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家长鼓励孩子的话集锦9篇

时间:2022-08-08 13:14:56

家长鼓励孩子的话

家长鼓励孩子的话范文1

刚接班的时候,有位家长告诉我:“老师,我那孩子不会说话,请你帮忙多费点心。”说这话时,家长满含期待地望着我。我吃了一惊,以为他的孩子真的不会说话。我很在意这事,时时留心他的孩子。孩子名叫__,一双惊恐的眼睛,时时怯懦地躲闪着。班里的活动,她从不主动参加。上课提问时,也很少举手回答。观察之后,我下决心改变她--因为,我发现,她不是不会说,也不是不会做,而是在害怕,对自己没信心。

我利用课余时间找孩子谈话,鼓励她大胆回答问题,并有意识地为她提供机会。一次思品课,我提了一个对一年级孩子来说挺有难度的问题:如果父母都不在家时,你一个人该怎么办呢?在我的再三眼神鼓励和动作暗示之后,她犹犹豫豫地举起了手,声音又轻又低:“老师,我……我会把门锁……锁好……不爬窗子……等他们回来……” 一个六岁的孩子居然有如此的安全意识,看来,我平时的安全教育还是挺有成效的嘛。我欣喜过望,同学们也楞了。机会不容错过,我在班上表扬她说:“你看人家__多能干啊,懂得保护好自己,比原先进步多了,我们都要向她学习!” 她笑了,笑得天真而又舒心。从那以后,她举手的次数明显地多了起来。

除了锻炼她回答问题的胆量,我还有意识地培养她的“说话”能力。一次,思品课上有一个说话训练的内容是问路:兰兰要到荔枝公园去,但不知路该怎样走,她该如何向老爷爷问路?思考之后,菁菁举起了手,但又担心自己说不好。我说:“万事开头难,这次说不好还有下次。再说,还有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呢,老师相信你。”我让大方的__同学与她配合,模仿文中的主人公以对话形式进行表演,她们表演得很成功很出色,没有一点难为遮掩的痕迹。

有了第一次,不愁第二次,__--这个令家长和老师都发愁的同学,奇迹般的发生了变化,变得积极了,主动了,可爱极了。我想,不要小瞧一句普通的话语,它有时能影响孩子的一生甚至改变孩子的一切。鼓励的话有着神奇的力量,它能使“哑巴”一样的孩子最终开口说话。

还有一次,新学期开学后的一天,我发现班里的纪律比较松散,分析原因,主要是因为有的组长已起不到带头作用。为了既能改选出的新组长,又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我想了个两全其美的办法:通过竞争,从全体同学中选出4名同学当组长。

宣传鼓动之后,学生们纷纷登台“演讲”。很快,3名组长尘埃落定。忽然,一位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我也想当组长……”我定睛一看,原来是班最捣蛋的__同学。班里有些同学已“嗤嗤”地笑起来,经常任性,有点不讲道理的他也想当组长?“他能胜任吗?”我质问自己。可我实在没有理由拒绝一个同学进步的正当要求。我望着他,他也望着我,学生的眼神告诉我:“我能行,老师,相信我吧!”我点了点头说:“老师相信你,你能做好的,是吧?”

说来也怪,从那以后,这个同学像变了个人似的,回答问题积极,工作认真负责,性格也变得开朗活泼起来,开始学会谦让与宽容了。看着学生的变化,我想:是一种什么力量让他脱胎换骨呢?这就是相信,这就是鼓励。

家长鼓励孩子的话范文2

看他的童话长大的我们都已经长大成人,“郑渊洁叔叔”还在写童话,他一个人把这样一本薄薄的小书经营了20年。

十年前,他断绝了与媒体及作家圈的往来,居于远离喧闹的地方,让儿子弃校归家,自己教育。儿子初长成,他也开始在媒体活跃。

记者面前的郑渊洁,活像个大孩子,在提起自己的两个宝贝时,更是陶醉得没边儿了,愈发忘形起来。据他透露:他一直管儿子叫“哥”,因为儿子亚旗1983年出生,比《童话大王》大两岁,所以他这个“童话大王”就要认“小”。

别看老郑对俩小郑爱得没心没肺似的,但他对生活有独特的判断力,是他通过自身思考得来的思想,思考这个世界、这个社会、还有传统教育观念的不合理。他对子女最著名的论调,就是“孩子永远是对的”,“鼓励可以把白痴变成天才”,“要把孩子往死里夸”。

众所周知,郑亚旗在小学毕业之后,郑渊洁就没让他再去学校,而是自编400余万字的教材,在家自已教。他对儿子的鼓励遍布其人生各个领哉,所谓“广种播收”,“总会有长处被激发出来吧”。

现在,郑渊洁和儿子变为合作伙伴,在儿子的撺掇下,郑氏童话在今年出了漫画版、《皮皮鲁》画报,儿子是主编,他是总撰稿。并将从7月起,让《童话大王》变为半月刊,上半月为文字版,下半月为漫画版。

记者:听你儿子说,你好象有鼓励人的“爱好”。

郑渊洁:这源于我自己的亲身体验。我第一次作文被老师表扬,是在小学二年级,从那时开始我就有一个错觉,以为全世界我写的东西最好。大量实践证明:忠言其实都是悦耳的,鼓励就是顶级的忠言。而儿子目前看来“长势喜人”,他是北京一家媒体的网络总监,一点也不比上过大学的孩子差。

记者:你反对现行的教育制度?

郑渊洁:不,正相反,在对女儿亚飞的教育过程中,我从未有过也让她辍学回家的打算--亚飞今年5岁,对考试有种狂热,我会让她一直读下去,按照她自己的说法,要读到博士。我计划以亚飞每天的学校经历为素材,写一部日记体文学著作,全面记录、分析我国学校教育的“长处”。

记者:你总能保持一颗童心,是受孩子的影响?

郑渊洁:又正相反,儿女的童心是我的功劳,遗传的功劳。我的心理年龄现在只有6岁,所以为人处事很幼稚。而且我的年龄好像在倒着走,去年我的心理年龄是7岁。

家长鼓励孩子的话范文3

现在有很多家长都在感叹小孩难教,其实如果家长们仔细观察和思考的话,就会发现问题大多出在我们成人身上,而不是小孩子身上。下面转一位教师的经验,我们共同学习一下

1. 蹲下去

这不仅指身体上的蹲下去,而是指心态上的蹲下去。有时候你提的很好的建议小孩不接受,一般的家长就会大发雷霆。其实,你应该考虑一下你的建议对于小孩来说是否合适。不妨换一个角度,从小孩的角度去想一想。一般的母亲都喜欢逛商场,但小孩子不一定喜欢,为什么?你蹲下去看一看,你就会发现:你看到的是琳琅满目的商品,他(她)看到的是琳琅满目的腿。你如果埋怨他(她)不听话,你有道理吗?所以,在小孩不听话的时候,最好换一个角度去想,这样,教育的效果可能会更好一点!

