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大学生对人生的思考集锦9篇

时间:2023-06-18 10:30:53

大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大学生对人生的思考范文1

关键词: 大学生 马克思主义人生观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强调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是推动社会前进的最活跃力量。”[1]青年学生是我国社会中最活跃、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是时代的先锋,是国家、民族的未来和希望。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和人生航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树立什么样的人生观。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2]因此,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并把它融入马克思主义人生观教育,对于帮助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锤炼优良品德,形成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矢志奋斗拼搏,积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贡献力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人生观是揭示人的本质及人生发展规律的科学人生观

马克思主义人生观,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一定历史阶段的人生实践为基础,以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为主线,从根本上揭示人的本质及人生发展规律的最彻底、最进步、最科学的人生观。

马克思着眼于人自身研究人,揭示了人的“自然质”。马克思指出:“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对宗教的批判最后归结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样一个学说,……必须那些使人成为受屈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3]“人是人的最高本质”揭示了人的本质只能从深藏于人的内在的总体特性中去探求,而不是从神圣理性、绝对精神、宗教神学中去寻找。自然、精神、理性、上帝或是审美都不可能成为人的最高本质的“居所”,正如“人并不是抽象的栖息在世界以外的东西。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4]“人的最高本质”即人是社会化了的自然实体,就是人本身。“人是人的最高本质”回答了“人的本质在哪里?”,划清了人与外部精神实体的界限。

马克思着眼于人的实践活动研究人,揭示了人的“功能质”。马克思主张劳动是人的本质,是推动人自身发展的动力。“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5]人类“劳动的实现就是劳动的对象化”,[6]劳动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根本尺度。因为人的实践活动是能动的、有意识的,因而是自由的,所以人的“类特性”、“类生活”、“类意识”等都源于实践。马克思以此揭示了人的活动的特殊性,回答了“人的本质怎么样?”,划清了人与动物的界限。

马克思着眼于通过社会关系研究人,揭示了人的“系统质”。人既是社会存在物,又是自然存在物,“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说来才是存在的;……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7]“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8]它“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9]“现实性”的人就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并从事实际劳动的生活着的人,而不是纯粹孤立、抽象的理想意义上的个体,是具体的、发展变化着的人。在这里,马克思真正揭示了人的本质是现实化了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回答了“人的本质是什么?”,划清了人与人之间的界限。

二、树立马克思主义人生观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

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以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最高目标,是坚定青年学生理想信念的思想保证。马克思不仅科学地揭示了人的本质,而且揭示了个人与社会关系发展否定之否定的历史辩证法。并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人类解放的最高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作为人类社会的最高理想境界。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10]“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学说同共产主义理想社会是相统一的。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国内外各种思潮、思想相互摩擦,相互碰撞,相互融合更加激烈,导致广大青年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容易偏离轨道,少数青年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根基不稳、徘徊不定,甚至面临被腐蚀的危机。诸如“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等错误现象仍阴魂不散。因此,加强马克思主义人生观教育,将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

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以集体主义、服务人民为本质特征和根本要求,是青年学生投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价值导向。马克思主义人生观强调的是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以人民利益为重并自愿为之奋斗的人生观,是真正“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的科学理论。指出:“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12]站在人民的立场上立身处世,以人民的利益为言行和宗旨,从根本上揭示了无产阶级的人生目的,体现了“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13]

邓小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把“能否增进人民的团结,改善人民的生活”作为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政治结构和政策是否正确的关键之一;把“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改革开放得失成败的标准之一;把人民是否“拥护”、“赞成”、“高兴”、“答应”作为压倒一切的标准。真正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始终为人民服务,一切从人民根本利益出发的最高人生目的,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先进性要求。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人生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精神支柱。青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有希望,未来的发展就有希望。”[14]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人生观教育,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有利于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正确认识社会、认识人生、认识自己,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中,为祖国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三、对当代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人生观教育的指导思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和奋发向上的强大精神动力,因而是统领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人生观教育的理论精髓。

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引领以共产主义理想为核心的理想信念教育,是马克思主义人生观教育的灵魂与核心。“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15]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最根本、最高层次的,具有统治功能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集中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是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精神动力,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和凝聚力。邓小平指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其中我们最强调的,是有理想。……要团结就要有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16]大学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具生命力、凝聚力、创造力的群体,大学生有了理想,才能有前进的方向,有了共同理想,才能有共同的步伐。在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多样多变多元的背景下,意识形态领域的新挑战硝烟弥漫;各种“反马”、“非马”的思想谬论相互激荡更加突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企图用个人主义的腐朽思想扰乱中国青年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因此,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武装学生头脑,使之坚信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显得任重而道远。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是马克思主义人生观教育的目的与归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本质和精髓,凝聚着整个社会的向心力、战斗力、和谐力和创造力,统领着全国各族人民的价值理想、价值精神和价值观念。人生价值观在整个人生观中居于核心地位,对现实人生具有根本性导向作用。马克思主义人生观认为,一个人的人生价值取决于对社会的贡献和责任,人生的社会价值才是人生价值的本质所在。对当代中国而言,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价值取向和目标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用这一核心价值追求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能使青年学生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国家认同感,把个人理想内化为行为动力,外化为人生实践,还能使他们把自我需要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在社会的舞台上定位自己,超越自我,真正实现人生价值和人生奋斗目标。

把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融入大学生的成才教育,是马克思主义人生观教育的支撑和动力。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支撑;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推动社会不断进步、激发人民锐意革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指出:“爱国主义,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凝聚人民的重要思想基础和不断追求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17]“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18]把“两种精神”融入青年学生的成才教育,帮助青年树立强烈的成才意识和志向,既是马克思主义人生观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基本任务。21世纪的世界竞争实质是人才的竞争。用民族精神引导青年把自我锻炼同国家、社会、人民的需要结合起来,勤奋学习,努力实践,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之才,有利于增强当代大学生的凝聚力。用时代精神引导青年认识成才的意义,树立成才的志向,有助于他们形成科学、积极、乐观、务实的人生态度。把“两种精神”结合起来融入青年成才教育,引导青年赤诚爱国、锐意进取、奉献社会,力求实现光荣、闪光的一生。

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纽带加强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教育,是马克思主义人生观教育的实践基础。社会主义荣辱观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具体表现形式。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既是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又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纽带加强大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教育,帮助广大青年学生树立科学的奋斗观、进取观、生活观,是马克思主义人生观教育的应有之义和时代呼唤。艰苦奋斗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重要法宝和光荣传统,而且是抵御各种腐朽、错误、颓废思想的尖锐武器,更是个人自立、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强大精神动力。加强大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教育,坚决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从精神层面彻底清除“骄奢淫逸”的歪风邪气,从物质层面坚决抵制“铺张浪费”的失范之举,我们的社会才能和谐发展,民族才能生生不息,国家才能兴旺发达。

四、对当代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人生观教育的方法

在体制转轨、社会转型、文化多元的当今时代,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人生观教育的各环节、各领域和各方面,其方法要生动活泼,通俗易懂,讲求实效。

第一,坚持正面引导与理论灌输相结合,在营造舆论氛围中力求生动活泼。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马克思主义人生观教育要依托高校,特别要依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校园文化氛围。大学生既是先进文化、和谐文化的接受者、传播者、创造者,又是推动其发展的生力军。对于大学生而言,要坚持自律与他律相结合,自觉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自觉树立马克思主义人生观,端正人生态度,坚定人生理想,确定人生方向;对马克思主义人生观的基本内容要真学、真懂、真信、真行,并以此为“灯塔”,指引自己走正确的人生道路。对于教师而言,要用历史和现实教育大学生,使之明确中国人民为什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选择了改革开放,让大学生更深层次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领会马克思主义人生观的科学性、正确性。要在实际教学中,坚持渗透教育与情境感染相结合,与时俱进,善于发现新题材,开拓新领域,并结合新形势、新任务,塑造新人物。于校园文化而言,要切实营造生动活泼的舆论氛围,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人生观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宣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利用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介,通过新闻报道、学生讨论、教师评论等形式,开展榜样示范、先进典型等活动,营造生动活泼的舆论氛围,推动马克思主义人生观在青年心里生根发芽,开花结实。

