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土木工程毕业规划集锦9篇

时间:2023-05-24 15:53:07

土木工程毕业规划

土木工程毕业规划范文1

基于培养学生工程应用能力的目的,制定了土木工程专业人才计划,2007版土木工程专业教学计划的知识体系结构由三大部分组成,分别是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综合教育,其中专业教育又分为专业基础教育和专业方向的课程教育,总学时共计2500学时。其中通识教育1312学时,占总学时52.5%;专业基础854学时,占总学时34.2%;专业课334学时,占总学时13.4%。该培养计划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和实践,主要的工作包括以下6点。

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理论教学体系

以知识结构、知识点、实现方法为基础设置理论课程,形成了“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理论教学体系。

1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包括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体育知识、外语知识、经管知识、计算机信息技术等相关内容。

2专业教育

1)工程技术基础知识。开设有材料力学、画法几何与建筑制图、理论力学等3门主干必修课程以及电工学、流体力学、弹性力学B等3门限定选修课程,共计20学分。要求学生掌握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掌握流体力学(水力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画法几何基本原理,电工学的基本理论,弹性力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2)专业基础知识。开设有土木工程材料、土力学、基础工程、结构力学、工程地质、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房屋建筑学等7门主干必修课程,土木工程概论、工程测量2门非主干必修课程,专业外语、土木工程CAD等2门非主干限定选修课程。要求学生了解土木工程专业基础知识,为进一步学习各专业方向知识打下坚实基础。3)专业方向知识。土木工程专业知识教育按照建筑工程、道路与桥梁工程、地下工程、岩土工程等4个专业特色方向教学。

多层次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人才培养体系重视实践环节,实践环节时间共计40周。通识实践环节包括人文社会科学实践3周(3学分)、金工实习1周(1学分)、计算机基本技能训练1周(1学分)。专业实践包括混凝土结构原理课程设计等共10周(10学分),测量实习2周(2学分),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7周(7学分),毕业设计(论文)16周(16学分)。此外,还专门设置课外实践5学分,安排学生从事暑假社会实践、公益劳动等课外实践活动。除学校安排的实践活动外,土木工程专业结合专业特点,组织学生参加省土木建筑学会举办的优秀毕业设计大赛,并举办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等活动,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对土木工程专业的学习兴趣。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根据土木工程学科和专业特点,利用西部矿井开采与灾害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土木工程实验中心、岩土工程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校内岩土工程训练中心以及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搭建了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培养体系采用室内实验、校内实训、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科研活动、学科竞赛等“多层次”的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形成“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设计型”题目和“科研型”项目结合的课程设计教学改革

在改革与实践过程中,根据土木工程专业4个不同的特色方向,探索了“设计型”题目和“科研型”题目在课程设计中的应用,编制了建筑工程方向“钢结构”与“钢筋混凝土整体式肋梁楼盖”课程设计、岩土工程方向“基础工程”与“隧道工程”课程设计、道路与桥梁工程方向“钢筋混凝土简支T型梁”与“等截面悬链线砼箱形无铰板拱桥”课程设计任务书与考核标准。地下工程方向延续了矿井建设专业的教学内容,编制了矿井建设中的”建井工程结构立井井架”课程设计任务书与考核标准。

基于全面质量管理(TQC)理论的毕业设计教学改革

基于全面质量管理(TQC)理论,开展毕业设计的全过程质量控制,在本科毕业设计环节中,分别采用了指导教师双向遴选制度、设计题目多样化、严格的开题报告制度以及多环节答辩制度,同时说明书和绘图采用手写与打印相结合形式,达到了管理的制度化,避免了管理中的随意性;同时发挥岩土工程、地下工程两个优势学科科研实力强的特点,在优秀本科生中选取重要科研课题中的问题作为本科毕业论文选题的做法提高了学生的科研能力,扩大了我校社会影响,提高了就业率。毕业设计选题多样化,真正实现“真刀真枪”做设计。同时要求毕业设计必须有电算内容,配备了各专业方向的电算教学软件,保证了毕业设计既有电算又有手算的特点,提高了学生专业软件的应用能力。编辑出版了《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指导丛书》。制定了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指导教师遴选标准、开提报告撰写标准、答辩基本规程、撰写标准、质量监控评价标准、评分标准、二次答辩基本规程等一系列毕业设计管理文件。

“多渠道一体化”的学生创新精神培养体系

搭建创新精神培养平台,采用多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通过“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建立高水平学术梯队、提高教师科研能力、本科生参加科研活动、本科生参加学科竞赛活动、本科生参加创新性实验计划等多种渠道对学生的创新精神进行一体化培养。

土木工程毕业规划范文2

实践模块也是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教学计划的核心部分,是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关键,使学生熟悉和掌握专业技能的课程体系。实践模块是学生理论知识与毕业就业工作之间的纽带,是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的核心。该模块包括金工实习、专业课程设计(五门左右)、认识实习、土木工程基础实验、测量实训、企业生产实习以及毕业设计等。该模块共50个学分左右。职业技能训练是教学计划的辅助组成部分,是为学生职业生涯作准备的教学环节。该模块要求学生在上学期间考取专业证书如施工员、造价员、材料员等专业相关证书,并为二级建造师、造价工程师、监理工程师打好基础。该模块共4学分。

二、专业模块建设

专业模块建设作为教学计划的核心部分之一,对于学生了解专业背景,理解专业理论起着决定性作用。本着为土木工程生产一线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的原则,专业模块建设必须与行业相结合。与行业规范要求相结合。土木工程从项目策划、结构设计、施工到竣工验收,都有国家、地方及行业规范约束。特别是结构设计类课程,学生毕业后参加工作主要就是按照规范要求利用软件设计,所以一些较难的理论如可靠度分析计算等可简单介绍,由于教材建设的滞后性,教材中一些过时的规范内容要及时删除,使学生熟悉并学会使用现行规范。所以在结构类设计课程中,教师要自带结构设计规范,引导学生遵循规范要求,学会使用规范做好设计。部分课程甚至可要求学生自带规范,熟练掌握规范使用流程。与职业技能要求相结合。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参加工作后,要考取一、二级建造师、注册结构工程师、造价工程师、监理工程师、招标师等证书。课程教学要与证书考取相结合,如土木工程法规、工程项目管理、工程经济学等课程,要结合历年考题讲解,从历年考题中提取案例分析,实现案例教学与考证要求相结合,同时也能使学生直观理解课程的重要性及特点,为学生主动认真学好课程提供思想保障。与工程建造过程相结合。土木工程生产一线主要是施工、监理、材料、资料、造价等工作岗位。在土木工程中,每一单项工程都包含若干单位工程,又可进一步细化为分部分项工程。建设过程实际上就是各分部分项工程的累加。所以可以实现项目式教学,利用教学方法让学生体会分部分项工程的实现过程。

三、实践模块建设实践

模块作为教学计划的核心部分之一,是学生学习和就业的纽带,是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的关键。考虑到土木工程专业的特点,项目组做了以下工作。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建设。工程建造过程实训是本项目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试点。将传统的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土木工程施工组织课程合并,结合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软件PKPM施工模块,将课程教学内容分为土方工程模块、临时设施模块、混凝土工程模块、钢筋工程模块、资料模块、施工组织设计模块等,将理论教学融入实践教学中,实现现学现用。学生在完成该课程后,即可以对一些小的工程完成施工组织设计、脚手架专项方案设计、降水专项方案设计、混凝土工程专项方案设计等。企业生产实习。考虑到土木工程行业特点,一项工程不可能大量接收实习学生,集中实习很难实现。从2011年起,土木工程系开始实施分散实习,即由学生自主联系实习单位,由企业与学院教师联合指导。分散实习,既能解决学生的实习单位联络问题,同时也能为学生就业工作打好基础。近两年来,学生实习时间不仅包含暑假,为了适应企业需要,2014年实习学生于6月初即进入实习场地,实现了实习入场与用工高峰期的结合。分散实习的指导与管理工作,土木工程系通过三年的探索,走出来一条以专题教学引导学生的路子,学生实习效果得到了逐步的提高。企业实习考核采用小组答辩和答辩委员会相结合的形式,即由小组答辩确定较优秀和较差学生,由答辩委员会组织公开答辩和二次答辩确定学生是否获得优秀实习生或通过企业实习答辩。毕业设计。毕业设计结合企业实习,学生可利用企业实习工程资料,由指导教师稍作修改,即可实现一人一题。同时考虑到学生基础,只要求少量同学选择结构设计类题目,大部分学生选择施工组织设计、施工专项方案设计、造价文件编制、招投标文件编制等现场应用型题目。学生可在企业完成毕业设计,但是企业必须有副高级职称以上人员指导。同时加强过程监控,对出现问题的毕业设计强化管理,提前预防。土木工程基础实验是将传统的工程力学实验、土木工程材料实验、土力学实验结合在一起。根据施工现场钢筋进场验收、地质勘查报告、混凝土试块实验、砂浆试块等,模拟流程,模拟环境,模拟角色,模拟表格,使学生通过实验就能熟悉施工现场,确保与施工现场的无缝衔接。其他实践教学。课程设计、认识实习、土木工程基础实验等其他实践课程紧紧围绕为生产一线服务的原则展开,结合工程实际问题,提出解决思路。模拟生产一线流程、场景及管理模式,使学生提前适应生产需要。