2. 走过去

小孩为什么不愿与大人们交流,不仅仅是什么代沟的问题,更主要的是我们这些成人总是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出现,不愿做他们做朋友。试想你整天摆出一幅长者的脸孔,以一种教训的口气,不停的抱怨,不停的责备。他怎么会听你的话呢?我开家长会的第一句话就是:请大家关上手机,认真的听两个小时;如果你连两个小时都坚持不下来,你有什么资格来责备你的小孩,要知道他(她)每天在教室里要坐上八九个小时,不说学习,光只是坐都不好受,可是我们有哪位家长能体会小孩的苦处呢?

我与自己的小孩是最好的朋友。我从不责备他,当然有问题的时候,我只是帮他分析产生的原因。所以我与小孩的关系很好,他也很乐意向我讲一些他的趣事或苦恼,和我探讨一些他这个年龄不懂的问题。这样做当然不够。我一星期,不管工作多忙,总是要抽出一两个晚上的时间与他一起活动活动。比如,打球,散步,读书,看电视什么的。所以要想小孩与你交流,作为家长,必须学会与他成为朋友。

3. 放开手

现在的小孩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生活自理能力差是不争的事实。怎么造成的呢?还不是我们大人们的原因。在家里,你什么事都给他代劳了,他用什么来锻练自已的能力?而我们往往却给自己找一个借口:只要你学习搞好了,其他事不用你操心。这里,我们恰恰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问题:生活的能力与学习能力的相通性,或者说相互促进性。一个自理能力强的人,就是一个做事有条理的人,也是一个思维有特点的人。这些素质表现在学习中,其潜力是无法想象的。所以我奉劝家长们尽量放开手去,让小孩自己完成他自己的事。这样对小孩是有百益而无一害的。

4. 多鼓励

一个人的健康成长总是离不开鼓励的。我想这一点家长们都知道。关键是如何鼓励,以什么方式鼓励,在什么时候鼓励。这些家长们未必都十分清楚。这里有几个误区:第一,一味地强调物质鼓励。小孩考好了,他提什么要求都可以,考差了可能什么也得不到了。第二,不适当的鼓励。有些家长机械地认为,提倡鼓励就是不管小孩做得怎么样,都是一样的鼓励。到最后,可能你的鼓励对你自己而言都没有什么公吸引力。第三,从来不鼓励。认为严厉可以让小孩更好的成长。

5. 给自由

一般地说,自由的空间更有利于个性特长的发挥。戴着镣铐跳舞对小孩来说未免太过于严格了。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小孩,由于生理心理年龄的逐步成熟,他的自我意识也在不断增强,他需要有更多的私人空间(尤其是13-18岁的中学生)、更多的个人自主权。因此,家长除了不能一一代劳他的日常事务之外,更要学会尊重他的自我空间,给他一定的自由选择、自由安排的时间和权力。我们经常看到有些家长偷听小孩的电话,盘问与小孩交往同学的情况,控制他学习的时间和学习内容,(比如晚上小孩学习时时不时地过去看他做什么)等等。这些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小孩隐私的干涉、是对他的不尊重,效果往往会适得其反。如果严重的话,可能会伤害小孩的自尊,引起他的逆反心理。到这时,再来挽救恐怕就很麻烦了。

家长鼓励孩子的话范文4

别用成人标准要求孩子

“大班和一年级孩子的专注力时间相对比较短,是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的发育特点。在这个时期,每个孩子的发育情况不同,所以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和发育阶段,但是要及时关注、引导和改善孩子,让他们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西电附小年级组长邵文亮分析。

专家表示,成年人和孩子专注力的时间长短不一样,我们不能用成年人的标准去衡量和要求孩子。一般情况下,大多数幼儿园大班孩子的专注力时长在15―20分钟,期间还有丰富的教学形式以支撑孩子的注意力。小学一年级学生的专注力时长为20―25分钟。而成人可以超过30分钟专注在某项工作上。

家长的“心理暗示”是双刃剑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也要注意自己的行为习惯。不要见人就说,类似我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或者孩子反应慢、学习慢这类的话。”邵文亮老师补充说,在心理学上这种行为叫做“心理暗示”。这种做法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而且会强化孩子的一些行为。

与其这样,家长不如换个角度鼓励孩子,让孩子从生活和行为习惯方面培养信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家里,家长要对孩子提出阶段性的要求,不要拿孩子和别的孩子做横向比较,经常和孩子本人做纵向比较。家长可以很具体地表扬孩子“今天进步不小,昨天专心做这件事持续了4分钟,今天到了6分钟。非常棒!”将反问句变成鼓励的话。例如“你怎么又在玩!”、“给你说了多少遍写作业要集中精神,你到底听进去没有?”等这类的反问句变成鼓励的话。此外,在家还可以和孩子做一些注意力训练的小游戏。

专注力是被“保护”出来的

“很多家长都在无意识中,干扰了孩子专注力的培养。宝宝的专注力不是被培养出来的,是被保护出来的。因此,在孩子专心做一件事情的时候,要么在孩子还没有开始的时候告知孩子,或者等孩子做完之后再说,最好不要在中途打断孩子。”多年从事幼教工作的王园长表示。

王园长建议家长,一旦发现孩子有专心的表现,更应加以鼓励和称赞。对于年龄小的幼儿,可从说一则故事开始,不断地增加数量来加以训练。至于年龄较大的孩子,则鼓励他们做有兴趣和足以胜任的工作,并且做完一件以后再开始做另外一件,投入的时间逐渐增加。

陕西师范大学实验小学教研主任刘朦朦认为,导致孩子的专注力差的主要原因是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注意力缺陷,如果是行为习惯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奖励、强化等方式加以引导和改变。如果是注意力缺陷,需要到专门的思维训练中心进行专业指导和提升。

家长鼓励孩子的话范文5

父母大都知道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但如何才能够让孩子在这样的表扬当中把自己好的行为形成一个固定的行为模式,这是很多家长所头疼的问题。尤其是如何才能够让我们的宝宝不在鼓励当中不骄傲,也不借此要挟家长,是很多年轻父母所欠缺的能力。

对孩子的鼓励表扬其实是很需要技巧的。曾经有一位妈妈说,我经常夸奖孩子很听话,很乖,但好像孩子并不以为然。这是怎么回事?