第二,坚持“三进”与“三贴近”相统一,在深入普及中力求通俗易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人生观教育的有效载体。因此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马克思主义人生观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由于大学生年龄有别,出生背景相异,知识水平不等,认知能力不同,因而对马克思主义人生观理论的学习、理解、领会、接受的程度也不尽相同。因此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使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学说、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学说更加生动具体、简单明确、“喜闻乐见”,从而被广大青年学生所了解、所认可、所接受、所践行。要坚持“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在人生观教育中融入人文关怀,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满足其成长需要,真正用马克思主义人生观启发学生的良知、良心、良能和意志,“使他们成为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健全的人格、良好的思想品质、高尚的道德修养,对国家有情感、对社会有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和谐的人。”[19]

第三,坚持统一性与多样性、目标性与层次性相协调,在知行统一中讲求实效。马克思主义人生观教育要始终与党的宗旨、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相一致,始终与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一致,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方向,坚持“一元主导”的价值取向。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人生观教育不可能在一元、单一的价值关系中进行,而是在尊重差异、多样的现实条件下,突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人生观教育的目标是追求人生的整体和谐发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以及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由于个体与个体在心理、生理、智力、体力等方面各不相同,因此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等具体条件,因人制宜,因材施教,分层次进行。青年学生不仅要以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更要融入社会,深入实践,深入生活。在社会中增长才干,培育崇高品格;在实践中磨炼毅力,铸就健康人格;在生活中严于律己,端正人生态度,切实把马克思主义人生观落到实处。

总之,大学生要为履行自己的使命和责任而充分自觉。马克思主义人生观是引领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标杆,是全国各族人民奋发向上的力量源泉和不竭动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马克思主义人生观教育,是时代的呼唤和永恒的议题。

参考文献:

[1].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07-02.

[2]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光明日报,2011-10-26.

[3][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460-461,452.

[5][6][7][8][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6,91,122,24,120.

[9][11][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294,98.

[12][13]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4-1095,1096.

[16]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90.

大学生对人生的思考范文2

关键词: 大学教育 社会认同 人文因素

同志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大学生是社会的未来,他们能否认同我国的社会制度,认同核心价值观,认同职业,认同劳动人民,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要解决大学生当前普遍存在的社会认同问题,就必须对影响大学生社会认同的人文因素进行认真分析,对症下药,使我们的大学生成为热爱社会、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一代新人。

一、当代大学生社会认同的人文因素及现状

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除了学科知识体系自身的问题外,还受到社会特别是大学生自身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诸多非智力人文因素的影响,而理工科类知识接受的难度仅限于学科知识体系自身,主要受到大学生自身智力因素的影响。具体来看,影响大学生社会认同的人文因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文化底蕴

大学生能否实现社会认同,首先受到其文化底蕴的影响。人们通常认为,大学生接受了十多年的基础教育,拥有多学科的知识,是当然的文化人。其实这是一个误区。知识与文化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从有知识到有文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大学生也不例外。当然,我们这里所涉及的文化是一种心态文化层面,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经过长期孕育而形成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是文化的核心部分。是否拥有文化,拥有什么样的文化,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对社会的认同。

由应试教育滋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只能使知识在学生大脑中简单存储、复制。我国的教育就像一条世界上最大的流水线,大批量地生产着一代又一代既不了解社会,又不了解他人。甚至不了解自己的学子。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分离,学校在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教育的缺失,都直接影响了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和认同。以至当代大学生可以成段甚至成篇地背诵名文,也可以从数字意义上考出“好成绩”,而在社会生活中却不得要领;当代大学生可以拥有众多的偶像甚至为之癫狂,却从不关心其成功背后的艰辛历程;当代大学生可以心安理得地享用从家庭到社会的厚爱,懂得运用法律武器主张自己的权利,却鲜见社会责任意识。知识的积淀不等于文化的积淀,没有文化与没有知识是同样可怕的。传统文化、市场文化、世界文化和政治文化的积淀,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对社会的认同。大学生的文化积淀是实现大学生社会认同的文化基础,为此高校必须坚持自己的文化操守,必须与商业化、功利化划清界限。

2.心理健康状态

当代大学生实现社会认同,还受到心理成熟与健全程度的影响。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处于相互协调的和谐状态。包括具有充分的适应力,能充分地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度的评价,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不脱离现实环境,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善于从经验中学习,能认同社会并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能适度地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恰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等十个方面。

从整体看,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状态还是好的,但大学生个体心理不健康的心理特质在每个人身上都客观存在并时有表现。自负、封闭、逆反和虚无等心理现象屡见不鲜,有的对社会主流意识不以为然,自以为是;有的凭借自己偶然的经历甚至道听途说怀疑核心价值观的真实性;有的凭自己的喜好对核心价值观随意取舍;有的则是根据利益需要择事认同;还有的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这一方面反映了大学生政治上的不坚定,另一方面是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集中表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是实现社会认同的心理基础。

3.社会阅历及实践程度

社会阅历是指一个人对社会、对事件、对生活中所发生的事的经历及理解方式。人每天都在经历一些事情,每天都会对发生的事件进行思考,产生相应的认同感受。通过长时间的积累,对一些事物的看法则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这时的人们就会有自己的想法和看法。经历得越多阅历则越丰富,社会认同逐渐趋于理性和稳定。

社会认同是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和作为社会的基础。但多年的校园生活,沉重的学业负担,使大学生无法感受复杂的社会、体验真实的生活。他们只能从书本、从课堂上和偶发的社会生活中了解到一些片面、单一、僵化和现成的知识。虽然部分课程知识可以通过实验和实习得到佐证,但思想政治教育由于没有充分的生活体验和实践经历,大学生很难建立起坚强的信念和恒久的道德规范,影响了大学生对社会的认同。由于缺少一定的社会阅历和实践,大学生本身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就持将信将疑的态度,如果面对社会的阴暗面或在生活中遭受挫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所建立的价值观就会瞬间崩溃。课堂上的千言万语、千辛万苦在现实生活面前如此不堪一击,除了教育方面的原因外,涉世不深、阅历太浅,承受不起现实社会的打击、诱惑及生存压力也是重要的原因。具体表现为表面上追求理想,实际上崇尚实惠;性情中有强烈的爱国情感,具体时缺乏主人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形式上有真善美的道德知识,事实上却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对社会,期待建立良好的公共道德秩序,对自身,又不愿受各种规章制度的约束;从长远有成就事业的愿望,到眼前又缺乏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愿望上有投身社会的热情,实际上又与环境格格不入难以融入社会。

社会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大学。只有让大学生走进社会,通过广泛的社会实践,了解国情、民意,才能丰富阅历。随着社会阅历的积累和实践的深入,多数大学生对现实社会的认同是可以预期的。

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大学生的社会认同教育

高校的社会认同教育必须以知识为载体,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树立信念、培养情趣、训练思维、提高品位,建立社会认同意识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1.以发展的眼光肯定当代大学生社会认同的差别化现状

大学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阶段大学生心理、身理还是动态的,具有可塑性,这个阶段的大学生又是不成熟的,需要学校进行人文孵化。应当看到,大学生的社会认同程度是与其年龄特征相一致的,即便是同一年龄段的大学生也都会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从教育学的角度讲,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不成熟也是合理和正常的,不能因某一时期某一些大学生身上出现的问题,人为地把大学生简单地归纳为“80后”、“90后”。尽管与老一代大学生相比,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和起点有差异,但我们还是要坚信,随着当代大学生的文化底蕴一天天加深,心理会一天天健康起来,阅历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也会一天天丰富起来,当代大学生最终还是会认同并成功地融入社会,成为未来社会的栋梁之材。

