足的治疗药品、防护设备、消杀器械和药品、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与采样检测设备和试剂以及通讯网络设备等,以保证全市夏秋季传染病防治工作顺利开展。

(四)加强部门协作

为确保我市夏秋季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质量,各乡镇(街道)、各有关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要加强沟通、协调,建立信息通报制度,形成政府领导、部门协作,齐抓共管、群防群控的工作格局。

肠道传染病防治知识范文2

【关键词】肠道线虫病;防治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0.199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731-01

肠道线虫疾病为临床上的常见疾病,其多为蛔虫、鞭虫、钩虫等肠道线虫感染人体所致[1]。肠道线虫疾病严重影响着患者日常正常的生活、工作、学习,因此如何有效的开展肠道线虫疾病的防治工作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社会意义。基于此,笔者进行了肠道线虫疾病临床诊断及防治的相关临床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我地区开展肠道线虫病防治工作前后10年肠道线虫病的感染情况,其中1993至2002年间未开展肠道线虫病防治,作为对照组,2003至2012年间开展肠道线虫病防治工作,作为观察组。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药物治疗、健康教育及厕所改建等方式进行肠道线虫病的防治,对照组患者不接受任何临床防治。

1.2方法

1.2.1临床防治方法观察组患者接受肠道线虫病的临床防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使用甲苯咪唑糖片和阿苯达唑进行药物预防治疗,患者每年服用2次,每次患者服用甲苯咪唑和阿苯达唑均为400mg,分2次服用;②健康教育:每年在患者服药期间,利用新闻、报纸、板报、广播、画廊等方式开展产道线虫病的健康教育工作,医院对来院接受肠道线虫病治疗的患者及其家属也需进行肠道线虫病相关知识讲座,从而使人们养成自我保护意识,积极落实药物治疗的开展;③厕所改建:厕所多为肠道线虫滋生的传染源,因此应在当地积极开展两隔三池无害化卫生厕所[2],提高厕所的洁净程度,消除肠道线虫虫卵生长滋生的环境,从而从源头处消除肠道线虫病。

1.2.2临床观察指标分别以两组患者肠道线虫病感染的总体情况及两组患者不同年龄段患者肠道线虫疾病感染情况作为临床观察指标。

1.3统计学方法统计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观察指标结果,使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χ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患者肠道线虫疾病感染总体情况比较比较两组患者肠道线虫疾病的总体感染情况发现,观察组患者中钩虫感染患者占1.23%,蛔虫感染占1.13%,鞭虫感染占0.54%,总感染率2.90%,对照组患者中,钩虫感染患者占6.59%,蛔虫感染占5.89%,鞭虫感染占2.38%,总感染率14.86%,χ2检验结果为:χ2=9.196,P=0.027,P

2.2两组不同年龄段患者肠道线虫病感染情况比较比较两组不同年龄段患者肠道线虫病感染情况发现,

3讨论

本次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的整体肠道线虫病的感染情况及各年龄段患者肠道线虫病的感染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

参考文献

[1]刘波,李怀菊,桂建军,等.山东省肠道寄生虫病防治概况[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0,5(6:471-472.

肠道传染病防治知识范文3

关键词:肠道寄生虫感染 影响因素 控制策略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7.165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7-0152-01

根据相关统计[1],能够造成人体肠道感染的寄生虫种类较多,其感染率也相对较高。本文通过分析探讨控制人体肠道寄生虫感染几点建议,希望能够降低肠道寄生虫的感染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根据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和地理位置的不同,随机调查了东台安丰区域内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特定区域的人群,被调查对象均是该区域的常住人口,并且年龄均超过2周岁。总计共调查1258人,其中

1.2 研究方法。参照《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方案》调查并分析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群体的肠道寄生虫感染状况。

1.3 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处理数据。以P

2 结果

2.1 调查结果。1258人中男性659例、女性599例,检查出肠道寄生虫感染者共26例(2.1%,26/1258),其中男性18例(2.7%,18/659),女性7例(1.2%,7/599),男性的肠道寄生虫感染率要高于女性(P

2.2 影响因素。影响人体肠道寄生虫感染的因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社会因素以及个体因素。具体而言:①自然因素:自然因素对于人体肠道寄生虫感染而言比较重要,尤其是对于蛔虫、鞭虫、钩虫等土源性线虫感染而言,自然因素的影响尤为突出。土源性线虫的生长和发育需要合适的土壤含氧量、湿度、温度等外界自然条件,所以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肠道寄生虫感染率要高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除此之外,环境污染导致的水源和蔬菜水果污染也是导致肠道寄生虫感染的主要因素。②社会因素:肠道寄生虫的危害不单纯局限在对人体健康方面,对于该区域的经济发展也会严重的损失。社会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状况是影响肠道寄生虫的两个重要社会因素。首先,社会发展水平主要包括社会保障情况、经济结构形式、社会就业状况、人力资源状况、社会福利状况等,本研究显示,钩虫、蛔虫、结肠内阿米巴以及溶组织内米巴的感染均和上述各个方面存在联系。其次,钩虫、蛔虫以及鞭虫等感染的发生几率和该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密切关系,具体而言,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则钩虫、蛔虫以及鞭虫等感染的发生几率便越低。③个体因素:对于肠道寄生虫的感染发生率而言,个体因素往往在更大程度上发挥了影响作用乃至发挥了决定作用。一般而言,饮食习惯、个人卫生情况、粪便管理与厕所改建情况以及预防知识认知程度等个体因素是影响肠道寄生虫感染的四个重要方面。

