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排版实训总结集锦9篇

时间:2023-01-03 07:27:09

排版实训总结

排版实训总结范文1

【摘 要 题】体育研究

我国的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始建于1983年。20年来,伴随着我国竞技运动水平的迅速提高,运动训练学理论研究也取得了巨大的进展。特别是近几年来,在运动训练的基本理论方面,不断推出新的研究成果,出版了一系列运动训练学领域的研究性专著。曹景伟等(2001)把这些独具特色并有重要理论价值的研究进展称为运动训练学理论的“中国流”,主要包括项群训练理论的提出与建立、运动员选材理论的研究与实践、竞技能力的结构及其评价、博弈理论与制胜规律以及训练理论对训练实践的指导与服务等内容。本文则拟从6个方面进行阐述。

1 运动训练学三层次理论体系的确立

人们在描述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的时候可以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进行不同的构架。从横向来看,运动训练学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运动训练的原则、运动训练的内容、运动训练的方法、运动训练的安排、运动训练的负荷这样5个方面。而从纵向来看,可以解释为包含着一般训练学、项群训练学和专项训练学这样3个层次。适用所有的运动项目的运动训练学的理论,称做“一般训练学”;适用于部分运动项目的运动训练学理论,称做“项群训练学”;而适用一个运动专项的运动训练学理论,则被叫做“专项训练学”。构建这样一个三层次理论体系的关键在于项群训练学的提出和建立。

1984年,田麦久提出了建立“分类训练学”的构想。1987年在学术刊物上发表了题为《项群训练理论的构思与命名》的论文。1990年在北京亚科会上发表了论文《项群训练理论的建立与应用》,1998年正式出版了《项群训练理论》专著。

2000年出版的《运动训练学》全国体育院校通用教材中,把“项群训练理论”列为重要的一章,这表明项群训练理论已经得到训练学界的认可,达成共识。这一章里的第一节为项群训练理论的总论,包括项群训练理论的建立及其科学意义、竞技运动项目的划分、分类及项群体系的构成和项群训练理论的应用三方面的内容;第二节则分别论述了依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所聚合的8个不同项群各自的竞技特点和训练方法。

项群训练理论问世十几年来,受到体育界的普遍重视,并得到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其中主要的理论进展包括:依复合主导竞技能力的项群划分、多标准多维度的项群组合、训练大周期划分的项群特点以及项群概念的广泛应用。

1.1 主导竞技能力的项群划分 竞技运动项目的项群划分是建立项群理论体系的重要前提。1983年,田麦久首次提出以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为标准进行项目分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体能主导和技能主导的两大类的项群理论体系。近年来,田麦久吸取了谢亚龙、竺义功、徐本力等对项群的划分提出的不同看法中的合理思考,建立了复合主导竞技能力的概念,依不同项目的竞技特点,实事求是地确定拥有两种主导竞技能力的项群类属。把射击、射箭等项目归属为技心能主导类项群,把各种球类项目和格斗类项目归属为技战能主导类项群(表1)。

这样一种划分,应该说,对于我们更加准确地认识不同项群所包含项目的竞技特点,会有更好地帮助,会使我们在思想认识上解除若干不必要的束缚,更有利于我们准确地认识项目的竞技规律,从而确定对应的训练理论和方法。

1.2 多标准多维度的项群组合 经典的项群训练理论中,主要是以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运动技术的动作特征和运动成绩的评定方法为3个分类标准建立起了3个主要的分类体系。而实际上我们应该认识到,因为由于有着无穷个分类标准,项群体系的划分从理论上来讲也是有着无穷个的。所以在我们的研究过程当中,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建立新的项群体系,进行相应的研究。这里仅以几篇论文为例,如“持拍隔网对抗性项群男单选手基本单元竞技过程的运行模式”,用“持拍隔网对抗性项群”这一名称,概括乒乓球、羽毛球、网球3个手持球拍进行比赛的项目。又如“陆上同场对抗性项目集体球类项目”的名称,就排除了水上、冰上的同场对抗性集体球类项目,只包括足、篮、手、曲4个项目了。总之,我们在实践的研究过程当中和我们在进行分析组织训练活动当中,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的需要,按照多种标准、多个维度组织相应的项群进行研究。

表1 主导竞技能力的项群划分的调整

原有项群名称

调整后的项群名称

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

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

技能主导类表现准确性项群

技心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

技能主导类同场对抗性项群

技战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

技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群

技战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群

技能主导类格斗对抗性项群

技战能主导类格斗对抗性项群

1.3 训练大周期划分的项群特点 面对3个层次的训练学理论体系,任何一个训练学命题,如训练的原则,训练的内容,训练的方法,训练的负荷,训练的安排等等,都既可以在一般训练学层次进行研究,也可以在某一个项群和范畴内进行研究,还可以就一个专项的需要进行理论研究。

训练大周期的划分是否恰当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能不能使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周期性变化,适应于特定日程重大比赛的参赛需要。不同项群运动员竞技状态的主要表现特征是不同的,显然,其训练大周期的划分也应该有着明显的区别。而经典的马特维耶夫的周期学说的主体内容,是在体能主导类项目的训练实践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很少顾及到技能、技心能、技战能主导类项目的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变化和表现的特点。田麦久(2000)关注到这一问题,并专题研究了训练大周期划分的项群特点。他首先分析不同项群运动员良好竞技状态的主要表现和相应的指标,然后建立不同项群运动员竞技状态的评价体系,确立不同项群运动员良好竞技状态的培养途径,最后提出不同项群大周期中阶段训练的安排要点(表2)。

不同项群运动员竞技状态的表现,有着明显的区别。体能主导类项目运动员竞技状态的主要特征,就是看是否在比赛中能够表现出最佳的体能状态;体操、跳水这些项目主要是看成套动作的熟练稳定和流畅的连接;射击、射箭项目,主要是看运动员技术感觉的细腻度与心理状态的自控性;而各种对抗性项目,则主要是看技术是否合理、熟练,战术准备是否充分,战术运用是否多变而实效。不同的项群运动员竞技状态表现的主要特征是不同的,因此他们的训练大周期的结构就不应该是同样的,而应该各有其特点。这一研究为非体能主导类项目运动员训练大周期的安排,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也为人们在项群层次上开展更多内容的专题研究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示例。

表2 不同项群大周期中阶段训练的安排要点

项群

大周期中阶段训练安排的要点

体能主导类各项群

1.专项化程度的变化;2.负荷强度与复

合量的变化

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

1.由单个动作到成套动作的完成过程;

2.有序地提高成套动作的成功率

技心能主导类表现准确性项群

1.基本功训练,空射到实射的转换;2.

提高并力求完善定向的心理自控能力

技战能主导类个人对抗性项群

1.技战术积累及针对性选用;2.实战性

对抗训练及热身赛安排

1.技战术积累及针对性选用;2.阵容选

技战能主导类集体对抗性项群

配,组合训练及成队训练;3.实战性对

抗训练及热身赛安排

1.4 项群概念的广泛应用 项群训练理论被提出20年来,已经得到了体育界普遍的共识。而且,项群这一概念正日益广泛地被应用于体育工作、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体育健身、体育产业、体育管理等众多的领域。

2 训练目标导向与控制作用的强化

人的行为都是有目的的,人的一切行为又都是为了实现其目的而展开和进行的,这是人们的一项共识。但是在我们的实践活动当中,又常常会被具体的微观事物所包围,而忘掉了为实现终极目的而做的努力。训练活动当中也是这样,如某教练员,训练课的初始目标是想让运动员很好地掌握一项技术,或改进一个动作细节。但运动员做得不好,教练员生气了,罚他再作50遍。运动员学习、掌握动作技术,本来应该是在神经系统、肌肉反应各个方面都处于良性反应的状态下、在很好的协调状态下才能够做好。这时,运动员已经疲劳了,动作也没做好,你还要罚他再做,什么时候能做好呢?运动员在疲劳的状态下即使勉强完成了动作,其动作质量也很难保证。教练员的这一要求是与其在这一堂训练课的初始目的不一致的。

所以,在2000版《运动训练学》教材中,特别强调训练目标对训练活动的导向和控制作用,专门列出一章谈“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而且,排在全书第三章这样显要的位置。发展竞技能力与提高运动成绩,是运动训练活动的直接目的,运动员在训练中完成竞技能力的变化,并在比赛中力求使它变成相应的运动成绩,得到社会的承认。训练的所有内容、各种训练负荷、各式各样的训练安排,都是为了训练目标的实现。把训练目标问题置于一个重要的位置,会有利于人们强化训练目标的导向意识。

强调训练目标的导向和控制作用是竞技需要原则的体现。竞技需要原则本质上就是从实战出发的训练原则。训练是为了比赛,要从比赛的实战出发,紧紧围绕着目标的实现去组织训练活动,才能取得更好的训练效果。这样一个本来是很明确的基本认识,过去却没有得到必要的关注。此前各个版本的运动训练学教材,都没有把训练目标的重要价值给予更为充分的确认和强调。新版《运动训练学》教材的这一变化,则把训练目标的导向与控制作用鲜明地突显了出来。

3 训练理论时空构架相对均衡的调节

训练理论的时空观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认识运动训练活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在时间、空间里运动。运动训练的空间特征包括训练的内容、训练的方法和训练的手段;运动训练的时间特征则包括训练的过程、训练的周期和训练的安排。

