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经济学专业分析集锦9篇

时间:2023-05-24 15:53:06

经济学专业分析

经济学专业分析范文1

一、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体为结构,系为联系,体系即指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具有整体性、结构性和层次性等特征。教学体系是学校完成教学任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它不仅具有明确的功能定位,而且是实现整体功能大于各组成部分功能之和的一种手段和机制[1]。实践教学体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实践教学体系是由实践教学活动中的各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具体包含实践教学活动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管理体系和保障体系等要素。狭义实践教学体系是指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即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制定教学计划时,通过课程设置和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配置而建立起来的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内容体系[2]。根据经济管理类专业特点,其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目标导向原则。适应人才市场需求和就业的要求,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本科教育从过去单纯的学术教育向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相结合的方向转化,因此,经济管理类本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紧紧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进行,要从兼顾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要求出发,围绕大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这一总目标,科学设置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创新教学组织形式,提出本专业实践教学的具体目标,并将其作为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

2•系统导向原则。根据高等教育规律、经济管理类专业规律及其专业人才培养特点,从人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发展的要求出发,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使学生在校期间的实践活动形成有机的整体。一方面,促进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相互衔接、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和良性互动,防止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课程体系割裂;另一方面,按照各实践教学环节的地位、作用及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体系内的各个环节、内容体系相互衔接和协调统一。

3•层次导向原则。大学生“四种能力”的培养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经济管理类专业培养计划中的实践教学也应分阶段、分层次逐步深化,形成由大类阶段到专业阶段,由课程同步实验到独立实验,由校级平台实践教学到大类平台实践教学、再到专业平台实践教学体系的由浅入深、由局部到整体、分阶段、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网络。同时,搭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校内实践教学与校外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平台。

4•规范导向原则。为保证经济管理类实践教学的计划性和严肃性,防止随意性,对实践教学活动必须加以规范。一方面,实践教学体系应与理论教学体系一同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按照人才培养方案计划管理运行;另一方面,规范基本实践教学文件如实践教学大纲、实验教材或实验指导书、实践教学形式和相应的考核标准和要求等;同时,对实践教学指导教师的任职条件和资格、实践教学管理进行明确规定。

5•实践导向原则。经济管理类专业普遍具有应用特点,因此,经济管理类实践教学体系不仅要建立在经济管理理论基础上,而且要具备很强的社会适应性和可操作性,注重发挥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哺理论的循环效应。

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架构

经济管理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与学校的招生体制、专业特点、人才培养模式和学生活动规律紧密结合。在教学中,围绕培养知识结构合理、基础扎实、适应性强、具有学习能力、实践能力、持续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按照实行大类招生、宽口径培养、按社会需求确定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合不同专业课程特点和大学生课外活动规律,逐步形成了经济管理类专业“阶段+模块+平台”的“两阶段、三模块、六形式、四平台”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二阶段”(大类阶段和专业阶段两个阶段)

按学科大类招生、宽口径分流培养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的趋势。在大类招生背景下,学生大学四年实际上可分为1•5学年的大类阶段和2•5学年的专业阶段两个阶段。在大类阶段,主要进行通识教育和专业基础教育;在专业阶段,主要进行专业教育。因此,按照大类和专业两个阶段分别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既体现了实践教学层次性特点,又实现了将实践教学贯穿于本科四年教育全过程的要求。

(二)“三模块”(实践教学体系的校级实践教学模块、大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块和分流后专业实践教学模块三大模块)

校级实践教学模块是“通识的实践课程群”,旨在重视基础教育,加强学生基本能力训练,提高学生一般素质和能力,因而面对学校经济管理类所有专业开设,主要包括实践性较强的公共基础课所对应的实践课程,如英语应用能力训练、计算机应用能力训练、信息资料采集处理能力训练和社会调查等课程。大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块是“学科教育的实践课程”,是在大类阶段时开设的“大类专业”的实践课程群,主要包括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基础教育课程所对应的实践课程。由于大类专业属于不定式、宽口径培养,因而要求我们必须通盘考虑大类所涵盖的各个专业的共性来设计实践教学体系。如我校财政学专业和税务专业按财政类实行大类招生,财政类大类阶段开设的《会计模拟实训》《财税一体化》就属于大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块。专业实践课程模块是指大类分流后,针对具体专业开设的实践课程群,主要包括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核心课程所对应的同步实验课程、独立实践课程、专业综合实践课程和跨专业实践课程等,如我校税务专业开设的《纳税申报实训》《税务稽查实训》《网上税务局实训》和《税务实训》等课程都属于这一层次的专业实践课程模块。

(三)“六形式”(实训、实验、实习、创新创业、社会调查和毕业论文(设计)等六种实践教学形式)

1•实训。实训是针对学生某项专门能力或综合技术应用能力进行的训练。通过实训,使学生掌握从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操作技能和技术应用能力,通过模拟生产项目或模拟生产案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3]。应用软件模拟训练是经管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教学软件模拟,以仿真的形式对学生基本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职业技能进行训练,从而达到学会技能,熟悉应用的教学目的。实训教学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原则,包括基本技能实训、专业技能实训和综合技能实训,其中基本技能实训包括英语应用能力实训、计算机应用能力实训、经济信息资料采集处理实训(如文献检索和数据处理等)和就业能力训练;专业技能实训包括业务处理技能实训和专业软件操作实训;综合技能实训包括综合业务处理训练和综合软件操作训练。

2•实验。实验教学以提高实验动手能力为主线,以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和方法、融会贯通科学知识、促进科学思维和创新思维为主要教学目标,它包括单项性试验和综合性实验。单项性试验即知识点实验,综合性实验包括课程实验、专业实验和跨专业实验,所有这些实验又可分为验证性实验、理解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

3•实习。实习是让学生在实际生产环境中了解职业,并将校内所学理论和技能转换为职业岗位所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它强调内容的覆盖性和综合性。实习包括专业实习和综合实习两种形式,专业实习侧重于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与专业素质;综合实习也称毕业实习,侧重于培养和增强学生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习主要通过校内仿真实习和校外实习基地实习。校内仿真实习按照“职能岗位仿真、业务流程仿真、业务内容仿真”原则,在实验室内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校外实习,增进学生对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了解。

4•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创新实践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的主体地位、参与的积极性和独立自主性在教学的每一环节得以充分体现和发挥,以培养其创新意识,以及在实践中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其主要有学科知识竞赛、创新试验项目、科研训练计划、校园科技创新活动。学科竞赛特别是国家教育部等主办的学科竞赛,是实现创新教育的有效载体,对于促进教学与科研的结合,激励学生潜在的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等诸多方面都具有积极意义。创业教育是实践性极强的教育活动,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掌握一定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提高创业能力。创业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创业论坛、创业培训、创业实践、创业竞赛等系列创业实践教学活动。通过“创业论坛”活动,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冲动;通过创业前培训活动,完善学生的创业知识结构;通过“创业实践”活动,包括大学生创业园区活动等,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完成学生创业教育从学校到社会的顺利转化;通过“创业竞赛”活动,展示大学生的创业实力和成果。

