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旅游专题研究集锦9篇

时间:2023-05-30 15:13:49

旅游专题研究

旅游专题研究范文1

是加强旅游管理专业能力水平的需要。职业院校为社会和企业培养的高素质实用性人才。学生能力和水平的高低取决于教师的素养和教学水平。从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发展的实际来看,大部分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都是本科或研究生毕业后直接从学校进入学校的,他们大部分缺少系统的专业实践,对培养高素质技能型的高职生来说有点力不从心。我们知道,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不仅需要教师具备崇高的师德、系统的旅游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娴熟的旅游教学能力,而且要具有丰富的旅游行业实践经验和精湛娴熟的行业操作技能,但从现实来看,高职旅游教师职业能力与上述要求相差甚远,由于旅游专业自身起步较晚,有许多旅游院校任课教师都是“半路出家”,从历史、地理、经济等学科专业转入到旅游专业来,突显出旅游理论知识薄弱、实践能力不过关等问题。在当前企业和社会高度关注毕业是实践能力的背景下,加强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职业素养和能力培养,是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

是社会和企业发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有了旅游消费的经历,特别是随着我国旅游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国外游客越来越多,国际化的旅游市场需求对旅游企业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高职旅游专业教师肩负着为旅游业培养和输送一线高素质、高技能旅游人才的使命,是影响旅游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因素,是完成这一使命的主要承担者,他们是教育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他們本身所具有的职业能力即所拥有的专业品质、知识和能力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影响着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与效果,俗话说“教师一桶水给予学生一碗水”,因此旅游教师要拥有数桶不断更新的水。

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职业能力现状

常规教学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与人交往能力、营销策划能力等等。从教学角度看,还需要教师具备备课能力、课堂组织能力、教学设计能力等。从实际课堂教学看,大部分新进教师的教学基本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特别是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信息能力水平不理想,有待提升。

实践教学能力不足,难以指导学生进行校内全方位的实践活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基本上一毕业就进入高校,缺少企业长期工作经历,虽然原学校都安排了毕业实习,但是有很多学生是根据自己情况自己找的,有的甚至脱离了本专业的实践,导致从业教师的基本实践技能不高,特别是系统指导学生校内实践的能力比较缺乏。另外进一步统计发现,有实践经历的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优于没有实践经历的教师,年龄较小的助教讲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优于年长的副教授、教授。在日后的培训中因人而异,因材施教、鼓励教师积极投身旅游实践工作以使此领域能力得到发展。

教育部门对教师职业能力的培养不到位。加强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能力培训,不断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是教育部门一直在努力的工作。比如每年假期,省级教育部门都会组织各专业教师进行顶岗实习和挂职锻炼工作,各高职院校也结合本地企业实际,组织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并把教师下企业情况作为职称评审的重要一项,在提升教师实践能力方面有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不可否认,一些培训针对性不强,一些教师的实践效果并不理想。随着旅游的蓬勃发展对旅游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要注重对其职业能力水平的培养。

三、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职业能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教师自身方面。一是教师教育理论知识欠缺。正所谓知识是形成能力的基础和条件,没有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学科教学法等作为理论支撑,是不可能形成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能力。专业教师认为自身缺乏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知识,自身对教学过程、技能形成过程把握不清晰,设计教学时力不从心,需要充实此方面知识,以提升其职业能力。二是缺乏对教师职业能力内涵的全面认识与理解。从调查中发现教师对职业能力的理解不够全面,不能准确认识职业能力包括哪些具体的要素,大部分教师回答星星点点,不系统不全面。三是教师缺乏进修动力,学习积极性不高,压力较大。部分教师表示相当一部分进修培训不能获得实质性奖励与收获,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缺乏,最终导致其职业能力提升缓慢甚至停滞不前。

教育主管部门方面。一是有关教师评价机制不科学。教师评价机制是有关对教师教学效果、工作能力进行价值判断的一整套行动规范和准则。包括对教师工作绩效的评价和对教师职称评审制度等,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机制可以促进教师职业能力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起到调控、激励、促进的作用。二是学校、教育行政部门保障机制不健全。除评价机制外,教师职业能力水平与学校管理制度、教学资源设备等保障机制息息相关,此外政府、学校人才引进机制不灵活、缺乏科学有效的培训亦限制了教师能职业力的发展。

学生方面。教学是师生双边的共同活动过程,倘若一方积极性不高,势必影响另一方积极性的发挥。教师的教学对象是学生,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直接影响了教师的情绪和工作的积极性。高职院校学生组织纪律观念与自控能力较差、部分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积极性不强、学习意识淡薄,加之基础知识尚属浅薄,上课讲话、睡觉、玩手机、听音乐等不良现象时有发生,学生消极的学习行为表现严重挫伤了授课教师的积极性,影响了教师职业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旅游学科方面的原因。阻碍教师职业能力发展的瓶颈因素有很多,除上述因素外,和旅游学科自身特殊性有一定关系。旅游教育是年轻的学科,起步较晚。其次由旅游学科本身特点决定的,旅游教育是边缘性交叉学科,相关书籍资料较少,同时又具备很强的实践性,要求教师不仅具有广博的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又要具备操作旅行社、饭店、景区业务的实践能力。要兼具教师和行业能手双重能力,对于普通教师而言存在一定难度。

四、提升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职业能力的对策

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提升对职业发展的认知。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只有教师全面理解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规律和要求,能够认识到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教师的观念才会更新,才会主动参与到课程教学改革和实践锻炼中来。新时代的高职院校教师要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了解研究学生的成长需求,引导学生发挥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注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由注重学会向会学的转变,注重自学能力培养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师生间是平等民主的相互促进的关系。旅游教师要树立不断完善自我全面发展自我能力的职业意识,不能满足于当前,不断更新自身的专业知识、不断发展完善自我,时刻提醒自己,充分认识作为旅游专业课教师实践能力的重要性,时刻把握旅游行业动态,跟上行业时代的脉搏,勤学博学,不断学习充实地理天文心理等旅游知识。

主动加强学习提升,不断丰富专业知识。学到老学到老,这句话对于高职院校的教师来说尤为重要。如何才能培养出企业和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需要教师能够把握市场发展方向,了解企业对员工能力和素质的需求,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企业所需要的对口人才。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培养,优化组合自身的知识结构,为教育教学打下基础。旅游教师的理论知识主要涉及旅游学科专业知识、教育学、心理学、旅游学科教学法等几方面,从调查现状来分析,主要缺乏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知识,旅游专业课教师多数来源于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对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等理论知识了解较少,在旅游教学中缺乏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做指导,很难形成高水平的教学能力。因此以科学合理的方式组织旅游教师补充上述知识显得十分必要,是提升其教学能力的重要环节。

加强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培养,提升教师实践课程的指导能力。旅游教师职业能力培养的重心即旅游专业实践操作能力。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可定期选派专业教师赴酒店、旅行社、景区等旅游企业进行挂职锻炼,以了解旅游行业前沿发展动态,熟悉新的服务方式与管理模式。也可以支持与鼓励教师利用假期实践,从事企业兼职工作。支持教师参加旅游操作师、导游证、酒店技能证书培训与考试,使教师、学生参与经营管理,增加师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让专业课教师参与学校的旅游实验室、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强化对设施设备原理性能保养等全方面的认知培训,强化对高职旅游专业学生的特征与身心发展规律的认识,尤其是对职业教育教学过程、特征的教育。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我国教师法明确规定取得高职院校教师资格应具备大学本科或研究生学历。而目前很多职业院校实际招聘中限定最低学历研究生甚至是博士,他们大多从校门到校门,理论知识可以说比较深厚,但实践能力却极度匮乏。我国目前教师引进机制存在过分重视学历、轻视旅游专业能力的弊端。为改良人才引进机制,面向全社会进行招聘,实践经验业务精湛的科生,研究生,广纳贤才。改变教师编制终身制,实行聘用制,树立教师危机意识。

构建具有高职旅游院校自身特色的新型教師考评制度。目前教师评价制度注重对教师的科研能力与教学数量的评价,使教师集中精力致力于这两方面,忽略了教师职业本身最基本的教书育人职能。这与职教思想是相悖的,因此我们需要构建一种富有挑战性、鼓励性,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教师职业能力提高的新型评价体系,新型评价体系的建立主要在于构建新的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式方法。依据能力本位教育思想,要形成学生、同事、学校、自身多元评价主体,通过此评价体系在实施,希望教师会不断充实理论知识、锻炼实践技能、提升科研水平,真正实现评价促进教师成长的功能。

参考文献 

[1]齐超,刘春霞,刘晓岩.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机制的研究[J]. 职业技术. 2018(03) 

[2]程实,刘春霞.  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J]. 经贸实践. 2017(19) 

[3]雷钧. 浅析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职业能力的提升[J].  新校园(上旬). 2016(09) 

旅游专题研究范文2

关键词:高职 旅游管理专业 就业问题 解决对策

一、我国旅游管理专人才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我国旅游业对该方面的人才需求日益增大,但是由于大多数人才的素质不能满足该行业的从业要求,导致人才缺口很大。虽然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数量在不断增加,但是从总体上看,其所占比例不大,并且缺乏中高层次的专业人才。因此,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都要求该方面的从业人员需要具备很好的综合素质,不仅要具有团队协作精神,还要在工作中有着清晰的思维,能娴熟的做好各项业务,拥有高度的抗压能力和自学能力,在做事时有着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处事能力,懂得灵活应变,并且还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问题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旅游业也得到了蓬勃发展。根据中国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表示,2014年旅游业增加值已占到国内生产总值(GDP)的4%以上,“十一五”时期新增旅游直接就业约300万人,带动间接就业约1700万人。目前中国旅游直接从业人数超过1350万人,与旅游相关的就业人 数约8000万人。而截止到2008年底,全国共有高等院校810所(含专科院校),在校生为440038人(含三年制大专生)。由此可见,我国旅游院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存在着很大的缺口。理论上,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就业方面的困难较小,然而事实却截然相反,我国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的就业定位不明确

旅游业主要是以服务的形式来运行的,属于服务行业。在我国,相对其他行业来说,其就业门槛比较低,技术水平要求也不高,无论学生的学历和能力水平的高低,每个人都必须从基层的服务岗位做起。然而,大多数的学生都对服务业有着一定偏见,认为从事服务业太辛苦,并且感觉很没有尊严,因此,大部分学生在择业的过程中,定位过高,缺乏长远的眼光,往往没有对自身的优劣势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明确的分析,只是看重职位和待遇的高低等因素,导致了在就业过程中个人目标与现实出现了很大偏差,这种较大的偏差必然导致学生在就业时要么“有业不就”,要么就是“频繁跳槽”。

2.学生存在着就业心理问题

在我国,学生在择业时往往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问题,其主要分为两部分人群:一部分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太过于自负,对就业有着太高的期望;然而另一部分学生却缺乏自信,认为目前就业形势严峻,找工作太难,为此常常感到焦虑,对找工作失去信心。由于种种心理因素的原因,导致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挑三拣四,因而失去了很多的就业机会,最终迟迟找不到自己满意的工作。

