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高阶思维课堂集锦9篇

时间:2023-05-24 15:53:01

高阶思维课堂

高阶思维课堂范文1

[关键词]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3

当代教育学认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在良好的教育氛围中有效培养的结果。如果我们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创设开放民主的教学环境,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我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创新思维原理指导教学,面向学生发展,着眼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进行多元化、深层化的实践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总结如下:

一.创新思维能力的界定

创新思维是指能创造出具有价值的新颖的东西的思维,是不受固有模式束缚而进行的再造性心里反应,是超越固有的常态的思维模式而进行的一种开放性探索未知的心里活动。创新思维是整个创新活动的智能结构的关键,是创新能力的核心。

创新思维能力是学生在求知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受已有经验和知识的束缚、不受某个固定观点的影响,而独立的从多角度、多方向、多侧面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是智能结构的关键,是学生创新能力的核心。因此,新课程教学必须致力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意义

从人的认知心里和发展过程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利于学生智力水平的提高和综合能力的开发,进而使学生的创新潜能日益释放出来。研究“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对构建新型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品质、提高教师本身的教学水平,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和积极的意义,它可以带动教师积极研究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新型教学观念与教学模式,将课堂变成学生成长的乐园。

三、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操作方式

(一)创设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加强的课堂

创设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加强的课堂,就是还课堂于学生,让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学习的主人。主要做法是:

1.创设开放课堂。开放课堂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回归生活的课堂形式;另一种是超越教材教学的课堂形式。回归生活的课堂形式就是课堂不再是唯一的教学活动场所,教师可以依据教学需要让书本世界回归于生活世界。例如,在学习《世界因生命而精彩》一课时,教师就可在保障学生安全的前提下,将学生带入美丽的大自然中,让学生亲历生活,在亲身的体验中感受“世界因生命而精彩”。超越教材教学的课堂形式就是教师积极利用先进教学设备、网络、媒体等因素,为学生创设体验学习情景,将教材中的知识以生活情景再现的形式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走进生活、走向知识,主动探究知识的产生过程,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良好的锻炼和提高。

2.创设民主课堂。民主课堂是师生平等的课堂;是在教学中,教师尊重学生的需要、意见、选择和决定,给学生足够的发表见解、体验成功的机会,让学生在愉悦地学习中产生思维热情、在肯定中不断进步的课堂。

3.创设创新课堂。创新课堂体现的是教学中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教师创设创新应用教学环节,设计问题的发散点,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解疑,敢于想别人之未想,求别人之未求,让学生在创新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在快乐中积极思维,创新学习。

4.创设多样化学习课堂。多样化学习课堂体现的是学习方式因学情而定,因学情改变、学习内容的不同而变化。如果用单一的学习方式学习不同内容,长期以往,课堂会变得沉静、学习会变得枯燥、学生的思维会变得呆滞、学生的反应会变得木讷,又怎能高效率、高效益、高性能的完成多维教学任务呢?因此,每节课教师都要依据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需要设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学习内容不同,学习方式就不同。学生只有在自主学习中,才能学会独立思考;只有在研究学习中,才能学会探究;只有在合作学习中,才能学会交流;多样化学习方式不仅能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还能使课堂精彩纷呈,能让学生始终处于兴奋之中,思维活跃,高效学习、快乐学习。

(二)帮助学生由“被动记忆”向“创新思维”转化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需要分阶段循序渐进地进行。具体做法如下:

1.第一阶段,诱发思维阶段。这是学生由习惯的被动记忆向主动思维转化的起点。诱发思维的方法是教师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营造出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思考,学生随之而情不自禁地积极思维。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主动思维、乐于思维的情感。

2.第二阶段,引发想象思维阶段。这是培养学生积极思维习惯的关键。做法是:教师设计出可类比、可对比、可辐射的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由一类事物想象与之相关的另一类事物,或想象与之相反的另一类事物,以此培养学生快速反应、跳跃思维的能力,帮助学生活力四射地进入自己熟悉的生活领域和知识领域,去探究未知的东西。这可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能力和一物多样化、一事多面性思考的能力。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善于想象的思维习惯。

3.第三阶段,开发发散思维、聚合思维阶段。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增长点,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心。做法是:教师设计带有“发散点”的问题,例如,一题多解的问题,让学生在寻求不同解法地过程中学会“思维发散”进而培养发散思维能力;设计带有“聚合点”的问题,例如,多元归一、多项归一的综合问题,帮助学生在综合思维中学会“思维聚焦”,进而培养聚合思维能力。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真正拥有创新思维能力。

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策略

其主要策略有: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启发学生自主参与的创设思维情境的策略、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调动思维情趣的策略、留给学生创新思维机会的显露思维过程的策略、教给学生思考方法的帮助学生学会思维的策略、帮助学生养成观察、想象、分析问题习惯的培养思维品质的策略、坚持尊重鼓励原则的多元思维评价策略。

五、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基本教学模式

高阶思维课堂范文2

一、在课堂教学中需要训练的思维

思维是指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的认识活动的过程。它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从社会实践中产生的。笔者以为,在高中阶段,学生需要的思维,主要有三类:一类是常识思维,这类思维是人们认知事物最基本的判断,用来解决“什么是什么”的问题。另一类是学科思维,这类思维是指,学生在高中阶段借助所学各科的基本概念、公式、原理等,运用学科术语,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用以解决各科学习中遇到的“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的思维。第三类是综合思维,这类思维是指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发现新问题,准确解决新问题,进行知识运用,方法与能力迁移的思维。这三类思维,是课堂教学教师必须注重予以训练的思维。现实中,一些教师讲课,用知识的简单诵读与识记,代替常识思维的训练,把书教成了死书。也有一些教师把学科思维的训练与综合思维的训练,混为一谈,不顾层次。这样的做法违背了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教育教学规律,无形中制造了教学的困难,降低了课堂教学的实效。