3 讨论

3.1 控制建议。①政府重视、支持肠道寄生虫病防治肠道寄生虫感染普遍,流行面广,防治任务艰巨。因此应首先争取各级政府的鼎力支持,加大人、财、物的投入,确保防治措施的实施。②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是提高全民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健康教育和卫生知识宣传,使人们特别是儿童知道肠道寄生虫是经口感染人体的,如食入被感染期虫卵污染的蔬菜、瓜果等均可被感染。并养成饭前、便后、劳动之后或手部脏了要洗手的习惯。洗手最好用流动清水、香(肥)皂涂抹、双手反复揉搓,特别注意指甲下和指缝间,冲洗干净用专用毛巾擦拭。要勤剪指甲,勤换内裤,常晒被褥,每晚睡前洗净屁股。③改善环境卫生。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步改善住房条件,积极实施改厕、改水和沼气工程,通过粪便无害化处理,控制肠道寄生虫病传播。④药物防治。定期服药驱虫,特别是集体驱虫是控制肠道寄生虫感染的重要措施。常用广谱驱虫药物为复方甲苯咪唑(每片含甲苯咪唑100mg,左旋咪唑25mg)和阿苯达唑(肠虫清)。

3.2 结束语。本文介绍了人体肠道寄生虫感染的相关因素,给出了控制人体肠道寄生虫感染几点建议。本文认为,改善环境卫生、政府重视并支持肠道寄生虫病防治、积极开展健康教育以及合理进行药物防治是有效控制人体肠道寄生虫感染的途径和方法。

参考文献

[1] 丁桂生.南通市肠道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现状[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08,(09):144-145

肠道传染病防治知识范文4

关键词:手足口病;预防;控制

【中图分类号】R72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0-0069-01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鉴于该病的传染性强,发病率高等特点,下面谈谈有关手足口病的预防和控制。

1手足口病概述

手足口病流行无明显的地区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冬季的发病较为少见。该病流行期间,可发生幼儿园和托儿所集体感染和家庭聚集发病现象。肠道病毒传染性强、隐性感染比例大、传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快,在短时间内可造成较大范围的流行,疫情控制难度大。

人是肠道病毒唯一宿主,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手足口病的传染源。肠道病毒主要经口或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经接触病人皮肤、粘膜泡疹液而感染。是否可经水或食物传播尚不明确。发病前数天,感染者咽部与粪便就可检出病毒,通常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病人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及其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床上用品、内衣以及医疗器具等均可造成手足口病传播。人对肠道病毒普遍易感,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后均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持续时间尚不明确。病毒的各型间无交叉免疫。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但以小于三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2手足口病防控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

2.1多数传染源难以控制。手足口病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手足口病的传染源,在流行过程中隐性感染者比显性发病者多百倍以上。轻型患儿家长往往忽视就诊和治疗采取隔离措施。这些均使手足口病传染源难以控制。

2.2健康教育宣传较少。现有的预防措施中,虽对于儿童家长和幼托机构均有明确的建议,但相关的健康教育形式不够生动,宣传力度不足,使得家长和老师对手足口病的相关知识认识不够。调查发现,大多数家长以及少数幼托机构和学校人员对手足口病了解不深,式有不必要的恐慌心理,或对病情掉以轻心,或对预防控制措施不甚了解,甚至发现有学校有关闭门窗,采取浓醋熏蒸消毒的现象。

2.3监管力度不够。由于疾控部门对幼托机构及学校的监管权力有限,尽管已提出防控措施建议,但部分单位未重视,使得晨检登记管理不规范,晨检工作流于形式,消毒程序也欠规范。

2.4未开设独立的手足口病诊疗区域。许多地方的医院均未开设专门的手足口病诊区。医院尤其是大型医院,由于儿科就诊人数相对较多,加之陪护人员也多,极易造成手足口病在医院内的交叉感染。

3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措施

3.1针对手足口病传染源的不同,进行防控教育,提高防控意识:通过不同形式的健康教育,提高社区人群对传染源的认识和鉴别,特别是提醒小学、幼儿园老师及家长及时发现传染源,及时隔离治疗传染源。这在手足口病防治: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向幼儿家长、托幼机构、中小学的教师介绍手足口病的防控知识和措施,使他们了解熟悉,并不断强化对儿童集中场所的依法管理,是卫生人员的应尽义务。

3.1.1对于个人的预防教育措施。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手足口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居家治疗的儿童,不要接触其他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

3.1.2对于托幼机构及小学等集体单位的预防控制教育措施。手足口病流行季节,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进行清扫或消毒工作时,工作人员应穿戴手套。清洗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每日对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的习惯;每日进行晨检,发现可疑患儿时,要对患儿采取及时送诊、居家休息的措施;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

3.2医疗机构的预防控制措施

3.2.1加强预检和分诊工作。疾病流行期间,医院应实行预检分诊,并专辟诊室接诊疑似手足口病人,引导发热出疹患儿到专门诊室就诊,候诊及就诊等区域应增加清洁消毒频次,室内清扫时应采用湿式清洁方式;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每一位病人后,均应认真洗手或对双手消毒;诊疗、护理病人过程中所使用的非一次性的仪器、物品等要擦拭消毒;同一间病房内不应收治其他非肠道病毒感染的患儿。重症患儿应单独隔离治疗;对住院患儿使用过的病床及桌椅等设施和物品必须消毒后才能继续使用;患儿的呼吸道分泌物和粪便及其污染的物品要进行消毒处理;医疗机构发现手足口患者增多或肠道病毒感染相关死亡病例时,要立即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和疾控机构报告。

3.2.2及时进行日常监测与报告。手足口病的检测工作要加强,要分析疫情并将防御手段及时制定出来。要检测出EV71病毒流行病原的型别,把病毒基因、致命性的主要关系的主要关系区分清楚,掌握手足口病的预防手段。要根据《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的要求,对其网络报道要在一日以内做好。若爆发流行疾病,应依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和其他相关要求,向全社会及时发出信息报告。

