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伊核协议集锦9篇

时间:2022-12-29 05:06:38

伊核协议

伊核协议范文1

伊核问题究其根本,源于美伊互不信任。在美伊关系比较敌对的阶段,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4份制裁伊朗的决议。美国和西方国家此后又对伊朗实施了单边制裁,对中国在伊朗的利益损害相当大,中国和伊朗间的正常贸易,尤其是油气贸易,不能正常进行。

中国前驻伊朗大使华黎明在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美伊关系缓和,西方将逐步放宽对伊朗的制裁,这将对中国和伊朗之间的正常贸易产生很大的推动作用。

有舆论认为,美伊关系改善,尤其是美伊贸易正常化以后,美国公司会大量进入伊朗,对在伊朗的中资企业会构成一定的挑战。对此,华黎明认为,涉及到具体行业,在石油和天然气领域,中国可能遭遇比较大的挑战。其他行业也会遭遇一定程度的挑战,但相较而言挑战不会很大。

“因为中国公司在伊朗从事的大多是基础设施建设(如发电站、高速公路和高铁等),以及其它涉及民生的项目(如华为、中兴公司的移动通讯合作等)。此外还有一些家电生产制造业,而这些行业实际上美国早就已经不做了,在这些领域美国对中国构成的威胁有限。”华黎明说。

政治分析人士认为,即便框架性协议达成,美国在短期内完全解除对伊朗制裁的可能性也不大。原因在于,美伊间的互不信任由来已久,加之美国盟友以色列和沙特从中搅局,即便框架协议达成,也并不意味着美伊关系会恢复至十分密切的状态。

在这一背景下,即便是石油和天然气领域,中国遭遇的挑战也不足以畏惧。因为油气业所需投入较多,投资回报周期长。在美伊关系出现大的改善之前,美国恐怕不会贸然进入伊朗的油气行业。

不过较为肯定的是,框架协议的达成,意味着原本受限的伊朗石油产能会释放,出口会逐步放松,与外界的金融联系也会逐渐恢复。华黎明认为,如果对伊朗的制裁有所减轻,伊朗对国际市场的原油出口便会增加,冲击早已处于低位的国际油价。中国是伊朗原油进口大国,更低的油价对于中国而言是有利的。

政治上,框架性协议的达成有助于维护国际核不扩散体系,维护中东地区的和平稳定。对中国而言,一个和平稳定的中东将会使中国发挥作用的空间会更大,发出的声音会更响亮,而中国与中东地区事务的联系也会更加紧密。

目前,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国家利益在拓展,国家安全的内涵在深度和广度上也在延伸,中东已成为中国的“安全边界”地区。

伊核协议范文2

美国履约

奥巴马下令解除制裁

美国总统奥巴马10月18日备忘录,下令政府开始采取措施解除对伊朗的制裁,以履行美方在伊朗核问题全面协议中的承诺。

奥巴马在备忘录中要求包括国务卿克里和财政部长雅各布・卢在内的相关政府官员“采取所有必要措施”开始履行涉及对伊朗制裁的承诺,但他表示,这些措施将在克里确认伊方已履行其相关承诺后开始执行。

奥巴马在当天白宫的一份声明中说,美方将与国际原子能机构和伊核协议相关方密切合作,严密监控伊朗对协议的遵守情况,以保证其完全履行协议中的每一项承诺。

欧盟行动

通过解除制裁法律框架

欧盟10月18日通过旨在解除针对核问题对伊朗制裁的法律框架。欧盟强调,只有伊朗落实伊朗核问题全面协议,并得到国际原子能机构认可,解除对伊制裁的法律框架才会生效。

欧盟表示,这份法律框架就解除对伊朗经济、金融制裁作出了规定。所有各方都要确保伊朗核问题全面协议尽快落实,欧盟将为此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根据欧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级代表莫盖里尼和伊朗外长扎里夫当天发表的联合声明,10月18日是3个月前达成的伊朗核问题全面协议的关键节点,意味着伊朗和伊核问题六国签署的《共同全面行动计划》90天“采纳期”的结束。

中方表态

保持与各方沟通 推动阿堆改造项目

按照协议,今后几个月,伊朗须在国际监督下,开始减少铀浓缩活动规模,重新设计和改建阿拉克重水反应堆,减少浓缩铀库存等。

伊朗、美国和中国10月18日发表关于阿堆改造三方合作的联合意向声明。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当天表示,这一声明体现了三方合作推动阿堆改造项目顺利实施的积极政治意愿。中方还在同六国其他方和伊方保持沟通,积极推动阿堆改造“官方文件”磋商进程,为阿堆改造顺利实施创造必要条件。华春莹说,全面协议达成以来,中方始终采取建设性态度,积极开展协议执行准备工作。中方同美、伊等各方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沟通,推动改造项目执行准备取得积极进展。

新闻延伸

伊核协议生效 伊朗将迎游客潮

伊朗核问题全面协议10月18日正式生效。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协议逐步落实,伊朗旅游业将迎来快速发展,一场游客“海啸”将席卷这个遥远而神秘的国度。

旅游业井喷

伊朗拥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境内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古迹达19处之多。然而,多年来遭受制裁和封锁把不少心向往之的外国游客挡在了门外。

不过,随着伊核协议起步,伊朗旅游业将迎来春天。伊朗副总统兼伊朗文化古迹、手工业和旅游业组织主管苏丹尼法尔10月18日接受美联社记者采访时表示,总统鲁哈尼推行的温和政策以及签证手续的简化都将为外国游客“回归”伊朗打开大门。

苏丹尼法尔说,伊朗政府不久将上马一项涉及1300个项目的投资计划,以吸引外国投资、拉动旅游业发展。此外,伊朗将逐步简化游客入境手续,预计今后来自190个国家和地区的游客抵达德黑兰后可享受落地签证服务。这一签证有效期30天,特殊情况下可延长15天。从明年起,伊朗旅游部门还将着手签发电子签证。

按伊方设想,伊朗外国游客人数到2025年将达到2000万,旅游业收入将增至300亿美元。

配套要跟上

前景固然好,但伊朗旅游业目前还面临交通和住宿餐饮等配套设施落后的难题。苏丹尼法尔说,伊朗眼下有1100家酒店和旅馆,其中只有130家是四星级和五星级酒店,“我们需要在十年内让这一数字增加至400家。我们正从国家发展基金中出资,给予私人投资者低息贷款以新建现代化酒店。”

另一方面,长期的经济制裁让伊朗无法从国外采购飞机或零部件,以致国内客机普遍存在超期服役、机体老化等问题。按苏丹尼法尔的说法,伊朗目前拥有250架客机,其中100架因缺少备用零部件而被迫停飞,剩余150架也是老旧客机,亟待维修翻新。

伊核协议范文3

伊朗核问题的曲折发展

伊朗的核计划始于1957年。由于当时伊朗巴列维王朝是美国在海湾地区遏制苏联南下的重要战略屏障,因此伊朗的核计划得到了美国、西德等西方国家的支持和帮助。1967年美国就曾向伊朗提供了供研究用的小型反应堆。1970年,伊朗签署了核不扩散条约(NPT)。随后西德又帮助伊朗建造了两个轻水反应堆。1975年美伊还签署了价值数十亿美元的核合作协定。在西方的大力支持下,伊朗核计划得到迅速发展,到1979年巴烈维王朝之前,伊朗已购得6座用于发电的核反应堆。1979年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后,霍梅尼建立了政教合一的神权政治,具有强烈的反美反西方的色彩,伊朗核计划的命运也由此改变。由于缺乏西方国家技术支持,伊朗的核计划陷入瘫痪状态。

20世纪90年代初,伊朗重启核计划。1995与俄罗斯先后签署了《和平利用核能协议》及补充协议,俄开始帮助伊朗建立两座核电站。伊俄之间的核合作引起美国的强烈不满,美国认为伊朗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根本没有必要投巨资建核电站,指责伊朗以“和平利用核能”为掩护秘密发展核武器。