以发展的眼光认同大学生,能使我们在面对当代大学生中的另类现象时更加淡定和从容,允许有错,允许再错,允许改错,要相信大学生总是在错误中不断走向成熟。为此,大学的社会认同教育,既要有结果认同,又要有过程认同。首先是教育者对大学生要认同,大学生积极的一面要认同,大学生消极的一面也要“认同”。只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相互认同,在认同中教学相长,才会有成功的认同教育。其次要认识到大学生在文化、心理和阅历方面处在一个波浪式的前进上升周期,绝大部分大学生最终是会实现对社会的认同的。

2.以全面的眼光肯定当代大学生社会认同的时代化特征

当代大学生的优点和缺点是同样突出的,优点往往与缺点伴生,两者相辅相成。社会认同教育既要规范,又要疏导,更要肯定。

当代大学生的国际视野,极具时代特征。他们已经习惯于把国际社会作为参照体系并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大学生关注和追踪国际前沿的科技发展,本来是件好事,但由于对“国际惯例”、“世界潮流”等的片面推崇,影响了他们对社会主义制度、核心价值观及社会的认同;当代大学生思维敏捷,不唯书、不唯上,富有挑战意识,但又缺少深入实际、踏实进取的恒心和毅力。为此,在社会认同教育过程中,必须从全面和整体的角度,充分肯定和精心呵护大学生的时代特征,在鼓励大学生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同时,培养大学生艰苦奋斗、敬业踏实的实践精神;在倡导大学生在拓宽国际视野的同时,帮助大学生了解国情、民情,树立一切从中国实际出发的科学精神。

总之,大学生只有认同社会,才能融入社会;只有融入社会,才能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用发展和全面的观点认识大学生的现状,从影响大学生社会认同的文化、心理和社会实践因素着手,坚持不懈,使大学生成为正确认同社会、愉快融入社会、积极奉献社会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桂守方.社会认同感的缺失[J].心理科学,2007(4).

[2]李慧敏.自我认同理论的“缺失”[J].社会科学论坛,2009(14).

[3]吉登斯.自我认同理论评述[J].江汉论坛,2003(5).

大学生对人生的思考范文3

关键词 体育 优化 大学生 道德人格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Ideas of Sports to Students' Moral Personality and Mental and Physical Optimization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cause of raising a problem that college students' moral personality and physical health level gradually declining nowadays. And focused on describing the function of sports as well as the theory of sport's positive effect on students' moral personality. Finally, provide reference for strengthening college student' s physical education, changes in awareness, enhance the education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moral personality.

Key words sports; optimization; college student; moral personality

1 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大学生群体的体质下降问题和大学生意志品质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人才后备力量,除了需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外,还需要健全的人格、健康的身心。体育运动对人全面发展的作用虽然多有论述,但很多人都停留在“增强体质”的生物人层面,因此有必要对体育运动与人的发展的关系进行重新认识。

2 大学生身体素质下降及道德人格存在问题

2.1 大学生身体素质呈逐年下降趋势

《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结果显示,我国成年人、老年人的身体机能水平有所回升,但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却出现了继续下滑。①

今年9月举行的第九届大学生运动会上,沈阳理工大学提交的学术报告《辽宁地区“90后”学生群体体育生活方式比较研究》一文指出,辽宁地区初中、高中、大学的学生中,仍有较大部分学生每天无法完成体育活动1小时的目标。其中每天锻炼30~60分钟的大学生占学生总数的46.22%,而不少大学生已经养成不重视体育锻炼的坏习惯。

2.2 大学生道德人格因素有待完善

意志品质差,心理较脆弱是目前大学生存在的首要问题。据统计我国1.5亿青少年人群中受情绪和压力困扰的有3000万。而近些年来大学生自杀的案例也屡屡发生。2012年9月6日下午哈尔滨一大学新生竟因不能承受军训劳累,服下一大把安眠药欲轻生,幸好被老师和同学发现。②这些都反映了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意志品质差、心理脆弱,当大学生面对这些问题时,往往采取的是逃避、自暴自弃的态度,选择用自杀等极端的方法来解决。

缺乏规则意识、自我管理能力较差。在新形势下,各种文化与价值观的碰撞使大学生在价值观的选择上出现迷茫的状态,偏离了正确的价值观轨道,有些行为甚至触犯法律,近些年大学生犯罪的事例也频频发生,马加爵、药家鑫这种极端案例更是让人痛心的同时更得到深深的反思。

团队协作精神有待提高。独生子女大学生在家庭中是孩子的角色,受到一家人的呵护,重知识培养的应试教育情况下,忽视了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从而造成了学生的协作能力的不足。

3 大学生体质下降、道德人格不完善原因分析

3.1 始终以智育为中心的教育观,违背人的科学发展规律

大学生体质下降和道德问题是整个社会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环境的问题。健身意识淡薄,从中小学就养成的意识观念,也反映了大多家长们的教育理念。从家庭到学校的教育观念忽视了人的科学的发展规律,身体的发展-道德观念的形成-智力的发展,每个阶段不是绝对排他,而是每阶段都有其侧重的发展重点,了解人的发展规律在合适的阶段进行正确的培养与引导,才能把孩子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高分低能的学习机器。

3.2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不可分别而论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我国学校教育的理念和口号,但在认识上和实践中的确存在片面地割裂现象,例如小学生的思想品德课程,就道德问题对受教育者进行理论教育,就这个阶段的孩子来说从自身角度认同、接受这些理论是有难度的,缺乏生动性和实践性,结果课程变成了枯燥的教师训导课,也造成学生的厌烦情绪。语文课上教师重点对写作和阅读能力进行培养,却忽视了通过学习文章让学生了解正确的价值观和做人的道理。体育课也加入“应试教育”的行列,为了应付中考,变成了让学生反感的单调的“跑步”课,或者变成自由活动状态的“放羊”课,缺少体育理念和必要的完整的“三基”教育,加上很多学校体育设施器材不足,所以从小很难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锻炼的习惯,自然把问题带到大学。

4 体育运动优化人格的主要理论与观点

首先在哲学层面,物质决定意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认为,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产生与发展有赖于实践活动,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才能产生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的意识。体育运动是人成长过程中重要的实践环节,对人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第二,在心理学层面,心理和生理是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关系,即躯体的问题有时会带来心理问题,心理问题也会从躯体表现出来。例如,躯体疾病会带来焦虑不安、情绪抑郁,具体可表现为无法集中精力做事,意志消沉,态度消极等。心理咨询师在进行心理咨询时,也会全面考虑寻找异常行为或心理的真正原因,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解决。

还有在教育学层面,教育学理论认为,人的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有互补性,就是说人的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起到调节作用,精神力量可以帮助人战胜身体方面的残缺与不足,使身心得到发展。在身心发展的动力理论方面,多因素相互作用论是采用较为广泛的理论。该观点认为人的发展动力因素来自多方面的影响,遗传、社会环境、教育是外在因素,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内在因素,外在因素通过内在因素起作用。体育运动作为外在因素之一,可以通过主观能动性对个体身心发展产生影响。

很多中外教育家对体育运动与人的发展关系都有过明确论述。

约翰洛克是十七世纪英国著名的资产阶级唯物主义哲学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有一句名言:有健康的身体才有健全的精神,这是对于幸福人生的一个简短而充分的描绘。他特别强调,体育最根本、最首要的是加强身体锻炼。③

5 体育运动对大学生道德人格的优化作用

磨练意志品质的作用。大学生的意志品质和自控能力是其与自身产生的怠惰心理和欲望产生博弈时所能体现的人格因素之一。所谓“战胜自己才能战胜别人”。通过在体育锻炼中对身体的耐力和忍受疼痛的程度,来锻炼心理的意志品质。

加强团队协作精神的作用。团队协作精神是大学生在团队之中,与他人相处时所必须的品质之一。大学生在参与体育集体项目活动时,学会“还有别人”,培养与身边的人交流、沟通与配合的能力和习惯,从而运用到以后的学习与工作中。