3.2.3做好专业人员培训和考核工作。各地应对医疗机构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专业人员进行手足口病防治技术培训。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依法开展对辖区内医疗机构手足口病防治工作的指导和考核。

4结束语

防重于治,防控部门要从健康教育的角度去提高人们对手足口病的防控意识,及时了解手足口病的疫情或发病动态,做到早发现、早防控、早治疗,就能够取控制好该病的发病疫情,将危险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张立群.手足口病病因及防治 [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10年05期

[2]杜玮.手足口病的防治[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11年05期

肠道传染病防治知识范文5

关键词 感染性腹泻 预防 护理

腹泻是临床上消化系统疾病最常见的症状,引起腹泻的原因较多,胃肠、胰腺及胆囊等系统的疾病均可引起腹泻。因感染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腹泻称为感染性腹泻,其属于一种由多因素引起、多病原体感染的肠道传染病,严重影响机体的健康[1]。临床工作中,在积极对症治疗的同时,预防和护理方面的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探讨感染性腹泻的预防及护理的相关情况。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09年11月~2011年11月收治感染性腹泻患者71例,所有研究对象均符合感染性腹泻的诊断标准。其中男33例,女38例;26例患者为急性腹泻,45例患者为慢性腹泻;病程为0.5天~5个月。

方法:①详细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2]:脱水的表现,如精神烦躁或萎靡不振;休克的表现,如四肢发冷,伴有冷汗,精神极度萎靡,脉搏细数,面色发灰或皮肤发花,尿量少;低钾血症,如肌肉无力、心律失常、腹胀或肠鸣音减弱。此外还应监测患者的大小便情况及其他伴随症状。②饮食护理:慢性腹泻患者的病程较长,常常反复发作,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均受影响,体内热能消耗较多,此时应给予患者高热量-高蛋白饮食,避免增加患者的肠道负担,从少量开始,逐渐增加。应给患者进食低渣饮食,减少粪便量,还应祛除机械性和其他刺激,尽量减少胃肠道的蠕动。③用药护理[3]:患者应严格遵医嘱,定时定量使用治疗药物,在治疗的过程中,应观察所用药物的不良反应。④肛周皮肤护理:患者排便次数较多,周围皮肤经常收到粪便的刺激而容易出现糜烂或感染,患者在排便后尽量使用软纸擦拭,并清洗周围,保持其清洁干燥,还可在周围涂抹凡士林或抗菌药物软膏,预防感染。⑤心理护理:慢性腹泻患者经常出现焦虑、烦躁等负性情绪,应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护理人员需耐心、细致地鼓励、开导患者,使患者积极地配合诊疗。

疗效判断标准:根据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的标准来评定疗效[4]。①显效:经过药物等治疗72小时内,每天排便次数≤3次,粪便形状恢复正常,患者的全身症状完全消失;②有效:经治疗72小时内,每天排便次数≤4次,粪便水分明显减少,形状好转,伴随的全身症状明显改善;③无效:治疗72小时无明显好转,或加重。其中显效和有效的总例数为总有效。

结 果

经过药物等治疗72小时后,对患者的疗效进行评价,其中治愈31例,显效39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5%。对于显效和无效病例,经过及时调整治疗用药,均痊愈出院。

讨 论

目前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可引起腹泻的病原体有几十种,细菌和病毒感染者为主,因环境、生产生活方式各地均有不同,引发腹泻的病原体种类也各有不同。细菌性食物中毒、细菌性痢疾、病毒性肠炎、霍乱、大肠杆菌性肠炎、难辨梭状芽孢杆菌肠炎、寄生虫感染等疾病是引起急性腹泻的常见原因[5]。病原体引起腹泻的机制包括释放的毒素引起肠黏膜分泌黏液量增加,肠黏膜被细胞毒破坏,或直接导致肠黏膜的微绒毛萎缩。

临床上,感染性腹泻包括炎症性和分泌性腹泻。病原体侵袭上皮细胞,引起炎症所致的腹泻称为炎症性腹泻,患者常伴有发热,黏液便或黏液血便,镜检可见红白细胞较多,细菌性痢疾、侵袭性大肠杆菌肠炎、肠出血性大肠杆菌肠炎、弯曲菌肠炎、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肠炎等所致的腹泻,均属于炎症性腹泻[6]。病原体或其产物作用于肠上皮细胞,引起肠液分泌增多和(或)吸收障碍而导致的腹泻为分泌性腹泻,患者体温多正常,稀便或水样便,镜检无细胞,或可见少量红白细胞,霍乱、肠产毒性大肠杆菌肠炎、致泻性弧菌肠炎、非O1/非O139霍乱弧菌肠炎、轮状病毒肠炎、隐孢子虫肠炎、常以食物中毒形式出现的腊样芽胞杆菌腹泻、金黄色葡萄球菌腹泻所致的腹泻,均属于分泌性腹泻。