一、对于年幼的孩子,父母要注意表扬孩子的具体行为,而不是表扬他的人格。

孩子很小的时候对于家庭当中的事务性工作很有参与意识,很多孩子会模仿大人去倒水、扫地、抹桌子,当然父母看到孩子这个稚嫩的行为更多的是觉得很欣慰,往往我们大人会这样夸孩子:“哎呀,宝贝真乖,真懂事。”

但其实,在孩子幼小的内心当中,他只知道乖和懂事是爸爸妈妈所喜欢自己的一个东西,但是他为何被称为乖和懂事,孩子并不明白。在这样的情况下,父母应该对孩子予以更为细致的表扬,比如说:宝宝知道帮助妈妈擦桌子,看到妈妈很累知道帮妈妈干家务心疼妈妈,宝宝真的很乖,很棒。再比如,今天宝宝见到陌生人主动打招呼问候,家长给予表扬时应着重细节的表扬:宝宝主动问候阿姨真是一个懂礼貌的好孩子,爸爸妈妈为你骄傲。

让宝宝知道自己被肯定的到底是什么细节,这样反复的强化才能够帮助宝宝建立良好习惯。

二、 表扬不一定要用物质作为鼓励手段

很多父母为了让宝宝的好行为能够成为一种固定习惯,喜欢用物质作为奖励。比如好好吃饭就可以吃冰淇淋、乖乖睡觉就给买小玩具、听话上幼儿园就有新衣服或者好吃的零食等等,甚至有些家长对年龄稍微大一点有了金钱概念的孩子用现金作为鼓励手段。不是说这个手段不恰当,但如此容易让孩子摸到家长的行为规律,并且以听话作为交换需求满足的手段。如此一来,否则,不买新衣服就不好好上幼儿园,不给动画片看就不好好吃饭。随着父母的妥协,孩子的这类要求还会升级。

在孩子的发育成长过程当中,其实有很多非物质的东西也可以成为父母奖励孩子的好方法,要善于发现和运用心理需求的满足点作为奖励手段。孩子在幼小的时候其实最需要的是父母的关注、认同和游戏的陪伴,其次才是物质需求的满足。这时,我们可以把动画片变成:妈妈会给宝宝讲一个很好听的故事,宝宝也可以讲一个好听的故事给妈妈。把买好吃的东西变成:幼儿园放学爸爸会陪宝宝去小公园玩滑梯和秋千。把小玩具变成用家庭光荣榜、小红花来呈现每个人的成绩等等。

三、及时表扬、过期无效

曾经有一对年轻父母问我:“柏老师,前几天我下午下班到家,孩子爸爸告诉我今天宝宝午睡前主动把自己乱七八糟堆放的玩具都放回盒子里。”当时孩子爸爸觉得孩子很乖,但他着急哄孩子睡觉就没有什么特别的表示。其实,当时孩子应该受到表扬,父母也许过去抱起孩子亲亲他,表扬他的好行为。

对宝宝的表扬,一个很关键的东西就是表扬的时间点。孩子在幼小的时候对于自己的情感和需求的控制是几乎没有的,想要的东西要即刻满足才能够有很好的效果。另外,孩子在幼小的时候注意力很容易转移,对事情的感受记忆是比较弱的。针对这样的特点,年轻的爸爸妈妈要注意,当我们的宝宝有一个值得表扬的行为的时候,要做到及时关注,及时给予鼓励,这样孩子才能够在第一时间产生良好的内心荣誉感而对这个行为有更深刻的记忆,才便于孩子为了更多的获得荣誉感而主动复制这样的行为。如果过了很久才肯定这个积极行为,宝宝内心需求的窗口已经关闭,对于自己那个行为的兴奋点也已经错过,表扬的效果自然不佳,甚至还有可能因为当时没有获得表扬而产生委屈的感觉。

四、 不要把爱和表扬作为恐吓孩子的手段

父母不要把爱当做与孩子行为交换的条件,很多爸爸妈妈会说:“这样做妈妈就更喜欢你、这样做妈妈才会爱你,否则妈妈就不爱你啦。”

家长鼓励孩子的话范文6

关键词:胆怯;保护过度;增强幼儿自信心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2.02.006

文章编号:1672-0407(2012)02-014-03 收稿日期:2012-01-18

一、幼儿后天的胆怯是怎么养成的

幼儿后天的胆怯是怎么养成的呢?也许有些家长不相信,孩子胆怯的性格有相当一部分是受到了家长行为态度的感染而形成的。

(一)家长保护过度

有些家长过分溺爱孩子,怕孩子磕着摔着,总是把孩子带在身边,寸步不离。由于担心孩子无法独立处理事情,家长往往一手包办,使孩子从小形成强烈的依赖心理和被保护意识,长此以往,孩子习惯于被家长安排,对新事物没有好奇心,同时也体验不到新事物带来的生活经验与成功感。试想这样的孩子一旦独自去面对新事物的时侯,就只好以胆怯、畏缩来表示自己内心的恐慌,畏首畏脚,不知所措。

(二)不适当的暗示

家长习惯把自己觉得可怕的东西强加在孩子的身上,灌输给孩子不良的暗示,自觉与不自觉的一些行为给孩子提供了模仿的范例,比如,在一个雷电交加的晚上,父母惊慌失措地抱着孩子,嘴里说着“别怕、别怕”;在找到走失孩子以后,父母把孩子紧紧地抱在怀里,痛哭流涕等,都会让孩子从父母惊恐的行为中感到刚才面临的事情的可怕,导致他们从此以后对某些事和物产生莫名的恐慌感,形成胆怯心理。

(三)不让孩子和陌生人说话

“不要和陌生人说话!”是很多家长都会告诫孩子的话。看见自己的孩子在和陌生的孩子或者成人接触的时候,家长总会十分地警觉,挡在孩子的前面,做孩子的“代言人”。由于没有适宜的交往方式,加上对陌生人和群体的不适应,渐渐地,孩子失去了与人交流的技巧和观察能力,孩子就会怯生,怕在众人面前讲话,性格也变得胆小怯懦。

(四)吓唬孩子

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听话,常常会用“你要是再不乖,大灰狼、大老虎就要来吃掉你”“你要是再闹,就叫警察来把你抓走”这些话来吓唬孩子。这些恐吓的话语都会给孩子留下错误的概念,在他们幼小的心里留下挥之不去的阴影。

(五)过分埋怨孩子

一些家长过分埋怨,无论孩子做任何事,总是无休止地埋怨“这个做得不好”“那个做得不行”“你太让我失望了”等等不利于孩子成长的话语,不能给孩子正确的评价,大大挫伤了其自信心。长此以往,孩子必定什么事也做不好、做不成。从而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会形成其自卑、胆怯、“没别人好”的不良性格。

二、克服幼儿胆怯的行之有效的办法

笔者通过几年实践,总结出以下三点克服幼儿胆怯的行之有效的办法。

(一)想方设法增强幼儿自信心

自信心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性心理品质,是幼儿良好心理素质和健康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自信心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许多国家都把发展和强化幼儿的自我价值感,增强其自信心作为学前教育课程的一大目标。我国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地把培养幼儿的自信心作为重要目标。培养孩子自信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入手:

1.给予孩子积极的评价。

成人积极的评价对孩子产生自信心理至关重要。幼儿时期,成人对孩子尊重、承认,孩子就会看到自己的长处,肯定自己的进步,产生相应的自信心理。反之,经常受到成人的否定、轻视,孩子也会否定自己,产生自卑。因此,成人必须注意自己对孩子的评价,要以正面鼓励为主,不吝啬说“你真聪明”“你真能干”“进步真快”这类赞语。成人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特别要给予发展慢的孩子以关怀和鼓励,每个孩子都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阳光、雨露一样。孩子尝试做一件事没有成功,并不表示这个孩子无能,只不过是他还没有掌握技巧而已。如果我们指责孩子,孩子的自信心就会受到伤害并放弃努力。而在鼓励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他们会懂得接受挫折和失败,他们会相信自己的能力并继续努力。