二、训练思维,提高实效,教师要有“五”有

一有像学生一样的思考能力 教师执掌教学,专攻一门,自是熟悉吾侪所言三类思维,加之多年教学,更是对学科思维和综合思维了如指掌,自不必言。然而,高中阶段学生所学科目较多,又是初学,肯定不熟各科学科思维与综合思维。因此,学生在某一课的学习上,思维水平如何,首先要看教师对学情的判断,而学情判断的关键在于判断学生的思维方法的好坏,思维水平的高低。所谓找到起点,把准思维的脉搏,才好对症下药,训练学生思维。在此情形之下,要训练学生思维,就具备像学生一样的思考能力,教师才能目标清晰,方法得当地长期训练学生的思维。若教师不具备此种能力,就极容易拔苗助长,不易在课堂上提高教学实效。

二有化结果为过程的教学能力 教师在课堂之上,能将问题的结果由自我的直接呈现,转为得出结果的思维过程的精细演绎,就能很好地展示思维的过程,使教师无形的思维化为学生可以领悟理解的“有形”的思维,将知识的准确理解、方法的流畅运用、巧妙结合之结合的要素突出出来,学生在课堂上的听课就有了重点。教师演绎的思维过程就是学生可以模仿利用的思维过程,长此以往,学生必将获得学科思维和综合思维。

三有超级演员的表演能力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思维必然是通过言语与板书,在课堂上呈现出来的。若教师能具备超级演员的表演能力,在课堂内外,将自己对本学科的知识、方法、技巧,以及运用学科术语,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学科思维的各要素,在自己的表情、神态、日常的生活中体现出来,表达出来,运用起来,则是对学生最好的言传身教。这样的思维引领必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使学生在生活中自觉训练思维,从而使学生的心智得到充分的开启,思维得到有效的训练。

四有同事间的合作交往能力 高中阶段科目很多,学科之间在知识上有不同,学科特性很强。如果一个班级任课的教师能够相互合作,在常识思维和综合思维上,共同努力,分学科在不同的课堂上合作协调训练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常识思维与综合思维,并明晰各科学科思维的边界,学生的思维训练,就变得容易有效了。另外,作为高中教师,熟悉自己所教专业的学科,理属应当。了解并接触学生学习的其它学科,做好教师相互间的合作,也在情理之中,实属必然。

高阶思维课堂范文3

【关键词】策略问题设置思索性问题思维能力

Function on Strategy of Higher C Order Question in College English Class Teaching

Sun Wencheng

【Abstract】This article deals with that Strategy of higher-order ques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English class teaching. It is significant for teachers to raise higher- order questions in different teaching stages and employ different teaching methods. On one hand it can have a good effect on class teaching and on the other hand it can also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improving students’ thinking ability.

【Key words】StrategyQuestioningHigher-order questionsThinking ability

无论是专业课还是语言课,教师设问多年来已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焦点(Sadker 1991:77;Gerot,1989)。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在他的《我们如何思维》一书中指出:“设问巧妙即能教好书,良好的教书艺术莫过于娴熟地使用问题。”随着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启发式教学和交际法教学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笔者认为,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设置问题进行启发式教学,教师设计问题的水平可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思索性问题策略在课堂上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如何设计问题、提好问题、把握好提问时机,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提高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效率,已成为广大英语教育工作者密切关注和不断探索的问题。

一、思索性问题策略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1.思索性问题策略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体现,展现了现代英语交际教学的巨大魅力。

思索性问题策略是教师在课前精心准备、设计并通过提问,集中学生注意力,刺激学生大脑认识机制,从而使其兴奋,积极思考,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一种方法。这一方法最大的优点在于能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思考问题。事实证明,学生通过自己主动思考获取的知识比通过教师填灌的知识牢固得多。启发式教学和现代交际法教学都强调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强调通过提问加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是这一过程中的设计者和组织者,是起主导作用的因素。如提问得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就高些,就更容易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提问不当,学生的积极性受挫,又会变成教师讲演的“独角戏”,从而导致教学失败。所以提问的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启发式教学和交际法教学的运用和教学效果的好坏,是每一位外语教师都应关心和重视的问题。

2.思索性问题策略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对所学材料的掌握情况,从而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进度,抓重点和难点,做到有的放矢。

备课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教师在课前精心准备,充分考虑到教学的每一环节,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学生不一定完全随着教师的步伐一起前进,教师认为容易的,学生不一定认为容易,相反,教师认为难的,学生不一定认为难。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所讲内容的理解过程是看不见的,那么怎样来把握学生的理解程度呢?一个名叫Nuttall的教育专家曾说:“教师了解学生所想的方法就是让他们回答问题”。因此通过提问,可以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从而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重点。

3.思索性问题策略有利于师生交流,缩短师生间心理距离,活跃课堂气氛。

传统的英语教学法,以教师为主,单一讲解,而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被动地做笔记,课堂气氛非常沉闷,教师讲的累,学生听的也累。关键是这里少了一个师生交流环节。汤姆森曾说“师生交流的主要形式之一便是通过提问”。通过提问,促进了师生交流,拉近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活跃了课堂气氛。一些问题,特别是一些有趣的问题,会营造一种愉快轻松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有利于教学。比如,在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一册第四单元 Section A How to Make a Good Impression 第五段谈到有哪几次给人留下好印象时,笔者提了一个问题:“谁在你心中留下了最深的印象?为什么?”学生本来已连续上了两节课感到有些疲倦,这问题一下子激起了他们的兴趣,大家纷纷发言谈自己的看法,尽管好像多花了几分钟时间,但对课文后半部的教学起到了极好的推动作用。

4.思索性问题策略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英语表达能力。

从中学到大学,由于我们的英语教学长期受演讲型的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课堂上以老师讲述填灌为主,学生在课堂总是处于被动的惰性思维状态,学生的思维活动受到压制,当然就谈不上思考问题和表达,更谈不上思维能力的培养。而现代英语教学强调英语的应用表达能力,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积极参与教学双边活动,并敢于大胆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这种思维表达的过程也就是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充分发挥课堂主体作用,不断提高英语表达能力和应用能力的过程。

二、在课堂教学的不同阶段设计不同的问题

思索性问题策略作为现代英语交际教学和启发式教学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要运用好,以取得良好的效果,还必须注意运用的艺术。恰当的提问,不但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用自己的大脑主动分析、比较、综合、判断、思考、推理和归纳问题,大胆地探求和掌握知识,敢于用英语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而且也配合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一般来说,课堂教学分为三个阶段,即热身阶段、课文处理阶段、课文处理后阶段。三个阶段各有侧重,因此所设计的问题也应有所不同。

1.读前活动(Pre-reading Activities)

读前活动即热身阶段,它是总体式教学的重要一环,充分体现预习的重要性,它的主要目的就是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帮助学生复习旧材料,并为接受新知识做好准备,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好的开头,才可能有好的结尾,课堂气氛是否轻松活跃关系到学生在以后阶段的参与和配合程度,因此这一阶段问题的设计必须注意到趣味性,体验性,可说性,一般是提一些与课文有关而又不涉及到课文具体细节的问题。例如,笔者在上《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一册第一单元Section A Learning a Foreign Language 时,就设计采用了如下问题:

What problems do you have in trying to learning English in your middle school?