树立规则意识的作用。“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大学生要想在社会中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公民,做一个具有较高道德水准的知识分子,就必须具备这样的品格。而体育竞赛中的程序和规则是组成比赛的重要部分。参赛者必须严格遵守比赛程序和规则才能进行正常的比赛,反之就会得到判罚或者被迫退出比赛。通过体育运动来培养人的规则意识是可取的选择。

6 加强高校竞技体育教育,推进大学生道德人格优化的建议

(1)提高认识,加强体育精神和观念教育。利用奥林匹克精神人类宝贵的财富,多渠道加强体育精神和观念的宣传教育,使学生理解体育精神的深层含义,使学生热爱体育,热衷于体育锻炼,并由此强健身心,优化人格,应该是学校各级领导和教师“教书育人”的目标。(2)营造校园体育氛围,加强体育社团的建设。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研究体育社团的建设规律,制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措施,支持各类体育社团的组建和发展。(3)强制高校加强体育设施建设,督促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加强对高校体育设施的建设和资金投入,重视建设一些适合女同学活动的设施和器材。同时学校对于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有一定的“强制性手段”。使学生逐渐会体会到体育锻炼的益处和重要性,培养良好的运动习惯,在增强体质的同时,发挥优化人格的作用。

注释

① 新华网教育频道.2012.10.

② 李小伟.大运会背后的体育隐忧.中国教育新闻网,2012-09-28.

③ 约翰·洛克.教育漫话.傅任敢,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5.

参考文献

[1] 吴来苏.大学生人格教育与修身[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2] 马桂新,刘智,赵美艳.掌控自我,大学生道德人格的自我完善[M].辽宁:辽宁人民出版社,2008.

大学生对人生的思考范文4

    1.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别在于思维的差别。毋庸讳言,人与人之间的最大差别是思维的差别,也可以说是思考的差别。有人思考得简单,有人思考得复杂;有人思考得全面,有人思考得片面;有人思考得深入,有人思考得肤浅;有人思考得缜密,有人思考得粗疏;有人思考得远,有人思考得近。只有善于思考,才能有创新的行动。对于个人是这样,对于国家也是一样,一个国家只有善于思考的人多起来,才有可能成为“创新型国家”。

    2“.不善于思考”和“善于思考”差别巨大。应该说只要是正常的人,都会思考,但善于思考和不善于思考之间存在很大的不同。不善于思考的人,他的精神活动范围一定是受到相当大局限的,知识储备一定是不足的,能力表现一定是不充分的,情感表现一定是不活跃和单调的,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一定是肤浅、简单的。而善于思考的人则完全相反,善于思考的人的理解力、分析力、综合力、比较力、概括力、抽象力、推理力、论证力、判断力等都将更强,且具备独立思考的精神,对人对事能基于科学的判断,讲求思维的目的性、逻辑性。其层次性更为清晰,敢于表达自己的认识,不会陷入人云亦云的泥潭。大凡成功人士往往都是善于思考的人。

    3.成为“善于思考的人”需要科学培养。采取科学的教育方式对人的思维能力进行培养训练,使一个人成为“善于思考的人”是必须经历的有效途径。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思维能力是可以培养和开发的,人的思维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因此,学校教育,无论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还是“学会合作”,只有“学会思考”,形成“创造性思维”才是最主要、最重要和最核心的。许多教育发达的国家,从幼儿园开始就十分重视这方面的培养,老师给孩子很多表述的机会,让他们针对某个问题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谈自己的经历或者跟别人辩论。很多学校要求学生在小学四五年级时就能掌握科学方法的实质,这为孩子未来的学习与研究打下很坚实的基础。这与我们中国教育存在着很大差别。如果把对这方面的培养一股脑地放在大学,而不是在基础教育中得到重视,不讲求培养的基础性和连贯性,到大学再重视,一定是为时晚矣!

    二“培养善于思考的人”需要设定恰当的培养目标

    目标是努力的方向,有了目标才能在教育教学方面围绕“培养善于思考的人”而改变教学方式,创新课程体系、内容,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另外,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服务业的比例日益增大,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一定会发生深刻的转变,对人的能力要求会逐步提高,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将会成为主要需求。我们的基础教育要着眼于此,要注重培养身心愉悦、健康的人,要把学生真正从为分数而学习的“痛苦”中解脱出来;要注重培养会思辨的人,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敢于怀疑,敢于批判,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要注重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关注学生的差异和个性发展,为将来成为通才奠定基础。所以说“,悦身心”“会思辨”“育通才”应成为基础教育的目标指向,并应努力付诸实践。

    1“.悦身心”是对生命的善待。“悦身心”对学生的直接指向是:爱生活、身心健、会合作、做好人。这方面强调的是让学生做一个身心健康、快乐的人。让学生主动融入生活,无论是家庭生活、学校学习生活、社会生活都能乐观面对,做一个快乐的人。我们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帮助人获得人生的幸福,体验生活的快乐,在快乐中体会生活的真谛,丰富人的心灵底蕴。享受快乐是一个人的权利,创造快乐是一个人的能力,阳光的人生不能缺少快乐陪伴,让学生拥有快乐是我们教育价值的一种体现。这样的目标,要求学校教育时时处处能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情趣,让学生追求身心和谐之美,懂得追求生活幸福,培养学生与人正确交往的能力。做未来社会和世界的好公民。要让学生从小明白,爱生活会快乐,身心健康会快乐,良好的人际交往会快乐,做个善良的好人会快乐。

    2“.会思辨”是对思想的尊重。“会思辨”对学生的直接指向是:乐多思、能探究、敢怀疑、寻真理;这方面强调的是让学生做一个懂思考、会思考的人,培养的是人的科学精神。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自主探究,学会明辨真伪,不盲从、不迷信。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优秀的,只不过是呈现的方面不同而已,对学生而言,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做一名善于学思结合的人十分重要,因为思维决定人的未来。这样的目标,要求学校教育要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培养和训练学生科学的思辨思维,给学生留出思考的空间,鼓励学生建立正确的怀疑态度,主动探寻真理,表达自己的观点。学校要营造自由、民主的气氛,为每一名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培养这种思辨能力,学校的教师必然要改变教的方式,学生也必须改变学的方式。学校要营造有利于学生思辨的环境,建设好学校思辨文化环境,打造具有思辨特点的课堂环境,开展好具有学校特点、具有思辨吸引力的教育教学活动,力争让每一名学生都形成良好的思辨品质,为成长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奠定基础。

    3“.育通才”是对受教育者的期待。“育通才”对学生的直接指向是:兴趣广、有个性、重人文、通中西;未来的社会需要的是大量的通才,这种通才兼具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的特点。通才要求一个人必须具有广泛的兴趣,具备独立的思考能力、独立的人格,个性鲜明,要有良好的人文素养,了解东西方文化,并能很好地融合这种文化。这样的目标要求学校要为学生的合理教育需求提供服务,不断扩充学校的教育资源,丰富教育教学的内容、改进教学方式。努力做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浓厚而广泛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推动跨文化交流,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要科学面对教育对象,因不同的思维模式而指导,因不同的兴趣爱好而培养,因不同的学生而对话,因不同的学习周期而设计。这种目标体现了学生向未来发展层面的内涵。

    三、学校要为“培养善于思考的人”提供必要条件

    “培养善于思考的人”需要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创新改革,不断反思完善,努力创造必要条件。特别是在学校教育教学的管理上要敢于突破,使学校一切工作真正能从人的发展的客观角度着想,真正按教育教学的真实客观规律办学。

    1.课堂上要给学生善于思考的引导。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启迪智慧、培养头脑的重要渠道,学生在学校的时间,大部分是在课堂中度过的。我们的课堂如何引导学生善于思考,是摆在每一位老师面前不容回避的问题。多年以来,我们的大多数课堂教学仍然没有从传统的授课方式中走出来,人们所倡导的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总是变了味,走了样。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由探究的学习精神,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往往被忽视。“培养善于思考的人”必须转变我们落后的教学方式,要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真正让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回归于学生,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给每一名同学表达和争论的机会,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课堂上提倡自己思考,自己找问题,让每名学生思考的火花都能喷射出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带动学生敢于怀疑和审视,让每名学生都做善于思考的主人。