张英波(1998)“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转移的时空协同理论”的研究认为,运动训练的空间特征和时间特征密切地协同和配合,是实现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良性转移的必要条件。其结论之一为:“运动训练的内容与方法是运动训练活动的空间构成因素,运动训练过程是训练活动的时间构成因素,运动训练的计划是时、空因素协同的组构,运动训练计划的实施则是时、空协同的具体操作。”这条结论看来似乎没有什么新鲜的内容,但却是从时空观这样一个视角来认识运动训练活动,从时间、空间的关系和协同去理解运动训练活动的规律和要求。另外一条结论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转移中,时、空因素良性协同的主要表现形式为:获得同样的转移效果只花费最短或者较短的时间,花费同样的时间可获得最大或者较大的转移效果。”显然,这两种协同的形式正是我们的训练活动所追求的目标。

附图

图1 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转移时空协同的结构模式(引自 张英波 1998)

多年以来,在运动训练学的理论研究中,人们常常偏重于对运动训练空间特征,即训练的内容和方法的研究,而却相对忽视了对于运动训练时间特征,即训练的过程、节奏和安排的研究。例如,在1990年版的教材里面,反映运动员运动训练空间特征的章节很多,而反应时间特征的章节很少。但在运动训练的具体活动当中,许多教练员都是按时间特征来考虑问题的。今天练什么,明天练什么,这个月练什么,下个月练什么,这是教练员组织训练活动重要的思维路线。因此,在新版《运动训练学》教材里面,把原来的“运动训练过程的结构组织与控制”这一章,分成了“运动员多年训练计划与实施”、“运动员年度训练计划与实施”、“运动员周课训练计划与实施”一共3章,加大了关于反映运动训练活动时间特征的内容和份量,使得运动训练时空特征的均衡性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4 竞技能力结构的“双子模型”

研究并建立运动员竞技能力的结构模型,是实施模式训练的重要工作环节。任何运动员的竞技能力都是由其体能、技能、战术能力、心理能力和运动智能这五种子能力所构成的,刘大庆、田麦久的研究,使得我们对这五种子能力的组合方式,亦即其结构特点有了更为全面的科学认识。

根本勇(日,1985)把经济学界的“木桶模型”引入了运动训练领域。一个盛水的木桶由若干木片所围成,用桶中所盛的水平面的高度表示运动员的总体竞技水平,各个木片的长度则代表不同的子能力,即体能、技能、战术能力、心理能力和运动智能的发展状况。由于各种子能力发展的程度不同,所以各个木片的长度也不相同。在这个模型中,木桶里能够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那些长木片所代表的优势子能力,而是取决于最短的木片所代表的劣势子能力,因为,长木片本来有可能围存的水会从这块最短的木片所造成的缺口流出去。因此,我们就要找出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中最差的子能力,及时地予以相应的发展,藉以促进运动员总体竞技水平的提高。“木桶模型”表达的是一种对于平衡的追求,要求我们注意发展不同竞技能力之间的均衡性特征,通常称之为“补短”。

刘大庆的研究中发现,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中各个子能力之间的不均衡状态是普遍存在的,呈现着非衡结构,从哲学意义上说,这种现象的存在又是绝对的。但其构成因素中某种素质或能力的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其它高度发展的某种素质或能力所弥补或代偿,从而就使得总体的竞技能力保持在一个特定水平。例如,邓亚萍凶狠快速的技术风格对其较低的身高条件的补偿;朱建华出色的助跑起跳结合技术对其最大力量不足的补偿等等。

与“木桶模型”相对应,我们为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非衡结构及其补偿效应设计了新的模型,称之为“积木模型”。这个新的模型如同一个积木堆,由9个小积木块构成。绿、红、黄3种颜色各有3块。我们把这个积木堆的体积比做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总体水平,绿、红、黄3种颜色的小积木块则代表不同的子能力。如果从积木堆中去掉2块黄色的小积木,再用一块绿色的小积木和1块红色的小积木“补偿”到积木堆中,积木堆的体积,即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总体水平仍然保持不变。以此直观地展示竞技能力的非衡结构及其补偿效应。提示我们在运动训练过程中,注意充分发挥运动员优势能力的竞技价值,通常称之为“扬长”。

“木桶模型”与“积木模型”分别从不同的视角观察竞技能力的结构特征,用不同的图象展示竞技能力结构中各子能力之间的不同联系。两个模型各适用于不同的运动员,或同一个运动员不同的训练阶段。所以说,“木桶模型”与“积木模型”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共同反映和表述着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构成状态,我们把它们叫做竞技能力结构的《双子模型》(图2)。

附图

图2 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双子模型》

5 运动训练学基本概念科学定义的给出

在一个学科的理论体系中,基本概念的选定及其科学定义的给出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理论建设,但多年来我国运动训练学界还没有系统地进行这一工作,许多概念的定义存在着明显的逻辑缺陷。田麦久等16名运动训练学者(1999)对运动训练学的常用概念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从中选出190个词条作为基本概念,并分别编写了释文。

我们注意到,此前的同事们在解释这些概念时出现最多的逻辑错误有两个。一是将概念归于不恰当的类属,二是提出了不应有的理想期望。前者如把“竞技体育”归结为一种“活动过程”,后者如把“比赛战术”定义为“正确地分配力量,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限制对方特长,为战胜对手而采取的合理的有效的计谋与行动”。

一切人类的行为都可以归为一种活动过程,把“竞技体育”归结为一种“活动过程”,也不应说是错误,但不准确,类属过大。而如果将其归结为一种“体育活动”,则明确得多,准确得多。

“比赛战术”这个概念本身并没有特定的倾向性。有正确的比赛战术,也有错误的比赛战术;有实战效果很好的比赛战术,也有实战效果不好的比赛战术;有成功的比赛战术,也有不成功的比赛战术,或者失败的比赛战术。而如果把“比赛战术”定义为“正确地分配力量,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限制对方特长,为战胜对手而采取的合理的有效的计谋与行动”,做不到“充分发挥己方特长,限制对方特长”,所采取的计谋和行动不够“合理有效”,那就不是“运动战术”了,这显然有悖于运动训练的实践和运动竞赛的现实。这一证伪的结果告诉我们,原有的定义违背了对此类概念应“中性定义”的原则。我们把它改成“为战胜对手或为取得预期的比赛结果而采取的计谋与行动”,定义本身不被附加任何倾向,就具备了普遍的适用性。

《词解》的作者对大约1/3的词条作了如同上述的修订,同时为过去未见定义的近半数的词条给出了全新的定义。从而完成了对运动训练学基本概念体系的一次重要的基本定义的规范化工作。

6 运动训练学理论向竞技体育学理论的扩展

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们实践活动的不断丰富,科学研究的不断发展,运动训练学的理论也在逐渐地向竞技体育学的理论扩展。竞技体育的主体活动是运动员的培养、训练及参赛的过程,沿着这一轨迹进行思考和设计,竞技体育学应该包含着运动员选材学、运动训练学和运动竞赛学以及贯彻始终的竞技体育管理学,这4个学科应该说是构成竞技体育学理论体系的主体学科群(图3)。

在运动选材学方面,我们国家已经陆续出版了一些有关的专著。国家体委科教司于1983年出版了《优秀青少年运动员科学选材论文汇编》;赵斌(1989)、谢燕群(1990)、刘献武(1991)、曾凡辉等(1992)、钟添发等(1995)陆续出版了有关运动员选材的若干专著。我国有组织的运动员选材工作的普及程度在世界上是领先的,许多项目运动员选材工作科学监控工作也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在运动竞赛学方面,有刘建和(1990)的《运动竞赛学》和肖华富(1990)的《运动竞赛方法学》朱章玲等(1995)的《运动竞赛学》和王蒲(2001)的《运动竞赛方法研究》等。竞技体育管理学领域有关的理论专著中,比较有力度的有周爱光(1999)的《竞技运动异化论》,宋继新(1999)的《竞技教育学》、吴寿章(2001)的《实施奥运战略的历史痕迹》等。这些研究成果的问世,正在为我国《竞技体育学》理论体系的完善形成重要的积累。

附图

图3 竞技体育学理论体系的主体学科群

本文所列举的上述6个方面只是近年来我国运动训练理论研究的主要成果。我们应该而且可以期待,中国的运动训练学理论必将会伴随着中国竞技体育的持续发展一步步走向成熟,也会向世界运动训练学界贡献出更多新的科学理论。

参考文献

[1] 李益群,谢亚龙.体育博弈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

[2] 吴寿章.实施奥运战略的历史痕迹[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3] 王蒲.运动竞赛方法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

[4] 梁慈民.论竞技体育的前沿技术[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5] 田麦久等.运动训练学(体育院校通用教材)[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6] 徐本力等.运动训练学(体育函授通用教材)[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7] 田麦久等.运动训练学词解[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9.