5•社会调查。社会调查作为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和工具,为大学生认识社会、训练能力和提高素质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途径。受环境、经验、阅历等因素制约,大学生相对缺乏对社会的感知和认识,因此,通过社会调查,可以使大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社会,提高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意识,进而提高他们的“四种能力”。另外,社会调查过程既是学生认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又是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当中、转化为实践能力的过程。因此,通过有针对性的要求学生就经济、管理、社会热点、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社会调查,系统搜集资料,进而提出完善和解决的办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四种能力”。

6•毕业论文(课程设计或毕业设计)。毕业论文是学生对大学期间所学的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进行综合运用的重要环节。毕业论文也是为本科生深化和拓宽专业知识,初步培养其科研思维和方法的重要实践活动。因此,通过毕业论文这一重要环节,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写作能力等。

(四)“四平台”(构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平台)

第一课堂是组织实施实践教学的主渠道,是学生理解、消化、吸收理论知识直接应用于实践的“第一实验场”,并主要通过实验(包括课程同步实验和独立实验课程)、实训和校内模拟实习等形式进行;第二课堂是对第一课堂组织实施实践教学的有益补充,是对第一课堂实践教学的巩固、提高及实践思维、思想、体能、视野等多方面的开拓,如以第二课堂形式组织的“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活动、各种学生社团活动。同样,校内是组织实施实践教学的主要阵地,各种实验室、创业孵化基地、校内各种大型活动项目策划和组织等,都是培养学生“四种能力”和提升综合素质的舞台;校外是对校内组织实施实践教学的延伸,学生通过校外实践,理论联系实际、掌握就业与创业所需的各种实际业务员技能和社会知识、生活阅历、工作经验等,最终完成从理论向实际、从学生到员工、从学业向职业的转变。

三、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保障措施

1•更新教育观念,确立以能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观。经济管理类专业开展实践教学的历史并不长,是在借鉴自然科学领域实验教学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和延伸的结果,因而没有成功模式可供借鉴,加之受长期以来形成的“重理论、轻实践”的影响,学校对实践教学往往重视不够。因此,经济管理类院校要加强实践教学,就必须统一思想,纠正认识偏差,打破传统财经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影响,充分认识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四种能力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重要地位,充分认识实践教学在突出学校办学特色、推进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方面的重要意义,深刻理解实践教学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和手段,从而确立以能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观。

2•修订培养方案,加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融合。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中心环节和组织实施教学的指导性文件,体现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一方面,突出产学研合作育人的模式,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设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把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有机的结合起来,将实验、实训、实习、社会调查、毕业论文全部纳入到教学计划,按计划执行。另一方面,编制“第二课堂实践活动计划”,对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可以以“创新学分”形式在最高限额内充当选修课程学分,并给予奖励。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指导教学体系的主体,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是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要制定激励政策,鼓励高学历、高职称教师每年有一定时间承担实践教学工作,参与实验室建设,到地方有关部门生产一线挂职锻炼,并将从事实践教学和实验室工作的实绩作为教师工作考核的内容之一;抓好“双师型”教师培养,每年安排一定数量教师到经济管理部门、实验室工作;建立一支既具有扎实基础理论知识、较高的教学水平,同时又具有很强的专业实践能力的专职实验教师队伍。

4•加大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实施实践教学的物质条件、基础工程和基本保障,包括实验室建设和实习基地建设。首先,要加大经费投入,通过学校预算安排、中央地方共建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建设资金等多方渠道筹集资金,保证实验室硬件、软件建设的资金需求。其次,要加大校内实践基地建设,建设一批直接服务于实践教学、创业教育的创业项目孵化基地。再次,建设一批集社会调查、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和科学研究为一体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并切实保障其高质量的运转。

5•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新机制。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只有在系统参与社会创新实践过程才能培养出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真实的科研创新和企业业务创新环境。产、学、研合作教育可以解决学校教育与企业经营管理实践脱节的问题,在学生创造性思维、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通过产、学、研合作,发挥社会资源对高等教育的支撑作用,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经济学专业分析范文2

关键词 计量经济学 教学效果 教学手段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在1998年教育部举行的高等学校经济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工作会议上,确定了高等学校经济学门类各专业的共同核心课程,包括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统计学、会计学和国际经济学共8门课程。计量经济学从30年前的几乎无人知晓,到今天近乎50%的经济学文章使用计量经济学实证技术以及几乎所有的大专院校均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然而,对于经济类专业的学生而言,相较于其它专业课程,计量经济学因其强调数理基础的特点,一直以来被诸多学生称为“最有难度的课程”,教学效果也很难有保证。本文以调查问卷为基础,探讨了影响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的诸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对于如何提高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提出了对策建议。

1 计量经济学课程的特点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门分支,它将经济理论、数学和统计推断等工具用于经济现象定量分析,相较于其它经济类专业课程,其自身特点鲜明,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第一,注重数理基础,强调逻辑推导。在经济类专业的培养大纲中,一般先行开设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类与数理统计,再设置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在初级计量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最为核心的是最小二乘法(Ordinary Least Square,OLS)估计及高斯-马尔科夫定理。这两者的实现,本质是数理推导。如果学生未掌握微积分、线性代数及概率论相关知识,就难以理解OLS和高斯-马尔科夫定理,也无法学习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

第二,理论教学和实验上机并重。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的教学包括两方面:理论教学和软件运用,即在理论推导的基础上,利用软件实现估计结果,这两者缺一不可。在经济类专业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如果不讲授理论,只讲解软件操作,学生会看不懂计量结果、一头雾水;如果只学习理论,而不进行计量软件操作,学生则体会不到计量经济学的实用性,不能实现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互促进的目的。这对学生提出了较高的学习要求,即在理解理论的基础上,熟悉计量软件操作与运用。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或由于尚未理解理论推导,或由于上机环境不能满足要求,导致学生觉得计量经济学课程晦涩难懂。

2 对经济类专业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的随堂调查

本文采取计量经济学课程结束时发放随堂调查问卷的方式,选取湖北工业大学2010级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保险学3个专业的260名学生为分析样本。在3个专业260名学生中: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115名,其中75名为文科生,文科生所占比例为65%;金融学专业学生149名,其中52名为文科生,文科生所占比例为35%;保险学专业学生26名,其中5名为文科生,文科生所占比例为20%。

