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对网络文学的看法集锦9篇

时间:2023-06-18 10:30:52

对网络文学的看法

对网络文学的看法范文1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 网络流行用语

一、认识网络流行语

网络流行语就是在网络上交际时网民们普遍使用的特定的广为传播的语句,这些语句有别于人们传统意义上日常交流的语句,是网民们在网上聊天时为了快捷方便,为了求异创新等目的而创造的新语句。有的是利用汉字或数字、外文的谐音、词汇或拼音首字母的缩写等方法造出的网络新词汇,有的是网民们为了更形象地表达自己感情而使用的一些抽象符号,有的是一些新闻事件或一些新闻人物说的话被网民们频繁转播,表达他们对某些事的态度。

在这个个性张扬的时代,逐渐普及的网络则为个性张扬提供了平台。青少年少了外在的束缚,任由自己在网上天马行空地发挥想象,求新求异,新词新意层出不穷。同时幽默风趣的网络流行语也为生活在日益繁重的学习或工作压力下的人们带来了快乐,舒缓着他们紧绷的神经,放松着他们焦虑的心情。

二、引导使用网络流行语

针对学生的好奇心理和网络流行语的特点,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向鲁迅先生学习,对网络流行语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吸取精华,剔除糟粕,正确使用网络流行语。网络时代是当今时代的重要特征,网络语文则是网络文化的重要载体,随着信息技术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愈加重要的角色,网络语文不可避免的“外溢”到现实生活中,也就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人们说话及行文方式,而也就不可避免地对语文教学产生着重大影响。

1、肯定网络流行语个性创新、简便形象的特点,赞扬那些喜欢写网络日志的同学并鼓励其他同学多去写写网络日志,由此引起学生的共鸣,使学生对教师的“说教”逐渐放下戒备心理。而后向学生说明,在注重张扬个性的同时,还要顾及共性即你所写的东西能够被所有看到的人看得懂。因为有很多的拼音首字母的缩写或汉语词汇的缩略可以表达多种意思,写的人与看的人会因文化背景、生活背景等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理解,而网络流行语都有其产生的固定背景。从而让学生明白在写作文的时候应小心使用网络流行语,并且让他们明白,使用一两个恰当的网络流行语也许可以使作文增色,若使用多了便滥了、不成文了。

2、肯定学生能够与时俱进,紧跟潮流,用网络流行语恰到好处地表达自己的心情,如进场说的灰溜溜体――灰溜溜地去默写了,默得一塌糊涂又灰溜溜地回来了。但也要引导学生注意到传统汉语的魅力,介绍许多优秀作家的作品给学生,不是泛泛而说怎么怎么好,而是直接选取其中的语句交给学生来体会其中的“味道”,可以选取钱钟书的《围城》里那些绝妙的比喻,还可将鲁迅文章里那些幽默、犀利又不乏道理的用词拣取出来,也可将受学生欢迎的青少年作家如韩寒、郭敬明等人的优秀作品里的优美的语句拿来,让学生自己品味、体会。继而引导学生,无论是传统汉语言还是新时期青春偶像作家的语言还是网络流行语,都离不开语言学中最根本的语法点――字、词、句,以及将这些字词句绝妙组合的诸如比喻、拟人、通感、飞白等修辞手法,从而引导学生学着在作文中使用这些修辞手法,鼓励他们向网络流行语学习,创新语言,形成风格。

现如今,网络的四通八达使得网络流行语在人群中广泛传播,青少年的猎奇心理使得他们跟风追风,一时之风后便丢弃了,因而教师对学生在作文中使用网络流行语要采取正确的态度,不能一味地打压。要看到不少学生网络日志里妙语连珠,下笔如神助,而作文里却是干豆腐一块,空话套话一堆的实际情况,鼓励学生在作文里敢于“我手写我心”;也要看到那些粗鄙的、低俗的网络流行语在学生中间的影响力,引导学生认识到它们不能登大雅之堂,进而杜绝在作文里使用。

3、肯定网络流行语传播语言文字和运用知识的功能,在社会转型因素和互联网的推波助澜下,眼下我国正进入汉语创造力空前爆发、全民参与‘造词造句’的语言狂欢阶段,但是许多潮词潮语可能都是昙花一现、过眼浮云。中学生心智处于成长时期,过分的“暴露”在网络流行语氛围下,将会影响其日常的遣词造句,导致中学生丧失对规范语文的学习兴趣,甚至会影响到他们对规范语文的使用能力。例如与“神马都是浮云”等网络流行语相对应的还有“淘宝体”(以“亲”开头以“哦”结尾,起源于购物平台淘宝网)和“咆哮体”(带许多感叹号的字、词或者句子,多以“有木有”结尾)以及各种网络文体的流行。如果中学生过分接受这些语句,将会极大影响其实用规范语文的能力。

三、避免网络流行语的消极影响

资源丰富的网络,为中学语文教学提供了极大便利的同时,也给中学语文教学带来了众多消极影响。中学语文教学不仅承担着传授语言文字及其运用知识的重要功能,还是情感教育、审美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将在很大程度上奠定这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当下,人们对网络的依赖程度加大,有疑问就“百度”,是许多人的首选。网络百科便是其中的重要的查询方式,而从网络百科的编纂过程来看,严谨程度远远低于传统语文媒介的编辑出版过程。如百度百科,如果要发词条,只要内容不违反法律法规,不长的时间内便可以在网上出现,如果其中的语文行文有误,便可广泛流传。

对网络文学的看法范文2

关键词:学生作文 运用 网络语言 两面谈

随着互联网络的普及,网络语言应运而生,网络语言以其言简意赅、方便快捷、幽默诙谐等特点,受到众多学生们的追捧和喜爱,而且大量渗入到学生作文中去。网络语言中有很多精华,它们闪烁着诙谐、智慧的光芒,体现着青少年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性。对那些充满活力、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网络语言,我们不应当拒之门外,而对那些不符合语言规范的网络语言就要宛然拒之。

一、可以吸收一些经得起时间考验、约定俗成的网络语言

如“炒鱿鱼”、“大款”、 “AA制”、“卡拉OK”“BBS”、“电子邮件”等新词语出现之初, 也有人认为是滥用, 是不规范的语言, 但现在这些词语已经深入人心,广泛使用了。相信一些符合汉语言表达规范的新网语逐渐吸收到学生的作文里。

二、可以运用一些增强表达效果、张扬个性的网络语言

网络语言新鲜奇特,生动形象,活泼幽默,能较好地表达思想和意识,如果运用得当,还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有些网友就曾比喻:“形容某人有点笨,不直接说明,而说他的内存不够”,“某女子样子丑,不叫她丑女,而叫她恐龙”。从以上可看,通过使用一些好的网络词语,不但不会引起歧义,反而会丰富表达的内涵,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运用网络语言要文明,去粗取精

现在不少网民由于身披“马甲”,故言语放肆,网上随处可见谩骂和人身攻击的语言,对他人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如“太平公主”(平胸女子)、BTN(变态男)、“TMD”(他妈的)、“NND”(奶奶的)等,足可见之粗鄙性。因而对这些随意谩骂和人身攻击的粗话、脏话一定要摒弃,一定不能出现在作文中。教师要教会学生们懂得从网络语言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四、不要使用不符合语言规范的网络语言

网络语言中语法杂乱现象十分严重,很多说法严重违反了汉语语法规则。比如现代汉语中形容词一般不能带宾语,更不能用于被动结构,可是在网络语言中此类用法随处可见,如“今天你黑我”,“黑”在这里用作动词,表示陷害。除了词类上的乱用现象,句式上也存在不规范之处。现代汉语中“你先走”,网络语言中的流行说法是“你走先”,这是模仿粤方言的语法规则,以此类推,出现了如下说法“签个名先”、“给个理由先”等。学生长期接触这些不规范的网络语言,对他们学习传统规范的汉语言影响极为恶劣。因此,不宜在作文中出现这些不规范的网络语言。