Why do you think the computer can help you in learning English?

What other things do you think we can gain through English language learning?

Guess what was the method the author used for online English Learning?

此问题设计用来激活学生这方面的背景知识,活跃课堂气氛,为下一步做积极的准备。

以上几个问题都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反映积极,课堂气氛也十分活跃,学生的想象力和英语表达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根据问题的侧重点不同,这一阶段的问题可分为四种类型:

(1)观点性提问。这类问题主要是关于学生对事物的态度看法。如:

What do you think of our present English education?

What’s your opinion on prosperous of chinese in the world in the near futrue?

(2)了解性提问。这类问题和学生本身没什么特别直接的关系,主要是老师为掌握学生对事物的了解情况。

What do you know about culture?Could you please say something about the writer?

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

(3)体验性提问。这类问题主要针对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生活体验。由于与学生的个人生活联系紧密,所以可答性强,学生对这类问题也较感兴趣。如:

What is the happiest experience you have ever had in your life? What is your favorite book?

Who is your favorite writer?Can weather sometimes affect your feeling and mood?How?

(4)预测假设性提问。这类问题要求学生对事物的发展作出预测或推测,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如:

What might be the future of computer? Suppose you are the president of UN, what will you do?

2.读中活动(Reading-centred Activities)

课文处理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是学生接受新知识的关键所在,课文是文化背景、词汇、语法、篇章等知识的载体。通过课文处理,要求学生能把握课文的基本思想和篇章结构,了解作者的思路,以及词和句子的衔接连贯手段等,能具有语篇理解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观能动性,精心设计好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这个阶段思索性问题策略的持续使用可保持学生高度注意,使教学相融,同时也是师生交流的一种重要手段。

课堂处理阶段提问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①推测词义。What does the word“explicit”mean? What does the phrase “with regard to” refer to?②寻找段落主题句和中心思想。What is the topic sentence of the first paragraph?What is the main idea of the third paragragh?③注意文章细节。According to the passage,where/when/what/who/how/why…?④预测推断。What will happen in the following paragraph? What will the author talk about in the next paragraph.⑤了解作者的观点或意图。What’s the author’s attitude toward…?How does the author think of …?⑥文章组织及体裁。How is the article organized?What kind of passage is it?

3.读后活动(Post-reading Activities)

在课文处理完成以后,设计一些问题,对课文内容进行复习、复述课文、总结中心思想、课文场景表演、课堂辩论、就课文引相关话题深入讨论、小组讨论等进行巩固,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了解、掌握。这一阶段的问题应与课文密切相关。可以涉及到文章中心思想、写作风格、文章基调,也可以就文章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发挥想象,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原文,培养其思维能力和应用语言的能力。①文章中心思想。What’s the main idea of the text?②文章风格、基调。What’s the tone of the text?What’s the style of the article?③引申学习型。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 text?④想象讨论型。What kind of clubs and societies would you like to join in?Why or why not?Give some examples to show successful people’s deeds. Why?

最后两个问题,是笔者在讲授《大学体验英语》综合教程第一册三单元Leisure Activities Passage A Clubs and Societies 和第二册六单元Sports and Health Passage A Never Give Up两课后提出的问题,学生对这两个问题都很感兴趣,讨论的积极性很高,尽管讨论出的答案千奇百怪,五花八门,但答案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讨论,学生思维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得到了提高。

通过思索性问题策略在课堂上的持续使用可以随时检查学生理解、吸收和运用所学知识的程度,并推动他们运用所学材料积极参加语言实践活动、更好地交流,这样学生始终被置于有引导、有启迪并与他们自己有关的问题中,在反应、讨论或回答问题时自觉或不自觉地变被动听讲为主动参与,从而使语言教学过程变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读者与作者、课堂与社会的交流过程。

总之,思索性问题策略作为英语课堂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对于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英语交际教学和启发式教学,推动英语课堂教学改革,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真正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本文为吉林省教育厅立项课题(编号:吉教高字 [2007]34号)〗

参考文献

1 应云天.外语教学法.上海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

2 [英]理查兹、洛克哈特.第二语言课堂的反思性教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87

高阶思维课堂范文4

关键词:新课程;思品课;有效提问;整体设计;明确目的;适时调控;即时反馈

课堂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又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课堂提问作为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教学手段,是沟通教师、教材与学生联系的重要桥梁与纽带,是传授知识技能、训练学生思维品质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课堂效率、决定课堂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

“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问的是问号。”如何通过提问来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因素,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更多的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构建动态、有效的思品课堂,值得我们每位教师认真研究与探讨。

一、整体设计,提升问题水平,激活问题思维的“兴奋点”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效的课堂提问,就是要走出“满堂问”、“满堂灌”的困境,切实避免只讲数量不讲质量、无效抵效的提问,实现提问效益的最大化。它要求教师在准确把握课堂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善于从课堂教学内容的整体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紧紧围绕教学内容的核心和关键,设计具有较高思维水平的提问,以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思维。

提问内容过于简单,只需回答“是”与“不是”或从书上很容易就能找到答案,达不到启发的目的,无助于学生的积极思维;提问内容太难,逻辑关系不明,没法整体理解,致使学生无从下手或望而生畏,结果答非所问,偏离教学内容,同样收不到效果。