2.1 学习计量经济学的兴趣调查分析

51%的学生对学习计量经济学不感兴趣,38%的学生对学习计量经济学的兴趣一般,仅有11%的学生对学习计量经济学十分感兴趣。

32%的学生认为计量经济学学习对将来的学习或就业没有用处,51%的学生认为计量经济学学习对将来学习或就业帮助一般,仅有17%的学生认为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的学习对将来学习或工作意义重大。

结合平时和学生的交流,“学习兴趣”“有助于就业”这两者的调查结果反映了,有部分学生对待大学课程学习的实用主义倾向较严重:学生对将来就业有直接帮助的课程感兴趣,而对将来就业没有直接帮助的课程不感兴趣。比如,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普遍对国际贸易实务这门课程感兴趣,因为他们认为这门课程与将来就业紧密相关;而对于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对于将来从事国际贸易实务工作没有多大帮助,也没有多大兴趣去学习这门课程。

2.2 计量经济学学习难度的调查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72%的学生认为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较难,23%的学生认为这门课程的难易程度适中,仅有5%的学生认为这门课程较简单。

虽然高达72%的学生认为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偏难,但在学习方法上,36%的学生从不进行课前预习,64%的学生偶尔会在课前预习,几乎没有学生在每次课前预习。结合在计量经济学课堂上,有小部分学生从不完成课后作业,甚至在课堂上出现打瞌睡的现象,这说明有少部分学生认为这门课程虽然有难度,但是并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采取措施降低课程难度给自己学习带来的障碍。

2.3 计量经济学课堂教学的调查分析

我们选用的教材是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的《初级计量经济学》,54%的学生认为教材选用合适,而46%的学生认为教材不合适,究其原因,绝对多数学生认为教材晦涩难懂。

计量经济学教学学时设置是48学时,其中理论教学36学时,上机学时12学时。对于这样的学时设置,只有21%的学生认为合理,35%的学生认为上机学时偏少,15%的学生认为理论学时偏少,也有15%的学生认为上机学时偏多,14%的学生认为理论学时偏少。计量经济学学时设置的调查结果显示了学生需求的多样性,但其中较为突出的是1/3的学生认为,上机学时偏少。

教学手段的调查结果显示,65%的学生认为多媒体和黑板板书相结合的方式更好,19%的学生认为仅使用多媒体教学更好,16%的学生认为仅使用黑板板书教学更好。

2.4 计量经济学课堂讲授效果的调查分析

55%的学生认为课堂教学效果一般,20%的学生认为课堂教学十分好,25%的学生认为课堂教学效果不好。该结果和前面各项调查指标的结果基本吻合。可见,学生普遍对这门课程较畏惧。即使一些认真学习、按时完成作业并最终取得不错考试成绩的学生,也对所学内容体系觉得不知所以然。

3 提高经济类专业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的对策建议

(1)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纠正实用主义学习态度。面临激烈的就业竞争,大学生的学习更加以就业为导向,实用主义倾向加强:即对将来就业有用的课程,就认真学习;对将来就业用处不大的课程,没有学习兴趣和动力。除了准备继续教育的学生,经济类本科生毕业后几乎都从事实务性工作,因此他们认为作为研究工具的计量经济学“不重要”或者“没有用处”。针对部分学生有失偏颇的实用主义学习倾向,要求学生提高对自身的要求,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对学习计量经济学的兴趣。

(2)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学能力。在正确认识计量经济学学习的难度之后,教育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变被动为主动,具体包括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小组讨论等。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将得到提高和锻炼,这将是其受用一生的技能。

(3)创新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在学时设置上,经济类专业计量经济学学时设置不应少于54学时,其中上机实验学时至少占三分之一。在课堂教学中,黑板板书与多媒体课件并用,黑板板书有助于讲解数理推导,多媒体课件有助于提高课堂信息量。结合本科应用经济学专业的培养目标,针对经济类专业学生数理基础偏弱的特点,重点讲授一元回归的OLS估计,证明高斯-马尔科夫定理,让学生明白其中原理,对于多元回归可以依此类推,让学生自学,重点以软件操作为主。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具体体现在计量方法在经济研究中的运用。这样一来,只懂数理推导的老师就无法很好地讲解这门课程。这就要求从事该门课程教学的教师必须同时参加科研工作,长期地进行教学与科研实践,才能对课程准确把握,才能融会贯通、深入浅出地进行计量经济学教学。

(5)创新考核方法。考试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充分发挥考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学习方法的作用。改革单一的闭卷考核方式,可以采取上机操作、分组撰写科技论文的考核方法。

参考文献

[1] 刘发跃,王娅.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影响因素研究——兼论探索性实验教学方法的运用[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2(9).

[2] 方雯.提高“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效果的几点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经济学专业分析范文3

关键词:独立学院;专业设置;区域经济

一、甘肃省独立学院专业设置基本情况

甘肃省现有5所独立学院,2015年底,甘肃省独立学院在校生已达48,950人,占全省普通高等本科在校生人数的11.13%。按照学科分类,包括2所工科类院校、2所财经类院校和1所师范类院校,共涉及工学、管理学、经济学、艺术学等9个一级学科、专业数81个,专业布点数(各专业在学校开设数量)达到145个。各院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近年来设置了很多具有广阔前景的新专业,这些新增专业主要涉及机械类、电子信息类、经济学类、管理类、艺术类等近40个专业,如电子商务、物联网工程、投资学、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视觉传达设计等专业,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甘肃省5所独立院校中有2所是工科类院校,且甘肃省受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的影响,高新技术类专业将越发重要,因此工科专业的数量积点较大。2所是财经类院校,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与管理类专业相应也逐渐成为学生选择的热点。专业规模不断扩大,专业布点数从2010年的98个增长到2015年的145个,增幅为47.9%,校均布点数达29个。同时根据地方经济发展要求和趋势以及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灵活增减专业。有些“过热”专业已逐渐被一些院校认识到其相对过剩的现状,开始控制招生数量。

二、甘肃省区域经济发展情况

甘肃省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阶段,“十二五”期间,甘肃省的生产总值从2010年的4119.46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6790.32亿元,年增长率为10.5%,保持了两位数的较快发展态势。人均生产总值由2010年的16,172元提高到2015年的26,100元,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从产业结构来看,全省三次产业比重总体呈现出一产稳中略降、二产明显下降、三产快速上升的趋势。在经济发展规律、宏观政策调整和市场需求变化的共同作用下,甘肃省从2013年开始经济增速与全国同步呈现出放缓趋势,从12%以上的高速增长回落到8%左右的中高速增长,增速换挡调整的态势十分明晰,体现出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从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来看,推动第二、三产业优化升级,仍然是现阶段面临的主要任务。信息知识时代,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就业结构的调整取决于高层次的人才培养和高新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及高智能的管理策略。因此,对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高等学院的积极配合。