感染性腹泻的预防主要包括以下方面:①加强宣传教育:进行卫生常识的普及教育,提高人们的自身防护能力,指导人们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做到饭前、便后洗手,不吃不洁食物,生吃瓜果、蔬菜要洗净,严禁生食海产品等。②管好传染源:医院、门诊部要设立腹泻病专科门诊,对感染性腹泻患者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对从事饮食服务、幼儿保教和饮水管理工作的人员要定期为他们做体检,防止慢性患者或病原携带者从事公众服务性工作。③切断传播途径:要做好“三管一灭”,即管好水、管好饮食、管好粪便,消灭苍蝇。防止“病从口入”,注意手的卫生,养成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手要洗净。安全卫生用水,不喝生水,生活中应时刻防止饮用水被污染。食品卫生是重点,食物要生熟分开,避免交叉污染;吃剩的食物应及时储存在冰箱内,且储存时间不宜过长;隔餐食品食用前要加热,以热透为准;一些易带致病菌的食物,如螺、贝壳、螃蟹等水、海产品,食用时要煮熟蒸透,同时吃蒜以助杀菌。生吃瓜果、蔬菜一定要洗净;注意防蝇、灭蟑;避免与腹泻患者密切接触,特别是不要共用餐饮用具;改善水供应的公共卫生措施和环境卫生设备对控制大多数肠道感染是重要的。④要保护易感人群:特别是老人和孩子。统计显示,感染性腹泻是5岁以下儿童死因之一,老年人患感染性腹泻也往往病症凶险。在特殊季节对老人和孩子可采取预防性服药等措施,有条件的可进行预防接种,如轮状病毒疫苗可有效预防轮状病毒性腹泻。同时,要加强身体锻炼,提高机体免疫力[7]。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对感染性腹泻患者在治疗的同时,加强护理可以提高治疗有效率,且平时要注意宣传预防知识以降低该疾病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聂青和.感染性腹泻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3-4.

2 陈丽林.感染性腹泻的护理[J].华夏医学,2007,20(5):968.

3 冯月文.感染性腹泻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4(6):820.

4 方鹤松,魏承毓,段恕诚,等.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8,13(6):381-384.

5 郑梅.浅谈感染性腹泻[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4(20):2715.

肠道传染病防治知识范文6

[关键词]霍乱防治;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霍乱是一种烈性肠道传染病,近年来在全国的发病有上升趋势。2002~2004年,双流县连续3年发生了7起霍乱疫情,造成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近800万元,严重影响了投资软环境。2005年在全县90多万人口中全面实施健康教育,提高了全县各类人员霍乱防治知识知晓水平,降低了肠道传染病发病率,霍乱疫情零发生的效果,减少了政府在霍乱防治中的经费投入。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现场调查人数为474人。健康教育实施前358人,其中镇村社干部154人、镇村医生104人、流动厨师50人、农村居民50人;健康教育实施后调查116人,其中镇村社干部17人、镇村医生35人、流动厨师14人、农村居民50人。

1.2方法采用现场填写问卷方法了解健康教育实施前后各类人员霍乱防治知识知晓率(正确率)情况,问卷调查由专业人员指导完成;查阅档案资料获得2002~2005年肠道传染病和食物中毒资料。

1.3措施制定霍乱防治健康教育实施方案、采用多种传播方式,分步骤分阶段对全县各镇村社干部、镇村医生、流动厨师、农村居民等人员分别进行霍乱防治知识的健康教育,提高各类人员防病知识知晓程度。具体措施有:举办培训讲座、张贴防病标语、广播宣传、街头咨询、印发入户资料、其他形式等。

1.4评价指标效应评价指标:卫生知识知晓率(正确率);结局评价指标:霍乱发病率,肠道传染病发病率、食物中毒发生率等[1]。

2结果

2.1健康教育实施前本底情况

2002~2004年,双流县26个镇先后有6个镇分别发生了霍乱疫情,在公共卫生应急事件处理中,部分镇村社干部和镇医生参与了本镇霍乱防治工作,部分农村居民接受了应急性的宣传教育知识。

2.2健康教育传播方式及效果

2.2.1讲座:对26个镇举办健康教育培训讲座共76次,培训镇村社干部4189人、镇村医生498人、流动厨师478人,培训率均达到90%以上。

2.2.2标语:26个镇书写并张贴村村通标语5~30条/镇,布标及墙标共计2130幅。

2.2.3广播:覆盖13个镇128个村,每日早、中、晚3次播出,连续1月。累计播放次数达到5000次以上。

2.2.4咨询:各镇在4~11月期间每月1次,逢场(赶集)设点,由专业人员提供现场咨询。累计咨询次数200余次,人数30000余人次。

2.2.5传单:印发霍乱防治宣传资料30余万份,由县到镇、镇到村、村到社、社到户,传单入户率100%。

2.2.6其他传播形式:宣传专栏、宣传车、展板、知识竞赛等。

2.2.7干预措施:分别于5、7、9月3次采用技术督查,2次情况通报等干预措施,考核并指导各镇全面落实健康教育工作目标的情况。

2.3健康教育实施前后各类人员知晓的变化情况

表1健康教育实施前后镇村社干部知晓率(正确率)%比较[2]

问题实施前(n=154)实施后(n=17)

是否听说过霍乱?98.70100.00*

是否参加霍乱防治知识培训?53.25100.00*

霍乱为法定传染病的哪类?88.9694.12*

霍乱的传播方式?90.91100.00*

霍乱的疾病表现为?70.5986.36*

防止霍乱的方法有?93.51100.00*

防治工作牵头单位是?31.8258.82*

农村群宴管理的关键是?64.7185.06*

注:*P<0.01[3]

表2健康教育实施前后镇村医生知晓率(正确率)%比较

问题实施前(n=104)实施后(n=35)

是否听说过霍乱?86.54100.00*

是否接受霍乱防治知识培训?87.50100.00*

我国霍乱的流行高峰是什么时候80.77100.00*

霍乱的传染源包括?91.35100.00*

传播途径是?95.19100.00*

霍乱的典型症状是?89.42100.00*

法定报告时限城镇\农村各是多少?27.88100.00*

如果发现疑似或确诊病人,应向?报告51.92100.00*

治疗霍乱的主要措施是?69.23100.00*

注:*P<0.01

表3健康教育实施前后流动厨师知晓率(正确率)%的比较

问题实施前(n=50)实施后(n=14)