[8] 宋继新.竞技教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9] 周爱光.竞技运动异化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0] 田麦久等.项群训练理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

排版实训总结范文2

关键词:青少年,发球,比赛,失误

 

1.前言

发球是由队员在发球区内抛球,用一只手将球从网上方发到对方界内的技术动作。发球是排球比赛的开始,目前由于技术的发展,发球逐渐具有攻击性,尽力破坏对方的一传,甚至直接得分。威胁与风险往往是相伴的,球威胁越大,失误的风险就越大。所以需要反复训练。

2.排球发球队员的能力培养

一场扣人心弦的排球比赛,两队比分交替上升、难分难解,当一方获得发球权后,发球队员能否发一个有攻击性的好球,往往是取胜利的关键。随着排球运动的发展,人们对发球的研究已经从技术战术、身体素质、作风的研究进一步深入到对队员比赛心理状态的研究。良好的心理因素已成为一名优秀排球队员的重要条件之一。为此,教练员既要重视运动员发球技术战术的训练,又要注意队员发球时可能产生的各种心理因素的训练。我们常常见到,有些队员平时训练很刻苦,基本技术也掌握得很好,但一上场比赛,或在关键比分时,发球屡屡失误。场上场下判若两人。究其原因,并非技术不过硬,而是由于不适应比赛时的主客观环境,造成了心理上的不良影响所致。发球时的不良心理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1)过多考虑比赛结果,求胜心切,想赢怕输,求稳怕失。

(2)比分接近,比赛紧张,加上本队前面发球失误屡遇挫折,情绪紧张,动作僵硬,技术变形,造成失误。

(3)网上反复争夺取得发球权后,情绪高涨,过于兴奋,改变了动作节奏,导致失误。

(4)急于求成,总想一下子发球得分,或破坏对方一攻,使发力节奏改变,造成失误。

针对以上几点我在发球训练的实践中,采取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

2.1注意对运动员作风的培养

发球是一项主动性较强的技术,队员在紧张、激烈的比赛环境中发球,不可能没有心理活动。发球队员要么考虑如何发出有攻击性的好球;要么考虑通过发球得分,既要注视对方站位情况,运用合理的发球战术,又要关注场上比分的变化等。任何心理活动都将对发球产生影响,.只有发球队员充分相信自己的发球能力,一丝不苟地按平时严格训练的要求去发球,才能发好球。那些平时训练不能从难从严、不求有高规格高质量的发球队员,不可能做到比赛时有信心,有目的的发球。只有那些平时训练具备高度责任感、严于律己、态度认真的运动员,才能在发球时表现出良好的心理因素,发挥良好的竞技状态;那些平时训练发球马马虎虎、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只求数量、不求质量,抱着交差观点的人,实战中,越是到关键时刻,越容易失误。只有平时在训练中既果断、大胆而又作风严谨的队员,无论场上形势如何变化,都能凭良好的自控能力,不为比分落后而气馁;不为领先而麻痹;不为相持而急躁,集中注意力发好球,而很少失误。因此,好的作风有利于运动员在比赛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发挥较高的水平。

具体练习有:

2.1.1严格规定不许失误的发球

2.1.1.1假定是开局的开始发球。

2.1.1.2假定是关键时刻的关键发球,如比分24:23、24:24。

2.1.1.3假定是暂停、换人后的发球。

2.1.1.4发3-5个球为一组,若干组,如失误则该组不算,重发。

2.1.1.5几人一组,轮流共发10-20个球,如有一球失误,全组重发。

2.1.2体力消耗大时发球。要求队员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克服困难,战胜自我。

2.1.2.1在大运动量训练后练习发球。

2.1.2.2做了素质练习后发球,或与素质练习穿插进行。

2.1.3情绪低落情况下发球.要求不气馁,不服输,排除心理障碍,振奋精神状态。

2.1.3.1一局输后,输方完成一定数量的发球。

2.1.3.2受了批评后,练习发球。

2.1.3.3分组力量不均,技术差的在一组,要求不带情绪的发球。

2.1.4.情绪高涨时发球.要求控制自己,注意动作的质量和节奏。

2.1.4.1有啦啦队助阵时发球

2.1.4.2表扬后,练习发球。

2.1.4.3训练性比赛中,本方得分得发球权时,每人发1-3个球,再继续比赛。

2.1.4.4在与其它技术串联练习中,凡扣、传、拦、吊了一个好球时再去发球。

2.1.5抗干扰发球.要求集中精力,认真负责的练习。

2.1.5.1有啦啦队喝倒采起哄时,有高噪声的环境下发球。

2.1.5.2崭新的场地上,有人围观,评说的环境下练习发球。。

2.1.5.3 在人为制造的不利条件下发球,如用语言刺激,动作引逗、错判等情况。

2.2要有扎实的基本功

俗话说“艺高人胆大”。扎实的基本功是比赛中水平发挥的物质基础,也是奠定良好心理素质的基础,训练中从难、从严、从实践出发的训练原则,发球的训练时,不但要有足够的数量,更要有高质量的要求。对发球队员的站位、抛球、挥臂和击球等细小动作上精雕细琢,使他们对技术的掌握达到十分熟练的程度,才能在比赛中表现出胆大细心,成竹在胸的心理状态,减少发球的失误。

练习方法有:

2.2.1较多数量的发球。如在一个训练阶段中,每天发100个以上的球,特别注意后几十个球的动作质量,规定发球成功的比率。

2.2.2分组发球对抗。两组完成同样的发球数,统计失误数,失误多的组受罚、补课。特别是同一组中有几人连续失误的要受重罚。

2.2.3定线、定区交替发球。如指定第一个发球发直线,第二个球必须发斜线。第一个球是前场,第二个球必须是后场等。要求线路清楚、落点准确。

2.2.4自报落点的发球。每发一个球,先报是落在几号位的球,再检查是否做到,要求五个球中至少做到三个。

2.2.5想练结合的发球。节奏慢些,诱导发球队员每发一个球前,不要急于发出球,而是想一想,发球技术的要领、过程等,再发。

2.2.6分组对抗性练习。两人一组完成相同数量的发球,谁先失误,谁受罚。

2.2.7奖励或加罚的发球。如发10个球一组,凡第一个或前三个球没有失误的所发总数可酌情减少,如有连续七、八个球不失误的,可算该组完成。反之受罚,特别是第一个球、或前三个球中有失误的要受重罚,在发球总数中酌情增加或该组不算,重发。

2.2.8增加难度的发球。如适当提高网高、或在对方场区内画出球似的指定落区。

2.2.9突发性的发球。如训练刚开始,或在其它技术训练的过程中,突然要求去完成一定数量的发球等等。

2.3根据实战需要练习发球

根据实战需要练习发球是又一个重要方面,平时的发球训练要与比赛相结合,要以比赛时的心理状态练习发球。教练员要根据排球比赛的规律和特点科学地设计训练方法和手段,使队员在假想比赛的环境中,在紧张、激烈、高度兴奋的环境中练习发球。而不是那种简单的布置任务,让队员在无压力、无干扰、无紧张气氛的、四平八稳的心境下练习。要必须使队员做到每一次发球都心中有数,平静而有把握,减少失误。

此类练习有:

2.3.1一堂课中规定每人要完成的发球数必须是在扣、拦双方中成功的一方、或集体的攻防练习中成功的一方才有一次发球的机会。

2.3.2教学比赛中,得发球权方,每个队员都要发一个球,成功的加分、失误的减分,完成后再继续比赛。

2.3.3结合得发球权的因素发球。如每扣、拦吊、传成功一次发一个球。

2.3.4限制时间的发球。要求发球队员从场上跑到发球区后,两至三秒钟内发出球,并做到动作正确。

2.3.5按教练指令按一定的目的要求发球。如求稳则发出保险球,如求狠,就发出有攻击性的球。

2.3.6与战术配合练习发球。如每组织起一个好球后,二传队员或扣手去发1-3个球,再继续战术练习。

2.3.7要求发球队员在发球前沉着稳定地做出自己习惯的动作,如做深呼吸,拍一两次球、挥动击球的手臂等,以定心神,调整发球时的心情,保证发球的成功而不是跑到发球区抓住球就发。

2.3.8 多打比赛,丰富队员的临场经验,也有利于发球水平的提高。

2.4决胜局的发球训练

2.4.1在发球技术中,严格动作的规范化。。

2.4.2规定得分发球的要求,按自己平时发球的用力和节奏,并发球成功。

2.4.3在训练比赛和友谊赛中,多采用决胜局的方法比赛。

2.4.4经常组织队员进行决胜局发球的讲评,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与教训。

2.4.5对决胜局中发球心理因素较差的队员有针对性的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个别的特殊训练,逐步改善不良心态。

3.结论

发球是排球运动得分的重要手段,更是取得比赛胜利的关键,而良好的心理

素质是发球技战术得以充分发挥的保证。。因此教练员(老师)在发球技战术训练

的同时,更要把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培养放在重要的位置上,这样才能促进我国青

青少年排球总体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何玲体育教练丛书――教你打排球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3年10月

[2] 陆文德 中学排球运动训练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年7月

[3] 尹洪满,左琳 排球十日通入门绝招京华出版社 2007年1月

[4] 中国排球协会中国青少年排球教学训练大纲 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年8月

[5] 朱佩林 排球教学与训练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4年1月

[6] 葛春林 最新排球训练理论与实践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6年6月

[7] 黄汉升 球类运动-排球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4月

[8] 张瑞林 排球运动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年3月

[9] 陶志翔 排球技巧 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5年7月

[10] 刘佳 排球 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4年9月

排版实训总结范文3

关键词:汽修高级工;变速器总成大修;教学策划;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7-0131-03

汽车维修一体化课程共有中级工5门课程,高级工5门课程。高级工5门课程如表1所示。5门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可以调整。