3.学生的综合素质偏低

在我国,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后不能灵活的对每一项工作进行熟悉的操作,其操作能力很难达到企业的基本要求,大部分学生只能从事一些简单的、技术含量低的工作。造成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在校期间,学校只注重对学生理论课程的培养,而忽略了工作实践的锻炼,在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中没有紧密的结合行业的人才需求,导致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偏低,不能够胜任企业的多数工作。

4.学生的就业方向的选择性小

目前,在我国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较多局限于旅行社和酒店两个方面。就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可以得知,学生对旅行社的认可往往高于酒店,大多数学生都会选择旅行社。但是由于旅游行业的季节性较强,对人员的需求也不稳定。在旺季的时候,除了旅行社中一些固定的员工外,还会临时加入一些导游,对人才的需求加大;在淡季的时候,旅行社往往只有一些固定的员工,对人才的需求较小。

三、我国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问题的解决对策

1.加强学生的就业指导,帮助其合理的规划职业

目前,大部分学生对毕业后的就业方向以及自己职业生涯的规划没有明确的定位,因此,在校期间,学校加强学生改方面的指导是很有必要性的。首先,学校应该通过开设一些就业指导方面的课程或者相关的讲座,让学生对自己专业有明确的认识,对学生的就业方向和职业生涯规划进行相应的教育与指导,让学生对自己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及今后的就业方向有明确的定位,帮助学生从多个层次了解目前的就业形势以及相关企业的招聘信息;其次,学校应该采用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或者兼职工作,使学生尽早的了解从事该行业需要具备的能力及素质。

2.加强学生的就业心理教育

目前,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消极的、负面的心理问题,这种心理问题也成为影响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强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教育是在校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学校应该针对学生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采取多种形式正确引导学生,使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克服各种消极负面的心理因素,以正确的心态面对就业问题,重拾信心,为自己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找到理想满意的工作。

3.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

为了解决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学校必须对学生的培养方案和学校的教育体制进行改革,使学校的人才培养与行业的人才需求形成一个良性互动,将实践应用性运用到教学过程中,以达到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教学目的。因此,学校应该制定与课程相配套的实践教学,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帮助学生进行一些实习兼职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其不断积累工作经验,拥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水平,以更适应行业的人才需求,为今后找到理想满意的工作打好基础。

旅游专题研究范文3

关键词:专题纪录片;策划;表现手法;结构与节奏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3-0100-03

一、研究的背景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消费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需求。为吸引游客,各个城市纷纷与媒体联合打造旅游形象,宣传城市的热门景点、景区,推出一批批著名的人文、自然景观。这些景观就如同一张张活的名片,为城市树立了独有的品牌,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然而,由于各城市之间旅游开发的进程日益加快,大量模仿、同质化的旅游形象层出不穷,城市品牌的独有性界限越来越模糊。

基于当前热门城市、景点被消费过度的客观形势下,有一种显著的趋势,是人们的旅游观念逐渐发生了变化,从热衷于集中时间出游向周末出游转变,从热衷于城市游逐渐向乡村游转变,从热衷于人文景观逐渐向自然景观转变,从景观游逐渐向文化游转变。因此,以往注重打造城市景观形象、物化环境的形象片,在创作的思路上,也逐渐向打造自然生态、人文宜居、美食风尚、民俗风情等方向转变,从而凸显文化内涵、地方特色。

二、专题纪录片与旅游形象塑造

专题类纪录片是指围绕某一特定主题或领域,集中深入地通过非虚构的艺术手法,直接从现实生活中获取视听素材,真实地表现客观事物以及作者对事物的认识与评价的纪实性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1]。在以往的专题纪录片中,创作者往往注重科学、真实性,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影片的艺术性、趣味性。而《故宫》《美丽中国》《舌尖上的中国》等一批优秀的系列纪录片的出现,则创新性地将历史、文化、人文、地理、科技、民俗、美食等艺术形式和内容以平易近人的镜头和视角,带到观众的面前,播出之后引起了极大的好评。尤其是《美丽中国》《舌尖上的中国》播出后,引起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关注和热议,片中出现的自然地理、文化民俗、传统文化等内容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这些地区旅游形象的提升。

所以,打造具有特色的旅游形象,并不一定单纯地依靠城市宣传片、旅游形象片来完成。相比较上述两种媒体形态,专题纪录片对打造地区旅游形象有独特的优势。虽然两者在传播中属于不同的媒体类型,自有各自的优劣,本身并不具有可比性,但在宣传推广旅游形象这一功能上而言,又具有许多相通的特征,权且作一比较论述。

首先,在内容的广度上,专题纪录片有优势。城市宣传片、旅游形象片时长较短,在内容上基本都是遍历城市或者景区具有代表性的环境、建筑、景观、民俗,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是无法真正体现城市或者景点的方方面面的。而专题纪录片因为时长较长,在内容上可以涉及面较广,能较全面展示历史、文化、人文、自然、建筑、民俗、美食、环境等因素,在内容的广度上优势明显。

其次,在内容的深度上,专题纪录片有优势。旅游在表面上是消费自然与物质资源,而其内核却是文化。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发展的沉淀物,是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集合。而这些作为城市旅游的内核,是打造城市形象的关键因素。虽然城市宣传片、旅游形象片可以通过广告词来展示文化内涵,但毕竟就几句词,在挖掘深度上还远远不够。专题纪录片则可以针对上述内容进行深入浅出的解说、展示,在深度上占据优势。

再次,在叙事文本上,专题纪录片更能体现多样化。目前大多数宣传片、形象片在叙事文本上,还是以广告词为主,影像、图片、文字、标识、音乐等形式为辅,目的在短时间内能让观众留下品牌的名称、标识,是迎合快速消费的特点、以广告品牌为主要目的。而专题纪录片则可以全方位地通过解说词、影像、动画、文字、音乐、音效等元素展示内容。从传播学的角度上而言,文本类型越丰富,观众能取得的视听感受就越强烈。

最后,在传播效果上,专题纪录片的影响力更强。在传播渠道上,纪录片占据的时间长,传播渠道宽广,可以在电视上以固定节目的形式播出,也可以放置于网络上播出,还可以在社交网络上广为分享和传播。在受众上,纪录片的收视人群更为集中,传播的指向性更强。而宣传片、形象片则以广告的形式,面向非特定的收视人群,因其本质上是广告,可能会被收视人群手中的遥控器给忽略。

所以,对于那些影响力较弱的城市或者景区而言,要与已知名海内外的竞争者竞争,通过在形式上的模仿、不注重内容深度的挖掘、传播无特定指向的人群的手段,在旅游形象塑造的效果上势必是苍白无力的。制作和传播专题纪录片,以相对多样化的渠道进行传播,才能营造较好的传播效果。

三、专题纪录片的策划

(一)核心主题

历史、人文是当今中国纪录片创作的主要题材,以宣传文化、旅游为主要目的的专题纪录片也是如此。在本项目中,摄制组以湖南省永州市为摄制对象,探索专题纪录片在弘扬地方文化的功能和作用。永州古称零陵,因潇水与湘江在此汇合,自古雅称“潇湘”,区域内自然风光秀丽,历史文化底蕴厚重,历史文化遗产丰富,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

要展示一座城,就要追寻过去、探索未来,既要记录表象,又要深挖内涵。专题纪录片共通过5个专题,分别为诗韵潇湘、山水文学、字里行间、理学文化和瑶族风情,采用真实再现、扮演手段相结合的表现手法,从多角度对永州自然、人文、历史、文化等几个方面的内容进行全方位的展示。 核心主题是展示区域内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的全貌。

(二)主要内容

永州具有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每集影片要表达的主题。

1.诗韵潇湘

永州地处湘、桂、粤三省交界处,是丘陵和喀斯特地貌混合区,行政区域内山水钟灵毓秀,自然之美妙不可言,共有国家森林公园三个、省级自然保护区五个、风景名胜区三个,众多的名胜古迹、自然溶洞交相辉映,犹如一副巧夺天工的美丽画卷。

潇湘之地,富有美丽传说的九嶷山,有神奇险峻的阳明山,有山水秀丽的舜皇山;境内崖刻众多,舜皇岩、朝阳岩、月岩、阳华岩、紫霞岩、淡岩。此外,文化遗迹诸如萍洲书院、浯溪碑林、柳子庙、宁远文庙、高山寺、文昌阁、周家大院等名胜古迹。

永州悠久的历史文化与秀丽的山水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古人描绘永州山水的诗词文章数不胜数。

在本集中,专题片以主观者的视角进行叙事,遍历永州境内的著名地貌、山水、历史、人文等方面的内容,提纲挈领,为后续的影片奠定好基调。

2.山水文学

从诗词的角度上来说,柳宗元是永州重要的名片之一。他的诗词歌颂永州山水,借物咏志,对中国山水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柳宗元在公元805年被贬为永州司马,此后在永州的10年是他人生中最辉煌、最重要的十年,期间著作多达390余篇,占到生平著作总数的一半以上。柳宗元的山水文学寄寓世相悲苦和人生理想于山水意象之中,其作品的荒寒孤寂意境与屈原一脉相承。

柳宗元的山水奇文千百年来为永州增添了无限光彩。“永州八记”已成为宣传永州的不朽篇章,历代无数文人墨客慕名前来观光,丰富了永州名胜古迹的内容,使永州的山水成为了人们心驰神往的佳境。

世人为称颂柳宗元的功绩,特地修了柳子庙以示纪念。庙宇座落在零陵潇水之西的柳子街上,面朝愚溪,背靠青山。庙分为三进三开,最前面是一座双檐八柱戏台,每逢节日都会上演颇具特色的祁剧,后行至二进中殿,再后为三进,三进是正殿,殿中有柳宗元塑像。正殿后墙有三绝碑《荔枝碑》,碑文为韩愈所撰,由苏轼书写,颂扬柳宗元的生平事迹。

在本集中,编导以旁观者的视角,采用虚实结合的摄影手法,结合动画、图片的展示,介绍柳宗元作品创作的背景、环境遗址、文化遗址,及其包含的民本思想和对后世文化的深远影响等。

3.字里行间

除了诗文,书法也是永州文化的一大精粹,“书圣”怀素7岁为僧,自幼对书法兴趣浓厚,以蕉叶代纸练字,成名后其庵得名为“绿天庵”。零陵的绿天庵、祁阳浯溪碑林、高山寺都留有怀素的遗迹,现存怀素的作品《干字文碑》《瑞石帖》《秋兴八首》等都属中国书法珍品。清代书法家何绍基也是永州人。

永州的碑文化源远流长,名人的诗文碑刻之多、价值之高为国内之最。祁阳的浯溪公园内现存世界最大的古书法摩崖石刻群“浯溪碑林”,有唐以来的石刻五百余方,涉及书家三百余人,囊括了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篆隶楷行草等各种书体,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走进碑林,就如进入了一座书法艺术的殿堂。三绝堂内的元结撰文,颜真卿的《大唐中兴颂》和柳子庙里的《荔子碑》在历史上并称“三绝碑”。

在本集中,编导以旁观者的视角叙事,采用写实的摄影手法,适当结合动画展示,介绍书法作品的背景,解读作品神韵,探访碑林文化遗址,深刻揭示书法、碑林文化在中国艺术领域的成就和影响力。