五、不能使用错白字混搭的谐音网络用语

以青少年为主体的网民崇尚创新,追求猎奇,常常故意使用错别字以显其个性;另有因采用拼音输入法,为贪求速度,忽视对正确字形的选择,致使网络成为错别字的天下。如菌男(俊男)、霉女(美女)、木有(没有)、洗具(喜剧)、杯具(悲剧)、砖家(专家)、铁盗部(铁道部)等。有些学生甚至把它搬到到作文中去,别字漫天飞舞,这是万万不可的。高考作文中出现错别字是按错字数扣分的。

六、不能使用汉字、字母和数字等杂糅含糊不清的网络语言

请看一个学生写的日记的开头:“昨晚,我的GG带着他的恐龙GF到我家吃饭。在饭桌上,他们一个劲地对我妈妈PMP,那样子真是好BT,7456,我只吃了几口饭,就跟他们886,到QQ上给我的MM打帖子去了。后来看到他75我MM,我很:(,就过去K了他一下……”。请问你能看得懂吗?那会看得一头雾水,不知所云。这些网络语言虽说简单易用,节省时间,但存在着语意模糊、不合规范、沟通困难甚至粗俗低下等弊端。所以还是不要出现在作文中为妙。

面对网络语言带来的冲击,学校和教师要继续加强传统语言教学,提高学生们运用规范语言的能力。同时,还要与时俱进,进一步利用网络语言的创新性,吸取其精华,不断丰富和完善现代汉语系统,加强网络语言文明规范教育,遵守网络文明规范,引导学生使用积极健康的网络语言,坚决抵制网络糟粕,远离网络垃圾,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

参考文献:

[1]徐挥.谈网络语言与中学作文教学

[2]网络语言在教学中的应用

对网络文学的看法范文3

一、网络社会及其道德特点

随着互联网在社会生产与生活中的迅速渗透,“网络社会”一词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可,有人认为网络的本质就是一种“在线”整合体,也有人从传播学的角度将互联网看作是“一个模拟传统社会传播形式的数字化平台,或者说与现实社会并列的虚拟传播环境,一个虚拟社会”。无论怎样,“网络社会”都是一个与人们现实的社会生活系统有着较大差异和区别的网络空间系统,网络空间展现的纯粹是数字信息之间的关系,实质上,其背后存在的是被数字信息所遮蔽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网络社会中人与人的交往呈现出与现实社会交往不同的特点,因而形成网络社会不同的伦理道德特点。网络社会的道德特点:网络社会道德标准的不确定性,网络社会道德行为的难控性以及网络社会道德规范约束力的弱化。网络社会由于其虚拟性的特点,网上人的言行仅靠个人内心信念来维系,这样遵从道德规范与否也不易觉察和监督,道德规范约束力大为减弱。

二、高校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

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大学生对网络社会道德的认识基本是正确的,54. 76%大学生认为与传统的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相比,目前网络社会的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是不健全的,尚待完善,21. 9%大学生认为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是不同的,需要发展其自身的道德规范。 在网络生活中,92. 86%的大学生认为网络社会需要法制规范;49. 05%大学生对网络不道德行为表示气愤;40. 48%的大学生在网上聊天或发表看法时,没有使用过不文明的语言或符号缩写;46. 67%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在网络生活中的行为是规范的,30. 95%认为自己的行为比较规范;在网络游戏泛滥的今天,仍有51. 9%的大学生认为网络游戏无聊,浪费时间。以上这些数据说明大学生们能够正确认识网络社会,理性地看待网络社会生活中的一系列道德问题,其网络道德总体趋势是积极向上的。但调查的同时,我们也发现部分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

首先,部分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模糊。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 5. 71%的大学生认为与现实社会相比,网络社会是自由的,完全可以不负责任;18. 57%的大学生认为网络社会是虚拟的,不必太认真;10. 48%大学生分不清哪些网络行为是不道德的;56. 67%的大学生对电脑“黑客”很佩服,认为他们技术高超;35. 24%大学生对语音聊天室、论坛、贴吧存在的骂人现象持无所谓的态度。这些数据说明部分大学生对网络社会、网络道德的认识是模糊的,甚至是不正确的。

第二,部分大学生对网络道德规范不了解。网络道德规范是人们网络生活应遵守的公共准则,也是人们正当网络行为的指南,而调查中我们发现高达83.33%大学生表示不了解网络法规;62.38%大学生表示不了解网络道德要求,那么大学生在网络生活中就会无所适从,就会出现不当的网络行为甚至是违反法律、道德规范的行为。

再次,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失范。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失范表现在几个方面:首先,使用不文明的语言或符号。其次,浏览不良网站。第三,因上网而影响正常学习。

三、加强高校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思考

(一)丰富院校德育内容,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网络道德的实质

网络道德是对人们的网络行为进行评价,调整网络这个虚拟社会中人与人、人与电子空间,进而调整人与电子空间和物理空间等多种关系的一切原则和规范的总和。网络社会是网络主体通过电子信息网络自觉自愿地互联而建立起来的,但网络并不是伦理道德的主体,而只是一种载体,网络道德的主体仍然是人,网络道德实质上就是网络主体在网络活动中应具备的道德规范。离开了人,离开了普通意义的伦理道德,网络道德也就无从谈起。

(二)发起“文明上网”的倡议,加强网络道德规范的宣传

网络法律规范、道德规范不明确是大学生无法正确判断和践行网络道德规范行为的最直接原因。目前在网络技术较为发达的国家,通过道德与法的结合,把网络道德的内容以法律和道德条例的形式,对网络人提出遵守网络规范的要求。美国计算机协会通过并采用的《伦理与职业行为准则》,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颁布网络伦理宣言,明确谴责“六种网络不道德行为”等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90年代,我国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并于2001年11月了《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这些网络伦理道德规范从对网络技术人员到普通“网民”,再到青少年网络人,都提出了相应的规约,但由于宣传不够,这些规约远没有被网民所了解。

因此,一方面,国家政府应加大对网络法律规范、网络道德规范的宣传力度,形成良好的文明上网氛围。另一方面,应利用高校阵地加大网络道德规范的宣传,如借鉴国内外网络伦理研究成果,根据本校的学生网络道德现状,增开“网络道德”课程,开展专项的网络法规、网络道德的学习活动,提出“文明上网”、“争做网络道德学生”的倡议等,推进网络道德规范在高校的普及,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树立网络道德观。

(三)强化网络道德意识,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境界

对网络文学的看法范文4

大学生的网络现状具体表现在以下六点:本次调查中。

1电脑、网络普及程度非常高

35.7%同学每天一般花12小时在电脑上,有39.7%同学配有电脑。有42.6%同学为34小时。从上网同学的比率可以看出,网络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的日常工具之一。基本上所有的同学都感受到网络的存在对现代社会生活的影响以及在日常和工作上的重要性。从各年级的分布来看,并不象一般认为的大一同学因为对计算机本身的解中国范例及使用比较陌生,因此决定了对网络的应用率也比较低。事实上,计算机的使用已经低龄化,很多同学在高中已经接触到计算机,虽然对软件、语言等并没有熟悉的应用,但一提到上网,大多数同学还是非常熟悉的大二、大三经常接触网络的同学比较固定。也就是说,不常上网的有一部分,经常上网的也总是保持着一定的数量。分析原因在于有些同学由于自己没有电脑,或是专注于学习,有其它事情缠身如打工、谈恋爱等,所以没有时间涉足于网络;而有些同学则因为拥有个人电脑,用起来特别方便,或是时间较为宽松,所以有较多时间留驻于网络。总体而言,经常上网的学生是比较固定的占全体同学的40%左右,同学总是与网络保持着比较密切的关系,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已经迷上了网络。

2大学生中对网络的价值利用率不高

主要应放在查找资料、开阔视野等层面上,网络的应用对于学生而言。一些大一的学生也承认,没有接触到网络之前,意识中,网络应该是学习的辅助。但是事实上,真正使用网络来查找资料帮助专业学习的同学非常少,即使有也是偶尔写论文,甚至是直到交作业时,才到网上找找。调查表明,上网聊天的占34%上网玩游戏的占28%上网查资料的占38%也就是说,有62%学生在网络里从事与学习工作无关的活动。提及聊天,必然要提调查的200个学生当中,全部都至少有一个号。

