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病原生物学实验集锦9篇

时间:2023-06-19 16:29:25

病原生物学实验

病原生物学实验范文1

>> 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综合性实验探索 科学与财富关于在病原微生物学教学中进行实验教学改革的方法的若干思考 浅谈《病原微生物学》的教学心得 浅析网络教学在病原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课程中的应用 基于实验工作过程的高职微生物学课程改革与实践探索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卫生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初步探索 医学微生物学设计性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 卫生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改革探索 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的若干探索与实践 浅谈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课程改革体会 生物工程专业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与探索 食品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改革尝试与探索 环境工程专业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葡萄酒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生物工程专业《应用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高职院校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微生物学课程考核方法改革探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病原微生物学实验课程的改革探索 病原微生物学实验课程的改革探索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韩晓云")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通过对实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采用验证性试验与设计性试验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选取2013级医护专业学生进行研究,以期能提高学生临床专业技能,并具备相应的科研思维能力。结果证明两者相结合的授课方式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甚好。与传统教学方式的教学方式相比有较显著的差异(P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职业教育的规划中明确地阐述:职业教育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对于医学及护理相关专业的学生来说,职业技能极其重要,不容出现丝毫的错误。为了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职业院校为各类课程开设了配套的实验课程,但是笔者发现现有的实验教学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因此,笔者尝试采用验证性试验与设计性试验相结合的方式对病原微生物学实验课程进行授课,达到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一 传统验证性试验授课存在的问题

病原微生物学是临床医学与护理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课程内容及相应的实验操作技能是所有专业课程的基础,具有实践性很强的特点。现行实验教学计划是紧密围绕理论教学制定而成的,实验教学强调对理论知识的补充、验证和说明。虽然验证性试验可以作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但是多是机械性、规则性的程序化过程,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没有很好地调动起来。如平时学生们在上医学基础实验课的时候,实验的前期准备工作大部分都是由实验技术人员事先进行的,同学们不知道其来龙去脉,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们墨守成规、不知变通,遇到实际问题往往就手足无措,不知道如何去处理。另外,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但得不到发挥,反而会形成思维定式,甚至会使一些思想活跃的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再者,学生无法全程参与实验,缺乏对实验过程的整体认识,导致其在实际工作中,眼高手低,遇到一些医学试验不符合既定结论等状况时,没有相应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更不用提科研创新能力了。

二 病原微生物实验课程改革的内容与方式

设计性实验是指根据给定的实验目的,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组间讨论或与教师商讨优化方案,再实施实验,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的探索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给了学生创造的空间、设计的权利,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从而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实验课的教学质量。同时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科研思维方式,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了加强学生对医学基础课基本知识的理解、对基本技能的掌握,调动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并且为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培养其创新精神以及为将来形成科研的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笔者拟在病原微生物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尝试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以期能达到上述目标。

但是在改革中,我们应该注意到,基本实验方法和技能的训练仍是微生物学实验课的重点,它可为学生今后面临的综合性设计性大实验以及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我们采用验证性实验与设计性实验相结合,以综合性实验为主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1.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提升验证性实验的课堂效率

第一,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效利用短暂的课堂时间。病原微生物学四大基本技术包括显微技术、培养技术、无菌技术以及染色技术。这些技术是任何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都必须依靠的技术,因此这些基础技术必须让学生很好地掌握,才能保证后续课程顺利地进行。但是传统的课堂以教师“教”为主,课堂多半时间分配在教师的教学示范上,只有很少的时间留给学生亲自操作;另外由于学生数目众多,实验老师无法顾及每位学生的操作过程;再者每位学生的学习能力并不相同,教师的一遍示范未必能保证所有的学生都能过目不忘、不留疑问。因此对于这些基础技术的实验教学,我们采用国内现阶段流行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这样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最终提升其学习效果。

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如下:第一步,笔者利用现有多媒体设备将这些基本技术制成实验教学视频,在视频中对关键操作技术进行细化、强调;第二步,通过学习群分享给所有学生,并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在上相应的实验课之前,对视频进行认真、细致的学习;第三步,收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疑问与不理解之处通过邮件或在线答疑的方式进行解决;第四步,在实验课堂,要求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实际操作,老师进行指导与点评。

第二,精选学生的实验结果完善教学课件,贴近实际。比如在学生的染色技术实验教学过程中,可将具有典型错误或典型特征的制片在显微镜下的图片进行拍照,再与其他标准合格图片进行比对,加以点评与强调。这样对于优秀的学生可以起到表扬的作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强化学生积极操作的想法;而对于操作有失误的学生也能起到加深印象以及正激励作用,利用学生的争强好胜之心优化全班的学习氛围。

第三,学生互相监督,保证学生养成规范操作的习惯。良好的操作习惯是保证实验结果正确的必要条件,教师的示范和讲解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操作习惯, 但严格的监督确也是必不可少的。由于学生众多,不能满足人人都操作的需求,另外教师也无法做到一一监督,这时可以利用学生的力量,进行互相监督,既解决了不能人人动手的难题,也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参与兴趣,增强了学习效果。

2.延伸设计性实验,增强教学对象的软实力

基础性实验技术是实际工作所必须具备的,但是要想培养出满足现代社会需求的人才,还需要增加实验课题的自主性、趣味性以及一定范围的难度系数。唯有在学校里注重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水平。设计性实验的进行分为三个流程:(1)老师提前布置作业,学生自行查阅相关资料,得出相应的实验方案;(2)经与老师交流谈论,对实验方案进行定稿;(3)学生进行实验,老师对实验过程及结果进行点评。

第一,简单设计性的实验,熟练微生物基本实验技术。在设计性实验开始的第一个阶段,要求学生对实验室环境中的微生物进行培养,例如实验室桌面、实验室门把手、实验室自来水、未经清洗的手、头发、皮肤表面等任何能够想象到的环境中的微生物。通过开设简单的综合性实验,既可帮助学生接触完整的微生物实验环节,了解微生物实验的基本流程,也能避免学生因为突然转变学习方式而无从适应,在两种教学方式转变之间起一个很好的衔接作用。如果这个环节出现问题,那有可能会导致学生因为教学难度的增加而产生畏惧心理,进而产生厌学情绪。因此在这个环节,应该注意对学生的鼓励多于批评,指导多于指责,微笑多于严厉。

此实验的教学目标有三个:(1)通过让学生自己取样、培养环境中的微生物,将基础性实验过程中学到的无菌技术、消毒灭菌技术与培养技术进行巩固;(2)通过培养环境中的微生物,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自然界中微生物无处不在、无所不存的属性,从而让学生意识到无菌操作的重要性,并将其内化在工作过程中,养成良好的无菌操作习惯;(3)通过自主选择实验范围,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活力,为后续实验铺垫道路。

第二,应用性综合实验,培养学生综合利用课本知识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

在设计性实验的第二个阶段,我们安排了两个平行实验:腹泻病人粪便样本的检测以及肉制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测。