4.理学文化

永州是理学创始人周敦颐的故乡。周敦颐,世称濂溪先生,他开创的理学文化是中国的新儒学,它以复兴儒学为旗帜,重释儒学经典,同时又集佛、道两家的宇宙哲学和思辩方法等大成于一体,成为了一种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把中国的儒学推向新的高潮,一直延续到晚清时期。著名理学家程颢、程颐都是他的学生。周敦颐的散文名篇《爱莲说》中的“出淤泥而不染,濯青涟而不妖”成为名士的励志名言。

在本集中,编导采用旁观者的视角叙事,采用虚实结合的摄影手法,结合影视资料、静态图片的展示,介绍周敦颐与理学创始的背景,其弟子的代表作,解读新儒学――理学文化的精髓,品析新儒学在政治、文化等领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和影响力。

5.瑶族风情

永州境内瑶族人口达四十余万,约占全国瑶族总人口的四分之一。瑶族的发源地――江永千家峒,千百年遗留下来的瑶族风情,是民族文化的一大特色。千家峒瑶族敬奉盘瓠为祖先,有 “盘王节”、“洪门愿”、“度戒节”等传统的民族节日。这些崇拜仪式隆重,文化内涵丰富,刻着深深的瑶族印痕。千家峒内风景如画,岩洞、高山、流水、密林等不一而足。大泊水瀑布从部级自然保护区――都庞岭之颠飞奔而下,百米之内,水势逼人,极具震憾力。

瑶族的另一文化瑰宝当属江永“女书”,又名“女字”,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一种女性文字符号体系,其字根植于汉字,书写从右至左,自上而下,笔法飘逸、流畅,宛若少女纤纤身姿,美不可言。千百年来,只流传在永州江永县及其近邻一带瑶族妇女中,它靠母女、姊妹相传一代代传承下来。1983年,江永发现“女书”的消息向全世界公布后,海内外专家学者纷纷前往江永考察、学习。近年来,永州通过兴建女书文化村,建立女书博物馆,开发女书工艺品,发展女书文化产业,使女书文化薪火相传,发扬光大。女书也成了书法艺术的奇葩。

在本集中,编导采用主观者的视角叙事,采用虚实结合的摄影手法,结合影视资料、静态图片、动画、现场采访等手段,介绍瑶族村落的自然风情、风俗习惯,介绍女书文化的起源、发展和现今的保存、研究情况,品析瑶族文化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

(三)表现手法与叙事技巧

由于是纪录片,且内容多为历史性的内容,镜头队列之间不以叙事为主,而侧重表达某种思想感情,在时空关系上也并非是线性的关系,所以在表现手法上,多采用表现蒙太奇的手法,夹评夹叙式的手段,来传达纪录片的主要思想。

在结构上,纪录片每一集采用板块式结构叙事,即在一集内容中有两条或更多条线索,但不是交叉安排,而是叙述相对独立的内容,每一块内容有一条自己的发展线索,可以说每个板块中的小结构是一种顺序式结构。

在节奏的处理上,纪录片的外部节奏元素中,镜头的景别以全景、中景等大景别为主,辅以小景别来说明细节,镜头以固定画面为主,侧重构图的完美和谐,注重色彩的搭配,注重镜头内部光影的变化,尽力让每个镜头都能做到美观。内部节奏元素中,镜头连接、转场多采用模拟特技来完成,再辅以节奏平缓的解说词、背景音乐,以达到“徐徐道来”的视听效果。

四、总 结

专题纪录片在弘扬地方旅游文化的功能上,比一般的形象广告片有更深度和广度,尤其适合在网络上、当地有线电视台甚至卫视台上播出。作为一种宣传文化的产品,专题纪录片要求内容充实有深度,画面生动形象,解说语言浑厚,在结构的安排上一般采用夹叙夹议的手法,既注重叙述内容的表达,又注重情感的传递。深入挖掘和继承地方传统文化在,结合专题纪录片的传播特长,两者相得益彰,使文化价值与旅游效益能最大程度上结合起来,形成传承与弘扬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 郭铮.浅析城市纪录片对城市品牌的传播[J].北方文学,2012(2).

[2] 万小菡.新媒体时代城市纪录片的摄制与传播[J].视听界,2014(7).

旅游专题研究范文4

一、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开放式实践教学的教学特点

开放式实践教学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最为特色的一项环节,其主要采用将教学知识与实际环境相结合的形式,模拟社会工作场景,学生为实践操作主体,教师在旁指导的形式,旨在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真实接触工作场景,从而掌握专业实操技能,做到教学与市场需求接轨,学习与实操并行的新型特色教学形式。该种教学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特点:

1.真实性

旅游管理专业的开放式实践教学活动、平台力求真实性,让学生切身处地地体验市场环境,企业服务中所需的设备、器材、内容、技巧都将其一一真实呈现,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的楼阁咖啡屋,便是由其旅游管理专业的师生在学校的指导下创立,面向校内师生营业的同时,作为实践教学的基地,真实地让学生管理、感受门店经营的一切事项,是实体企业门店经营整个服务过程的真实再现。

2.校企紧密合作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开放式的实践教学离不开旅游企业(如旅游景区、酒店、餐饮等企业)的支撑,只有校企紧密合作,才能大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提供理论知识的基础授课,旅游企业提供将理论知识付诸于实践的场所,从而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培养,因此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学生通过在企业实践的过程中成为市场 企业岗位需要的人才,大大增强毕业后就业的自身竞争力,成为行业所需要的全能型人才。

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开放式实践教学现今所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欠合理性

实践教学在我国的教育界一直被看作为辅助式的课程,在课程设置上没有被列为重要的地位,缺乏固定地、有组织、有计划的教学。以致衍生出教师缺乏教学积极性、学生学习被动、实践模式混乱等诸多问题。如此缺乏条理的教学设置,致使学校所授知识不能与社会所需很好的融合、教学质量低下、教学质量不明显、学生缺乏清晰的目标。表1为广州市某几所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种类表:

从上述表可看出,对于旅游管理专业此类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而言,实践操作课程所占的比例则相对较少,欠缺重视度,且部分学校的课程设置容易出现课程反复的情况,虽可令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但亦出现了教学资源浪费的情况。

2.师资配置欠合理

由于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因此造就了对教师的要求除了重视基本的理论授课

技能外,亦相当重视教师的的实际操作能力,要求其既有相关的系统理论基础知识也要有相关时长的旅游行业工作经验与阅历。但目前我国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普遍存在科研理论水平偏高,行业实践经验缺乏的情况。若教师自身缺乏相关旅游行业工作经验,则导致无法调动学生热情,所培养出的学生与现今企业的要求有所差异,难以对学生施予应用型教育。

3.实践教学实验设施缺乏

笔者对广州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访谈人数为326名,表2为其对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实验设施的满意度调查:

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实验设施的配置还是较为缺乏,如上表所述,49%学生均认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实验设施还可以,部分学生认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实验设施较好,少数同学认为不好,从调查的过程中,不难看出,我国大部分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实验设施的建设还有待进一步的加强,同时管理工作亦有待完善。

三、提升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开放式实践教学的对策

1.合理设置实践课程

实践教学是教授理论课程的补充,是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人才不可或缺的环节,必须通过在实践教学的环节中,令学生掌握知识与能力、素质与技能,对专业知识的水平不仅停留在理解的层次更应上升到应用的层次。

2.合理配置师资

随着旅游业与教育业的高速发展,对师资的要求也不断提升,除了要求师资具有相应的科研、教学能力外,还要求其具有一定的实践技能,因此高校在对旅游管理专业进行师资配置的期间,可引入教学能力高的企业教师教授实践性的学科,亦可定期派旅游管理专业前往旅游企业进行学习,务求令其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皆达到我国现今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标准,同时校方需明确在校教师以及企业教师的教学评价体系,从而保证教学效果。

3.大力引入实践教学实验设施

开放式实践教学的开展必定离不开实践教学的实验设施,只有实践教学实验设施达到标准水平,校方才能顺利开展开放式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实验设施可分为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及校外企业实践教学设施,校

旅游专题研究范文5

[摘要]第六届旅游前沿国际学术研讨会——“可持续与可替代性旅游”国际会议于2009年7月11—13日在桂林阳朔成功举办。来自国内外知名大学、科研机构的200多名专家学者参与会议,围绕可持续旅游、可替代性旅游、社区旅游、旅游影响等主题的热点议题和前沿问题展开全面而深入的思想碰撞。本次会议通过了《阳朔宣言》,加深了中西方的学术对话,推动了中国旅游学术研究的发展。

[关键词]旅游前沿国际学术研讨会;可持续旅游;可替代性旅游

1会议概况

由中山大学、国际地理联合会旅游、休闲及全球变化专业委员会、中国地理学会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桂林市旅游局、美国北亚利桑那州大学联合主办的第六届旅游前沿国际学术研讨会——“可持续与可替代性旅游”国际会议于2009年7月儿-13日在桂林阳朔成功举行。来自美国、日本、奥地利、挪威、伊朗、中国台湾和澳门等14个国家和地区的28位海外学者与来自中山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等56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

构的近200名国内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本次会议由桂林市旅游局、阳朔县人民政府、北亚利桑那州大学地理规划与游憩系、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承办。

2会议开幕式与主题发言

2.1会议开幕式

大会开幕式由国际地理联合会旅游、休闲及全球变化专业委员会主任、美国北亚里桑那州大学AlanLew教授主持。阳朔县人民政府县长谢灵忠先生在致辞中表示,“可持续与可替代旅游”国际会议在阳朔召开,是对阳朔旅游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也将给阳朔旅游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思路和方向。

桂林市旅游局局长李志刚先生指出,中外学术界的精英聚集桂林,必将进一步增进各国各地区旅游业的交流与合作,共同突破全球金融危机及经济衰退的影响,推进世界旅游业繁荣发展;必将进一步提高桂林旅游在全球的影响力;必将对桂林旅游业的新发展、新繁荣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他期望通过召开国际学术研讨会这一重要渠道和机制,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精英的交流和深度合作。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党委书记林娜教授指出,本次会议的重要意义就在于通过研讨可持续和可替代性旅游,充分探讨应对金融危机中旅游业蕴含的发展契机,促进各国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拉动作用,倾斜社会资源,加大对旅游业的扶持力度;引导旅游业将金融危机期作为旅游市场培育期,实施重整重振计划;促进国际间旅游合作交流,实现互助共赢。

中山大学校长助理、中国地理学会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保继刚教授表示,再次选择桂林作为会议地点,不仅因为“桂林是中国30年来旅游发展的缩影,阳朔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典范”,还因为“这里有很多关注旅游发展和旅游研究的朋友”。他希望学者们应用知识,帮助阳朔,希望阳朔可持续旅游发展的路越走越好。保教授还表示,国际学术研讨会不但能加强中国研究者之间的交流,增加国内学者学习国外研究成果的机会,还能让国外同行深入考察中国旅游发展的现状,加深对中国旅游研究的了解,深化对中国国情的认识;中国学者与国外同行的学术交流,能有效改善国内学术界把解决现实问题与学术贡献混淆为一体的局面。

2.2大会主题发言

4位学者作了大会主题发言。南京大学张捷教授作了题为“旅游客源市场空间结构中的长尾市场特征”的报告。他通过定量的研究方法证明了旅游业中存在地理长尾分布,并指出引力模型可用于分析长尾分布的地理特征,但从电子商务属性分析地理长尾还不是典型长尾。