是否听说过霍乱?70.00100.00*

当你有胃肠道症状时,认为是否可办宴席?98.00100.00*

承办宴席应提供的设施有?84.0092.86*

最常造成食物交差污染的原因有?78.0092.86*

食物彻底加热应达到的温度是?56.0085.71*

未及时食用的熟食应保存的温度?56.0078.57*

化学消毒餐具时,药水配置要求是?44.00100.00*

注:*P<0.01

表4健康教育实施前后农村居民知晓率(正确率)%的比较

问题实施前(n=50)实施后(n=50)

是否听说过霍乱?27.40100.00*

良好的个人饮食卫生习惯内容包括?52.0076.00*

我国霍乱的流行高峰是什么时候86.0090.00*

如果得了霍乱,会有哪些表现?64.0080.00*

霍乱是怎么传播的?46.0088.00*

哪些方法可以预防霍乱?60.0080.00*

是否知道政府关于办宴申报制度?78.0094.00*

是否知道厨师和帮工要办健康证?70.0096.00*

若自家要办宴席,是否愿主动报告?84.0096.00*

注:*P<0.01

2.4健康教育实施后霍乱发病情况

实施健康教育工作期间(3~11月),未出现霍乱疫情。同时,肠道传染病发生率下降到2002~2005年最低水平;集体就餐引起的食物中毒起数较去年同期减少50%。

表52002~2005年双流县肠道传染病及食物中毒发病情况表

年限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

肠道传染病发病率(/10万)7.948.6810.484.92

食物中毒起数(起)19232010

2.5健康教育实施后成本-效益分析

表62002~2005年双流县霍乱防治经费损失情况表(单位:元)

项目支出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

直接损失12838.7026765.5433778.68100000.00

间接损失4224688.701093929.742508090.68324194.00

合计4237527.401120695.282541869.36424194.00

2002~2004年,全县由于霍乱疫情导致经济损失共计790余万元,估算2005年用于扑灭疫情需要经费415.11万元。2005年实施健康教育,共投入经费42.41万元,净效益372.70万元,为总投入的9.8倍,直接投入的15.4倍。

3.讨论

健康教育是一项投资少、产出高、效益大的保健措施[5]。双流县2005年共投入健康教育经费42.41万元,通过采取多种健康教育传播途径,在全县26个镇90万人口中开展了全面、广泛、扎实、卓有成效的健康教育工作,提高了干部、镇村医生、流动厨师、农村居民霍乱防治知识知晓水平,达到了2005年双流县霍乱疫情0发生的显著效果,为政府减少霍乱防治经费372.7万元。同时霍乱防治健康教育的实施,降低了其他肠道传染病的发病率,减少了食物中毒的起数,实现了健康教育作为霍乱防治策略的最有效性。

将霍乱防治健康教育纳入政府目标管理是保证健康教育实施效果的有效手段。健康教育是一项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和教育活动。在双流县开展霍乱防治健康教育活动中,县政府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将2005年健康教育工作纳入镇政府年度考核的目标中,建立了基层健康教育网络,落实了基层健康教育兼职人员,能够让镇村社干部、镇村医生、流动厨师明确应承担的霍乱防治的责任,使霍乱防治的相关资料够迅速从县、镇、村、社,发放到每一农户。成立督查组[5],确保了健康教育实施前、中、后整个过程中技术工作的工作质量。

健康教育传播途径多种多样,因地制宜是关键。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可采用口头传播及文字传播等耗费少的传播途径,如举办培训班、宣传资料入户、设置专栏、刷固定标语、有线广播等;对经济条件许可的城镇社区,可采用以电子媒介为主的传播方式如电视专题讲座、VCD播放,以及播放电影或张贴壁报、挂横幅标语、文娱活动等视听效果好的形式进行。笔者认为,能被各类人员接受并掌握知识要点的传播途径就是最好的健康教育传播途径;在人际传播过程中要注意传者和受者的互动交流,可将受者曾经经历或身边发生的典型事件作为例子进行讲解,以保证良好的传播效果。

健康教育作为卫生保健的战略措施,可作为各种传染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措施中的第一策略,特别是近年来发病率迅速上升的血吸虫病、结核病、艾滋病等重点传染病以及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分病种对重点地区、重点人群,开展形式不同的健康教育活动,同样能达到显著的防病效果。

在实际工作中,健康教育的收益一般只体现了社会效益,而社会效益的价值却是无法计量的。笔者认为,在运用健康教育方法开展基层一般疾病的控制中,因无简单易行的计算公式来评价健康教育的实施在个体、家庭、社会防病工作中产生的经济价值量,是影响健康教育措施在基层行政部门得到重视并大力推广的主要原因。健康教育工作者有必要研究制定简单适合的、快速地、能够量化地评价健康教育效益的计算公式或方法,从而及时地向各级部门宣传健康教育的有效性,争取社会各界广泛的支持与资金投入,以推动健康教育事业的建设与发展,促进疾病预防控制事业的建设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马骁.健康教育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11.

[2]黄全星等.泉州市部分大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评估[J].中国健康教育2006.22(4):263-265.

[3]杨树勤.卫生统计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69.