此次实验的教学目标有三个:(1)在学生熟练细菌培养技术、无菌操作技术以及消毒灭菌技术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细菌鉴定技术;(2)提升学生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际工作的能力,如病人腹泻一般主要与胃肠道发生细菌性感染有关,因此需要采集病人粪便样本进行检测,对疾病进行确诊;(3)将对食品中的致病菌进行检测与对腹泻病人粪便标本进行检测作为两个平行实验,让学生意识到临床感染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明白生活中一些不恰当的生活方式可能会导致病原微生物感染,最终产生疾病,从而在学生脑海中留下疾病重在预防的意识。另外结合实际,拉近了课本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距离,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创新对比性实验,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避免思维僵化。

在设计性实验的第三个阶段,我们安排学生做对比实验,对正常人粪便分泌物进行培养,实验组加入适量抗生素,对照组正常培养。最后对比两组粪便培养物的结果。

此实验的教学目标有两个:(1)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抗生素对微生物的杀灭作用,清楚抗生素的使用机理;(2)目前国民对抗生素普遍存在滥用的状况,笔者希望能通过此实验让学生意识到抗生素是把双刃剑,从而在思想上引起对抗生素滥用的重视,以期能慢慢改变人们使用抗生素的错误观念。

三 实验课程的实施

此次改革将设计性实验教学与传统实验教学对比研究,在2013级三年高职护理及临床医学专业随机选取8个教学班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2组,A组为设计性实验教学组,B组为传统实验教学组。A组采用基本技术训练―设计性实验模式授课,B组采用传统实验教学模式授课。实施一学期,学期末采用问卷调查、专题访谈、教学测试(实践操作)等研究方法,评价其实施效果。首先优化实验内容,在前4次实验将基本实验技能传授给学生,在此基础上实验教师设置几项设计性课题,对学生进行更为复杂的训练。在设计性实验实施环节,由学生自愿组合,分成若干个实验小组(4人一组)进行实验。具体方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并分组讨论各自方案的可行性及优缺点,最终确定实验方案。由实验室老师准备相关的实验材料,学生实施操作,记录每次实验的结果,对实验结果进行综合性分析。实验过程中要求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要服从组长的安排,组间与组内要协调得当,做到井然有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课程结束后,对学生进行实验效果进行测评,测评方式主要有两种:理论考核和操作考核,并辅以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教学方式的偏好程度。

四 结果

8个班共200人参加了测评考核(见右表)。实验组学生在理论考核与操作考核过程中,相较对照组学生有更好的表现,学生专业素养、行业技能培训和适应社会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如实验组学生理论考核平均分为93.5,而对照组则为67.5分,实验组学生操作考核及格率远高于对照组。将数据均以(x±s)表示,2组间比较采用SPASS12.0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P

对学生满意度的调查显示,学生对改革后的方法较为喜欢,认为设计性实验给了学生充分展示能力的平台,很好地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能积极调动学生的参与情绪,从而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吸收基础专业知识。另外新实验教学的综合性、探索性、启发性等特点可以很好地培养和提高他们分析、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问题的能力,从而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

五 改革中的遇到的问题

病原生物学实验范文2

关键词: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

病原生物学实验是病原生物学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实验教学主要通过实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忽视了实验教学的固有规律及在培养学生素质和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面对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人才竞争的日趋激烈,旧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已不能满足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医学人才的需要。为不断提高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质量,在我校全面实行实验课教学改革的推动下,经过几年的实践和探索取得了较好的实效。

1让学生参与实验准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及创新意识

实验前准备实际上是对课堂理论学习内容的再构造。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学生只知道按部就班做实验,验证相关理论知识,实验准备都是教师预先做好的,其结果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实验准备工作,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心理状态下获取知识信息,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1.1师生角色的转变 ①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改变以往实验中教师主动教学、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②"提高"学生地位,"降低"教师身份。在以往的实验中,学生害怕做实验,不敢操作,担心教师的批评,束缚了学生的操作能力。教师与学生以"同学"、"朋友"的身份,提醒、讨论实验中的问题,使他们乐于接受、敢于动手,快乐心态的学习,有利于挖掘其创新潜力[1];同时,学生对教师的反作用又促进了教学相长。

1.2通过参加实验准备,学生不仅巩固了以往所学的实验技术,同时加深了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例如,革兰氏染色乙醇脱色这一步是染色成败的关键,学生通过参与实验准备,认识到染液的配制、菌龄等也是染色成败的重要因素。

2调整实验课内容及时间安排,着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病原生物学实验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科学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传统的实验课从属于理论课[2],安排实验内容少,没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参加实验设计和准备,使学生的动手机会越来越少。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综合素质。我们的做法是: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内容体系、不同着重点,对实验课内容及开课时间做适当的调整,如细菌总论结束再进行实验,将细菌的培养、细菌的形态与结构、细菌的染色等内容相联系的实验集中做。这样既节约时间,又不浪费资源,实验效果非常理想。

3自主设计实验

让学生根据病原生物学实验的基本理论,结合每个学生的兴趣,设计一个与病原生物学有关的实验方案,写出小论文,使学生独立创新能力得到展示。

3.1对病原生物学基本原理和基础理论理解更深入。如通过"牙垢中微生物的检查",学生不仅懂得了微生物在人体中的分布,同时进一步理解了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

3.2掌握了病原生物学实验的研究方法 通过自主设计实验,学生掌握了一些病原生物学研究方法,并对病原生物学实验的全过程比较熟悉。如通过对"肠道杆菌的分离及初步鉴定",熟悉了微生物分类鉴定的基本方法。

3.3实验技能得到提高 通过自己设计实验,每个小组的学生都强化了病原生物学实验的基本实验技术,这是规定内容实验课上无法达到的。在规定内容实验课上,学生每次学到的是一项或几项实验技术,而在自主设计实验过程中,学生要综合应用这些技术,并且要反复实践。如对微生物实验中的取样、菌种分离、纯化、初步鉴定等病原生物学基本技术非常熟悉;对一些具体技术如培养基配制、无菌操作、细胞染色配制、简单发酵技术等就更加熟悉了。

3.4查阅文献、论文写作、科研水平得到了提高 在实验过程及论文写作过程中,每个实验小组都查阅了相关的资料和文献[3],在这一过程中锻炼了查阅文献的能力。实验完成后每个实验小组都按正式格式完成论文写作,在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过程中,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自主设计实验的训练,学生对如何从事科研工作的全过程有了初步的认识,对如何选题、查阅资料、设计方案、完成实验、实验总结等环节进行了初步尝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为今后继续学习奠定了基础;同时自主设计实验对教师的素质和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检测、修改同学设计方案的过程中,要查阅相关文献,这样才能对方案的可行性进行判断和修改,对促进教学起到了积极作用。

4建立健全实验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4.1加强对实验教学的指导、监督、考核和管理,建立了适应新课程的实验教学指导体系,强化对实验教学的过程管理和监督考核,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实验教学活动。

4.2建立和完善学生实验操作考核、评价制度。根据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的有关规定和我校的实际情况,制订了适合实际的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考核办法及相应的评价标准,促使实验教学得到有效落实。①将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考核纳入考试范围。②学生毕业实习前实践技能操作不合格不得参加临床实习。

虽然我们在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但教学改革的路还很长。如何合理利用实验室资源并加强科学管理,我们将在教学改革的道路上继续探索。

参考文献:

[1]医学微生物学教学的改革与思考[J].基础医学教学,2000,3:40-41.