三、甘肃省独立学院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分析

按照“十三五规划”,甘肃省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计划,着力培养开发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航天科技、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交通运输、水利设施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金融财会、国际商务、现代物流、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高端专门人才。可见,应用型技术人才仍是甘肃省未来发展的支撑力量。甘肃省独立学院的招生专业和招生规模基本能适应甘肃省区域经济对此类人才的需求,甘肃省的专业设置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一些专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如: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水利水电工程、土木工程、会计学、财务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成为招生量大、就业率较高,成为社会认同度相对较高的专业。2所工科类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单位最多的行业为:建筑建材行业、交通运输业、冶金矿产、石油化工、信息产业、机械机电。2所财经类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单位行业主要集中在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由此可以看出,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的特点与学院的办学特色基本吻合,也与甘肃省区域经济发展基本适应,但甘肃省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应性仍存在不少问题。专业设置不均衡体现在专业重复和专业短缺现象并存。一方面,5所院校共涉及81个专业,专业布点数达到145个,可见较多专业重复设置。如英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5所学院全部开设,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财务管理、会计学专业有4所学院开设,导致这些专业毕业生供大于求,增加择业困难和风险。另一方面,与甘肃省“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相关的专业布点数量较少,如文化产业管理只有兰州财经大学长青学院开设,机械电子工程只有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开设,且是2015年新增专业,难以满足甘肃省现代服务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四、实现独立学院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对接的措施

(一)专业设置需以经济发展为依据。独立学院在专业设置上应与甘肃省经济发展紧密结合,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满足产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为出发点,进行合理定位和规划,实现独立学院的自身发展和地方经济发展有效对接。按照甘肃省“十三五”经济发展规划和《甘肃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的指导思想,要着力培养在制造业、金融财会、现代服务业等方面的高端专门人才。因此独立学院在专业设置上应优先考虑与甘肃省经济发展密切的相关专业,为经济发展输送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建立专业结构动态调整机制。教育部门应充分发挥主管作用,加强对甘肃省独立学院专业设置的宏观调控和约束力度,适时考虑专业设置的前瞻性和动态性,考虑人才培养的周期性和滞后性,进行科学合理的统筹规划,尽量避免专业设置的盲目性和短期行为,灵活掌握设置区域产业发展急需的专业,建立专业设置和招生规模的动态调整机制,合理布局省内本科高校新增专业,有针对性地设置新增专业,对不能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数进行调整或取缔专业,使甘肃省独立学院的自身专业优势得到更好的发挥。

(三)建立特色专业。独立学院要适应经济发展需要设立具有明显特色的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质量等方面建立一套完整体系,依托行业背景优势,立足地方经济,重点发展特色专业,针对本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发现行业的特殊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内涵建设,提高专业与产业的对接度,从而形成一个布局和结构合理、优势和特色明显、规模和数量相匹配的专业框架,培养应用型的专业人才。

作者:吕芳 刘德光 单位: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

参考文献:

经济学专业分析范文4

关键词:农林经济管理;人才培养;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2-0274-04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东北农业大学具有办学实力和办学特色的老专业,1982年招收本科生,1985年招收硕士研究生,1998年招收博士研究生,具有本、硕、博三级学位授予权,现在该专业是黑龙江省重点专业和国家特色专业,为黑龙江省的新农村建设输送了大批人才。根据学校要求进行新一轮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那么原有的培养体系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课题组进行了问卷调查并进行了分析。

一、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调查

(一)调查方法

根据不同年级本科生学习和对专业掌握的特点,本次调查主要是针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大学二、三、四年级的学生发放了调查问卷,共计发放问卷83份,收回问卷83份,并利用Excel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

(二)调查结果分析

1.专业课程设置合理性调查。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该项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有70%的学生对现有专

图1专业课程设置合理性调查

业的课程设置是认同的(即认为课程设置合理或比较合理),可见该专业课程的设置能够被大多数学生所认可,但仍有30%的学生认为专业课的课程设置有不合理之处,而课程设置不合理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1)理论知识太多,实践机会太少;(2)高校未形成其独有的教学特色;(3)各学科间的联系程度不够紧密、不同课程的内容有重复和交叉;(4)课程门数太多(见图2)。

图2课程设置不合理之处的调查

2.专业课授课内容及实践性调查。专业课的学习对于学生掌握理论知识以及日后的应用具有重要的作用,从下页图3、4、5可以看出,从专业课授课内容来看,70%的学生认为专业课的授课内容陈旧,其中26.7%的学生认为专业课的授课内容很陈旧;从专业课的内容与实际结合程度来看,有50%以上的学生仍然认为所学的专业课具有实际性,56.6%的学生认为专业课的学习会对今后的工作有所帮助。

3.师资素质满意度调查。无论何种人才培养方案及专业课的设置,均要由专业教师来实施,专业教师在本科生的人才培养过程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对学生培养效果的影响至关重要,东北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共有专业教师12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4人,讲师3人。本次调查中学生对师资的满意度为93.3%(见图6),其中专业教师的专业学术背景、个人魅力及责任感三个方面最令学生满意,由此可见教师的素质是被学生们所认可的。

4.教师授课方式及学生参与度调查。关于教师授课方式的调查结果显示:互动式、问答式、讨论式的授课方式学生较为喜欢(见上页图7),只有20%的学生喜欢教师单向的传授方式。从上页图8中也可以明显的看出学生的参与度很高,进而表明学生在课堂上更希望与老师和同学之间进行沟通与交流。

5.学生能力培养状况调查。通过调查分析可知,学生希望高校在实践教学中应主要侧重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决策能力的培养(见图9);在理论教学中应重点侧重专业技能培训和逻辑分析能力的培养(见图10)。

二、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专业建设与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不相适应。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主要是围绕着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而展开,许多关系到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进程的重大问题先后成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研究重点。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推进,中国的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改革逐步向纵深发展,农村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的进程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的协调问题日益受到关注。但从总体上看,目前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的研究领域仍然主要在宏观领域,尤其是经济体制、经济政策方面,与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不相适应。

2.人才培养特色不鲜明,不适应农业、农村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农业高校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以服务三农为特色的专业,为促进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培养人才是这个专业的教学使命和天职。当前中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建设和发展与当前农业与农村改革发展新形势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如课程体系结构没有及时调整,课程内容陈旧,相互脱节与重复现象突出。不同类型高校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也明显趋同。人才培养缺乏学校和地域特色,毕业生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技能特长与农业需求、社会需求和区域需求相脱节。