提问要激活问题思维的“兴奋点”,所谓“兴奋点”,就是提问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集中学生注意力,促使学生积极理性的思考问题,积极主动参与讨论,迫切需要知道原因和结果的一种心理状态。因此,提问要既能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学生注意力,照顾到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水平,又能激活学生思维,产生求知欲望,深入探讨重点、疑点和难点;要为学生搭建一个合适的台阶,使学生拾级而上,跳一跳,摘得到,保证学生的思维经历发现的过程;要鼓励学生把新学的材料用于新的不同的环境中,不断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使所有学生获得发展的机会。如在学习“民族区域自治”这一内容时,我设计了如下问题:(1)我国55个少数民族的分布情况如何?(2)民族分布的特点是什么?(3)针对这一分布特点,我国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4)为什么这一政策是“最好的”,也是“最成功的”?如果简单设问: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什么重要意义?学生很快就能从教材中找到答案。上述设问由于变换了角度,学生在回答“为什么这一政策是‘最好的’,也是‘最成功的’”这个问题时,难度明显加大了。要准确回答这个问题,学生就必须全面了解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正确认识我国的民族国情,明确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意义,在解决前三个问题的基础上,需要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涵义有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与思考。

坚持使用理解型、应用型的提问,在任何知识学习阶段都是必要的。课堂提问的设计,应当以使学生“尽快形成自动化的知识序列并用于新的问题解决,而不是停留在零星的知识点的记忆水平上”为目标。

二、明确目的,注意提问指向,夯实课堂提问的“落脚点”

课堂提问的目的是为了评价学生、检查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的课堂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教师提问的指向越明确,学生经历的思考就越深入,越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把握,从而促进思维的发展,提高课堂效率。因此,要夯实课堂提问的“落脚点”,落到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培养上,落实到学生思想觉悟和实际行为能力的提高上,最终达到“育人为本”的根本目的。

目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很大的一个弊端就是将提问当作点缀,当作装饰。不考虑提问的目的、不看提问的对象、不讲提问的深浅难易,想问就问,好象提了问题就是启发式教学。这种过于宽泛、无目的的乱问,为了提问而提问的“满堂问”,思维指向不明,使学生犹如“雾里看花”、无所适从。如“看了这一段材料,你体会到了什么”“这一内容反映了什么?”这一类问题看上去非常开放,似乎非常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但实际上由于问题过于宽泛,降低了问题的针对性,降低了问题的思维发展价值,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因此,课堂提问必须以教学目的为指南,有明确的出发点和准确的针对性。它要求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同时,要研究问题设计的目标、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程度。在提问只前教师必须明确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估计学生的答案会出现哪些情况,每种情况的问题在哪里。对所提问题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切忌随意离开教学目的,节外生枝地提出一些有偏又怪的问题,更不应该突然冒出一个与教材内容风马牛不相及的难题,去惩治那些不遵守课堂纪律的学生,打乱教学的和谐节奏。

如在学习“我国的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这一知识点时,如果这样设问:如何理解“一定范围”?这就太笼统、太抽象了,学生感到无从下手。我将这个问题具体化为如下几句:(1)能不能说阶段斗争有的领域有,有的领域无?(2)能不能说事事都有阶级斗争?(3)能不能说阶级斗争有时有,有时无?这几问难度适中,指向明确,学生经过认真思考后能够回答上来。通过这几个设问,学生明白了所谓“一定范围”是指阶级斗争已不是我国现阶段普遍存在的现象,也不是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较好地实现了知识迁移的目的。

三、适时调控,把握提问节奏,找准课堂提问的“引爆点”

最有效的教师会保持一种顺利的、想对快界的节奏。虽然教学活动的速度很快,但却与课程内容的难度和学生的思维发展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它的效果将不限于能够带来艺术性的享受,且能使学生借助某种暗示效应而更有效地记住、理解某些知识并形成相应的价值观。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调控的价值不亚于课前的精心预设。

我们很多教师都习惯于提出问题之后,只要有学生回答出了预设的答案,就继续开展下面的教学活动;或是学生开始了一个错误的回答,马上被教师打断,叫另一位学生回答或教师代为说出正确答案。在教师满足于某一位或某几位学生能够说出课前预设的问题答案的同时,实际上是更多的学生失去了思考问题、锻炼思维的机会。教学“顺利”“快捷”的背后是许多学生丧失了思考的时空,丧失了参与的热情,以一小部分学生的正确答案,剥夺了其他更多学生经历思考的机会。

课堂提问不是为了通过问题使学生同意认识、了解问题的标准答案,也不是为了倾听期待中的答案、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而是为了倾听期待中的答案、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而是为了协助和促进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构建意义,发展思维。较为理想的做法是在学生回答正确时,教师扮演引导者或助手的角色,要求学生加工或反思自己的回答。如教师可以追问:“你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你为什么这样认为呢?”通过这样的交流,让大家了解他在思考什么,在怎样思考。在学生回答错误或是回答有困难时,教师不急于让其他学生补充、完善,而是及时变换提问的方式、提问的角度,或提供回答这个问题的铺垫性的问题,让这部分学生继续思考、回答。如前面所提的“为什么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最好的,也是最成功的”这个问题,由于具有一定难度,学生一时回答不上来。这时,教师就必须找准课堂提问的“引爆点”,适时地换一个角度来加以引导。如问“这一政策是最好的,那么它到底好在哪里?在别的国家实行这样的政策是否可行?”通过教师的启发、诱导,学生终于明白了这一政策是“最好的”就是指它的意义,它是“最成功的”是因为它适应了我国的民族国情。

通过教师课堂上的适时调控,引导学生反思回答的过程,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想习惯,并使学生通过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获得知识的进步和思维的发展,经历了真正的、有意义的学习。

四、即时反馈,实现问题价值,构建课堂提问的“迁移点”

“真正有效的提问是倾听。”学生一旦主动学习,教师的责任就由讲授、提问转换为倾听。它需要教师在提问之后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等待时间,为学生的回答提供及时的反馈,这有助于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及时的矫正和强化,可以使个别学生的正确答案为全班所借鉴,使个别学生的错误为全班引以为戒,起到举一反三的范例作用。通过即时反馈所产生的关注与欣赏,往往能极大地激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带给学生成功的体验,并由此成为他们新的学习的起点。