病原生物学实验范文3

【关键词】病原生物学 免疫学 综合实验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8(b)-0034-01

病原生物学和医学免疫学涉及的知识领域极其广泛,是现代医学课程中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之一,在生命科学领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随着近年生命科学的快速发展,培养医学生的科研与创新能力已成为现代医学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为此,我们在医学实验教育改革实践中,根据学科的发展趋势和人才培养的需要,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将病原生物学与医学免疫学实验整合为一,合编了新的综合实验教材,形成了比较系统、规范的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实验教学方法和管理体制。

1 根据学科特点,建立新的综合实验体系

实验教学是医学院校基础教育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据医学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理论与技术的发展,需要不断更新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理论课和实验课的教学内容,使医学生对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专业知识的掌握与现代医学发展和应用同步。为了顺应新时期医学实验教学的改革需要,以培养医学生创新思维为出发点,强化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加强学科理论知识的横向联系,提升医学生的创新能力。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教研室的全体人员在医学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理论知识和实验技术的基础上合编了一本与新版理论教材配套的综合实验教程,以病原生物感染的检查为主线,包括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常用的实验原理和技术方法,将医学微生物学、医学寄生虫学和医学免疫学三门学科知识有机地贯彻于综合实验中,改变了传统实验教学仅仅是课堂教学的辅助和补充,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的局面。同时,以建立医学开放性实验中心为契机,增加实验室的经费投入,更新、增置大量实验设备,以改善实验教学条件,从培养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出发,努力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综合实验教学的始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让学生形成可持续性自我学习的能力。

2 规范实验方法,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理论知识比较枯燥,抽象,不易记忆。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不但要重视基础理论的讲授,更要加强实验教学环节。在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同时加强自学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等诸多方面的培养。 我们进一步规范了实验方法,强化无菌观念及无菌操作。多数医学病原生物个体微小,肉眼看不见,存在广泛,并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感染机体。实验过程既要防止实验受污染,又要防止同学在实验室受感染。因此规范实验方法,树立无菌观念,强调无菌操作,创造良好的无菌实验条件和氛围是非常重要的。如接种环的使用、细菌接种培养等。在这些实验的示教中一定要讲清技巧和注意事项,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从而达到实验目的。通过规范实验方法,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态度,对实验数据实事求是,养成良好的习惯,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规范实验方法,有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开拓学生的思维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3 做好课前准备工作,确保实验课的顺利进行

做好实验前的准备,是保证实验教学效果成功与否的关键。开课前,全体带教老师和技术人员集体备课,共同研究讨论实验指导中的实验原理和实验过程,实验课前开展各项实验项目的预实验,预示可能出现的结果并能够分析处理。其次提高带教老师和技术人员的责任意识,强化实验前各项准备工作的管理,全面检验仪器、实验用具、材料等,以保证学生操作不会因器材等质量问题而影响结果。在学生开始实验以前,带教老师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重点讲解实验原理操作难点和关键及实验的注意事项,对关键操作进行示范。由于每次实验准备充分,实验教学充分发挥了带教老师的引导及学生主动参与并积极思考分析的作用,加强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实验课的教学效果,因此实验进展顺利,实验结果理想,从而确保了实验课能够按计划顺利完成。

4 完善考核制度,合理评价学生的能力

医学病原生物学和医学免疫学实验课教学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了解本学科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手段,掌握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各种实际能力(动手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等),养成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然而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有很多学生往往忽视实验课的重要性,下大力气学习理论课,而放松对实验课的学习,其结果只能是高分低能。为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程度,切实提高其动手能力,本教研室将医学病原生物学和医学免疫学综合实验课作为必修课,将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比例保持在1:1,要求学生必须完成规定的实验课内容和学时数。加大实验考核分数在总分数中的比重,将实验考核所占的比例由过去的5%提高到30%。在考核方式上,改变以期末考试一次性决定成绩的做法,代之以平时实验表现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更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其评分比例中期末书面考试占70%,平时实验表现占30%。平时表现由带教老师以学生平时实际操作过程为主要考查内容,采用检查学生的实验态度、实验技能(包括实验操作、仪器使用、实验注意事项的掌握、实验标本的考核、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的考查以及实验报告的书写等综合考评的方式。这种平时考查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虽然增加了带教老师的工作负荷,但是深受学生欢迎。这一制度的实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实验课的积极性。它一方面对学生的实验技能、实践能力等素质的考查更趋全面和严谨,另一方面又减轻了学生以往那种应试学习的压力,引导学生平时自觉地加强实验技能、实践能力的全面训练,从而切实提高自身的实验技能。

总之,为了适应21世纪实验教学改革的需要,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势在必行。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需要的是具有较高综合素质,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总结过去的经验,进一步拓展思路、开扩视野、深化实验教学模式改革,建立综合实验体系,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使医学病原生物学和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水平得到更大的提高,才能适应新世纪的需要,培养出知识面宽,基础扎实且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医学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 周锋.深化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学改革的体会[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4,6(2):172~173.

病原生物学实验范文4

Abstract: the pathogenic basis of 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 (“avoid disease”) experimen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ultivating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students ability. Aiming at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traditional experimental teaching, from the training problem, the ability to analyze and solve problems starting found that students[1], carry out “avoid disease”comprehensive experiment, through the optimization of “avoid disease” experimental teaching content, stimulate the enthusiasm of students in active learning and other measures, give full play to the unique role of experimental teaching to improve students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practical operation ability.

keyword :“avoid disease” experiment teaching comprehensive experiments explore evaluation

“病免”实验课作为理论与实际、知识与能力的融合点,对于全面素质教育尤其重要。随着卫校的扩招,不同层次的学生迅速增加,教学课时又不断减少,而现代医学教育要求我们培养主动适应社会发

展、具有独立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学生。为此进行实验教学改革,实

施综合性实验教学模式,改变传统课堂上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加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2],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以在幼儿园蛲虫感染检测中进行该项及相关理论知识学习和实际操作能力的锻炼为例进行探讨。

1 方法与步骤

1.1实验器材的准备 实验准备看似简单操作起来却存在许多问题,此过程考虑越周全就越好,学生自行准备实验器材的过程可以培养其动手能力。学生积极参与实验的准备工作也是一个重要环节[3],促使

学生熟悉器材,实验操作起来更得心应手。

1.2虫卵的检测 按幼儿的人数分配学生,确保人人有动手操作的机会。采集完标本带回实验室镜检,教师指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导找不到虫卵的学生究其原因以确保无漏诊。实验目的是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仅掌握了蛲虫卵的辨认方法,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1.3反馈检查结果提出指导性建议 学生将检查结果及时反馈给家长,按学到的驱虫防治知识提出指导性建议。蛲虫病极易重复感染,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往往导致多名幼儿同时感染,需集体治疗才有效,且“防重于治”。 因此对家长及幼儿进行普及卫生知识,协助患儿找出患病原因是非常必要的。

1.4相关实验拓展 根据蛲虫病传播的特点,蛲虫传播创造机会最大的是手-口-手的传播方式,为引导幼儿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紧接着开展了与蛲虫感染相关联的一系列病原生物实验。实验涵盖了培养基的制备、常用消毒灭菌器(高压蒸汽灭菌器)的使用、皮肤消毒试验、细菌的生长现象、细菌的涂片和革兰氏染色法、显微镜油镜的使用和保护法、细菌的形态观察等六个实验。