“变速器总成大修”共有两个学习任务,分别是“伊兰特轿车手动变速器换挡困难故障诊断与排除”和“索纳塔自动变速器打滑故障诊断与排除”。笔者在讲授“伊兰特轿车手动变速器换挡困难故障诊断与排除”这一学习任务时,发现在教学活动策划、教学实施中,由于实训场地、车辆数量及教师等原因,无法按照预计的6组学生实施教学,因此,课程设计根据现场情况进行了优化。

课程实施过程分析

(一)学情的分析

笔者所授课的班级是汽修g1203班,该班共42人,为本校中级工直升高级工班。在教学过程中,该班共分6组,每组7人。各组中组长的能力均较强,各组水平较平均,但每个组均有2名左右学生学习热情较差,之前的学习效果也较差。学生在中级工学习时,已经学习了如表2所示的5门课程。

(二)教学设计分析

本任务的实施,是按照六步法的设计思想设计教学过程的。如下页鱼骨图1所示,教学过程按照任务分析及检查——制定大修方案——实施大修——竣工检验——总结拓展的过程展开。

(三)教学难点分析

由于本项目在实施时,需要将变速器从车上拆下,在举升车辆、拆卸变速器支架等环节上安全要求较高、操作难度较大,因此教师必须对每组操作情况进行监控,以保证安全。另外,由于本项目实施过程较长,如果占用车辆过多,就会影响其他班级实习用车,因此该项目实施时,常安排3辆车进行变速器总成大修的实施。这样的安排就会有部分学生无事可做,造成教学现场比较混乱。因此,如何安排全部6个组的实习是个难点。

在总结拓展阶段,要求学生撰写总结报告。通常的做法是教师利用1~2节课时间监督学生撰写报告。但从实施效果看,由于学生的文字水平较差,学生在课堂上无法专注撰写总结报告,往往达不到预期教学效果。因此,如何指导学生设计撰写总结报告也是一个教学难点,同时也是学生能力提升的关键点。

课程实施的难点处理

(一)分组教学的难点处理

由于设备无法满足6组学生同时做变速器大修工作,实际上课时仅安排3辆车进行操作,因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选择变速器拆装过程中应做的操作,由一位实习指导教师安排实训。

1.实训内容的选择。学生在中级工学习时已经进行了“底盘简单故障维修”学习,因此,本次手动变速器大修涉及的离合器油更换、变速器油更换均已在中级工学习期间学过。考虑到中级工的学习已经距本次课有近一年时间,因此,选择相关内容比较适宜该班学生。

2.课程中的细节组织。由于担心学生操作时对原来学习的内容不熟悉,因此,对学生安排了简单的考核。考核包含3个题目(见图2),总时间15分钟。考核的结果是,25%的学生能完成第1题,10%的学生能完成第2题,仅有1名学生完成了第三题,可以看出学生之前的知识掌握不是很牢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安排学生查找现代、大众4s店更换离合器油和变速器油的费用和工时,查找后更提升了学生对本项目的兴趣。

在“变速器总成大修”中,从车上拆下变速器到重新装复需要8课时,因此在安排“离合器油、变速器油更换”项目时,也要同时安排8课时,以保证组与组之间进行互换。由于本项目操作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的规范和操作时间,因此要求学生首先按照维修手册将规范的步骤进行整理,然后每人都进行一遍操作。此部分时间约占4课时。之后,教师安排学生进行操作考试,要求学生在20分钟之内按照企业工作要求和检验标准完成两个油液的更换,由教师进行考核,组长记录每个人的操作时间,同时组内其他学生也根据维修手册操作步骤及规范,对

操作人员进行打分。整个实训现场由一位实习指导教师组织,90%的学生均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图3为考核结果图。

从考核结果看,学生基本能按照操作规范和时间要求完成操作,而且在考核过程中态度认真,有的甚至为延长几秒钟去跟组长争取,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总结拓展阶段的难点处理

总结拓展阶段的总结报告撰写,采用了两种方式,一是让学生进行本次任务的总结,时间在1课时左右,二是让学生分组,另给学生途胜轿车、索纳塔v6轿车、奥迪轿车,分别用20分钟时间查看车辆,再用70分钟时间借助网络、维修手册、图书馆资料等,总结不同车型变速器大修的工艺流程和技术难点,这样的安排能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学会利用各种资源学习修车技术。

总结

(一)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实际教学条件不能满足所有师生的设备、场地需要,特别是遇到“发动机大修”、“变速器大修”等项目时,不可能满足所有学生组的操作需要。因此,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项目,设计相关的教学内容,绝不能简单地安排3个组操作、3个组完成工作页,而要明确每个组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这样的教学现场也才能比较容易控制。

(二)在教学过程中,多利用竞赛、展示等手段

原来在该班中有约10名学生学习积极性较差,学习成绩也不好。但在此次教学中,在“两油更换”期间,其中的8名学生均在20分钟内完成了工作,且操作过程符合规范要求,其他几名学生也能在教师指导下在25分钟内完成工作。这正是因为引入了竞争机制。我们将所有学生的完成时间进行排名,同时计算各组人均操作时间并进行组间排名,这样可促使每名学生都认真完成工作,技术好、操作能力强的学生自觉去帮助那些学习能力较差的同学,使得学生的平均水平得到了提升。

(三)总结拓展是点睛之笔

汽车的种类有几千种,但核心的部件基本相同。学生不可能在校内学到所有车型的维修操作技能。总结拓展阶段的核心就是教会学生一种方法,通过学会修一种车,达到会修一类车。因此,此教学过程的设计要能更多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进行教学设计和组织。

总之,通过这个教学项目的实践,我在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设计中积累了新的方法,希望能对同行教师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赵志群.职业能力与职业能力测评[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4]陈玉平.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课程体系开发[j].企业技术开发,2011(4).

[5]启家.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改革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10(4).

[6]董继明,胡勇.汽车拆装与调整[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排版实训总结范文4

大家下午好!

我是郑XX,来自XX供电公司,竞聘的岗位是《XX》主编。

我毕业于澳大利亚皇家XX理工大学,电气工程硕士研究生,在澳留学期间以优异成绩完成科研项目“电力系统空气隔离中亚开关柜局放现象研究及电磁传感侦测科技”。研究方向为高电压与绝缘,先后发表学术论文七篇,EI收录三篇。留学期间担任IEEE RMIT大学分会的秘书长,同时兼任RMIT大学校长问计委员会委员,是其中唯一的中国人,为学校制定重大决策提供智力支持。

本科就读期间曾担任校园媒体《冰萌》《图书馆通讯》《伙管信息》《建舍》等报纸刊物的主编、编委会主任。编辑了《冰萌指南》一书以指导后人如何组稿、编辑、排版、校队、发行报纸刊物,并著有《河畔旖旎,旅人失忆》《栖息地》两部诗集。2007年暑假在XX矿工报社实习两个月,独立完成了一版的组稿、编辑、排版、校队等全部工作。本科毕业时获得“省优毕业生”荣誉称号。

现就职于XX供电公司的我,是公司重点打造的“文字团队”中一名骨干力量,起草了大量文件、通知、活动方案、亮点材料、报道通讯、标准化工作手册等文字资料,现在正在撰写一本《新员工入职手册》,已完成三万余字,预计于今年十月完成全部编写工作。作为一名“非主流”工科生的我,热衷文字工作,也擅长文字工作,尤其对于编报纸这项工作有一种由生俱来的向往,因此我站到了这里。

如果我能成功当选,我将从以下七个方面重点开展工作:

一,编辑4开一版的月报,一期四版,遇重大活动或会议发行增刊,一版注重于新员工培训期间的重大活动报道,会议精神,领导讲话等,二版侧重于培训期间培训师对于学员的培训建议和小技巧,以及学员关注的培训相关信息,三版主要是学员培训心得,生活感悟,旅行随想,摄影书法作品等,四版致力于打造最受欢迎的“流行先锋”专版,学员喜好什么,这个版面就会及时出现什么,例如培训所在地的旅游、娱乐、购物攻略,各地市公司参培学员的团队介绍等等。《XX》的内容将以学员喜闻乐见的内容为主,关注可读性,努力成为学员培训期间的“贴身宝物”。

二,全部采用方正飞腾专业排版软件排版,采纳照片力争实现全部原创。

三,《XX》月报全面实现中英文双语发行。

四,成立记者、编辑、美工三支团队,并邀请传媒从业人员开展对口培训。

五、发行量力争突破1000份,并实现临汾、济南、长春、西安四地同步发行。

六、培训结束后汇总形成《XX省电力公司2013年第三批新员工培训风采实录》,递呈系统内各公司领导干部,并与其他省市公司兄弟单位交流。

排版实训总结范文5

关键词:举重;张湘祥;赛前训练;训练负荷

中图分类号:G88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9-1207-05

On Zhang Xiangxiang's Pre-games Training Load Characteristics

ZHANG Xiang-xiang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Abstract:Pre-games training is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weightlifting athletes. To make full use of strength from all parts of the body in competition and perform the best, adjustment of all aspects should be prepared before competition in the best situation. By the study on Zhang Xiangxiang's pre-games training loads for 2001 National Games and 2000 Olympic Games, his cycle and rhythm, change of training level, load and adjustment are explored. It provides theoretical and practice evidence for Zhang and Chinese Men's Weightlifting Team preparing for the 2008 Olympics.