四、结语

土木工程毕业规划范文3

    关键词:土木工程专业 教学计划 培养目标 培养模式

    一、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模式

    土木工程专业是一门应用技术型学科,其人才培养模式应确立以“面向社会、立足岗位、注重素质、突出应用、强化实践、培养能力”为指导思想的“高级应用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以理论和应用并重为宗旨构建其教学体系。其培养目标为:掌握工程力学、结构工程、岩土工程和工程管理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获得注册结构工程师、注册建造工程师、注册造价工程师和注册监理工程师基本训练;具备从事土木工程的项目规划、设计、研究开发、施工及管理的能力;能在房屋建筑、地下建筑、隧道、矿井等的设计、研究、施工、教育、管理、投资、开发部门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较高的创新、敬业、协作精神的高级土木工程专业技术人才。

    “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定位。第一,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是学科通才教育。我院土木工程专业的培养模式既不是重点大学的研究型教育,也不是培养生产一线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高职教育,它的培养模式应该是理论知识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宽度,即学科基础要体现工程学科平台的要求,但又不过分拘泥于理论的严谨性而对工程实践给予一定的重视,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通才教育;第二,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应是基础理论与工程能力、技能并重的教育。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强调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培养并重,在基础理论知识满足要求的前提下,对实践、实训教学也要给予足够的重视,注重实效,注重能力的培养,强化工程训练,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力求培养出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又有扎实的专业基本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第三,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应注重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土木工程专业面临国内、国际两方面的变革要求:[1]在国内,土木工程中多学科及其知识的融合,综合性工程项目的增加,特别是经济体制、就业机制的变化,使得综合素质高、专业口径宽、适应性强成为社会对人才的最基本要求;另一方面,我国开始实行注册工程师制度,向着注册工程师的国际互认进了一步,土木工程类企业对国际市场的占有率逐步增大,国外企业也逐步进入国内市场。因此,我们必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相应的课程体系,主动适应国内、国际两方面对人才的要求,并把这种指导思想落实到新的教学计划中去。

    二、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应具有的知识和技能

    广东工业大学建设学院从历年的毕业生就业调查看,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除少部分人(10%左右)继续攻读高一级学位、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之外,大多数主要从事工程设计、工程施工、施工管理、物业开发、工程预算、工程监理、工程鉴定、改造加固等一系列专业性较强的技术服务工作。这就要求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第一,具有一定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了解当前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及应用前景;

    第二,掌握工程力学、土力学、水力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掌握工程规划、工程材料、结构分析与设计、地基处理方面的基本知识,掌握有关建筑机械、建筑电气、给水排水、工程测量、施工技术与组织等方面的基本技术;

    第三,具有工程制图、计算机应用、主要测试和试验仪器使用的基本能力,具有综合应用各种手段(包括外语工具)查询资料、获取信息的初步能力;

    第四,了解土木工程主要法规;

    第五,具有进行工程设计、试验、施工、管理和研究的初步能力。

    三、教学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根据建设部高等土木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有关土木工程专业的基本原则[2]和我院土木工程专业的办学经验,我们对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科学、合理的调整,表现为:

    1.制定和完善了切实可行的土木工程专业教学计划

    为了很好地贯彻教学大纲的要求,实现专业培养目标,根据我院土木工程专业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了旧教学计划,增加了专业选修课的比例,为扩大学生的专业知识视野创造了条件(见表1)。考虑到学生考研、找工作的压力,对各学期的开课量做了合理的安排,把课程适当提前,减少四年级的开课量。

    2.保证各门课的知识链连续但不重复

    在制订教学计划时,仔细研究每门课程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作用,重新定位每门课程的地位和作用,进行整合优化,打破各个课程之间的条块分割与各自为政的局面,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根据整合后的课程内容进行课程教学大纲的编写,并严格按大纲的要求组织教学。如“基础工程”、“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单层工业厂房结构设计”、“单层工业厂房结构课程设计”、“高层建筑结构抗震与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这几门课程对实践内容部分没有明确的界定,由教师灵活掌握,有些内容会造成重复或遗漏,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了这个问题,在制定新的教学计划时,首先对整个课程体系进行梳理,然后对其进行整合优化;在教学大纲中,我们明确规定“单层工业厂房结构课程设计”包括排架设计和浅基础设计,“基础工程”课程设计做桩基础设计,“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要包括楼和框架设计,毕业设计做框架-剪力墙结构设计,并调整了相关课程的学时,保证了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和科学性。

    3.强化专业的实践性教学环节

    土木工程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我院土木工程专业的总体培养目标,新教学计划中除了“两课”社会实践,还设立了:军训、认识实习、工程测量实习、工程地质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房屋建筑课程设计、基础工程课程设计、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钢结构课程设计、单层工业厂房结构课程设计、施工组织课程设计、工程概预算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性课程,共计39周。

    为配合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实施,我们与设计单位、科研单位、施工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建立了多元化的实习基地,探索有效的新型方式和途径,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通过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等环节,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到专业学术问题的研究和探讨中,加深学生对专业的了解和兴趣,提高其对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

    4.重视外语学习和计算机能力的培养

    英语课程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采用分级教学、分类培养、目标驱动、滚动培养的教学模式。第1~4学期进行基础英语教学,根据学生能力采用分级教学的方法,以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为目标,进行滚动培养。第5~7学期进行专业英语教学或在专业课开展双语教学。在第8学期的毕业设计中安排撰写外文摘要。这样有利于保证学生达到一个较高的英语水平。教学计划中除了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辅助结构设计等课程外,将计算机应用贯穿整个四年的课程教学中,在理论课、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增加计算机应用训练,保证各个教学环节中应用计算机的时间总计不少于200机时,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四、结语

    教学计划是教育思想在专业人才培养上的具体体现,它体现了学校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培养方案。我校肩负着为华南地区经济建设输送高级建设人才的重任,因此,我们在教学计划制定过程中既继承了原有课程体系的合理部分,又与时俱进,充分考虑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改变,使我们的教学计划符合科技进步与学生今后发展的双重要求。

    参考文献

土木工程毕业规划范文4

关键词:执业资格制度;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2-0200-02

0 引言

建设行业已建立起比较全面的执业资格体系,这对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有必要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授课内容、授课方式等)进行改革,从社会需求的角度出发,构建一个与执业资格体系相适应的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1 建设行业执业资格制度的背景

1993年,国家正式提出建立执业资格制度以后,建设行业执业资格制度的建立工作进入了较快发展时期。建设行业执业资格制度是政府对建设行业中事关工程质量和安全以及关系国家、社会和公众财产、生命、安全的专业实行专业技术人员市场准入制度。2011年度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计划有48大类,其中与土木工程专业有关的考试计划有9大类,数量和类别最多,约占20%。到目前为止。已经建立了结构工程师、勘察设计工程师、建造师、造价工程师、监理工程师、岩土工程师等执业资格制度,建设领域执业资格制度框架体系已基本形成,已逐渐细化到各个阶段、各个专业。土木类企业资质的重要一项就是企业内具有执业资格证书人员的数量,是否具有执业资格已成为土木类企业招聘人员、职称评定、工资调整重要的依据。土木行业专业技术人员取得相应的执业资格已逐步成为就业的基本条件之一。