1.5卫生宣教 实验结束,同样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反馈并引起大家的关注。针对蛲虫病的流行特征,学生绘制了卫生宣传小报发放,给孩子和家长们普及了防治蛲虫病的卫生知识,并给孩子们传授了正确洗手的方法。

1.6 科普论文撰写 围绕蛲虫感染检测开展的综合实验结束后,教师布置科普论文撰写的任务,给学生讲授医学论文的撰写、医学文献的查阅及医学统计学基础知识讲座;指导学生利用图书馆及网上资源进行搜集文献资料,对实验结果的数据进行采录及统计学分析。做好撰写科普论文前提准备工作后学生开始着手写作,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学生可以随时找教师进行指导,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修改意见。

1.7 考核评价方法 在报名参加调查活动的2011级护理专业学生中随机抽样确定实验组(162人)和对照组(186人),在课程结束后、考试前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学习效果的评价。期末通过理论(占60%)及操作考试(占40%)进行客观评价,对两组学生的成绩的总分、理论分数、操作分数进行统计学检验(t检验)。所有调查数据均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与讨论

2.1 考核评价结果

2.2 讨论

受当前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培养的医学生存在着知识面窄、动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差等问题。教师以“填鸭式”的教学模式灌输知识,学生只注重知识的记忆,缺乏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忽略了综合分析的技巧和知识发现的过程,知识的遗忘率很高,学习效果不佳。

综合性实验是指实验内容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与本课程相关课程知识的实验,要求运用综合的实验方法和手段,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形成综合的学习与培养[4]。传统的实验教学偏重于对理论知识的验证,培养学生动手、思维、自学的能力欠缺,学科与学科之间缺乏联系性,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象。在教学中实施综合性实验教学模式,可以培养学生学会从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将已有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独立思考、提高自学能力和终身学习技巧方面较传统教学法有独到之处。本次调查结果也表明综合性实验的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教学(P

“病免”课程的实践性较强,实验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学以致用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传统实验教学较死板、枯燥,难以调动学生积极性。实施综合性实验让学生及早投入社会实践,使学生在有限的实验课时内对实验内容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为了更好地取得家长及幼儿的配合支持,学生必须运用和巩固所学理论知识,主动增加相关课外读物的时间来拓宽知识面,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熟悉和掌握寄生虫、细菌学检验操作技能;促使实践技能、综合能力及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这些结论均在本次实验调查中得到验证。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的精神和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素质。此外,还可以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以及社交和合作能力。而这些能力是一个符合“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具有独立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合格医学生所必备的能力。

病原生物学实验范文5

关键词:普通植物病理学;理论教学;实验教学;教学实习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4-0088-02

《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是植保专业本科生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骨干课程。本门课程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通过理论课讲授、验证性和综合性实验以及教学实习3个环节的系统训练,理论联系实际,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分析农业生产中病害发生原因、流行规律和控制措施。课程改革总体目标为,一是创建一支学术水平高、结构合理稳定、教学质量优秀的德才兼备的师资队伍;二是抓好系列教材的配套建设,优化教学手段和教学过程,使课程内容具有系统性、新颖性和实用性;三是加强综合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培养,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四是提高教师的科研和教研水平,推动课程建设,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课程组在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更新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丰富教学手段、改进考试和考察方法、加强综合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了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理论课程教学大纲修订及教学内容创新

课程组成员由一支学术水平高、结构合理稳定、具有奉献精神的博士学位教师构成,为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完成高水平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教材采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普通植物病理学》(第三版),根据教材内容与第二版的内容差异较小,依据课程组成员在相关领域的研究优势,对教学内容和大纲进行大规模修订,以便学生在掌握植物病理学传统理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关注最新的学科发展动态。

在植物病原真菌章节中,因为教材中采用的Ainsworth分类体系(1973)以传统的形态学为基础,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所以重点介绍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真菌分类中应用及意义,增补Alexopoulus主编的《菌物学概论》(Introductory of Mycology 1996)关于真菌分类系统的变动内容。对于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类地位的变化进行了详细介绍;对于子囊菌亚门和半知菌亚门分类的复杂性进行了简要分析。对“真菌”和“菌物”2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详细阐明。同时对有益真菌在农业、医药和酿造业等行业中的成功应用进行举例介绍,以便引导学生对真菌学习的兴趣,以利于拓展知识面。在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章节中,对于植物病原细菌和原核生物的分类地位和分类依据变化,介绍对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的分类演替过程。在原有经典病害讲解的基础上,重点介绍目前北方果蔬细菌性疮痂病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vesicatoria和溃疡病Clavibacter michiganensis subsp. michiganensis以及姜瘟病Ralstonia solanacearum等病害的逐年加重的原因,这些细菌性病害为我国进出口相关农产品的重要检疫对象,已成为国际间制衡农产品进出口新的技术壁垒。在植物病原线虫章节中,重点讲解大豆胞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甘薯茎线虫(Ditylenchus destructor)、根结线虫(Meloidogyne spp.)和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alus)的国内外研究概况。结合这些线虫病害给我国农林生产造成的严重损失,其中根结线虫病害已上升为我国保护地果蔬生产亟待解决的难题;甘薯茎线虫已成为甘薯安全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松材线虫病害的疫区蔓延迅速,并明显快速向北方地区扩展,已成为引致重大泥石流和水土流失等生态灾难的潜在隐患。在植物病害流行学章节中,补充了宏观植物病理学理论,借助分子生物学手段研究植物病原菌的时空动态变化。将病原物寄生性和致病性章节和植物的抗病性章节合并讲授,引进了病原物和寄主植物识别的分子基础内容,使教学内容具有新颖性和前瞻性。在植物病害防治原理章节中,在植物病害综合治理(IPM)理论的基础上,引入了植物病害可持续治理理念,解决困扰人类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农产品残留和生物安全问题,补充讲解了农田生态环境恢复和生物防治措施优缺点等内容。

积极建立和完善了教材体系,课程组成员1人副主编编写“农业植物病理学”教材;1人副主编“中国检疫性植物线虫”,参编“植物病原线虫学”和“植物线虫志”等教学参考书。依据课程组成员的研究优势,为本科生自编“植物病害流行学”、“植物线虫学概论”和“真菌分类学”等,教材质量处于国内先进水平。教学参考书选用Agrios主编的“Plant Pathology”、Alexopoulus主编的“Introductary of Mycology”以及“植物病原真菌学”、“植物病原线虫学”和“植物病原细菌学”等。