中山大学孙九霞副教授在多案例研究的基础上,就“旅游对目的地社区族群认同的影响”这一论题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她发现在不同环境下,不同旅游开发强度的目的地社区,旅游对当地的族群认同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基本可分为三种类型:一种如云南迪庆的雨崩村,在低强度、深接触下的旅游作用保持了自然景观社区的族群认同;第二种如西双版纳的傣族园,在高强度、浅接触的旅游作用下,人文景观社区的族群认同得到了强化;第三种以各类主题公园化的民俗村为典型,在该类型社区中,高强度、异接触的旅游作用分化了社区的族群认同。

美国北亚利桑那州大学AlanLew教授作了题为“持续性、环境变化与旅游:来自尼泊尔的案例”的主题发言。他表示在尼泊尔的旅游发展中总体来说是正面的(发展),但不是理想状态(改变),而可持续发展应该不仅维持旅游业的经济增长,而且维持旅游活动的可持续性。人类应该努力控制环境、适应环境并且创造与地方历史相关的地方连续性。他表示可以通过环境上的循环与补给,经济上的多样性与发展,社会方面创造优质群落与高质量生活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美国印第安那大学SuoshengWang教授以“生态旅游政策比较研究:变革与机遇”为题作了主题报告,选择中国、韩国和日本的生态旅游政策进行比较研究。他认为对于中国而言,应该更好的理解生态旅游,重视关于生态旅游的教育,促进适度的生态旅游的开发与发展;大力支持开发生态旅游的旅行社,为生态旅游发展树立范例;将生态旅游发展看做一个科学的、系统的发展进程,此外,也应强调以社区为基础的生态旅游。

3专题会议

除主题发言外,大会还安排了14场专题会议,使与会者能够就可持续旅游、可替代性旅游、社区旅游、旅游影响等主题的重大问题、热点问题和前沿问题展开全面而深入的思想碰撞。纵观中外学者的成果,研究内容涉及可持续旅游、可替代性旅游、社区旅游、生态旅游、乡村旅游、背包旅游等方面,研究方法呈现多样化、多学科渗透趋势。

3.1可持续旅游专题

可持续旅游专题作为会议的主要议题之一,举行了7场关于该主题的讨论会。一方面,与会的国内外代表就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内涵和理论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华东师范大学的汪宇明教授就“旅游循环经济与可持续旅游”提出了新观点,“旅游循环经济”提出的以3R为起点的基本原则、以生产者——消费者——还原者为组分的系统结构、以经济效益和科技创新推进实践的思想、以企业清洁生产和区域耦合共生为代表的实践方式丰富了可持续旅游的理论内涵与操作工具;福州师范大学的林岚副教授等以上杭县紫金矿区为例表达了对矿业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再认识,提出加快转变旅游发展模式、促进旅游资源优势向旅游产业化优势转化、加强矿业旅游品牌化培育等主题理念,以及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健全旅游服务机制、拓展多样化旅游市场营销、完善地方经营体制等促进上杭县紫金矿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辅助建议;中国地质大学的周玲博士和华南师范大学的林清清博士作了题为“特殊兴趣爱好者在特殊兴趣旅游地建构中的作用研究”的报告,她们的研究从社会空间的视角来分析特殊兴趣爱好者如何生产出自身的组织空间及不同类型的爱好者在其中的作用,发现这一空间的生产虽然具有权变性,但它是基于特殊兴趣爱好者推动和维持其特定社会交往需要建构的,特殊兴趣爱好者圈子的形成与旅游地形象的确立之间具有共生同构关系。另一方面,代表们也针对可持续旅游发展的社会、经济和环境影响以多个案例地做了探讨:江西财经大学的唐文跃博士和南京大学的张捷教授等以西递、宏村、南屏为例,分析了皖南古村落居民地方依恋特征;中山大学的叶圣涛博士等以山东省沂源县牛郎织女核心传播地为例诗意地阐释了“故事与空间”的关系,他们认为被空间阐释的故事是一种意义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建立在简单的生产关系之上,是一种文化和精神的象征性赋予过程,表现为空间的自然格局与主观的意义赋予的结合。被故事阐释的空间是一种资本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建立在复杂的生产关系之上,是一种经济、政治、社会过程,表现为故事的资本化与被任意改造的空间的结合,社会生产模式的转变必然导致空间生产模式的转变。国外代表也带来了关于各自国家可持续旅游的最新研究,如挪威的ThorFlognfeldt教授就生态旅游中如何开发更可持续的产品做了报告,日本学者CarolinFunck以日本南部某岛上的旅游发展为例阐述其关于可持续性生态旅游的研究,约旦学者JihadAbu-Ali和ShathaAbu-Khafajah也发表了该国旅游发展中建筑遗产的可持续利用研究。

3.2可替代性旅游专题

可替代性旅游作为本次会议的重要议题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首先,研究者们探讨了可替代性旅游的目标、形式及内涵,来自中山大学的硕士生王莎等梳理与回顾了过往国内外可替代性旅游研究,运用文献分析的方法,从AlternativeTourism(AT)的起源、概念和内涵、与大众旅游的对比以及旅游影响等几个方面,对目前有关AT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总结。其次,学者们针对可替代性旅游的细分市场研究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多位代表分别以体验式体育旅游、志愿者旅游、背包旅游等可替代旅游的不同形式做了深入浅出的报告。此外,学者们在分组讨论的过程中对可替代性旅游与大众旅游进行了比较,来自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的学者DoganGursoy就“可替代性旅游与大众旅游发展中本地居民感知研究”做了相关报告,他发现旅游产生积极经济影响的居民会支持大众旅游和替代性旅游,但对替代性旅游的支持程度更高。

3.3社区旅游专题

社区旅游作为近年来国内旅游研究的热点问题,在此次会议上同样引起了参会者的热烈讨论,话题涉及旅游开发过程中社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途径、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影响等等。浙江大学的周永广副教授等做了题为“基于社区主导的乡村旅游内生式开发模式研究”的汇报,得出在中国背景下,由于旅游开发的社会意义、利益追求、参与主动性、参与方力量对比和发展阶段等因素的影响,以外源型发展为主的、村民参与旅游服务但不参与旅游经营决策的、从属的、被动的社区参与不利于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而应选取以内生式发展为主的、能实现地方控制与本地化、决策民主化、产业链本地化、合作共生化等的社区主导开发模式;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的周丽君讲师与中山大学的保继刚教授以广东丹霞山为例探讨了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对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影响,他们从农村集体土地产权这一视角出发考察社区参与旅游发展,通过对丹霞山景区发展历程以及景区内部和周边几个农村社区参与旅游发展历程中的部分典型事件的重点分析,发现该案例地社区参与旅游的委托不很显著;河南大学的高更和教授以河南省化山村为例,分析了旅游专业村形成历程及影响因素,发现专业村是在利用当地资源的基础上,在能人的带动下逐渐发展形成的,其发展历程服从“s”形曲线创新传播规律;中山大学的博士生翁时秀以楠溪江古村落群为例阐释了权力关系对古村落社区旅游发展的影响,认为在现代中国古村落社区中,如果不能建立古村落保护的合法性,古村落的破坏将不可避免,旅游可持续发展将无从谈起。

3.4旅游影响专题

旅游影响在国外有着众多成熟的研究,也是国际上长盛不衰的热点旅游研究话题,因此,该主题的分组讨论得到了最多国外代表的响应,来自世界不同区域的代表们各抒己见,都以严谨、富有学术价值的研究参与到旅游影响研究的讨论与交流之中。新西兰学者Anue—Maried’Hauteserre探讨了太平洋艺术节对于太平洋群岛的旅游发展究竟是作为本地文化表现还是推广手段;瑞典学者SaithongPhommavong就旅游政策实施中的网络管制对老挝贫困程度减低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伊朗学者MehdlMomeni也以伊朗旅游发展中的社会、经济和环境影响为题和与会者进行了讨论与交流。国内学者在旅游影响研究方面也有丰硕的成果,这一点在会议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中山大学的张朝枝副教授等以开平自力村和马降龙村的案例研究了乡村社会的场所依赖对旅游感知的影响,认为乡村社会的变迁过程直接影响了其场所依赖的结构与维度,而这种结构与维度的差异又进一步影响了他们对旅游发展的态度与感知;中山大学的徐红罡教授总结了造成西递宏村游线固化的影响机制,指出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市场逆向选择、既得利益群体形成强大的政治及话语权力、旅游者的外部强化、导游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以及古民居保护投入的差异是导致西递宏村游线固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苗学玲博士分析了“非标准化团队旅游”的行为和动机,发现这种旅行方式的确有其独特的行为特征,有别于背包客和传统的团队旅游,如他们共同制定旅游计划,全程以小团队的方式旅行等,还讨论了其重要性以及网络论坛对于这种旅行体验形成的影响。

本次研讨会的学术主题远远不止上述4个,而是延伸到旅游研究各个角落,从市场细分、战略研究、地理分布等多个角度切入,研究方法多样,也出现许多基于不同案例地的有益的比较研究。如中山大学林清清博士以中国西双版纳和加拿大尼亚加拉地区为例,比较研究特殊兴趣旅游(specialinteresttourism)的分支——茶旅游与葡萄酒旅游,她认为二者有许多相似处,如都与消费品即葡萄酒或茶相关、都涉及三大产业、产地往往都处于优美的自然环境中、都与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有关,但是,茶旅游与葡萄酒旅游在政府参与度、目的地促销、社区参与程度、供给与需求、所处地域及学界研究等方面的发展阶段是不同的。台湾新竹教育大学的学者Chin—chengNi分别比较了台湾与美国两地原住民对于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开发的认识,结果显示地理景观和传统文化是两地共同的旅游资源,两地居民都试图最小限度的改变自然以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5研究生专场

为鼓励青年学者快速成长,本次会议在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开设了6场研究生报告专场。在保继刚教授、AlanLew教授等国内外专家的主持与指导下,来自各大高校的研究生们也就旅游研究的前沿问题做了多场精彩的汇报。许多演讲的内容与时俱进,富有创新性。如南京大学研究生柯立所做的关于家庭旅游决策过程中青少年的参与程度研究;中山大学研究生魏雷所做的“旅游发展对摩梭家庭结构的影响探究——基于男性文化的视角”研究发现,在旅游参与程度较高的村庄,虽然受到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母系制大家庭所占比重依然较不开发旅游的村庄高,旅游业的发展在形式上使传统摩梭家庭结构得以巩固。他们的汇报都获得了在场老师和同学们的广泛好评。

研究生专场报告的举行既给研究生们提供了一次学术交流和锻炼、提高的机会,也对他们的学习和研究进行了一次检阅,将促进旅游学研究生之间的学术交流,营造良好的学术风气和科研氛围,激励研究生的自主创新。

4阳朔宣言

本次会议通过了《阳朔宣言》。宣言肯定了“阳朔以其绰约的自然丰姿和浓郁的传统文化,成为中国和世界的旅游胜地,更以其独特的方式和智慧成为可持续旅游的典范”,明确了“旅游的发展不是与自然的斗争,而是对于协调与统一的不断探索;旅游的发展不是与环境的截然对立,而是基于热爱并关注自然的态度;旅游的发展不是以牺牲自然为代价,而是以享受和保护自然为责任和乐趣的全