1995年,国家建设部开始对全国高校土木工程专业进行教育质量评估。根据相关规定,通过专业评估的学校,其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将享受可提前报考注册结构工程师等的优惠待遇。这项评估涉及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条件、教学管理、办学经验、学生素质等众多方面,要求相当严格,是国家执业注册考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且的是保证专业教育质量达到执业实践的要求。根据规定,已通过评估的高校,在5年(个别学校为8年)后必须再次接受评估,评估不合格者,其学生不能再享受相关优惠待遇。专业教育评估有力地推动了高校的专业建设,促进了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截止2010年通过土木工程专业教育评估的学校有56所,约占设置该专业高校(不含独立学院和民办学院)的13%。执业资格考试制度的实施,不但明确了专业人员应具备的条件,而且促进了工程教育界与工程界有机结合。高等学历教育环节中引入专业执业资格知识,便于学生在校期间有重点、有选择地汲取知识,打好工程执业基础。

2007年9月,教育部高教司理工处颁布的“高等学校理工科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对《土木工程专业规范》的制定给出了指导性意见。2010年《土木工程专业规范>(征求意见稿)颁布。(土木工程专业规范)是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在研究了用人单位需求、国内外办学现状、国内本专业办学情况,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基础上制定的,符合当前教学的实际和行业发展的要求。

2009年12月,教育部高教司理工处颁布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要点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培养专业标准也提出了指导性原则。2010年7月,国家获准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61所,其中土木工程专业类19所。这些高校既有国家重点高校,也有地方一般类本科院校。可以结合学校自身的优势和特色,规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建设行业执业资格制度和专业评估的现实需要,对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主要表现在接受注册工程师基本训练上)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有必要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研究,根据学校自身办学特色和优势制定土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形式,如图1所示。

2 土木工程专业改革的思路和内容

2.1改革的思路

2.1.1以强化工程能力与创新能力为重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工程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课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面向工程界,由注重知识传授向重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转变。

2.1.2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与土木行业执业资格注册考试的要求相适应在课时分配上注意与执业资格注册考试寻找一个适当的比例关系,既满足学科的严谨性,也满足执业资格体系的要求;在知识点的取舍上,注重纳入执业资格考试内容,突出综合运用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2.1.3动态性和灵活性反映土木工程行业最新发展,适应土木行业执业资格制度考试的动态性要求:采取多方向培养,拓展学生的执业空间,适应土木行业执业资格体系下不同注册工程师的要求。

2.1.4加强教师之间的学习交流。注重相关学校之间的学习和交流:定期进行教学活动,及时沟通教学情况。

2.2改革的内容

2.2.1调整和完善专业培养计划在考虑学生未来发展需要上,理顺培养计划与执业资格考试之间、培养计划和专业评估之间的关系。完善专业培养计划,设置与我国现行注册工程师制度相适应的课程,覆盖注册工程师的知识结构,加强结构设计、工程施工与管理、工程试验与检测等方面的内容。

2.2.2强化专业基础知识的教学土木工程专业人才所要求的基本专业基础知识是学生掌握国家注册工程师资格考试要求的基本条件,也是学生今后适应不断发展土木工程事业要求的必备素质。加强注册工程师考试必备知识的学习尤为重要,是加强人才培养的首要环节。课程的设置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培养模式要与执业资格体系结合起来,如图2所示。

2.2.3体现知识的动态性土木工程专业中有些课程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法律法规影响较大,内容也随外界环境变化较大,更新较快,尤其是2010年,建设方面的法规、标准、规范颁布较多,2010年已颁布的国家规范主要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建筑结构加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钢管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等。可根据每年注册工程师考试大纲和试题,适时更新教学内容,编写“适用型”教材,使其具有时效性和真实性。

2.2.4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大学所学的知识,由于专业课学时的限制,各门课程之间缺乏有效地联系,不能互相联系以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往往理论脱离实际。所以加强工程意识,增加实践环节是培养模式改革面临的一大问题。增加模拟注册工程师考试和系统知识测试,使教学与实际工程应用相结合。

根据土木行业执业资格制度的要求,提出“注重专业知识和工程素质训练,培养‘应用型’土木工程人才”的目标要求。使学生接受注册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培养学生具有初步土木工程设计、施工、管

理和工程研究能力。

3 培养模式改革的特色和效果

3.1特色通过对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模式的探索和改革,形成了与执业资格考试结合,与学生就业和成才相结合,与国家规范相结合,与实际工程相结合,突出研究成果的应用性和实用性。

3.1.1与相关执业资格考试结合参考结构工程师、建造师、监理工程师、造价工程师、咨询工程师(投资)、项目管理师等执业资格考试相关的知识和内容,编写和选用教材中的例题和案例基本上来源于执业资格考试的真题,使学生毕业后适应执业资格考试。

3.1.2与行业企业共同设计培养方案企业由单纯的用人单位变为联合培养单位,高校和企业共同设计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自2007以来,我院土木工程专业每年在制定培养计划时,先后邀请了中铁一局、宝鸡一建、西安市城市规划设计院等单位参与了土木工程专业计划的修订和完善。“卓越计划”一个主要特点就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下一步重点在课程内容、实践环节等方面和企业合作,共同研究人才培养模式,共同实施培养过程。

3.1.3教学内容及时反应国家最新规范、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和先进经验通过加大师资引进和培养力度,将近几年颁布的相关法规条例融入新编教材和课堂教学中,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目前我院已有6位“双师型”(执业资格+高级职称)教师。

3.1.4工程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学生在合作培养企业进行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加大了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充分利用建筑公司、房地产领域的人才资源(特别是优秀的校友资源),做好土木工程专业实践知识与实践能力的传帮带。

3.2阶段性成果

3.2.1主编或参与完成了多部教材教材体现的指导思想为:教材的内容满足三个专业方向(建筑工程、交通土建、岩土地下)的需要;满足“应用型”培养要求,注重工程背景和工程案例的引入,提供适当的延伸阅读:按照专业规范要求的知识点进行编写,避免与其他课程教材相同知识的重复:根据“土木工程专业规范”中知识点要求的掌握、熟悉、了解程度编写教材。

教材的定位要准确。教材编写紧紧抓住“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线;站在大土木背景下编写,不能局限于一个专业或一所学校:考虑现行执业资格考试的要求:按照现行的工程标准、规范编写:注意建筑节能环保、低碳经济等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

其中,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专业2010年通过了专业评估,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合编了《土木工程施工技术》教材,该教材是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指导性专业规范配套教材,土木工程“卓越工程师”教材。

3.2.2获得多项相关教学奖励论文“现行执业资格制度与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探讨”获学校2007年教育科学研讨会论文二等奖;获两项校级教学成果奖,校教学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各一项:《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案获西安工业大学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教案、讲稿评比三等奖。

3.2.3修订和完善了土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形成了与执业资格考试和专业评估相结合的专业培养方案在2010、2011级土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修订过程中,对西安地区土木工程专业类院校,尤其是2010年通过土木工程专业评估、首批卓越工程师实施的高校进行调研,结合我院土木工程专业的基础和条件,学习、借鉴他们成熟的培养体系和优秀的教学成果,指导我们修订和完善土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

3.3产生的效果在土木行业全面实行执业资格体系下研究如何培养“应用型”土木工程本科人才,进一步理顺土木工程培养方案、执业资格考试、专业评估三者之间的关系,架起土木理论教学和实践应用的桥梁,为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做好准备,成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推广价值。强化“应用型”土木工程本科人才的培养(面向一线、面向工程),对新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执业资格证书是土木专业就业的基本条件,研究建设行业执业资格制度的特点和要求,并以此为参考确立合理的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进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强化实践环节与技能掌握要求,以确保高校紧紧围绕就业大环境、大市场,为社会培养具有较高执业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合格人才。