二、实验课和教学实习课程内容和大纲修订

本课程的实验课中综合性实验课时占47%;另外在春学期末安排1.5周的教学实习。重新修订了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课程指导书,使其更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新的实验体系增加了实用性强的综合性试验5个:(1)植物真菌病原菌的分离和鉴定,学生自由采集或选择根病、叶部病害、贮藏期或苗期病害病样,独立完成培养基制作和分离纯化过程,对于分离结果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2)植物病毒粒体的分离和纯化,以及摩擦接种试验。(3)植物病原细菌的分离鉴定和纯化,要求学生自己采集或选用病样标本,独立完成试验过程。(4)植物病原线虫的分离鉴定,针对病原线虫在寄主植物为害特点,采用直接剖检法、过筛-重糖离心法和贝曼漏斗法分离线虫,并掌握分离原理。(5)病原物生理小种鉴定方法,本课程组现保存有番茄叶霉病和大豆胞囊线虫生理小种鉴定的国际标准鉴别寄主,学生自由选择其中一种病原物进行生理小种进行鉴定。开放植物病理学实验平台,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研究工作,增加学生试验操作能力和独立开展试验研究的机会,培养学生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在教学实习教学环节,根据胶东半岛主要植物病害发生种类和分布情况,选择具有代表性病害发生区域进行病害调查。实习基地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青岛市园林局下设的中山公园和世纪公园,重点调查花卉和园林植物病害发生的种类,进行典型标本的采集和制作,病害发生的时期和为害部位,对病害发生规律和可行的控制措施进行分析;结合昆虫实习,调查青岛浮山和崂山森林病害发生的种类;与城阳区夏庄镇郝家营村蔬菜科技示范区建立了固定的教学实习基地,主要针对保护地蔬菜病害进行调查,从病害症状识别、田间发病分布型、危害损失估计进行系统调查,同时对栽培条件和种植品种情况进行记载,分析病害发生的原因。实习报告除完成采集标本量以及诊断结果外,要求学生提交一份实习体会。

三、开展多媒体网络课件和教学录像建设,优化教学过程

根据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理论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实践性强的特点。辅助多媒体教学在提高教学效果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尽快进入状态。完善现有教学课件,使之内容更加丰富实用。制作了普通植物病理学教学课件;植物病害诊断模拟训练系统多媒体课件;植物病害流行模拟模型的构建及其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果树病理学多媒体课件的开发;梨黑星病的发生与防治多媒体课件等5个教学软件。其中植物病害流行时空动态模拟教学软件开发获国家版权局计算机软件注册。录制了理论课和实验课的全程教学和实验操作录像片。大大地丰富了教学手段,学生可以选择多种学习方式,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四、改革考试考查方法,综合评定本门课程的成绩

完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采用笔试、实验操作和平时考查等多种形式,测试学生的真实水平,试卷理论联系实际。将理论课考试与实验课考试分开,分别计分。理论课考试以笔试为主,侧重基础理论、基本概念和实验原理,占本课程总成绩的70%,平时课堂提问和讨论占20%,考勤占10%。实验课成绩以实验操作为主,实验操作考试采用抽签方式进行,占总成绩的50%,主要进行验证性实验操作,如真菌病原菌的形态观察,鉴定到属,写出拉丁名和中文名,采用的实验材料均为平时实验中观察过的真菌;平时实验课操作及实验报告撰写占总成绩的40%;考勤占10%。通过近3年来的考试考察结果表明,成绩为90分以上学生占学生总数的6%~8%;80~90分的学生为68%~73%;70~80分的学生占18%~21%;60~70分的学生占8%~11%;60分以下的学生占1%~3%。本考试考查方法,能够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真实课程学习成绩,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五、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3年的理论课、实验课和教学实习环节教学内容的创新,学生能够牢固地掌握普通植物病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手段,为以后的农业植物病理学和相关选修课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每届植保专业本科生考取国内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研究生的比例稳定在60%~70%,其中20%~30%考取了重点高等院校和部级科研单位。

参考文献

病原生物学实验范文6

【关键字】重大传染病病原体 多媒体 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0-0007-01

一 研究目的

突破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改革课堂教学结构,推进病原生物学中重大传染病病原体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应用的进程,探索符合现代教育思想的新型教学结构模式。教学设计力求突出多媒体组合教学的特点。整体优化教学过程,有效地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快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达到突出重点、难点,解决问题,实现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 研究对象

以2005级医疗本科学生共120人作为主要研究对象。2005级病原生物学总学时数为54学时。其中,实验课为12学时。

三 研究方法

1.组织教师制作重大传染病多媒体课件

第一,素材收集、加工。收集及制作重大传染病病原体相关图片、文字素材、病例素材、其他学校网络信息。

第二,多媒体课件制作。与结核病防治中心等部门联系,将相关重大传染性疾病病原体的实验研究过程及研究进展的实验内容(包括讲解、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等)录制成多媒体课件,包括动画、图片、声音讲解、文字,有交互性。

2.确定教学内容的知识点和教学目标

将每次课的学科知识划分为若干个条目(知识点),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划分所要达到的学习水平层次,确定教学目标为了解、熟悉、掌握。对微生物学实验课程讲授内容重新整合,将以往没设立的重大传染性疾病病原体如结核分枝杆菌、SARS病毒、HIV病毒、鼠疫杆菌、霍乱弧菌、肝炎病毒、阮粒等的分离培养、生化鉴定等技术与微生物实验的基本操作技术结合,以启发式教学方法,师生互动,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为主体完成教学改革内容。

3.完善课堂教学结构,形成多媒体组合教学

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特点和需要选择恰当的教学媒体,让学生清楚地观察到实物镜下的标本,加深印象。多媒体组合增大了信息容量。把现代媒体与传统媒体有机结合,共同参与课堂教学全过程。选择设计教学媒体按“学习内容—教学目标—媒体选择三维模型”的模式来选择媒体组合。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与显微镜有机结合,实现课堂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4.改进考试、考核方法

将以往没有涉及的重大传染性疾病病原体的实验内容加入到实验考核中去,并且与理论考核结合,占有学科期末成绩的一定比例,以引起学生的充分重视。

5.分析课题实施效果

第一,对相关实验考核情况进行分析。

第二,通过问卷调查和意见反馈进行效果分析。

四 研究结果

从学习评价的结果可以看出,这一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效果是十分显著的。它充分发挥了以现代教学媒体为中心的多媒体群的作用,优化了教育传播过程,显著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结束后,我们还对教学方法、教学整体效果和提高学习兴趣等多个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效果比较发现,多媒体教学改革优于传统教学,其优秀率(P

五 结论

综上所述,多媒体教学在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中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它充分说明了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运用多种媒体是必要的。通过对教学实践的探索,我们最终建立了多媒体组合教学实验应用于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教学模式,它是教研室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进行多媒体组合教学引进重大传染性疾病的相关实验内容的设计是成功的。重大传染性疾病多媒体教学引进实验课是教学手段的一次大的变革,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其教学方法,从传统教学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得微生物实验教学改革在今后的教学中取得更为显著的成绩。

参考文献

[1]谢响明.微生物学教学改革初探[A].宋维明.高校教学改革· 探索·实践[C],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91~93

病原生物学实验范文7

本实验在2个方面体现创新设计:(1)走出课堂,面向林业生产实际。从生产中发现问题,获取的实验材料,更具针对性,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意识。(2)实验材料多样性,根据农林高校生源多来自农村、学生获取植物材料较容易的特点,每小组采集的材料来自不同生态区域,实验结果丰富多样,学生组别间可相互学到更多的知识,提高了学习效率。

实验学时与安排

本实验具有季节性、综合性和持续性的特点,选择在春季5~7月,实验总学时15学时,分5次进行,每次教学指导20min,采用小结实验进度和答疑方式。学生查阅资料、编制方案及实验报告不计入学时,根据报告内容和新颖性推荐发表。