Key words: weightlifting; Zhang Xiangxiang; pre-games training; training load

举重运动员的赛前训练是赛前准备工作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其目的是培养运动员最佳竞技状态,让运动员在身体、技术、战术、心理、恢复、智力和思想品德等方面为即将到来的比赛做好充分准备。

选取我国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张湘祥为个案,对其参加2001年广州九运会与2000年悉尼奥运会前的训练进行研究,分析其成功参加比赛前周期安排、训练水平变化、训练负荷安排及监控等训练学特征,探寻举重运动员赛前训练负荷规律及其训练负荷的调控,一方面为教练员科学安排训练负荷以及调整周期提供依据,为其本人及我国其他优秀举重运动员备战2008年奥运会提供实践借鉴;另一方面,通过对举重项目运动员赛前竞技能力状态的形成及其训练负荷的研究,充实举重运动训练理论体系。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以我国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张湘祥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主要运动成绩见表1。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1.2.2个案分析法以张湘祥为个案,结合研究任务进行深入剖析。

1.2.3数理统计法通过SPSS12.0进行数据处理;利用Excel进行图表制作。

1.2.4逻辑分析法

2结果与分析

通过因子分析的方法,以特征值大于1为标准来截取因素,并通过正交旋转,以项目对因素的载荷在0.40以上来决定项目的归属。10个较好的项目被5个影响因素所解释,累计贡献率达60.592%。另2个项目(与前次大赛间隔时间、比赛地点三个项目)则被剔除。结果表明,影响举重运动员赛前竞技状态形成的主要因素有:负荷强度、负荷量、负荷内容(训

练手段)、负荷监控、赛前小周期安排、训练水平、体重调控、赛前训练时间、心理训练、比赛级别规模(表2)。

2.1张湘祥赛前训练周期安排

2.1.1两次大赛前训练时间安排赛前训练即运动员在参加重大比赛前,为了获得最佳竞技状态而进行的准备训练阶段,其时间一般安排6~8周。张湘祥参加悉尼奥运会与九运会赛前训练时间安排见表3。

2.1.2两次大赛前小周期安排

2.1.2.1张湘祥2001年广州九运会赛前训练节奏依据赛前训练计划,张湘祥共进行为期八周的赛前训练周。在训练实施过程中,由于出现损伤,赛前训练节奏出现变化,共经历了3个小周期(表4)。

2.1.2.2张湘祥2000年悉尼奥运会赛前训练节奏参加2000年悉尼奥运会前,张湘祥进行了8周的赛前直接准备。8周的训练基本上分为三个阶段,详见表5。

2.2两次大赛前训练负荷安排及其特征

2.2.1张湘祥两次大赛前负荷内容因素

2.2.1.1张湘祥2001年九运会赛前负荷内容安排张湘祥2001年九运会赛前的负荷内容包括专项技术与专项辅助技术。其中专项技术训练即为技术举,即抓举与挺举的竞赛动作;专项辅助训练根据技术类型分包括技术蹲、技术架、技术推、技术抓、技术拉、技术翻6大类(表6)。

2.2.1.2张湘祥2001年九运会赛前负荷内容特点如图1所示,张湘祥赛前训练负荷的内容以技术举为首要内容,表现出训练与比赛相结合的负荷内容特点。

同时,通过三个小周期负荷内容的对比,可以看出根据不同的训练任务在不同的小周期内进行有重点的训练,第一、三小周期以专项及其辅助训练为主,第二小周期以调整、恢复为主,表现出训练与恢复相结合的特点。

2.2.1.3张湘祥2000年奥运会赛前负荷内容张湘祥2000年奥运会赛前的专项负荷内容同是专项技术训练与专项辅助训练。其中技术举包括抓举与挺举,专项辅助训练根据技术类型分包括技术拉、技术架、技术蹲、技术抓、技术翻五大类(表7)。

赛前训练中为了稳固比赛的技术动作,同时又要测试运动员的训练水平,赛前三个小周期的八周每周均安排专项抓举、挺举训练或测试。第一小周期的四周训练共安排包括测试、训练在内8次抓举、挺举练习,第二小周期的三周进行8次练习,第三小周期有2次训练。总计18次。显而易见,抓举、挺举的专项训练(测试)是赛前训练负荷首要考虑的内容,这是运动员形成竞技状态的途径,更是比赛对运动员训练的需求。张湘祥奥运会赛前的专项辅助训练中,共有5大类、18个小项的技术力量训练。

2.2.1.4张湘祥2000年奥运会赛前负荷内容特点由图2可知,三个小周期内专项训练、专项辅助训练重点顺序相同。技术举是张湘祥赛前训练负荷的重要内容,表现出训练与比赛相结合的负荷内容特点;同时专项辅助训练的安排顺序是技术拉、技术架、技术蹲、技术抓、技术翻。技术拉为重点,以发展腰部的绝对力量;技术架次之,以发展肩带和上肢支撑力量的训练;之后技术蹲,用以发展技术腿部的绝对力量;最后是技术抓、技术翻,发展肩带和上肢拉力及全身爆发力。上述专项辅助练习,不仅在发展专项力量,同时也可以改善专项技术。张湘祥的赛前训练负荷内容以专项技术为基础,加强专项肌肉力量训练,表现出技术与力量相结合的特点。

图2 张湘祥2000年奥运会赛前训练负荷内容小周期变换趋势

2.2.1.5张湘祥两次大赛前负荷内容及其特点对比张湘祥参加2000年奥运会、2001年九运会两次大赛前的训练负荷内容及其特点,既有相同点,又存在不同之处。

相同点:两次大赛前训练同以专项训练、专项辅助训练分类;专项技术举的抓举、挺举训练同是赛前训练的重心,表现出训练与比赛相结合的特点;赛前的专项辅助训练,同是技术练习与专项力量的结合,表现出技术与力量相结合的特点。

不同点:两次大赛前专项辅助训练的重点不同,着重发展的身体部位亦不相同。奥运会赛前训练以技术拉、技术架,发展腰部、肩带、上肢支撑力为主;九运会赛前以技术蹲、技术拉发展腰部、腿部力量为主。此外,由于两次大赛前运动员的身体状态不同,所以赛前调整的时机以及调整的时间长短也不相同。奥运会前最后一周进行调整,九运会前第4、5周由于出现伤病进行了较长时间的调整恢复。

2.2.2张湘祥两次大赛前负荷量度因素

2.2.2.1张湘祥2001年九运会赛前训练负荷量度安排及其特点1) 赛前训练周负荷量度安排及其特点。张湘祥赛前三个小周期共安排2个大负荷量、3个较大负荷量、1个中等负荷量训练周,周最大负荷量达到47 167.5 kg;3个大负荷强度、2个较大负荷强度、1个中等负荷强度周,周平均负荷强度最大为137 kg,以较大、大负荷量与强度的安排为主(表8)。

2) 赛前训练日负荷量度安排及其特点。赛前训练负荷量度安排及变化见图3~图5。

体来讲,张湘祥九运会赛前日负荷量度的安排形成了一个加大――适应――再加大――再适应的过程,使大、中、小负荷有节奏地结合起来。同时,负荷量与强度的同时适当增加,保证量是达到一定强度的量、强度是达到有效刺激的强度,对竞技状态的形成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2.2.2.2张湘祥2000年奥运会赛前训练负荷量度安排及其特点1) 赛前训练周负荷量度安排及其特点。张湘祥赛前三个小周期共安排1个大负荷量、5个较大负荷量、2个中等负荷量训练周,周最大负荷量34 165 kg;3个大负荷强度、2个较大负荷强度周,中等负荷、较小负荷、小负荷周各1个,周平均负荷强度最大为155 kg。赛前以中等、大负荷量与强度的安排为主(表9)。

2) 赛前训练日负荷量度安排及其特点。赛前训练负荷量度安排及变化见图6~图9。

整体来说,前两个周期日负荷总量与日平均负荷强度的同时适当增加,保证量是达到一定强度的量、强度是达到有效刺激的强度;最后一个周期保持日平均负荷强度、降低日负荷总量,促进赛前竞技状态的形成。

2.2.2.3张湘祥两次大赛前训练负荷量度的安排及其特点对比两次大赛前张湘祥的竞技能力不同,因此训练负荷量度的安排也有所不同。对负荷量来说,奥运会前一周安排5个训练日,周负荷总量最高值34 165 kg,九运会赛前训练一周安排6个训练日,周负荷总量最高值47 167.5 kg,比奥运会赛前多1/4,等级划分相差10 000 kg。就平均负荷强度来说,奥运会赛前张湘祥承受的最高周平均负荷强度比九运会高出18 kg;日负荷平均负荷强度相差无几。两次大赛前负荷的节奏大致相同,基本上负荷量与强度适宜的同步增加(表10)。

3结论与建议

1) 影响举重运动员赛前竞技状态形成的主要因素有:负荷强度、负荷量、负荷内容(训练手段)、负荷监控、赛前小周期安排、训练水平、体重调控、赛前训练时间、心理训练、比赛级别规模。

2) 张湘祥参加2000年奥运会与2001年九运会前各进行为期八周的赛前直接训练,各分为三个小周期。张湘祥在悉尼奥运会决赛前8周的训练中,成绩变化不断达到比赛要求的竞技状态;张湘祥在参加九运会赛前具有较好的竞技状态,即使在发生运动损伤的情况下,仍能尽快调整、恢复已有的训练水平。

3) 两次大赛前训练同以专项训练、专项辅助训练分类;训练与比赛相结合的特点,技术与力量相结合的特点。两次大赛前专项辅助训练的重点不同,着重发展的身体部位亦不相同。

4) 奥运会前一周安排5个训练日,九运会赛前训练一周安排6个训练日,周负荷总量九运会比奥运会赛前多1/4;奥运会赛前承受的最高周平均负荷强度比九运会高出18 kg。

参考文献:

[1] 哈雷(前民主德国).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1985.