鼓励孩子最重要的是:一不要讽刺他们,以免使他们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击,二不要过分赞扬他们,以免他们产生骄傲情绪。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所以,鼓励的方法也应有所不同。鼓励的目的是让孩子相信成功是自己努力的结果,由此发现自己的能力。同时成人也告诉孩子,只要他们肯尝试,肯努力,就会感到乐趣无穷。让孩子懂得人人都有长处,使这些孩子逐渐树立对自己的正确评价。在日常生活中,成人要有意识地让孩子做一些易完成的事,使孩子有获得成功的机会,成功后再增加难度。即使孩子失败了,也要帮助他们分析原因,让他再试一试,使他们知道通过努力能够获得成功。

2.创设成功的机会。

幼儿时期正是各种能力发展的时期,父母要看看孩子的不足,创设条件,发展孩子的各种能力。如:对身体差的孩子,家长要多鼓励帮助,陪伴孩子锻炼;对自理能力差的孩子,要多给机会练习;对手工、绘画、舞蹈技能差的孩子,要耐心指点。当孩子取得成绩时,应及时表扬,充分肯定进步,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产生积极愉快的情绪体验。在培养孩子能力时,不能包办代替,使孩子失去锻炼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同时也不能操之过急而责备孩子。

3.培养耐挫精神。

在教育过程中要正确分析孩子的情况,帮助孩子正确对待不足和失败,培养大胆、勇敢、坚毅的意志品质。如有的孩子遇到失败只伤心难过,这时成人要主动接近他 ,帮忙分析失败的原因,鼓励他通过其他补偿方式来弥补弱点以获得自信。有的孩子智力发展得一般,但社会性发展较好,能关心集体、热爱劳动,成人要帮助他发扬长处获得自信。成人还要教育孩子看到自己和他人各有长处,当自己获得成功时,要关心帮助弱者,当自己失败时也不自卑。总之,成人要经常展示孩子的强项,使孩子获得自信。

(二)创设陌生环境,以增加孩子的实践机会

应给予孩子和别的孩子接触的机会。比如,可以代孩子邀请小伙伴到家中玩耍,并事先告诉孩子如何招呼朋友、分享玩具等。或为怕羞的孩子提供各种不同的场合和情景,使之能常与其他孩子接触交流,帮助孩子克服胆怯感。成人对孩子要格外地温和、耐心,不要给孩子过多的约束,尽可能为孩子创造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如常带孩子到公园、亲戚朋友家去,鼓励孩子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成人应以身作则,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对外界环境或周围人群的排斥,不要让孩子从小就觉得外界环境可怕,而对新环境产生畏惧心理。成人应倾注更多的关爱,让他们多参加集体活动。特别是在幼儿园各类活动中,应多鼓励他们参与,对他们的行为多加赞扬。成人应多让孩子与活泼、大方的孩子在一起活动,用同伴的热情与快乐去感染孩子。孩子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能逐渐摆脱心理的“枷锁”,积极投入到同伴群体中去。

教师给胆怯儿童制定灵活多样的学习制度,如“串班”学习制度,规定胆怯儿童除了参与本班正常学习外,其余时间还必须到别的班级去学习、锻炼,即大班幼儿可到小、中班学习,小班幼儿可到中、大班学习。这一做法大大增加了孩子面对陌生环境的机会,效果非常明显。

教给孩子简单的社交技巧。例如:可以让孩子主动邀请别的孩子一起做游戏,把图书借给别的孩子看,让孩子询问其他孩子最喜欢看什么电视节目等等。另外,还应注意带孩子多接触周围环境,可以从轻松的有同龄伙伴的较熟悉的场合开始,切忌一开始就把孩子带到正式的、严肃的场合中,以免加剧孩子的羞怯感。平时要多鼓励孩子做简单的应答行为,如问好、握手、挥手再见……并给予赞许,但不要强迫孩子去做。

(三)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减轻幼儿内心的恐惧感

在组织活动时,教师可以给予幼儿一定的结伴自由,让他们在组织自由结伴的游戏中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评价。这样,在被教师和同伴接受的氛围中,幼儿的积极情绪会在活动中占主导地位,他们有了被他人接纳和受人尊重的体验,自信心便会随之增强,而且他们参与角色游戏的动机也更强烈。

有些家长平时常用“大灰狼”“老妖怪”等来吓唬孩子,以致孩子变得非常胆小。遇到这种情况,及时做好家园沟通工作,纠正家庭教育错误观点,更新教育理念,保持家园教育一致。我们要认真告诉孩子,那些都是家长开的玩笑,都是故事书里的角色。然后组织幼儿表演相关内容的儿童剧,剧中的渔夫和老猎人等角色都由胆怯儿童扮演。在剧中,他们分别战胜了“大灰狼”“老妖怪”,获得了良好的心理体验,也留下了深深的记忆:我曾战胜过“老妖怪”,打败过“大灰狼”,它们并不可怕。孩子一旦拥有这份体验与记忆,就会大大增强他们的胆量和勇气,从而克服其胆怯心理,比如在组织孩子体育活动时,尽量采取游戏的方式。爱好自我表现是每个孩子的特点,在游戏过程中,鼓励胆怯孩子自我表现的同时,他将会获得自信。在游戏活动的讲评环节,也给予孩子自己讲述的机会,并给予积极的、鼓励性的语言评价,树立其在全体幼儿心目中的勇敢形象。

我们在组织角色游戏时,注意淡化好与坏,教育做得好的幼儿不要骄傲;教育做得不好的幼儿要不气馁,帮助他们建立这样的信念:失败并不意味着不能成功,只要不断地努力,总会获得成功的。为帮助幼儿克服自卑感,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从积极评价入手,尽量挖掘孩子在角色游戏中的长处,少批评,多表扬;通过比较,让幼儿重新评价自己,认识到各人有各人的长处和优势,没有必要高看别人,低看自己,从而增强自信心。

家长鼓励孩子的话范文7

哭闹型:

吵着要回家,叫老师打电话

案例一Case

艳艳每天来园后总是一边哭一边嘴巴里叽哩咕噜地说:“我想我爸爸妈妈了,我想我爷爷奶奶了。”“老师你快点打电话,我要回家。”我顺着她的话说:“我刚才已经打过电话了,你爸爸妈妈说他们也想你了,下班了就会来接你的。”第二次问时,我就告诉她“妈妈打电话给我,对我说你乖乖吃饭,睡觉起来,妈妈就来了。”她听完边哭边重复:“吃了饭,睡觉起来妈妈就来了。”中途又几次叫我打电话,都被我用类似的话哄了回去。第二天,她一来我就说:“艳艳,你来啦,陆老师好想你啊,你有没有想我呀?”搂着她让她和爸爸妈妈再见,她抱着我的脖子哭了会后,我轻抚着她的背说:“爸爸妈妈也很想你,可是他们要上班呀,等你睡觉起来,就来接你了,和昨天一样,老师会一直陪着你的。”后来她坐在了我的身边,时不时还会叫我打电话,我变着法的安慰她,每次她不断地重复说着我安慰她的话,情绪慢慢稳定了,一直到第二个星期的第三天开始,艳艳来园后不哭着叫我打电话了,偶尔吃饭、午睡时还会想爸爸妈妈,最多自己嘀咕“吃了饭,睡觉起来爸爸妈妈就来了”。