大学生对人生的思考范文5

【关键词】研究生 思考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4-0021-03

今天我们身处繁杂而多变的知识经济社会,书本已不再是我们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从书本中思考、在问题中思考,在我们今后学习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位置,能够发现问题,具有必要的知识储备,拥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工具与方法,是研究生进行研究所需的基本素质和不可或缺的能力。然而,目前研究生创新能力低下,独立思考意识薄弱,原创成果质量不高等现象普遍存在,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试图从思考的价值与意义、何谓思考以及研究生如何思考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希望为研究生科学、合理的思考提供一些建议。

一 思考是人类进步的源泉

威廉・詹姆斯曾说:“这一代最伟大的发现是人类若积极思考,就能使生活本身发生变革。”如果没有思考,地球上也就没有智慧。那么人类世界的文明也难以延续,我们的生活也无法发生变革。

对于思考的重要性,一方面,从古至今,人们对思考就有着积极、理性的认识。如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汉朝思想家王充也说:“倮虫三百,人为之贵,天地之性人为贵,贵其识知也。”“人,物也,万物之中有智慧者也。”再有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应该把独立思考和综合判断能力放在首位,而非获得特定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大量学者对思维、思考与创新、成功的关系做过理论与实证的研究。如理查德・保罗、琳达・埃尔德以及阿贝・迪迈特都认为思考决定命运,思考创造奇迹。在目前这个日新月异、危机四伏的世界中,只有保持积极独立的思考才能决定自己的命运。也有国内学者通过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现状的调查出发,论证研究生创新能力与思维、思考能力的辩证关系。研究生――人类社会一个特殊的群体,就是研究高深学问的专门人才,应该通过科研活动中的思考与实践,创造新知识。然而,现实情况是许多研究生普遍不善于思考,这是有其内在原因的,即他们不知道该如何去做。许多研究生对思考过程感到恐惧,认为思考是人一种天赋的神秘能力,人并不能加以控制。这种观点显然毫无根据,思考并非上天专门赐给个别有福之人的专利,它是每个人都具有的能力。通过学习和实践的指导,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获得思考的能力。作为一位合格的研究生,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思考的重要性。思考的作用大致有三点:

1.领悟人生,洞察社会

人生有许多起伏:有高潮有低谷、有快乐有悲伤、有顺境有逆境。人生百态,只有积极思考人生,才能领悟各种滋味,洞察社会的处事奥秘。在目前日渐充满物质利益、快速前进、喧嚣的社会里,留出一份空间给自己思考显得愈加珍贵。而如果我们不进行思考,就没有目的,没有探索,也没有创造,我们就只能像动物一样浑浑噩噩,扮演大自然可怜的奴隶角色。因此,作为探索高深知识学问,具有新时代高素质的研究生,一方面我们要积极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积极探索人生的未知领域;另一方面也要有自我反思的能力,反思日常的行为和事件,通过认真深入的反思,洞察其中的规律。

2.摆脱浅薄,走向睿智

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说:“思考可以构成一座桥,让我们通向新知识。”通过读书,我们可以获得前人的知识或者间接的经验。但如果只是读书,机械的记忆,不去思考,那么我们只能游于表面而不能探求实质。就像普朗克所说的:思考可以带我们通向新知识。在前人的知识基础上,通过思考,才能摆脱浅薄,探求新知识,成为集大成的智慧者。

3.活跃思维,独具慧眼

在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书桌的上方醒目地贴着一句话:“不能思考者是傻瓜,不想思考者是顽石,不敢思考者是奴才。”只有不断地思考才能活跃我们的思维,对问题举一反三,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研究生是学校培养的高层次人才,其层次高不仅代表着具有高深的知识、高超的技能、高尚的人格素养,更代表着具有全新的思维和独到的视角。而只有通过思考,我们才能对知识举一反三,在思考中活跃我们的思维,在科研中具有独到的见解。

二 何谓思考

伽利略说:“思考是人类最大的快乐。”地球上百花芬芳,争奇斗艳,然而,无论什么花朵,都比不上人类的思考之花美丽。那么,什么是思考呢?“思”是格物,“考”是敲击、察以辨,以审,以有所得。指针对某一个或多个对象进行分析、综合、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

思考是指一个人对某个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综合、推理、判断,并加以考察、辨别,以求得最后的结果。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习惯运用思考这种比较口语化的方式,并且思考较之思维更加强调推敲、考察、辨别等人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在这里我们强调研究生应该学会思考,学会对要研究的对象加以分析、综合、推理、判断、考究的思考能力与方法。

研究生为什么思考?应该思考什么?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指一个人如果只一味地读书

学习,而不对知识加以思考,就会迷惘。那么如果人人都不去思考,只是一味继承老一辈的知识,而不去创新,那么我们整个社会的知识文化也会停滞不前。覃彪喜说:“在一个价值多元的时代,任何一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肤浅或者深刻,但是我觉得大学生有理由让自己更有深度,也有理由承担更多的历史使命。大学生不但应该接受系统的思维训练,具备独立思考、深入分析的能力,而且应该用思想的深度来将自己和非大学生区别开来。”作为更高层次的人才,研究生是不是更有理由让自己更有深度、更具备独立思考、深入分析的能力。

研究生科学研究是指为实现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完成学位论文而进行的研究工作,是研究生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王亚青对当前高校硕士研究生科研活动现状的调查显示,情况并不乐观。调查结果表明:硕士研究生对科研活动目的的认识普遍模糊,相当一部分硕士研究生科研活动目的具有明显的功利性;硕士研究生科研活动意愿普遍不强烈;在科研活动时间上存在知易行难现象;科研活动成果数量不多、质量不高,这些都反映了当代研究生在科研、学习中思考创新意识薄弱。因此,我认为,研究生除了要思考首先作为人应该思考的人生问题外,还应该思考作为研究生这个特殊群体应该思考的问题,如思考要承担的科研使命、思考作为研究生区别于其他层次人才的价值、思考科研中需要的素养和能力等。

三 研究生应如何思考

思考是一种我们可以改善的能力,如果你想发挥思考的潜能,你必须有强烈的意识,通过掌握思考过程的机理,你可以经过系统的学习和实践,使自己更好的思考,成为一个善于思考的人的唯一办法就是不断去思考。爱迪生说:“不下决心培养思考习惯的人,便失去了生活中最大的乐趣。”因此,要想学会思考,必须要培养思考的习惯。

1.虚怀习纳

“虚怀”一词源于杜甫的诗:“一见能倾座,虚怀只爱才。”指谦虚爱惜人才,也形容人胸襟宽大、虚心谦退。《论语》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指对学习过的知识反复温习、练习,是一件令人快乐的事情,这里的“习”指反复温习。“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意思是认识、采纳正确的言论,“纳”指吸收、采纳、容纳、接受。

综上分析,研究生在学习中要胸襟宽大,虚心接纳新事物甚至接纳与自己观点相反的方面。在实践中从各个学科借鉴方法,从多角度、多视角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细大不捐

这一词最早出自韩愈:“贪多务得,细大不捐。”是督促学生广泛学习,务求有所收获,不论是无关紧要的,还是意义重大的都不舍弃。在科学研究中,我们要特别留心有时灵光一闪的小念头,或者细微的资料收集,只要有想法、有灵感,就全部记录下来,并及时查阅、思考。

3.慎始敬终

子曰:“事君慎始而敬终。”原意是侍奉君主自始至终都要谨慎小心;在现代是指仔细、谨慎地开始做某事,自始至终毫不怠慢。在开始思考要研究的科研问题时,要谨慎地开始,小心地求证,并把这种谨慎态度纵观始终。