[2] 体育学院教材编写组.运动训练学(体育学院通用教材)[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

[3] 刘建和.关于赛前训练的几个问题[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4(2).

[4] 田麦久,主编.运动训练学词解[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运动训练学教研室,1999.

[5] 过家兴,等.体能类项群优秀运动员重大比赛前训练安排的规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5(1).

[6] 图多・博姆帕,马铁.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

[7] 陈兴胜,冯坚.田径赛前最佳竞技状态调控原则、训练时间及运动负荷的安排[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7(2).

[8] 王保成.田径运动员的赛前训练与比赛能力[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4(1).

[9] 田麦久,主编.运动训练学(体育院校通用教材)[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10] 彭小愉.跳高运动员临赛阶段训练初探[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8(2).

[11] 冯连世,冯美云,玛炜权,等.优秀运动员身体机能评定方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12] 陈小英,岳冀阳.对高水平游泳运动员赛前训练的生化监测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3(3).

[13] 冯炜权.运动训练生物化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

[14] 杨锡让,主编.实用运动生理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1997.

[15] 归予恒,陈文斌,曹文元.运用血清肌酸激酶值监控举重运动员的训练负荷承受力[J].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4(3).

排版实训总结范文6

“会计电算化实务”课程是高职高专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是培养学生会计能力的典型代表课程,它融合了会计基本理论知识、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并与计算机信息技术关联为一体的多个学科交叉型课程。从说课角度看,一般?目纬躺柚谩⒖纬躺杓频?7个方面来对这门课程进行设计。

1课程设置

11课程定位

会计电算化实务是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专业核心课;是融会计理论、会计方法、法规和计算机信息技术为一体岗位技能课,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操作性。一是会计电算化已普遍应用于企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中,是大势所趋。二是该课程是会计从业人员取得相关资质的必考课之一。三是该课程是会计职业技能训练与形成的重要环节,在培养学生的会计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方面占有重要地位。

该课程一般开设在第三学期,先修课程有“基础会计”“初级会计实务”“成本会计”,后续课程有“财务管理”等课程。本门课程是对先修的会计基本理论等课程的综合运用和实践检验,为后续课程奠定基础。

1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巩固会计电算化的基本知识,掌握会计核算软件各模块的基本要求。

(2)能力目标:能熟练运用财务软件进行业务核算;能解决财务软件运用过程中的常见问题;能获取初级会计电算化合格证书;能辅助或独立完成中小企业会计电算化业务的实施。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态度,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课程设计

(1)设计理念。基于工作需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精选会计电算化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按照职业岗位需求进行授课。

(2)设计思路。结合职业技能考试,以任务为驱动,以企业实际会计工作流程为主线,以财务软件为平台,指导学生完成会计电算化实务操作的各项流程。

(3)教学内容选择。本课程主要学习会计电算化的基本理论和财务软件的实际应用,重在操作。依据会计工作业务流程,结合会计从业相关资质考试,按岗位要求,将知识点分为7个项目任务,43个典型任务,若干学习任务。每个学习任务都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真实资料进行训练,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其中教材中软件安装知识略过,因为大二的学生对于计算机操作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系统管理和固定资产系统不做重点讲解,这部分内容相对简单,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容易。业务内容容易理解,易操作;总账和报表系统作详细和重点讲解,这部分系统复杂,业务烦琐,也是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将期末事项处理与报表合在一起讲,它们之间联系比较紧密。为了适应我们所用用友T3版软件的要求,将教材给定案例资料进行适当的调整。

(4)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按照会计岗位工作流程安排教学进程。课程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均设在会计实训室进行。理论与实践相互渗透、同步进行,达到“在练中学、在学中练”的效果。即先由教师进行演示,学生按照软件练习,最后由学生按照给出的任务自主独立完成实践操作。贯彻任务驱动与工学结合的思想,使课程实践教学与工作岗位实现“无缝”对接,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以项目强化知识训练。将课程按知识点分为7个项目,通过完成项目实施让学生掌握知识要点,即完成理论知识的强化;二是以模块强化技能训练。将整体教学任务进行分解,采用各个击破的方法,按核算软件模块来开展技能训练,让学生按步骤、分任务地进行学习训练,即实现单项突破;三是以岗位强化实践训练。选取企业的真实业务资料让学生训练,按实际岗位分工完成核算任务,提升岗位操作技能,即实现综合实训。

将所有的教学任务完成后,就形成了一套从财务系统基础设置到总账系统再到财务报表编制的完整的企业会计电算化操作流程。要科学合理安排课时。总课时为72学时。其中总账系统是为其他子系统提供服务的,是整个财务系统的核心,又是会计从业资质考试出题中的重要部分,所以总账系统设置20学时。

(5)重点难点及解决措施。重点是总账系统和报表系统;难点是总账系统期末处理、工资分配、更正实践操作过程中的差错;解决措施是“精讲+精练+重点考核”。也就是说,对重难点进行详细讲解,让学生进行反复练习,教师对个别学生进行手把手指导,同时,把重点和难点问题作为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的主要内容。

3教学实施

(1)教学模式。整个教学过程依据真实的企业案例,以任务为主线,按工作过程开展模拟实训。通过课堂上教师教授、教师的演示、学生反复练习和教师具体指导等步骤,形成了理实一体化与“演、练、做”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2)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多元化,以“任务驱动”为主线,以讲授、演示和指导为基本方法,辅以启发式教学法、问题陷阱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体验教学法和分组讨论法。

(3)教学手段。一是课内采取“板书+多媒体课件”相结合的教学手段;二是课外利用网络平台,主要利用QQ群、微信群进行答疑,使学生的学习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

(4)考核方式及评价标准。采用出勤考核、平时实践考核、期末实践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其中出勤占20%,平时实践考核占40%,期末实践考核占40%。平时实践考核不合格的,不允许参加期末考核。

4教学条件

(1)教材选用。高职高专教材选用由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ERP软件操作实务》,同时参考以下几个书目: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财务软件实训》、会计从业证考试辅导教材《初级会计电算化》(人民出版社出版)、会计职称考试辅导教材《初级会计实务》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修订。

(2)教学资源。软件资源为正版的用友T3财务软件。硬件资源为带多媒体教学设施的会计电算化实训室。有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会计事务所)。

(3)师资队伍。专任教师多人,其中具有丰富实践教学经验的双师、副教授和具有研究生学历的讲师。

5教学效果

(1)目标实现。学生能够具备独立实施中小企业电算化核算和软件的日常维护能力;大多数能够通过会计从业资质考试。

(2)教学评价。从学生学习和同事反馈情况看,该课程具有较强实用性和应用性。学生对该课程有很强的学习兴趣。

(3)取得成绩。本课程是会计从业人员有关考试的必考课之一,通过这门课程的系统化学习,大大提高了阜新高等专科学校学生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通过率,其中“会计电算化”科目通过率为98%以上。参加工作的同学能够顺利上岗操作,录用单位满意度较高。

6课程特色

在教学模式上。实现了以实训为主的“演、练、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按工作过程开展模拟实训;在教学形式上。整个教学过程都在实训室开展,完全做到“边学边做,学做合一”。在考核形式上。考核的内容与形式都与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接轨,使专业教育与会计职业资格教育相融合。

排版实训总结范文7

关键词:新员工;企业文化;培训

中图分类号: C29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新员工入职培训是企业高度重视的一项基础工作,随着知识经济时展的日新月异,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引领和感召作用,兼顾技能培训和素质培养,注重文化传递与统一,也越来越成为现代企业在新员工入职培训计划设计和实施中必不可少的方法和手段之一。

二、相关理论

(一)企业文化的含义

企业文化是以企业价值观为核心的意识形态,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遵守、带有本企业特色的管理理念、经营准则、经营作风、企业精神、道德规范、发展目标的总和。企业文化具有内容的特殊性,是众多企业共同认可的创造成功的关键因素。

(二)企业文化的内容

企业文化包含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四个层面。

(三)新员工培训

新员工培训,是员工进入企业后工作的第一个环节。它又被称为入职培训,是企业将聘用的员工从社会人转变成为企业人的过程,同时也是员工从组织外部融入到组织或团队内部,并成为团队一员的过程。员工通过逐渐熟悉、适应组织环境和文化,明确自身角色定位,规划职业生涯发展,不断发挥自己的才能,从而推动企业的发展。