4 结论

通过合理的人才培养定位,科学的教学平台构建,全面的人才培养方式改革,探索一套面向社会、面向就业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培养体系,进而全面提高毕业生的知识水平、能力素质和实践技能,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高水平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叶树江,吴彪,李丹.论“卓越计划”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4):110-112

[2]韩涛,孟昭博,汤美安,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实践教学的目标定位[J].教育与职业,2010,(17):163-164

土木工程毕业规划范文5

关键词:土木专业;毕业生;就业困境;帮扶对策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一、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面临的困境

1、就业观念问题

土木工程专业在入学时作为理工科院校比较高分进来的专业,学生本身不愿意下基层就业;我国土木工程行业的就业门槛相对比较低,从事人员大部分学历不高,管理者的学历也不高。加上学生吃苦能力有限,眼高手低,哪里工资高就往哪里跳槽这些主客观因素也滞后了就业观念的发展。

2、地域限制

户籍制度妨碍了土木人才的自由流动,使得人才资源得不到合理的配置。我国目前的就业原则是户口属地原则,这使某些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出现户口歧视问题,一些发达城市明确规定只接受本地户口的毕业生,也使学生在就业中存在一定的困惑。

3、教育实习问题

现有教育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高校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没有将产、学、研很好地结合起来,学校更注重教学,而与企业、地方政府、民间组织、相关行业协会联系较少,有些甚至没有联系,研究这一块也较为薄弱,大都只是停留在讲座,去参观、实践、实习的机会少,学生的毕业实习的时间在3个月到半年之间,实践经验不足。

4、企业用工的实际状况

对于企业的实际用工情况,企业有自己的定位,有些实习生用工单位往往都希望从每一批新人中发现苗子,重点培养,当一些业务骨干成长起来;还有些在企业则招这些实习生只是为在忙季顶岗,哪里缺人就让毕业生顶岗,没有从培养学生、发展学生的角度出发。

二、面向就业市场的土木工程专业新型教学体系的构建

1、搞好部门协作,明确管理体制

在现有的就业模式下,要明确毕业生就业工作管理体制。领导带头,各部门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土木专业毕业生的思想工作,让他们对专业树立信心;不断鼓励土木专业教职工共同来完善随时代变化的就业新模式。教育和引导毕业生树立报效祖国志在四方的理想信念,树立立足于基层,到经济建设一线建功立业择业观。

2、加强师资力量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从培训师资队伍入手,着重提高教师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加强基本技能训练。在经费和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定期聘请土木工程行业里经验丰富、技能熟练的专业人士来校讲课。专业教师则应放下架子,打造双师型教师,使教师不仅有理论知识还有实践经验,鼓励和支持专业教师参加专业进修。

3、调整教学计划,努力适应市场需求

加长学生在实习基地实习时间,让毕业生和实习单位达成共同意识,企业可对实习生换岗实习,达到学校要求学生的毕业实习的目的,深化专业知识;在教学中强化技能训练,使总教学学时中技能训练时间占三分之一;鼓励学生取得“双证书”,即学历文凭与岗位操作证书、技能等“多证书”,鼓励、要求学生一专多能,获计算机、外语等级证、造价师等社会上同行业的考核认可的证件,成为具有明显优势的复合型人才。

4、加强就业指导,端正学生就业心态

随着高等教育的越来越“平民化”,应引导大学生端正就业心态,清楚自己并非所谓的天之骄子;保持一颗平常心,从零做起,虚心学习,积累经验;把职业素养的提升看成是终身的行为,而不把眼光只放在大城市、高收入等这些物质方面。应清楚的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对自身有准确的定位,同时又有清楚的职业规划,从小做起,从艰苦的岗位做起,积累经验。同时,在认清就业形势的前提下,也要充满自信,避免由于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而产生的焦虑心理。转变就业观念,适时调整就业心态,从而把握就业机会。

三、土木工程专业就业市场运行的保障措施

1、加强校企合作,走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模式

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上完某些实践性强的课程时就可以安排岗位实习,通过这种全程产学交叉的教学方式,将所学的理论应用于实践有益于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又可以发现差距,为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培养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同时可以更让校方看到最新的行业需求,又可以培养符合建筑业需要的人才,让学生,用人单位,学校三方都受益。

2、多管齐下,齐抓共管

就业工作不仅是就业指导中心、学院副书记、就业辅导员、年级辅导员、班主任的事情,更是全校上下每个教师的职责。要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制订明确的就业工作目标、工作计划,层层落实,各部门齐抓共管,真正落实到责任人,进行量化考评,形成有效的竞争机制。通过制订目标形成压力,通过压力激发动力,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就业工作顺利完成。

3、拓展就业服务体系

不少毕业生通过招聘会投递个人简历获得就业机会,这种就业方式的显著特点是信息不对称,不能全面了解市场需求。因此,信息缺乏是土木工程类毕业生求职上的盲点。学校和学院应尽快建立覆盖范围更广泛的就业信息网,利用就业网与社会上专门性人才网站联合,搭建就业平台;充分挖掘教职工、校友等资源收集更多的需求信息,特别是地方需求信息,及时整理、上网。

4、制定实习就业的新模式

要摸索和制定毕业生实习新模式,最好能使各方的利益都能够保障。学校要设法解决学生的实训基地、实训师资和教学科研的发展等问题,在实习的过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从学生的角度,能够很快融入建筑企业当中去,感受企业文化,能够为学生争取到轮岗实习,这样更能够锻炼学生各方面的技能,达到实习的目的。从企业来看,要帮助学生摆正心态,找准位置,设立目标,强化纪律,有意识的培养实习生。

结束语

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工作要以市场为导向,认清形势,抓住机遇,努力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根据土木人才市场需求的特点,对市场进行细分,有针对性地设置同一方向下的不同细分专业课程。此外,针对变化的市场需求,还应该做好包括市场调查、师资和设备等多方面准备,开发一些新的职业岗位的培训方向,不断更新办学理念,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强化实习环节,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高质量、应用能力强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姚小平,王一新.提高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适应能力的研究[J].科技资讯,2014,19:227-228.

土木工程毕业规划范文6

关键词:土木工程; 毕业设计; 方案设计; 建筑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47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6)03013204毕业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整个本科教学过程中最后一个综合性的教学实践环节,是学生综合运用土木工程专业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实施独力工作和创新研究的演练过程,也是对学生学习能力和专业素质的全面检查[1]。毕业设计的质量就是土木工程专业教育质量的体现,因此,加强对毕业设计过程的质量控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毕业设计的具体过程是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设计理念,掌握一般工程设计的程序和方法。杨光等(2010)结合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质量现状,对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土木工程专业近3年的毕业设计质量进行了分析,提出网络资源、毕业设计文件电子化、指导教师水平和责任,以及学生就业问题等对毕业设计质量的影响[2]。童友枝(2009)指出目前毕业设计中存在选题类型有限,学生主动性不强以及学生对毕业设计过程不清楚等问题[3]。戴素娟等(2009)从重视毕业设计动员、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合理选择毕业设计题目、适当提前毕业设计时间、加强过程指导、完善评价体系等方面,提出了提高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质量的一些建议[4]。吴晓枫等(2008)提出将PDCA质量控制循环原理运用到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质量控制过程[5]。谢咸颂(2011)根据土木工程毕业设计的教学实践,从选题、教师安排、成绩评定等几方面总结了毕业设计教学的一些做法和思考[6]。

毕业设计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能力的发挥,也是一所高校教育质量的直接反映。因此,为适应厚基础、宽口径的专业培养要求,落实质量工程改革,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高毕业设计质量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 毕业设计的基本情况统计

(一) 毕业选题情况

毕业设计的题目是否恰当,是毕业设计工作成功的基本保证。毕业设计选题应遵循一人一题原则,学生按教师命题或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具有实际背景的工程项目作为毕业设计题目。通过查阅学院土木工程专业房建方向近5年的毕业设计资料,对学生的选题情况、指导教师的安排情况进行了统计(表1―表3)。