旅游专题研究范文6

[关键词]旅游前沿国际学术研讨会;可持续旅游;可替代性旅游

1 会议概况

由中山大学、国际地理联合会旅游、休闲及全球变化专业委员会、中国地理学会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桂林市旅游局、美国北亚利桑那州大学联合主办的第六届旅游前沿国际学术研讨会——“可持续与可替代性旅游”国际会议于2009年7月儿-13日在桂林阳朔成功举行。来自美国、日本、奥地利、挪威、伊朗、中国台湾和澳门等14个国家和地区的28位海外学者与来自中山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等56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近200名国内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本次会议由桂林市旅游局、阳朔县人民政府、北亚利桑那州大学地理规划与游憩系、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承办。

2 会议开幕式与主题发言

2.1会议开幕式

大会开幕式由国际地理联合会旅游、休闲及全球变化专业委员会主任、美国北亚里桑那州大学Alan Lew教授主持。阳朔县人民政府县长谢灵忠先生在致辞中表示,“可持续与可替代旅游”国际会议在阳朔召开,是对阳朔旅游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也将给阳朔旅游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思路和方向。

桂林市旅游局局长李志刚先生指出,中外学术界的精英聚集桂林,必将进一步增进各国各地区旅游业的交流与合作,共同突破全球金融危机及经济衰退的影响,推进世界旅游业繁荣发展;必将进一步提高桂林旅游在全球的影响力;必将对桂林旅游业的新发展、新繁荣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他期望通过召开国际学术研讨会这一重要渠道和机制,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精英的交流和深度合作。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党委书记林娜教授指出,本次会议的重要意义就在于通过研讨可持续和可替代性旅游,充分探讨应对金融危机中旅游业蕴含的发展契机,促进各国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拉动作用,倾斜社会资源,加大对旅游业的扶持力度;引导旅游业将金融危机期作为旅游市场培育期,实施重整重振计划;促进国际间旅游合作交流,实现互助共赢。

中山大学校长助理、中国地理学会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保继刚教授表示,再次选择桂林作为会议地点,不仅因为“桂林是中国30年来旅游发展的缩影,阳朔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典范”,还因为“这里有很多关注旅游发展和旅游研究的朋友”。他希望学者们应用知识,帮助阳朔,希望阳朔可持续旅游发展的路越走越好。保教授还表示,国际学术研讨会不但能加强中国研究者之间的交流,增加国内学者学习国外研究成果的机会,还能让国外同行深入考察中国旅游发展的现状,加深对中国旅游研究的了解,深化对中国国情的认识;中国学者与国外同行的学术交流,能有效改善国内学术界把解决现实问题与学术贡献混淆为一体的局面。

2.2大会主题发言

4位学者作了大会主题发言。南京大学张捷教授作了题为“旅游客源市场空间结构中的长尾市场特征”的报告。他通过定量的研究方法证明了旅游业中存在地理长尾分布,并指出引力模型可用于分析长尾分布的地理特征,但从电子商务属性分析地理长尾还不是典型长尾。

中山大学孙九霞副教授在多案例研究的基础上,就“旅游对目的地社区族群认同的影响”这一论题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她发现在不同环境下,不同旅游开发强度的目的地社区,旅游对当地的族群认同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基本可分为三种类型:一种如云南迪庆的雨崩村,在低强度、深接触下的旅游作用保持了自然景观社区的族群认同;第二种如西双版纳的傣族园,在高强度、浅接触的旅游作用下,人文景观社区的族群认同得到了强化;第三种以各类主题公园化的民俗村为典型,在该类型社区中,高强度、异接触的旅游作用分化了社区的族群认同。

美国北亚利桑那州大学Alan Lew教授作了题为“持续性、环境变化与旅游:来自尼泊尔的案例”的主题发言。他表示在尼泊尔的旅游发展中总体来说是正面的(发展),但不是理想状态(改变),而可持续发展应该不仅维持旅游业的经济增长,而且维持旅游活动的可持续性。人类应该努力控制环境、适应环境并且创造与地方历史相关的地方连续性。他表示可以通过环境上的循环与补给,经济上的多样性与发展,社会方面创造优质群落与高质量生活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美国印第安那大学Suosheng Wang教授以“生态旅游政策比较研究:变革与机遇”为题作了主题报告,选择中国、韩国和日本的生态旅游政策进行比较研究。他认为对于中国而言,应该更好的理解生态旅游,重视关于生态旅游的教育,促进适度的生态旅游的开发与发展;大力支持开发生态旅游的旅行社,为生态旅游发展树立范例;将生态旅游发展看做一个科学的、系统的发展进程,此外,也应强调以社区为基础的生态旅游。

3 专题会议

除主题发言外,大会还安排了14场专题会议,使与会者能够就可持续旅游、可替代性旅游、社区旅游、旅游影响等主题的重大问题、热点问题和前沿问题展开全面而深入的思想碰撞。纵观中外学者的成果,研究内容涉及可持续旅游、可替代性旅游、社区旅游、生态旅游、乡村旅游、背包旅游等方面,研究方法呈现多样化、多学科渗透趋势。

3.1可持续旅游专题

可持续旅游专题作为会议的主要议题之一,举行了7场关于该主题的讨论会。一方面,与会的国内外代表就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内涵和理论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华东师范大学的汪宇明教授就“旅游循环经济与可持续旅游”提出了新观点,“旅游循环经济”提出的以3R为起点的基本原则、以生产者——消费者——还原者为组分的系统结构、以经济效益和科技创新推进实践的思想、以企业清洁生产和区域耦合共生为代表的实践方式丰富了可持续旅游的理论内涵与操作工具;福州师范大学的林岚副教授等以上杭县紫金矿区为例表达了对矿业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再认识,提出加快转变旅游发展模式、促进旅游资源优势向旅游产业化优势转化、加强矿业旅游品牌化培育等主题理念,以及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健全旅游服务机制、拓展多样化旅游市场营销、完善地方经营体制等促进上杭县紫金矿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辅助建议;中国地质大学的周玲博士和华南 师范大学的林清清博士作了题为“特殊兴趣爱好者在特殊兴趣旅游地建构中的作用研究”的报告,她们的研究从社会空间的视角来分析特殊兴趣爱好者如何生产出自身的组织空间及不同类型的爱好者在其中的作用,发现这一空间的生产虽然具有权变性,但它是基于特殊兴趣爱好者推动和维持其特定社会交往需要建构的,特殊兴趣爱好者圈子的形成与旅游地形象的确立之间具有共生同构关系。另一方面,代表们也针对可持续旅游发展的社会、经济和环境影响以多个案例地做了探讨:江西财经大学的唐文跃博士和南京大学的张捷教授等以西递、宏村、南屏为例,分析了皖南古村落居民地方依恋特征;中山大学的叶圣涛博士等以山东省沂源县牛郎织女核心传播地为例诗意地阐释了“故事与空间”的关系,他们认为被空间阐释的故事是一种意义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建立在简单的生产关系之上,是一种文化和精神的象征性赋予过程,表现为空间的自然格局与主观的意义赋予的结合。被故事阐释的空间是一种资本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建立在复杂的生产关系之上,是一种经济、政治、社会过程,表现为故事的资本化与被任意改造的空间的结合,社会生产模式的转变必然导致空间生产模式的转变。国外代表也带来了关于各自国家可持续旅游的最新研究,如挪威的Thor Flognfeldt教授就生态旅游中如何开发更可持续的产品做了报告,日本学者Carolin Funck以日本南部某岛上的旅游发展为例阐述其关于可持续性生态旅游的研究,约旦学者Jihad Abu-Ali和Shatha Abu-Khafajah也发表了该国旅游发展中建筑遗产的可持续利用研究。

3.2可替代性旅游专题

可替代性旅游作为本次会议的重要议题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首先,研究者们探讨了可替代性旅游的目标、形式及内涵,来自中山大学的硕士生王莎等梳理与回顾了过往国内外可替代性旅游研究,运用文献分析的方法,从Alternative Tourism(AT)的起源、概念和内涵、与大众旅游的对比以及旅游影响等几个方面,对目前有关AT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总结。其次,学者们针对可替代性旅游的细分市场研究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多位代表分别以体验式体育旅游、志愿者旅游、背包旅游等可替代旅游的不同形式做了深入浅出的报告。此外,学者们在分组讨论的过程中对可替代性旅游与大众旅游进行了比较,来自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的学者Dogan Gursoy就“可替代性旅游与大众旅游发展中本地居民感知研究”做了相关报告,他发现旅游产生积极经济影响的居民会支持大众旅游和替代性旅游,但对替代性旅游的支持程度更高。

3.3社区旅游专题

社区旅游作为近年来国内旅游研究的热点问题,在此次会议上同样引起了参会者的热烈讨论,话题涉及旅游开发过程中社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途径、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影响等等。浙江大学的周永广副教授等做了题为“基于社区主导的乡村旅游内生式开发模式研究”的汇报,得出在中国背景下,由于旅游开发的社会意义、利益追求、参与主动性、参与方力量对比和发展阶段等因素的影响,以外源型发展为主的、村民参与旅游服务但不参与旅游经营决策的、从属的、被动的社区参与不利于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而应选取以内生式发展为主的、能实现地方控制与本地化、决策民主化、产业链本地化、合作共生化等的社区主导开发模式;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的周丽君讲师与中山大学的保继刚教授以广东丹霞山为例探讨了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对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影响,他们从农村集体土地产权这一视角出发考察社区参与旅游发展,通过对丹霞山景区发展历程以及景区内部和周边几个农村社区参与旅游发展历程中的部分典型事件的重点分析,发现该案例地社区参与旅游的委托不很显著;河南大学的高更和教授以河南省化山村为例,分析了旅游专业村形成历程及影响因素,发现专业村是在利用当地资源的基础上,在能人的带动下逐渐发展形成的,其发展历程服从“s”形曲线创新传播规律;中山大学的博士生翁时秀以楠溪江古村落群为例阐释了权力关系对古村落社区旅游发展的影响,认为在现代中国古村落社区中,如果不能建立古村落保护的合法性,古村落的破坏将不可避免,旅游可持续发展将无从谈起。

3.4旅游影响专题

旅游影响在国外有着众多成熟的研究,也是国际上长盛不衰的热点旅游研究话题,因此,该主题的分组讨论得到了最多国外代表的响应,来自世界不同区域的代表们各抒己见,都以严谨、富有学术价值的研究参与到旅游影响研究的讨论与交流之中。新西兰学者Anue—Marie d’Hauteserre探讨了太平洋艺术节对于太平洋群岛的旅游发展究竟是作为本地文化表现还是推广手段;瑞典学者Saithong Phommavong就旅游政策实施中的网络管制对老挝贫困程度减低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伊朗学者Mehdl Momeni也以伊朗旅游发展中的社会、经济和环境影响为题和与会者进行了讨论与交流。国内学者在旅游影响研究方面也有丰硕的成果,这一点在会议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中山大学的张朝枝副教授等以开平自力村和马降龙村的案例研究了乡村社会的场所依赖对旅游感知的影响,认为乡村社会的变迁过程直接影响了其场所依赖的结构与维度,而这种结构与维度的差异又进一步影响了他们对旅游发展的态度与感知;中山大学的徐红罡教授总结了造成西递宏村游线固化的影响机制,指出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市场逆向选择、既得利益群体形成强大的政治及话语权力、旅游者的外部强化、导游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以及古民居保护投入的差异是导致西递宏村游线固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苗学玲博士分析了“非标准化团队旅游”的行为和动机,发现这种旅行方式的确有其独特的行为特征,有别于背包客和传统的团队旅游,如他们共同制定旅游计划,全程以小团队的方式旅行等,还讨论了其重要性以及网络论坛对于这种旅行体验形成的影响。