3.课程设置中实践课的比例过低,实践课程效果难以达到。由于实践课程开展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如没有实习基地,教师理论课程工作量较大等,因此实践课程在专业教学中的比例过低,从这次调查的情况显示,学生也认为实践课程是弱点,希望多开展实践课程,从而加强自身的理论联系实际以及动手能力。

三、关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创新的几点思考

1.建立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上,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方针,以本科教育为主,努力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适用型人才;保证“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协调发展。根据经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的业务规格,始终强调坚持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办学思想,定位于适应经济建设需要,立足经济管理,面向基层,面向社会服务第一线的办学宗旨,坚持以基本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为主线,构建以应用性和实践性为基本特点的课程体系,重组课程,优化课程结构,改革教学内容体系,建立学校与经济管理系统、社会经济部门紧密结合,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加大现代化教学媒体手段的运用力度。

2.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建设。为实现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必须从整体上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优化。改革中要坚持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的多样化、实用化、个性化、综合化、精于化,合理安排公共课、基础课和专业课等课程的比例关系,避免课程内容交叉、重复和相互脱节。不断更新和凝练课程内容,把农林经济管理研究领域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以及多学科间的知识交叉与渗透反映到课程内容中来。

经济学专业分析范文5

【关键词】 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优化;陕西区域经济;互动发展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取代物质资本成为经济增长最重要的生产要素。这使得地方高等教育学科专业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关系越来越密切,区域经济的发展促使高等教育区域化,高等教育区域化直接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然而,陕西省作为典型的“高教大省,经济小省”,其相对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与相对发达的高等教育之间相互脱离的状况日趋严重。那么,陕西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与本省经济互动发展存在什么样的瓶颈问题及如何解决,文章就以A学院为例,对此问题进行以下研究。

一、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研究现状

我国高等教育在与地方经济的互动过程中借鉴国外经验的运行模式并结合其自身特点形成了自己的互动模式,主要表现为三位一体模式、协同式学习模式和职教合作模式,同时,我国也建立了许多部级大学科技园。其中,王达萌等(2012)在《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探讨》中就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论述,并指出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冯士芹(2012)在《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互动关系研究》从高校和企业两个角度给出了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对策;华冬萍(2003)指出人才已日趋成为经济发展中最为重要和充满活力的可变因素;任少波(2006)等人认为高校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发动机,尤其是承担区域知识创新重任的研究型大学与都市圈发展存在着密切互动的关系等。

以上学者主要从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关系和微观层面的研究,主要以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源为出发点;主要在处理问题的角度上和宏观层面的研究,不具备很好的实践操作性,不宜于广泛推广使用。而对陕西省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互动的研究还比较零散、肤浅和单薄,还没来得及建立自己的学科范畴和理论体系。本文拟从陕西省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现状出发,针对存在的问题建立相应的路径,提出相应的建议与对策,不仅能有效地促进陕西经济的发展,而且有利于探索一条实现地方高校可持续发展的路子,推动“富民强省”和“教育强省”战略的实施。

二、A学院学科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现状分析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陕西省共有普通本科高校42所(不包括高职高专和独立院校)在全国排第5位,以全国排第16位的经济总量取得如此成绩是很不容易的。而经济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础,不甚强大的经济实力与相对发达的高等教育之间必然存在诸多矛盾,下面以A学院为例,分析A学院学科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现状。

1、A学院现有学科专业

A学院现开设文学、工学、艺术学、农学、管理学、经济学等6大门类;外国语言文学类,工商管理类,新闻传播学类,音乐与舞蹈学类,中国语言文学类,流管理与工程类,旅游管理类,电子信息类,计算机类,电气类,交通运输类,戏剧与影视学类,经济与贸易类,林学类等14大学科门类;英语,日语,广播电视编导,新闻学,广播电视学,汉语言文学,电子信息工程,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工商管理,物流管理,旅游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交通运输,艺术设计,表演,国际经济与贸易,园林等19个本科专业。

2、A学院学科专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1) 综合性不强。我国高校现行有12个学科门类,分别是: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以及管理学。而A学院现有经济学、管理学、文学、工学、农学、法学等6大学科门类,只占到了全国现行的50%,说明A学院的学科门类还不够全面,距离综合性大学还有一定距离。

(2)部分学科专业结构稳定性差。由于从“金字塔”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如果将A学院现有的学科专业结构描述成“金字塔”图,不难发现,A学院的6大学科门类中只有管理学、艺术学和文学的学科专业结构相对比较稳定。工学的专业结构稳定性一般,而经济学和农学的稳定性非常差,也可以说不存在稳定性,稳定性差直接会导致该学科的发展。

(3)资源共享率低。管理学、工学、艺术学和文学门类下专业较多,且专业间联系性较强,因此这三类专业间教师和实验室等资源间的共享率很高。相反,其他三大门类下只有一个专业,这就导致了教师和实验室等资源贡献率低,因而成本投入也就比较高。

(4)专业老化,特色不明显。A学院缺乏与国家或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特色专业。并且,专业设置往往围着招生宣传的需要转,重视专业名称能否跨上社会热点,而对专业实质性内容关注较少,这往往造成换汤不换药的状况,教学执行者在专业名称上不断地改来改去,但在专业本身的发展上投入的精力却很少。

(5)缺乏科学论证。学校在设置新专业时无视现有的资金、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的不足,不考虑自身的特色,盲目争办热门专业,使得整个学科专业的分布不合理,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新专业设置以后,又忽视了新设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质量低下,培养出的学生适应能力较差。

3、A学院学科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现状分析

高等院校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本文从专业类型行业符合度方面来阐述A学院学科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现状,其中,专业类型的行业相关度=指该专业类型与本省重点产业领域相符合的个数/本省重点产业领域的个数。

陕西省现有3个产业结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7个产业类别(农业、能源化工、装备制造业、战略新兴产业、传统产业、生产业及生活业)和37个重点领域(包括粮食、煤炭等),通过将A学院现有的14个专业类型与陕西省37个重点领域进行对比统计得到,A学院外文类、工管类、物管类、旅管类、经贸类、电信类、计算机类、电气类、交运类、设计类、戏剧类、林学类、新闻类及中文类共14个专业类型的行业相关度依次为:0.005、0.019、0.014、0.008、0.01、0.008、0.024、0.016、0.003、0.014、0.003、0.003、0.005、0.005,由此可知,A学院专业类型的行业相关度整体不高,其中,最高的计算机类为0.024,最低的戏剧类、林学类及交通运输类,仅有0.003,这说明A学院开设的专业还不能很好的为本省经济服务,也说明A学院在专业设置上存在很多问题。