(二) 毕业设计各阶段检查情况

以建筑工程方向的毕业设计资料为主要研究对象。毕业设计的全过程包括建筑方案设计(初步设计)、建筑设计和结构设计三个主要阶段。方案设计(初步设计)包括基本单元空间设计、空间组合设计及立面、体型设计。建筑设计根据所批准的方案设计进行编制,内容以说明和图纸为主。结构设计包括结构布置、初估截面尺寸、荷载计算、内力分析、配筋计算和结构施工图设计。通过查阅相关的资料,整理了学生在毕业设计各阶段存在的问题(表4)。表4各阶段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设计阶段存在的问题方案设计柱网布置不规范;功能区划分不合理,平面布局较乱;未按《规范》要求划分防火分区;疏散通行宽度及直通疏散走道的房间疏散门至最近安全出口的直线距离不满足要求;疏散门开启方向错误;卫生间蹲位、卫生间尺寸不满足要求;卫生间开间尺寸不满足要求;房间尺寸设计不合理;未进行无障碍设计;楼梯梯段宽度、休息平台宽度确定过于随意;设计进度滞后建筑设计尺寸标注不详;剖面图剖切位置不符合要求;剖面图中女儿墙部位构造不合理;楼梯间平面详图比例不合理,尺寸标注不完整;屋面排水图未按要求布置落水管位置结构设计结构平面图上尺寸标注不完全,缺乏次要构件的定位尺寸及结构标高;楼层结构平面图中,未标出现浇楼板的厚度;板下墙、梁未按要求线型画出;结构平面图中无必要的文字说明;构件配筋图不满足构造要求;平法概念不清楚,平法标注不准确

二、毕业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及讨论

(1)题目类型主要以设计类题目为主,尽管选题范围的广度有所增加,但主要结构形式趋于简单。由表1和表2可以看出,相比2011届和2012届学生的毕业设计,2013届本科毕业生所选结构形式最为多元,基本包含了任务书中所列出的所有形式,包括砌体结构、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剪结构和钢结构等。而2014届与2015届毕业设计所选的结构形式主要为框架结构。分析其原因,一方面是指导教师在学生毕业选题中缺乏引导,学生在选题时指导教师主要对学生选题的范围进行控制,而不太关注学生所选题目的结构形式。另一方面是学生主动学习能力不强,存在避难就易的倾向,因为以难易程度而言,框架结构和砌体结构设计相对简单。

(2)学生查阅资料、利用规范的能力较弱。以某中学教学楼施工图设计为例,在学生初步设计时,没有查阅相关规范。上交的方案设计中,只根据柱网尺寸确定了教室的总尺寸和门窗洞口的位置,没有进行教室的平面布置,图1(a)。按GB 50099―2011《中小学校设计规范》要求,普通教室设计(基本单元设计)除了满足主要教学用房的使用指标面积外,还应根据教室内单人课桌的平面尺寸、普通教室课桌椅的排距、最前排课桌的前沿与前方黑板的水平距离、最后排课桌的后沿与前方黑板的水平距离、最后排课桌沿至后墙面或固定家具的净距、纵向走道宽度、前排边座座椅与黑板远端的水平视角及沿墙布置的课桌端部与墙面或壁柱、管道等墙面突出物的净距等方面进行计算。图1(b)是参考《规范》后所设计的普通教室的平面布置图。

(3)指导教师的平均指导人数过多,教师精力投入不足。由表3可以看出,近5届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人数持续增加,由2011届99人增加到2015届的250人,指导教师人数尽管也有增加,但增幅不大,从2011届的9人增加到2015届的16人。由于毕业设计学生人数持续增加,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的平均人数增加,同时其他年级学生的人数也在增加,教师理论授课压力增大,毕业设计的精力投入相对不足,导致指导教师对毕业设计过程管理不到位。

(4)毕业设计硬件资源不够,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指导难度增加。由于学生人数持续增加,现有的教学资源无法满足学生的使用要求。例如,毕业设计过程中无对应的设计教室,在手工图绘制过程中,无必要的制图教室。学生利用电脑绘图,教室里电源有限,大部分学生在宿舍进行设计,教师对毕业设计的过程管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5)由于部分毕业生因就业及参加考试等客观原因,学生用在毕业设计的有效时间不够。在毕业设计周期内,由于部分学生找工作、参加面试、参加公务员考试、进村进社或三支一扶安置考试等,需花去大量的时间,无法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毕业设计中。

三、毕业设计质量控制的改进措施

毕业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既有主观方面的,如学生不善于查阅规范,指导教师指导水平不高等,也存在客观原因,如图书馆资料不全和过于陈旧,毕业设计有效时间不够等。所以,要解决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毕业设计质量,需同时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入手。

(一) 主观方面

(1)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加强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毕业设计是学生对大学四年所学理论知识的一次综合应用,一般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进行。而毕业生因忙于找工作或参加各种考试,很多学生无法安心完成毕业设计。此外,学生到大四时,学习态度由于外在因素影响变得散漫,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不够。这些原因使毕业设计质量很难达到预期效果,而为改变这种现状,必须要从端正学生对毕业设计的态度开始。

(2)提高指导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指导教师由于指导学生数量较多,同时又有理论课程的压力,部分教师在主观上会产生一些消极的态度。为了提高指导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一方面,学校应加大投入,适当增加教师数量。另一方面,学院要制定毕业设计过程管理制度,对毕业设计的指导教师进行约束。

(二)客观方面

(1)针对毕业设计选题形式单一,结构形式简单的问题,在毕业设计选题及开题过程中,指导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情况适当引导,在强调符合土木工程专业培养目标且题目难度和工作量适当的原则下,除了设计类题目外,应根据学生的就业方向,加入施工组织、工程预算、招投标等类的题目,丰富选题,达到百花齐放的目的。

(2)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指导教师应加强毕业设计过程管理。过程管理是毕业设计质量控制的关键步骤和基础工作。毕业设计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解决一般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毕业设计作为土木工程专业最后的实践教学环节,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独立性、规范性和系统性的特点。毕业设计的各个组成部分都是相互关联的,阶段性成果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毕业设计的最终成果质量。为了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应建立过程测量指标和过程控制方法,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进行监控,发现问题及时反馈,过程管理应体现在毕业设计的每一个环节。

(3)由于指导教师研究方向的原因,可能对大部分教师来说,并不能熟练掌握毕业设计所涉及的全部内容,比如有些教师专精于建筑方面,而有些教师专精于结构方面。为了让教师在指导过程中体现自己的真实水平,建议参考一些院校的做法,建筑部分、结构部分由不同的指导教师指导,使教师的指导和自己的专业方向密切结合,避免粗枝大叶。此外,由于部分指导教师比较年轻,没参加过具体的实践工作,理论与实践脱节。在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前,学院可利用校企合作基地,对指导教师进行培训。

(4)学校图书馆和学院资料室应及时更新和增加相关的资料。在毕业设计中,学生选择的题目各不相同,包括办公楼、住宅楼、教学楼、商业建筑等,而且学生数量较多。在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中,不管是在建筑设计阶段还是在结构设计阶段都涉及大量的规范,而在整个本科教学中,教材更新速度滞后于规范更新速度。因此,加强学生阅读和使用规范的能力是毕业设计质量控制的重要举措,更新和增加相关资料是毕业设计环节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5)改善教室条件,增加机房建设,购买相应的绘图、结构计算软件,尤其是设计所需的建筑结构设计软件和路桥设计软件。

(6)针对毕业生因找工作或参加考试,无法保证毕业设计时间的问题,除了加强过程管理外,还应在保证总的设计时间不变的情况下,考虑准备1~2周的机动时间,而这段时间就需要从教学计划入手,提前毕业设计的时间。

四、结语

毕业设计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能力的发挥,也是一所高校教育质量的直接反映,因此,为适应厚基础、宽口径的专业培养要求,落实质量工程改革,有效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高毕业设计质量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文章对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毕业设计进行了全面分析,提出加强过程管理是毕业设计质量控制的关键步骤,而加强学生阅读和使用规范的能力是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唐红元,刘保县.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2011,28(4):114-117.

[2]杨光,张兆强,李文涛.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质量改善措施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0,19(1):114-117.

[3]童友枝. 基于质量工程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模式的改革研究[J]. 中国西部科技,2009,24(8):1-3.