本次研讨会的学术主题远远不止上述4个,而是延伸到旅游研究各个角落,从市场细分、战略研究、地理分布等多个角度切入,研究方法多样,也出现许多基于不同案例地的有益的比较研究。如中山大学林清清博士以中国西双版纳和加拿大尼亚加拉地区为例,比较研究特殊兴趣旅游(special interest tourism)的分支——茶旅游与葡萄酒旅游,她认为二者有许多相似处,如都与消费品即葡萄酒或茶相关、都涉及三大产业、产地往往都处于优美的自然环境中、都与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有关,但是,茶旅游与葡萄酒旅游在政府参与度、目的地促销、社区参与程度、供给与需求、所处地域及学界研究等方面的发展阶段是不同的。台湾新竹教育大学的学者Chin—cheng Ni分别比较了台湾与美国两地原住民对于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开发的认识,结果显示地理景观和传统文化是两地共同的旅游资源,两地居民都 试图最小限度的改变自然以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5研究生专场

为鼓励青年学者快速成长,本次会议在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开设了6场研究生报告专场。在保继刚教授、Alan Lew教授等国内外专家的主持与指导下,来自各大高校的研究生们也就旅游研究的前沿问题做了多场精彩的汇报。许多演讲的内容与时俱进,富有创新性。如南京大学研究生柯立所做的关于家庭旅游决策过程中青少年的参与程度研究;中山大学研究生魏雷所做的“旅游发展对摩梭家庭结构的影响探究——基于男性文化的视角”研究发现,在旅游参与程度较高的村庄,虽然受到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母系制大家庭所占比重依然较不开发旅游的村庄高,旅游业的发展在形式上使传统摩梭家庭结构得以巩固。他们的汇报都获得了在场老师和同学们的广泛好评。

研究生专场报告的举行既给研究生们提供了一次学术交流和锻炼、提高的机会,也对他们的学习和研究进行了一次检阅,将促进旅游学研究生之间的学术交流,营造良好的学术风气和科研氛围,激励研究生的自主创新。

4 阳朔宣言

本次会议通过了《阳朔宣言》。宣言肯定了“阳朔以其绰约的自然丰姿和浓郁的传统文化,成为中国和世界的旅游胜地,更以其独特的方式和智慧成为可持续旅游的典范”,明确了“旅游的发展不是与自然的斗争,而是对于协调与统一的不断探索;旅游的发展不是与环境的截然对立,而是基于热爱并关注自然的态度;旅游的发展不是以牺牲自然为代价,而是以享受和保护自然为责任和乐趣的全

旅游专题研究范文7

—、立体化研究型创新教学模式的提出

众所周知,创新教育是新时期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中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研究型教学”模式已经成为西方发达国家一流大学推崇的教学改革模式,无论是教学模式还是课程形式,都已经成为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而立体化研究型教学模式是相对于以单向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而提出的,是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以课程为单元,以能力培养为轴心,以教学资源为平台,动用所有教学要素,立体化、全方位地融学习与研究为一体,关注创新教育的教学体系。该教学模式的宗旨是在教学中激发、推动、引导学生主动、自觉、积极地投入学习,尤其是促使学生学会运用自己的智力去研究性地学习,从而获取知识,形成积极主动探索知识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形成创造性素质。该模式从立体化研究型教学理念的确立到立体化研究型教学模式的设计、立体化研究型教学过程的实施,一直到教学目标的实现,以及对过程的监控与效果的评价,总体构成了立体化研究型教学模式。

二、立体化研究型创新教学模式在旅游管理专业中实施的必要性

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模式与旅游发达国家不同,是旅游教育、旅游研究与旅游产业同步发展的“三位一体”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对旅游人才的各种能力要求更高。而立体化研究型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能力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升旅游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立体化研究型教学主要以研究性思维为主导,以研究性活动为课堂组织形式,突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动参与性,同时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思考、创新、探索、合作与表达,注重课内课外的结合,侧重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方式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一言堂”的单向信息输出,教师也不再只是知识的传输者,而是成为集教学、编创于一体的多重角色。教师不仅要注重相关课程与旅游业实践发展紧密结合,还要面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问题,这就要求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具有较强的课堂组织能力与课堂发挥能力,使课堂变得灵活、生动,参与性强。与此同时,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习不会再感到上课学习只是一件被动学习过程,而是主动参与学习,在相互学习、共同学习中感受到合作的力量,感受到求知的乐趣,体验到创造的喜悦,不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D

(二)有利于加速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步伐。如今旅游专业毕业生“非本行业就业”、“学非所用”的就业倾向非常普遍,这对高校来说,是旅游教育资源的一种损耗;对学生来说,是对大学学习几年积累的旅游专业优势的一种浪费;对旅游企业来说,会提高其专业培训成本;对社会来说,不利于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现行旅游专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今后如何在的教学过程进一步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已成为摆在旅游教育者眼前的一项重要课题。21世纪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创新能力,而创新教育的实现就需要改进和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索新学模式。立体化研究型教学模式是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以课程为单元,以能力培养为轴心,以教学资源为平台,动用所有教学要素,立体化、全方位地融学习与研究为一体,关注创新教育的教学体系,该教学模式的宗旨是在教学中激发、推动、引导学生主动、自觉、积极地投人学习,尤其是促使学生学会运用自己的智力去研究性地学习,从而获取知识,形成积极主动探索知识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形成创造性素质,可以看出,立体化研究型教学模式是开放教育的重要特征,是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是大学功能的基本内涵,也是世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旅游管理专业立体化研究型创新教学模式的构建

如今,研究型教学模式在高校教学中虽然愈来愈受到重视,但由于缺乏制度,以及人、财、物等条件保障,很难开展和全面推广。旅游管理专业立体化研究型教学模式是融合旅游专业学习与研究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其主要内容是以课程为单元,立体化、全方位地规范教学理念、教学资源、教学环节等教学要素。

(一)确立立体化研究型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构建旅游管理专业立体化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前提是旅游专业的授课教师树立研究型教学理念,逐步形成一套目的在于不断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新型教育机制。通过实施立体化研究型教学模式,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进而不断提升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确立教学理念的基础上,以人才培养方案为核心,进一步确定课程的教学目标。立体化研究型教学目标应该做到知识、能力和个性的统一,同时特别强调学生的自主研究能力和学习能力。这主要通过学生搜集分析资料、亲身体验、发现问题、团结合作解决问题等实现,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实事求是的精神,学会与他人合作与分享,不断提升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感。

(二)设计立体化研究型教学模式内容和方法。这是旅游管理立体化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核心部分,其内容主要围绕学校制定的旅游人才培养方案,以不同课程为不同单元,强化旅游专业知识的生成过程和应用过程,教师按照课程要求引导学生把握该学科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只讲授课程核心基本原理和知识点,然后限定大框架,提出问题,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自己的研究方向,独立设计题目,并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归纳,对问题进行假设论证;之后教师再对选题设计进行当面指导,把方向相同的学生分成一组进行交流,通过多次实验、讨论,对假设方案进行验证,检查其是否可行,成果共享,开拓思维。研究成果的评价由老师和学生共同制定,共同评选。该模式重视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关注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并重点关注旅游行业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自觉的理论研究。

教学方法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立体化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该模式的教学方法分三步,课前充分准备,做好课程研究设计;课上围绕设计的课程内容,采用创设研究型教学情境、讨论、实验、角色扮演、案例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亲自参与研究和讨论,由被动转为主动;课下布置研究型讨论作业,对课上讲到的相关问题进行延伸,展开深层次研究,内化知识,进一步开拓学生思维。

(三)选择恰当的方式进行考核。在每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授课结束后,都依据课程教学大纲的完成情况和教学目标的实现进行评价,重点围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获取、探索研究、思维创新等多方面的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形成一个多样化、多层次性、综合性的综合评价系统。同时,学生也根据对本课程收获参与评价。考核形式采用课堂讨论成果、课题论文、开闭卷测试等多种形式。

四、立体化研究型创新教学模式实施的基础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立体化研究型教学模式在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综合能力方面具有更多的优势。推广这种教学模式,高校需进一步完善相应的基础条件。

(一)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由于我国旅游教育发展仅仅30余年的时间,很多旅游管理相关理论还不太成熟,随着旅游业实践的发展不断更新,这就需要一批具有超前教育观、善于学习新知识,具备高超教学技能与科研能力、创新意识强的高素质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在信息网络时代,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作为教师,不仅是知识传授者还是知识获得的引导者。在立体化研究型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应该有新的定位。教师是教学活动组织的主体,指导学生选题、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因此,可以看出高素质旅游专业教师是展开立体化研究型教学活动的关键要素。

(二)完善学校立体化研究型教学资源配备。由于立体化研究型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应用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因此学校在教学资源配置方面应安排适合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授课的专门教室、配置计算机的小型研讨室、投影仪、会议室桌椅等。同时,为了便于学生查阅相关课题资料,学校图书馆、阅览室、宽带等现代化工具的更新速度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因此,高校应加大图书馆、资料室的改革和建设力度,为开展研究型教学配备资料充分、设备齐全、技术先进、管理科学的大型图书馆和资料中心。

(三)营造平等自主、科学严谨的学习氛围。旅游管理专业实施立体化研究型创新教学模式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展开良好互动才能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因此,这就要求专业教师应时刻站在学生的角度,真心关心爱护学生,在互相尊重、平等、自主的基础上与学生相处,同时以科学严谨的态度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在整个授课的过程中营造出既平等自由又科学严谨的学习氛围。

五、结语

立体化研究型教学以培养创新人才为核心,旅游管理专业教师鼓励学生亲自去分析和解决问题,锻炼学生创新思维,激励学生创新行动,提升学生创新能力。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也有利于提高高等旅游管理教育质量,从而达到培养的旅游专业人才由知识型向能力型和素质型转变的目标。总之,实施研究型教学,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性,任重道远。