2002年8月,伊朗反政府组织“伊朗全国抵抗委员会”句媒体披露伊朗自2000年开始在纳坦兹和阿拉克建造两座秘密核设施。至此,伊朗秘密核计划曝光。同年9月,美国又首次公布了伊朗这两处可疑核设施的卫星照片,美国指出纳坦兹的核设施可能是离心机类的浓缩轴提炼设备,阿拉克的核设施可能是个重水反应堆。

2003年,国际社会尤其是美国要求对伊朗进行核查的呼声日益高涨,伊朗被迫允许国际原子能机构进行核查,但就核查的方式、地点、时间等问题产生分歧,至此,伊朗核问题最终演变为核危机。

从2003年12月-2004年11月,欧盟和伊朗围绕伊朗是否中止浓缩轴活动等问题进行交锋。国际原子能机构要求伊朗全面公开其核计划,并中止铀浓缩活动。伊朗则表示不会接受任何有关暂停铀浓缩活动的决议。并威胁说,如果伊朗核问题被提交联合国安理会,伊朗将停止履行《不扩散核武器条约》附加议定书中规定的条款,停止允许核查人员对一些关键地点实施突击式核查。

从2004年10月开始,欧伊双方就伊朗浓缩铀问题进行了多轮谈判。11月初双方达成巴黎协议:英法德三国承诺向伊朗提供一座轻水反应堆、核燃料以及核技术,并将在经贸合作方面为伊朗提供帮助;伊朗则于同年11月22日宣布中止与铀浓缩有关的一切活动。11月22日,伊朗正式宣布暂停提炼浓缩铀的活动。伊朗核危机似乎柳暗花明。

从2004年11月底~2005年8月,欧伊双方就如何履行巴黎协议的承诺产生分歧。伊朗与欧盟3国就如何履行双方在巴黎协议上的承诺进行过多轮谈判,但双方在关键问题上一直未能达成一致。欧盟坚持伊朗必须完全放弃铀浓缩活动。伊朗则一直坚持铀浓缩的中止只是暂时行为,伊朗不会放弃在和平利用核能上的权利,并且希望成为拥有核能技术的国家之一。

2005年8月5日,欧盟向伊朗提交了一揽子提议。提议承认伊朗拥有和平开发核能的权利,但要求伊朗放弃自建核反应堆,放弃包括与铀浓缩有关的一切活动,改由他国提供核燃料,以确保伊朗的核研究不会用于军事目的。美国也表示支持欧盟提出的方案,首次同意伊朗可以发展其民用核项目。但是,伊朗拒绝了欧盟的这一提议,并于8月8号下午重新启封了伊斯法罕的铀转化设备。随后,国际原子能机构通过决议,要求伊朗立即停止与铀浓缩有关一切核活动,就其核问题继续与欧盟谈判。伊朗拒绝终止重启的铀转化活动。伊朗核问题再次陷入危机。

从2005年8月至今,欧伊谈判处于僵持状态,双方就恢复谈判的先决条件进行较量。欧盟一直强调停止重启的铀转化活动是欧伊恢复谈判的先决条件。但伊朗拒绝停止已经重启的铀转化活动。

随着伊朗新一届政府正式组成,伊朗在核问题上的态度趋于强硬。2005年9月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会通过决议,同意将伊朗核问题在“未来不确定时间”提交联合国安理会。今年10月底,伊朗总统内贾德又公开宣称:“以色列必须从地图上被抹去”。内贾德的言论立即遭到了欧盟、美国、以色列等国家以及联合国的严厉谴责。以色列甚至强烈要求联合国驱逐伊朗。伊朗在核问题上面临更大的压力。为了缓解压力,11月6日,伊朗正式呼吁欧盟恢复“核谈”,并且同意联合国核查人员进入采取高度安保措施的帕钦基地再度进行检查。欧盟拒绝了伊朗的提议,声称,只要伊朗方面拒绝重新冻结其提炼核原料的工作,欧盟就不会与伊朗就其核问题再度展开对话。

中国与伊朗的传统商贸关系

中国和伊朗之间拥有着十分紧密的经济联系。众所周知,古代丝绸之路的兴起使得两国间除了在政治和文化上分享着众多相似的悠久历史传统之外,经济上的交往与合作也随之不断增多,从而成为两国关系发展的主要契机。

中伊两国的双边关系追根溯源有着2500多年的历史,著名的起于中国西部城市西安途经伊朗到达地中海的丝绸之路使得中伊之间的友好交往成为可能。在过去的2500年里,伊朗商人正是通过这条平坦的丝绸之路到达中国进行各种商贸活动的。尽管如此,在伊斯兰革命之前,中国与伊朗之间的贸易数额并不很多,按照今天的外汇利率来看,1975年两国间的贸易总额只有340万美元,而这个数字在当时的情况下已经是达到顶点了。

到了后革命时期,双边贸易交往的数额和规模都呈现了上升的趋势。1984年中国外交部长访问伊朗期间,中伊双方一致同意定期召开联合经济贸易会议。由于西方国家的封锁和制裁,中国已经成为伊朗最重要的经济伙伴,中伊之间的贸易状况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中伊贸易在2009年达到了212亿美元,两国间的合作主要集中于能源、交通、矿产资源、花岗岩、机械制造、化工等方面。中国也在伊朗的石油和天然气领域投下巨资,中国目前60%的进口原油都是来自伊朗。

伊核协议范文4

最大的外交亮点

最近十余年,核问题是伊朗最重要的外交问题,也是极重要的安全问题和国内政治议题。对核问题的政策和立场日益明显地影响到伊朗政治家的仕途与命运。在去年伊朗总统选举中,核问题就是候选人激辩的重要议题。鲁哈尼的胜出和贾利利的落败,与各自核政策有着相当程度的关联。贾利利和鲁哈尼是风格不同的两位核谈判代表。前者是时任核谈判代表,采取的是强硬姿态,要求西方国家解除对伊制裁;曾于2003年至2005年担任核谈判代表的鲁哈尼采取的是实用主义立场,认为好斗无益于伊朗民众。当选总统后,鲁哈尼清醒地认识到,其首要外交任务就是推动伊核谈判取得实质进展。可以说,鲁哈尼的积极态度主观上为伊朗注入了核谈动力,客观上也赢得了对手美国的信任。

自去年10月中旬始,伊核问题七国在日内瓦连开三轮正式会晤,最终于11月25日达成“日内瓦临时协议”。自今年2月始在维也纳连续进行旨在磋商全面协议的六轮正式会晤,最终于7月18日达成将“日内瓦临时协议”延期四个月的共识。临时协议对美伊是双赢的。伊朗稀释和转化所有20%丰度的浓缩铀,暂停主要核设施的研发和建造,这化解了伊朗短期内拥核的紧迫威胁;美国则允许伊朗在现有基础上继续出口石油,欧盟解除对伊朗原油运输保险的禁令等,使得伊朗遏制了石油出口持续下滑的趋势,松弛了严厉制裁下绷紧的经济神经。实际操作中,伊朗似乎从临时协议中收获了更多实利。数据显示,近半年来伊朗的实际石油出口达到每日约120万桶甚至更高,通过出口石化产品等方式获得的直接制裁减缓或达110亿美元,均高于临时协议中的相关规定。美国有学者认为,伊朗利用了“临时协议创造的时间与空间,进行了宏观经济调控,如削减开支、紧缩货币、稳定汇率等”,这使伊朗通胀率从去年初约40%降至近期的17%,2014年全年经济增长率将由过去两年的负值回升至1.5%。

临时协议的达成与巩固是鲁哈尼执政一年来的最大亮点,他本人功不可没。鲁哈尼在两个方面显示了过人之处。一是他形成了以部分限制核研发换取部分减轻制裁的清晰谈判策略。前任总统内贾德时期,伊朗一方面也想和西方谈判,一方面却对谈判持不信任态度,对制裁威胁估计不足,式地推进核研发,最终导致严厉制裁,进而造成经济上的混乱与困难。鲁哈尼深知经济和民生问题的重要性,更意识到西方制裁是导致伊朗经济困顿的直接原因。要稳定和恢复伊朗经济,回应选民关切,通过核谈减缓制裁是捷径。临时协议的达成实现了上述目标。

二是建立了强大核谈团队,理顺核外交机制。鲁哈尼任总统前,伊朗的核外交机制有些混杂。核外交的具体负责人和首席核谈代表是最高国家安全委员会秘书,外交部、伊朗原子能机构人员辅助参与。最高国安会秘书须由最高领袖任命,向最高领袖而非总统负责。因此,当总统与最高国安会秘书意见不一致时,伊朗的核外交政策和团队就会出现内部问题。而在外谈判最忌后院起火。鲁哈尼上任后,毅然任命与自己观念近似的扎里夫担任外交部长,并兼任首席核谈判代表,实际上是以外交部掌管核谈业务,最高国安会秘书不再负责具体核谈。这样,总统、外长组成了简洁、顺畅的核外交决策和执行团队。核谈期间,扎里夫能长期坐镇会场,进行高强度的多边、双边会谈,较少受国内掣肘,与鲁哈尼为其搭建的制度保障密不可分。

美伊关系变轨的开端之年?