三、A学院学科专业结构优化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对策研究

1、降低高校办学“同质化”现象,增强办学自

所谓“同质化”是指同一大类中不同品牌的商品在性能、外观甚至营销手段上相互模仿,以至逐渐趋同的现象。我国高等教育学泰斗潘懋元曾指出:“高校同质化严重”,受评估和中央教育经费投入存在巨大差距两个因素的影响,我国高校的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为了让各高校健康发展,必须降低高校办学的“同质化”现象,以此来增强办学自。

2、加大高校特色学科建设力度,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通过对陕西部分学校学科专业设置的调查分析,发现陕西大部分高校存在求大求全现象,即由特色鲜明的大学向综合性大学的转变。具体表现为所设置专业的专业重复度较高,人才培养质量明显下降,行业相关度较低,这就导致了高校不能积极主动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因而更不能发挥它引领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因此,应该以地方经济建设的特色来建设学科和专业,更应该改变过去传统的由领导或者专家组开会讨论申请新专业的方法,而是应该从实际出发,申请能为地方经济服务的新专业,以更好的突出特色。

3、注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

据统计,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能够签约的不到30%,转化后能产生经济效益的又占被转化成果的30%,因此只有约10%的成果能取得较好的效益,陕西和全国情况大致相同。究其原因:第一,高校教师的科研动机仍仅限于出论文,出成果,评职称及争取经费,却很少关注科技成果的转化,忽视了社会发展的需要;第二,科研选题之前没有深入调查,忽视了市场的导向作用;第三,企业不愿承担科研成果转化的风险;第四,缺乏政府的激励制度和完善的权益分配制度等。因此,要使得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必须改变过去传统的只为了评职称、争经费或挣课时(一些学校用科研项目来顶替课时),大多数高校课题的科技成果只是做了很多理论上的研究,并没有很好地为当地经济服务。

4、提高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中行业的相关度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到,A学院学科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中行业的相关度都不高,因此,提高该相关度可以使得A学院能更好地为区域经济服务。

【参考文献】

经济学专业分析范文6

关键词:管理学;课堂教学;互动教学

管理学在所有管理相关课程中属于入门的课程,其中所包含的管理学知识与内容对后续管理学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起到指引性和推动性作用。因此,进行管理学教学改革十分必要且迫在眉睫,我们不仅要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统一,更要实现实践教学与互动教学的统一。

1管理学课堂教学现状

管理学学科属于文科性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传授枯燥的理论知识令学生产生枯燥、厌倦、抗拒的心理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将理论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而忽视了实践对于学生的思维启发与引导作用。

1.1教学方式与手段单一化

绝大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难进行方式方法的创新,教学提纲设计通常是将教学内容理论进行口授与板书的形式呈现,教师在最初自身学习过程中就是以被动学习为主,最终同样会以这种方式传授给学生,而学生只能以有限的刻板记忆、上课笔记进行记录,长此以往学生就容易形成思维惰性,很难培养出独立思考能力。

1.2重理论轻实践

管理学本身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但通常教师因为职业限制得到的实践经验较少,即使通过其他渠道获取了教学案例也无法完全融会贯通地穿插到理论教学中去。缺乏实际分析及实践考察的纯理论知识更难将其运用至现实生活与工作中,学生仅凭理论知识的学习也难以培养从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3成果考核机制单一

中国的教育方式弊端众所周知,“高考热”现象也由来已久,通过卷面考试来检查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情况成为了考核的必要手段,暂且不论卷面考核对知识面考察的局限性,单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而言,卷面考核能否做到真正“公平”,证明考生日常的学习态度还是一个未知数。社会上各种考试培训机构由此诞生,为考生总结传授考试“经验”,让其在最短的时间内通过卷面考核。

2互动式教学方式的必要性

在普遍意识到传统式教学短板后,互动式教学方法开始兴起,最初的互动式教学只是教师的个人行为,不具有代表性和普适性,但随着对教学模式系统性研究的深入,建立在社会学、心理学基础之上的互动式教学方式开始普及。

2.1教学模式的主体转换

互动教学模式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其教学模式的主体由教师转换为了学生。互动教学旨在通过启发式教育激发学生自主性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在将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举一反三”的习惯。更重要的是,在“接受—思考—反馈”的学习机制中,这一过程的结果并不是终结,学生作为活动主体让教学过程呈现出了可持续性、可建构性、可发展性的特点,完全打破以往传统教学中教师向学生简单灌输的模式。

2.2教学方式的多元化发展

传统教学模式下信息基本呈单向、线型传播,而互动教学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实现了信息的互动传播,传播主体双方以教学过程为平台建立了一个可进行知识、情感、精神实时交流和互动的活动机制。

2.3理论与实践并重

经济学专业分析范文7

1问题的提出

西方经济学是研究资源配置的学问,发展至今日,理论体系庞大,数学化程度高,理论较为抽象,学习难度较高。西方经济学因其工具优势,对于管理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等其他学科也产生广泛的影响,以致于在公共管理类、政治学类、社会学类等其他非经济类专业开设了西方经济学课程。不过,对于非经济类专业学生来说,学习西方经济学并不是为了全面掌握经济学理论体系,而是通过掌握经济基本原理,分析现实经济问题,培养经济学思维方式,更好地理解经济现象背后的规律及其政治、社会背景(林素钢,2009)。现有的西方经济学教材体系、教学内容基本以经济学专业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案例并未体现非经济类专业学生的专业背景、学习目标。因教学对象的不同,需要我们在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运用等方面结合学生特点做出调整,本文结合非经济类专业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思考。基于经济学传统教学方法过于注重理论讲授、数学推导,称为“黑板上的经济学”,学生参与度有限,国内学者较早地开始反思和提出应从教学方法改革角度提升教学效果。周五七(2017)指出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不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比较实验式教学、慕课式教学、案例式教学和研讨式等教学方法不同特点,分析了不同教学方法如何匹配经济学教学内容,以提升教学效果。周小寒(2018)从自主学习能力的视角,提出应以参与式教学方法,提高经济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经济学直觉思维。李力力(2018)指出现有的西方经济学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应改革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路,提高学生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兴趣,提升学习效果。张武康、张美丽、李翼玮(2018)基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构建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同时围绕不同教学环节,设定过程评价体系,提升教学效果。经济类专业与非经济类专业在教学方面的侧重点也应不同,方鸿(2012)指出较多高校非经济类专业开设西方经济学课程,但是学生学习热情和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原因在于:适应非经济类专业的西方经济学教材仍然非常缺乏,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还不相适应,需要加以改进。博昭、马蔚姝(2013)指出非经济类专业经济学课时设置不足,无法满足课程本身的目标要求,应降低课程难度,结合案例教学增强理论和实践的连接力,提升教学效果。唐清萍(2019)认为宏观经济学作为难度系数较高的课程,对于非西方经济学专业应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目标调整教学内容,引入本土案例、时事,改革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西方经济学课程强调三种表达方式:经济学表达方式、图形展示和数学推导,非经济类专业教学更应强调经济学思维训练和培养。现有对于经济学教学改革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传统讲授方法的反思,如何针对非经济类专业学生专业背景、教学内容,综合运用不同教学方法,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