实验方法

1样品采集与前处理学生实验前按5人1组分组,通过社会实践或生源地了解林木病害发生情况,实地采集或邮寄林木病害分离用标本,并填写好“林木病害调查记载卡(见图1)”。记载卡记录病害发生的生态环境因子、林地管理情况,对分析发病原因至关重要。采集标本注上标记后,如不能及时分离,要用塑料袋分类装好,冰箱中低温保存备用以防样品变质。

2培养基制作培养不同的病原菌,要根据它们的需求配制适宜的培养基,对营养有特殊要求的病原菌还要配制特定的选择性培养基。培养基的种类很多,截至1930年,已经报道了将近2500种。学生要对所诊断的病害性质有一基本了解,如真菌病害或细菌病害,选择适宜培养基制作。因此,同学们在实验设计时应选择马铃薯葡萄糖琼胶培养基分离真菌或肉汁冻培养基分离细菌。由于该步骤要加热和高压蒸汽灭菌,有一定危险性,除安全教育外,还要求学生不能在灭菌期间离开实验室。马铃薯葡萄糖琼胶培养基制作时,先将洗净后去皮的马铃薯200g切碎,加水1000ml煮沸0.5h,用纱布滤去马铃薯,再加水补足1000ml;然后加葡萄糖或蔗糖10~20g和琼胶17~20g,加热使琼胶完全熔化后,趁热用纱布或脱脂棉过滤,或者用滤纸和保温漏斗过滤。而后分装试管,加棉花塞后灭菌。作平板培养的每管约10ml,作斜面培养的则每管约5ml。根据工作需要,还可以分装在三角瓶中灭菌。教师必须在实验前说明,高压灭菌器的用法和注意事项:(1)灭菌器中的水,应加水到指定的标度;(2)需要灭菌的器物放在灭菌器内,将盖密闭,打开气门;(3)加热,等空气完全排除后(蒸汽从气门有力地冲出),关闭气门;(4)当压力上升到所需要的指标后,开始计算灭菌的时间,灭菌过程中保持压力不变;(5)达到需要灭菌的时间,停止加热,稍微打开气门,排出蒸汽使压力慢慢下降;(6)当压力降到内外相等时,才能打开高压灭菌器的盖。肉汁冻培养基的方法:取3g牛肉浸膏,蛋白胨5~10g,琼胶17~20g,水1000ml,与马铃薯葡萄糖琼胶培养基的方法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3分离培养(1)超净工作台清毒与分离材料的选择。分离和培养应该在很清洁的条件下进行。打开超净工作台紫外灯灭菌30min,杀死空气中的微生物,关灯5~10min,再进行分离。(2)组织分离法分离真菌。病原真菌的分离一般都是用组织分离法[3],是林学、森保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技术。要求学生从上述采集的标本中,选择新近发病的植株、器官或组织作为分离的材料,可以减少腐生菌的污染。腐生菌容易在生病很久而已经枯死或败坏的部分滋生,所以一般斑点病害应该从邻近健全的组织的部分分离。在超净工作台上,从病斑切取每边约5mm的小块病组织,用70的酒精浸几秒钟,再在0.1的酸性升汞水溶液中浸3~5min;而后用灭菌水换洗3次,将其移置在上述马铃薯葡萄糖琼胶培养基平板上培养。用蜡笔在培养皿上注明分离材料日期后送入25℃温箱反转培养皿培养;3~5d,在培养基上选择纯的菌落,移植到新的平面上或斜面上培养并纯化,并计算各分离真菌百分率。以优势菌群作为回接实验菌种。(3)平板划线分离法分离细菌。平板划线法[3]是分离细菌的常见方法,取小块病组织,经过表面消毒和灭菌水洗过2次以后,放在灭菌载玻片上的灭菌水中,用灭菌玻棒研碎。静置一定时间,用灭菌的移植环蘸取以上组织液在肉汁冻培养基琼胶平板上划线培养;先在平板的一侧顺序划3~5条线,再将培养皿转60°,将移植环灭菌后,从第2条线末端,顺序划出3~5条线。也有其他划线的形式,如4分划线和放射划线等,目的都是使细菌分开形成分散的菌落,并计算各分离细菌百分率,以优势菌群作为回接实验菌种。

4病原回接与再分离病害的种类很多,其传染方式也各不相同,因此要用相应的接种方法。种子、土壤、气流和昆虫等传染的病害,接种方法是不同的。因此,指导老师要求学生在进行试验前,对一种病害在自然条件下的传染方式和侵染途径有所了解。一般气流和雨水传播病害较普遍,可采用喷雾法进行。将上述真菌孢子(或菌丝)悬浮液喷洒在寄主表面,并用湿纱布保湿3d,病菌可以从气孔、伤口或表皮直接侵入。影响接种试验的因子包括病原物的致病性和致病力、接种植物的抗病性和感病性和发病的环境条件。在接种时,应尽量模仿接种菌在自然条件下,侵染寄主时的环境条件,特别要注意温度和湿度对接种发病的影响。学生在回接后,每隔2~3d观察病害发生情况并与自然状态比较,等出现显著症状后按上述方法能再次分离到用来回接的病原,否则实验失败。

5病原鉴定与病因分析(1)病原真菌:以形态学特征[4]为主,结合分子生物学[5]鉴定种群。(2)病原细菌:形态、生理生化结合分子生物学[6]鉴定种群。实验要求学生根据优势菌群、回接试验情况与采样地环境状态分析发病因素,写出实验报告,并进行课程讨论。

6创新实验设计小结本创新实验流程简单总结为:在采样及前处理基础上,完成“分离、接种、再分离”的技术规程。(1)分离:从病组织上分离病原物并进行纯培养;(2)接种:用纯培养物接种到相同的健康植物上,给予适宜发病条件,观察是否引起原来相同的病害;(3)再分离:从接种后发病的植物上,能分离到与用来接种的病原物。

病原生物学实验范文8

水产动物病害学教学改革实践防治技术水产动物病害防治技术是我校高职层次水产养殖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它以水生经济动物病害的发生原因、流行情况、病理变化、诊断方法、防治措施等作为主要学习内容,目的使学生掌握水产动物病害的诊疗技术,从而保障养殖的顺利进行,促进水产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近年来,课程组教师以培养学生既具有系统的基础知识,又具有较强的病害防治应用技能为目标,针对以往水产动物病害防治技术课程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在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并付诸实践。

一、水产动物病害防治技术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师资教学经验不足

高职水产养殖专业办学历史短,围绕教学的各方面工作积累少。讲授水产动物病害防治技术课程的老师都是近几年从学校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直接走上教学岗位,教学经验不足,教学方法缺少变化。由于缺少一线的生产经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尚需提高。缺乏知识讲解的趣味性,过于追求知识的多而全,造成学生的畏难情绪,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太难理想。

2.实训教学缺乏

水产养殖专业属于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型专业,对于高职层次的学生来说水产动物病害防治技术更是一门实际应用课程,必须通过接近于实战的实训教学来掌握。实训教学应包括基本技能试验和教学实习2个模块。然而由于师资、教材、病原及病理标本积累、基础设施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大部分的实验项目以简单的验证性试验为主,没有综合性实验和完整的教学课程实习,这就大大限制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培养。