当今时代,对美关系是许多国家最重要的对外关系,伊朗不仅不例外,甚至尤其如此。1979年伊斯兰革命前,巴列维王朝过分亲美,成为民众反对巴列维王朝的重要理由之一。革命后,伊斯兰共和国政权过度反美,导致国际孤立和制裁,吃了不少苦头。对于这一点,伊朗的政治精英心知肚明。霍梅尼去世后,伊朗连续两届总统都谋求改善与西方关系,至哈塔米执政时还出现了美伊改善关系的重要机遇,但终因9.11事件、伊拉克战争等事变而不了了之。内贾德时期,美伊关系持续紧张,甚至几度有引发军事冲突的危险。这一态势在鲁哈尼执政后得到了扭转。

2013年9月下旬,鲁哈尼大胆出招,先是与美国总统奥巴马通信,后分别在《华盛顿邮报》撰文、在联大发言,阐述对伊核问题、美伊关系的看法,呼吁美国对他提出的“建设性互动”积极回应。9月27日,伊朗外长扎里夫与美国国务卿克里在联大期间举行的伊核问题外长会中会晤,成为伊斯兰革命以来美伊最高级别的会谈。同日,鲁哈尼与奥巴马进行了15分钟电话交谈,更是伊斯兰共和国史上的破天荒之举。鲁哈尼的开拓为美伊的后续沟通打通了道路。此后几乎每轮核谈中,美伊均进行了副外长级双边磋商。在去年11月和今年7月的关键核谈中,美伊均进行了外长级双边磋商。更值得注意的是,美伊还开拓了单独的双边接触渠道。去年底,美伊在阿曼进行了副外长级的秘密接触;今年6月,美伊公开宣布在维也纳进行副外长级会谈。双边直谈对多边核谈起到了关键推动作用。可以说,借助核谈这一平台,美伊已经开启了准机制化的、较高级别的双边沟通,这是过去30多年美伊关系中的头一回。

与美国直接对话,这在伊朗是敏感的政治问题。最高领袖哈梅内伊的态度非常关键,他对此有两个重要表态,一是认为伊朗与美国打交道时可以显示“巨大的灵活性”,二是认为美国虽不可信赖,但不反对与之谈判。在伊朗的政治话语中,这种表态相当于给改进美伊关系开了绿灯。哈梅内伊绝非对美国有什么好感和期待,他的表态其实与鲁哈尼对哈梅内伊的承诺、哈梅内伊对鲁哈尼的信任很有关系。可以说,鲁哈尼在美伊关系上下了赌注、冒着风险。

当然,美伊关系并不可能出现突变。临时协议虽然延期,但最终能否达成全面协议仍不确定。经过半年来的讨价还价,能让步的都让了,剩下的都是“红线”问题。而且,美伊关系的症结甚多,核问题之外还有地区权益之争、恐怖主义、人权等诸多问题。美伊现阶段只谈核问题,几乎不涉及其他问题,这从侧面说明美伊关系全面改善的时机并未到来。但可以肯定的是,美伊双方都不想退回到临时协议之前的状态,即使核谈不能再进一步,也要保持目前的缓和态势。如果做一个大胆的预测,2013~2014年很可能是美伊关系由总体对抗走向相对缓和的转折年份。当然缓和将是相当漫长的过程,还会受各种因素干扰。

改变伊朗孤家寡人的形象

除通过核谈改善与美西方关系外,鲁哈尼还重点改善与欧洲及中东地区其他国家的关系。欧洲方面,伊朗政府自去年末以来邀请了意大利、比利时、奥地利等国外长、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欧洲多国议会代表团访伊,鲁哈尼则于今年1月亲自率团出席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年会,为伊朗能源和经济部门吸引外资。2011年底,英国与伊朗曾因数千名伊朗民众冲击英国使馆、抗议英国对伊朗实施新一轮单边制裁而断交,但鲁哈尼上台后英伊迅速恢复接触,互设临时代办,正在筹办复馆建交事宜。中东是伊朗真正能发挥影响力的地区,但逊尼派国家对伊朗戒心甚深,这是对伊朗外交的重要制约因素。鲁哈尼为修复与邻居们的关系做了很多努力。去年8月和今年3月,阿曼苏丹卡布斯与鲁哈尼实现互访;去年12月,伊朗外长访问海湾地区的科威特、阿联酋、卡塔尔和阿曼;今年6月,85岁高龄的科威特埃米尔访问伊朗,这是科威特国家元首自伊斯兰革命后首次到访;稍后,鲁哈尼高调访问土耳其,这是伊朗总统自1996年后首次正式访土。

当然,伊朗与欧洲和中东国家关系的改善并不彻底。伊朗与欧洲的关系仍取决于核谈进展,伊朗与逊尼派阵营老大沙特的关系仍因叙利亚、伊拉克等问题而处于僵持。然而,鲁哈尼的确正在改变伊朗孤家寡人、与邻居们不相往来的形象,这对促进核问题谈判,对营造适于提振经济的健康环境都起到了正面作用。

会重蹈哈塔米的覆辙吗

无论是在核问题、美伊关系,还是睦邻关系上,鲁哈尼上任首年均有建树。综合观之,鲁哈尼成功地调整了伊朗外交的态势与格局。伊朗历史上有均势外交的传统,即在大国强国之间保持相对中立,让大国强国互相制衡,最终维护伊朗自身利益。这在19世纪英俄争夺伊朗之时表现得比较突出。而过分地依赖某大国或激烈地对抗某大国,则构成高风险。霍梅尼时期,伊朗与美国激烈对抗,到内贾德时期,伊朗外交“向东看”,政治上与俄罗斯走得更近,经济上对中国和东亚国家的依赖更高,外交上明显偏科瘸腿。鲁哈尼治下的伊朗重新与美欧走近,同时保持了与中、俄的密切合作,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外交均势格局。

不过,鲁哈尼的外交新政绝不会一帆风顺。在这方面,哈塔米是前车之鉴。哈塔米上台伊始就提出“文明间对话”,推动美伊两国民间交流,第一任期内即访问意大利、法国、德国,但高开低走,好态势未能延续并开花结果。一方面,当时的外部环境脆弱多变,尤其是美国总统小布什的强硬政策彻底恶化了美伊关系;另一方面,他遭到伊朗国内保守阵营抵制,还失去了最高领袖的支持,“文明间对话”的外交变得虚有其表。

鲁哈尼也得面对类似问题。从外部看,核谈能否取得实质进展很难预料,美伊关系实质改善也比较难。推进核谈需要动力,制裁减缓是伊朗最大的动力。这一年来鲁哈尼的核谈与外交政策能得到国内官民总体支持,就是因为制裁减缓产生了明显的经济企稳效果。未来核谈能否突破且不论,进一步减缓制裁的技术难度就不小。美国大量的对伊制裁以立法形式存在,减轻和取消制裁须经国会立法程序。而美国国会中亲以反伊的议员数量庞大,参众两院在遏制伊朗问题上向来比较统一。且根据目前美国内政态势,下届总统很可能由共和党人出任,其对伊态度恐怕不会像奥巴马这样友善。