在目前的思品教学中,教师更乐于使用激励性评价,很少有教师会直接否定学生的答案。但是,有的教师却在评价学生的回答时做出了某种暗示。如听到了预期中的答案,就喜形于色;而一旦与自己预设的答案不一致时,就不置可否,不直接做出评价,而是用这样的语言来表达:“噢,你是这么考虑的。”“是不是他说的那样?”“大家同意不同意他的看法?”虽然这样的反馈看起来是中立的,是保护学生积极性的,但实际暗示学生这不是正确答案。这种评价方式,只会制约学生的思考方向,同样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也无法体现问题的价值。

对于学生的回答,不管是否正确、合理,都可以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以便教师从中发现问题,加以指导。不以简单的对错来评判学生的答案,不以是否获得知识来判断学生的发展,而是将学生的学习看作是有意义的思维过程。如在学习“发展是硬道理”这一内容时,学生回答之所以“发展”,是因为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的原因。这时,教师就应构建课堂提问的“迁移点”,可以做出这样的评价:“你回答的不错。从我国的国情角度看,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这是我们要剪除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根本原因。从其他角度看,还有什么原因呢?”类似的回复,使学生关注更有用、更全面的回答,更有可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和迁移,从而引起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与探究,实现问题的价值。

“头脑不是一个需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情感交流与互动的过程,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之间富有激情、有效、高效的提问和解答,是实施有效教学的核心。它必将成为锻炼学生思维、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能力的助推器,也必将为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提供无限的生机与可能。

参考文献:

1、刘岚《给政治教师的101条建议》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

2、吴熙龙《中学思想品德新课程课堂教学案例》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9月;

3、杨锡贵《新课程教学问题解决实践研究·初中思想品德》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2月;

4、楼江红《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5年3月;

高阶思维课堂范文5

当前我国中学生数学学习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数学应用意识、问题意识不强,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薄弱,因此,探求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策略对提高中学生的数学能力有很大价值。

在了解现状的基础上,本文研究了策略形成的出发点,并通过随堂听课,获得了大量案例,尝试提出了初中生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原则与策略。

一、有关课堂问题设计的原则

课堂问题的设计一定要具有针对性,要符合学生的需要,能促进学生的思维。

(一)、可行性原则。

课堂设计问题,要研究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和知识水平,提出既有一定难度又是学生力所能及的问题。也就是说,要选择在学生能力的“最近发展区”内的问题,教师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教材及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适当的教学问题。设计的问题要层次分明,难度适宜。这是因材施教原则的需要,符合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问题设计是为了在认知的基础上推向知识的深层次思考。问题太容易,无助于学生积极思维:但是难度太大,会使学生望而生畏,不知如何回答。所以,问题应设在适中的水平。

(二)、渐进性原则。

问题的设计要有层次性,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人类认识对象的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从认识最简单的对象开始,再逐步发展到对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它们的内部结构的认识。

(三)、应用性原则。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搞清楚为什么这样问?能服务于教学的哪一点?这样,所设计的问题才能具有针对性。

二、数学课堂问题设计的基本方法

设计应用型问题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设计实验型问题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进行知识的再创造;设计类比型问题培养学生的归纳类比能力;设计悬念型问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有着其它学科不同的特点:训练思维,发展逻辑推理、空间想象和计算能力,我们还需要结合数学的这些特点,寻找适合数学课堂的问题设计的方法。

三、“问题”的教学的四个阶段

(一)、动机激活阶段。

该阶段的初始状态是教师将设计的问题作为有效刺激物,由此激活学生的内在动机,并在老师期望和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共同作用下,使学生的内在动机进一步得到强化,从而过渡到下一阶段――问题理解阶段。

(二)、问题理解阶段

学生的内在动机在激活、强化后,将主动调用记忆储存的认知图式或经验参与表征理解。如果学生认知结构中缺乏与问题相关的内容和知识背景,或检索、提取失败,学生有可能倒退到初始状态,如果学生的认知结构与问题表征相匹配成功,则过渡到下一阶段――问题表征阶段。

(三)、问题表征阶段。

这一阶段利用问题解决的各种手段,运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这三种新课程理念下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脑力资源,将这些内容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对表征后的问题作深入解析、探索,以寻求答案。

(四)、评价反馈阶段。

这包括师生双向的评价与反馈。如果评价反馈时发现问题探讨中存在遗漏与失误,学生重新返回理解问题表征阶段,再度检索提取记忆信息,对问题内容做再次理解与表征。如果学生的疑问豁朗,问题得到解答,则可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同时又会产生新的问题,形成新的疑惑。

四、新课标理念下的数学课堂问题设计策略

由于新课程标准有着以往教学大纲不同的理念,以及教学的目标的特殊性,因此新课标理念下的数学课堂问题设计策略:

(一)、课堂问题的探究性

新课程指出:“必须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依据学生年龄的特点和认知特点,设计探索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去理解一个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探究模式必须有探究性的问题,学生的探究能力与设计探索问题的引导密切联系,具有较强探究性的问题是使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思维及时转向,不受定势影响而产生独特见解,提出新颖解法,提出新的观点,标新立异的温床。

(二)、课堂问题的创新性

新课标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有问题才有思考,有思考才有进行创新性学习的可能,所以问题是创造的基础。因此要求在设计的课堂问题中,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课堂问题的开放性数学课堂问题的开放性,表现在问题答案的开放和问题解法的多样性。在开放和发散的问题可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因此教师设计问题的过程中,既要注意基本知识点的中心性,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进行发散思维,深刻领会与中心知识点有密切联系的知识,从而使学生对知识深化理解,在解答的过程中可以设置诸如“还有其它方式么”等问题,在设计课堂问题时,多设计具有多种答案的数学问题,注意课堂问题的开放性。

(三)、课堂问题的层次性

新课标指出:“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们在设计课堂问题,发展学生思维时,要注意问题的层次性,设计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要的问题,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一定的发展。