三、信息污染”严重

给大学生求知带来极大的方便。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网络上获取知识的方便、快捷、全面的特点。网络不只是为大学生打开了知识世界的一扇窗,而且也为他创造了另一个求知的广阔空间。但是一些不健康的网站总是屡禁不止,并且呈现出增多的趋势,一些黄色甚至反动的网站也接近着学生。本次调查中,有46%学生承认接触过不文明网站,这说明“信息污染”现象还是十分严重的

四、网络文明不理想

上网时受到过别人恶意攻击的占44%由此可见,本次调查中。网络文明建设形势比较严峻。有86%学生认为提倡网络道德文明教育是势在必行的或是有必要的几乎所有的学生认为在网络里要用文明语言是大学生必备的网络道德,由此可见大学生仍具有一定的道德水平。

五、网络管理不力

使各类信息充斥网络空间,互联网的全球特征。包括、色情、暴力、各种人造谣言都在网上广为传播。而目前我国互联网上信息管理力度还很薄弱,可见加强网络建设、网络管理的任务还是十分紧迫的1996年2月国务院颁布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管理暂行规定》目前为止有关计算机网络管理方面效力最高的法规,其它主要法规有《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国际联网管理办法》中国公众多媒体通信管理办法》中国互联网域名注册暂行管理办法》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等等。但是网络立法工作相对于日益严重的网络犯罪显得较为滞后,不能有效及时地阻止网络犯罪的发生。几乎所有的同学对公安机关打击网络犯罪活动的力度都不满意。

普及网络知识的同时,此次调查表明。网络道德的教育势在必行。为了引导大学生真正科学合理的利用网络,更好地发挥互联网对大学生的积极作用,遏制互联网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1加强网德教育

高校中组织网络道德的宣传活动,开展一些网络化的主题教育。如辩论赛、演讲赛、辅导报告、座谈会及与之相关的文娱活动。加大宣传力度,使学生认识到互联网的负面影响,从而有效地减少和避免互联网对学生的伤害,使其最大程度地发挥积极作用。通过开展针对性的主题“网风”与“网德”教育,网络法纪教育和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最终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

2占领网络阵地

要让党旗在网上高高飘扬,建立一批高质量、高层次、有特色、能够吸引大学生的网站和网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创建更多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受大学生欢迎的红色网站”达到潜移默化的引导教育作用。要切实把校园内的网站作为思想政治工作有效的途径和最佳载体。让同学们校园网上汲取更多的营养,要让校园网成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传播阵地。

三、加大网络监控管理力度

防止各种垃圾,对黄色及其它有害网站加以控制。信息污染腐蚀学生的心灵。全社会都行动起来,加速网络德育工作研究,净化网络环境,网络上筑起一道网络德育长城,建立一道百毒不侵的防火墙,让我大学生有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

学生本人要提高自身素质四。

要清醒的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网络的两面性。利用网络汲取知识的同时,大学生本身作为祖国未来建设的接班人。自觉地杜绝不良信息的侵蚀,这样才可以使自己健康全面地发展。调查过程中,觉大部分的大学生对网络的不良现象还是深恶痛绝的这也说明了当代大学生的整体素质还是很高的

对网络文学的看法范文5

一、网络社会及其道德特点

(一)对网络社会的理解

随着互联网在社会生产与生活中的迅速渗透,“网络社会”一词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可,一种理解认为:“网络社会”就是指作为各种网络共同构成的“互联网”以及人们通过互联网技术所实现的“网络化”过程中“网民”之间的互动;另一种理解是以“网络空间”来界定“网络社会”;有人认为网络的本质就是一种“在线”整合体,也有人从传播学的角度将互联网看作是“一个模拟传统社会传播形式的数字化平台,或者说与现实社会并列的虚拟传播环境,一个虚拟社会”。无论怎样理解,“网络社会”都是一个与人们现实的社会生活系统有着较大差异和区别的网络空间系统。直观地看,网络空间展现的纯粹是数字信息之间的关系,实质上,其背后存在的是被数字信息所遮蔽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网络社会中人与人的交往呈现出与现实社会交往不同的特点,因而形成网络社会不同的伦理道德特点。

(二)网络社会的道德特点

第一,网络社会道德标准的不确定性

道德标准是对人们行为的一种道德评价,现实社会中人与人的交往形式主要是面对面的直接交往,道德活动范围受物理空间限制。道德交往一般基于血缘、地缘、业缘关系建立起来的,交往过程受制于人的社会地位、社会身份和社会角色等因素,交往的范围也基本限于权力、地位、职业和利益相近的社会阶层,道德评价标准在人们的交往活动中通过历史的积淀趋于稳定、统一,并带有民族性特征。而网络社会,网络化的道德交往是虚拟空间的反映,超越了物理空间的限制,道德关系不仅仅是熟人之间的善恶评价关系,大量陌生的、不同阶级、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语言的人,在网络中发生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因而对同一性质的行为,其道德评价标准不尽相同、具有不确定性。

第二,网络社会道德行为的难控性

首先,与现实社会相比,网络社会是离散结构,没有中心和界限,不受任何组织机构控制。其次,与现实社会交往主客体不同,网络化交往的主客体处于“无标识状态”和虚拟状态下,可以隐藏姓名、身份、年龄、性别二形象等,因而信用度、可靠性无从谈起,更无组织机构加强控制,交往形式以字符为介,是间接的、虚拟的、符号化的,可相逢不相识,人们更多的是按照自己在现实社会中的人生体验来约束自己或不约束自己。现实中人们不能或不敢做的事在网上可能会做,故非常自由和难于控制。

第三,网络社会道德规范约束力的弱化

现实社会中的道德主要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三者来维系。而网络社会由于其虚拟性的特点,网上人的言行仅靠个人内心信念来维系,这样遵从道德规范与否也不易觉察和监督,道德规范约束力大为减弱。

第四,网络社会道德的新要求

1985年,J·H·穆尔在《元哲学》杂志上发表《什么是计算机伦理学》的论文,指出计算机技术创造的新的可能性的周围,存在着传统伦理学不能直接回答的一系列道德新课题。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产生了新的人际关系、道德关系,引发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是近数年间发生的并具有新的特点。人类社会道德规范在历史运动中有一个量的积累过程,并在适用范围在总体上趋于提高和扩大。网络发展同样也需要教养,网络行为也需要和其他社会行为一样有一定的道德规范和原则。因而需要在传统伦理道德的基础上加以研究,构建适用于网络社会的伦理道德体系。

网络社会的道德特点使网民常常处于道德的冲突与选择中,而表现出网络道德行为的一系列问题。高职大学生文化层次较高,思想活跃,是接受新事物的敏感人群,已融人网络社会生活,网络道德修养成为其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所在高职院校210名大学生进行了间卷调查,间卷涉及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性别的高职大学生,旨在了解高职大学生网络生活、网络道德的现状,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的对策。从而加强高职院校德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

二、高职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

(一)高职大学生网络道德的总体趋势是积极向上的

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高职大学生对网络社会道德的认识基本是正确的,54.76%高职大学生认为与传统的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相比,目前网络社会的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是不健全的,尚待完善,21.9%高职大学生认为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是不同的,需要发展其自身的道德规范。

在网络生活实践中,92.86%的高职大学生认为网络社会需要法制规范;49.05%高职大学生对网络不道德行为表示气愤;40.48%的高职大学生在网上聊天或发表看法时,没有使用过不文明的语言或符号缩写;46.67%的高职大学生认为自己在网络生活中的行为是规范的,30.95%认为自己的行为比较规范;55.24%高职大学生对对现在语音聊天室、论坛、贴吧存在的骂人现象表示非常反感;在网络游戏泛滥的今天,仍有51.9%的高职大学生认为网络游戏无聊,浪费时间。