从内部看,伊朗政坛的派系斗争从未消停,外交政策也是重要阵地。鲁哈尼是革命老臣,历任要职,和伊朗政坛大佬、教士集团关系融洽,因此有能力聚拢人心、弥合分歧。但是,伊朗的保守派拥有牢固的基本盘,拥护伊斯兰革命价值观、反对与美国谈判,也必然对鲁哈尼外交新政持保留或批评态度。去年9月鲁哈尼出席联大回国时遭扔鞋抗议,今年7月反对核谈的人士在德黑兰举办多场研讨会,给鲁哈尼设“红线”。从体制上看,保守阵营在军情部门、革命卫队、议会中均有较大影响,这些部门足以对总统和外交部构成掣肘。最高领袖是伊朗国是的最终决策者,但哈梅内伊任内的主要做法是在不同阵营之间找平衡,甚至让不同阵营相互牵制。因此,过去一年中,哈梅内伊的态度是既支持伊朗外交政策和核谈团队,也重复对核谈及美国不抱期待的保守调门。哈梅内伊似乎并未下定彻底解决核问题的决心,恐怕也没有与美国彻底改善关系的意愿,他对鲁哈尼的支持绝不是百分百的。因此,保持和拓展外交好局对鲁哈尼的魄力与政治手腕提出了更高要求。

伊核协议范文5

>> 鲁哈尼:伊朗的新变量 伊朗总统鲁哈尼访问欧洲 哈桑·鲁哈尼 伊朗的温和强心剂 鲁哈尼:伊朗改革新势力崛起 鲁哈尼:谈判高手如何拯救伊朗经济? 鲁哈尼与伊朗外交新风格 鲁哈尼的外交新政开门红 鲁哈尼严打“金融腐败” 鲁哈尼,为什么是你? 闷头“作案”的哈尼 哈尼梯田的价值 鲁哈尼:因对话奥巴马被掷鞋等 哈尼梯田:大地的旋律 哈尼梯田的“新长征” 勤劳的哈尼族 汉克.哈尼:老船主的新征程 哈尼的五色茶点 哈尼克,捡来的神射手 哈尼文明中的生态意识 多彩的哈尼族婚礼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管理 > 鲁哈尼:伊朗的新变量 鲁哈尼:伊朗的新变量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郝洲")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8 月 6 日,伊朗新任总统鲁哈尼在上任后首次新闻会上表示,“在捍卫国家利益的前提下,本届政府将采取切实可行的步骤提升伊朗的国家地位并减轻西方的压迫性制裁。”

8月3日,载着总数过半的伊朗选民的支持和众多西方外交官们的期待,哈桑·鲁哈尼宣誓就职,正式成为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历史上的第七任总统。

务实、温和、经验丰富、机智、灵活、自信、措辞谨慎……评论家和与之打过交道的西方外交官毫不吝啬地使用各种溢美之词来形容这位64岁的伊朗新总统。

然而,与其说是鲁哈尼凭借个人魅力征服了伊朗选民,不如说是内贾德执政八年期间执着于与西方进行意识形态对抗以及国内混乱的经济治理,迫使伊朗人民将变革的希望寄托在了鲁哈尼身上。

得益于伊朗改革派和中间派史无前例的结盟以及一部分急切寻求转变的保守派的支持,鲁哈尼获得的支持基础可能超过伊朗伊斯兰革命后的任何一位总统。

但这并不意味着鲁哈尼的执政道路将会一帆风顺,在寻求变革的同时,他仍然还需要争取强硬派的支持。此外,伊朗最高精神领袖阿亚图拉·赛义德·阿里·哈梅内伊的公开支持或默许也是最基本条件之一。

在伊朗核问题上,鲁哈尼在竞选期间已经释放出愿意与西方国家展开建设性对话和修复信任关系的信号,西方国家也很快捕捉到了这一风向,开始为鼓励伊朗在核问题谈判和逐步取消对伊朗的经济制裁措施造势。毕竟伊朗与西方唯一一次达成暂停铀浓缩活动的协议就是在鲁哈尼担任伊朗核问题首席谈判代表期间。

不过也有谨慎的观察家提醒,伊朗外交政策的最终决定权并不在总统,哈梅内伊握有“一票否决权”。鲁哈尼在外交上的作用仅能体现在更多地出现在国际场合、改善伊朗国家形象上,在提振国内经济、促进国内政治团结和塑造社会氛围等方面,他也许有更多施展手脚的机会。 广泛的团结

鲁哈尼在6月的选举胜出后,狂喜的伊朗人群上街庆祝并高唱:“他们计算了我的选票!”这一次没有任何关于选举存在严重舞弊的指责,全部候选人都接受了选举结果,与2009年大选后反对派大规模上街抗议形成了鲜明对比。

落选的候选人都是保守派阵营中的政治明星,其中包括:最高核问题谈判前代表赛义德·贾利利、德黑兰市长·巴盖尔·加利巴夫、伊朗革命卫队前总司令穆赫辛·雷扎伊以及外交部前部长阿里·阿克巴尔·韦拉亚提。

一名伊朗官员对《财经》记者说,这些保守派的代表从来没有团结在一起,这使得他们本来就在减少的支持更加分散。相比之下,鲁哈尼不仅获得了改革派重要代表、前总统哈塔米以及前总统拉夫桑贾尼的强力支持,而且出身于保守派的鲁哈尼还带走了一部分持中间立场的保守派支持者。

鲁哈尼承诺在对外交往中去意识形态化、与西方国家重新接触以取代对抗、对内改善经济状况、促进人权和释放政治犯等,锁定了改革派对他的支持。

南佛罗里达大学政治学教授穆赫辛·米拉尼回忆与鲁哈尼第一次见面时的情景说,“他是一个机智、思维灵活、自信、措辞谨慎的人,他对我所提问题的回答不带任何意识形态观点。”

米拉尼说,过去的16年中,鲁哈尼亲身经历了在哈塔米领导下的改革派和内贾德领导下的保守派单独执政的时期,都以伊朗内部精英阶层关系紧张和出现摩擦告终。因此,鲁哈尼更懂得组建一个包容性政府的重要性,从各个派别中吸收最合格的技术官僚。

鲁哈尼于8月4日向国会提交了内阁成员名单。其中,哈塔米政府时期的石油部长比詹·纳姆达尔·赞加内将再次出任石油部长;多年在政府部门工作的阿里·塔伊布-尼亚将出任经济事务和财政部长。

在伊朗的神权政治体系中,与最高领袖的关系仍然是总统能否发挥实质作用的关键,而这正应该是鲁哈尼的“王牌”。法国驻伊朗前大使弗朗索瓦·尼库洛认为,与哈梅内伊相识超过30年的鲁哈尼是“最高领袖能相容的人”。

布鲁金斯学会中东政策研究中心的高级研究员苏珊娜·马洛尼评价鲁哈尼说,他自从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以来一直接近伊朗的权力核心,在伊朗政治体系中纵横驰骋、经验丰富。

从1989年至今,鲁哈尼一直是哈梅内伊在伊朗最高国家安全委员会(该委员会负责制定伊朗所有重大安全与外交决策)的代表,其中有16年时间是作为该委员会的秘书。根据伊朗官员介绍,哈梅内伊在该委员会的代表只有两人,另一人是内贾德政府时期的首席核问题谈判代表贾利利。

尽管在竞选中大谈改革,但是作为一名神职人员,鲁哈尼非常清楚这个体系的规则,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尊重最高领袖的绝对权威。

“据我了解,在鲁哈尼与哈梅内伊共事期间,两人从来没有产生过任何重大分歧。”另一名伊朗官员对《财经》记者说。

未来唯一可能使两人之间产生间隙的,是鲁哈尼在竞选期间曾表示希望在其当政后释放政治犯,其中包括米尔·侯赛因·穆萨维和麦赫迪·卡鲁比。在2009年选举后,这两位当时的改革派候选人因猛烈抨击选举中的舞弊现象和最高领袖哈梅内伊而遭到软禁。

马洛尼猜测,鲁哈尼的当选也有可能代表哈梅内伊的一种转变。“哈梅内伊并不执着于付出无休止的牺牲。也许认可鲁哈尼胜选是他想让一位和解者上台掌权,修补伊朗与西方破裂的关系,找到解决核争端的办法,从而使伊朗能够恢复石油出口和与其他国家的正常贸易。”