[4]戴素娟,卢玉华,高秋梅,等. 提高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几点建议[J]. 中国电力教育,2009(8):134-135.

[5]吴晓枫,刘爱华,鲁业鸿.PDCA在土木工程毕业设计中的应用[J]. 高等建筑教育,2008,17(2):135- 138.

[6]谢咸颂.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探讨[J]. 价值工程,2011,30(5):13 -14.

土木工程毕业规划范文7

论文摘要:介绍了当前国内国际的基建市场形势,对王木工程类专业学生的就业市场进行了分析,在高职工科类院校关于应对市场需求、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问题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高职土木工程类专业包括铁道工程、公路工程、水利工程、工民建等各类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基本都是面向土建类的施工企业,从事工程施工技术、测量、绘图、预算等基础性的工作。大多数工科类高职院校都有培养该类毕业生的专业,毕业生数量也在逐年增加。这些学校的授课体系基本相同,培养的应用能力也基本一致,相互之间形成了强大的竞争力。目前的就业市场前景如何,培养的学生如何适应市场需求以及如何提高就业率,是这类学校的头等大事。所以,有土木工程类专业毕业生的院校必须深人了解市场,调整教学计划,加强就业指导,实现“出口”畅通。

国内国际基建市场形势

铁路建设2004年1月,国务院通过了《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06年铁道部又通过了《铁路“十一五”规划》,明确了铁路发展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铁路“十一五”规划》提出:“十一五”期间,中国铁路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建设新线1.7万公里,其中客运专线7000公里;建设既有线复线8ooc)公里;既有线电气化改造1.5万公里;到201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9万公里以上,复线、电气化率均达到45%以上,快速客运网总规模达到2万公里以上,煤炭通道总能力达到18亿吨,西部路网总规模达到3.5万公里,形成覆盖全国的集装箱运输系统。该《规划》还确定了铁路发展的六项重点任务,其中一项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强路”战略,以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三支队伍建设为重点。

公路建设2004年底,国务院通过了《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该规划确定未来2030年内,高速公路网将连接起所有省会级城市、计划单列市、83%具有50万以上城镇人口的大城市和74%具有20万以上城镇人口的中等城市,总规模约8.5万公里。目前已建成2.9万公里,在建1.6万公里,待建4万公里,分别占总里程的34% , 19%和47%。待建里程中,东部地区为0.8万公里,中部地区为1.1万公里,西部地区为2.1万公里,建设任务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的建设任务相当繁重。建成这个系统大约需要30年。交通部印发的《公路水路交通“十一五”发展规划》确定的目标是:2010年,全国公路总里程将达到230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6.5万公里,二级以上公路45万公里,县乡公路180万公里。具备通达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100%通公路,95%的乡镇、80%的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

海外工程日益增多目前,我国承揽的非洲、南亚、东南亚等国的铁路、公路工程也日益增多,许多单位专门成立了海外公司,其中以中铁海外工程公司为最大,应该说这些单位的用人需求是比较大的。

城市建设方兴未艾目前,我国城市建设的速度不断加快。现在国内许多城市的道路建设都在向着构建城市快速干道、规划“XX城市X小时都市交通圈”的方向发展,目前在建或规划建设地铁的城市多达数十个,一般具有建设周期长、施工难度大、造价高等特点,这些都是潜在的就业市场。

当前就业市场分析

就业潜力较大近期笔者走访了中铁、中铁建、中建、中交系统等部分单位。根据用人单位的介绍,目前整体来说缺乏人才,现场施工技术人员,包括测量、绘图、实验、公路检测、高速铁路、地铁施工等方面的技术人员相当缺乏,尤其缺乏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才。

新的就业市场逐渐开放目前,铁路工程、公路工程、房建工程相互渗透、相互交叉,市场全部开放,凡是有资质的企业都可以承揽相应的工程,中铁系统、中交系统、中建系统、中国水利水电系统以及地方建筑企业不断进人铁路、公路、房建等各个领域的建设,所占市场份额也不断扩大。例如,中建八局承揽了吉林省全部高速铁路的建设工程,上海四建在上海地铁项目中也占有一定比例等。这些都是潜在着的新就业市场。各单位招聘人才的数额也逐渐增加,例如中铁、中建系统所属的工程局每年计划招聘人数都在1000人左右,其中工程技术人员所占比例达80%左右的比例。

民营、私营、三资企业力量逐渐扩大目前我国的民营、私营、屯资企业数量逐渐增多,这些新兴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缺乏人才,尤其是具有一定经验的技术人员。因此,他们一直不断地从一些国有单位“挖人”,这一事实从国有施工企业人才流失现象中不难看出。

用人单位的用人政策日趋务实据用人单位介绍,从现场需要看,专科生、高职生比较容易适应现场,而且务实、留得住,有利于施工队伍的稳定。用人单位没有盲目地将人才层次定得很高,用人单位的用人观正在逐渐发生变化,变得更加切合实际。

高职院校就业对策

(一)调整教学计划,努力适应市场需求

教学计划的制定原则应该是宽基础、强技能。同时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不断修改土木工程类专业的教学计划,使其培养的学生“型号”更加适应市场需要。例如,现在有些土木类高职院校的教学计划取消了计算机语言类课程,增加了在实际工作中具有很强实用性的计算机实际操作的有关内容,如办公软件以及同工程施工有关的计算软件等教学内容。

调整专业设置,可以按照工程大类设置专业,分方向制定教学计划。例如,道桥专业可以设置道桥方向、公路隧道方向、公路与城市道路方向、基础(路基路面)工程方向、道桥测量技术、道桥维修与养护技术等;铁道工程专业可以分为铁道维修与养护、城市轻轨与地下铁道、高速铁路、基础工程等方向,建筑工程可以分为给排水方向、装饰工程、结构工程等。

(二)加强就业指导,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

教育学生理性确定就业期望值2006年,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公布了《2006年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薪酬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北京高校2006届毕业生的平均起点工资为2262.31元,其中,近三分之二毕业生的起点工资在2000元以下,近四分之一毕业生的起点工资在1000元以下。结合近几年就业市场分析,可看出用人单位的用人政策在不断调整,有些用人单位不断提高毕业生的学历要求。例如,前两年本科生就可以轻松进人的单位,现在即使研究生毕业也很难进人了;相应地,各单位对本科生、高职生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以前部分单位曾经给予研究生、本科生的就业优惠政策,现在要么降低,要么取消,而与此对应的是,本科以上学历的毕业生供大于求。面临以上情况,各院校必须教育学生降低就业期望值,找准自己的位置,适应就业现实。

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目前对毕业生最有吸引力的还是国有企业,尤其是由原来行业主管划转到地方管理的学校的学生,他们的传统和固有观念是本校原系统的各单位都是靠得住、效益好的,而对其他国有企业不感兴趣,对民营和私企更是不屑一顾。学生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一是学生不了解就业市场,二是许多学校多年来的就业惯性所致。各高职院校都有各自传统的、固定的“客户”,而对一些新的领域不认可。因此要帮助学生了解市场行情,教育他们树立新的就业观。事实上.现在民营、私企不仅工资待遇不低,而且同样有保障机制,例如有些单位明确提出代缴三金、保险等费用,与国有企业并无多少差别,相反,有些国有企业却因地域限制不能解决户口等问题,限制了用人需求。

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目前各单位都建立了淘汰机制,对新招聘的毕业生先行试用一年。因此必须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提高他们吃苦耐劳、适应现场的能力以及学习能力,这样才能稳得住,干得好,才能够打好基础。

加强和用人单位的联系目前,凡国内的工科院校,几乎都有土木工程、道桥、测量等专业的毕业生。企业在选择哪所学校毕业生的问题上具有很大的自主性,这就要求各高职院校一方面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一方面要树立品牌,取得用人单位的长期认可。

面向中西部就业从国家建设的重点来看,基建工程的重点在西部。根据2006年大学生的几次“双选会”实际情况来看,西部企业在大量地引进人才,尤其是西北地区的一些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学历要求并不高,例如新疆的部分单位基本定位在专科以上层次,还有部分国有改制企业定位也比较准确,都在制定相应的人才政策。应该说,中西部的就业市场广大,因此要教育学生认清自我、认清形势,不要盲目地追求到沿海或东部比较发达地区就业。