2教学目标的确定

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目标通常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系统掌握西方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另一方面强调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一般来说,经济类专业在教学过程中较为注重理论演绎和推理,为后续经济类课程开设打下坚实基础。不过,作为非经济类专业,学习西方经济学主要目的在于更好地理解市场经济运行规律、政府各项经济政策内在机制及培养经济学思维逻辑。相应在非经济类专业开设西方经济学教学目标更应注重理论分析和运用,同时在教学方法的运用方面也应作出相应调整。

3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经济学理论教学方法有三种:传统讲授式、案例式教学和研讨式教学。传统讲授式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灌输,师生互动较少,学生缺乏主动性,因西方经济学理论系统性强,较为抽象,讲授式教学应用较广。案例式教学不同于举例式教学,需要教师在课前结合经济现象,理清案例涉及主题,如何运用相关经济理论进行分析。案例教学需要学生事前阅读材料,分组讨论形成观点,通过教师引导围绕主题进行讨论,提高经济问题的分析能力。研讨式教学比较适用特定专题,例如:面对经济减速,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货币主义学派分别如何看待,应采用什么样的政策工具。鼓励学生通过收集数据,结合理论进行分析,形成观点,加深对于理论的理解和现实问题分析能力。

经济学教学内容的不同,教学方法也应存在差异,通过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合理搭配,提升教学效果。价格理论部分的消费者理论、生产者理论概念抽象、公式较多,学生学习难度较高,通常以讲授为主。不过,通过引入中国双轨制价格改革的案例,分析价格改革的难点和影响,结合中国经济转轨的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行为差异。尤其是公共管理类、政治学类等非经济学专业同学,通过引导学生收集材料,思考双轨制改革能够取得成功的政治条件,价格机制发挥效应的政治制约因素。在案例研讨的基础上,能够增加学生对于价格理论的感性认识,提升教学效果。市场结构理论部分的讲授通常关注不同市场结构的特征及其均衡条件,在课堂讲授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可以结合现实案例进行研讨式教学,分析市场结构的动态演进及其市场行为。例如,可以布置学生收集中国家电市场发展史,分析家电企业在初始的群雄混战阶段企业行为,进而分析如何形成了当前家电市场寡头市场结构;在此基础上,收集我国汽车市场发展历程,进而推测未来汽车市场的企业结构演变趋势。一般均衡及市场失灵部分,在分析一般均衡实现的假定条件基础上,引入市场失灵及其原因分析。讲授通过引入政府有形之手的理论依据。可以结合现实案例教学,分析外部性的治理措施,尤其对公共管理类、政治学类等非经济类专业学生,可结合本学科的理论知识思考政府的经济行为如何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结合案例分析中国土地市场改革发展史,土地产权明晰、土地交易、转让和经济发展之间关系。同时,收集土地市场与房地产发展之间关系,探讨现有土地制度的利弊得失和进一步改革方向。

经济增长理论部分,在通常的理论模型讲授基础上,可以综合运用案例教学、专题教学两种教学方法,分析中国经济增长潜力和动力。例如,可以收集中国经济增长的资料,分析基础设施投资、引进外资、人力资本积累、人口红利、技术进步、官员行为、经济体制改革等因素如何影响中国经济增长。在此基础上,现阶段,如何促进创新、提升技术水平,推动增长和转型,尤其是结合政治学、公共管理专业背景,探讨如何改善营商环境,提升经济竞争力。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分析工具IS-LM模型部分,通过理论讲授IS-LM模型的推导过程,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实现均衡时的利率和收入。可以结合案例进行分析,在不同的经济情景下,如何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组合,应对宏观经济波动,实现短期宏观均衡。同时,在讲授开放经济下短期均衡模型之后,结合经济形势的变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之间如何协调配合,实现政策的优先目标。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在讲授菲利普斯曲线及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基础上,可结合案例,分析短期和长期通货膨胀的决定因素。例如:收集中国近代史上通货膨胀数据、当前委内瑞拉、津巴布韦等国家通货膨胀数据,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深入理解通货膨胀内涵、特征、根源及治理。在讲授经济周期几种主要理论(奥地利学派、凯恩斯主义学派、货币主义学派、理性预期学派、真实经济周期理论)理论基础上,理解经济波动的来源,分析几个学派的共同目标:降低经济波动、低通胀、高就业和经济稳定增长,同时指出对于如何实现上述目标,几个理论存在显着差异。结合中国在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时,出台的4万亿刺激政策,收集相关数据,专题研讨经济周期的形成原因及其政策应对,深刻理解相关理论机制。

4完善考核机制

因为非经济类专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较多运用案例分析、专题研讨等方法,现有的以期末理论考试为主的考核方式将不适用,应更加注重学生过程考核,大幅提升平时成绩比重,调动学生投身案例教学和专题研讨的积极性,提升教学效果。在期末考试内容上,在考核西方经济学基本原理的同时,加大考核学生运用经济学理论分析现实问题的考核,提高相应主观题目的分值,同时结合政治学、社会学等专业背景特征,安排与相关学科联系紧密的综合性分析题,提升非经济类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非经济学专业西方经济学教学也对任课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在讲授西方经济学基本理论的同时,更加注重案例教学和研讨式教学,任课教师已转变为课堂组织者,案例教学有其特定程序,对教师课堂组织能力提出更高要求,需要加强这方面教学能力的培养。

【经济学硕士论文参考文献】

[1]林素钢.非经济类专业西方经济学课程改革建议[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6):64-66.

[2]博昭、马蔚姝.论高校非经济类专业西方经济学教学难度的把握[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7).