[4]朱兴文.霍乱防治试点县的健康教育工作.中国健康教育.2000V16N7395

肠道传染病防治知识范文7

关键词:家禽;耐药性;大肠杆菌病;药物治疗

0 引言

在我国,家禽大肠杆菌的耐药性调查较多,而且出于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大多省份出现了自行调研、某些生物技术公司的调研等,通过公布的结果分析,在京津冀地区、四川、江苏、东北一带、广东等各个城市与区域存在约占80%以上的抗菌药物,对大肠杆菌产生了耐药性,因此,在相关政策的推动下也淘汰了诸多药品,然而由于兽药市场的混乱、二重与三重类的耐药菌株的逐渐上升等,也进一步推动了人们对整个市场的关注。所以,应该增加研究与分析,提高改善能力。以下就对主题展开具体说明。

1 概述

目前,在我国政府大力推动畜牧业发展的情况下,养殖规模得到了极大的推动,无论在养殖的规模、水平上均有所提升;用药习惯也随之发生了极大的变动;从一般的调研结果来看,在不同的城市或地区,大肠杆菌的耐药性也表现出不同的差异。比如,在山东、广东地区,鸡养殖规模化较早,因而耐药性相对较强;另一方面,新药治疗的效果也并不是完全的优于旧药,所以,整个市场的情况表明,家禽大肠杆菌耐药性的问题比较严重,而且,从调研可以看出其具备相当的复杂性。

2 临床症状分析

首先,在新的时期,耐药性大肠杆菌多发,变异株出现,共同导致了诸多新症状。比如:以生产周期方面分析,此类病症的范围越来越大,而且,在类型上大多研究者意见相左,如小肠球虫病、肠炎、腹膜型大肠杆菌病、支原体病与大肠杆菌的混合感染、禽流感等。在本次研究中,由于误诊多发生于霉菌素感染,可以将其定义为禽菌毒素综合症。

其次,从症状方面看,集中于排饲料便、色黄、有肠黏膜、状如胡萝卜、食量下降等;通常认为是小肠球虫病继发型肠炎,给予治疗后,有效果,但易出现反复发作,彻底性差。

另一种症状表殃为尿酸盐呈黄色,正常情况下呈纯白色;当禽类病情严重时,则会出现糊状、泄殖腔附近粘有粪便,为黄糊状,伴有呼吸道症状。治疗中以支原体感染进行处理,效果不佳。

另外,从呼吸道症状方面分析,存在咳嗽、声音嘶哑、易出现打喷、噎食;从解剖方面看,气囊浑浊,有增厚现象,内有干酪物,呈黄色,此时,其呼吸转型是以胸式转向腹式;因此,可以判定其肠系膜存在气泡,应用腹膜型大肠杆菌病治疗,效果不明显。

其它症状如熄灯后,夜有声传出,似猫叫,应用呼吸道药物、大肠杆菌类药物均无效果;当出现含食量突降,鸡类产蛋量下降、蛋壳呈白、软蛋少时,也表现有黄稀便,有时会造成死亡,从解剖看,全身存在出血点、眼睑、下腭有肿胀现象。多在夏秋季节多发,通常按照新城疫、禽流感进行处理,但由于接种疫苗存在不谨慎的问题,多会造成死亡率的上升。

从注意事项方面看,需要进行区别的是,鸡新城疫的流行特点分布于全年,在初春、秋冬季节交替过程,易多发;从传染方面看,病死鸡是基础性的传染源,当正常状况下,健康鸡接触到病死鸡的粪便、排泄物、分泌物、尸体、同饲料或共水源时,即会进一步通过呼吸道、眼结膜、消化道感染而引起病发;所以,从治疗后的死亡结果可以判定其并非此类疾病。

3 治疗药物

1、综合规划展开治疗

首先,对大肠杆菌类疾病进行分类汇总、症状对应性区别与分辨,可以透过现代化的数据库分析法来达到对这方面问题的细化;重点在于对于各种治疗案例的分析,以便增加经验与防治效果;另一方面,应该将理论、实践进行互动与修正,以此提高对各类疾病的全面、真实的认知,提升鉴定水平。

其次,在家禽养殖行业内掀起正确的针对大肠杆菌疾病的预防知识宣传,使更多的业内与业外人士获得治疗方法与手段,在疾病发生的第一时间,做好隔离、预防、用药、消毒等的同步性,以此将传染控制在萌芽阶段;尤其是根据相关治疗进行传染性与非传染性的区分,减少可能造成的恐慌。

第三,构建大肠杆菌的防治机制,通过一系列规定、制度,构建起一个具备从认知、了解、预防、诊治、检查等到安全保障的完善机制,从而提升现代养殖场在疾病诊治方面的水平,从而形成系统性的诊治方案与模式。

2、药物治疗

首先,优选三代头孢类药物,一般以10到15mg/kg水为准;针对胸腔感染、腹腔感染、全身感染分别选取不同的药物,针对性的如对应的头孢噻呋钠、多黏菌素,头孢哌酮、左旋氧氟沙星,头孢曲松钠等。具体如下表1所示。

其次,用药原则方面有三大点需要注意,分别是用药时间、饮水量、水温;在用药时间方面,最好选择早晨,以6到8点为宜,因为在此时,大肠杆菌的细胞壁处于薄弱时,因此,根据这个原则分析,可以更好的使药物发挥更大的效力;从饮水量方面看,若按照全天时间计,则应该选择一天的1/5、1/6为宜,因为在这种情况下,通过集中制药的效果比较明显;从水温方面分析,则应该选择的温度宜取25度到30度范围,因为在这种温度下药物的溶解比较好,所以,吸收也相对能有所增加。

4 结束语

总之,在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也应该看到近年来各种新型技术与管理方法的应用,比如,一些大型的养鸡场已经出现了新的管理模式,也实现了现代化的养殖分工等,但是,相对于较小范围的中型或者农村养殖户来讲,这种大规模的资金成本投入还是有一定的困难,加上在技术专业方面的知识欠缺,也是导致其未采用这种现代化发展之路的因素之一,所以,在家禽养殖以及相关疾病的预防与治疗,需要从总体上进行科学考量,以便通过现代、科学、有效、细致、集中等管理措施与方法全面改善养殖行业的现状,将其带入到一个更新的层次或养殖水平。