土木工程毕业规划范文8

关键词:独立学院;土木工程;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5-0126-03

课程体系是教学计划的主要部分,教学计划又是培养学生的主要指导性文件,课程体系的选择、设置直接关系到培养学生的模式和具体操作方法。所以一个科学的课程体系对学生的培养非常重要。

一、独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

独立学院需要培养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而目前国家对于土木专业的培养要求是“宽口径、厚基础”,强调学生打好基础后,可以较宽地适应大土木专业内部的各个方向。宽口径就需要学习的课程多,厚基础就需要学习的理论知识较深。国家的要求跟独立学院的实际情况有一定的矛盾。因为独立学院的资源有限,教师本身的水平有限,学生自身的时间、精力有限,所以要使学生学的内容既深且多而且实践动手能力强非常困难。

对此,一些独立学院提出了自己的办学目标。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提出了“错开定位,配套发展”方略,推出“横向可以转移,纵向可以提升”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江南大学太湖学院按照两年通识教育、一年专业教育、一年自主教育的思路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提出了“2+1+1”的人才培养新模式;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以培养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提出了“三突出”人才培养模式,即在理论教学中突出“够用、能用、会用”,在实践教学突出基本技能、专业工作能力和综合技能,在实验教学中突出基本实验、综合实验、仿真与开放实验。

从这些院校的办学目标看,其主要倾向为基础知识够用、实践能力加强,这是符合独立学院的实际情况的。因此,土木专业课程设置的主要思路应该是:在达到国家专业最低要求的基础上,其课程设置宁要少些,但要好些。即理论知识课时适当减少,实践类课时适当增加。

从土木工程专业的就业市场看,市场容量最大的是施工、监理岗位,而设计岗位容量较小,同时,大部分的设计单位基本不招收三本的学生。从独立学院土木专业历年的毕业生去向看,大部分的学生确实流向了施工单位。

因此,独立学院土木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在理论基础知识够用的前提下,加大培养学生施工知识和技能的力度,以适合市场的需求。

二、独立学院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需解决的问题

我院原有的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由《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及课程教学大纲》指导确定,学生在前三个学年统一学习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在第4学年分为2个方向按建筑工程、道路和桥梁工程分班学习。建筑工程方向的总学时为2946学时加28.5周实践类课程。这样的教学计划存在以下问题。

1.专业课安排在第4学年,时间太短。学生在第7学期面临找工作、考研等人生大事而无法安心学习,而第8学期又要做毕业设计无法排课,所以第4学年的专业课学习基本无法有效完成繁重的专业课学习任务。

2.课程太多,课时太多。这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有矛盾。现代社会对毕业生有多方面的要求,所有这些要求,都必须通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来实现,如果学生的课程设置太多,课堂教学时间太多,很容易使一部分学生成为埋头读书的书呆子,或者使另一部分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如同国画里需要留白一样,上课不应该排满周一到周五的所有时间,应该适当减少课时以给学生留出仰望星空的时间。所以在课程体系中建立合理的学时安排,是一个关键问题。

3.无法照顾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比如多数学生到施工企业就业,需要补充施工知识而减少理论知识,而少数学生要考研需要增加专业课的学习。而原有教学计划尽管课时多,但对多数学生最重要的施工类课程还嫌不足;同时尽管理论课时多,但也无法满足考研学生的需要。

三、新旧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对比分析

原有培养方案课程偏多,实践学时偏少,其中有些课程对三本的学生太难,有些课程对学生的就业帮助不大,因此进行了较大改变。

学时减少的课程:流体力学由50学时减少到36学时;计算机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由54学时减少到45学时;土力学与基础工程由70学时减少到60学时;工程经济学由48学时到30学时,并取消了课程设计;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由72学时减少到52学时;工程项目管理由50学时减少到30学时;混凝土及砌体结构设计由48学时减少到38学时;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由2周减少到1.5周。以上课程合计减少了101学时,并减少1.5周课程设计。

合并的课程: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合并为专业实习,时间由3周改为4周;钢结构设计原理、钢结构设计合并为钢结构,课时由总计90学时改为52学时,减少了38学时;土木工程制图、土木工程CAD合并为土木工程制图与CAD,课时由112学时改为84学时,减少了28学时;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建筑结构抗震合并为高层建筑与结构抗震,课时由总计80学时改为38学时,减少了42学时。

删除的课程:电工电子学(56)、弹性力学(40)、建设项目评估(18)、C语言程序设计(72)、工程事故分析和处理(28)、桥梁工程(32),合计为246学时。

学时增加的课程:土木工程施工由40学时增加到60学时;房屋建筑学由46学时增加到60学时;钢结构课程设计由1周增加到2周。以上课程合计增加了34学时,课程设计增加1周。另外,工程训练由5周改为8周。

另外,任选课里增加了考研专项,包括结构力学、材料力学、钢筋混凝土结构。同时部分专业课程放入任选课。

其课程设置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旧计划中各类课程的学时比例为:通识课共968学时共50学分,占总学分的29%;泛学科选修课为810学时40个学分,占总学分的23%;专业主干课为420学时并19.5周的实践课共40学分,占总学分的23%;专业选修课为442学时并9周的实践课共26个学分,占总学分的15%;任选课为306学时共18个学分,占总学分的10%。

新计划中各类课程的学时比例为:通识课共968学时共55学分,占总学分的32%;专业基础课为392学时并11.5周实践课共34.5个学分,占总学分的20%;专业主干课为393学时并18.5周的实践课共41.5学分,占总学分的20%;专业选修课为412学时并9周的实践课共35个学分,占总学分的20%;任选课为240学时共16个学分,占总学分的9%。

旧计划的总课时为2946+28.5周,新计划的总课时为2405+39周,其中通识课的课时不变,但因为总学时减少了,所以通识课的比例由29%略微提升到32%。其他课程大大减少了理论学时,增加了实践学时。

2.旧计划中泛学科选修课较杂,强调知识的宽口径。新计划中改为专业基础课,去掉了与本专业关系不大的课程。需要强调的是,理工科的学生适当学习一些人文方向的课程,对于学生扩大知识面,培养人文素养,提高综合素质很有好处,但是在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情况下,只能牺牲一些人文类课程,甚至于牺牲一些跟土木专业相关但关系不太紧密的课程。

3.尽管降低了理论学时,但课程设置达到了教育部规定的基本要求[1]。同时也压缩了课时,这就要求选用教材时要考虑本校大部分学生的特点,尽量降低难度。同时增加了施工类课程的学时,目的是增加学生对房屋的认识并熟悉构造要求;钢结构课程设计增加是因为取消了钢结构设计,把简单的设计知识在钢结构原理中讲授,并增加课程设计予以消化吸收;同时把原来5周的工程训练增加到8周,这就照顾了多数学生的需求。

4.通过在任选课里增加考研专项,拓展考研需要的专业课知识,照顾到少部分学生的需求,应该能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5.在第7学期安排的课程较少而且学时较短,这样基本上把上课时间控制在10周,留出10周左右的时间可供学生进行以下工作:准备就业的学生可以进行工程训练(4周)、实习,也可提前进行毕业设计而到第8学期实习;进行考研的学生可以进行考研专项学习,考研专项可以抵工程训练的学分,而到第8学期进行实习和毕业设计。这样,照顾到不同学生的需求,做到有的放矢。

四、关于课程体系改革的一些设想

关于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历来都有宽与专的争论。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借鉴苏联的教育体系,希望培养各专业能够快速发挥作用的人才,因此专业划分很细,课程设置非常专门化,与专业无关的课程很少。土木专业(建工方向)本身内容多而杂,确实没有精力再学习专业之外的知识,老的教学计划里课时达到了2946,而目前国家要求的上限一般为2500学时,目前总学时为2405也只是刚好达到要求而已;另外三本学院的学生本身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能力不是很强,这也是无法设置太多课程的一个因素。