以上这些数据说明具有较高知识层次的高职大学生们能够正确认识网络社会,理性地看待网络社会生活中的一系列道德问题,其网络道德总体趋势是积极向上的。但调查的同时,我们也发现部分高职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二)高职大学生网络道德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部分高职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模糊

5.71%的高职大学生认为与现实社会相比,网络社会是自由的,完全可以不负责任;18.57%的高职大学生认为网络社会是虚拟的,不必太认真;10.48%高职大学生分不清哪些网络行为是不道德的;56.67%的高职大学生对电脑“黑客”很佩服,认为他们技术高超;34.76%高职大学生会好奇地进人一些不良网站;35.24%高职大学生对语音聊天室、论坛、贴吧存在的骂人现象持无所谓的态度。这些数据说明部分高职大学生对网络社会、网络道德的认识是模糊的,甚至是不正确的。

第二,部分高职大学生对网络道德规范不了解

网络道德规范是人们网络生活应遵守的公共准则,也是人们正当网络行为的指南,而调查中我们发现高达83.33%高职大学生表示不了解网络法规;62.38%高职大学生表示不了解网络道德要求,那么高职大学生在网络生活中就会无所适从,就会出现不当的网络行为甚至是违反法律、道德规范的行为。

第三,部分高职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失范

高职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失范表现在几个方面:首先,使用不文明的语言或符号,55.24%的高职大学生在网上聊天或发表看法时,使用过不文明的语言或符号缩写;45.24%的高职大学生使用不文明的语言或符号的理由是不痛快时发泄一下,43.33%的同学是别人用时我也用;其次,浏览不良网站,8.1%的高职大学生主动浏览黄色网站,30.48%的同学偶尔浏览过;当无意中看到反动的宣传文章或讨论时,34.76%的高职大学生表示会因好奇,进去看看;第三,因上网而影响正常学习,11.9%的高职大学生因控制不住自己经常包宿上网,41.9%的同学会因心情不好偶尔通宵上网,25.24%的高职大学生因对课堂教学内容不感兴趣而逃课上网,32.86%的同学会因心情不好也逃课上网。

在网络社会中,高职大学生的网络道德问题是其思想道德状况的真实体现,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是加强高职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三、加强高职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思考

(一)丰富高职院校德育内容,引导高职大学生正确认识网络道德的实质

网络道德是对人们的网络行为进行评价,调整网络这个虚拟社会中人与人、人与电子空间,进而调整人与电子空间和物理空间等多种关系的一切原则和规范的总和。网络社会是网络主体通过电子信息网络自觉自愿地互联而建立起来的,但网络并不是伦理道德的主体,而只是一种载体,网络道德的主体仍然是人,网络道德实质上就是网络主体在网络活动中应具备的道德规范。离开了人,离开了普通意义的伦理道德,网络道德也就无从谈起。

一方面,高职院校应开设有关网络文化知识的讲座,使高职大学生正确认识网络社会,认识网络社会的道德特点,明确网络道德的实质,了解在现实社会中应遵守的道德规范在网络这个虚拟、开放的社会、这个缺乏监管、制约的社会也同样需要遵守;另一方面,丰富高职大学生道德修养的内容,增添网络道德特殊要求的讲解,如我国针对网络道德问题制定的“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美国计算机伦理协会制定的《十戒》等,还可根据高职大学生中的主要网络道德间题,编写同学们自己的网络道德小册子,目的就是使高职大学生了解网络道德的基本要求,从而自觉遵守网络道德,在网络活动中自觉践行道德原则。

(二)发起“文明上网”的倡议,加强网络道德规范的宣传

网络法律规范、道德规范不明确是高职大学生无法正确判断和践行网络道德规范行为的最直接原因。目前在网络技术较为发达的国家,通过道德与法的结合,把网络道德的内容以法律和道德条例的形式,对网络人提出遵守网络规范的要求。如美国政府通过的《信息净化法》、《总统反恐怖法》、《隐私权保护法》。美国计算机协会通过并采用的《伦理与职业行为准则》,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颁布网络伦理宣言,明确谴责“六种网络不道德行为”等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90年代,我国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并于2001年11月了《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这些网络伦理道德规范从对网络技术人员到普通“网民”,再到青少年网络人,都提出了相应的规约,但由于宣传不够,这些规约远没有被网民所了解。

因此,一方面,国家政府应加大对网络法律规范、网络道德规范的宣传力度,形成良好的文明上网氛围。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应利用高校阵地加大网络道德规范的宣传,如借鉴国内外网络伦理研究成果,根据本校的学生网络道德现状,增开“网络道德”课程,开展专项的网络法规、网络道德的学习活动,提出“文明上网”、“争做网络道德学生”的倡议等,推进网络道德规范在高职院校的普及,促进高职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树立网络道德观。

(三)强化网络道德意识,提升高职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境界

网络道德意识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活动系统,是网络道德认识、网络道德情感、网络道德意志的统一体。网络道德认识是对网络行为的是非、善恶的理解与评价;网络道德情感是网络主体在一定网络道德认识的基础上对自己和他人的网络行为进行评价时产生的内心体验,如憎恨感、愉悦感、责任感等;网络道德意志则是不受网络诱惑因素的影响,能够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感冲动和网络行为,包括自主、自律、自觉等。

网络道德意识不强是目前高职大学生网络生活的一个主要问题,网络道德意识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全社会共同努力的综合系统工程,高职院校应通过一切途径,如课堂教学、舆论宣传引导、校园网络文化阵地建设、校园网络管理等等,创设一个全过程、全方位的网络道德意识引导的大环境,提升一高职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认识,提高他们对网络行为的是非、善恶的判断与评价能力;丰富高职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情感,深化“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理念;增强高职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意志,自觉调节和控制自己的网络行为,努力做到网络生活中“慎独”。从而,强化高职大学生上网的尊重意识、诚实意识、政治意识、责任意识、自律意识,提升其网络生活的思想道德境界。

对网络文学的看法范文6

关键词:网络语言;使用者;词汇特征

一、 前言

互联网的兴起和发展是当今社会的一场巨大变革,这场变革的影响已经触及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同时也对人们使用的语言造成巨大的影响。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提升与个人电脑的普及,人们的生活与互联网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密。网络语言,一种新生的语言形式便应运而生并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针对网络语言这种新兴语言,目前学界尚无一个权威的定义,但是普遍将其定义为两类,即广义的网络语言和狭义的网络语言。[1]广义的网络语言指的是在计算机网络中流通的语言,而狭义的网络语言指的是互联网使用者在互联网上经行交际行为时使用的特殊用语,字母组合,数字组合,以及表情符合,例如:楼主,水贴,GG,233,T-T等。网络语言刚出现的时候,社会各界对其看法不一,有褒有贬。特别是对于网络语言对人们日常交际的影响,看法更是大相近庭。有的认为网络语言污染语言,是语言表达的严肃性和规范性受到了影响;有的认为网络语言表达活泼生动,丰富了语言的表达。[2]本文将探讨网络语言的词汇特征。

二、 使用者分析

据中国互联网络中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3]截止2014年12月,中国的互联网用户已经达到6.94亿。从年龄层次看,10-39岁年龄段为网络使用的主体,比例合计达到78.1%,超过了网民总数的四分之三。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31.5%。综合来看,互联网的使用者以年轻人为主。从互联网使用者的职业来看,学生群体所占比例最高,为23.8%,其次是自由职业者与个体户,比例为22.3%。从网民的受教育程度来看,受中等程度教育的网民比例最大,其中初中为36.8%,高中、中专、技校其次,为30.6%。受过高等教育,即大专及其以上为21.4%。总体而言,中国互联网的主要使用者为受过中等教育以上的年轻人。