参考文献:

肠道传染病防治知识范文8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引起的一种常见的传染病,是由柯萨奇病毒A16及E71型肠病毒等肠病毒感染后引起的皮肤粘膜损害,单纯的EV71型肠道病毒感染,如没有手足口皮肤表现,不能诊断为手足口病。手足口病的患儿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多发生于3岁以下的婴幼儿,手足口病的潜伏期为2-7天,一般病程较短,多于1周左右愈合,很少复发。临床表现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诊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病并发呼吸道感染、肺水肿、病毒性脑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可导致死亡。2011年1月-12月来我院患手足口病的儿童日渐增多,期间因皮诊来儿科就诊儿童200余例,其中确诊为手足口病的患儿达50余例,输液治疗的患儿75例,经过我们精诊治与护理未发生严重并发症。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选择所有陪同患儿前来就诊和咨询的家长为宣教对象,重点对象是留在手足口病隔离门诊输液观察和回家居家隔离观察的患儿家长。

2 方法:宣传地点选择手足口病门诊,儿科门诊、隔离病房、皮肤科门诊、门诊输液等相关科室,健康教育方法如下:(1)现场答疑。在门诊分诊台和手足口病门诊设咨询处,由深资专家和家长面对面交谈,耐心细致地解答家长的疑问。(2)讲解相关疾病知识,利用各种场所各个时间段,向患儿家属讲解疾病的病因,传染源、传播徒径。病情的自我观察判断,皮肤口腔疱疹的护理,消毒隔离方法等疾病相关知识,加强对疾病的认识,正确看待疾病,消除恐惧心理,详细收集手足口病的方面资料,配图片介绍,及时赠阅疾病宣传资料,以手足口病为主,包括导医台、分诊台、儿科、皮肤科等相关科室。尤其是前来儿科门诊就医的患儿家长及其他陪护家属。(3)在治疗和护理过程中,严格做好各种消毒隔离工作,主要传播途径为经口传播,是有效控制该病传播保护易感人群的重要因素。通常安置在传染病区隔离病室中,保持病室通风、消毒。避免与其它患儿接触,护理人员要严格消毒双手,防止交叉感染。患者的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及其污染的手、毛巾、手绢、嗽口杯、玩具、食具、奶具、床上用品、内衣及医疗器具等均可造成传播,用含氯消毒液浸泡消毒处理。对患儿及密切接触者隔离7-10天,体温恢复正常皮诊基本消退,水疱结痂脱落解除隔离。住院患儿的床单位应该用紫外线照射一小时/天,再用500毫克/升健之素擦试。(4)保持口腔清洁,饭前后用生理盐水漱口或用生理盐水轻轻擦试口腔以免感染。宜清淡,禁油腻,腥臊辛椒食品,以免损伤脾胃,易进高蛋白、高维生素、营养丰富、易消化的半流食或流食。可口服复合维生素,辅以雾化吸入以减轻疼痛,促使糜烂早日愈合,预防细菌继发感染。(5)皮诊的护理:患儿的衣服、被褥要清洁,衣着应该舒适、柔软,经常换。剪短患儿指甲,必要时包裹患儿双手,防止抓破皮疹。臀部有皮疹的婴儿,应随时清理患儿大小便,保持臀部清洁干燥。手足部皮疹初期可涂炉甘石洗剂,待有疱疹形成或疱疹破溃时可涂0.5%碘伏,注意保持皮肤清洁,防止感染,如有感染需用抗生素及镇静止痒剂等。(6)病情观察及对症处理。小儿手足口病一般为低热或中度发热,无需特殊处理,可让患儿多饮水,如体温超过38.5?C,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退热剂。对于体温在37.5~38.5°C的患儿,给于散热、多喝温水、洗温水浴等物理降温;38.5°C以上的患儿,给于退热栓等小儿退热药。由于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也具有侵害脑和心脏的特性,可引起脑膜炎、心肌炎等并发症,故家长应严密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发现高热、剧烈头痛、呕吐、面色苍白、哭闹不安或嗜睡时应该立即到医院就诊。(7)加强预防。加强环境及儿童个人卫生,是预防感染手足口病的关键。春夏是肠道病毒感染容易发生的季节,要注意环境、个人卫生,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儿,尽量不要带患儿去人群密集场所。哺乳的母亲要勤洗澡、勤换衣服,喂奶前要清洗。患儿与家长和老师接触前也要洗手。最关键的是要培养孩子食前便后洗手的习惯,世界患者安全联盟今年提出的口号是“清洁卫生更安全”,并特别关心手卫生问题,因此洗手是降低感染和做好自身防护最简单和最重量的方法。患儿有的衣物等要经常在日光下晾晒。应该注意婴幼儿的营养、休息,防止其过度疲劳。家长、托幼机构、小学等儿童聚集单位,应该每日晨检, 发现患儿有出现发烧、皮疹等症状,应该尽快督促家长带孩子到医院就诊。

肠道传染病防治知识范文9

[论文关键词] 肠球菌;感染; 护理

[论文摘要] 目的:了解肠球菌感染状况,分析其临床特点,总结护理经验。方法:总结65例肠球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加强无菌操作,做好基础护理工作,及时确诊并选用敏感的抗菌药物,加强支持治疗,重视心理护理,加强细菌学监测和医院感染知识宣教。结果:多数肠球菌感染患者具有感染背景因素,63例治愈出院,2例死于原发基础疾病。结论:肠球菌感染是医院感染的重要原因,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合理使用抗生素,严格消毒隔离,加强护理管理,有助于减少感染发生和有效控制感染。