同时,从国际上工程师的培养和国内“卓越计划”工程师培养方法看,总的目标是强调专业知识,淡化通才教育。目前,国际上工程师培养大致可以分为两大模式。一是以美国为代表的模式,即大学生在校期间着重进行工科基础教育,毕业后经过企业的锻炼后再考取相关职业证书;而以德国为代表的模式是在大学就获得职业技能的培训和锻炼,大学毕业的文凭证书同时也是职业资格证书[1]。这两种培养方式都是使学生尽可能多地受到工程训练,很难照顾到专业的宽口径。另外,我国正在大力推广的“卓越计划”工程师培养,一般采取“3+1”的培养方案,要求最后1年学生必须在工厂进行培训,即只有三年的学习时间,也是很难照顾到宽口径的通才教育。

对于三本院校来说,最重要的使命是培养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这点其实跟新中国成立初期相同,那么采取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做法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因此,对于培养学生的指导思想应该再次反思,是否可以分类培养,对于一本院校(或研究型大学)强调宽口径、厚基础,同时加大人文学科的比重,以培养更全面、后劲更足的高科技人才。对于三本学院,其培养目标向高职靠拢,但要求比高职学得更深更精,以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受制于教育部的要求,一些跟土木专业关系不大的课程也必须保留,如果国家能够再放松一点要求,还可以更加大胆一点,使课程设置更加靠近专业本身,这种做法可能更适合于我国的国情。

参考文献:

[1]夏鲁惠.独立学院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生力量[N].中国教育报,2007-11-16.

[2]高等学校土木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4.

土木工程毕业规划范文9

1.土木工程专业贫困大学生就业观念的滞后导致就业方向的局限

土木工程专业的就业方向大致有三个:一是开发单位,包括政府规划部门和甲方;二是设计单位,这里主要是结构设计方面的工作;三是施工和监理单位,以施工单位为主。从本校土木工程专业近年来的就业情况来看,到施工单位就业的应届大学毕业生要占到就业总数的80%以上,而这些施工单位大多存在施工环境艰苦,流动性大,很多施工项目尤其是路桥项目在远郊甚至农村居多。本文作者对本校86名土木工程专业贫困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调查结果发现,87%的学生不愿意回到农村工作;大中城市是土木工程专业贫困大学生就业的首选,最低选择也是留在中小城市;相比较施工企业,贫困大学生更多倾向于稳定的开发单位和设计单位。这反映了贫困大学生自身择业的期望值较高,一方面,他们来自农村或者是贫困地区,在择业地点上很难再去选择回到基层,而土木工程专业就业的主流方向——施工单位的工作地点很多在基层;另一方面,他们迫切希望能有一个较高的工资收入来改变目前窘迫的生存环境,他们往往会选择收入颇丰的甲方,在择业方向上就会比较狭窄,导致就业方向的局限。

2.土木工程专业贫困大学生成长视野的局限导致就业选择的盲目

土木工程专业的贫困大学生大多来自贫困地区、农村家庭,他们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上大学的机会,往往具备朴实、勤奋、认真、好学的特点,这是贫困大学生的优势与长处。然而,受他们家庭环境的影响,贫困大学生在就业选择上往往急于改变自己目前的生存环境,很少考虑到今后或者说长远的发展,往往更看重福利待遇,尤其是对从业初期的待遇十分看重,倾向于从业初期就能给予较高待遇的企业,从而容易忽略是否有利于个人的长远发展,这与贫困大学生的成长环境是息息相关的,这种压力巨大的生存环境会影响学生的成长视野,从而导致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选择上的盲目。

3.土木工程专业贫困大学生综合竞争力的欠缺导致步入职场的困难

综合竞争力已经成为大学生求职乃至从业的重要基础。土木工程专业贫困大学生综合竞争力的欠缺已成为导致其步入职场的绊脚石。这是因为,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市场化,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评判标准更多也更复杂化,除了把大学生专业、技能、证书等基本可以量化的标准变成基本素质要求以外,在校期间的社会活动参与情况、获奖情况、工作实习经验等附加条件也越来越多,贫困大学生由于家庭环境等原因在基础教育阶段和素质教育培养等方面的劣势就因此凸显出来。就土木工程专业而言,家庭条件好、社会关系多的学生就业的面相对就广,而家庭条件差、社会关系单一的贫困学生就业途径就少。甚至在工作一定时间后,这种竞争力的缺失还可以体现,作者做过一项非正式调查,土木工程专业贫困大学生在就业后两年内因表现欠佳而更换工作的频率是普通大学生的两到三倍。

4.土木工程专业贫困大学生专业信仰的淡薄导致放弃专业的案例增多

贫困学生在高考后的专业选择上往往会倾向于就业率高,毕业后容易找到就业机会的专业。这样做往往是因为贫困学生为了改变自身命运而进行的无奈的选择。因此,很多贫困学生在选择土木工程这一热门专业的时候,根本就没有考虑到是否是自己的兴趣所在,在进入大学学习后,往往是强迫自己学习,即使成绩还不错,但缺乏最根本的专业兴趣,也可以说是对专业的信仰。这种信仰的缺失往往会导致贫困大学生在求职中遇到困难时放弃自己的专业,亦或是在工作岗位上遇到困难后在选择新的岗位时放弃自己的专业。本文作者在对10名放弃土木工程专业的典型案例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其中有7名是贫困大学生。这些贫困学生中有1名是其他原因放弃专业,6名则是因专业信仰淡薄最终放弃专业。

二、土木工程专业贫困大学生就业对策研究

1.转变土木工程专业贫困大学生就业观念,拓宽成长视野

就业观念决定大学生对择业的期望、定位和选择,支配着大学生的择业行为,因此,要解决土木工程专业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首先就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针对贫困大学生所存在的一些模糊认识,学校及有关部门要尽早开展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做好贫困学生的生涯设计与规划。根据土木工专业的实际情况对症下药,针对施工单位条件艰苦、流动性大的特点,应尽早鼓励贫困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鼓励贫困大学生立足从基层做起的就业观念,这也符合建筑行业的发展特点,基层的锻炼是为他们今后的成功打下牢固的基础。针对贫困大学生就业视野问题,学校及辅导员老师要与学生家庭做好沟通与联系,因为这些问题的产生往往与他们的家庭成长环境息息相关。学校还要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给学生正确的求职导向,有关部门还应该在贫困大学生面临的各种生活上的困难给予一定的帮助,土木工程专业就业空间相对较大,要尽量避免学生因为生存压力而做出被动的选择。同时,择业、就业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发展的过程,对于土木工程专业而言,关键是工作经验的积累,要引导贫困大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思想,打破一步到位、一职定终生的就业观念,帮助他们充分就业。

2.提升土木工程专业贫困大学生的综合竞争力

解决土木工程专业贫困大学生就业的核心问题是提升他们的综合竞争力。在个人能力成为求职关键的前提下,必须全面提高贫困生的综合素质。建筑类行业不仅对学生的专业技能有严格要求,对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也是十分看重的,因此增强这些能力,是提高土木工程专业贫困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首先,要从贫困大学生的精神素质方面入手,由于受家庭环境影响,贫困大学生往往缺乏良好的精神素质,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社会实践经验等存在一定的欠缺。学校应及时开展相应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课程,了解从学生到职业人身份转折过程中所带来的精神困惑,掌握行之有效的心理调节方式,良好的精神素质是保障贫困生顺利就业的重要前提。其次,要巩固土木工程专业贫困大学生的专业技能。与很多实践性强的专业一样,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想要提升自己的求职砝码,就需要考取各种从业证书。学校在为土木工程专业贫困毕业生就业提供服务时,应该把为就业服务清单列出来,包括土木工程专业所需各类证书,根据每个贫困生的具体情况量体裁衣,提供个性化服务。此外,要进一步加强土木工程专业贫困大学生的帮扶力量。土木工程专业性强,不仅要发挥学校就业管理部门的引导作用,更要加强土木工程专业教师的正面指导,历年来的就业情况显示,土木工程的学生就业很少偏离本专业,是对口就业率最高的几个专业之一。很多专业教师不仅能在专业技能为学生保驾护航,还能利用同学、校友等社会资源为贫困学生做好职业规划,提供就业平台。

3.强化土木工程专业贫困大学生的专业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