(四)、课堂问题的针对性“问题"设计的针对性不仅表现在对课堂提问的设计,而且也包括对学生阶段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在设计时都要做到有针对性。实践证明这样的设计针对性强,学生感触深,收效好。课堂问题的可延性数学课堂问题的可延性,使学生精于创新学习。当一节课结束时,全体学生都得到了一个满意的答案,高高兴兴地、不带一点遗憾地走出教室。

五、应用课堂问题设计原则对一个案例――七年级上,第四章第三节《方位角的应用》进行分析

引入:

20世纪初英国制造的一艘在当时世界最大的豪华客轮,在当时被称为是“永不沉没的泰坦尼克号”,但却在1912年4月15日从南安普顿至纽约的处女航中,在北大西洋撞上冰山而沉没,由于缺少足够的救生艇,1500人葬生海底,造成了当时在和平时期最严重的一次航海事故,也是迄今为止最著名的一次海难。

高阶思维课堂范文6

关键词:课堂教学;高效课堂;策略

对于课堂教学效率的追求是每一位小学数学教师致力于的目标,构建高效课堂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之中经久不衰的一个话题,很多教师都对此有着自己的看法。笔者认为高效课堂的基本组成要素是师生之间的互动以及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对于这两点的正确把握,则高效课堂的构建将会变得非常容易。

一、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激活课堂师生互动

教学从本质上讲就是一个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要完美的结合到一起,这样课堂效率才会得到最为可靠的保证。而长久以来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缺乏主体意识,而很多教师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一味地将课堂教学安排的过于紧凑,这就使得学生在课堂上处于被动的状态,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形成一种思维的惰性。因此为了构建高效课堂,教师首先要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明确下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的状态,这样师生之间就会形成良好的互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才能够完美的结合起来。

二、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阶思维课堂范文7

关键词:思维导图;物理教学;牛顿第二定律

思维导图,即思维疏导、梳理图,也称为心智导图、脑图、脑力激荡图、灵感触发图、树状图或思维地图等[1]。思维导图的源头是笔记法,经过不断的发展,运用图文并茂的方法技巧和隶属层次框图的构建,将所创建的关键词、关键点整合,使之罗列成层次清晰的结构,并以添加色彩和图像的形式使思维可视化。在教育教学领域,思维导图作为表达图像式思维的辅助工具,在课堂教学和自学过程中能使课程主题以及关键点更为鲜明突出,可操作性极强。将思维导图融入物理教学中意义重大:首先,教学过程中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性,不是把学生当成完成学习任务的工具,而是关注学生对所学物理知识的接受程度。其次,相对于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式,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物理知识或者物理现象能够使同学们更易于接受,提高同学们学习物理知识的积极性。最后,教师利用思维导图进行物理知识讲解,能够使学生物理思维变得更加清晰,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物理知识。由此可见,基于思维导图的高中物理教学模式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2]。

一、思维导图理念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基本流程

思维导图设计教学体现了学习物理的思维过程,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物理教学质量[3]。在高中物理教学中,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分别为课前预习阶段、课堂教学阶段、课后巩固阶段,基本流程见图1。图1思维导图理念下的高中物理教学模式流程图1.课前预习:学生初建个人思维导图学生可以利用思维导图进行课前预习,搜集与本节主题相关的知识,或者探寻解决本课重难点的方法步骤。每位同学查找这些资源后,对本课主题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对其所涉及到的知识也都有自认为的重点难点,并根据自身理解发挥独特的创新思维。牢牢把握本课主题所要讲解内容的重难点,以及各个知识点的顺序,这样在课堂听讲时就能紧跟教师步伐,才可以改变传统课堂中边听讲边记录的模式,让学生将所有注意力集中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上,教师也可以利用思维导图进行讲解,和学生进行很好地互动,使师生关系更加和谐。

2.课堂教学:学生掌握思维导图的构建(1)教师用思维导图创设物理情境物理学要求我们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物理来源于生活的探索实践,并能促进社会的发展进程。因此,学会从生活经验中提取物理问题、总结物理规律就显得尤为重要,需要教师和学生细心观察生活,多思考哪些生活实例和物理知识相关,勤思考为什么。教师在引入新课的过程中,将与本节课主题相关的生活经验或者常见的生活现象一一列举出来,就可以避免直接切入主题的唐突与陌生感。如果只是将这些生活现象以文字形式罗列,学生会失去对于本节课的兴趣和主动求知的好奇心。运用思维导图添加图片或关键字词以框架形式展示出来,在学生对于本节课有浓厚兴趣的基础上,教师继续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提出本节课需要师生共同探索解决的问题,这样能够让同学们更加清晰地把握本节课需要掌握的重难点。借助思维导图,让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参与概念教学,把握住学好物理的关键[4]。因此,用思维导图创设物理情景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学生合作共建小组思维导图在现代化教育的今天,校内外图书馆日益普遍,信息技术越来越发达。现在有很多学校建有“未来教室”,使学生在自主学习方面更加的方便、快捷、高效。在课前,教师应要求学生预习下节课所讲知识点,此时,学生不仅要提前梳理知识脉络,还应该做到将下节课所涉及到的知识的内涵与外延,利用身边的图书、互联网查阅并下载成资料带到课堂方便同学们共同学习讨论。课上,教师在课堂引入和基础概念讲解过后,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小组同学利用课前搜集的材料进行交流探究,由于每一位同学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课上交流能够让同学们的思想灵魂得到碰撞,而后小组成员共同构建思维导图。将每个知识点、性质以及扩充的内容按照清晰合理的思路填入思维导图的框架中,在课前学生独立构图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学习探究能够产生“1+1>2”的效果,取长补短、协同创作,制作成小组成员公认为最完美的思维导图。(3)师生合作完善小组思维导图讨论结束过后,教师收集各小组思维导图,并利用多媒体设备将各个小组的思维导图投放给大家观看。每投放一组的导图,就请其他小组同学参与点评,采用生生互评,发挥同学们的主观能动性,指明其优点与缺点。教师进行总结性评价,明确每一组思维导图的闪光点,提供给其他组成员借鉴采纳。最后,教师总结升华,给出由多个教师共同制作的较为完善的思维导图,让同学们对比本小组所做思维导图找出不足,之后同学们对小组思维导图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在此过程中,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学习成果深刻的移植到记忆库中,达到深层记忆的目的。