教师感受 Teacher feeling

艳艳是个聪明可爱、能说会道的小姑娘,每天来园后,总要在我怀里重复地说好一会话,而且她一天里总要哭个几次,每次都哭着跑过来要我打电话,其实大多数时候,她并不是真的要我打电话,她只是想找个借口和我亲近,以此寻求心灵的安慰。为了满足她的需要,我总是积极地回应她,有时抱抱她、摸摸她的头,拉拉她的手、有时捏捏她的小鼻子,亲亲她,并告诉她“乖乖去玩吧,等你睡觉起来,就来接你了”。宝宝都是非常敏感的,适当的身体接触、温柔的安慰语,能起到很好的安抚和镇静作用,也能帮助孩子更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愉快入园。

以前也碰到过一些哭闹型的孩子,认定了老师后,就转化为依赖型了。

支招 Suggestions

当孩子不定时的来“打扰”你时,老师一定要巧妙安抚好这类小朋友,而且对于不同的孩子,还要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如果安抚不当,吵闹型的孩子,可能会转化为依恋型、沉默型或以下其他类型。

1.及时回应。

她哭着一次又一次叫你打电话,有时候也不是真的要你打电话,可能是希望得到老师语言的安慰和动作的安抚,当听到老师柔声细语肯定的回答时,当老师轻轻抚摸她的头发或者后背时,宝宝的情绪就会慢慢平静下来。当然也有一些孩子,在老师语言、动作的安慰下,也可能越哄哭得越厉害,转变成“抗拒型”的孩子,具体建议详见案例三。

2.转移注意。

好吃的美食、好玩的游戏、新奇的玩具、好看的动画片等,都能吸引孩子们的注意,让孩子们慢慢喜欢上幼儿园的生活。当这些不能满足孩子之后,孩子可能又会变成“转移注意型”。像案例五中的孩子,需要老师不断的变化方式方法,尽量让孩子喜欢上幼儿园。

沉默型:

不吃不喝,不说话

案例二Case

雨嘉刚来的第一天,家长走后,她一直坐在椅子上,非常安静,眼睛一直牢牢盯着爸爸出去的门口。到吃点心时,领她去小便,帮她洗了手,拿了牛奶她也不喝,饼干也不吃。我蹲下来笑着对她说:“雨嘉,你看,这个牛奶袋袋上是谁呀?”她看了看,没回答,我又说:“你看,牛奶袋袋上的美羊羊是不是很漂亮啊?”我们来和她打个招呼。“美羊羊你好!美羊羊说:雨嘉小朋友,你知道吗?这个牛奶可好吃了,我每天都吃,所以长得这么漂亮,你要不要尝尝。”雨嘉听了,好像有点心动了,我鼓励她喝一口尝尝,如果不好吃,可以把牛奶还给我。雨嘉轻轻地喝了一点点,相信了我说的话,我用眼神鼓励她继续。她又喝了一口,后来不用我提醒,她又喝了几口。看她喜欢喝了,我又指着饼干问她:“你看这些饼干上有宝剑、爱心和皇冠,你喜欢当公主还是王子呀?自己选一块喜欢的。”她挑了皇冠饼干,我又说:“吃了这个皇冠,你就是公主了。”雨嘉笑着咬了一小口,我又趁机教她:“吃一口饼干,喝一口牛奶,会变成漂亮的公主。”她真的相信了,后来看她一口饼干一口牛奶吃得很开心,愉快地吃完了一顿点心。第二天吃点心时,向小朋友们介绍:“今天的点心是手指饼干和喜羊羊的牛奶,今天的牛奶是草莓味的,可好吃了,小朋友们都要吃完哦。”第二天雨嘉愿意用餐了。

教师感受 Teacher feeling

雨嘉是属于比较乖巧、懂事的孩子,她虽然来到了陌生的新环境,但并没有大哭大闹,只是默坐,不愿进餐,不参与活动,也不发出声音,眼睛总是望着门口,这些都是分离焦虑的表现,老师适当的安抚,如摸摸她的头、对着她微笑、适当的鼓励和表扬,都能让孩子觉得心安,不那么害怕,适时给她一些希望,告诉她“你这么乖,等你睡觉起床后奶奶就会来接你的”。让宝宝觉得只要我乖乖的,奶奶马上要来了,带着这样的信念,一天也就没那么漫长了。

支招 Suggestions

1.适当关怀和鼓励。

我们不光要关注那些大哭大闹的孩子,也要关注那些默默坐着、不正常进餐和午睡的孩子,因为他们同样也经受着分离焦虑的煎熬,更需要老师的关怀和鼓励,帮助他们减轻分离焦虑的痛苦,尽快适应并融入集体生活中。

2.适当肯定与表扬。

在晨间谈话时,针对早上主动和家人再见,特别是大人去上班后,宝宝没有哭闹,勇敢自己玩游戏的孩子,在集体面前逐一表扬,并当众送他们小奖品或奖励性的贴纸等,发挥榜样的作用,鼓励更多的孩子向勇敢的宝宝学习。就像歌里唱的一样:“爸爸妈妈去上班,我上幼儿园。我不哭也不闹,叫声老师好。”树立积极、勇敢的班风。

3.设法让孩子肯吃肯睡。

巧妙吸引孩子注意,让孩子在老师的“哄骗”下,愿意进食、肯躺下休息。要知道孩子第一次离开家,离开亲人的身边好几个小时,她们的内心是多么痛苦,不良的情绪会造成孩子心态失衡,诱发或加重许多疾病的发生。如果再不吃不喝的话,孩子肯定会生病,所以无论如何,都要想办法让孩子吃东西、睡一会,只有保存和恢复了体力,才能每天愉快入园。

抗拒型:

老师越关注越是哭

案例三Case

昱昱第一天来园,死命搂着外婆的脖子、脚缠着外婆,怎么劝也不肯撒手,后来我让家长抱着她先坐在我边上,陪她一会,不要马上走。后来等昱昱不那么激动后,从家长手里接过昱昱,坐在我腿上,告诉她:“外婆很喜欢你,不会不要你的。外婆要去买菜了,回家烧好吃的,等放学再来接你。”我示意家长快走,她看见外婆走了,马上要挣脱我的怀抱追过去,我硬抱着她,外婆走后,轻抚着她的后背安慰她:“昱昱乖,外婆第一个来接。”就这样一边哄,一边帮她擦眼泪,可是越哄,宝宝哭得越伤心,眼泪流得越多,我心想,这样也不是办法,于是,我搬了把小椅子让她坐在我身边,不再哄她,让她自己安静地坐一会,看我教组上小朋友翻书的方法。我不时看看她,发现她一直在关注我和组上的小朋友,哭声慢慢变小了。我微笑着问她:“这本书很好看,要不要给你看看。”昱昱摇摇头,又想哭了,我接着说:“你现在不想看没关系,我把书放在你桌上,你什么时候想看了自己拿。”她没反对,继续听我给其他小朋友介绍。一会文文来园也在哭,我抱着文文坐下后,指着昱昱说:“你看,昱昱小朋友多勇敢,不哭的,她外婆等会放学第一个来接她。”昱昱听了马上点点头,说“我外婆第一个来。”我肯定地朝她点点头,她开心地笑了,自己拿起桌上的书看了起来。过了会对文文说:“你不要哭了,外婆会来接你的。”

教师感受 Teacher feeling

昱昱从小跟爸爸最亲,但到3岁左右,父母闹离婚,爸爸曾经把她丢在妈妈单位门口,后来孩子就跟了妈妈,但这件事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上造成了很大的伤害,有了阴影,缺乏安全感,所以刚来园的头两天,昱昱总觉得外婆送她到幼儿园来就是不要她了,在幼儿园里,只愿坐在我身边,看我做事、哄小朋友。从她还帮我哄文文,可以看出她变化还是非常大的,孩子经历了家庭的变故,感情本来就比较脆弱,现在又要独自在幼儿园里度过7个多小时这么长的时间,只有让她知道外婆每天放学都会早早来接她,并适当给她爱的鼓励,让她觉得老师、小朋友们都喜欢她,体验到幼儿园生活的新鲜、有趣,这样她就不排斥上幼儿园,喜欢集体生活了。

支招 Suggestions

1.适当冷处理的策略。

面对这种抗拒型的孩子,可能老师不能表现得“太积极“,你的过分关注,会让孩子的精神更紧张、更焦虑,所以,有时候,聪明的老师要适当隐退,假意疏忽,其实时时在观察孩子的动态,只要孩子不做危险的事,老师不要过早地干预,让孩子自己独处一会,慢慢熟悉周围的新环境,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孩子也需要慢慢想通,如大人之前肯定说过:“我们要上班,你长大了要上幼儿园,我们下班会来接你的。”或许等她真的想通过后就愿意参与活动了,如果实在不愿意,也不要勉强,你的坚持会让她对你更加抗拒。

2.适当肯定鼓励策略。

通过集体谈话,肯定鼓励孩子,慢慢地让宝宝觉得:“我长大了,所以要上幼儿园。家人都喜欢我,老师、小朋友也喜欢我,我很能干很勇敢,上幼儿园也不哭了。”并坚定孩子的信念:放学家人会来接我的。让孩子心中有安慰、有盼头,离开亲人的几个小时也不会觉得那么漫长,那么难熬了,几天下来,家长每天都能如约而至,宝宝也就慢慢度过这个分离焦虑期了。

依恋型:

认定一位老师,跟定一位老师

案例四Case

说到这个依恋型,让我想起了心怡,她年龄偏小,人也小小的,第一天入园哭得特伤心,我接过来,抱着安慰她,领着她小便、喂她吃饭,哄她睡觉,第二天奶奶把她抱进来,她就直接指指我,要我抱,我抱着她待她情绪稳定后,我让她坐在椅子上,她就把椅子搬到我旁边,我到办公室,她也跟到办公室,我去厕所,她就跟到厕所,整整一个星期,总是跟在我的屁股后面,一到睡觉就叫“陆老师,来”。要我坐在她旁边,哄她睡着才能离开,有天早上来园我去交材料了,她没看见我就一直抱着奶奶不肯下来,等看见我回来了,才放手让我抱,大人走了她就又开始跟着我,真是个粘人又可爱的小尾巴。

教师感受 Teacher feeling

心怡很文静、很听话,可能因为第一天是我抱她哄她,所以她就认定了我,用跟随的方式和行动来表现对我一个人的依赖,借此寻求安全感,开始几天我想:只要她不哭了,愿意每天开心上幼儿园,跟着就跟着吧,一个星期后,孩子们的情绪基本都稳定了,我就设法在一日活动时,让她有事可做,并得到快乐和满足,慢慢地心怡就回归到集体中去了。

支招 Suggestions

1.鼓励她当小助手和小老师。

先试着让她当你的小助手,帮着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如老师要给哭的小朋友擦眼泪时,帮老师拿张餐巾纸、再帮老师扔扔小垃圾,这样让她慢慢离开你一会,再马上回来,孩子们是非常乐意给老师帮忙的。

而后再鼓励她帮我一起安慰其他情绪不稳定的小朋友。她说:“你不要哭了,奶奶会来接你的。”“老师喜欢你。”她安慰别人的话,就是我平时安慰她的话,其实在她安慰别人的同时也是在安慰自己,还能增强她作为小老师的自豪感,觉得自己很勇敢,不哭了,还能当小老师。

2.鼓励她多交朋友。

鼓励她和坐在旁边的朋友一起玩,要多学本领,小老师才能当得更好,慢慢地她也开始愿意坐在你旁边参与到桌面游戏中。如果有需要,也可以安排同伴坐在同一组吃饭,安排好朋友在临近的床铺睡觉,促进她和同伴友好交往,让她知道不光有老师喜欢我,还有好朋友和我一起玩,增加宝宝在新环境下的安全感。

3.告诉她你在她身边。

在她还不能离开你身边时,先告诉她你要去哪儿,而且每次走之前跟她说一声,不然你突然不见了,她又会情绪激动了。下次再离开的话,时间可以慢慢延长,但不要离开她视线范围,如果她在用眼神找寻你,你也要用眼神关注她,用微笑、点头等动作示意她等一会,我马上就来,让她感觉到你一直在她看得见的地方,她就不会那么害怕。这样一次次延长不和你在一起的时间,慢慢锻炼她的独立性。

另外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也是非常有效的方法,孩子吃得高兴、玩得开心,就不会一直想着你了。

注意转移型:

好吃、好玩当“诱饵”

案例五Case

晨晨是个胖嘟嘟、天真的小姑娘,48斤左右,早上发脾气,老师都有点拉不住她,所以每次来园后,我们不和她硬碰硬,采取各种奖励,让她喜欢幼儿园。晨晨一来,我就微笑着问她:“晨晨昨天很勇敢,哭了一会就不哭了,老师奖励了什么好吃的给你?”“今天,老师又带来了好多好吃的糖果宝宝,你想不想要?”“你今天也要勇敢一点,等会老师再奖棒棒糖给你吃,好吗?”她笑眯眯地点点头,家长走时,我故意说:“晨晨乖,你们早点来接她。”我抱着她等她哭了一会后,我安慰道:“我们晨晨真是勇敢的孩子,妈妈等会第一个来接你。”“老师最喜欢你了,等会我们一起到外面玩滑滑梯,老师这里还有很多好吃的东西,等会奖给乖的宝宝吃,好不好?”