(四)企业文化在新员工入职培训中的重要作用

1、企业文化是新员工入职培训的重要内容。

2、企业文化培训给新员工带来精神感召和吸引力。

3、企业文化理念贯穿于新员工入职培训过程,不断引导员工理念更新转变。

4、企业文化在新员工入职培训中可以起到增强企业凝聚力的作用。

三、ZX公司企业概况及企业文化

中国作为世界纺织行业的强国,跻身世界先进行列的纺织企业林立,位于江苏省淮安市的外商独资(港资)企业ZX制衣有限公司正是其中重要的一员,和世界上许多著名的品牌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公司在持续发展的同时,始终致力于“责任、创新、诚信、和谐”的企业文化建设。

四、ZX公司新进员工基本情况分析

(一)公司招聘新员工总体情况

公司因行业特点,常年大量招收一线生产人员。春节期间共招收新员工600名,其中缝纫工400名,中烫工50名,辅助工50名,检验工、专机手缝工各30名,样衣工、裁手各20名。

(二)新员工年龄构成和熟练程度

在对公司新招收的600名新员工资料进行汇总统计中发现,新员工年龄结构为:18岁至25岁348人,占总人数的58%;25岁至35岁162人,占总人数的27%;35岁以上90人,占总人数的15%。

从各年龄层次的生手和熟手比例来看,35岁以上的新员工接近90%是熟练工,25岁至35岁之间的新员工生手和熟手的比例基本持平(熟练工占51%),而18岁至25岁年龄层的新员工的熟练程度最低,仅为12%。

(三)新员工培训需求分析

从以上统计数字来看,公司新员工年龄结构以35岁以下的年轻人居多,而且不熟悉生产流程和业务的生手较多,欠缺基础技能和专业技能;同时大部分员工因为之前没有过工作经历,缺乏基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责任意识。因此,公司针对新员工的培训计划应结合企业文化,以对一线员工的培训为重点进行设计。

五、ZX公司基于企业文化的新员工入职培训计划与实施

(一)公司新员工入职培训的指导思想

以“责任、创新、诚信、和谐”的企业文化为基础,以教导和帮助新员工顺利走上新工作岗位、成为ZX公司重要一员为重点,促进员工发展和企业整体竞争力提升。

(二)公司新员工入职培训的目标

1、传递和内化企业文化和公司理念,形成和增强新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

2、重点加强责任意识、质量意识、安全意识培训和演练,确保新员工合格上岗。

3、进行简单技能培训,以“师带徒”的形式进行岗位操作标准化演示,明确生产流程和工作职责,引导上岗,提高效率。

4、外聘培训师对新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素养方面的培训,为新员工提供广阔发展平台。

5、以工厂为核心,各层领导以身作则,给新员工温暖如家的关怀和关心,营造公司与员工一起成长的“共赢”局面。

(三)公司新员工入职培训具体内容

1、培训前准备工作

(1)电话或邮件通知新员工具体报到时间、地点及所需拾的证件、物品。

(2)落实培训场地,按培训要求准备、打印、购买所需资料及相关物品,通知用人部门做好迎接新员工的准备。

(3)报请相关领导做好发言准备,安排培训师、挑选有经验的在职员工骨干(班组长等)做好授课和带徒准备。

(4)安排好宿舍、床铺及相关配套用品,按新员工名册定制饭卡。

2、培训具体内容

本公司对新员工的入职培训将围绕企业文化建设四大层面展开: (1)基于精神文化的培训

(2)基于制度的培训

(3)基于行为文化的培训

(4)基于物质文化的培训

3、培训经费预算

培训费用主要以讲课费、场地费、资料费、课程设计费、实习费等指标进行预算,包括各类人员薪资支出、办公支持费用、现场实施费用和杂项支出等等,随着培训开展的具体进程,在不超出预期资金安排的前提下,预算也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统筹调整。

4、培训计划实施要点

(1)公司新员工培训务必体现企业文化融会贯通全程的特色,坚持不懈走传统工厂改革之路,使员工切实体会在公司内部晋升机会和发展平台的广阔。

(2)人事部负责与各相关部门协调,做好培训全过程的组织管理工作,包括经费预算和申请、场地布置安排、课程调整跟进及培训效果考评等。

(3)各新员工所在的生产部门负责岗位技能培训的组织工作岗位培训方式为“师带徒”制,由各用人部门安排工作经验丰富、技能熟练的在职员工担任老师,指导新员工在车间进行学习。

(4)新员工接受培训期间,人事部要不定期与新员工、培训师、部门负责人进行交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和改进培训方式,促使培训更加富有成效和达到预期效果。

(5)新员工集中培训结束一周内,人事部要做好对新员工培训的反馈调查,填写《培训效果考核表》,提交总结分析报告,上报公司经理审阅。

六、结语

“新员工是企业的新鲜血液”。企业惟有把对新员工的入职培训和企业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一整套顺应时代要求的科学培训体系并持续加以实施和完善,才能有效培养和激发新员工的忠诚度与积极性,从而实现优化队伍结构、更新技术水平、提升企业文化竞争力、引领企业成长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 韩伟静.培训规范化管理工具箱[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第1版:15-120.

[2] 权锡哲,韩伟静.新进与新任员工培训方案设计[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第1版:2-49.

[3] 张戎.企业文化在新员工岗前培训中的地位和作用[J].新闻导刊,2008,(4):44-46.

[4] 王伟.培训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J].现代企业文化,2008,(29);47-49.

排版实训总结范文8

为了扎实推进“以促进人的健康为中心,以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为主题的医德医风建设年活动,全面提升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临床实践技能操作水平,促进全县医疗卫生服务质量上新台阶,县卫生局定于12月份举办全县医疗卫生系统岗位练兵,技能比武活动。此次活动主要以理论考试和技能操作结合的形式进行。现制定活动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本职岗位,提高综合素质,增强服务技能,营造学知识、练本领、强技术、夯基础的浓厚氛围,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医疗卫生队伍。

二、目标要求

依据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工作任务和各类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岗位职责,坚持“什么岗练什么,什么缺补什么,什么弱强什么”的原则,保证应参加的人员人人参加,全员达标。通过练兵比武活动使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工作作风明显改善;依法执业能力明显增强;服务能力和专业素质明显提高;服务质量持续改进,医患关系更加和谐。

三、活动范围

全县各级各类医疗卫生单位(县医院、县中医院、县妇幼保健院、县卫生监督所、县病预防控制中心、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琅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中级职称(含中级)以下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

四、活动内容

(一)学习培训内容

根据医疗卫生单位的工作性质和不同岗位的职能特点,学习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相关的卫生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技术规范、操作技能和核心制度、相关的服务流程,检测技术和结果评估,了解医学科技新知识、新技术。

(二)培训参考教材

1.临床医疗人员:《全国高等医学院校教材》第七版、《医学临床(三基)训练医师分册》。

2.护理人员:卫生部编《全国卫生系统护士岗位技能训练和竞赛活动护理技术操作项目考核要点》、《医学临床(三基)训练护理分册》。

3.中医医疗人员:《全国高等医学院校教材》中医专业第七版、《医学临床(三基)训练医师分册》中医学基础。

4.卫生监督人员:卫生部编《卫生监督员培训系列教材》(法律出版社*年版)、《卫生监督员手册》(赵同刚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年版)。

5.疾病预防控制人员:《试验室设备操作和使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培训教材》、《医疗机构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要点》、《突发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标准》、《扩大国家免疫规划文件资料汇编》。

6.妇幼保健人员:《医学临床(三基)训练医师分册》相关内容、《福建省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规范》、《福建省儿童系统保健指导手册》、《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版。

7.医技人员:《医学临床(三基)训练医技分册》相关内容、《全国高等医学院校教材》各医技科相关内容。

8.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医学临床(三基)训练手册》相关内容、《社区卫生服务政策读本》、《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版。

五、活动安排

全县卫生系统岗位大练兵技能大比武活动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宣传发动阶段(今年8月)

各医疗卫生单位要根据本《方案》的要求,结合单位实际情况,研究制定具体实施计划,并组织“三基”及相关知识的培训和考试。要做好广泛宣传发动工作,使广大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立足本职岗位学练技术、争创一流。要充分认清医疗卫生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要认识到岗位大练兵技能大比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明确岗位练兵技能比武活动的内容和方法。

第二阶段:岗位练兵阶段(今年9月—10月上旬)

各医疗卫生单位要按照本单位制定的培训计划,精心组织员工开展岗位练兵。采取自学为主、定期辅导、岗上带教、专题讲座、观摩指导等多种形式的学习和培训,并定期组织考试,检查学习培训的效果,确保学习培训的人员、时间、内容、效果“四落实”。

第三阶段:技能比武阶段(今年10月上旬—11月)

在学习培训基础上,采取闭卷考试、知识竞赛、病历书写和执法文书展示、现场技能操作演练等多种形式,分层次、分专业进行技能比武。各医疗卫生单位按要求自行选择一定比例的优秀选手参加全县的技能比武,笔试与技能成绩按40∶60比例,两项成绩总和在前10名,做为评选全县卫生系统学习标兵的依据。同时,将各单位选手参赛情况列入本年度绩效考核内容之一(具体事宜由县卫生局医政股另行通知)。

第四阶段:总结评比和表彰阶段(今年12月)

技能比武结束后,各医疗卫生单位要将参加本次岗位练兵技能比武活动情况进行全面总结,写出书面总结报告报县卫生局。县卫生局将及时对本次岗位练兵技能比武活动进行总结、评比、表彰。