互联网使用者以受中等教育程度以上的年轻人为主体的结构特征对网络语言的产生与使用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4]首先,年轻人作为网络语言的创造者和使用主体,他们追求个性的解放和反叛,导致他们在网络语言的使用上倾向于对传统的语言表达做出偏离,以达到“语”众不同的效果。比如使用“运动ing”这种汉英结合的词汇表达正在做运动,“no zuo no die”这种汉语拼音结合英语单词的句式表达自讨苦吃的意思。其次,年轻人最求娱乐的特点导致出现了许多与调侃和自嘲的网络语言。比如将大侠说成是“大虾”,使用“豆你玩”、“蒜你狠”、“苹什么”、“姜你军”等词汇讽刺物价的上涨。第三,年轻人容易冲动和急躁的性格特点也催生出来许多粗俗的网络语言。比如使用“741”这种数字谐音表达气死你的意思。用“BS”这种汉语拼音的缩写来表达鄙视。作为网络语言的兴起和发展的主力军,年轻人的这些性格特征对网络语言词汇的特征产生而十分深远的影响。

三、网络语言的词汇特点

社会生活和社会思想的变化常常反映在词汇的变化上,因此词汇是语言中最为活跃的部分。随着网络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各种网络语言已经渗透到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新兴的网络语言的来源五花八门,有新造的汉语表达,汉语结合外来语的表达,单纯数字的表达,单纯符号的表达等。这些采用不同机制组合起来的表达虽然形式上千差万别,但从表达效果上看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3.1时效性

网络语言最为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其实效性。由于网络贴近人们的生活,所以网民常常创造出大量的新词汇来描述社会的热点事件。如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期间,正在讲台上课的教师范美忠抛弃学生独自逃生,事后又在天涯发表《那一刻地动山摇――“5・12”汶川地震亲历记》一文以描述当天的经历及自己的心路历程,许多网民知道后便称其为“范跑跑”以讥讽他的行为。2009年2月,云南青年李乔明死在看守所,警方称其在“躲猫猫”时撞墙受伤死亡。当地警方这一说法在网络上不断发酵,“躲猫猫”也一度成为热词。从以上的事例可以看出,网络词汇的具有较强的时效性,总能紧跟社会当下的热点事件,反映部分网民的心态和看法。这也是网络词汇不断快速地产生,许多词汇又很快被人遗忘的原因。

3.2形式多样化

网络语言的词汇表达具有形式多样性,各种表达形式如汉字,英文,日语,拼音,数字等都可以单独或组合构成新的词汇表达,具体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3.2.1单独构成表达

单独构成表达指的是使用单一语言要素,如只有汉语,只有拼音或只有数字的表达。单独构成表达的形式是网络词汇主要的表达形式,如只有数字的表达:233(表示大笑)、333(谐音“闪闪闪”,表示撤退)、666(表示很溜)。只有拼音的表达:BT(变态)、MM(妹妹)、GG(哥哥)。只有符号的表达:( ̄  ̄ )(表示头脑一片空白)、(~>_

3.2.2组合构成表达

除了单一要素构成的表达以外,许多网络语言还具有两种及以上语言要素共同构成表达的形式。如“hold住”以及衍生出来表达“hold不住”就同时使用了英语和汉语者两种语言要素。“B4”谐音“鄙视”,也使用了字母以及数字这两种语言要素。随着时代的发展,多种语言要素共同构成表达的形式将越来越常见。

3.2.3模糊性

网民为了使网络语言在表达上与众不同故意对部分日常用于进行了加工,如缩语造词,缩合造词,谐音等,这样的处理一方面使得网络语言在形式上更加新颖,另一方面使得网络语言的意义与日常用语的意义部分冲突,因而是网络语言具有了模糊性。如“天才”在日常生活中表示天赋很高的人,而网络语言中“天才”被解释为“天生的蠢材”,表示天赋很低的人。如此“天才”这个词语在网络使用时其意义就无法直接判定,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来进行判断,这就体现了网络语言的模糊性。

四 、结语

作为一种新兴流行文化的网络语言日益深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的影响者人们的交流。语言学界,教育界,新闻界等社会各界对此都表现出了广泛的关注,对其评价也褒贬不一。本文立足于语言学,通过分析网络语言的主要使用者及其特征,收集大量网络语料,概括并总结出网络词汇的三个基本特征。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兴事物,在目前对于人们,尤其是年轻人的影响不容忽视,随着时代的进步,网络语言更有进一步进入人们生活的趋势。作为语言学研究者,我们更应该本着批判的态度对其进行研究、探讨,规范并引导人们正确的使用。(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 劲松、麟珂.网络语言是什么语言[J]语文建设,2000(11):13-14

[2] 张云辉网络语言的词汇语法特征[J],中国语文,2007(6):535

对网络文学的看法范文7

关键词:网络文学研究;本体定位;批评方式;研究心态

随着网络文学研究的逐步推进,学术界对网络文学研究愈加全面,所使用的研究理论和方法逐步成体系,网络文学研究范式也正在创建当中。笔者结合网络文学研究成果,发现主要涉及如下内容:第一,网络文学的定义;第二,网络文学的特点;第三,网络文学创作主体的研究;第四,网络文学接受的研究;第五,网络文学的后现代性;第六,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比较;第七,网络文学的价值评判;第八,网络文学的未来走向与对;第九,网络文学与网络技术的关系;第十,网络文学的批评现状。从研究的内容来看,几乎涉及到与网络文学的各个层面,内容体系已接近完整。另外,笔者对涉及争议点以及各自论述的角度进行梳理,为网络文学研究范式的创建提供更为清晰的思路。

1网络文学研究的本体定位

网络文学是否存在?如果有,该如何界定?这一看似溯源性问题,其实始终都在困扰着网络文学研究的每一位学者。因为文学的存在及定义,本身就是一个十分难以解决的问题,现在再加上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之间纠缠不清,对网络文学进行界定,其难度便可想而知。有部分学者对网络文学的存在持否定态度。李敬泽认为:“文学产生于心灵,而不是产生于网络,我们现在面对的特殊问题不过是:网络在一种惊人的自我陶醉的幻觉中被当作心灵的内容和形式,所以才有了那个‘网络文学’”[1]。学者李洁非强烈主张:“撇开‘文学’一词来谈网络写作。网络写作根本不是为了‘文学’的目的而产生的。”[2]但是更多的人认为网络文学的产生与发展已经是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历史中一个不争的事实。而网络文学领军人欧阳友权与他的研究团队在著作中完全肯定网络文学存在的事实。网络文学的本体究竟该如何界定?目前学术界主要有四种观点:第一种从载体上判断,只要具备了网络这个载体的文学作品都是网络文学;第二种从内容上界定,只要题材与网络有关即属于;第三种从思维方式上判断,具备后现代的网络思维即属于;第四种从表现手法上判断,重视超文本与文学的组合。纵观这四个观点,它们各自仍存在不足。第一种过于宽泛,第二种忽视了网络文学题材的多元化,第三种无法明晰网络思维这种抽象提法,会造成概念含混,第四种只关注到超文本文学,未免概念过于狭义化。笔者以为,网络文学不妨从三个层面来理解:即传播层面的网络文学、话语层面的网络文学、技术层面的网络文学,它们分别代表了网络文学存在的三种状态。理解但无需定义,或许是一件更适合的事。总之,“网络文学本体的界定”我们不用急于用一个概念对它进行圈定,如果从外延和内涵两个角度,同时结合网络文学的三个层面的生成形态,恰当地施以阐释或者描述,或许更能帮助人们理解网络文学本身。