教师感受 Teacher feeling

晨晨虽然个头大,但心理年龄相对还比较小,只要有吃的,有玩的,她就很好哄,面对这样的孩子,只要投其所好,用好吃好玩的为“诱饵”,鼓励她跟着老师一起活动,过后给她一些实质性的奖励,如好吃的糖果、好看的贴纸,宝宝的情绪很快能恢复,和小朋友玩过几次后,她自己也体验到了和小朋友在一起的快乐,同时因老师每次都能及时兑现承诺,强化了她相信老师的信念,慢慢就接纳了老师,愿意跟随老师一起参与到活动中,并从和同伴的游戏中,体验到了集体生活的快乐,慢慢地喜欢上幼儿园了。

支招 Suggestions

对这样的孩子,最好的办法还是想方设法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在幼儿园尽量开心起来。具体做法如下:

1.美食的诱惑。

开学初,园部会给每个小班购买一些各种各样的小吃,如各式糖果、甜甜圈、薯片、果冻等孩子比较喜欢的零食,对于小班新入园的孩子,适当的物质奖励还是非常有用而且有效的。

2.游戏的吸引。

尽量多提供一些新奇、好玩的玩具,最好是幼儿平时生活中少见少玩的,如各式建构类积木,如户外大型玩具,这些都是宝宝们非常喜欢的,除了玩具,多组织孩子进行小组或集体类的游戏,如切西瓜、猫和老鼠、捕鱼、木头人、毛毛虫,这些都是孩子们平时在家很少玩的,需要很多人在一起,才能玩得起来的游戏,让孩子体验到集体游戏的快乐,从而喜欢上幼儿园。

3.同伴的魅力。

帮她尽快找一个好朋友,鼓励两个好朋友经常一起玩,和朋友一起玩后,幼儿园的生活变得更有趣了,上幼儿园变成了一种美好的期待,每天要催着家长快点快点,我要早点去,好朋友在幼儿园等我一起玩。

4.故事的魔力。

小班的孩子对有情节的故事都是非常喜欢的,所以,在老师声情并茂地演绎故事时,孩子们通常都是非常专注的,而且这个阶段孩子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同一个故事,老师可以重复多变,既帮助孩子记忆,又可以在后期进行师幼一起讲故事,鼓励孩子们回家当小老师,讲给家人听,孩子们会很有成就感。另一方面当老师今天讲了故事的一部分后,孩子们会非常好奇,故事后来怎么样了,期待明天再来听老师继续讲故事,激发孩子上幼儿园的兴趣。

此外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更是转移孩子注意力长久、有效的方法,各种好听的歌、好看的舞蹈律动、好玩的区角游戏,都是孩子们的大爱,只要老师们愿意多用心,肯定会想出各种吸引孩子注意的方法,让孩子们在幼儿园玩得开心,学得快乐。

受干扰型:

看见别人哭,TA就哭

案例六Case

班里的萱萱是个文静的小姑娘,早上来园时她情绪还好,妈妈领她坐到自己座位上以后,她就乖乖地玩桌面游戏了,妈妈走后她继续玩。炜炜来园后,情绪不太稳定,所以妈妈陪在边上和她一起看书,萱萱看见了边上炜炜的妈妈在给炜炜讲故事,就时不时抬头看炜炜妈妈,估计是想自己的妈妈了,萱萱眼睛有些红,后来炜炜妈妈要走,炜炜拉着让再陪一会,炜炜妈在我的提示下离开了,炜炜趴在桌子上哭,萱萱也跟着哭了,不停地用手帕擦眼睛。我走到她们俩中间,先表扬了萱萱:“今天萱萱非常勇敢,刚才妈妈走的时候都没有哭,还会自己玩游戏了。”“萱萱这么乖,妈妈等会肯定会早早来接萱萱的,对吗?”萱萱擦着眼泪看着我,点点头。我又鼓励萱萱,“炜炜是你的好朋友,对他说别哭了,等会妈妈下班会来接你的。我们一起玩吧!”萱萱跟着我又说了一遍,把玩具塞到炜炜手里,两个人一起玩,之后两个人一起入厕、一起吃饭,很快成了形影不离的朋友。

教师感受 Teacher feeling

萱萱是个自理能力很强的孩子,入园几天她已经能初步控制自己的情绪,早上来园大人走也不哭了,愿意参与到活动中,这对第一次入园的萱萱来说,已经是个不小的进步,作为老师,要善于发现并及时肯定她的进步,并将她的进步放大,鼓励她去安慰、帮助比她能力弱的同伴,小朋友安慰小朋友,效果比老师安慰更好,而且也能促进同伴之间的友谊,所谓患难见真情,在陌生的环境下,他们都受着与亲人分离的痛苦,能找到一个朋友一起玩,和朋友在一起玩得开心了,也就不那么想家了。

支招 Suggestions

1.多鼓励宝宝能干勇敢。

多表扬宝宝,如真勇敢、真能干,记得有这样一句话“好孩子是夸出来的”。那么是不是也可以改为“能干、勇敢的孩子是夸出来的”。经常夸孩子能干、勇敢,鼓励孩子像儿歌里说的一样:“现在我呀长大了,会做的事儿真不少。”慢慢地孩子们会像我们预期的那样,在幼儿园也不哭了,还学了很多的新本领,会唱很多好听的歌曲,好听的儿歌,愿意上幼儿园了。

家长鼓励孩子的话范文8

囡囡的害羞,其实只是对陌生的客人或环境所产生的回应,虽然害羞不是太大的问题,但孩子过分害羞,也会引起一连串的问题,妨碍孩子正常社会交往的发展。时间长了,害羞的孩子还会表现出内向、沉默、胆小、缺乏自信、没有主见等,在孩子性格形成的关键期,爸爸妈妈应该鼓励孩子跨过害羞这道影响人际交往的障碍,您不妨试试下面的方法:

玩“勇敢者”游戏

玩是孩子的天性,害羞的孩子也爱玩,不过,您应该注意他平时更喜欢玩什么游戏。许多害羞的孩子更喜欢玩一些没有伤害性的安静的游戏,如看书、画画、拼图、搭积木等,比起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他可能更喜欢一个人玩。

您应该鼓励他多进行户外运动,多在户外和小伙伴们一起玩游戏。对害羞的孩子来说,尝试玩沙子、抓虫子、拍皮球等“脏脏”的游戏,在台阶上跳上跳下、相互追逐、抢皮球等“危险”的游戏都需要一点勇气。孩子在户外活动中难免磕磕碰碰,家长不要大惊小怪,这些“勇敢者”的游戏可是帮孩子练胆量的好办法。