二、水产动物病害防治技术课堂教学的改进

1.强化理论联系实际

病害学相对于其它学科课程,在内容上较枯燥,要想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要理论联系实际,增强课程的趣味性、直观性,让学生觉得病害防治技术是从事水产养殖行业的必备技能,学习这门课程很有必要,很有价值。要提高课堂学习效果,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首先要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在授课中,我们改变过去那种平铺直叙,理论灌输,填鸭式的教学,积极尝试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课程设问是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环节。比如在绪论中,教师先提出2个问题:制约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有哪些?每年由于疾病引起水产养殖业的经济损失能达到多少亿?鱼类病原可以感染人吗?让学生先讨论几分钟后,教师再给出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水产病害的重要性有了初步的认识,也激发了继续学习了解的兴趣;在课堂教授过程中要时常穿插一些历史史上的逸闻趣事及科研、生产上遇到的典型案例,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对专业内容不在感到枯燥难懂,愿意去深入了解。如讲到水产药物时,将磺胺类药物的发明人多马克用自己生病的女儿玛丽作为第一个试验对象的故事引入教学,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跟踪国内外水产动物病害发展的最新进展并及时引入教学内容,使学生有新鲜感,从心理上觉得所学的东西与现实关系密切。如于近些年媒体报道的大菱鲆、小龙虾等的水产食品安全事件,授课教师及时告知学生,使学生认识到对水产病害正确用药及健康养殖的重要性。在讲授海参病害时,介绍近几年刺参腐皮综合征的严重性,使许多接触过刺参养殖的学生都深有感触,引发了同学们的思考和讨论。

2.改进教学方法

通过观摩听课,与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座谈,课程组教师在总结以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教学方法进行了改进,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多媒体与板书有机结合。传统的教学手段以黑板书写或图示为主,但板书教学的不足表现在耗费时间、信息量小、直观形象性差。而水产动物病害防治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应用学科,在用语言描述之外,还需要大量的图片、视频资料进行辅助教学,如鱼、虾、蟹的病理症状,很难用语言解释明白。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的应用已很普及,但过多依赖多媒体,会给学生来来丰富的图像和大量的信息的同时,常常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容易视觉疲劳,抓不住重点,来不及思考消化,不容易记笔记,课后无供复习巩固的资料等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授课教师尝试采取在多媒体演示的基础上,将一些重点难点书写在黑板上,控制节奏,有所侧重,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理解消化。第二,角色互换。老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教学模式,学生常缺乏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听课时间长了还会注意力不集中。为使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把一些难易适中的内容交给学生讲解,如将原生动物疾病中海水小瓜虫病的内容交给学生讲授。指导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准备教案、上台讲,教师和其他学生一起听课,课后给予点评、纠正、补充、总结。这种教学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对知识记忆的也更牢固,提高了上课的趣味性,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和积极响应。第三,聘请校外专家及技术人员进行专题讲座。结合学生所学的水产动物病害防治技术的知识,聘请行业内专家或一线生产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专题讲座,向学生介绍学科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发展动态,开阔视野,启迪思维。2011年3月份,教研室邀请本地龙头企业达莲海珍品养殖公司的技术总监做了《池塘刺参养殖主要病害诊断与防治要点》的专题讲座,使学生对辽宁省沿海重要养殖种类―刺参的常见病害及防控对策有了深入认识。学生认真听讲专题报告后,在专业教师指导下,展开课堂专题讨论,起到了扩大知识面、开阔思路、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的目的。

三、水产动物病害防治技术实践教学的改革

水产动物病害防治技术属应用性学科,与生产实际联系紧密。对水产动物病害防治技术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改革,是该课程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最终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创新能力,进而为能妥善处理实际生产中出现有关水产动物疾病的职业能力夯实基础。为了稳定学生的专业思想,激发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端正严谨的科学态度,课程组对该课程的实践教学进行了改革探索。

1.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

多媒体信息技术的适当运用可以减少教师板书的工作量和语言描述的单调与抽象,通过PPT、动画、视频的结合的课件演示,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使学生对实验原理、实验过程的理解更直观明了,重点难点内容仍旧结合板书讲解,达到强化识记的目的。另外一些内容利用实验仪器做演示,这些办法对学生圆满完成实验任务有非常大的作用。

2.逐步完善病理病原库

我校高职水产养殖技术专业办学历史还较短,就水产动物病害防治技术这门课来说,水产动物病理、病原标本较少,不够系统全面,限制了实验课的有效开展。近几年课程组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渠道,多方收集病理、病原标本,并进行分类整理制备。(1)通过养殖户向学校动物诊所送检的病体材料中筛选出具典型病理症状的个体作为标本。(2)向学生讲授标本制作保存的知识,发动学生利用假期、社会实践和生产实习等机会采集标本。(3)利用教师讲座、出差及社会服务等机会,搜集病理病原标本。

(4)与一些相关科研院所合作共享标本资源,比如西北农林大学、大连海洋大学、海洋局第一研究所等单位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海参病害的病原菌株。通过这些病理病原标本的采集制备,为课程实验提供了完备的实验材料,为学生提供了直观了解病理症状和病原的条件,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了学习兴趣。

3.补充完善细菌感染性病害的综合实验内容

根据统计,由生物病原引起的疾病中,细菌性病害最普遍,危害也较严重,因为很多病原菌是条件致病菌,水体中经常存在。细菌病的正确诊断防治流程为:致病菌分离、人工感染,病原生理生化鉴定、药敏试验、确定防控策略。以前的教学中,这部分内容课时较少,只让学生用显微镜观察一下常见病原菌,缺乏系统的实验内容,学生无法掌握应有的基本技能。通过调整实验计划,增设了20学时的综合实验,使学生系统掌握了细菌性疾病的整个诊断和防治过程,教学效果良好,学生既巩固了理论基础知识又掌握了实验基本技能,对以后的生产实践很有帮助。

4.在生产实习中印证所学知识

在学生生产实习的过程中,专业教师和学生对实践中发现的病例及时讨论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引导学生制订防治方案,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动手能力。如2011年5~10月,2009级学生在锦州凌海进行刺参育苗实习时,带队教师现场指导学生辨认化皮病、烂胃病、化板病等,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并掌握了实用的防治技术。

综上所述,通过对水产动物病害防治技术课堂和实践教学的一系列改革,使学生的水产动物病害学基本知识得到巩固并提高了应用技能,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得到了很大提高,为今后从事水产养殖工作中,正确处理动物病害问题夯实了基础。在后续的教学改革中,我们还要逐步增设病毒及寄生虫疾病的实验内容。现在就要积极创造条件。另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继续提高教学技巧,多采取报告式、讨论式、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使教与学有机结合,更大的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唐毅.水产动物疾病学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8,6(4):187-189.

[2]林华,李学太.加强农业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的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01,(1).