旅游专题研究范文8

论文关键词:旅游管理本科生;综合考察实习;科研素质培养

一、问题的提出

科研素质是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综合素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素质。旅游管理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需要学生具备很强的解决实际问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虽然我们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强了实践教学的力度,但我们培养的大学生还是偏向于知识积累型,创新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仍不能适应当今飞速发展的旅游事业的需要。特别是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的科研素质的培养一直处于边缘化状态,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不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旅游管理专业的综合考察实习是教学计划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实践环节,其本身是非常好的教学资源,学生通过综合考察实习能够获得大量有助于后期学习的知识和经验,能够激发学生思考的东西也非常丰富,学得的东西既真实又具体,是把教材理论知识与行业实际结合的很好机会。但是,目前我国高校旅游野外实习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已经引起了旅游教育界同仁的重视。马骏(2005)认为考察实习教学方法传统化,缺乏灵活性和启发性。董志文等(2005)以中国海洋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为例指出:以认知性为主,缺少求知性内容,实训基地建设滞后,实践教学内容较缺少细化目标,并提出了野外实习成绩综合考核指标体系。WWw.133229.coM王昕(2007)结合自己长期指导旅游野外实习的经验指出目前旅游野外实习存在着:目标简单化,任务缺乏针对性和思考性;实习主体游客化,实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目的地单一化与高档化,缺乏正确行业引导性;教师保姆化,学生缺乏行业社会体验性等问题。为了充分利用综合考察实习的宝贵教学资源,使综合考察实习价值最大化,克服综合考察实习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必须认识到综合考察实习中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不仅是提高“野外实习”质量的切入口,更是检验“野外实习”效果的重要标准。

素质是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经过后天训练和环境的影响在人身上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品质。科研素质是素质结构中较高层面的综合性素质,它是建筑在思想品德素质、身心素质、人文素质、专业素质、审美素质基础之上的高层素质。培养科研素质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主要目标。具备一定的科研素养,是一位合格的本科毕业生必须具备的素质。

关于怎样培养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科研素质一直是旅游教育界关注的问题。但从公开发表的文献来看,就这一问题进行系统探讨的并不多见。谷冠鹏等从科学研究过程的角度出发,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的结构问题作了探讨。本文从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综合考察实习的环节出发,就旅游专业本科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二、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综合考察实习过程中科研素质培养的基本内容

旅游专业综合考察实习,是培养学生科研素质的最有价值的教学环节,在这一教学活动中,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科研素质培养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科研意识的培养

从心理学角度讲,意识是一种人脑机能,是高级神经系统高度发展的表现,是人的心理对现实生活的自觉反映。科研意识通常是指人在科研活动中的心理过程,它能将科学感知、思维等心理活动提高到“自觉”的程度。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生来说,科研意识就是对旅游管理活动的规律有意识的追求和探索,是运用旅游管理的科学理论指导旅游活动的自觉,是对本科学生未来所从事的旅游管理活动的一种清晰而完整的认识。它既表现为旅游管理本科学生对旅游管理环境的主动适应,也表现为旅游管理本科学生对其未来工作环境的积极影响。在本科生中培养科研意识和初步的科研能力是我们国家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之一。这既有助于巩固和补充课内基础知识,深化专业知识;又将为本科生日后的学习和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帮助,大大缩短了学生适应社会的探索期。

在专业考察实习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最缺乏的是科研意识,学生在考察实习过程中若不具有一定的科研意识,则会缺乏发现,只能是一个单纯的、普通的“旅游者”。因此,在专业考察实习过程中即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科研意识,又是培养学生科研意识的最佳教学时机。科研意识的培养是学生专业考察实习过程中科研素质培养的最基础的组成部分。

(二)科研态度的培养

一个有成就的科研工作者,其成功的要素是正确的科研态度。对于本科学生而言,树立正确的科研态度,既是其人生阶段的好时机,也将会对其未来人生产生重要的影响。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的专业考察实习,一般设置在大学二年级的第三学期,是其大学阶段第一次大型的综合野外考察实习,是学生第一次体验离开教室到旅游目的地学习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的学习方式,他们处于兴奋与高度好奇的心里状态,这正是培养学生正确的科研态度的不可多得的良机。

就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综合野外考察实习而言,培养其科研态度的基本内容是:“实事求是,乐于探索,敢于否定,崇尚质疑,严肃认真,谦虚踏实”

(三)科研知识的培养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学习、掌握旅游管理科研基础知识,是保证学生在今后的旅游管理活动中,进行规范、有效、科学的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同时,旅游管理科研作为具体的科学实践,有其特定的研究规范和要求。因此,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学生必须掌握旅游管理科研基础理论和知识。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掌握科研知识方面,既有教育者意识淡漠,也有困于教学环境的影响的问题。综合野外考察实习自然就成为学生四年难得的获取旅游管理科研知识的机会。

(四)科研基本方法的掌握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要掌握旅游管理科研方法论,运用经验总结、调查分析、实验研究、个案分析、行动研究等方法,去思考、解决问题,发现、总结规律。就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综合考察实习过程而言,学生起码应该掌握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和行动研究法等基本的旅游科学研究方法。长期的考察实习证明,这些旅游科研方法,在考察实习过程中,简便易行,信息量大,真实性强,最有使用价值,深受学生欢迎。

(五)科研能力的培养

科研能力,即开展科学研究活动时,在运用科学方法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过程中表现出来本领。具体地说,科研能力包括学习、搜集文献资料、获取信息;发现问题,运用已知理论知识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综合分析、推导、设计方案,并动手得出结论等能力。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综合考察实习科研能力的培养,除了在发现问题、调查研究、信息处理、文字表达能力培养外,还必须注重以下科研能力的培养:

1、选题论证能力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综合考察实习时间长,景点类型多样,实习内容复杂。论文选题是每个学生考察实习前准备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在实习过程中发现问题,选取有实际意义的课题开展研究,学生必须在老师特别是实习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做好选题工作。在具体的实习中可以进一步确认或修正自己的选题。

2、方案设计能力

培养学生在科研研究方案中阐明课题研究的范围、对象、课题的假设,研究方法的选择,方案的设计等内容。这是课题研究的总体谋划,必须精心设计,以保证课题研究的落实。

3、研究操作能力

学生在实习前必须对自己的选题进行文献查阅,对选题目前研究状况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运用科学研究的方法,获得研究对象的第一手材料,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并做好研究前的准备工作和研究时的管理工作,从而确保选题研究的质量。

4、资料的整理分析和撰写报告能力

对于在研究过程中收集到的各种资料、数据,学生要勤于分类整理,善于分析,不断思考,从而使研究结论真正符合客观实际,并根据研究结论,完成科研报告。

三、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考察实习过程中科研素质培养的具体措施

(一)管理者必须强化综合野外考察实习中培养学生科研素质的意识

“教学是主体,科研是龙头”更多地是基于学校与教师层面,几乎没有从学生的角度思考这个问题,这不利于提升院校的整体水平,不利于培养较高水平的旅游管理人才。当前我国旅游业发展迅猛,竞争激励,旅游市场和旅游企业对旅游人才需求呈现多元化,对学生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旅游院校培养高素质人才,必须深化教学改革,转变思想观念,认清本科生科研素质培养的重要意义,加大科研教学内容和时间,强化通过野外实习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科研兴趣,激发科研潜能,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院校管理者要积极为综合野外考察实习的学生开展科研活动创造有利条件,使学生通过综合野外考察实习参与学术科研活动,学到在书本和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增强创新意识,开阔知识视野,强化能力素质。

(二)建立针对学生综合野外考察实习的科研管理机构

在学生综合野外考察实习科研机构建立上,应根据院校实际情况,成立学生综合野外考察实习的科研活动领导小组,使综合野外考察实习科研活动有序化、规范化、制度化。领导小组可由主管教学和科研的副校(院)长任组长,相关部门领导任组员,科研部门具体负责管理工作;院(系)成立科研活动指导小组,由科研经验丰富的老师对学生参加综合野外考察实习科研活动进行全方位的跟踪服务,提供指导、咨询和帮助。在综合野外考察实习科研活动管理上,应结合院校实际情况,制定学生综合野外考察实习课题申报、组织管理、指导检查和实施奖励等制度,指导和激励学生开展综合野外考察实习科研活动,对学生综合野外考察实习科研活动和课题研究情况进行检查,通过正规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促使学生严格按照计划认真开展综合野外考察实习科学研究,确保综合野外考察实习科研活动有序健康开展。在科研基金设立上,应拨专项经费用作学生综合野外考察实习科研专项基金,鼓励学生通过规定的程序申报科研课题并申请基金资助。改变过去综合野外考察实习成果展仅仅是旅游相片、旅游纪念品等现象,要把学生基于综合野外考察实习而完成的高质量的学术论文作为实习的重要成果进行展示。

(三)完善学生综合野外考察实习的科研培养机制

在综合野外考察实习科研目标约束机制上,应构建综合野外考察实习科研创新评价体系,作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把学生根据综合野外考察实习所撰写的学术论文以较大权重作为学生的科研学分、并将综合野外考察实习科研活动的情况及成绩作为评选优秀学生、评定奖学金、入党、推荐免试研究生和推荐就业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科研指导机制上,不仅要加强领导和机关的指导力度,而且要充分发挥教师对科研活动的指导作用,帮助学生按照旅游科研特点开展科研工作,传授自己的研究经验,使学生树立信心,少走弯路、尽快上路,并将指导科研活动折算为教学量,记入教师工作量,对成绩突出的给予奖励。

旅游专题研究范文9

关键词:旅游管理;旅游教育;教学法;课程设计

近三十年来随着中国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中国旅游教育亦迅速发展,最近的中国旅游统计年鉴表明,中国的旅游教育机构发展迅速,总数从2001年的1152所增加到2008年的1775所,专业数量从2001年的311个迅速增加到2008年的810个,但是不管是业界还是学术界都认为中国对旅游专业人才的需求尚未满足[1]。在学术文献中,针对旅游人才供需不匹配的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得到的共识是:旅游专业数量表面充足与实际旅游人才培养不足,其差距存在的主要原因在于课程设计问题[2-4]。中国核心旅游专业期刊《旅游学刊》已经连续多年刊发了旅游教育专刊,其中课程设计相关的话题是讨论最为广泛的一个议题,但是这些旅游课程设计的文章多为思辨性的描述文章,尽管具有一定的广泛性但是缺少扎实的实证调查,所以对中国旅游教育中的课程设计进行探索性的实证研究确有必要。本研究具体探讨中国大学旅游本科课程的内容构成与设计过程;从教育者的角度调查开发旅游本科课程面临的问题;比较中国不同旅游管理本科教学计划,识别中国旅游本科课程在目标、内容与构成方面的异同;为中国旅游本科课程将来的发展提供建议与发展方向。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质性方法,分两个阶段展开。第一个阶段,为了解旅游本科专业课程结构,根究中国国家旅游研究院的《中国旅游教育机构统计报告》,选定61所在2000年前设置旅游学院的大学为研究样本,从这些大学官方网站收集到48份本科教学大纲,根据Ring[5]与吴必虎和黎筱筱[6]的学科分类对48份旅游教学计划进行内容分析。第二个阶段,为理解中国旅游管理本科课程设计过程及面临的问题,对资深旅游教育者进行深度访谈。首先根据国内外文献设计访谈提纲,涉及专业发展历史、课程开设状况、课程评估机制、专业之间的异同、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根据大学旅游本科专业开办的历史、学界认可度及其知名度以及区域分布选择北京、天津、大连、上海、广州、重庆等地区10所大学作为便利抽样的样本。首先通过邮件寄发邀请信给这10所大学的旅游学院院长,邀请他们本人或指派一个合适的人接受大约45分钟的面对面的深度访谈,有7个大学愿意接受访谈。本研究所有受访者均为在旅游领域有十余年教研经验的教授,都参与过或者现在仍直接参与所在学院的课程设计,因此本研究的深度访谈仍具有较好的代表性。访谈获得受访者同意后进行了录音。访谈结束后立即对访谈资料进行第一轮的手工编码,把编码的结果与誊录好的访谈文稿发给受访者进行审查,对经过审查的资料进行第二轮的编码作为最终分析使用。深度访谈的同时收集7所大学旅游专业教学计划,旨在比较他们在专业培养目标、课程组成方面的异同。