经济学专业分析范文8

    一 课程体系设计和实践实训设计整体思路

    1.遵照教育部对经济统计学专业的要求

    严格遵照教育部对经济统计学专业的要求。主干学科为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统计学,其中核心课程为西方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财政学,货币金融学,会计学,经济统计学,国民经济统计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抽样技术与应用,应用时间序列分析。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实验课程(含基本统计分析软件应用、统计实务模拟等),社会实践(含经济社会统计调查、统计工作实习等),科研和论文写作(含毕业论文、学年论文、科研实践等)。专业实验包括计算机基本技能实验、统计分析应用软件实验、经济计量分析软件实验、数据挖掘技术与应用实验。

    2.参照其他院校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选择了部分具有代表性的财经院校(如上海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北京工商大学、上海金融学院、 河南财经大学、浙江财经学院和山东工商学院)和综合类院校(如浙江大学、吉林大学、南京大学和云南大学)以及师范类院校(如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作为参照院校。通过比较分析得出,在统计学经济统计、商务统计、金融统计方向中,财经类院校主要突出经济学课程,招生偏重理科生。综合性院校和师范类院校主要课程为理学类,招生偏重理科生。

    综上所述,经济统计学专业应培养适应信息化社会需要,熟练掌握现代统计理论和经济数量分析方法,具有扎实的统计学、经济学和金融学基础,能熟练应用计算机软件处理统计数据的复合型高素质经济管理统计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在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外资企业和大中型公司等从事经济统计分析、管理咨询、市场调研和商务数据分析等管理工作。

    3.与学院培养方案形式统一

    新制订的培养方案和整个学院的形式保持了统一,以便于教务人员管理工作的开展。

    二 经济统计学培养方案专业课的设置

    经济统计学的培养目标与基本规格和招收对象为理科生,设置了保险精算、金融统计和商务统计三个方向。学生修满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并达到学位授予要求者,授予经济学学士学位。

    由于经济统计学对统计学和经济学知识的要求较高,我们提高了课程总学分和总学时,注重主干学科和专业课程的开课顺序和教学周学时分配,强化实训实践课程,实行理论和实践并行。

    培养方案确定了5门学科基础课程,分别为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C语言程序设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管理学。确定了5门专业基础课程,分别为基础会计学、经济统计学、货币金融学、财政学、计量经济学。确定了9门专业核心课程,分别为国民经济统计学、多元统计分析、统计预测与决策、抽样技术与应用、应用时间序列分析、金融统计学、市场调查与分析、投资学、数据挖掘。

    分设了三个专业方向,分别为保险精算(开设保险学、保险统计学、利息理论、寿险精算、非寿险精算5门课程)、金融统计(开设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金融市场、金融资产评估、金融工具与金融风险管理、投资组合分析 5门课程)和商务统计(开设信息检索与利用、企业经营统计学、投入产出分析、项目管理、质量控制统计方法5门课程)方向。

经济学专业分析范文9

关键词:金融数学;西方经济学;教学方式

一、西方经济学与金融数学学生的特点

1)内容系统性。

西方经济学一般分为微观经济学分册与宏观经济学分册两部分,前者以价格理论为中心,后者以国民收入为中心,整个理论体系经历了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与现代经济学,体现出了强大的系统性与不断完善的特点,也形成了两大流派争议的焦点:政府是否应该干预。古典理论的拥护者认为市场会自动出清,不需要政府干预,而凯恩斯主义及其追随者则认为价格具有刚性,必须有政府适当干预。

2)理论抽象性。

西方经济学很多理论都要借助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分析,并将分析结果用专业的经济学语言表现出来,并且因为西方经济学在设定模型时做了若干假定,在实际生活中很难找到合适的案例与之匹配,学生理解比较困难。

3)方法数学性。

西方经济学通常有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但更多是运用大量数学推理与模型进行实证分析进而检验各种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4)现实联系性。

西方经济学从其诞生那一刻起就一直不断试图对她所服务的资本主义经济现实运行进行抽象描述与总结,进而试图对其市场经济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形成理论、提出对策。

5)金融数学专业学生的特点。

金融数学是近10多年才开设的一门充分利用数学知识,通过建立模型,对金融理论与实务中的资产定价以及风险评估等进行计算和分析的课程,其在教学过程中,数学所占的比重较大,因此本专业的学生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推理能力与计算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金融数学专业西方经济学教学的原则

1、坚持以生为中心

教学过程必须围绕学科特点与学生特点,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基本原则,以学生的专业素养与能力的提升为中心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注重知识的传授与学习方法的分享。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学以致用是我们教学工作者追求的一个目标,因此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比如,培养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经济理论来分析现实的经济现象的能力,这样的学生才有较强的实践性,才能符合社会的需要,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三、金融数学专业西方经济学教学方式

因长期任教的是以招录文科为主的诸如国际贸易专业、市场营销专业、行政管理专业、公共事业管等专业学生的本西方经济学课程。在当时的教学过程中,令我深深困扰的是学生的数学功底薄,畏难情绪重,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讲解数学基础知识。切线的几何意义,导数、积分的基本知识。因其他专业课老师在讲解专业课时会自然地介绍或回顾一些经济学理论或经济现象,所以学生对一些经济理论的把握、经济现象的理解与分析比非专业的学生要深入一些,综合数学与理论,很多学生对西方经济学兴趣自然提升,学习效果也很是显著。但是近两年教学对象发生了变化,主要执教金融数学专业的西方经济学,在执教的过程中,边教边调整自己,力求以更好的教学方式适应学生的变化。在教学的实践中,有以下几点教学方式的变化。

1、重视理论梳理

金融数学专业的学生因长期以来,接受的以数理化为主导的理科知识的传授,所以其在学习的过程中对推理、计算与分析一点也不陌生,但是对经济学的系统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却有一定的排斥性,因此在授课的过程中,要重视理论的梳理,充分适应他们逻辑性强的特点,让他们接受得更容易。

2、拓宽经济思维

金融数学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计算能力强一方面既有助于他们在经济学的学习过程,对模型的构建与分析游刃有余,但同时也不利于他们经济思维的拓宽。因此要在课程上积极进行发散型教学,有助于他们思维的多维拓展。

3、剖析经济现象

金融数学专业的学生不太擅长关注当下的经济热点问题,不懂得关心国家政策的调整是出于经济理论的哪一方面着手的,作为教者就要有意识的将当前的政策结合书本的理论与他们一起剖析。比如,当前的供给侧改革,为什么会提出来?长期以来一直进行的需求侧管理为什么不能进一步助力经济的增长?到底是了了什么问题?通过对当前产能过剩,重复建设过多以及供需错位等现象进行剖析,结合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感受,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有助于提高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4、突出案例教学

根据教者多年的教学实践与对知识的系统与全面把握,可以找寻一些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或者讨论,比如罗斯福新政采取的那些措施为什么会让美国经济走出困境?为什么里根时代不能用,而采用里根经济学?案例教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有效地调动了学生课上课下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理解、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学生会利用业余时间去寻找这些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以及相关知识,无形中拓宽了其知识面。

参考文献

[1]张俊娥.应用型高校《西方经济学》的教改分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1)

[2]穆红莉.应用型高校管理类专业《西方经济学》教改思路探析[J].高教论坛,2007(5)

[3]高芳菲.独立院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法运用探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