4.用志不分

庄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偻丈人之谓乎。”借偻的故事,说明养神的基本方法就是使神思高度凝聚专一。在此我们理解为坚持勤于思考的习惯和致力创新的志向,在科研学习中专心致志,高度集中。

5.重点优先

我们在日常生活、学习、科研中可能会遇到很多问题,需要思考很多方面,这时就需要重点优先,有主有次,重点思考主要的、重大的、紧急的问题,不能不加区分的思考。

6.博采众长

这是要求我们广泛搜集采纳资料、观点,从多方面吸取各家的长处。只有搜集到广泛的资料,才能对其进行分析、判断、思考,采用精华的观点、方法资料。我们在思考中不能狭隘地、在自己学习范围内局限地思考,而应该走出来,多听、多看,才能使我们的思考思有所得、思有所长。

7.质疑问难

质疑是指提出疑难问题来讨论,提出疑问以求解答;问难指对于疑问反复讨论、分析或辩论。提出疑难,请教别人或一起讨论。我们在科研学习中,要敢于提出疑难问题,有探索高深学问知识的好奇心和毅力,对问题敢于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加深思考的深度。

8.学会变通

并不是每一次的思考都是顺利的,有时会遇到我们个人自身条件的局限性、知识积累不足或者方法不当等,这时就需要我们学会变通,尝试用其他的学科观点、方法来分析问题。

四 研究生思考过程中应处理好的三大关系

思考是一个连续有机的过程,它也有起始、过程与结果,那就是以读书为基础,从书本知识中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去思考、去实践检验,然后得出思考的结论――创新成果。因此,研究生要想科学地思考,有必要先处理好思考与读书、实践、创新的三大关系。

1.思考与读书的关系

书籍是人类的良师益友,特别是经典书籍,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读书为立学做人之基。书本首先给我们很多间接经验,丰富我们的世界观,给我们提供一个基本的框架来思考问题。也有很多书籍讲方法论,通过这些书籍,可以掌握被人类所认可的方法来指导你思考问题。

读书在研究生的学习科研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读书能够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很多研究生的专业知识背景还比较薄弱,需要通过读书来积淀专业知识,了解研究动态和学术前沿。另一方面做学问需要有广深的知识背景,而读书则是最有效地获得途径。读书还能够启迪思维,增长智慧。

2.思考与实践的关系

行为是思考的花朵,在《论持久战》中讲战争的能动性时明确阐述:“一切事情是要人做的,做就必须先有人根据客观事实,引出思想、道理、意见,提出计划、方针、政策、战略、战术,方能做好。思考等是主观的东西,做或行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都是人类特殊的能动性。”在合适的时机思考,在合理的时间付诸实践。思考与实践相辅相成,实践需要缜密、科学的思考来指导,而思考的结果也需要实践来实现和检验。

3.思考与创新的关系

创新是一个人多方面能力的综合体现,具有创新能力的人除了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宽厚的知识面、敏锐的头脑等特征外,更关键的是在科研和实践中具有强烈的思考探索精神,具有对问题的高度敏感性与洞察力,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成果的人,一定是善于思考的人,而创新的成果也一定是具有思考能力的人独立思考成果的展现。

大学生对人生的思考范文6

>> 加强贫困高职学生感恩教育的路径研究 加强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现实思考 加强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思考 加强“后”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几点思考 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若干思考 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感恩教育 对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思考 对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几点思考 关于对高校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思考 对独立学院学生感恩教育的思考 对受资助学生群体感恩教育的思考 自主德育下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思考 加强职校感恩教育的思考 对大学生感恩意识与感恩教育的思考 浅谈高职学生的感恩教育 关于新时期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几点思考 新时期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思考 对加强高职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管理工作的思考 浅谈对中职学生的感恩教育 浅谈对学生的感恩教育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4].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5]陈浩彬,苗元江. 积极人格研究概述[J].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2)14-17.

[6]Nansook Park, Christopher Peterson, Martin E. P. Seligman. Strengths of character and well-being[J]. 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2004. 23.603-619.

大学生对人生的思考范文7

我国提出素质教育已经很多年了,但由于大多数地方的升学仍然以考试成绩来定,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还是摆脱不了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在语文这一学科中主要表现在课文阅读方面:在课堂上,教师的感受、教参的观点就是学生的感受、观点;对教师的提问懒于思考,只等着教师将结果公布后记录到笔记上。在考试时,则有标准答案将学生的独特见解全盘否定,使学生不敢再有与众不同的声音,只能努力揣测出题人的意图。这些问题在中专学校学生身上也体现得较为突出。

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因为没有升学的压力、没有统考的标准答案,中专语文教学应鼓励学生大胆运用求异思维。所谓求异思维,是指有创见的思维,即通过思维创造性活动,不仅揭露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而且在这个基础上产生新颖的、超出一般规律的思维成果。求异思维重在开阔学生思路,启发学生联想,从各方面、各角度、各层次思考问题,并在各种结构的比较中,选择富有创造性的异乎寻常的新构思。同时,求异思维也有益于学生突破自己固有的思维定势,还可以从别人身上学习好的思考问题的方法,以使他们对事情的分析、评判更加全面、合理。我们常常要求学生作文时立意要新颖,那么在分析问题时为何不也鼓励他们求新、求异呢?

笔者认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求异思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注意将问题设计得有趣些、外延大一些,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使他们愿意积极去思考,不要设计只需“是”或“不是”就能回答的简单问题。比如:在《项链》一文的教学中,女主人公马蒂尔德从丈夫手中拿到教育部部长的舞会请柬时,先是兴奋,继而是大大的眼泪从脸颊上滚落下来。对这一情节的提问就可以设计为:“从马蒂尔德这一表情的变化,我们可以了解到她怎样的心理活动,这样的心理活动折射出她怎样的性格特征?”如此,既给学生指明了思考的方向,又给学生留下了较大的思考空间。如果把问题设计成“从这一描写中,我们是不是可以看到主人公想去参加舞会,却又苦于没有能配得上舞会的漂亮衣服的矛盾心情?从她的这一内心活动,我们是不是可以了解到主人公的爱慕虚荣?”这样的提问实际上已经把思考的结果定下来了,学生对此已经不需要去思考了,又如何希望从学生那里得到新颖的观点呢?

第二,教师要肯定学生的思考,不能因为学生的想法跟教参或传统观念、专家权威、教师自己的意见不一致,就生硬地排斥。学生是有思维能力的独立个体,他们每个人都有跟别人不同的家庭环境、成长经历、性格、知识积累、思维方式、思考问题的角度……这么多的不同,却要求有同样的思考结果是不公平的,也是违背常理的。因而,对学生的观点,教师应当认真耐心地倾听他们的思维过程,只要分析得合理,就应当肯定;分析得不合理,教师可以为学生指出来,帮他们分析原因以供学生参考。

例如:在鲁迅小说《药》的教学中,谈到华老栓买人血馒头为儿子治病时,教参认为体现了华老栓的愚昧落后,而个别学生的看法则不同:有的学生认为华老栓是个伟大的父亲,他也害怕血淋淋的人血馒头,为了给儿子治病,他硬着头皮从刑场买来了人血馒头并和其妻精心炮制了给儿子吃下,舐犊情深;有的学生认为夏瑜的死是当时的政府造成的,既然他的死是不可避免的,那么用他的血给华小栓的病一线希望有何不可?再说,现在不是还有许多人立下遗嘱,希望在死后能把有用的器官捐献给需要的人吗?还有的学生说,听老人说“偏方治大病”,为了救自己唯一的儿子,华老栓当然要试试,所以不能说华老栓愚昧落后……从学生的发言可以看出,对同样的事情,他们的看法是不尽相同的,而这些思考成果也有一定的道理。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可以相互取长补短,以补充自己在思考时存在的一些考虑不周的缺漏。长此以往,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大学生对人生的思考范文8