让孩子开口的技巧

在超市、商场、公园、游乐场等公共场所,让孩子多开口和陌生人交流也可以帮助孩子克服害羞的心理。不过,爸爸妈妈要耍点小“花招”。例如,陪孩子去商场买玩具时,让他自己对营业员说:“我想买这个玩具,请问多少钱?”如果孩子不愿开口,就不买玩具。

一开始,他不好意思说的话,您就先说一遍,让孩子学着再说一遍,不管孩子说得好不好,声音够不够大,您都应该鼓励他。说得多了,孩子就习惯了。在鼓励孩子开口说话的同时,您也可以教他正确使用礼貌用语,这样,人们会更喜欢您的孩子。对孩子来说,也增加了开口说话的自信心。

越早自理越不怕生

如果您的孩子很害羞,那么您应该反省一下,在平时的生活中是不是给了孩子太多的保护?过多的保护和代劳只能束缚住孩子的手脚,时间长了,孩子就变得不爱探索新事物了。

孩子到了2岁以后,您就可以开始培养他的自理能力,从一开始的自己睡觉,到自己上厕所,自己刷牙洗脸,自己穿衣服,自己吃饭,自己收拾玩具等。自理能力强的孩子比那些“父母包办”的孩子更活跃,更愿意探索陌生的人和事。

帮孩子找个外向的小朋友

学龄前的孩子很容易因为爱玩相同的游戏而成为朋友。如果您的孩子内向,害羞,那就告诉他的幼儿园老师,让老师多安排外向大胆的孩子和他一起玩。有条件的话,您也可以在小区的邻居中给孩子找个外向的小朋友,让他们经常在一起玩。

害羞的孩子更需要鼓励

有的孩子大大咧咧,做错了事就算多说他几句也没问题。可批评害羞的孩子时,您就要注意您的措辞。尽量以鼓励为主,不要在言语上无意中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平时,不要在别人面前给孩子戴上“这孩子就是害羞”之类的“帽子”,这种定性的话只会起到负面的强化作用。时间长了,孩子会以为他就是害羞的孩子。

让孩子当“小司令”

家长鼓励孩子的话范文9

一、因地制宜的鼓励和表扬

俗话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我们有时把鼓励、表扬这样的教育方法给忽略掉,有一次,学校有位教师给一名学生辅导数学,讲了半天,这名学生的作业还是做错一半多。这位教师气呼呼地不断指责学生,不够聪明,你真笨,我给你白讲了,说她没有头脑,并很生气地把作业本扔给学生,让他下去好好改,嘴里还不停的唠叨着……听了这位教师的话,我心里真的不是滋味,很难受。作为教师怎能这样的指责学生呢?孩子是要鼓励的,在鼓励下成长的孩子,她必定也会去鼓励别人,这样她的成长一定是非常健康的。因为她是在一种被鼓励、被赞赏的环境下成长的,她自然就懂得去赞赏别人的。后来我找到这位学生,用委婉的语气说:“你的画画得这么好,将来有可能成为一名画家,但语、数、外的成绩也不能落下。我相信你数学也会做得更好,你好好地把老师刚才讲的再想一想,你一定会把错题改正过来的,对吗?”其实,后者同样是一种批评,但由于语气与方法的不同,带来的效果也截然不同,前者会让孩子心里受到指责,后者会让人受到鼓励。

鼓励与表扬的作用毋庸置疑,对一个学生的积极成长,有着其他方法不可替代的作用,我想正确的鼓励方法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在教学中如何运用鼓励这一方法呢?我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1.在自然的语调中表达真诚的鼓励

老师对学生的鼓励必须真诚、热忱,但绝不需要夸张的语言和动作。温柔而鼓励的目光,亲切温和的话语,都会给学生以强有力的支持。

2.鼓励的目的是什么

教师对学生进行鼓励时,不要笼统地说“你太棒了”或“你真行”之类的话,而应该对他的行为有明确的激励作用。你应该说:“某某,你画的树很特别呢!”或者说:“某某,我注意到你画画很认真,花了很长时间才把这幅画画好。”至于这幅画够不够新颖就留给他自己去判断吧。作为老师应该注意,不要对学生的作品随意地解释,因为与孩子创作意思不同的解释,可能造成孩子对自己作品的质疑,也可能造成学生因解释错误而感到难为情。

3.鼓励强调过程,淡化结果

一句“好棒啊”或“好漂亮呀”的话,丝毫没有点出学生努力的过程,若能换句话,例如:“这幅画很有创意!”不但肯定了孩子的努力过程,也肯定了孩子的能力,孩子也会因此受到莫大的鼓舞,对自己也更有信心。

二、肯定学生付出的努力

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你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他就会产生追求一百次成功的欲望。”这就是表扬的魅力。

新学期,本班有一个学习成绩特别差的学生,他每次考试都是全班倒数第一的,开学后,我就发现他学习确实有很大的困难,可是我没有批评他。这学生成绩不好是有很多方面原因的,他5岁的时候,父母离异,由爷爷奶奶照顾,而爷爷奶奶又不识字,所以小学时放学回家没有人帮他辅导功课,也没有人监督他写作业,慢慢地他的成绩就下降了。

孩子是不幸的,作为教师应该给他更多的关爱,所以,当他来到本班后,每当有一点点进步,我都会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他,慢慢地,他喜欢学习了,有不懂的方面就去问老师或同学,对学习有了信心,成绩也慢慢有所好转,人也变得活泼开朗多了。这样,学生会觉得是自己的努力得到了应有的赞扬鼓励。以后,当遇到困难时,他们就会想方设法去解决困难,这将使他们保持热情,增强自信。

又如,本班的李荣同学头脑聪明,但成绩一般,还常惹事端。有一次思品测试中,他居然考了全班第一,我知道学生的每一次进步都要付出很多的艰辛和努力,于是我在班上表扬了他,他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满足和发自内心的喜悦。下课后,我一直在想怎样才能使他的进步更持久一些呢?于是想到了他的父母,学生犯错时给他父母打电话,学生进步了就不能给家长打个电话报个喜吗?我拨通了他爸爸的电话,他爸爸以为孩子又犯错误了,我连忙解释这次打电话的目的是给他们报喜,告诉他爸说孩子这次考试考得很好,希望他们多表扬孩子,使他不断进步。事实证明,当学生得到表扬后,进步会更大。

三、鼓励与表扬要针对不同的个体需要

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人和人的需要也存在个体差异,对学生进行表扬时,无论是精神表扬还是物质表扬都要针对学生的需要进行,这样才有收到更好的表扬效果。确实,在教学中,教师总是抱怨:某某学生做事粗心大意,作业磨磨蹭蹭,提醒了无数次,说了无数次都不见效。心理学上有一种说法:一种观点,一旦经过多次强化,就会在学生心目中扎根。因此,当教师一再指明学生粗心大意、动作慢等缺点时,学生就会形成一种惯性,真的认为自己粗心或者动作慢,相反,若教师把目光放在学生细心的时候,动作快的时候,多次强化之后,学生的心里就会有一种“快”的心理暗示,就会变得越来越快了。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