二、实证结果

1. 旅游本科课程的构成与培养目标

我国旅游本科专业课程的内容构成主要分为三大块――管理课程、旅游课程与会展课程(见表1),其中管理课程是主要部分,所占比例最高。在48个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中,管理课程所占比例达42.8%,所有6个酒店专业中所占比例达到73.8%,10个会议经济管理专业中所占比例为32.8%。像饭店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管理学、餐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管理、危机管理与财务管理等都归为管理课程。同时,旅游规划、旅行社管理与生态旅游专业核心课程主要为旅游业方面的,其旅游课程在课程总数中所占比例各为53.7%、34.8% 与 88%。但是即使这些课程在旅游课程名目下,有些仍偏向旅游地理学科,比如旅游规划专业开设的区域旅游规划、城乡旅游规划与计算机扶助旅游制图,生态旅游专业开设的旅游生态学、旅游景观生态学与旅游林学等课程。由于中国旅游管理专业属于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工商管理一级学科所要求开设的核心课程必须开设出,所以管理类课程所在比例就非常高。20世纪90年代国家鼓励发展旅游教育,一些历史、地理、语言、社会学等学院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并促进学院创收纷纷开设旅游专业,尽管专业名称相同,但是他们的师资基本上没有太大变化,这样就使某些专业开设的课程具有明显的原有学科的痕迹。由课程大纲内容分析可以发现会议展览与奖励旅游是中国旅游本科教育中一个相对较新的领域,在所有旅游专业中占课程总数的比例为0―5.6%。

旅游本科课程培养的基本技能主要包括三种类型――沟通技能、服务礼仪与计算机使用,还有少量的学校培养摄影、茶道与自我阅读等能力,但是其他重要的个人技能,比如个人发展、跨文化交流、团队工作与问题解决能力、社会与个人责任方面的知识很少出现在课程计划中。其次,旅游本科课程强调语言能力。不管在中国还是其他很多国家旅游课程中都强调语言能力,绝大部分专业都至少提供一门旅游专业英语课程,有些还提供第二外语作为选修课,种类广泛的语言课程也支持了强调外语的观点:很多大学提供涵盖听说读写至少2个方面的英语课程,有些甚至还把口译作为主要选修课。另外,中国旅游课程对科研方法训练不足。72所院校中只有5所院校提供研究方法方面的课程,三所院校是旅游研究外文文献,其他两所是研究方法与设计,在课程总数的比例为0―1.3%。研究方法课程较低的比例反映了中国旅游本科教育中对科研训练的不足。

2.旅游专业课程设计过程

有4位受访者说他们有一定的规定,隔年修改教学计划并且当准备开设新专业或方向的时候或者增删课程的时候需要经过一个组织良好的程序,通常由学院院长与教授组成一个教学委员会,当决定修改专业计划的时候就召开一个会议。有时候,当教师希望开设或取消某一课程的时候,他(她)要提交一个论证报告或申请,并且由教学委员会讨论。教学委员会把会议决议上报给校教学委员会以表明接收了这种修改。另三所大学的受访者说,尽管当他们决定修改教学计划的时候有一定的程序执行,但是往往由院长或教学院长基于他们个人对旅游业发展变化的认识或教学需要进行修改。

对课程设计过程的访谈结果显示,政府与教育者是课程的决策者并且旅游本科课程的其他利益相关者――业界、在校学生或校友――偶尔参与这个决策过程。只有一个受访者提到他们当开始开设一个新专业高尔夫球管理时试着探寻业界的期望并且与业界人士进行沟通,并且最终从这种沟通中获益良多。因为他们认识到业界对本科生的期望是具有更多的运动管理的知识而不是操作知识,否则基于当前的师资与现有资源他们不可能获得这种认识并且不符合学院既有的教学与研究方向。最终学院考虑到现有的体制与教学资源把业界需要的高尔夫球管理变通为俱乐部管理。三个受访者承认在现有实践下,即使有必要,其他利益相关者也很少能够参与课程设计过程。另一个受访者反映,公立大学甚至没有认识到诸如业界和学生也是利益相关者。因为官方对高等教育机构的评价准则几乎是纯学术的,旅游专业也无不例外,即使旅游学被认为是一种应用性的社会科学并且需要与实践紧密联系。

3. 旅游本科课程设计面临的问题

首先,缺少旅游课程评价与总体质量标准。当问到对中国旅游本科课程的评估与质量标准时,受访者说基本上没有一个专门针对旅游课程的相关标准。

其次,师资紧缺,实习机会缺乏。师资紧缺是7位受访者共同反映的问题,由于没有合格的教员,一些想开设的课程没有开出来。另一个例子就是由于师资缺乏,一名讲师一个学期主讲多门课程,即使有些课程脱离了他们的学术专长。对教师学历的高要求也被认为是师资缺乏的一个原因,有些实践课程或管理层次的课程如果由具有业界经验的教师讲授效果可能更好,但是在我国那些具有实践经验的人通常没有获得较高学历,所以不能在旅游本科教育机构谋取一个教职,这也从某种程度上降低了课程质量。由于用人单位喜欢聘用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毕业生,如果旅游本科生在毕业前没有积累足够的实践经验,那么用人单位的这种偏好就会进一步影响到本科生毕业后的就业。

最后,学科定位影响课程设计。现在旅游管理是在管理学目录下,制约了旅游学科的发展,因而也影响旅游本科教育以及课程设计。当旅游业在1978年起步的时候当时中国政府决定促进入境旅游的发展以赚取外汇,旅游专业最初设置在经济学目录下。当兴办旅游企业后如何管理旅游与饭店企业的开始出现,因而教育部1998年高校专业目录调整的时候决定把旅游专业设置在管理学目录下以响应这种需要。但是随着中国旅游业在过去十年里的发展,休闲与游憩开始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部分,与此同时,休闲研究、旅游社会学与旅游人类学逐渐出现在旅游本科课程中,但是考虑到只有2年的主要课程的学习时间,还要留出来半年到一年给实习与论文写作,其实只剩下一年到一年半的专业课程学习时间,如此短的时间造成很多课程无法开设。

4. 不同高校旅游本科课程设计的比较

专业培养计划显示,绝大部分教学与专业培养目标是按照教育部相关规定与指南制定的。教学计划里面都有相应的运营与管理技能、实务与理论能力方面的类似要求,同样也强调对旅游本科学习打下多学科与跨学科的知识基础。但是,就期望毕业生担任的职位与职业要求的表述方面,每一个专业在某种程度上是有差异的。比如南方某大学的会展专业预期他们的学生毕业后从事会展业的规划、营销与公共关系、谈判、经营与收益管理方面的工作。另一个例子是西南某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与酒店管理两个专业在培养目标方面也有差异。对旅游管理的专业培养要求是了解营销、文化与旅游业,能够从事调查、制作计划与促销,擅长写作、数理统计与信息工作;酒店管理对学生的要求是了解管理、文化与商业,能够制定计划,胜任服务与宣传工作,擅长外语、信息技术与沟通工作。同时,某财经大学旅游管理专业要求他们的学生能够从事定性与定量研究,基本了解国际酒店与旅游业实务,也要求他们的毕业生遵守工作道德规范,这一点在其他的专业目标与要求里面没有发现。东部某师范大学要求他们的毕业生胜任旅游行政与企业管理中的高级职位,同时希望他们的学生能够寻找研究缺口,利用可能的研究方法从事调查并且写出可以汇报的研究结果。

开设课程方面,我国旅游本科课程主要是由两个部分组成――通选课与专业课,尽管在专业课下面可能会有不同的单元,比如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专业课的比例比通选课大,占到所有课程总数的50%以上。在西南某师范大学与某财经大学,将毕业论文、实习与社会实践单列,而东部某师范大学与南方某大学则包括在专业课单元里面。四个专业计划里面毕业论文大约都占到毕业要求学分的3%~4%,而社会实践所占的比例在每个教学计划里面都不同,从2.5%到8.2%不等。西南某师范大学分配给社会实践的学分是毕业论文的2倍多,某财经大学教学计划分配给实习与实地研究的学分也比毕业论文多。南方某大学在实习与毕业论文分配的学分一样多,东部某师范大学分配给毕业论文的学分比实习的更多(6∶4)。在四学年里面,对毕业学分的要求从155―180个学分。

旅游本科课程专业课之间的异同。首先,旅游本科主干课程几乎不一样,有些专业把宏观层次的课程,比如旅游心理学、旅游社会学作为他们的专业必修课或专业基础课,但是其他专业把这些课程归为他们的选修课,而有些大学在他们的旅游管理与会展专业都没有提供这两门课。其次,不同专业之间的必修课与选修课名单中提供的课程也不一样。最后,同样专业方向下的课程也有巨大的差异。但是,就旅游管理涵盖的学科范围来说,旅游本科课程的内容有些类似,并且都强调信息技术与礼仪。

三、结论与启示

中国旅游本科课程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是资源缺乏与学科地位问题,它需要大学与旅游业之间有紧密的沟通与合作。当前中国的旅游本科课程是现有政策规定与资源的产物,因而这种课程仅仅反映了教育政策的趋向与教育者对外部环境的了解,而不是实际开设效果。目前为止中国学术界对旅游学科的核心知识还没有取得一致意见,对旅游学科核心知识缺少共识可能是旅游课程之间有巨大差异的直接原因,也影响旅游专业培养规格的连贯性。由于中国各地区域差异明显,旅游业的人才需求、教育资源的分配与获得也各有不同,专业之间允许有一定程度的差异,能够使专业较好地适应各个区域及专业的具体情况。各具特色的旅游专业才能更好地促进中国旅游高等教育的总体发展。

从文献与上述讨论得出几点启发与建议:政府方面,建议下放课程设计的主导权,给大学自设计更灵活的课程来响应旅游业需求与变化;同时要给旅游教育特别是旅游高等教育更多的资源,加大旅游教育的研究投入将会提高旅游教育品质,最终提供给旅游业更优良的人力资源。旅游教育机构方面,建议考虑引入全面质量管理与旅游教育认证;成立旅游教育顾问委员会,推动旅游业对旅游教育的参与,增加旅游教育机构与旅游业密切沟通的机会。旅游产业方面,要考虑平衡社会责任感与生产效率,那些业界知名人士应积极介入旅游教育事业,担当起其社会角色,建立一个好的公司形象。

参考文献:

[1] 保继刚,朱峰. 中国旅游本科教育萎缩的问题及出路――对旅游高等教育 30 年发展现状的思考[J]. 旅游学刊, 2008,23(5):13-17.

[2] Gu, H., Hobson, P.The dragon is roaring...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hospitality & event management education in China[J].Journal of Hospitality & Tourism Education, 2008. 20(1): 20-29.

[3] Xiao, H.Tourism education in China: past and present[J].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 1999.4(2): 68 - 72.

[4] Lam, T. , Xiao ,H.Challenges and constraints of hospitality and tourism education in Chin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ospitality Management, 2000. 12(5): 291-295.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