鲁哈尼在宣誓就职的当天发表电视讲话承诺:“本届政府将致力于挽救伊朗经济,并与外部世界进行建设性的接触。”这位新总统认为,伊朗当前的经济困境在一定程度上是伊朗在核问题上丝毫不妥协的态度造成的。“在捍卫国家利益的前提下,本届政府将采取切实可行的步骤提升伊朗的国家地位并减轻西方的压迫性制裁。”

总的来说,鲁哈尼获得的广泛支持可能超过伊朗伊斯兰革命后任何一位总统。“在他谋求让这个国家摆脱孤立、走出经济危机之际,这将是一个重要资产。”马洛尼说。 核政策变数

“与伊朗进行正常交往的唯一方式是在平等的基础上建立互信关系、相互尊重、减少对抗与侵犯。”一再表示想要与西方国家修复关系的鲁哈尼在宣誓就职当天阐明了伊朗在核问题谈判上的原则,“如果想要积极的回应,(那么西方国家)必须放弃制裁的言论,而改用尊重的言论。”

在竞选期间,鲁哈尼坚持认为伊朗应该改变当前的谈判方式,通过循序渐进的措施来重建与西方国家的信任关系。“第一步将是展现更大的透明度,以表明伊朗的核活动完全在国际框架之内。”在宣誓就职后的新闻会上,鲁哈尼再次表达了与西方国家改善关系的希望。

采取合作态度的诚意还体现在伊朗新任外交部长的人选上。获得提名的·加瓦德·扎里夫是伊朗驻联合国前大使,包括美国副总统拜登和国防部长哈格尔在内的美国官员都知道他的大名。此外,扎里夫还是2003年至2005年期间鲁哈尼作为伊朗首席核问题谈判代表时的团队成员。

正是在鲁哈尼担任伊朗首席谈判代表期间,伊朗唯一一次与英、法、德三国达成了以暂停铀浓缩活动换取放松技术进口限制的协议。

伊朗核问题谈判前代表侯赛因·穆萨维安也认为鲁哈尼当选总统为“六国与伊朗致力于新时期的合作而非对抗打开了一扇窗,为双方挽回了颜面”。

在鲁哈尼就职演讲之后,英美等西方国家都迅速给予了积极回应。美国白宫发言人迅速回应:“鲁哈尼总统的就职为国际社会迅速行动,以解决对伊朗核计划的担忧提供了一次机会。”

鲁哈尼于8月6日再次表示,他将与西方就伊朗核问题展开“严肃认真”的对话,并期待取得“实质性成果”。同时鲁哈尼还强调,美国如果展示出“友好”的态度,伊朗甚至愿意与美国进行直接对话。

但是放弃核计划显然不在鲁哈尼的日程表上。前文所提到的伊朗官员对《财经》记者说,鲁哈尼不可能放弃最高领袖的核路线图。哈梅内伊此前曾多次强调,核武器在根本意义上是违背伊斯兰教教义的,因此伊朗根本不会寻求发展核武器。伊朗所谋求的仅仅是根据《核不扩散协议》享有发展民用核能的权利以及结束国际社会对它的孤立。

英国前外交大臣杰克·斯特劳建议参与伊朗核问题谈判的西方国家更多地去感受伊朗人的心理。“伊朗人有凌驾于政治分歧之上的强烈民族认同感,并渴望获得尊重。”

然而事实是,在“9·11”事件发生后不久,时任伊朗总统哈塔米曾主动与美国接触,承诺将在美国打击“基地”组织的行动中积极合作,但伊朗得到的“回报”却是2002年与叙利亚、朝鲜等国家一起被小布什政府列入“邪恶轴心”的名单。

同时,在伊朗人看来,他们的核活动处于国际原子能机构有史以来“最严格的监控”之下,西方国家本没有理由再怀疑伊朗的核野心,但是伊朗却正在遭受着西方“最严厉的经济制裁”。

“尽管如此,鲁哈尼的上台证明伊朗内部存在着达成核协议的政治意愿”,因此马洛尼建议华盛顿准备好大幅减轻对伊朗的制裁措施,以换取伊朗在核问题上的让步。

值得期待的是美国对伊朗核计划的政策已经不再取决于以色列所划定的红线。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去年9月在联合国演讲时说,伊朗的核能力(即有能力生产浓度为20%的浓缩铀)已经跨越了需要采取军事行动的红线,但奥巴马并没有因此而改变其政策方向。

卡内基和平基金会的伊朗问题高级研究员卡利姆·萨贾德普尔认为,美国没有明说的立场是:伊朗可以开展包含铀浓缩在内的核活动,但是不能触碰开发核武器的红线。

这一立场与伊朗所希望达成的目标已经非常接近,不过困难在于,依据美国目前的政治气氛,在双方没有达成有意义的妥协之前,美国的制裁难以缓和,而双方对“有意义的妥协”的定义差别很大。

就在鲁哈尼宣誓就职的三天前,美国众议院通过提案,旨在进一步遏制伊朗的石油出口。

此外,哈梅内伊依然掌控着革命卫队、“巴斯基”民兵组织、宪法监督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国会、情报部以及宗教基金会等国内的强力部门和机构。在哈梅内伊看来,妥协就是示弱、就会招致更多制裁,因此鲁哈尼与西方达成协议的权力空间必然受到质疑,萨贾德普尔分析称。

伊核协议范文6

表决结束后,李保东大使介绍了中国的立场。他表示,安理会刚刚表决通过了伊朗核问题新决议,既反映了国际社会对伊朗核问题的关切,也表达了各方对尽早通过外交谈判和平解决伊朗核问题的期望。中国呼吁国际社会所有成员全面、认真履行决议。

李保东说,中国始终认为,安理会围绕伊朗核问题采取的行动必须立足于以下三个原则:第一,应有利于维护国际核不扩散体系。作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缔约国,伊朗应严格履行条约规定的义务。同时,条约赋予伊朗的和平利用核能权利应得到充分尊重和保障。第二,应有利于维护中东、特别是海湾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第三,应有利于维护当前世界经济复苏的势头,不能影响伊朗人民的正常生活和各国与伊朗的正常经贸往来。安理会的行动应适度、渐进、指向明确并与伊方在核领域实际的做法相称,应有助于推动解决伊朗核问题的外交努力。

李保东表示,中国以认真和建设性态度参加了决议草案的磋商,积极推动决议草案全面反映上述原则。中国始终认为制裁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伊朗核问题,伊朗核问题的全面最终妥善解决,必须回到对话和谈判的轨道上来。安理会通过伊朗核问题新决议并不等于关闭外交努力的大门。新决议的目的是促伊朗重返谈判,激活新一轮外交努力。李保东并强调,安理会保持团结对全面、长期、妥善解决伊朗核问题至关重要,强行推动表决的做法无助于这一团结。

李保东强调,长期以来,中国一直积极致力于通过外交谈判和平解决伊朗核问题,并为此做出了不懈努力。中国政府重视并欢迎巴西、土耳其与伊朗就德黑兰研究堆燃料交换问题达成三方协议。希望有关各方充分利用这一协议带来的积极势头,全力推进通过对话和谈判和平解决伊朗核问题。

李保东表示,在安理会通过伊朗核问题新决议的同时,六国外长发表共同声明,重申致力于通过外交谈判解决伊朗核问题的承诺,并表示将加大外交努力,积极推动复谈。中国一直本着高度负责的态度积极参与国际社会解决伊朗核问题的外交努力,在六国以及安理会围绕决议草案进行讨论和磋商期间,中方一直与包括巴西、土耳其、伊朗以及许多阿拉伯国家保持着密切沟通,进行了良好的合作。中国将与各国一道,共同努力,为通过外交方式和平解决伊朗核问题继续作出自己的贡献。

各方积极评价中国坚持原则、主持正义,高度赞赏中国为维护国际防扩散体系、维护海湾地区和平与稳定、维护国际贸易正常往来所发挥的建设性作用和影响,并为推动安理会在伊朗核问题上采取公正、客观、平衡行动做出了积极努力。