病原生物学实验范文9

关键词:森林害虫;生物防治;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1?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4-0252-02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不断涌现,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交叉融合越加频繁。森林害虫生物防治学作为一门以森林生态系统自然调控机理为理论、以害虫天敌增强与利用技术为手段的应用型课程,在当今不断融入分子生物学、仿生学和昆虫化学生态学等新知识的情况下,不仅拓展了该课程的研究内容,同时也促进了许多生物防治新技术的形成。因此,原有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必须建立与现论教学相匹配的实践教学方法和体系,提高学生的应用技能和综合素质。

一、实践教学体系优化的基本思路

原有森林害虫生物防治学的实验内容以各章节为单元开设,每个实验有其独立内容,缺乏与整个理论体系的连贯性;野外实践以昆虫病原细菌、昆虫病原病毒、昆虫病原真菌、寄生性天敌昆虫和捕食性天敌昆虫各大类为材料,进行林间应用和效果观测,忽视了各有益生物之间、应用生物与林间原有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其森林生态系统自然调节的作用。造成了学生对单一技能掌握比较扎实,而缺乏基于整个森林生态系统害虫生物控制的综合运用能力。鉴于上述原因,依据森林害虫生物防治学的理论和实践体系,遵循理论与实践、基础与应用、独立与综合、单一目标害虫防治与森林系统调控为结构的原则,本着由浅入深、分层次、分阶段的循序渐进方式,建立了以鉴别与诊断、昆虫病原微生物致病机理与毒力测定为主的验证性实验;以单一目标害虫防治与有益生物综合运用的害虫生物控制为内容的应用性试验;以防治理论研究与林间综合生物防治技术相结合的毕业实践体系。

二、协调实验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森林害虫生物防治学是以利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有益生物及其具有生物活性的生物产物控制害虫为核心内容,其学习和研究的对象为昆虫病原微生物、害虫寄生性与捕食性天敌昆虫、生物代谢产物及其合成物。由于上述有益生物及其生物代谢产物具有生命或生物活性,以侵染昆虫特定虫态与破坏某些组织、调节寄主昆虫生长与代谢等途径导致害虫死亡,与以往使用的化学农药相比具有:(1)一定的专化性和特异性;(2)昆虫病原微生物的侵染、繁殖、致病和天敌昆虫对害虫的控制程度受寄主抗性、虫态和密度等因素制约;(3)林间应用效果常常受到生物及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实验内容上要进行精心选择,在实验、实践组合上要进行合理的设计。

(一)精心选择实验内容,提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实验是认识和验证所学理论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参与实验过程和分析实验结果,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促进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提升具体技术的应用能力。昆虫病毒是许多重要害虫的病原微生物,常常因引起昆虫大面积流行病而有效控制害虫的危害,是生产昆虫病毒杀虫剂和防治森林害虫的优良微生物。但由于昆虫病毒具有寄主专一性,往往仅对原寄主昆虫具有致病性,而对其他种类的昆虫无致病性或极低的致病性。针对以往仅用原寄主昆虫的幼虫进行病毒毒力测定的方法,改用不同科、属昆虫的幼虫进行对比测定。在实验中以分月扇舟蛾颗粒体病毒为材料,以分月扇舟蛾幼虫、舞毒蛾幼虫和落叶松毛虫幼虫为寄主昆虫分别进行了毒力测定,结果该病毒对分月扇舟蛾幼虫的致死率达96%以上,而对其他2种害虫几乎无致病性。对比分析不同的实验结果,学生们充分认识到昆虫病毒只能防治原寄主害虫,因对其他昆虫无致病性而不能用于其防治。通过上述实验内容的选择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昆虫病毒致病机理的理解,也掌握了昆虫病毒杀虫剂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二)合理设计实验组合,培养学生应对实际生产的能力

各种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和行为均受到多种外界因素的影响,在森林害虫生物防治中利用的各种有益生物也不列外。只有在外界环境适宜的条件下,昆虫病原微生物才能正常增殖、侵染和引起寄主害虫疾病;天敌昆虫才能正常发育和有效控制害虫。为使学生了解昆虫病原微生物在实际应用中由于气象因素不同,而影响到防治效果的好坏。为此,在苏芸金杆菌致病性实验中分别设计了5个不同温度梯度组合、紫外灯照射与非照射组合。实验结果表明,25℃~30℃之间和非紫外灯照射的组合对寄主昆虫的致病性最强、死亡率最高,而15℃和紫外灯照射2小时的组合死亡率最低。通过对比测定成功和失败结果,使学生认识到昆虫病原微生物杀虫剂应用时注意的问题,只有在适宜的温度区间和无强光照射的条件下实施才能取得良好的林间防治效果。

寄生性天敌昆虫是通过成虫产卵寄生和孵化的子代幼虫取食寄主的组织而消灭害虫的。因此,繁育出的寄生性天敌昆虫的雌性成虫比例是决定防治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寄主营养、接种比例、环境温度等因素往往影响某些寄生蜂的雌雄比例。据此,在利用柞蚕卵人工繁殖松毛虫赤眼蜂的实验中设计了4个温度组合和3个不同接种比例组合,结果培养温度为25℃和母蜂与柞蚕卵比例为3:1的组合繁蜂效果最佳,其每卵出蜂数60左右,雌性比达90%以上,且成峰质量好。不同的实验设计和不同的培养条件下,繁育后得到的雌性比例和成峰质量差异显著,不仅证明了赤眼蜂雌性比受到环境因素调控的理论,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真正掌握了人工繁蜂的关键技术。

(三)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增强学生综合素质

森林害虫生物防治学是一门以森林害虫生物调控为主要内容的应用型课程,其理论讲授和实践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但最终目标是使学生真正具备独立从事森林害虫生物防治研究的能力和提高应对实际生产防治的综合素质。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并非是纸上谈兵和实验室演练可以达到的,必须让学生深入到科研工作中、融入到生产防治第一线,从科研中探索规律、提升能力,从实践中积累经验、增强素质。为此,课程组以所在国家重点学科、省级重点实验室为科研平台,以本校拥有的原始林、次生林、人工林3个实验林场为实践基地,以教师主持的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为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内容,注重基础理论与生产实践、科学研究与应用技术相结合,探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途径。

三、结束语

作为一门以应用技术为主的课程,必须本着理论融入实践、服务实践、指导实践的原则,在教学中遵循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基础上,注重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近年来,以加强基础、重视应用、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目标,通过对森林害虫生物防治学实践教学内容及结构的优化,建立了以理论验证、理论与实践结合和综合运用性实验为单元的三级渐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在理论验证实验环节增加了不同结果对比性实验内容,在理论与实践结合性实验环节补充了温度变化和接种比例的多重组合。通过不同实验结果的对比与分析,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了有益生物应用的关键技术,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上发挥了一定作用。

参考文献:

[1]秦克铸.谈谈教学与教学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05,(7).

[2]潘利华,郑志,罗水忠,等.改革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实验技能[J].生物学杂志,2005,22(5):51-53.

[3]肖春玲,李晓红,尹彩萍,等.微生物学设计性实验的教改实践与思考[N].井冈山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5,26(1):35-36.

[4]肖仔君,陈惠音,朱定和,等.微生物学教学改革与探索[J].现代食品科技,2005,(21)2:143-145.

[5]孙连荣.高校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3,22(1):4-5.

[6]喻子牛.微生物学教学研究与改革[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98-114.

[7]王兴菊.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培养综合素质人才[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3,19(4):79-81.

精品推荐