摘 要: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是众多学生面对的一个难题,相比较语文和英语来说,数学给学生带来的困扰要更大,而且往往熟悉知识点并不能带来成绩的提高。初中阶段的学生在考试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答题的技巧性,这是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必须要学会的内容。掌握答题技巧并熟练运用,可以让学生在考试答题的过程中更加灵活,也可以使得思维更加发散。在数学考试中的答题技巧有很多,针对其中的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初中数学;答题技巧;训练

一、站在出题人的角度思考

学生在数学考试的过程中,容易陷入“主观臆断”的误区,实际上这也是学生在参加任何考试的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何为主观臆断?就是学生在某种程度上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思路解题,甚至有时候会进行一定的想象。因此,思路经常出现偏移,从而最终导致解题出现错误。这是学生必须要尽力避免的一个大问题。其实,以往教师在讲解数学考试卷的时候一定会反复强调一件事,那就是告诫学生一定要站在出题人的角度去思考。学生在解题的时候,在进行充分的思考后,一定要仔细忖度命题人为什么会以这样的方式出题?为什么会给出这些条件?出题人究竟想通过这道题考查什么样的知识点?还是想锻炼一下学生的思维能力?等等,学生在平时的练习中也应该有一个这样的思考过程,这样在考试的过程中就可以很自然地去这样想,而不会因为考试中的时间紧张而将这个过程忽略。学生平时在做练习题的过程中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去思考题如何解,而通过从出题人的角度去思考,去仔细揣度出题人的意图,可以为学生提供一种全新的思路,也会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从而将思路不断拓展,这样在以后考试中就可以更加从容,也更有针对性。

二、联想所学知识答题

如上文所提,学生在考试的过程中,一定要站在出题人的角度去思考。对于那些非常简单的“送分题”,可以省略这个步骤,但是同样需要认真对待,因为往往简单的题容易出错,而且有时候看似简单的题却“暗藏玄机”,学生一不小心就会做错。对于那类思考良久后仍然无从下手的题来说,就需要学生站在命题人的角度思考,如上文所提,在此不赘述。那么在学生从命题人的角度思考过后,下一步需要做的就是联想所学知识,结合所学知识解题。这个步骤可能会出现这样几种情况。第一,学生知道考查的是什么知识点,但是却并不会用,也记不清所需的数学公式是什么。这种情况下,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只有系统地复习,牢固地记忆知识点,在做题的过程中去熟练公式。第二,学生可能掌握了命题人想要考查的知识点,但是学生却并没有看出来。这就是典型的运用知识点不熟练,最有效的避免这种情况的方法就是大量练习,不断通过习题来熟练知识点,从而熟悉把握同一知识点的不同运用方法。可以说只有在系统把握了初中阶段数学的知识脉络之后,才能在考试中将能考虑的情况基本考虑到,才可以更加灵活地去应对考试中出现的各种题型。

三、慢思考,快运算

考试的过程中,学生在自己独立思考过后,进而再站在出题人的角度去思考,然后梳理出命题人想要在这道题中考查的知识点,再结合自己所学知识,进行作答。那么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一定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即自己思考、站在出题人角度思考、梳理知识点、结合所学进行作答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尽可能地少失分、多得分。学生一定要进行充分的思考,也就是说一定要考虑得全面、彻底,思考的过程不宜过快,不要觉得时间不够就匆匆思考,然后就开始运算,这是不合理的,也是不明智的。学生在思考的时候一定要慢,条理要清晰,不要重复思考同样的内容,对于某一部分的知识点,如果觉得相关,就先记录下来,等到梳理完后,再回过头重新整理,去粗取精。在经过充分的思考,确认无误后,就可以_始运算了。在运算的过程中一定要快,切忌同一个步骤反复忖度,在某一个步骤上陷得太深,运算的时候一定要仔细认真,同时要快速地运算,不要反复之前的步骤,更不要反复地检查,因为在神经高度紧张的条件下,很可能会出现看错等失误,中途一旦改错,后面的运算就都是在浪费时间了。所以,思考的时候一定要仔细,慢慢思考,而运算的时候更要仔细认真,但是速度要快。

总之,初中阶段的数学考试技巧本文主要在此进行了简单的介绍,探讨了众多应试技巧中的冰山一角。首先,应该经常站在出题人的角度进行思考,揣度出题人的意图。第二,要联想所学的知识,在所学知识中进行梳理、对应。第三,在考试中一定要慢慢地考,快速运算,保证准确率的同时又能答完卷。

参考文献:

[1]王小扬.谈数学课堂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0(6).

[2]唐德山.对中小幼学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几点认识[M].延边大学出版社,2005.

大学生对人生的思考范文9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认识误区; 探析

一、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认识的主要误区

笔者先通过文献资料法,亦即通过查阅相关学术文献及网络了解其他高校学生及非两课教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识;然后再通过实地调查法,亦即通过访谈和问卷了解我院学生和非两课教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识;最后将上述两法所获资料进行理论分析对比后发现,目前在国内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认识的主要误区有:1、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可有可无;2、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谁都可以上;3、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过是老一套;4、认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事;5、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容易过。

现笔者对这些误区加以探析。

二、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认识误区的探析

(一)对“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可有可无”的探析

我国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然而,在高考这根指挥棒的指引下,中小学教育仍以应试教育为主,对智育重视有余,对德育重视不足。到了大学,德育仍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甚至在部分师生中还存在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可有可无的思想认识。

“学是师之骨,德是师之魂。”[1] “德者,道之合。”( 管子心术上)“君子进德修业” (易乾文言)。季羡林先生之所以被称为国学大师,不仅因为他的学问做得好,还因为他的品格高。同样,某所高校培养的学生素质高,不仅因为这所高校培养的学生专业能力强,还在于这所高校培养的学生道德品质高。德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高等教育的关键任务是提高教育质量。提高教育质量的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3]。“育德”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学生的根本目的。

“大学阶段是青年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4]当代大学生思想具有显著的两重性,一方面他们的思想活动有着较强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另一方面,他们又不同程度的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5]。学生思想具有这两重性,更加要求对当代大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西方各种社会思潮也纷至沓来。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关键阶段的青年大学生对社会新知有一种“如饥似渴”的需求,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社会思潮趁虚而入,影响和污染着大学生的精神世界[6]。从2008年9月开始,90年代出生的独生子女逐渐迈进大学校园并逐渐成为校园的主力军。“90后”的大学生本身特点给高校教育,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考验和挑战,他们具有较强的个体意识、自我选择性、怀疑精神、批判精神,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接受和树立上多变性增强[7]。王海教授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的,但同时思想上也存在种种问题。如: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法律与道德意识弱化,心理障碍问题凸显等。”[8]所以,对当代大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大而艰巨的战略任务。

再者,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西化”的企图一刻也没有放松,他们把主要目标锁定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在东西方冲突的文化表象下,潜伏的是一种对传统信念和精神价值的危机感。”[9]高校作为思想文化生产和传播的重要阵地,马克思主义理论如果不去占领,就会给其他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思想带来可乘之机[10]。更让人担忧的是,一些大学生存在一种崇洋心理,总认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思想认识不清,理想信念不明,所有这些说明,对当代大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体现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11]。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不应削弱,而且应该进一步加强。

(二)对“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谁都可以上”的探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良莠不齐,部分属于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和学历不达标的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丰富,涉及的理论和知识非常广泛,对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平要求很高,而由于种种原因,目前专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数量不足,教师队伍素质有待提高,甚至许多教师是来自专业院系骨干教师的家属[12]。这容易给人们的思想认识产生错觉,好像这门课谁都可以上。