当天,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秦刚就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关于伊朗核问题新决议答记者问表示,中国处理伊朗核问题的出发点是维护国际核不扩散体系的有效性和中东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我们支持“双轨”战略。安理会关于伊核问题的新决议和六国外长声明包含了国际社会对伊核问题的关切和尽早通过外交谈判解决伊核问题的普遍期待。

中方始终认为,通过对话、谈判等外交手段,找到能够满足各方关切的方案,是解决伊核问题的正确途径。安理会通过决议并不意味着关闭了外交努力的大门。国际社会应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大对外交轨道的重视与投入,争取早日找到全面、长期、妥善解决伊核问题的办法。

伊核协议范文7

6月5日,印度尼西亚总统苏西洛在雅加达否认东帝汶总理阿尔卡蒂里有关亲印尼军人与近期发生在东帝汶的骚乱有牵连的说法。他强调,印尼是东帝汶的友好邻邦,印尼政府愿意向东帝汶政府提供人道主义援助。

东帝汶此次动乱源于军方的一次遣散决定。今年3月,军方决定遣散近600名士兵,引发被遣散士兵的强烈不满,他们指责遭到歧视,要求政府出面调查。4月,双方冲突演变成骚乱,并导致五人死亡。此后,被遣散士兵逃入山林,并威胁发动游击战。进入5月,局势持续恶化,23日,东帝汶国民军总部附近发生大规模骚乱。东帝汶政府向国际社会求救。联合国秘书长安南5月25日决定向东帝汶派出特使。澳大利亚、葡萄牙、新西兰和马来西亚先后派出部队协助东帝汶恢复社会秩序。

截至6月7日,东帝汶安全局势已趋于平缓。5日,东帝汶议会还召开会议,讨论如何化解当前国家出现的危机,并正式授权古斯芒总统(见图,右)独自全权掌控军队30天。这是自首都帝力5月发生骚乱以来,东帝汶议会首次召开会议。可是,87名议员中只有50人出席会议,另外37人据称是因为担心安全问题而没有出席。

伊朗核问题:伊朗“刚柔相济”,美国“以退为进”

伊朗总统艾哈迈迪内贾德6月3日在与联合国秘书长安南通电话时表示,伊朗已经做好与有关方面进行无任何先决条件的关于核问题谈判的准备,伊朗支持联合国秘书长在解决核问题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内贾德的表态显然与中、美、俄、英、法、德六国外长6月1日达成的“在伊朗暂停铀浓缩活动的前提下,向伊朗提供一项具有吸引力的方案作为欧盟与伊朗恢复谈判的基础,同时推迟联合国安理会就伊朗核问题采取行动”的共识有关。此前5月31日,美国做出了“相当”的妥协,提出有条件(即开谈之前伊朗要首先中止铀浓缩活动)加入欧盟同伊朗的核问题谈判,从而“迈出非常重要的一步”(俄罗斯总统普京语)。但有专家认为,美国是以退为进,一方面可向世界展示美国的通权达变与伊朗的冥顽不化;另一方面则以此来扫除国际社会反对制裁伊朗的呼声。“球”现在踢到了伊朗一边。伊朗的反应如何呢?除了内贾德对安南所展现的“柔”之外,伊朗仍然“刚性十足”――伊朗首席核谈判代表阿里・拉里贾尼6月2日表示,欧洲应当放弃这种“不合逻辑”的条件,重新回到“谈判与合作”的轨道上来;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4日在纪念伊朗已故最高领袖霍梅尼去世17周年的讲话中说,如果美国在伊朗核问题上采取错误的举措,“毫无疑问,本地区的能源运输将陷于危险境地”。

拉姆斯菲尔德首次访问越南

6月4日,美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对越南进行访问。这是拉氏出任防长以来首次访问越南,也是美越两国11年前恢复外交关系以来,继前防长科恩2000年访越之后第二位出访河内的美国防长。拉氏是在参加新加坡举行的亚太地区性安全合作会议后访问越南的。他说,此行的目的是逐渐改善美国和越南的关系,但美国媒体直截了当地指出,他此行的目的是要“增进与这个前战争敌对方的军事联系”,围堵中国。

日本自卫队:增设“总参谋部”和“总装备部”

日本自卫队(日本自民党去年虽将“自卫军”写进新宪法草案,但该草案至今并未获得国会通过)越来越像“名副其实”的军队了!据日本《读卖新闻》报道,日本参议院5月24日正式通过《防卫厅设置法修正案》。该《修正案》对日本自卫队现行机构进行全面调整,增设装备本部是其中的重要内容。装备本部将负责日本自卫队军事装备的研发、调配和管理等一系列工作,类似于中国等国家军队的“总装备部”。它的设立不仅能减少军事装备采购的中间环节,有效节省成本,而且装备的列装速度和针对性都能得到大幅提升。装备本部与今年3月成立的参谋本部(被媒体称为自卫队的“总参谋部”)一起成为防卫厅下属的一级机构。军事专家指出,“总参谋部”和“总装备部”相继成立,对提升自卫队战斗力有着非常实际的军事价值,为自卫队今后“名正言顺”地改为“军队”埋下伏笔。

驻日美军重新部署,意在中国

5月30日,日本通过“驻日美军调整执行计划”,此举标志着“驻日美军调整最终协议”进入实施阶段,驻西太平洋美军50年来最大规模的重新部署行动拉开帷幕。根据协议,驻冲绳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将在2014年年底前,把目前约2万人中的8000人迁往关岛;美军在冲绳县的普天间机场将移至该县名护市施瓦布军营沿岸。尽管美国西太平洋地区海军指挥官查理斯・雷蒂格少将称,这次重新部署不针对任何具体威胁,只是进一步加强美在全球的反恐能力。但军事专家认为,由于关岛是美军阻遏中国海军发展远洋作战能力的最佳据点,此次驻日美军调整与美军不断加强关岛军事实力的努力是一致的。美2003年开始扩建关岛军用机场;2005年前将三艘携带最新型“战斧”巡航导弹的核攻击潜艇驻防于此;美11艘航母中的六艘将常驻太平洋,60%的核潜艇也将移到这里。可见,美军就是要在2014年前后完成对太平洋兵力的重新部署,以重兵围堵中国海军进入太平洋。

黑山、塞尔维亚――欧洲又两个国家诞生

黑山共和国议会6月3日举行特别会议,通过投票表决,确认5月21日黑山就独立问题举行的全民公决结果,正式宣布黑山独立。这标志着“塞尔维亚和黑山”国家共同体正式解体。黑山独立宣言确认,将尽快加入欧盟定为首要战略目标,并决定加入北约安全框架和世界贸易组织。黑山共和国总统武亚诺维奇、总理久卡诺维奇、塞黑总统马罗维奇、欧洲议会代表以及黑山政府官员等出席了特别会议。但支持与塞尔维亚保持联合的议员抵制了会议。塞尔维亚共和国也没有派代表参加黑山独立仪式。5日,塞尔维亚共和国议会通过决议称,塞尔维亚共和国从即日起正式继承原塞尔维亚和黑山国家共同体的国际法主体地位,成为一个国家。

阿巴斯:不接受建国政治协议,全民公投

6月5日是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为执政的巴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设定的最后时限,若哈马斯不能够在这段时间内接受有关在被占领土建国的政治协议,阿巴斯将把这一协议付诸全民公投。阿巴斯手里的这份建国政治协议是由被以色列关押的巴各政治派别领导人5月11日在以色列监狱中签署的。该协议主旨是呼吁以1967年中东战争前的停火线为边界,建立一个与以色列并存的巴勒斯坦国。阿巴斯5月25日表示,如果各派无法在10天内弥合政见分歧,他将决定就这份协议举行全民公投。巴自治政府总理、哈马斯领导人哈尼亚6月4日发表讲话称,协议不具有广泛性,而举行全民公决则不符合巴勒斯坦基本法。就在巴勒斯坦两派为“狱中协议”纠缠之际,以色列总理奥尔默特6月4日却对该协议不以为然。他强调,以政府无法接受该协议,因为“它并未为巴以和谈设置任何谈判基础”。但他同时强调,他已经准备好和阿巴斯会面。

美军兵棋推演:

与三国作战,独霸油资源

伊核协议范文8

内贾德将于2013年8月初离任,达成撤销经济制裁和军事威胁的协议将确保其风光卸任。的确,与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新一轮对话计划于12月中旬在德黑兰举行。然而,内贾德可能会再一次因缺乏足够的国内影响力和国际信任而不能达成协议。他的支持者也没有就如何处理与西方的紧张关系形成共识,尽管国会议员、总统和最高领导人哈梅内伊将不得不在任何协议上签字。

自1979年成立以来,伊斯兰共和国政治内讧不断。内贾德执政的两届任期是最动荡的时期之一。伊朗政府立法和司法机构中,以来自声名显赫的阿亚图拉家族的议会发言人阿里·拉里贾尼和首席法官萨迪克·拉里贾尼兄弟俩为首的反对人士,为了报复,破坏了内贾德与国际原子能机构的谈判。他们还以腐败和反抗哈梅内伊的指控,囚禁了数名内贾德的助手。伊斯兰革命卫队为了扩展自身的权限,试图牺牲总统和立法机构的权力。但是政治军事化已经受到伊朗政体的攻击。

内贾德可能不是一个能力不足的元首,因为他安然度过了每一场内部斗争。眼下,诸如发言人拉里贾尼和德黑兰宗教领袖贾纳提等最严厉的总统批评者,都警告人们不要与总统对抗。实际上,前总统拉夫桑贾尼的儿子和女儿因煽动谋反的指控,现在都被关在德黑兰的埃温监狱,但他也暂时把自身与内贾德的对立放到一边,支持与美国进行直接谈判,并恢复与美国之间的关系。

伊朗公众在国家的核计划问题上显得意见不一。马里兰大学最近在伊朗开展了一项民意调查,受访对象共1110人,误差幅度为3%,结果显示85%的人支持民用核计划,只有38%的人同时也支持军用核计划。过去的几年中,这些数据一直保持得相当平稳,虽然严厉的经济制裁极大地降低了伊朗人的生活水平。伊朗官方新闻机构7月的调查也表明,超过60%的伊朗人接受用停止铀浓缩来换取撤销制裁和伊朗重新加入国际社会的做法。同样重要的是,不到五分之一的调查对象倾向与美国进行军事对抗。

不足为奇,随着经济制裁范围不断扩大、力度不断增强并且带来十分痛苦的后果,伊朗人民越来越急迫希望,通过外交手段化解伊朗与美国及整个西方之间的紧张局势。伊朗人正感受着这些制裁带来的所有冲击:过去的12个月中通货膨胀率平均值为24.9%,最近攀升至32%;包括面包、牛奶、蔬菜、肉类和食用油在内的主要食品的价格涨幅从18%到146%不等;住宅和水的价格分别都涨了20%;甚至基本药物都供应不足。飙升的开支使得绝望的居民和愤怒的商人10月走上街头进行抗议。

伊朗的政客不仅必须应对普通民众不断增强的不满情绪,他们还日益承受巨大的压力去寻找资源用以解决不断增多的问题。8月以来,由于原油和天然气出口跌至历史新低,限制了外国硬通货币流入,伊朗货币里亚尔相对于美元已经贬值了90%。11月,议会预算委员会预计赤字将达740万亿里亚尔,相当于600多亿美元,或国家预算的45%。因此,伊朗根本负担不起大规模的军事对峙。

1980年代伊朗经历了萨达姆·侯赛因时期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化学武器的袭击,此后,从上一任国王开始,伊朗重新启动了核计划。伊朗的领导人意识到,核能可以给他们的国家提供免于外国威胁的绝对安全。同样的,拥有核武器能让国家跻身强国之列。伊朗领导人谈论他们重塑世界秩序的渴望,期盼他们的国家回到国际领先地位。这会为伊朗与美国及其他世界大国的互动带来更多优势。然而,德黑兰的决策者没有仓促地拥抱核力量——他们正以波斯人特有的谨慎缓缓向前移动。在伊朗的安全、声誉及影响问题上,大多数伊朗人珍惜他们国家悠久的、受人尊重且早于西方社会几个世纪的历史和文明。

西方制裁和威胁从未威慑住德黑兰,它声称它的核技术仅用于《核不扩散条约》准许的和平目的。因此,可能是公众倾向于妥协的态度增强,说服了伊朗领导人承认在过去的核能进展方面误导了国际原子能机构,减缓浓缩速度,开始把高浓缩铀转变成不适宜用于武器的粉末状。

没错,美国可以继续与伊朗进行网络攻击、暗杀和经济战,甚至轰炸伊朗的核设施。但是,现在伊朗政府拥有技术和重建核计划的工业能力。阿亚图拉家族诚然会消除他们对世界造成的军事威胁,这肯定依然会是一个选项。然而,厌倦战争的美国人不会同意与伊朗进行一场大规模交火,欧洲人也不会,因为美国、欧盟和伊朗政府深知此事。所以,至少现在,美国坚持用谈判和制裁的方式。

伊核协议范文9

考验之一:伊朗核问题的不确定音符

对于当今的美国来说,没有一个外交问题比伊朗核问题更引人关注了。这是两党的共识。布什政府明确地把伊朗看作是对美国提出了最严重挑战的国家。奥巴马政府没有这样说,但实际上也这样认为。伊朗从来都表示,伊朗不寻求拥有核武器,哈梅内伊也曾发表过反对核武器的言论,认为它“不符合”伊斯兰教义,但核开发的权利不能被剥夺;而美国和以色列则坚信,伊朗核开发的目的就是要拥有核武器,一旦伊朗拥有了核武器,中东地区的核竞赛就不可避免,国际核不扩散体制就将崩溃,那是美国的梦魇,因此历届美国政府都用“大棒+胡萝卜”的两手政策逼迫伊朗停止核开发。而伊朗则认为,指控伊朗的核计划仅仅是西方、尤其美国试图在伊朗搞政权更迭的借口。甚至国际原子能机构前总干事巴拉迪都有这种怀疑。

数年来,联合国安理会一再通过了制裁伊朗的决议,但这些决议对伊朗都没有伤筋动骨。去年12月31日,奥巴马总统签署了一项法令,该法令称,如果国际企业同伊朗进行贸易,就将禁止其与美国进行贸易。受到这项法令的威胁,一些欧洲国家纷纷终止了与伊朗的石油贸易。这项法律触到了伊朗的软肋:因为伊朗的石油出口占到了它外汇收入的80%, 国家预算的50%。新的禁运实施以来,伊朗已经感受到了制裁的结果,货币里亚尔发生了大幅度的贬值。

伊朗核问题对现任奥巴马政府的威胁和挑战有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制裁是否能发挥作用,将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从现在情况来看,制裁已经起到了一定作用,伊朗的石油生产降到了十年来的最低点。但制裁的效果是要打折扣的,由于伊朗还是印度、中国等的主要石油供给国,这些国家不是美国的盟国,他们有自己的利益,希望维持与伊朗正常的经贸关系。再则,制裁导致的经济形势恶化可能产生相反的效果:它可能使伊朗人民对现政权的政策不满,要求现政权改变政策,这是美国所希望的结果,也是制裁的本意;但外部的压力也可能激起伊朗人民的民族主义情绪,愈加反对美国和欧盟。从最近的伊朗议会选举看,似乎后一种效果更加明显,选举的高投票率显示了伊朗社会有很强的凝聚力,以最高领袖哈梅内伊为代表的强硬保守派获得了超过七成的选票,这预示着伊朗在核问题上的态度会更加强硬。

第二,如何应对美国国内要对伊朗动武的压力?共和党总统主要参选人在对伊朗动武问题上调子很高,指责奥巴马“太软弱”,竭力要证明奥巴马的伊朗政策已经失败,这里当然有为选举造势、给对方制造困难的意思,而且共和党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因为反正做决定的、负责任的是总统,而不是他们。奥巴马在吞吞吐吐了一段时间后,在3月6日的记者招待会上,高调批评共和党人的战争言论是“极不负责任的”,称“战争绝非儿戏”。但共和党也不会那么容易服软,在接下来的大选中他们还会在伊核问题上制造压力。