3.课后巩固:学生完善个人思维导图课堂上,学生掌握了如何绘制更全面的思维导图,在课后整理、回顾时就可以将课前预习时独立绘制的初步思维导图进行补充与修正,从而完善个人的思维导图。在此过程中,不仅可以复习知识点,还可以在梳理结构的过程中将本节课自己不容易掌握、理解的知识进一步定位,重点标记,以便今后复习。课后再次依据思维导图巩固总结,实则是对课堂学习思维过程的再现和探究过程的回顾,是对本节课系统全面的梳理。在物理学习中,要做到举一反三,在学生学过每个章节后,都可以鼓励其将本章节中每节课所涉及到内容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梳理清晰后构建章节思维导图。如果能将每一章节的知识串联在一起呈现,学生对于知识查漏补缺、梳理框架的能力会得到质的飞跃。

二、思维导图理念下的高中物理教学案例分析———以“牛顿第二定律”为例

1.学生初建个人思维导图在学习牛顿第二定律前,同学们可搜寻与牛顿第二定律相关的课外参考书或参考资料,将本节课所涉及到的牛顿第二定律内容以及对其的理解进行细节梳理,就可以了解本节课的重点为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难点为力与质量、加速度的相互关系,每位同学对牛顿第二定律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因此在知识点梳理过后能够自主勾勒出属于自己的思维导图(见图2)。

2.教师利用思维导图创设物理情境教师在引入牛顿第二定律的过程中,可以将与牛顿第二定律相关的生活现象以思维导图的形式一一列举出来。例如运动中的汽车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只改变汽车的牵引力,能够发现汽车加速度不同;用力推拉玩具,玩具将会立刻获得加速度。引用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并配以生动的图片或动画,既能让学生有贴近生活的亲切感,又因为思维导图引入后梳理出的清晰思路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所列举的生活实例中蕴含的规律,这样就可以切入今天学习的主题———牛顿第二定律。利用思维导图创设物理情境对于本课主题的引出十分连贯顺畅,所以要学好物理,思维方式十分重要。教师要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发展自己多样化的能力。

3.学生合作共建小组思维导图教师在课堂上将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引导出来,并根据内容让学生推导出F=ma这一表达式。当探究到牛顿第二定律的性质时,教师将学生进行分组,每组学生将课前各自搜集到的资料展示给本小组的每位同学,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思维优势,相互交流各自的看法,最后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的六大特性-同体性、因果性、矢量性、瞬时性、相对性、独立性,并将每一种性质根据所查阅的资料进行扩充总结。在此过程中,小组成员全员参与、激烈讨论,这样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物理的兴趣,在思维导图建造的过程中,将原本沉闷的课堂变得轻松愉快。

高阶思维课堂范文8

关键词:创新教育;课堂教学;导学模式;指导思想

所谓创新教育,是指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为培养目标的教育。创新教育要求在注重基础教育的同时,高度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不是一种具体的教育模式,而是一种意义深远的教育思想,创新教育思想是时展的产物,是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对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主要途径是课堂教学,核心问题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因此说,课堂教育是创新教育的主阵地。

传统的课堂教学把目标定位于继承和维持前人总结的知识和经验,教学的核心是掌握“双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在教学思想观念上,要求学生“唯书、唯师”。凡是书上说的老师讲的,都是正确的,都不允许怀疑,凡是在课堂上提出“异议”,敢于质问老师的学生都被视为“犯上”不务正业等。在教学方法上是“满堂灌”,教师在讲台上高谈阔论,学生在下恭耳细听,听着听着,便打瞌睡,最典型的表现就是不允许学生提出教材内容以外的问题。学生若提出教师想不到的问题,教师就会无言答对,课堂上出现尴尬局面,教师以为在学生面前失了身份,老师一定会不高兴,甚至斥责学生。在课堂上教师竭力维护自己在学生面前的尊严,不允许学生怀疑教师的言行,教师既使是错误的也不允许学生提出疑义,把学生的思维框定在教师的教案之中,甚至引导学生一字不漏地说出教师制定的问题答案,学生用自己的话或同义词来回答都认为是不正确的答案。都不予以肯定,一句话,还是遵循老师的答案才是万无一失的。这就扼杀了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能力,学生更不敢提出新问题。

课堂教学的创新是指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通过学生的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创新意识是想创新,乐于创新的意识、是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意识,表现为有创新兴趣和创新激情,在课堂上要敢问、善问,敢于质疑问题。二是积极动脑进行思考,善于独立思考,积极去猜想,探索和发现。三是敢于发表不同见解,提出新观点、新方法、喜欢异想天开。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这种教学观念历来就是人们教学的的指导思想,并且被认为不容置疑的基本认识,事实上,人们对教学这个认识过程的理解是不断演化和发展的。起初,把它理解为教师传授学生和学生接受的结合,教师把教学内容讲的越细越好,使学生很容易理解并接受,学生的头脑被看作是装知识的容器。便出现了“满堂灌”的现象。单纯老师讲学生听。后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近来有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人们从先进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思想那里得到启示。认识到,教师不应该把教学内容原原本本地往学生头脑中装,应该把教学内容加工成一系列简单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这些问题的回答,从而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而学生的任务就是循着教师指的路子和设计好的台阶,一步一步地配合教师顺利地完成教案。如果一堂课很顺利地实践了教案,没有出现突发事件,而且时间分配的非常合理,下课铃一响,教师恰巧布置完课后作业,这堂课就算是完美的一节课。这也就是所谓的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那就无条件地服从导演、服从剧本,导演的思想就是演员的思想,这种教学观和教学法比单纯的传授式教学进了一大步,课堂上有了学生思考和讲话的时空,但仍然存在着很大弊端。一是缺乏情感的交流和碰撞,更谈不上激情的产生,个性得不到培养;二是把学生的思维框定在教师的教案之中,学生变成教师实现教案的工具,独立思维的习惯和能力是得不到培养,创新精神更得不到发展。