平常人看到的问题是大家都能看到的问题,而专家却能看到常人不能看到的问题,这就是区别。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性强,并不是人人都可以上的,没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是上不好的。例如:对“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讲解,要讲清两个方面。一方面,中国共产党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工人阶级的政党。工人阶级是与先进机器相联系的,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标志,是第一生产力。而知识分子是科学技术的开拓者,同时,知识分子又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但并不是每一个知识分子都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只有那些适应时展,推动社会前进的知识分子才具有代表先进生产力的资格,而那些落后时展,对社会的发展不起任何推动作用,反而起阻碍作用的人,不具有代表先进生产力的资格;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这个“要求”是什么?这个“要求”就是要求生产关系、上层建筑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的发展规律,体现不断推进社会生产力发展,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此一知半解,只讲一个方面,不讲另一方面。不能具体、全面的对“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的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给予讲解,不能给予学生清晰、透彻的阐释,只能泛泛而谈,流于形式。学生对此也是似懂非懂、糊里糊涂,打不到教学目的和效果。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关键在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理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教师的素质决定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13]。如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基本功差,业务素质不高,上课照本宣科,不能吃透教材,把握教学规律,那么,不仅道理道不明,理论讲不清,而且学生对所学内容学起来会很费力,甚至还会曲解所讲的内容。“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具有崇高的品德、渊博的知识、较高的理论素养和教育教学艺术。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去教育人,影响人、塑造人,说服人。我们常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从思想教育的维度看,这句话是说个人的思想认识、行为习惯、做事方式成为一种定式,很难改变。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思想支配行为。如果通过高素质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做一个人的思想政治工作,能够改变其思想认识,那么,就能改变这个人的行为习惯和做事方式,也就改变了这个人的秉性,由此“江山易改,秉性不难移”了。反之亦然。

(三)对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老一套”的探析

很多师生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内容与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内容重复较多,中学阶段就学过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部分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相关内容,到了大学阶段,还学这些东西,老一套,没学头。

其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学思想政治课有所不同。中学阶段的思想政治课内容是分散的,基础性的,以感性认识为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是系统的,理论性的,以理性认识为主。中学阶段是知其然阶段,以记忆为主(为了应付高考强调死记硬背),属于认知的基础;高校阶段是知其所以然阶段,以理解为主,属于认知的升华。通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可使大学生对事物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由浅入深、由片到全、由分散到系统。

在“05”方案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设置有了重大的变化:它在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教育的前提下着重加强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教育,这其中包括,它改变了以往分别开设哲学、政治经济学的做法,代之以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突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改变了以往分别开设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代之以开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理论体系概论,也突出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改变了以往开设中共党史和中国革命史的做法,代之以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着重提高理论方面[14]。这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设,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专业课相比具有实践性、时代性、思辨性。“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是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一句名言。实践性是社会与人的本职属性,也是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本质特征[15]。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求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立足实践、面向实践。通过教学实践,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知行合一。“05”方案实施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每年修订一次,及时补充国际、国内发生的重大事件,以及产生的新观点,补充党所产生的新的理论、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等,教学内容具有时代性,使学生耳目一新。学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有助于大学生思想认识的提高,而且还进一步培养了大学生的思辨能力。台湾林念生教授认为:“大陆大学生多能够条理分明、系统的表达观点,而且分析能力强,因为他们受的教育内容和台湾的学生不一样。台湾学生在大学之前没念过任何训练分析与思考的课程,而大陆学生从小就接受如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教育,从现象看本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他们从这些哲学思想中学会了分析事物的方法。”[16]

(四)对“认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事”的探析

虽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肩负着培育大学生具有高尚的情操、崇高的品德、过硬的素质,美好的心灵、坚强的意志、较高的理论素养等任务,但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并不仅只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事情,而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事情,甚而家庭、社会都负有责任。列宁常说:“在任何学校里,最重要的是课程的思想政治方向,这个方向由什么来决定呢?完全而且只能由教学人员来决定。”[17]

思想政治教育是作为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遵循人们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活动[18]。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正在成长的青年学生,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处在确立、为定的关键时刻,需要教育者的正确的引导和帮助[19]。“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方面都要为人师表。”[20]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还是德行的践行者。教师的言行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然而,有些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了哗众取宠,吸引学生的眼球,在课堂上不负责的大谈社会上一些丑恶现象,恣意宣扬社会的黑暗面,夸大共产党所犯的错误和存在的问题,曲解社会现行制度,这些偏激的、狭隘的、自私的言论,务必会把学生引向迷途,那么这些教师不仅丢失了育人的职责,是一个不合格的教师,而且还与党中央的精神相违离,是一个有罪过的老师。

韩愈在《师说》中讲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教师,向学生传授做人、做事的道理,教授专业知识,解答困惑难题,既要教书,又要育人,因而,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肩负着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的职责。 转贴于

(五)对“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容易过”的探析

“05方案”实施带来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新变化,极大地推进了学科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和研究组建设。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的现状在新课程实施后,并没有发生实质的变化。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方式相对传统,考试机制特别是考核机制尚未建立健全,考评不分,教考合一,基本没有建立起一个应用良好的新型考试机制和运行系统[2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试方式一般采取开卷和闭卷两种形式,开卷考试着重考察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能力,但是这也降低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动力,使学生认为开卷考试没有考不过关的,学不学无所谓。闭卷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的掌握情况,虽然给学生增加了学习的压力,但是,在考试的难度上却相对降低了要求,并且,教师在考试前往往给学生划考试范围,这无形中给学生一个心理期待,平时不用下功夫学,考前把老师划的考试范围突击一下就可以了。这样,很多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平时学不学一个样,很容易过。

显然,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评价体系应改变以往陈旧、单一的考试方式,即只注重卷面成绩而不管学生的平时成绩的操行,只以笔试为主而不管学生实际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现象,要向多元化、多视角、全方位综合考核评价体系转换[22]。可喜的是,中央16号文件贯彻实施以来,各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与此同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越来越引起政府相关部门和学术界的高度关注[23]。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考评机制进行尝试性的改革,如:把考试分为平时成绩和卷面成绩,把平时成绩与平时上课、听课、做笔记、写小论文结合起来,把个人考评与个人四年的行为表现结合起来等。但总体而言,目前的研究还不够系统、不够深入,实际操作也还缺乏针对性、实效性[24]。显然,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考核机制的改进仍要进一步的加深。

三、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认识误区探析的意义

以上笔者对目前国内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认识的主要误区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探析。笔者认为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认识误区进行探析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1、可以进一步纠正大学生甚至某些非两课教师的错误思潮,以使他们逐渐认识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进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促使所有高校教师逐渐明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具有很高的素质,如崇高的品德、渊博的知识、较高的理论素养和教育教学艺术等。3、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更加理解该课所具有的实践性、时代性和思辨性特点,进而在课中不断创新,激发大学生对该课的学习兴趣,进而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和思辨能力。4、让所有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均懂得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他们义不容辞的责任。5、促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教学进行进改革,如何才能对大学生科学有效地考评等。

参考文献

[1]曲建武,张雪飞.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施性的新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5):11

[2]黄元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意识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4):73

[3]马文.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召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作研讨会,转自《国家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2):4

[4]张春和.大学生价值观偏导倾向的矫正[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4):65

[5]顾钰民.理念与法:贯彻实施“05方案”的着力点[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7):5

[6]孙晓峰,孙曼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高校德育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12):63

[7]曹顺霞,田杨群.新形势下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难点[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5):83

[8]王海.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0

[9]王岳川.中国镜像:90年代文化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65

[10]孙晓峰,孙曼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高校德育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12):63

[1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光明日报,2004-10-15

[12]韩喜平.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是一项系统工程[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8):86

[13]莫岳云,陈敏.改革开放以来党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知道的历史经验[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3):102

[14]陆占安.新中国60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经验[J].北京教育,2010(1):29

[15]曹春梅,郑永廷.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及当代价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发展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1):88

[16]林念生.台湾教授对比两岸学生[N].环球时报,2009-7-28

[17]列宁全集,第4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267

[18]张耀灿,郑永廷.现代社会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0

[19]曹春梅,郑永廷.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及当代价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发展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1):91

[20]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267

[21]于明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的性质与现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11):78

[22]田成义.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思考[N].光明日报,2005-1-4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