2网络文学研究的批评方式

网络文学搭载于新兴媒体之上,以传统写作手法(传奇体)进行构思创作,成为了新旧纠缠中发展的文学形态。它的新根源在于载体与手段,由此发散出的新型题材和写作路径,使得它与传统文学写作产生了代际。目前从事网络文学研究的学者大部分为高校教师,他们的专业背景为中国文学。他们不具备专业的计算机知识,而网络文学作为一个新晋事物,无现成理论可沿袭。因此,研究者大都采取的批评方式是老酒装新瓶,将传统文学理论套用到网络文学这一新事物展开批评。这一批评方式导致的直接结果是给予评价较高的网络小说作品大多是接近传统写作方式的小说。研究者通常使用的传统批评理论主要有哪些呢?主要有四种:社会学批评、形式主义批评、心理学批评、原型批评。社会学批评模式因为网络文学作者没有完全具备“种族、环境、时代”的三要素时代框架,他们更注重自我个性的表达,对社会的历史价值感相对缺乏,因而无法对其使用此操作模式。形式主义批评模式则与网络文学没有形成完备的语言体系而存在不和谐。心理学批评模式又因为网络文学的创作根基过于单一,无法负荷心理学批评强大的理论磁场,而具有不适应性。根植于弗雷泽的原型批评有深厚的文化基础,但放置于当代这个纷繁多变的时代视野,就会出现悬空状态,从网络文学作品中找出适合原型批评理论的小说概率太低。显然,这些相对传统的批评理论已经不能满足网络文学的批评需求。当代有学者提出:“网络文学的批评原则应该取决于网络文学的功能。”[3]当研究者针对网络文学的各个层面展开各式探讨时,他们似乎深入到了网络文学特有的传播、创作、阅读方式和特征等内容,但实际上远没有建构起有效的批评话语。其实,研究者们都意识到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诸多差异,但出于自身现代媒体知识和网络文学作品接触面受限,因而还停留在感性的事实和初步的认知阶段,缺乏有针对性的概念、范畴、方法,自然也就难以形成有效的理论批评模式。

对网络文学的看法范文8

当我们阅读那些供人阅读的书时,与其说我们在读书,不如说我们伴随着阅读和因此形成的阅读氛围获得了一种独特的思考空间或审美感应空间。就这个话题,略萨在《文学有什么用》一文中,也反驳了“现在许多人已经宣称图书行业已经走到尽头”的观点,略萨列举说,在盖茨看来,书籍是不合时宜的产物。他认为电脑屏幕能够取代纸张的迄今为止所能想象到的所有功能。略萨有力地反驳道:“屏幕真能在所有方面代替书籍吗?我看未必。我非常清楚像因特网这样的新技术在交流领域和信息共享方面带来的革命,我承认因特网给我的日常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帮助,但我对这些不寻常的方便的感激并不意味着我会相信电脑屏幕会取代纸张,或者电脑阅读能够代表文学阅读。这是一个我无法跨越的鸿沟。我不能接受电脑屏幕上的非功能性的或者非实用性的阅读行为,也就是既不寻求信息也不寻求有用的或即刻的交流的阅读行为能够获得像我在读书时得到的那种把梦想和词汇结合起来的快乐、那种亲密感、那种思想集中和精神孤独。他相信因为书籍的消失,文学将受到沉重的甚至是致命的打击。虽然这个电脑世界繁荣和强大,生活水平高,科技成就多,它可能成为严重缺乏文明,完全没有心灵的地方,成为那些放弃自由的后文学时代的无灵魂者的荒原。”电子书写作的兴起。从纸书到电子书的转变,亦将改变图书本身。许多书会更为短小,更具时效性和文化关联性,更多彩,更具吸引力。较之以往,也将更加迎合年轻读者的偏好。

人们———特别是年轻人———已经“远离阅读”的论断,终将被证明是误解。事实上,今天的年轻人比史上任何一代读的更多,也写的更多。到目前为止,他们一直未对传统图书和报刊表现出太多兴趣的原因在于,他们是与社交网络共同成长起来的一代新人。一旦图书电子化、与己相关,并更具社交性质,他们便会投入疯狂的阅读与写作。当前和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电子阅读和书本阅读,将会是分层的,长期并存的。

笔者认为年龄也会是一个重要原因,人到中年,实在眼昏目眩,精力不支,要想长时间的读屏、读电子书、读网络上的作品,是不现实的。而书籍反而可以。两种文学:越界与对流越来越庞大的人群的关注,尤其是70后、80后、90后人群的大规模进入社会主流生活,使得网络文学这个词汇越来越红,网络作家和网络作品也成为讨论的焦点。1994年互联网全面进入中国,到今天将近二十年。主要是1998年起,网络文学伴随着互联网的脚步一路狂奔。网络从娱乐交流之地已变成了文学出版市场巨大的掘金场,网络文学由当年散乱的心灵絮语变成了一个浩瀚的文字海洋,数十万作者在这里创作,数千万的读者在这里读书。无论大家怎么评价它的得与失,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那就是网络文学为中国文学的多元化形态开辟了一条新路,使中国文坛显露出勃勃生机。不过,以玄幻、奇幻、架空、穿越、武侠、仙侠、灵异、惊悚、历史、军事、都市、言情、游戏、竞技等题材为主的网络小说产量惊人,但质量整体比较粗糙,如果没有新的突破,繁荣局面将难以维持。可以说网络文学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拐点,未来的路该如何走?一个共同的呼声———融合。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只有融合才能创造出中国文学更加多彩斑斓的世界。不能否认,当今人们在对待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的看法和态度上存在着很大分歧。为了解决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的巨大分野,有人看到了网络文学的文学观、写作态度、社会影响等方面,与主流、传统文学的趣味和精神、文学价值和文学标准相距甚远。对待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的分歧以情绪化的心态不妥当,各立山头分江而治也不可取,理性化、客观化审视和分析网络文学目前存在的问题,也许更加重要,对我们的网络作家和读者也许更有意义。今天,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间的界线已经越来越模糊,呈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纠结状态。这种“纠结”主要表现为一种双向的“跨界”。首先,网络文学向传统文学延伸。一些以网络写作起家的作者在积累了相当的文学经验和人气指数后,逐渐不满足于网络作家的身份,开始向传统文坛进军,在纸媒文学期刊发表作品,在专业性的文学出版社出书———而这类文学期刊和出版社此前一直被视为传统文学的稳固阵地。

近两年来,一大批声名鹊起的网络作家还进入了各级作家协会系统。这无疑也意味着网络作家和传统文学作家在身份上已经由对立走向了融合。此外,随着网络文学的发展,一些基础较好、素养较高的网络文学作家也在有意识地向传统文学汲取营养,文学性这一传统作家最为看重的核心元素在一些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品中逐渐显现、增强。一些网络作家已经不再仅仅是叙述故事、涂抹心情、制造玄幻。同时,传统文学也在向网络文学悄悄地进行着扩张运动。首先,一些传统作家开始在网络上首发作品、开设博客,或作品在传统纸媒上发表后在网络上转载、传播,以扩大影响力。其次,很多正规的传统文学期刊在网络上开辟了电子版,虽然顾及到期刊的发行量,作品上传可能会相对滞后,但毕竟也成了“网络上的文学”。

其实,现在网络作家和传统作家的分歧是被放大了,被妖魔化了,被娱乐化了。哪里有那么多的分歧?除了早期的确有一批资历比较老的传统体制内作家,因为对网络及网络写作的不了解,而通过别人对网络文学现状的介绍,出现一些对网络文学的快、多、粗等问题有所质疑的声音,也因为文学观念的不同,会比较捍卫或者纯文学或者体制文学的尊严,除此之外,经过网络近十八年的发展和普及,现在鲜有这种声音出现了。两种小说:长与短背后的逻辑网络文学作品一大特点是越写越长,超长篇非常普遍,一部作品动辄写到百万字甚至更多,上千万字的都有。长成为网络文学区别于传统文学的特点之一。同时,网络文学的情节波澜起伏、危机悬念不断、语言活泼幽默、作者读者互动共建情感共同体等,也成为这种文学形态的招牌特征。网络小说为何越写越长?马季、王小王等评论家都发表过评论,他们认为,这并非完全出于作者个人意愿,网络书站的推动、利益的驱使,都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大型网络小说站点上,付费阅读已成主流。吸引稳定VIP读者订阅才能保住稳定收入。越写越长似乎成了谋生的必然选择。满足市场的“阅读力”也是网络疯狂码字的原因之一。“这种‘阅读力’来自对解压和放松的渴望,并非对文学发自心底的需求。”这种强大的“阅读力”导致了“阅读物”的主动迎合。于是,创造大量轻松的消遣文字成了不少的写作方向。