第三,以色列是否会不顾一切对伊朗动武?3月上旬,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访问华盛顿,他在与奥巴马的会晤中用异常强硬的语言向美国施压:我们等待着联合国安理会的决议发挥作用,可是没有;我们等待着制裁发挥作用,可是也没有;“如果你们不阻止伊朗拥有军事核能力,我们就自己去阻止”,并强硬表示,以色列要拥有决策的自。所以,美国能不能看住以色列,不让它单独对伊朗动武是一个问题。而一旦打起来,美国又不能袖手旁观。由于历史上希特勒曾对犹太人进行“大屠杀”,所以确保以色列的安全在美国是具有政治正确性的事情,是美国一种义不容辞的义务。这种感觉在国会中尤其强烈。而与伊朗战争的不确定性,也可能给伊朗、以色列和美国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伊朗核问题相关六国(分别指中国、法国、德国、俄罗斯、英国和美国)与伊朗的谈判即将重启。各方都在关注着,看它能否取得一些进展。

考验之二:伤透脑筋的巴―阿形势

去年以来,美国与巴基斯坦的关系麻烦不断。2011年5月2日,美国击毙了本・拉登。从军事意义上说,这是一场完胜,但其政治后果同样严重。袭击激怒了巴基斯坦全国,巴基斯坦人的普遍感觉是,这是对巴的肆意侵犯!巴国内反美情绪普遍高涨。11月26日,数架北约武装直升机对巴基斯坦的两个军事哨所进行袭击,炸死24名巴基斯坦军人,包括两名军官。这是十年反恐战争中最严重的一起“误炸”事件,使2011年以来一直紧张的美巴关系真正跌入谷底,至今仍未缓解。

美国和阿富汗的关系同样让奥巴马政府伤透脑筋。近几个月来接连发生了美军士兵侮辱士兵尸体、烧毁《古兰经》和其他宗教经典,特别是3月11日一名美国士兵射杀熟睡中的16名阿富汗村民的事件,使得新的抗议浪潮席卷阿富汗全国,阿富汗政府和人民要求美军交出3.11事件凶手、并对其进行公审的呼声有增无减。事件发生后,奥巴马总统、帕内塔国防部长等虽然一再道歉,一再表示要进行彻查,将肇事者绳之以法,但在过去的屡次事件中,除了一名美国军人因杀害无辜的阿富汗人而受到惩罚外,还没有别的美国士兵受到严厉处置。由于驻阿美军享有豁免权,不受阿富汗法律管辖,目前这名肇事士兵已被转移到了美国境内。3.11事件的发生再次证实,美国与其所宣称的“美军在阿富汗的主要目的是保护阿富汗平民”完全背道而驰。

巴―阿形势对奥巴马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挑战。

第一,对奥巴马撤军计划的挑战。去年击毙本・拉登后,奥巴马宣布了从阿富汗撤军的计划,从去年7月1日起美军已经开始撤出,把维持地区安全的责任部分交给阿富汗安全部队,到2014年底完成撤军。由于3.11射杀事件,美国国内关于撤军计划的争议再起。共和党总统竞选人桑托罗姆敦促加快撤军。但是,如果美军提前撤出,阿富汗政府的安全部队和警察显然没有准备好负起维持全国治安的责任。当然,美国更不可能重新加大在阿富汗的投入,延迟撤军。不但美国的财政状况不允许,而且60%的美国人也持反对态度。况且,美军呆得越久,阿富汗人民的反美情绪就越强烈,结果会适得其反。

第二,一个令全世界瞩目的问题是,在美军撤出之后阿富汗能否维持勉强过得去的稳定,就像现在的伊拉克那样,虽然袭击和路边爆炸事件还时不时发生,但总的来说安全局势还过得去。影响阿富汗安全局势的还有一个重要角色是。有一点奥巴马政府从一开始就很清楚:美军非但不能消灭,就连打败它也不容易。因为组成的普什图族人占了阿富汗人口的40%多,他们扛起枪是,放下枪就是普通老百姓。所以奥巴马、希拉里・克林顿从一开始就说,要把为信仰而战的与因为贫穷而战的人区分开来,要把中的温和派吸引到民族和解进程中来,也就是“招安”。驻阿美军已经在卡塔尔与进行接触。但3.11杀害事件发生后,明确表示中断与美军的接触。

许多美国人认为,的问题还涉及美国与巴基斯坦的关系问题。美国与巴基斯坦在阿富汗的战略目标是不同的:美国要的是一个独立、稳定的阿富汗,可以参加民族和解进程,但不能卷土重来;巴基斯坦要的是一个处于巴基斯坦影响之下的由掌权且虚弱的阿富汗。不管那些美国学者的看法是否正确,将来是以何种形式参与阿富汗政治进程,对于美巴双方,都是严峻考验。

第三,对未来的美―阿关系的影响。此次杀害事件激怒了阿富汗人民,扬言要对“美国”进行报复,阿富汗人民要求卡尔扎伊政府拒绝与美国签订允许美国顾问、也许还有特种部队在2014年后继续留下来的协议。目前,卡尔扎伊政府已明确要求美军从阿富汗农村撤出,回到美国的军事基地去;并要求多国部队提前一年、即在2013年就把防务责任移交给阿富汗安全部队,但遭到美方的拒绝。

考验之三:牵扯人心的叙利亚问题

西亚北非局势的动荡已经一年多了,有的国家如突尼斯消停了些,但在许多国家,尤其是利比亚,尘埃仍没有落定。

中东的形势已经提出了三方面的挑战。第一, 随着穆巴拉克的去职,美国在中东最忠诚的盟友一去不复返了。第二,确保以色列的安全变得更加困难。以色列与埃及、叙利亚、土耳其的关系都恶化了。第三,随着温和伊斯兰势力的崛起,中东的地缘政治版图可能重新绘制。一种比较开放、比较宽容因而更加适合现代世界的政治化的伊斯兰教似乎正在形成,这势必给西亚北非的地缘政治带来改变,美国必须与这种变化打交道。

眼下的一个棘手问题是叙利亚。美国担心的是中东地区出现什叶派轴心主导该地区的地缘政治。伊朗是什叶派政权,伊拉克总理马利基是什叶派,叙利亚是什叶派政权。从2000年7月巴沙尔・阿萨德执政以来,叙利亚与美欧关系长期紧张,而与同美欧及以色列交恶的伊朗和一些政治派别关系密切。实际上叙利亚是伊朗在阿拉伯世界的惟一盟友。最近在白宫内外经常会听到一种论调:如果巴沙尔政权,伊朗向真主党和哈马斯运送武器的渠道就将受到重创,伊朗的影响力因此也将大大削弱。美国试图通过联合国安理会决议逼迫现总统巴沙尔下台,实现政权更迭,但没有成功;60多个国家参加的“叙利亚之友”国际会议暴露了各国之间的分歧,没有取得什么实质性的成果。最近联合国和阿盟特使、前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赴叙利亚调停也因双方均不妥协无果而终。

奥巴马政府虽然谴责巴沙尔政权,但也明确表示,不会采取单边军事行动支持处于困境的叙利亚反对派,因为这样的行动比去年利比亚内战期间北约的空袭行动“复杂得多”。国防部长帕内塔和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邓普西都表示,叙利亚的一切情况都比利比亚复杂数倍。美国只会作为联盟的一部分参与行动,但这个联盟目前似乎还不可能成立。由于美国在叙利亚问题上的无所作为,奥巴马政府面对了许多来自共和党的批评,指责奥巴马政府过于软弱。共和党参议员麦凯恩和格拉厄姆提出向叙利亚反对派提供武器,他们认为,与利比亚的情况不同,等待联合国制订打击叙利亚的决议毫无意义,因为俄罗斯和中国反对;对叙利亚实施制裁也“无济于事”;美国应当领导一支国际力量,通过空袭叙政府军保护重要的人口中心,强行开辟一条“人道主义走廊”。他们强调,只有美国有领导空袭的能力。对于共和党人的战争高调,奥巴马予以了反击。由于今年是大选年,估计共和党仍然会利用这个问题在大选中制造舆论。

考验之四:朝核进展靠得住吗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