六、活动要求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开展以“三基三严”为重点的岗位练兵,技能比武活动,对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提升整体医疗服务质量,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各医疗卫生单位全体员工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领导班子要加强对活动工作的领导。县卫生局成立岗位练兵技能比武活动领导小组,加强对本次活动的指导、协调、检查。

(二)立足岗位,注重实效。在本次活动的安排上,要保证日常医疗卫生活动的正常开展,要充分考虑到各科室的工作特点,科学统筹安排,将学习培训活动与日常工作紧密结合,要立足岗位需要,突出岗位特点。切实使这次活动达到让医疗卫生人员熟知和掌握本岗位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在实际工作中娴熟应用的效果。

排版实训总结范文9

本丛书第一辑已于2008年12月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首批共有五个选题。这些选题是在听取国内来自电大系统、普通高校、网络学院和远程教育研究所的专家教授们的建议,和英国开放大学专家推荐意见的基础上,在英联邦学习共同体(COL)现任首席执行官丹尼尔爵士的热情支持下,从英联邦学习共同体提供的资源中,斟选出质量保证、科研方法、课程开发、辅导教师和管理决策五个方面的内容,经英国专家遵循本丛书的出版要求而改编审读后,再由国内业界知名专家和教授翻译而成。以下是丛书第一辑前三册的内容介绍:

《远程学习材料的设计与开发》

【英】理查德 弗雷曼 编著;蒋国珍 译,王海东 审校

本书是英联邦学习共同体(The Commonwealth of Learning,简称COL)出版的关于开放远程教育培训手册中的一本。本书主要论述了远程开放学习的教学设计环节,也部分地涉及到课程开发的其他环节。因此,本书主要是为远程开放学习的教师,教学设计者和教材、学习材料的编写者准备的。

全书共10章,包括什么是教学设计,改编还是新建,如何设计一门适合远程学习的课程,设计和撰写一个学习单元,设计、开发网络课程,设计学习评价,学习指南,语言表达、撰写风格及版式,书稿撰写与试用,质量保证体系。

通过阅读这本书,读者将会得到如下收获:

 全面了解开放远程学习材料的教学设计的关键问题;

 在开放远程学习材料设计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得到提升;

 在短时间内成为开放远程学习材料设计方面的专家。

《远程学习的辅导:教师手册》

【加】詹妮弗 奥罗克 编著;陈青 李爽 译, 肖俊洪 审校

本书以远程教育的辅导教师和教学管理者为对象,讨论远程教育辅导教师应具备的核心技能;对辅导教师的培训;学习支持服务的组织与目的,以及远程教育领域的作业问题。

全书共6章。包括通过引导教师反思远程教育的学习特点,来思考辅导教师在远程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描述辅导教师的四项核心技能,讨论辅导教师对学生支持服务的各个方面,远程教育作业需要考虑的各种问题,小组学习的组织与目的,讨论辅导教师所需的帮助,以及怎样使他们把工作做得更好。在附录中提供了学习计划的样例。

本书原版资源来自英联邦学习共同体开发的培训课程教材,引进改编中为了适应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将原来以练习题形式呈现的内容尽量改为直接叙述形式,以便减少篇幅和节省与阅读时间。

(该系列其他三册的介绍请查看第85页和第140页)

《远程教育的质量保证》

【澳】丹尼斯 克伯蒂克 编著;侯建军 译,郭 审校

质量保证是远程教育领域中永恒的热点话题。无论发展到什么阶段,质量总是最受关注的问题。尽管在各类学术交流和各级工作总结汇报中被热谈,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人们对质量的理解与认识水平的差异,以及实施质量保证的环境氛围与文化的不同,使得质量常常又是最容易被忽视和放弃的指标。应该怎样理解认识远程教育质量?怎样提高远程教育的质量?远程教育质量保证的方法是什么?《远程教育的质量保证》一书为你提供了最简明的原理介绍,并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详细指导,以及好的实践案例讨论,启发和促进你的思考。在帮助你找到问题答案的同时,还能使你了解学到质量保证的相关基础知识与实践方法。

该书的原版资源来自英联邦学习共同体(The Commonwealth of Learning,简称COL)与亚洲发展银行(Asian Development Bank,简称ADB)合作开发的远程教育培训项目Quality Assurance in Open and Distance Learning Trainers’ Kit 005。引进过程中考虑到中国的国情及读者的实际需要。我们对原书内容的编排方式做了如下调整:

 把原各章中为培训环境设计的讨论和练习活动集中到书后作为附录2,使得练习活动变成可选,读者可根据需要选择使用;

 把原编排在各章前的推荐阅读资源清单集中到书后作为附录3。由于所提及的阅读资源均为英文书刊或网站,移到书后不会干扰阅读正文,同时也比较符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

 原书中提供的案例较多,出于对篇幅的考虑,删除了正文中没有提及的案例,将保留下的案例集中在附录1中。

该书共五章。第一章,介绍了开放远程教育系统和机构的种类、特点、优势和功能需求;第二章,讨论了质量保证的概念。比如:质量的定义、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的不同、工业质量保证与教育质量保证的比较、机构中的质量保证文化等;第三章,介绍了质量保证的技术。如,用于质量保证的工具(表格、流程图等)、正规质量保证标准的优缺点,以及不同的质量保证方法讨论。第四章,远程教育中的质量保证,介绍在远程教育领域中常用的技术手法,如对学习支持服务的监测等。第五章,提供了英国、以色列、印度和加拿大的四个质量保证案例。书中的附录1中还有另外来自澳大利亚、肯尼亚、菲律宾、斯里兰卡等国的11个案例。附录2中有针对各章内容用做培训学习而设计的思考题和讨论活动;这使得本书不但可用于自学,还使用于组织培训。附录3中有为各章内容提供的推荐进一步阅读的资源。

(该系列其他四册的介绍请查看第67页和第140页)

关于参加部级课题结题培训的通知

教技协(2009)007号

协会各子课题组组长:

我会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十一五”规划(教育科学)部级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多元学与教方式有效融入日常教学的研究”在今年下半年进入结题阶段。为了使子课题顺利通过结题,达到预期目的,协会总课题组举办的结题培训班将于2009年7月23日在贵阳市开班。现将有关培训的报名工作通知如下:

一、培训目的

安排子课题结题,明确结题要求,掌握结题方法,会写结题报告。

二、培训内容

1、总课题组安排部署国家课题结题工作;

2、总课题组专家作专题性学术报告;

3、优秀子课题组介绍成果、经验;

4、每个子课题组要准备10分钟的有关“本课题结题思路”的发言,可带U盘在会上展示研究成果,专家现场点评;

5、课题考察。

三、培训时间、地点

时间:7月23日报到,24日――25日培训、考察,26日返程。

地点:贵州青年宾馆(对外挂牌是:全国青少年贵州活动营地 ) 贵阳市花溪区迎宾路

到达路线:1、火车站:乘203路车到达花溪下车,做绿色面的(此段无公共汽车)2元即可到达。直接打车需要50――60元左右。

2、飞机场:乘民航班车到火车站,再乘203路车到达花溪下车,做绿色面的2元即可到达。

四、费用标准

住宿费150元/天/间,会务费800元。此次会议由贵州青年宾馆出具正式发票。

五、其他

凡我会已立项的“十一五”子课题组,本次结题培训必须派一人参加(今年不再办结题培训了)。请子课题组组长(或课题组代表)事先排出时间,确保到会。不参加结题培训的子课题,将不能通过结题。按照国家规划办的要求,总课题组于2010年初向国家结题。

请务必在7月15日前将报名表传真或发电子邮件到协会。协会秘书处联系人:岳华

报名联系电话:010-66490963 传真电话:01066490962协会信箱:

此次培训先发电子稿的通知,纸质的通知报到时在会务组领取。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

2009年6月9日

《远程教育的质量保证》

【澳】丹尼斯 克伯蒂克 编著;侯建军 译,郭 审校

质量保证是远程教育领域中永恒的热点话题。无论发展到什么阶段,质量总是最受关注的问题。尽管在各类学术交流和各级工作总结汇报中被热谈,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人们对质量的理解与认识水平的差异,以及实施质量保证的环境氛围与文化的不同,使得质量常常又是最容易被忽视和放弃的指标。

应该怎样理解认识远程教育质量?怎样提高远程教育的质量?远程教育质量保证的方法是什么?《远程教育的质量保证》一书为你提供了最简明的原理介绍,并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详细指导,以及好的实践案例讨论,启发和促进你的思考。在帮助你找到问题答案的同时,还能使你了解学到质量保证的相关基础知识与实践方法。

该书的原版资源来自英联邦学习共同体(The Commonwealth of Learning,简称COL)与亚洲发展银行(Asian Development Bank,简称ADB)合作开发的远程教育培训项目Quality Assurance in Open and Distance Learning Trainers’ Kit 005。引进过程中考虑到中国的国情及读者的实际需要。我们对原书内容的编排方式做了如下调整:

 把原各章中为培训环境设计的讨论和练习活动集中到书后作为附录2,使得练习活动变成可选,读者可根据需要选择使用;

 把原编排在各章前的推荐阅读资源清单集中到书后作为附录3。由于所提及的阅读资源均为英文书刊或网站,移到书后不会干扰阅读正文,同时也比较符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

 原书中提供的案例较多,出于对篇幅的考虑,删除了正文中没有提及的案例,将保留下的案例集中在附录1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