此外,网络小说比传统小说长,也是由网络阅读特点决定。像文学评论家贺绍俊就说“,网络文学不是让我们用静态的方式去慢慢地琢磨。你完全可以一目十行地去读。网络文学是欣赏思维,欣赏这种想象力是怎么样迸发的。”当然,网络文学的阅读,在很多读者那里,都已经成为一种阅读习惯,一种消遣方式,一种生活方式,对于网络小说的期待,也一定要求能够满足读者不断追求新鲜、刺激、轻松、娱乐的期待,一部作品如果不能在每次更新出现新的危机、新的高潮,是无法长久留住读者的。为此,作家也要不断制造兴奋点、卖点,不断从一个情节过渡到另一个情节,一个故事累积到另外一个故事上面,一个高潮紧接着出现下一个高潮,直到读者尽兴、作品的张力消耗殆尽为止。这种长篇小说的泛滥和无节制,其实也切合了我们这个微、软、碎、快的时代的特征,切合了当代读者在海量信息量轰炸下,注意力难以集中的特点。李敬泽说,文字在屏幕上快速移动,无穷无尽的语流涌来、消逝,一个段落到另一个段落,一个情景到另一个情景,不停留,不回头———长篇小说竟成了网络上文学写作和阅读的主要方式。但这些长篇小说,总体来讲,毕竟只是处于文学的初级阶段,它可能会出现大作品,出现达到国际水准、站在人类最高文学水平线的作家,但目前所作的还都是探索期、成长期,甚至是大作品的前夜。而纯文学、传统文学普遍来讲,长度很少达到百万之巨,其叙事资源,主要来自于19世纪现实主义传统和20世纪以来得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修辞学体系。

主要优点在于其原创性、想象力、语言的个性和精致,思想性方面对人性的关怀。当我们也看到,新时期以来至今,我们看到的纯文学,主要话语权和游戏规则是50后、60后作家所制定和把握,最好的文学作品,除了莫言、阿来、王安忆等不多的几个作家,大都缺乏国际文学对话的能力,也缺乏对社会人生准确把握书写的能力。从而导致了越来越小众化、圈子化、杂志化。李陀说,西方十八九世纪的古典小说写作所积累的很多技巧现在都沉淀在通俗小说里了,这种资源应该重新加以开掘和利用。

20世纪现代派创造的另外一套小说修辞学系统,也毕竟只是小说技巧的一个分支。如果这种修辞传统成为今天中国纯文学的普遍倾向,无疑是文学的灾难。我们是否还应该考虑到另外一些资源?比如重读19世纪西方古典文学大师的作品,重读中国古典作品,另外,也要读当代优秀的通俗小说。有很多西方著名作家像毛姆、格林、迪伦马特……他们在文学商业化强大的压迫之下,也曾尝试为严肃文学的生存探索一条新路,做法是借鉴通俗小说的许多写作技巧和手段,试着写一种又严肃又通俗的小说,而且很成功。对我们的传统文学家或者说纯文学的坚守者来说,西方这些大师的做法很有启发,应该把纯文学观念放下来,重视借鉴那些在中外通俗小说里积淀了二三百年的经验。如何充分学习借鉴三个传统———中西古典文学传统、西方现代主义传统、现当代通俗文学传统,实现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有效互动交融,是目前很现实、很严肃的一个当务之急。文学性的追问麦克卢汉说:“媒体就是信息”,“媒体会改变一切。不管你是否愿意,它会消灭一种文化,引进另一种文化。”希利斯•米勒说:媒体就是意识形态。鲍德里亚说“:铁路带来的‘信息’并非他运送的煤炭或旅客,而是一种世界观、一种新的结合状态,等等。电视带来的‘信息’,并非它传送的画面,而是它造成的新的关系和感知模式、家庭和集团传统结构的改变。”媒介改变着世界,改变着人类的世界观。可以不夸张地说,文明的演进是在媒体的嬗变中进行的。安德森论述过印刷技术的发明对于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安德森称之为“印刷资本主义”。他说:“资本主义和印刷技术通过作用于人类语言的不可避免的多样性的命运,使一种新形式的想象的共同体成为可能,这种共同体的基本形态为现代民族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近二十年的网络发展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变化,使得愈来愈多的人都不得不承认,国家乃至全球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模式等,都因为网络的介入而产生了历史性的转折。而对于文学来讲,人们也逐步认识到,这一项技术革命可能包含了诱发艺术革命的契机。网络文学是否给传统的文学带来新的特性?网络文学的文学性表现何在?在应对网络文学带来的挑战时,大部分的专家学者和成名作家喜欢说,文学的本质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评价文学的尺度从来不会变,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都是文学。他们的核心观点是:文学的本质不会改变。真的存在本质性的文学吗?其实许多理论家,包括福柯、伊格尔顿,从来就对这种本质主义的文学定义表示怀疑。伊格尔顿说“:文学根本就没有什么‘本质’。”在他看来,文学之为文学是由特定历史条件指定的,或者说是被特定历史时期的物质实践和社会关系之网“构造”出来的。这个意义上,书写工具以及传播范围无疑是“构造”文学的历史条件之一。希利斯•米勒说:“印刷制度使文学、爱情信件、哲学、精神分析学和现代的民族—国家概念成为可能。”纸张与印刷术的发明也极大地扩展了文学作品的流传范围。而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媒体的登堂入室喧宾夺主,显然也会对文学之为文学的规范造成改变。约翰•巴洛(JohnPerryBarlow)在1996年发表的《赛博空间独立宣言》中满怀激情宣称的:“我们正在创造一个每一个人都能进入的,没有由种族、经济权力、军事权力或出身带来特权与傲慢的世界;我们正在创造一个每一个人不论在什么地方都能表达他或她的不管多么单一的信仰的世界;你们有关财产、表达、身份、运动、背景的法律概念并不适用于我们。……我们将在赛博空间中创造一种新的精神文明。”网络文学的出现,初步构建了并正在构建着一个全民写作的乌托邦幻想———人人写作、自由平等、非权威化、精神体操、非职业化、非特权化知识分子创作,网络瓦解了意识形态的信息霸权,网络文学打破了文学精英对话语权的垄断。正如南帆看到的,计算机网络的出现正在为民间的大众文学提供一个巨大的空间,制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表演平台。传统文学家对网络文学作品指责是粗制滥造,泥沙俱下,鱼龙混杂,文学的高度降低。网络作家最有力的武器是,文学进入了更多人的生活。但网络作家却也无法回避自己最致命的短板———文学基本要素,包括语言、形式、修辞、意味、深度等等所谓文学性的追问。

对网络文学的看法范文9

关键词 大学生 社交网络 现状 引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7.078

The Status and the Guiding Strategy of College

Students' Participation in Social Networks

KUNAG Xiaoyan, LIU Yifan, LU Wenyi

(Shanghai University of Electric Power, Shanghai 200090)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etwork, more and more college students are active in the social networks. The social networks have become important platforms for students to get information, to be self-show, and to communicate with others. The social networks have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value orientation and behavior pattern of college students.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understand the status of college students’ participation in social networks through investigation, and suggest the guiding strategies.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 social networks; status; guiding strategy

近些年来随着社交网络的迅速发展,大学生越来越多地活跃在社交网络世界里。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思想上有一些明显特点。一方面他们已经脱离了高中群体,思想上具有超越高中生的成熟,也可以为一些事情带来新鲜的看法。但相较于已经参加工作的社会人具有不确定性和叛逆性,容易对一些事情产生极端想法。所以,大学生如何参与社交网络的公共舆论,他们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什么,以及可以对公共舆论产生怎样的影响,这个相互作用的过程对于整个社会来说都是极为关键和重要的。大学生群体独立而不稳定,在公共舆论中的参与需要规范化的适当引导才能营造一种在社交网络下大学生公共舆论参与的健康环境。本文通过对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出大学生通过社交网络参与公共舆论的现状,并提出引导策略。