肠球菌属是人肠道的正常菌群,仅次于大肠菌群,属条件致病菌,临床感染病例较少,但在一定条件下可引起感染,尤其是近年来临床上侵入性诊断和治疗操作增多,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或大量滥用抗生素现象增多,肠球菌感染明显增多,并呈逐年增长趋势,而且多半属于医院内感染,是目前医院感染的重要致病菌之一,约占医院感染的12%,死亡率21.0%~27.5%,是患者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1]。患者主要是老人、年幼者。肠球菌对多种抗生素具有固有的多重耐药性或诱导耐药特点,耐药菌株日益增多,甚至出现耐万古霉素肠球菌菌株,对临床治疗和护理肠球菌感染提出新的考验。我们总结了本院2006~2007年65例肠球菌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 感染一般情况

我院门诊部2006~2007年共诊断肠球菌感染65例;男性41例,女性24例;其中,年龄≤14岁37例,15~60岁13例,年龄>60岁15例;感染部位:呼吸道9例,消化道10例,泌尿道14例,皮肤、创口11例,血液17例,心血管4例;原发感染27例,继发感染38例;肠球菌分类:粪肠球菌40例,屎肠球菌17例,鸟肠球菌3例,鸡肠球菌3例,坚韧肠球菌1例,酪黄肠球菌1例;发热54例。

1.2感染背景

长期大剂量使用多种抗生素21例,有糖尿病、慢性肺病史、心脑血管等病史20例,吸痰16例,吸氧14例,雾化吸入12例,有气管插管史10例,导管引流8例,意识障碍8例,使用免疫抑制剂2例。

1.3临床转归

65例肠球菌感染患者中,63例痊愈出院,2例死于原发疾病,1例为肝癌,另1例为慢性肺阻塞性疾病,平均住院日14.2 d。

2护理措施

2.1 加强无菌技术操作,严格执行消毒措施

肠球菌是人体肠道第二多的正常菌群,人体内大量存在,各种侵入性医疗诊断或治疗措施都可以导致发病,并可以通过周围环境及其人员接触在患者间进行传播,而且耐药基因易于在同种和不同种类的细菌间传播[1],如肠球菌可将糖肽类耐药性传递给其他毒性更强的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增加治疗难度,因此在日常临床工作中强化洗手观念,给病人做气道护理、口腔护理、吸痰、更换气管内套管等各项治疗护理操作时,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操作要轻柔、熟练、准确、避免黏膜损伤,遵循先未感染病人后感染病人的原则[3]。对医疗器械或用物如呼吸机管道、湿化器、吸痰器等必须进行严格消毒,尽量减少侵入性操作,减少继发感染的机会。保持病室清洁卫生,阳光充足、空气清新,卧床休息保持安静,室温18~20℃,湿度55%~66%,定时消毒、通风,避免太多人员走动、探视以避免医源性感染,防交叉感染。对肠球菌感染患者要给予必要的隔离,接触患者后应当立即用消毒液仔细洗手,患者使用的物品应定期消毒,病房定时用紫外线照射消毒,确保空气质量,使用的消毒液要定期监测及时更换,并做好消毒记录。

2.2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做好基础护理

监督执行各项医嘱,按时检测呼吸、脉搏、血压、体温和意识状态,详细询问症状,掌握病情变化,监督患者按时服药;肺部感染者鼓励和帮助患者排痰,可根据情况适当使用氧气雾化或超声雾化吸入;做好皮肤护理,定期为患者翻身,变换体位,仔细检查有无皮肤破损、红肿,防止皮肤感染,创面感染患者要及时更换敷料,保持创面的洁净;及时更换衣裤被单,做好口腔护理。

转贴于

2.3及时确诊并选用敏感的抗菌药物

为明确诊断应及时送检细菌培养并做细菌敏感试验,根据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正确选择敏感抗生素是治疗关键,应遵医嘱、足量、有效使用抗菌药物;根据药物的代谢动力特点及半衰期的时间,分次使用抗生素,用药过程中注意滴速适宜,滴速控制在40~50滴/min。

2.4加强支持治疗

肠球菌感染者往往是年老体弱,婴幼儿,或长期患慢性疾病,使用免疫抑制剂者,患者免疫力差,抵抗力低下,必要的营养支持对于增强患者免疫力、提高机体抵御肠球菌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饮食可根据患者的病情适当给以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水分丰富易消化的食物,并根据患者机体状况可适当输注新鲜血浆、清蛋白、氨基酸、脂肪乳等成分加强支持治疗。

2.5 重视心理护理

感染患者由于长期自身基础病痛和因感染所导致的机体痛苦,多数患者属继发医院感染,病程长,治疗效果欠佳,加之有的患者存在诸多其他原因,多数患者情绪不佳,心理失衡,甚至悲观厌世,针对这些情况我们除了积极实施必要的护理措施以减轻患者身体上的痛苦外,还需与患者进行必要的语言交流,减轻其心理负担,调整心态,有助于促使他们早日康复[3]。

2.6 加强细菌学监测和医院感染知识宣教

医院应定期对全体医护人员进行医院内感染知识宣教和考核,引起医务人员的充分重视。各科室成立医院感染控制小组,每日检测并分析本科室感染情况,及时发现异常现象并向医院感染控制部门汇报,针对各科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严格的监测、报告制度是防止肠球菌感染发生的有力手段。

[参考文献]

[1]张寿斌,廖华,吴金萍,等.74株肠球菌感染监测和耐药性分析[J].中国医疗前沿杂志,2007,2(14):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