课堂教学不是工厂里的流水作业,不能是机械的程式,课堂教学是发生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丰富的生命活动,教师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课堂上只有充分发挥师生的生命活力,才能真正实现教师与学生都得到发展的价值。

近年来,我一直努力在我的教学中实验和研究“和谐教学”。和谐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或程序分3个阶段8个环节:一准备阶段。包括身心准备和知识准备2个环节;二导学阶段。包括出示目标、自学讨论、艺术精讲3个环节;三是应用评价阶段。包括激活练习,达标测试,推荐作业3个环节。下面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着重谈一下课堂教学的第2阶段:导学阶段。

1 出示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结果和标准,教和学双方都应共同遵循,对教师来说是教授的目标,对学生来说则是学习的目标。要使教学目标成为自己的学习目标,还要有一个内化的过程,理想的教学目标应该是教授目标和学习目标的统一体。

2 自学讨论

这一环节分为自学教材和相互讨论2步。

2.1 自学教材

出示教学目标后,教师不要急于讲解,而是围绕目标,提出自学的具体要求或设置一些自学思考题,布置学生自学。在学生自学的同时,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巡回辅导,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特别是对于那些学习基础差、自学能力弱的学生,教师要多加帮助,做到因材施教。

2.2 相互讨论

通过自学,学生对问题有了自己的见解,但理解的程度不同,这时可组织学生讨论(如同桌、前后桌)交流个人所得。讨论要紧扣教学目标或教师设计的具体问题。讨论时可以播放一些较欢快的音乐给学生助兴。有音乐的伴随,教室里容易烘托一种气氛学生在背景音乐中发言格外大胆、活跃,思维格外敏捷。

3 艺术精讲

高阶思维课堂范文9

【关键词】初中政治 导入环节 新知呈现 课堂提问 教学反馈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6.047

初中阶段的政治知识以理论知识的背诵和理解为主,由于政治知识的理论性太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是会产生一定的厌烦心理。为了防止学生对政治学习失去兴趣,影响日后更深层次的政治知识的学习,在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课程标准以及学生现有的基础水平进行有效的课程安排,使每一个阶段的课程教学环节都能够达到预期的标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教学效率。

一、课堂导入是开展有效课堂的重要准备阶段

政治学科的知识都是具有很强的逻辑性的,这种逻辑性特点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条理的进行教学,每一单元的教学都应该对学生进行综合系统的讲解,通过联系性的讲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初中阶段的政治知识都是贴合学生日常生活的知识,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进行思想方面的知识教育以及专业方面的政治知识的学习。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政治学科的知识特点,合理安排教学环节。一般来说,课堂导入是每堂课必需的一个环节,无论这节课是新授课、复习课还是讲评课,教师都可以通过课堂导入,使学生有效的进入政治学习的课堂氛围中去,从而更好的进行整治课堂的学习。

课堂导入一般是教师通过已学知识,引导学生进入到学习新知识的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为了通过旧知识的导入,使学生更快的进入学习状态。初中阶段的政治课程一般不是两节课连着的,所以教师要通过有趣的方式和内容进行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从课下休闲状态或是上节课的思维模式中转换过来,使学生的思维更好的切换到政治学习的思维模式。关于课堂导入,教师需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课堂导入的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以五分钟左右最佳,导入过程只是为了更好的促进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所以,不能在导入环节浪费太多时间。导入环节不是为了实现这一环节而进行程序性的导入,教师要注意导入的内容尽量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相关,这样可以更好的过渡衔接到正课的讲解。第二,可以适当借助多媒体等教学工具进行导入,政治课程一般都涉及一些新闻事件,只要是涉及到事件性质的知识,教师都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新闻回放或是图片展示等进行预热,使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有适当的了解。

二、新知识的呈现环节要有创新性

传统方式下的政治教学都是教师通过课本进行知识问题的标注,教师通过读教材中的知识,让学生进行标注,然后自己进行自主背诵。这种方式的政治教学不仅是机械的让学生进行知识的学习,而且忽视了对学生理解分析能力的培养。初中阶段的学生正是学习政治学科的初期阶段,如果这个阶段的政治知识教学只是按部就班地进行知识点的划分,那就与素质教育的发展观念相违背,所以,在新知识的呈现阶段,教师一定要注意知识呈现的创新性。

关于如何实施创新性,教师可以根据新知识的内容性质进行安排。如果新知识是有关培养学生良好素质方面的,教师可以通过短片等进行呈现,使学生通过观看短片来进行感受,比如说有关团结的意义那一模块,教师课题通过有关团结精神的短片,让学生进行直观的感受。如果新知识的内容是有关国家性质等方面的专业政治知识,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小组活动,使学生搜集相关政治资料,作为课堂讨论的素材,通^这种形式的教学,活跃学生的思维。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根据具体的新知识进行有针对性的创新的教学方法的选择,从而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

三、课堂提问要注意分层次

课堂提问环节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师的观点来看,课堂提问不仅能够获得教学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而且能够训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关于课堂提问环节,是教师在教学之前必须进行安排的,关于课堂提问的内容,学生在提问过程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应对措施等等都是教师在教学之前应该安排的。政治课堂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就是教师要对学生的知识背诵情况进行落实,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只能通过对部分同学的提问,进行背诵情况的落实。

对背诵情况的落实一般是在课堂开始阶段,这一阶段的提问以教材中的知识为主,提问对象主要从中等偏下水平的学生中挑选。除了提问政治知识的背诵,还有就是在知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新知识进行提问,这一环节的提问主要是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有一定的了解,新知识讲授阶段的提问主要是理解性提问,这一环节的提问主要是根据学生的自愿性和对政治学习有兴趣且有一定能力的学生进行的。这一提问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层次思考,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所以,提问也是一个需要技巧的环节,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层次的提问。

四、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的反馈

政治学科是一门文科性质的学科,由于学科内容特点,日常学习中考试频率并不高,学生对自己学习水平的认知可能不到位,所以,这就需要教师能够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及时的反馈,使学生能够对自己的能力有正确的认知,根据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战略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效手段,提供教学反馈的形式多种多样,不同阶段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反馈形式。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