1 大学生参与社交网络的现状

1.1 大学生参与社交网络的程度高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有93%的大学生表示正在使用社交网络,其中有78%的人表示同时使用2到5个社交网站。使用最多的社交网站是人人网、QQ校友,以及新浪微博。开心网和飞信也有大概30%左右的网友。被调查的大学生几乎都表示每天至少使用一次社交网站。有43%大学生甚至表示已经患有网络依赖症,每天几乎没法离开这些社交网站。可见,社交网络在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已经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大学生也在社交网络中找到了一定的归属感。

1.2 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络的动机

社交网络开放式、零成本地为大学生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功能和服务,成为了大学生学习、交流和娱乐的重要平台。我们调查发现,有将近70%的大学生表示使用社交网络主要是自己的状态或者了解别人的状态。这说明社交网络是大学生实现自我表达的主要途径。现在的大学生自我意识很强,喜欢在社交网络展现自我,通过发表对社会、事件、政治,以及娱乐明星等观点,让别人了解自己的思想动态。通过自拍、合照等方式展示自己日常的衣食住行等一切活动,让亲朋好友了解自己的动态。他们渴望获得他人的认同与尊重,获得好友们的评论和点赞将带来一种被人关注的满足感。同时,他们也喜欢通过社交网络来关注好友们的动态。另外,部分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络的原因还包括写日志、做相册、玩游戏以及听音乐等休闲娱乐活动。大部分大学生认为社交网络方便了自己的生活,方便了同朋友沟通,扩展人脉,了解社会热点。

1.3 大学生更倾向于通过社交网络来了解和评论社会热点

我们调查发现,大学生中有将近60%表示使用社交网络了解社会热点的速度比热门网站更快捷。他们表示在使用社交网络时经常会在浏览图片、状态、视频的时候看到一些热点事件,而且每次会使用半个小时到两个小时不等的时间了解社会热点。而且,在与好友互动的同时,也可以顺带了解社会热点。同时,还可以与圈子里的好友一起关注和评论该社会热点。有五成的人表示在看到热点事件后会转发给好友一同关注。因为当他们知道了或相信了某件事以后,希望自己的朋友也关注同样的事情。这也说明当今的大学生喜欢和别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同时,也有比较强的从众心理,容易受到社交网络的影响。

1.4 大学生对网络热点事件的反应具有较强的时效性

对于一些重大的社会热点事件的反应,近期发生的关注度明显高于以往的。较早的网络热点,比如周久耕事件,杭州“70码”事件等仅有10%左右的人知道,而近期的昆明事件,MH370事件,文章出轨事件等则普遍具有80%以上的知悉度。这说明网络热点事件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在某一段时间内是热点,但很快就会被别的热点所取代,逐渐远离公众的视线。对于远离的热点事件,大学生也很少会去跟踪后续报道。

1.5 大学生具有一定的解读社交网络信息的能力

大学生对网络已经并不陌生,网络陪伴着大学生的成长,已经深入了他们的日常生活,也知道网络具有一定的虚拟性。因此,在看到一些社会热点问题时,大学生对这些信息的解读还是比较谨慎的,不会盲目做出判断。有一半以上的大学生表示他们一般较相信专家、明星和网络红人转发的一些信息。这说明大学生在社交网络里他们会比较跟从一些权威人士或社会名人,这些人对他们的是非判断和价值观的影响较大。另外,有20%左右的人表示会相信转发量较高的信息,还有大概22%的人表示完全拥有自己的判断。

2 大学生对社交网络舆论的看法

2.1 社交网络舆论的真实可信度

对于社交网络舆论的真实可信度,有将近60%的被调查者认为一般,既不会完全相信,也不会一点都不信。这说明大部分的大学生对待社交网络舆论比较理性,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特别是随着网络水军等不确定因素的出现,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对于网络上所谓舆论观点持观望态度,并没有选择盲从。

2.2 响应网络舆论的目的性

虽然大学生不会百分之百相信网络舆论,对网络舆论持有保留看法。但是,有56%的被调查者认为一旦某一网络舆论被广泛转发、被议论多了,就会在从众心理的影响下选择相信。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素质还不够独立、缺乏主见,容易随波逐流。所以,即使大学生知道有些社交网络舆论的可信度不高,但也会成为推波助澜的一份子。另外还有40%左右的大学生认为响应网络舆论更多是在借机发泄个人情绪和仇富仇官心理,或者是一些窥视欲和猎奇心理。比如,对于一些富人、公务人员的事件,或者娱乐明星的绯闻,不管真假,他们都会加以评论和围观,或者到处转发和共享。只有30%的大学生认为参与网络舆论的目的在于感受平等参与和言论自由,或是为了实现自身正义感和道德观。

3 引导大学生参与社交网络舆论的策略

通过前面的调研,我们知道大学生对待社交网络舆论比较理性,不会贸然盲从。但是,这种理性更多体现的是在不确定事件面前保持一种观望态度,缺乏更深层次的客观分析。甚至会在从众心理的影响下,其观点最后会跟随大流。所以,给予大学生适当的网络舆论引导是非常必要的。

3.1 形成民间组织为主,政府为辅的复合型引导机制

既然社交网络舆论需要引导,那么应当由谁来引导呢?超过半数的被调查学生认为还是应当由政府成立专门的部门来进行引导。但是,如果单纯由政府引导,一方面大家都害怕由政府引导网络舆论将导致信息的滞涩,言论的禁锢,会失去网络舆论的自由行和开放性;另一方面,也会给政府带来巨大的人力和财力的负担。被调查者中也有将近半数的人认为应当由网民道德联盟或网络主流传媒来引导。虽然,非政府团体的引导更具有亲民性,但是非政府组织也有可能为了一己私利,博眼球,搏出位,故意把事情往某一个错误的方向进行引导。所以综合来看,本文认为社交网络舆论的引导应该形成以民间组织为主导,政府辅助参与的复合型引导机制,这样将更有利于网络舆论的发展。针对大学生的引导,相应的教育部门发挥的辅助作用可以表现在着力培育一批社交网络的名编名师,开创一批名站名栏,创作一批名篇名作。①通过这些权威性的主流声音来引导大学生往正面发展。

3.2 推进社交网络舆论实名制

社交网络舆论是否实名制各有利弊。实行实名制会限制一些人的发言,会使网民因为害怕自己的发言造成不必要的麻烦而不敢说真话。但另一方面匿名制虽然放开了言论,却因为匿名使得一些人言论过激,不考虑自己言行的后果。网络空间是开放、自由的公共场所,但是网络社会仍然是法治社会,我们必须遵纪守法,在合法的范围内实现我们的言论自由。每一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言行负责,实现权利与义务对等。所以,网络实名制的目的不是限制言论自由,而是要净化网络空间,杜绝谣言。我们通过调查,发现被调查的大学生中有三分之二的人还是支持网络实名制的实施,只有三分之一的人反对。这可以看出现在的大学生在选择实名制与否的时候还是趋于理性的,还是希望可以有一个坦诚的平台自己对于某些事件的看法。

3.3 网络舆论的管理保障机制

良好的网络舆论管理保障既可以使大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还可以防止一些消极的思想在网络蔓延,造成不良的后果。有将近65%的被调查大学生认为网络舆论实行实名制后,可以采取网络后台实名制,而前台匿名制的管理方法。这种方法有一定的道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发言者自由和个人的隐私。笔者也认为这种方法是比较可行的。当然,大部分的被调查者认为网络社区的管理最终还是要靠完善有关法律,依法管理。目前,我国关于网络的法律已经有一定数量,但是这些法律法规大多只是框架,细化和具体化不够。②所以,政府还要根据网络环境的需要,制定合理的、具体的网络法规,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网络执法人员,针对网络犯罪、侵权等危害社会的行为给予严厉打击。

4 结束语

大学生是相对独立的一个群体,普遍高频率地使用社交网络,使用的方法多种多样,涉及的内容也各式各样。大学生又是一个不稳定的群体,在参与社交网络时需要合理引导,通过合理引导才能使网络舆论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相信随着网络实名制的推进,未来网络舆论的发展将趋于理性。大学生也能在参与社交网的过程中,逐渐走向成熟,成为对社会有价值的人才。

*通讯作者:邝小燕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